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后猝死:指南与现实的差距
心肌梗死有多可怕?心肌梗死有什么后遗症?如何预防心梗复发?
心肌梗死有多可怕?心肌梗死有什么后遗症?如何预防心梗复发?心肌梗死是一种急性发作的严重冠心病,多是由于心脏的血管阻塞,而导致心脏的血液跟不上供应。
在我国,心肌梗死的致死率排在心脑血管疾病的第一位,每18到20秒就有一例心肌梗死事件发生,而每3个心肌梗死患者中都有一例因猝死离开人世。
急性心肌梗死发作后就诊时间非常珍贵,每拖延1分钟就意味着心肌坏死在增加。
心肌细胞一旦死亡,是没有办法再生的。
心肌梗死发作有哪些特点?1.典型症状是胸口闷痛心肌梗死最典型的症状就是胸部有闷痛,感觉像被人往胸口重重地打了一拳,疼痛逐渐加剧甚至使人呼吸困难。
此外,胸口闷痛还往往伴有烦躁不安、大汗淋漓、头晕恶心、极度恐惧等症状。
2.身体其他部位疼痛疼痛部位常为胸部,一般疼痛范围有一个巴掌大小,但有的人可能表现为整胸部,甚至肩膀、左臂、脖子、咽喉、牙齿、胃部等部位的不适。
3.持续时间长如果胸痛和不适感反复发作,或持续超过15分钟,要高度警惕急性心肌梗死发作。
4.硝酸甘油难以缓解如果胸痛或不适发作,舌下含服硝酸甘油1片,3~5分钟后不缓解,则有可能是心肌梗死。
5.常有发作诱因心肌梗死多数在剧烈活动、突然用力、情绪激动、受惊吓、吃饱饭、突然受凉后发生。
6.这些人更容易心肌梗死心肌梗死多发于中老年人,男性、吸烟饮酒、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肥胖的人更容易发生。
出现上述症状时,患者本人及家属需格外警惕,最好马上送医,不能硬着头皮忍耐。
因为急性心肌梗死的高致死性,绝不可掉以轻心。
正是因为如此,我们一直不遗余力地科普,告诉大家重视三高,控制三高,预防心肌梗死。
那么心肌梗死到底有多可怕呢?有人问了,得了心肌梗死会怎么样?一、心肌梗死的危害?1、猝死我国每年有约100万猝死者,这其中绝大多数的猝死者是因为心脏病导致的。
在所有心脏病导致的猝死中,心肌梗死占到了大多数。
所以说心肌梗死最大的危害就是导致猝死。
心肌梗死后为什么会发生猝死了,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心肌梗死后容易诱发恶性心律失常,也就是诱发室颤。
急性心肌梗死中医临床诊疗指南解读PPT课件
忧思恼怒,气机不畅,气滞血瘀,痹阻心 脉。
劳倦过度
过度劳累,耗伤心气,心气不足,推动无 力,血行不畅。
中医证候类型及特点
心血瘀阻证
心胸疼痛剧烈,如刺如绞,痛有定处,伴 有胸闷、心悸、舌紫暗或有瘀斑。
痰浊闭阻证
胸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喘促, 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
寒凝心脉证
卒然心痛如绞,心痛彻背,喘不得卧,多 因气候骤冷或骤感风寒而发病或加重。
• 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急性心肌梗死中医治疗面临着诸如诊疗标准不统一、 中药质量控制不严格等挑战。为应对这些挑战,需要进一步完善中医诊疗规范 ,加强中药质量控制和监管体系建设,同时加强中西医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 同推动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发展。
谢谢您的聆听
THANKS
• 中医药在急性心肌梗死防治中的深入研究:中医药在急性心肌梗死防治中具有 广阔的应用前景,未来将进一步深入研究中药复方、单味中药及中药提取物的 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提供更多有效手段。
• 中西医结合治疗模式的创新: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具有显著优势,未 来将探索更多中西医结合治疗模式,如针灸、推拿等非药物疗法与西医治疗的 结合,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的治疗方案。
致残率的特点,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02
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优势
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中具有独特优势,已得到广泛
认可和应用。
03
制定过程
本指南的制定经过了广泛征求意见、多次专家论证和临床验证等过程,
确保了其科学性和实用性。同时,指南还结合了最新的临床研究和成果
,具有时效性和前瞻性。
休克状态的监测与干预手段
监测手段
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
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前言近20年来,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长足发展。
为了总结这些经验,指导临床实践,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和中国循环杂志编辑委员会,依据大量基于循证医学的临床试验结果,参考美国心脏病学院和美国心脏协会(ACC/AHA)1999年修订的AMI治疗指南,并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制订了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指南。
本指南中对AMI的分类,根据临床实用的原则分为ST 段抬高和非ST段抬高两类。
现有资料表明,这两类之间在病理上有所不同,应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为了便于读者了解某一操作或治疗的价值和意义,本指南中对某些治疗适应证的建议,以ACC/AHA指南的方式表达如下:Ⅰ类:指那些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有益、有用和有效的操作和治疗;Ⅱ类:指那些有用和有效性的证据尚有矛盾或存在不同观点的操作和治疗;Ⅱa类:有关证据和(或)观点倾向于有用和(或)有效;Ⅱb类:有关证据和(或)观点尚不能说明有用和(或)有效;Ⅲ类:指那些已证实和一致公认无用和(或)无效,并对有些病例可能有害的操作和治疗。
本指南的制订经过了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学杂志编辑委员会及中国循环杂志编辑委员会专家组反复认真讨论,并广泛征求了各级心血管病医师的意见,力求对我国AMI诊断和治疗的临床实践起到指导作用。
