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之道的影响
孔子的孝道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孔子的孝道思想及其现实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b8c439ad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0b.png)
孔子的孝道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孔子提倡的孝道思想是其核心理念之一,对于个人修身养性、家庭和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孔子的孝道思想概述孝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孔子对于孝道的思考和倡导则更进一步。
在孔子看来,孝道是人际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伦理关系,也是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基础。
孔子提出的孝道思想主要包括:“孝悌忠信”、“君子之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首先,孝悌忠信是孔子对孝道的基本要求。
孔子认为,一个人首先要尊敬父母、孝敬长辈,同时还要尊重兄长和师长;要保持诚实守信的品质,忠诚于自己的职责和人际关系。
这种孝悌忠信的行为准则,不仅是个人道德修养的基石,同时也是社会道德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孔子提出了“君子之道”,即君子应该具备的品德和行为规范。
君子是孔子一直追求的理想人格,他强调君子要具备仁爱之心,善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意味着个人修养的重要性,从个人做起,通过修身来达到家庭和社会的和谐。
最后,孔子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他认为,一个人要想治理好整个社会,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家庭,以身作则,做一个行为端正、品德高尚的好丈夫、好父亲或好妻子、好母亲;而后才能对国家和天下起到好的影响。
这种理念强调了个人责任和家庭责任在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性。
二、孔子的孝道思想的现实意义孔子的孝道思想不仅在古代有着重要的价值,而且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首先,孝道思想强调家庭和谐。
在现代社会中,许多家庭出现了代沟和矛盾,孝道思想可以提醒人们尊重家庭关系,加强亲子间的沟通和理解,促进家庭和谐。
同时,孝道思想也可以给予父母更多的尊重和关爱,让他们感受到子女的孝心和温暖。
其次,孝道思想强调个人品质修养。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关注物质生活,而忽略了心灵和品质的培养。
孝道思想提醒人们要注重个人修养,培养仁爱之心,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
孔子的影响和意义
![孔子的影响和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99237fc0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623e553.png)
孔子的影响和意义孔子的影响和意义孔子,又称孔夫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文化名人。
他的思想和学说被称为儒家学派,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意义。
一、政治思想方面1. 建立了“仁政”理念孔子提出了“仁政”的理念,即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用道德之力统治社会。
他认为一个好的政治领导者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博爱精神和智慧才能得到人民信任和支持。
2. 倡导“君子之道”孔子倡导“君子之道”,即以德行修身、以礼制人、以诚待人、以宽容包容他人。
他认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优秀的才能,不断追求自我完善,同时也要关注社会公共利益。
3. 提出“三纲五常”孔子提出了“三纲五常”的思想,即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他认为这些是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基础,也是人们行为准则的重要依据。
二、教育思想方面1. 倡导教育以“天下为公”孔子提出了“天下为公”的教育理念,即不分贵贱贫富,不分种族国籍,所有人都应该有机会接受教育,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智慧。
他认为教育是提高人民素质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手段。
2. 提出“学而优则仕”的口号孔子认为学习是一个人成才的关键之一,他提出了“学而优则仕”的口号,即通过不断学习和自我完善来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进步。
他强调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 倡导“以文化治国”孔子主张以文化治国,即通过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来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他认为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只有通过文化传承和创新才能保持国家长治久安。
三、文化思想方面1. 建立了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和学说被称为儒家学派,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道德准则,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2. 形成了“四书五经”的经典体系孔子的学说形成了“四书五经”的经典体系,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四书和《诗经》、《尚书》、《礼记》、《易经》和《春秋》等五经。
孔子对现在人的影响
![孔子对现在人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c5c859f3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0a.png)
孔子对现在人的影响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和学说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孔子对现在人的影响的详细解释:
一、教育观念方面
孔子强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知识和技能。
这种教育观念至今仍然被广泛应用于现代教育中,如今的学生们也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获得成功。
二、人际关系方面
孔子非常重视人际关系,他提出了“仁爱”、“友谊”等概念。
他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相互理解,这种思想在现代社会中也得到了广泛的推崇。
如今,在职场或生活中,我们也需要注重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三、政治伦理方面
孔子提出了“君子”、“仁政”等概念,他认为一个领导者应该具备
高尚的品德和道德规范,并且要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来治理国家。
