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官吏薪水休假和退休制度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休假制度

中国古代休假制度

中国古代休假制度秦汉时期。

秦代时候官吏告假称作“告归”,到了汉代就有了休假制度。

根据《汉律》记载,早在西汉时就有明文规定:“吏员五日一休沐”官员每五日当众可以休假一天,所谓“休沐”就是休息沐浴的意思,公务人员上了四天的班,第五天要放假回家洗澡更衣,修发刮脸(看来汉朝的官员不是每天都刮胡子?嘿嘿)后来这个制度又有了放宽,《史记》记载:“官员每五日洗沐归谒亲”可见官员不但可以洗澡休息,还可以回家看望老小,和夫妻团聚。

放假时间:一年总计休息73天。

除了类似周末这样的休假外,汉代政府也规定了节庆的假日。

汉代规定:冬至、夏至为例假。

古时候夏至日,人们通过祭祀以祈求灾消年丰。

《周礼.春官》周代夏至祭神,意思是为了消除疫病、荒年、饥饿和死亡。

汉代对于冬至甚为重视,《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

”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

《后汉书》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

”在汉代这两个节日必须放假,但是放几天,没有明确地记载。

放假时间:不确定。

汉代时候另外规定有临时的假日,即告假,分为“予告”和“赐告”。

予告是因为有功,国家依照法律准予休假。

赐告则是因病给予的假期,但是时间不能太长,汉代明确规定,请假三个月免官。

放假时间:可以因具体情况来确定,但是一般不能超过三个月。

唐代《假宁令》规定:休假制度从五日休息一天改为十日休息一天,称之为旬假,即每月第十天,第二十天和最后一天,各休假一天。

到了南北朝时期,官员开始编组在夜晚到官署轮流值班,从唐代开始,不值班的官员从下午以后就可以回家了。

由于大部分官员和他们家人住在一起,因此没有必要每五日作一次短期的休假,而且由于官员留在官署的时间减少,削减例假日似乎也是公平的。

宋代休假制度基本上沿袭唐代。

宋朝官员休假日较唐代官员增多,休假制度更加宽松。

放假时间:每旬一日,合计36日,约占全部假期的32%唐宋时期,除了常规假日外,政府还规定官员在一些传统节日、新型庆祝性节日、宗教性节日享受休假的权利。

先秦与秦汉时期的休假

先秦与秦汉时期的休假

先秦与秦汉时期的休假
李红雨
【期刊名称】《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00)006
【摘要】休假制度是从古至今不可或缺的官方制度之一.中国古代的休假行为,可以追溯到秦汉.先秦时期,领主阶层是一个特权阶层,类似于休假的权利和行为,大多与王公诸侯的游乐活动牵连在一起.汉代有了固定的休假制度,官吏的休假行为被纳入制度之中,休假活动的内容也多种多样.
【总页数】5页(P40-44)
【作者】李红雨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期刊社,北京10008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32
【相关文献】
1.先秦秦汉时期“孝”含义的裂变——兼论同一时期宗族形态的变化 [J], 李现红;黄海卫;
2.先秦秦汉时期"孝"含义的裂变——兼论同一时期宗族形态的变化 [J], 李现红;黄海卫
3.先秦时期的礼法之争与秦汉时期的礼法合流 [J], 谭宝刚
4.宁夏历史地理参考文献概述(先秦时期与秦汉时期) [J], 路遥
5.秦汉帝国的法治思想传播与官僚制悖论
——评《先秦法家在秦汉时期的发展与流变》 [J], 孙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古代官吏的退休制度

中国古代官吏的退休制度

中国古代官吏的退休制度中国古代的官吏退休制度可以追溯到秦朝。

在秦朝建立统一制度后,皇帝秦始皇便开始了不少。

他创造了一个由六位卿、三十六位柱国和七十二位州牧组成的制度,这些官员都是世袭的,并且对这些官员进行了较严格的要求。

这个制度在大部分史书中都能找到记载,其中包括《史记》和《汉书》等。

在秦代,官吏的退休制度并不是十分明确。

大致上,官吏在达到一定的年纪后就可以退休。

但是具体的年纪和退休条件并没有明确的规定,通常根据官员的等级和贡献程度来确定。

一旦官员达到退休年龄,他们就会被免除职务,享受退休待遇。

在免职后,他们可以回到家乡居住,并且照顾儿孙。

此时,他们依然能够享受一些特权和礼遇,但是不能继续参与政治活动。

在随后的汉朝,随着治国理政的不断完善,官吏退休制度也日趋完善。

汉代开始明确规定了退休年龄和退休条件。

根据记载,一般而言,在担任卿、令和尚书等高级官员职位的官员达到60岁就可以退休。

对于其他低级官员来说,退休年龄则相对较低一些。

而要取得退休资格,除了年纪要求,他们还需要满足一些其他条件,例如担任官职的时间等。

在退休后,官吏可以享受一定的养老金,也可以得到一些荣誉称号和奖赏。

这些待遇的多少取决于他们在政务中所取得的成绩和贡献。

同时,还有一些退休官员被任命为特殊职位,以便他们在政府中继续发挥他们的才能和经验。

另外,古代中国对于退休官员的待遇也注重体现在社会地位和尊重上。

退休官员在退休后依然保留有一些特权,例如优先占用座位、优先享受医疗保健服务等。

并且,他们经常被邀请出席一些重要场合,享受一定的礼遇。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官吏的退休制度在秦汉两代逐渐完善。

虽然具体的细节和规定有所不同,退休年龄、条件和待遇都在不断地变化和改善。

这一制度为官员们提供了有尊严、优秀的退休待遇,同时也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对官方的尊重和重视。

