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记》学案

合集下载

《登泰山记》学案 教案教学设计

《登泰山记》学案 教案教学设计

《登泰山记》学案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作者姚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掌握并运用文言文的阅读技巧。

理解并赏析《登泰山记》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培养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和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1.2 教学内容简介姚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分析《登泰山记》的文学特点和艺术价值。

解读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探讨作者对泰山的描写手法和情感表达。

第二章:教学过程与方法2.1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展示泰山的图片,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兴趣。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学生字词和句子的意思。

分组讨论,共同解读文中的难点和重点。

教师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学生复述,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2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和文学特点。

互动法:分组讨论和问答,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情境教学法:展示图片和视频,营造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材料3.1 教学资源教材:《登泰山记》文本。

图片:泰山风景图片。

视频:泰山的人文背景介绍。

参考资料:关于姚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资料。

3.2 教学材料学生用书:《登泰山记》课文。

笔记本:用于学生记录重要内容和感悟。

字典:用于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问答中的表现。

学生复述: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文主题和修辞手法的掌握。

4.2 教学反馈课堂提问: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给予积极的反馈。

学生互评:鼓励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和交流。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5.1 教学计划第1周:介绍作者姚鼐和课文背景。

第2周:阅读课文,解读重要词汇和句子。

第3周:分组讨论,探讨作者的描写手法和情感表达。

第5周:进行课堂参与度和学生复述的评价。

5.2 时间安排每节课45分钟,共5节课。

第1节课:介绍作者和课文背景(10分钟)。

第2节课:阅读课文,解读重要词汇和句子(15分钟)。

第3节课:分组讨论,探讨作者的描写手法和情感表达(10分钟)。

《登泰山记》学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泰山记》学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6.2 登泰山记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阴、始、望、坐、视”等文言实词的含义,进一步掌握多种文言现象。

2、理清本文思路,学习借鉴本文比喻、拟人的手法,烘托、动静结合的写景方法。

3、感悟作者热爱和赞美祖国山河的强烈感情,培养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学习重难点】重点:掌握通假、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现象,掌握游记顺序,赏析景物描写片段。

难点:结合本文写景状物进行艺术审美,借鉴本文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技法。

【写作背景】乾隆三十九年,姚鼐以养亲为名,告归乡里,途经泰安时,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于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同登泰山,至日观峰的日观亭后,观赏日出,写下了这篇游记。

【作者介绍】姚鼐(1732年1815年),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安庆府桐城(今安徽桐城市)人。

清代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派三祖”。

姚鼐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中江南乡试,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中进士,授庶吉士,三年后散馆改主事,曾任山东、湖南副主考,会试同考官。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入四库全书馆充纂修官,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秋,借病辞官。

归里后,以授徒为生,先后主讲扬州梅花书院、安庆敬敷书院、歙县紫阳书院、南京钟山书院,培养了一大批学人弟子。

嘉庆二十年(1815年),逝世于钟山书院,享年八十五岁。

姚鼐治学以经学为主,兼及子史、诗文。

他文宗方苞,师承刘大櫆,主张“有所法而后能,有所变而后大”,在方苞重义理、刘大櫆长于辞章的基础上,提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发展和完善了桐城派文论。

为桐城派散文之集大成者。

著有《惜抱轩诗文集》,编有《古文辞类纂》等。

【导读理解】1、本文言简意赅,具体体现在哪里?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文章开头寥寥四十余字,将泰山的地理位置、河流走向及南北分界,交代得一清二楚。

句式整饬,朗朗上口。

在叙述登山路线时,作者连用“乘、历、穿、越、至”五个动词写出自己的行进路线,语句简洁生动,又起伏跌宕,宛如一条游动的长龙。

《登泰山记》学案(有答案)

《登泰山记》学案(有答案)

登泰山记【文本解读】本文是姚鼐在 1774 年冬游泰山后所写的游记。

文章紧扣深冬时令和泰山的特点,形象地描绘出峥嵘苍劲的泰山。

体现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

文章的顺序是:总写泰山的位置,记述登山的过程,山顶看日出,返回记建筑和观石刻,补记自然景观,循序渐进,有如一线贯穿,引人入胜。

文章写景用笔不多,但能传出景物之神。

侧面烘托为本文的主要写法。

是山水游记中一篇脍炙人口的杰作。

本文属于新课标规定选择性必修篇目。

学习要求:1.掌握“阴”“始”“望”“坐”“视”等文言词语的含义。

2.掌握通假及词类活用。

3.学习本文烘托、动静结合的写景方法。

4.反复朗读,整体理解,了解全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文本知识点勾览】一、重点实词(一)通假字: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2.其级七千有余()3.少圜()(二)古今异义: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古义(语境义)。

1.至于泰安至于古义:今义:表示另提一事2. 是月丁未是古义:今义:常用作判断词3. 复循西谷复古义:今义:往复,重复4. 戊申晦晦古义:今义:昏暗,夜晚5. 多平方平方古义:今义:数学名词(三)词类活用:解释下列句子中的活用词。

