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史学研究的现状及未来趋势

合集下载

音乐学毕业论文题目

音乐学毕业论文题目

题目:音乐学毕业论文题目摘要:关键词:音乐学;毕业论文;选题方向;发展趋势一、引言音乐学作为一门研究音乐现象、音乐作品、音乐史和音乐理论的学科,其研究范围广泛,涉及音乐美学、音乐社会学、音乐心理学等多个领域。

在我国,音乐学教育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培养了大量优秀的音乐人才。

然而,面对音乐学领域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如何选择合适的毕业论文题目,成为音乐学专业毕业生面临的重要问题。

二、音乐学领域的研究现状1. 音乐美学研究:近年来,音乐美学研究在我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音乐的本质、审美特征、审美价值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2. 音乐社会学研究:音乐社会学关注音乐与社会的关系,研究内容包括音乐与社会变迁、音乐与民俗、音乐与政治等方面。

3. 音乐心理学研究:音乐心理学研究音乐与人类心理的关系,探讨音乐对人类情绪、认知、记忆等方面的影响。

4. 音乐史研究:音乐史研究涉及各个历史时期、各个民族的音乐发展,包括音乐作品、音乐家、音乐流派等。

5. 音乐教育研究:音乐教育研究关注音乐教育理论、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方面,旨在提高音乐教育质量。

三、音乐学领域的发展趋势1. 跨学科研究:音乐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要趋势。

2. 数字化研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音乐学的研究手段将更加多样化,数字化研究将成为重要方向。

3. 国际视野:音乐学研究者将更加关注国际音乐学领域的最新动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四、音乐学毕业论文选题方向1. 音乐美学:可从音乐审美心理、音乐审美教育、音乐审美文化等方面进行选题。

2. 音乐社会学:可从音乐与社会变迁、音乐与民俗、音乐与政治等方面进行选题。

3. 音乐心理学:可从音乐对人类心理的影响、音乐治疗、音乐认知等方面进行选题。

4. 音乐史:可从某个历史时期、某个民族的音乐发展、某个音乐流派等方面进行选题。

5. 音乐教育:可从音乐教育理论、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选题。

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研究的历史回顾与思考

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研究的历史回顾与思考
作 品 ,作 宏 观 的分 析 研 究 , 把握 各种 音 乐 历
中 国 近 现 代 音 乐 史 的 研 究 开 始 于 三 四十 年 代 , 形 成 于 五 六 十 年 代 。“ 文 化 大 革 命 ” 的十 年 间形 成 断裂 ,在 八 九 十 年 代 又
史 现 象、人 物和 音乐 作 品 自身价 值 的规 定
主要角度是音乐与社会的关系,它不能对 音
乐 探 幽 发 微 , 揭 示 音 乐 的底 蕴 。 音 乐 历 史
是多层次 ,多角度 ,甚至是多学科 的科学综
合 ,仅 从 音 乐 社 会 学 角 度 来 看就 历 史 ,就 形
研究工作带来 了前所未有 的困难 。因此在这
个 时 期 ,音 乐 历 史 出现 了断 层 。

台湾 以及与海外学术交流活动 的加强 ,进行
得 比较 深 入 ,促 进 了世 界范 围 内 的 中 国近 现 代 音 乐 史 研 究工 作 的开 展 。 总之 ,八 九十 年
上来一个转换 ,不能在原有的圈圈、条条 、 框框里踏步 ,以待生机 。同时,要引进新 的
史 学 研 究 方 法 , 也 即 从 不 同 角 度 , 不 用 层
8 0 年代 开始 了 中国近 现代 音 乐史研 究
的第 三 阶 段 一 一 蓬 勃 发 展 的时 期 ,此 即 中 国 近 现 代 音 乐 史 研 究 的现 状 。从 8 O 年代开始 , 形 成 了这 一 学 科 开 创 以来 最 为 繁 荣 、 兴盛 的 局 面 。除 一 些 著 作 、文 章篇 目,仅 仅 是 众 多 的 出版 物 中 的一 小 部 分 。更 为 关 键 的是 ,大 大 扩 展 了研 究 的范 畴 ,挖 掘 了新 资料 。敢 于

中国音乐史学研究的现状与方法

中国音乐史学研究的现状与方法
第一阶段(3$!! 5 3$6$)的中国音乐史著及其研究特点概 述如下:
(3)叶伯和《 中国音乐史》( 上卷,3$!! 年 3" 月由成都吕 福公司印刷出版;下卷刊于 3$!$ 年《 新四川日刊副刊》合订 本);
(!)童斐《 中乐寻源》(3$!% 年自作序,3$!8 年上海商务 印书馆印刷发行);
(4)郑鄞文《 中国音乐史》(3$!7 年作序,3$!$ 年 8 月上 海望平印刷所印刷出版)
解析中国音乐史学研究的材料与方法
音乐史学的研究基点在于文献及实物等原始资料。在中 国音乐史学的研究材料与方法方面,中外学者大多从音乐文 献、考古资料和民族音乐学的研究入手。但在具体操作上各 有侧重,从事音乐考古的音乐史学家可能更关注考古实物所 做的印证,这些“ 实证主义”的做法往往忽视现实音乐生活对 音乐史学研究的重要性;在音乐文献方面有的学者也很审慎, 将史料划分为“ 六等”!。
$% &’( )*&+,&*-% ,%. /001-,2’ -3 4’*%(5( 6+5*2 7*5&-18 )&+.8
/0’ ,;<=
9 9 人们普遍认为,历史是对往昔的记载。音乐史的基本对 象是人类音乐艺术发展的过程,而音乐史学既是与客观音乐 历史相关,并产生于其后的一种历史学科。在学科关系上隶 属于历史学范畴。历史包括历史本体与历史认识两个部分, 即客观发生的历史和对此的思考。史学家根据历史遗存( 如 文献、档案、典籍、实物等)进行梳理和整合,这种梳理与整合 在时间上永远都滞后于客观历史,这必然会与客观历史有一 定距离。随着新的史料证据的发现和新的观察角度的改变, 历史知识本身也一定会发生改变。可以说,历史的价值不仅 是对客观历史的回忆,更重要的是对历史的思考。正如意大 利哲学家克罗齐提出的历史学理论的命题:“ 一切真正的历史 都是当代史”。中国音乐的历史浩如烟海,作为反映中国音乐 历史的学科———中国音乐史学也走过了自己漫长的道路。然 而,关于中国音乐史学研究的诸多问题仍需进一步深入。

