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沉积学中的相位转换(相移)问题

合集下载

地震沉积学综述

地震沉积学综述

地震沉积学综述樊浩【摘要】从"地震沉积学"概念提出到现在,地震沉积学已经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其理论体系及方法技术正在不断地完善之中.地震沉积学结合地质规律,尤其是沉积环境及沉积相模式的指导,利用三维地震信息和现代地球物理技术对沉积岩的沉积体系、沉积相平面展布以及沉积发育史进行宏观研究.地震沉积学的技术手段包括相位转换、地层切片及分频解释等.其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有地层切片的建立,地震资料相位转换及分频解释等.%"sedimentology" concept to now, seismic sedimentology has experienced ten years of development, its theoretical system and method technology is constantly being improved.Seismic sedimentology and geological law,in particular the guide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and sedimentary facies model, the use of three-dimensional seismic data and geophysical techniques of modern sedimentary depositional systems, sedimentary facies distribution and sedimentary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macro-plane development research.Seismic sedimentology techniques include phase-change,strata slice and divide interpretation. Hot issues its current research has established strata slices,seismic data conversion phase and frequency division interpretation.【期刊名称】《电子测试》【年(卷),期】2016(000)008【总页数】3页(P153-155)【关键词】地震沉积学;概念;发展历史;方法技术;热点问题【作者】樊浩【作者单位】辽河油田海南油气勘探分公司,124010【正文语种】中文随着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地震勘探的设备和仪器的更新换代,地震勘探技术日益成熟,在油气勘探领域的作用有增无减。

地震沉积学中的相位转换(相移)问题

地震沉积学中的相位转换(相移)问题

90°相位转换(相移)技术和切片技术、分频技术都是地震沉积学的几项重要技术。

90°相移技术更是经常出现在地震沉积学文献中。

上周一个中国地质大学的用户问我,如何确定相移的度数。

为了回答这样问题,现将文献中涉及到的相关论述摘录如下:1、90°相位转换技术波形和测量振幅是地震相位谱的函数。

地震解释人员通常要求处理人员提供零相位的地震数据 ,它在地震解释中具有很多优点 ,包括子波的对称性、主瓣中心 ( 最大振幅 ) 与反射界面一致以及较高的分辨率。

但是在零相位地震数据中波峰、波谷对应于地层界面 ,岩性地层与地震相位之间不存在良好的对应关系 ,要建立地震相位与岩性测井曲线间的联系很困难 ,尤其是薄互层发育的情况下。

90°相位转换的方法通过将地震相位旋转 90°后把反射波瓣提到地层的中心 , 以此来克服零相波的缺点。

地震反射波形相对于砂岩层对称而不是相对于地层界面对称 , 这使得地震反射同相轴与岩性地层对应 ,地震相位也就具有了岩性地层意义,这样地震相位在一个波长的厚度范围内与岩性唯一对应。

一方面在应用于实际数据时 , 这种方法更加易于解释,另一方面相位转换之后地震道与岩性测井更加具有一致性。

图 2 是秘鲁 S油田的一个例子 ,从图中可以看到 ,转换后地层界面的位置由蓝轴( 正相位 )内转换到了零相位的位置 ,在层位追踪时减小了视觉误差造成的层位拾取位置的误差 , 而且地震相位与岩性测井曲线更加吻合 , 使地震相位具有了岩性地层意义。

2、不只是90°90 °相位变换技术的核心思想是 : 在零相位地震资料的情况下地层界面对应于波峰值或波谷值 , 地层的岩性与地震相位间不存在对应关系 , 通过相位90 °旋转使地层界面对应于零相位 ,这样地震道也就能更好的模拟测井波阻抗, 地震相位也就具有了地层意义。

所以 90 °相位转换并没有提高地震资料的分辨率 ,只是使地震相位具有了地层意义。

地震沉积学及反演技术在Q606块沉积演化研究中的应用

地震沉积学及反演技术在Q606块沉积演化研究中的应用

地震沉积学及反演技术在Q606块沉积演化研究中的应用董文波【摘要】以张强凹陷Q606区块为例提出了针对低井控程度地区的沉积演化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地震沉积学理论为指导,以地震反演技术为核心,首次引入波阻抗数据体地层切片对研究区沉积演化史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Q606区块沙海组下段早期发育扇三角洲平原和扇三角洲前缘沉积,洼陷区发育近岸水下扇沉积,随着沉积物持续供应,近岸水下扇范围逐渐扩大,晚期洼陷区被填平,随着湖平面上升,整体发育扇三角洲前缘沉积;2)基于地震沉积学原理,在单井相,连井相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波阻抗数据体地层切片分析岩性的横向变化,进而开展沉积学解释是低井控程度地区开展沉积演化研究的有效方法.【期刊名称】《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年(卷),期】2019(021)002【总页数】4页(P1-4)【关键词】张强凹陷;地震沉积学;地震反演;地层切片;沉积演化【作者】董文波【作者单位】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辽宁盘锦 1240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1998年曾洪流、Backus以及Henry等人在美国《Geophysics》上发表利用三维地震数据制作地层切片的论文,首次使用了“地震沉积学”一词,标志着地震沉积学的诞生,并定义地震沉积学是在地震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它以现代沉积学、层序地层学、地球物理学为理论基础,应用地层切片、地震属性分析等技术研究地层岩石宏观特征、砂体成因、沉积发育演化等问题的地质学科[1]。

