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汉语的论文对外汉语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汉语的论文对外汉语论文
对外汉语推广中的文化传播
【摘要】对外汉语推广不仅是学习语言知识的过程,也是文化传播与交流的过程。若要在语言推广中实现文化传播的目的,传播者应具备相应的文化素养。传播的内容除了传统文化外,还应包括不同的地域文化,也要注意其与世界文化的融合。另外,巧妙合理的方式可以促进文化的有效传播。
【关键词】对外汉语文化传播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交际工具。每一种语言都是经过漫长岁月逐渐提炼出来的社会工具,它是一个民族文化发展延续和传承的直接载体,同时也是民族独立的重要标识之一。汉语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地演变,越来越成熟完善,现已成为了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独具特色的一种语言。它是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承载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汉语积淀了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不可割裂的,二者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现在全世界刮起了“汉语热”,许多外国人开始学习汉语,就是因为他们对浩瀚宏富、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怀有浓厚的兴趣。因此,汉语学习绝不能脱离中国文化,但是,语言学习怎样与文化学习相融合、相协调,怎样才能使优秀的中华文化广为传播并发扬光大,这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汉语的推广
近年来,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全球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为推广汉语文化,我国政府在1987年成立了“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简称“汉办”,并且组织成立了多所旨在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国学的教育文化交流机构——孔子学院。自2004年11月在韩国成立了全球首家孔子学院以来,至今已有接近300家孔子学院遍布全球近百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美国和欧洲最多,孔子学院成为推广汉语、传播中国文化的一个良好平台。另外每年还有大量的留学生从世界各地来到中国学习汉语。由于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学习者的汉语水平也越来越高,因此对于对外汉语教育来说,传播中华文化的任务更重,也更艰巨了。
文化的概念
中华文化起源于远古时代,经过几千年的绵延发展,蕴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可谓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文化”一词,最早见于《周易》“贲卦彖传”,其文曰:“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西汉刘向《说苑·指武》中出现了“文化”一词:“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这是古人对它的理解。汉代以后,“文化”一词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范围亦逐渐扩大,大致都遵循“以文教化”的意思。如今,文化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定义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
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别是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文化”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包含了非常丰富的内容,有多种多样表现形态。而对文化的分类,更因标准不同、角度各异可以分出不同的类别。如从结构的角度,可以分为物态文化、关系文化、心态文化等。物态文化又称物质文化,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物态文化层,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包括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园林文化、器物文化、交通文化、工艺技术文化等等。关系文化包括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两个层面。制度文化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组建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的制度文化层,包括社会的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庭制度、政治制度及与之相关的机构设施、参与形式等;行为文化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尤其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行为文化层,是一种以礼俗、民俗、风俗形态出现的见之于动作行为的模式。心态文化也称精神文化或社会意识,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孕育而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体因素构成的心态文化层,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也即我们通常理解的狭义的文化。
文化传播的任务与方向
文化涉及的范围如此广泛、内容如此丰富,对于承担文化传播工作的人来说,任务十分艰巨,一方面必须在思想上充分重视,另一方面还需要认真下工夫努力学习,使自己具备相应的文化素养。
努力提高文化素养,夯实文化传播的基础。首先,应认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努力提升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感受力和判断力。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谓传统文化是指历史上由人类创造的外在于人的客观存在的东西,诸如建筑、器物、典章制度、文学艺术、文物古迹和风物特产等显形的硬文化。而文化传统则是指历史上形成并为后人所承袭下来的思想意识中的东西,诸如精神、心态、道德、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等隐形的软文化。文化传统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应该区别对待,去芜存精;而传统文化则是一个民族的瑰宝,必须保护、珍视并责无旁贷地传承下去。很多中国人都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滋养了国人的心灵,浸润了国人的灵魂。作为中国人,我们为拥有如此富有灿烂的传统文化而自豪!这些对学习汉语的外国人来说,更具有莫大的吸引力。以汉字为例,这种世界上少有的表意体系的方块文字,就与文化密切相关。关于汉字的构造,《周礼·地官·保氏》中就有“六书”之说,而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则对汉字的构造方法和音义系统进行了全面的阐释,把“六书”定义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实际上“转注”和“假借”并非造字法,而是用字法。汉字中有大量的象形、指事、会意字,都是直接与意义相联系,象形字、指事字都是独体字,比较简单,容易理解;如“日”“月”“水”“火”“马”“牛”“羊”(象形)
“上”“下”“本”“刃”(指事)等;会意字是合体字,有的很容易理解,有的则难一点。如“休”由“人”和“木”组成,一个人靠
着树,表示休息;“采”由“爪”和“木”组成,一只手在树上摘东西,表示采摘。形声字是利用表意的形旁和表音的声旁组合而成的字,是发展到较高阶段的表意文字,这种造字法突破了纯表意造字的局限,可以大量地造字。如表示心理活动的字难以用象形、指事和会意的方法创造,但用形声的方法就可以造出“忠、忍、怒、想、憨、惑、恭、慕、惊、慌、懊、恼”等许多字来。这些都是非常有趣的内容。所有学习汉语的外国人都认为汉字难写、难记、难认,的确,汉字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文字之一,但这些难写难记的汉字中也蕴藏着许多文化的内容,仔细研究更有许多有趣的东西,学习过程中,若能做适度地拓展和挖掘,将文字学习与文化学习相融合,一定会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提高其学习兴趣。
不仅仅是汉字,语言学习中有许多内容都与传统文化相联系。传授者着力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增强对传统文化的感受力和判断力,将相关知识和内容融会贯通,不仅能传播文化,还会让学习充满乐趣。
其次,有意识地学习本地的地域文化。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是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千百年来,繁衍生息在这块土地上的各民族共同奋斗,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国历史文化。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有其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这些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如果对本区域的文化不甚了解或了解不多,何谈传播!如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汉族、彝族、藏族、蒙古族、傈僳族、回族、纳西族、苗族等14种民族,各民族千百年共生同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