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第8章 放射性污染监测.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1.3 放射性污染度量单位
1.放射性活度(A) 放射性活度又叫强度,是指放射性物质在单位时间内发 生核衰变的原子数目,它是度量核素放射性强弱的基本物 理量。放射性活度的定义可表示为 A= -dN / dt =λN 式中 N——t 时刻未衰变的核素数; t——时间,s; λ ——衰变常数,表示放射性核素在单位时间内的衰变 几率。 2.半衰期(T 1/2 ) 放射性核素因衰变而减少到原来的一半时所需的时间。 T 1/2 = 0.693 /λ
4.剂量当量(H)
H = kDQ 式中 H——剂量当量,剂量当量的SI单位是希沃特(SV), 1SV=1J/kg; k——所有其他修正因素乘积,通常取1; D——吸收剂量,Gy; Q——该点处的辐射品质因数(表示在吸收剂量相同时 各种辐射的相对危害程度)。见表8-2给出的Q值。 表8-2
照射类型 射线类型 X、γ 、e 外照射 慢中子 中能中子 快中子
1.放射性的来源 环境放射性的辐射源可分为天然辐射源和人工辐射源两 大类。 (1)天然放射性的来源 ①天然系列放射性核素 ②宇宙射线 ③自然界中单独存在的核素 (2)人工放射性的来源 ①核试验及核事故 ②放射性矿的开采和利用 ③核工业 ④医学、科研和工农业等部门使用放射性核素的排放废物
2.放射性污染的危害 (1)急性损伤 当人体遇到核爆炸、核事故时,一次或短期内受到大剂量 的射线照射,体内的各组织、器官和系统将会遭受严重的伤 害,轻者出现病症,重者造成死亡。表8-1叙述了不同的照 射剂量将引起的不同急性机体效应。 (2)慢性损伤 若放射源长期对人体产生辐射,将会引发各种慢性损伤。 (3)远程效应 远程效应指人体遭受急性照射后经过若干时间或长期遭受 低剂量的照射,数年后才表现出的躯体效应或遗传效应的现 象。
8.1.4 放射性监测对象和内容
1.放射性监测对象 (1)现场监测 (2)个人剂量监测 (3)环境监测 主要监测的放射性核素为 ①α放射性核素,即 239 Pu、226 Ra、224 Ra、220 Rn、210 Po、 222 Th、 234 U和 235 U; ②β放射性核素,即 3 H、90 Sr、89 Sr、134 Cs、137 Cs、
表8-1
受照射剂量/Gy 0~0.25 0.5 1 >1.25 2 4(致半死剂量) ≥5(致死剂量)
急性照射时的机体效应
急 性 效 应
无可检出的临床效应 血相发生轻度变化、食欲减退 疲劳、恶心、呕吐 血相发生显著变化、将有 20%~25%的被照射者发生呕吐等急性放射性病症 24h 内出现恶心、呕吐,经过大约一周的潜伏期,出现毛发脱落、全身虚弱的病症 数小时内出现恶心、呕吐,两周内毛发脱落,体温上升,三周后出现紫斑、咽喉感染、 极度虚弱的病症,50%的人四周后死亡,存活者半年后可逐渐康复 1~2h 内即出现严重的恶心、呕吐的症状,一周后出现咽喉炎、体温增高、迅速消瘦 等症状,第二周就会死亡
5.照射量(X ) 照射量只适用于X 和γ辐射,不能用于其他类型的辐射和介 质。照射量表示在单位质量空气中X 和γ辐射全部被空气阻 止时,使空气电离所形成的离子总电荷(正的或负的)的绝 对值。公式表示为 X = dQ / dm 式中 dQ——单位体积单元内形成的离子的总电荷绝对值,C; dm——单位体积中空气的质量,kg。
各种射线的品质因数
品质因数 Q 1 3 5~8 10 内照射 照射类型 外照射 射线类型 反冲核 X、γ 、e、β α 反冲核 品质因数 Q 20 1 10 20
【例题】 某人全身均受照射,其中γ射线的吸收剂量为 1.5×10 -2 Gy,快中子吸收剂量为2.0×10 -3 Gy,计算总 剂量当量。 解: H 总 = Hγ+ H 快中子 由 H= kDQ 并查表8-2,得 H 总= 1.5×10 -2 ×1 + 2.0×10 -3×10 = 3.5×10 -2 (SV)
2.放射性衰变的类型 放射性衰变按其放出的粒子的性质,分为三类:α衰变、β 衰变、γ衰变。 (1)α衰变 226 Ra 222 Rs+ 4 He (2)β衰变 ①β- 衰变 ②β+ 衰变 ③电子俘获 (3)γ衰变 γ衰变是放射性核素的原子核从较高能级跃迁到较低能级 或基态时放射的电磁辐射。
8.1.2 放射性的来源、危害
第8章 放射性污染监测
来自百度文库
学习指南
通过学习要求掌握放射性污染的概念、来源及危害, 熟悉掌握放射性监测的方法;了解放射性监测仪器。
8.1 概 述
8.1.1 基本知识
1.放射性核衰变 自然界的所有物质都是由各种元素组成的,有些元素的原 子核是不稳定的,它能自发地有规律地改变其结构而成为另 一种原子核,这种现象称为衰变,也称为放射性衰变。 放 射性有天然和人工之分。 决定放射性核素性质的基本要素是放射性类型、放射性活 度和半衰期。
8.2 放射性样品的采集和预处理
对环境样品进行放射性监测和对非放射性环境样品监 测过程一样,也是经过样品采集、样品预处理和选择适宜 方法、仪器测定三个过程。
8.2.1 样品采集
1.放射性沉降物的采集 沉降物包括干沉降物和湿沉降物,主要来源于大气层 核爆炸所产生的放射性尘埃,小部分来源于人工放射性微 粒。 (1)水盘法 (2)粘纸法 (3)高罐法
3.吸收剂量(D) 单位质量的物质所吸收的电离辐射的能量,是反映物质 对辐射能量吸收状况的物理量,可表示为 D = dE / dm 式中 dE——电离辐射给予一个体积单元中物质的平均能量; dm——被照射的体积单元中物质的质量。 吸收剂量有时也用吸收剂量率(P)来表示,即单位时间 的吸收剂量。可表示为 P = dD / dt
131
I 和 60 Co。
2.放射性监测内容 (1)放射源强度、半衰期、射线种类及能量; (2)环境和人体中放射性物质的含量、放射性强度、空间 照射量或电离辐射剂量。 3.放射性监测目的 环境放射性监测的目的最终在于保护专业人员和公众的 健康,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确定公众日常所受辐照剂量(实测值或推测值)是否 在允许剂量之下; (2)监督和控制生产、应用单位的违法排放; (3)把握环境放射性物质累积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