了解古代官员的退休待遇

了解古代官员的退休待遇

了解古代官员的退休待遇了解古代官员的退休待遇一、夏、商、周时期夏、商、周实行“世禄制”,即各级封君享受自己封地上的收入,除按规定向上一级封君交纳一定的贡赋和提供一些劳役外,其余的部分归封君享用,官位及俸禄可世袭。

夏、商、周均有官员年老致仕的制度,官员到七十岁即可退休,即所谓“七十致政”。

官员退休后,可到各级学校去传播知识。

《礼记·王制》记载“夏后氏养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殷人养国老于右觉察,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老胶,养庶老于虞庠”(卿大夫以上高级官员为“国老”,大夫以下称“庶老”——笔者注,下同)。

二、秦汉时期秦汉实行“爵禄制度”。

爵在世禄制下与官职、俸禄基本统一,到秦汉时二者分离。

秦汉之爵分为军功爵和赐爵,主要依据功劳而定,赐爵面广,爵位与官职无固定联系。

爵和禄各成系统,爵表示特权,禄则是供职后的待遇。

秦时官阶和俸禄均以“衡”的单位“石”来表示,到汉代逐渐将官阶与俸禄分用两种方法表示,官秩(秩为官员等级标准,禄为官员的报酬)以石表示,如万石、二千石,官俸则用“量”的单位“斛”来计算,如最高秩万石月俸350斛。

汉代官员俸禄差别很大,最高秩和最低秩之间相差近百倍,低级官员俸禄太低,造成官场的腐败,东汉末年思想家仲长统认为这是造成汉朝衰败的重要原因。

汉代官僚虽以“量”为单位,但俸禄形式并非都是实物,特别是由于粮食运输困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将谷米折成钱币发放的形式。

除常俸外,官员还有衣物的供给,酒肉果品的赏赐以及医疗待遇等。

秦时官吏告假称“告归”。

汉时又有休假制度,每五日休假一天,称“休沐”。

有节气假冬至、夏至为例假。

有告假,分予告和赐告两种。

予告是因为功(考课为上等者)由国家依法准予休假,赐告则是因为病给予的假(汉制,请假三个月免官,经赐告者可延长假期而不免官)。

有丧假,依丧服制度,长者3年,短者36天。

汉代高级官员有“致仕(退休制度)”,致仕条件是年老或是有疾。

公卿退休后受到优厚待遇,一般给原俸的三分之一,功勋极其卓著的少数官员甚至可以享受原俸。

汉代官吏休假制度研究

汉代官吏休假制度研究

教学研究242 2015年21期汉代官吏休假制度研究王曦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江苏苏州 215000摘要:中国古代休假制度始于秦汉,但有据可考并形成制度——制度化、法定化的却是在汉代。

本文参考相关文献,从零散的文献资料中窥得汉代官吏休假制度的全貌并为展示,同时从中国古代朴素的自然哲学(先秦的阴阳五行思想)、中国上古的鬼神信仰以及对统治者影响颇深的黄老、儒家思想方面探究其产生原因、背景,分析在经济、政治以及文化方面汉代官吏休假制度对当朝以及乃至后世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汉代;官吏;休假制度;同类比较;产生原因中图分类号:K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861(2015)21-0242-021 汉代官吏休假制度1.1 周假1.1.1 休沐词源与秦代并没有由法律固定下的官员休假相比,周假“休沐”无疑是在官员休假制度上巨大的突破,每五日一休。

源于水能够去除污秽,消除疾病,所以古人对水有自然地崇拜,凡在祭祀等大事之前必先“沐浴焚香”,以表示内心的崇敬。

因此有了先秦的沐浴礼,有条件的先秦古代的贵族对于沐头浴身十分重视,而头发在洗涤之后,由于过长无法立即吹干束冠,上班视事,所以接待宾客只有等到头发全干之后,否则贵族的形象会造成损害。

到了汉代,“休沐”就成了官吏休假的概称。

而为什么要“‘五’日一休”?这就与先秦与汉代的“五”字“情节”——有认为源于战国以来流传于民间的“阴阳五行”理论;还有认为是在秦汉时期,官方民间信奉“五德始终”的思想。

1.1.2 休沐制度在汉代,因为官员个人都是居于官署的官署、吏舍里,私自外出、回家要受到惩处。

对于官员在这方面的考核,汉代政府显得尤为严苛,严重者会受到刑罚的制裁,有性命之忧,甚至会使亲属受到牵连。

所以休沐对于“人身自由受限”的汉代官吏来说就显得尤为珍贵。

根据统计,工作日长度:休沐日长度≈7:1,与星期制极为相似,但是据考证,休沐与现今星期制的也有不同,不同点在于:固定的周期并不存在。

我国休假制度的演变

我国休假制度的演变

————————————我国休假制度起源于官员休假,初多与节令、时令日庆贺活动有关,后渐出独立休假制度。

汉代作五休一休假制度,早在我国的秦汉时期就已有之。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担任亭长职务时,就“常告归之田”。