诊断与危险性评估AMI早期及时治疗可提高患者存活率并改善左心室收缩功能。
急救医务人员在迅速到达发病现场后,尽快采集病史、体格检查、描记心电图和初步处理,并迅速转送医院。
急诊科医生对送达的急性缺血性胸痛和疑诊AMI的患者,应迅速、准确作出诊断和鉴别诊断,对其危险度作出评估,并确定即刻处理方针。
一、急诊科对疑诊AMI患者的诊断程序(一)目标急诊科对疑诊AMI的患者应争取在10min内完成临床检查,描记18导联心电图(常规12导联加V7-V9、V3R-V5R)并进行分析,对有适应证的患者就诊后30min内开始溶栓治疗或90min内开始直接急诊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术(PTCA)。
急诊科心肌梗死猝死病例护理讨论记录范文
急诊科心肌梗死猝死病例护理讨论记录范文1. 引言1.1 概述心肌梗死和猝死是导致大量人口死亡的严重心脏疾病。
急诊科作为紧急处理这些情况的关键部门,扮演着救援、护理和管理的重要角色。
在急诊科中,由于心肌梗死和猝死具有突发性、危险性和高度复杂性等特点,护理干预和应对措施尤为关键。
通过对心肌梗死猝死病例的护理讨论记录,以期分享相关经验并探讨预防与管理策略,进一步提高心肌梗死和猝死患者的生存率和预后。
1.2 研究背景心肌梗死是由冠状动脉闭塞引起的心肌缺血引发的全身循环系统丧失供血功能的临床表现。
它通常表现为剧烈胸痛、呼吸困难、虚弱和恐惧感等典型症状,并可能导致短时间内发生致命性不可逆损伤甚至死亡。
而猝死则是指在突然发生的短时间内心脏停止跳动,尤其是在1小时内死亡,多数由严重心律失常导致。
面对心肌梗死和猝死这两种险象环生的心脏事件,在急诊科的护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护士们需要快速响应,并准确判断病情,采取有效措施以缓解症状并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因此,对于急诊科中心肌梗死猝死病例的护理干预与管理策略进行讨论十分必要。
1.3 研究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急诊科中心肌梗死猝死患者的个例,并通过总结护理干预和医护团队配合的经验与策略,进一步提供有助于改善急诊科中护理质量、提高患者救治效果的参考依据。
在实践层面上,通过提供相关知识和经验分享,可以帮助急诊科护士更好地应对紧急情况、提高护理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此外,我相信通过对心肌梗死猝死预防与管理策略的探讨和评估,我们可以发现一些不足之处并寻求改进的方法,以逐步完善相关的护理流程和规范。
总而言之,本文对急诊科中心肌梗死猝死病例的护理进行了深度分析和讨论,并提出了预防与管理策略。
希望能够促进急诊科护士对于该类情况的处理能力,在降低心肌梗死和猝死患者发生率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证他们的生命安全。
2. 心肌梗死猝死的定义和病因2.1 心肌梗死的定义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指心脏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坏死的一种严重心脏疾病。
心肌梗死指南解读
再灌注治疗
溶栓治疗药物选择:
建议优先采用特异性纤溶酶原激活剂。重组组织型 纤溶酶原激活剂阿替普酶可选择性激活纤溶酶原, 对全身纤溶活性影响较小,无抗原性,是目前最常 用的溶栓剂。但其半衰期短,为防止梗死相关动脉 再阻塞需联合应用肝素(24~48 h)。其他特异 性纤溶酶原激活剂还有兰替普酶、瑞替普酶和替奈 普酶等。非特异性纤溶酶原激活剂包括尿激酶和尿 激酶原,可直接将循环血液中的纤溶酶原转变为有 活性的纤溶酶,无抗原性和过敏反应(表2)。
既往有冠心病史(心绞痛、心梗、CABG或 PCI)、高血压、糖尿病、外科及拔牙史、出血性疾病、 脑血管疾病、抗血小板、抗凝、抗栓等药物应用史。
查体:生命体征 重点:皮温、精神、血压、心率、 心脏杂音。Killip分级法评估心功能
实验室检查
凹面向上型
斜直型
墓碑型
凸面向上型 巨R波型
心电图 对疑似STEMI的胸痛患者,应在首次医疗接触(FMC)
实验室检查
非再灌注心肌梗死的心电图 改变
实验室检查
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 cTn是诊断心肌坏死最特异和敏感的首选心肌损伤标志物,通常在STEMI症状发
生后2~4 h开始升高,10~24 h达到峰值,并可持续升高7~14 d。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对判断心肌坏 死的临床特异性较高,STEMI时其测值超过正常上限并有动态变化。溶栓治疗后梗死相关动脉开通时CK-MB峰 值前移(14 h以内)。CK-MB测定也适于诊断再发心肌梗死。肌红蛋白测定有助于STEMI早期诊断,但特异性 较差。
溶栓是否成功
尽早转至PCI医院 否
挽救性PCI
在公众中普及心肌再灌注治疗知识,以减少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时的犹豫和延误
入院后一般处理
心肌梗死后的危险度分层与处理
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后的危险分层与处理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冠心病诊断治疗中心李建军1.引言美国每年心肌梗死(MI)病人超过100万,中国据2002年不完全统计亦高达70万之众,且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其发病率仍然值得关注。
在急性ST段抬高性MI 后恢复期住院期间,医生的职责应是着手帮助病人减少危险因子、降脂治疗、戒烟,并给予其他干预。
某些治疗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已被循证医学证实可减少心血管事件而被广泛接纳。
而另一些疗法如心导管术,对那些小面积MI的病人则相对应用过度。
尚无临床试验明确理想的MI后治疗方案与治疗持续时间。
某些亚组人群并不能从给予的治疗中明显获益。
2.危险分层MI后危险分层可用来确定哪些病人处于随后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高危之中,哪些病人从血管重建治疗中获益。
对所有MI病人均应采取积极措施,降低其危险因子。
已被证实的能使病人获益的治疗指南之意义就在于此。
然而,MI的治疗必须考虑到个体化,并避免过多的药物治疗。
图4-1简要概述了危险分层的步骤。
