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论语
孔子与论语
孔子与《论语》
一、孔子生平
(前551—前479),鲁国陬邑人。
二、《论语》的文学特征:语录体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长沮、桀溺耦而耕。
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
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
比喻:宰予昼寝。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于予,与何诛?”对偶: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君子喻于义,小人常喻于利。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排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言必信,行必果。
仁者,爱人。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
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阳货欲见孔子。
孔子与论语
• 孔子教育我们,该用什么方法去 学习?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孔子怎样评价《关雎》? •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 • 孔子怎么评价一个人的言行? • 子曰:“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 行。”
颜回,前521~前481,春秋末鲁国人。字 子渊,亦颜渊, 孔子最得意弟子。《雍也》 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 忧,回也不改其乐”。为人谦逊好学,“不 迁怒,不贰过”。他异常尊重老师,对孔子 无事不从无言不悦。颜渊以德行著称,孔子 称赞他“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 违反、仁”(《雍也》)。不幸早死。自汉 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有时祭孔 时独以颜回配享。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 谥号: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 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 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九年改 称“复圣”。山东曲阜还有“复圣庙”。
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 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 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 但孔子并不知难而退,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 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直道而行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 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 “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 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 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 但孔子并不知难而退,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 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 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 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 为,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学无常师, 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 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 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 直道而行 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 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 很大的危险。怀着 与人为善的理念孔子创立了以仁 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 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 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 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 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怀着 与人为善 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的理念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 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 小人反是。”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等,都是他的 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做人准则。
孔子与《论语》