“告”是什么呢?三国孟康《汉书注》:“古者名吏休假曰告”。

西汉时期,休假制度基本形成,汉代官吏供职期间,一般居住在官府修建的舍中,不与家人同住。

因此《汉律》规定:“吏员五日一休沐。

”《汉书》也记载:“每五日洗沐归谒亲。

”除了类似周末的休假外,汉代政府还规定了节庆的假日。

《后汉书》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

”也就是说从冬至日起,百官都要放长假休息,假期休完另选吉日开衙办公。

元代全年才休16天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官吏间互相“轮休”。

轮休制度,因为符合人性化管理,开始被各个朝代采用。

从唐代开始,不在官府值班的官员下午就可以回家。

由于大部分官员和他们的家人住在一起,因此没有必要每五天作一次短期的休假。

唐代《假宁令》规定,休假制度从五日休一天改为十日休一天,称“旬假”,即每月第10天、第20天和最后一天,各休假一天。

宋代休假制度基本沿袭唐代,但是比唐朝宽松一些。

那时候的休假,提前要“告假”,假期满后要“销假”,否则便会罚俸甚至罢官。

唐宋时期除了这几天一休的“旬假”以外,还有许多的节庆假日。

在唐代,有53个各类节庆假日,学生有专门的田假和授衣假。

宋代有54个各类节庆假日,但只有18个节假日官员可自由活动,其余36个,官员可能要出席相应节假日庆典活动。

唐代重要人物的生日也要放假,重要人物主要有三个人:老子、释迦牟尼和皇帝。

老子诞辰、佛诞放假1天,皇帝诞辰放假3天。

到了宋代,老子诞辰、佛诞的假日取消了,只剩下皇帝一人。

除了以上这样的假日外,如果皇帝哪天心情好或者遇上喜得贵子等高兴的事情,也会放假。

宋代过于宽松的休假制度造成了吏政涣散,元朝为了防止重蹈覆辙,假日大幅减少。

汉朝官员多少岁能“退休”?退休后“退休金”是怎么安排的?

汉朝官员多少岁能“退休”?退休后“退休金”是怎么安排的?

汉朝官员多少岁能“退休”?退休后“退休金”是怎么安
排的?
本文导读:
在汉朝,“退休”这个词不是每个当官的都有资格使用的,你得符合两个条件,第一个是年满70岁。

这个条件现在看可能还没什么,但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古代,能活到70岁的还没真几个,大多数人都在工作的岗位上“鞠躬尽瘁”了。

第二个条件是俸禄两千石以上的高级官员。

在汉朝,两千石相当于州刺史,放现在就是省部级的高官,退休后可以领原来俸禄的三分之一作为养老金。

省部级以下的就没这个待遇了,基本上生活只能自理,像东汉时有个河内太守宋均,放现在也是市长的级别,退休后却连养老金都没有,只能靠去私塾讲讲学挣点养老钱。

还有合浦太守孟尝,因病退休,就更没退休待遇了,只能回家种地。

当然,在中国,“规定”永远只是“规定”,像宋均、孟尝这样的极端例子毕竟是少数。

皇帝为了安抚手下,通常会额外赏赐一些东西,像汉元帝时,御史大夫薛广德退休,汉元帝专门给他做了一辆高级马车,外加60斤黄金。

60斤黄金,让我算算,妈呀,相当于750万人民币,光每年的利息都是养老金的好几倍!。

各朝官员俸禄领取的方式及其标准

各朝官员俸禄领取的方式及其标准

各朝官员俸禄领取的方式及其标准古代的朝官俸禄领取方式及其标准在不同朝代有所不同。

下面将从秦汉时期、唐宋时期以及明清时期三个时段来介绍各朝官员俸禄的领取方式及其标准。

秦汉时期的官员俸禄领取方式主要以实物形式为主。

在秦汉时期,国家制定了一套官员俸禄领取制度,采用“什物俸禄”的方式。

每个官员根据其官职的高低和职位级别来领取不同数量和质量的实物作为俸禄。

比如,上卿领取的官员,其俸禄包括坐具、车马、服装等日常生活所需物品;中卿领取的官员,则包括丝帛、美酒等奢侈品;下卿领取的官员只能领取一些生活必需品如粮食和布匹等。

这样的制度使得政府能够有针对性地给予官员相应的福利,根据官职的高低和等级的差异进行调整。

进入唐宋时期,官员俸禄的领取方式逐渐由实物转变为货币。

唐宋时期,官职分为文官和武官两种,根据职位不同,文官和武官的俸禄也有所不同。

俸禄的支付主要以货币的形式来领取,文官的俸禄以银两为单位,武官的俸禄以缟帛和钱币为主。

而且根据官职的高低和等级的差异,俸禄的标准也有所不同,官员的俸禄也会有晋升的机会。

此外,唐宋时期的官员还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来增加收入,如从事经商、经营农田等,这些收入都是经过审查并获得国家批准的。

总体来说,古代官员的俸禄领取方式包括实物形式与货币形式,并且随着历史的变迁发生了一些改变。

不同朝代和政权为了保持政府的稳定和官员的忠诚,制定了相应的俸禄制度来确保官员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这些俸禄标准一方面与官员的官职高低和等级有关,另一方面也会受到国家财政能力的限制,因此在不同朝代的具体政策和实施中也会有所差异。

秦朝退休金制度

秦朝退休金制度

秦朝退休金制度漫谈古代退休制度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已存在较为完善的退休制度。

周代以礼制治天下,《礼记》中就有“大夫七十而致事”的说法。

古人认为70岁是一个分界线,《礼记》曰:“七十曰老,而传”。

“传”指的是“传家事,任子孙”,即老人把家庭交给子孙管理。

以此类推,古代官员到了70岁,也得把官职交还给君主。

当然,这不是硬性要求,对于那些到了70岁还“有德尚壮,犹堪掌事”的官员,君主可以要求其继续留任,并赐给几杖以示优待,相当于现在的“延聘”或“返聘”。

卿大夫退休后称为“国老”,士退休后称为“庶老”,都能享受一定的待遇。

《礼记》记载,“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

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虞庠在国之西郊。

”这里的“右学”“左学”“东胶”“虞庠”都是官办的教育机构。

退休官员们住在里面,恐怕不仅仅是养老而已,还要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传授丰富经验。

