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5单元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案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
长征的艰辛和红
1936 年 10 月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
军的英勇无畏的
展示地图演示长征路线,同时出示相关图片。
精神
出示材料,说一说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了哪些
困难?
(恶劣的自热环境,如终年积雪的雪山,一望
无际的草原,缺衣少食;还有敌人的围追堵截。)
三、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1、两次会师
1935 年 10 月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在吴起镇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感受在困难面前我们红军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让学生逐渐形成不怕困难、积极
向上的心态;通过感受地方的红色文化教育,传承红军精神,培养学生爱乡爱国责任感和使
命感
重点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遵义会议。
难点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理解长征精神。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意义 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
讨论
认识到遵义会议
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
的重要性。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
转折点
探讨: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
关的转折点? 结论: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处
了解长征后
理党内事务,是总结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期路线,掌握长
认识到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性,从而在事实上确
2、第五次反“围剿”结果怎样?为什么会出 学生阅读课本
了解第五次
现这样的结果?
讨论
反“围剿”的概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失败原因有:主观上,
况,知道长征原
博古、李德等人错误的战略战术;客观上,敌人的
因,有助于理解
力量过于强大。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新人教版
4.拓展内容:阅读《红军长征地图集》,了解红军长征的路线和地理环境。
5.拓展内容:通过网络资源,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6.拓展内容:参与学校或社区组织的红色主题活动,如红色故事分享会、红色歌曲比赛等。
7.拓展内容:采访家中长辈或邻居,了解他们对红军长征的看法和感受。
3.开展课后讨论和写作:学生可以组织课后讨论小组,就红军长征的相关话题进行深入讨论,并撰写相关文章或论文,提升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
板书设计
①红军长征的原因:
-国民党的围剿
-党内“左”倾错误
-红军生存发展的需要
②红军长征的过程:
-红军主力从瑞金出发
-四渡赤水河
-巧渡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翻越雪山
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向的是八年级的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善于接受新事物,但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来吸引他们的兴趣。在知识储备方面,学生已经在七年级学习了国共合作与矛盾冲突的相关知识,对国共两党的历史背景有一定了解。这为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奠定了基础,学生能够更容易地理解国共对立和红军长征的背景。
c.利用在线工具,如历史地图导航软件,让学生在虚拟地图上跟踪红军长征的路线,增强他们的时空观念素养。
5.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设疑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他们的历史思维素养,培养他们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总结与反馈:在课程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总结,让他们分享自己在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和感悟,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3.案例分析:选取红军长征过程中的典型战役和英雄事迹,让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使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史料实证素养。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课题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单元五学科历史年级八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红军长征的原因和遵义会议的内容;2、了解红军长征路线及过程中的艰难险阻;3、分析理解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提供充分视频、图片资料,提高学生学习认知兴趣,培养通过史料分析历史的能力,同时通过小组讨论等形式培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红军长征过程中的艰难险阻,培养学习敢于吃苦、勇于战斗的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遵义会议,长征精神难点遵义会议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教师多媒体投放视频《七律·长征》,视频播放的毛主席这首七律,概括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赞扬了红军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
那么,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长征?他们在途中遭遇了哪些艰难险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去感受红军长征的伟大征程!观看视频,进入新课情境导入,激发兴趣讲授新课教学目标一:传略转移与遵义会议1、红军长征的原因教师过渡:由于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
从1930年底,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结果均学生阅读教材,迅速做出回答:由于博古、李德在军事上培养自主学习能被红军粉碎。
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81页,概括出第五次反“围剿”为什么失败,导致的结果是什么?2、红军长征初期的状况如何?请大家阅读教材82页第一节并结合《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后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明确:渡过湘江后,红军损失惨重,出发时的8万人剩余不到3万,去湘西还是去贵州,毛泽东与博古等人产生分歧。
最后,毛泽东的建议获得大多数人的支持,红军强渡乌江,攻克遵义。
博古毛泽东2、遵义会议教师播放遵义会议相关视频,并要求学生阅读教材82--83页第一节,完成表格关于遵义会议时间、内容、意义等信息的“左”的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学设计)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2022年历史课程标准》要求:认识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通过了解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等艰难历程的史事,感悟长征精神。
本课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课,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大事件,是学生学习中国历史的重要一课。
长征粉碎了国民党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促使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引导学生了解长征精神的内涵,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学习目标知道长征、遵义会议等基本史实重要的事件、人物、现象等,知道长征的过程,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
