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上数学第三单元教案设计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 7、解决问题∣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 7、解决问题∣人教新课标教学内容本节教学内容选自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解决问题”。
主要围绕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运用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应用能力。
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
2.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发现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3.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与交流,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和质量。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
2. 如何让学生理解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PPT、教学视频、黑板、粉笔。
2.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计算器。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
2. 新课导入:讲解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3.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例题,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4. 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6. 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家中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1. 解决问题2. 目录: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教具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课后反思3. 正文:按照教学过程逐步展开,重点突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作业设计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观察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尝试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数学,提高了他们的数学思维和应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让他们理解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生活、发现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和完善。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三单元 第2节【第一课时】千米的认识 》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2节【第一课时】千米的认识教学目标1.了解千米的概念及与其他长度单位的关系。
2.能够进行千米与米的换算。
3.掌握千米和其他长度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1.熟练掌握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方法。
2.理解千米在实际问题中的意义和运用。
教学难点1.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特别是小数点的处理。
2.将千米的概念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教学准备•教材: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
•教具:尺子、地图等。
•板书:千米的概念、千米和米的关系、换算方法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利用地图引入话题:让学生看地图上的距离,引导他们思考长距离应该怎么表示。
二、新知讲解1.向学生介绍千米的概念,解释千米和米的关系。
2.展示实物尺子,让学生感受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三、示范操作1.教师示范千米与米的换算方法,解释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
2.让学生跟随示范操作练习换算,纠正他们的错误并解答疑问。
四、练习1.分发练习册,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千米与米的换算方法。
2.在讲解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千米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操练1.设置真实情境问题,让学生运用千米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老师辅助学生分析问题,引导他们正确运用千米和米单位进行换算和计算。
六、总结1.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千米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2.鼓励学生多多练习,提高千米的换算能力。
课堂反馈1.随堂测验:通过小测验检验学生对千米的掌握程度。
2.梳理问答:挑选几个学生回答问题,加深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
扩展延伸1.带学生到校园测量长距离,让他们将现实情境与千米的概念联系起来。
2.鼓励学生寻找生活中的长度单位换算问题,培养他们的实际运用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学生对千米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准确应用千米和其他长度单位进行换算。
在后续学习中,可以进一步拓展长度单位的概念,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理解。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案(含教学反思,共6篇)
第3单元测量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难点: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
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
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1厘米=10毫米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
(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
(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
(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加与减整体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目标:
1. 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进一步体会连加和
连减法的意义, 感受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在实际中的
应用。
