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命年回想》的教学反思
本命年的回想(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本命年的回想(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0325559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35.png)
本命年的回想(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本命年的概念,知道本命年的特点和习俗。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3. 引导学生通过回忆和分享,提高自我认知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掌握本命年的概念和特点。
2. 了解本命年的习俗和传统。
3. 培养学生的表达和分享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本命年的文化内涵。
2. 引导学生正确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四、教学准备1. PPT课件2. 学生作品展示平台3. 教学视频或图片素材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回顾过去一年的生活,引出本命年的概念。
2. 新课导入:介绍本命年的定义、特点和习俗,让学生了解本命年的重要性。
3. 实例分享: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本命年经历,让学生感受本命年的特殊性。
4. 小组讨论:分组让学生探讨本命年的意义,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本命年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6.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深入了解本命年的习俗和文化内涵。
7. 教学反思:教师对本课教学进行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本命年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对本命年习俗和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
3. 评价学生的表达和分享能力,以及小组讨论的参与度。
七、教学拓展1. 邀请专家或长辈来课堂分享更多关于本命年的故事和经验。
2. 组织学生进行本命年主题的绘画或写作活动,展示学生的创作才华。
3. 鼓励学生在家庭中与父母或长辈一起庆祝本命年,体验传统文化。
八、教学注意事项1. 确保学生了解本命年的概念,避免误解和混淆。
2. 引导学生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
3.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九、教学反馈与改进1. 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困难。
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本命年的回想教学设计
![本命年的回想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b74d79b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ff.png)
教学设计:本命年的回想一、教学目标1.了解“本命年”的含义和特点;2.理解传统文化中对本命年的重视和庆祝活动;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回想本命年的经历,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表达能力;4.通过合作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团队讨论:什么是本命年,本命年有哪些传统习俗?2.学习资料:开展集体课堂讲座,学生在讲座中获取关于本命年的相关知识;3.个人回忆:学生根据自己的本命年经历,写一篇短文进行回忆;4.合作小组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回忆,合作设计一个校园本命年庆典活动,并进行展示。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教师放映准备好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图片内容,通过引导学生的讨论逐步引出“本命年”的概念和特点,并询问学生对本命年的了解。
步骤二:学习资料教师为学生展示PPT或播放视频,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本命年的重视和庆祝活动,如年夜饭、守岁、舞龙舞狮等。
学生在学习资料后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出本命年的传统习俗,并汇报给全班。
步骤三:个人回忆学生根据自己的本命年经历,以回忆的形式写一篇短文,回想自己的家庭庆祝活动、参与的传统习俗、感受和心情等,并附上自己的照片或草图,以作品展示形式呈现。
步骤四:合作小组活动学生分为小组,根据个人回忆的内容,合作设计一个校园本命年庆典活动,并进行展示。
学生可以讨论选择什么样的庆典活动、准备什么样的传统食物、如何装饰校园等等。
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进行展示,其他小组进行点评和交流。
步骤五: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一节课的学习成果,强调本命年传统习俗的重要性和影响,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四、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了解学生对本命年的理解和认识程度;2.评价学生的个人回忆短文,包括内容的真实性、表达方式的准确性和创意;3.评价小组展示的庆典活动设计,包括活动策划的合理性和创意、展示内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七班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本命年的回想教学反思苏教版
