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宁《古代汉语》复习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古书阅读常识)【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王力《古代汉语》教材精讲和考研真题解析(1-4章)【圣才出品】

王力《古代汉语》教材精讲和考研真题解析(1-4章)【圣才出品】

王力《古代汉语》教材精讲和考研真题解析(1-4章)【圣才出品】第1章古汉语通论(1~4)一、怎样查字典辞书(一)字典辞书的编排和注音1.编排方式汉字有形有音有义,编排时可按形,也可按音或义。

我国现存最早的字典辞书《尔雅》是按意义编排。

如《释诂》:“赉、贡、锡、畀、予、贶,赐也。

”“如、适、之、嫁、徂、逝,往也。

”这两条,就是把一组词义词编排在一起,但按意义编排查阅起来很不方便,后代很少再使用,而多按形或音来编排。

(1)按形编排主要有按部首和四角号码两种方式①部首编排法按部首编排即把所收录的字分属若干部首之中,按笔画多少的先后顺序排行,同一部首的字都归入该部之下,以每字笔画的多少为序。

如“亻”为两画,“彳”部必在“亻”部之后;同一部的字也按笔画多少为序,如九画的“待”排在八画的“往”之后。

最早创立部首编排法的是许慎,他编写的《说文解字》把汉字分为540个部首,其后的字典辞书分部不一样。

如《康熙字典》分214部,新《辞海》250部,《汉语大字典》200部,《现代汉语词典》189部。

分部不同,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字典辞书里也可能属不同的部首。

②四角号码编排法按四角号码也是按形编排。

这种编排法是根据方块汉字的特点,每个汉字取四个角的形状,分为十种形式,分别用0至9十个阿拉伯字代表。

其口诀为:横一竖二三点捺,叉四插五方框六,七角八八九是小,点下有横变零头。

意为,这个角如果是一横就取1,竖就取2,交叉就取4,方框就取6等等,如“颃”字为0128。

这种编排法曾使用一时,但现在很少有人在使用。

(2)按音序编排音有古音今音,古音可按声母编排,也可按韵编排,今音有按注音字母编排,也有按拼音字母编排。

民国以前按音序排列的字典辞书多是按平上去入四声和平水韵一百零六韵分列,如《佩文韵府》、《经籍纂诂》等。

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之前,有的字典辞书按注音字母勹夂冂匚等的顺序排列,如《国语词典》、《词诠》等。

当代编写的按音序排列的字典辞书则多按汉语拼音方案字母顺序排列,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简明古汉语字典》等。

王宁《古代汉语》复习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实 词)【圣才出品】

王宁《古代汉语》复习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实 词)【圣才出品】

第7章实词7.1 复习笔记词类是指词的语法分类;对于个体的词来说,它所属的词类也称为词性。

在古代汉语中,词类划分的标准有两个:语法功能和意义;语法功能主要指能否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以及充当什么样的句子成分;意义是指词是否具有词汇意义以及具有什么样的词汇意义。

依据这两条标准,古代汉语中的词可以划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一、实词概说实词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而且具有一定的词汇意义;虚词则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没有词汇意义。

根据语法功能的不同,古代汉语的实词划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几类。

(一)名词1.内涵名词是表示人、事物、时间或空间名称的词,包含有普通名词、专有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四个小类。

(1)普通名词用以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2)专有名词指人名、地名、民族和国家、朝代名等;(3)时间名词用以表示时间、年代等;(4)方位名词用以表示方向、位置等。

2.语法功能(1)作主语、宾语和定语;例如:①君子知至学之难易。

(《礼记·学记》)②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

(《左传·成公三年》)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战国策·齐策》)①中“君子”、②中“执事”在句子中作主语;②中的“君”、③中的“寡人”作定语。

(2)名词或名词短语可在判断句中直接作谓语;例如:①虎者,戾虫。

(《战国策·秦策》)②南冥者,天池也。

(《庄子·逍遥游》)(3)可直接作状语;例如:①射之,豕人立而啼。

(《左传·庄公八年》)②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史记·项羽本纪》)①中“人”作状语直接修饰动词“立”,表示“像人一样”;②中“兄”作状语直接修饰动词“事”,表示“像对待兄长一样”。

(4)有些名词前有词头“有”,通常加在朝代名、国名、部族名前面;例如:①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

(《尚书·召诰》)②禹攻有扈。

(《庄子·人间世》)③号之曰有巢氏。

王宁《古代汉语》复习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4~7章【圣才出品】

王宁《古代汉语》复习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4~7章【圣才出品】

第4章古代汉语的词际关系4.1 复习笔记语言中的众多语词是彼此相关、互相制约的。

在词汇系统中,词和词之间的关系称为词际关系,其中在音与义上可以发生三种关系。

第一种,音同而义不相关;第二种义近而音相距很远;第三种,音相近,义相通。

具有第一种关系的是同音词,具有第二种关系的是同义词,而具有第三种关系的,是同源词。

与意义相关的词际关系主要是后两种,也是本章的学习重点。

一、古代汉语词的同义关系(一)同义词的定义1.同义关系群在文言文中,每个词都有数量不同的同义词,组成复杂的同义关系群;以“一”字为例,它的同义关系也是多方面的:(1)在数量这个意义上,它与“独”“特”“单”“孤”等词同义。

(2)在次第这个意义上,它与“初”“始”“太”“元”“端”“起”等词同义。

(3)在“专一”这个意义上,它与“专”同义。

(4)在“总括”这个意义上,它与“总”“统”“凡”“概”等词同义。

(5)在“整体”这个意义上,它与“满”“全”“皆”等词同义。

2.单音词的翻译问题(1)古汉语词汇以单音词为主,单音词比双音词的义项更多、指向更广,所以,文言中的同义关系比现代汉语还要复杂,每个词的同义词,都要比相应的现代汉语词略多一些。

