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武”字
浅析武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关键词 :武 术发展 ;问题 ;解决对策
引 言
武术作为 中华 民族 的宝贵财富 ,如果没有发展和适 应快节奏 的社会 变化 。则无法在 历史 的长 河 中延续 传 承。而现 如今 ,面 临新 世纪 的开 启 ,武术作为 中华 民族 的瑰宝 ,又该如何面临新 的挑 战 ,如何确定 自己 的发展传承道路 ,本文 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 ,浅析武 术的发展及 存在
浅 析 武 术 发 展 中存 在 的 问题 及 解 决对 策
郭 浩
摘 要 :本 文通过文献资料法 、对 比分析 法等研 究方法 ,分析与武术发展相关的各种 因素,来客观 的阐述武术发 展 中存在 的问题及相 应的解 决策略。认 为 ,武术应该受到 学校教 育的重视 ,充分利用学生资 源来传承发 展 中华民族 具有悠 久历 史的瑰 宝;也 通过 武术与健 身、
遏制 。现如今 ,在西方体育理念和文化 的冲击影 响下 ,学校体 育教学 的 内容 、形式 、教 学教法收到极大的影响 ,竞技体育 的教 学 内容 占据体育 课程的 主导地 位。在校任课教师大多是在 接受西 方体育 模式下 形成 的授
课 思 维 和 方式 ,并 缺 乏 专 业 的武 术 技 术 、文 化 指 导 。所 以 在 最 重 要 的教 学模式和方式 上就出现了较大的问题 。学校 内每年组织 各类型 的比赛项
2 . 1武 术 在 健 身 娱 乐 方 面 面临 的 问题
等场地设施 ,但练 习武术 的场 地和器 材却相当的匮乏 ,甚至没有 设置相 应 的场 地 和 设 施 。 2 . 2武术在健 身娱 乐推广方 面存在 问题 的解决策略 对 于武术在娱 乐健 身方面存在问题 ,本人认为有以下几点 建议 :培 养具有专业技术动作 和文 化素养的专业 武术人才 ,只有培养 出具 有专业 技 能的指 导者 ,才能充分的调动练习者的积极性和练习热 情 ,也能在锻 炼过程 中进行正 确规范的指导 ;设置一定的练习场地和器材 ,相关部 门 可 以现在武术爱好 者较 秘籍的区域设 置一定的场地和器材 ,并 引领正在 发展大众健 身的地域来参 观 ,如参观者有意在所在地区传播推 广武术等 健 身娱乐项 目,将 提供 一定的技术人才进行指导及场地设置建设 的指导 和帮助 。近几年正是广 场舞等大众体育活动的火热时期 ,如果 将具有 吸 引力 的武术项 目引进到大众化的舞蹈动作中 ,必定可以得到广 泛的推广 及 深受各个 年龄阶段的喜爱。太极拳 、八卦掌等具有典型特 色的武术项 目,练习者多以高龄者为主 ,年轻群体接触不多 ,现在许 多中学的课 间 操 已经 由传 统的广播体操转 变为简 易 2 4式太 极拳 。如此 坚持 下去 ,学 生在长达 十几年 的学校 生涯中 ,不间断的学习武术等传统体育项 目的技 术 动作 和 文 化 内 涵 ,再 将 武 术 的 简 易 项 目推 广 向 广 场 舞 这 类 集 体 的普 遍 活动,这样 接触 的群体就相当的乐观 。把武术和娱乐健身有机 的结合 在 起 ,相互 汲取 对方的优点 ,不断的去除完善 自我的弊端 。 3 .竞 技 体 育 的 发 展 对 武 术 的推 动 作 用 不管是学校还是各 流派 ,练习 武术 的重点 基本 上都 在 竞技 的基 础 上 。中学所举行 的传统体育项 目比赛还不是很多 ,但是高校 已经 比较完 善 ,每年都 会有 传统体育项 目的运动会和交流 比赛 ,各个 流派 和俱乐部 也会 有 定 期 的 武 术 文 化 交 流 和 技 术 切 磋 。 全 国武 术 锦 标 赛 、全 运 会 都 有 涉及 武术 项 目的参与 ,更值得庆贺的是各大卫视也有设置 年度的武术 竞 赛 节 目,如武林 风 ,就让更多的群众感受到 了武术 的魅力 和竞赛时 的激 烈和吸引力。现有的武术所设计的 因素还不能满足商业 竞赛的需求 ,在 套路 、器械等各方面不断进化 出具有表演和欣赏性 的活 动。总体来说将 武术的原生态特点充分的保 留,在此基础上不断 的接受新 的文化和管 理 模 式、运行制度 ,逐渐的完善 自身存在的缺陷 ,良好的 与当今形式相 结 合。不管是正规 的体育竞赛还是各流派 的交流活动 ,必定 会得到更 多人
武术的文化内涵浅析
潍坊
2 16 ) 6 0 1
摘 要 : 通过 对 武术 的文化 结构 、 武德 、 武术 门派、 武术技 击等 方 面 的探 讨 , 为武 术 作 为 中 国文化 的 认
栽体 , 它承 栽 了 中国文化的礼 学思想 、 宗法意 识 、 谋略 文化 、 维方式 和 审美意识 。 思
关 键词 : 术 文化 ; 德 ; 法; 略 ; 美 武 武 宗 谋 审 中 图 分 类 号 : 5 G8 2 文献 标识 码 : A 。 文 章 编 号 :6 1 4 8 (0 1 0 —0 3 一O 17 - 2 82 1 )2 14 3
武 林人 士多效 仿古 代仁 者作风 与为人 。伴 随着 社会 的发展 , 武德 逐渐 与民族 大义相 结 合 , 而成 为 中国文 从
化 精神 的一部 分 。武德是 武术 儒学化 的表 现 。它是特定 历史 的产 物 , 是使 武术 得 以正常 发展 的条件 。
儒学 除 了讲“ ” 仁 还讲 “ ” 仁 ” 内容 ,礼 ” 礼 。“ 是 “ 是形 式 。一 般认 为 内容 重要 , 式无 所谓 。但 是 儒学 认 形 为“ 和 “ 都 是原 则 。既然是 原则 就不 能随 便 改变 。武 术 中 的拜 师仪 式 也许 很 多 人会 感 到 荒唐 , 如 仁” 礼” 但
宗法 意识是 中国古代长 期封建 统 治下形成 的一 种观 念 。中国封 建社会 因此 而称 为宗 法 社会 。这 种 社
* 收 稿 日期 :0 0 0 — 1 21— 1 4 作者 简 介 : 洪兰 ( 9 6 , , 东寿 光 人 , 尹 1 7 一) 女 山 潍坊 学 院体 育 学 院讲 师 。
化 的 中 间 层 , 括 自然 和 社 会 的 理 论 , 种 社 会 制 度 、 会 关 系 、 会 组 织 等 。文 化 的 里 层 指 的 是 文 化 心 包 各 社 社 态 , 括价 值观 念 , 维方式 、 教情绪 、 包 思 宗 民族 性 格 、 美 情 趣 、 德 情 操 等 等 。 武 术 与 上 述 三 个 层 次 的 文 化 审 道
浅析武术套路长拳技术的特点
浅析武术套路长拳技术的特点1. 引言1.1 武术套路长拳技术的重要性武术套路长拳技术在武术训练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长拳技术是武术套路中的一种拳法,以其动作直长、步伐深远、节奏稳健而著称。
它注重发力连贯、节拍明确、身法稳定,能够有效提高武者的身体素质和战斗能力。
长拳技术的练习可以增强武者的肌肉力量、爆发力和耐力,同时还能增强武者的自信心和决心,提高其应对危险情况的能力。
长拳技术在武术套路中担任着连接各个动作的纽带作用,是套路整体呼吸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长拳技术的练习,武者可以提高对招式的感知能力和运用技巧,使整体动作更加流畅和自然。
武术套路长拳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提高武者的综合战斗能力和武术水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2 武术套路长拳技术的传统意义武术套路长拳技术作为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一种重要技术流派,在传统意义上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长拳技术源自我国古代的武术传统,经过历代武术大师的传承和发展,不仅成为中国武术中的经典套路之一,更被视为武术精神与文化的象征。