![七班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本命年的回想教学反思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01f673b5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9a.png)
《本命年的回想》教学反思《本命年的回想》是苏教版初一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民俗风情”中的一篇散文。
作者刘绍棠于花甲之龄回忆本人家乡京郊运河一带乡村过大年的情景,充满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民俗风情。
炒年货”、“吃腊八粥”、“送灶王爷”、“除夕守岁”,这些多少年来传承上去的过年的风俗在作者的笔下逐毕生动的展现出来,情致饱满,兴味盎然,散发着浓郁的民族气息,读来是那样的亲切。
作者通过这篇散文表现了本人对中国传统民族文明的热爱,歌颂了热爱生活、纯真可爱的父老同乡。
因而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引导同学了解这些过年的风俗,并深刻理解其中包含的文明内涵,进而培养同学热爱民族文明、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应是重中之重。
春节,对于九十年代以后出生的十三、四岁的孩子来说,更多的只是个轻轻松松吃吃玩玩的节日,家庭条件优渥的他们与上个世纪中期的作者之间存在着严峻的代沟,他们很难体会作者孩提时代对新年的那种强烈的期盼和旧时过大年那种喧哗喜庆的气氛。
因而,课前,我就在如何填补文章作者和读者年龄、经历与所处时代不同所酿成的巨大的鸿沟。
尽全力拉近读者和作者之间的距离,使他们能够最大限制地设身处地地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以一个旧时小孩子的心情去体会农村过大年时的风俗所带来的感受。
我次要设计了以下几个详细的操作环节:一、预习工作做到位,我为过年作预备。
课前布置的预习工作次要是围绕三个方面展开的:1、“爷爷和我说过年”。
鼓舞同学从爷爷奶奶等尊长们那里猎取旧时过年的信息,概括整理我们淮安地区过大年的一些次要风俗。
2、“装璜教室迎新年”,指点同学从家里带来过年需求的一些次要的年货,如中国结、仿真鞭炮、红春联、福字等点缀教室,提前建筑出一种新春佳节的气氛。
3、“我带年货过大年”,布置同学从文中作者介绍的食物中,选择一种,以图片和文字的方式作汇报展现或直接带食物到教室里,同学之间互共享,建筑一种过新年的气氛。
二、课堂讲解紧跟随,组织活动过新年课堂首先应在一种喧哗喜庆的气氛中拉开帷幕,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利用多媒体课件,预备了大量的声乐、图片等音像手段,使课堂一开始便吸引了同学的视听,调动了他们的爱好。
【配套K12】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本命年的回想教学反思苏教版
![【配套K12】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本命年的回想教学反思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25cb340daf45b307e87197ca.png)
《本命年的回想》教学反思《本命年的回想》是苏教版初一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民俗风情”中的一篇散文。
作者刘绍棠于花甲之龄回忆自己家乡京郊运河一带乡村过大年的情景,充满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民俗风情。
炒年货”、“吃腊八粥”、“送灶王爷”、“除夕守岁”,这些多少年来传承下来的过年的风俗在作者的笔下一一生动的展现出来,情致饱满,兴味盎然,散发着浓郁的民族气息,读来是那样的亲切。
作者通过这篇散文表现了自己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热爱,歌颂了热爱生活、纯真可爱的父老乡亲。
因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引导学生了解这些过年的习俗,并深刻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而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应是重中之重。
春节,对于九十年代以后出生的十三、四岁的孩子来说,更多的只是个轻轻松松吃吃玩玩的节日,家庭条件优渥的他们与上个世纪中期的作者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代沟,他们很难体会作者孩提时代对新年的那种强烈的期盼和旧时过大年那种热闹喜庆的气氛。
因此,课前,我就在如何填补文章作者和读者年龄、阅历与所处时代不同所造成的巨大的鸿沟。
尽全力拉近读者和作者之间的距离,使他们能够最大限度地设身处地地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以一个旧时小孩子的心情去体会农村过大年时的习俗所带来的感受。
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具体的操作环节:一、预习工作做到位,我为过年作准备。
课前布置的预习工作主要是围绕三个方面展开的:1、“爷爷和我说过年”。
鼓励学生从爷爷奶奶等长辈们那里获取旧时过年的信息,概括整理我们淮安地区过大年的一些主要习俗。
2、“装饰教室迎新年”,指导学生从家里带来过年需要的一些主要的年货,如中国结、仿真鞭炮、红春联、福字等装点教室,提前营造出一种新春佳节的气氛。
3、“我带年货过大年”,布置学生从文中作者介绍的食物中,选择一种,以图片和文字的形式作汇报展示或直接带食物到教室里,同学之间互分享,营造一种过新年的气氛。
二、课堂讲解紧跟随,组织活动过新年课堂首先应在一种热闹喜庆的气氛中拉开帷幕,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准备了大量的声乐、图片等音像手段,使课堂一开始便吸引了学生的视听,调动了他们的兴趣。
《本命年的回想》教案
![《本命年的回想》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dd19cad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17.png)