(2)文言词的同义关系,不仅直接涉及修辞、造词问题,而且直接涉及对文意、注释材料的理解,以及将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的准确程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3.同义词的定义在一定条件下意义相同而语音不相关的词,互为同义词。

这个定义包含三个要点:(1)词的同义是有条件的,没有绝对的、全面的同义词,只有在某个意义上、某种语言环境下的同义词①同义词的同是就义项而言,指相关词的一个或几个义项相同,而不可能是全部义项一一相同。

②同义词不仅有义项和语言环境的条件,还有历史的条件:a.本来不是同义词的,后来可能发展为同义词。

b.起初是同义词的,后来也可能变得不同义了。

c.只有个别贯穿时间很长、历史时期可以不计的同义词。

(2)同义词的语音不相关语音相关、具备音近义通条件的,是同源词,不包括在严格的同义词范围内;同源词之间有历史的渊源关系,它们都是由一个根词直接或间接派生出来的,而同义词是意义的偶然相同,两者属于本质不同的现象。

王宁《古代汉语》复习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短语和句子)【圣才出品】

王宁《古代汉语》复习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短语和句子)【圣才出品】

王宁《古代汉语》复习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短语和句子)【圣才出品】第9章短语和句子9.1 复习笔记一、短语(一)偏正短语偏正短语主要包括定中短语和状中短语;定中短语是中心词在后的体词性短语,其前部分称为定语,其后部分称为中心语;状中短语最常见的形式是状语直接用在中心语之前。

1.类定语(1)内涵类定语,是指在表示定中关系的偏正短语中,定语表示的是物类的整体,而中心语表示的是部分。

例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韩愈《杂说》)“者”字词组:“千里者”是中心语,“马”是定语。

意思是“马当中日行千里的马”。

作为定语的“马”是一个总类,“千里者”是其中具有某一特征的部分。

(2)与后置定语的区别类定语是指在一个整体范围中寻求具有某种特征的人或事物,强调在一定范围中寻求;如果理解为定语后置,就没有范围可循。

例如: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人”是定语,“可使报秦者”是中心语;意思是在所有赵国人中可以向秦国回复的人。

2.名词作状语名词充当状语,修辞色彩强烈,从语义上看,常见的具体作用有:(1)表示动作进行的状态作状语的普通名词以它所代表的事物的某种状态或动作特征,去描绘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多带有比喻的意义,含有“像……一样”或“跟……似的”的意义。

例如:豕人立而啼。

(《左传·庄公八年》)(2)表示对待动作对象的态度用对待作状语的普通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的态度,来对待处置谓语动词后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有“当作……那样”“用待……的态度”或“像待……似的”的意思,同样含有比喻的修辞意味。

例如:①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

(《孟子·万章下》)②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荀子·天论》)(3)表示动作发生或进行的处所方位有“在……”或“向……”的意思。

例如:①良欲往从之,道遇沛公。

(《史记·留侯世家》)②独奈何廷辱张廷尉,使跪结袜?(《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4)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例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王宁《古代汉语》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王宁《古代汉语》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目录分析
1.1复习笔记
1.2典型题(含 考研真题)详 解
2.1复习笔记
2.2典型题(含 考研真题)详 解
3.1复习笔记
3.2典型题(含 考研真题)详 解
4.1复习笔记
4.2典型题(含 考研真题)详 解
5.1复习笔记
5.2典型题(含 考研真题)详 解
6.1复习笔记
6.2典型题(含 考研真题)详 解
王宁《古代汉语》笔记和典型题(含 考研真题)详解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精彩摘录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教材
汉字
笔记
名校
构形
复习
分析
真题
古代汉语
真题 复习
古代汉语
王宁
笔记
词义
典型
演变
真题
形体
内容摘要
王宁所著的《古代汉语》是我国高校采用较多的古代汉语权威教材。为了帮助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 参考书目为王宁《古代汉语》的考生复习专业课,我们根据该教材主要内容和名校考研真题的命题规律精心编写 了配套复习辅导用书。本书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每章的复习笔记以王宁《古 代汉语》教材为主,结合国内其他著名的古代汉语著作,整理各章的重难点,浓缩了经典教材的知识精华。2.精 选历年真题,补充典型习题。为了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本书精选了部分名校近年古代汉语考研真题及相关 习题并提供答案或详解。所选真题和习题基本体现了各个章节的考点和难点,有利于考生巩固知识点,提高应试 能力。
秦代小篆属于古文字的下限,包括殷商甲骨文、两周金文、战国文字以及秦代小篆。

王宁《古代汉语》复习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3章【圣才出品】

王宁《古代汉语》复习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3章【圣才出品】

第1章汉字形体演变与构形分析1.1 复习笔记汉字是表意文字,它的形体结构与汉语早期词汇的意义有密切的关系。

中国传统语言学解读古代文献的基本方法是形、音、义相结合,也就是通过对汉字的形体分析来了解词的意义;学习古代汉语需要追溯能够显示汉字构造意图的早期形体。

因此,首先要了解关于汉字的发展历史和分析方法。

一、汉字形体的演变(一)文字1.文字的定义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体系。

2.文字的分类根据记录语言的不同方法,可以将世界上的文字划分为两大类型: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

(1)表意文字主要是用形体显示语义信息。

(2)表音文字用形体显示语音信息。

3.汉字(1)汉字的定义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2)汉字的作用由于汉字最适合汉语的特点,又与本民族的文化特质及民族心理、习惯以至思维方式一致,所以当世界其他民族的表意文字消亡之后,唯有汉字依旧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毫不间断地持续发展和完善,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3)汉字演变①汉字三要素汉字具有形、音、义三要素,因而汉字的发展变化也表现在字形、字音和字义三个方面。