这种政治伦理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政治制度和道德建设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四、文化传承方面
孔子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他创立了儒家学派,这种学派至今仍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孔子所倡导的“中庸之道”、“礼仪之邦”等思想,对中国文化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孔子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所提出的思想和学说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教育观念、人际关系、政治伦理到文化传承等方面都可以看到他的影响。
概括孔子之道的影响
![概括孔子之道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82493065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e5.png)
概括孔子之道的影响孔子之道,即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孔子之道的主要影响:一、强调人的社会性存在孔子之道促进人类强调人的社会性存在。
5000年前,孔子创立了儒学,孔子思想的突出特点在于对以前数千年文化的继承总结、凝练提升。
孔子提倡“天下为公”的观念,指人的公德意识和公共意识,强调人的社会性存在。
儒学注重人性和人的价值,考虑人与人、家与家、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致力于处理人情和人义、天理与人欲的关系。
二、传播仁爱精神孔子之道促进仁爱精神的传播。
儒家注重“人道大伦”,希望推衍爱与敬。
儒家的仁爱精神、敬畏观念,对于人的道德培养,尤其对于青少年的是非观、价值观培育有重要价值。
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孔子之道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中国人代代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
中国人基因中的责任思想(以天下为己任)、忠孝思想(仁、义、礼、智、信)、恕的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伦理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四、建构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孔子之道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
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
德道体系强调道德修养,提倡人们在生活中遵循道德规范,以达到个人品质的提升和社会的和谐共处。
五、影响书法艺术发展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国书法,产生了独一无二的审美价值。
儒家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以及真、善、美等美学理念,不仅影响到统治阶层,还体现到了日常的文化生活中。
书法艺术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标准和艺术风格。
综上所述,孔子之道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中国人民的道德观念、社会行为和艺术审美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学说成为中华文化的主干,代代相传,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
孔子的为师之道
![孔子的为师之道](https://img.taocdn.com/s3/m/19b84431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da.png)
孔子的为师之道
孔子,名丘,字仲尼,号子思。
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孔子的为师之道影响了几千年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孔子的教育理念强调了“以德育人”。
他认为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素养。
他强调了学生应该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并遵守社会规则和道德准则。
孔子提倡“因材施教”。
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潜力,教育者应该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特长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
他主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造力,而不仅仅是死记硬背。
孔子的为师之道还包括“示范教学”。
他认为教育者应该成为学生的榜样,通过自己的言行和行为方式来影响学生。
他相信学生会通过模仿和学习教育者的品质和行为来培养自己的素养。
"教学相长,德行天下。
"
以上是一些关于孔子的为师之道的简要介绍。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今天的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孔子的言论对你的启迪和影响作文
![孔子的言论对你的启迪和影响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919d77e4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93.png)
孔子的言论对你的启迪和影响作文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从孔子的话里,我学会了很多很多重要的道理,让我受益匪浅哦!首先,孔子说过:"有教无类"。
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能因为出身或身份而歧视别人,每个人都应该有平等受教育的机会。
孔子还说"有友皆自益矣"哦,他的意思是说,交朋友要注意选择对象,跟好朋友在一起能让自己受益。
孔子语重心长地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意思就是,只是知道做一件事情的道理还不够,最重要的是要真心喜欢,然后才能全心全意投入,学有所乐。
孔子还有不少关于品德修养的箴言。
比如他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 君子是指品行高尚的人,他们总是先反省自己,而不是把错误归咎于别人。
再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不愿意别人对自己做的事情,就不要去伤害别人。
还有"君子无所争"的教诲,君子应该谦逊有理有节,不会为一些小事与人争执不休。
孔子也教导我们要好学上进、刻苦努力。
他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意思是只是死记硬背没有思考是很危险的,但光是思考不去学习知识也是不行的。
再比如"温故知新"的名言,就是告诉我们要继续钻研已学过的旧知识,才能开拓新的领域。
最难能可贵的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哦!孔子希望我们每天都能有新的进步。
孔子还教导我们要以宽容、正直、善良的态度对待他人。
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提醒我们不要伤害他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意思是,自己想获得成就,就要帮助别人也获得成就。
再比如"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
通过比喻和例子来说明道理,就显示了对他人的关爱之心。