教案:《本命年的回想》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中国传统的本命年习俗,理解本命年的含义和象征意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提高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尊重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1.了解本命年的含义和象征意义。
2.分析《本命年的回想》这个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核心思想。
三、教学难点:1.分析《本命年的回想》这个文学作品的中心思想。
2.运用文学评论方法解析文学作品。
四、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
2.教学PPT。
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本命年的回想》。
学生们对“本命年”这个词是否熟悉?了解“本命年”习俗的含义吗?2.阅读文本(15分钟)请学生们自行阅读《本命年的回想》这篇文章,并准备回答以下问题:1)谁是文章的主人公?2)主人公在本命年里面都经历了些什么?3)本命年的象征意义是什么?3.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让代表回答问题,并向全班汇报分组讨论结果。
4.小组分享(10分钟)每个小组选出一位代表,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全班共同回答以下问题:1)文章中主要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5.激发学生思考(10分钟)请学生们思考以下问题:1)本命年的习俗有哪些?为什么人们要重视本命年?2)除了本命年,还有哪些中国传统节日或风俗与之类似?3)你有没有自己的本命年经历?如果有的话,你是怎样度过的?6.下一步行动(10分钟)请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创建一个“本命年特辑”小报或PPT,包括以下内容:1)本命年的含义和象征意义。
2)本命年的习俗和传统。
3)“本命年特辑”中你们认为有意义的故事和人物。
四、课堂总结(5分钟)请几位学生分享他们的“本命年特辑”小报或PPT。
五、作业布置(2分钟)请学生们撰写一篇《我的本命年经历》的文章,至少300字。
六、板书设计:七、教后反思:本课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本命年的回想》,让学生了解本命年的含义和象征意义。
本命年的回想教案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本命年的回想教案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1fba496227284b73f24250b7.png)
本命年的回想教案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导语:《本命年的回想》这篇课文时是苏教版七年级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介绍淳朴的民俗和民风的,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我注重了收集过年时传统习俗,上这篇文章的前一个周末我让学生回家时上网查找关于过年的习俗或询问家里老人,并且了解“本命年”的含义,以备上课时大家交流。
以下是本人整理的本命年的回想教案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参考!本命年的回想教案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学过程(一)导入。
同学们,这学期我们学校的重任是创建省级示范初中,校园环境已经焕然一新。
金坛南大门的一颗明珠正以她独特的风景引来了很多慕名前来的朋友、学者、前辈。
今天和我们一起共同度过的客人有来自印度的、泰国的,德国的,他们都是从北京外国语学院过来的。
对他们的到来,我们抱以热烈的掌声,希望同学们能给客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届时,他们所带走的就不只是校园的风景,更多地是同学们的积极、主动、活泼、率真。
昨天晚上,他们一到金坛,施老师就全程陪同他们。
谈天说地,他们的问题真多啊,老师都无法招架,但归究一点就是急切地想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民族风情,特别是衣食住行。
我想我们一年之中穿得好吃得好玩得最高兴的时候莫过于过年。
(板书:年)你喜欢过年吗?喜欢过年那些事呢?(学生发言)(二)教学展开。
1、我也特别喜欢过年,全家幸福团圆。
今天我就想请同学们来帮老师向朋友们介绍我们中国过年习俗。
把我们中华民族的“最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郁乡土风味”的北京过年的习俗展现给我们的朋友。
让我们为他们打开一扇门,从这扇门让我们的客人了解并喜欢上中国。
(调动情绪:客人们为我们带来了小礼物,老师也向学校争取了奖励,他们,将属于能代表指前中学的人,一定要积极主动,争取把它拿回去。
)2、介绍北京,首先我们要了解北京。
老师提供一段文字材料,翻书(出示课题,讲解“本命年”),这段文字材料写到了北京人在过年期间做哪些事情,请用简短的话把事情概括出来?(要求:先大声的朗读,然后小组校对检查自己的预习情况。
本命年的回想(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本命年的回想(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0a95556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e2.png)
本命年的回想(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本命年的概念,知道本命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每个人出生后的第二个、第十个、第二十等十年轮回。
2. 通过回顾自己或他人的本命年经历,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3. 通过小组交流,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本命年的概念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义。
