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复合材料的组成
《复合材料》课件——第二章_复合材料界面和优化设计
![《复合材料》课件——第二章_复合材料界面和优化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a8adff5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d3.png)
伤和形成脆性界面相等十分有害。碳纤维/铝钛铜合 金复
合材料中,生成TiC,使界面附近的铝、铜富集。 500℃
时,在C纤维/铝材料界面生成Al4C3脆性层。
2.4 复合材料的界面
2.4.5 界面反应或界面扩散理论
在复合材料组分之间发生原
子或分子间的扩散或反应,从
因此,在研究和设计界面时,不应只追求界面结合而应考 虑到最优化和最佳综合性能。
2.3复合材料组分的相容性
物理相容性: 1. 是指基体应具有足够的韧性和强度,能够将外部载荷均匀
地传递到增强剂上,而不会有明显的不连续现象。 2. 由于裂纹或位错移动,在基体上产生的局部应力不应在增
强剂上形成高的局部应力。 3. 另一个重要的物理关系是热膨胀系数。基体与增强相热膨
物理和化学吸附作用。液态树脂对纤维表面的良好浸润是 十分重要的。浸润不良会在界面上产生空隙,导致界面缺 陷和应力集中,使界面强度下降。良好的或完全浸润将使 界面强度大大提高,甚至优于基体本身的内聚强度。
2.4 复合材料的界面
2.4.1界面润湿理论 : 从热力学观点来考虑两个结合面与其表面能的关系,一般用 表面张力来表征。
胀系数的差异对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产生重要的影响,从 而影响材料的各类性能。
2. 3复合材料组分的相容性
物理相容性: 例如:
对于韧性基体材料,最好具有较高的热膨胀系数。这是因 为热膨胀系数较高的相从较高的加工温度冷却是将受到张 应力;
对于脆性材料的增强相,一般都是抗压强度大于抗拉强度, 处于压缩状态比较有利。
2.3复合材料组分的相容性
化学相容性: ➢ 对复合材料来说, 以下因素与复合材料化学相容性有关的
复合材料----复合材料的复合原理及界面
![复合材料----复合材料的复合原理及界面](https://img.taocdn.com/s3/m/f9820ae1f8c75fbfc77db2ab.png)
复合材料
第二章复合材料的复合原理及界面
1、弥散增强和颗粒增强的原理
1)弥散增强:复合材料是由弥散颗粒与基体复合而成,荷载主要由基体承担,弥散微粒阻碍基体的位错运动,微粒阻碍基体位错运动能力越大,增强效果愈大,微粒尺寸越小,体积分数越高,强化效果越好。
2)颗粒增强:复合材料是由尺寸较大(直径大于1 m)颗粒与基体复合而成,载荷主要由基体承担,但增强颗粒也承受载荷并约束基体的变形,颗粒阻止基体位错运动的能力越大,增强效果越好;颗粒尺寸越小,体积分数越高,颗粒对复合材料的增强效果越好。
2、什么是混合法则,其反映什么规律
混合法则(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同组分之间的关系):σc=σf V f+σm V m,E c=E f V f+E m V m式中σ为应力,E为弹性模量,V 为体积百分比,c、m和f 分别代表复合材料、基体和纤维;反映的规律:纤维基体对复合材料平均性能的贡献正比于它们各自的体积分数。
3、金属基复合材料界面及改性方法有哪些
金属基复合材料界面结合方式:
①化学结合
②物理结合
③扩散结合
④机械结合。
界面改性方法:
①纤维表面改性及涂层处理;
②金属基体合金化;
③优化制备工艺方法和参数。
4、界面反应对金属基复合材料有什么影响
界面反应和反应程度(弱界面反应、中等程度界面反应、强界面反应)决定了界面的结构和性能,其主要行为有:
①增强了金属基体与增强体界面的结合强度;
②产生脆性的界面反应产物;
③造成增强体损伤和改变基体成分。
第二章复合材料增强体
![第二章复合材料增强体](https://img.taocdn.com/s3/m/1df323b2be23482fb5da4c11.png)
用⑤漏玻板纤拉的制成的型玻工璃艺纤和维条强件度。高于用玻璃棒法拉制 的纤维。 如用漏板法拉制10μm玻璃纤维的强度为 1700MPa,而用棒法拉制相同直径的玻璃纤维强 度仅为1100MPa。 原因: •玻璃棒只加热到软化,粘度仍然很大,拉丝时 纤维受到很大的应力; •此外玻璃棒法是在较低温度下拉丝成型,其冷
碳纤维的皮芯结构: 碳纤维由表皮层和芯子两部分组成,中间
是连续的过渡区。皮层的微晶较大,排列较整 齐有序,占直径的14%,芯子占39%,由皮层 到芯子,微晶减小,排列逐渐紊乱,结构不均 匀性愈来愈显著。
皮层:微晶较大,排列有序。 芯层:微晶减小,排列紊乱,结构不均匀。
(三)碳纤维的分类: 可按先驱体原料、碳纤维的性能和用途进行分类
一般:5-10um的纤维作为纺织制品用; 10-14um的纤维一般做无捻粗纱、无纺布、短切纤维毡等较 为适宜。
3)按纤维外观分类 连续纤维; 无捻粗纱及有捻粗纱,短切纤维,空心玻璃纤维、玻璃粉
及磨细纤维等。
玻璃纤维纱 玻璃纤维布 玻璃纤维带 玻璃纤维管 玻璃纤维毡
4)按纤维性能分类 这是一类为适应特殊使用要求,新发展起来的,纤维本身
