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及水文

合集下载

水文气象研究内容

水文气象研究内容

水文气象研究内容
水文气象研究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主要研究气象与水文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气象因素对水文过程的影响。

水文气象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气象因素对水文过程的影响
气象因素是影响水文过程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们包括降水、蒸发、气温、风速、湿度等。

降水是水文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气象因素之一,它直接影响着地表径流和地下水的形成和变化。

蒸发是水文过程中的另一个重要气象因素,它决定了水体的蒸发散和蒸发补给。

气温、风速和湿度等气象因素也对水文过程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二、水文过程对气象的影响
水文过程也会对气象产生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水体的蒸发作用会影响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和湿度;二是水体的蒸发和降水过程会影响大气中的能量平衡和热量分布;三是水体的蒸发和降水过程会影响大气中的气压和风向等。

三、水文气象模型的建立和应用
水文气象模型是水文气象研究的重要工具,它可以模拟和预测水文过程和气象变化。

水文气象模型的建立和应用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包括气象数据、水文数据、地形数据等。

水文气象模型的应用可以
为水资源管理、防洪减灾、农业生产等提供科学依据。

四、气象灾害与水文灾害的关系
气象灾害和水文灾害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要自然灾害,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气象灾害如暴雨、干旱等会引发水文灾害如洪涝、旱灾等,而水文灾害也会对气象产生影响,如洪水会影响气象的温度、湿度等。

水文气象研究内容十分广泛,它涉及到气象、水文、地理、环境等多个学科领域,对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气象与水文学的交叉研究与应用

气象与水文学的交叉研究与应用

气象与水文学的交叉研究与应用气象与水文学是两个密不可分的学科,它们之间存在着深刻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气象学研究的是大气的运动和变化规律,而水文学则关注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循环、形成和变化过程。

两者的交叉研究不仅可以深化对自然界的认识,更可以为社会生产和生活提供重要的科学支持和技术服务。

本文将从交叉研究的理论基础、应用领域和前景展望三个方面,探讨气象与水文学的交叉研究与应用。

一、交叉研究的理论基础气象和水文是大地系统中的两个基本要素,它们的相互作用和关联关系影响着大地系统的运行和演化。

交叉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大地系统的观念。

大地系统指各种自然和人为要素构成的一个开放的、相互作用的系统,包括地球表层、大气、水体、生物体和人类社会等多个层面。

大地系统的运行和演化是由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所驱动的。

气象和水文是大地系统的两个交叉子系统,它们之间存在三种基本的相互作用关系:(1)气象因素影响水文过程,气象要素是影响水文系统的主要外部因素之一,如降水、蒸发散、大气湿度、气温等,它们对水文过程的调节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2)水文过程反过来影响气象因素,地表水和地下水通过蒸发、植被蒸腾等途径影响大气湿度、云量和降水等气象要素。

(3)气象因素和水文过程之间存在复杂的反馈机制,气象要素和水文过程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系统。

如降水过程影响了地表径流和地下水的变化,又通过地下水循环影响了地表水量的分布和地表的植被生长等过程。

以上三种相互作用形成了气象与水文学交叉研究的理论基础。

通过对气象和水文过程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可以建立起更加完善的大地系统模型,为科学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更为准确、全面和可靠的科学依据。

二、应用领域气象与水文学交叉研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广泛。

其中,水资源管理和防灾减灾是重要的应用领域。

1、水资源管理水资源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而气象因素与水文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水文 气象 标准

水文 气象 标准

水文气象标准水文是指以水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水资源、水环境、水文循环、水文地质等问题的一类学术文献。

而气象是研究大气现象、天气变化和气象条件的科学。

水文和气象密切相关,两者相互影响,共同决定了地球上的水循环和气候变化。

一、水文内容:1. 水资源问题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水文研究中,可以探讨水资源的分布情况、利用状况、保护与管理等问题。

可以分析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提出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方式,保障人民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的需求。

2. 水文循环水循环是指地球上水在不同物态之间循环的过程,包括蒸发、降水、蓄水、流通等过程。

水文循环对地球的气候和水资源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可以详细探讨各个环节的作用和影响因素,如温度、植被覆盖、地形等,以及人类活动对水文循环的影响。

3. 水文地质水文地质是研究地下水分布、水质、水文地质条件等问题的学科。

可以分析不同地质条件下水文循环的特点,如砂石地层的渗透性、岩溶地区的水溶作用等。

此外,还可以探讨地下水与地表水的交互作用,如河流与地下水之间的联系等。

二、气象内容:1. 大气现象大气现象是指大气中发生的各种现象,如气压变化、温度变化、湿度变化、风力与风向变化等。

可以分析这些大气现象的成因和变化规律,如高气压、低气压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不同地区温度变化的原因等。