总之,孔子的言论给了我太多宝贵的启迪和教诲,使我从中获益良多。
孔子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影响
![孔子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9e675c57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2e.png)
孔子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源远流长,其中孔子思想是最为重要和广泛传播的一种思想。
孔子的思想是伦理道德学的代表,他的《论语》是中国古代的经典之一。
孔子思想影响了数千年的中国社会,下面将从不同角度论述孔子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影响。
1. 社会伦理意识的提高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智、信。
通过强调“仁”、“义”、“礼”、“智”、“信”这五个要素,孔子倡导了人们要有良好的行为修养和道德标准。
在孔子思想的引领下,中国古代人民的道德观念逐渐被提升,社会风气也变得更加和谐。
孔子倡导了“仁爱之道”,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照和感化,在社会企业、家庭教育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孔子思想也倡导了尊重长辈、尊重师长等传统观念,这些都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行为礼仪。
2. 教育思想的影响孔子被誉为“万世师表”,他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鼓励人们通过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在孔子时代,他实行了“以教学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在古代教育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教育思想持续的影响了中国历史上的教育。
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学习的实践性,他认为只有实际操作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
孔子提倡精神向上、不断探索新知识的态度,这种教育思想成为了中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3. 文化传承和发展孔子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也扮演着重要作用。
孔子的思想融合了儒家、道家、墨家等多种思想,形成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孔子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的传承,让中国传统文化更丰富、更具魅力。
在孔子思想的引领下,文人雅士开始关注伦理道德和人性处理的规范,这些都是孔子思想在中国文化发展中的深刻体现。
总的来说,孔子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思想,它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孔子的思想强调了道德、教育、文化的发展,这些影响贯穿了中国古代的历史,甚至至今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孔子的思想体系,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价值观之一,有助于提升人们的品德和文化素养,对中国和世界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孔子对中国文化和教育有何贡献
![孔子对中国文化和教育有何贡献](https://img.taocdn.com/s3/m/a110fe3c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f3.png)
孔子对中国文化和教育有何贡献孔子对中国文化和教育的贡献孔子,全名孔丘,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被尊称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的思想对中国文化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贡献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倡导仁爱之道孔子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倡仁爱之道。
他认为仁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道德关系,强调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他鼓励人们以仁爱的态度对待他人,在家庭、社会和国家中实践和传承仁德。
这种思想观念深深植根于中国文化中,至今仍然对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产生着深远影响。
二、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孔子将教育视作国家治理和社会进步的核心,他强调教育的普及和以德育为主要目标。
孔子提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一理念,强调终身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
他主张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知识能力,强调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有德、有才的君子。
这种思想观念对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教育都产生着深远的指导作用。
三、建立了儒家经典孔子经过整理和归纳,将古代经典的内容和思想文化传统加以系统化,形成了儒家经典。
其中最重要的著作是《论语》,该书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观点,对后世儒家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其他重要的著作还包括《大学》、《中庸》等。
孔子的经典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的教育和道德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四、奠定了儒家文化传统孔子奠定了儒家文化传统的基础,创立并传承了儒家学派。
他将孔子学说系统化并注重实践应用,影响着后世儒家学派的发展。
他的学说主张追求道德完善和修养,提倡个人的自我教育和实践,以及对社会的关怀和担当。
这种儒家文化传统至今仍然在中国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和思考方式。
总结起来,孔子对中国文化和教育的贡献体现在他倡导的仁爱之道、强调的教育重要性、建立的儒家经典以及奠定的儒家文化传统等方面。
他的思想和理念对中国的价值观、道德准则、教育制度以及社会和个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然是中国文化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教育思想的人文内涵及影响价值
![孔子教育思想的人文内涵及影响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5f749806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c9.png)
孔子教育思想的人文内涵及影响价值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被尊称为“大思”,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伦理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
