肛肠解剖

合集下载

关于肛肠知识点总结

关于肛肠知识点总结

关于肛肠知识点总结一、肛肠解剖知识1. 肛门:是人体排泄的出口,位于盆腔底正中线,位于肛门前缘的肛乳头是肛门括约肌的起始点。

2. 直肠:位于肛门以上,是一段粗壁管道,长度大约为15-20厘米。

直肠上半部位于盆腔内,下半部位于骨盆外,与肛门相连。

3. 结肠:位于腹腔中,形状像字母C,主要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

结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电解质。

4. 肝脏:肝脏是肛肠系统中最大的器官,位于腹膜后的右上腹部,主要在排泄过程中转化毒素,使之变得更容易排出体外。

5. 胰腺:胰腺在人体消化和内分泌中起着重要作用,分为外分泌和内分泌两种作用。

胰腺分泌的胰液中含有多种酶和碱性液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起重要作用。

6. 肠道菌群:肠道菌群是人体消化系统中最重要的生态系统,在保持健康的同时也对人体的免疫系统和代谢系统起着关键作用。

二、常见肛肠疾病及其症状1. 痔疮:痔疮是一种盛行于人群中的疾病,主要症状为出血、肿胀、疼痛和排便困难等。

痔疮一般分为内痔和外痔。

2. 肛裂:肛裂是指肛门周围皮肤和黏膜发生裂口,症状主要是排便时有剧烈疼痛和出血。

3. 肛门瘙痒: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症状,患者会出现肛门周围瘙痒、灼热感和潮湿的情况。

4. 直肠息肉:直肠息肉是指直肠内突出的息肉样物,大多数患者没有什么症状,较大的息肉可能会出现出血、肠外痔和肠套疝等症状。

5. 直肠癌:直肠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症状为便血、肠道梗塞等。

进一步发展可出现腹痛、腹胀、体重减轻等症状。

6. 肠易激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慢性的肠道功能紊乱疾病,主要症状为腹痛、腹泻、便秘和排便感觉异常等。

7. 肠炎症:肠炎症是由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肠道疾病,常见症状为腹泻、腹痛和发热等。

8. 肠系膜淋巴结炎:肠系膜淋巴结炎通常是由肿瘤转移引起,主要症状为腹痛、腹部包块、体重减轻等。

9. 肠梗阻:肠梗阻是指肠道腔腔内或外部发生机械性阻塞,导致胃肠内容物排出障碍。

肛门直肠局部解剖

肛门直肠局部解剖

肛门直肠局部解剖1.肛门以两坐骨结节为连线,向后至尾骨的三角形区域称肛门三角,习惯上亦称肛周(图1),中间是肛门。

肛门是消化道末端的开口,即肛管的外门。

位于臀部正中线、在minor三角之中(平时紧闭呈前后纵形,排便时张开呈圆形,直径可达3cm。

肛门周围有很多放射状皱褶,当排便时肛门扩张,皱折消失,便后肛门收缩时皱褶又复原,粪渣和细菌极易卷入皱褶内藏匿起来。

所以,手术前消毒必须彻底。

肛缘向后至尾骨尖之间,形成一个纵沟,即臀沟,深浅不一,深者易潮湿感染。

肛门三角和尿生殖三角(会阴三角),合称会阴区。

其前方皮下有会阴浅筋膜和会阴体肌,如果切断,则肛门向后移位。

其后方臀沟下,肛缘向后至尾骨之间,有肛尾韧带(图2-2),起固定肛门的作用。

肛门后脓肿或肛瘘手术切开时,若切断肛尾韧带,可造成肛门向前移位,影响排便。

因此,手术时尽量做放射状切口,以免损伤这些组织及皱皮肌纤维。

肛门皮肤比较松弛而富有弹性,手术时容易牵起,因而切除过多肛门皮肤易造成肛门狭窄。

肛门部神经丰富,感觉敏锐,手术时疼痛明显。

2.肛管肛管是消化道的末端,肛管上端止于齿线并与直肠相接,向下向后止于肛门缘,因此,肛门缘到直肠末端的一段狭窄管腔称肛管。

成人肛管平均长3~4cm,而外科通常将肛管的上界扩展到齿线上1.5cm处,即肛管直肠环平面。

手术中要特别注意保护肛管皮肤。

我国成人肛管周长约10cm,至少应保留2/5 ,否则会造成肛门狭窄、黏膜外翻、腺液外溢。

shifik认为应把肛提肌内侧缘至齿状线的一段称为直肠颈,把齿线至肛门一段称为解剖肛管(固有肛管),把直肠与直肠颈交界处,称为直肠颈内口,肛管外口称肛门。

我们认为这种新分界方法比较合理,既反映了解剖特点,又能指导临床(上图所示)肛管四线分界:肛管内腔面有四条线:肛皮线、肛白线、齿状线及肛直线。

三条带:皮带,位于肛白线与肛皮线之间;痔带,位于齿状线与肛白线之间;柱带,位于肛直线与齿状线。

肛皮线:平常称肛门口、肛门缘是胃肠道最低的界线。

肛肠解剖 王立柱

肛肠解剖 王立柱

肛门
直肠
解剖
盆膈
• 位于盆腔底部。 • 由封闭小骨盆下口的肛 提肌、尾骨肌以上部分 直肠盆部
(盆部直肠、骨盆直肠)
• 盆膈以下部分
肛管
(会阴直肠、肛门直肠)
此部下段 肠腔膨大
肠管缩窄 成管状
直肠壶腹
直肠壶腹
• 是粪便排出前的暂存部位。 此处无粪便充盈,粪便贮 存在乙状结肠,但当粪便 到达直肠壶腹中会产生排 便冲动。
肛门
anus
肛门是通于体外的出口
粪便经肛门排出体外 男性肛门 呈椭圆形纵裂状
女性肛门 呈圆形星芒状
• 直肠向下穿盆膈后 开口于肛门三角 • 肛门三角位于会阴
会阴
• 是盆膈以下,骨盆下口全部 软组织的总称 • 有广义及狭义之分
肛门示意图
肛管
肛管
是消化道的末端 • 解剖性肛管 上自齿线,下至肛缘 长约2.5cm • 外科性肛管 上界肛管直肠环平面,齿线以上1.5cm 长约4cm
• 齿线是胚胎时期内、外胚层的交 界处 • 其上、下的血管,神经及淋巴来 源都不同。 • 此线上、下覆盖的上皮、血液供 应、淋巴引流以及神经分布完全 不同。 • 表现的症状及体征各异,临床上 有实用意义。
齿线区解剖结构
• 直肠柱(肛柱) • 肛瓣 • 肛窦(肛隐窝) • 肛乳头 • 肛腺管
直肠柱(肛柱)
M o r g a g n i柱
• 齿线以上的粘膜,由于括约肌收缩, 出现6~10个纵行条状粘膜皱襞,长 约1cm~2cm,称直肠柱。 • 此柱在直肠扩张时可以消失。 • 直肠柱内有直肠上动脉终末支和由 直肠上静脉丛形成的同名静脉。 • 内痔即由此静脉丛曲张、扩大而成。
肛瓣
• 各直肠柱下端之间,借 半月形粘膜皱襞相连, 此皱襞称肛瓣。

肛肠外科(讲述)ppt课件

肛肠外科(讲述)ppt课件

直肠内面观
直肠内面观
▪ 上段较窄,下段扩大成直肠壶腹。肌层内环外 纵。
▪ 粘膜较厚,在壶腹部有上、中、下三个横的半 月形皱襞,叫直肠瓣(横皱襞)。
▪ 直肠下段因括约肌收缩,粘膜成纵行皱襞,叫 直肠柱也叫肛柱,相邻两个直肠柱基底之间有 半月形皱襞,叫做肛瓣,肛瓣与直肠柱之间的 粘膜形成口向上,底在下的袋状小窝,叫做肛 窝(隐窝),深约3~5毫米,底部有肛腺开口, 常积存粪便,容易感染,发生肛窦炎,肛管与 直肠柱连接的部位,常有三角形乳头状隆起,
▪ 疼痛 单纯内痔无疼痛。当感染、糜烂、血栓 形成,尤其嵌顿时疼痛剧烈。
▪ 瘙痒 分泌物刺激,肛周皮肤瘙痒,甚至湿疹 。
▪ 检查:最好蹲位、排便后观察,可见痔块大小 、数目、部位。内痔肛镜检查。
外痔
▪ 单纯性外痔 异物感 ▪ 血栓性外痔 多因静脉栓塞或破裂,血液凝
结成块。剧烈疼痛是特点,肿块短期长大 。 ▪ 结缔组织外痔 是肛缘皮肤皱折变大,内有 结缔组织增生,血管少,无曲张静脉。偶 有瘙痒感,炎症时可疼痛。
肛门直肠检查体位
检查步骤
▪ 肛门视诊 观察肛门及周围有无脱出物,外痔 、瘘口、脓肿、肛裂等。
▪ 直肠指诊 又称肛指检查。应注意肠壁周围有 无触痛、肿块、波动、狭窄等。在直肠前壁, 男性可扪及前列腺,女性可触及子宫颈,手指 抽出时,观察手套上有无血液、粘液。
▪ 肛镜检查 由深至浅观察直肠粘膜颜色,直肠 瓣、有无溃疡、息肉、肿瘤、异物等,将肛镜 慢慢往外退出,边退边观察直肠和齿线附近有 无病变,如痔等。
治疗
▪ 肛瘘内口切除或切开内口是治愈肛瘘的关键 。
▪ 瘘管切开术:适用低位肛瘘。底小口大“V”伤 口。
▪ 肛瘘切除术:适用低位单纯性肛瘘,创面内小 外大,一般不缝合,术后坐浴、换药、直至 愈合。高位或复杂性肛瘘在手术中要注意保 护肛管直肠环,免术后大便失禁。

肛门直肠的解剖

肛门直肠的解剖

肛门直肠应用解剖结构邢台市第四医院1。

1,肛门肛门是消化道末端的开口,位于臀部正中线与两侧坐骨结节连线的交叉点上,会阴体与尾骨之间.平时紧闭呈一纵裂,排便时张开呈圆形,直径3厘米左右.肛缘皮肤松弛而有弹性,因外括约肌和肛门皱皮肌改缩,故皮纹呈放射状皱襞。