长拳技术作为中国武术的瑰宝之一,融合了我国古代的武术理念与传统文化精髓。
在长拳技术的动作演练中,往往融入了诸如太极哲学、易经思想等理念,体现了我国古代武术对内在气质与身心修养的追求。
长拳技术的动作编排也经常借鉴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形体美学,追求力量与美感的完美结合,体现出中国武术在审美与实用之间的平衡。
传统意义上,长拳技术不仅仅是一种武术技术,更是一种传统艺术表现形式。
通过长拳技术的练习,武者不仅可以提升自身的武术实力,更能感悟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与力量。
长拳技术也承载着历代武术大师的智慧与精神,传承着中国武术文化的血脉,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在当今社会,长拳技术的传统意义依然被广泛关注与传承,成为中国武术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正文2.1 长拳技术的基本原理第一,长拳技术注重以直拳为主,追求简练、有效的进攻方式。
直拳是长拳技术的拳法基础,通过练习直拳可以提高武者的准确度和速度,同时增强攻击力量。
武字欧体楷书写法
武字欧体楷书写法
武字的欧体楷书写法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 观察字形:武字属于左右结构,左半部分是“止”,右半部分是“戈”。
2. 书写左半部分:“止”的写法是先写竖,再写横,最后写撇。
注意,竖要写直,横要保持水平,撇要写得流畅自然。
3. 书写右半部分:“戈”的写法是先写横,再写撇,最后写斜钩。
注意,横要微微向上倾斜,撇要写得流畅自然,斜钩要写得有力。
4. 组合左右部分:将“止”和“戈”两部分组合在一起,注意保持字形均衡,重心稳定。
5. 完善细节:在书写时要注意细节处理,比如转折处的圆润自然,笔画间的间距要适当。
在欧体楷书中,“武”字的笔画粗细变化比较明显,整体呈现出一种刚健有力的风格。
通过以上步骤的练习,可以帮助您掌握欧体楷书中“武”字的书写技巧。
浅析“武之精神”在高职院校武术教学中的渗透
摘要 :在 高校 武术 教学 中,武 术的 动作 套路教 学 占有重要 地位 。而 相对武 术精 神并 未充 分展现 在现 代武 术教 学之 中。文 章从武 术教 学的 发展弊
端衍生出武术精神的重要性,使武术精神渗透于武术教学之中。激发学生对武术的兴趣 ,了锯中华几千年的武术品德 。提高武术教学的质量,使中
氛 围。对于武 术精神教学能使 学生对 中国传统 文化更深层次 的了 解,也有利于培养他们 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一旦形成,便有很长 的稳定性和传承性,成为 民族文化传统 的主干。 例如 :可以利用 多媒 体 看 一 些 类似 的 爱 国 电 影 , 譬 如 : 《 问 》 甄 子 丹 饰 演 叶 问 时 叶 说 的 一 句 话 很 有 道 理 : “ 术 , 虽 然 是 一 种 武 装 的 力 量 , 但 是 我 们 武 中国武术是包含 了儒家的哲理,武德,我就是仁,推己及人 。这是 你 们 1本人永远都不会明 白的道理,因为你们滥 用武力,将武力变 5 1 成暴 力,去欺压 别人。你们不配学我们中国武术。 ”这是一个真正 的武 术精神,民族 爱国精神。学 生可 以在 电影 中潜移默化 ,即增长 了武术知识,又学会了武术精神 。 其 二 , 教 学 内容 过 于 陈 I 3 1 在 武 术 教 学 中,教 学 内 容 老 化 已突 出 显现 。学 生 在 学 习武 术过 程 中缺乏兴趣。在这样的武术教 学文化 中,我们应该注重营造武术 传统文化的氛围,将我们中国传统 文化 中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思 想等融入武术教学之中。武术是一种精神,不能忽视育人育德 的内 涵 。 例 如 :加 强 对 教 师 和 学 生 的 宣传 和 引导 , 正 确 认 识 武 术 的价 值 功 能, 在 教 学 中 ,要 求 任 课教 师 积极 创新 , 不 断探 索, 将教 学 重 点转移到武术精神文化上,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发挥武术的多价值 功能 ,弘扬民族文化,培养 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 自豪感 ,将武 术的 育人功能融入课堂,办出武术课程 的特色,树立学生健康第一和终 身体 育 思 想 。 2 “ 之 精 神 ” 与 武 术教 学 中 “ 技 教 学 相 结 合 ” 。 武 竞 随着西方竞技体 育的发展 ,我 国的传统武术受到威胁 。现代 的 武术教学模式趋于竞技化 ,专业性 的运动员必然受到社会 、学校 的 大 力支 持 ,对 其 进 行 训J 投 资 ,这 些社 会 影 响 也 必 然 会 影 响学 校 武 练 术 的教学发展, “ 基本 功一 基本 动作一 套路 ”这样 的武术教学模式已 习以为常 。 “ 武之精神” ,是 “ 兼容并包”、 “ 道德 至上 ,而武
浅析武术对健康和社会的影响
中华武术 的运动 宗 旨是 尚武崇德 、 强身健体 、 自卫保 国 , 自强不 是 息、 厚德载物的中华武术精神 的体现。练武对 意志 品质的考验是多方面 的, 俗话说 “ 练三九 , 冬 夏练 三伏 ” “ ;持之 以恒 , 而不舍” 这就要 求习 锲 , 武者首先必须有 长年有恒 、 坚持不懈 的毅力来作保证 , 其次要 谦虚和诚 实 。拳论讲“ 如逆水行舟 , 不进则退 ” “ 曾学武先 学礼 , ,未 未曾习武 先习 德 ”这都是强调要 虚心练武 , , 并注重武德教育和修 养。 所有这些都说明 了长期参 加武术练习不仅磨练 了人 们的意志 , 培养人 们勤奋 、 刻苦 、 顽 强 的良好品质 , 而且还培养 了人们 良好的道术对健康和社合硇影响
四川理 工 学院体 育部
[ 摘
徐 俊
要] 武术是中华文化 的瑰 宝。在 当今社会 , 武术 不仅促进 了人体健康 , 而且 对社会的发展起着相 当的作 用。本 文通过对武术的
健 身功效、 社会价值以及在全 民健身 中的作用 , 来分析 武术武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 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 关键词 ] 武术 健康 社会 影响