2. 学会通过回顾和分享,表达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本命年在传统文化中的意义。
2. 如何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本命年的概念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意义。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本命年经历,引导学生理解和尊重传统文化。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本命年经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包括关于本命年的文章、图片等。
2. 学生准备自己的本命年经历,或者了解家庭成员、朋友的本命年经历。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向学生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本命年,以及本命年在他们生活中的意义。
2. 讲解:教师讲解本命年的概念,以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
3. 案例分析:教师分享一些本命年的案例,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本命年的意义。
4.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分享自己的本命年经历,或者讨论他们所了解的本命年故事。
5.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命年的意义,以及如何在本命年中寻求好运和避免霉运。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是否有效地讲解了本命年的概念,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讨论,以及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八、作业布置1. 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本命年的文章,描述他们的经历和感受。
2. 学生选择一个他们感兴趣的本命年故事,进行深入了解,并在下一堂课上分享。
九、评价方式1. 教师对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进行评价,包括他们的发言和小组讨论的表现。
《本命年的回想》教学设计与反思
![《本命年的回想》教学设计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47b1d8ec80eb6294dd886ce7.png)
《本命年的回想》教学设计与反思教材分析:这是一篇描写京郊运河乡亲过年习俗的文章。
作者在自己六十岁本命年的时候,回忆自己小时候在家乡从初一到年三十的过年情景的文章。
学习者分析:学生很喜欢过年,对过年的习俗也比较了解,本文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的生字词。
2、把握课文写作顺序。
3、能说出过年习俗中的内涵。
设计思路:导入-人物简介-整体感知-品读课文-领会内涵-思维拓展-课堂小结-请您欣赏教学过程:一、导入:1、你喜欢过年吗?(利用多媒体出示过年画面)过年有什么习俗?2、出示课题《本命年的回想》(利用多媒体出示)提问:说说“本命年回想”的含义(利用多媒体出示)本命年,我国习惯用十二生肖记人的出生年,每12年轮回一次。
如今年是己丑年,属牛,再遇属牛的年份,就是本命年。
本命年回想,就是本命年的回忆。
二、人物简介(展示课件)刘绍棠,现代著名作家。
1936年2月29日出生于河北省通县(今北京市通州区)大运河岸边儒林村的一个普通农家。
主要作品他创作的大量作品中有《青枝绿叶》、《老师领进门》等短篇小说集,《运河的桨声》、《蒲柳人家》、《小荷才露尖尖角》等中篇小说,《春草》、《豆棚瓜架雨如丝》等长篇小说,以及《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12卷,现已出版5卷。
三、整体感知1.初读课文读准课文的生字词读读下列生字词shú jiē lào shēn bò jī yān zì秫秸烙饼糁儿簸箕腌渍zhuōhé tǒng júe yā涿州阖家捅大吃大嚼脚丫nián jiū糖黏儿鬏2.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句式“这是一篇写____________的文章”。
师生讨论:.这是一篇描写京郊运河乡亲过年习俗的文章。
或这是一篇写作者六十岁本命年的时候,回忆自己小时侯在家乡过年情景的文章。
问题:京郊运河过年有哪些风俗?阅读课文第四自然段,也就是说这段写了哪些事。
《本命年的回想》教学设计与反思
![《本命年的回想》教学设计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3eb9b7f9fad6195f302ba630.png)
《本命年的回想》教学设计与反思预习提示:1.学生借助工具书完成生字新词的识记。
2.了解写作背景及作者的相关知识:刘绍棠,现代作家,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格、乡土题材”的创作。
3.整体感知课文写了哪几件事。
4.课文中还有哪些习俗分别寄托了人们的哪些期盼?5.现在的年是怎么过的?与过去相比哪些过年习俗已消失或被发扬光大了?现在过年又出现了哪些新的方式?学习目标:1.准确、简洁地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并说出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2.比较今昔过年习俗的异同,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学习重点: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学习难点:能说出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对过年的独特感受。
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营造氛围,导入新课1.课间放关于春节的图片并配上音乐《恭喜发财》或《新年好》让学生自觉进入氛围。