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却以 古代贵族(真君子)为立身标准的人;一个 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传递古代 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 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一个 四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拼命劝他们改邪 归正的人;一个古道热肠,梦想恢复周公之 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他很栖皇,也很无 奈,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 流浪狗。
2、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 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 氏书,想见其为人。 太史公说:《诗经》里有这样的话: “仰望着那高耸的山峰啊,真让人向往!放 眼那通天的大道啊,不禁也要迈步前行!” 即使自己到达不了那么高那么远的地方,然 而心里却是向往着它!我读了孔子的书,想 象他的为人也是这样的呀!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朱子语 类》卷3
2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 赵普文化不高,从贫贱之时就跟着赵匡胤混.后 来赵匡胤做了皇帝,而赵普为相.赵匡胤就勉励赵普 要多读书长见识.赵普当时已经四五十岁了,他还真 认真去读.据说他把书藏在一个小箱子里,每天都读, 读完依旧藏在箱子里,还不让人看,家里人都很奇怪. 一段时间之后,赵普处理问题又快又好(政治能力显 著提高).赵普死以后,家里人打开他的箱子,一看,原 来里面的书只有半部<论语>.
4曾参(前505~前436),字子舆,春秋末鲁南 武城(今山东平邑县)人,孔子著名弟子。 曾参小孔子四十六岁,是孔子晚年的学生。为人 性格内向,处事谨慎,比较迟钝,孔子曾评价他说: “参也鲁”。但孔子的“一以贯之”的“忠恕之道” 是他首先揭示出来的。曾参非常注意修身,倡导“吾 日三省吾身”的内省工夫,认为替别人办事要讲 “忠”,与朋友交往要讲“信” 。强调读书人应该弘 扬毅。曾参以“孝”著称,认为“慎终,追远,民德 归厚矣” ,据说传世的《孝经》即是曾参所著,《孝 经》在汉代和《论语》一起升格为儒家经典。 孔子去世后,曾参聚徒讲学,有不少弟子,相传 他就是儒家子思、孟子一派的创始人。
孔子与论语精华
孔子与论语1.孔子思想的特色:温和的理性主义:每一个人都有理性,理性表现在你有学习的能力,又有选择的要求。
深刻的人道情怀:学习儒家之后就会发现,他对每一个人是普遍地、平等地尊重与关怀。
乐观的人生理想:经常审视自己过去的志向做到了多少,有没有可再精益求精往上发展的。
2.儒家的外在特色:尊重传统重视教育关怀社会3.儒家的内在主张: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君子;每一个人都应该成为君子;一个人成为君子的时候,一定会影响相关的人也成为君子。
4.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学而时习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君子务本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三省吾身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君子原则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慎终追远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礼之用和为贵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敏于事慎于言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知己知人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求为可知也。
”子曰:“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思无邪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三十而立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从心所欲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人无所藏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人焉廋哉?人焉廋哉?”温故知新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君子不器子曰:“君子不器。
孔子的论语原文和翻译
孔子的论语原文和翻译孔子的论语原文和翻译《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二十篇,以下是小编搜索整理一篇孔子的论语原文和翻译,欢迎大家阅读!原文第一到第九则为语录体,第十则为对话体。
这里所编的十则分别选自《学而》、《为政》、《里仁》、《述而》、《泰伯》、《子罕》和《卫灵公》。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2。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3。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4。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为政》)5。
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
”(《为政》)6。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
”(《里仁》)7。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8。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9。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hǎn)》)10。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第一则:学习方法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重点字词解释:(1)子:先生,指孔子。
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阜)人。
孔子和论语的故事