到了汉代,退休的年龄基本上也定在70岁。

汉代班固的《白虎通义》解释说:“臣七十悬车致仕者,臣以执事趋走为职,七十阳道极,耳目不聪明,跂踦之属。

”意思是大臣到了70岁以后,身体状况已经不再适应工作了。

到了70岁是否退休,首先要靠个人申请,如果个人不申请,也可以继续工作。

如《汉书》记载有个叫蔡义的,“为丞相时年八十余”。

主动申请退休的人,年龄差别也很大。

著名的发明家张衡担任河间相时就曾申请退休,没被批准,又到朝中当了尚书,直到去世时才62岁。

而东汉有个叫张况的,“迁涿郡太守,时年八十,不任兵马,上疏乞身,诏许之”(《东观汉记》),到了0岁才申请退休。

可见汉代70岁退休并不具备强制性。

西汉时期退休的官员,朝廷大多是给予一次性的赏赐,并没有规范的制度保障。

到了王莽执政时期,为收拢人心,曾规定“天下吏比二千石以上年老致仕者,参分故禄,以一与之,终其身”(《汉书》),意思是二千石以上的高级官员退休后,可以享受三分之一的俸禄作为退休金。

但这一制度在东汉并没有保留下来,官员退休后享受什么样的待遇,完全依赖于皇帝的意志。

古人一年休假120天以上?古人到底是怎么放假的?

古人一年休假120天以上?古人到底是怎么放假的?

古人一年休假120天以上?古人到底是怎么放假的?大家是不是一直都觉得假期少?我们来看看古人的假期安排,对比下不同时代的苦逼打工生涯。

那么古人到底是如何区分工作日和休息日的?他们每年的假期有多少天呢?秦朝(真惨):每天上班、告归社会没有法定的节假日,也没有具体的休假制度,政府官员每天都要按时上班。

如果遇到什么特殊情况,不得不离开工作岗位,需要提前请假,经上级批准后,方能离开。

秦时的官员请假称“告归”,告归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因疾病需要回家休养;二是身体老迈需告老还乡。

汉朝(挺香):休假制度化、包吃住、上5休1、节令假、予告和赐告官员休假被写入法律,有了明确的规范。

官员上班是寄宿制,平时大伙儿在官署宿舍同吃同住同劳动,只有放假才能回家。

建立了5个工作日制度,即“吏五日得一休沐”。

不仅是为了让官员们休息,也是为了能让他们有时间照顾父母、陪伴家人。

汉朝官员还享有各种节令假,如冬至、夏至、春节等。

除此之外,遇到特别的事情,官员可告假,告假又分为予告和赐告两种。

予告可带职休假,但不得归家。

赐告则是因为生病给予的假。

汉制规定,凡请假3个月免官,经赐告者可延长假期而不免官。

三国时期(不错):轮流放假轮休制度,称“番假”,即工作人员可以轮流放假。

唐朝(真香):月休3天、节令假、探亲假、婚假、成年礼、田假、授衣假、丧假等最长可休约100天单位不再提供住宿,大部分官员都在家住,官员休假制度改为“旬休”,各级官员每10天可休假1天,每月休假3天。

除了例行假期外,还有法定节假,如春节放假7天,中秋节放假3天,寒食清明放假4天。

探亲假,父母在3000里以外者,每3年有35天假(除旅程以外),父母在500里以外者,每5 年15天假;儿子的及冠礼有3天假;子女婚事放假9天;其他近亲行婚礼,则分别为5天、3天、1天的假期。

五月份有15天的田假,九月份有15天备制寒衣的授衣假,病假最长不能超百天。

若遇父母等直系尊长亡故,则依丧服制度强迫“丁忧”,解官停职居丧,长者3年(实际是27个月),短者36 天,如果是军职,则为100天。

封建职官管理制度

封建职官管理制度
仍以科举为选任官吏的“正途”。正科之外,有时增加特科,如“博学鸿词科”、 “经济特科”等。有些 官职如詹事府、翰林院、吏部、礼部各司郎官,必须科甲正途出身始能充任。清代凡由皇帝直接任命的官员叫 “特简”,由大臣互推任用的叫“会推”,功臣或殉难官员的子弟可以袭荫得官,贤能廉洁之士也可经荐举入仕。 乾隆(1736~1795)时曾多次下令命廷臣密举贤能,荐举有时须回避,如康熙四十一年(1702)谕:“九卿荐举、 毋得保举同乡及现任本省官吏”。有时不须回避,如雍正二年(1724)谕:“令京官主事以上,外官知县以上举 品行才猷,备佐使,亲戚子弟不必引避”。但荐举不实,荐主负连坐之责,所谓“得人者优加进贤之赏,舛谬者 严行连坐之诛”。
明清
于吴元年(1364)定“文武科取士之法”,洪武十五年(1382)定制每3年开科取士,考中进士即授与官职。 明朝取士虽严,但任官却较宽,除科举外,荐举和充当吏员,都是任官的途径。但从明初起就强调举非其人连坐。 至仁宗(1424~1425在位)时下诏:“中外举贤才,严举主连坐法”。此外,文臣有功可以任子,武官亦可世袭。 从明代宗(1449~1457在位)起,捐纳草、粟亦可得官。至穆宗(1567~1572在位)又实行纳银入监,即所谓 “例监”,使得吏治大坏。明朝对官吏铨选,也按文武职分属于吏部和兵部。由皇帝直接任用叫“特简”,吏部 铨注叫“听选”,由推官知县补授科道叫“行取”,举、贡、推官、知县考科道叫“考选”。适用于三品以上大 臣的还有推举,如廷推和部推。官员任用有资格限制和籍贯限制,吏员虽可升为官,但从永乐七年(1409)便禁 吏员为御史。郡县守令一般不得在本地为官。任官的方式,除实授外,有署、试、兼、摄、理。兼职者亦可兼俸 禄。
宋代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扩大统治基础,积极网罗人才,宋代进一步扩大了科举制度,不仅取录的名额较唐增多, 而且一经录取便可为官,按名次的高下定官品的等级。宋初,仿唐制每岁一举,英宗(1063~1067在位)时起改 为三年一举,自后遂成为常法。除科举外,还实行恩荫法。凡皇族宗室和高官的子弟、亲属都可以恩荫授官,数 量多而滥。