1.汶水西流()2.济水东流()3.崖限当道者()4.道少半()(四)一词多义1.当(1)当其南北分者()(2)崖限当道者()(3) 僻不当道者()2、余(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2)余始循以入()(3)余所不至也()(4)其级七千有余()3、阴(1)其阴,济水东流()(2)朝晖夕阴,气象万千()(3)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4、及(1)今所经中岭及山巅()(2)及既上()(3)皆不及往()5、道(1)道皆砌石为磴()(2)道少半()(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4)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5)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6)万户侯岂足道哉()6、漫(1)亭东自足下皆云漫()(2)其远古刻尽漫灭()7、居(1)半山居雾若带然()(2)自吾氏三世居是乡()(3)居十日()(4)居庙堂之高()8、乘(1)自京师乘风雪()(2)公与之乘,战于长勺()(3)于是乘其厉声以呵()(4)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9、或(1)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3)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4)或曰:“六国破灭,率赂秦耶?”()10、极(1)极天云一线异色()(2)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3)初极狭,裁通人()(4)何使我至于此极也()11、坐(1)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2)以谋叛坐之,并其部属四百余口尽杀之()(3)因击沛公于坐,杀之()(4)停车坐爱枫林晚()12、始(1)余始循以入()(2)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3)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4)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二、重点虚词说明下列句子中的指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以(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2)余始循以入()(3)回视日观以西峰()2、于(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2)于是余有叹焉( )(3)古人之观于天地( )(4)其势弱于秦 ( )(5)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 )3、之(1)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2)褒之庐冢也 ( )(3)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 )(4)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5)石之铿然有声者( )三、特殊句式(固定格式)判断句式类型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2023最新-《登泰山记》教案优秀5篇

2023最新-《登泰山记》教案优秀5篇

《登泰山记》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5篇《《登泰山记》教案》,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登泰山记》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阴、阳、乘、烛、以、及”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疏通文意。

2、指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

3、体会本文简明生动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及难点1、积累相应实词、虚词。

2、背诵全文。

课时分配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中国版图上自古有五座大山最为有名,被称为“五岳”,它们分别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而其中的泰山又被誉为“五岳”之尊。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清代姚鼐的《登泰山记》,领悟泰山的高峻雄伟。

二、作家作品(参见课文注释及教师教学用书)三、整体把握1、朗读课文,正音。

2、默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补充注释: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古时称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当其南北分者:在,正。

乘风雪:趁,冒着。

余始循以入:相当于“而”,表顺承。

及既上:到。

苍山负雪:背负。

明烛天南:名→动,照。

戊申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依稀看见。

绛皓驳色:或红或白,颜色相杂。

尽漫失:模糊缺失。

极天云一线经:尽。

僻不当道者:偏僻。

3、理清思路:问:全文共5段,每段要点是什么?学生默读,讨论,明确:第1段:总写地理环境,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

第2段:登临泰山,重点记叙登山的艰难及到达山顶后所见景象。

第3段:重点描写泰山日出的美丽壮观。

第4段:人文景观。

第5段:补记自然景观。

四、布置作业:1、课后练习一、二。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大体了解了文意,把握了作者的思路。

作者如何详写登山过程以及泰山日出的美景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讨论的内容。

二、登山过程和路线。

《登泰山记》教案(最新8篇)

《登泰山记》教案(最新8篇)

《登泰山记》教案(最新8篇)《登泰山记》篇一【自读要求】1.了解姚鼐及"桐城派"。

2.结合注释通译课文,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3.反复朗读,整体理解,达到背诵。

4.学习本文烘托、动静结合的写景方法。

5.积累一点古文化常识。

【自读程序】1.结合注释①和教师的讲解,了解姚鼐及"桐城派"。

2.借助注释自读课文,找出文言知识点,并口头翻译课文。

3.用原文句子回答下列问题,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①由课文的哪些句子可以推断出泰山和泰山日观峰的地理位置?②作者是如何从京城到泰安的?③叙述作者登山的过程。

④登上山顶后,作者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描写了"望晚"时的哪些景物?⑤文章通过景物变化来写泰山顶上的日出,分别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⑥作者还写了泰山的哪些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解说:此设计旨在训练学生的文言文自读能力,让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做思考题时强调字不离句,句不离篇,一方面使字词知识得以巩固,一方面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思路,初步扫除文字和理解上的障碍。

)【自读点拨】1.姚鼐和"桐城派"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安徽桐城人。

乾隆39年辞官后,曾在江宁、扬州等地书院讲学四十余年。

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

作品多为书序、碑传之类。

有以其室名命名的《惜抱轩全集》。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的主要流派,创始人是康熙时的方苞。

方苞注重文章的"义法",主张以"清真雅正"之文,载孔、孟、程、朱之道。

刘大木魁师事方苞,并发展了他的理论,强调"义理、书卷、经济",要求作品阐发程朱理学,同时又主张在艺术形式上模仿古人的"神气""音节""字句"。

姚鼐是刘大木魁的弟子,他的口号是:"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

学案10:第16课 登泰山记

学案10:第16课 登泰山记

登泰山记【学习目标】1.积累“乘、限、循、负、阴、阳、烛、当、以”等重要实词和虚词,疏通文意。

2.抓住游记散文的特点,根据作者的行踪,梳理文章的写作脉络。

3.品读精彩的写景片段,赏析文中写景的妙处。

4.体会简明生动的语言风格,以读促写,运用现代散文语言介绍泰山景观。

【自主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姚鼐.( ) (2)汶.水( )(3)山麓.( ) (4)山巅.( )(5)石磴.( ) (6)徂徕..( )(7)岱祠.( ) (8)绛皓..( )2.解释下列加点字。

(1)当.其南北分者(2)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3)自京师乘.风雪(4)越长城之限.(5)砌石为磴.(6)余始循.以入(7)崖限当.道者(8)苍山负.雪3.常识填空。