关于我国当前古代音乐史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的思考

关于我国当前古代音乐史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的思考

关于我国当前古代音乐史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的思考作者:佟鑫来源:《北方音乐》2016年第13期【摘要】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自发展以来取得了许多成果,但是也存在着诸多问题,特别是在许多古代音乐史研究著述中存在着因朝代更迭造成的研究断层现象,在研究领域和研究内容方面也有失偏颇、并不全面,学术研究也对跨学科研究缺乏应有的重视,正因为这一系列研究问题的存在,我国当前的古代音乐史研究也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古代音乐史;断层问题;全面化;跨学科发展至当下,中国古代音乐史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绩,音乐学界的学者不仅对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及其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也对古代音乐史学这门学科的意义及学科内部系统的知识形态做出了相关研讨,除此之外,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一门学科要得到长期的发展,还要不断地对学科本身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总结反思,同时也要对中国音乐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有清醒的认识。

一、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存在的问题(一)古代音乐通史与断层问题中国古代音乐史著述在总体上来看都是按照历史朝代进行分期研究和撰述的,这是由我们国家的历史发展实际来决定的。

从学科性质角度看,中国古代音乐史学是中国历史学的分支学科,只是属于中国历史学中的专门研究中国古代音乐的历史,所以这也是中国历史的分期标准所决定的。

正是因为如此,我国古代音乐史研究注重的是研究根据历史分期划分的各个朝代和封建王朝的音乐本体的发展状况,这就导致一个问题的出现,就是我们对音乐本体的研究贯穿性不够,针对音乐的研究往往因为朝代的兴衰而产生有始无终的问题。

在历史的纵向时间軸上,学者关注的是出现在每个朝代的与音乐相关的事物,但是至于这一音乐元素是如何继续发展演变的就可能因为此朝代的消失和下一个朝代新音乐元素的出现而被忽略了,简而言之,因为分期序列问题,我国古代音乐史研究没有办法研究音乐本体在历史长河的整体发展脉络,所以正如项阳所说,关于音乐史撰述,最突出的问题就是音乐史注重叙述研究一朝一代的事物,而不能真正符合通史定义,对音乐形态的发展和演化及历史整体脉络关注不足。

关于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研究现状的若干思考

关于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研究现状的若干思考

我 国深受儒术思想 的影响 , 汉代甚至独尊儒术 , 而
儒家思想 的音乐观 又 以“ 声音 之道与政 通矣 ” 为追求 ,
以编写音 乐史 , 第一项 是要注意一个 时代 人文 的发展 ,
第二项才是考证 历代作 品的成绩 。 ” 不 同时代 的新思 维学者们 不断地想 摆脱研 究历史 的传统观念 束缚 , 提

现存 的浩如烟 海的史籍人 手而别 无他法 ; 而对历史 资 料 的鉴别 、 整理 、 审定 , 使音乐 史学 的先辈们 只能采取
考校 、 汇集等一系列传统研究历史的方式方法 。 我们从许之衡 、 王光祈 、 缪 天瑞等人的音乐史著 作 可 以看 出, 他们 明显不 满于传 统治 学史观念 。王光 祈
者们转 向从 现实 的民间音乐 实体来充 实史学本 身 , 努 力 使音乐史 成为真 正的音乐 的历史 , 而不是在一般 书 籍里的音 乐文学史 。基 于此 , 音 乐史 学学者 们开 始意 识 到一个 新的突破 口—— 考古 , 一 批 学者深 入 到考古
※基金项 目: 本文 系2 0 1 1 年度 四川省教 育厅人 文社科 重点项 目“ ‘ 川北灯 戏 ’ 数 据库 的建设研 究” 研 究成果 之一 , 项 目编号 :
果 。在音乐史学 观念上 产生 了一次 变革 , 引 导着研 究
论著 主要 有Leabharlann : 叶伯 和《 中 国音 乐史》 ( 1 9 2 2年 ) 、 朱谦之
《 音乐 的文学小史》 ( 1 9 2 5年 ) 、 童斐《 中乐寻源 》 ( 1 9 2 6 年) 、 孔德《 外族 音 乐 流传 中 国史》( 1 9 2 6年 ) 、 郑 觐 文

中国古代音 乐史学史发展历程 管窥

分析中国钢琴音乐的历史与现状

分析中国钢琴音乐的历史与现状

分析中国钢琴音乐的历史与现状【摘要】中国钢琴音乐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一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史,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和特点。

中国钢琴音乐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和西方音乐技巧,展现出独特的民族风格和表现力。

在音乐领域中,中国钢琴音乐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为世界音乐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目前,中国钢琴音乐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越来越多的优秀钢琴作曲家和演奏家涌现出来,为中国音乐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新。

未来,中国钢琴音乐将继续发展壮大,为世界音乐文化增添新的色彩和魅力。

中国钢琴音乐的独特魅力将继续吸引着更多的人,成为中国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重要使者。

通过对中国钢琴音乐的分析与探讨,我们更能够深刻体会其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感受其中蕴含的无限魅力与美好前景。

【关键词】中国钢琴音乐、历史、现状、发展、特点、影响、趋势、独特魅力、未来发展、总结、意义、重要性1. 引言1.1 介绍中国钢琴音乐中国钢琴音乐源自西方音乐文化的引入和中国传统音乐的融合,是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音乐形式。

中国钢琴音乐在中国古典音乐和民族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融合了古典、民族和现代音乐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音乐风格。

中国钢琴音乐以其深刻的情感表达和独特的音乐结构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听众。

中国钢琴音乐具有丰富的曲调、奇特的节奏感和独特的和声结构,让人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中国钢琴音乐既传承了中国古典音乐的传统,又吸收了西方音乐的精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中国钢琴音乐在国际上也获得了广泛的认可,成为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不仅反映了中国音乐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也展示了中国文化在世界音乐舞台上的影响力和地位。

通过深入了解中国钢琴音乐,可以更好地领略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为世界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做出了重要贡献。

1.2 意义和重要性中国钢琴音乐的意义和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中国钢琴音乐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审美情趣。