碳纤维:乱层石墨结构 最基本的结构单元:石墨片层 二级结构单元:石墨微晶(由数张或数十张石墨片层组成) 三级结构单元:石墨微晶组成的原纤维。直径在50nm左右, 弯曲,彼此交叉的许多条带状组成的结构。
石墨层片 最基本的结构单元
石墨微晶 碳纤维的二级结构单元
碳纤维的三级结 构单元:
石墨微晶组成 原纤维,直径 50nm左右,长度 数百纳米。原纤 维呈现弯曲、彼 此交叉的许多条 最后由原纤维组成碳纤维的单带 条丝状 带结状构的组结成构,之 间存在针形空隙,
一、玻璃纤维 (Glass Fibers)
第二章 复合材料基体讲解
![第二章 复合材料基体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b4464d490b1c59eef8c7b493.png)
聚碳酸酯的应用
• (5)用于包装领域 近年来,在包装领域出现的新增长点是可重复消毒和使 用的各种型号的储水瓶。由于聚碳酸酯制品具有质量轻, 抗冲击和透明性好,用热水和腐蚀性溶液洗涤处理时不变 形且保持透明的优点,目前一些领域PC瓶已完全取代玻 璃瓶。 • (6) 用于电子电器领域 由于聚碳酸酯在较宽的温、湿度范围内具有良好而恒定 的电绝缘性,是优良的绝缘材料。同时,其良好的难燃性 和尺寸稳定性,使其在电子电器行业形成了广阔的应用领 域。聚碳酸酯树脂主要用于生产各种食品加工机械,电动 工具外壳、机体、支架、冰箱冷冻室抽屉和真空吸尘器零 件等。
Chapter 9 Composites
16
酚醛树脂应用
• 生产模压制品的压塑粉是酚醛树脂的主要用途之一。采用辊压法、 螺旋挤出法和乳液法使树脂浸渍填料并与其他助剂混合均匀,再 经粉碎过筛即可制得压塑粉。常用木粉作填料,为制造某些高电 绝缘性和耐热性制件,也用云母粉、石棉粉、石英粉等无机填料。 压塑粉可用模压、传递模塑和注射成型法制成各种塑料制品。热 塑性酚醛树脂压塑粉主要用于制造开关、插座、插头等电气零件, 日用品及其他工业制品。热固性酚醛树脂压塑粉主要用于制造高 电绝缘制件。增强酚醛塑料 以酚醛树脂(主要是热固性酚醛树脂) 溶液或乳液浸渍各种纤维及其织物,经干燥、压制成型的各种增 强塑料是重要的工业材料。它不仅机械强度高、综合性能好,而 且可进行机械加工。以玻璃纤维、石英纤维及其织物增强的酚醛 塑料主要用于制造各种制动器摩擦片和化工防腐蚀塑料;高硅氧 玻璃纤维和碳纤维增强的酚醛塑料是航天工业的重要耐烧蚀材料。
n
n = 0~19
酚醛环氧树脂:
H2 C O HC CH2 O O H2 C HC CH2 O O H2 C HC CH2 O
复合材料概论 复习 重点
![复合材料概论 复习 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48d11ed06f1aff00bed51ecb.png)
第一章总论一.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理和化学性质不同的物质组合而成的一种多相固体材料。
★二.复合材料的命名和分类★1.按增强材料形态分类(1)连续纤维复合材料:作为分散相的纤维,每根纤维的两个端点都位于复合材料的边界处;(2)短纤维复合材料:短纤维无规则地分散在基体材料中制成的复合材料;(3)粒状填料复合材料:微小颗粒状增强材料分散在基体中制成的复合材料;(4)编织复合材料:以平面二维或立体三维纤维编织物为增强材料与基体复合而成的复合材料。
2. 按增强纤维种类分类(1)玻璃纤维复合材料;(2)碳纤维复合材料;(3)有机纤维(芳香族聚酰胺纤维、芳香族聚酯纤维、高强度聚烯烃纤维等)复合材料;(4)金属纤维(如钨丝、不锈钢丝等)复合材料;(5)陶瓷纤维(如氧化铝纤维、碳化硅纤维、硼纤维等)复合材料。
如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纤维增强同一基体制成的复合材料称为混杂复合材料3.按基体材料分类(1)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以有机聚合物(主要为热固性树脂、热塑性树脂及橡胶)为基体制成的复合材料;(2)金属基复合材料:以金属为基体制成的复合材料,如铝基复合材料、钛基复合材料等;(3)无机非金属基复合材料:以陶瓷材料(也包括玻璃和水泥)为基体制成的复合材料。
4.按材料作用分类(1)结构复合材料:用于制造受力构件的复合材料;(2)功能复合材料:具有各种特殊性能(如阻尼、导电、导磁、换能、摩擦、屏蔽等)的复合材料。
三.复合材料是由多相材料复合而成,其共同的特点是:★(1)可综合发挥各种组成材料的优点,使一种材料具有多种性能,具有天然材料所没有的性能。
(2)可按对材料性能的需要进行材料的设计和制造。
例如,针对方向性材料强度的设计,针对某种介质耐腐蚀性能的设计等。
(3)可制成所需的任意形状的产品,可避免多次加工工序。
四.影响复合材料性能的因素很多,主要取决于①增强材料的性能、含量及分布状况,②基体材料的性能、含量,以及③增强材料和基体材料之间的界面结合情况,作为产品还与④成型工艺和结构设计有关。
第二章 材料的组成结构与性能
![第二章 材料的组成结构与性能](https://img.taocdn.com/s3/m/4fb4dd51767f5acfa1c7cdc7.png)
r
续固溶体。
当
r1 r2 0.15 r1
时,溶质与溶剂之间可以形成连
r