要 素。如 “ 阴一 阳之谓拳” “ 一 ,天地与我并生 , 万物与我合一 ” 等古典哲 学及伦理观念 、 价值 观念 、 思维方式 、 民族性格特征 、 审美 兴趣 、 宗教情 感 等。另外 , 通过结交 国内外各界朋友和人士 , 在传播文化切磋技艺 的 同时, 以武会友” “ “ 、 以武招商 ” ,对当地 的经济发展起到 了一定 的促进 作用 。 2 武 术 运 动在 全 民健 身 中的 意 义 和 作 用 、 2 壮大体育队伍易于普及开展 . 1 我国对 全民健 身计 划的宣传和实施要做到“ 家喻 户晓 、 人人参与 ” . 武术是覆盖 了多年龄段的 、 富有魅力 的体育运动项 目。太极拳项 目练拳 时要求 呼吸配合动作舒适 自然地进行 , 以意领气和意守丹 田”从现代 “ , 医学 观点看 ,丹 田呼吸可 以扩大胸腔和腹腔 ,促进气体交换 和血液循 环, 同时还可 以“ 按摩 ” 内脏 , 促进消化 和吸收 , 起到健 身 、 强体的作用 。 因此太极拳最适合 中老年人练习 , 功效也不言而喻。目前我国老年人 其 口已达到 1 . 4亿多人 , 如果能在老年人中积极推广普及 太极拳 , 相信将 有不少人能成为典型的体育人 口。 在学校和农村普及武术项 目, 根据不 同年龄组 、 学校和农 村的现状 , 编排一 些简单易学 的武术 套路 , 以便 于 大 、 小学学生和农民朋友参与和演练 , 以快速增加体育人 口, 中、 可 壮大 全 民健身运动的群众队伍 , 全民健身计划得 以顺利实施和开展 。 使 22适量资金投入即可终身受益 . 全 民健身计划落实的主要 障碍 , 就是我 国人均经济收人不高。 调查 表 明 , 国目前人均体 育经费一年 只有 几角人 民币 , 国体育场地 、 我 全 器 材、 设施 严重不 足 , 现有 的场 、 、 、 身 中心等 与体育 人 口比例 为 馆 池 健 1 . %; 46 6 一些学校、 机关 、 企业 的体育设施非常简陋 , 的根本就没有锻 有 炼 的条件 , 远远满足不了大众进行体育锻炼 的需要 。 面对这种社会经济 状况 , 武术运动充分显示了其 实用价值 : 武术对场地 、 器材 的要求很低 , 不 受季节气候 的影响 ; 普及武术运动投 资少 、 且 见效快 , 大众可不投资 或者少投资就能终身受益 , 既经济又实惠 , 在一定程度上可 以缓解 因经 济上 的不足对全民健身运动开展 的影响 。 23 -改善体育现状便 于学校开展 全 民健身计划实施 的重点是青少年和儿童 , 学校是“ 2 工程 ” 11 实施 的基础 , 它给学校体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视角 , 给体育教学工作提 出了 新 的思路和课程。学校“2 工程 ” 11 重点和难点在于“ 保证学生每天参加 l 小时体育活动” 据调查表 明 , 保证学生每天参加 l , 能“ 小时活动 ” 的学 校为 1%。其主要原 因表现在 : 0 首先 , 学校体育活动 的场地被 占用和吞 食, 体育经费严重不 足 , 师资配备也极 不合 理 , 给学校落 实课 外体育 活 动带来 了一定的困难影响; , 其次 受经济效益的驱动和办学经费的困扰 , 学校不得不搞“ 推墙效益” 和出租教室 、 场地 , 使本来就不宽裕 的体育活 动 场所大大减少 ; 再次 , 由于片面追求 升学 率造成 的社会 压力 , 不得不 挤 占体育活动的时间。学校 面临这样的现状 , 并非一时能够解决 。而武 术运动在学校广泛的普及 和开展 , 便能较快地改善学校体育的现状 、 解 决学校经费不足 、 场地缺乏 的问题 。武术运动能随时随地进行练 习, 可 以确保体育活 动的时 间, 促进学生 身心健康 , 使学 生德 、 、 全面发 智 体 展 , 步 树 立 终 生 体 育 观念 。 逐
浅析现代汉字中的会意字
浅析现代汉字中的会意字汉字的历史源远流长,六书理论对我们研究汉字的产生和使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中对会意字的特点和类型等进行的分析和研究,可以使我们掌握汉字的一些内在规律,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汉语言文字,正确地认识与把握深难字词等方面问题,同时也会促进汉字教学的长足发展。
标签:现代汉字会意字六书深入研究会意这种造字方法,不仅可以使我们体会到汉字所拥有的独特魅力,感受中华民族共同的思维模式;还可以使我们掌握汉字的一些内在规律,深入地了解汉语言文字,更有助于在教学尤其是文言教学中突破对疑难字词的认识和把握,从而提高课堂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这还将对国内外汉语教学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和极大的指导、启发意义,并使国内外汉语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目前,学术界对会意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个别字形的考察及其表义功能的分析等方面,本文主要从许慎的《说文解字》及六书理论出发,分析会意字的特点,进而展现现代汉语中会意字的几种类型,最后论述会意字在汉语教学中的作用,从而完成对现代汉字中会意字的浅层次分析。
一、会意字的特点关于会意,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解释到:“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1]也就是说,会意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件合成,共同构成新字的意义。
如“武”字,从止从戈,意思是以武力止息干戈,保卫和平,这虽然是春秋时代的思想,但是可以说明“武”字是会意字;“信”字,从人从言,表示人言以诚信为贵。
可见,会意字的字形本身和所代表的词的意义之间是有联系的、而与词的读音没有联系的。
现行的会意字大多数是从古代会意字演变来的,后起的会意字数量较少,且容易理解,如“掰、咩、拿、尖、歪”等。
根据以上的解释可以归纳出会意字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会意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件构成的合体字,构成会意字的字符都是意符。
例如:“男”字,甲骨文“从田从力”,力象耒形,即表示用力在田间耕作的人,是“田”和“力”两个意符构成的会意字,意为男子;又如“休”字,从人从木,表示人靠在树上,意为休息。
从武术的文化特征浅析武术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4 、结论与建议
武 术 的文 化特 征 主 要 有 内外 兼 修 、攻
防性 、强 身 健体 等 方 面 , 这 些方 面 对 学 生 的德 育 、智 力 、心 理 状 态 以及 疾 病 的 治 愈
1 、前言
武 术 , 在健 身 、娱 乐 、养 生 、为 人 处 世 等方 面 发 挥 着 不 可 替代 的作 用 ,真 可 谓 博 大 精 深 。新 课 改 之 后 ,武 术 得 到 了高度
促进了学校教育 的德育功能。所 以通过武
术 的 锻 炼 可 以提 高 学 生 的道 德 水平 ,更 有 利 学生 的成长 和发 育 。 3 . 2 、武 术可 以改 善学 生心境 状态
产生 了重要的影 响。因此推进武术在学校
的发 展 是 十 分有 意 义 的, 不 仅传 承 了 中国 传 统文 化 ,还 促进 学生 身心 的发展 。
的关注。近几年来学生体质健康调查 ,学
生 的身 体健 康 令 人 担 忧 。 学 生是 祖 国的 希 望 ,他 们 的心 理 健 康 备 受 关注 。武 术 锻炼
关键 词 :武术
文化特征
学生身心健康
2 . 3 、强身健体
武术 作 为 一 种 体育 运 动 项 目,是 通 过
被公认为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在青少年学
生 中 ,有 不 少人 由于 学 习 和其 他 方 面 的 挫
折 而 引起 的焦 虑 症 和 抑 郁症 ,可 通 过 武术 锻 炼 得 到缓 和 和 消 除 。欧 美 国家 的一 项研
究 也表 明,在 被调 查 的有 效手 段 中有6 0 % 的
A b s t r a c t :A s O n e o f t h e C h i n e s e T r a d i t i o n a 1 S p o r t s — W u s h u h a s b e e n
浅析传统武术的文化体现和价值