二十世纪以来中国音乐史学研究“多重证据法”的成功运用

二十世纪以来中国音乐史学研究“多重证据法”的成功运用
纪以来具有近代科学意义的中国古代音乐史学为 中心,对“多重证据法”在中国古代音乐史学中的发展脉络、成 功运用、内在肌理和具体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深入探讨。 近年随着来新史料、新学科的出现,也出现一些轻视某种研究资 料,或盲目相信单一史料的现象。
科学运用“多重证据法”,应该在多学科知识鉴定史料的基础上, 灵活运用各种史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 综合研究。
二十世纪以来中国音乐史学研究“多 重证据法”的成功运用
“多重证据法”是在传统考据学基础上,从王国维“二重证据法” 的理念出发,吸收年鉴学派和新历史主义的一种以多重资料为基 础的综合研究的科学方法。二十世纪以来随着西方科学观念的 引入,中国音乐史学逐步走向成熟,出现了很多分支学科,研究方 法也趋向科学化、专业化、系统化。
音乐史是诸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与这些分支学科是密不可分 相互依存的客观存在,因此音乐学形成了多学科融合的趋势,出 现很多自觉运用多重学科资料的研究成果,开拓了音乐史学研究 的学科视域,使之更加科学完备。“多重证据法”正是顺应这一 趋势的必然结果,符合音乐史学的学科特性,是音乐史学逐步走 向成熟的内在要求,是中国音乐史学的科学的研究方法。

2000-2019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研究综述

2000-2019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研究综述

2000-2019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研究综述1. 引言1.1 背景介绍2000-2019年间,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音乐产业经历了巨大的发展和变革,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相互融合,地方性音乐与全球化音乐相互碰撞,网络音乐的兴起和影视音乐的发展为中国音乐史增添了新的篇章。

这些变化不仅影响着中国音乐产业的发展,也深刻影响着中国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000年以来,中国音乐产业蓬勃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成为主要趋势,音乐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音乐消费模式不断升级,音乐产业生态持续优化。

中国流行音乐经历了多次演变,从摇滚乐、流行乐到嘻哈音乐,不断吸纳外部音乐元素,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流行音乐风格。

地方性音乐也在现代性的影响下发生了转变,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的交融使得地方性音乐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网络音乐的崛起给中国音乐产业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各种音乐平台和社交媒体成为音乐人推广作品、建立粉丝群体的重要渠道,推动了音乐创作、演出、营销等各个环节的创新。

影视音乐作为音乐产业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在这段时间内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众多优秀的影视音乐作品涌现,为中国音乐史的发展贡献着独特的价值和魅力。

1.2 研究目的近年来,中国的音乐产业发展迅速,各种音乐流派和风格层出不穷,音乐市场日益繁荣。

对于这一时期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的研究仍然相对不足。

本文旨在通过对2000-2019年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学术研究进行综述,深入分析中国音乐产业的发展和变革情况,探讨中国流行音乐的演变趋势,以及地方性音乐与现代性的碰撞所带来的影响。

通过对网络音乐的崛起和影视音乐的发展进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音乐产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本文旨在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研究提供一份全面的综述,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中国音乐产业的健康发展和文化传承。

1.3 文献综述近年来,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各种学术论文、专著和研究报告层出不穷。

文献学视野中的《中国音乐史》出版现状分析

文献学视野中的《中国音乐史》出版现状分析
“ 中 国音乐 历史 予 以记 录和 研究 至少 已有 2 3 对 2 3年
而生 , 出现了李纯一 、 廖辅叔 、 沈知 白、 孙继楠 、 金文达、 蓝
玉崧 、 再生 、 刘 了以 《 中国音乐史》 《 、中国古代音乐史》《 、 中国音乐史 纲要》 中国古代音乐简史 》 或《 等为名称的各种 中国音乐
K y wo d e r s:p i l g h l o y;c ie e mu i itr ;p b ih d sau o h n s sc h s y o u l e tt s s
CL n mb rJ0 C u e :6 9
D c me tc d :A o u n o e
囤素 . 占{ f } 镛

文 献 学 苑 ・
文献学视野中的《 中国音乐史》 出版现状分析
徐 富平 ( 水师 范学院 图书馆 天 甘肃天水 7 10 ) 40 1
摘 要 : 目前可见的中国音乐史类专著大约有 10 多种, 0 种类多样而略显杂乱。文章按照撰写的体例及特点, 将中国音乐史文献归纳为七大
Re e r h o h u l h d S a u fC i e eM u i itr n P r p cieo h ll g s a c n t e P b i e t t so h n s s H so y i e s e t fP i o y s c v o
少或 官或私 编修 的各类 “ 书 ” “ 乐 、 乐论 ” , 等 涉及 音 乐领 域
的方方 面 面 , 律学 、 学 、 奏法 、 如 乐 演 乐器 制造 法等 。2 世 0 纪初 , 别是 在“ 特 新文 化运 动 ” 的浪潮 中 , 关音 乐讨 论 的 有 各种 观点 、 论竞 相论 争 。新 中 国成 立后 , 理 音乐 理论 研 究 工作 , 合教 学 、 配 创作 、 出等实 践 活动 , 中国古代 音 乐 演 在 史 研究 领域逐 步展 开并 已渐成规模 。

艺术史学科未来的发展趋势

艺术史学科未来的发展趋势

艺术史学科未来的发展趋势说到艺术史的未来发展趋势,咱们首先得搞清楚一点,艺术史这个学科,说白了,就是人类和艺术打交道的历史。

艺术史不是一本死板的教科书,不是枯燥的年代对比,也不是单纯的"这幅画是哪个艺术家画的"。

它是一段跟人类文明息息相关的故事,是我们与美好、创造力、甚至内心世界的对话。

现在,艺术史这个学科的未来,也许就在于打破那些传统的框架,重新审视、重新定义。

是不是听起来有点儿复杂?别担心,往下看,你会明白的。

未来的艺术史,得有点儿新鲜感。

你想,咱们的科技进步这么快,连“看电影”的方式都变了,3D的、VR的、沉浸式体验的,艺术又怎么能总是局限在过去的那几个大师、那几幅画里呢?尤其是随着网络的普及,艺术史的学习早就从博物馆、画廊的高墙里跳了出来。