《登泰山记》是一篇冬日登泰山的游记。

作者, 代人,他与、等同属派作家,该流派作家主张文学兼具、、辞章之长,在文论和写作方面都有一定成就。

4.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泰山是我国名山之一,与华山、衡山、恒山、嵩山并称“五岳”。

B.行宫是指我国古代皇帝出外寻访时居住的处所。

C.“阴”指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阳”指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

D.《水经注》是我国最早而又最全面、最系统且具有综合性的地理著作,作者为汉代的郦道元。

5.根据课文,填在空格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风雪, 齐河、长清, 泰山西北谷, 长城之限, 于泰安。

A.冒经历越达B.冒穿经历至C.乘历穿越至D.乘历越经达6.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活用不同类的一项是( )A.苍山负雪,明烛.天南B.买五人之头而函.之C.其阴,济水东.流D.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7.下列依次是农历“初一、十五、十六、月末”的别称,正确的一项是( )A.晦、望、既望、朔B.望、朔、既望、晦C.朔、既望、望、晦D.朔、望、既望、晦【课堂探究】一、问题探究1.根据课文第一段内容,结合你对泰山的了解,写一段介绍泰山的广告宣传语,激发游客们的游览兴趣。

《登泰山记》 导学案

《登泰山记》 导学案

《登泰山记》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理清文章思路,学习作者描绘景物的手法。

3、体会作者在登泰山过程中的感悟,感受泰山的雄伟壮丽。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准确翻译文中的句子。

(2)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2、难点(1)理解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泰山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2)欣赏文中简洁而生动的写景语言,学习如何将自然景观描绘得生动形象。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姚鼐(1731—1815 年),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徽桐城人。

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派三祖”。

乾隆二十八年(1763 年)中进士,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年才四十,辞官南归,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江南紫阳、南京钟山等地书院四十多年。

著有《惜抱轩全集》等,曾编选《古文辞类纂》。

2、写作背景姚鼐参加纂修的《四库全书》于乾隆三十七年告成,以御史记名。

乾隆三十九年(1774 年)以养亲为名,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于此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顶,第二天即除夕(当年十二月小)的五更时分至日观峰的日观亭,观赏日出,写下了这篇游记。

四、课文预习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汶水()南麓()石磴()徂徕()绛皓()若偻()岱祠()樗蒱()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泰山之阳,汶水西流(2)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3)越长城之限(4)苍山负雪,明烛天南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其级七千有余(2)须臾成五采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至于泰安(2)多平方5、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1)汶水西流(2)苍山负雪,明烛天南6、翻译下列句子。

(1)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2)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 上册-《登泰山记》 学案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 上册-《登泰山记》 学案

登泰山记学案1.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进而疏解文意。

2.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

3.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

一、预习新课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通过知人论世,理解文章。

二、导学基础知识1、历史背景乾隆三十八年(1773),清廷开四库全书馆,姚鼐被荐入馆充篡修官。

此职本应朝林方可充任,独等8人破格当选。

乾隆三十九(1774),在朝廷任职的姚鼐来到山东,和友人相约登上了东岳泰山,后来就有了著名的《登泰山记》一文。

【伴读】《四库全书》是在乾隆年间耗时十三年编成的。

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

可以称为中华传统文化最丰富最完备的集成之作。

2、作者简介姚鼐(1732~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庆府桐城(今安徽桐城市)人。

乾隆十五年(1750)中江南乡试,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授庶吉士,三年后散馆改主事,曾任山东、湖南副主考,会试同考官。