1传统武术的文化体现 . 传统武术是在长期 的历史发展过程 中,伴 随着 中华文化 的发展过 程 而逐渐 形成的 , 它从技击体系 、 理论 体系 、 文化根基 以及精 神追求无 不体现着浓郁的中华特色 , 从武术来看其文化体现 , 也正是从武术 的角 度来解读中华文化 的过程 。 1 . 1传统武术体现 了传统文化 的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起始于黄河长江流域 , 沃野千里很适 合耕种 , 人们世 代靠土地为生 自 自足与世无 争这就形成了稳 定的 , 给 古朴的 , 内向的文 化特征。农耕生活靠天吃饭 , 自然的深遂和伟 大使人们产生敬畏 , 大 于 是企盼与之沟通达到天地人的和谐统一 , 企求上天的保佑多造福人类。 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下 , 逐渐形 成了中华文化特有 的“ 天人合一 ” 的 思想。于是 中国古代哲学 ,中医理论 以及为人处世之 道都采用 五行八 卦 , 相克原理 , 相生 只有达 到和谐统一才是最佳状态 。而中国传统武术 也奉行“ 天人合一” 思想 。《 陈氏太极拳 图说》 序 中记载 : ……耕读之 自 “ 余, 而以阴阳开合运转周身者 , 教子孙 以消化饮食之法 , 理跟太极 , 故名 日‘ 太极拳 ” 。 ’ 而其 中的“ 外遵天道 自然的法则规律 , 内顺 自身内外各器 官的惰性 , 内外统一 而修 , 内外统一而用表现为最节能最全位 的技击技 术、 技巧 、 工夫” 。这里 的遵天道法 自然与” 天人合一” 的思想是一致 的。 1 . 2动作名称反映传统文化 许多传统文化 的名称都有丰 富的 内涵和意义太极拳 中的 “ 金刚捣 锥” 佛教 中有 金刚, 佛学经典之作 有《 金刚经 》还有“ , 白鹤 亮翅” 似 白 形 鹤, 展翅欲飞。这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形象思维 , 与中国古老的象形 文字创造思维方式不谋而合。 白鹤拳 中一式 叫“ 吞身虾 手” 了形象的 比喻外 , 是南方多水人 除 也 们渔业生活 的体现 与之类 似的还有鸣鹤拳 中的 “ 牛照角” “ 山塞 水 、推 海 ” ; 映中国 图腾 文化 , 氏太极拳 “ 等 反 陈 青龙 出水 ” 形 意拳“ , 乌龙 翻 江” “ 、龙虎相交” 鸣鹤拳“ , 金龙 引凤 ” “ 虎相争 ” 、龙 等真 实地反 映了炎 黄 子孙龙的传人对龙虎图腾 的崇拜 , 近而把这种崇拜运用到生活实践 中, 特别是应用到武术中更显其高深莫测 , 并赋予神 的威力。 1 . 3传统武术的发力与文化 传统武术发力特点讲 究“ 和 “ , 谓“ 指变化你来 我走你 巧” 意”所 巧” 走我随 , 指上打下晃左击右 , 虚虚实实变化无常。 《 然 门内功技击》 自 序言 中提 到 自然 门精华为 : 动静无 始 , 变化 无 端。 虚虚实实 , 然而然 。 自 动则拳脚并用 , 退则变化无端 。 这种巧不但表 现在方法上 , 更表现在空间运用 上, 武术分 上 、 下三盘 , 中、 方位上 分东 、 西、 、 南 北等八方 , 动作上讲究快 、 、 、 、 、 , 慢 徐 急 顿 挫 劲力上有 刚、 、 、 柔 弹 抖、 、 化 发等与西方的快狠技法简单重标 准化重打击效应 的特点迥然不 同, 其种类繁多博大精 深。 传统武术 的这种思想 与《 孙子兵法》 到的避实就虚 , 提 攻其不备 , 出 其不意, 避其锐气 , 击其惰归等战术思想是一致的。 所谓“ 指意念 , 意” 太 极拳有云:势势存心揆用 意”“ “ ,意气君来骨肉臣” 八卦掌也讲究 意念, 。 有专门的五步练意法 : “ 意气运转法” “ 、意念示意法” “ 、阴阳守气法 ” 。 等
武古风写法
武字的古风写法有哪几种
武的古风写法有以下几种:
1.甲骨文:甲骨文是古代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主要用于祭祀
和占卜。
甲骨文中的“武”字是由“戈”和“止”两个部分组成的,表示行军动武之意。
2.金文:金文是古代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主要流行于西周时期。
金文中的“武”字与甲骨文类似,但“戈”部分略有变化,表示武器。
3.小篆: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的一种规范文字,主要用于
官方文书、碑刻等。
小篆中的“武”字更加规整,线条更加流畅。
4.隶书:隶书是秦代开始出现的一种新字体,逐渐取代了小篆成为
官方文书的主要字体。
隶书中的“武”字更加简化,但仍然保留了行军动武之意。
5.楷书:楷书是唐代开始逐渐流行的一种新字体,一直沿用至今。
楷书中的“武”字更加规整、清晰,表示勇武、力量和独立。
浅析武术在高校中的教学
~一 一
蝴眠 槭
动形式 , 来增强体质 、 培养 意志 , 注重 内外兼修 的民族传 统体育 项 目。我国大部分 高校也 已 开设 了武术 课。 由于 武术 可 以强 身健体 , 心养性 , 修 陶冶 情操 , 防身 自卫 , 培养勇猛 、 强 、 顽 吃苦 耐劳 、 坚韧不拔 的意志 品质 , 这是 武术 区别于 其他体 育运 动项
目的 不 同 之 处 , 武 术 课 教 学 过 程 中应 结 合 武 术 的特 征 来 培 养 在 学 生 学 习 喜 好 , 过 灵 活多 样 的教 学 方 法 提 高 教 学 效 果 。 为 了 通
发扬 民族传统文化 , 进大 学生 的身心健 康 , 增 高校 公共体 育选
项 课 中均 开 设 了武 术 课 。但 是 , 教 学 中 也 出 现 了越 来 越 多 的 在 问题 , 术课 教学 效 果 下 降 , 生 学 习 武 术 的 兴 趣 和 积 极 性 也 武 学 逐步下降 。 2高校武术课教学主要存 在的问题 ? 21 . 教学内容难度大 , 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武术教学 中 , 教 学内容多以长拳 三路 、 简化 太极拳 、 级刀 、 初 初级 剑 、 级棍 等 初 套路为主 , 套路结构 复杂 , 内容较 多 , 于普通 大学生 有难度 。 对 以套路教学为主的武术课 , 只注重外 在 的演练形 式 , 而忽 略 了 武 术 技 击 的 重 要 内 涵 , 于 动 作 的 攻 防 含 义 一 带 而 过 , 少 进 对 很 行专 门性 的练习。 因此 , 随着瑜伽 、 拳道等 项 目的兴起 和流 跆 行 , 大 学 生 实 际需 要 偏 好 的 改 变 , 生 对 于 传 统 的 武 术 教 学 及 学 内容缺乏兴趣 。当今 的大学 生喜 欢具有竞 争性 、 抗性 、 对 激烈 性的体育项 目, 希望能学 以致用 , 觉得 传统 的武术 套路 花拳绣 腿, 学习难度又大 , 逐渐越来越失去兴趣 。 2 2教学方法手段单一 , . 一般 武术课 教学都是 基本 功学习
浅析中国传统武术的价值观
” 的 自然 价 值 观不 仅 深 深影 响 了 中国人 的宇 宙 观
和 自然 观 .而且 也 影 响 到 中 国武 术 发 展 的方 向
技 武 术被 赋 予 了更 多 的体 育竞 技 成 分 . 以 “ 是 发挥 运 动 员 的最 大 潜 能 , 高运 动 技 术水 平 . 提 获取 最佳 运 动 成 绩 为 目的 ” 的竞 技项 目. 酷 而 又激 烈 相反 传 统 残
收稿 日期 :0 0 0 - O 修 回 日期 :0 0 0 — 5 2 1- 3 1 : 2 1- 32
作 者简 介 : 莹 莹 (9 0 )女 , 南郑 州人 , 科 , 杨 18 一 , 河 本 助教 , 主要 从 事体 育教 育 训 练 学研 究 。E m i agy 8 @ht itm - al ny 8 8 o l o :y ma .