2、会借助简单的直观图等分析理解数量关系, 并能运用三位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逐步积累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经验。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掌握三位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 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逐步养成认真倾听、勇于表达、反思质疑、细心计算、及时验算的学习习惯。
教学课时安排 : 7课时
捐书活动(三位数连加运算) 1课时
运白菜(三位数连减) 1课时
节余多少钱(三位数加减混合运算) 2课时
里程表(一)(解决起点为0的有关里程表的实际问题) 1课时
里程表(二)(解决起点非0的有关里程表的实际问题) 1课时练习二 1课时
1、教学重难点:
2、能根据实际情况, 正确运用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生
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能借助图示理解数量关系, 解决实际问题。
4、能运用加减法的有关知识解决有关火车或汽车里程表的实际问
题。
5、能正确进行三位数的连加、连减和混合运算。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第一章:单元概述一、单元主题:本单元主要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的读写方法,以及分数的大小比较。
二、单元目标:1. 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能够正确地读写分数。
2. 让学生掌握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能够灵活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单元重难点:1. 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
2. 分数的大小比较。
四、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分数卡片、实物等教学资源。
六、教学评价:本章结束后,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分数测试,评价学生对分数的掌握情况。
第二章:分数的读写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分数的读写方法。
2. 能够正确地读写常见的分数。
二、教学内容:1. 分数的读法:先读分母,再读分数线,读分子。
2. 分数的写法:先写分数线,再写分母,写分子。
三、教学步骤:1. 讲解分数的读写方法,示例演示。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读写分数,巩固知识点。
3. 学生分组练习,互相纠正读写错误。
四、课后作业:练习读写常见的分数,家长签字确认。
第三章:分数的大小比较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2. 能够灵活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分子越大,分数越大;分子相同,分母越小,分数越大。
2. 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先通分,再比较大小。
三、教学步骤:1. 讲解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示例演示。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巩固知识点。
3. 讲解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示例演示。
4.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巩固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练习比较分数的大小,家长签字确认。
第四章:分数的应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均分的概念:把一定数量的物品平均分给若干个人。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3节【第一课时】节余多少钱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3节【第一课时】节余多少钱(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运用10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正确计算节余的钱数,理解“剩余”的概念,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学习10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计算节余的钱数。
2. 理解“剩余”的概念,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运用10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正确计算节余的钱数,理解“剩余”的概念。
2. 教学难点: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教学挂图等。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计算器、钱币模型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场景,如购物、找零等,引导学生发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10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引导学生正确计算节余的钱数,理解“剩余”的概念。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购物找零、分配物品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学习心得,分享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合作交流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节余多少钱2. 重点内容:10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节余的概念、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等。
七、作业设计1. 基础练习:完成练习册上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习题。
2. 拓展练习:设计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上册 第3章《节余多少钱》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设计节余多少钱一、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估算,能够选择合适的估算单位。
2.会运用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理解画直观图理解数量关系的直观性,体会解决同一问题可以有多种策略,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二、课时安排:1课时三、教学重点会运用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四、教学难点体会解决同一问题可以有多种策略,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亮亮和奶奶在农村生活和学习。
奶奶年纪大了,有些事情做起来难免辛苦。
这一天,亮亮看见奶奶在洗衣服,就对奶奶说:“奶奶太辛苦了,咱家买台洗衣机吧!”出生情境图。
(二)讲授新课1.平均每个月节余225元,估一估,几个月节余的钱可以买一台洗衣机?讨论交流估算的方法(1)如果以百为单位,即1个月大约节余200,需要3个月(2)如果选择十为估算单位,每个月节余不够250元,2个月节余不够500元,所以两个月节余的钱不够买一台洗衣机,3个月的节余就够了。
2.算一算,几个月节余的钱可以买一台洗衣机?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后集体交流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计算方法有三方法一:利用线段示意图依次列举每个月积累节余的钱数解决问题。