发展至今,地震沉积学已经形成了规范的研究内容[2-5],主要包括子波90°相位旋转技术、地层切片技术以及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并在中国东部陆相沉积盆地沉积体系和薄层沉积砂体的研究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但笔者认为,地震反演技术也应该被引入到地震沉积学研究当中,因为相比较于地震数据而言波阻抗数据体具有更明确的岩性意义,基于波阻抗数据体提取地层切片对于研究某一时期岩性的横向变化具有更坚实的理论支撑,进而开展的沉积学解释也更为合理。

90°相位转换技术在石油地质薄砂层解释上的应用

90°相位转换技术在石油地质薄砂层解释上的应用

90°相位转换技术在石油地质薄砂层解释上的应用【摘要】90°相位转换技术是地震沉积学的关键技术之一。

所谓90°相位转换是指将地震相位旋转90°,使得地震反射的主要同相轴与地质上的岩层建立联系,赋予地震相位以岩性地层意义。

由于本区资料具有较好的零相位特性,90°相位转换技术在本区基本能够把同相轴峰值调整到岩相的中心,不同地层间的地震相位标志较明显,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为地震相图转换成沉积相图提供了依据。

在相似石油地质条件下,该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背景。

【关键词】石油地质90°相位转换须家河组薄砂层解释勘探1 引言90°相位转换技术是地震沉积学的重点技术,但是其使用价值和使用范围一直存在着较大的争议。

有学者认为,90°相位转换技术确实是地震沉积学的技术之一,但是其相位角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目的层对应的初始地震相位的变换而变换的[1][2]。

也有学者认为,90°相位转换技术是对地震数据体进行了相位的转换,并不能提高地震分辨率。

相反,如果初始地震相位并非为90°,该技术还会改变地震数据中原有的地震振幅情况,使得地层的岩性不准确,影响了该区域的地质研究[3]。

本文认为,地震沉积学很好地联系了沉积学、层序地层学、地震地层学等学科交叉部分的空白区域,丰富了研究手段,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对于90°相位转换技术不必纠结它是否属于地震沉积学的关键技术,而是要认清90°相位转换技术的原理和技术特点,在面对具体的研究区域时应首先进行地质背景和地震数据的分析,依据结果再判断是否应采用90°相位转换技术。

2 90°相位转换技术的原理通常而言,为了提高地震资料的分辨率,解释人员都会对地震资料进行子波零相位化处理[4]。

所谓子波零相位化处理,就是在改变子波的相位谱的同时,保持子波的振幅谱不变,将非零相位子波转换为零相位子波。

地震相移法偏移实验报告

地震相移法偏移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地震相移法的基本原理;2. 掌握地震相移法偏移的步骤;3. 通过实验验证地震相移法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有效性;4. 培养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地震数据处理水平。

二、实验原理地震相移法是一种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不同介质界面反射和折射过程中传播速度的差异,对地震记录进行校正和偏移的方法。

其基本原理如下:1. 假设地下介质为水平层状结构,地震波在地下传播过程中,反射和折射点的位置与实际地质情况存在偏差;2. 通过计算地震波在地下不同介质界面上的传播速度,确定反射和折射点的位置;3. 利用相移技术,将地震记录中的反射和折射点位置进行校正,实现对地震记录的偏移。

三、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收集实验所需数据,包括地震测线、地震记录、地质模型等。

2. 地质模型建立:根据地震测线,建立地质模型,包括地层厚度、速度等参数。

3. 反射点计算:利用地质模型,计算地震记录中的反射点位置。

4. 相移校正:根据反射点位置,对地震记录进行相移校正。

5. 偏移成像:对校正后的地震记录进行偏移成像,得到地下地质结构。

6. 结果分析:对比实验前后地震记录,分析地震相移法偏移的效果。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地震相移法偏移实验,得到以下结果:(1)校正后的地震记录反射波组更加清晰,反射点位置更加准确;(2)偏移成像结果显示,地下地质结构更加清晰,地层界面更加明显。

2. 结果分析(1)地震相移法能够有效地校正地震记录,提高反射波组的清晰度;(2)相移校正后的地震记录在偏移成像过程中,地下地质结构更加清晰,地层界面更加明显;(3)地震相移法在复杂地质条件下具有较好的效果,能够满足实际生产需求。

五、实验总结1.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地震相移法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2. 熟悉了地震数据处理软件,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3. 验证了地震相移法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有效性,为地震勘探提供了有力支持。

六、实验心得1. 地震相移法是一种有效的地震数据处理方法,能够提高地震记录的质量;2.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地质模型的建立和反射点计算的准确性;3. 地震相移法在复杂地质条件下具有较好的效果,能够满足实际生产需求;4. 通过本次实验,提高了自己的地震数据处理能力,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了基础。