《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典籍里面最重要的一本书,它和中国文化史上,也是世界文明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孔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当然,这本书里面涉及的人物不仅仅是孔子,还有孔子的一些杰出弟子,可以说这是一本关于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故事的书。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圣人,而他的弟子们也是贤达之士,所以,我们也可以把《论语》称为圣贤之书。
一个伟大的老师,带着他的一些伟大的、了不起的学生,他们一生在一起切磋、交流、问学,留下了这一部伟大的著作。
所以,我们读《论语》,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以孔子为师,与颜回、子路、子贡这样的人做同学。
从我们打开《论语》这本书开始,大家都是孔子的学生了,大家也就是颜回、子路、子贡的同学了。
我也只是给大家做一个导学,更重要的是你自己必须和两千多年以前的颜回、子路和子贡一样,倾心向慕孔子,认真地去思考和揣摩孔子所达到的那种境界。
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有所收获。
就像其他的一切伟大的著作一样,《论语》也有它自己的生命。
《论语》的诞生,可以说有一个比较悲凉,但是又很温暖的故事。
在公元前479年的4月11日,孔子去世了。
孔子的妻子在孔子67岁的时候就已经去世。
孔子唯一的儿子孔鲤,也在孔子70岁的时候不幸先孔子而去,孔子尝到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人生的悲凉。
孔鲤给孔子留下了唯一的一个孙子。
孔子的这个孙子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孔伋(字子思)。
不过这个孙子岁数很小,在孔子73岁去世的时候,这个孩子也只有3岁。
所以,甚至有人推测,他可能是孔鲤的遗腹子。
那么,在孔子去世的时候,他的妻子已经去世,他唯一的儿子也已经去世,谁来为他办丧事呢?实际上孔子对此可能早有预感,他在周游列国的时候有一次病得很重,以至于昏迷了过去。
在他人事不省的时候,他的大弟子子路就和其他的学生给他准备后事。
不过,后来孔子又挺了过来,醒过来以后,孔子对子路等人超规格地办丧事非常生气。
但是,他也很感动,说了一句话:“我希望将来就死在你们的手里。
”所谓的“死在你们的手里”,也就是说孔子希望自己将来去世以后,丧事由弟子来给操办。
孔子、论语简介
孔子简介中文名称: 孔子又名: 孔丘字仲尼性别: 男所属年代: 春秋战国时代生卒年: 前551~前479生平简介孔子(前551~前479)中国伟大的哲学家孔子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
他的哲学思想提倡“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均以民为体”。
儒学思想渗入中国人的生活,文化领域中,同时与影响了世界上其它地区的一大部分人近两千年。
孔子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陬邑(山东曲阜)人,出身于没落的宋国贵族家庭,刻苦好学。
曾从事“儒”(贵族丧事赞礼者)的职业,中年时开办私学。
一度出任鲁国的中都宰,司空,司寇等职,四年后因遭小人暗算,弃职,后率弟子周游列国,经十三年,晚年归鲁,继续讲学,整理古籍。
《论语》20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纪录。
孔子经常被认为是一种宗教的创始人,但这是不正确的。
孔子及少谈论神,拒绝讨论来世,避免任何形式的形而上学。
他对人生的关系深刻了解,他的学说并不是他所创立的,严格来说,他只是及中华文化思想的大成者。
他是一位重视个人的伦理道德和行为的现世哲学家。
孔子把“仁”和“义”视为道德的最高原则,他规范著高尚者的行为。
“仁”在有些时候可以解释为“爱”,但我们最好将他理解为对人类的关心。
“礼”是道德,礼节,规矩,传统等观点的总和。
孔子生活在春秋时代,那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年代。
虽然当时的统治者没有采纳孔子的学说,然而在他死后,儒家成为(转载自第一范文网,请保留此标记。
)显学。
但是在秦始皇统治时期,儒家学说遭到贬抑。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
他采用法家的建议,下令“焚书坑儒”。
以为这样就可以整齐学术,统一思想。
然而,秦始皇的努力并不成功,在秦朝灭亡前夕,儒生们又开始宣讲儒家学说。
西汉时期的汉武帝时代,儒家学说取得了独尊的地位。
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的中国科举制度,始于汉朝。
考试的主要内容,是学生们对孔子礼教的理解程度。
由于科举制度是步入仕途的唯一途径,所以由汉朝开始,一直到十九世纪,中国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都在孔子的四书五经中打转。
孔子论语经典语录
孔子论语经典语录孔子论语经典语录11、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2、未知生,焉知死?3、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4、敬鬼神而远之。
5、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6、德不孤,必有邻。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8、知其不可而为之。
9、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1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1、温、良、恭、俭,让。
12、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息贫而患不安。
13、朋友切切思思,兄弟怡怡。
14、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15、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16、不能正其身,如何正人。
17、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18、道不同,不相为谋。
19、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20、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21、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22、苛政猛于虎。