现在有了网上课程,全球各种线上展览,甚至直接能用手机就逛遍全世界的艺术名作。

艺术史不再是专家学者的专属领域,而是成了每个人都能轻松接触的东西,甚至是一种新潮的生活方式。

这就让艺术史的未来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你可以用自己的视角,去解读一幅你喜欢的画,去分享你对某个艺术流派的看法,甚至还能直接参与到虚拟艺术创作中,跟以前那种只能远观的模式完全不一样。

哦,对了,咱们还得说说那些“跨界”合作。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高大上?其实呢,艺术史的未来,正是建立在越来越多学科的“碰撞”上。

艺术不再孤立,它和社会、技术、哲学、甚至心理学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你看看,连现在的博物馆和画廊,都开始“拥抱”数字科技,玩起了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这些花样。

传统的艺术史研究可能还停留在古老的画布、雕塑和建筑上,而新的趋势可能会让你重新审视当下的“数字艺术”、街头涂鸦,甚至网络文化中的表情包和动图,都能成为艺术史的一部分。

你想想,未来的艺术史,可能会是一个集合了互联网、社交媒体、甚至电子游戏的综合体,不再局限于过去那几百年的“经典”。

咱们说到艺术史的未来,不能忽视的还有全球化的影响。

史学论文:中国音乐教育史理论研究

史学论文:中国音乐教育史理论研究

中国音乐教育史理论研究众所周知,在学科领域建设中总是离不开前人的经验导论,正是因为前人的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才推动现代教育领域的发展研究,进一步构建音乐教育史的知识理论体系。

在中国的音乐历史道路上,音乐教育史研究的知识体系是在诸多的成果和文献基础上进行多次系统的梳理,掌握真实的历史信息,继而创造、更新、编制而成的。

一、中国古代音乐教育史发展研究中国音乐教育史的研究对我们国家音乐教学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们国家在古代就已经埋下了音乐的种子,这属于音乐的萌芽阶段。

(一)夏、商、西周。

我们国家音乐的发展起源于这个阶段,并且音乐在这个时期得到了不断发展和完善。

夏代是中国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型的时期,人们的生活有所改善,教育在这个时代开始兴起。

到了商代、西周,教育制度得到了深层次的发展,音乐开始萌发,人们意识到了音乐为他们带来的乐趣。

西周时期,已经有专业的教师从事音乐教学,并且学习音乐的学生也有很多。

如“成均为学乐之所,由大司乐主之东序为学干戈羽禽舞之所,由乐师主之警宗为演礼习乐之所,由礼官主之”。

这段记载了人们在音乐的学习上还是较为重视且正式的。

经过研究史料我们可以发现,在当时音乐虽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并不作为当时入仕考试的标准。

音乐运用在官宴、娱乐以及祭典礼仪等,音乐在当时是达官权贵才能享受的东西,这种教育在当时不是学习知识而存在的,学习歌舞技艺为的是满足统治阶级的娱乐,而不是满足国家对于人才的需要。

(二)秦、汉。

秦朝在当时已经统一了中国,统一了货币、度量衡等。

由于政治上的稳定,经济在当时得到了快速发展,音乐在当时更是以娱乐形式存在于整个封建社会。

由于秦朝在当时较为奢靡,音乐教育在当时并没有明显的进步。

但是在汉代时期,乐府开展了大规模的音乐教学活动,这是西汉当时最为重要的音乐研究机构,汉乐府主要负责音乐表演、创作、搜集民歌和训练乐工。

音乐教育思想方面,董仲舒承袭了儒家观点,重视礼乐教育,他认为“仁义礼乐皆其具也。

近五年来我国音乐口述史研究综述

近五年来我国音乐口述史研究综述

近五年来我国音乐口述史研究综述1. 引言1.1 研究背景音乐口述史研究是一门旨在通过记录和整理口头传承的音乐历史,以揭示音乐发展的脉络和特点的学科。

近年来,随着口述史研究方法在学术界的逐渐成熟和应用,我国音乐口述史研究也逐渐崭露头角。

研究者们通过采访、资料整理和分析等方式,深入挖掘和研究中国传统音乐的口头传承、变迁和创新,为理解和保护中国音乐文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我国音乐口述史研究的背景主要包括传统音乐史研究的持续发展,口述文化的重要性逐渐受到重视,以及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和推动。

传统音乐史研究主要依靠文字资料和史料进行,而口述史的出现为研究者提供了更为直观和生动的音乐历史信息来源。

口述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积淀,通过记录和挖掘口述资料,可以还原更为真实和立体的音乐历史画面。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口述史研究也得以数字化存储和传播,为研究者提供了更为便捷和快速的工具和平台。

我国音乐口述史研究背景丰富多彩,具有深远的历史和文化意义,为研究者提供了更为丰富和全面的音乐史研究途径和可能。

随着研究方法和技术的不断完善,相信我国音乐口述史研究将迎来更加繁荣和发展的未来。

1.2 研究目的近五年来,我国音乐口述史研究逐渐兴起,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亟待解决的挑战。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我国音乐口述史研究的现状,总结近五年来的研究成果,探讨方法论问题,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对我国音乐口述史的研究,旨在全面了解音乐历史的发展过程,探讨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挖掘音乐背后的故事和意义。

通过对口述史的研究,也可以更好地了解音乐从业者和音乐爱好者的生活经历、创作思路和内在情感,从而为音乐研究、音乐创作和音乐教育提供更为丰富和深刻的参考依据。

通过深入研究我国音乐口述史,可以推动音乐史学研究的发展,丰富音乐文化的内涵,促进我国音乐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1.3 研究意义音乐口述史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对口头传承的音乐历史资料进行系统梳理和研究,可以更好地挖掘和保存我国丰富的音乐文化遗产。

中国音乐史的发展

中国音乐史的发展

中国音乐史的发展引言概述:中国音乐历史悠久,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从古代的传统音乐到现代的流行音乐,中国音乐不断演变,展现出丰富多样的风格和特色。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中国音乐史的发展。

一、古代音乐的特点与发展1.1 古代音乐的起源与演变古代音乐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祭祀活动,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逐渐形成为了丰富多样的音乐形式。

从最早的拍击乐器到弦乐器的浮现,古代音乐经历了不断的演变与丰富。

1.2 古代音乐的流派与代表作品古代音乐流派丰富多样,如雅乐、民乐、戏曲音乐等。

其中,雅乐代表了古代宫廷音乐的高雅与庄重,而民乐则展现了人民生活的欢乐与悲哀。

《赋琴韵》、《琵琶行》等作品成为了古代音乐的经典之作。

1.3 古代音乐对后世的影响古代音乐对后世音乐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古代音乐形成为了中国音乐的基础,为后世音乐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创作灵感。