这三者各自有其相对独立的变化规律,但又彼此关联。

字形是字义和字音赖以寄存的躯壳,要了解不同时代(特别是上古)汉字的音与义,就离不开对汉字形体的分析;要想全面、历史地掌握汉字,首先要对汉字形体的演变有明确的了解。

②汉字的形体汉字的形体是其构形、笔道形态和书写体势三个方面的综合体现:a.演变,就是演化和变革。

b.演化,是指汉字形体的细微渐变,是量的积累。

c.变革,是演化的阶段性总结,是汉字形体的部分质变。

(二)汉字字体的演进1.按以往的习惯划分汉字的形体演变可划分为两大阶段,古文字阶段和今文字阶段:(1)古文字阶段秦代小篆属于古文字的下限,包括殷商甲骨文、两周金文、战国文字以及秦代小篆。

(2)今文字阶段汉代隶书属于今文字的上限,包括汉隶至今的文字。

王宁《古代汉语》复习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古代汉语的词际关系)【圣才出品】

王宁《古代汉语》复习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古代汉语的词际关系)【圣才出品】

第4章古代汉语的词际关系4.1 复习笔记语言中的众多语词是彼此相关、互相制约的。

在词汇系统中,词和词之间的关系称为词际关系,其中在音与义上可以发生三种关系。

第一种,音同而义不相关;第二种义近而音相距很远;第三种,音相近,义相通。

具有第一种关系的是同音词,具有第二种关系的是同义词,而具有第三种关系的,是同源词。

与意义相关的词际关系主要是后两种,也是本章的学习重点。

一、古代汉语词的同义关系(一)同义词的定义1.同义关系群在文言文中,每个词都有数量不同的同义词,组成复杂的同义关系群;以“一”字为例,它的同义关系也是多方面的:(1)在数量这个意义上,它与“独”“特”“单”“孤”等词同义。

(2)在次第这个意义上,它与“初”“始”“太”“元”“端”“起”等词同义。

(3)在“专一”这个意义上,它与“专”同义。

(4)在“总括”这个意义上,它与“总”“统”“凡”“概”等词同义。

(5)在“整体”这个意义上,它与“满”“全”“皆”等词同义。

2.单音词的翻译问题(1)古汉语词汇以单音词为主,单音词比双音词的义项更多、指向更广,所以,文言中的同义关系比现代汉语还要复杂,每个词的同义词,都要比相应的现代汉语词略多一些。

(2)文言词的同义关系,不仅直接涉及修辞、造词问题,而且直接涉及对文意、注释材料的理解,以及将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的准确程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3.同义词的定义在一定条件下意义相同而语音不相关的词,互为同义词。

这个定义包含三个要点:(1)词的同义是有条件的,没有绝对的、全面的同义词,只有在某个意义上、某种语言环境下的同义词①同义词的同是就义项而言,指相关词的一个或几个义项相同,而不可能是全部义项一一相同。

②同义词不仅有义项和语言环境的条件,还有历史的条件:a.本来不是同义词的,后来可能发展为同义词。

b.起初是同义词的,后来也可能变得不同义了。

c.只有个别贯穿时间很长、历史时期可以不计的同义词。

(2)同义词的语音不相关语音相关、具备音近义通条件的,是同源词,不包括在严格的同义词范围内;同源词之间有历史的渊源关系,它们都是由一个根词直接或间接派生出来的,而同义词是意义的偶然相同,两者属于本质不同的现象。

王宁《古代汉语》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模拟试题】【圣才出品】

王宁《古代汉语》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模拟试题】【圣才出品】

第一部分名校考研真题一、填空题1.甲骨文是通行于________、________的文字。

【答案】殷商时代、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解析】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成型文字,指通行于殷商时代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因为主要刻在龟甲和兽骨上所以称为甲骨文。

2.我国的第一部字典是________,这部字典把汉字分为__部,结构分析基本上是以________字体为依据。

【答案】《说文解字》;540;小篆【解析】我国的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是《说文解字》,作者是东汉许慎。

这部书是中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收字9353个,将其归入540部首,另有重文1163个。

每个字都是先列小篆,然后进行解说,先释字义,后说形体结构。

3.古汉字演变为现代汉字的转折点是________。

【答案】秦隶【解析】秦隶又叫古隶,是秦代运用的隶书。

秦代篆、隶并用,小篆是官方运用的标准字体,用于比较隆重的场合;秦隶是下级人员用于日常书写的辅助性字体。

秦隶是从具备象形特点的古文字演变为不象形的今文字的转折点,在汉字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4.______是在象征性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提示符号来表示某个词的造字法。

【答案】指事【解析】指事就是用象征性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提示符号来表示字义的造字法。

用这种方法造的字就是指事字。

5.明确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的是明代的________。

【答案】陈第【解析】陈第著有《毛诗古音考》等,开中国古音韵学研究之先河。

他反对朱熹的叶韵说,认为《诗经》《楚辞》反映的是古音,不能以唐宋今音为标准随音改读来求韵脚的谐合。

他明确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的观点。

他考证古音,以《诗经》《楚辞》韵例作为本证,以周秦汉魏韵文、谐声、读若、直音、异文、又读等材料作为旁证,二者交相考辨,证实古音本读。

条分缕析,主次分明。

他还对《诗经》韵例做了分析,指出《说文》谐声与《诗经》韵的统一关系。

陈氏彻底扫清了叶音说的谬误,对清代古音学家有巨大影响。

王宁《古代汉语》章节题库【圣才出品】

王宁《古代汉语》章节题库【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章节题库第1章汉字形体演变与构形分析一、填空题1.从造字法看,“灭”是______字。