中州 体 育 . 少林 与 太 极
第 6期
z o g h u i ・h ony i h n z o y s a l u a tu i tj
21 0 0年 6月
浅析 中国传 统武 术 的价值 观
杨 莹 莹
( 州大 学 河 南 郑 州 郑
40 0 ) 5 0 2
【 摘
要 】 通过 对 武 术在 文化 价 值 、 身 价 值 、 德 价 值 、 击 价 值 等 方 面 的 分 析 与 总 结 , 传 统 武 术 的 传 健 道 技 为
4
天地 。二 是 天人 相应 , 天人 相通 。即一 切 人事 皆应 或
群 众 喜 闻乐 见 的健 身 项 目之一 现代 竞 技 武术 在 健 身 价值 上 与 传 统武 术 不 可 同 日而 语 .是 因为现 代 竞
顺 乎 自然 规 律 . 到人 与 自然 的 高度 和 谐 “ 达 天人 合
浅析武术在现代社会的发展现状
讨州 Βιβλιοθήκη 浅析武术在现代社会 的发展现状
贾一 李 洋
沈 阳 师范 大 学 文 学 院
摘要: 中国武术是 中华文化的组成部 分 , 武术是 中国传统 美” 为艺术表现形式 的, 武术 的踢 、 打、 棒、 拿、 击、 刺 的内涵 , 赢 的体 育运 动 , 被作 为优 秀的文化 遗产继承发扬 , 同时 , 作 为一 得各国青少年的喜爱。 作为健身 、 养生 、 圆活轻松 、 柔和缓慢的 种技术体 系, 它是徒手或持械杀敌 自卫的本领 , 在 我 国有着优 太极拳运动则深得 世界 中老年人 的欢迎 。 但是 , 我们必须清醒 厚的文化底蕴。 但现如今随着经济、 社会 、 政 治的发展 , 武术在 地认 识到 , 国人对武术的地位认识是不充分 的, 甚至不及外国 现代社 会的地位 以及人们 对武术 的重视程度 以呈现下滑的趋 人 。 势。 _ _ : 、 武术的实用价值倾斜 关键词 : 武术发展 现状 武术本身意义 发展 结论及建议 我们都知道 , 中国武术的价值不 仅在于健体修心 、 治 安防 身、 娱乐审美 , 更重要 的是体现“ 德” 。中国功夫并不是 电影 上 武术是 中国传统文化 的重要一环 ,是我 国民族体育 的主 华丽 的拳脚与特技 , 也不是 银幕 上漫天飞舞 的剑仙 。 真正的中 要 内容之一 , 它是中华 民族 的宝贵文化遗产 之一 , 而是 民族传 国武 术 , 是 形如流水 , 意似 闲云的太极 ; 是如游龙般 潇洒 的剑 统文化在武技一道的体现 。 中国武术是 民族智慧 的结 晶, 有着 舞 ; 是如猛虎般威 风八 面的刀术 。 中国武术 , 发于 防身 , 立 于健 深厚 的文化底蕴 。 最 近几年发展很快 , 但 也存 在一些根本性 的 身 , 搏于赛场 , 习于 日常 , 载于武艺 , 归于武德。 从不炫耀武力 , 问题 。 知识坚守着心 中仁义礼智信的情操。伍德 的实质亦是在 于社 影 响中国武术发展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方面 : 会公 正原则 , 即正义 、 公平 、 公道是人类 最古老 的道德 观念之 ( 一) 中华 文 化 观 念 与 武 术 武德 同样是通过社会舆论的作用 , 大众 的压力 , 良心 的不 中国武术是在中华文化土壤里生长出来的奇葩 。在秦朝 安 , 使人们 “ 择其善 者而从之 , 择其恶者 而攻之 ” , 来 调整人与 时, 商鞅就 有“ 故 王者之政 , 使 民怯于 邑斗而勇于寇 战” 之 说。 社 会 之 间 的关 系 。 1中国在汉唐之前 , 统治 阶层 中也 曾赋有“ 尚武” 精神 , 但是 到 然而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 ,中国的武术运动是 以套路形 上 l 9世纪初 , 当中国遭帝 国主义列 强瓜分时 , 有许 多才开始 式展示在竞技舞台上的。以动作 规格 为主要评分标准的竞技 重视武术 。 孙 中山先生提倡“ 尚武” 精神 , 爱 国将领冯玉祥在军 比赛杠杆 , 使武术 以功架练 习为手段 , 以技击实用为主 旨的目 中提倡 实用武术 , 张之江先生 身体力行 , 创立 了中央武术馆 , 标追求发生 了倾斜 ,竞技武术体 现的仅仅是一种对周围环境 主张 以武 术强身强 国 , 在学校 、 军 队中推广武术运 动 , 并 把武 的精神征服 , 也就是说是对观赏者而言的一种审美效应 。 而这 术成为“ 国术 ” , 即使这样 , 民风武 勇并 没有被提倡 。 种竞赛套路往往是 由创 编者根据 自己的经验和演练者的具体 众所周知 , 中国人历来“ 尚武 ” , 然而, 中国是文治 的国家 , 条件来进行编排的。在编排过程 中一般不会 考虑技击应用的 虽然统治者在打天下的时候 重武 , 但一旦天下稳定则就会 “ 重 必备条件 , 它脱离 了实用价值的客观性和随机性。 文轻武” , 在儒学思想中 , “ 劳心者治人 , 劳力者治于人 ” 一直是 三、 对武术发展现状的结论 正统。孔子创立了有教无类 的教育 ,在教 育内容中除 了强调 ( 一) 中国封建社会 的改 朝换 代都是依靠 武力 的 , 但政 权 德、 智兼修 , 并在教学内容 中列入军事体育 的“ 射” 、 “ 御” 等, 但 稳, “ 重文轻 武” 又 占主导地位 , 武学不被列入后世 儒学的教 到 了后 面 , 孔子 主张“ 兼武 ” 的一 面被抹去 了 , 善 于驾 车 、 射箭 学内容的范畴之中 , “ 武技 ” 更不被重视。 等被淡去了 ,经过统治者 的重塑 ,孔子 的形象 变成了学富五 ( 二) 武术 在中 国民间有着 广泛的基础 , 但 武术作为有效 车, 文质彬彬 。 地教育手段 , 尚没有被充分注意。 儒学一直是中国社会思想 的主流 ,儒 家的人才设计是一 ( 一) 1 中国武术 的实用价值倾斜 , 重“ 武德 ” , 重健 身 、 怡情 、 种“ 尚文 ” 的模 式。学儒 比重文 , 子中唐科举 发达 以来 , 此风进 竞赛 , 重展示武术丰富多彩的内容 , 在艺术表现方 面有较 大的 步滋长。 到北宋 , 宋真宗 的《 劝学诗》 中“ 书中 自有黄金屋 , 书 发 展 空 间 。 中 自有颜 如玉 , 男儿欲遂平生志 , 六经勤 向空前读” 。 四、 对武术发展的建议 ( 二) 传统社会 心理 与武术 ( 一) 加大宣传 力度 , 改变人们重文 轻武 的文化观念 和思 在中国传统 的心理 中,赳赳武夫是不如谦谦君 子的。今 想意识 ,使武术具有应有 的地位 ,并把武术运动真正开展起 天, 我 国政府提倡向在奥运赛 场上为国争光的体育健儿学 习, 来。 但对 于多数家长来说 , 有些偶像是 只能赞赏 而不 能并肩 的。 与 ( 二) 在保 留武术 内容 的同时 , 需要 在表现 、 组织形式方 面 其让 子女成 为体育冠军 , 倒不如让子女 在学业上有所建树 , 从 加以开发 , 改造武术内容 , 使其更加注重实效性。 观念 的深层来看 , “ 万般 皆下 品, 唯有读 书高” 的影 响是根 深蒂 ( 三) 广泛普及 武术运 动 , 培养 良好 的身体 素质 , 文武双 固的。 