危险分层的主要目的是确定MI病人随后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指导进行相应干预(如血管重建或其他治疗)使其获益。
必须强调危险分层工作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应根据病人的临床资料不断更新其危险性评估。
(1)年龄:影响MI后死亡率的最重要预测因子。
许多研究表明,在年轻病人的总体死亡率较低(< 4%),且绝大多数的病人在积极的干预措施中获益。
然而,老年病人处于较大的危险之中,他们在干预治疗中的受益则有明显差异。
(2)左室功能评估:左室功能是MI后死亡率的第二重要预测因子。
研究表明,左室射血分数(LVEF)与死亡率呈负相关。
LVEF< 40%者的潜在死亡率比LVEF较高者要高得多。
因此,所在MI病人均应常规行左心室功能测定。
a. 若病人MI后有明显左心室功能障碍(LVEF< 40%)或多节段室壁运动异常,则应考虑该病人处于高危状态。
心源性猝死的案例分析与经验总结
心源性猝死的案例分析与经验总结心源性猝死是指由于心脏原因导致的突然死亡事件。
它是一种突发性并具有致命性的疾病,往往在短时间内夺取人的生命,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悲痛和困扰。
为了更好地了解心源性猝死的原因,提醒人们关注心脏健康以及预防心源性猝死的措施,本文将通过案例分析和经验总结来探讨这一问题。
案例一:年轻人的突然离世李先生,年仅32岁,没有任何心脏病史。
某日清晨,他突然倒地不起,经抢救无效后不幸去世。
医生经过尸检发现,他的心脏出现了严重的冠状动脉狭窄。
经过与家属的交流得知,李先生长期忽视身体健康,经常熬夜、饮酒,饮食偏好油腻食物,经常工作压力过大。
案例分析:该案例中,李先生的突发猝死可能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引起的心脏供血不足所致。
长期的不良生活习惯和高压工作环境对他的心脏造成了沉重负担,最终导致了猝死的发生。
经验总结:预防心源性猝死,我们必须重视以下几点。
第一,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规律作息和戒烟限酒。
第二,减轻工作压力,积极应对压力,避免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
第三,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尤其是心脏相关的检查项目,如心电图、血脂等。
如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
案例二:家族遗传的悲剧王女士,40岁,她的父亲和两个兄弟都因心脏骤停而去世。
她最近被诊断为冠心病,医生建议她进行心脏搭桥手术预防猝死。
然而,在手术前,她突发心脏骤停,紧急抢救无效后不幸离世。
案例分析:王女士的猝死可能与家族遗传有关。
她的父亲和兄弟都因心脏病而去世,预示着王女士拥有遗传的心脏疾病风险。
不幸的是,她没有及时接受手术治疗,在手术前就遭遇了心脏骤停。
经验总结:了解家族病史是预防心源性猝死的重要一环。
对于存在家族遗传性心脏疾病的人群,建议定期进行心脏检测,以早期发现和干预潜在问题。
对于高危人群,如冠心病患者,应根据医生的建议积极进行手术治疗。
此外,密切关注家族成员的健康状况,共同制定健康计划和生活习惯,对遗传风险进行管理。
案例三:运动员的过度训练张先生,一位职业跑者,被公认为具有出色的运动天赋。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指南解读
OCT腔内影像证实有25%~30%的STEMI患者并无严重的斑块狭窄,仅在血管内膜糜烂、侵蚀基础上继 发血栓形成,此类高凝血栓状态的STEMI患者甚至无需支架治疗。
➢ 补充循证医学证据和中国数据
➢ 更加注重再灌注治疗中的心肌微循环保护作用
机械物理性碎解血栓仅开通心外膜传导性大血管; 生物化学性溶解血栓的方法,使血栓内纤维蛋白分子链裂解,从而使血栓溶解再通。
用 ➢ 溶栓同时还有微循环中微血栓清除疏浚作用 ➢ 溶栓具有全冠脉循环系统的血流灌注改善,
尤其是微循环的保护和改善作用 ➢ 溶栓可扩大PCI窗口12---24小时,有助建立 药物—介入治疗模式
2017 ESC--根据时间决定策略 --选择再灌注方法
溶栓与急诊PCI都是I,A推荐
0小时 STEMI
早期 3小时
溶栓:早期再灌注手段
不同溶栓药物主要特点的比较
溶栓药物 常规剂量
纤维蛋 半衰期 抗原性及 纤维蛋白 90分钟
TIMI3级血
白特异性 (min) 过敏反应 原消耗
再通率(%)
流(%)
尿激酶
150万单位
否
18-20
无
明显
53
28
30分钟静点
阿替普酶
100mg
是
3-8
无
轻度
75
54
90分钟静点
瑞替普酶
10MU×2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 栓治疗的合理用药指南
第2版
汇报人:
目录
01 STEMI系统性救治工程
02 STEMI早期肝素化的重要性
03 溶栓:早期再灌注手段
04
早期补钾和β受体阻滞剂在预防 STEMI早期猝死的应用
急诊心肌梗塞死亡病例讨论记录
急诊心肌梗塞死亡病例讨论记录引言:急诊心肌梗塞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常见于中老年人,发病突然且病情危重。
本文将讨论一起急诊心肌梗塞导致死亡的病例,探讨其原因、诊断和治疗的相关问题。
病例介绍:本例患者为男性,58岁,主诉胸闷、胸痛已有1小时,伴有恶心和呕吐。
患者具有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体格检查发现患者面色苍白、出汗、呼吸急促,心率加快,血压升高。
ECG显示ST段抬高伴有T波倒置,血肌酐升高。
讨论:1. 心肌梗塞的诊断急诊心肌梗塞的诊断主要依靠患者病史、症状和体格检查,辅助包括心电图、血清心肌标志物和冠状动脉造影等。
本例患者具有典型的心肌梗塞症状,ECG显示典型的ST段抬高,血肌酐升高,符合心肌梗塞的诊断标准。
2. 急诊处理对于心肌梗塞患者,应立即采取急诊处理措施。
包括给予患者氧气吸入、口服或静脉给予硝酸甘油、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以及快速建立静脉通道。
在本例中,患者应立即给予氧气吸入、硝酸甘油舌下含服和静脉注射阿司匹林等急救措施。
3. 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和治疗心肌梗塞的关键步骤,它可以明确病变部位和严重程度,并为后续的介入治疗提供依据。
在本例中,冠状动脉造影可以帮助确定患者是否需要行支架植入术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4. 进一步治疗对于急诊心肌梗塞患者,及时开展介入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有栓塞的冠状动脉,应尽早进行血管成形术或支架置入。