地震相分析在沉积相研究中的应用

地震相分析在沉积相研究中的应用

地震相分析在沉积相研究中的应用孔令辉;凌涛;叶青;彭旋;孙晓晖【摘要】针对涠洲A油田流沙港组沉积相带变化复杂、井间优势储层展布认识不清的问题,利用地震反射的外部几何形态、内部反射结构、振幅、频率、连续性等参数,对地震相类型进行了精细划分,识别出填充型地震相、丘状-透镜状地震相、席状地震相以及中弱振幅-中低连续地震相4种典型地震相,并将地震相展布特征与区域沉积背景及测井相特征相结合,把地震相转化为沉积相,从而确定了该油田流沙港组沉积类型,明确了优势储集相带.【期刊名称】《复杂油气藏》【年(卷),期】2019(012)002【总页数】5页(P36-40)【关键词】地震相;流沙港组;沉积相;湖底扇;外部几何形态;内部反射结构【作者】孔令辉;凌涛;叶青;彭旋;孙晓晖【作者单位】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广东湛江524057;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广东湛江524057;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广东湛江524057;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广东湛江524057;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广东湛江52405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21地震地层学从20世纪70年代末出现以来,地震相概念逐渐开始得到应用。

地震相可以理解为沉积相在该地震剖面上表现的总和[1]。

地震相划分是对目标层段的地震道形状特征进行分类,地震相分析是稀疏井网条件下进行沉积相研究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目前,国外比较流行的地震相分析方法主要有:①波形分类法,主要通过分析地震道间的振幅等属性的异常来分析沉积相的变化;②地震属性映射法[2-3],通过定义典型地震相的反射特征来进行映射;③基于地震地貌学的相划方法[4-5],主要借鉴了地貌成像的方法。

本文主要针对涠州A油田流沙港组储层沉积相带变化复杂、平面展布特征认识不清问题,应用地震属性特征进行地震相划分研究,结合沉积体系认识和测井相特征,确定流沙港组储层沉积体系类型、骨架砂体沉积相类型、演化和沉积模式,为下步准确评价和预测复杂沉积体系背景下优质储集体的分布提供相应实质性证据。

地震沉积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地震沉积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地震沉积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摘要]地震沉积学是一门主要运用地震资料研究沉积岩和沉积相的学科。

其研究要依据沉积学的规律并且以地质研究为基础。

此门学科的运用的主要技术有地层切片、90相位转换和分频解释等。

[关键词]地震沉积学;研究方法和技术;白云深水区一、地震沉积学的概念曾洪流提出,地震沉积学是主要应用地震储层预测方法对等时地层格架中的沉积相的分布与形成过程进行研究。

它是层序地层学、沉积学、地震储层预测相结合的产物,是在地震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之后出现的一门新的边沿交叉学科。

二、最主要的三种研究方法与技术当前地震沉积学还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所以在其研究中的实用技术还比较少,本文主要介绍地层切片、90相位转换和分频解释这三种研究方法与技术。

1地层切片技术地层切片主要是把我们所追踪的一组等时沉积的界面分别作为顶和底,在顶和底之间以相等的间隔的切出一系列的层位,然后沿着这些切出的层位一一生成地层切片。

利用地层切片进行沉积相识别的关键点有:一、由单井沉积相识别地震相,建立它们之间的联系;二、通过单井相推断沉积环境,并建立其沉积相模式,以沉积相模式为指导将地震相转化为沉积相。

由于精细研究的需要,本文对白云深水区珠江下及珠海组目的层段层序地层格架进行划分,将对LST21、ZHSQ6、ZHSQ5、ZHSQ4作分析,其中从上到下分别为SQ21的低位砂、ZHSQ6高位低位砂、ZHSQ5高位砂、ZHSQ4低位砂层段。

为了达到对沉积过程精细研究的目的,将砂组层分别内插了8个层位。

在选择与地质等时界面相对应的地震同相轴作参考时,可选取与层序边界和最大洪泛面相对应的反射同相轴,对区域性地质界面加以追踪。

本次研究以层序顶底界面为边界进行等比例层位内插,生成内插层位,通过对内插后的层位沿层开了一个小的时窗,在小时窗内进行沿层属性的提取,由于小时窗内包含的信息具有统计特征,比单样点的振幅更具有地质沉积上的意义,所以这样做的结果更能精确客观的反映地下的沉积现象。