古代音乐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二、现代音乐的崛起与创新2.1 近代音乐与西方音乐的交流近代,随着中国与西方的交流,西方音乐的影响逐渐渗透到中国。

西方音乐的调式、和声等元素对中国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2 中国现代音乐的创新与发展中国现代音乐在吸收西方音乐的同时,也注重保留中国传统音乐的特色。

从上世纪初的音乐改良运动到现代流行音乐的兴起,中国现代音乐不断创新与发展。

2.3 中国现代音乐的代表人物与作品中国现代音乐涌现了一批杰出的音乐家和作曲家,如谭盾、郑钧等。

他们的作品既保留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精髓,又融入了现代音乐的元素,成为了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三、流行音乐的繁荣与多元化3.1 中国流行音乐的起源与发展中国流行音乐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的摇滚乐,经历了摇滚、流行、嘻哈等不同风格的演变。

中国流行音乐逐渐成为年轻人追逐的时尚与潮流。

3.2 中国流行音乐的流派与代表人物中国流行音乐涌现了许多流派,如摇滚、流行、民谣等。

代表人物有邓丽君、周杰伦等,他们的音乐作品深受泛博听众的爱慕。

音乐学专业发展现状

音乐学专业发展现状

音乐学专业发展现状引言音乐学作为一门学科,一直以来都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音乐学专业也逐渐与时俱进。

本文将就音乐学专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介绍和分析。

教育体系音乐学专业的教育体系多样且全面。

在许多大学和艺术学院,都设有音乐学专业。

学生可以选择攻读本科、研究生或博士学位。

音乐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涵盖了音乐理论、音乐史、作曲和演奏等多个方面,使学生可以全面学习音乐相关知识和技能。

就业前景音乐学专业的就业前景较为广泛。

毕业生可选择从事音乐教育、表演、作曲、唱片制作、音乐出版和音乐管理等不同领域的工作。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许多音乐交流平台和在线音乐服务也为音乐学专业毕业生提供了就业机会。

同时,音乐学专业也为一些学生提供了艺术创作和个人发展的平台,他们有机会成为知名音乐家或艺术家。

行业挑战尽管音乐学专业的就业前景看似广阔,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音乐市场竞争激烈,许多有才华和技能的音乐专业人才涌现,导致求职竞争加剧。

其次,由于音乐产业的不稳定性,如唱片销量下降和在线音乐的兴起等,一些传统音乐岗位的需求减少。

因此,音乐学专业毕业生需要具备坚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不断更新自己的艺术创作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发展趋势音乐学专业的发展与当代社会、文化和科技密切相关。

一方面,音乐学专业将与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相关领域深入结合,开发出更多适应时代需求的音乐教育和音乐产业技术。

另一方面,音乐学专业也将不断与其他艺术学科融合,创造出更多跨学科的音乐作品和表演形式。

此外,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音乐学专业也将更加关注各个民族音乐的保护和传承,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结论音乐学专业作为一门充满艺术和创造力的学科,一直以来都保持着活力和发展趋势。

虽然面临一些挑战,但音乐学专业的多样性和广泛性依然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发展机会和就业前景。

在未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需求的变化,音乐学专业将继续与时俱进,产生更多具有创新和影响力的音乐作品和人才。

中国音乐教育史的研究现状、范畴与方法——从近30年来(1980-2010)研究成果的文献综述谈起

中国音乐教育史的研究现状、范畴与方法——从近30年来(1980-2010)研究成果的文献综述谈起
初 ,这一领域 即已成为中国音 乐史 学、中国教育史学
国音 乐教育 学学科 版图上 的重要 内容 ,也成为建设 过程 中,规划学 科蓝 图 、挖掘本土资源 、强化本 土话语 、革新音乐 教 育实 践所必 不可少 的音乐教育学分支学科 。那 么 ,以 往的 2 0 种学术著述 ,具体研究 了中 国音乐教育 史 0余 中哪些具体 问题 ?反 映了历史时期中国音乐教育 的哪 些经验?研究 中还存在着哪些弊端?尤其在 中国音 乐 教育史的学 科 自身 的 自觉 探索 中,还存 在 怎样 的 困 局?面对这些 困局 ,今人 当如何 逐步破解?本 文将在
对这 些文论 展开综 述的基础上 ,试对上述 问题 加 以探
讨。

的重要 内容 。有学者考证 ,萧友梅博士论 文对周朝音 乐教育体制 的简要论 述 ,是 我国音乐 教育史上第一次 对 周朝音乐教育进行 近代教育 意义上 的 总结 。据笔 者所及 ,对这一学科从 文献 、学科理论 与方法论等角 度展开专 门性 的研究 ,是近 3 O年来 ( 尤其 是近 2 0年 来 )才开始集 中、深入 地出现 的。这期 间 ,有关 中国 音乐教育史 的论文 、著作共发表 、出版 20余种 ,内 0 容涵盖 了我 国音乐教育的起源 、音 乐教育思想史 、音 乐教育制度史 、历史时期的音乐教育价值论 、音乐教
育 内容史 、音乐教育方法论 ,以及 中国音乐教育史 学 科 自身 的理论探讨等十分宏 阔丰富的论题 。一些音乐

中 国音 乐教 育 史 的研 究现 状
据笔者统计 ,现有 20余种 中国音乐教育 史研究 0 文论中 ,学者们关 注度较高 的论题依次是音乐 教育思
院校和科研 院所 陆续形成 了教师科研与硕博士研究 生 选题 相 配 套 的研 究 团 队。 除此 之 外 ,一 些来 自文、

音乐教研展望未来(3篇)

音乐教研展望未来(3篇)

第1篇一、引言音乐,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审美价值。

在我国,音乐教育一直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代的发展,音乐教育也在不断变革和创新。

本文旨在探讨音乐教研的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音乐教研的过去与现状1. 过去在我国,音乐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从《诗经》到《乐府》,再到唐宋元明清时期的音乐作品,音乐教育一直伴随着我国的历史发展。