形成有限型固溶体, 而不是充分必要条件。
当
r1 r2 15% ~ 30% 时,溶质与溶剂之间只能 r 这是形成连续固溶体的必要条件, 1
固 溶体或不能形成 固溶体,而容易形成中间相或化合 物。因此Δr愈大,则溶解度愈小。
铁、铬、锰三种金属属于黑色金属,其余的所有金
属都属于有色金属。有色金属又分为重金属、轻金
属、贵金属和稀有金属等四类。
(2)金属合金 金属合金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
金属元素或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构成的具有金属
性质的物质。如青铜是铜和锡的合金,黄铜是铜和
锌的合金,硬铝是铝、铜、镁等组成的合金。二元
合金、三元合金。 2、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化学组成 从化学的角度来看,无机非金属材料都是由金属元 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配合料经一定工艺过程制
长石的过渡,其密度及折光率均递增。通过测定未知组
成固溶体的性质进行对照,反推该固溶体的组成。
固溶体化学式的写法
以CaO加入到ZrO2中为例,以1mol为基准,掺入 xmolCaO。
形成置换式固溶体:
CaO Ca Oo V
ZrO 2 '' Zr
O
空位模型
x
x
x
则化学式为:CaxZrl~xO2-x 形成间隙式固溶体:
2、无限固溶体(连续固溶体、完全互溶固溶体),
是由两个 ( 或多个 ) 晶体机构相同的组元形成的,
任一组元的成分范围均为0~100%。
Cu-Ni 系、Cr-Mo 系、Mo-W系、Ti-Zr系等 在室温下都能无限互溶,形成连续固溶体。 MgO-CoO 系统, MgO 、 CoO 同属 NaCl 型结 构,rCo2+= 8nm ,rMg2+= 8nm ,形成无限固溶体,
复合材料第2章 增强材料
![复合材料第2章 增强材料](https://img.taocdn.com/s3/m/0753a0b767ec102de2bd8997.png)
❖ 单向增强结构
这种结构是指增强材料一维平 行排列分布在基体中,PMC、 MMC、CMC中较为常见结构。
TaCf
界面及 界面反 应层
SiC
f
Ti基体
SiCf /Ti单向增强复合材料
TaCf/Superalloy(原位定向 凝固)
钨纤维(丝)单向增强高温合金显微组 织
❖ 层状增强结构
增强材料以织物(布、毡)方式增强,或双向正交、或铺层(多向)方 式分布在复合材料基体中,是PMC、C/C常用的结构,如层压板、迭层板等。 在CMC中,也可以纤维按层状,在基体中原位形成分散状的增强相。
SiCf/Al2O3原位生成陶瓷基复合材料
喷涂法制备的Al2O3与高温合金复合 的层状复合材料
蒙脱土/聚丙烯酰胺纳米层状复合材料 (龙斌,清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 网络状增强结构
网络状增强结构分为三维、多维网络状结构,三维结构也有称为三向,或三 向正交增强结构。一般通过编织方式将纤维或将预浸料编织成三维或多维预制 体。比较典型的是三维正交C/C复合材料,按纤维的方向分为L、T、N三个方 向经编织成三维立体结构,但各个方向的纤维含量可以相同或不同。在C/C复 合材料中,也可以在层状结构的基础上采用Z向针刺的方法形成三维结构。
❖ 低密度——仅为1.44 g/cm3,几乎只有石棉密度的一半,低于碳纤维。 ❖ 热稳定性——在热试验中(TGA)非常稳定,直至600℃才有明显的重量丧失;在
427℃下不分解,在-190℃低温下不变脆;强度长期在150℃下几乎不变,在 高温下不易变形,尺寸稳定,特别是其柔韧性好,抗冲击。在空气中难以燃烧, 离焰自熄。
❖ 经过热处理和改善原料的结构后,可得到提高了综合性能的不同牌号的芳 纶纤维。
第二章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基体
![第二章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基体](https://img.taocdn.com/s3/m/3a954c65af1ffc4ffe47acb9.png)
第二章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基体1.聚合物基体的作用复合材料=基体+增强剂(填充剂)复合材料的原材料包括基体材料和增强材料聚合物基体是FRP的一个必需组分。
在复合材料成型过程中,基体经过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过程,与增强纤维复合成具有一定形状的整体,因而整体性能直接影响复合材料性能。
基体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①将纤维粘合成整体并使纤维位置固定,在纤维间传递载荷,并使载荷均衡;②基体决定复合材料的一些性能。
耐热性、横向性能、剪切性能、耐介质性能(如耐水、耐化学品性能)等;③基体决定复合材料成型工艺方法以及工艺参数选择等。
④基体保护纤维免受各种损伤。
此外,基体对复合材料的另外一些性能也有重要影响,如纵向拉伸、尤其是压缩性能,疲劳性能,断裂韧性等。