谈谈观看图片听了音乐后想到了什么?”2.“大家喜欢过春节吗?为什么?过年能够做些什么事情?”3.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入本课教学。
(春节,对中国的老百姓来说,是件想说爱它很容易的事,为什么呢?民俗作家刘绍棠在60高龄回忆小时候过年的情景,仍是津津乐道,这又是为什么呢?今天,张老师邀请大家跟随着著名作家刘绍棠先生一起到京郊运河的农家,和那里的父老乡亲一起过一个热闹的大年,领略一下那儿的民俗风情,我们此次行动名为“民俗风情一月游”。
聘请刘绍棠先生为我们的大导游,张老师是大导游的助手。
让我们一起走进第十二课《本命年的回想》。
)二、解题、走进作家1.解题:本命年,我国习惯用十二生肖记人的出生年,每十二年轮回一次。
本命年的回想即本命之年回忆往事。
2.刘绍棠(大导游):作家。
他的作品格调清新淳朴,贴近农村乡土生活,语言通俗流畅,明白如话,描写从容自然,结构简洁完整,乡土色彩浓郁。
40多年的文学生涯,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格,乡土题材,地方特色”的创作思想,被誉为“京郊风俗画家”。
三、整体感知用你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文中作者在哪一个段落向我们描写了北京郊外运河地区人们过大年的情况?(第四段)进入第四段四、民俗风情一月游(时间为腊月初一到腊月三十)1.现在,我们的“民俗风情游”开始了,首先请同学们一边快速阅读,一边小组合作讨论,做好笔记,然后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你的阅读成果:“走进京郊运河农家,我看见(听见、了解到、),我猜想那是因为。
探寻初中语文悟学课堂的密码——初中语文《本命年的回想》教学反思
![探寻初中语文悟学课堂的密码——初中语文《本命年的回想》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ff269062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27.png)
探寻初中语文悟学课堂的密码——初中语文《本命年的回想》教学反思一、引言初中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情操的重要环节。
而高质量的语文教学需要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本文将以初中语文《本命年的回想》教学反思为例,探讨初中语文悟学课堂的密码。
二、背景介绍《本命年的回想》是一篇描写少年成长的散文,通过主人公的回忆和思考,让读者领略到人生的意义和人生态度。
本篇教学反思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为背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总结出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三、教学设计1. 概念导入为了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故事主题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进行展示,让学生在视觉上进入故事情境。
例如,展示一些中国农村的景象,激发学生对于故事内容的好奇心。
2. 课文解析在课文解析环节,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快速阅读故事,并了解主人公的成长经历以及背后的心理变化。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意义。
例如,分析作者运用比喻和对比手法的原因和效果。
3. 情感体验初中生的情感体验能力较弱,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故事中的情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情感分析和情感体验。
例如,教师提问:“你是否有过和主人公类似的困惑和心理纠结?”引导学生分享和讨论。
4. 互动讨论在互动讨论环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对于故事的理解和个人感受。
教师可以提出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5. 创设情境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创设情境的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情感的表达和文字的书写。
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主人公的视角,写一封信给自己的父母,表达感激和成长的心情。
四、教学反思1. 有效利用资源在这节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够很好地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丰富了课堂环境,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2《本命年的回想》教学反思 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2《本命年的回想》教学反思 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726d83a9524de518974b7d06.png)
《本命年的回想》教学反思《本命年的回想》是苏教版初一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民俗风情”中的一篇散文。
作者刘绍棠于花甲之龄回忆自己家乡京郊运河一带乡村过大年的情景,充满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民俗风情。
炒年货”、“吃腊八粥”、“送灶王爷”、“除夕守岁”,这些多少年来传承下来的过年的风俗在作者的笔下一一生动的展现出来,情致饱满,兴味盎然,散发着浓郁的民族气息,读来是那样的亲切。
作者通过这篇散文表现了自己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热爱,歌颂了热爱生活、纯真可爱的父老乡亲。