[北京大学2010研]【答案】会意【解析】“灭”为会意字,从“一”从“火”,“一”表示覆压火上。

2.“恭”字的形旁是______。

[北京大学2010研]【答案】心【解析】“恭”从心共声,只是“心”字变了形。

3.古汉字演变为现代汉字的转折点是______。

[北京大学2010研]【答案】秦隶【解析】秦隶又称古隶,是秦代运用的隶书。

秦代篆、隶并用,小篆是官方运用的标准字体,用于比较隆重的场合;秦隶是下级人员用于日常书写的辅助性字体。

秦隶是从具备象形特点的古文字演变为不象形的今文字的转折点,在汉字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4.“利”的形旁是______。

[北京大学2010研]【答案】从刀从禾【解析】“利”是会意字,从刀,从禾,表示以刀断禾的意思。

5.“龙”的繁体字是______。

[北京大学2010研]【答案】龍6.汉字有四种主要的造字方法,分别是象形、________会意和形声。

[北京大学2011研]【答案】指事【解析】“六书”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实际上只有前四种是造字法,后两种是用字法。

7.“颖”字的形旁是____________。

[北京大学2011研]【答案】禾【解析】形声字表示字的意类部分,叫形旁;记录读音的部分,叫声旁。

颖,从禾顷声,禾苗露出土地。

8.兴于汉末、盛行于魏晋的字体是____________。

[北京大学2011研]【答案】楷书【解析】汉字在历史上出现过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五种正式字体以及草书、行书等辅助字体。

①甲骨文:殷商时期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②金文:通行于西周青铜器上的文字。

③篆书:包括大篆和小篆,大篆指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文字,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官方运用的标准字体。

④隶书:包括秦隶、汉隶,秦隶是秦代产生的隶书,汉隶是汉代通行的字体。

⑤楷书:兴于汉末,盛行于魏晋,沿用至今。

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古汉语通论21~22)【圣才出品】

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古汉语通论21~22)【圣才出品】

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第9章古汉语通论(21~22)9.1复习笔记二十一、古代文化常识(三)——姓名,礼俗,宗法(一)姓名1.“姓”和“氏”的定义上古有姓有氏。

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

不少古姓如姜姬姚嬴姒等都加女旁,这暗示先民曾经经历过母权社会。

后来由於子孙繁衍,一族分为若干分支散居各地,每支有一个特殊的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

《通鉴·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可见姓和氏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

2.上古时期“姓”、“氏”的作用周代的姓氏制度和封建制度、宗法制度有密切联系。

贵族有姓氏,一般平民没有姓氏。

贵族中女子称姓,男子称氏,这是因为氏是用来“明贵贱”的,姓是用来“别婚姻”的,二者的作用不同。

3.上古“姓”如何产生周王室及其同姓封国如鲁晋郑卫虞虢吴燕等国都是姬姓;异姓封国如齐是姜姓,秦是嬴姓,楚是芈(mǐ)姓,宋是子姓,越是姒姓,等等。

(1)上古同姓不婚,贵族妇女的姓比名更为重要,待嫁的女子如果要加以区别,则在姓上冠以孟(伯)仲叔季,表示排行。

例如:孟.姜伯.姬仲.子叔.姬季.芈(2)女子出嫁以后如果要加以区别,就采用下列几种方法①在姓上冠以所自出的国名或氏。

例如:齐.姜晋.姬秦.嬴陈.妫国.姜(国,氏。

)②嫁给别国的国君,在姓上冠以配偶受封的国名。

例如:秦.姬芮.姜息.妫江.芈③嫁给别国的卿大夫,在姓上冠以配偶的氏或邑名。

例如:赵.姬(赵衰妻)孔.姬(孔圉妻)秦.姬(秦遄妻)棠.姜(棠公妻;棠,邑名。

)④死后在姓上冠以配偶或本人的谥号。

例如:武.姜(郑武公妻)昭.姬(齐昭公妻)共.姬(宋共公妻)敬.嬴(鲁文公妃)文.姜(鲁桓公妻)齐.归(鲁昭公母)4.上古“氏”的确定氏的情况比较复杂。

(1)诸侯诸侯以受封的国名为氏(此从旧说。

顾炎武《亭林文集》卷一《原姓》篇认为国君无氏,不称氏,称国)。

例如:郑.捷(郑文公)蔡.甲午(蔡庄公)齐.环(齐灵公)宋.王臣(宋成公)(2)卿大夫及其后裔①以受封的邑名为氏。

王宁《古代汉语》复习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汉字的使用与词义探求)【圣才出品】

王宁《古代汉语》复习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汉字的使用与词义探求)【圣才出品】

第2章汉字的使用与词义探求2.1 复习笔记汉字是因义构形的表意文字,这就使汉字与它所记录的词义直接发生联系。

早期汉字是形义统一的,汉字的字形可以直接用它的意义来解释,单音词的词义也可以通过记录它的字形来探求。

但是,汉字后来的演变对原初的构形既有传承,又有变异。

一、因形求义在探求古代汉语的词义时,可以通过分析汉字的字形结构找到本义,通过本义解读文献,或以本义为核心,探求引申义;形义已经脱节的字必须恢复到能够体现造意的字形;假借字必须追溯本字,通过字形的结构分析,探求词的本义,即“因形求义”。

(一)因形求义的条件因形求义需要具备的条件主要有三个:1.只有保持构造意图的字形才能用来探求词义(1)早期汉字还保留着汉字的构造意图,形义统一,可以直接根据字形来探求词义;例如:豆,甲骨文作,是象形字,本义是盛放肉类等的食器,形状像高脚盘。