(唯物史观、时空观念)运用史料分析长征的原因,认识长征在中国近代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体会革命先烈们不畏艰难、勇于献身的长征精神,激发爱国之情。
(历史解释、家国情怀)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遵义会议、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教学难点:红军长征及长征精神。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是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身心各方面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
青春期性成熟带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促进青少年性意识的发展,在学习方面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经初中七年级一年多的学习,对初中历史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已掌握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
课前要求学生通过教师网络空间收看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相关资料,对长征的历史有所了解。
学生对本课的历史人物、各个战役比较感兴趣,这些人物性格、智慧、战役表现出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奋发图强的精神对学生学习、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视频导入,让学生识记视频中关键词,导入本课。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来进入本课。
【整体感知】壹明晰长征原因贰图画长征经过叁解读长征意义肆感悟长征精神【解读课标明确目标培育素养】【新课教学】【壹】明晰长征原因问题探究:红军为什么要长征?(设计意图)学生根据图表分析出红军长征是因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红军长征的路线及长征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2、了解遵义会议的召开及其伟大意义;3 、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取得胜利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1、以长征路线为线索,加深对长征艰苦过程的了解;2、利用文学影视作品的感染力,让学生感知历史,形成历史概念,认识时代特征;3 、通过分析遵义会议的作用及影响,形成对历史事实的正确理解与判断;4、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引导学生探究红军长征及取得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1、体会先烈们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勇于献身、追求崇高理想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2 、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感情。
三、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 17 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教学内容围绕从长征的开始直到长征的胜利这一主题展开。
本课有三部分内容:“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过雪山草地”和“军胜利会师”,这三块内容紧密联系,展现了红军从被迫长征到取得长红征伟大胜利历时两年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需要授课的内容较多 ,但是教材过程又过于简单,所以,在课上有必要提供一些资料来充实本课。
四、教学重点:1 、遵义会议; 2、长征经过和长征精神。
教学难点:1、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2 、感悟长征精神。
五、教学方法:1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情境,激发兴趣,启动思维。
2、制作多媒体课件。
通过使用图,多媒体课件可以设计动态的长征路线,让学生自己去“重返长征路”,找到中央红军经过的省份,越过的山脉、江河,真正体会红军经历万水千山,行程二万五千里,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长征。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还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
4、充分挖掘课内外课程资源。
如结合语文课学过的《强渡大渡河》等课文,选择运用相关音像资料配合教学。
六、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出示雕塑作品《地球上的红飘带》。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课程教学设计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过对史料的分析,探讨红军长征的原因及胜利的定义,提高史论结合及从史料内涵体会不深,因此在教学中要从人和事展开,创设情境,从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了解红军长征的路线图,提升读图看图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了解长征的艰难险阻,体会红军战争的精神面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遵义会议。
教学难点:长征精神。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多媒体视频《七律·长征》,然后教师提问:毛主席在什么情况荡气回肠写下这首七律诗呢?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二、讲授新课(一)一曲悲歌震宇寰教师讲解:红军长征的那个年代,中国处在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境地,社会危机四伏,日寇野蛮侵略,国民党反动派置民族危亡于不顾,向革命根据地发动大规模“围剿”。
自1930年11月起,发动了五次“围剿”,前四次“围剿”皆被红军粉碎。
于是1933年秋,蒋介石又发动了第五次“围剿”。
材料一兵力,64个师,7个旅,6个团,空军11个队,飞机150架,总计百万兵力。
——王桧林主编、郭大钧副主编:《中国现代史》,231~232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材料二举办庐山“军事训练团”,人美英等国购买军火,增加部队的新装备;聘请一批德国专家当顾问,筹备作战计划,研究改用新的战略战术;在苏区周围修筑了几千个碉堡和建立经济封锁线。
——王桧林主编、郭大钧副主编:《中国现代史》,231~232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教师设问:第五次“围剿”有什么特点?(参考答案:蒋准备充分,兵力强大,战法新颖。
)(过渡)面对蒋介石的新战略,当时的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采取了什么样的对策呢?他的王牌就是让一年前由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担任总指挥。
材料三李德认为,对付蒋介石的新战法,红军过去反“围剿”的方式已不适用。
他狂妄地说“游击战争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是打正规战的时候”,坚决反对积极防御、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反对以游击战和带游击性的运动战作为主要作战形式,主张打以堡垒对堡垒、阵地对阵地的正规战、阵地战,因而使红军陷入了极端被动的地位。
2023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新人教版
介绍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情感升华:
结合本节课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精神在当代的启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其次,在小组讨论环节,我会更加关注每个学生的参与情况。我会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并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此外,我还会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和鼓励,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课堂
课堂评价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提问、观察、测试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课堂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了以下几点:
首先,我通过多媒体资源和学生互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导入环节,我提出了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使他们能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在知识讲解环节,我尽量用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例子,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长征的历史事件。
其次,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在讨论中,学生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从多个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提高了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同时,我还引导学生将长征精神与当代生活相结合,从中得到启示,培养了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思维能力:学生能够通过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培养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他们能够在讨论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并从多个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学生能够通过学习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精神风貌和英雄事迹,激发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他们能够理解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和无私奉献,并能够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培养团队合作和坚持不懈的品质。
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中的重要一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长征途中,红军历经艰难险阻,克服重重困难,最终胜利会师,保存了革命的有生力量,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教材地位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不朽的丰碑,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史诗,也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
本课承接上一课“中国工农红军的创建与国共十年对峙”,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面临严重危机时,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领导红军进行艰苦卓绝的长征,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开辟了新的道路。
同时,本课也为下一课“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奠定了基础,长征的胜利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民族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教材内容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长征初期,红军损失惨重。
在危急关头,召开了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过雪山草地遵义会议后,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红军继续北上,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
红军胜利会师陕甘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在吴起镇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地区会师,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红军长征的原因、路线及重大历史事件,理解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
掌握遵义会议的内容和历史意义,认识中国共产党在历史转折关头的重大决策能力。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 新人教版
课
堂
探
究
板块一 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1)红军为什么进行长征?
(2)红军长征途中哪一次会议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的内容是什么?有何重大意义?
板书
设计
当堂
达标
1.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以纪实性手法向西方国家大量介绍了红色中国以及红军长征的事迹,一度风靡全世界。今年(2017)是红军长征胜利(D)
A.51周年B.61周年C.71周年D.81周年
2.打乱了敌人追剿计划的行动是(A)
A.四渡赤水B.强渡大渡河C.飞夺泸定桥D.翻雪山、过草地
答案:(1)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2)遵义会议;内容:遵义会议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意义: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板块三 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阅读材料:
材料 “事实、数字和一路上千山万水的名称,都不足以说明红军长征的历史性意义,它们更不能描绘出参加长征的部队的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以及他们所遭受的苦难。”
——美国著名女记者史沫特莱
教
学
内
容
课
堂
探
究
小组合作:(1)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学生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学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课。
教材从南昌起义开始,介绍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内容包括: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遵义会议,红军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雪山,过草地,到达陕北吴起镇,会宁会师等。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生动地展现了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和伟大精神。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革命时期的一些历史事件,如南昌起义、国共十年对峙等。
学生对本课内容中的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可能有所了解,但对长征的整体认识和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
学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全面了解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从中体会到红军的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熟练记住长征的主要过程和重要事件,了解长征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学生能理解并弘扬红军长征所体现的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团结互助、实事求是等革命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教学难点:红军长征的原因、长征过程中重要事件的意义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长征的艰苦历程。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长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4.合作交流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教学方案。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长征的背景和过程。
3.教学资源:准备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等教学资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红军长征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对长征的兴趣。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内容。
