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化瘀法在黄疸治疗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清热利湿结合活血化瘀法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的临床疗效

清热利湿结合活血化瘀法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的临床疗效

清热利湿结合活血化瘀法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摘要:目的探究清热利湿结合活血化瘀法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择取我院2012年3月-2014年10月收治的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100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法分为两组。

常规组患者50例,采用西药治疗,实验组患者50例,在常规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中药汤剂口服,比较两组患者的疾病治疗效果。

结果经过临床治疗后发现,实验组与常规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4.0%与70.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此外,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肝功能指标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且实验组患者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

结论对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给予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法治疗的疗效确切,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可作为临床优先考虑的治疗方案。

关键词:急性黄疸型;肝炎;活血化瘀;清热利湿急性黄疸型肝炎是临床上较为普遍的一类急性传染疾病,主要是由于肝炎病毒[1]造成的一系列病理性改变,包括肝细胞坏死、肝功能损害等,且临床上以总胆红素水平增高[2]作为临床指征。

中医理论认为,该类疾病主要是由于湿邪为患[3]导致的,建议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此处是否可加活血化瘀四个字)利湿退黄等作为主要的治疗机理。

为此,本次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12年3月-2014年10月收治的100例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别采用西医与中西医结合治疗,探究其疗效,现详情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择取我院2012年3月-2014年10月收治的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100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法分为两组,常规组患者50例,实验组患者50例。

所有患者入院治疗前均经过临床常规诊断后疾病被确诊,均符合《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4]中的疾病诊断标准;同时将重型肝炎、慢性肝炎、肝炎肝硬化、瘀胆型肝炎、肝癌合并严重器质性病变患者等排除。

医护人员在患者入院后同患者及其家属详细讲解急性黄疸型肝炎的相关医疗知识,使得患者及其家属对该类疾病有一个良好的认知,在做好常规检查的基础上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表现给予针对性的心理辅导等,使得患者增加疾病治疗的信心与勇气,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清热利湿联合活血化瘀法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临床观察

清热利湿联合活血化瘀法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临床观察
退 患 者 的黄 疸 症 状 , 改 善 肝 功 能 指标 。
【 关键词】 急 性 黄疸 型肝 炎 清 热 解 毒
疏肝 利胆 活 血 化 瘀
茵 陈 蒿汤
急性 黄 疸型肝 炎是 由于各种 肝炎病 毒 导致 的 以肝 细 胞坏 死 、 肝 功能 损害 为 主要 病 理改变 , 以总胆 红素 升
好 疗效 。
参 考 文 献 .
[ 1 ] 闫翔 , 郭 明 阳. 小 剂量 六 味 安 消 胶 囊 合 聚 乙 二醇 4 0 0 0治 疗
老年 功能 性便 秘 2 5例 [ J ] . 中 国中西 医 结合 消 化杂 志 , 2 0 0 6 ,
1 4( 1 ) : 9 3 . 7 5 %, 高 于对 照组 的 7 7 . 0 8 %; 观察组血清总胆红素 、 直接胆红素 、 谷丙转氨酶 、 谷 草 转 氨 酶 均 降 低 至 正 常 水平 , 且 优 于 对 照组 。 结 论 清 热 利 湿 联 合 活 血 化瘀 法 治 疗 急 性 黄 疸 型肝 炎 , 能 够迅 速消
( 收 稿 日期 2 0 1 2 — 1 0 — 2 2 )
清热利湿联合活血化瘀法 治疗 急性黄疸型 肝炎 临床观察
倪 新 元
( 浙 江省金 华 市广福 医院 , 浙江 金华 3 2 1 0 0 0 )
中 图分 类 号 : R 5 7 5 . 1 文献标志码 : B 文章 编号 : 1 0 0 4 — 7 4 5 X( 2 0 1 3 ) 0 3 — 0 4 8 9 — 0 2
中 国 中医 急 症 2 0 1 3年 3月 第 2 2卷 第 3期 J E T C M. Ma r . 2 0 1 3 , V o 1 . 2 2 , N o . 3

活血化瘀治疗小儿急性黄疸型肝炎的临床观察

活血化瘀治疗小儿急性黄疸型肝炎的临床观察

42慢性 气管炎的主要表现是 炎、咳、痰、喘四大主症 .

般单味药, 不易对 四大主症 同时有疗 效。 我们根据中医
药 的基本理论,特别是辨证与辨病,四气五味,升降况及性味 归经等理论与 临床 紧密结合 , 并参考中、西药学及有关研究资
进行 了简 易肺 功能测 定 ( 吹灯试 验 ) ,患者于治 疗前能 吹来
易大量用栀子茵 陈等 苦寒药长 期服用,以免伤脾败 胃,近年 来我们在祖 国医学理 论指导下 ,在辩 证论治基础上 ,根据小 儿病理生理特 点,和 多年来用药 实践,摸 索出以活血凉血 。 清热利湿 。祛瘀退黄 为原则选先 出的五味中药组成 的 “ 退黄 汤” ,在黄 疸的消退 ,肝功 能改善较 传统 的清热利湿 方药茵
维普资讯

临床研 究 ・
20 年 6 07 月第 4 第 6期 WolH ah iet 卷 r el D gs d t
统一规定。 2药物组成
中药:金银花 1g 5 ,白芥子 1 g 0 ,厚朴 1 g 0 ,白茅根 3 g 0,
复发 5例。
久咳 ,气短喘促 。肉桂、附片 引火 归元,温肾纳气 。但本 品
1 O日为 1 程 ,共 2个疗程 。结果 为:单 纯型气管 炎 疗 1 临床控制 8 % 8例 0 ,显 效 1% 4 ,好转 6 ;喘息 型 1 % 4例相应 为 临床控 制 7 % 6 ,显 效 1% 5 ,好 转 9 ;并 发肺气肿 1 % 8例相
茵陈蒿汤 4 % 3 为高 。
更不可 固执 苦寒 清热利湿 到底 。小儿急性黄疸型肝炎 ,更 不
・1 6 ・ 6
维普资讯
20 07年 6月第 4 第 6期 卷
Wo d el D gs r H at iet l h

去除黄疸的5种方法

去除黄疸的5种方法

去除黄疸的5种方法黄疸一般多发于新生儿,是因为有些器官还没有发育完善,大多数新生儿都有这个表象。

这时需要后天的维护方能使宝宝健康成长,那么我们应当怎样去解决这种现象呢,下面就来了解下去除黄疸的五种方法方法。

去除黄疸的五种方法方法1、退黄宜清热:大黄提取液既能提高机体抗病毒能力,消除肝炎病毒,又能促进胆汁分泌和增加胆汁流量,疏通肝内毛细胆管;栀子水浸膏能促进胆汁分泌,对急性黄疸肝损伤有良好的防治作用,能降低血清胆红素、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血清谷草转氨酶,对肝细胞有一定保护作用;2、退黄宜活血:活血化瘀药能改善肝脏微循环,消除胆汁淤积,促进肝细胞的再生与修复,有较强的利胆退黄的作用。