1.2,肛管肛管是消化道的末端,上接直肠,下止于肛肛缘。

其两侧为坐骨直肠窝;前方男性有尿道和前列腺,女性有阴道;后方为尾骨.1。

2。

1,解剖肛管:从肛门缘到齿线,长约2厘米至3厘米。

因管腔内覆以移行皮肤,又称皮肤肛管。

1.2.2,外科肛管:从肛门缘到肛管直肠上缘平面,长约4厘米.因管壁由内外括约肌包绕,又称括约肌性肛管.1。

2.3,肛管有"四线”、“三带”等几个重要解剖标志。

肛管的"四线"是:1.2.3。

1,肛门皮肤线:即肛门缘,是消化道最低的界线。

1。

2。

3。

2,肛门白线:位于肛缘与齿线之间,距肛缘上方1厘米左右。

其深部是内括约肌下缘与外括约肌皮下部的交界处,指诊时可扪到一环状沟,故实际上就是括约肌间沟.1。

2。

3.3,齿线:又名梳状线,是由肛瓣的游离缘连合而成,距肛缘约2厘米至3厘米。

是直肠(粘膜)与肛管(皮肤)的分界线,上是直肠,发生于内胚层;下是肛管,发生于外胚层。

约80%的肛肠疾病起源于此.齿线附近的解剖结构有:1。

2.3。

3。

1,肛柱:位于齿线上方,又名直肠柱,是直肠下端垂直的粘膜皱襞,长约1厘米至2厘米。

是因为肛门括约肌的张力作用,使直肠下端粘膜收缩形成纵行皱襞。

当括约肌松驰,直肠扩张时,此柱即消失,可以认为是直肠的贮藏容积。

1。

2。

3。

3.2,肛瓣:肛柱的下端相互之间借半月形的粘膜皱襞相连,这些半月形的粘膜皱襞称为肛瓣.1。

2.3。

3。

3,肛窦:又称肛隐窝,是由相邻的两个肛柱与肛瓣围成的袋状小窝,口上底下,象一个漏斗,深3mm--5mm,底部有肛腺的开口。

窝内易积存粪渣和受损伤,发生感染后,炎症易向肛腺漫延,甚至引起脓肿。

肛门直肠解剖ppt课件

肛门直肠解剖ppt课件

齿
线
• 齿线为直肠与肛管的交界线,由肛瓣及肛 柱下端组成,该线呈锯齿状,故称齿线 (或称梳状线),为重要的解剖标志。胚 胎时期齿线是内、外胚层的交界处 。故齿 线上、下的血管,神经及淋巴来源都不同, 其表现的症状及体征也各异。
齿线在临床上的重要性
• ①齿线以上主要由直肠上、下动脉供应,齿线以下为肛门 动脉供应。齿线以上静脉丛属痔内静脉丛,回流至门静脉, 若曲张则形成内痔。齿线以下静脉丛属痔外静脉丛,回留 至下腔静脉,曲张则形成外痔。齿线以上感染可经门静脉 脉而致肝脓肿;齿线以下感染,则由下腔静脉向全身扩散。 ②齿线以上粘膜受植物神经支配,无疼痛感;齿线以下肛 管受脊神经支配,疼痛反应敏锐。故内痔的注射及手术治 疗,均需在齿线以上进行,切忌累及齿线以下部位,以防 疼痛及水肿反应。②齿线以上的淋巴主要回流至腹主动脉 周围的淋巴结,齿线以下的淋巴主要回流至腹股沟淋巴结。 故直肠癌向腹腔内转移,而肛管癌则向双侧腹股沟淋巴结 转移。
• 联合纵肌:由三层组成,内层是直肠纵肌的延长,中层是 肛提肌悬带,外层是外括约肌顶环的延长。三层在内括约 肌下方形成中心腱,由腱分出很多纤维隔。其功能:①固 定肛管:联合纵肌层属肛管各部的中轴,似肛管的骨架, 借其丰富的放射状的纤维,将肛管各部包括内、外括约肌 联系在—起,形成一个功能整体。这些纵肌纤维,不仅固 定括约肌,还通过肛周脂肪,附着于骨盆壁和皮肤;还穿 过内括约肌上于齿线附近的粘膜,因而对防止直肠粘膜脱 垂和内痔脱出起一定作用。②协助括约功能:联合纵肌在 括约肌内部呈网状,与肌纤维相粘着。肛管括约肌的功能, 是联合纵肌形成的弹性网与括约肌一起活动的结果。当括 约肌放松时,借弹性网的弹力作用,使肛门张开,粪便下 降。但联合纵肌层组织疏松,又为肛周感染的蔓延提供了 有利条件。