全, 为社会做 出最大的贡献 。 ( 三) 武术 功 能 的社 会 认 定 ( 四) 发扬武术 中“ 武德 ” 的精 神 , 以一种独特 的方式诠释 “ 不战而屈人之兵” 的“ 威 而不猛 ” 和“ 泰山崩于前而不惊” 中国文化 , 传承中国人 自强不息 , 厚德载物的精神。 的武人特有 的风度 , 在我国武 术界 也是早有 提倡 , 但操作 程序 参考文献 : 上还 没有成体 系。中国民众对武术 的认识 ,大致可 以归 为两 [ 1 】 张岱年 程宜 山 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 M) 北京 : 中国人 点, 即武术 更多 的是被作 为一种实用 的技艺 ; 作为锻炼身 体 , 民大 学 出版 社 1 9 9 0 自卫 防身 , 调节性情 。由于诸 多原 因 , 武术并没有得 到应 有的 【 2 】 商鞅商君书( M) 北京: 改革 出版社 1 9 9 8 认可 , 因而 , 武术 的师资总体水平不满足培养人格 的需要 。可 作者简介 : 见, 在根基 并不十分牢 固的前提下 , 迫于形势 的需求 , 武术作 贾一 。 女。 1 9 9 2年 8月 。 辽宁葫芦 岛 . 沈阳师范 大学文学 为 民族文化博大精深 , 推 向世 界 , 以展示 中国人 “ 自强不息” 的 院汉 语 言 文 学 本 科 学 士 r 精神 。 李洋 。 女, 1 9 9 1 年 5月 , 辽宁抚顺 , 沈阳师 范大学文学院 5 0年代 初期 到 6 0年代 中期 ,新 中国武术 运动是 以推广 对外汉语专业本科学士 长拳和太极拳为主要方 向。经整理的长拳运动 以“ 高、 难、 新、
武术的内涵与走向浅析
、
涵, 代表 了我们 民族 的智慧和精神 , 孕育 着浓郁的 民族 传统 文
化 色 彩 。 适 合 男 女 老少 强 身 、 身 、 身 , 人 的修 身 养性 方 它 健 防 在 面 的传 承 理 念 也 颇 具 教 育 意 义 。并 且 与 当今 人 类 社 会 道 德 观 念 协 调 一 致 , 国 际 流 行 的体 育 项 目决 然 不 同 。从 整 体 上 看 , 与 中华 民 族 传 统 武 术 具 有 内 化 人 的社 会 义 务 与 责 任 、注 重 伦 理 道 德 和 人 的 修 身 养 性 功 能 、 求 人 的健 康 长 寿 等 文 化 特 色 。 追 但 相 较 之 下 . 方 体 育 则 是 通 过 狂 热 的 观 赏 竞 技 运 动 , 疲 力 竭 西 精 的身 体 活 动 ,把 积 聚 的 不 良情 绪 及 能 量 尽 情 地 宣 泄 到 体 育 运 动 中 来 。 西 方 体 育 的 文 化 背 景 不 同 . 致 了 两 者 运 动 方 式 上 东 导 的 巨 大 差 异 。 中华 武 术 作 为 一 种 文 化 的 积 淀 。一 种 文 明 的 结 晶. 以其 别 具 一 格 的 表 现 形 式 闻名 于 世 . 世 界 文 明发 展史 中 在 享 有 极 高 的 地 位 。 别 是 习 武 重 德 的 传 承 理 念 , 现代 生 活 中 特 在 有 着 强 大 的 生 命 力 . 当 代 世 界 不 同 文 明 的发 展 中 , 挥 着 无 在 发 可 取 代 的 积 极 作 用 东方传统 武术所 倡导 的是 “ 以本 治 人 ” 也 就 是 从 根 本 上 . 解 决 人 的 身 体 问题 。例 如 : 过 调 身 、 息 、 意 、 心 、 身 、 通 调 调 正 强
从汉字看古代战争
从汉字看古代战争摘要:“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祀是祭祀,戎是军事。
可见,自古以来,战争就在国家的各项事务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因此在文字上也得到了体验,“兵”和“武”这两个字便是例证。
关键词:汉字古代战争穷兵黩武如果把人也当作一种动物的话,那么可以说人类就是一种非常好战的动物。
在古代,部落与部落之间、部落联盟与部落联盟之间,就经常发生战争,因此我们的先祖在创造汉字的时候,战争的内容就自然而然的得到了体现,这一点在一些汉字中完全可以得到验证,甚至当时战争的场面都依稀可辨。
本文就浅析一下穷兵黩武这个成语中的“兵”和“武”字。
“兵”字,从甲骨文以至小篆,都作双手举斤的样子。
“斤”字本是一种武器的象形。
双手举着武器,冲锋陷阵,杀敌致胜,这就是“兵”。
“止戈为武”,难道制止干戈为武吗?其实,戈是古代的主要兵器之一,表示威武,止是足趾的象形,表示行进。
整个字的含义就是征伐,乃是勇武的象征。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现在的兵字,粗粗看去,似乎上半部分是丘,下半部分是八。
“丘”字的含义有:阜,山,土之高者(或曰,四方高,中央低为丘),墟,大冢,墓,空,大,聚,区域(四邑为丘)。
从字形来说,丘指有平缓坡度的地形地貌。
过去,出于对旧军队士兵横行霸道、欺压百姓等行为的不满,人们还常把兵说成“丘八”。
兵字为什么也要用丘字符呢?显然,这完全是对“兵”字的误解。
事实上,兵的上半部分是斤,是由演变而来的,下半部分是,和具、共等字的下半部分一样。
这个“兵”字,从甲骨文以至小篆,都作双手举斤的样子,也是个会意字:甲骨文:像双手持握斧子。
造字本义:手持战斧作战的士卒。
金文:将甲骨文的“斧”写成“斤” ;将写成。
小篆:将甲骨文的“斧” 写成“斤” 。
那么这个双手举着的“斤”在古汉字里又是什么呢?古代的斤本是像锄头一般般锋利的器物,斤字本身正好是这种器物的象形。
浅析武术的特点及功能
讲究 动作 形 体 规 范 , 求 精气 神 传 意 . 又 内外 合 一 的 整体 运 动 观 , 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
种 资 源 。 术 还 能 够 带来 相 关产 业 的发 展 , 武术 服 装 、 材 以 及 各 武 如 器
期 音像 制 品等 武 术 附属 产 品 的销 售 , 有 各 种 国 际 武 还 中 国 武术 的一 大 特 色 。 所 谓 内 , 人 的精 神 、 识 和 气 息 的运 行 ; 指 意 所谓 种 武 术 书 籍 、 刊 、 都 经 相 外 , 人体手眼并步的活动 , 太极拳要求“ 指 如 以意 识 引导 动 作 ”形 意 拳 术 文 化 节 等 , 是 以 武术 搭 台 , 贸和 旅 游 却 唱 着 精 彩 的 戏 。 信 随 着 , 武 讲究 “ 内三 合 、 三 合 ” 套路 演练 在 技 术 上 特 别 要 求 把 内在 的精 气 神 改 革 开 放 的 深 入 。 术 发挥 的 经济 效 益 将 会 越 来 越 大 。 外 。 与 外 部 的 形 体 动 作 紧 密结 合 , 到 手 到 眼 到 。 断 意 连 . 意 识 、 吸 、 25 娱 乐 观 赏价 值 功 能 做 形 使 呼 .