3、退黄宜化痰:陈皮有祛痰作用,同时可增加胆汁及胆汁内固体物质的排泄量。

4、退黄宜利尿:茵陈能促进胆汁分泌,降低血清胆红素,同时具有保肝作用。

本品有效成分为挥发油,故宜轻煎不宜久煎,一般煎药时应后下。

5、退黄不忘扶正健脾:适当选用清热祛湿、活血化瘀等法,待邪气稍减则辅以黄芪、太子参、白术、山药等健脾扶正之品,使正气渐复外邪彻底清除,否则将会正不胜邪,祛邪不力,外邪留恋而变生他证;以健脾化湿为主,兼以活血化瘀,可用黄芪、太子参、白术、干姜、茵陈、红花、赤芍等。

新生儿注意事项1、除了吃,其余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睡眠,随着时日增长,这种长睡眠会得到调整。

2、刚出生宝宝神经系统尚在完善中,宝宝还不能很好的掌握如何控制自己的眼睛开或闭。

3、新妈妈要随时观察宝宝神态,慢慢学习宝宝各种神态代表意思,是饥饿,还是尿了等等。

4、为防止宝宝起尿疹,应注意清洁卫生。

5、为防止宝宝把脑袋睡变形,要时常帮宝宝翻身两侧轮流睡。

6、喂养时应把婴儿头部稍稍托起一点。

最后,由于刚出生宝宝骨柔软无力,禁止竖抱,抱时应一手托宝宝腰和臀,一手托住宝宝颈处。

7、给宝宝喂完奶后要把宝宝竖直抱起让宝宝的头靠在母亲肩上,手弯曲拱起,在宝宝背部轻拍,使吞入胃里的空气吐出。

去除黄疸的五种方法方法,本文已经介绍完毕。

当为退黄第一方——重症黄疸

当为退黄第一方——重症黄疸

当为退黄第一方——重症黄疸付某,男,18岁,农,2005年4月29日初诊。

深度黄疸,肝区疼痛一个月。

两个月前开始腹泻、腹鸣、腹痛、纳差,于当地治疗,症略减而遇冷复作。

如此反复不断,迁延至一个月前出现黄疸,肝区疼痛,并逐渐加重,当地医院中西医治疗不效,遂转诊于余。

肝功:总胆红素350.7umol/L、直接胆红素214.0umol/L、间接胆红素136.7umol/L、球蛋白41.1g/L、白球蛋白比0.9、谷丙转氨酶685.3U/L、谷草转氨酶546.4U/L,B超:肝大,脾大,腹腔中量积液。

刻诊:双目及全身极重黄疸,面深黄无华,神疲懒语,肝区疼痛,腹时痛,腹胀,呕,纳呆,大便稀,溲深黄。

脉弦缓,舌苔薄黄。

辨证论治学生甲:本病黄疸指数,转氨酶等都高出正常值之10余倍,其面目深黄之可怕,令在场之所有患者远远躲避。

所幸者病仅一月,面不甚晦黯,应当属阳黄范围,或可救治。

老师:此黄之甚,确为我从医数十年所罕见。

而黄疸分类历来繁杂,《诸病源候论》将之分为28候,《圣济总录》又分为九疸36黄,并都将黄疸之危重证候称为“急黄”,而“急黄”每可“命在顷刻”,足见黄疸有时可威胁生命。

本例肝功损害明显,并有腹水形成,虽非急黄,而其证重笃。

然《素问·五脏生成篇》曰:“色见黄如枳实者死……黄如蟹腹者生。

”所幸的是其黄尚有生泽,而未见酶黯败色,脉象亦未现危恶征象,当属可图。

诊为黄疸。

暂拟小柴胡汤合茵陈蒿汤,小陷胸汤二剂。

5月1日二诊,症状同前,全身情况无任何改善。

改用血府逐瘀汤加味:归尾12g 生地15g 柴胡10g 川芎10g川牛膝10g 桃仁10g 红花10g 枳壳10g赤芍12g 桔梗10g 水蛭10g 海金沙30g鸡内金12g 茵陈15g 大黄10g 栀子10g6剂,水煎,日服1剂。

仍配以清开灵,能量合剂静脉滴注(此前当地医院一直在用)。

5月8日三诊,黄疸大退,肝区及腹部疼痛全止,精神转好,食欲增。

上方去大黄,栀子,加炒白术12g、炙草10g。

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乙肝残余黄疸57例疗效观察

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乙肝残余黄疸57例疗效观察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112例残余黄疸患者均来源于本院肝病专科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7例,男36例,女21例,年龄23-60岁, 平均(34.1+11.77岁)。对照组55例,男36例,女19例,年龄21-60岁,平均(33.6+12.4)。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按照2006年中华肝脏病学会慢性乙肝组制定的标准 [2] 。符合以下条件: 1.2.1症状:乏力、纳差、肝区隐痛或伴有肝脾肿大、目黄 1.2.2影响学检查:B超肝脏光点增粗不均匀或肝脏增大 1.2.3肝功能异常:胆红素升高(30-50umol/L),ALT、AST均正常 1.2.4除外:其他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脂肪肝、肝脏豆状核变性等疾病,妊娠、哺乳其妇女,具有严重心血管疾病、肾脏、血 液、肺或其他严重疾病。 1.3 治疗方法 : 两者患者均予以一般基础治疗,包括: 1.3.1低脂、高热量、丰富维生素饮食,忌食油腻、肥肉之品,及酒等 1.3.2适当运动。两者患者在一般基础治疗上,予以药物治疗。治疗组予以中药汤剂,在辨证论治基础上加用活血化瘀药,日一剂,每 日二次,水煎400ml口服,疗程一月。对照组用还原谷胱甘肽(商品名古拉定),1.8g/d,静脉点滴,疗程一月。1个月后两组患者复查肝 功能、B超等指标。 1.4 疗效制定标准: 1.4.1临床控制:症状消失、肝功能正常 1.3.2显效:症状消失,胆红素下降>50% 1.3.3有效:症状减轻,胆红素下降20-50% 1.3.4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胆红素下降<20%。 1.5 统计方法: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 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变化见表1。治疗组治疗后胆红素较治疗前均有下降 (P<0.05)。对照组治疗后胆红素较治疗前均有下降(P<0.05)。两组治疗后肝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BIL的比较(x+s)