2. 天气变化天气是指大气短时间内的气候状态,常用来形容气候的温度、湿度、风力、天气现象等。

可以研究天气变化的规律,如季节性变化、气候异常、气候现象(如台风、龙卷风等)的形成过程等。

3. 气象条件气象条件是指不同气象现象发生的环境条件,如大气温度、湿度、风向风力等。

可以分析不同气象条件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如不同气象条件下的农作物生长、温室气体排放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等。

以上只是水文和气象相关内容的一部分,从水资源、水文循环、水文地质到大气现象、天气变化、气象条件等,水文和气象在科学研究和社会发展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水文气象概论

水文气象概论

河川径流与人类经济活动最密切,是 水文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地球上的水在太阳能的作用下蒸发→ 空中的水汽→ 有合适条件凝结降水→ 下落成地面水,分三部分: ◆一部分沿地面流成地面径流 ◆一部分渗入地下成为地下径流 ◆大部分流归大海
地球上的水又重复以上循环,运转流动,往返不停…
见自然界的水文循环图:
◆海洋上蒸发的水汽在海洋上空凝结后以降水的
形式又落在海洋里;
◆陆地上的水在没有流归海洋之前,通过蒸发凝结
又落到陆地上,
这种局部的水文循环称小循环或内循环。
水文循环是地球上最重要、最活跃的 物质循环之一。在水文循环过程中,水 的物理状态、水质、水量等都发生不断地 变化,并通过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和径流 四种形式进行着交换。
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运动,为人类带来取 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水资源,对人类的生活和 生产活动有着重大的影响。
研究水文循环的目的,在于认识它的 基本客观规律,了解其各影响因素间的 内在联系,这对合理开发和利用水资源, 抗御洪旱灾害,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都有十分 重要的意义。
水文学:
水文学是研究存在于地球大气层中和地球 表面以及地壳内水的各种现象的发生和发展及 其内在联系的学科。
第一章
水文气象学概论
1.1 水文现象及水文循环
地球上的水主要受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
的两种作用而不停地运动,其运动的表现 形式有四大类型 :降水、蒸发、渗流、径流
1、降水:
大气中的水汽凝结后以液态或固态水的形式降落到 地面的现象,如雨、雪、雾、霰、雹等。
2、蒸发:
水分子从水面、冰雪面及其他含水物质表面以水汽 形式逸出的现象。
气象学(大气科学):
气象学是研究地球大气中各种现象(包括物理 和化学现象以及人类活动对它的影响)的演变规律, 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一门学科。

水文气象信息概述_观测、融合与再分析

水文气象信息概述_观测、融合与再分析

水文气象信息概述_观测、融合与再分析水文气象是指水文与气象两个学科交叉领域的研究,它主要关注气象要素对水文过程产生的影响以及反过来由水文过程对气象产生的影响。

水文气象信息则是在水文气象领域中收集、分析和应用的关于气象要素和水文过程的信息。

本文将对水文气象信息的观测、融合与再分析进行概述。

观测是水文气象研究的基础,通过观测气象要素和水文过程的相关变量,可以获取大量的水文气象数据。

目前常用的观测手段包括气象站点观测、雷达观测、卫星遥感观测、无线传感器网络观测等。

气象站点观测是最传统的观测手段,通过在地面布置气象观测站点,测量和记录温度、湿度、风速、降水等气象要素的变化。

雷达观测则通过探测降水粒子反射和散射的微波信号来获取降水强度和类型等信息。

而卫星遥感观测可以通过卫星传感器监测地表温度、海洋温度、云覆盖度以及地表反照率等气象要素。

无线传感器网络观测则是近年来新兴的观测手段,通过部署密集的传感器网络来获取地表温度、土壤湿度、河流流量等水文气象信息。

观测所得的水文气象数据具有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和不连续性,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些数据,需要进行数据融合。

数据融合是指将不同观测手段获取的数据进行整合和匹配,以获得更全面、精确的水文气象信息。

数据融合的方法主要包括加权平均法、最优插值法、人工智能方法等。

加权平均法是一种简单的数据融合方法,通过对各种观测数据进行加权平均,得到融合后的数据。

最优插值法则是一种常用的插值方法,通过对观测点附近的数据进行插值,推断其他地点的观测值。

而人工智能方法则可以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对观测数据进行训练,从而模拟和预测水文气象要素的空间和时间变化。

再分析是基于观测数据和数值模式模拟结果的综合分析方法,目的是重新分析过去一段时间的气象要素和水文过程。

再分析可以通过对历史观测数据与数值模拟结果的比对和校正,得到更全面、连续、一致的水文气象信息。

再分析可以采用各种数值模式,如大气环流模式、水文模式等。

长江航道环境基本特征系列二(水文、气象)(精)

长江航道环境基本特征系列二(水文、气象)(精)

长江航道环境基本特征系列二(水文、气象)(一)水文长江干线6、7、8、9四个月为洪水期,水位高,流速大;12月至翌年3月为枯水期,水位低,流速小,航行条件差;4、5、10、11四个月为中水期,水位适中,为全年航行条件较好的时期。