浅谈古代历朝的“带薪休假”制度

浅谈古代历朝的“带薪休假”制度

浅谈古代历朝的“带薪休假”制度文/汗青说文史作为一个刚刚工作的年轻人,“带薪休假”这种好事当然只能想想。

但是,人的思维是自由的,想着想着,就突然出现了疑问,“古代有没有带薪休假?”为此,笔者还专门去查询了史料。

事实证明,我们太小看古人了!一.休假初创:源于卫生习惯的秦汉休沐制度秦汉之际,当时的富贵人家已形成了三天洗一次头、五天洗一次澡的习惯。

这个习惯深受上流社会推崇,以至于官府出台了明文规定,制定了“休沐”制度。

据汉律记载,西汉立国之初,官府就确立了明确的休沐规定:政府工作人员,每工作四天就休息一天。

这个制度,一直贯彻西汉王朝的始末,成为朝廷官吏默认的常例。

东汉王朝直接继承了西汉王朝的政治法理,所以大部分制度都与西汉一般无二,休沐制度也完善地保留了下来。

司马迁在《史记·百万君传》中说道:官员每五日洗沐归谒亲。

这是东汉王朝对西汉时期休沐制度的进一步发展,这时的休沐不但可以洗澡休息,还可以回家看望家中老小,享受天伦之乐。

除了以上的这些例假之外,还有一种就是事假。

事假,与今天的事假含义基本相似,不过普通的事情是不能请假的,它主要的情形是病假和守坟。

守坟是因为父母丧期要守孝三年,所以必须请假。

这与秦汉之际对孝道的推崇有关,是秦汉之际对孝子的一种格外宽宥。

病假的规定为:俸禄二千石的官员可以带一部分家属回老家养病,二千石以上的即使有病也不能离开担任官职的地方。

除非是例假的休假期间,同时,政府的法令也规定了节庆的假日,在这个时候,两千石以上也可以离开担任官职的地方。

二.盛唐风采:节假日为主的唐朝旬休制度秦汉之后,休沐制度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化。

直到唐代,延续了数百年的每五日休一天变成了每十日休一天,即在每月的上旬中旬下旬的最后一天休息,此就是所谓的旬休。

这种改变源自于唐初繁忙的国务工作。

据王聘三古今事务考载:永徽三年以天下无虞,百司务简,每至旬假许不视事,以宽百僚休沐。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官员工作十天才能休息一天,也就是上旬中旬下旬各一天这三天休息时间被称为浣,从此假日又有了“浣”的称谓。