地震沉积学技术在库车坳陷南斜坡白垩系砂体尖灭线识别中的应用

地震沉积学技术在库车坳陷南斜坡白垩系砂体尖灭线识别中的应用

地震沉积学技术在库车坳陷南斜坡白垩系砂体尖灭线识别中的应用刘军;王鹏程;陈军;孟祥霞【摘要】库车坳陷南斜坡白垩系地层为扇三角洲、三角洲、湖泊相沉积,钻井显示三角洲前缘和滨-浅湖砂坝砂体储层发育,但规模性油气发现较少;已发现的圈闭类型主要为地层圈闭和岩性圈闭,其勘探难点在于对薄层砂岩尖灭线的精细刻画.利用地震沉积学90.相位转换技术解决同相轴与岩性的对应关系问题,利用Wheeler域转换技术解决同相轴的穿时问题,结合地层等时切片技术刻画薄层砂岩尖灭线.将该技术应用于英买1三维工区白垩系舒善河组并取得较好的结果,相较于利用原始地震数据提取属性以及沿层切片预测薄层砂体的结果具有明显优势.勘探实践揭示,三角洲前缘以及滨-浅湖砂坝砂体的尖灭区域油气显示丰富,是地层、岩性油气藏发育的有利区带,因此砂体尖灭线的识别技术对推动库车坳陷地层、岩性油气藏的勘探具有重要意义.【期刊名称】《石油物探》【年(卷),期】2018(057)005【总页数】7页(P788-794)【关键词】地震沉积学;尖灭线识别;白垩系;南斜坡;库车坳陷【作者】刘军;王鹏程;陈军;孟祥霞【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甘肃兰州730020;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塔里木油田分公司,新疆库尔勒841000;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甘肃兰州730020;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甘肃兰州7300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1库车坳陷位于塔里木盆地北缘,北部为南天山,南缘为塔北隆起,中部发育温宿—轮台古凸起,整个坳陷呈东西向展布,南斜坡位于中部凸起以南区域。

白垩纪沉积时期受天山造山带和塔北隆起控制,由南、北两侧向湖盆中心发育一系列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三角洲以及湖泊沉积体系[1-2]。

白垩系是该区碎屑岩中最主要的含油气层系,20世纪末,在巴什基奇克组地层中发现的克拉2大型气田为西气东输工程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3],引起了对白垩系油气勘探的重视。

地震沉积学

地震沉积学

砂岩楔状体合成地震记录(李敏)
二、90°相位转换技术
3、旁瓣效应
来自于不同地质界面的反射会叠加在一起
子波旁瓣也占据部分能量,因此实际地震 记录上,既有与地质界面相对应的来自于子 波主瓣的反射轴,又有与地质界面无关的来 自于子波旁瓣的反射轴 最终来自不同地质界面的主瓣和旁瓣 反射叠加在一起,往往会掩盖薄层反 射,极大地增加了薄层识别和解释的 难度
汇报纲要
一、地震沉积学概述 二、90°相位转换技术 三、地层切片技术
四、分频解释
五、地震沉积学研究进展
四、分频解释
1 2
分频解释优势
分频解释原理 应用实例
3 研
四、分频解释
1、分频解释优势
1.能够提供三维地震资料的多尺度信息对储层进行高分辨率 成像
2.能够刻画储层时间厚度和横向分布范围
3.可应用于描述沉积相和沉积环境
2、地层切片特点
根据实际情况选取最适合于特定构造和地层状态的一种 切片方法: 假如地层是席状且平卧的 属于席状,但非平卧状态,使用地层切片即可达到等时研究的目的。 时间切片 假如地层是席状但并非平卧状态 沿层切片 假如地层既不是席状也不呈平卧状 必须选用地层切片 地层切片比时间切片和沿层切片更接近于地质时间界面 地震剖面图
地震沉积学的核心技术与 研究进展
汇报纲要
一、地震沉积学概述 二、90°相位转换技术 三、地层切片技术
四、分频解释
五、地震沉积学研究进展
一、地震沉积学概述
国外发展历程
1998年曾洪流,Henry,Riola等提出地震沉积学的概念,是利 用沉积体系的空间反射形态和沉积地貌之间的关系来研究沉积相、 沉积岩和沉积构造。
东营凹陷的东部牛83井区三角洲浊积岩储层识别

地震沉积学在喇嘛甸油田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地震沉积学在喇嘛甸油田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2 0 1 3年 1 2月
大庆 石 油地 质与 开发
Pe t r o l e u m Ge o l o g y a n d Oi l i f e l d De v e l o p me nt i n Da q i n g
De c .. 2 01 3 Vo l _ 3 2 No . 6
C HE NG S h u n g u o ,J I ANG Ya n ,S UN L i y a n
( 1 . E x p l o r a t i o n& D e v e l o p m e n t R e s e a r c h I n s t i t u t e o f D a q i n g O i l ie f l d C o m p a n y L t d . ,D a q i n g 1 6 3 7 1 2, C h i n a ; 2 . N o . 8 O i l P r o d u c t i o n P l a n t f o D a q i n g O i l ie f l d C o m p a n y L t d . , D a q i n g 1 6 3 5 1 4, C h i n a )
d i a n Oi l ie f l d un d e r t h e c o nd i t i o n o f d e n s e we l l p a t t e r n.Th e r e s u l t s s ho w t h a t a f t e r p r o c e s s i n g o f t h e s e i s mi c p h a s e s h i t,t f he c o r r e s p o nd e nc e s be t we e n t h e r e s e r v o i r s a n d bo d i e s wi t h t h e o b v i o u s c o n t r a s t o f t h e wa v e i mp e d a n c e a n d s e i s mi c r e l f e c t i o n c h a r a c t e is r t i c s a r e mu c h b e t t e r ;wi t h t he h e l p o f t h e p ha s e — s h i t f s e i s mi c d a t a,t he d i s t ib r u t i o n o f

90°相位转换技术

90°相位转换技术

一、90°相位转换技术(一)基本概念在目前技术条件下,实现常规地震资料岩性标定的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是地震道90°相位转换技术( 图1) 。