23、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24、大德必得其寿。
25、无为而治。
26、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2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8、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9、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30、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31、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32、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33、因材施教。
34、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35、过则勿惮改。
36、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
其争也君子。
37、有教无类。
38、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39、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40、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41、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42、既往不咎。
43、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44、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5、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46、当仁,不让于师。
47、大言不惭。
48、乘肥马,衣轻裘。
4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50、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51、举一隅不以三反,则不复也。
52、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53、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54、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55、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56、过犹不及。
57、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58、礼之用,和为贵。
孔子及论语简介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 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 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 以直道而行也。”
孔子的思想
★政治思想
孔子政治思想的其核心是“礼”与“仁”。 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 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 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 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 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 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
谢谢
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 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 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 育原则等。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 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 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论语》首创语录之体。汉语文章的典 范性也发源于此 ★《论语》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 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论语》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论语原本自秦代便已失传。到 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 中所得的本子,计有:鲁人口头传授的《 鲁论语》20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 》22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 语》21篇。
★ 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非常尊重 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 万 。因 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 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 。
★鲁哀公2年(孔子59岁),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 郑至陈国 。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 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 还是子贡找到楚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 于一死。 ★孔子64岁时又回到卫国,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 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鲁哀公 16年,孔子73岁,患病,不愈而亡。