(1)长江上游自然河段水位周期变化,比降、流速较大,水流流态紊乱。

在洪水季节,洪峰来临时,水位日涨落剧烈。

回水变动区段,中枯水期比降小、流速缓慢,流态平稳,洪水期恢复自然状态,比降、流速较大,水流流态紊乱。

长江上游,主要有嘉陵江、涪江、渠江、乌江等河流汇入长江。

(2)库区航段,水深富裕,比降小、流速缓慢,流态平稳。

三峡水库根据工程进展及防洪、通航的需要在145m至175m水位间运行。

每年5月末至6月初,水库水位降至汛期限制水位145m。

整个汛期6-9月份,除入库流量大于下游河道安全泄量时拦截超额洪水,水库水量抬高外,一般维持在145m运行。

汛末10月水库蓄水,逐渐升高到175m运行。

12月至历年4月底水库按保证出力要求运行,并逐步降落,以增加下游流量和电站出力,但枯季消落最低水位不低于155m,以保证水库回水变动区航道水深。

三峡库区季节性水位运行示意图如下:图2.1-3 三峡库区季节性水位运行示意图三峡库区年径流丰富,主要来源于降水,通过各支流汇集于长江。

径流量变化与降水的季节性变化一致,洪水季节发生在每年的6-10月,枯水季节发生在每年的11-次年4月。

汛期6-10月径流量占全年70%以上,根据宜昌站多年实测资料分析,主要水文特征如下:最大年径流量5205亿立方米;最小年径流量3570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径流量4390亿立方米。

实测最大流量70800m3/s,实测最小流量2770 m3/s。

成库后,由于水位抬高,过水面积增大,水流流速减小,水流相对平缓。

洪水期表面流速:坝前水域1.4m/s左右,巴东3 m/s左右,万州3.5 m/s左右。

枯水期表面流速:坝前水域0.3m/s左右,巴东0.5m/s左右,万州0.7m/s左右。

气象与水文

气象与水文

气象与水文
1.气象特征
焦作矿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

北部山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701mm,年最小降水量412mm(1965年),年最大降水量为1195mm(1963年)。

山前冲积平原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95mm,最小降水量为289.8mm(1981年),最大降水量
922mm(1965年)。

降水量在一年内分配非常不均:多集中在七、八月份,约占全年降水量的48%左右;其次为六、九月份,约占全年降水量的22%左右。

主要受地形的影响,降水量自北部山区到山前冲积平原呈逐渐减少趋势。

2.水文特征
焦作矿区外围主要河流有丹河、山门河、峪河、西石河和纸坊沟。

丹河属黄河水系,为常年性河流,河床漏失严重,后寨至后陈庄一带,是河水的强烈渗漏地段。

1994年实测年平均渗漏量是1.7338m3/s,丹河渗漏补给是焦作矿区喀斯特水的补给来源之一。

其余河流属海河水系。

除丹河外,峪河也为常年性河流;山门河、西石河、纸坊沟为季节性河流。

上述几条河流大都流经喀斯特发育区,河床漏失严重。

山门河、西石河、纸坊沟实为干谷,只在个别年份洪水能流出山口,平常年份均无水流。

河水在出山口以上近10km地段内全部漏失,补给地下水,均为焦作矿区喀斯特水的补给来源。

水文气象预报

水文气象预报

水文气象预报水文气象预报是指根据气象因素对水文条件进行预测和分析的一种技术手段。

通过水文气象预报,可以及时掌握水文情况,有效预防水灾和其他相关灾害,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本文将从水文和气象方面介绍水文气象预报的重要性和应用。

一、水文预报水文预报是指根据已有的水文数据和气象资料,利用数学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对未来一段时间内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变化进行预测。

水文预报在水利工程、农田灌溉和城市排水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水文预报,我们可以预测河流的水位、流量和洪峰期,及时采取措施防范洪水灾害;同时,对于农田灌溉和城市排水管理也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气象预报气象预报是指根据已有的气象数据和气象模型,结合气候系统变化规律,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天气变化进行推测。

气象预报在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灾害防范等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气象预报,我们可以提前预知天气的变化,合理安排农业生产活动;对于交通运输管理方面,也可以提前采取措施,确保交通安全;此外,在灾害防范方面,气象预报可以提醒人们注意天气情况,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三、水文气象预报的重要性水文气象预报是水文和气象两个领域的结合,可以充分利用气象因素对水文情况进行预测和分析。

它对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灾害防范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水文气象预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和管理水资源。

通过对水文条件的预测,可以合理利用和配置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同时,通过对气象因素的分析,可以预测降水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调节水源和灌溉计划,保障农田灌溉和城市供水。

其次,水文气象预报可以提前预警,减少灾害损失。

通过水文气象预报,我们可以及时了解水位、流量和天气等情况,预警洪水、干旱和其他自然灾害的发生。

这样可以提前采取防范措施,减少灾害的发生,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最后,水文气象预报可以为各行各业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无论是农业生产、交通运输还是城市规划等,都需要根据水文气象情况进行决策和管理。