然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音乐教育的发展并不平衡。

特别是在封建社会,音乐教育往往局限于宫廷和贵族阶层,广大民众无法享受到音乐教育的成果。

2. 现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音乐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音乐教育逐渐普及,音乐课程成为中小学的必修课。

同时,音乐教研活动也日益丰富,各级各类音乐教研机构纷纷成立。

然而,在音乐教研方面,我国仍存在一些问题,如音乐教育观念滞后、师资力量不足、课程设置不合理等。

三、音乐教研的未来发展趋势1. 教育观念的变革(1)注重音乐素养的培养:未来的音乐教育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包括音乐欣赏、音乐创作、音乐表演等方面。

学生不仅要学会唱歌、跳舞,还要具备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和审美能力。

(2)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音乐教育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音乐人才。

2. 师资力量的提升(1)加强师资培训:未来,音乐教育将更加重视师资力量的培养。

通过开展各类师资培训活动,提高音乐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2)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借鉴国外音乐教育的先进经验,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我国音乐教育的整体水平。

3. 课程设置的优化(1)增加音乐课程种类:未来,音乐课程设置将更加丰富,包括声乐、器乐、舞蹈、音乐理论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2)注重课程与生活的联系:音乐课程应注重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将音乐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习中国音乐史的意义

学习中国音乐史的意义

学习中国音乐史的意义中国音乐史作为一门学科,对于我们了解和传承中国音乐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学习中国音乐史的一些主要意义。

首先,学习中国音乐史可以让我们了解中国音乐的起源和发展。

中国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文明。

通过学习中国音乐史,我们可以了解到早期的音乐形式、乐器、音乐理论等,了解古代中国人民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

这不仅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文化遗产的认同感,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典音乐。

第三,学习中国音乐史可以培养我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欣赏能力。

中国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美学特点。

通过学习中国音乐史,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历史时期音乐创作的特点和风格,了解到中国音乐的审美标准和价值观。

这将有助于培养我们的审美情趣,提高我们对音乐的欣赏能力,使我们更能够欣赏和理解中国音乐的美。

第四,学习中国音乐史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学习和创作音乐的参考。

中国音乐史上有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和音乐家,他们为中国音乐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通过学习中国音乐史,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些经典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演奏技巧,了解到这些优秀音乐家的音乐理念和创作方法。

这将有助于我们在音乐创作和演奏中受益,为我们提供一个宝贵的学习和借鉴的资源。

最后,学习中国音乐史也可以促进中国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音乐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中国音乐史,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音乐传统,使其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和传播。

同时,通过学习中国音乐史,我们也可以深入研究中国音乐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为中国音乐的创新和发展提供重要参考和指导。

总之,学习中国音乐史对于我们了解和传承中国音乐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让我们了解中国音乐的起源和发展,了解中国音乐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可以培养我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欣赏能力,为我们提供一个学习和创作音乐的参考;也可以促进中国音乐的传承和发展,使其在当代有更为广泛的影响力和艺术价值。

因此,学习中国音乐史是非常有意义的。

从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研究领域的新拓展看其发展方向和动因

从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研究领域的新拓展看其发展方向和动因
王 安 潮 ,
( .安徽师 范大学 音乐学院 , 1 安徽 芜湖 2 10 ;.中央音 乐学院 音 乐学研 究所 , 4002 北京 摘 10 3 ) 00 1
要 :中国古代音 乐史领 域在 近 2 0年来 涌现 出许 多新 的研 究专题。对这些新的研 究专题进行理论反思 , 有助 于
发现其动 向和动 因, 于时 下和将 来 更好 地开 拓。这 些宏 观 的 学理 综合 将推 动 古代 音 乐史研 究科 学、 有助 快速地
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研究成果大量涌现的阶段 , 期间开辟出了许多新 的研究专题。对这些新 的拓展领域的理
论反思 , 有助于全面认识既往成果 , 开拓新 的研究空间, 使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研究走向纵深 , 更有助于发现其
今 后 的发展 方 向和 动 因 。
1 乐 器 研 究
随着 17 99年曾侯 乙墓发掘工作 的展开 , 一件件乐器展现在人们眼前。其中, 一钟双音” “ 的发现在中国 古代音乐史领域掀起 了乐器研究热潮。在黄翔鹏、 李纯一 、 饶宗颐等一批学者的推动下 , 中国古代乐器研究 出现第一次高潮 , 曾侯 乙编钟” “ 等各种乐器研究热点不断涌现。最近 2 O年的乐器研究 既延续了前一 阶段 的热情 , 又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景象 , 对资料重新整理并进行深入的史学考辨是其主要特点 。 在资料重新整理方面, 黄翔鹏牵头 , 王子初等学者具体实施 的“ 音乐文物” 整理工程将散见于全 国各地 的音乐文物搜集、 整理并予 以集成化出版 , 给其他学者的进一步研究创造了条件 。这一工程是 由于中国出土 乐器的极大丰富所推动的新景观。《 中国音乐文物大系》 各卷本的出版 , 引起 了学界的高度重视 。它 为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图片、 测音及其相关文献等资料参考 , 使得许多后续研究得 以广泛开展 。王子初 据此提出构建新 的学科——音乐考古学 , 并阐释了这一学科 的构建之法。他在《 中国音乐考古学》 中详细阐 述 了该学科 的性质 、 历史发展 、 研究方法、 研究成果 ¨ 刚。书中还介绍 了各个 时期 的音乐考古( 远古 到明清 ) 、

“中国音乐史”概念的界定

“中国音乐史”概念的界定

“中国音乐史”概念的界定【摘要】中国音乐史是中国音乐发展的记录和总结,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通过研究中国音乐史,可以了解中国古代音乐的演变过程,探究不同流派和作品的特点,分析音乐对社会的影响和传承方式。

中国音乐史的特色在于其传统与现代并存,融合了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精髓。

中国音乐史对当代音乐的启示在于传承和创新并重,借鉴历史经验,发展新的音乐形式。

未来,中国音乐史应该更加深入地研究和阐释,为中华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更多有益的思考和借鉴。

【关键词】中国音乐史,重要性,研究意义,发展历程,流派,作品,影响,传承,特点,特色,启示,未来发展方向1. 引言1.1 中国音乐史的重要性中国音乐史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情感和精神世界。