乾隆三十八年(1773)入《四库全书》馆充纂修官,乾隆三十九年(1774)秋借病辞官。

旋归里,以授徒为生,先后主讲扬州梅花书院、安庆敬敷书院、歙县紫阳书院、南京钟山书院,培养了一大批学人弟子。

三、字词(1)选自《惜宝轩诗文集》(《四部丛刊》影音原刊本)。

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清代代桐城(今安徽桐城)人。

桐城派古文家。

(2)阳:山的南面。

(3)汶水:也叫汶河。

发源于山东莱芜东北原山,向西南流经泰安东。

(4)济水:发源于河南济源县西王屋山,东流到山入海东。

后来下游被黄河冲没。

(5)阳谷:指山南面谷中的水。

谷,两山之间的流水道,现在通称山涧。

(6)当其南北分者: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

(7)古长城:指春秋时期齐国所筑长城的遗址,古时齐鲁两国以此为界。

(8)日观峰:在山顶东岩,是泰山观日出的地方。

(9)以:在。

(10)乾隆三十九年:即1774年。

(完整版)登泰山记学案

(完整版)登泰山记学案

草树卉歙,高不可上方石上有宋嘉定磨崖,及王十朋诗,约略可识。未一日,而仙都之游毕,
仍宿虞氏家。
(3)亟记之,以志遭逢之奇,以表虞氏好贤之德。(4 分)
答案:
嘻!是游也,非虞氏主之,则仙都不可游;非从隶有请,则不诣虞氏;非日尚晏温, 或有雨。则从隶虽请亦不往;非具生纸以名通,则虞氏亦不知我为何人。我之当游仙
“我辈幼读先生文,以为国初人,年当百数十岁。今神采若斯,是古人复生矣。愿须臾 (1)行三十里,止黄碧塘,日已昳,望前村瓦屋鳞列。(4 分)
留,明日陪游仙都。”余未及答,而少者卷帐,长者捧席,家僮肩行李,已至其家,折
暨张饮。 次日,厨具馔,里具车,导入响岩。石洞隆然,叩之应声。有小赤壁,有鼎湖,
(2)乃手烛上下照,唶且骇曰。(4 分)
10、A(记住)11B(均为介词,表被动。)
都,仙都之当为我游,天也,非人也。然仙岩咫尺可游,而于意外失之。仙都心已决 12、C(1 句写县令拒绝与作者游仙都峰;4 句写虞氏兄弟热情招待作者;
舍,万不能游,而于意外得之。一游也,无大关系,而世事之舛如是,其它何可类推 5 句是写仙岩。)
哉!亟记之,以志遭逢之奇,以表虞氏好贤之德。主人名沅,字启蜀,为唐水兴公之后 13、(1)走了三十里,在黄碧塘停下,太阳已经偏西,望见前面村庄的房
要作家。主张文章必须以“考据”、“词章”为手段,以阐扬儒家的“义理”,
并以阳刚、阴柔区别文章的风格。
②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2、关于“五岳” 泰山在山东省中部,古称东岳,别称岱岳、岱宗,与南岳衡山(在湖南)、 ③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西岳华山(在陕西)、北岳恒山(在山西)、中岳嵩山(在河南)并称五岳, 而泰山居东,突兀挺拔,雄伟壮丽,被尊为“五岳独长”、“五岳独尊”。 ④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完整版)登泰山记学案

(完整版)登泰山记学案

B.①②③用法都不相同
________顺序,依次写了 日出前、

、日出后的不 C.①②用法相同,③用法不同 D.②③用法相同,①用法不同
同景色。
4、下列句中划横线词语,古今意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
第 5 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
A.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最后一句“桐城姚鼐记”,记游的结尾,交代作者籍贯、署名。这是写游
呼吸也。”⑥雉堞:城墙。
教学反思:
10.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余谨识之
认识 B. 余遂绝意于游
断绝
C. 家僮肩行李 用肩扛 D. 而世事之舛如是 违背、抵触
1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而少者卷帐,长者捧席
亚父者,范增也
B. 旸谷为溪水所啮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 非具生纸以名通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D. 我之当游仙都
月出于东山之上
12. 下列都属于作者能够实现游仙都峰原因的一项是( )
①以仙都谋之邑宰,有难色 ②从隶曰:“此虞氏园也,盍往小憩?”如
其言
③愿须臾留,明日陪游仙都 ④已至其家,折塈张饮
⑤然仙岩咫尺可游
⑥具生纸以名通
A. ①②④ B. ①⑤⑥ C. ②③⑥ D. ③④⑤
) ——日观峰。用笔概括却颇耐玩味。 ) 第二部分(第 2 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
见的景象。
年级:
学科:
主备人:
执教人:
上课日期:
时间:
A.自京师乘风雪。 乘:冒着
路线:从(
)出发,沿(
),越过(
B.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循:沿着

《登泰山记》学案 教案教学设计

《登泰山记》学案 教案教学设计

《登泰山记》学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泰山记》。

(2)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

(3)了解泰山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学会如何借助注释和背景资料,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壮美,培养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领悟作者勇攀高峰、追求卓越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把握,包括生僻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有较多的生僻词语和句式,需要学生在预习时借助注释和背景资料深入了解。

2. 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攀登泰山的艰辛与喜悦。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泰山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

(2)提问:同学们对泰山有哪些了解?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僻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2)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和背景资料,深入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登泰山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3. 搜集有关泰山的诗词或故事,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利用多媒体展示泰山图片,增强学生对课文描述的直观感受。

3. 运用比较法,分析课文与其他作品的异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七、教学步骤1. 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针对课文中的景物描写,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作者的情感表达。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感受。

4. 邀请学生上台演示课文中的场景,增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

八、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堂参与度等信息,进行综合评价。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 6 《登泰山记》(案)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 6 《登泰山记》(案)

《登泰山记》学案【学习指引】《登泰山记》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第16课文的第二篇课文,这是一篇山水游记,叙述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

全文不到五百字,却充分展示了雪后登山的别样情趣。

文章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人们对泰山的向往,感受泰山的壮美。

在阅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们要在读通、读懂的基础上,梳理文章的行文脉络。

体会文章善于取舍,将小细节与大印象结合,描写、叙事简洁明快的特点。

【素养目标】1.了解姚鼐的生平及创作,了解“记”的文体特征,积累文化常识。

2.积累文言实虚词,疏解文意,理清本文思路。

3.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读简明生动的语言风格,学习借鉴作者景物描写技法。

4.理解作者托物言志的写法,引导学生认识作者反对束缚人才、追求个性解放的积极意义。

【学习重难点】体会语言精炼、用词生动、修辞巧妙等艺术特色。

【学习方法】情景教学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学习过程】一、知人论世1.了解作者—姚鼐姚鼐,字,一字梦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派集大成者。

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轩全集》,他所选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

2.了解写作背景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四十二岁,以养亲为名,告归故里,途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同上泰山,登日观峰之后,写下了这篇游记。

3.解题①“登”,即由低处向高处行进;①“泰山”,山名,有“五岳之首”之称。

②“记”,古代一种散文题材。

4.了解“泰山”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为五岳之一,位于山东省中部,绵亘于泰安、济南、淄博三市之间,总面积2.42万公顷。