对于患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无法进行介入治疗的情况,可能需要紧急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5. 风险因素控制心肌梗塞的发生与多种危险因素相关,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等。
因此,对于心肌梗塞患者,除了急诊治疗外,还需要进行长期的风险因素控制,包括调整饮食、戒烟、控制血压和血脂等。
结论:本例患者在出现心肌梗塞症状后未能及时就诊,导致病情恶化并最终死亡。
急诊心肌梗塞的死亡率较高,因此,对于具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人群,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他们对心肌梗塞的认识,及时就医,以降低死亡风险。
心源性猝死的病例分析与讨论
心源性猝死的病例分析与讨论猝死是指在短时间内发生的突然停止心跳和呼吸的现象,临床上非常危急。
其中,心源性猝死指由于心脏病导致的猝死事件。
本文将通过一个实际病例分析与讨论心源性猝死的相关信息,以期增加对该病症的了解。
病例描述:患者为一名62岁的男性,此前无明显心脏病疾病,无家族史。
猝死事件发生在患者午餐后不久,在其家中突然昏倒,并失去意识。
紧急救护人员接到报警后迅速赶到现场,进行了心肺复苏,但最终未能挽回患者的生命。
病例分析与讨论:1. 猝死的病因分析:心源性猝死的主要病因通常是冠心病。
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
在该病例中,由于患者此前无明显心脏病症状,并且无家族史,我们推测患者可能是突发性的、广泛的心肌梗死所导致的猝死。
2. 危险因素的分析:心源性猝死的发生与众多危险因素相关。
常见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阳性家族史、吸烟、高血压、高胆固醇、肥胖、糖尿病和缺乏运动等。
然而,在该病例中,患者年龄并不算大,无家族史,从临床资料来看,并无其他明显的危险因素。
3. 诊断与预防:心源性猝死的诊断往往是根据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和心电图等方面综合进行的。
然而,在该病例中,患者此前并无心脏症状,令人遗憾的是他未能获得诊断和治疗机会。
对于类似的患者,我们应该加强对于心脏疾病的早期筛查,包括定期体检、心脏超声检查、血液检测等,以便尽早发现和干预潜在的心脏疾病。
4. 急救与复苏措施:快速而正确的急救措施对于心源性猝死患者而言至关重要。
常见的急救措施包括立即拨打急救电话、进行心肺复苏(CPR)、使用自动体外除颤仪(AED)等。
在该病例中,紧急救护人员迅速到达现场,并进行了CPR,但最终未能使患者恢复呼吸和心跳。
这也再次强调了对于心源性猝死患者的急救手段必须快速和准确。
结论:心源性猝死是一种突发且危险的疾病,可导致患者生命的丧失。
尽管在该病例中患者最终未能幸免于难,但通过这个病例,我们再次意识到了对于心脏疾病早期筛查、正确急救措施和科学预防的重要性。
2022年急性心肌梗死指南介绍
心动过缓 1.阿托品: 有症状的窦性心动过缓(心率<50次/分伴低血压、缺血和室性逸搏心律) 心室停搏 房室结水平有症状的房室传导阻滞(二度I型AVB或三度AVB伴窄QRS逸搏心律) 房室阻滞在结下水平(前壁梗塞伴宽QRS形室性逸搏)阿托品通常无效
2.氨茶碱:静脉滴注,注意室性心律失常 3.异丙肾上腺素:1mg加入500ml液体中静滴 4.起搏器: 窦性心动过缓(<50次/分)伴低血压(SBP<80 mm Hg)且对药物无反应。 二度II型AVB及三度AVB。 双束支阻滞(交替束支阻滞,或右束支阻滞伴交 替左前分支及左后分支阻滞,不论发生时间) 新发生的或时间不定的LBBB,LBBB+左前分支阻 滞,RBBB+左后分支阻滞 RBBB或LBBB伴一度AVB。
体征
可出现第一心音减弱、第三或第四心音奔马律、心包摩擦音(2-5天内,10天后); 发生二尖瓣乳头肌功能不全者,心尖区可出现粗糙收缩期杂音; 发生心室间隔穿孔者,胸骨左下缘出现响亮的收缩期杂音; 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者出现有关的体征和血压变化。
心电图
有定性、定时、定位、估计预后的价值 特征性改变:在面向心肌坏死区的导联上出现 1) 病理性Q波 2) ST段抬高呈弓背向上型 3) T波倒置 在背向心肌梗死区的导联则出现相反的改变,即R波增高、ST段压低和T波直立并增高。 心内膜下心肌梗死的特点为:无病理性Q波,有普遍性ST段压低0.1mV,但aVR导联(有时还有V1导联)ST段抬高,或有对称性T波倒置。
ST抬高的AMI的治疗
再灌注治疗:溶栓(静脉、冠脉), PCI,CABG 抗栓:抗血小板、抗凝 硝酸甘油 β阻滞剂、ACEI、降脂
AMI的溶栓治疗
适应症: 持续胸痛>半小时,含服硝酸甘油不缓解 相邻两个或多个导联ST段抬高(0.1mV以上),或新出现束支传导阻滞 发病<6小时,6~12小时亦可 年龄75岁,更老者慎重选择 原则:早期、大量、迅速。
心梗后的远期预后和生存率
心梗后的远期预后和生存率心梗(心肌梗塞)是由于冠状动脉中的血液供应不足引起的心肌缺血和坏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
心梗发生后,患者的远期预后和生存率成为医学界和患者关注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探讨心梗后的远期预后和生存率以及与其相关的因素。
一、心梗后的远期预后1. 心梗后的远期预后影响因素心梗后的远期预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健康状况、病史、心功能等。
年龄是影响心梗后预后的主要因素之一,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抵抗力较弱、心脏血管病变较为严重,远期预后相对较差。
性别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女性患者在心梗后的远期预后上相对男性较差。
2. 远期预后评估方法医学界通常使用不同的方法评估心梗后的远期预后,其中最重要的是评估患者的存活率和心功能。
存活率是指心梗后患者在一定时间内存活的百分比,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死亡率来评估。
心功能评估则包括心衰程度、心输出量等指标,通过监测这些指标可以了解患者的心脏功能及其预后。