水文、地质条件、场地、气象情况

水文、地质条件、场地、气象情况

水文、地质条件、场地、气象情况
1、水文、地质情况
土层自上而下叙述如下:
(1)杂填土:杂色,以粘性土为主,含大量碎砖、混凝土块等建筑垃圾,松散,稍湿。

层厚0.80—3.30米。

(2)粉质粘土:黄褐色,可塑—硬塑状态,含氧化铁及铁锰质结核较多,分布均匀,一般厚度2.30—3.50米。

(3)中砂:黄褐色,石英、长石质,粒径较均匀,稍湿—很
湿,中密—密实状态,最大厚度7.50米,分布不连续。

(4)圆砾:呈砾砂状,亚圆形,中密状态。

本层为工程基础持力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 ak=720kpa。

地下水的类型及埋藏条件:
(1)有地下水,类型为潜水,赋存于砾砂、圆砾等层中,水量丰富。

地下水平均渗透系数k=7.495cm/min,即k=108m/d,稳定水位埋深7.70—8.30米。

相应标高为35.64—35.93米。

(2)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及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无腐蚀性,对钢结构有弱腐蚀性。

2、场地情况
本场地抗震基本设防烈度为7度,本工程按7度设防,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值:0.10g,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

建筑场地类别为II类。

3、气象资料本地区标准冻深(自然地面以下)为 1.2m,基本雪压为0.50KN/M2,基本风压为0.60KN/M2。

水文气象学的基础理论与方法

水文气象学的基础理论与方法

水文气象学的基础理论与方法水文气象学是一门关于大气、水文和土壤等所涉及到的水循环的科学,它是研究天气和水文环境的关系的一门综合地球科学。

一、水文气象学的基本概念水文气象学是一项兼顾大气气象、水文水资源和土壤水分运动等领域的交叉学科,其研究的内容主要有:1. 气象要素:如降水、气温、湿度、风速和辐射等2. 地表和下垫面,包括土地和水体3. 气象-水文系统中的水的各种形态和运动方式,如地表径流、地下径流、降水入渗和蒸发等4. 各种天气现象的产生、发展和变化规律二、水文气象学的主要方法水文气象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地面监测法:利用监测设备对大气、土地和水体中的各种要素进行实时监测,以获取水文气象数据。

2. 数值模拟法:基于气象和水循环理论,通过计算机仿真的方式对气象和水文环境进行模拟。

3. 统计分析法:将获得的水文气象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以揭示水文气象现象的规律和趋势。

4. 先进遥感技术:利用卫星、航空器等远距离设备进行高清晰度、广覆盖和实时监测,以获取水文气象数据。

三、水文气象学的应用领域水文气象学的研究内容丰富多样,应用领域也十分广泛,其中包括:1. 天气预报:天气预报是水文气象学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应用,通过对大气温度、气压和湿度等气象要素进行分析和预测,为人们生产生活提供服务。

2. 水资源利用:通过水文气象学的研究和预测,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合理规划,以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发展的需要。

3. 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通过对大气、水文和土壤等要素的分析和研究,可以了解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和自然灾害的发生规律,从而为环境保护和气候调整提供数据支持。

总之,水文气象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环境保护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的要求,我们需要继续深入研究和应用这门科学。

水文气象报告

水文气象报告

水文气象报告水是人和自然界生命的基础,气象则是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因素。

水文气象报告就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水文和气象变化进行监测和分析,为人们提供及时、准确的气象和水文信息,用于指导人们安排生产生活活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一、水文方面1、水文简介水文是研究水文循环和水资源的科学,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水文气象报告中的水文部分主要针对江河、湖泊、水库、地下水、海洋等水体进行监测和分析。

水文监测包括水位、水温、流量、降水、土壤水分等。

尤其水位、流量数据对于防洪排涝、水电开发、水资源配置及突发性事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水文监测情况本季度,主要监测河流、湖泊、水库水位、流量、地下水、陆地和海洋水位状况。

其中,河流主要受到降雨和地貌的影响,水位和流量有所上升,但整体处于正常水平。

湖泊、水库水位普遍处于高位,流量较大,监测到部分蓄水区域库水位达到警戒线以上,需要密切关注。

地下水总体处于较低水位状态,需关注地下水开采情况,避免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陆地和海洋水位略微上升,但在合理范围内,对港口和海上作业影响不大。