主峰玉皇顶海拔1532.7米。

泰山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

自秦始皇开始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依次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

《登泰山记》学案 教案教学设计

《登泰山记》学案 教案教学设计

一、《登泰山记》学案教案教学设计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默写《登泰山记》的内容,了解作者姚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泰山之美,体会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向往和保护意识。

三、教学重点:1. 理解并默写《登泰山记》的内容。

2. 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了解作者姚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四、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实词、虚词理解和运用。

2. 对作品艺术特色的分析和评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泰山的历史地位和自然景观,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美景,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登泰山记》,理解课文大意,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交流心得体会。

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5. 情感体验:让学生发挥想象,感受泰山的壮美,体会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7.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默写《登泰山记》,深入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登泰山记》中的具体实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言文的表达技巧。

3. 利用比较法,将《登泰山记》与其他相关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帮助学生拓展视野,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课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泰山的美景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泰山的壮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登泰山记教案 《登泰山记》教案优秀14篇

登泰山记教案 《登泰山记》教案优秀14篇

登泰山记教案《登泰山记》教案优秀14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这里的14篇《登泰山记》教案是作者小编为您分享的登泰山记教案的相关范文,欢迎查看参考。

《登泰山记》优秀教案篇一一、导语激趣我们都有过旅行的经历,山光水色,美不胜收,可我们常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惑;人文风物,丰富灿烂,可我们又有“身在宝山不识宝”之憾。

这时,我们便想到了导游。

导游,能带领我们探幽发微,得自然之精妙;能引导我们寻根问祖,得文化之精髓。

导游之功在于“导”,阅读《登泰山记》,请你也当一回导游,带领大家去领略泰山的山水之美,文化之美。

二、广告激兴根据课文第1段内容,参考有关资料,写一段介绍泰山的文字,为泰山作广告,激起游客的兴趣。

示例:泰山,古称岱山,又称岱宗。

位于山东省中部,较高处是日观峰。

泰山雄伟壮丽,气势磅礴,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姿,历来有“五岳独尊”之誉。

泰山自然景观独步天下,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玉带、云海玉盘被称为泰山四绝。

泰山还受到历代帝王的尊崇,把它当作江山永固的象征;泰山也受到历代文人的礼赞,山上留有上千处题咏刻石,使之成为我国文化艺术的宝库。

杜甫有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上泰山极顶,便能领略泰山真面目,尽收无限风光于眼底。

三、设计线路根据课文第2段内容,带领游客从南面登山,设计登山线路。

1.中谷登山。

泰安城——中谷——中岭——西谷——山巅(全程四十五里)2.东谷登山。

泰安城——东谷——天门四、安排游程根据课文内容,为游客安排泰山二日游。

一天:从泰安城出发,登山至南天门,观赏泰山晚霞夕照,宿山顶。

第二天:五鼓起身,在日观亭看泰山日出,上午游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

下午返程途中观道中石刻及泰山松。

五、重点景观介绍根据课文内容,向游客介绍泰山的重点景观。

要求解说得诗情画意,让游客陶醉,让游客流连忘返。

《登泰山记》学案(有答案)

《登泰山记》学案(有答案)

登泰山记【文本解读】本文是姚鼐在 1774 年冬游泰山后所写的游记。

文章紧扣深冬时令和泰山的特点,形象地描绘出峥嵘苍劲的泰山。

体现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

文章的顺序是:总写泰山的位置,记述登山的过程,山顶看日出,返回记建筑和观石刻,补记自然景观,循序渐进,有如一线贯穿,引人入胜。

文章写景用笔不多,但能传出景物之神。

侧面烘托为本文的主要写法。

是山水游记中一篇脍炙人口的杰作。

本文属于新课标规定选择性必修篇目。

学习要求:1.掌握“阴”“始”“望”“坐”“视”等文言词语的含义。

2.掌握通假及词类活用。

3.学习本文烘托、动静结合的写景方法。

4.反复朗读,整体理解,了解全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文本知识点勾览】一、重点实词(一)通假字: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2.其级七千有余()3.少圜()(二)古今异义: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古义(语境义)。

1.至于泰安至于古义:今义:表示另提一事2. 是月丁未是古义:今义:常用作判断词3. 复循西谷复古义:今义:往复,重复4. 戊申晦晦古义:今义:昏暗,夜晚5. 多平方平方古义:今义:数学名词(三)词类活用:解释下列句子中的活用词。

1.汶水西流()2.济水东流()3.崖限当道者()4.道少半()(四)一词多义1.当(1)当其南北分者()(2)崖限当道者()(3) 僻不当道者()2、余(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2)余始循以入()(3)余所不至也()(4)其级七千有余()3、阴(1)其阴,济水东流()(2)朝晖夕阴,气象万千()(3)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4、及(1)今所经中岭及山巅()(2)及既上()(3)皆不及往()5、道(1)道皆砌石为磴()(2)道少半()(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4)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5)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6)万户侯岂足道哉()6、漫(1)亭东自足下皆云漫()(2)其远古刻尽漫灭()7、居(1)半山居雾若带然()(2)自吾氏三世居是乡()(3)居十日()(4)居庙堂之高()8、乘(1)自京师乘风雪()(2)公与之乘,战于长勺()(3)于是乘其厉声以呵()(4)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9、或(1)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3)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4)或曰:“六国破灭,率赂秦耶?”()10、极(1)极天云一线异色()(2)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3)初极狭,裁通人()(4)何使我至于此极也()11、坐(1)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2)以谋叛坐之,并其部属四百余口尽杀之()(3)因击沛公于坐,杀之()(4)停车坐爱枫林晚()12、始(1)余始循以入()(2)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3)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4)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二、重点虚词说明下列句子中的指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以(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2)余始循以入()(3)回视日观以西峰()2、于(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2)于是余有叹焉( )(3)古人之观于天地( )(4)其势弱于秦 ( )(5)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 )3、之(1)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2)褒之庐冢也 ( )(3)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 )(4)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5)石之铿然有声者( )三、特殊句式(固定格式)判断句式类型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登泰山记》学案(共5篇)