孔子与论语
老子,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聚徒讲
学,从事政治活动。年五十摄鲁国相事,
其后不用,遂周游列国,年六十八返鲁。
卒于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79),年七
十三。
整理ppt
5
相传孔子出生地--整--理山ppt 东曲阜尼山全貌 6
孔府,全称袭封衍圣公府,位于孔庙东侧,是孔子嫡系长孙历代衍圣公 的官衙住宅。孔子后代赐爵始于公元前195年刘邦封孔子九代孙孔腾为奉 祀君,奉祀孔子。历经宋、金、元、明、清延续880年。孔子去世后," 因宅立庙",后代子孙附庙而居,故称庙宅。宋代始设官署袭封视事厅, 前有客馆、客位,后有双桂堂等建筑,官署住宅合一格局初步形成。金 代扩建双桂堂为袭封宅。公元1377年勅建袭封衍圣公府。公元1503年重 修扩建至现存规模。 孔府现占地约73300平方米,有楼、房、厅、堂480 余间。整个建筑座北朝南,以南北为中轴线,三路布局,七进院落。中 路前为官署,后为内宅。最后是花园。东路称东学,西路称西学。
❖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 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 要的经典。
整理ppt
35
《论语》
❖ 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 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 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 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 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 出现。
整理ppt
31
万名网民大调查 超过44%网民常看论语
整理ppt
32
孔子思想的世界影响
日本当代学者金古冶:“日本自古以来就受到孔子的 巨大影响,获益颇深……近年来孔子思想对于日本的 现代化发生过很大作用的说法也颇为流行。记载孔子 言论的《论语》如今仍在日本受到广泛推崇。”
孔子与论语的读后感5篇
孔子与论语的读后感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演讲致辞、事迹材料、学习心得、合同协议、条据文书、自我鉴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deeds, learning experiences, contract agreements, normative documents, self-evaluation,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孔子与论语的读后感5篇读书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只有全情投入其中,才能感受到书中的情感和思想,从而写出有深度的读后感,我们写读后感是对所读内容的反思和思考,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孔子与论语的读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孔子与论语名词解释
孔子与论语名词解释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对中国及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主张仁爱、礼节和正义,强调君子的品德和人格,倡导“中庸之道”。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们记录孔子言行的著作,主要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包括伦理、政治、哲学等方面。
它以语录体为主,较为生动地展现了孔子的思想,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献价值。
同时,《论语》中的一些名句也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孔子与《论语》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 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 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 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 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问仁德。孔子道:“出门[工作]好像去接待贵宾,役 使百姓好像去承当大祀典,自己所不喜欢的事物,就不强 加于别人。在工作岗位上不对工作有怨恨,就是不在工作 岗位上也没有怨恨。”
在道德修养方面,孔子提出树立志向, 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 方法。“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 的主导思想。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 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 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殆”,用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 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
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保守的,因此对待经 济制度的改革也反映了保守的思想,如 在鲁宣公十五年实行“初税田”,法律 上承认私田的合法地位。
孔子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 教的方法,他毕生从事教育活动,学 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仅言教,更重 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学生; 他爱护学生,学生也很尊敬他,师生 关系非常融洽。他是中国古代教师的 光辉典范。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 “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 “仁”为最高道德标准。“礼”是 “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 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 正充实。