(2)今文字阶段汉字经过隶变,书写单位演变成笔画,汉字的形体发生变化,大部分汉字的演变是有规律的。

因此,大多数字形仍然保留构形理据,只是理据的显现方式发生了变化。

例如:见,甲骨文作,从“人”从“目”,会“看见”之意。

小篆作,楷书作“见”。

在隶变过程中,眼睛之形演变为“目”,人形演变为“儿”,是规律性演变,构造意图保留。

2.只有本义才能通过分析字形而求得(1)汉语的词汇绝大多数是多义的,其中有本义,有引申义;因形求义的“义”是指“本义”。

(2)本义是与字形相贴切的、可以用文献来证实的词的义项。

例如:“木”的金文字形作,上象枝,中象干,下象根,其本义是树木。

(3)词在应用过程中,会从本义出发,沿着本义的特点决定的方向,按照民族心理和习惯,不断发展出新的引申义。

例如:人们一般认为树木的知觉比较迟钝,因此“木”由“树木”义发展出“麻木”义。

(4)本义与字形的关系最为密切,只有本义才能通过分析字形求得,如果用引申义,特别是远引申义来联系字形,容易产生牵强附会的弊病。

(5)本义是众多引申义产生的起点,通过本义过渡,可以把引申义和字形关联起来。

王宁《古代汉语》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王宁《古代汉语》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圣才电子书 王宁《古代汉语》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一、指出下列汉字的古文字属于“六书”中的哪一类(每字1分,共10分。

只要指出六书中哪一类即可,分析字形不计分)例:解-----会意(从刀,判牛角)。

1.來答:象形。

2.本答:指事(从木,一在其下,表示树根)。

3.語答:形声。

从言,吾声。

4.寇答:会意。

从宀(mián)从元(人),从攴(pū)。

5.自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圣才电子书答:象形。

小篆字形。

象鼻形。

6.及答:会意。

从又从人。

7.責答:形声。

从貝朿聲。

8.徒答:形声。

从辵土声。

9.鴻答:形声。

从鸟江声。

10.淼答:会意。

从三水。

又作“渺”。

二、名词解释(每题2.5分,共20分)1.读为答:读为是古书注解中的一种标识通假字的术语。

它和“读曰”一样,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如:《诗经·卫风·虻》:“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郑笺:“泮读为畔。

”“泮”是假借字,“畔”是本字。

2.曰、为、谓之答:曰、为、谓之都是古书注解的术语。

使用这几个术语时,被释的词总是放在“曰”“为”“谓之”的后面。

这几个术语的作用相同,它们不仅用来释义,并且用来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

如《尔雅·释天》:“榖不熟为饥,蔬不熟为馑。

”3.反切答:反切是指中国传统注音法中用两个汉字合起来为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

有时单称反或切。

用反切注音时,被注音字称为被反切字,简称被切字。

反切的基本原则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的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包括介音)和声调相同,上下拼合就是被切字的读音。

如“坛,徒干切。

”4.正义答:正义是指为经书的传注作官方的注释,在唐代便称为正义。

如孔颖达等人受唐太宗之命为五经作新注,合称为《五经正义》。

分別为:《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

5.偏义复词答:偏义复词是指在一个复音词中,由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构成,但整个复音词的意思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的词。

王宁《古代汉语》复习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虚 词)【圣才出品】

王宁《古代汉语》复习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虚 词)【圣才出品】
6 / 68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⑤吕后真而主矣。(《史记·留侯世家》) ⑥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汉书·陈胜项籍传》) 其中“女(汝)”“尔”“若”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而”“乃”一般多作定语。 (3)第三人称代词 有“其”“厥”“之”等; ①“其”,主要充当定语;用法: a.充当定语;例如: 民未知义,未安其居。(《左传·僖公二十七年》) b.充当主谓词组或分句的主语;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例如: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大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史 记·项羽本纪》) ②“厥”,充当定语;例如: 亦悔于厥心,用集我文公,是穆之成也。(《左传·成公十三年》) ③“之”和“其”; a.在上古汉语里,“其”不用于宾语,充当宾语的第三人称代词是“之”;例如: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史记·管晏列传》) b.充当双宾语中的近宾语和充当兼语式中的兼语,也是“之”的语法功能,这种功能 和“之”充当宾语的功能是相通的;例如: 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左传·隐公元年》) c.“之”和“其”都不是典型的第三人称代词,这主要是因为它们的语法功能并不完 备,除了能分别充当宾语定语外,在上古它们都不能充当单句的主语;此外,说它们并不是 完备的第三人称代词,还由于下面两种情况:
(四)连词 1.定义 连词:在词、词组、分句、句、句群之间起连接作用,表示它们之间的语法关系或逻辑 关系的一类虚词。
2.连词和介词区别
3 / 68
圣才电子书

不同之处在于: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1)介词能带宾语,组成介宾结构,充当句子的状语或补语;
(2)连词不能带宾语,而只是在词、词组、句子之间起到连接作用。

古代汉语--考研笔记

古代汉语--考研笔记

古代汉语考研笔记第一部分古代汉语基础知识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1字典辞书的编排: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

2)按音序排列。

3)按号码排列。

2注音方式: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

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

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

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3释义方式:1)直训:也叫语词式。

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

如:元,始也。

2)描写:对被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给予解释。

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

3)义界:也称为定义式。

如:斗,十升也。

4)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

如:黑,火所熏之色也。

4常用工具书: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

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

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看编成。

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

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

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年出版。

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

修订版于1993年问世。

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6)《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

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

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7)《汉语大辞典》:由《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

1986年第一卷出版,1994年出版最后一卷。

王宁《古代汉语》复习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音韵学的应用)【圣才出品】

王宁《古代汉语》复习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音韵学的应用)【圣才出品】

第6章音韵学的应用6.1 复习笔记一、上古音与字词关系的探求(一)探求字词同源1.同源词的形成所有的词都是以具体的语义作为它的内容,以规定的语音作为它的外在形式,这就产生了语音和语义的结合问题;现代语言理论认为,人类语言产生之初,一个词的语义和语音没有必然联系,用什么样的语音形式表示什么样的语义内容纯粹是偶然的,这一理论无疑也适用于汉语;在语言的基本词汇初步形成以后,陆续创造的新词就往往与旧词发生了联系,这种联系表现为声音和意义两方面都与旧词相通,语言学称这种关系的词为同源词;旧词为根词,新词为派生词;章炳麟称这种现象为孳乳变易。