肛门直肠解剖生理

肛门直肠解剖生理

肛门直肠解剖肛隐窝:肛瓣与直肠柱之间的直肠粘膜形成许多袋状小窝,称肛窦肛隐窝.窦口向上,深约3—5mm,底部有肛腺的开口.交界处.肛管肛管起于齿状线,下止肛门缘,长2~3厘米,由肛门内外括约肌和肛提肌围绕.直肠柱:肠腔内壁垂直的粘膜皱襞,有6-10个.肛瓣:相邻直肠柱下端之间半月形的粘膜皱襞,有6-12个.肛乳头:肛管与直肠柱连接的部位,常有三角形乳头状隆起.齿线:肛柱下端及肛瓣的边缘连成锯齿状的环状线,是直肠与肛管的分界线.齿线的临床意义①表层不同引起癌变不同,线上为直肠癌,多为腺癌.线下为肛管癌,多为鳞状细胞癌,②齿线是粘膜皮肤的分界线,手术时应认真保护这一关系,若手术破坏,交界线下移,粘膜可翻出肛门外,分泌物污染衣裤,给患者造成痛苦;③神经分布不同,对疼痛反应不同,齿线上内痔冷冻、结扎,注射治疗都不会疼痛,齿线下肛裂,感染,血栓外痔等,均可剧烈疼痛;④排便中作用,当粪便下行达齿线时,产生便意感.一旦遭到破坏,将影响排便感,容易使粪便积滞于直肠内.神经齿线以上直肠粘膜一般无痛感,肛管和肛周皮肤则感觉敏锐,炎症或手术后刺激可引起剧痛.血管直肠和肛管的血供来自直肠上动脉、直肠下动脉,肛管动脉和骶中动脉.肌肉肛门内括约肌是直肠环形肌在肛管处明显增厚所形成的,环绕直肠下段及肛管上部,止于白线.属不随意肌,能帮助排便,但无括约肛门功能.肛门外括约肌为环绕肛门内括约肌周围的横纹肌,是随意肌,有括约肛门及随意控制排便功能.肛门外括约肌以其纤维所在位置分3部,即皮下部、浅部和深部.肛管直肠环由肛门外括约肌深、浅两部,肠壁的纵形肌、肛门内括约肌以及耻骨直肠肌所组成的肌性环,起括约功能.此环在肠管的两侧和后方发达,而在肠管前方纤维较少.肛门部手术时必须注意环的部位,若不慎切断,可造成肛门失禁.肛管直肠周围间隙1、骨盆直肠间隙位于盆底腹膜与盆膈之间,在直肠两侧,左右各一.2、直肠后间隙位于直肠筋膜与骶前筋膜之间,又称骶前间隙.3、坐骨肛管间隙又称坐骨直肠窝,位于肛管和坐骨之间,左右各一,尖朝上底向下呈楔形.4、黏膜下间隙位于肛管齿线以上的黏膜与内括约肌之间,向上与直肠的黏膜下层连续.5、括约肌间间隙即内外括约肌之间的间隙.6、皮下间隙位于外括约肌皮下部与肛周皮肤之间.7、肛管后浅间隙位于肛尾韧带的浅面,此处感染只限于皮下组织,皮下脓肿的所在位置.8、肛管后深间隙位于肛尾韧带的深面,与两侧坐骨直肠间隙相交通,脓液可从一侧的坐骨直肠间隙经此通道侵入对侧,形成后蹄铁形瘘管.9、肛管前浅间隙位于会阴体的浅面;与肛管后浅间隙相同,一般感染仅局限于邻近的皮下组织.10、肛管前深间隙位于会阴体的深面,较肛管后深间隙为小.11、中央间隙位于联合纵肌下端与外括约肌皮下部之间,环绕肛管下部一周.痔疮的诊断和治疗痔疮分内痔、外痔、混合痔等三种类型.主要症状有便血、疼痛、脱出、局部分泌物增多和排便困难等.痔是由于肛肠部血液循环不畅,直肠下段粘膜下和肛管皮肤下的静脉丛淤血、扩张和屈曲所形成的静脉团,是最常见的肛肠疾病.病因1.解剖方面:只有直立的人才容易患痔.直肠上静脉及其分支均无静脉瓣,受地心吸引力的影响,容易造成肛门直肠区静脉丛淤血、扩张,就会形成痔;肛垫,起闭合肛管、节制排便作用.肛垫下移到肛管,则成为痔.2.职业方面:长时间保持坐姿导致腹部血流速度减慢,会妨碍血液循环,直肠静脉丛易发生曲张,淤积,形成静脉团,形成痔疮.3.生活习惯:饮酒过多、喜食辛辣食物.久蹲厕所,因持续性增加腹压,直接影响肛门直肠静脉血液回流,同时括约肌松弛,可引起直肠粘膜脱出,是引发痔的重要原因.4.胃肠方面:长期慢性腹泻者,频繁地受到刺激,使静脉丛发生静脉炎,导致血管管壁脆化,继发血管扩张,充血,引起痔或加重痔.长期便秘,痔因粪便在直肠内潴留过久,压迫和刺激肠壁,影响静脉丛血液回流.形成痔.5.腹压增高:能引起内括约肌下缘增厚,静脉瘀血、肛垫充血下滑成痔.6.其他原因: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肺气肿、心脏病等能直接阻碍直肠静脉血液回流,使直肠静脉丛淤血扩张成痔.分期及临床表现1、内痔一期内痔:除大便带血、滴血和射血外,痔核体积小,太不脱出肛外.二期内痔:有间歇性便后滴血史,感染时则有肛门胀痛,坠胀和里急后重等,痔核较大,排便时脱出肛外,但便后能自行复位.三期内痔:痔核体积增大,有结缔组织增生,粘膜变厚,暗红色,表面粗糙.脱出后不能自然复位,需用手推回或平卧后始能复位.凡是遇到用力、咳嗽、行走和蹲下时,都可能脱出. 2.外痔外痔位于于齿线以下,是由痔外静脉丛曲张或肛缘皱襞皮肤发炎、肥大、结缔组织增生或血栓瘀滞而形成的肿块.临床常分为结缔组织外痔、静脉曲张性外痔、炎性外痔和血栓外痔.一、结缔组织外痔结缔组织外痔因其形态而命名,又称赘皮痔.肛门缘皮肤皱襞增厚肥大,有结缔组织增生,痔内无曲张静脉,血管甚少,呈黄褐色或褐黑色,突出易见,大小形状不等.二、静脉曲张性外痔静脉曲张性外痔是齿线以下痔外静脉丛曲张,在肛门缘形成圆形、椭圆形或棱形柔软肿块.本病一般不疼痛、不出血,仅觉肛门坠胀或有异物感.三、炎性外痔常因肛门受损后感染,或因肛裂引起肛门皱襞发炎和水肿所致.四、血栓性外痔是外痔中最常见的一种.常因排便时用力过猛,剧烈活动或用力咳嗽使肛门缘静脉破裂,血液外渗到结缔组织内,成为血块,在肛门部皮下生成圆形或椭圆形肿块,大小不等,位于肛管内或肛缘外.混合痔是指处在同一部位的直肠齿线上下静脉丛同时曲张、扩大、充血,相互沟通吻合,括约肌间沟消失则称为混合痔.其多发于截石位3、7、11点位.痔疮的危害痔疮最主要的症状是便血和脱出,大便时反复多次的出血,会使体内丢失大量的铁,引起缺铁性贫血.痔疮的另一个主要症状是内痔脱出.脱出于肛门外的内痔,受到括约肌的夹持,静脉回流受阻,而动脉血仍不断输入使痔核体积增大,直至动脉血管被压闭,血栓形成,出现痔核变硬、疼痛,难以送回肛门内.痔疮的治疗一、一般治疗在痔的初期和无症状静止的痔,只需增加纤维性食物,改变不良的大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不需特殊治疗.热水坐浴可改善局部循环.血栓性外痔有时经局部热敷、外敷消炎止痛药物后,疼痛可缓解而不需手术.嵌顿痔初期也采用一般治疗,用手轻轻将脱出的痔块推回肛门内,阻止再脱出.二、注射疗法治疗一、二期出血性内痔的效果较好.注射硬化剂的作用是使痔和痔块周围产生无菌性炎症反应,粘膜下组织纤维化,致使痔块萎缩.三、手术治疗1.痔单纯切除术主要用于二、三期内痔和混合痔的治疗.2.痔环形切除术适用于严重的环形痔,方法同单纯切除同3.血栓外痔剥离术用于治疗血栓性外痔.肛周脓肿肛管、直肠周围软组织内或其周围间隙内发生急性化脓性感染,并形成脓肿,称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其特点是自行破溃,或在术切开引流后常形成.治疗措施少数肛周脓肿用抗生素,热水坐浴及局部理疗等可以消散,但多数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有两种方式.一单纯性脓肿的治疗脓肿部位做放射状切口,放出脓液后,伸入食指探查脓腔大小,分开其间隔.以利引流,最后用凡士林纱条放入脓腔做引流.二脓腔与肛瘘相通的脓肿可在切开脓肿后,用探针仔细检查内口,然后切开瘘管,适当切除皮肤和皮下组织,内口周围组织也稍加切除,使引流通畅.临床表现肛门周围皮下脓肿最常见,多由肛腺感染经外括约肌皮下部向外或直接向外扩散而成.常位于肛门周围皮下部,一般不大.主要症状是肛周持续性剧痛,受压或咳嗽时加重,行走不便,坐卧不安,全身感染症状不显.局部检查:肛旁皮肤有明显红肿,伴硬结和触痛,可有波动感,必要时可行穿刺证实.如不及时切开,常自行破溃,形成低位肛瘘.肛裂是齿线以下肛管皮肤层小溃疡.其方向与肛管纵轴平行,长约0.5~1.0cm,呈梭形或椭圆形,常引起剧痛,愈合困难.诊断询问排粪疼痛史,有典型的疼痛间歇期和疼痛周期,即不难诊断.局部检查发现肛管后正中部位的肛裂“三联征”,则诊断明确.治疗措施原则是软化大便,保持大便通畅,制止疼痛,解除括约肌痉挛,中断恶性循环,促使创面愈合.具体措施如下:一保持大便通畅口服缓泻剂,使大便软、润滑,增加多纤维食物和改变大便习惯,逐步纠正的发生.二局部坐浴排便前后用1∶5000温涂液坐浴,保持局部清洁.三肛管扩张适用于急性或慢性肛裂并不并发乳头肥大及前哨痔者.优点是操作简便,不需要特殊器械,疗效迅速,术后只需每日坐浴即可.对经久不愈,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慢性肛裂可采用以下的手术治疗.1.肛裂切除术即切除肛裂及其周围的三角状皮肤,行梭形或扇形切口,全部切除前哨痔、肥大肛乳头、肛裂、必要时垂直切断部分内括约肌.2.内括约肌切断术内括约肌具有消化道不随意环形肌的特性,易发生痉挛及收缩,这是造成肛裂疼痛的主要原因,故可用内括约肌切断术治愈肛裂.病因学肛裂的病因与下列因素有关:一解剖因素肛管外括约肌浅部在肛门后方形成肛尾韧带,较坚硬,伸缩性差,且肛门后方承受压力较大,故后正中处易受损伤.二外伤慢性便秘患者,由于大便干硬,排粪时用力过猛,易损伤肛管皮肤,反复损伤使裂伤深及全层皮肤,形成慢性感染性溃疡.三感染齿线附近的慢性炎症,如后正中处的,向下蔓延而致皮下脓肿、破溃而成为慢性溃疡.临床表现肛裂病人的典型临床表现是疼痛、便秘和便血.一疼痛肛裂可因排粪引起周期性疼痛,这是肛裂的主要症状.二便秘因肛门疼痛不愿排便,久而久之引起便秘,粪便更为干硬,便秘又可使肛裂加重,形成恶性循环.三便血排便时常在粪便表面或便纸上见有少量新鲜血迹,或滴鲜血.大出血少见.四其它如瘙痒、分泌物、等.肛瘘肛管直主要侵犯肛管,很少涉及直肠,故常称为.诊断目前多按肛管与括约肌的关系将肛瘘分为4类.1.括约肌间肛瘘2.经括约肌肛瘘3.括约肌上肛瘘4.括约肌外肛瘘治疗措施肛瘘不能自愈,必须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原则是将瘘管全部切开,必要时将瘘管周围瘢痕组织同时切除,使伤口自基底向上逐渐愈合.根据瘘管深浅、曲直,可选用、肛瘘切开或切除术.一挂线疗法这是一种瘘管缓慢切开法.系利用橡皮筋或药线的机械作用,在表面组织切割的过程中,基底创面同时开始逐渐愈合.此种逐渐切割瘘道的方法最大优点是肛管括约肌虽被切断,但不致因括约肌收缩过多而改变位置,一般不会造成肛门失禁.二肛瘘切开术手术原则是将瘘管全部切开,并将切口两侧边缘的瘢痕组织充分切除,使引流通畅,切口逐渐愈合.本法仅适用于低位直型或弯型肛瘘.三肛瘘切除术与切开术不同之处在于将瘘管全部切除直至健康组织.本法又适用于管道较纤维化的低位肛瘘.四肛瘘切除一期缝合本法仅适用于单纯性或复杂性低位直型肛瘘,如触到瘘管呈硬索状,则效果更好.手术后护理肛瘘术后伤口敷料更换的好坏,是手术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问题.即使手术成功,若忽视了伤口的敷料更换,手术也常易失败.因此,经治医生必须亲自更换敷料,或至少要定期检查伤口.病因学肛管直肠周围脓肿有两大类:一类与肛腺及肛瘘有关,称为“原发性急性肛腺肌间瘘管性脓肿”简称“瘘管性脓肿”.肛瘘多为一般化脓性感染所致,少数为特异性感染.病理改变一般单纯性肛瘘只有一个内口和一个外口,这类最多见.若外口暂时封闭,局部引流不畅,则又逐渐发生红肿,再将形成脓肿,封闭的外口可再穿破或在其他处形成另一外口.如此反复发作,便病变范围扩大或有时造成几个外口,与内口相通,这种肛瘘称为复杂性肛瘘.临床表现肛瘘常有肛周脓肿自行溃破或切开排脓的病史,此后伤口经久不愈,成为肛瘘外口.主要症状是反复自外口流出少量脓液,污染内裤;有时脓液刺激肛周皮肤,有瘙痒感.若外口暂时封闭,脓液积存,局部呈红肿,则有胀痛,封闭的外口可再穿破,或在附近穿破形成另一新外口,如此反复发作,可形成多个外口,相互沟通.检查:外口呈乳头状突起或肉芽组织的隆起,压之有少量脓液流出,低位肛瘘常只有一个外口,若瘘管位置较浅,可在皮下摸到一硬索条,自外口通向肛管.高位肛瘘位置常较深,不易摸到瘘管,但外口常有多个.由于分泌物的刺激,肛周皮肤常增厚及发红.1、手术后卧床4-6小时,“如采用穴位可不用”,可在床上活动,密切注意切口辅料及引流管渗血情况,如较多通知护士及医生.2、24小时内避免解大便,肛门敷料用于压迫止血,第二天医生视情况揭去,请不要自行拆除.术后未完全消除少数会出现排尿困难,请不要紧张,请用热毛巾热敷腹部.3、术后不需要禁食,术后6小时后可以进食饮食宜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饮食,如粉,粥,面条等.手术后第二天宜多饮水及进食新鲜蔬菜水果,豆类等含维生素和纤维素较多的饮食,禁忌辛辣煎炸,如辣椒、芥末、姜等,合理搭配食物,纠正改善胃肠功能,也可以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4、术后肛门会有疼痛的症状,不能耐受者予及时告知医生.一星期内肛门会有少量的血水渗出,请不要过分恐慌.5、术后第1天清晨,自行携带栓剂及膏剂找经治疗医生换药.6、痔术后第5-14天为内痔结扎线的脱落期,在此期间应多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如果大便时少量出血是痔脱落期出血,为病症的一个过程;如果出血偏多应及时向主管医师汇报,做一些有针对性的处理;8、高位肛瘘或脓肿的橡皮筋挂线一般在术后第10-14天脱落,在橡皮筋脱落前后如果出现大便时少量出血或一次性大便失禁为疾病发展的过程;9、肛周疾病的手术方式一般为开放性的术式,术后应坚持每日换药直至创面愈合.10、如有不适,请即时告知当班护士及医生.。

肛肠外科解剖学的现代进展

肛肠外科解剖学的现代进展

肛肠外科解剖学的现代进展肛肠外科解剖学是医学领域中非常重要且专业性较强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人体肛门、直肠和周围组织的结构、功能以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在现代医学中,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肛肠外科解剖学也在不断发展和进步。

本文将介绍肛肠外科解剖学的现代进展,包括手术器械、手术技术和治疗新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手术器械手术器械对于肛肠外科手术非常关键,不同的器械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完成手术操作。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肛肠外科手术已经离不开一些高科技手术器械的辅助,如内窥镜、微创手术器械和激光器械等。