古代的官员的休假和退休

古代的官员的休假和退休

古代的官员的休假和退休- -Tag:古代官员休假退休说到官员的休假和退休,我们都知道现在有法定假日,其实在古代,官员也是有法定假日的。

而休假和退休在历朝历代有所不同。

1、秦汉秦汉时期,官员的假期分为两种,一是例假,也就是例行休息的假期,即今天所说法定假日,按照当时的规定是“五天一沐”。

二是事假,与今天的事假基本类似,当然普通的事情是不能请假的,它主要是病假和守坟。

而守坟是因为父母丧期要守孝三年,所以必须请假。

对病假的规定,俸禄二千石的官员可以带一部分家属回老家养病,二千石以上的即使有病也不能离开担任官职的地方。

说到退休,古代称致仕,秦汉官员凡符合下列情况就可以退休了:年满七十,耳目不聪,腿脚不灵便,必须退休,退休以后,养老金为原来俸禄的三分之一。

但这主要针对二千石以上的官员,一千石以下的官员主要是县令收下官员就没有养老金了。

2、唐朝唐朝官员在退休方面也明确了“七十致仕”,如果不到七十岁,但是体弱多病的也要退职。

退休金方面,五品以上可以拿到斗禄,有功之臣,可以拿全禄。

功勋卓著的,执政党可以先给加级后再让其退休。

六品收下官员就没有退休金了,因为在职时得到一块官田,可以当地主收租来减少自己。

唐朝官员的假期相对较少,例假每旬一天,此外,中秋节、重阳节等节日有节假。

而事假规定更严格,每组月不得超过两天,最多不过三天,超过扣一个月工资(俸禄)。

如果请假超过100天,就被停职了。

而最长的是父母的丧假,可以守孝三年。

3、宋朝宋朝的官员相对来说最舒服的。

虽然也规定了七十致仕,但并没有实际执行,所以导致朝堂之上,皆老朽昏庸之辈。

因为退休只能拿到斗俸,所以官员千方百计拖着不退休。

4、明朝明朝在官员退休方面很有特色:只要年满六十岁,就鼓励退休。

中央官员退休后享受半俸,朝廷另外赐田地、耕牛,四品以下官员可以升一级后再退休,九年考核“称职”的官员甚至可以升两级。

退休以后,官员的品位照旧,朝廷仍然给予优先,而地方官员也要尊重这些官员。

中国古代官吏的退休制度

中国古代官吏的退休制度

中国古代官吏的退休制度在秦汉时期,官吏退休制度是比较简单和基本的。

根据当时的制度规定,官吏一般需要够到一定年龄,才能够退休。

而退休之后,他们会享受一定的待遇,并被授予一些荣誉头衔。

这种退休制度对于官吏来说是一种荣耀,他们可以在退休之后光荣地享受一段属于自己的安静时光。

到了唐朝,官吏退休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改进。

根据唐朝的制度规定,高级官员任满之后,可以选择退休或继续任职。

如果选择退休,他们可以得到一笔丰厚的退职费,以及每月一定数量的粮食和衣被。

这种退休制度在当时是非常慷慨和优厚的,可以说是为官吏们提供了一个丰裕的退休生活。

宋朝时期,官吏退休制度继续得到改进和完善。

据记载,宋朝的高级官员的退职费是很高的,可以达到三年的俸禄,并且还会根据官员在任职期间的表现给予一定的奖励。

退休之后,高级官员还可以选择退居乡里或者继续在官府里担任一些类似退休顾问的职务,依然享受一定的待遇。

明清时期,官吏退休制度进一步得到完善。

根据清代的制度规定,退休之后的官员可以得到丰厚的退职费、官帽、冠绶等礼品。

并且,退休官员还可以享受一些特权待遇,如在个人住宅上不再缴纳赋税,免除犯罪责任等。

此外,退休官员还可以选择担任一些国家机关的顾问,为国家出谋划策。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官吏的退休制度在历朝历代中逐渐完善和发展,从最初的简单荣誉头衔到后来的退职费、待遇和特权。

这一制度的完善不仅保障了官员们享受晚年的生活,更体现了社会对他们的认可和尊重。

这种退休制度的出现和发展,为中国古代官吏们提供了一个清静安宁的晚年生活,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向国家作出贡献的机会,使他们能够继续为国家尽一份力量。

中国古代官吏退休制度史

中国古代官吏退休制度史

中国古代官吏退休制度史研究:演变、特点与影响一、引言中国古代官吏退休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随着历史的演变而不断调整和完善,不仅对古代官吏的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体现了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治理理念。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官吏退休制度进行系统的梳理和研究,探讨其演变过程、特点以及对古代社会的影响。

二、官吏退休制度的演变1. 先秦时期:官吏退休制度的萌芽在先秦时期,由于国家规模较小,官僚体制相对简单,官吏退休制度尚未形成。

但是,一些诸侯国已经开始实行年龄限制,规定官吏在一定年龄后必须退位让贤。

2. 秦汉时期:官吏退休制度的初步建立秦朝统一中国后,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官吏退休制度也开始形成。

秦朝规定,官吏年满七十岁必须退休。

汉朝进一步完善了这一制度,制定了详细的退休规定,如退休年龄、退休金等。

3. 隋唐时期:官吏退休制度的成熟隋唐时期,随着科举制度的兴起,官吏选拔更加公正,退休制度也更加完善。

唐朝规定,官吏年满六十五岁必须退休,同时给予一定的退休金。

这一制度在隋朝和唐朝时期得到了广泛应用。

4. 宋元明清时期:官吏退休制度的调整与完善在宋元明清时期,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官吏退休制度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如宋朝实行了“致仕”制度,允许官吏在达到一定年龄或条件后主动申请退休。

元朝则对退休年龄进行了调整,规定官吏年满七十岁退休。

明清时期,退休制度更加灵活,既考虑了年龄因素,也考虑了官吏的身体状况和政绩等因素。

三、官吏退休制度的特点1. 年龄限制:中国古代官吏退休制度以年龄为主要标准,规定了官吏必须达到一定年龄才能退休。

这一标准具有普遍性和公平性,体现了对老年人的尊重。

2. 退休金制度:古代官吏在退休后,通常可以获得一定的退休金或养老田产,以保障其晚年生活。

这一制度体现了国家对官吏的关怀和责任。

3. 荣誉待遇:退休官吏在古代社会享有较高的地位和声望,往往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尊重。

这种荣誉待遇不仅是对官吏个人贡献的认可,也有助于激励在任官吏积极履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汉官吏薪水休假和退休制度秩俸秩是指官阶,有几等秩即为几级官;俸是指薪俸,薪俸多少是依官阶的高低而定。

一般说“增秩”或“减秩”,既包括官阶的升降,也包括薪俸的增减。

秦自商鞅变法,即实行秩俸制度。

秩以若干石表示,据秩而定俸额,按月发放,称为月食。

秦的秩俸计算及发放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为汉代所因袭。

汉代官吏的秩,也是用米谷数量来区分和表示,如二千石、千石、百石等。

但在按秩发放俸禄米谷时,则用斛来计算。

石是衡的单位,斛是量的单位,西汉一石约等于二斛,东汉一石约等于三斛。

石不过是定等级的虚名,斛才是实俸。

计实俸的斛并不是按上述比例与表示秩的石折合,而是另有定额。

两汉官吏的实俸,见《汉书·百官公卿表》师古注。

东汉刘秀所定官俸例,见《后汉书·光武帝纪》李贤注引《续汉志》以及刘昭补《后汉书·百官志》。

今一并列表如下,以备参考(见《两汉官吏秩俸参考表》)。

因秦汉时期,历时数百年,不仅各官之秩时有变化,就是俸也因物价与货币的比值不同,有增有减,而不尽相同,所以此表也只是表示一个大概情况。

古代官俸多为谷物,秦汉也是如此。

不过,从一些记载来看,西汉官俸曾有一段时间曾发放钱币,并且是以谷物数量折合而成。

如《汉书·贡禹传》云:两汉官吏秩俸参考表秩(石)别师古注李贤注刘昭注月俸(斛)月俸(斛)月俸(斛)万石350 350 350中二千石180 180 180二千石120 120 120比二千石100 100 100千石90 80 80比千石80六百石70 70 70比六百石60 55 50四百石50 50 45比四百石45 45 40三百石40 40 40比三百石37 37 37二百石30 30 30比二百石27 27 27百石16 16 16斗食11 11 11佐史8 8 8拜为谏大夫,秩八百石,俸钱月九千二百。