二、心梗后的生存率心梗后的生存率是评估心梗后远期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许多研究表明,心梗后的生存率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症等因素密切相关。
一项大规模的研究显示,心梗后的1年生存率为70-80%,5年生存率为40-50%。
这一结果表明,心梗后的生存率相对较低,需要重视患者的远期随访和管理。
三、心梗后远期预后的改善措施为了改善心梗后的远期预后和生存率,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治疗和管理措施。
首先,要积极预防和控制心梗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
其次,要注意生活方式的改变,包括戒烟、健康饮食、适度运动等,这些措施可以延缓心血管病的进展,提高生存率。
此外,患者还应定期复查心脏功能,遵循医生的治疗建议,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结论心梗后的远期预后和生存率是关系到患者生活质量和寿命的重要问题。
通过综合评估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心功能等因素,我们可以更准确地预测患者的远期预后,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此外,患者自身的健康管理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对改善心梗后的远期预后起到重要作用。
心肌梗死常见死亡原因
心肌梗死常见死亡原因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由于冠状动脉阻塞导致心肌组织缺血坏死而引起。
心肌梗死常见死亡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心律失常:当心肌梗死发生时,心脏的正常传导系统可能受到损伤,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如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
这些心律失常可能导致心脏停搏,进而引发猝死。
如果及时采取适当的抢救措施,能够避免心律失常导致的死亡。
2. 心力衰竭:心肌梗死会导致心肌组织的损伤和坏死,进而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
当泵血功能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心力衰竭,表现为心脏无法将血液有效地泵出体循环,导致器官灌注不足。
心力衰竭是心肌梗死后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
3. 心源性休克:心肌梗死严重损伤心肌组织,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当心脏无法有效地泵血时,会导致血液供应不足,血压下降,最终导致心源性休克。
心源性休克是心肌梗死中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较低,但病情危重,死亡率较高。
4. 心功能恶化:心肌梗死后,心肌组织的大规模损伤和坏死会导致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如心肌纤维化、心肌扩张等,进而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
心功能的持续恶化可能导致严重的心衰、心源性猝死等并发症。
5. 冠状动脉痉挛:在心肌梗死发生的早期,冠状动脉堵塞可能由于血栓形成或血管痉挛而引起。
血管痉挛是指冠状动脉发生收缩,导致冠状动脉内腔狭窄或闭塞,使得心肌缺血加重。
若应用不当的血流重建措施,如经内科或介入治疗,可能会引发或加重冠状动脉痉挛,造成心肌梗死的死亡。
6. 并发症:心肌梗死后还可能出现各种并发症,如室间隔穿孔、室壁瘤、心包填塞等。
这些并发症严重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加重危险因素,可能导致患者死亡。
总而言之,心肌梗死常见的死亡原因主要包括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功能恶化、冠状动脉痉挛以及并发症。
患者在心肌梗死发生后应尽早就医,并接受适当的治疗和护理,以降低死亡的风险。
平时也要注意心血管健康,改善生活习惯,减少危险因素的影响,以预防心肌梗死的发生。
急性心肌梗死致心源性猝死回顾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致心源性猝死回顾分析作者:沈华来源:《健康之路(医药研究)》2014年第05期【摘要】目的临床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也是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其病死率高,随着溶栓和介入术的广泛开展,以及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应用,病死率已明显下降。
为了提高对本病的认识,进一步探讨本病的心源性猝死临床特点,现对我院2006年4月~2010年12月住院患者中9例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做一回顾性分析,结论旨在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的猝死病因、治疗过程,进一步完善治疗措施,降低病死率。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早期【中图分类号】 R542.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5-0021-021 资料与方法1.1 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以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2001年修订的诊断和治疗指南为标准[1]。
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⑴缺血性胸痛的临床病史,典型的心绞痛持续30min以上,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⑵心电图的动态演变,有ST段抬高,坏死性Q波出现;⑶心肌坏死的血清心肌标记物浓度的动态改变,即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肌酸激酶CK和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肌钙蛋白I(CTNI)超过正常2倍以上。