2.聚合物基体材料的分类用于复合材料的聚合物基体有多种分类方法,如按树脂热行为可分为热固性及热塑性两类。
热塑性基体如聚丙烯、聚酰胺、聚碳酸酯、聚醚砜、聚醚醚酮等,它们是一类线形或有支链的固态高分子,可溶可熔,可反复加工成型而无任何化学变化。
热固性基体如环氧树脂、酚醛树脂、双马树脂、不饱和聚酯等,它们在制成最终产品前,通常为分子量较小的液态或固态预聚体,经加热或加固化剂发生化学反应固化后,形成不溶不熔的三维网状高分子,这类基体通常是无定形的。
聚合物基体按树脂特性及用途分为:一般用途树脂、耐热性树脂、耐候性树脂、阻燃树脂等。
按成型工艺分为:手糊用树脂、喷射用树脂、胶衣用树脂、缠绕用树脂、拉挤用树脂等。
不饱和聚酯树脂、环氧树脂、酚醛树脂及被称为三大通用型热固性树脂。
它们是热固性树脂中用量最大、应用最广的品种。
3.聚合物基体的选择对聚合物基体的选择应遵循下列原则:(1)能够满足产品的使用需要;如使用温度、强度、刚度、耐药品性、耐腐蚀性等。
高拉伸(或剪切)模量、高拉伸强度、高断裂韧性的基体有利于提高FRP力学性能。
(2)对纤维具有良好的浸润性和粘接力;(3)容易操作,如要求胶液具有足够长的适用期、预浸料具有足够长的贮存期、固化收缩小等。
《复合材料力学》2复合材料的基体材料(标准版)
![《复合材料力学》2复合材料的基体材料(标准版)](https://img.taocdn.com/s3/m/f75f08ec9b89680203d825d4.png)
行复合,如碳化硅/铝,碳纤维/铝,氧化铝/铝等 复合材料用作发动机活塞、缸套等零件。
20
工业集成电路: 高导热、低膨胀 如:银、铜、铝作为基体,与高导热性、低热膨胀
的超高模量石墨纤维、金刚石纤维、碳化硅颗粒 复合,用作散热元件和基板。
21
2 金属基复合材料组成特点
针对不同的增强体系,应充分分析和考虑 增强物的特点来正确选择基体合金材料。
强材料与基体复合而成的复合材料。
4
复合材料性能的综合比较
使用温度 ℃
强度 耐老化
导热性 W/(mK)
耐化学 腐蚀
树脂基复 合材料
60~250
可设计
最差
0.35~0.45
最好
金属基复 合材料
400~600
可设计
一般
50~65
一般
陶瓷基复 1000~150
可设计
合材料
0
5
最好
0.7~3.5
最好
工艺 成熟 一般 复杂
氮化硅陶瓷(Si3N4)
共价键化合物的原子自扩散系数非常高,高 纯的Si3N4 的固相烧结极为困难。因此,常用反 应烧结和热压烧结。前者是将Si3N4粉以适当的 方式成形后,在氮气氛中进行氮化合成(约 1350℃)。后者是将加适当的助烧剂 (MgO,Al2O3,1600~1700℃) 烧结。
复合材料力学 第二章 复合材料制备工艺
![复合材料力学 第二章 复合材料制备工艺](https://img.taocdn.com/s3/m/d3e2a41a14791711cc7917f9.png)
纱团 湿 法 缠 绕 成 型 工 艺
浸
胶
烘干
胶纱纱绽 张力控制 干 法 缠 绕 成 型 工 艺
张力控制 加热粘流 纵、环向缠绕 芯模 纵、环向缠绕
固化
脱模
打模喷漆
成品
缠绕工艺流程图
利用连续纤维缠绕技术制作复合材料制品时,有两种不 同的方式可供选择: 一是将纤维或带状织物浸树脂后,再缠绕在芯模上;
二是先将纤维或带状织物缠好后,再浸渍树脂。
制造GMT的工艺有两类,即熔融浸渍法和悬浮浸渍法。
熔融浸渍法是最普通的GMT制造工艺,其工艺原理如图所 示。
两层玻璃毡与三层树脂膜叠合在一起,在高温(树脂熔
点以上)、高压下使树脂熔化并浸渍纤维,冷却后即得GMT。
熔触浸渍可采用不连续的层压方法,也可采用连续的双带碾 压机碾压的方法
悬浮浸渍法也称造纸法,它是利用造纸机,采用类似
预浸渍技术包括溶液浸渍法和熔融浸渍法两种,其特
点是:预浸渍料中树脂完全浸渍纤维。 溶液浸渍法:与热固性预浸料的类似,但需要增加熔炉, 使树脂熔融并粘附在增强材料上。 熔融浸渍法:是将熔融态树脂由挤出机挤到专用模具中,
树脂呈流态,再将增强材料从熔融树脂中连
续通过,随后经辊压,形成预浸料。
后浸渍技术: 后浸渍技术包括膜层叠、粉末浸渍、纤维混杂、纤维 混编等方法,其特点是:预浸渍料中树脂是以粉末、纤维 或包层等形式存在,对纤维的完全浸渍要在复合材料成型 过程中完成。 薄膜层叠法:是将增强剂与树脂薄膜交替铺层,在高温高 压下使树脂熔融并浸渍纤维。 纤维混编法:是将基体先纺成纤维,再使其与增强纤维共
开的金属对模中,闭模后加热使其熔化,并在压力作用下充 满模腔,形成与模腔相同形状的模制品;再经加热使树脂进
复合材料学(第二章 复合材料的基体材料) (2)
![复合材料学(第二章 复合材料的基体材料) (2)](https://img.taocdn.com/s3/m/ae7701f5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12.png)
是主要承载物,基体的强度对非连续增强金 属基复合材料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要获 得高性能的金属基复合材料必须选用高强度 的铝合金为基体,这与连续纤维增强金属基 复合材料基体的选择完全不同。如颗粒增强 铝基复合材料一般选用高强度的铝合金为基 体。