..拜为光禄大夫,秩二千石,俸钱月万二千。

又如《史记·汲黯列传》《集解》引如淳曰:《律》:真二千石,俸月二万;二千石,月万六千。

《汉书·宣帝纪》如淳注曰:《律》:百石,俸月六百。

另外,《居延汉简释文》卷二《簿录·钱谷类》也有西汉官俸的零星记载,如候官月俸三千,塞尉月俸二千,候长月俸千二百或千六百、千八百。

■长月俸六百或九百。

这些,都说明西汉官俸有时发放钱币。

至于东汉,《后汉书·百官志》记载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 年)百官受俸说:“凡诸受俸,皆半钱半谷。

”此文之下刘昭补注引荀绰《晋百官表注》曰:汉延平中,中二千石俸钱九千,米七十二斛。

真二千石月钱六千五百,米三十六斛。

比二千石月钱五千,米三十四斛。

一千石月钱四千,米三十斛。

六百石月钱三千五百,米二十一斛。

四百石月钱二千五百,米十五斛。

三百石月钱二千,米十二斛。

二百石月钱一千,米九斛。

百石月钱八百,米四斛八斗。

这个记载虽不一定精确,但由此可见,东汉与秦、西汉一样,官吏也是以石定秩,月俸也是以谷数定额,但实际发放则是钱谷并用。

汉代官吏除常俸外,尚有节日赏赐,实际是常俸以外的加薪。

但其赏赐对象,多为高级官员和朝廷官吏,地方官吏尤其是地方低级官吏,是难能得到朝廷这种赏赐的。

与此相反,县令长以下的俸禄则比较低,时人颇以为非。

如东汉人崔寔在《政论》中分析了一个“百里长吏”的收支情况,认为:月俸钱二千,粟二十斛。

庸客用钱一千,薪炭及二人的伙食生活费再用一千,两千钱就完了。

二人食粟六斛,其余才够马吃,连四时衣被、会客吃酒的费用都没有,更不用说养家糊口。

崔寔的说法虽未免夸张,但当时地方小吏的薪俸低微倒是事实。

薪俸微薄,就设法取给于民,这可以说是促使地方小吏贪污的一个因素。

休假秦时官吏已经有休假制度,休假称为“告归”。

如《史记·李斯列传》记载,李斯长男为三川守,告归咸阳。

《高祖本纪》载,刘邦为亭长时,常告归之田。

两者均为休假。

但秦的休假制度不可详考。

汉代官吏的休假,大体上有休沐、告、宁三种形式。

1.休沐。

汉代官吏,一般利用休假日洗沐,故休沐成为休假的代名词。

休沐是一般的例假,每隔五天休息一天,这一天的休息,实际是处理各种家务事,而拜谒父母是其中的头一件大事。

其次是接待宾客和处理各种杂务。

西汉时期,这种例假在郎官中曾一度受到破坏,《汉书·杨恽传》云:郎官故事,令郎出钱市财用,给文书,乃得出,名曰“山郎”。

移病尽一日,辄偿一沐,或至岁余不得休。

其豪富郎日出游戏,或行钱得善部。

货赂流行,转相仿效。

恽为中郎将,罢山郎,移长度大司农,以给财用。

其疾病休谒洗沐皆以法令从事。

富郎可以不循常假,日出游戏;贫郎长病,却以常假抵偿,至有岁余不能休假者。

这就破坏了五日一休沐的正常规定,所以杨恽罢山郎,皆以法令从事。

五日一休沐的常假之外,还有时节假,《汉书·薛宣传》说:“日至休吏。

”日至指冬至日和夏至日。

据《后汉书·礼仪志》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日夏至,礼亦如之”,可见冬至和夏至的休假还不止一天。