由于该技术的引进,地震沉积学得到了极大地提高(Huang Handong ect)。

简单的讲,90°相位转换技术是将地震相位旋转90°。

图1 子波相位与地震波波形对称性及地层结构的关系对单界面( 反射系数R) 而言,零相位子波对应的反射波形相对于界面对称,但90°相位子波反射波形是反对称的; 对双界面( 地震薄层,顶底反射系数分别为R 和-R) 来说,情况正好相反: 90°相位子波对应的反射波形相对于界面对称,但零相位子波反射波形是反对称的。

其它相位子波( 30°和60°) 响应不具对称性。

90°相位波形( 地震道)对薄层解释最有利。

(据Hongliu Zeng)众所周知,波形和测量振幅是地震相位谱的函数。

常规地震处理一般都进行子波零相位化处理(陈旭等)。

零相位数据体在地震解释中具有很多优点,包括子波的对称性、主瓣中心(最大振幅)与反射界面一致以及较高的分辨率等。

但是只有海底、主要不整合面、厚层块状砂岩顶面等单一反射界面得到的地震反射零相位数据才具有这些优点(Hongliu Zeng etc)。

零相位数据体中的波峰、波谷对应地层界面,岩性地层与地震相位间不存在必然的关系,要建立地震数据和岩性测井曲线间的联系很困难。

特别是陆相沉积中,储集层往往较薄,连续性差,相带窄且空间变化大(张延章,林吉祥等)。

对薄层而言,反射振幅是组合地震响应,它混合了来自薄层顶底的反射,砂体与地震同相轴之间也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因此零相位地震数据不适合于薄层砂体的解释。

90°相位转换的方法通过将地震相位旋转90°将反射波主瓣提到薄层中心,以此来克服了零相位波的缺点。

地震反射相对于砂岩层对称而不是相对于地层顶底界面对称,而地层界面对应零相位(图2),这使得地震反射的同相轴与地质上的岩层对应,地震相位也就具有了岩性地层意义,使地震道近似于波阻抗剖面,提高了剖面的可解释性。

地震90°相位转换技术适用条件分析及应用效果

地震90°相位转换技术适用条件分析及应用效果

地震90°相位转换技术适用条件分析及应用效果陈文雄;夏同星;闫涛;田涛;高磊;胡勇;田楠【期刊名称】《中国海上油气》【年(卷),期】2013(025)005【摘要】常规地震资料经90°相位转换后,地震振幅可以和岩性测井曲线相对应,使得通过地震振幅分析岩相十分方便.相比其他地震属性反演方法,地震90°相位转换技术的主要优势体现在计算速度快,无需地震解释数据与测井数据.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地震90°相位转换技术在渤海多个油田的广泛应用,分析了其适用条件并总结出应用该技术进行储层预测的技术流程.成功开展地震90°相位转换技术的适用条件是地震资料品质良好、研究区储层厚度与地震资料可分辨储层调谐厚度匹配、研究区储层界面反射明显.地震90°相位转换技术在渤海海域A油田储层预测的应用效果得到了后续钻井的证实,验证了该项技术的可行性.【总页数】5页(P26-30)【作者】陈文雄;夏同星;闫涛;田涛;高磊;胡勇;田楠【作者单位】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基于宽频鬼波压制的90°相位转换技术在识别海上中深层复杂叠置砂体中的应用研究 [J], 史文英;吴其林;方中于;李添才;张兴岩2.90°相位转换技术在黄河口凹陷新近系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J], 王军;张中巧;阎涛;陈文雄;张海义3.四川盆地三台—合川区块地震技术应用效果分析及适用技术评价 [J], 熊艳;欧阳明华;王聃;王玉雪;吴松翰;赵园;邓兴;何宗强4.四川盆地简阳—大足区块地震技术应用效果分析及适用技术评价 [J], 李勇根;徐佑平;刘颖;杨志祥;唐刚;杨昊5.90°相位转换技术在预测砂体展布中的应用 [J], 潘卫红;刘豪;张量;张帅;赵春晨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有关地震沉积学若干问题的探讨

有关地震沉积学若干问题的探讨

2006年8月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第41卷 第4期 3山东省东营市中国石油大学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257061本文于2006年1月6日收到。

本研究由教育部第二届高校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基金资助。

・综合研究・有关地震沉积学若干问题的探讨董春梅3 张宪国 林承焰(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摘 要董春梅,张宪国,林承焰.有关地震沉积学若干问题的探讨.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6,41(4):405~409 地震沉积学认为地震同相轴具有穿时性。

有关地震沉积学研究的实用技术还比较少,目前所用的主要技术包括90°相位转换、地层切片和分频解释等。

本文通过对这些技术的初步应用研究后认为:地震相位旋转的角度要根据与目的层位高频层序界面相对应的地震相位来决定,所以相位转换不一定都是90°转换,而且90°相位转换也不能真正提高地震资料分辨率;地层切片比时间切片和水平切片更接近于等时,但地层切片技术没有考虑沉积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地层切片的纵向密度以及它所反映的真实信息受到地震分辨率的制约,因此对地层切片所反映的地质信息要进行综合分析;在利用频率信息进行层序解释时,应将分频解释与时频分析技术相结合,这是因为前者侧重于考虑不同频段反映地质信息的差别,而后者则对纵向上的频率变化所反映的地层旋回性给予更多的考虑。