孔子的教育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理念,具有深远的人文内涵和影响价值。
一、人文内涵1. 仁爱之道孔子的教育思想以“仁爱”为核心。
他认为,教育要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关爱他人,以及懂得如何去和他人和谐相处。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人际关系的深刻理解和高尚情操,也成为中国教育中的经典理念。
2. 尚孝之风孔子强调尊敬和孝敬父母的重要性。
他认为,孝顺父母是人之本分,是一切美德的基础。
他说:“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这种尊孝之风深入人心,成为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内容,也体现了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人文情怀。
3. 德育为先在孔子看来,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他提出“君子”之道,主张德育为先,以立身为本。
他说:“君子不器。
”意思是说,一个人的品行和修养比拥有财富和地位更重要。
这种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体现了孔子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关注,也体现了他的人文情怀和大道之心。
二、影响价值1. 弘扬传统美德孔子的教育思想,弘扬了中国传统的美德观念,对培育良好的人文精神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作用。
他的仁爱、尚孝、重德等教育理念,成为中国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贯穿于中国几千年的教育实践中,对中华民族的文明传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培养高尚情操孔子的教育思想,注重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情操修养,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价值影响。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引领下,中国教育强调德育为先,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行和个人修养,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 促进和谐社会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强调仁爱、和谐相处等理念,对促进社会和谐和谐具有重要的影响价值。
在中国几千年的教育实践中,孔子的教育思想在教育家、教育管理者和社会普遍心中得到了传承和推崇,促进了中国的社会和谐稳定,有利于社会的长期稳定和繁荣发展。
中华传统美德孔孟之道的传承
![中华传统美德孔孟之道的传承](https://img.taocdn.com/s3/m/14a03ad2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25.png)
中华传统美德孔孟之道的传承中华文化深厚而悠久,其中的一项重要遗产就是孔孟之道。
孔孟之道是从孔子和孟子的思想中提炼出来的,它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孔孟之道对社会的影响深远,并且至今仍然在我国民众的思想和行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孔孟之道与仁爱孔孟之道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便是仁爱。
在孔子的学说中,仁爱是一种无私关爱他人的品质,即忠孝之道。
孔子倡导每个人都应该尽力关爱他人,体现出亲人之间的亲和、友人之间的友善、统治者与子民之间的仁政。
这种仁爱的精神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价值观。
二、孔孟之道与忠诚忠诚是孔孟之道的另一个重要价值观。
根据孔子的观点,忠诚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道德准则。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义务对家庭、对国家、对统治者忠诚,这种忠诚是社会稳定和和谐的重要保证。
因此,中国古代的士人常常强调一种忠于道义、忠于家族和国家的精神,这种忠诚观念至今仍然深植于中国人的心中。
三、孔孟之道与孝道孔子提倡的孝道也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孔子看来,孝顺父母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准则,也是构建社会和谐的基础。
中国古代的家庭观念非常重,父母对子女的培养和期望也是极高的。
孔子认为孝道是人与人之间亲密关系的核心,孝顺父母是为人子女的基本责任。
四、孔孟之道的传承与当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国人对孔孟之道的态度也在不断演变。
尽管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有一定的改变,但孔孟之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存在于当代社会中。
许多中国人仍然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以及对家庭、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
孔孟之道的精神也在一些全球范围内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作用。
许多国际学者对孔子的思想进行研究,并将其与世界各地的道德观念进行比较。
孔子的仁爱和忠诚观念成为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桥梁,为人类寻求共同价值观提供了参考。
总之,中华传统美德孔孟之道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孔子“孝悌”之道的内涵及意义
![孔子“孝悌”之道的内涵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618a755c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9c.png)
孔子“孝悌”之道的内涵及意义孔子的“孝悌”之道是儒家学说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强调尊敬父母和兄长,体现了孔子对家庭伦理和个人道德的高度重视。
下面将从孝悌的内涵和意义两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孔子对“孝悌”的内涵进行了深入阐述。
孝悌的内涵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强调尊敬父母。
孔子认为孝顺父母是养成良好品德的基础。
他在《论语》中指出:“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孔子强调子女应该恭敬孝顺自己的父母,不仅要在行为上表现出尊敬之意,更重要的是要内心深处真正的孝敬父母,体现在言行举止中。
二、注重兄弟友爱。
孔子提倡兄弟之间要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关爱,这体现了兄弟之间的友爱情义。
孔子说:“君子之过也,君子忧道不忧贫。
”这句话中,孔子告诫人们,做一个真正的君子,要以道义为忧虑的对象,而不是贫穷富贵。
三、追求道德的完善和自我修养。
孔子认为,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不争的道义即为无私,是孔子提倡的高尚品德。
孔子在《论语》中提到,“君子笃于亲,所以动也忠于君,所以守也节用、信敬、而爱人,修己以立其身。
”这句话强调了君子应该忠诚于君主,倡导节俭、诚实、尊重他人,并通过修身养性来追求道德的完美。
其次,孔子“孝悌”之道的意义也非常重要。