3、水文风险预警本季度水文方面出现了降雨异常、洪涝灾害等风险事件,需要及时调整灾备预案和应急救援力量。

未来1-3个月,预计出现洪涝、水库蓄水等水文灾害风险,需要加强预警防范和应急处置。

二、气象方面1、气象简介气象是研究大气物理、天气规律和气象变化的学科,是一门基础性和应用性相结合的科学。

气象监测主要包括温度、湿度、气压、风速、降水等指标。

其中,温度和降水是影响气象最为核心的指标。

2、气象监测情况本季度,主要监测气温、湿度、风速、气压和降水状况。

气温较为适宜,全国大部分地区处于舒适的气象状态。

湿度、风速、气压波动较小,没有出现明显异常情况。

而降水方面,全国大部分地区出现降雨较多的情况,特别是中南部地区,局部地区出现过极端降雨现象,可能引发暴雨和洪水等极端天气事件,需要加强应急预案和灾后处理。

水文学在气象预报中的应用

水文学在气象预报中的应用

水文学在气象预报中的应用天气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着极大的影响,而气象预报则是人们获取气象信息和预测未来天气的主要途径。

然而,天气和水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水文学的应用可以提高气象预报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本文将探讨水文学在气象预报中的应用。

1. 水文信息对气象预报的影响水文因素对气象产生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直接影响包括降雨、蒸发、温度、湿度、大气压力等对气象的影响;而间接影响则是水文因素对气象预报的辅助作用。

水文因素对气象预报的辅助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 降雨与径流:水文数据中的雨量信息对于气象预报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是形成地表径流的主要因素,掌握它有助于推断近地面气象信息。

(2) 地下水和地表水:地下水和地表水分别对气象的温度、湿度等有着间接影响,地表水还与气象中的蒸发有关。

(3) 水文地貌:地貌对气象的形成和演变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了解所研究区域的水文地貌对于气象预报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2. 水文学在气象预报中的应用实践在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水文学在气象预报中已经被广泛应用。

例如,现在的气象预报模型中,水文模型已经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除此之外,水文学在ABA (自动气象站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也非常普遍。

ABA系统包括了气象仪器、计算机和流媒体数据传输等系统,利用水文信息和水文模型,ABA系统可以自动生成气象预报报告。

水文学在气象预报中的应用还包括了降雨量预测、洪水预报、旱灾预警等方面。

例如,在降雨预报中,水文学家可以依据降雨的总量、降雨强度、降雨分布等指标进行预报。

在洪水预报方面,水文学家根据预测的降雨量、流域地形等指标进行预报。

如果发现洪水可能到来,便可以及时组织人力、物力和工程的抗洪抢险工作。

而在旱灾预警方面,水文学家可以根据所研究区域的降雨量、蒸发量等指标进行预测,给出干旱指数,并根据干旱指数进行旱情分析和预警。

3. 水文学在未来气象预报中的发展方向水文学的应用在气象预报中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水文学在气象预报中的应用将会更多样化、更深入。

水文气象要素变化特征

水文气象要素变化特征

水文气象要素变化特征
水文气象要素变化特征指的是水文和气象要素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规律。

下面列举了一些常见的水文气象要素变化特征:
1. 降水:降水量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存在季节性和年际变化。

一般来说,夏季降水量较多,冬季较少。

年际变化表现为多年降水量的长期平均值存在波动,可能会出现干旱或洪涝等极端降水事件。

2. 温度:温度变化与地理位置、季节和气候类型有关。

在地球上不同地区和不同季节,温度的年际变化和日变化都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温度随着纬度的升高逐渐降低,夏季温度较高,冬季较低。

3. 蒸发:蒸发是水从地表蒸发到大气中的过程,与气温、风速、湿度等因素有关。

一般来说,蒸发量与温度和风速呈正相关关系,与湿度呈负相关关系。

蒸发量的年际变化与气候类型和地理位置有关。

4. 地下水位:地下水位受降水和蒸发的影响,存在季节性和年际变化。

一般来说,降雨量较多的季节地下水位较高,而蒸发量较大的季节地下水位较低。

地下水位的年际变化与降水量和地下水补给的多少有关。

5. 河流流量:河流流量与降水和地下水的补给有关。

一般来说,降雨量较多的季节河流流量较大,而蒸发量较大的季节河流流量较小。

河流流量的年际变化与降水量和地下水补给的多少有
关。

总之,水文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与气候、季节和地理位置等因素密切相关,不同要素在不同时间尺度上都存在着一定的规律和变化趋势。

这些特征对于水资源的管理和气候变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气象水文耦合预报关键技术与应用

气象水文耦合预报关键技术与应用

气象水文耦合预报关键技术与应用气象水文耦合预报作为一种重要的气象预报领域,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

气象水文耦合预报技术是将水文和气象学结合在一起,以预测水文系统及其周边环境必要参数的一种方法。

该方法可以有效地改善气象水文预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它对促进水环境保护也有重要作用。

气象水文耦合预报关键技术主要包括水文气象耦合数据、水文气象耦合模型、水文气象耦合有效分析以及水文气象耦合、模拟和控制研究等。

首先,水文气象耦合数据包括气象和水文数据的采集、管理和处理,是气象水文耦合预报的基础和前提。

采集的气象和水文数据是耦合模型的入口,它决定了数值模型计算的准确性和精度,影响着预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其次,气象水文耦合模型是气象水文耦合预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水文模型计算和气象模型计算。