用于电子封装的金属基复合材料有:高碳 化 硅 颗 粒 含 量 的 铝 基 (SiCp/A1) 、 铜 基 (SiCp/Cu)复合材料,高模、超高模石墨纤维 增强铝基(Gr/Al)、铜基(Gr/Cu)复合材料, 金刚石颗粒或多晶金刚石纤维铝、铜复合材 料,硼/铝复合材料等, 其基体主要是纯铝
和纯铜。
1、用于450℃以下的轻金属基体
目前研究发展最成熟、应用最广泛的金属 基复合材料是铝基和镁基复合材料, 用于航
天飞机、人造卫星、空间站、汽车发动机零 件、刹车盘等,并已形成工业规模生产。对 于不同类型的复合材料应选用合适的铝、镁 合金基体。连续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一 般选用纯铝或含合金元素少的单相铝合金, 而颗粒、晶须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则选择具 有高强度的铝合金。
用于耐磨零部件的金属基复合材料有:碳 化硅、氧化铝、石墨颗粒、晶须、纤维等增 强铝、镁、铜、锌、铅等金属基复合材料, 所用金属基体主要是常用的铝、镁、锌、铜、 铅等金属及合金。
用于集电和电触头的金属基复合材料有: 碳(石墨)纤维、金属丝、陶瓷颗粒增强铝、 铜、银及合金等。
功能用金属基复合材料所用的金属基体均 具有良好的导热、导电性和良好的力学性能, 但有热膨胀系数大、耐电弧烧蚀性差等缺点。
飞机和人造卫星构件上应用,取得了巨大的 成功。
基体材料是金属基复合材料的主要组成, 起着固结增强物、传递和承受各种载荷(力、 热、电)的作用。基体在复合材料中占有很大 的体积百分数。在连续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 材 料 中 基 体 约 占 50%-70% 的 体 积 , 一 般 占 60%左右最佳。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中 根据不同的性能要求,基体含量可在90% ~ 25%范围内变化。多数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 材料的基体约占80%~90%。而晶须、短纤 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基体含量在70%以上,
复合材料期末复习资料2
![复合材料期末复习资料2](https://img.taocdn.com/s3/m/bb71ec47482fb4daa58d4b8a.png)
烧结WC(2%气孔率)
热压TiC(〈2%气孔率)
350~580 138~240
175 620~965 450~520 790~825 275~450
200~300 138 100
350~580 -
240~275
表2-7 一些陶瓷和一些金属断裂韧性比较
强度对MMC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需选用高性 能金属基体。
不同基体铝基复合材料性能比较
20%SiC/Al的性能和增强率 SiCp/Al增强体临界体积分数与基体强度之间关系
3)基体金属与增强物的相容性
基体与纤维的相容性:良好的浸润性、稳定的界面。
例:①Cf/Al,在纯铝中加入少量的Ti、Zr等元素,可明显改
部分钛合金的成分和性能
密度 g/cm3 4.51 4.55
热膨胀系数 ×10-6K-1
8.0
8.0
导热率 W/(m·℃)
16.3
10.2
抗拉强度 MPa
345~685 411~753
4.45
8.4
4.48
9.3
4.83
8.5
8.4
991
6.3
1030~1225
8.9
912~961
4.40
8.9
8.6
• 主要缺点:固化收缩率大,耐热性、强度 和模量较低,因此很少用于受力很大的制 品中。
• 使用方法:树脂、引发剂、促进剂按配比 配制,并按固化制度固化。
2)环氧树脂
• 定义:分子主链上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环 氧基团的聚合物。
• 主要优点:形式多样、粘附力强、收缩率 低、力学性能好、尺寸稳定、化学稳定性 好。
复合材料的结构与组成
![复合材料的结构与组成](https://img.taocdn.com/s3/m/4679981ea76e58fafab00384.png)
复合材料的组成与结构(composition and structure of composites)复合材料定义及分类(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composites)1. 定义(1)种类不同,性质差异很大的几种材料及其界面相(层)所组成(组成上)(2)多相固体材料(结构)(3)经设计复合而成(制备上)(4)通过复合效应获得原组份材料所不具备的性能,或产生性能协同作用,与简单混合有本质的区别(性能上)简言之:复合材料由连续基体相(matrix phase)和分散增强相(disperse phase)及界面相(interface phase)所构成2. 分类:(1)按来源:天然、人工复合材料等(2)按基体:树脂基、金属基、无机非金属基复合材料等(3)按增强体形态:颗粒增强(particle-reinforced)短纤或晶须增强(chopped fiber or whiskers reinforced)连续长纤增强(continuous fiber-reinforced)多维编织布增强(braided fabric or filament winding-reinforced)三维编织体增强等(4)按应用:结构、功能、智能复合材料等(5)按增强材料品种:玻纤、碳纤、有机纤维复合材料等(6)按特定含义:通用、先进、现代、近代、混杂、纳米、原位、分子、宏观复合材料等复合材料的组成与特性1.