裴永清:论“黄疸必伤血,治黄要活血”

裴永清:论“黄疸必伤血,治黄要活血”

裴永清:论“黄疸必伤血,治黄要活血”文章来源:《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1年第1期〔编者按〕本文提出了“黄疸必伤血、治黄要治血”的论点,并做了比较精深的论述。

这是一个其有重要理论价值和临床价值的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此文在写作时得到刘渡舟教授指导;山东中医学院李克绍教授看过此文,认为有独到之处,值得一阅。

论“黄疸必伤血,治黄要活血”—学习《伤寒论》《金匮要略》体会裴永清综观《伤寒论》中的发黄证,按其病因而分,大体可归纳为四类:即湿热发黄,火逆发黄,瘀血发黄,寒湿发黄。

这四类发黄中,除寒湿发黄之外,它们同具有瘀热在里之机和邪热伤血的特点。

先以湿热发黄而论,茵陈蒿汤证最具代表性,其条文在论中所处的位置,就已表明湿热发黄是气分病兼以伤血的证候。

刘渡舟老师讲:《伤寒论》234条和235条是邪初入阳明,在经在表的轻浅气分证,“宜”麻、桂之剂汗之,使邪从经表而解。

237条则是“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畜血……本有久瘀血”的抵当汤证。

而236条茵陈蒿汤证介于二者之间,恰是由轻浅的气分证向久瘀血重证过渡阶段的瘀热伤血的证候,是邪热从气分往血分深入发展中的一个证候。

原文236条说:“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260条又说:“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前者重在言其病机,后者主要述其症状,病机为“瘀热在里”。

何谓“瘀热在里?”124条讲得很清楚:“太阳病六七日……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

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瘀热在里”可用“抵当汤主之”,“下血乃愈”,足以说明“瘀热在里”含有邪热瘀结于血分之义。

它揭示了湿热之邪不得外解而内蕴,同时又造成了瘀热在血的病理机转。

仲景用一个“瘀”字,实有画龙点晴之妙。

瘀,《说文》谓“积血也,,。

『肝炎』中药方--脑中风并黄疸用化瘀退黄汤治疗

『肝炎』中药方--脑中风并黄疸用化瘀退黄汤治疗

『肝炎』中药方--脑中风并黄疸用化瘀退黄汤治疗王某,男,56岁,某地区金属回收公司干部。

患者于2007年11月3日因脑中风出现左半身不遂,在某医院诊断为脑梗死。

经治月余,左侧肢体仍活动受限,经服经验方瘫痪康复丹3个月,下肢可独立行走,上肢肌力Ⅱ级,仍在治疗中,复因患乙肝8年,因肚腹胀大,脘腹挛急,纳食量少,下肢浮肿,食后腹胀,小便短少,胁肋疼痛曾住院,经中西医治疗后,诸症缓解。

最近其腹大如鼓,下肢浮肿,面目发黄,全身黄染,右肋下痛,肋下肿块大而坚实,胸腹壁静脉怒张,肝大在肋下1.5厘米,脾大6厘米,质地较硬。

造影为食道静脉曲张。

B超、肝扫描均提示:肝硬化、肝脾肿大、腹水征阳性。

黄疸160单位,谷丙转氨酶84单位,谷草转氨酶184单位,血清蛋白总量41g/L,白蛋白21g/L,球蛋白28克/L,西医诊断为肝硬化、脾大、腹水。

中医辨证为肝脾血瘀、瘀毒黄疸、水湿内停。

用化瘀退黄汤治疗。

处方:人参12克,赤芍120克,木香20克,砂仁15克,黄芪30克,川牛膝30克,怀牛膝30克,山慈菇20克,丹参20克,龙葵20克。

连服7剂,小便量增加,腹水减少,又服10剂。

黄疸指数90单位,上方加五味子及葛根各30克,山楂30克,继服10剂,精神好转,腹胀消失,饮食增加,面黄有泽,肝脏缩小。

继以赤芍大剂量的活血退黄汤加减服用,经3个月的治疗,诸症基本好转。

活血退黄汤组成:赤芍80~120克,木香15克,砂仁15克,川牛膝30克,怀牛膝30克,茯苓30克,党参15克,黄芪20克,丹参30克,鳖甲30克。

按在《伤寒论》“瘀血发黄”、“瘀热发黄”理论指导下,以赤芍为主,自拟活血退黄汤来治疗肝硬化出现黄疸为主症的病症。

黄疸的出现是因肝细胞坏死和不能代谢胆红素所致,因此它的出现,可以提示肝细胞衰竭的严重程度。

同时也表明肝硬化预后不良,而活血退黄汤以赤芍凉血活血为主,并以恢复肝功能的中药改善肝细胞的功能,使肝细胞再生,促进黄疸消退,进一步恢复肝功能,可见黄疸的消退是肝硬化见效的一个重要指标。

活血化瘀法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慢性肝炎顽固性黄疸60例

活血化瘀法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慢性肝炎顽固性黄疸60例

活血化瘀法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慢性肝炎顽固性黄疸60例田冀虹;刘红燕;牛建海【摘要】目的观察活血化瘀法联合熊去氧胆酸对慢性肝炎顽固性黄疸的疗效.方法观察慢性肝炎顽固性黄疸患者11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58例),对照组口服熊去氧胆酸胶囊,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以活血化瘀法为基础治则的中药汤剂,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及肝功能变化.结果经Ridit分析,两组疗效有显著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 05).结论活血化瘀法联合熊去氧胆酸对慢性肝炎顽固性黄疸疗效确切.【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年(卷),期】2015(013)019【总页数】2页(P17-18)【关键词】活血化瘀法;熊去氧胆酸;慢性肝炎;顽固性黄疸【作者】田冀虹;刘红燕;牛建海【作者单位】河北省保定市第一中医院脾胃病科,保定071000;河北省保定市第一中医院脾胃病科,保定071000;河北省保定市第一中医院脾胃病科,保定071000【正文语种】中文慢性肝炎黄疸经常规护肝、降酶、退黄治疗3个月,症状改善,黄疸下降,但停留于一定数值再治疗效果不理想,可称之为顽固性黄疸[1],又称难治性黄疸。

我们于2013年1月—2015年1月采用活血化瘀法联合口服熊去氧胆酸治疗慢性肝炎难治性黄疸60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观察病例来源均为2013年1月—2015年1月就诊于我院的患者。