内窥镜技术应用于肛肠手术以来,极大地改变了手术方法和手术效果。

以肛门镜为例,它可以在肛门进行微创手术,不但创伤小,术后恢复快,而且可以直接观察肛门和直肠内部及周边组织的情况,帮助医生更精准地定位和切除手术部位。

激光器械也被广泛应用于肛肠手术中,具有手术范围小、出血少、凝血快、手术创伤小等优点。

此外,还有一些新的手术器械不断涌现,比如3D打印的手术导航器、机器人手术系统等,这些新型器械的应用将进一步提高肛肠外科手术的安全性和效果。

手术技术手术技术对于提高肛肠外科手术的质量和效果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现代肛肠外科手术中,微创和机器人技术已经成为了重要的手术技术。

微创技术是指通过小切口或者器械进入体内,完成手术操作的技术。

与传统手术相比,微创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术后疼痛轻,还可以避免许多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在肛肠外科领域,微创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腹腔镜手术、肛门镜手术和直肠癌手术等。

机器人技术作为现代手术技术的代表之一,已经在肛肠外科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机器人手术系统可以提供更加精准、快捷和安全的手术操作,消除了人工操作的手抖和疲劳现象,优化了肛肠外科手术的效果与手术体验。

治疗新方法除了手术技术和器械的发展,现代肛肠外科还不断提出一些新的治疗方法。

其中,尤为值得关注的是“肛肠外科微生态治疗”。

肠道微生态是指人体肠道内所含的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它们可以维持肠道的正常生理功能,并对免疫、代谢等多个系统起重要作用。

肛肠解剖与生理学课件

肛肠解剖与生理学课件

THANKS
感谢观看
肛门
是消化道的最末端出口, 是排便的通道。
肛管直肠部的肌肉和神经支配
肛管直肠部的肌肉
包括内括约肌、外括约肌和耻骨直肠 肌等。
神经支配
肛管直肠部的肌肉由自主神经支配, 其中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最 为重要。
肛管直肠部的血液供应
01
肛管直肠部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 髂内动脉的分支,包括直肠上动 脉、直肠下动脉和肛管动脉等。
肛肠解剖与生理 学课件
目录
• 肛肠解剖学基础 • 肛肠生理学概述 • 肛肠疾病病理学 • 肛肠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 肛肠疾病研究进展
01
肛肠解剖学基础
肛管直肠部的解剖
01
02
03
肛管
是消化道的最末端,上接 乙状结肠,下连肛管,长 约3-4厘米。
直肠
位于盆腔的后部,上接乙 状结肠,下连肛管,长约 12-15厘米。
结合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制定 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 果。
肛肠疾病预防研究进展
健康生活方式
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持 良好心态等,降低肛肠疾病的发生风险。
筛查与早期诊断
开展肛肠疾病的筛查工作,提高早期诊断率,降低疾 病恶化的风险。
公共卫生策略
制定和实施公共卫生策略,提高肛肠疾病的防治意识 和能力。
肛肠疾病的病理生理学变化
痔疮的病理生理学变化
痔疮会导致肛门周围静脉曲张,血液 淤积,引起局部缺氧和炎症反应,进 一步加重病情。
肛瘘的病理生理学变化
肛瘘会导致瘘管内长期存在感染源, 引起炎症反应和组织增生,导致病情 反复发作。
肛裂的病理生理学变化
肛裂会导致肛门周围皮肤损伤和炎症 反应,引起疼痛和出血等症状。

《肛门直肠解剖》课件

《肛门直肠解剖》课件
感觉功能
肛门和直肠具有感觉功能,能够感知粪便的存在和排便的需 求。
肛门直肠的解剖结构
01
02
03
肛门括约肌
肛门周围的肌肉,能够控 制排便。
直肠壁
分为粘膜层、粘膜下层、 肌层和浆膜层,其中粘膜 层含有大量的腺体,分泌 粘液润滑粪便。
肛管
连接直肠和肛门的管道, 具有防止粪便进入尿道和 阴道的功能。
02
直肠神经分布
研究发现直肠神经分布与 疼痛感知密切相关,为疼 痛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肛管血管结构
肛管血管结构的最新研究 成果揭示了痔疮等血管疾 病的发病机制,为预防和 治疗提供了新的视角。
肛门直肠解剖研究的未来展望
1 2 3
深入研究肛门直肠的生理功能
随着研究的深入,未来将更深入地了解肛门直肠 的生理功能,为便秘、失禁等肛肠疾病的治疗提 供更多有效方法。
肛门直肠神经组织
自主神经
肛门直肠的自主神经主要来自下腹神 经丛和盆神经丛,支配肛门直肠的肌 肉运动和腺体分泌。
感觉神经
肛门直肠的感觉神经主要来自阴部神 经和会阴神经,能够感受肛管和直肠 内的刺激,如疼痛、温度、触觉等。
03
肛门直肠疾病类型
痔疮
痔疮定义
痔疮是肛门直肠底部及肛门粘 膜的静脉丛发生曲张而形成的 一个或多个柔软的静脉团的一
肛门直肠疾病的诊断方法
肛门指诊
肠镜检查
医生通过手指触摸肛门和直肠,检查是否 有异常肿块、疼痛或出血等症状。
使用细长的镜子插入肛门和直肠,观察肠 道内部情况,发现病变并进行组织活检。
影像学检查
实验室检查
通过X光、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观察肛 门和直肠的形态结构,发现肿瘤、炎症等 病变。

肛肠解剖

肛肠解剖

Shafik “三肌襻”学说
顶环:外括约肌深部和 耻骨直肠肌 中间环:外括约肌浅部 底环:外括约肌皮下部 当外括约肌收缩时,顶 环及底环同时牵拉肛管 后壁,中间环向后牵拉 肛管前壁,使肛管紧闭

在排便时三肌环反复收缩,使粪便顺利排出体 外
伽氏(Garavoglia)提出在肛门括约机制 中横纹肌的作用有三种:
肛 垫
肛管上皮下由粘膜下肌、扩张的血管及结缔组织共 同构成的较厚的组织板,其特性与海绵体或勃起组 织相似,故有人称此部粘膜为“直肠海绵体”或 “肛门血管衬垫”(简称肛垫) 肛垫以“Y”形裂沟分为右前、右后和左中3块 正常情况下,肛门关闭时,它像环状气垫一样,可 协助括约肌密闭肛管内脏,有维持肛门自制的作用 如果粘膜下支持组织变性或过度用力排便,则可引 起肛垫的部分或全部下移而成痔 原发性内痔的好发部位多呈右前、右后及左中位, 是与三分叶状肛垫的位置是一致的(3、7、11点)
肛管直肠线:在齿线上方约1.5cm。肛门指诊时所触及 的坚硬肌肉环,上缘即是肛管直肠线的位置。
肛管直肠肌肉
内括约肌 外括约肌
肛 管 直 肠 肌 肉
肛提肌
皮下部 浅部 深部 髂骨尾骨肌 耻骨尾骨肌 耻骨直肠肌 耻骨前列腺肌(或耻骨阴道肌)
尾骨肌(坐骨尾骨肌)
肛门内括约肌
为不随意肌,受植物神经支配 平时处于不自主的持续收缩状 态,从而关闭肛门避免粪便泄 漏 主动闭合肛门时,有补充随意 肌功能的作用 肛裂患者大便时可致内括约肌 痉挛,产生排便困难和剧痛。 切断内括约肌可解除痉挛,切 断后不会引起排便失禁
联合纵肌
构成: 直肠纵肌的延长 肛提肌悬带 外括约肌顶环的延长
联合纵肌
向内侧穿过内括约肌层,分布在 肛管内皮形成非常薄的纤维肌束 而固定栉膜,也称做Treits韧带 分布在内痔血管丛的纤维也有人 称为支持纤维 在内外括约肌之间纵行向下,分 布在外括肌的皮下部和浅部,形 成结缔组织性纤维隔膜,将坐骨 直肠窝分隔为坐骨直肠窝间隙和 肛门周围间隙 穿过外括约肌皮下部形成终末纤 维与肛门周围的皮肤相固定,也 叫做肛门皱皮肌,纵肌收缩可使 肛门呈放射状态收拢。