《登泰山记》学案(共5篇)

《登泰山记》学案(共5篇)第一篇:《登泰山记》学案《登泰山记》学案一、学习要点1、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阳、阴、乘、限、巅、居、晦、极、驳、漫失、僻、烛,进而疏解文意。

2、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

3、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

二、学习材料一、泰山——五岳独尊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主体在泰安市城北,总面积436平方公里,海拔1524米。

古称东岳,别称岱宗、岱岳,与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并称五岳。

泰山为五岳之首。

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

泰山风景既秀美又壮丽。

它在雄浑中兼有明丽,静穆中包含神奇,是我国山水名胜的集大成者。

历代封建帝王把泰山当作神的化身,给它加上许多封号,到处建庙塑神、刻石题字,加上泰山本身风景优美,于是泰山便成为我国古代传统文化宝库。

1987年被联合国列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二、有关的古文化知识 1阳与阴山南水北为阳:泰山之阳山北水南为阴:其阴2朔、晦、望与既望朔:阴历每月第一天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望:阴历每月十五既望:阴历每月十六 3古代纪年月日法(1)年号纪年法:由汉武帝开始有年号。

皇帝即位,都要改元,称元年,依次为二年、三年等。

例如,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2)干支纪年法: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支两字相配,六十年周而复始,用以纪年。

也可以用来纪日。

纪年,例如,丁卯三月;纪日,例如,是月丁未。

年号与干支可以兼用,例如:元丰七年六月丁丑。

简便的干支纪年推算法公元年÷10,余数-3,得数为天干;公元年÷12,余数-3,得数为地支。

例如1999年,1999÷10,余数为9,9-3=6,天干为已;1999÷12,余数为7,7-3=4,地支为卯,1999年就是已卯年。

如果余数小于3,加上一个除数再减3。

例如2001年,2001÷10,余数是1,加上10等于11,11-3=8,天干为辛;2001÷12,余数是9,9-3=6,地支为巳,2001年就是辛巳年。

登泰山记导学案

登泰山记导学案

登泰山记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学习重难点 (1)三、预习检测 (2)四、中心思想 (3)五、段落划分 (4)六、写作手法 (5)七、读文感知 (6)八、经典语句解读 (7)九、预习检测答案 (9)十、全文翻译 (10)一、学习目标《登泰山记》的学习目标,首要在于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掌握作者姚鼐笔下的泰山壮丽景色及其登山过程。

通过学习,我们要能够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敬畏自然、热爱山川的情怀,以及他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同时,我们还需学习作者细腻入微的描写手法和独特的写作风格,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此外,通过学习本文,我们也应激发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之情,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审美观念。

最终,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我们将能够将这些学习目标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二、学习重难点《登泰山记》的学习重难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理解并掌握文中描绘泰山景色的优美词句,体会作者通过细腻描绘所展现的泰山之雄伟与壮丽,这是文中的重点之一。

其次,文章所蕴含的深刻哲理与人生感悟也是学习的重点,需要我们深入理解并体会作者登山过程中的心路历程。

至于难点,主要在于把握作者独特的写作风格与表达技巧,尤其是在描绘自然景色与抒发情感方面的巧妙运用。

此外,对于文中一些古代文言词汇和句式的理解与应用,也是学习过程中的一大挑战。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重点关注这些重难点,通过反复研读、思考和练习,逐步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

三、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 《登泰山记》的作者是_______,他是清代著名的_______家。

2. 文章开头提到“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其中“越长城之限”指的是作者越过了_______的长城。

二、选择题1. 《登泰山记》中,作者登山的路线是()A. 中谷入,道有天门B. 循东谷入,道有天门溪水C. 循中谷入,复循西谷D. 沿南谷入,至日观峰2. 文中描述泰山日出的句子是()A.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B.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C.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D.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三、简答题1. 请简述《登泰山记》中作者登山的过程及所见所感。

《登泰山记》教案(通用11篇)

《登泰山记》教案(通用11篇)

《登泰山记》教案〔通用11篇〕《登泰山记》教案〔通用11篇〕《登泰山记》教案篇1教学目的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阴、阳、乘、烛、以、及”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疏通文意。

2、指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

3、体会本文简明生动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及难点1、积累相应实词、虚词。

2、背诵全文。

课时分配三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杜甫的《望岳》写出了泰山的高峻,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清代桐城派奠基人之一姚鼐的《登泰山记》,领悟泰山的高峻宏伟。