首先,“孝悌”之道强调家庭伦理的重要性。
在孔子看来,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也是人类道德的源泉。
只有家庭和睦、和谐,才能为社会提供健康稳定的环境。
孔子强调通过尊敬、敬爱父母和兄弟姐妹,促进家庭团结,培养出善良、仁慈的品性,从而影响到整个社会。
其次,“孝悌”之道强调个人道德的塑造。
孔子认为人的早期家庭环境对个人道德素质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只有在温暖的家庭环境中,子女才能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培养出善良的品质。
同时,通过对“孝悌”的践行,个人也可以获得内心的满足和成长,提升个人的道德境界。
再次,“孝悌”之道有助于社会和谐稳定。
尊敬父母和兄长可以培养出家庭和谐、社会和谐的价值观,减少矛盾冲突的发生,增进相互谅解和团结合作。
孔子的儒家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孔子的儒家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7ec9304d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19.png)
孔子的儒家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孔子的儒家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孔子思想对当今社会在政治方面和教育方面有影响。
1、政治方面:孔子思想对现代世界道德的建构有重要意义。
孔子充满仁爱精神的“忠恕”之道应当是当今世界各个民族和国家相互尊重、和平共处的中心价值。
孔子主张的“和而不同”应当是克服“西方中心主义”、“大国沙文主义”,实现文化多元存在、民族共同发展、国家共同繁荣的基本法则。
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作为世界政治思想最低共识,用孔子一样对他人充满善意的目光去看待其他的国家和民族,可以实现“有道”的大同社会。
当今国际社会,强国侵略弱国的现象加剧,经济危机也频频发生,地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整个世界孕育在隐藏的不安定中。
而孔子思想中理想化的道德体系建构和对个人的道德要求,恰恰适合于当下的社会语境,这一点也得到了世界各国有识之士的认同。
2、教育方面:孔子思想对现代教育有着重大影响。
众所周知,孔子非常重视教育,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学思结合、重视实践、学仕结合等。
其中的一些观点今天看来更显卓越。
在兴起于西方的现代教育中,技术教育、职业教育是最重要的内容。
孔子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论语》一书中,“从政”是孔教的任务,即“学而优则仕”。
因此在孔子教育思想影响下的中国传统教育体制均以培养安邦治国之人材为目的。
孔子被后世奉为“万世师表”,实在于其思想体系中教育思想的博大精深及其适用性的长远。
时至今日,孔子教育思想中的很多内容仍然适用于现代社会。
孔子的有关思想主张:1、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
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飨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
2、孔子主张克己复礼。
《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孔子言论对我们有什么启示作文
![孔子言论对我们有什么启示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7f29d61e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c1.png)
孔子言论对我们有什么启示作文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和言论对后世影响深远。
让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孔子言论对我们的启示:
1. 注重修身齐家
孔子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个人品德修养是基础,只有先修身才能齐家,进而治理国家。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努力提高个人修养,以正直善良的品行影响家人,进而影响社会。
2. 重视教育和学习
孔子说过:"有教无类。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他倡导教育平等,强调学习与思考并重的重要性。
当今时代,我们应该终身学习,勤于思考,不断更新知识,全面发展自我。
3. 强调仁爱互鉴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名言阐明了互相尊重、仁爱待人的道理。
只有用同理心对待他人,社会才能和谐稳定。
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以善意友爱的态度对待身边的人。
4. 崇尚中庸之道
孔子提出"中庸之道",主张一切都应该适度,不走极端。
这符合现代人追求均衡发展的需求。
无论是工作、生活还是人际交往,我们都应该保持适度,避免偏执。
孔子的思想理念博大精深,具有永恒的价值。
我们应该学习孔子的睿
智言论,以此启迪智慧,规范自身行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孔子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智慧之道
![孔子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智慧之道](https://img.taocdn.com/s3/m/5630d671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14.png)
孔子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智慧之道孔子,又称孔夫子,在中国古代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的智慧之道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和教导,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孔子的主要思想,并剖析他的智慧之道。
一、仁者爱人孔子的智慧思想主要体现在“仁”这一概念中。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具备慈爱、宽容和尊重他人的品质,以及对社会公义的追求。
孔子强调,一个善良的人应该以仁心看待他人,对人持有宽容包容的态度。
他认为,只有通过仁爱之心,人们才能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的思想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行为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首先应该修身养性,培养道德品质,并将这种修养延伸到家庭中。
只有通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家庭成员才能成为品德高尚和有益于社会的人。
而政治治理也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他主张仁爱和智慧的统治,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他认为,只有具备道德和才能的人才能胜任治国理政的重任。
三、克己奉公在孔子的思想中,克己奉公是一种为人处事的准则。
他强调一个人应该戒除私欲和私心,将个人利益置于公共利益之下,为社会作出奉献。
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有高尚的品德和坚定的道义,将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贯穿于自己的行为中。
只有这样,人们才能体现出真正的智慧和价值。
四、协和万邦孔子鼓励不同国家之间互相尊重,相互合作,取得共赢的局面。