第一个月225元,第二个月共节余450元,第三个月共节余675元,需要三个月。
方法二:利用加法运算,依次加上225,从而得出结论:需要三个月。
225+225=450(元)450+225=675(元)675元>580元答:三个月就够了。
方法三:用洗衣机的价格依次减去225,算出结果。
580-225=355(元)355-225=130(元)130元<225元答:三个月节余的钱能买到洗衣机。
师:这三种方法都合情合理,同学们喜欢哪种方法就可以用哪种方法来解决问题。
大家还有其他的算法吗?如果有,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解题策略。
师:不管是画图、列表还是其他方法,总之解决同一问题的方法多种多样,我们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列式解决问题。
第三单元《三位数笔算加法(不连续进位)》(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第三单元《三位数笔算加法(不连续进位)》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法则,能够正确地进行不连续进位的加法运算。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法则2. 不连续进位的加法运算3. 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法则,不连续进位的加法运算。
2. 教学难点:理解不连续进位的概念,熟练运用不连续进位进行加法运算。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练习题。
2. 学生准备: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回顾两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讲解(15分钟)(1)教师讲解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法则,引导学生观察、总结、掌握计算法则。
(2)教师讲解不连续进位的加法运算,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理解不连续进位的概念,并掌握计算方法。
3. 练习(15分钟)(1)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3)学生互相检查,共同提高。
4. 巩固与应用(10分钟)(1)教师出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点评。
5. 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计算法则和注意事项。
六、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题。
2. 预习下节课内容。
七、板书设计略八、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新课讲解”部分中的“不连续进位的加法运算”。
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难点,也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
因此,教师需要详细讲解,并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理解不连续进位的概念,并掌握计算方法。
补充和说明:不连续进位的加法运算,指的是在三位数加法运算中,不是每个数位上的数相加都会产生进位的情况。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17篇)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17篇)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篇1一、教学内容吨的认识。
(教材第31~32页例7、例8)二、教学目标1、认识质量单位吨,通过积极的探索活动建立吨的概念。
2、理解吨与千克之间的关系,知道1吨=1000千克,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比较、猜测计算,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三、重点难点重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
难点:“吨”与“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说说我们学过哪些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并举例说明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2、填空。
1千克=()克4千克=()克1000克=()千克6000克=()千克老师:你知道世界上最重的动物是什么吗?它的大概重量是多少?(课件展示了蓝鲸的信息,并标注了体重,单位为千克)老师:克和千克是我们学过的质量单位。
刚才同学们也举了一些生活中使用克和公斤的东西的例子。
想想吧。
用公斤作为蓝鲸的体重单位合适吗?师:的确,像蓝鲸这种比较重的物品再用千克来计量就不太合适了。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种更大的质量单位——吨。
(板书课题:吨的认识)师: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t)作单位。
(板书)二、学习新课1、教学教材第31页例7。
(1)认识吨。
老师:杨叔叔有一批货要运。
他可以选择集装箱和火车运输。
你知道它们分别能装多少吨货物吗?(课件为教材第31页例7上图,点名学生回答)(2)吨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师:刚才这个问题让我们对吨在生活中的应用有了初步的认识,究竟1吨有多重我们还不太清楚。
那么,现在就让这堆大米告诉我们答案吧!老师: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课件显示教材第31页例7中的图片,点名学生回答)师:10袋大米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因此我们有1吨=1000千克。
(板书)(3)体会1吨有多重。
老师:如果同学们对用10袋100公斤的大米量1吨还不够清楚,我们再举一个例子来理解。
老师:学生们都称过体重了,对吗?你知道你自己的体重吗?(学生分组交流)师:图片中的这名同学体重是25千克,你能算出10名这样重的同学大约重多少千克吗?40名呢?(课件出示教材第31页例7下图,点名学生回答)师:还记得千克和吨的`关系吗?1吨等于多少千克呢?(学生齐答)老师:40个这样体重的学生是多少吨?(学生都回答)师:正确,就是1吨。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数学教案(通用8篇)
最新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数学教案〔通用8篇〕最新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数学教案〔通用8篇〕最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数学教案篇1教学目的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展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通过观察、比拟和猜测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测意识和才能,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1、重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2、难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创设情境老师创设一个生活情境:同学们看,今天小熊、小马、小牛和小鹿相约要去森林公园玩。
路上有座桥,上面写着:限重1吨。
(出示课件)。
看到这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从而引发学生提出问题:“吨”是什么?限重1吨是什么意思?小动物们能过桥吗?……2、理解学习起点师:关于“吨”的知识,同学们已经有哪些理解?指生答复。