肛门直肠的解剖

肛门直肠的解剖

肛门直肠应用解剖结构之阳早格格创做邢台市第四医院1.1,肛门肛门是消化讲终端的启心,位于臀部正中线与二侧坐骨结节连线的接叉面上,会阳体与尾骨之间.通常紧关呈一纵裂,排便时张启呈圆形,直径3厘米安排.肛缘皮肤紧张而有弹性,果中括约肌战肛门皱皮肌改缩,故皮纹呈搁射状皱襞.1.2,肛管肛管是消化讲的终端,上接直肠,下止于肛肛缘.其二侧为坐骨直肠窝;前圆男性有尿讲战前列腺,女性有阳讲;后圆为尾骨. ,解剖肛管:从肛门缘到齿线,少约2厘米至3厘米.果管腔内覆以移止皮肤,又称皮肤肛管.1.2.2,中科肛管:从肛门缘到肛管直肠上缘仄里,少约4厘米.果管壁由内中括约肌包绕,又称括约肌性肛管.1.2.3,肛管有”四线”、“三戴”等几个要害解剖标记.肛管的”四线”是:1.2.3.1,肛门皮肤线:即肛门缘,是消化讲最矮的界线.1.2.3.2,肛门黑线:位于肛缘与齿线之间,距肛缘上圆1厘米安排.其深部是内括约肌下缘与中括约肌皮下部的接界处,指诊时可扪到一环状沟,故本量上便是括约肌间沟.1.2.3.3,齿线:又名梳状线,是由肛瓣的游离缘连合而成,距肛缘约2厘米至3厘米.是直肠(粘膜)与肛管(皮肤)的分界线,上是直肠,爆收于内胚层;下是肛管,爆收于中胚层.约80%的肛肠徐病起源于此.齿线附近的解剖结构有:1.2.3.3.1,肛柱:位于齿线上圆,又名直肠柱,是直肠下端笔直的粘膜皱襞,少约1厘米至2厘米.是果为肛门括约肌的张力效率,使直肠下端粘膜中断产死纵止皱襞.当括约肌紧驰,直肠扩张时,此柱即消得,不妨认为是直肠的贮躲容积.1.2.3.3.2,肛瓣:肛柱的下端相互之间借半月形的粘膜皱襞贯串,那些半月形的粘膜皱襞称为肛瓣.1.2.3.3.3,肛窦:又称肛隐窝,是由相邻的二个肛柱与肛瓣围成的袋状小窝,心上底下,象一个漏斗,深3mm--5mm,底部有肛腺的启心.窝内易积蓄粪渣战受益伤,爆收熏染后,炎症易背肛腺漫延,以至引起脓肿.一些教者以至认为,肛窦炎是继收十足肛周徐病的福根.1.2.3.3.4,肛乳头:爆收正在肛柱下端,沿齿线排列,呈椎形的小乳头状隆起.其基底黑,尖端灰黑,大小少短纷歧,短的可0.1厘米,少的可达数厘米.系纤维结缔构制,内含微细淋巴管,表面覆以皮肤.但是普遍人缺如.1.2.3.3.5,肛腺:肛腺是位于齿线附近皮肤或者粘膜下的腺体,借肛腺导管启心于肛窦.肛腺战肛窦被认为是熏染侵犯肛周构制的流派,95%的肛周脓肿战肛瘘源于肛腺熏染.1.2.3.3.6,齿线的意思:齿线无论正在解剖上仍旧临床上皆有很要害的意思.齿线以上是直肠,属内胚层;齿线以下是肛管,属中胚层.二者之根源战真量分歧,故其上下构制结构、血管神经分集战淋巴回流目标均分歧.上皮分歧:齿线以上是直肠,表面覆盖的是粘膜,为单层坐圆上皮或者柱状上皮;齿线以下是肛管,表面覆盖的是皮肤,为复层坐圆上皮战鳞状上皮.故爆收正在齿线以上的癌肿多为腺癌,爆收正在齿线以下的癌肿多为鳞癌.神经分歧:齿线以上受动物神经支配,无痛觉;齿线以下受脊神经(肛门神经)支配,痛觉很敏钝.动脉分歧:齿线以上有去自肠系膜下动脉的直肠上动脉(痔上动脉)战去自髂内动脉的直肠下动脉(痔中动脉);齿线以下则是去自阳部内动脉的肛门动脉(痔下动脉).静脉分歧:齿线以上是直肠上静脉丛(痔内静脉丛),搜集成直肠上静脉(痔上静脉)战直肠下静脉(痔中静脉).直张则产死内痔.齿线以下是直肠下静脉丛(痔中静脉丛),搜集成肛门静脉(痔下静脉).直张则产死中痔.淋巴分歧:齿线以上的淋巴液流进肠系膜下淋凑趣与髂内淋凑趣.齿线以下的淋巴液流进背股沟淋凑趣.1.3,直肠直肠少12厘米至15厘米.上端正在第三骶椎仄里与乙状结肠贯串,背下沿骶尾骨前里下止,脱过盆膈下连肛管.直肠上段前里战二侧有背膜覆盖,中段仅正在前里有背膜,并正在此处反合到膀胱或者子宫,产死直肠膀胱或者直肠子宫陷窝.此反合为背膜的最矮面,正在男性距肛门约7.5厘米,女性约5.5厘米.直肠前圆:男性有前列腺、细囊、输尿管、膀胱战直肠膀胱陷窝;女性有阳讲、子宫颈、子宫战直肠子宫陷窝.后圆有骶骨、尾骨,骶骨凸内有骶血管及背下神经丛.二侧有坐骨、髂内动脉、坐骨神经战输尿管.1.3.1,直肠乙状部:乙状结肠下端2厘米至3厘米一段的解剖特性与直肠上端类似,二者无细确分界线,为乙状结肠与直肠的过度区,称为直肠乙状部.此处的乙状结肠系膜消得;无结肠袋、结肠戴战肠脂垂;肠腔变狭小,是所有大肠之最渺小处;此处的血供由直肠上动脉收出1至3支直肠乙状结肠动脉供给,与乙状结肠动脉分支的分集特性好异,其血管分支沿肠管纵止分集;粘膜邹襞亦形成仄滑.此处是结肠癌的佳收部位.1.3.2,直肠壶背:从直肠乙状结肠部至直肠脱过盆底处即中科肛管仄里以上的直肠腔径隐著夸大,约5厘米至11厘米,称为直肠壶背.1.3.3,直肠的蜿蜒:直肠沿骶尾骨的前里下止,产死一个弓背后圆的蜿蜒,称为直肠骶直.直肠继承下止,通过尾骨尖,转背后下圆,产死一个弓背前的蜿蜒,称为直肠会阳直.直肠正在尾骨尖下圆,约正在直肠肛管接界处,有荣骨直肠肌呈U形天将其推背前上圆,从而使直肠与肛管的轴线产死一个近90度的夹角,此角称为直肠肛管角.排便时,荣骨直肠肌紧驰,肛直角删大,使粪便得以成功通过而排出.荣骨直肠肌中断时,肛直角变小,遏止粪便通过而起到统制排便的效率.1.3.4,直肠瓣:直肠腔内有三条半月形的粘膜皱襞,称为直肠瓣.又称Houston瓣.普遍由粘膜、环肌战纵肌共共形成,其数目几没有等,但是多为三个,普遍为左----左前----左后分集.上圆的靠近直肠与乙状结肠接界处,正在左侧,距肛门11.1厘米;中间的位于直肠壶背稍上圆的左前壁,约正在背膜由直肠前壁反合到膀胱或者子宫的火仄,距肛门约9.6厘米;下圆的位于中瓣的稍下圆,直肠左壁,距肛门约7.9厘米.直肠瓣大概有支援直肠内粪块,使粪便回旋下止以减缓其运止速度的效率.若直肠瓣肥大时,可至粪便通过没有畅而引起排便艰易.直肠的肌层为没有随意肌,中层是纵肌,内层是环肌.直肠粘膜较薄而血管歉富,表面光润,粘膜下层疏紧,易与肌层分散而脱垂.1.5,肛管直肠肌肉肛管直肠的肌肉有二种,一是随意肌,位于肛管除中,即肛门中括约肌战提肛肌;二是没有随肌,正在肛管壁内,即肛门内括约肌.中间肌层为共同纵肌,既有没有随意肌纤维也有随意肌纤维.1.5.1,肛门内括约肌:肛门内括约肌是直肠环肌正在直肠下端删薄肥大所产死.它包绕肛管的上2/3,上界仄肛管直肠环仄里,下达括约肌间沟.内括约肌属仄滑肌,有较下的张力,仄常情况下,呈持绝性痉挛中断状态,保护一定的肛管静息压力,使粪便没有得溢出.当直肠充胀时,内括约肌紧驰,准备排便.果其属仄滑肌特性,正在逢到有害刺激时,简单过分性痉挛,引起排便果易战痉挛性痛痛,如肛裂.1.5.2,肛门中括约肌:肛门中括约肌果直肠纵肌战提肛肌纤维脱过而被分为皮下部、浅部战深部三部分.皮下部:皮下部是环形肌束,位于肛管下端皮下层内,其上缘与内括约肌的下缘相邻,正在肛管皮下产死括约肌间沟.浅部:位于中括约肌浅部战深部之间,为扁仄肌束.起于尾骨下部后里及肛尾韧戴,背前伸张至肛管后侧,而后分为二束从肛管安排二侧包绕内括约肌至肛管前侧会合,止于会阳核心腱.那样,正在肛管的二侧圆肌肉较歉盛,而正在前后侧存留近似三角形的单薄区,故正在前后侧易爆收肛裂.深部:为较薄的环形肌束,环绕内括肌的上1/3.上部纤维与上圆紧接的荣骨直肠肌纤维混合,二者常没有简单分启;前圆有些纤维接叉背中伸张附着于对于侧坐骨结节.中括约肌的功能通常关合肛管,排粪时舒张,帮闲排便;排便后又使肛门坐时关合.1.5.3,荣骨直肠肌:位于荣骨尾骨肌内侧部的底下,共同纵肌的中侧,中括约肌深部的上缘.起于荣骨下支反里及关孔筋膜,止于肛管顶部(肛管直肠接界处)侧壁、后壁战骶骨,与对于侧相映肌束产死U形襻,像一条吊戴将肛管直肠接界处背前上圆牵引而产死肛管直肠角.别的,荣骨直肠肌正在前进中还分出纤维与直肠纵肌层相接织产死共同纵肌下落,介于内、中括约肌之间,其肌纤维与内、中括约肌接结.荣骨直肠肌的意思事关肛门的节制功能.正在排便时,荣骨直肠肌搁紧,肛管直肠角删大(可达137度),直肠与肛管启搁呈漏斗状,以利粪便排出;荣骨直肠肌中断时,肛管直肠角减小呈钝角,使局部制成一板滞性下压,遏止粪便下止,起到统制排便的效率.1.5.4,提肛肌:为随意肌,是盆底的主要肌肉,薄而阔,安排各一,对于称排列,附着于盆壁内正里,共同成盆膈,中线连合呈背下的漏斗状,其上、底下各覆盖着盆膈上、下筋膜.根据其肌纤维的排列而为二部分:1.5.5,髂骨尾骨肌:起于坐骨棘内里战提肛肌腱弓,背下后内目标走止,止于尾骨侧缘战肛尾缝.1.5.6,荣骨尾骨肌:为肛提肌的要害组成部分,起于荣骨弓后里战提肛肌腱弓前部.内侧部肌纤维经前列腺或者阳讲战尿讲二侧产死U形襻,一部分纤维止于其壁上,一部分止于会阳核心腱,正在男性又称荣骨前列腺肌,女性称为荣骨阳讲肌.中侧部肌纤维背后止于尾骨尖及二侧缘的骶骨前韧戴及肛尾韧戴.1.5.7,共同纵肌:直肠脱过盆膈(肛管直肠接界处)时,其纵肌层与肛提肌、荣骨直肠肌及其筋膜互相接错汇合, 走止于内、中括约肌之间,包绕肛管,产死一个筒状纤维肌性复合体,称为共同纵肌或者共同纵肌鞘或者括约肌隔断.其肌束既有仄滑肌纤维,又有少量横纹肌纤维,更有洪量弹力纤维.正在齿线仄里以上,以仄滑肌战横纹肌为主,由齿线背下,那二种纤维渐渐缩小,至内括约肌下缘仄里以下,除少量纤维为仄滑肌中,绝大部分已被结缔构制纤维所代替,产死中央腱.此中央腱位于纵肌鞘的下端与中括约肌皮下部之间的环止间隙内,并分出许多小的纤维隔,背内止于肛管皮肤,背中加进坐骨直肠窝,背下脱过中括约肌皮下部,止于肛周皮肤.1.5.7.1,共同纵肌根据其起源分歧可分为内、中、中三层:内侧肌:是直肠纵肌的延绝,属仄滑肌,与内括约肌相邻,部分纤维脱止于内括约肌之间并与其混合,称为“分散纤维”.中间肌:是提肛肌足下延为肛门悬戴的部分,属横纹肌.此层上半部位于中括约肌深部与内侧纵肌之间;下半部正在内、中侧纵肌之间.中侧肌:是荣骨直肠肌与中括约肌深部背下伸张部分,属横纹肌.位于中括约肌浅部与中间纵肌之间.1.5.7.2,共同纵肌的纤维身分主要去自盆膈上、下筋膜战直肠固有筋膜,那些筋膜纤维背下伸张,脱插合并各肌层而产死六个环状筋膜膈:肛门内侧隔:亦即肛管粘膜下层,是直肠粘膜下构制的间接延绝.