将118例病人随机分为2组。

其中,治疗组60例,男性41例,女性19例;年龄18~65岁,平均(42.6±12.2)岁。

对照组58例,男性38例,女性20例;年龄20~67岁,平均(43.3±12.5)岁。

两组性别、年龄及病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及病例选择标准全部病例均符合2011年第十五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的诊断标准。

由于顽固性黄疸目前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我们参考既往研究拟定如下:①黄疸病程3个月以上。

『黄疸』气滞血瘀型黄疸

『黄疸』气滞血瘀型黄疸

『黄疸』气滞血瘀型黄疸
气滞血瘀型黄疸
治疗方法:逍遥散合鳖甲煎丸。

证候表现:胁下结块,隐痛、刺痛不适,胸胁胀闷,面颈部见有赤丝红纹,舌有紫斑或紫点,脉涩。

病因病机:气滞血瘀,积块留着
治则治法: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方用:逍遥散合鳖甲煎丸
出处:《中医内科学》·第四章肝胆病证(卷)·第二节黄疸(篇)原文:气滞血瘀证胁下结块,隐痛、刺痛不适,胸胁胀闷,面颈部见有赤丝红纹,舌有紫斑或紫点,脉涩。

证机概要:气滞血瘀,积块留着。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代表方:逍遥散合鳖甲煎丸。

常用药:柴胡、枳壳、香附疏肝理气;当归、赤芍、丹参、桃仁、莪术活血化瘀。

并服鳖甲煎丸,以软坚消积。

婴儿黄疸中医用什么处方治疗

婴儿黄疸中医用什么处方治疗

婴儿黄疸中医用什么处方治疗婴儿黄疸是常见的一种疾病,是新生儿在出生后几天内出现的黄疸症状。

中医学认为黄疸是由气血湿热等因素引起的,因此应治疗积火湿热并清热解毒。

下面我们来看看婴儿黄疸中医用什么处方治疗。

首先,黄疸的治疗应配合中西医结合治疗,以有效减轻黄疸的症状和治疗病因。

具体而言,中药方剂的应用因婴儿年龄和黄疸程度而异,因此应就医专业医生进行个体化治疗。

其次,黄疸患儿常见的中药处方有清热解毒、活血散瘀、化湿解毒等方剂。

其中以清凉开胃、清热、解毒的中药组方应用较多。

例如,知母、黄连、连翘、枳壳、柴胡、赤芍、元胡等成分组合的方剂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利胆利尿、降脂降胆等作用,可以有效减轻婴儿身体积火的症状,帮助消除多余废物,预防黄疸反复发作。

另外,中药处方在制定后,应按照季节、药材用量、煎煮方法等方面进行精细调配,确保药物的疗效和婴儿的安全。

在药物煎煮过程中,应注意加重过程中应高温加重,低温加重肥水浸泡,放入水中再加温。

中药处方不宜大剂量使用,应采取适当剂量,避免对婴儿的肝脏造成负担。

总之,中医用什么处方治疗婴儿黄疸必须针对不同病因,制定个性化方案,并在用药过程中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和指导来进行,建议家长和育婴师定期带孩子就医,进行身体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各种疾病。

附加育婴经验:黄疸患儿在病情期间应保持充分的休息和营养,这有利于身体康复。

此外,建议配合病人的用药和食物调节,适量补充维生素B和D等营养物质,有益于黄疸的恢复和功能恢复。

最好每天给孩子做点按摩,促进皮肤循环,消除皮肤干燥。

给孩子正常的生活节奏和规律,给孩子安排合理的饮食,多量喝水,避免喝太多有刺激性的食物。

同时,家长也应该在日常的生活中尽量保持优秀的卫生习惯,将病菌隔离在宝宝身体之外,避免造成细菌的感染和事件的发生。

活血化瘀法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慢性肝炎顽固性黄疸60例

活血化瘀法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慢性肝炎顽固性黄疸60例
T I AN J i h o n g , LI U Ho n g y a r  ̄NI UJ  ̄ a n h a i
( D e p a r t m e n t o fG a s t r o e n t e r o l o g y , B a o a q n g F i r s t H o s p i t a l o f T r a d  ̄ t w n a l C 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 H e b e i P r o v i n c e , B a o d  ̄ n g 0 7 1 0 0  ̄C h i n a )
UDCA i n t h e Tr e a t me nt o f c h r o n i c h e p a t i t i s a s s o c i a t e d wi t h r e f r a c t o r y i a u n d i c e .M e t ho ds S e l e c t i n g 1 1 8 c a s e o f p a t i e n t s wi t h c h r o n i c h e p —
d o i : l O . 3 9 6 9  ̄ . i s s n . 1 6 7 2 — 2 7 7 9 . 2 0 1 5 . 1 9 . 0 0 9 文章 编 号 : 1 6 7 2 2 7 7 9 ( 2 0 1 5 ) 1 9 . 0 0 1 7 — 0 2
P r omo t i n g B l o o d Ci r c u l ti e on f o r R e mo v i n g B l oo d St a s i s Me t ho d c ombi n e d wi t h UDC A i n t he Tr e a t me n t o f Chr o n i c He pa t i t i s a s s o c i a t e d wi th Re f r a c t o r y J a u n d i c e f o r 6 0 Ca s e s

巧用活血化瘀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80例

巧用活血化瘀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80例

巧用活血化瘀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80例
闵照国
【期刊名称】《中国实用医刊》
【年(卷),期】2004(031)002
【摘要】@@ 急性黄疸型肝炎属中医"黄疸"病的范畴,临床常见于患者身黄、目黄、小便黄为主症,其中尤以目黄为本病的主要特征.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中医理论多认为主要是湿邪为患,病机有湿热与寒湿之异,辩证以阴阳为刚,治以利湿退黄为主.然而笔者根据多年来运用中医理论在临床上治疗"黄疸"病的经验认为,活血化瘀之治
疗方法也不失为治疗西医诊断明确"急性黄疸型肝炎"行之有效的方法.本人在临床
上运用活血化瘀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80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以共同仁探讨.【总页数】1页(P37)
【作者】闵照国
【作者单位】河南省正阳县中医院,4636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11
【相关文献】
1.巧用活血化瘀药物治疗黄褐斑的体会 [J], 梁廷菊
2.清热利湿联合活血化瘀法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临床观察 [J], 倪新元
3.活血化瘀中药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的探讨 [J], 黄宝英
4.活血化瘀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48例 [J], 何其兰
5.活血化瘀法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186例 [J], 田庆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活血化瘀药辨治黄疸的思路