中国音乐史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国音乐史还对于推动当代音乐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通过学习和借鉴中国传统音乐的精华和特色,可以丰富和拓展当代音乐创作的思路和手段,促进音乐创作的多样化和创新性发展。

中国音乐史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音乐艺术传统,可以为当代音乐带来新的灵感和启示。

中国音乐史作为中华文化的精神财富,不仅是历史研究和文化传承的重要依据,同时也对于推动当代音乐的发展和繁荣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中国音乐史的深入研究和传承,有助于加深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促进中华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1.2 中国音乐史研究的意义中国音乐史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对历代音乐发展的深入探讨和分析,可以揭示出中国音乐文化的传承和演变过程,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国音乐的根源和精神内涵。

中国音乐史研究也能够促进国内外学者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学术交流和合作,推动中国音乐走向世界舞台。

通过研究中国音乐史,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音乐,促进当代音乐创作的发展,为中国音乐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中国音乐史研究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对于弘扬中华音乐文化,推动中国音乐产业的发展,以及提升人们的音乐审美素养和文化自信心都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音乐史学研究的现状及未来趋势编者按:至2008年9月下旬,全国高校学生中国音乐史论文评选活动已经举办了五届,历时二十余载。

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该项评选活动就举办了三届,且参评的学生论文数量日增,它所透射出的学科进步及所隐存的问题都值得关注。

藉第五届评奖活动结束之际,本刊约请两位参与论文终评的评委,以学生论文为切入,谈论一下该学科发展的深层次问题。

进步显著尚待完善——对部分第五届高校学生中国音乐史终评论文的讲评戴嘉枋第五届全国高校学生中国音乐史论文评选结束了。

本届论文的评选,经初评委评阅,进入终评的论文共计约65篇。

其中以中国近现代当代史为研究内容的,在本科组的17篇中有8篇,硕士研究生组31篇中有17篇,博士研究生组的17篇中有6篇,共计31篇,约占整个论文数的48%。

从这31篇中国近现代当代史论文的研究内容来看,对音乐家及其思想、作品进行研究的有13篇;就音乐社团、教学单位和期刊进行研究的有7篇;有关某一类器乐、某个区域和时段或某个领域的专题做研究的有11篇。

作为终评委之一,受终评委员会的委托,由我对所审阅的进入终评的中国近现代当代音乐史的学生论文谈一点个人的浅见。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审阅这些论文的整个过程中,我与其讲是在评阅,倒不如说是在学习。

众多同学见解不凡的研究成果,较之以往,进步显著,切实令我获益匪浅。

对本届进入终评的近现代当代音乐史的论文的长处,我粗疏地归纳成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是在选题上有新的开拓。

它综合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从人物研究上来看,涉及的既有吕骥、王光祈、刘天华、黎锦晖、刘雪庵这样已广为人知的音乐家,也有像《此匪石非彼匪石》、《程懋筠研究》、《中国近代合唱事业的先驱——音乐家李抱忱百年诞辰纪念》、《屈文中声乐作品研究》、《音乐教育家顾西林生平与教学研究》等以往音乐史上较少提及甚至没有提及的音乐家,论文《吴梅与近代中国的戏曲改良试论》和《齐如山的京剧改良观》更是将戏曲界的历史人物纳入了自己的研究视野。

二是史料有新的开掘。

如果说如《<战歌>期刊初探——镌刻在期刊上的爱国主义情怀》、《从今虞琴社的创立和早期活动透视中国近代古琴文化的转型》、《北京教会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从“百代小红楼”考察民国时期上海的唱片业发展和影响》、《“文革”期间的专业音乐教育——“中央五七艺术大学音乐学院”及其前后的音乐教育研究》等论文,以其史料上的钩沉索隐,填补了以往近现代当代史研究的某些空白;那么像《中国音乐教育史上的一颗晨星——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系研究》、《国立音乐院“山歌社”及其音乐活动述论》,则以翔实丰厚的史料,大大丰富和完善了我们对这些音乐团体的认识。

三是学术视野从时、空两个方面都有新的拓展。

从一些专题性论文所系时间维度看,中国当代音乐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有近三分之一的论文是论及当代的。

其中既有像《“当代音乐史”学科建设与学术思潮论争述评》和《20世纪80年代“华夏之声”系列音乐会的历史思考》等专门论述当代某一专题内容的,即便诸如《20世纪二胡音乐创作的历史分期及其艺术特征》这样的器乐史,也将研究对象延伸到了当代。

就空间维度而言,一些论文开始与其他领域相结合,形成了边缘学科类型的新颖研究成果,如《中国动画电影音乐艺术特征发展研究(1989年以前大陆部分)》完全可以视为音乐史学与动画电影史的嫁接,而《从“百代小红楼”考察民国时期上海的唱片业发展和影响》,以及像《接纳、推动、分化——论台湾校园歌曲对大陆通俗歌曲(1980年后)发展的影响》、《时代曲流行的历史及其成因研究——以(天涯歌女)、(何日君再来>、(夜来香)为例》、《论当代中国摇滚乐反叛性的缺失》等以流行音乐为研究对象的成果,则带有音乐史学与音乐传播学、音乐社会学交融的性质。

空间维度.拓宽的另一层意义,是包括港澳台地区在内的区域音乐历史研究越来越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如分别对20世纪50年代台湾音乐和对60、70年代香港音乐有着突出贡献的音乐家李抱忱、屈文中的研究,以及像《乐声催战鼓——1937年一1945年晋察冀抗日根据地音乐研究》,都由于其明显的区域性特点而引人注目。

其次,纵观这些论文凸显的另一个特点,是绝大部分的研究成果在史料工作上颇为扎实深入,部分成果还“论从史出”,以史料所得出的新的结论,不同程度地纠正了我们以往的误识讹见。

如《此匪石非彼匪石》经过缜密的史料搜集和辨识,虽然尚不能确认20世纪初发表振聋发聩之《中国音乐改良说》的作者“匪石”究竟是何人,但至少否定了他并非目前人们所公认的那个“匪石”;又如从《乐声催战鼓——1937年~1945年晋察冀抗日根据地音乐研究》中,可以发现秧歌剧这一产生于抗日根据地的奇葩,并非诞生于1942年的延安,而早在1938年就在晋察冀边区问世了;再如,尽管已有不少研究对刘雪庵写作《何日君再来》的过程进行了历史辨正,但通过《(战歌>期刊初探——镌刻在期刊上的爱国主义情怀》,对这本由刘雪庵主编的抗战初期期刊各期内容分丝入缕的剖析,将当年刘雪庵炽热的爱国情怀鲜明地呈现在了人们的面前,使得大家对这位音乐家有了崭新的认识。