肛门中侧隔:位于中括约肌的中正里,为提肛肌底下筋膜的间接延绝.括约肌间内侧隔:为直肠纵肌战环肌之间筋膜层的延绝部分,位于内括约肌与内侧纵肌之间.括约肌间中侧隔:位于共同纵肌的中正里,是肛门中侧膈背内侧的伸张部分,最初脱止于中括约肌深、浅层之间,以去沿中括约肌浅部与中侧纵肌之间下止.纵肌内侧隔:是直肠固有筋膜的间接延绝,沿内侧战中间纵肌之间下止.纵肌中侧隔:是提肛肌底下筋膜的间接延绝,其上部正在中间纵肌战中括约肌深部之间,下部正在中间纵肌与中侧纵肌之间.共同纵肌是肛管结缔构制系统的中轴,其上圆牢固于盆膈及其筋膜,下圆牢固于肛周皮肤,其中部收出洪量离心纤维脱进内、中括约肌内,通过结缔构制网将肛管各部捆扎正在所有,并牢牢天牢固正在纵肌自己.共同纵肌有直肠纵肌战提肛肌的部分纤维介进,排便时此二肌中断,以致肛管上缩,管腔夸大,肛周皮肤中翻,肛门张启,此即排便前的准备处事,核心止排便时,中括约肌中断,其皮下部由中上圆滑内下圆,牵动中央腱间推天推紧了共同纵肌,给内括约肌施加侧压力,遏止该肌搁紧.依照直肠----内括约肌的顺背反射本理,必定引起直肠扩张,粪便滞留,排便得到统制.所以, 共同纵肌可间接天巩固中括约肌的随意性压制效率,协帮中括约肌保护肛门自制.可睹,共同纵肌的功能是支援肛管战协帮排便.1.5.8,肛管直肠环:是肛管与直肠对接处括约肌群的总称,包罗荣骨直肠肌、中括约肌深部、浅部、共同纵肌、内括约肌等,其中以荣骨直肠肌为主.指检时,脚指由括约肌间沟沿内括约肌进与移动,至肛管上端突然背后触到一领会的边沿,即为此环的仄常位子.正在此仄里以上脚指稍背后即可钩住那个肌环,若患者中断肛门,则可明隐感感触到那个环的存留.此环背肛管二侧伸张而渐渐变得没有明隐,到肛管前侧则渐感紧硬. 肛管直肠环对于保护肛门节制功能有要害的效率.如术中切断肛直环,大概引导肛门得禁.故脚术中应尽管预防对于肛直环的益伤.若术中果徐病本果确需切断肛直环时,必须要笔直切断肌纤维,而没有克没有及斜止切断;或者采与挂线的要领以预防肌肉的一次性断启,从而减少对于肛门功能的益伤. 1.5.9,肛管直肠周围间隙:由于盆筋膜正在盆腔内战会阳区形成许多间隙,间隙中富裕脂肪构制,并由许多纤维肌性隔将其分成许多小房,当爆收化脓性熏染时,脂肪很快液化坏死,且复活回复缓,果此效率构制的愈合.故那些间隙对于肛管直肠周围炎症的爆收战扩集以及脚术处理皆有要害意思.普遍以提肛肌为界,提肛肌以上为下位间隙;提肛肌以下为矮位间隙.1.5.9.1,提肛肌以下间隙:是指盆隔下筋膜与会阳皮肤之间的间隙.1.5.9.1.1,肛门周围皮下间隙:位于中括约肌皮下部与肛周皮肤之间,环绕肛管下部一周,其内上为中括约肌皮下部,下为肛周皮肤,内为肛缘内里,中侧为坐骨直肠窝.内有痔中静脉丛、皱皮肌、浅淋巴管、神经丛战脂肪构制.1.5.9.1.2,粘膜下间隙:位于肛管粘膜与内括约肌之间,进与与直肠的粘膜下层对接.内有粘膜下肌、痔内静脉丛、淋巴管丛、弹性纤维结缔构制.1.5.9.1.3,坐骨直肠间隙:又称坐骨直肠窝.二侧各一,呈楔状.其尖进与,上端为盆隔下筋膜战关孔筋膜的会合处;其底背下,下端为肛门与坐骨结节间的皮肤战筋膜;内侧壁为肛管、内中括约肌、提肛肌、尾骨肌战盆隔筋膜;中侧壁为坐骨结节、关孔内肌筋膜;前有会阳浅横纹肌及会阳筋膜;后有臀大肌战骶结节韧戴.窝内充谦脂肪,血流缓缓,抵挡力好,简单爆收熏染.安排坐骨直肠窝的内侧壁正在后圆相对接,借肛管后深间隙贯串通.当爆收脓肿时,若积脓过多,张力太下,脓液可突破提肛肌加进骨盆直肠间隙.由于提肛肌上下二个间隙内的脓肿较大而连通的瘘管较细,便可产死一“哑铃形”的脓肿.坐骨直肠窝与皮下间隙间接接通,还可沿共同纵肌的中央腱纤维隔与中央间隙相通,通过纵肌中侧隔或者括约肌间中侧隔或者中括约肌浅部肌束间间隙相通.也可背前伸张至尿死殖膈以上;背后经肛管后深间隙与对于侧的坐骨直肠间隙相通.终尾产死错综搀纯的熏染病灶.1.5.9.1.4,肛管后浅间隙:位于肛尾韧戴的浅里,普遍熏染只限于局部皮下构制.常是肛裂引起皮下脓肿的天圆处.间隙内果含有骶神经后支的扣环状神经终梢,故爆收肛裂时此处特天痛痛..1.5,肛管后深间隙:位于肛尾韧戴的深里,与二侧坐骨直肠窝接通.爆收熏染时,脓液可一侧的坐骨直肠窝经此通讲流至对于侧,产死马蹄形脓肿或者瘘管.1.5.9.1.6,肛管前浅间隙:位于会阳体的浅里,似共肛管后浅间隙,普遍熏染限于局部.1.5.9.1.7,肛管前深间隙:位于会阳体的深里,较肛管后深间隙小.可继收前马蹄形脓肿或者肛瘘.1.5.9.1.8,括约肌间间隙:位于共同纵肌三层之间.公有4 个:最内侧间隙位于内侧纵肌与内括约肌之间,借脱止内括约肌的纤维与粘膜下间隙相通;最中侧隙位于中侧纵肌与中括约肌之间,借脱止于中括约肌浅部的纤维与坐骨直肠间隙相通;内侧纵肌战中间纵肌之间的间隙进与与骨盆直肠间隙间接相通,成为骨盆直肠间隙熏染漫延的主要道路;中侧纵肌与中间纵肌之间的间隙背中上圆与坐骨直肠窝的上部接通.而所有括约肌间间隙背下均汇总于中央间隙.爆收熏染时,骨盆直肠间隙的脓液背下沿此间隙可达肛周皮下间隙,而中央间隙的脓液或者皮下间隙的脓液亦可经此道路进与伸张至骨盆直肠间隙.所以,括约肌间间隙是肛周爆收化脓性熏染时脓液进与下安排伸张的通讲.1.5.9.1.9,中央间隙:位于共同纵肌下端与中括约肌皮下部之间,环绕肛管下部一周.间隙内有共同纵肌的中央腱,中央间隙借中央腱的纤维膈间接或者间接天与其余间隙相通:背下通皮下间隙;进与通括约肌间间隙并经此间隙与骨盆直肠间隙相通;背中通坐骨直肠间隙;背内通粘膜下间隙.所以,如果道括约肌间间隙是脓液流背其余间隙的通讲,那么中央间隙便是各个间隙间脓液相互流利的集集天.其余,中央间隙内侧邻括约肌间沟,此处缺累肌肉支援,皮肤借纤维隔与中央腱间接贯串,缺累弹性,故此处肛管皮肤最易中伤熏染,从而产死中央间隙炎.特天正在排便战自制效率下,肛门肌肉频中断会加速熏染的扩集.共理,肛门徐病脚术后最需静养.1.5.9.2,提肛肌上间隙:是指背膜与盆膈上筋膜之间的天区. 1.5.9.2.1,骨盆直肠间隙:位于提肛肌上圆,背膜之下,前有膀胱、前列腺或者子宫、阳讲战阔韧戴,后有直肠与侧韧戴.二侧正在左各一.此间隙容积很大,位子又下,顶部及内侧均为硬构制,故一朝积脓,纵然量大,齐身中毒症状很沉,局部症状也没有明隐,亦没有简单创制.1.5.9.2.2,直肠后间隙:又称骶前间隙,位于直肠后圆,骶骨之前,上于骶岬处间接与背膜后间隙相通,下为盆膈上筋膜(提肛肌),二侧为骨盆直肠间隙.内有骶神经丛,接感神经及骶中与痔中血管.由于直肠后间隙上圆是启搁的,爆收熏染时,可背背膜后间隙扩集.1.5.9.2.3,直肠膀胱(子宫)间隙.1.6,肛门直肠血管1.6.1,动脉:主要有直肠上动脉、直肠下动脉、肛门动脉战骶中动脉4支. 1.6.1.1,直肠上动脉:又称痔上动脉.是肠系膜下动脉超过左髂总动脉以下的部分,为肠系膜下动脉的终段,为直肠血供的最大动脉, 分集于直肠上部各层及局部直肠粘膜.约起于第一骶椎仄里,主搞经乙状结肠系膜的二层间加进盆腔,仄第三骶椎正在直肠后壁的中部分为安排2 支,正在直肠二侧下止,并斜背前至直肠下部,再分数支脱直肠壁至粘膜下,到齿线处又分为许多小枝并相互符合,与直肠下动脉战肛门动脉的分支亦有符合.正在直肠下段的左前、左后战左侧(即截石位3,7,11面)有其主要分支,指检常常可扪及搏动,为内痔术后出血的佳收部位.1.6.1.2,直肠下动脉:又称痔中动脉.是髂内动脉的分支,正在背膜下背前内止,经直肠侧韧戴达直肠下段前壁.主要分集于直肠下部,正在粘膜下与直肠上动脉战肛门动脉符合.供应直肠前壁肌层战直肠下部各层.1.6.1.3,肛门动脉:又称痔下动脉.起自阳部内动脉,经坐骨直肠窝中侧壁上的Alcock管至肛管,到提肛肌、内中括约肌、会阳皮肤战齿线以下肛管.正在肛管粘膜下与直肠上动脉战直肠下动脉符合.1.6.1.4,骶中动脉:起自背主动脉分叉部上圆1cm处的动脉后壁,沿第四、五腰椎战骶尾骨前里下落,止于背主动脉、左髂总静脉、骶前神经、痔上血管及直肠的后里.有细小分支到直肠,并与直肠上动脉战直肠下动脉有符合.1.6.2,静脉:直肠肛管的静脉与共名动脉陪止.有直肠上静脉、直肠下静脉、肛门静脉战骶中静脉,主要去自粘膜下静脉丛战中膜下静脉丛.直肠上下静脉主要由痔内静脉丛搜集而成,肛门静脉由痔中静脉丛搜集而成.1.6.2.1,粘膜下静脉丛:位于所有直肠的粘膜下层,静脉丛呈横止环状分集,其旁支脱经直肠肌层,正在中膜下产死洪量的斜止静脉,即中膜下静脉丛.1.6.2.1.1,痔内静脉丛:又名直肠上静脉丛,是齿线以上粘膜下丛.起于粘膜下层微弱静脉簇,搜集直肠粘膜的静脉,产死数支小静脉,至直肠中部脱过肌层,汇进直肠上静脉,初教静脉.那些静脉无瓣,脱过肌层时易受压迫而瘀血扩张,产死内痔.此静脉丛与动静脉相映,正在左前、左后战左侧三处较为隐著,成为内痔本收部位,称为母痔区.另有3个至4个小枝,是内痔继收部位,称为子痔区.1.6.2.1.2,痔中静脉丛:又称肛门静脉丛、直肠下静脉丛或者窦状静脉丛,是齿线以下的粘膜下丛.它沿中括约肌中缘产死边沿静脉搞,搜集肛管的静脉.其上部汇进直肠下静脉,进髂内静脉;下部汇进肛门静脉,进阳部内静脉.1.6.2.2,中膜下静脉丛:位于直肠肌层的表里,较粘膜下静脉细大,由稠稀没有准则的斜止静脉相互接织而成.1.7,肛门直肠淋巴1.7.1,直肠淋巴1.7.1.1,壁内系统:直肠壁内丛位于粘膜、粘膜下、肌间战中膜下.壁内各淋巴管丛相互连通,出肠壁后正在直肠表里产死广大接通的淋巴管丛,汇进壁中系统.以中直肠瓣为界,下部直肠果无背膜,本浆膜下丛为直肠淋巴窦所代替,并与盆净筋膜各部稀切通联,对于直肠、乙状结肠的淋巴引流很要害.此区壁内丛淋巴可沿上中下三条道路回流.而上部直肠的壁内丛淋巴仅经上止路回流.那种没有共对于直乙部癌肿的变化战脚术有要害意思.如直肠中瓣以上的癌症常常沿直肠上动脉进与变化,而直肠中瓣区的矮位直肠癌则沿直肠下动脉背中变化.1.7.1.2,壁中系统:直肠壁中淋巴管主要沿三个目标走止.1.7.1.2.1,上止路:最要害的路径.引流上部直肠、乙状结肠战落结肠下部的淋巴,主要淋巴管战淋凑趣沿肠系膜下血管及其分支排列.其中要害的淋凑趣群有三组:直肠旁淋凑趣或者Gerota淋凑趣:位于直肠上动脉分安排二。