活血化瘀药辨治黄疸的思路

治疗后 2 0 1 0年妊 娠 , 于孕 4 0余天 自然 流 产 , 当 时 曾予
中药补 肾安 胎 , 配 合 黄体 酮 针 肌 注 未效 。流 产 后行 官
或体 征 , 其 定义 十分 明确 , 是 以 目黄 、 身黄、 小 便 黄 为主
要症状 , 其 中尤 以 目黄 为确 定本病 的重要 证 据 , 若 只有
能 复还原 质 , 必 须化 之 , 而 后天 碍于 新血 之流行 也 。 ”
1 热重 于湿 主证 : 身 目黄 染 , 黄 色鲜 明 , 口干 口苦 , 腹 胀尿 黄 , 舌苔黄腻 , 脉滑 数 或 沉 实 有 力 。当 以 清 热利湿 法 , 方 用茵 陈蒿 汤加 味 , 本 方 是在 清热 利 湿 的 基础 上, 加用 活 血化瘀 药 物 , 以 防 湿 热 蕴 结 之 久 致
膜促性 腺激 素增 长缓慢 。 4 典 型 病 例 病 例 1 : 褚某, 2 8岁 , 以“ 妊 娠
3 5 d , 阴道 不规则 出血 7 d ” 于 2 0 1 2年 1 2月 2 0 日就 诊 , 患者 既 往 月 经 周期 延 后 4 0 ~5 0 d一 行 , 经期、 经 量 正 常, 婚 后 2年未 孕 , B超 提 示 : 子 宫 不 完 全 性 纵 膈 。经
痛, 舌 质紫 暗或有 瘀点 、 瘀斑 ; 3 . 3 实验 室检查 妊娠早 期 检测 血雌 激 素 、 绒毛
活血 化瘀 药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黄疸 的 思路
【 中 图分 类 号】 R 2 5 6 . 4 1 【 文献 标 识 码】 A 【 文章编 号] 1 0 0 0 — 7 3 6 9 ( 2 0 1 3 ) 1 1 — 1 5 6 8 — 0 2 黄疸 是 中医 的病 症 名 , 是 患 者 就诊 时 的一 个 主 诉

活血化瘀法在黄疸医治中的应用

活血化瘀法在黄疸医治中的应用

活血化瘀法在黄疸医治中的应用【关键词】活血化瘀;黄疸;综述黄疸是以面、目、肌肤熏黄,小便黄赤为特点的疾患。

黄疸多因湿而致。

或因肝胆湿热引发阳黄,或因寒湿阻滞引发阴黄。

医治大多从湿论治。

但瘀热发黄愈来愈受到临床的关注和重视,笔者现总结最近几年来活血化瘀在黄疸医治中的应用。

1 中医对黄疸及肝炎的熟悉黄疸一症,《内经》首发其端,仲景继之,论证极为精深,立方尤其明确。

自唐宋至明清,名医辈出,论治綦繁,而其主旨,何尝逾越仲景范围。

前贤对黄疸有阴黄和阳黄之分。

阴黄临床所见,宜以调补心、脾、肾为治;阳黄《内经》归之为肝胆脾湿热。

《金匮要略》云“诸病黄家,但当利其小便”,《证治准绳》主张“大法宜利小便,除湿热”。

因此,清利湿热为后世医家治黄之大法。

汪氏[1]总结了1960-1975年所收治的大宗病例,发觉大部份黄疸病例在临床上具有病程长、血瘀重、里热盛三大特点,并以为黄疸持久不退或加深的病因病机即为此三大特点所致。

肝炎尤其慢性肝炎常见的血瘀证候有:①肝区或两胁疼痛(隐痛或刺痛);②肝脾肿大或有压痛;③血管异样,有毛细血管扩张症,如肝掌、蜘蛛痣及腹壁、食道或胃底静脉曲张;④有鼻、齿衄、呕血、黑便,皮肤瘀点瘀斑等;⑤舌质紫黯或瘀点,脉涩或结代无脉;⑥其它依据,有肌肤甲错、月经紊乱(如经多、经少、闭经、痛经等)、低热等,均为血瘀的依据。

以上血瘀证候贯穿于慢性肝炎病理进程中。

可见,血瘀是慢性肝炎的要紧病机。

中医血瘀证包括结缔组织增生、变性及微循环障碍,这与慢性肝炎的病理特点相吻合[2-3]。

2 中医对活血化瘀的熟悉血瘀是指血流不顺畅或血不归经所致的血液循环障碍。

古代中医文献称之为“蓄血”、“宿血”、“干血”、“死血”、“恶血”、“毒血”及“败血”等。

血瘀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大凡气滞血瘀或瘀滞不顺畅之血为狭义的血瘀;而污秽有毒之血为广义的血瘀。

肝为风木之脏,肝主疏泄,调剂全身气机,使调达愉快,具有藏血和调剂血量的功能,是维持血液在经脉中正常运行的重要脏器。

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治疗急性黄疸肝炎

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治疗急性黄疸肝炎

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治疗急性黄疸肝炎本文采用以中医辨证治疗急性黄疸肝炎(阳黄),以湿、热、瘀为主要病因,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为主,辅以西药保肝,治疗急性黄疸肝炎(阳黄),发现中医药尤其是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

标签:阳黄;中医治疗;湿;热;瘀笔者采用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治疗急性黄疸肝炎50例,疗效好,肝功能恢复快,随访两年无一例转为慢性肝炎和复发者,现报道如下:一般资料本组病例(1)、男性31例,女性19例,年龄最大者53岁,最小者2岁,平均年龄30岁:(2)、症状与体征,治疗前均有食欲不振,厌油,腹胀,肝区不适或痛,全身乏力,小便黄赤,体查见,巩膜黄染,舌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肝大或压痛,大便秘结,皮肤发黄,如橘色者37例。

(3)、实验室检查,治疗前,肝功能检查结果,黄疸指数10至30个单位19例,30至50个单位21例,50至80个单位10例,谷丙转胺酶100至200个单位者17例,>200个单位以上者33例,血清胆红素定性实验,直接和间接反应阳性者14例,强阳性者36例,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13例,根据中医理论诊断以上病例均属阳黄。

治疗方法(1)、西药采用10%葡萄糖注射液500至1000ml,肌苷针0.6g,ATP60mg,V-C4g静脉滴注,每日一次,连用3至7日,肌注板蓝根针2ml,田基黄2ml各2支,一日2次,连用7至14日。

(2)、中医采用自拟茵陈活血汤,即:茵陈60g,酒制大黄10 g,栀子15 g,黄柏15 g,滑石60 g,金钱草30 g,丹参18 g,病机,湿重于热者加苍术,薏苡仁,佩兰;热重于湿者加黄芩,板蓝根,黄连,龙胆草,脾虚者加白术,山药。