关键词 地震沉积学 穿时性 90°相位转换 地层切片 分频解释1 引言地震沉积学是继地震地层学、层序地层学之后出现的一门新的边缘交叉学科。

概括地讲,地震沉积学是一门主要利用地震信息和技术研究有关沉积岩及其形成过程的学科;具体来讲,它侧重于研究地震岩石学、地震地貌学、沉积结构、沉积史以及沉积体系和沉积相平面展布。

2005年2月,地震沉积学国际会议在美国休斯顿召开,标志着地震沉积学作为一门新的学科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

从地震地层学、层序地层学到地震沉积学的发展,意味着地震信息和技术在地质学领域应用的逐步深入。

读书报告-相移加插值地震资料偏移

读书报告-相移加插值地震资料偏移

Migration of seismic data by phase shift plus interpolation相移加插值地震资料偏移—读书报告摘要在水平层状介质的速度假设下,偏移定义为波数-频率域的一组相互独立的常微分方程。

通过旋转它们的相位将波场向下延拓。

这篇文章说明了相移方法的概念可以推广到速度在横向有变化的介质。

波场延拓步骤包括两步。

第一步,通过相移得到横向速度均匀的地下参考波场;第二步,根据参考波场,通过插值的方法计算地下真实波场。

相移加插值(PSPI)方法是无条件稳定的而且也适合三维数据的偏移。

这种方法的效果可以用给出的例子来证明。

随后,PSPI偏移的结果将与有限差分方法获得的结果进行比较。

引言偏移是由记录到的地震数据建立反射界面的过程。

在标准的一系列处理步骤中,首先对一组共中心点道集进行正常时差(NMO)校正,然后将这些道集叠加。

NMO校正和叠加将沿偏移距轴上的波场都转换到得到零偏移距上,所以CMP叠加道可以作为一个一般的零偏移距道进行偏移,从而获得零偏移距地震剖面。

地震偏移包括两步:(1)波场延拓和(2)成像。

波场向下延拓得到一个假设震源和检波器都在深度为z的界面上的近似波场。

在零偏移距的情况下,成像包括利用从时间域的零时刻到偏移后的合适深度的资料成图。

因为成像是一项不太重要的工作,偏移的关键是波场延拓,其复杂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使用的偏移速度函数。

如果偏移速度在横向上没有变化,则记录到的地震资料的延拓可以在波数-频率域里用一个精确的波场延拓方程表示出来,且方程有一个简单的解析解,通过应用于零偏移距傅里叶变换的相移方法实现。

在有横向速度变化的情况下,精确的波场延拓方程不再有效。

为了避免这个问题,精确的表达式可以由级数展开来近似,以此适应偏移速度在横向上的变化。

然后在空间-时间域或者空间-频率域将这些方程用数值方法解出来。

有限差分偏移方法在空间-时间域或者空间-频率域明确地表达,具有以下一些特征:(1)大倾角频散关系不准确,(2)使用有限差分近似造成的数值误差,和(3)数值不稳定性倾向。

相移偏移的实现与因素分析

相移偏移的实现与因素分析

前言现代地震成象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地震偏移成象,波动方程参数反演,井间地震层析和反射地震层析成象,其中地震偏移成象理论比较成熟,实用效果也比较好,其他三个方面正在进行广泛的研究,但由于其复杂性,还需在理论,方法和实际问题上进行探索。

地震偏移成象是绘制地下地层结构形态的最有效的方法,它是以描述地震波传播过程的波动方程的理论基础的,任何波动传播的物理过程都是从震源向外传播的,而偏移成象过程都是从震源向外传播的,而偏移成象过程要求实现地震波反向的传播,而反向的传播不是一个物理过程。

要使用波动方程计算地震波的反传播问题在数学上是一个不适定问题,不适定问题理论上是无解的,数值计算也是不收敛的,为了解决此问题,地震学家提出了各种变型的波动方程或改变求解的方法,终于解决了这类问题,从而使计算地震波的反向传播在计算机上得以实现,并得到了精确的地下构造的图象。

相移波动方程偏移是J.Gazdag1987年首次提出并用合成记录(零炮检距)实现的,因此,相移法偏移也叫做Gazdag偏移,它是在向下延拓时的每个Z频道长,利用纯的相移算子在频率域进行偏移,与Stolt的F-K法和克希霍夫积分法相比,该方法可获得精确的垂向变速效果,与J.Clearbout的有限差分法相比,具有色散弱,稳定性好,不受地层倾角限制的突出优点,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波场成象方法。

但同时,它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1)地震倾斜同相轴在波场向下延拓过程中引起的边界效应(或端点效应)使偏移剖面上出现了强烈的干扰同相轴,多数情况使信噪比降低。

(2)横向变速较困难。

为解决第一个问题,A.A. Dubrulle和J.Gazdag于1979年提出了记录侧边补零法,补零法虽然能较好地消除边界效应,但是使数据量人为地增加了一倍以上,计算效率降低,使用计算机内存量增大,1983-1984年,贺振华,J.Nai和G.H.F.Gardner用空间域边界吸收法较好地解决了端点效应,但由于吸收边界条件在空间域实现,而波场延拓在波数域中实现,必须在每个延拓步长内沿空间方向做一次付氏正变换和一次付氏反变换,在延拓步数很多的情况下,计算速度较慢。