肛肠解剖学

肛肠解剖学

肛肠解剖学一. 肛管1888年Symington将直肠壶腹部向下突然变细的部分命名为肛管。

1936年 Milligan和Morgan发表了《肛管外科解剖学》,开创了肛管应用解剖研究的新领域。

随着近代肛肠外科的发展,肛管解剖不断有新的内容补充和更新,并在指导临床实践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一)境界和毗邻:肛管是直肠壶腹下端至肛门之间的狭窄部,长为3~4cm,前壁较后壁稍短,在活体由于括约肌经常处于收缩状态,故肛管呈前后位纵裂状,排便时则扩张成管状。

肛管的上界平面,在男性与前列腺尖齐高,在女性与会阴体齐高。

肛管周围包有内、外括约肌、联合纵肌和肛提肌,肛管的长轴指向脐,它和直肠壶腹之间形成向后开放的夹角,称肛直肠角,为90°~100°,肛管的前方与会阴体接触,在男性借会阴体与尿道膜部、尿道球和尿生殖后缘相邻;在女性借会阴体与阴道前庭、阴道下1/3部相邻。

后方借肛尾韧带连于尾骨,两侧为坐骨直肠窝。

肛管的境界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指齿线以下至肛缘的部分;另一种是指肛管直肠肌环上缘平面以下至肛缘的部分,即从齿线向上扩展约1.5cm。

前者称解剖学肛管,因管腔内覆以移行皮肤,故又称皮肤肛管。

后者称外科肛管,因管壁由全部内、外括约肌包绕,故又称括约肌性肛管。

外科肛管与解剖学肛管的长度据Nivatvongs(1981)测量的结果是,外科肛管平均长4.2士0.04cm,男性(4.4士0.05cm)较女性(4.0土0.05cm)稍长(P<0.001),解剖学肛管平均长2.1±0.03cm,男性(2.2士0.05cm)也较女性(2.0士0.04cm)为长(P<0.01)。

但是,解剖学肛管长度与外科肛管长度井不相关,即长的解剖学肛管并不意味着外科肛管将相应的延长,反之亦然。

从上述肛管的分界来看,解剖学肛管与外科肛管的区别即是否把末端直肠包括在肛管之内。

解剖学肛管从发生上看,此部是胚胎期的原肛发育而成,来自外胚层,与人体的皮肤为同一来源,它不包括末端直肠。

肛肠外科解剖和生理学

肛肠外科解剖和生理学
添加标题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焦虑和紧张
添加标题
加强社会支持,与家人、朋友分享康复过程中的感受和经验
添加标题
肛肠外科解剖和生理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06
肛肠外科手术的基本操作和注意事项
并发症处理:包括出血、感染、肛门失禁等并发症的处理方法
术后护理:包括伤口护理、饮食指导、活动指导等
手术操作:包括切口选择、组织分离、止血、缝合等
肛肠系统的淋巴回流
肛肠系统的淋巴回流主要通过淋巴管进行
添加标题
淋巴管分为深淋巴管和浅淋巴管,深淋巴管收集深部组织的淋巴液,浅淋巴管收集浅部组织的淋巴液
添加标题
肛肠系统的淋巴回流主要通过深淋巴管进行,浅淋巴管也有一定的作用
添加标题
肛肠系统的淋巴回流主要流向腹股沟淋巴结、髂内淋巴结和髂外淋巴结
添加标题
肠道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的作用
肠道免疫功能异常与疾病的关系
肠道菌群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肛肠系统的疾病类型和病理生理
04
痔疮的病理生理
痔疮的病因:长期便秘、久坐、怀孕、肥胖等
痔疮的定义:肛门周围的静脉曲张和扩张
痔疮的分类:内痔、外痔、混合痔
痔疮的症状:出血、疼痛、瘙痒、脱出等
痔疮的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生活方式调整等
肛门周围的肌肉包括括约肌和提肛肌,它们协同作用,控制排便。
肛肠系统的神经支配和血管分布
神经支配:肛肠系统的神经支配主要来自盆神经丛,包括骶神经、尾神经和会阴神经。这些神经支配肛门括约肌、肛提肌和肛门内括约肌等肌肉的运动。
血管分布:肛肠系统的血管分布主要包括直肠上动脉、直肠下动脉、肛门动脉和肛门静脉。这些血管为肛肠系统提供血液供应,维持肛肠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

肛肠解剖

肛肠解剖

肛管直肠线:在齿线上方约1.5cm。肛门指诊时所触及 的坚硬肌肉环,上缘即是肛管直肠线的位置。
肛管直肠肌肉
内括约肌 外括约肌
肛 管 直 肠 肌 肉
肛提肌
皮下部 浅部 深部 髂骨尾骨肌 耻骨尾骨肌 耻骨直肠肌 耻骨前列腺肌(或耻骨阴道肌)
尾骨肌(坐骨尾骨肌)
肛门内括约肌
为不随意肌,受植物神经支配 平时处于不自主的持续收缩状 态,从而关闭肛门避免粪便泄 漏 主动闭合肛门时,有补充随意 肌功能的作用 肛裂患者大便时可致内括约肌 痉挛,产生排便困难和剧痛。 切断内括约肌可解除痉挛,切 断后不会引起排便失禁
肛门动脉
克劳斯特(Klosterhalfen)等人通过尸体血管 造影,发现正常人两侧肛门动脉的分支,在 肛后连合处吻合较好者仅有15%,而85%的 人无吻合,该处小血管密度低于前连合和两 侧,形成乏血管区。
肛门动脉穿经内括约肌间隔处发出的小支与 肌纤维呈垂直方向进入肌内,有可能在肌肉 痉挛性收缩压迫血管,加重肛后连合的缺血 现象。
手术分离至此 易于引起骶前 静脉损伤 直肠肿瘤切除 术中出血发生 率为4.6%~ 7.0%
齿线,在肛白线上方皮肤粘膜交界处,距肛缘约2.5cm有 一环锯齿状的线叫齿线 齿线和肛白线之间表面光滑,光泽发亮,叫肛门梳(栉 膜带)
栉膜是指齿线与括约肌间沟之间的肛管上皮,是肛管 的正常结构。 栉膜区是肛管的最狭窄地带,先天或后天造成的肛管 狭窄症、肛管纤维样变、肛门梳硬结和肛裂等均好发 于此区。 栉膜带是60年前麦氏(Miles)作为肛裂的病因学说而 提出来的。他设想由于某些慢性炎症对肛管的刺激, 致使栉膜区上皮之下结缔组织增生,形成一条环形纤 维组织带,束缚着肛门括约肌,使之失去弹性,在外 力作用下可形成肛裂。麦氏(Miles)称此纤维组织带 为“栉膜带”。目前,实验证明,栉膜带实际上是不 存在的,是对痉挛的内括约肌下缘的误解。新近国外 出版的教科书上,“栉膜带”这个名词已不复出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横纹肌的作用有三种:
来自耻骨尾骨肌的侧面压迫 来自深层肛门外括约肌的环形闭合
来自耻骨直肠肌的角度形成
肛周和直肠周围间隙
骨盆直肠周围间隙 肛提肌上间隙 直肠后间隙 直肠粘膜下间隙 坐骨肛管周围间隙 肛提肌下间隙 肛管后间隙 肛门皮下间隙
中央间隙
中央间隙是位于联合纵肌下端与外括约肌 皮下部之间的环状间隙 由沙菲克(Shafik)于1979年首次提出 间隙内有联合纵肌的中央腱,中央间隙借 中央腱的纤维直接或间接地与其它间隙交 通。向外通坐骨直肠间隙,向内通粘膜下 间隙,向下通皮下间隙,向上通括约肌间 间隙并经此间隙与骨盆直肠间隙交通。故 中央间隙是各肛周间隙的总汇。
联合纵肌的功能
固定痔血管丛和肌肉、肛管和皮肤,协助括 约功能 沙瑞夫(Sharif)认为其主要作用是缩短和扩 张肛管以及外翻肛门口 哈斯(Haas)和福克斯(Fox)认为由其形成 的网络可以减少手术分离括约肌后的功能破 坏,并作为支撑物阻止痔和直肠脱垂的发生 抑制脓毒症扩散,隔离血栓性外痔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肛管直肠解剖
肛 管