概述聚合物基复合材料(polyme-matrix composites,PMC)金属基复合材料(metal-matrix composites,MMC)陶瓷基复合材料(碳/碳复合材料(carbon-carbon composites,CMC)无机胶凝基复合材料(fiber reinforced concrete,FRC)共同构成现代复合材料(体系)(1)组成(composition)①基体(matrix)②增强材料(reinforcement)(都是一个庞大的材料体系、品种繁多,结构与性能呈多样化,复合体系的系统组合、排列给复合材料的巨大的发展空间,原则上,基体与增强体结构与性能差异越大,愈具复合价值,但更为重要的是基体与增强体之间的匹配。
复合材料包括什么
![复合材料包括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32b78f6c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0b.png)
复合材料包括什么
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材料组合而成的新型材料,具有优良的综合性能,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建筑、电子等领域。
复合材料的组成包括增强材料和基体材料两部分,它们的协同作用使得复合材料具有独特的性能优势。
首先,复合材料的增强材料通常是纤维材料,如碳纤维、玻璃纤维、芳纶纤维等。
这些纤维材料具有高强度、高模量、低密度等特点,能够有效增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其次,基体材料通常是树脂、金属、陶瓷等,用于固定和保护增强材料,使其能够发挥最大的作用。
通过增强材料和基体材料的相互作用,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抗拉强度、抗压强度、耐磨性、耐腐蚀性等性能。
除了增强材料和基体材料,复合材料还包括界面层。
界面层是增强材料和基体
材料之间的过渡层,能够有效地传递载荷和保护增强材料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良好的界面层能够提高复合材料的耐久性和稳定性,延长其使用寿命。
此外,复合材料还包括填料和添加剂。
填料通常是用于改善复合材料性能的微
细颗粒材料,如碳黑、硅粉等。
添加剂则是用于改善复合材料加工性能和使用性能的化学品,如固化剂、助剂等。
填料和添加剂的选择和使用能够对复合材料的性能进行调控,使其更加符合特定的工程需求。
综上所述,复合材料包括增强材料、基体材料、界面层、填料和添加剂等多个
组成部分。
这些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发挥作用,使复合材料具有出色的综合性能。
在未来的发展中,随着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涌现,复合材料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为各行各业带来更多的创新和突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合材料由基体和增强剂两个组分构成:
复合材料结构通常一个相为连续相,称为基
体;而另一相是一以独立的形态分布在整个
基体中的分散相,这种分散相的性能优越, SiC颗粒
增
会使材料的性能显著改善和增强,称为增强
强 相
剂(增强相、增强体)。
三 种
类
增强剂(相)一般较基体硬,强度、模量 Al2O3片
型
较基体大,或具有其它特性。
低的树脂。耐热性好,强度高,韧性差。
固化特点: 环氧活性基都在链两端,固化交联点不高。
b. 非双酚型
• 链内含有环氧基,交联密度高,结合强度及耐热性均提高。 • 三聚氰酸环氧含三氮杂环,有自熄性,耐电弧性好。
c. 胺基环氧 结构中含高极性的酰胺键(-NHCO-),粘结性好,力学性能较
高;但耐水性差,电性能有所下降。 d. 脂环族环氧 结构中不含苯环,含脂环 ,稳定性更高,热学性能好,耐紫
热固性树脂
➢酚醛树脂 ➢环氧树脂 (EP) ➢双马来酰亚胺树脂(BMI)
➢聚酰亚胺树脂(PMR)
热固性树脂
酚醛树脂俗称电木胶,以这种树脂为主要原料 的压塑粉称电木粉。酚醛树脂含有极性羟基, 故它在熔融或溶解状态下,对纤维材料胶合能 力很强。以纸、棉布、木片、玻璃布等为填料
酚醛塑料常用的填料有纸浆、木粉、玻纤 和石棉等,填料不同,酚醛塑料性能亦不同。
复合材料中的基体有三种主要作用:把纤维粘在一 起;分配纤维间的载荷;保护纤维不受环境影响。
热固性聚合物:环氧、酚醛、双马、聚酰亚胺树脂等。通常 为分子量较小的液态或固态预聚体,经加热或加固化剂发生 交联化学反应并经过凝胶化和固化阶段后,形成不溶、不熔 的三维网状高分子.