他主张各个国家通过和平相处和相互学习,实现国家之间的和谐与发展。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协商、互助和共同理想的追求,社会才能取得长久的和平和繁荣。
五、教育为本孔子被誉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他提出了一套完备的教育理论。
他主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独立意见的表达。
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道德、有智慧的公民,在社会中做出积极贡献。
他倡导教育的重要性,将教育放在国家治理和家庭培养的核心位置。
总结起来,孔子的智慧之道体现了他对道德、教育和社会发展的深刻思考。
他的思想深远地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并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指导意义。
孔孟之道对现在的影响
![孔孟之道对现在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b530d978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f3.png)
孔孟之道对现在的影响首先,孔孟之道是农本经济的产物,作为政治伦理的孔孟之道始终维护农业小生产的生活方式,其对个人要求“安贫乐道”、“何必曰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体现在两千余年以来的政治决策中则是“重农抑末”,轻视(或敌视)商品市场经济。
在孔孟之道所确立的传统经济伦理支配下的中国人,从帝王到平民,在西方列强扣响关防的初期,先是对其发展贸易的要求不屑一顾,继而对其以武力威胁为后盾强迫开放通商口岸的要求惊恐万状、不知所措,实在是孔孟之道所体现的封闭的农本经济观念对于市场经济的本能反应。
可以说,如果中国社会不能摆脱儒家传统的顽固的“本”、“末”经济观念,脱不掉小农思维的局限性,意识不到商品生产和市场运作方式对于财富积累的重要意义,就不可能走到市场经济的道路。
以孔孟之道的经济伦理,反观近50年一度热闹非凡的“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讨论,我们不得不说,所谓“没有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也会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结论,不过是想当然的伪命题。
新中国建立以后,主要当权者仍然视商品市场经济为洪水猛兽,长期蒙昧于市场经济的作用和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然性,甚至坚持“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以意识形态作为经济决策的依归,以道德而不是以物质作为价值标准,不患寡而患不均,推行孔孟之徒的理想化的乌托邦经济平等主义,终至将国民经济推向崩溃的边缘。
孔孟之道造就的封闭的小农心态,甚至在80年代初改革开放以后相当长时期内,仍然是强大的惰性力量,其最明显的表现之一,是市场经济“姓资姓社”的争论。
这场争论实质上折射着新旧两种思维。
2000年中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中国现代性改造中的第一个层面的改造——经济市场化改造已展露曙光。
但是,两千余年来孔孟之道的小农经济伦理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是中国现代性改造的重大障碍。
对此,人们应有清醒的认识,保持高度警惕。
孔孟之道对中国现代性改造最大的妨害,是它所塑造的政治伦理与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的目标格格不入。
孔子对后人的影响是什么
![孔子对后人的影响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7b5ea265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3a.png)
孔子对后人的影响是什么孔子的思想涵盖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我们后世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对后人的影响,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对后人的影响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而儒家思想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不仅对社会,对政治,对文化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孔子的儒家思想规范着人们的生活准则,为品德树立标杆,可谓是深深的影响了人们的生活。
一:诚信做人孔子曾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话就是告诉人们如果没有信誉,那么还能干什么呢。
孔子在教育的时候注重4面,文行忠信,就是文献,品行,忠诚与诚信。
孔子在教学的时候以身作则,认真教学,从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有教无类在那个时代,孔子开创私人讲学,认为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在教育上打破传统教育,认为人人都有学习的机会,教育无阶层,无论贫富贵贱都能接受教育。
这种早在千年的教育理念与现世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也被称为是“万世师表”。
三:仁爱孔子思想的核心就是“仁”,仁政仁德,要学会爱人,人人之间多点爱,那么整个社会就会更加的和谐,这种爱可以涵盖到社会中,爱老人爱小孩,为世人树立一个道德的标杆。
在政治上施行仁政,爱百姓,这样国家才能繁荣昌盛。
孔子的处世之道孔子处世之道的核心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儒家文化的精华所在,是孔子的经典妙句之一,同时也是孔子“仁”的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孔子“恕”之思想的核心部分。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很简单,就是“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能强加给别人”,孔子在这里强调的是宽恕待人。
世人都知道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孔子还有一个“恕”的思想,有人将他的这一思想称为“恕”道。
“恕”道是“仁”这一思想的消极表现,积极的表现应该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改变自己也要改变身边的人,自己进步也要让身边的人进步。
孔子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孔子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e1427926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f5.png)
孔子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被广泛传颂和推广,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古代社会。
本文将介绍孔子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和贡献。
一、推崇“仁爱”思想孔子的思想的核心是“仁爱”和“礼仪”,他主张“仁者爱人”,要推崇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爱和协作。
他提倡的“仁爱”思想,并将其贯穿于他的教育教学中,他认为,只有通过“仁爱”思想来培养和教育学生,才能让人们更好的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繁荣与进步。
二、注重教育与家庭教育孔子十分注重教育和家庭教育,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应该把教育看做国家和家庭的责任之一。