以上3条标准至少具备2条。
1.2 研究对象2006年4月~2010年12月住院的符合AMI患者共9例。
年龄33~75(平均60)岁,男女比为72:26,糖尿病史4例、高血压史5例,梗死部位前壁4例、下壁3例、前壁+下壁2例,1.3 辅助检查:①心电图:9例患者中有4例心电图定位诊断为广泛前壁心肌梗死,2例为广泛前壁+下壁心肌梗死,下壁心肌梗死3例,均有典型ST段弓背抬高表现。
②心肌酶学:入院后查心梗三联均为阳性,肌酸激酶及肌酸激酶同工酶均超过正常值2倍,其中有2例患者入院后心肌酶呈渐升高趋势,考虑有梗死面积扩大可能。
2 结果2.1 发病和死亡时间AMI发生到住院在6h内3例,6h~12h内5例;5例有典型心绞痛,AMI发生时间在24h 昼夜分布有一定规律,上午9~10时3例,晚9~10时为3例,其他时间3例。
1例急性心肌梗塞致心源性猝死急救护理论文
1例急性心肌梗塞致心源性猝死的急救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4-0002-01【摘要】目的总结急性心肌梗塞致心源性猝死的救护要点。
方法回顾一例急性心肌梗塞致心源性猝死抢救成功的过程。
结果心源性猝死心肺脑复苏成功,急性心肌梗塞介入治疗成功,病人最终痊愈出院。
结论提高群众急救意识,提供快捷、高效的院前救护,做好院前救护与院内急诊救护的紧密衔接,实施正确、有紊、及时的院内急诊救护是抢救急性心肌梗塞致心源性猝死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心肌梗塞猝死急救护理心脏骤停一般是指患者在心脏相对正常或全身性严重致命性疾病情况下,在未能估计到的时间内,心搏突然停止,从而导致有效心泵功能和有效循环突然中止,为心脏急性中最严重的情况。
若不及时处理会造成脑及全身器官组织的不可逆损害而导致死亡。
心血管疾病是心脏骤停最重要的原因。
其中以冠心病最为常见,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早期[1]。
2006年11月16日本科成功抢救一例急性心肌梗塞致心源性猝死的病人,使病人痊愈出院,随防6年,病人无复发,生活质量好,现将报告如下:1 病例资料:患者,男,42岁,个体老板。
既往高脂血症10余年,发病前一晚喝酒,熬夜。
清晨7时解小便时突发胸痛,呈心前区压榨感,无向他处放射,稍气促,无恶心、呕吐、无晕厥。
休息不能缓解,当时未自行予特殊处理,呼”120”入急诊科。
患者住院14天,治愈出院。
2 院前救护2.1 病人求救意识强2.2120急救指挥系统通畅,处警反应快。
本次接警完成时间为1分钟30秒2.32分钟出车、6分钟到达现场。
2.4 准确评估,初步处理,医护配合。
与家属沟通,安全转运。
2.5 在不停止救护的情况下,安全转送医院。
考虑病人病情紧急,边转送病人,边通知院内急诊人员作好急救准备,做到院前救护与院内救护的紧密衔接。
3 院内急诊救护7:50到达急诊科时病人出现意识丧失,呼吸、心跳骤停等心源性猝死症状,即实施一系列的救护措施,复苏成功,生命体征平稳,护送入介入室,行ptca,术中见前降支冠脉完全闭塞,予球囊反复扩张后,结束pci术,送入icu监护治疗。
解读肌钙蛋白
解读肌钙蛋⽩⽆论是溶栓、经⽪冠脉介⼊(PCI),还是冠脉搭桥(CABG),都是风险极⼤的治疗⼿段,所以“冠⼼病,急性⼼肌梗塞”诊断的正确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长期以来临床⼯作者⼀直致⼒寻找⼀种⾼敏感性和⾼特异性⾎清诊断指标,以期提⾼诊断正确性。
在近⼏⼗年中曾经有很多⾎清诊断指标在临床中得到应⽤,⼼肌损伤标志物检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越来越⾼,⽬前⾼敏肌钙蛋⽩(hs-cTn)可以检出⾮常微⼩的⼼肌损伤。
肌钙蛋⽩在临床实践中成为⽬前公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指标为所有指南所推荐。
今天我们就⼀起来解读肌钙蛋⽩及其临床意义。
1. 肌钙蛋⽩T和肌钙蛋⽩I有么区别?1992年第⼀份肌钙蛋⽩I商业检测试剂在临床推⼴,不久肌钙蛋⽩T检测试剂也开始在临床应⽤,在随后⼗余年引发了⼀场旷⽇持久的⼤争论—到底肌钙蛋⽩T和肌钙蛋⽩I孰优孰劣?早期曾有研究观察到在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中经常出现肌钙蛋⽩T增⾼却不⼀定有急性冠脉综合症。
随后提出了⼏个可能的学说:(1)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中肌钙蛋⽩T在横纹肌表达再分布,(2)抗原交叉反应,(3)慢性肾功能不全引发⼼肌微损害有关。
第⼀个假说很快被cTnT阵营否定,有学者⽤PCR检测否定cTnT在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表达异常。
随着第⼆代肌钙蛋⽩T检测⽅法推出抗原交叉反应得到较好解决。
慢性肾功能不全⼼肌微损害也同样会引起肌钙蛋⽩I增⾼。
⽬前倾向认为肌钙蛋⽩I和肌钙蛋⽩T在⼼梗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上没有很⼤区别,但是相对⽽⾔,有个问题显得更加重要,⽆论是cTnT或cTnI,⾃肌钙蛋⽩检测⽅法问世以来,没有经过⼀个垄断的专利⽣产过程。
不同⼚家、不同免疫检测⽅法,可谓五花⼋门,始终未能形成⼀个统⼀全球质量标准,只有企业质量标准。
不同⼚家试剂盒可⽐性较差,甚⾄⽆法⽐较。
这可能成为两⼤阵营论战当中诸多结论相互⽭盾主要原因。
由于巨⼤的市场份额和不同商业利益,要求不同⼚家按照统⼀模式⽣产出⽬前看来并不现实。
这样看来我们确实不必要花太多精⼒⼀定要在cTnT和cTnI之间分出伯仲。
急性心肌梗死中医临床诊疗指南解读PPT课件
急性肺动脉栓塞
可发生胸痛、咯血、呼吸困难和休克。但有右心负荷急剧增加的表现如发给、肺动脉瓣区 第二心音亢进、颈静脉充盈、肝大、下肢水肿等。心电图示I导联S波加深,III导联Q波显 著T波倒置,胸导联过度区左移,右胸导联T波倒置等改变,可资鉴别。
指南制定的必要性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 、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中医在急性心肌梗死的 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和预 后。然而,由于缺乏规范的诊疗指南,导致中医在临床 实践中的诊疗水平参差不齐,影响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和 生命安全。因此,制定急性心肌梗死中医临床诊疗指南 对于规范中医临床诊疗行为、提高治疗效果和保障患者 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心律失常处理