水文模型计算可以定量表征水文系统的运动,而气象模型计算是根据气象原理模拟大气的瞬时指标,来影响水文模型的计算结果。

第三,水文气象耦合有效分析是指使用水文气象耦合模型进行时空预测运算,并对预报结果进行定量分析和判断,以最大限度地提高预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最后,水文气象耦合、模拟和控制研究是以系统的理论和数学方法研究水文气象关系的科学研究,它有助于开发适应性气象水文耦合预报模式,从而改进气象水文耦合预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促进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气象水文耦合预报的应用范围很广,主要在洪水预报、洪涝防御、水资源调度和水位调控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

例如,洪水是最常见的气象灾害,气象水文耦合预报可以根据气象数据开展洪水预报,实现洪水早期预警,有效减少受灾风险,提高人民群众安全系数。

另外,水资源调度和水位调控也可以通过气象水文耦合预报,结合水资源管理的需要,准确预测水资源变化,有效利用水资源。

总之,气象水文耦合预报是一项关键性的气象预报技术,它能有效的应用于水文系统的运动和环境变化,从而改善气象水文预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水环境保护做出积极贡献。

气象学在水文学中的应用研究

气象学在水文学中的应用研究

气象学在水文学中的应用研究气象学和水文学是两个相互关联且相互依赖的学科领域,它们之间的研究与应用旨在深入了解和预测与气候和水资源相关的各种现象和过程。

本文将探讨气象学在水文学中的应用研究,并解析其在水文领域的重要性。

首先,气象学在水文学中的应用最重要的是气象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分析。

通过气象观测站和卫星等手段,可以获得包括降水量、气温、湿度、风向风速等多种气象信息。

这些气象数据为水文学提供了重要的参数和变量,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描述气候与水文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其次,在水文预测和水资源管理中,气象学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气象学为水文模型提供了输入数据,如降水量和蒸发量等,这些数据可以用于模拟和预测水文过程,如径流和地下水充沛度等。

同时,在水资源管理中,气象学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制定水资源调度和管理策略,以应对气候变化和水资源的日益紧缺。

另外,气象学在水文学中的应用也涉及到灾害预警和风险评估。

气象条件对于洪水、干旱、风暴潮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通过准确的气象数据和模型,我们能够及时预警并评估这些灾害的风险,从而采取相应的防灾措施,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此外,气象学可以与其他学科领域相结合,推动水文学的进一步发展。

例如,气象学与遥感技术结合,可以获取更精细的气象数据,提高水文模型的准确性和精度。

同时,气象学与数学、统计学相结合,可以开展更深入的研究,推动水文学理论的创新和优化。

综上所述,气象学在水文学中的应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准确地获取和分析气象数据,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预测水文过程,为水资源管理和灾害防控提供有力支撑。

同时,气象学与其他学科的结合将推动水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水文气象研究进展

水文气象研究进展

水文气象研究进展水文气象研究进展水文与气象是地球科学领域中两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它们共同研究了地球上大气、水文和水循环等相关现象。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水文气象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将从气候变化、水资源管理和灾害预警等几个方面介绍水文气象研究的最新进展。

首先,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关注的焦点之一,也是水文气象研究的重点之一。

气候变化对气象和水文过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进一步加剧了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研究人员通过分析全球气温、降水和气压等气候要素的变化趋势,探讨温室气体排放和自然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这些研究结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测气候变化趋势,制定应对措施。

其次,水资源管理是水文气象研究的另一重要领域。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全球水资源面临着日益加剧的压力。

水文气象研究通过对水文过程和水循环的深入研究,为水资源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利用气候模型、水文模型和水资源评估工具等手段,研究人员可以预测未来水资源的供应和需求情况,制定合理的水资源管理策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此外,灾害预警也是水文气象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由于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极端天气事件如暴雨、洪水、干旱和台风等在全球范围内变得更加频繁和剧烈。

水文气象研究通过对气象灾害的成因机理和发展趋势的研究,提高了对灾害风险的预测能力。

同时,结合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大数据分析等手段,研究人员可以实时监测天气情况,及时预警并采取应对措施,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总之,水文气象研究在气候变化、水资源管理和灾害预警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有望对气候变化和水文过程等复杂现象有更深入的理解,并针对性地制定应对策略,保护地球的水资源和环境。

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推动水文气象研究的发展,为人类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可持续发展综上所述,水文气象研究在水资源管理和灾害预警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水文过程和水循环,科学预测未来水资源的供需情况,并制定合理的管理策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气象水文标注

气象水文标注

气象水文标注回顾历史,世界文明古国的发源并非偶然:在东方,黄河和长江孕育了五千年中华文明;在印度,圣洁的恒河滋养了神圣的古印度文明;在中东,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共同浇铸了繁荣的古巴比伦文明;在遥远的非洲,绵长的尼罗河成为辉煌的古埃及文明的滥觞之地......一条条奔腾不息的古老河流,给予了人类最初的养份。