(根据几个班的教学理论,每班都有少数学生知道:吨是一个很大的质量单位;有大货车、有的电梯上看到“吨”;还知道1吨等于1000千克……)(出示货车图)3、谈话揭题师:同学们对“吨”的知识有不少的理解,那么“1吨”到底有多重?吨与千克又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吨的认识”[抓住孩子的“童心”,由孩子们喜欢的小动物去森林公园玩的生活情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历来确定教学的侧重点,做到有的放矢。
]二、新授(一)亲身体验,建立“1吨”的概念师:“1吨”到底有多重呢?1、搬一搬(1)师提出1袋10千克的大米,向学生介绍。
(2)每组发给1袋10千克的大米,从前往后传一轮,并说说感受。
(有的学生说轻,有的说重)(3)让学生选出一名“大力士”来搬大米。
看他一次能搬几袋这样的大米。
(学生站着,老师一袋一袋的递加,直到搬不动。
要求其他学生喊“加油”,并认真观察“大力士”的表现。
搬后请“大力士”说说感受。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北师大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述职报告、心得体会、工作计划、演讲稿、教案大全、作文大全、合同范文、活动方案、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job reports, insights, work plans, speeches, lesson plans, essays, contract samples, activity plan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北师大版)教学内容:课本第18~20页内容。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测量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测量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 培养学生运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发现生活中的长度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学会在团队中分享和互助。
二、教学内容1. 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2. 长度单位换算3. 使用测量工具(直尺、卷尺等)进行实际测量4. 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长度单位的认识、长度单位换算、使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
2. 教学难点:长度单位换算、使用测量工具进行精确测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直尺、卷尺、米尺、多媒体设备。
2. 学具:直尺、卷尺、米尺、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长度单位,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讲解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的概念,让学生观察和比较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差异。
3. 换算:讲解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让学生通过实例进行换算练习。
4. 测量:讲解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测量练习。
5. 应用:讲解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测量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布置与长度单位、换算、测量相关的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1. 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2. 长度单位换算: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3. 测量工具:直尺、卷尺、米尺4. 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填空题:填入适当的长度单位。
2. 判断题:判断长度单位换算是否正确。
3. 计算题:进行长度单位换算计算。
4. 实践题: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并记录数据。
八、课后反思1. 教师需关注学生在测量过程中的操作规范性,及时纠正错误。
2.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作业完成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万以内的加减法运算,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万以内的加减法运算2.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万以内的加减法运算,解决问题的策略。
2.教学难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两位数的加法,那么两位数加两位数,如果相加的结果大于等于10,我们应该怎么办呢?2.探索新知(1)引导学生观察例题,理解题意。
(2)引导学生尝试解决例题,教师巡回指导。
3.练习巩固(1)课堂练习:教材P25第1、2题。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关键是要掌握好进位的方法。
下面请大家回家后,尝试用今天学到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第二课时: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两位数的减法,那么两位数减两位数,如果相减的结果小于10,我们应该怎么办呢?2.探索新知(1)引导学生观察例题,理解题意。
(2)引导学生尝试解决例题,教师巡回指导。
3.练习巩固(1)课堂练习:教材P27第1、2题。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关键是要掌握好退位的方法。
下面请大家回家后,尝试用今天学到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第三课时:解决实际问题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两位数的加减法,那么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呢?2.探索新知(1)引导学生观察实际问题,理解题意。
(2)引导学生尝试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3.练习巩固(1)课堂练习:教材P29第1、2题。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如何运用两位数的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要注意分析问题、选择合适的运算方法、检查结果。
下面请大家回家后,尝试用今天学到的方法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3单元教案
师:如果1次呢?0次呢?
6.学习用
学生独立完成。
列表法有
(3)列表法解决问题。
条理地穷
举解决问
师介绍用列表的方法把各种方案列举出来,这样更好的简便、直观。列表 题;
如下:
个性化增补
教学环节设计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个性化增补
派车方案
载质量2吨
载质量3吨
运煤吨数
1
4次
0次
8吨√
2
呢? 2、探索方法。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2)汇报交流。 师:如果用“载质量2吨”的车子装煤,最多运几次? 生:在不用“载质量3吨”的车子装煤时,次数最多,最多8÷2=4
4.探究方 法,两车 不好考 虑,可先 从一车入 手;
(次),刚好装完。
5.通过举
里的数就能确定?
(2)如果前面括号里填3,后面括号里填几?
(3)如果后面括号里填2,前面的括号里填几?
2.观察例
2、导入。
9情境
谈话:在日常生活和数学学习中,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常常需要运用各种 图,理解
策略。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运用策略来解决一些问题吧!