2.告。

告是因功或因病而休假的制度。

告之中,又有予告和赐告的区别。

《汉书·高帝纪》注孟康曰:《汉律》:吏二千石有予告,有赐告。

予告者,在官有功最,法所当得也。

赐告者,病满三月当免,天子优赐其告,使得带印绶将官属归家治病。

至成帝时,郡国二千石赐告不得归家。

至和帝时,予赐皆绝。

由此可见,所谓予告,乃在职有功,课为上等者,依法应赐予休假,其性质等于赏赐。

所谓赐告,乃当时规定请病假不得超过三月,过三月者免职,但由皇帝赐告,则可延长假期而不免官。

赐告与否,完全是依皇帝意旨而定。

所以汉史上,有如汲黯者,赐告数次亦未免职;也有如谷永者,未得赐告,期满即免。

予告和赐告的休假制度,在两汉时期也有一些具体变化,上述只能是一个大体情况。

可能是由皇帝诏令的予告、赐告仅限于二千石以上的高级官吏;至于一般的下级官吏,也应有予告、赐告,不过由其主管部门批准执行而已。

3.宁。

宁是丧假的专称。

告宁本来连称,为休谒之名。

但告和宁又有区别,吉曰告,凶曰宁,所以宁的单称指丧假。

官吏宁期的长短,大抵依丧服制度的推行情况而定。

西汉文帝崇尚节俭,也提倡丧制从简。

他在遗诏中对自己的丧事作了安排。

行丧的时间是大功十五日,小功十四日,纤七日,一共三十六日。

东汉人应劭认为古制丧期三年(三十六月),文帝以日易月,故三十六日。

文帝以后,三十六日释服成为西汉定制。

如《汉书·翟方进传》:(翟方进后母死)既葬三十六日,除服起视事,以为身备汉相,不敢逾国家之制。

可见西汉时官吏父母丧亡,宁假三十六天为“国家之制”。

《汉书·扬雄传》应劭注云:“《汉律》:以不为亲行三年服,不得选举。

”又《哀帝纪》载诏令博士弟子父母死,予宁三年。

这些,或许不是指在职官吏的丧服制,也或许反映西汉后期丧服制有所变化,均不可详知。

东汉初年,光武皇帝绝告宁之典,公卿、二千石、刺史均不得行三年丧,由是并废丧礼。

元初中,邓太后临朝,诏长吏以下不为亲行服者,不得典城选举,又兴丧礼。

其后或兴或废。

东汉一代,丧礼废兴不定,或予宁三年,或不予宁三年,始终没有定制。

汉代统治者标榜以孝治国,故主张行三年丧制;但丧假三年,影响正常工作,尤其是高级主管官吏,一旦归宁离职,官事皆废,所以又不得不明令制止。

甚至还有提前释服或夺服之举。

如果大臣归行丧礼,皇帝遣使者赉牛酒至家,为其释去丧服,以返署视事,这就是释服;如果志守丧期,不肯释服,皇帝也会采取强迫方式,即夺服。

例如太傅桓焉,为母“行丧逾年,诏使者赐牛酒夺服”①。

东汉崇尚名节孝道之风盛于西汉,宁期较西汉为长,却又废而复兴,这是一个主要原因。

致仕致仕,近似今日的退休。

不过汉代致仕,一般指高级官吏。

致仕的条件,主要是年老或有病。

其手续,一般先由本人提出申请,或以老请,或以病请,谦称为“乞骸骨”,然后再由朝廷批准。

致仕后的归养俸禄,以及是否岁时朝见皇帝等,则要看其官位、功绩和皇帝的恩宠程度。

从两汉致仕事例中,可知两汉公卿大臣病老退休,一般均受国家的优厚待遇,不过情况不尽相同罢了。

①《后汉书·桓焉传》。

致仕就是去职,去职后不应享受在职期间的秩俸,故须另有诏令规定其俸。

汉代高级官吏致仕的诸例说明,有的可以享受全俸,有的三公享受二千石俸。

在一般情况下,大概只能享受原职三分之一的俸。

正如《汉书·平帝纪》所载元始元年(公元 1 年)令:天下吏比二千石以上,年老致仕者,三分故禄,以一与之,终其身。

不过,还有的官吏致仕时是一次性赏赐,或黄金、或钱币、或粮谷、或房屋、或车马等等。

致仕后的政治待遇,除地方官定时派人“存问”之外,有些功高望重的老臣,仍可依时朝见皇帝。

总之,汉代官吏致仕后的待遇高低,主要是由皇帝恩宠程度的高低而定。

与致仕相关的另一项制度是恤典。

恤典,是朝廷对于高级官吏死后的一种抚恤制度。

高级官吏死后,朝廷或赠赙(即以财物助丧仪)、或赠印绶、或赐谥、或赐冢地、缯绣、衣物之类,不一而足。

从丧葬到死后享受的各种赠赐,因人因时而异,但也有某些共同之处,例如,有一定身份的官吏,皆赠以东园梓器,数量和品种各有不同;皆派遣官吏持节视丧,所派官吏的地位因死者身份而定;皆发部分军士送葬,数量有多有少。

除赠送钱物外,又往往加官进爵。

此外,官吏因公死亡,除厚加赏赐,有的并得荫其后代,如除子为郎等等。

总之,恤典也是汉代官吏的一项制度,只是抚恤程度如何因人而异而已。

用人是否得当,治吏是否有方,这无疑是关系到国家兴衰存亡的重大问题。

西汉选官的范围很广,再加上察举与考试相结合,因人而授官,汉之得人,实有赖于此。

尤其是汉武帝时代,求贤若渴,不拘一格选用人才,这就使武帝一朝成为人才辈出、功业兴盛的一个黄金时代。

《汉书·儿宽传赞》对此有一段综述:是时,汉兴六十余载,..上(武帝)方欲用文武,求之如弗及,始以蒲轮迎枚生,见主父而叹息,群士慕向,异人并出。

卜式拔于刍牧,弘羊擢于贾竖,卫青奋于奴仆,日 c 出于降虏,斯亦曩时版筑饭牛之朋已。

汉之得人,于兹为盛。

儒雅则公孙弘、董仲舒、儿宽,笃行则石建、石庆质直则汲黯、卜式,推贤则韩安国、郑当时,定令则赵禹、张汤,文章则司马迁、相如,滑稽则东方朔、枚皋,应对则严助、朱买臣,历数则唐都、洛下闳,协律则李延年,运筹则桑弘羊,奉使则张骞、苏武,将率则卫青、霍去病,受遗则霍光、金日c ,其余不可胜纪,是以兴造功业,制度遗文,后世莫及。

武帝一朝这种英才济济的盛况,即使在整个封建时代也不多见。

西汉之所以能在我国历史上成为一个盛大皇朝,用人得当是一重要因素。

东汉察举逐渐遭到破坏,后期又大规模公开卖官,朝廷完全不顾有关国家兴衰存亡的用人大计问题,灭亡是其必然趋势。

在治吏问题上,秦与两汉相比,最为得法。

据《秦简》反映,秦的各级官吏,职责分明,有功者赏,有过者罚,条律不仅清楚具体而且赏罚必须执行,例如《行书》云: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毕,勿敢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