注:以上药物剂量均为成人剂量。

治愈判定标准经服本方药物五剂症消失者18例,七至十剂症状者30例,13剂症状消失者2例,症状消失后均服逍遥散或参芩白术散加味善后调理,每剂中药煎三次,分6次口服,日服3次,采用中西药结合治疗后,肝功能检查结果,在30天内肝功能完全恢复正常者48例,2例患者在45天内恢复正常,治愈率100%;乙肝表面抗原阴转9例,治愈率61.5%,滴度下降者5例,好转率占38.5%。

化痰活血法在部分难治性高黄疸中的临床应用及其疗效探讨

化痰活血法在部分难治性高黄疸中的临床应用及其疗效探讨

化痰活血法在部分难治性高黄疸中的临床应用及其疗效探讨化痰活血法在部分难治性高黄疸中的临床应用及其疗效探讨引言:难治性高黄疸是指在与常规治疗方法无效或不适用的情况下,黄疸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持续升高达到或超过标准值,并伴有其他临床症状的情况。

治疗难度较大,因此寻找新的治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化痰活血法是一种中医传统疗法,已经在一些难治性高黄疸患者中得到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本文旨在对化痰活血法在部分难治性高黄疸中的临床应用及其疗效进行探讨。

一、化痰活血法的原理和作用机制化痰活血法是中医治疗黄疸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它通过疏肝理气、调节脾胃和肝胆功能,解除病理因素对肝脏的影响,加速黄疸物质的代谢和排泄,从而达到降低黄疸水平的目的。

其主要作用机制如下:1. 理气活血:通过活血祛瘀,改善微循环,增加肝脏氧供,促进正常新陈代谢,恢复肝脏功能。

2. 化痰通络:痰湿是黄疸的根本原因之一,通过化痰理气的方法去除瘀痰,改善血液流通,保证肝脏正常工作。

3. 清热解毒:肝胆热毒是引起黄疸加重的主要原因之一,清热解毒可以有效清除热毒,减轻黄疸程度。

4. 润燥排石:通过润燥排石,调整胆囊功能,促进胆红素代谢和排泄,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

二、化痰活血法在部分难治性高黄疸中的临床应用1. 治疗原则:根据患者黄疸的原因和病理特点,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采用化痰活血法进行治疗。

2. 方剂选择:常用的方剂有五苓散、丹参饮、大黄汤等,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方剂。

3. 方法和剂量:口服或静脉给药,根据患者的黄疸程度和肝功能状态进行调整。

4. 治疗期限: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反应,通常需要连续治疗1-2周,观察病情变化,并调整治疗方案。

三、化痰活血法的疗效探讨1. 临床观察:对部分难治性高黄疸患者采用化痰活血法治疗,并进行长期随访观察。

观察指标包括血清胆红素水平、肝功能指标、黄疸程度以及其他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

2. 治疗结果:化痰活血法在部分难治性高黄疸患者中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浅析活血法在胎黄中的应用

浅析活血法在胎黄中的应用

浅析活血法在胎黄中的应用胎黄是指新生儿出生后,由于新陈代谢的变化,体内分解胆红素的能力与胆汁排泄功能尚未成熟,导致胆红素在体内积累而引起的疾病。

胎黄的治疗方法繁多,其中活血法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对活血法在胎黄中的应用进行浅析。

一、活血法的原理活血法是中医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其原理是通过促进血液循环,调节气血运行,改善身体的血液循环状态,达到调节身体功能,促进疾病恢复的效果。

活血法能够调节人体的内分泌系统,消除体内的痰湿,调节肝脏功能,改善身体的免疫功能,从而增强人体的健康状态。

二、活血法在胎黄中的应用胎黄是新生儿非常常见的病症,对新生儿的健康和成长有一定的影响。

传统中医学认为胎黄是肝脏不足、胆汁不畅、气血不通所致,而活血法正是治疗这些问题的有效手段。

1. 立即治疗针对胎黄,活血法通常是立即治疗的方法之一。

在新生儿确诊患有胎黄症状后,医生通常会采用活血法治疗,帮助患儿迅速恢复健康。

活血法的治疗方法非常简单,可以在医院或家庭中轻松实施。

2. 提高胎儿免疫力胎儿的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容易受到各种传染病和疾病的攻击,导致身体抵抗力降低。

而活血法能够提高胎儿免疫力,增强其身体的抵抗力,减少感染的发生。

3. 养护胎儿患病后的身体新生儿在出生后,由于胆红素的大量积累,容易引起肝功能受损、消化系统受到破坏等病症。

活血法能够通过调节身体机能,起到养护胎儿患病后的身体作用,加快康复。

三、活血法的注意事项1.选择合适的活血方法活血法有许多种方法,如按摩、针灸、食疗等,应选择合适的方法来治疗胎黄,同时考虑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患儿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2.注意治疗过程中的卫生在治疗胎黄的过程中,应注意卫生,保证患儿的衣服和被褥清洁,洗澡前应确保水温适宜,避免患儿感冒。

3.注意治疗进程中的饮食在进行活血法治疗的过程中,应注意孩子的饮食,每天应保证充分的营养摄入,以便更好地恢复身体的功能。

四、结论综上所述,活血法是治疗胎黄的有效手段之一,通过调节身体机能和提高胎儿免疫力,能够达到治疗胎黄的效果,帮助新生儿恢复健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血化瘀法在黄疸治疗中的应用(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关键词】活血化瘀;黄疸;综述黄疸是以面、目、肌肤熏黄,小便黄赤为特征的疾患。

黄疸多因湿而致。

或因肝胆湿热引起阳黄,或因寒湿阻滞引发阴黄。

治疗大多从湿论治。

但瘀热发黄越来越受到临床的关注和重视,笔者现总结近年来活血化瘀在黄疸治疗中的应用。

1 中医对黄疸及肝炎的认识黄疸一症,《内经》首发其端,仲景继之,论证极为精深,立方尤为明确。

自唐宋至明清,名医辈出,论治綦繁,而其主旨,未尝逾越仲景范畴。

前贤对黄疸有阴黄和阳黄之分。

阴黄临床所见,宜以调补心、脾、肾为治;阳黄《内经》归之为肝胆脾湿热。

《金匮要略》云“诸病黄家,但当利其小便”,《证治准绳》主张“大法宜利小便,除湿热”。

因此,清利湿热为后世医家治黄之大法。

汪氏[1]总结了1960-1975年所收治的大宗病例,发现大部分黄疸病例在临床上具有病程长、血瘀重、里热盛三大特征,并认为黄疸持久不退或加深的病因病机即为此三大特征所致。