有了水,生命才能存在,人类才能发展,世界才能生生不息。

如何看待水文气象这个交叉学科?二者如何耦合、如何共进?我们将从“气象+水文”的角度,探讨二者之间的依存关系。

作为地球系统中最敏感的圈层——大气圈和水圈,“气象”与“水象”共同掌控地球系统模拟的核心环节。

从上下游的关系来说,“气象”是“水文”的上游,从服务的角度来说,气象模式的发展,也需要从水文学的角度获取更多的反馈。

这样的捆绑或交叉使“气象+水文”注定会创造无限丰富的内涵。

气象与水文耦合的主要介质是降水和蒸发,气象负责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对降水等关键要素加以预测,解决工程水文本身解决不了的问题,如:20 世纪30 年代在工程防洪设计中需要的可能最大降水估算(PMP); 洪水预报和山洪预警中定量降雨估算和预报(QPE/QPF); 以及21 世纪兴起的全球气候变化的陆一气相互作用等。

可见, “气象+水文”的研究和应用, 推动了水文核心问题的发展。

同时,水文学的进步对气象及其它领域的反哺作用则表现在某些交叉学科:例如针对作物和生态系统的植物学和生态学,河流入海口过程模拟的海洋学,以及综合人类和水系统的社会经济学,这些进步融合到地球系统的模拟中,也会带来天气和气候预测能力的进步。

气象和水文这对地学界的孪生小姐妹,在携手拓展陆地记忆的过程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

降水预报是水文预报中最重要的输入因子。

随着近30年来数值天气预报的发展,实现水文预报预见期延长,预报精度增加以及在数值天气模式中陆面模式的改进——水气“双向耦合”模式已经逐渐变得可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1气象及水文
4.1.1气象特征
龙门县位于广东省中部略偏北地区,范围介于东经113 °48′26″至114°24′58″,北纬23°20′06″至23°57′50″,属南亚热带季风气侯。

山多是影响龙门县气侯差异的主要原因,导致县内气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具有明显的山区气侯特点,南北温差较大,可达4.7‴。

冬半年盛行偏北风,夏半年盛行偏南风,春暖来得迟,春末升温快;夏季降雨多;秋凉来得早,秋季降温明显;冬季日温差大,有不同程度的低温、霜冻天气。

根据龙门县气象台的资料,该台气象资料统计各特征如下:
年平均气温21.1‴
年平均相对湿度83%
年最大相对湿度100%
年最小相对湿度14%
年平均降雨量2151.4mm
日最大降雨量171.9mm
年平均蒸发量1394.3mm
年平均雷暴日数78d
年平均霜日数7d
年平均风速 1.2m/s
年最大风速18m/s
附风向玫瑰图如下:
比例图例
风向频率:1:2 风向频率:-----
4.1.2水文条件
方案(一)金山站址地下水为赋存于第四系各地层中的潜水类型,主要受大气降水及地表水补给,水位变化因气候、季节而异;丰水季节地下水水位明显上升,第四系各地层多处于饱水状态;此外在砂砾岩各
风化带裂隙中尚赋存少量基岩裂隙水,受大气降水和上层地下水补给。

勘察期间测得潜水的稳定水面埋藏深度变化于1.00~5.50米之间,相当于标高-4.61~3.19米。

方案(二)庙山站址地下水以潜水为主,赋存于基岩裂隙及上覆土层孔隙中,受大气降水及地表水补给,地下水位明显受地表水体的影响,往地形低洼处渗透排泄。

根据对地下水试样进行的水质分析得知:拟建场地内地下水水质在强透水性地层中对混凝土结构具有弱腐蚀性,在弱透水性地层中对混凝土结构无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无腐蚀性,勘察结果表明,拟建场地内无强透水性地层。

4.2地震烈度、场地土类型、建筑场地类别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龙门县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

拟建场地土的类型为中软~中硬场地土,建筑场地类别均为Ⅱ类。

该场地属于可进行建设的一般地段。

4.2.1岩土工程分析与评价
4.2.1.1工程环境条件评价
站址位于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金山站址其东北侧距龙门县金龙大道约200米,东侧与科达装饰板厂相邻,场地经人工堆填整平后,大部分较为平坦,仅场地南端有一高约7米的小山包,其附近均基出露,场地周边空旷,有简易公路通入场地,有利于施工机械进出场及在场地施工作业;庙山站址紧靠过境公路,施工机械进出场及施工作业不成问
题。

4.2.1.2场地稳定性与适宜性评价
根据岩土勘察结果,拟建场地在勘探深度范围内,未见到影响场地稳定性的不良地质作用,场地是稳定的,适宜兴建该项目。

4.2.1.3场地地震地质稳定性评价
研究区内断裂构造发育,陆区主要有东西向、北东向和北西向三组,南海北部近岸浅海区则有北东东向和北西向两组。

(1)东西向断裂
东西向断裂以高要—惠来断裂带(F11)、佛冈—丰良断裂带(F12)和贵东断裂带(F13)为代表,主要表现为燕山期花岗岩和喜山期基性岩受其控制呈东西向分布,如佛冈岩体、贵东岩体等。