题意,明
二、探究新知。
确问题;
今天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你有哪些收获?在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比
10.全课 总结,畅 谈收获。
较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列表的方法来列举出所有可能的方案பைடு நூலகம்然后选择符
合条件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对于这堂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作业 练习七第7、8题; 设计
个性化设计:
解决问题
板 例9 用两辆车运煤,一辆载质量2吨,一辆载质量3吨,如果每 书 次每辆车都装满,怎样安排能恰好运完8吨煤? 设 数学化:2×( )+3×( )=8 计 列表法系统解决。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的读写法。
(2)能够将整数和分数进行比较大小。
(3)能够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学习分数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2)培养学生合作、分享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1. 分数的意义(1)学习分数的读写法。
(2)理解分数表示的是整数的几份之一。
2. 分数的比较大小(1)学习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
(2)学习将分数与整数进行比较大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法。
(2)分数的比较大小。
2. 教学难点:(1)理解分数表示的是整数的几份之一。
(2)掌握比较两个分数大小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和图片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分数的意义。
2. 采用操作活动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分数的理解。
3. 采用对比分析法,引导学生学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五、教学准备:1. 实物教具:苹果、糖果等。
2. 图片素材:与分数相关的图片。
3. 学习单:用于学生练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出分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分数的意义:用实物和图片展示分数的意义,解释分数表示的是整数的几份之一。
3. 学习分数的读写法: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起读写几个分数,让学生掌握分数的读写方法。
4. 分数的比较大小:讲解比较两个分数大小的方法,让学生进行练习。
七、课堂练习:1. 完成学习单上的练习题,巩固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法。
2. 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
八、课后作业:1. 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家庭作业、分数的实际应用等。
2. 布置一些有关分数的家庭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教材数学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年级:任课教师:数学教案 / 小学数学 /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数学的内容,让学生可以提升判断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直觉判断等能力,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三年级数学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数学第三单元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吨,了解1千克、1克、1吨有多少重,了解用秤可以称物体的轻重。
2、掌握千克、克和吨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吨有关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千克、克、吨的认识,千克、克、吨之间的关系及千克、克、吨的简单应用。
这些内容安排在“有多重”和“1吨有多重”两个情境活动之中。
教材结合“有多重”的具体情境,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有多重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结合“1吨有多重”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位,了解1吨有多重。
本单元是“数与代数”中“常见的量”的重要内容之一。
题目1吨有多重备课人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盘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3、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养学生估测意识。
教学重难点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
教学准备电脑课件、实物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课件)1、故事导入。
2、建立物体质量的概念。
二、实践操作,建立概念(一)认识生活中的秤。
三年级数学教案第三单元
三年级数学教案第三单元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乘法计算,并能正确进行验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
(2)运用同桌讨论、小组合作等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数学,乐于探究的精神。
(2)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学会倾听、理解他人观点。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进行乘法计算的验算。
2. 教学难点:(1)两位数乘一位数时,如何正确摆放数字及进行计算。
(2)乘法计算的验算方法。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教学课件或黑板。
(2)乘法计算练习题。
2. 学生准备:(1)课本。
(2)练习本。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一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2)提问:一位数乘一位数与两位数乘一位数有什么不同?2. 探究新知(1)讲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2)举例演示,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计算。
(3)学生自主尝试计算,教师巡回指导。
3. 巩固练习(1)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讲评,纠正错误。
4.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
2. 家长签字确认,监督学生完成作业。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关注学生的计算准确性以及解题思路。
3. 测试评估:定期进行单元测试,了解学生对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馈与调整1. 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评估,及时给予学生反馈,表扬优点,指出不足。
2. 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难题。
3. 根据测试评估结果,调整教学计划,针对学生掌握薄弱的知识点进行重点讲解。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三单元第1节【第二课时】分米的认识 》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1节【第二课时】分米的认识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地说出分米的定义并举出生活中分米的例子。
2.能够用分米表示物体的长度,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米换算。
3.培养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感知能力和换算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分米的概念和应用;分米与米的换算。
•教学难点:让学生掌握分米的具体概念,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案、黑板、粉笔、教材、实物等。
2.学生准备:课前复习有关长度单位的知识。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问题引入本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小明有一个2米长的绳子,如果把这个绳子拆成一段一段,每段长度时多少呢?–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2.引入新知:让学生观察教室中的物品,如桌子、椅子等,让他们猜一猜这些物品的长度有多长,并引入分米的概念。