5.第五章 沉积相分析

5.第五章 沉积相分析

20
沉积相
q
20
微相 亚相

支流 间湾
水下 分支 河道
支三
流 间 湾
角 洲 前
三 角 洲

水下
分支
河道
支 流 间 湾
水 下 分 支 河 道
支 流 间 湾三
角三 洲角 前洲 缘 水下 分支 河道
河 口 砂 坝 支流 间湾
1480 1500 1520 1540 1560 1580
水 下 分 支 河 道
三 角三 洲角 前洲 支缘 流 间 湾
水下 分支 河道
第三节 实例分析
2、地震相分析
一、辽中凹陷东下段
第三节 实例分析
一、辽中凹陷东下段
3、速度-岩性分析
第三节 实例分析
4、地震相转沉积相
一、辽中凹陷东下段
第三节 实例分析
二、辽西凹陷沙二段
1、地震相分析
第三节 实例分析
二、辽西凹陷沙二段
2、 速 度
岩 性 分 析
第三节 实例分析
第三节 实例分析
四、埕北断阶带沙河街组
沙三段低位体系域地震砂岩指数图
3、速度-岩性分析
沙一段湖扩体系域地震砂岩指数图
第三节 实例分析
四、埕北断阶带沙河街组
沙三段低位域沉积相图
4、地震相转沉积相
沙一段低位域沉积相图
思考题 1、地震相向沉积相转换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地震相向沉积相转换的步骤?
第一节 地震相转沉积相的方法与原则
◆ 地震相直接转换的沉积相通常比较粗糙
地震相多半有不同程度的多解性,加上地震分辨力的限 制、构造假象和地震陷井的干扰等因素
2、在有钻井的探区,转换应尽可能结合钻井资料。

地震90°相位转换技术适用条件分析及应用效果

地震90°相位转换技术适用条件分析及应用效果

地震90°相位转换技术适用条件分析及应用效果万方数据第卷第期陈文雄等:地震。

相位转换技术适用条件分析及应用效果实践证明,地震。

相位转换技术是一种非常地震。

相位转换技术在渤海油简便易行的方法,可以成为常规地震反演方法的田的实际应用有益补充。

由于零相位化地震资料并不是真正的零相位地震资料,所以实际应用中所得到的。

相 .适用条件分析位地震资料不能单纯地理解为是经过。

相位转油田位于渤海西南部海域,处于渤中凹陷、沙换后得到的,而是经过。

相位附近特定角度转换南凹陷、渤南凸起及沙垒田凸起接壤处的凹中隆构后得到的。

造带,其周边被沙南、黄河口和渤中大生油凹陷所目前,地震。

相位转换技术已在渤海多个油包围,是渤海海域油气富集最有利地区之一。

田的勘探开发阶段得到广泛应用,总结出了如下地震。

相位转换技术适用条件分析主要包括个基本适用条件:①地震资料应具备较高品质。

地地震资料品质、储层厚度、储层界面地震反射特征分震。

相位转换仅仅依靠常规地震资料,因此该资析,其中判断地震资料能分辨的最佳储层厚度与油料必须具有较高信噪比与保真度。

②地震资料识别田实际储层厚度的吻合关系最为重要。

储层的调谐厚度与储层实际厚度匹配良好。

通过分从油田地震资料较好的连续性、清晰的断点、析成果地震资料的主频确定研究区地震资料能分辨明显的界面反射特征可见,该资料信噪比较高、分辨储层的调谐厚度,同时进行岩石物理分析,得到研究率适中图,为开展地震。

相位转换技术应用提供区主力储层的大致厚度,这种厚度匹配越好,则地了良好的基础。

在油田地震资料基础上提取统计子震。

相位转换技术的应用效果就越好,反之越差。

波图,可以看出资料频带范围为~ ,主频约。

③储层界面地震反射特征较为明显。

储层结构特征 ;目的层段速度 /,分辨率大约直接影响其界面反射特征的明显程度,进而影响地油田主力砂体厚度集中在~ 图,绝震。

相位转换技术的应用效果。

大部分储层厚度都在左右,油田实际储层厚地震。

春光探区地震资料相位差异消除方法及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春光探区地震资料相位差异消除方法及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春光探区地震资料相位差异消除方法及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宋桂桥【摘要】春光探区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地表以沙漠、戈壁为主,导致采集到的地震资料,即使在精细处理之后,仍与钻测井资料揭示的储层分布之间,存在着一些固有的相位差异,且不同时期采集的地震资料之间,也互相存在着一定的相位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当利用地震资料进行储层预测,或者利用不同时期地震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时,其结果往往存在误差.为了消除这种误差,提出了基于地震子波相位差异的地震资料相位旋转方法,根据相位差与频率之间的拟合关系,旋转其中一套地震资料的相位,使其与另外一套地震资料相位一致,从而为后续的振幅分析提供依据.另外,为了得到准确的储层分布特征,通过地质模型约束下的约束稀疏脉冲反演技术,对相位旋转前后的多套地震资料进行储层预测,对比结果表明,相位校正后的地震资料的波阻抗属性可以更准确地反映储层展布特征及油藏动态特征.【期刊名称】《石油地质与工程》【年(卷),期】2019(033)002【总页数】6页(P44-49)【关键词】春光探区;地震子波;相位;波阻抗反演;储层预测【作者】宋桂桥【作者单位】中国石化油田勘探开发事业部,北京1007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1野外采集的地震记录一般可以描述为地震子波与地下反射系数序列的褶积。