. 以最 有效 的技 击 方 法 。 使 对 方 失 去 反抗 能 力 。 迫 武术 作 为体 育 运 动 , 技 24 发 展 经 济 功 能 随着 我 国社 会 主 义 市 场 经 济 的 逐 步 建立 , 统 的 武 术 在 体 育 产 业 传 术 上 仍 不失 攻 防技 击 的 特 性 、 是 将 技 击 寓 于搏 斗 运 动 与 套 路 运 动 之 而 中 。搏 斗 运 动集 中体 现 了 武 术 攻 防 格 斗 的 特 点 , 技 术 上 与 实 用 技 击 化 过 程 中所 表 现 出 的经 济 价 值 越 来越 被 更 多 的 有 识 之 士 认 同 。首 先 , 在 武 基 本 上是 一 致 的 , 是 从 体 育 的观 念 出发 , 受 到竞 赛 规 则 的 制 约 , 但 它 以 作 为 一 种 精 神 产 品 . 术 能 不 同 程度 的满 足 人 们 对 精 神 文 化 生 活 的 需
浅析武术哲理
自然和谐统一的过程。所谓“ 拳为小道 , 而大道存焉”即 , 拳 为道形 , 在拳 中 , 了 太极 原理 与 拳法 拳理之 间的 道 反映
哲学 关 系。 典太极 拳理 中把 太极 拳预 备式称 为 “ 极” 古 无 。 “ 极者 无极 而生 。 太 阴阳之母 也 。 动之 则 分 , 静之 则合 。 动 ”
拳理技 法方 面 。 面将 以太极 拳 为例加 以叙述 。 下 太极 拳 。 “ 名为太 极 , 拳 实无级 自然之运 行 , 阴阳 自然之 开 合 也 。” 《 易经 》 中把 天地 未分 的 原 始统 一状 态 称 为 “ 太极 ”太 极 , 就 是 宇宙的 根本 , 天地 万物 的根 源 。 明理 学的奠 基 人 是 宋 周敦 颐 说 :无 极而 太 极 , “ 太极 动 而 生 阳 , 极 而静 , 而 动 静 生阴 。 极复 动 。 太 极因 动静而 生 天地万 物 , 出一 个 静 ” 展现 以太极 为 中心观 念的 宇宙发 生 图式 。 名为太 极 , 拳 就是 以 拳术来体现人与自然的合一境界,练拳的过程也是人与
国武术 用 独特 的运 动语 言表 达 了 中国 哲学 “ 人合 一 ” 天 的 思 维方 式 。 二 、 术 练功 理论 中蕴 含 的形神 统 一观 武 形神是 中国哲 学 的基 本范 畴 之一 。 形是 指形 体 , 是 神 指 精神 。形 体 与精 神 的关 系其 实就 是哲 学 中物 质 与精 神 的关 系 。先 秦 时 期 ,管 子 》 书 中有 “ 出 其 精 , 出其 《 一 天 地 形 , 此 以为 人 ” 形神 论 ; 子 提 出 “ 具 而 神生 ” 命 合 的 荀 形 的 题 , 定 了 形是 神 的物 质 基 础 ; 肯 到汉 代 。 于 形神 关 系 的 关 观 点逐 渐 形成 了两 大 派别 : 派 主 张形 神相 离 ( 一 即认 为精 神主 宰 形体 , 灭 后 精 神可 独 立 存 在 )一 派 主张 形 神 相 形 , 即( 即认 为形 体 是精 神 存在 的前 提 。 灭 则神 灭 )如 汉代 形 , 的桓 潭 认 为犹 如 烛 火 不能 离 开 蜡 烛而 独立 存 在一 样 , 神 也 不能 脱 离形体 而 独 立存 在 ; 道教 追求 形 神俱 存 , 死 而 不 不灭 , 但认 为形依靠神而存在 , 道教 的创始人葛洪 曾说 : “ 须神 而 立焉 ” 形 。南北 朝 时期 的 范缜 对形 神 关系 作 了极 为精 辟 的分 析 , 出 “ 者神 之 质 , 者形 之 用 ” 命题 。 提 形 神 的 认 为形存 则神 存 , 灭 则神 灭 。虽 然在 不 同时期 , 形 持不 同 哲学 观点 的先 哲们 的 形神 论 有不 同 内涵 ,但 中 国武 术 中
浅析武术文化教育在学校武术套路教学中的应用
2 01 2年 ( 2卷 ) 1 第 第 8期
浅 析武 术 文化 教育在 学校 武 术套 路 教 学 中 的应 用①
赵 启 伟
( 门市第一职业高级 中学 江
广东江 f 5 9 0 - 2 0 0) j
摘 要 : 文 采 用文 献 资料 法 、 家 访谈 珐和 对 比 分 析 法 , 析 了武 术 文化 教 育在 武 术套 路 教 学 中 的缺 失 现 象 , 本 专 分 阐述 了武 术 文 化 教 育 在 武术 套 路教 学 中的 重要 意义 , 寻 了在 学校 武 术套 路 教 学 中渗 透 武 术 文化 教 育的 方 法和 策 略 , 探 并提 出 了相应 的建议 , 旨在 改 变 武 术 套 路 教 学 的 单 一教 学 模 式 , 富教 学 内容 , 进 武 术 文 化 教 育 功 能 和 价 值 在 武 术 套 路 教 学 中 的 充 分 体 现 。 丰 促 关键 词: 武术文 化 教 育 武 术套路 教 学 中 图 分类 号 : 840 G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 9 —281 ( 12 06 C 一 81 2 20 5 20 ) ( ) 00 —0 3
1 武术文 化教 育阐释
武 术文 化是 中 国传统 文 化 的重 要 组成 部分 ,自成体 系 , 博 大精深 ,在 中国历史 发展 的长 河 中占有重要 的地位 并发挥
3 在武术 套路教学 中应用 武术 文化教 育的重要意 义
31 . 武术 文化教 育是实 现对 民族文 化传 承 的重要路 径 ,
武 术 套 路 是 中 国技 击 术 的独 有 形 式 ,有 几 千 年 的 中 国 传统 文 化 ,其 独 特 的 文化 形 式体 现 了 中国传 统 文化 的精 神 实 质和 民 族特 色 。武 术套 路 教 学 在学 校 武术 教 学 中扮 演 着 重 要 的 角 色 , 在 武 术 套 路 教 学 中 运 用 武 术 文 化 教 育 可 以扩 大武 术的价 值和 功 能 ,提 高学 生的人 文 素养 ,对 继承 和发展 中 国传统 文化更 是具 有重 要 的意 义 。但 是 ,在 目前武 术套 路 教 学 存 在 严 重 的 武 术 文 化 教 育 缺 失 现 象 , 一 化 武 术 教 学 仍 单 然普遍 存 在 ,武 术文 化教 育在课 堂 中的分 量 微乎其 微 ,导 致 学 生武 术技 术 的进步 和人 文素 质 的发展 不能 同步 , 是值 得 这 思 考 的武术 套路 教学 问题 。基于 此 , 文试 图探 索武术 文化 本 教 育 在 武 术 套 路 教 学 的 应 用 , 望 可 以 提 出 一 些 改 善 学 校 武 希 术 套路 教学 现状 的建议 , 者在 套路 教学方 面 引起 同仁们 的 或 思考。
武在田字格的正确写法
武在田字格的正确写法
“武”在田字格的写法如下:
“武”是会意字,上面两横不要写长,抗肩要大,上横稍重,下横偏左,收笔基本对齐,注意两横的距离和起、收笔的不同。
下面“止”字上收下展,左展右收。
竖笔起笔在横画中心偏左的位置,起笔后向右下方稍带,再向下行笔,略左斜,注意长度约是上面横画间距的两倍;右边小点稍偏上,勿重、长;左边短竖起笔右与小点的收笔对齐,上与横画的起笔相对应,竖身稍左斜,勿重;底横写成提横,起笔左探,斜竖上行,稍重,收笔的切角对准小点的下端。
右边戈钩高起,与“止”字的竖笔直对,从横画右边穿过,中间稍细,直中带弯,弯中有直,向下渐重,平稳有力,到位后侧缝向右上方挑钩,内圆外方,钩身勿重;最后撇点的起笔靠近横画的右端,收笔指向第二横的收笔。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武”字
“武”字是个合体字,就古代造字法来说是“会意字”,“武”从止、从戈,由止、戈二字合起来成为“武”字。
“戈”是古代的一种兵器,“止”在甲骨文中实则为人的脚趾的象形,在金文中,“止”依然构成人的脚趾之形;在篆文中“止”依然如此。