二、作家作品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也称惜抱先生,清乾隆二十八年进士。

曾任兵部主事、刑部郎中、记名御史等,参与编修《四库全书》。

辞官后,先后在江宁、扬州等地讲学四十多年。

著有《惜抱轩诗文集》、《九经说》等书。

他编选的《今体诗选》《古文辞类纂》,历来负有盛誉。

在创作方面,姚鼐师承刘大櫆,刘大櫆师承方苞,三人都是安徽桐城人,又都以古文辞著名,世称桐城派〔但后来的桐城派作家并不都是桐城人〕。

姚鼐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作品多为书序、碑传之类。

他的文笔雅洁、严谨,自成一格。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的主要流派,创始人是康熙时的方苞,方苞注重文章的“义法”,主张以“雅正”之文,载孔孟、程朱之道,刘大魁师事方苞,并开展了他的理论,强调“义理、书卷、经济”,要求作品阐发程朱理学,同时又主张在艺术形式上模拟古人的“神气”“音节”“字句”。

姚鼐是刘大櫆的弟子,他的口号是“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

实际上是以“考据”“辞章”为手段来阐发儒家的“义理”。

三、整体把握1、听课文录音,正音。

2、朗读课文。

3、默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补充注释: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古时称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当其南北分者:在,正。

乘风雪:趁,冒着。

余始循以入:相当于“而”,表顺承。

及既上:等到。

苍山负雪:背负。

明烛天南:名→动,照。

戊申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泰山记》导学案环节一:知人论世1.了解作者—姚鼐姚鼐,字,一字梦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派集大成者。

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轩全集》,他所选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

2.了解写作背景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四十二岁,以养亲为名,告归故里,途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同上泰山,登日观峰之后,写下了这篇游记。

3.解题①“登”,即由低处向高处行进;①“泰山”,山名,有“五岳之首”之称。

②“记”,古代一种散文题材。

4.了解“泰山”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为五岳之一,位于山东省中部,绵亘于泰安、济南、淄博三市之间,总面积2.42万公顷。

主峰玉皇顶海拔1532.7米。

泰山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

自秦始皇开始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依次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

山体上留下了20余处古建筑群,2200余处碑碣石刻。

5.了解文体“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和主张。

“记”在唐代进入文苑,宋代其内容得到拓展,形式更加稳固,明清时主体性色彩更加浓厚,逐渐成熟稳固。

“游记”是“记”的一种。

它是通过叙述游览过程、描写游览见闻来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表达对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散文体裁,形式灵活自由。

环节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一)预习检查:1.明确字音汶.水()济.水()徂徕..()樗蒲..()绛皓.()(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考1】文章的行文线索是什么?环节三:文本研究【思考1】研读第一段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①阳:②阳谷:③当:活动二:问题探究1.概括本段的内容。

2.找出下面句子中最有变现力的词语,并分析其效果。

(1)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思考2】研读第二段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①乘:②限:③磴:④循:⑤崖限:⑥几:⑦负:⑧烛:⑨居:活动二:问题探究1.概括本段的内容。

2.找出下面句子中最有变现力的词语,并分析其效果。

(1)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2)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3)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4)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5)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3.试概括这一部分景物的特点。

【思考3】研读第三段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①晦:②五鼓:③极天:④采:⑤绛皓驳:⑥偻:活动二:问题探究1.概括本段的内容。

2.找出下面句子中最有变现力的词语,并分析其效果。

(1)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2)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3.试概括这一段描写了怎样的胜景?【思考4】研读第四段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①行宫:②漫:③失:活动二:问题探究1.概括本段的内容。

2.这一段列举了哪些人文景观,有何好处?【思考5】研读第五、六段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①圜:②罅:活动二:问题探究1.概括本段的内容。

【思考6】分析手法活动:找出文中几处使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体会特点和作用。

【思考7】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何感悟?【思考8】分析特点1.桐城派刘大櫆提出了古文写作的“因声求气”说:“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

”姚鼐认为“神理气味者,文之精也”。

请诵读品味文章的前两段,解说作者在其中寄寓了怎样的内在精神——“神气”?2.姚鼐首次系统地提出和阐述了义理、考证(考据)、文章(辞章)三者相统一的观点,树立了桐城派文论的纲领和旗帜。

请结合全文内容证明此观点。

【思考9】对比阅读游黄山日记(徽州府)(节选)徐霞客初六日,天色甚朗,觅导者各携筇上山,过慈光寺,从左上。

石峰环夹,其中石级为积雪所平,一望如玉。

疏木茸茸中仰见群峰盘结天都独巍然上挺数黑级愈峻雪愈深其阴处冻電成冰坚滑不容着趾。

余独前,持杖凿冰,得一孔,置前趾,再凿一孔,以移后趾;从行者俱循此法得度。

上至平冈,则莲花、云门诸峰,争奇竞秀,若为天都拥卫者。

由此而入,绝谳危崖,尽皆怪松悬结,高者不盈丈,低仅数寸,平顶短鬣,盘根虬干,愈短愈老,愈小愈奇,不意奇山中又有此奇品也!松石交映间,冉冉僧一群从天而下,俱合掌言:“阻雪山中已三月,今以觅粮勉到此。

