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地质学简明教程(中国地质大学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环流:(分布于对流层中)是由于不同纬度的地面和不同高度的大气空间因接受太阳辐射的差异而形成的一种全球范围的大规模大气对流综合现象。

气候带:根据气候要素的纬向分布特性而划分的带状气候区(太阳辐射是气候带形成的基本因素)。

大陆边缘:是指大陆与大洋盆地之间的地带(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基)。大陆架:是海与陆地接壤的浅海平台。

大陆坡:是大陆架外缘、坡度明显转折变陡的地带。

大陆基:是大陆坡与大洋盆地之间的缓倾斜地带。

大洋中脊:是指最主要的一条呈线状延伸于大洋盆地,地震、火山活动强烈的海岭。

重力:是指地球质量对物体产生的引力和该物体随着地球自转而引起的慢性离心力的合力。

地热流: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地球表面单位面积所散失的热流量。

地热增温率(地温梯度):是指沿等温面的法线朝地球中心方向上单位距离内温度所增加的数值。

纵波(p波):质点振动方向与地震波方向一致的波。

横波(s波):质点振动方向与地震波方向垂直的波。

岩石圈:是指软流圈之上的固体地球部分。

地壳:是岩石圈上部次级圈层。

软流圈(低速带):是指地下60~250km之间地震波速度减低的地带。

克拉克值(地壳元素的丰度):各种元素在地壳中重量的百分比。

矿物:是指由地质作用所形成的自然元素的单质或化合物。

岩石:是由矿物或岩屑在一定的地质作用下形成的集合体。

地质作用(动力地质作用):是指自然界中各种引起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构造及地表形态等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作用。

基本类型:地表(动力)地质作用,岩石圈(动力)地质作用。

水圈的循环过程:水汽随大气环流传输到各处,在一定的动力条件下,水汽以降水、降雪等形式返回地表,形成地表水和地下水或冻结成冰,绝大部分水体最后以径流形式返回海洋,如此往复循环。

陆地地形:山地、丘陵、平原、高原和盆底等。

海底地形:大陆边缘、大洋中脊、大洋盆地。

地壳的基本物质组成:元素(O、Si、AL、Fe、Ca、Na、Mg、K、Ti、H),矿物。

相对地质年代:是指地层的生成顺序和相对的新老关系。

确定依据:地层层序律、生物演化律和地质体之间的切割率。

同位素地质年龄:是指利用岩石中某些放射性元素的蜕变规律,以年为单位来测算岩石形成的年龄。

化石:保存在沉积岩中被石化了的古生物的遗体或遗迹。

岩层:具有层状构造的岩石。

地层:在一定地质年代内形成的岩层。

多重地层单位:人们按照地层属性的不同特征建立的不同种类的地层单位。它们之间并不是平行的关系。

风化作用:是指在地表或近地表的环境中,由于温度变化、大气、水和水溶液及生物作用等因素的影响,使岩石在原地遭受破坏的过程。

风化作用类型: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

差异风化:是指在相同的自然条件下,由于岩性(矿物组成)的不同导致风化速度不同,使岩石表面出现凹凸不平的现象。

球形风化:由于风化作用的影响,岩石表面趋于圆化(球状)的现象。

残积物:是指地表岩石风化后残留在原地的堆积物。

物理风化作用的主要方式:温差风化、冰劈作用、盐类的结晶和潮解作用、层裂或卸载作用。产物特点:岩石发生破碎、崩解,但物质成分不发生变化。

化学风化作用的主要方式:溶解作用、氧化作用、水化作用、水解作用和碳酸化作用。产物特点:岩石发生破碎、崩解,但物质成分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变化。

陆地流水的类型:地面流水、地下水和冰川。

地面流水的类型:片流、洪流、河流。

片流:是指沿斜坡无固定水道的面状流水(片流特点是水层薄、流速慢、网状分布)。

洪流:是指沿沟谷流动的水流(洪流特点是流速快、流量大、有固定水道)。地下水:是指埋藏在地表以下岩石和松散堆积物中的水体。

潜水面:潜水的自由表面。

承压水(层间水):是指埋藏在两个稳定隔水之间的透水层内的重力水。

冲沟:是由间断流水在地表冲刷形成的沟槽。

下蚀作用:是指河水及其所携带的碎屑物对河床底部产生破坏使河谷加深加长的作用。

侧蚀作用:是指河水自身的动力及携带的碎屑物对河床两侧或谷坡进行破坏的作用。

侵蚀基准面:是指河流下蚀作用的极限面。

三角洲:由于河流反复冲破堤岸,占据着不同的辐射状位置,最终产生的扇形沉积地形。

三角洲形成原因:河口区河床纵坡降低,水流分散,加之海水或湖水的顶托作用,使河水的活力大大减小,河流携带的大量碎屑物在河口区沉积下来。

河流阶地:是指河流的下蚀作用重新加强,使河床降低,原有的河漫滩相对被抬升,形成分布在谷坡上,洪水已不能淹没的、顶面较平坦的台阶状地形。

深切河曲(回春河):是指早先呈蛇曲形态的河流,因下蚀作用重新加强,河床降低,并深切至基岩,形成河谷在横剖面呈“V”形谷,但平面上仍保留极度弯曲的蛇曲形态的河流。

岩溶作用:地下水通过对岩石、矿物的溶解产生的破坏作用。

岩溶作用发育条件:可溶性岩石、岩石的透水性、地下水的溶蚀能力、地下水的流动特征、气候和地质构造。

主要的岩溶地形:溶沟、石芽、落水洞、溶蚀漏斗等。

溶沟:是指地面流水沿岩石裂隙下渗过程中,溶解地表岩石形成的沟槽。

石芽:是指地面流水沿岩石裂隙下渗过程中,溶解地表岩石形成的脊状突起。落水洞:是指地面流水沿岩石裂隙下渗过程中,溶解岩石形成的与潜水面或地下溶洞相通的陡立深洞。

溶洞:是指在潜水面附近,地下水近水平方向运动,因而溶蚀作用沿水平方向发展,形成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洞穴。

峰林:是指在岩溶盆地内常残留在孤立分布的石灰岩锥状山峰。

钟乳石:石钟乳、石笋、石柱三者的通称。

泉华:是指在泉口附近,泉水中的矿物质发生过饱和沉积而形成的沉积物。

刨蚀作用:是指冰川及其携带的岩石碎块对冰床基岩的破坏作用。

刨蚀作用方式:挖掘作用(拔蚀作用)、磨蚀作用(锉蚀作用)。

主要的冰蚀地形:冰蚀谷、冰斗、鳍脊、角峰、冰蚀洼地等

冰斗:是指由冰川刨蚀作用形成的三面陡壁的围椅状洼地。

冰碛物:是指在冰川作用过程中,冰川所携带的岩石碎屑的堆积物。

漂砾:是指被冰川搬运的直径超过1m的岩块。

终碛堤:是指在冰川前端,冰碛物堆积形成的弧形堤坝。

鼓丘:是指在终碛堤内形成的一系列长轴平行冰川流动方向的椭圆形小丘。

冰期:是指地球显著变冷,全球性冰川广泛发育的时期。

间冰期:是指两个冰期之间的温暖时期。

陆地流水是改造和塑造陆地地形的主要地质营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