颜回,字渊,少孔子三十岁,鲁国人。 闵损,字子骞,少孔子十五岁,鲁国人。
端木赐,字子贡,少孔子三十岁,卫国人。 仲由,字子路,少孔子九岁,卞国人。 冉求,字子有,少孔子二十九岁,鲁国人。 卜商,字子夏,少孔子四十四岁,卫国人。 曾参,字子與,少孔子四十六岁,南武城人。 季文子,鲁国的大夫季孙行之父。 颛孙师,字子张,少孔子四十八岁,陈国人。
孔子与《论语》
孔子与《论语》一、孔子及其贡献1、孔子的生平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中国的孔子,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意大利的阿奎那,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培根、牛顿、达尔文,法国的伏尔泰,德国的康德)之首。
他的主要思想是“仁”,他被后人誉为“万世师表”、“至圣”、“圣人”。
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
孔子幼年,“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少时家境贫寒,15岁立志于学。
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
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
孔子35岁时,因鲁国内乱而奔齐。
为了接近齐景公,做了齐国贵族高昭子的家臣。
次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
”景公极为赞赏,欲起用孔子,因齐相晏婴从中阻挠,于是作罢。
欲起用不久返鲁,继续钻研学问,培养弟子。
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今汶上西地方官)。
由于为政有方,“一年,四方皆则之”52岁时由中都宰提升为鲁国司空、大司寇。
公元前500年(鲁定公十年),鲁、齐夹谷之会,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
齐景公欲威胁鲁君就范,孔子以礼斥责景公,保全了国格,使齐侯不得不答应定盟和好,并将郓、龟阴三地归还鲁国。
孔子54岁时,受季桓子委托,摄行相事。
他为了提高国君的权威,提出“堕三都”、抑三桓(鲁三家大夫)的主张,结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对,未能成功。
55岁时,鲁国君臣接受了齐国所赠的文马美女,终日迷恋声色。
孔子则大失所望,遂弃官离鲁,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另寻施展才能的机会,此间“干七十余君”,终无所遇。
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鲁国季康子听了孔子弟子冉有的劝说,才派人把他从卫国迎接回来。
孔子与《论语》名词解释
孔子与《论语》名词解释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孔子和那本超有名的《论语》。
孔子啊,就像是古代文化星空中最耀眼的一颗超大型恒星,他的光芒那可是穿越了几千年的时光,到现在还在照亮着咱们呢!孔子生活在很久很久以前,那时候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
可他呢,就像一个超级文化传播者,穿着他那长袍大袖的衣服,带着一群弟子,到处讲学。
他就像一个移动的文化宝库,走到哪儿,就把智慧的种子播撒到哪儿。
弟子们就像一群小迷弟,紧紧跟着他,生怕错过任何一句金句。
而《论语》呢,这可不是一本普通的书,它就像是孔子的智慧大集合,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金矿。
这里面每一句话都像是一颗闪闪发光的钻石,有的是告诉我们怎么做人,就像“吾日三省吾身”,这就好比每天都要给自己来个全方位的扫描,看看有没有什么小毛病,要是有就赶紧改正,这可比给手机清理垃圾还重要呢!再比如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就好像在说,你走在路上,随便遇到三个人,那里面肯定有一个能当你老师的。
这就好比你在游戏里,总能遇到隐藏的高手一样,可不能小瞧任何人。
孔子在《论语》里还特别强调“仁”。
这个“仁”啊,就像是一个超级魔法,能让世界变得美好。
如果把社会比作一个大花园,那“仁”就是最肥沃的土壤,能让每一朵善良、友爱的花朵茁壮成长。
孔子还像一个超级大厨,他把各种做人的道理、处事的方法,用最简洁的话语做出来一道道菜,放在《论语》这个大餐盘里。
我们就像一群食客,每品尝一道菜,就收获一份营养。
有时候觉得孔子像一个预言家呢,他说的很多话在现代社会还是超级适用。
比如说“礼之用,和为贵”,现在大家倡导和谐社会,这不就是孔子早就预见到的嘛。
而且《论语》就像一个时光胶囊,把古代的智慧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然后在合适的时候打开,就能给现代的我们带来无尽的启发。
它就像一个智慧的老朋友,在你迷茫的时候,翻翻它,就能找到前进的方向。
总之呢,孔子和《论语》是我们中华民族超级珍贵的宝贝,它们就像永远不会熄灭的灯塔,一直引导着我们在人生的海洋里航行,不管遇到什么风浪,只要朝着灯塔的方向,准没错!。
孔子及《论语》中的交友之道
孔子及《论语》中的交友之道咱们今天聊聊孔子和他的《论语》里头的交友之道。
说实话,孔子这个人,咱们中国人几乎都知道,他是咱古代的大圣人,讲究仁、义、礼、智、信,这些东西啊,到现在还影响着咱们。
他那本《论语》,更是被奉为经典中的经典,里面讲的都是些做人做事的道理,特别是怎么交朋友,那是一套一套的。
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话听着就亲切,就像咱们平时说的,“哎呀,老朋友从外地来了,高兴得不行!”孔子觉得,交朋友是件乐事,得用心对待。
你想想,生活中有几个铁哥们儿、好姐们儿,一起喝酒聊天,分享快乐,分担烦恼,那多有意思啊!不过,交朋友也不能瞎交,得有个标准。
孔子说了:“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这话翻译过来就是,好的朋友有三种,坏的朋友也有三种。
正直的、诚实的、见识广的,这三种朋友对你有帮助;谄媚的、虚伪的、花言巧语的,这三种朋友对你没好处。
想想还真是这么回事,咱们交朋友不就是图个真心实意嘛,谁愿意整天跟那些不实在的人打交道啊!孔子还说了:“无友不如己者。
”这话乍一听,好像有点儿自傲,其实他的意思是,别跟那些比自己还差劲的人交朋友。
这并不是说咱们得看不起别人,而是说,咱们得找那些能让自己进步的人做朋友。