大量的地震资料处理实践表明,应用零相位地震子波或最小相位地震子波进行反褶积是提高地震数据分辨率最有效的途径,因此,常规处理中的反褶积技术绝大多数都基于子波为最小相位的假设。

但实际地震子波是混合相位[1-2],因此,以最小相位子波假设为前提的反褶积后地震子波不是一个脉冲,还存在剩余子波。

即使将混合相位地震子波转换为最小相位地震子波,由于子波长度有限,反褶积后的地震子波还会存在剩余子波。

对于相位估算及校正方法,前人做过大量的研究,通常采取相位扫描等方式进行子波估算及校正[3-5]。

这些方法,多是在没有测井资料的情况下,对地震数据进行相位扫描,进而确定能够将剩余相位影响降至最低的相位值,并对地震资料进行处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0°相位转换(相移)技术和切片技术、分频技术都是地震沉积学的几项重要技术。

90°相移技术更是经常出现在地震沉积学文献中。

上周一个中国地质大学的用户问我,如何确定相移的度数。

为了回答这样问题,现将文献中涉及到的相关论述摘录如下:
1、90°相位转换技术
波形和测量振幅是地震相位谱的函数。

地震解释人员通常要求处理人员提供零相位的地震数据 ,它在地震解释中具有很多优点 ,包括子波的对称性、主瓣中心 ( 最大振幅 ) 与反射界面一致以及较高的分辨率。

但是在零相位地震数据中波峰、波谷对应于地层界面 ,岩性地层与地震相位之间不存在良好的对应关系 ,要建立地震相位与岩性测井曲线间的联系很困难 ,尤其是薄互层发育的情况下。

90°相位转换的方法通过将地震相位旋转 90°后把反射波瓣提到地层的中心 , 以此来克服零相波的缺点。

地震反射波形相对于砂岩层对称而不是相对于地层界面对称 , 这使得地震反射同相轴与岩性地层对应 ,地震相位也就具有了岩性地层意义,这样地震相位在一个波长的厚度范围内与岩性唯一对应。

一方面在应用于实际数据时 , 这种方法更加易于解释,另一方面相位转换之后地震道与岩性测井更加具有一致性。

图 2 是秘鲁 S油田的一个例子 ,从图中可以看到 ,转换后地层界面的位置由蓝轴( 正相位 )内转换到了零相位的位置 ,在层位追踪时减小了视觉误差造成的层位拾取位置的误差 , 而且地震相位与岩性测井曲线更加吻合 , 使地震相位具有了岩性地层意义。

2、不只是90°
90 °相位变换技术的核心思想是 : 在零相位地震资料的情况下地层界面对应于波峰值或波谷值 , 地层的岩性与地震相位间不存在对应关系 , 通过相位90 °旋转使地层界面对应于零相位 ,这样地震道也就能更好的模拟测井波阻抗, 地震相位也就具有了地层意义。

所以 90 °相位转换并没有提高地震资料的分辨率 ,只是使地震相位具有了地层意义。

从相位转换的方法本身来说 ,本文认为 ,不应仅局限于 90°相位转换。

相位转换的目的是赋予地震相位以地层的意义 ,将地层界面标定到零相位上 ,所以具体转换角度要根据标定后测井分层上目的层位对应的地震相位来决定,如经过标定某四级层序界面对应 45 °相位 , 那么在解释这个层面时就需要将相位调整 45°,使其层面对应于零相位 ,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通过相位转换赋予相位以地层意义的目的。

3、不只是90°
90 °相位变换技术的核心思想是 : 在零相位地震资料的情况下地层界面对应于波峰值或波谷值 , 地层的岩性与地震相位间不存在对应关系 , 通过相位90 °旋转使地层界面对应于零相位 ,这样地震道也就能更好的模拟测井波阻抗, 地震相位也就具有了地层意义。

所以 90 °相位转换并没有提高地震资料的分辨率 ,只是使地震相位具有了地层意义。

从相位转换的方法本身来说 ,本文认为 ,不应仅局限于 90°相位转换。

相位转换的目的是赋予地震相位以地层的意义 ,将地层界面标定到零相位上 ,所以具体转换角度要根据标定后测井分层上目的层位对应的地震相位来决定,如经过标定某四级层序界面对应 45 °相位 , 那么在解释这个层面时就需要将相位调整 45°,使其层面对应于零相位 ,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通过相位转换赋予相位以地层意义的目的。

以上1、2部分摘录自《地震沉积学探讨》一文(林承焰 ,张宪国地球科学进展);3部分摘录自《有关地震沉积学若干问题的探讨》一文-(董春梅张宪国林承焰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地层界面与地震波形相位关系
(目前G&G软件可以实现-180°-180°的相位转换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