2.确定同源词的首要条件确定同源词的首要条件之一是找到两个(或几个)词之间的声音联系,这里的声音不是指今天的汉语普通话读音,而是指产生新词时代的读音。

考求《说文》所收录的字词的同源关系,通常都以上古音系作为语音基础;例如:逑-仇(1)《诗经·周南·关雎》:“君子好逑。

”毛传:“逑,匹也。

”(2)《诗经·秦风·无衣》:“与子同仇。

”毛传:“仇,匹也。

”(3)《说文·人部》:“仇,譬也。

”《说文·走部》:“逑,又曰怨匹曰逑。

”(4)逑、仇都训“匹”,意义相同,逑、仇二字古音都是幽部群母,据此可知逑、仇为同源词。

(二)确定用字通假1.本字不用,而用音同音近字替代的现象,在古书中屡见不鲜;掌握上古音知识,就可以结合对词义的分析,确定文中所用的字是本字还是通假字。

2.在一般情况下,通假字的形义与本字的形义没有关系,只存在声音上的相同或相近;例如:衣-殷(1)《礼记·中庸》:“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

”郑玄注:“衣读如殷,声之误也。

齐人言殷声如衣。

”(2)《尚书·康诰》:“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诞受厥命。

”“壹戎衣”即“殪戎殷”,用兵伐殷的意思。

(3)衣、殷同属上古影母,衣在微部,殷在文部,有对转关系;据此可知“衣”是“殷”的通假字。

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高级)《现代汉语及古代汉语》笔记和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文 字)【圣才出品

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高级)《现代汉语及古代汉语》笔记和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文 字)【圣才出品

第3章文字3.1 复习笔记一、汉字的构造(一)关于“六书”汉字的结构可以根据不同需要进行不同的分析,如“徒”“行”“章”三个字,启蒙教学和书法教学从记忆字形和安排结构考虑,前两个认为是左右结构,后一个认为是上立下早的上下结构。

但如果要从造字意图来对汉字进行分析,这就是传统语言文字学,即“小学”所说的“六书”。

1.“六书”三家说“六书”这个名称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养国以道,乃教之六艺。

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艺,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六书是六艺之一,但书中没有说明六书的内容。

到了汉代,才有人对六书进行了阐述,有三家,其名称和次序如下:班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郑众:象形、会意、转注、处事、转注、谐声许慎: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从三家所解说来看,“六书”的内容基本是相同的,只是名称稍异,次序也不同。

清代以后,一般人在名称上采用许慎的,次序上采用班固的,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2.许慎给六书下的定义和字例三家中,班固和郑众只说出了“六书”的名称,而没有给“六书”下定义,也没有举出字例。

而许慎不但有理论,还有实践,其理论和实践就在他花21年心血写成的《说文解字》一书中。

其理论主要在《说文解字·叙》中,在叙中,许慎给六书下了定义,还各举了两个字为例。

下面简要介绍:(1)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段注:“诘诎,犹今言屈曲也。

”许慎的解释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画成物的形状,随着物体的形状而屈曲。

物象总是由弯弯曲曲的线组成的,因而在该屈曲之处要屈曲,如“日”是圆的,字形也是圆转的。

(2)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

上下是也。

”按:段注:“有在一之处者,有在一之下者,视而可识为上下,察而见上下之意。

”(3)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武信是也。

”按:比者,排比之意;“谊”是“意”的本字;指撝,指意义的指向(“指”即意旨字)。

王宁《古代汉语》复习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音韵学基本知识)【圣才出品】

王宁《古代汉语》复习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音韵学基本知识)【圣才出品】

第5章音韵学基本知识5.1 复习笔记一、中古音的声、韵、调(一)声1.名称声即声母,还有声纽、声类、字母、纽、母等名称;自等韵学兴起后,多用五音(或七音)三十六字母指称中古声母。

(1)五音五音,是指声母按发音部位分成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五类。

(2)七音七音,是指在五音基础之上,又分立出半舌音、半齿音两类。

(3)三十六字母字母是表示声母的代表字,一般认为三十六字母形成于唐末宋初;用七音来统摄三十六字母,可以列举如下:①唇音帮滂并明;非敷奉微;②舌音端透定泥;知彻澄娘;③齿音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④牙音见溪群疑;⑤喉音影晓匣喻;⑥半舌来;⑦半齿日。

2.三十六字母与中古音声母中古音的声母通常用三十六字母表示。

(1)中古音依照语音史分期,中古音通常以隋末唐初的语音为代表,因为韵书《切韵》产生在这个时期,所有研究中古音的学者都把《切韵》和《切韵》系统韵书当作核心材料。

而三十六字母产生在唐末宋初,反映宋代的声母系统,不能准确地表示中古声母。

(2)三十六字母的变迁很多学者都潜心研究过《切韵》(《广韵》)的声母系统,结论都有出入,但总趋势比较接近:中古的声母有36个,但与三十六字母有所不同。

以三十六字母为基础来叙述声母:①唇音:将非敷奉微4母并入帮滂并明4母之中,减少4个声母;②齿音:从照穿床审中分出庄初崇生4母,多出4个声母;③喉音:把喻母分成喻三(也称于母、云母)、喻四(也称以母、余母),但同时把喻三与匣母合并,认为喻三与匣母在当时是一个声母;三十六字母的其余字母不变。

这样中古声母总数仍是36个,但与三十六字母有很大不同;把中古声母的代表字和拟音列成下表:表5-1 中古声母代表字和拟音表李荣在研究《切韵》残卷时,发现一个俟母;俟母属于齿音庄组,与禅母相对,本表未列,当今多数学者承认俟母。