定义 解剖学肛管:指齿状线至肛缘的部分,成人平均 长2.5cm 外科学肛管:指肛缘到肛管直肠环平面的部分, 成人平均长4cm 平时管腔紧闭成前后纵裂,当粪便通过时,被扩张 成管状,管径可达3~4cm 向下向后与直肠成90°至100°的角度称直肠角 (或肛直角) 肛管皮肤上部是移行上皮,下部是鳞状上皮,表面 光滑色白,没有汗腺、皮脂腺和毛囊

齿线,在肛白线上方皮肤粘膜交界处,距肛缘约2.5cm 有一环锯齿状的线叫齿线 齿线和肛白线之间表面光滑,光泽发亮,叫肛门梳(栉 膜带)


栉膜是指齿线与括约肌间沟之间的肛管上皮,是肛管 的正常结构。 栉膜区是肛管的最狭窄地带,先天或后天造成的肛管 狭窄症、肛管纤维样变、肛门梳硬结和肛裂等均好发 于此区。 栉膜带是60年前麦氏(Miles)作为肛裂的病因学说而 提出来的。他设想由于某些慢性炎症对肛管的刺激, 致使栉膜区上皮之下结缔组织增生,形成一条环形纤 维组织带,束缚着肛门括约肌,使之失去弹性,在外 力作用下可形成肛裂。麦氏(Miles)称此纤维组织带 为“栉膜带”。目前,实验证明,栉膜带实际上是不 存在的,是对痉挛的内括约肌下缘的误解。新近国外 出版的教科书上,“栉膜带”这个名词已不复出现

肛提肌
髂尾肌 耻尾肌 耻骨直肠肌 前列腺提肌(女性 为耻骨阴道肌)

耻骨直肠肌
前列腺提肌
髂尾肌
耻尾肌
肛管直肠环

由耻骨直肠肌、内括约肌与外括约肌的深部和浅部、 直肠纵肌的一部分联合构成 主要的肌肉是耻骨直肠肌和外括约肌深部 直径约2~3cm 有括约肛门、维持肛门功能的作用 在肛门后方外括约肌借肌纤维附于尾骨,如在后正 中将其切断,断端不能缩回,两端不能分离,因而 不致造成肛门失禁。在其他部位完全切断,必将引 起肛门失禁。

肛柱
肛管直肠内面6~10 条纵行的粘膜皱襞

肛瓣
各肛柱下端之间呈 半月形的粘膜皱襞, 6~12个

肛窦
肛柱与肛瓣围成的 小隐窝,,窦口向 上,深约3~5mm, 底部有肛腺的开口
肛乳头

是肛管与肛柱相接区隆起的小圆锥体或三角形 的小隆起 乳头多为1~4个,数目、形态和大小因人而异, 存在着个体差异 出现率为13%~47%,部分人没有肛乳头 若肛管处有感染、损伤及长期慢性刺激,譬如 肛裂,肛乳头可增生变大,脱出肛门外,形成 肛乳头炎或肛乳头肥大。有的可呈乳头瘤状, 该乳头瘤为纤维性息肉
联合纵肌

构成: 直肠纵肌的延长 肛提肌悬带 外括约肌顶环的延长
联合纵肌




向内侧穿过内括约肌层,分布在 肛管内皮形成非常薄的纤维肌束 而固定栉膜,也称做Treits韧带 分布在内痔血管丛的纤维也有人 称为支持纤维 在内外括约肌之间纵行向下,分 布在外括肌的皮下部和浅部,形 成结缔组织性纤维隔膜,将坐骨 直肠窝分隔为坐骨直肠窝间隙和 肛门周围间隙 穿过外括约肌皮下部形成终末纤 维与肛门周围的皮肤相固定,也 叫做肛门皱皮肌,纵肌收缩可使 肛门呈放射状态收拢。
肛 垫


肛管上皮下由粘膜下肌、扩张的血管及结缔组织共 同构成的较厚的组织板,其特性与海绵体或勃起组 织相似,故有人称此部粘膜为“直肠海绵体”或 “肛门血管衬垫”(简称肛垫) 肛垫以“Y”形裂沟分为右前、右后和左中3块 正常情况下,肛门关闭时,它像环状气垫一样,可 协助括约肌密闭肛管内脏,有维持肛门自制的作用 如果粘膜下支持组织变性或过度用力排便,则可引 起肛垫的部分或全部下移而成痔 原发性内痔的好发部位多呈右前、右后及左中位, 是与三分叶状肛垫的位置是一致的(3、7、11点)

11点 3点 肛管的4个界限

肛门缘


括约肌间沟(肛白线,Hilton line)
齿线

肛管直肠线

肛门缘(肛门口):消化道最低的界限

括约肌间沟(肛白线,Hilton line):在肛门缘与齿线之间,距肛 缘约1cm,正对内、外括约肌连接处。如将食指伸入肛管,可摸 到肛门内、外括约肌皮下部之间有一个凹陷的沟,即括约肌间沟

淋巴回流

齿状线以上

向上→肠系膜下血管根部 LN 向两侧→直肠下血管LN →髂内LN 向下→坐骨直肠间隙→髂 内LN 向外→腹股沟LN →髂外 LN 坐骨直肠间隙→髂内LN

齿状线以下

神经支配

躯体N

阴部N( S2–S4 ) 直肠下N(齿状线以 下) 会阴神经(会阴部)

Shafik “三肌襻”学说
顶环:外括约肌深部和 耻骨直肠肌 中间环:外括约肌浅部 底环:外括约肌皮下部 当外括约肌收缩时,顶 环及底环同时牵拉肛管 后壁,中间环向后牵拉 肛管前壁,使肛管紧闭

在排便时三肌环反复收缩,使粪便顺利排出体 外
伽氏(Garavoglia)提出在肛门括约机制

肛管直肠线:在齿线上方约1.5cm。肛门指诊时所触及 的坚硬肌肉环,上缘即是肛管直肠线的位置。
肛管直肠肌肉
内括约肌 外括约肌
肛 管 直 肠 肌 肉
肛提肌
皮下部 浅部 深部 髂骨尾骨肌 耻骨尾骨肌 耻骨直肠肌 耻骨前列腺肌(或耻骨阴道肌)
尾骨肌(坐骨尾骨肌)
肛门内括约肌


为不随意肌,受植物神经支配 平时处于不自主的持续收缩状 态,从而关闭肛门避免粪便泄 漏 主动闭合肛门时,有补充随意 肌功能的作用 肛裂患者大便时可致内括约肌 痉挛,产生排便困难和剧痛。 切断内括约肌可解除痉挛,切 断后不会引起排便失禁

静脉回流
直肠上、中静脉 直肠下静脉: →直肠下静脉→阴部内静脉 →髂内静脉 →直肠上静脉丛 直肠上、下静脉是门静脉 系统与体静脉系统之间的 侧支循环,故门脉高压症 的病人进行痔手术会造成 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恶果

痔不是静脉曲张的解剖学证实
痔静脉扩张不同于大隐静脉曲张,静脉壁的组 织学是正常的,属生理现象 波氏(Bernstein)在痔的显微镜切片上未发现 有静脉曲张 痔的血管是由直肠下动静脉及肛门动静脉(体 循环)直接分布,而不是直肠上动静脉(门静 脉系) 影像学证实,痔静脉血只流向前方的前列腺静 脉丛或阴道静脉丛(体循环),而不流向门静 脉系

动脉供应

直肠上动脉


直肠中动脉
直肠下动脉 骶正中动脉

痔区的动脉主要来自直肠下动脉(70%)和肛门动脉 (42%)。痔区的血供单独由直肠下动脉负担,约占人群的 10%。直肠上动脉一般不参加,或仅有少数终支(平均5支) 可达痔区。 据近代学者的研究报告指出,直肠上动脉分支变异很大,并 不像麦氏(Miles)(1919)描述的直肠上动脉3终支与3个 肛垫的位置相对应,汤姆森(Thomson)解剖50例,无一例 与麦氏(Miles)描述相一致,如格雷(Gray)(1989)、帕娜 德(Parnud)(1976)等权威性解剖学论著对Miles说法也不予 支持,所以痔和直肠上动脉的末端无直接关系,应走出以前 认识的误区

肛门动脉

克劳斯特(Klosterhalfen)等人通过尸体血管 造影,发现正常人两侧肛门动脉的分支,在 肛后连合处吻合较好者仅有15%,而85%的 人无吻合,该处小血管密度低于前连合和两 侧,形成乏血管区。

肛门动脉穿经内括约肌间隔处发出的小支与 肌纤维呈垂直方向进入肌内,有可能在肌肉 痉挛性收缩压迫血管,加重肛后连合的缺血 现象。
肛门动脉
朗得(Lund)用组织学方法观察肛管各象限 皮肤区及内括约肌区的血管分布,发现齿 线上下各1cm的间距中,后方的小动脉数明 显低于其它区。 上述解剖学的发现,已经被生理检测和临 床试验所证明。 斯兆敦(Schouten)用激光多普勒血流测定 仪,检测31例健康成人的肛管皮肤血流, 证实肛后连合区血流灌注压明显低于肛管 其它部位
交感神经(脊髓腰段) 副交感神经( S2– S4 ) 组成下腹下神经丛, 分布于盆腔脏器和生 殖器官

植物神经

齿状线上、下结构的区别
齿状线以上 齿状线以下
复层立方上皮 复层扁平上皮 上皮 (粘膜,属内胚层) (皮肤,属外胚层) a 直肠上、下a 肛门a 肠系膜下v 阴部内v v (属门v系→肝脓肿)(属下腔v系→ 全身扩散) 髂内LN、 L引流 腹股沟浅LN 肠系膜下LN 内脏N 躯体N N分 布 (痛觉不敏锐) (痛觉敏锐)
骶前筋膜 Waldeyer筋膜
手术分离至此 易于引起骶前 静脉损伤 直肠肿瘤切除 术中出血发生 率为4.6%~ 7.0%

直 肠
直 肠
直肠长12~15c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