本课主要讲述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教材通过详细的叙述,让学生了解长征路上的艰辛,以及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中表现出的坚定信念、英勇斗争的精神。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长征的历史。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长征这一历史事件的认识可能较为片面,更多地关注长征的艰苦卓绝和英雄事迹,而对于长征的战略意义和对中国革命历程的影响可能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审视长征,使其对长征有更全面的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掌握长征途中重要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精神的认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2.教学难点:长征途中重要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播放长征相关视频、音乐等,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长征相关视频、音乐、图片等素材。
3.课堂讨论分组安排。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长征相关视频、音乐等素材,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教师简要介绍长征的背景,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按照时间顺序,呈现长征的过程,重点介绍长征途中的重要历史事件。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长征的艰辛和英雄事迹。
04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八年级上册历史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设计说明本课有三个子目: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过雪山草地、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这三个子目紧密联系,展现了红军从被迫长征到取得长征伟大胜利,历时两年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乃至世界军事史上都是一次伟大的壮举。
红军长征的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所以说它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具有重要地位。
长征还具有现实意义,它是一种伟大精神的象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
教学目标1.通过绘制时间轴,梳理红军长征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及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原因。
(时空观念)2.了解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及意义,理解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
(唯物史观)3.通过绘制长征路线图、讲述长征故事,体会先烈们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勇于献身、追求崇高理想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感悟长征精神。
(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重点:遵义会议、红军长征的经过、长征精神。
难点:红军长征的经过和长征精神。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资源与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教师播放影片《长征》的片段,并提问学生,知道视频中讲述的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哪件大事吗,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他们在漫漫征途中遇到了哪些艰难险阻,又是靠什么力量超越了生理的极限,创造了人类的奇迹的。
二、预习检查1.尝试画出长征的路线图。
2.红军长征的胜利的意义是什么?教师活动:出示时间轴,帮助学生了解红军长征的时代背景,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3页相关内容,分析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原因及影响。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1)原因: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2)影响: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3—85页相关内容,找到红军长征途中的重要事件,并绘制长征路线示意图。
部编版八上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知道红军长征的原因、路线、艰难曲折以及胜利的意义。
知道遵义会议,认识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利用有关资料,在地图上标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路线。
二、教材分析本课内容选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7课,主要内容是讲述中国工农红军的伟大战略转移——长征,教材紧紧围绕着长征的开始,艰难行进,取得胜利这一线索展开,介绍了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怎样进行长征、如何获得胜利等重要内容,重点介绍了党和红军历史上的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
在这个震惊世界的伟大历程中所体现出来的长征精神更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它具有非常浓厚的现实意义和强大的教育功能,是对广大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爱党、爱军教育的一次绝好机会。
三、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思维积极性容易激发,但我校学生也存在认知水平和发展状况参差不齐,因而在问题设置上应注意梯度,尽量照顾到各个阶层学生的认知水平。
八年级学生对于长征,其实并不陌生,他们在语文课上学习过相关课文,对于“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也是耳熟能详。
但本节课是要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使学生对长征有一个新的认识。
对于长征精神的概括,不仅要让学生说出来,还要把长征精神渗透到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去,最终生上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的原因。
识记遵义会议的内容和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遵义会议前后红军军事行动的比较,使学生认识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结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引导学生运用地图了解长征路线上主要重大事件。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通过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爱国主义精神。
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
五、教学重难点遵义会议、长征路线、长征精神。