因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引导学生了解这些过年的习俗,并深刻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而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应是重中之重。
春节,对于九十年代以后出生的十三、四岁的孩子来说,更多的只是个轻轻松松吃吃玩玩的节日,家庭条件优渥的他们与上个世纪中期的作者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代沟,他们很难体会作者孩提时代对新年的那种强烈的期盼和旧时过大年那种热闹喜庆的气氛。
因此,课前,我就在如何填补文章作者和读者年龄、阅历与所处时代不同所造成的巨大的鸿沟。
尽全力拉近读者和作者之间的距离,使他们能够最大限度地设身处地地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以一个旧时小孩子的心情去体会农村过大年时的习俗所带来的感受。
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具体的操作环节:一、预习工作做到位,我为过年作准备。
课前布置的预习工作主要是围绕三个方面展开的:1、“爷爷和我说过年”。
鼓励学生从爷爷奶奶等长辈们那里获取旧时过年的信息,概括整理我们淮安地区过大年的一些主要习俗。
2、“装饰教室迎新年”,指导学生从家里带来过年需要的一些主要的年货,如中国结、仿真鞭炮、红春联、福字等装点教室,提前营造出一种新春佳节的气氛。
3、“我带年货过大年”,布置学生从文中作者介绍的食物中,选择一种,以图片和文字的形式作汇报展示或直接带食物到教室里,同学之间互分享,营造一种过新年的气氛。
二、课堂讲解紧跟随,组织活动过新年课堂首先应在一种热闹喜庆的气氛中拉开帷幕,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准备了大量的声乐、图片等音像手段,使课堂一开始便吸引了学生的视听,调动了他们的兴趣。
本命年的回忆教学反思
![本命年的回忆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fcfdd450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92.png)
《本命年的回忆》教学反思《本命年的回忆》教学反思我在教学中没有满堂灌,而是以学生为主体,踊跃调动学生的思维,鼓舞学生各抒己见,谈自己的方式。
其一:设身处地参与过年学生对过年一贯很向往,也很喜爱,他们很乐意参与到这一活动中来,因此课堂气氛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学生很活跃,踊跃动脑,试探自己最喜爱的活动,对课文的分析多数很到位。
那个环节的设计成效专门好。
其二:说自己的过年说到联系自己的过年,同窗们很有爱好回忆,而且踊跃向同窗夸耀,以显示自己的年过得很成心义,专门好玩。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们发言踊跃,纷纷表达自己的意见。
然后,再与课文进行比较,印象更为深刻,与教师一味强调不可同日而语。
其三:辩论中西节日中西不同的文化方式对学生们阻碍也不同,绝大多数的学生本着爱国思想,仍是站在保护本民族文化的角度,踊跃提倡宣传,继承民族文化,反对西方文化入侵,发言时乃至面红耳赤,力求必胜。
少数学生追求潮流,喜爱西式文化,也有各自的明白得,自是不甘示弱,拼命反对,因此场面十分烈火。
教学成效自没必要示弱,拼命反对,因此场面十分烈火。
教学成效自没必要忧虑,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是对课文的拓展,同时也是对学生们进行思想教育,可谓一箭双雕。
课堂本是学生的,咱们应让课堂重回学生的手中。
教者为课堂主宰的时期已不适用现下潮流,学生已成为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
《本命年的回忆》教学反思我在教学中没有满堂灌,而是以学生为主体,踊跃调动学生的思维,鼓舞学生各抒己见,谈自己的方式。
其一:设身处地参与过年学生对过年一贯很向往,也很喜爱,他们很乐意参与到这一活动中来,因此课堂气氛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学生很活跃,踊跃动脑,试探自己最喜爱的活动,对课文的分析多数很到位。
那个环节的设计成效专门好。
其二:说自己的过年说到联系自己的过年,同窗们很有爱好回忆,而且踊跃向同窗夸耀,以显示自己的年过得很成心义,专门好玩。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们发言踊跃,纷纷表达自己的意见。
然后,再与课文进行比较,印象更为深刻,与教师一味强调不可同日而语。
本命年的回想(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本命年的回想(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78f8e91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89.png)
本命年的回想(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本命年的概念,知道本命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每12年为一个周期,每个人出生那年对应的地支就是他的本命年。
2. 通过回顾和分享自己的本命年经历,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3. 培养学生运用汉语进行交流和表达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讲解本命年的概念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本命年经历,分享自己的故事和感受。
3. 小组讨论:比较不同人的本命年经历,探讨本命年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本命年的概念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
2. 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本命年经历,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观点。
3. 小组讨论:分组进行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四、教学准备1. PPT课件:包含本命年的概念、传统文化中的意义等图文并茂的内容。