在孔子的教育观中,他主张以“孔子之道,教化无方”的儒学思想来指导教育,他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好人才,并将这些人才培养成可以为国家作出贡献的人才。
同时,孔子也十分重视家庭教育。
他认为父母应该把教育看做是一种责任和义务,他提倡通过家庭教育来培养孝顺的思想和其他美德,在家庭教育方面他也曾给出了很多的建议和指导,他认为应该注重培养家庭伦理道德,以为社会树立良好的家庭业概念。
三、注重“礼仪”文化孔子强调“礼仪文化”,他认为只有通过“礼仪文化”来规范社会的行为和风俗,才能让社会更加有序和和谐。
在孔子的思想中,礼仪是一种道德规范,并且是一种重要的国家文化和社会习俗。
在“礼仪文化”中,他主张人们应该遵守社会规范及礼仪规范,并在礼仪中体现出尊敬、感恩、宽容、友善等良好的品格和价值观。
四、弘扬“中庸”思想孔子的思想体系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中庸”思想。
“中庸”指的就是遵循各种事物的中庸之道,即在相对的两个极端中寻求平衡点。
孔子主张“中庸”思想,并将其作为一种理性的、稳妥的行为方式,来指引人们的思考和行动。
在孔子看来,“中庸”不仅仅是一种理性的思考方式,还是一种秉持正义、和谐、平衡的道德价值观。
五、孔子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孔子的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深深地根植,他的思想影响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论语》中的孔子思想及其影响
![《论语》中的孔子思想及其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a074e79a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d171f67.png)
论语中的孔子思想及其影响一、引言《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
本文将探讨《论语》中的孔子思想,以及这些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二、孔子思想概述1. 仁德之道孔子主张“仁”,认为人应该具备温和、善良和公正的品质。
他强调通过培养个人品德来改善社会,并认为君主应以德治国。
2. 教育观念孔子提倡教育,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和涵养道德的关键。
他注重师生间的信任和互动,强调教育应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和能力进行差异化。
3. 社会秩序孔子主张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他认为罪恶行为应受到谴责和制约,而规范行为则应受到赞赏和鼓励。
他倡导各个层级之间相互尊重和合作。
三、孔子思想的影响1. 儒家思想的传承孔子的思想奠定了儒家学派的基础。
后世的儒家学者通过研究《论语》,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孔子的思想,并形成了一整套系统的理论体系。
2. 社会政治影响孔子关注社会道德和个人行为,他以身作则,为后世树立了榜样。
他倡导君主应具备德才并重,这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统治者产生了深远影响。
3. 教育观念传承孔子强调教育对培养人才和涵养道德素养的重要性。
他提出的教育理念在中国历史上广泛传承,并对中国教育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4. 文化塑造和价值观念形成《论语》中强调品德修养、家庭伦理等内容,塑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许多重要价值观念。
这些价值观念在中国社会中根深蒂固,并继续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决策。
四、结论《论语》中的孔子思想不仅对儒家学派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在社会政治、教育观念以及文化价值观念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理解和传承孔子思想,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并将其应用于当代社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之道的影响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孔孟之道对性文化的影响孔孟之道对性文化的影响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占最主要地位的是儒家文化。
从历史来看,似乎儒家文化和性文化处于对立状态,但经作者分析研究认为,儒家文化与性文化有许多一致的、相互促进之处。
儒家文化影响性文化。
中华文化是丰富而悠久的,诸子百家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绚烂多采。
在诸子百家学说中,有许多内容都涉及宇宙和世界是怎么回事,人的一辈子应该怎么过,等等,用现代的语言来说,这都是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些问题,性作为人生的一个主要课题,自然是在研究之列。
在诸子百家学说中,和性文化关系最密切的是道家。
从道家的鼻祖老子开始,就提倡以自然的态度对待性,许多道家的代表人物都提倡房事养生,东汉创建道教的张道陵更是提倡性修炼和房中术,这对中华文化都非常重要,但是,道家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并不是占第一位的。
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占最主要地位的还是儒家文化。
自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两千年来,儒家文化在中华文化中一直占主流地位,孔、孟成为至圣无上的先师。
这种状况在新中国建立以后也没有多大改变。
截止到xx年,国外建立的“孔子学院”已有近300个,在中国大陆也掀起了一股学习《论语》、《孟子》的热潮,这方面出版的书籍的销售量以百万计。
可是,从历史看来,儒家文化和性文化似乎是处于—个对立面。
在中国历史上,从春秋、战国至汉、唐,性的风气都较为开朗,性文化较发达,在宋代以后,性的风气就较为禁锢,性文化就趋向衰微了,而这种禁锢与衰微似乎是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
可是,性是一种人性,如果儒家文化推行性禁锢,扼杀人性,又怎么能被人称道几千年之久,直至今日还久盛不衰呢?儒家文化中提倡性禁锢的观点似乎很多,“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是歧视妇女的;“男女授受不亲”阻断了男女之间的自由交往;“饱暖思淫欲”颇有点现代人所说的“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就有钱”的味道;“广程朱理学”提倡的“存天理,灭人欲”更彻底地否定了人性;所以鲁迅愤怒地指出“封建礼教在杀人”了。
儒家文化真的和性文化有这么对立吗?它们究竟是此长彼消的,还是有许多一致的、相互促进的地方呢?可以作一些分析。
1、“阴阳合一”与“天人感应”这是中国古人对宇宙构成、宇宙和人的相互关系的一个最根本的看法。
古人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和阳这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构成的,例如天和地、日和月、寒与暑、雌和雄就是这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这两个方面的结合还可以扩大、延伸到对人生的许多方面,例如《易经》中那段很有名的话:“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前一句讲的是阳刚,要一往无前;后一句强调阴柔,要宽容,多做好事,把大家带动得起来,这样阴阳结合,事情才能做得好。
这种理论,使古人十分重视世界万物都要和谐相处,平衡相应——人和人要和谐,男和女要和谐,大自然和人也要和谐。