李荣认为中古不存在娘母,多数学者反对这一看法,本表仍列出娘母;中古声母总数在35(不承认俟母和娘母)与37(承认俟母,不排除娘母)之间。

《古代汉语》完整复习整理笔记十套试题答案

《古代汉语》完整复习整理笔记十套试题答案

《古代汉语》完整复习整理笔记十套试题答案1、六书汉代的语言学家从汉字的形体结构分析出来的六种结构类型。

即象形、指示、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2、四体二用清代语言学家戴震分析汉字“六书”得出的结论。

认为汉字六书中,象形,指示,会意,形声四种为造字法,转注,假借两种为用字法,这叫做“四体二用”。

3、本意即词本来的意义,是从字形方面分析出来的、有古代文献做参证的、最早的意义,是引申义的源头。

4、词义扩大词义从古义过度到今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随之扩大,即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由狭窄到宽泛,采取了全面扩张的方式,使古义成为今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演变称为词义范围扩大。

5、正义又叫“疏”,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注释方式,这种新的注释方式既对经文正文注释,也对前代人的注释做注释。

6、衍文校勘术语,也叫“衍字,衍”,指古书在传刻过程中误增加的字。

7、脱文校勘术语,也叫“脱字,夺字,脱”等,指古书在传抄刻印过程中误脱落字。

8、对近体诗在平仄方面的要求之一,指在一首诗中,同一联中对句和出句的平仄应当相对,尤其是双数字及句尾。

9、会意兼形声指兼含表音成分的会意字,即那些合体字既取其两个构件来会意,又取其中一个构件之音来表声。

例如“汲”,从水从及会意,“及”又表读音。

在《说文解字》中,凡是指出“亦声”的字,都属会意兼形声。

10、粘近体诗在平仄方面的要求之一、指在一首诗中,下联出句的第二个字必须和上联对句的第二个字平仄相同。

11、三平调丁种句“仄仄仄平平”的第三字(七言“平平仄仄仄平平”则为第五字)必须是仄声,如果用了平声,句式就成了“仄仄平平平”,末尾连续出现三个平声,这叫做“三平调”,是近体诗绝对不允许的。

12、孤平乙种句“平平仄仄平”(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为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句式就变成了“仄平仄仄平”,除去韵脚字是平声以外只有一个字是平声这叫做“犯孤平”。

13、“五谷谓稻黍稷麦菽也”一句使用的注释术语是谓,“泮读为畔”一句使用的注释术语是读为。

《古代汉语》完整复习整理笔记十套试题答案

《古代汉语》完整复习整理笔记十套试题答案

《古代汉语》完整复习整理笔记十套试题答案元,头,本义。

6.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范仲淹《岳阳楼记》).集,鸟停息在一起,本义。

7.塞向墐户。

(《诗·幽风·七月》).向,朝北的窗户,本义。

8.王子搜援绥登车,仰天而呼曰?《庄子·让王》.绥:车中把也,即车中的绳子,作扶手用的,本义。

十三、解释下列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哪个是本义,哪些是引申义[间]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左传·庄公十年》)参与,引申。

2.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

(《史记·管晏列传》)缝隙,本义。

3.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路绝其辎重。

(《史记·韩信破赵之战》)小路,引申。

4.间命工斫木为橱,贮书若千万卷。

(汪琬《传是楼记》)隔些时,引申。

5.至曰:“楚有六间,不可失也。

”(《左传·庄公十年》)毛病,引申。

6.韩信使人间视。

(《史记·韩信破赵之战》)偷偷地,引申[发]1.发使使燕。

(《史记·韩信破赵之战》)派遣,引申。

2.塗有饿莩而不知发。

(《孟子·梁惠王下》)开仓济民,引申3.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孟子·尽心上》)把箭射出,本义。

4.齐王使使者间赵威后,书未发。

(《战国策·赵策》)打开,引申。

5.夫鹓鶵发于南海。

(《庄子·秋水》)出发,引申。

6.舜发于畎亩之中。

(《孟子·告子下》)起,引申。

十四、解释加点词或词组,说明它们古今意义变化的类型。

1、饮于河渭。

(《山海经》)河,黄河,今扩大。

.2、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条。

(《论浯·微子》)丈人,老人,今缩小。

..3、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水经注》)响,回声,今扩大。

.4、不恨我不见石崇,恨石崇不见我!(《洛阳伽蓝记》)恨,遗憾,词义加重。

.5、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岳阳楼记》)去今,离开。

今转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章古书阅读常识
11.1 复习笔记
一、古书的特殊表达方式
古书特殊的表达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对文
1.定义
对文是指在行文中,两个语词或两个语句相互对应,构成对应关系的两个语词,在意义上可以相反,也可以相同或相近。

如:
《孟子·离娄上》:“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


这一例中语词两两对应,即“高”与“下”对应,“丘陵”与“川泽”对应;这种对应,表达了“丘陵”地势高、“川泽”地势低的意思,并显示出丘与陵、川与泽有近义关系;语词的对应还告诉我们,先秦时代以“高下”表述高与低的对应。

这些“相对为文”的语词词义,一些至今仍然不难理解,如“贱”与“贵”,“少”与“长”等;但另一些则要追溯到它们使用的时代进行分析,才易于理解。

2.作用
“相对为文”是古代书面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表达形式,其范围较对偶要宽泛;可以利用对文理解和辨析词义、分析句子结构,也可利用对文解决一些古书的校勘问题。

(二)连文
1.定义
“连文”是指在行文中,具有同义关系的两个语词往往连接起来使用。

古人行文注意语句的整齐、节奏的和谐,为了这种表达的需要,往往不避重复,增加必要的词语。

在先秦两汉文献中,语词同义连用的情况很普遍的。

如:
《论语·颜渊》:“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


“浸润”同义连文,是单音词“浸”与“润”连用,这两个词都含有“渍”的意义,因而构成同义关系。

同义连文有补足语义、增强表达效果的作用;连文有两单音词的连用,及三个以至四个同义词的连用;较早注意到这种语言现象的是顾炎武,他在《日知录》卷二十四“重言”中提到这一现象,“重言”即连文现象。