–教师解释分米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分米单位。
3.示范操作:教师用实物展示分米的长度,并引导学生通过量尺测量物体长度,进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分米的概念。
4.Guided Practice:学生跟随教师的指导,完成相关练习,加深对分米的认识。
5.概念巩固:通过练习题让学生再次巩固分米的概念,帮助学生形成记忆。
6.Homework Assignment:布置适量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本课所学内容。
五、板书设计•分米的概念•表示方法:1分米=10厘米•分米的应用六、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分米的概念,并进行实际操作,目的是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够正确应用分米单位。
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具体的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望学生们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每一个三年级数学老师都应当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教学生自我学习的方法。
数学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需驾驭的技能,作为三年级数学老师你会写三年级数学教案?你是否在找正打算撰写“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下面我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1587101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1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并驾驭不含括号的混合式题的运算依次,自主、娴熟的计算含有乘除混合的三步计算式题.2、培育学生的学习爱好,养成仔细审题、细致验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驾驭混合运算依次,能娴熟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利用学问的迁移,探究混合运算的运算依次。
教学过程:一、口算引入1、计算:140×3+280 400—400÷8以上各式中都含有哪些运算?它们的运算依次是什么?使学生明确:当只有加减或乘除法时,按从左到右的依次计算;当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法或除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学生练习,指名板演。
2、今日我们接着学习混和运算。
板书:不带括号的混和运算。
二、教学新课1、学习例题。
媒体出示例题:一副中国象棋12元。
一副围棋15元。
购买3副中国象棋和4副围棋。
一共要付多少元?(1)请学生读题,老师提问:你看出了哪些已知条件?你认为要想求出一共要付的钱数,应当先求出什么?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学生列式:12×3+15×4或15×4+12×3那这样列式应当先算什么?应当按怎样的运算依次计算,才能先求出买3副中国象棋和4副围棋用去的钱?(2)学生分小组探讨上述问题并汇报。
(3)师:在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中应当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学生在书上完成。
2、试一试:150+120÷6×5。
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指明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在计算120÷6×5,为什么应当先算120÷6,而不先算6×5呢?你们是按怎样的运算依次计算的?通过刚才两道混合运算的解答,你能总结一下没有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依次是怎样的吗? 使学生明确:在一道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的混合式题里,应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乘除连在一起,或加减连在一起,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加与减(一)》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加与减(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加与减(一)》主要包括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不退位加法以及减法的运算。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初步掌握加减法的运算方法,能够正确进行计算,并理解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数字的认识和简单的运算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在进行加减法运算时,还需要进一步的指导和练习。
此外,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注意力集中程度也有所不同,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充分的引导和关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不退位加法以及减法的运算方法,能够正确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建立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不退位加法以及减法的运算方法,能够正确进行计算。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运算规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理解加减法的运算。
2.游戏教学法:通过数学游戏的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合作交流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动画、图片、例题等,辅助教学。
2.练习题:准备相应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3.教学道具:准备一些小卡片、计数器等教学道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加减法的运算。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购物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总价。
展示一些简单的加减法题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加法的运算过程,讲解运算规律。
同时,教师进行实际的计算演示,让学生跟随老师的步骤一起进行计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测量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容有:毫米、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和吨的认识。
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在这一单元中,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及质量单位“吨”,通过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
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学情分析:
1. 教学前学生具备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基础知识,初步了解了这些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相当一部分学生已从家长或生活中直接感知了千米这个单位的存在。
2. 三年级学生都有最初步的感知长度和重量的生活经验,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来看,准备状况是良好的。
3. 三年级学生习惯于形象思维,要建立1千米这么大的一个长度和1吨的重量观念,还存在一定的难度,而对长度单位千米和重量单位吨认识不深入,必将导致估计物体长度和重量不准确的错误。
4.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课前让学生走走,跑跑,感受一千米的长度。
课堂学习时,由他们自己组成学习小组分析讨论。
5.本班学生非常渴望得到教师的表扬和鼓励。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厘米、分米、米和千米之间的进率。
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合适的单位及工具进行测量。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用列表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单元教学重点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厘米、分米、米和千米之间的进率。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单元教学难点
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
主备人:执教人: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