根据心律失常的类型和严重程度,选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或 电复律等方法治疗。注意监测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及时调 整治疗方案。
心力衰竭处理
给予强心、利尿、扩血管等药物治疗,同时积极治疗原发 病。注意监测患者的心率、呼吸、血压等指标,及时调整 治疗方案。
心脏破裂处理
一旦确诊心脏破裂,应立即进行手术治疗。术前应给予患 者充分的生命支持,如输血、输液等。术后密切观察患者 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06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策略
患者教育内容设计
急性心肌梗死的基本知识
向患者介绍急性心肌梗死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标 准和治疗方法等基本知识,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
生活方式干预
教育患者改善不良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规律作息 等,以降低疾病复发风险。
专家共识:2023年中国对心肌梗死危急值的理解
专家共识:2023年中国对心肌梗死危急值的理解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造成严重威胁。
为了提高对心肌梗死的识别和处理能力,中国专家共同制定了以下对心肌梗死危急值的理解。
定义心肌梗死危急值是指心肌梗死患者在接受治疗前的紧急情况指标,用于确定患者是否需要立即采取急救措施。
危急值指标1. 心电图:ST段抬高或压低,T波倒置等心电图异常表现。
2. 血清肌钙蛋白:血清中肌钙蛋白I或肌钙蛋白T水平升高。
3. 临床症状:患者出现胸痛、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等症状。
4. 心肌酶谱:血清中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等水平升高。
急救措施对于满足心肌梗死危急值的患者,应立即采取以下急救措施:1. 通知急救医疗人员:及时通知急救医疗人员,以便他们能够迅速到达现场并提供必要的急救服务。
2. 给予氧气:给予患者氧气吸入,以维持正常的氧供需平衡。
3. 使用急救药物:根据患者的情况,给予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等,以减少心肌损伤。
4. 心肺复苏:对于心脏骤停的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操作,以尽快恢复心脏功能。
诊断与治疗除了急救措施外,对于心肌梗死患者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1. 心电图监测:持续监测患者的心电图变化,以评估病情和指导治疗。
2. 血液检测:定期检测血清肌钙蛋白和心肌酶谱等指标,以监测心肌损伤情况。
3. 冠状动脉造影: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定梗死部位和程度,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4. 血栓溶解治疗:对于符合条件的患者,可以进行血栓溶解治疗,以恢复冠状动脉血流。
5. 心脏介入治疗:对于血栓溶解治疗无效或不适用的患者,可以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如支架置入等。
结论通过明确心肌梗死危急值的定义和指标,并及时采取急救措施和进一步的诊断与治疗,可以提高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中国专家共识为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提供了指导,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处理心肌梗死紧急情况,从而最大程度地保护患者的健康和生命。
心脏性猝死指南解
• 3、镁制剂在AMI时的使用是否有益存在争 议。 • 4、强心药物: • 充血性心衰患者应用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如 氨力农、米力农增加因SCD的死亡率; • DIG研究:地高辛虽然减少患者因心衰恶化 住院的次数,但是对总死亡率的影响为中 性结果。
• 5、钠通道拮抗剂(ⅠA、ⅠB、 ⅠC)对心梗后 伴有室性心律失常有害无益。 • 6、ß受体阻滞剂(包括卡维地洛)能改善心梗和 心衰患者的预后,比不用药者减少SCD43-51%。 建议AMI和心梗后、心衰患者预防性使用。 • 7、胺碘酮:具有多种电生理作用,可降低心梗和 心衰患者SCD的发生率,但对总死亡率无影响。 对于有症状的非持续性室速和房颤甚至伴有充血 性心衰患者应用胺碘酮是安全的,但对于改善预 后并非首选。
• 心梗后的自主神经指标是不依赖于EF值、 室性心律失常的独立预测危险因子。 • 心梗后的患者如同时出现迷走神经功能和 EF值均降低,提示患者SCD高危,使用胺 碘酮能显著降低死亡率。 • 心率漂移是另一个提示迷走神经功能的指 标,是心脏性死亡的独立预测指标。
• 7、复极参数: • QT离散度——与心梗后SCD的危险性增加有关。 目前因缺乏标准化的测量方法和公认的正常值, 预测价值受到限制。 • T波电交替——是预测发生致命性心律失常和猝死 危险的独立、有意义的指标。在预测室性心律失 常上和电生理检查有同等价值(敏感性93%,阴 性预测价值98%,阳性预测价值28%)。与心室 晚电位结合,可达到最高的阳性预测价值。
第二节、心梗和心衰患者SCD的 危险分层和防治
• 一、危险分层: • 1、人口统计学参数:[Ⅰ A] • 年龄、性别、吸烟史、心梗史、高血压病 史、心绞痛史、糖尿病史、收缩压、心率、 心功能分级等。溶栓前时代应用较多。 • 2828例心梗后伴EF<40%或频发室早者的 荟萃分析,这些参数仍是心律失常(包括 SCD)有意义的预测指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CD的统计情况
• 在美国,所有心脏原因引起的死亡中,SCD大约占63%1 • 在发达国家中,SCD是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
地区 全球 美国 欧洲
发病人数 3,000,0002 450,0003 400,0004