佛冈—丰良断裂带的地球物理场有明显的反映,是断裂带南北两侧的不同区域背景场的分界线。

本组断裂属潜伏的基底断裂,除切割最深外,其生成时代也最早,大多数在加里东运动期已具雏形。

东西向断裂是深部构造的主要骨架,控制本区的大型隆起和拗陷。

断裂在燕山运动及其以前主要表现出挤压的特征,新生代以后断裂活动转化为张性的正断层。

据热释光测年资料表明,高要—惠来断裂带的最新活动年龄在距今78.4~8.55万年,相当于中更新世中期至晚更新世早期。

1962年河源Ms6.1级地震及1605年琼山Ms71/2级地震,其极震区或极震区以外的等震线都呈近东西向展布,这表明东西向断裂是Ms6级以上地震的发震或控震构造。

(2)北东向断裂
北东向断裂由东而西主要有潮安—普宁断裂带(F8)、莲花山断裂带(F7)、紫金—博罗断裂带(F6)、河源断裂带(F5)、广州—从化断裂带(F4)、鹤城—金鸡断裂带(F3)、苍城—海陵断裂带(F2)、吴川—四会断裂带(F1)等。

断裂带控制地形地貌,是隆起和拗陷的分界线。

断裂带强烈活动于燕山期,沿带岩浆活动强烈,并形成一系列中新生代断陷盆地,如莲花山断裂带上的淡水盆地,紫金—博罗断裂带上的古竹盆地,河源断裂带上的河源—杨村盆地,广州—从化断裂带上的太平盆地、龙归盆地,苍城—海陵断裂与鹤城—金鸡断裂间的恩开盆地等。

断裂带在第四纪以来活动有所减弱。

北东向断裂带与地震的关系密切,东南沿海地区的Ms43/4级以上地震震中基本是沿北东向断裂呈条带状分布,表明北东向断裂是控制强震震中空间分布的主要构造之一。

(3)北西向断裂
北西向断裂主要发育在沿海地区和南海北部海域,一般延伸不长,在靠近沿海地区,断裂较为密集,规模较大,活动较明显;在远离海岸的内陆地区,断裂规模较小,活动也较弱。

北西向断裂以榕江断裂(F19)、练江断裂(F18)、隆江断裂(F17)、狮子洋断裂带(F16)、西江断裂带(F15)和那扶—镇海湾断裂带(F14)为代表,这组断裂形成较晚、活动较新,控制水系、港湾和第四系的发育。

珠江三角洲断陷盆地的东西两侧就受狮子洋断裂带和西江断裂带控
制,并沿断裂出现多个第四纪沉降中心,第四系等厚线呈北西向展布。

狮子洋断裂和西江断裂的最新活动年龄分别是距今37.1~2.34万年和34.9~7.5万年,表明断裂在中更新世~晚更新世早期有明显活动,局部地段在晚更新世中晚期仍有活动,故此,北西向断裂是较新的活动断裂。

北西向断裂与地震活动的关系密切,北西向断裂是本区的主要发震构造,经研究发现,东南沿海内陆地区不少地震断裂的破裂方向呈北西向,强震的极震区以及余震震中的分布也呈北西向,表明北西向断裂是中强震以至强震的重要发震构造。

(4)北东东向断裂
北东东向断裂以南海—担杆断裂带(F10)为代表。

南澎列岛—担杆列岛为正异常,异常值较刁,在其南侧,则为大面积的负异常带,两者之间显示明显的北东东向重力梯度带。

南海北盏断裂带是一条新生代较长时期内控制海陆交界的分界线,断裂北部陆地的珠江三角洲的新生界主要为陆相沉积,南部的珠江口外盆地,则沉积厚达7000m的上第三系和250m的第四系新生界海相沉积,地层等厚线呈北东东向分布。

陆上的北东向断裂延伸至海域均被断裂带所阻截。

沿断裂带地震活动频繁。

在该断裂带上,历史上发生多次中强地震,东南沿海Ms7级以上的地震均发生在该断裂带上,是Ms7级以上地震的主要控震构造和Ms6级地震的发震构造。

场区位于东南沿海地区西段,东南沿海地区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于沿海附近,形成大体与海岸线平行的相对狭长的东南沿海地震带。

东南沿海地区7级以上大震发生在滨海一带,从这一带由沿岸向内陆,地震
活动强度逐渐减弱。

在场区范围内,地震活动不明显。

场区范围内发育多条北西—北西西向断裂构造,这些断裂的规模均较小,延伸不长,不具备发生中强地震的条件。

综上所述,从地表构造地质调查和钻探资料分析,未发现断裂切割或错动全新世地层的现象,即所选场地现今处于相对稳定的阶段,适宜兴建变电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