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记》学案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泰山记》导学案

环节一: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姚鼐

姚鼐,字,一字梦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派集大成者。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轩全集》,他所选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

2.了解写作背景

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四十二岁,以养亲为名,告归故里,途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同上泰山,登日观峰之后,写下了这篇游记。

3.解题

①“登”,即由低处向高处行进;

①“泰山”,山名,有“五岳之首”之称。

②“记”,古代一种散文题材。

4.了解“泰山”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为五岳之一,位于山东省中部,绵亘于泰安、济南、淄博三市之间,总面积2.42万公顷。主峰玉皇顶海拔1532.7米。

泰山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自秦始皇开始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依次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山体上留下了20余处古建筑群,2200余处碑碣石刻。

5.了解文体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和主张。“记”在唐代进入文苑,宋代其内容得到拓展,形式更加稳固,明清时主体性色彩更加浓厚,逐渐成熟稳固。

“游记”是“记”的一种。它是通过叙述游览过程、描写游览见闻来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表达对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散文体裁,形式灵活自由。

环节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汶.水()济.水()徂徕

..()

樗蒲

..()绛皓.()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1】文章的行文线索是什么?

环节三:文本研究【思考1】研读第一段

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

①阳:

②阳谷:

③当: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本段的内容。

2.找出下面句子中最有变现力的词语,并分析其效果。

(1)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思考2】研读第二段

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

①乘:

②限:

③磴:

④循:

⑤崖限:

⑥几:

⑦负:

⑧烛:

⑨居: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本段的内容。

2.找出下面句子中最有变现力的词语,并分析其效果。

(1)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2)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3)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4)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5)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3.试概括这一部分景物的特点。

【思考3】研读第三段

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

①晦:

②五鼓:

③极天:

④采:

⑤绛皓驳:

⑥偻: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本段的内容。

2.找出下面句子中最有变现力的词语,并分析其效果。

(1)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2)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3.试概括这一段描写了怎样的胜景?【思考4】研读第四段

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

①行宫:

②漫:

③失: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本段的内容。

2.这一段列举了哪些人文景观,有何好处?

【思考5】研读第五、六段

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

①圜:

②罅: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本段的内容。

【思考6】分析手法

活动:找出文中几处使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体会特点和作用。

【思考7】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何感悟?

【思考8】分析特点

1.桐城派刘大櫆提出了古文写作的“因声求气”说:“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姚鼐认为“神理气味者,文之精也”。请诵读品味文章的前两段,解说作者在其中寄寓了怎样的内在精神——“神气”?

2.姚鼐首次系统地提出和阐述了义理、考证(考据)、文章(辞章)三者相统一的观点,树立了桐城派文论的纲领和旗帜。请结合全文内容证明此观点。

【思考9】对比阅读

游黄山日记(徽州府)(节选)

徐霞客

初六日,天色甚朗,觅导者各携筇上山,过慈光寺,从左上。石峰环夹,其中石级为积雪所平,一望如玉。疏木茸茸中仰见群峰盘结天都独巍然上挺数黑级愈峻雪愈深其阴处冻電成冰坚滑不容着趾。余独前,持杖凿冰,得一孔,置前趾,再凿一孔,以移后趾;从行者俱循此法得度。上至平冈,则莲花、云门诸峰,争奇竞秀,若为天都拥卫者。由此而入,绝谳危崖,尽皆怪松悬结,高者不盈丈,低仅数寸,平顶短鬣,盘根虬干,愈短愈老,愈小愈奇,不意奇山中又有此奇品也!

松石交映间,冉冉僧一群从天而下,俱合掌言:“阻雪山中已三月,今以觅粮勉到此。公等何由.得上也?”且言:“我等前海诸庵,俱已下山,后海山路尚未通,惟莲花洞可行耳。”已而从天都峰侧攀而上,透峰罅而下,东转,即莲花洞路也。余急于光明顶、石笋矼之胜.,遂循莲花峰而北,上下数次,至天门。两壁夹立,中阔摩肩,高数十文,仰面而度,阴森悚骨。其内积雪更深,凿冰上跻.;过此,得平顶,即所谓前海也。由此更上一峰,至平天虹。矼之兀突独耸者,为光明顶。由矼而下,即所谓后海也。盖平天矼阳为前海,阴为后海,乃极高处;四面皆峻坞,此独若平地。前海之前,天都、莲花二峰最峻;其阳属徽之歙,其阴属宁之太平。

余至平天矶,欲望光明顶而上,路已三十里,腹甚枵,遂入矼后一庵。庵僧俱踞石向阳。主僧曰智空,见客色饥,先以粥饷。且曰:“新日太皎,恐非老睛。”因指一僧谓余曰:“公有余力,可先登光明顶而后中食,则令日犹可抵石笋矼,宿是师处矣。”余如言登顶,则天都、莲花并肩其前,翠微、三海门环绕于后;下瞰绝壁峭岫,罗列坞中,即丞相原也。顶前一石伏而复起,势若中断,独悬坞中,上有怪松盘盖。

问题: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山上的松树特点鲜明,树身不高而树形奇特,被旅行家徐霞客称之为奇山之中的奇品。

B.作者从莲花峰一路北下直到前海,然后又经过一段特别狭窄的山路,才到达天门。

C.智空和尚招待作者吃了粥,又帮他安排了登山路线、午饭时间和住宿的地方,非常周到。

D.光明顶前有一块巨石,先伏后起,像是两截,在山坳里突出悬空,上面还长着怪松。

环节四:技巧点拨—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任务引导】本文写景记游,始终围绕作者的活动进行,从自京师“乘风雪”而来到“观道中石刻”而归,作者对整个流程的记述有条不紊,循序渐进。【写法分析】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五、明晰主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