你想啊,要是整天跟那些不思进取、浑浑噩噩的人混在一起,你能学到啥好东西?相反,要是跟那些有理想、有追求、有能力的人交朋友,那你肯定也能受到影响,变得更好。
说到这,我还得提一句,孔子交朋友可不看身份地位。
他说:“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就是说,别因为人家说话好听就提拔他,也别因为人家身份低微就不听他的话。
这在咱们现在看来,也是很有道理的。
交朋友嘛,得看人品、看性格、看志向,跟人家是什么身份、有啥背景没关系。
孔子还教咱们怎么跟朋友相处。
他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就是说,交朋友得讲信用,说话得算数。
你想啊,你要是整天说谎话、不守信用,那你还能交到真心朋友吗?肯定不能!所以呀,咱们得记住这句话,跟朋友相处的时候,得言而有信,说到做到。
孔子与《论语》介绍
05
现代人对孔子与《论语 》的解读
现代人对孔子的评价
儒家思想创始人
孔子被视为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对中国 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教育家
孔子被尊为“至圣先师”,他的教育理念和教学 方法对现代教育仍有重要启示。
政治家
孔子曾担任鲁国大司寇,主张以德治国,强调君 子的品德和修养。
现代人对《论语》的理解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孔子 的某些思想观念与现代价值 观存在冲突,如对女性的态
度等。
文化保守主义
一些人认为孔子与《论语》 是维护传统文化和道德的基 石,主张全面复兴儒家文化
。
批判与反思
另一些人则对孔子与《论语 》持批判态度,认为其中蕴 含的等级制度和男权主义思 想与现代社会不相容,应对 其进行深入反思和批判。
1 2
亚洲地区
孔子与《论语》的思想在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都 有传播和影响,如韩国、日本、越南等。
欧洲启蒙运动
在欧洲启蒙运动时期,孔子与《论语》的思想被 广泛介绍和传播,对欧洲思想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3
美国
近年来,孔子与《论语》的思想在美国学术界和 普通民众中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被视为人类 思想史上的重要遗产之一。
孔子周游列国
总结词
孔子为了宣传自己的学说,离开鲁国, 周游列国,向各国诸侯阐述儒家思想。
VSBiblioteka 详细描述孔子在50岁时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 。他先后到过卫、陈、蔡、楚等国,向各 国诸侯宣传儒家思想。他希望通过说服诸 侯采纳儒家学说,实现天下大一统的理想 。虽然遭遇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孔子始 终坚持自己的信念,继续传播儒家思想。
孔子晚年
总结词
孔子晚年返回鲁国,致力于整理文化典籍和 教育事业,成为后世敬仰的文化巨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系列之儒家论谈之一—孔子和《论语》现代的一些喜剧电影中常出现这样的情节,出题人问孔子是什么家,如果答题人回答是儒家,就会被判定为回答错误,然后出题人给出的答案是:孔子是老人家。
其实这带有脑筋急转弯色彩的所谓正确答案也没有错。
“老”其实是敬语,言成熟至极;“人”的名称是区分人与其他物类的称谓,因人是万物之灵长,谁能说此谓不是大称(我们每个人既要对此称谓引以为荣,又要对此称谓所包纳的深厚内涵展现出的意义产生深重的义务感。
因为我们人类有其他物类所不能及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必须从善的角度出发,把自己摆在有能力、有责任去保护自然的平衡与发展的主体的位置上去。
);古往今来,在历史中记录下来的各行各业的人士中,能被尊为“家”者不过寥寥,往往数百年才能出现一位、两位,就已经算得上是人类之大幸了。
比如,中国传统哲学学者中的“大家”之最者,秦前不过老子、孔子二人而已,其他如管、孟、庄、荀、韩等人,虽学问不见的不及孔、老二人,但已在他人的认识中被排于二流了。
再比如中国诗坛贤者云集,唯李、杜光芒耀照,百代无出其右者。
因这几乎的独一无二,孔子被称为“老人家”,是真当之无愧也。
说到儒家,其实在孔子之前也有儒者,但被孔子认为的能称为“君子儒”者并不多。
因为在孔子看来,儒只是一个以知识为依托或以行业为依托的群体,在这一群体中“小人”可能还是占大多数的,能成为“君子儒”者不仅是知识广博的学者,更应是道德感极强、道德行为能力极强的“仁”者。
孔子一生都致力于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并极力的用自己的行动和见识来感染身边的人,使他人向“善”与“道”。
因此,孔子配的起“君子儒”的名号。
我认为,我们现代的一些学者总用带政治色彩的有色眼镜看孔子,把他的理论贬到奴隶主和封建主统治阶级的御用工具的层次里去,其实是不完全正确的。
我们之所以说孔子的理论中有糟粕,是因为我们的社会已经进步到了更高级的阶段,我们普通人的政治主体意识随之比历史中的“圣人”要更强,我们这个时代的道德水准也比旧时代的道德水准要高很多。
基于我们现代人思想上有了这种相较的进步,我们才判断出孔子的理论中有些在阶级政治论调上是在我们这个时代被认定为是不正确的。
有了这种理解和谅解,我们就应该把孔子放到一个相对比较崇高的位置上,因为那是一位两千多年前的智者应得的尊荣。
做为政治家的孔子被大家说的太多,不用我“添足”,大家也都知道他的那套“仁”的理论在诸雄争霸、各呈诡计的春秋、战国时期是行不通的,其可称道者大概只剩了那“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进取精神了。
孔子能被成为“至圣先师”,部分的是出于封建统治阶级用孔子初步设定的儒家理论中的“君臣”观麻痹老百姓思维的政治目的,但孔子于此称号并非浪得虚名,而是实至名归。
孔子做为中国的第一位见于史册的民办教师,确为“有教无类”之教育理念开了先河,比如,传说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者就达七十二人之多。
另外,孔子的宣教(并非宗教之教)范围似乎也是释伽比不了的,释伽在世时说法,不过是在方圆几百公里以内,而孔子是周游过“列国”的。
虽然,之所以有那么多人向孔子学习“礼、乐、射、御、书、数”等建构个体思想和增长服务于社会和统治者之能力的知识,是由于中国奴隶社会中、后期社会动荡使人心思变的现实社会状况促成的,但孔子做为一个“勇而敢”者,站出来,面向大众宣传在他之前只局限于在君子中传播的思想,确也是难能可贵的。
孔子做为教育家,提出了“生而知之”和“学而知之”观点,做为其教育观的理论支撑。
因为他认为人中的大部分必须通过“教化”,才能被培养出智慧,才能去部分的实行“仁”。
在此,我在分析和比较孔子与现代之理念于认识“生而知之”和“学而知之”上的不同的基础上,推导出我认为的孔子之思想已溶入中国人血液中的认知。
对“生而知之”,我认为其体现在物质特性的传递上,在人类中也是存在的。