肝炎尤其慢性肝炎常见的血瘀证候有:①肝区或两胁疼痛(隐痛或刺痛);②肝脾肿大或有压痛;③血管异常,有毛细血管扩张症,如肝掌、蜘蛛痣及腹壁、食道或胃底静脉曲张;④有鼻、齿衄、呕血、黑便,皮肤瘀点瘀斑等;⑤舌质紫黯或瘀点,脉涩或结代无脉;⑥其它依据,有肌肤甲错、月经紊乱(如经多、经少、闭经、痛经等)、低热等,均为血瘀的依据。

以上血瘀证候贯穿于慢性肝炎病理过程中。

可见,血瘀是慢性肝炎的主要病机。

中医血瘀证包括结缔组织增生、变性及微循环障碍,这与慢性肝炎的病理特征相吻合[2-3]。

2 中医对活血化瘀的认识血瘀是指血流不畅或血不归经所致的血液循环障碍。

古代中医文献称之为“蓄血”、“宿血”、“干血”、“死血”、“恶血”、“毒血”及“败血”等。

血瘀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大凡气滞血瘀或瘀滞不畅之血为狭义的血瘀;而污秽有毒之血为广义的血瘀。

肝为风木之脏,肝主疏泄,调节全身气机,使调达舒畅,具有藏血和调节血量的功能,是维持血液在经脉中正常运行的重要脏器。

在病理状态下,由于湿热、情志、劳倦等多种原因,导致肝郁气滞,血行不畅,血脉瘀阻,形成肝病血瘀证。

慢性肝病常有黄疸、胁痛、积聚、臌胀等证候,血瘀是这些证候的主要病机。

在治疗方面,应结合病因、病位,同时结合瘀血程度应用活血化瘀药物。

由于瘀血程度有轻有重,治疗用药相应有别。

古代文献中有“和血”、“活血”、“散血”、“行血”、“破血”、“逐瘀血”、“主恶血”等不同提法。

瘀血较轻,血气不和者,选养血、和血药;瘀血一般,程度居中者,选活血、行血、通瘀药;瘀血较重者,选破血、消瘀、攻坚药[4]。

3 活血化瘀法治疗黄疸的临床研究陈氏等[5]将常用活血化瘀中药分为和血药、活血药和破血药。

①和血类药物指有养血、和血脉作用者,包括当归、丹参、生地黄、鸡血藤、芍药等;②活血类药物指有活血、行血、通瘀作用者,包括川芎、红花、三七、郁金、益母草、姜黄、泽兰、延胡索、牛膝、王不留行、苏木、乳香、没药等;③破血类药物指破血消瘀作用峻猛者,包括大黄、水蛭、三棱、莪术、桃仁、血竭、虻虫等。

同时证明活血化瘀类中药的作用机制主要在于活其血脉(改善心脑血管功能、血液物理化学性状、血小板及凝血系统功能、微循环等生理功能)、化其瘀滞(抗心肌缺血、脑缺血,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凝、抗血栓形成等)。

研究证实,活血化瘀法有改善血液循环、防止血栓形成、调节代谢、促进组织修复、抗炎及调节免疫的功能等广泛作用[6]。

针对慢性肝炎的病变特点,活血化瘀法的作用机制有以下几方面:①改善症状、体征,对纳差、乏力、腹胀、胁痛、齿鼻衄等症状及消除肝脾肿大、牙龈出血、鼻衄、蜘蛛痣、肝掌、黄疸等体征均有显著疗效;②改善肝功能,降低谷丙转氨酶(ALT),改善蛋白代谢障碍,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抑制病毒复制,改善肝脏血循环,促进肝细胞再生及功能恢复,抗肝纤维化,防治肝硬变。

运用活血化瘀法论治慢性肝炎时要结合其病因、病机特点及药物特性,灵活配伍其他治法,以更好地发挥活血化瘀治法的功效[7]。

常用配伍有:①行气化瘀法,用于肝郁致气滞血瘀证;②补气活血法,用于气虚血瘀证;③清热化瘀法,用于肝郁化火或阴虚火旺证;④软坚消癥法,用于癥瘕积聚证。

另外,还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配伍温阳、滋阴、祛痰、补血、通下等治法。

3.1 急性肝炎赵氏[8]采用清热祛湿、凉血活血法,热偏重予清热凉血祛湿(基本方:茵陈30 g,栀子15 g,大黄10 g,泽兰15 g,茅根15 g,牡丹皮10 g,鸡骨草15 g),湿偏重予健脾祛湿活血(基本方:茵陈30 g,茯苓20 g,丹参15 g,茅根10 g,白术10 g,砂仁10 g,谷芽10 g)。

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102例,结果治愈93例,好转6例,无效3例,平均治愈天数21 d。

3.2 慢性肝炎罗氏等[9]应用活血化瘀法(基本方:桃仁、红花、赤芍、茯苓、桂枝、丹参、制大黄、茜草、葛根)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所致的重度黄疸45例,其中慢性重症肝炎15例,慢性胆汁瘀结型肝炎25例,慢性肝炎(重度)5例。

结果:服药1~2个疗程后,治愈26例,占57.78 %;好转13例,占28.89 %;无效6例,占13.33%;总有效率为86.67%。

3.3 慢性重型肝炎李氏[10]在综合治疗亚急性重症肝炎的基础上,重用生大黄与凉血活血中药组方治疗14例大便干燥或2 d以上无大便者,血清总胆红素≥171 μmol/L,并持续加深者,加用生大黄30~60 g,水煎服或鼻饲。

有大便后使大便控制在每天3~5次(生大黄水煎时间越长,泻下作用越弱,可根据大便次数控制煎药时间,一般文火煎3~5 min),7 d 后改服中药组方:茵陈、栀子、蒲公英、牡丹皮、赤芍、生地黄、白茅根、黄芩、车前子(包)、生大黄(后下)等,并随证加减,每日1剂,30剂为1个疗程,一般用1~2个疗程。

治疗前后总胆红素(TB)分别为(373.68±201.41)μmol/L和(35±17.21)μmol/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分别为(165.15±152.17)U/L和(16±6.5)U/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分别为(21.16±12.46)%和(50.34±25.16)%。

治疗前后相比改善均非常显著,14例中存活11例(78.57%)。

何氏等[11]对52例重型肝炎随机分成治疗组36例与对照组16例,治疗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凉血活血中药并重用赤芍(基础方:赤芍300 g,丹参、牡丹皮、葛根、生地黄、茜草各15~20g,大黄、当归各10~15 g)。