2.连文的判断应注意几个问题
(1)连用的两个词语在意义上通常存在可解释关系。

(2)“同义”是就某一语言环境而言的,脱离了具体的语言环境,曾经同义连文使用的词语未必同义。

(3)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人们习惯以字为单位去理解意义,容易把同义连文强行分开理解而造成讹误。

(4)判定连文的主要方法:应是联系文献正文,探求连用的两个字在这一语言环境中记录的是否是两个词、这两个词是否有同义关系。

3.“连及”或“连类而及”
“连及”或“连类而及”是一类特殊的“连文”,是指古人在行文时为凑足音节,在一个词的前面或后面连用一个与其意义相近或相反的词;形式上是两个词的连用,但意义却偏于一方,连及的词通常并不表示实义,这是“连类而及”与“同义连文”的主要区别;如:《左传·昭公十三年》:“郑,伯男也,而使从公侯之贡,惧弗给也。

”孔颖达正义:“王肃注云:‘郑伯爵而连“男”言之,犹言曰“公侯”,足句辞也。

’”
“郑,伯男也。

”“男”是连类而及之辞。

(1)阅读古书时,对于连类而及的词要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进行分析,才能准确理解意义之所“偏”。

(2)连类而及之辞仅起凑足音节的作用,并无实际意义,所以由连类而及凝固而成的一部分复音词是偏义复词。

(三)变文
1.定义
变文是指行文中在几个意义相同的地方变化用字的一种表达方式;变文大致表现为用词的变文和句法的变文两种情况。

(1)变文表现在用词上,如:
枚乘《上书谏吴王》:“今欲极天命之上寿,弊无穷之极乐。

究万乘之势。


“极”“弊”“究”所表达的都是“享尽”的意思,但用词都有变异。

(2)变文也表现在句法上,如:
司马迁《报任安书》:“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这段话中既有用词的变文(记录“著书”一事分别使用“演、作、赋、有、修列”等词),也有句法上的变文,句法上表现为:前两句对称,每句一事;后连用四字句,每两句一事;最后则以较长而略为舒缓的散句结构为本段结尾;这是句法变文的一种表现。

2.作用
古人采用变文的表达方式,主要出于避重、避嫌、协韵等原因。

(四)互文
1.定义
互文,又称互文见义,是指相对的两句话或并列的两个词组相应位置上的两个词参互言之、文意相备的情况,在古文中常见。

(1)互文一般出现在两个句子中,如:
《礼记·中庸》:“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征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

’”孔颖达正义:“《论语》云:‘宋不足征也。

’此云‘杞不足征’,即宋亦不足征;此云‘有宋存焉’,则杞亦存焉,互文见义。


(2)互文不仅出现在对偶的两个句子中,也出现在单句中;如:
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烟”与“月”是互文;它们在意义上互相补充,互相发明,描写了月光和轻烟笼罩着寒水沙洲景色。

古代诗歌语言有字数、平仄、对仗、押韵等限制,既要求语言简练,又必须意义完备,而互文正能实现这种要求,因而互文也就成了诗歌创作常用的表达方式。

(3)互文的两句话或两个词组的意义互相补充,互相说明,有时也可能意义相反;如:《礼记·坊记》:“君子约言,小人先言。

”郑玄注:“‘约’与‘先’互言耳,君子‘约’
则小人‘多’矣;小人‘先’则君子‘后’矣。


“约言”“先言”是互文,但不是补充对方,而是以相反的意义说明对方。

2.作用
古人行文,采用互文的表达方式主要为避免行文的重复。

(五)曲指
1.定义
曲指是指在表达时不直接指称对象,或不直接说出某事物,而换一种曲折的说法表达出来;如: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晋韩宣子聘于周,王使请事,对曰:‘晋士起将归时事于宰旅,无他事矣。

’”杜预注:“宰旅,冢宰之下士,言献职贡于宰旅,不敢斥尊。


上面是下臣与君王对话时不敢直接指称对方而曲指的情况,以“宰旅”指称君王;古人重礼仪,尊君上,所以在言谈中常常使用曲指的表达方式指称君主。

2.作用
曲指除了可指称人之外,也可说事,特别是当一些事情不便明说,或者需要避忌时,古人常采用曲指方式表达;如:
《礼记·曲礼上》:“君使士射,不能,则辞以疾,言曰:‘某有负薪之忧。

’”孔颖达正义:“负,担;薪,樵;忧,劳也。

言己有担樵之余劳,不能射也。


“负薪之忧”是士自称有疾的一种说法,这是以担柴的劳累曲指身体有疾。

(六)用典
1.定义
用典是指用较少的词语拈举特定的古语或古事,以表达较多的今意的表达方式。

2.由来
(1)在先秦时期,前代文献较少,用典尚不多见。

(2)从两汉魏晋开始,儒家经典成为读书人的参照,各类文献日益增多,为文人提供了丰富的参考余地;在这一背景下,通过截取、压缩前人的成说故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成为古籍中常用的表达方式。

(3)在唐宋文章、诗词中,用典现象达到了高峰。

3.分类
用典包括典源、典面、典义三个方面;典源指所用典故的来源所自,包括古语、古事两类;典面指用典者对典源的压缩表述,是典源的相对稳定、精炼的表达形式;典义指用典者所要表达的具体含义。

(1)语典和事典
根据典源的不同,可将用典分为语典、事典两类。

①语典,如:魏征《谏太宗十思疏》:“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载舟覆舟”的典源是《荀子·王制》中“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一语,在典面上压缩古语,表达了“君主不可胡作非为”的典义。

②事典,如:李清照《金石录后序》(赵明诚):“取笔作诗,绝笔而终,殊无分香卖履之意。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