我在我写的小说《凡人小记》中已经提到了自己这方面的认识,即人类的细胞,包括染色体,在互相通过生物电反应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已在人类的整体乃至个体的以物质性为本质存在的所谓“思想”中形成了“智慧海”(在写佛学的小文中,我也会对这所谓的“智慧海”结合佛学加以论述。
),只是这“智慧海”是隐藏在人类细胞的记忆库中的(我们也可以称其为信息组),这“智慧海”的智慧能否被激发出来并继续发展和“扩张”,取决于人类个体能否在后天的成长过程中去学习、历炼、“琢磨”。
而孔子的“生而知之”观因受他生活于两千五百年前的时代时,物理学知识处于低级阶段,致使不能正确解释生物生存现象的限制,所以是神秘化的、唯心论的,是未探究到宇宙规律本质的,是一种感性认知。
对“学而知之”观,我们今人仍和孔子持一样的认识和态度,都希望通过不断的学和习,增加人本身的知识保有量、见识程度、智慧,从而使人得以发展和进步。
如果我提出的“智慧海”理论是正确的话,再通过历史证明的孔子的理论已在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思维、思想中扎了根的事实的反映,我就会这样认为,中国人的每一个细胞中就都有了孔子的思想,所以说“孔子之思想已溶入中国人血液”是不为过的一种事实。
说“孔子之思想已溶入中国人血液”,那么溶入中国人血液的孔子的思想是什么呢?笼统的说,就是他提出的“仁”的理论,而这理论是以什么为载体的呢?就是《论语》这部书(被大家共同认可的,孔子本身没有写作过什么书的这一情况,我也是认同的。
致于所谓的孔子制“六艺”,不能说没有发生过,但参看易、书、礼等书,可查察出,这些书的内容并非出自一人之思想。
因此,可分析得,孔子自己学习并指导他的学生学习“六艺”的事情是有的,但编辑成文字形式的书籍的成果却并非孔子之力,而应是一个共同的儒家学习圈逐步的“造”成的。
在这以孔子为中心的一群人共同的学习过程中,产生出的最直接的作品,就是《论语》这部书。
)我为写这篇小文,又重读了一遍《论语》,读的时候,不仅感觉到此书中的每一个字都是那么亲切(在读《论语》时,我甚至一度也想用自己的思想对《论语》的每一句话进行“解读”。
但读完后,又改变了这个想法,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论语》,我若随意乱“批”,恐怕有人就会对我“解毒”了。
),而且回想自己的一些行为,确实也是按照孔子在《论语》中提示的人应有的行为准则在部分实行的。
(其实,每个中国人都或多少的在“行”儒家之事。
比如我的爷爷,他虽然不识字,但在对我的言传身教中无不显出儒家之风范。
)虽然我因私心私欲的深重,不能以一个“君子”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但我在心中是希望自己能通过不断的在生活中去学习和锻炼,进而逐渐向“君子”之“标、格”靠拢的。
《论语》对中国人影响之强烈已在“孔子之思想已溶入中国人血液”这句话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这强大的影响力,有好的一面,有不好的一面,也有一些有意思的方面。
《论语》可为今人借鉴之好的一面太多,甚可说是不胜枚举,我就不多例举了,在这只举一例。
比如《论语》中对伦理关系的强调,是其最优秀的成分。
说这一长处,就不能不提自由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思想在此方面的短处。
古典自由主义讲自由、平等、博爱,是极大的强调了人格,但在一定程度上却破坏了亲情对社会基本组织—家庭的合和力,将亲人也以契约关系放到了用金钱衡量的对等关系上,如果没有基督教对自由主义世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调和,恐怕古典自由主义(现代社会中实际实行的自由主义已被社会主义部分“冲淡”,实际上,自由主义国家以国家强制力在推行社会主义的一些执政方式,比如税收、救济、福利等这些行政策略。
)会让每个人都把自己的自由最大化,从而弃他人之权利而不顾,连亲情也会被抹杀。
教条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并不等同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社会虽然至今仍是人的空想,但其保护人自由、而非扼制人自由的本质是不容人歪曲理解的。
)思想因过分强调集体利益,不仅将人类个体的自由追求部分的消解了,而且人感情中最应有的对亲情关系的强调也被之减弱(我们现代中国实际上实行的不是这种教条的社会主义,而是用自由主义和中国传统哲学的有益成分在结合着构建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因此,也造成了亲人之间关系的紧张。
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中缺少对亲人之间的这种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爱的关怀,在一定程度上蛀蚀着人类的基本组成关系中最坚固的那一环节,把人规整为更趋向于政治人、自然人的层面。
如果最能体现人之为人的用亲情来体现的那部分被削弱到此种程度的话(我不能不说所谓的阶级感情,在激情燃烧过的岁月之后,被人再次思考,是会被理解成一个笑话的。
),人就在精神世界中成了残缺的人。
可以说,人类的伦理思想是人的道德思想发展到高层次的表现,伦理道德是人类善念的基石,这是因为,有了对人的性格具有整和作用的亲人的爱,才使人的所谓的人性超过了动物性。
《论语》中极大强调着的伦理道德(此道德观与君子论结合,造就的是人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心理平衡,而不是单纯的为亲情而亲情,以亲情超越社会规范及道德律。
),正被中国当今社会及每个个体重拾,使被文革和经济改革(我对这两次改革也持辩证的态度,文革有其开放革命思想的益处,经济改革有其使人被金钱异化的弊端。
)冲击而部分被忽略的人性中最深沉的爱得以“回归”。
其次举不好的方面的一个例子。
不可否认,《论语》中的爱民思想虽然有,但以民为本的思想还不够确切和具体,甚至有些瞧不起老百姓,还有,臣对君的“忠”强调的又有些过(我们前面已经提到,这是孔子受历史局限造成的,我们不能责怪他,因为他是人不是圣。
),这些“东西”被后来的中国封建统治者利用,并添油加醋,从而进一步使得中国老百姓的“奴隶”思想根深蒂固起来。
时至今日,很多中国老百姓还迷失在对权利的崇拜之中,就是《论语》这一缺陷造成的。
再举有意思的方面的一个例子。
比如《论语》的语录体写作方式是孔子及其学生所处的时期的写作文本格式未健全造成的,但却同样影响了中国数千年,比如明代的王阳明就是以语录体写作的,甚至到文革时期,毛泽东的名言警句也被编成了语录体。
可以说,中国人自然而然的接受着语录体,也自然而然的喜欢着语录体,这种“微言大意”的写作方式是符合了还是造就了中国人的片面思维(片面思维到很符合后现代思想的思维片段性的特点)方式,就不得而知了。
本小文的最后,我以《论语·微子篇第十八》中的一段话作结尾。
其文为:“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着犹可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