热塑性聚合物:包括各种通用塑料(聚丙烯、聚氯乙烯等)、 工程塑料(尼龙、聚碳酸酯等)和特种耐高温聚合物(聚酰 胺、聚醚砜、聚醚醚酮等)。它们是一类线形或有支链的固 态高分子.
不饱和聚酯树脂
由饱和二元酸、不饱和二元酸与二元醇经缩聚反应合成的线型预聚体。
HOOC (CH 2 )+n COOH HOOC CH CH COOH 结构特征:
HO (CH 2 )m OH
饱和二元酸结构
OCO (CH 2 )n OCO (CH 2 )m
不饱和二元酸结构 OCO CH CH OCO
双酚型 CH2 - CH - CH2Cl + n(HO - - R - - OH) 碱
O 环氧氯丙烷
二酚基化合物
通式:线性预聚体 CH2 - CH - CH2 [ O - - R - - O ]n
O
其中R:
CH3 │
-C -
│
CH3
- CH2 -
O
‖
-S-
‖
O
A 丙基
F 亚甲基
S砜
双酚型环氧含硬性苯环,链刚性较高,只能用聚合度
决定聚合物强度的主要因素是分子内分子之间的作用力。 图 2–2 不同树脂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
高聚物的力学性能强烈依赖于温度和加载速率(时间) 温度及加载速度对高聚物力学性能的影响
结晶是指聚合物从熔融状态到冷凝时,分子由独立移动的、 完全处于无秩序状态变成分子停止自由移动,取得一个略微固定 的位置,并有一个使它们自己排列成为正规模型倾向的一种现象。
作次受力件。
热固性树脂的力学性能
热塑性树脂
➢聚醚醚酮(PEEK) ➢聚苯硫醚(PPS) ➢聚醚砜(PES) ➢热塑性聚酰亚胺
热塑性树脂
聚醚醚酮(PEEK)
是在主链结构中含有一个酮键和两个醚键的重复单元 所构成的高聚物,属特种高分子材料。具有耐高温、 耐化学药品腐蚀等物理化学性能,是一类结晶高分子 材料,熔点334℃,软化点168℃,拉伸强度132~ 148MPa,可用作耐高温结构材料和电绝缘材料,可与 玻璃纤维或碳纤维复合制备增强材料。一般采用与芳 香族二元酚缩合而得的一类聚芳醚类高聚物。
不饱和聚酯树脂 固化: • 固化剂 --- 乙烯、苯乙烯、丁二烯等单体。 • 引发剂 --- 过氧化物(加热固化)
• 促进剂 --- 苯胺类和有机钴。室温固化。
c.特点
• 粘度低,工艺性好。 • 综合性能好,价廉,用量约占80% 。 • 苯乙烯等挥发大有毒,体积收缩大,耐热性、强度
和模量较低。 • 一般不与高强度的碳纤维复合,与玻璃纤维复合制
聚合物由高温熔体向低温固态转变过程中,若分子链能够稳定 规整排列,则称为结晶型;分子链不能得到规整排列,则称为非 结晶型。
结晶高聚物一般具有耐热性、非透明性和较好的力学性能,而非 结晶型高聚物则相反。
热塑性聚合物状态与温度的关系 1 — 非晶态聚合物的温度- 形变曲线 2 — 结晶态聚合物的温度- 形变曲线
外线,不易老化。粘度低,工艺性好。 e. 脂肪族环氧 --- 高韧性环氧 无六环状硬性结构,冲击韧性好,但与纤维结合力较差。
环氧树脂固化: 环氧树脂分子中都含有活泼的环氧基团,可与多
种固化剂交联,形成网状结构。
• 常用固化剂: 二元胺类、二元酸酐类。若选用芳香族胺或咪唑
类固化剂,强度及耐热性可进一步提高,但冲击韧性 会有一定的影响。
PEEK的特性 耐高温性聚醚醚酮PEEK具有较高的玻璃化转变温度
(Tg=143℃)和熔点(Tm=334℃),长期使用温度为260℃,瞬时使 用温度可达300℃。
具有刚性和柔性,特别是对交变应力下的抗疲劳性非常突出, 可与合金材料相媲美。
具有优良的滑动特性,适合于严格要求低摩擦系数和耐磨耗 用途的场合,特别是用碳纤维、石墨、PTFE改性的滑动牌号的 PEEK耐磨性非常优越。
改性: • 引入柔性链。如:聚乙烯醇缩丁醛
• 降低树脂中 -OH 基的含量。如:以苯胺或二甲 苯取代部分苯酚。提高电性能。
• 硼酸改性酚。吸水性、耐热性、脆性和电学性能 均提高。
热固性树脂
酚醛树脂的主要优点是:具有优良的耐高温性,特别是在氧化条 件下。这特别对它们的烧蚀性,即直接在火焰中的烧穿速度有影 响。在这些条件下,酚醛树脂会很快碳化,并在外表产生一层优 质的多孔碳。在表面多孔碳层慢慢烧尽的同时,保护了内部的复 合材料。而其它树脂所形成的多孔碳层往往质量差,会较快烧尽, 生成气态物质。 酚醛树脂的缺点是:在聚合反应期间需要施加高压从而很难使用 它们,颜色差(由棕褐色变到黑色),由于空隙含量高,用它制 成的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比由其它树脂制成的复合材料的力学性 能差。