公等何由.得上也?”且言:“我等前海诸庵,俱已下山,后海山路尚未通,惟莲花洞可行耳。

”已而从天都峰侧攀而上,透峰罅而下,东转,即莲花洞路也。

余急于光明顶、石笋矼之胜.,遂循莲花峰而北,上下数次,至天门。

两壁夹立,中阔摩肩,高数十文,仰面而度,阴森悚骨。

其内积雪更深,凿冰上跻.;过此,得平顶,即所谓前海也。

由此更上一峰,至平天虹。

矼之兀突独耸者,为光明顶。

由矼而下,即所谓后海也。

盖平天矼阳为前海,阴为后海,乃极高处;四面皆峻坞,此独若平地。

前海之前,天都、莲花二峰最峻;其阳属徽之歙,其阴属宁之太平。

余至平天矶,欲望光明顶而上,路已三十里,腹甚枵,遂入矼后一庵。

庵僧俱踞石向阳。

主僧曰智空,见客色饥,先以粥饷。

且曰:“新日太皎,恐非老睛。

”因指一僧谓余曰:“公有余力,可先登光明顶而后中食,则令日犹可抵石笋矼,宿是师处矣。

”余如言登顶,则天都、莲花并肩其前,翠微、三海门环绕于后;下瞰绝壁峭岫,罗列坞中,即丞相原也。

顶前一石伏而复起,势若中断,独悬坞中,上有怪松盘盖。

问题: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黄山上的松树特点鲜明,树身不高而树形奇特,被旅行家徐霞客称之为奇山之中的奇品。

B.作者从莲花峰一路北下直到前海,然后又经过一段特别狭窄的山路,才到达天门。

C.智空和尚招待作者吃了粥,又帮他安排了登山路线、午饭时间和住宿的地方,非常周到。

D.光明顶前有一块巨石,先伏后起,像是两截,在山坳里突出悬空,上面还长着怪松。

环节四:技巧点拨—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任务引导】本文写景记游,始终围绕作者的活动进行,从自京师“乘风雪”而来到“观道中石刻”而归,作者对整个流程的记述有条不紊,循序渐进。

【写法分析】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五、明晰主旨答案环节一:1.姬传,散文家,桐城派。

环节二:(一)1.明确字音汶.水(wèn)济.水(jǐ)徂徕..(cú lái)樗蒲..(chū pú)绛皓.(hào)(二)【思考1】明确以游踪为主线,以时间为辅线。

环节三:【思考1】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①阳:山的南面②阳谷:山南面谷中的水③当:在活动二:问题探究1.明确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

2.明确“皆”。

两个“皆”字,点出了山南山北众多支流纵横交叉、终归一河的景色,句子显得顿挫有力。

【思考2】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①乘: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②限:界限,这里指城墙③磴:石级④循:顺着⑤崖限:像门坎一样的山崖⑥几:几乎⑦负:背⑧烛:照⑨居:停着活动二:问题探究1.明确记述登山时间、同伴、路线,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见的景象。

2.(1)明确“乘”“历”“穿”“越”“至”。

几个动词蝉联而下,既吻合描写对象,又充分表现了旅途的艰苦,活画出了作者风尘仆仆的神态,写出了急于登泰山的浓厚游兴。

(2)明确“四十五”“皆”“石”“七千”。

这些词写出了山势高拔,道路漫长,登山艰险,兴致勃勃诸多内容。

(3)明确“迷雾冰滑”“几”“登”。

从云雾障目和冰滑难登中突出了登山之艰险,把风雪中登山的特点进一步明确了。

(4)明确“负”“烛”。

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背负着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

进而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积雪的光彩。

(5)明确“照”“画”“居”“带”。

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

“半山居雾”,不仅把动态的物写成静态,使人感受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

3.明确高峻、壮阔、雄浑。

【思考3】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①晦:阴历每月的末一天②五鼓:五更③极天:天边④采:同“彩”⑤绛皓驳:大红、白、杂色,⑥偻:驼背活动二:问题探究1.明确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

2.(1)明确“扬”“击”“皆”。

作者写日出,先造声势,用五更时分的风雪交加、云雾弥漫来衬托日出景象的瑰丽。

(2)明确“丹”“红光”“动摇”“东海”。

作者用如丹砂一般红的色彩,写出朝阳的无限生气和令天地一变的力量。

旭日如丹,倒映在海面上,上下辉映,一片红艳艳,海浪翻滚,红波摇动,犹如承托着太阳一般。

这富有想象力的描写,把太阳跃动而雄浑的形象表现得气势磅礴,奔放豪迈,造成了令人神往的境界。

语调应高亢激昂。

3.明确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现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画面。

日出前: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日出时: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日出后: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从形状、色彩和光的角度,描绘了一幅绚丽壮美的日出图景。

【思考4】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①行宫:皇帝出外巡行时居住的处所②漫:磨灭③失:缺失活动二:问题探究1.明确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

2.明确(1)人文景观:有建筑——岱祠、碧霞元君祠;有古迹——道中石刻。

(2)好处:这样写可以表现泰山之历史悠久。

【思考5】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①圜:同“圆”②罅:裂缝活动二:问题探究1.明确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和做结。

【思考6】明确①“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这是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负白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

进而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

②“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这是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

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使人感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这一比喻写出了西海诸峰的特点,更显出日观峰的雄峻,且赋予山峰以人的情感,形象而生动。

【思考7】明确示例一: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非有志者、非有力者、非有情者而不能至,不能悟也。

不经风雨,怎么能见彩虹。

要想得到美的感受,非付出艰辛的代价。

【思考8】1.明确在第一段中,泰山雄浑壮丽,表现的神气:向往和征服。

在第二段中,登山时间是寒冬腊月,表现的神气:迎难而上,不畏艰险。

山顶所见表现的神气:历经艰险,始得奇观。

2.明确①义理方面,不仅寄寓了“神气”,还描写泰山本身蕴含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传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