2. 活动材料:准备一些与本命年相关的小礼物,用于奖励分享自己本命年经历的学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PPT课件介绍本命年的概念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2. 主体环节: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本命年经历,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故事和感受。
教师在学生分享过程中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提问,促进学生的思考和表达。
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比较不同人的本命年经历,探讨本命年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
4. 总结环节:教师对本命年的概念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义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对本命年的认识和理解。
5.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本命年经历的短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回答问题、分享故事和小组讨论的表现。
2. 语言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在分享自己本命年经历时的语言表达清晰度和准确性。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能力和逻辑思考能力。
初一语文《本命年的回想》课后反思
![初一语文《本命年的回想》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c2a13bc1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62.png)
初一语文《本命年的回想》课后反思《本命年的回想》课后反思1这节课我比较中意的地点是表达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课的生成性。
导入新课是由学生谈自己了解的本地过年的风俗,学习课文之前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体会写作特色时是学生自己通过读书摸索来领会,品味语言是由学生自己选择喜爱的句子,认识过年的文化内涵也是通过学生交流讨论来完成。
学生设疑,学生发觉,学生摸索讨论解决问题,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所有这些,均表达了学生的自主性,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和谐者,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专门高。
另外,这节课上有许多教学内容不是预先设计定死的,而是随着学习进程的展开,随机确定的。
例如,学生预习中发觉的问题,学生对文章写作特色的认识,学生对赏析语言的确定,学生对过年民俗的明白得,这些内容都有专门大的随机性,有专门多即时生成的东西。
如此就大大拓展了课的内容,给学生较大较自由的思维空间。
还有一个成功的地点确实是将课文的内容与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紧密结合在一起。
在这节课上,我让学生摸索和讨论社会上有些人重视西方节日而轻视中国传统节日的问题,以及中国的端午节被韩国抢注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问题,那个教学环节既丰富了课的内涵,又将学生对文章的明白得引向深入,还使学生认识到书本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大大增强了课的实效。
《本命年的回想》课后反思2《本命年的回想》这篇课文时是苏教版七年级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要紧内容是介绍淳朴的民俗和民风的,因此在备课的时候我注重了收集过年时传统习俗,上这篇文章的前一个周末我让学生回家时上网查找关于过年的习俗或询问家里老人,同时了解“本命年”的含义,以备上课时大伙儿交流。
在上这篇文章时我充分利用制作的课件上课。
由于文章的内容是关于春节的,因此我课前两分钟播放了歌曲《新年好》,学生听了专门快的进入了过年的气氛。
接下来让同学们交流课前收集到的资料,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性专门高。
学生一下子讲开了,用去了专门多时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课堂教学上我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教学,由于文章的内容是关于春节的,所以我的课件色彩都是鲜艳的,学生看了感到新鲜,所以都很快的进入了角色。
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性很高。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注意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可能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这节课上还有许多不足,首先激情不足。
课堂开始的时候可能是紧张的原因,声音不够响亮,缺乏感染力,这样学生就容易走神。
其次是在问题的提出上,例如在分析作者所描写的十件事情的写作顺序的时候,就急于要学生说出答案,分析的不够详细,应当从文本出发,先找出词语,然后体会到时间顺序,应从感性到理性的这样一个过程,而不是先说出时间顺序然后再找词语,这样学生往往印象不够深刻。
还有在品味文章的语言时,在让学生们找出后,应让学生反复的去读,从而对本文那种具有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的语言有个深刻的印象,而不是在找出后,匆匆而过。
课虽然上完了,但课堂上所反映出的许多内容却是值得我思考和改进的,希望能以这次为契机,发现问题,改正问题,在课堂上更加富有激情,增强语言的感染力,让课堂上的重点更加突出。
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