制备是否方便,成本是否廉等。
复合材料的基体-树脂体系
树脂指的是一种无定形的半固态、固态或假固态的 高分子化合物。按其来源分为天然树脂及合成树脂。一 般不溶于水,可溶于乙醇、乙醚等有机溶剂中,透明或 半透明,不导电,无固定熔点,但有软化点或熔融范围。 受热变软,并逐渐熔化。熔化时发粘。能反复受热软化 (或熔化)的树脂称为热塑性树脂;经过一次受热软化 (或熔化)冷却凝固后变成不熔状态的树脂称为热固性 树脂。
缺点: 成型温度和成型压力高
不饱和聚酯树脂
一般是由不饱和二元酸二元醇或者饱和二元酸不 饱和二元醇缩聚而成的具有酯键和不饱和双键的线型 高分子化合物。通常,聚酯化缩聚反应是在190~ 220℃进行,直至达到预期的酸值(或粘度),在聚酯化 缩反应结束后,趁热加入一定量的乙烯基单体,配成 粘稠的液体,这样的聚合物溶液称之为不饱和聚酯树 脂。
环氧树脂的主要缺点是: (1)、成本比聚酯树脂高(特殊树脂的成本可能更高); (2)、粘度大(指双酚A型),一般不适合喷射成型; (3)、固化速度比较慢,达到完全固化必须热处理,使得 不如聚酯树脂使用方便; (4)、对某些有机材料(特别是有机酸和酚)的抗腐蚀性 能和高温性能差; (5)、固化剂毒性大。
玻璃化温度(Tg)是指非 结晶型或半结晶型的高聚物从粘 流态或高弹态(橡胶态)向玻璃态 转变(或相反转变)的温度,它是 塑件的最高使用温度。
流动温度(Tf或Tm)是指从高 弹态向粘流态转变(或相反转变) 的温度,它是塑料的最低成型温 度。
热分解温度(Td)是指聚合 物在高温下开始发生分解的温度, 是塑料最高成型温度。
增强剂(相)可以是纤维状、颗粒状或弥
散状。 增强剂(相)与基体之间存在着明显界面。 Al2O3纤维
选材原则: 强度、刚度等力学性能,只作一般性考虑。 两者相容性,环境适应性,工艺性,重点考虑。
相容性: 化学性质稳定,润湿性好,膨胀系数差要小,以确保
两相界面具有足够的结合力。 环境适应性:
耐热、耐蚀、抗老化和适当的硬度。 工艺性:
耐腐蚀性溶于浓硫酸外,PEEK不溶于任何溶剂和强酸、强碱, 而且耐水解,具有很高的化学稳定性。
阻燃性聚醚醚酮PEEK具有自熄性,即使不加任何阻燃剂,可 达到UL标准的94V-0级。
易加工性由于PEEK具有高温流动性好,而热分解温度又很高 的特点,可采用多种加工方式:注射成型、挤出成型、模压成型 及熔融纺丝等。
• 潜伏剂: 单组份产品可加入潜伏剂,如双氰胺,室温下可
存放6个月,145 ~ 165℃下,80min可固化。
环氧树脂的主要优点是: (1)、粘接力强,固化机械强度高; (2)、能为特殊用途提供最佳性能,能控制断裂韧性; (3)、使用方便,无挥发物; (4)、固化收缩率低,固化体积收缩率为1~4%,,制品的 尺寸稳定性好; (5)、良好的热稳定性; (6)、电绝缘性好,耐化学腐蚀性能(特别是耐碱性)好; (7)、树脂保存期长,可制成B阶树脂,有良好制造预浸 渍制品的特性。
BMI固化物结构致密,缺陷少,因而具有较高的 强度和模量。但同时由于固化物的交联密度高、 分子链刚性大而使其呈现出较大的脆性,表现为 抗冲击差、断裂伸长率小和断裂韧性低。因而未 改性的BMI不适宜用作树脂磨具结合剂.必须对 BMI进行增韧等改性。
聚酰胺酰亚胺树脂
热固性聚酰亚胺都具有出色的力学性能与介电性能,优良的耐辐 照性、耐燃性、耐磨性、耐溶剂性。具有较高的玻璃转化温度, 是高性能复合材料的重要树脂基体。其复合材料的主要形式如下。 (1)玻璃纤维、碳纤维、硼纤维(及其织物)增强的层压结构。 一般是用分子量较低的、加入或不加交联剂的聚酰胺酸预聚体溶 液浸渍纤维,然后用真空袋热压罐法、真空袋烘炉法和模压法在 高温高矿井下压制成型,在加热过程中聚酰胺酸转化为聚酰亚胺 并发生交联固化。这种复合材料主要用于制造宇航、飞机结构部 优年、发动机零部件等。(2)石墨,二硫化钼填充的模塑料, 主要用于制作自润滑耐磨零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