风调雨顺,是大自然的和谐,男欢女爱,是人间的和谐,大自然的和谐会影响到人间的和谐,人间的和谐也会影响到大自然的和谐,而和谐的标志就是阴阳合一,关系平衡。
《易经》里有句很有名的话“天地絪蕴,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只有天和地、男和女、阴和阳平衡了,协调了,世界万物才得以欣欣向荣,蓬勃发展。
关于人间的和谐和大自然的和谐会相互影响,中国古代有不少有名的故事。
例如梁武帝时,三年大旱,赤地千里,颗粒无收。
皇帝很着急,几次祈天求雨都无效果,就问大臣为什么,有的大臣告诉他,如今天下阴阳失调,男旷女怨,冲达于天,所以天气也失调了。
梁武帝听从了大臣的建议,采取了不少措施以调节婚嫁,果真,不久就降雨了。
古代还有许多民俗都和“天人感应”、“阴阳合一”有关,例如把性交称为“云雨”、“耕耨”,都是把人的性行为和大自然连在一起。
古人提倡野合,认为可以得天地之气,有益于健康。
古人还认为女子应去田野分娩,因为可以肥沃土地。
“七损八益”认为,在疾风暴雨、大寒大暑、日蚀月蚀、雷电交加之时不可性交,否则会有损健康,如果得孕生子多有残疾,等等。
当然,“天人感应”不仅仅表现在性方面,如有重大冤情,就会天昏地暗,六月飞雪,三年大旱,也是古人的观点之一。
这些观点的中心思想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人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性也是一种自然现象,它和其他自然现象息息相通,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才能有益于健康,实现优生。
现代气功的一个最基本的原理就是吸取天地(大自然)之气以养生,也是出自“天人感应”、“阴阳合一”的理论。
关于这套理论,中国的道家是最提倡的,而儒家也很重视,如建议汉武帝把儒家学说提到至高无上的地位的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也强调按天地之气的规律行房,他说“天气先盛牡而后施精,故其精固”,可见这种理论不仅是儒家文化,而且是整个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2、“礼”是中华性文化的特点之一我们进行一些世界古代民族的性文化对比研究,发现中华性文化绝不像古希腊那么浪漫,不像古罗马那么放纵,不像古印度那么神秘,不像古代日本那么粗鲁,而是很讲“礼”,最典型的话是“床上夫妻床下客”,“娘子,小生这厢有礼了”。
对性的态度则是“温、良、恭、俭、让”,连在文学方面的性交描述、春宫画中的性交描绘都是那么文雅、温柔与含蓄,和其他民族的性文化有很大的不同,不能不说是受了儒家文化的很大影响。
儒家文化很提倡“礼”、“仁、义、礼、智、信”,这是为人处世的重要原则,“礼”就是一种规矩。
现在流行的说法是封建礼教扼杀了人性,压迫了人性,可是儒家最初提倡的“礼”却是有它的很大合理性的。
夏、商、周是中国从野蛮时代进人文明时代的最初阶段,在野蛮时代,上下关系、男女关系以及人与人的交往在很多方面都是无矩可循的,所以一些大圣大贤们把“制礼”即制定规矩作为一件大事来抓。
周公旦就是这么一个人,他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后人甚至把夫妻过性生活就称为“行周公之礼”。
周公是孔子所崇拜的精神偶像,到了春秋、战国,群雄纷争,天下大乱,“礼崩乐坏”,孔子非常着急,极力提倡“克己复礼”,倡导人与人之间要有一套行为规范以约束自己,以调节人际关系的和谐,稳定社会秩序,这是有很大的合理性的,因为它是一种社会需要。
这和封建后世所倡导的封建礼教不完全是一回事,扼杀人性的封建礼教丢掉了“礼”的合理内核,使“约束”走向极端,就完全变成了谬误了。
性的约束在任何时代、任何条件下都是必要的,现代所倡导的“性文明”,归根结蒂也就是两个内容健康的自由”加“合理的控制”。
自由反映出人性的需要,但是自由并不是为所欲为,而要健康;控制,或云约束,反映出一种社会性的需要,对于性以及人类的一切行为,社会都要加以控制,但是不能像封建礼教那样控制,控制要合乎人性,要合理。
3、提倡“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儒家所大力提倡、世人所奉行的思考问题、待人接物的基本态度。
《论语?雍也》载孔子的话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哉!”意思是中庸作为一种品德素养,是最完善的了。
“中”是不偏不倚,恰如其分,思想和行为都不能过头,也不能有差距,即所谓无过,无不及。
“庸”有两层含义,一是“用”指实际施行;二是“常”,指恒定不变;“中庸”就是持久、一贯地实行“中”的准则。
中庸之道十分提倡“执其两端用其中”的处事方式。
古人认为事物具有互相矛盾的两个方面,称之为“两端”,处理问题则要把握住两端,找出联结两端的某一个平衡点,以一种稳妥、适中的方式来求得解决。
中庸之道还提倡“无可无不可”的应变方式。
“无可”指不绝对地认可其中的一种做法而排斥其他,“无不可”是不绝对否定其中的任何一种做法。
孔子认为“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君子奉行的中庸就是要“时中”,“时中”乃是根据时间场合的不同而变通“中”的标准,承认调节变化,要避免死抱一成不变的价值尺度,也不死守单一的行为方式。
中庸之道对后世的影响很大,表现在方方面面,也表现在性文化上。
许多人都认为儒家提倡性禁锢,对性采取了一种保守的态度,其实不尽然。
在儒家形成的初始阶段,从孔、孟开始,还是把性看成是人们的一种正常的生活需要,例如孟子说:“食、色性也”,《礼记?礼运》中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孔子也说过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都说明了这个道理。
可是,另一方面,孔、孟又提倡“男女授受不亲”,对性要以“礼”来控制,既开放、又控制,在后世一直是这样。
在一端是开放,另一端是禁锢,而在中间找一个平衡点,这种情况在各个朝代直至现代都是相同的,只不过是时代不同,这个平衡点靠哪一端近是不尽相同的而已。
后世的性学家,如元代李鹏飞所编撰的《三元延寿参赞书》第一卷先提出了“欲不可无”、“欲不可绝”,然后又提出了“欲不可早”、“欲不可纵”、“欲不可强”和“欲有所忌”也是不走极端而“用其中”的一种表现。
现在我们提倡性文明,性文明的含义不应该是绝对的性自由,也不是绝对的性管制,而应该是“健康的自由”加“合理的控制”,这才能使人性能够充分发挥,不走极端,不绝对化,这也是中庸之道对现代性文化的一种影响。
4、既重视“道”,也重视“术”这里所说的“道”,是指大方向,是一种对事物宏观的、战略性的看法;而“术”是指一些谋略、策略,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所采取的具体手段。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则是儒家对世界前景的瞻望和奋斗目标,是一种理想,“道不同不相为谋”是指人们理想、方向不同,怎么能合到一起呢?儒家重视“道”,也重视“术”,可是更加强调“道”之不可动摇,这和诸子百家中的法家、名家、兵家、纵横家、阴阳家等等十分强调法、术、势,甚至只讲手段、不顾目的有较大的不同。
这种儒家文化对性文化也有很大影响。
中国古代性文化首先讲求性的观念、道德情操,而后才讲“交接之道”,这个“交接之道”实际上是指“术”,是一些性行为的具体方法问题。
“天人合一”、“阴阳合一”是“道”;认为两性交合是宇宙、天地间的大事,两性关系的和谐至为重要,也是“道”;“欲不可禁”、“欲不可纵”也是道广男女同兴”、“男女同乐”不能只顾一方的满足,也是“道”。
除了“道”以外,还有一些做的方法,如怎么得到性的快乐,怎样保持性的健康,怎样易于得子等等,这都是“术”,“术”要服从于“道”,在“道”的指导与统率下进行。
“道”与“术”的结合可以视为中华性文化的一大特点。
纵观外国古代的一些性文化,虽然也有“道”,但更强调“术”,例如古罗马的《爱经》、古印度的《欲经》、古代阿拉伯的《芳草园》等性学经典名著煽情的内容很多,“勾引异性”的方法很多,而讲“道”的内容却有所不足,这就往往使它变成一本“吊膀子书”了。
我国现代对青少年的青春期性教育既包括性的知识教育,也十分强调性的人格教育,可能也是受到了“道”与“术”并重的文化影响。
5、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前面所说的“道”,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原则性,对原则是要坚持的,但是孔、孟之道在初期并不把它看成是一种僵死不变的教条,而是强调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这方面的一些想法、做法很有人情味,而且,也是“中庸之道”的一个重要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