六、教学方法讲述法、合作探究法、比较法七、学法指导识图方法的指导、做笔记方法的指导八、教学过程【导入新课】2018年11月19日2时7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四十二、四十三颗北斗导航卫星。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红军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教材通过详细的叙述,使学生了解长征的艰辛历程,体会红军的英勇顽强,认识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红军长征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对长征的意义和影响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去认识和理解长征。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红军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认识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红军长征精神的尊重和敬佩,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感情。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红军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教学难点:长征过程中重大事件的因果关系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长征的艰辛。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历史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3.网络资源,了解长征的最新研究成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红军长征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采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红军长征的历程,让学生了解长征的艰辛。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回答有关红军长征的问题,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长征过程中重大事件的因果关系和意义,分享讨论成果。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关注长征精神,讨论红军长征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长征的原因、经过及历史意义;遵义会议及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要进行长征?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长征的伟大意义体现在哪里?”等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观察能力。
(3)通过学生描述长征经过、讲红军故事、演示长征图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展示自我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讲述长征历程中红军战士的感人故事,引导学生领会长征精神,学习红军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勇往直前、不断创新等精神,增进他们热爱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
引导他们要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发扬长征精神,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通过学习长征中所经历和克服的重重困难,引导学生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遵义会议,长征的经过(路线),长征精神。
2.教学难点:遵义会议的意义,长征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过程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红一方面军长征开始和三路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的时间;掌握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和主要内容。
2.理解红军被迫战略转移的原因;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遵义会议前后红军所面临的不同革命形势,把握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2.通过让学生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并结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增强学生的读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发展的艰难历程,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的感情。
2.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认识“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
3.体会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危机关头力挽狂澜的伟大魄力,感受伟大的人格力量。
【教学重点】
遵义会议,中央红军长征。
【教学难点】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一、情境导入:
上面的资料真实的再现了红军长征的千辛万苦。
长征史无前例,过程惊心动魄,意义深远,蕴含着无穷的精神价值。
那么,红军为何要进行长征呢?长征有什么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自主学习
结合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和结果?
2、长征初期,红军情况如何?
3、红军占领遵义后,中共中央在此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成为影响中国革命的一次重要会议。
那么这次会议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4、说一说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困难?
5、阅读教材,从中找出秋收起义的时间、地点、领导人、旗帜、结果。
6、说一说长征的胜利要关注几次会师,其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7、关于长征胜利的意义,你觉得有哪些?
完成表格,遵义会议的相关信息
时间1935年1月,贵州遵义
内容①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
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③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
意义遵义会议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三、合作探究
1、遵义会议的伟大意义。
结论:1935年1月在贵州遵义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对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来说,是一次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会议。
遵义会议前夕,中央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开始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多人,前有重兵堵截,后有大军围追,陷入被动挨打、濒于全军覆没的危机。
在这个极其危险的历史关头召开的遵义会议,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革命,对红军长征的胜利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
第一,遵义会议首先着重解决了当时最为急迫的军事路线问题,使红军由被动转为主动,成为长征走向胜利的关键一步。
第二,遵义会议对中央领导机构进行了调整,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为夺取长征胜利提供了根本的组织保证。
第三,遵义会议后我们党更加自觉地从实际出发选择战略转移的方向,这对于各路红军会师西北、促进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变具有重大意义。
归结起来说,遵义会议是红军长征中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
我们党对在党内占统治地位长达4年之久的王明“左”倾错误路线的纠正乃至对整个党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以这次会议为开端的。
党开始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和党内的重大问题,在政治上走向成熟,是以这次会议为标志的。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是从这次会议开始逐步形成的。
我们无法设想,没有遵义会议,红军长征会是什么结果;没有遵义会议,中国革命会是什么情况。
正如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时指出的:“遵义会议是一个关键,对中国革命的影响非常之大。
”可以说,我们党和党领导的事业,至今还在享用着遵义会议及这次会议延续和拓展的伟大成果。
四、课堂总结
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特有的魅力使它就像一部最完美的神话,突破时代和国界,在世界上广为传扬。
同时,它又像一处取之不尽的艺术宝藏,吸引着中外的新闻记者、战史专家和艺术家。
长征不但是战争史上的奇迹,而且还是20世纪中华民族灵魂最壮美的写照——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及它领导的工农红军是战无不胜的。
长征精神,过去是、现在是、今后仍将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代代高呼:长征精神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