结果:治疗组病死率为38.88%,对照组为75%(P0.05),治疗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汪氏等[12]运用行气破血法(基础方:三棱、莪术、桃仁、红花、黄芪、当归、赤芍、葛根)治疗重型肝炎23例,结果存活17例(73.91%),死亡4例,无效自动出院2例。

16例中期存活15例,7例晚期存活2例(28.5%)。

3.4 淤胆性肝炎瘀热发黄系指瘀热胶结所致的黄疸。

《诸病源候论》云:“血瘀在内,则时时体热而发黄。

”《临证指南》指出:“阳黄之作,湿从火化,瘀热在里,胆热溢泻,故发黄。

”汪氏[13]根据《证治准绳》中所言“治黄须分新久,久病又当变法也”。

本着“继承不泥古,发扬不离宗”的原则,在治疗黄疸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思路。

他认为,病程日久之高胆红素血症,99%有血热血瘀之共同见症,但其病因病机复杂,证型多变,故应以凉血活血为主要治法,结合证型及胆红素代谢障碍加减为治。

其独特的系列治法退黄效果高达90%以上;凉血活血重用赤芍治疗高胆红素血症300余例,显效率94%。

其它的治疗方法包括温化水湿、行气破血、宣畅三焦、温补肾阳等。

贺氏等[14]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350例重症淤胆性肝炎进行治疗。

基本方:赤芍80~120 g,桃仁15 g,红花15 g。

每日1剂,疗程8周。

单纯血瘀者用基本方;兼血热者加牡丹皮、生地黄、丹参;兼饮停心下者,加苓桂术甘汤;兼脾肾阳虚者,加炮附子、肉桂;兼湿邪弥漫三焦者加三仁汤。

结果:显效288例,有效26例,无效36例,总有效率89.7%;其中64例急性肝炎及286例慢性肝炎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7.5%及90.2%。

卢氏等[15]自拟化瘀利胆消积汤(丹参30 g,瓦楞子15 g,茵陈30 g,金钱草30 g,生大黄15 g,郁金12 g,枳实12 g,陈皮30 g,鸡内金30 g,炙甘草6 g),本方具有活血化瘀、利胆排石之效,配合33%硫酸镁具有泻下、松弛扩张胆管和oddis括约肌作用,增强了排石退黄效果,二者相合以达到祛邪、退黄、改善肝脏功能之目的。

治疗淤胆性肝炎48例,临床观察效果较好,1个疗程治疗总有效率93.7%,治愈率81.25%。

方氏[16]以解毒活血化瘀汤[丹参、桃仁、红花、郁金、泽兰、虎杖、白茅根、川牛膝各10~15 g,金钱草、海金沙(包)各30~50 g,三棱、莪术各10~40 g(从10 g开始,剂量逐渐加大),茵陈、车前子(包)各30 g]治疗急性淤胆型肝炎26例,慢性淤胆型肝炎41例,除5例无效外,均为治愈或好转,胆红素降至正常时间为13~63 d,大部分25~30 d ,平均29.95 d。

胡氏等[17]采用凉血活血方(基本方:赤芍60~80 g,丹参、茜草各15 g,生大黄8~15 g)治疗淤胆型肝炎80例,治愈25例,显效38例,有效10例,无效7例。

王氏等[18]自拟凉血活血汤(赤芍60 g,丹参、生地黄、牡丹皮各30 g,郁金15 g,泽兰15 g,益母草15 g,羚羊角3 g)治疗51例淤胆型肝炎,结果38例治愈,4例显效,4例好转,5例无效。

孔氏等[19]在一般保肝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以红花、桃仁、三棱、莪术、赤芍为主的凉血活血化瘀药,再辅以行气、化痰、化湿解毒方法治疗35例淤胆型肝炎。

水煎,早晚各服1次,8周为1个疗程。

结果:疗程结束时总胆红素恢复正常的有26例(74.3%),接近正常的有9例(25.7%)。

3.5 残黄范氏[20]以加味四物汤(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生地黄、赤芍、柴胡、桂枝、大黄、甘草)治疗30例病毒性肝炎残黄不退者,28例治愈,胆红素恢复正常时间最短为1.5个月,最长为4.5个月,平均3个月,2例好转。

【参考文献】[1] 汪承柏.中医中药治疗重度黄疸肝炎的研究思路[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1998,8(1):1-2.[2] 朱起贵.肝病血瘀证治[J].湖北中医杂志,1998,20(3):52.[3] 张俊富,崔丽安,范淑芳.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乙肝264例临床疗效分析[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6,12(1):17.[4] 孟淑芬,崔岩.活血化瘀法的临床应用原则[J].齐鲁医学杂志, 2001,16(2):172.[5] 陈可冀,李连达,翁维良,等.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5,3(1):1-2.[6] 赵晓威,郭振球,李辅国,等.抗纤灵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药导报,1996,2(2):7.[7] 翁维良.活血化瘀治疗疑难病[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3.23.[8] 赵淑兰.清热祛湿,凉血活血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102例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8,5(7):26-27.[9] 罗生强,靳雪源.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肝炎重度黄疸45例[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2,26(2):37.[10] 李建义.重用生大黄与凉血活血中药组方治疗亚急性重症肝炎14 例[J].山西临床医药杂志,2001,10(11):855.[11] 何仁贵,卢存运,王文坂.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凉血活血并重用赤芍对重型肝炎的治疗结果[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1,11(suppl):86-87.[12] 汪承柏,贺江平.行气破血法治疗重度黄疸肝炎及慢性重型肝炎46例分析[J].光明中医,1995,(1):11-12.[13] 汪承柏.高胆红素血症的中医治疗[J].辽宁医学杂志,1995,9(1):22.[14] 贺江平,汪承柏.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度胆汁瘀结型肝炎[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7(9):540-541.[15] 卢太娥.活血化瘀法配合硫酸镁治疗瘀胆型肝炎临床观察[J].长治医学院学报,1998,12(1):58-59.[16] 方亦农.解毒活血化瘀汤治疗瘀胆型肝炎67例[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0,19(1):20.[17] 胡大庆,蔡淑玲,杨素霞,等.凉血活血方治疗瘀胆型肝炎80例[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0,10(6):45.[18] 王品利,王书兰.凉血活血汤治疗瘀胆型肝炎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 1999,21(4):204.[19] 孔杰,刘贺,李佳,等.重用凉血活血药治疗瘀胆型肝炎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17(9):1661-1662.[20] 范金华.活血化瘀法治疗病毒性肝炎残黄不退的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17(9):828-82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