生存率 <1%2 ~5%2 <5%4
1 MMWR. Vol 51(6) Feb. 15, 2002. 2 Myerberg RJ, Catellanos A. Cardiac Arrest and Sudden Cardiac Death. In: Braunwald E, ed. Heart Disease: A Textbook
Part 1 错误地认为猝死少见甚至罕见
猝死的常见原因
心源性
电解质 酸碱平衡失调
其他 意外
猝死
药物中毒 过敏
雷击 电击 溺水
概念
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 SCD):突然发生的由于各种心脏原 因,引起的以意识丧失为先导的自然死亡,死亡发生在症状出现后一小时 之内。
特点: 突发性:从发现到死亡在一小时之内 隐蔽性:发现之前的24小时是没有预兆的 紧迫性:一旦发生,有效营救时间短暂,导致了近99%的患者失 去了救治的机会而死亡。
中国心脏性猝死
• 2013年最新的心脏性猝死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心脏猝死的发生率为 41.84例/10万人,以13亿人口推算,国内心脏猝死总人数高达54.4万例/年 ,同时,中国心脏性猝死的抢救成功率也低,接近0。
猝死患者
75人心性猝死
25人非心性猝死
66人心律失常性猝死
9人其他心性猝死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5th Ed. New York: WB Saunders. 1997: 742-779. 3 Circulation. 2001;104:2158-2163. 4 Vreede-Swagemakers JJ et al. J Am Coll Cardiol 1997; 30: 1500-1505.
目前美国主要死亡原因
Septicemia
Nephritis Alzheimer’s Disease Influenza/pneumonia
SCD是继所有癌症死亡总和之 后的第二大死亡原因
Diabetes
Accidents/injuries
Chronic lower respiratory diseases
11人死于致命性 缓慢性心律失常
55人死于致命性 快速性心律失常
Part II 重视冠脉,忽视心肌、心电及心功能
美国SCD的发病原因
每年450,000例 每天1200例 每小时50例 每80秒1例
大多数的SCD发生在临床确诊的心脏病患者中,特别是 心梗后和心衰的患者
1Circulation. 2001;104:2158-2163. 2 Myerburg RJ, Castellanos A. Cardiac Arrest and Sudden Cardiac Death, in Braunwald E, Zipes DP, Libby P, Heart Disease, A textbook of Cardiovascular
美国SCD的发病情况
中风3 167,366
肺癌2 157,400
乳腺癌2 AIDS1
40,600 42,156
在美国, 每年 SCD 的 发病人 数超过 所有这 些疾病 的总和
450,000
SCD
1 U.S. Census Bureau, Statistical Abstract of the United States: 2001. 2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Inc., Surveillance Research, Cancer Facts and Figures 2001. 3 2002 Heart and Stroke Statistical Updat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4 Zheng Z. Circulation. 2001;104:2158-2163.
SCD高危因素-再灌注治疗后,治疗远没有结束
• LVEF低于35% • 心衰患者 • 冠心病(CAD),心梗(MI)后 • 心梗后伴LVEF低下 • 曾经发生过SCD或VT事件 • 有SCD家族史 • 扩张型心肌病伴心衰(缺血性/非缺血性) • 遗传异常:HCM、LQTS、Brugada综合征
1 Priori SG.et al.Task Force on Sudden Cardiac Death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uropean Heart Journal.2001;22:1374-1450. 2 Maron BJ,et al.Efficacy of 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s for the prevention of sudden death in patients with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N Engl J Med.2004;342:363-373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Other cardiac causes
Sudden cardiac death (SCD)
All cancers
0%
5
10%
15%
20%
25%
%
National Vital Statistics Report. Oct. 12, 2001;49(11). MMWR. State-specific mortality from sudden cardiac death – US 1999. Feb 15, 2002;51:123-126.
Medicine. 6th ed. 2001. W.B. Saunders, Co. 3 Every N, et al. Risk of Sudden versus Non Sudden Cardiac Death in Patient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m Heart J 2002; 144: 390-6.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性猝死的预防
——指南与现实的差距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 孔令秋
指南与现实最大的差距,是很多人根本不读指南 ---孔较瘦
内容提要
➢ 错误地认为猝死少见甚至罕见 ➢ 重视冠脉,忽视心肌、心电及心功能 ➢ 重视2级预防,忽视1.5级、1级预防 ➢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认识和应用不足 ➢ ICD应用不足、不规范并存 ➢ AED的应用严重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