甲骨文中“武”字的最初表现形式是“足戈并立”,左边画一个“足型”,而右边画一个“戈型”,二者组合成其雏形,并以象形取意,即立足持戈,是一种静态;在此基础上字体由左右结构,变成了上下结构,近而形成了“止戈竖立”的组合,此时最大的变化在于“足型”被“止”字所代替,而“戈”的一撇移到“弋”字的左上角,其意是持戈而行,处于一种动态。
进入青铜器时代,金文中的“武”字,已由象形向会意方向发展,并形成“动静”结合的字体,笔划粗细一致,结构相对协调,以适用于人的习惯认识和记忆。
从甲骨文中“武”字的变化看,其原始本意并非止戈为武,而完整的表述应该是这样的:或持戈静止而立,注视前方;或举戈而动,欲与人、欲与兽斗,与人斗是争夺地盘和剩余价值,与兽斗是维持生存和生命。
据甲骨文,人持戈行进,表示要动武。
本义:勇猛;猛烈。
楚庄王曰,“夫文止戈为武”。
又曰,“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财者也”。
——《左氏春秋·宣公十二年》“武大为于大君”——《易经·履》“孔武有力”——《诗经·郑风·羔裘》“诚既勇兮又以武”——《楚辞·九歌·国殇》。
研究“武”字,更多的是从它作为姓氏方面来分析的。
下面就对
“武”字的姓氏源流做一下简单介绍。
一、姓氏源流:
“武”姓源出有七:
1、出自姬姓,周平王少子姬武之后。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
所载,公元前770年,犬戎入侵西周,周幽王被杀,周的京都也遭破坏。
周幽王的儿子宜臼受申、许、鲁等部分诸侯拥戴,在申即位,后迁到雒邑,历史上称东周。
宜臼就是周平王。
因其手掌上有一“武”字形状纹路,故被赐为武氏,为周朝大夫,后来他的子孙,因而以武为氏,史称武姓正宗。
是为河南武氏。
2、出自以国名为氏。
据《世本》、《万姓统谱》等资料所载,夏
臣武罗被封武罗国,后国亡,其后子孙以国名为氏,称武姓。
3、出自子姓,以祖字或以谥号为氏:①出自商王武丁之后,以
祖名为氏。
据《武班碑》所载,为商王武丁之后,以其祖名字为氏。
如汉代武班即是。
②出自春秋时宋武公之后,以谥号为氏。
据《风俗通义》所载,春秋时宋戴公之子司空,死后谥号为“武”,史称宋武公,其子孙以其祖之谥号为氏,亦称武氏。
是为河南武姓。
4、出自以邑名为氏。
据《风俗通义》所载,汉朝有武强王梁,
封地在今河北省武强县,其后代因封地“武强”简为武氏。
5、出自以武字开头的复姓——武安氏和武疆氏:①出自复姓简
化而来,为秦大将白起之后。
战国时,秦将白起因功封为武安君,其后子孙以封爵“武安”为氏,称武安氏,后简姓武。
②出自
周顷王之孙姬满的后裔。
因姬满的后裔曾被封于武疆(今河南省郑州市一带),因而其子孙以封邑名为氏,称武疆氏,后简姓武。
6、出自其他源流。
唐代的冒姓或被赐姓为武姓的:①据《唐书》载:“唐贺兰敏武士之嗣,冒姓武。
”②唐代傅、左、李诸姓被武则天赐姓武。
7、出自小数民族有武姓或有复姓改汉姓武的:①满族武聂氏、武佳氏、武库登吉氏,鄂温克族吴立西氏汉姓为武。
②京、彝、蒙等族有武姓。
得姓始祖:武丁。
商王武丁继位时,国力衰弱,于是极力想恢复殷商当年盛况,却因找不到贤臣辅佐而犯愁。
相传,有一夜武丁梦到叫“说”的圣人会辅佐他,于是四方找寻,终于在山西平陆东面傅岩之地找到,此人即是出身奴隶的贤相傅说。
武丁对傅说十分信任,君臣齐心协力,使殷商达到鼎盛时期,史称“武丁中兴”。
武丁死后,其后人认为他功劳盖世,可与开国君主成汤相比,应有自己的姓,遂以其名为氏,称为武姓,奉武丁为武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武姓最早发源于河南。
秦汉时期,武姓迅速地向邻近山东、江苏等省迁徙。
沛国(今江苏沛县)人武彪秦末追随刘邦,汉朝建立后,被授以官爵,子嗣荣耀显达,后代之沛国郡,立其为开基始祖。
又山东武姓至东汉时,一直是一个兴旺、显赫之族。
今山东济宁紫云山仍留有东汉石武氏祠画像,为桓帝时所绘。
另据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西汉人武儒,被封于梁邹(今山东省济南),传至武都,任陈留(今属河南省)太守,至武宣,任汝南(今属河南省)太守。
魏晋南北朝之际,鉴于北方战火四起,中原士族纷纷南下,武姓为其一。
武儒一支后裔武周、武陔父子官仕曹魏,后人武越任太山太守,武念为洛州长史,武洽封晋阳公,别封大陵县(今山西省文水县东北武陵村),武俭任北周永昌王谘议参军。
唐代为武姓历史上最显赫荣达阶段。
上述武姓支脉中发展到武士时任工部尚书,封应国公。
其女武则天登基称帝,武姓族派不断扩大,其祖居地太原一带遂形成大郡望,是为太原郡。
此期,武姓名人多入朝或在地方为官,使得武姓繁衍之地遍布天下。
宋元明清时,武姓虽不断迁徙,如避金人南下、蒙军入主中原之战祸,明代大槐树移民等,但仍不失为一个典型北方姓氏。
清代亦有武姓渡海入台,后迁徙新加坡等地者。
今日武姓尤以河南、黑龙江等省多此姓,此二省武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武姓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七。
武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九十五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八。
三、“武”姓名人:
武丁:商代国王。
后世称作高宗。
传说名昭,为盘庚弟小乙之子。
年幼时,武丁曾在外行役,与“小人”一起劳作,因而较了解“稼穑之艰难”。
他即王位后,提拔傅说执政。
傅说原为刑徒,被武丁发现,加以重用。
武丁还任用甘盘为大臣,以此二人“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力求巩固统治,增强国力,使商王朝得以大治。
《史记·卷三》
称:“武丁修政行德,天下咸□,殷道复兴。
”由于武丁将商王朝推向极盛,被称作“中兴之王”。
武丁在位期间,不断向西面的□方、南面的虎方、东面的夷方、北面的鬼方以及羌方、周族等进行大规模征伐。
其中对□方作战动员的兵力,有时三千,有时甚至达五千;对鬼方用兵三年才攻克。
据殷墟卜辞记载,武丁的配偶妇好还亲自率兵征伐羌方。
除了“伐羌”之外,卜辞中还有许多“获羌”、“用羌”的记载,即抓获了羌人的俘虏并用作人祭的牺牲,且数字惊人。
武丁向四方连年用兵,征服了周围的许多小方国。
这些征伐战争,为王朝形成“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的广大疆域,奠定了基础。
武丁在位五十九年,死后,由其子祖庚继承王位。
武亿:清代著名学者,乾隆进士。
创办范泉书院,亲自讲学。
治经史,精于考订金石文字。
著有《经读考异》、《群经义证》、《偃师金石记》、《授堂诗抄》等。
武禹襄:清代武式太极拳创始人。
武祺:元代太谷(今属山西省)人,历任中书参议、户部尚书、甘肃行省参政等职。
曾参与更改钞法,铸宝钱,然时不助祺,物价腾踊,钞法遂坏。
著有《宝钞通考》等。
武则天: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唐高宗皇后,公元690年建周代唐,在位21年。
执政期间,颇多政绩,如善用人才,开创殿试,重视农业,加强边防等。
但其任用酷吏,时有冤案。
公元705年,则天帝被迫让位与子唐中宗,中宗遂复唐。
四、宗族特征:
武姓自古多英杰,则天皇帝数第一,其打破历朝历代女子不从政之传
统,为后世女子涉政树立起一个光辉典范;武姓多官宦,且以唐朝为最;武姓世代以北方为主居地;武姓字行辈份严谨,意味深长。
如武懿民所修《武氏家谱》内有浙江武姓一支字行为:“善德庆美,诚信斯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