值得一提的是,在史料的收集上,许多同学除了严格沿用音乐史学注重文本、曲谱、音像等文献资料搜集、辨正、整理等规范的步骤和程序外,还借鉴了民族音乐学田野工作的方法,通过走访所研究对象的当事人,以其“口述历史”为资料,不但与文献资料起到了互证的作用,而且“口述历史”史料的引用,大大增强了研究成果史料的鲜活性和生动性。

这个特点在博士论文《中国动画电影音乐艺术特征发展研究(1989年以前大陆部分)》中表现得尤为充分。

作者走访了对中国动画电影音乐做出杰出贡献的“知性聚焦人物”吴应炬及其夫人罗允丰,以及金复载和众多动画电影音乐作曲家、指挥家等相关人物,他们的“口述历史”无疑极大地夯实了研究者的史料基础,加上鞭辟入里的分析,使之论述无不“掷地有声”。

这些论文的另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在观念上有所更新。

其中尤为可喜的是,大多数同学都有意无意地认识到了:音乐活动归根结底是“人”的文化现象,历史是“人”已有的存在方式。

对音乐历史的研究,也就是对“人”过去音乐文化存在方式的研究,诚如郭乃安先生曾呼吁的“音乐学,请把目光投向人”。

这不仅体现在像论文《学堂乐歌里的女子世界》中,将学堂乐歌时期反映妇女群体时代诉求的题材内容做了虽略显粗浅、但毕竟起步了的归纳和分析;更为值得注意的,还是博士论文《王光祈留德生涯与西文著述研究——一位新文化斗士走上音乐学之路的“足迹”考析》。

对于这位五四时期创立重要学术团体“少年中国学会”、1920年赴德留学、1936年客死波恩的我国音乐学奠基人,人们似乎已颇为熟知。

然而他在德国16年的经历,除了他发回国内的多种论述外,其生活、学习和工作情况多语焉不详。

此论文围绕着王光祈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采用“关联视角”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各种中、德文献广泛深入地考析查证,一方面对他留学的动因,通过时间的推论,否定以往通常认为的因“工读互助团”失败而留德的说法,有力地提出了他“旅德是多种因素共同实施了影响力所致,但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是他与一位红颜知己之间的约定”的新解;另一方面,对于王光祈由经济学转学音乐的原因,通过对于他当时生活环境、思想状况及大量文献资料的考证,进一步佐证了音乐是王光祈实现其“少年中国”梦想的一个手段,即他希望借助于儒家“礼乐”思想,加上西方科学的治乐手段,最终达到建立一个复兴的中华民族的愿望。

由于论文还对王光祈在柏林大学与波恩大学的学籍、师承,与比较音乐学柏林学派的关系,博士论文写作等情况,以及他先后在法兰克福、柏林、波恩的生活工作及其相关同事的状况,他与德国汉学界的关系等众多从未进入过我们视野的历史文献做出了详细的考析,并对王光祈全部的西文著述通过梳理、考证、翻译和解读,就使得王光祈作为“人”的个体,将其整个旅德生涯的始末又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观念更新的又一标志,是大多数的论文避免了以往选题往往“大而空”的痼症,注重“以小见大”,即通过类似解剖一个五脏俱全的麻雀来阐释鸟的结构的方法进行研究。

如《从今虞琴社的创立和早期活动透视中国近代古琴文化的转型》,即抓住近代颇有代表性的今虞琴社的早期活动,折射出中国近现代琴家由文人琴家、民间的半专业琴家直至职业琴家的身份过渡历程。

而《20世纪80年代“华夏之声”系列音乐会的历史思考》,则以此反映随新时期改革开放进程对社会音乐生活带来的种种影响;带有评论性质的《论当代中国摇滚乐反叛性的缺失》,从摇滚乐与生俱来的“反叛性”着眼,通过文本分析,颇有深度地透析了中国摇滚乐的历时嬗变及其原因。

这样“小处着手,大处着眼”的治学方法,实际上是微观与宏观相结合史学理念的体现,对于同学们来说,又比较易于掌握,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方法。

当然,综观这些参评论文,我们在为他们取得长足进步深感欣慰的同时,也不能不提出某些我认为尚待改善的问题。

一是不少选题依然“旧而浅”或“小而微”。

这表现在一些以吕骥、刘天华、黎锦晖、刘雪庵等音乐家及流行音乐为研究对象的论文(除了极个别论文),无论是资料还是研究视角,绝大多数未超越已出版的相关专著,故而显得陈旧而肤浅。

而某些音乐家的研究,由于所选择的研究对象对于中国音乐历史发展的进程影响甚微,其史学价值自然也不可能太高。

再就是从有些文章可以看出,一些同学在本学科的基础知识方面还有所欠缺。

这既有音乐史学元理论方面的问题,如一篇论文题为《民族音乐学研究方法对中国音乐史学研究的支撑作用》,显然作者并不清楚音乐史学与民族音乐学这两门不同学科在研究对象及其基本方法上的差异,从而受近期某种民族音乐学似乎能涵盖甚至替代整个音乐学其他学科错误观念的影响就擅发议论,其结论自然是很难令人信服的。

同时还暴露出来的另一个基础知识问题,是一些同学在作曲技术理论上功底薄弱。

尽管参评论文中,有类似《中国近代和声技法的调域类型及历史走向》这样专述某一类作曲技术理论历史演进并颇见功力和见地的好文章,但还是有一些论文,在涉及某些作品的音乐本体分析时不免露怯。

如一篇专论某位音乐家作品“民族性”的论文,主要论据无非是他运用了五声音阶及在和声上采用了分解和弦的方法。

这样的分析显然是极不到位的。

三是少数论文虽是作为音乐史论文,所涉及的内容却与音乐并不相干。

如前面提及的关于戏曲界吴梅和齐如山的论文,就他们在戏曲领域的贡献论述颇多,但对音乐上的改革创新没有丝毫的论述,这明显不能列入音乐史的研究范畴。

是不是可以这样看,这次参评论文,无论是谈其进步,还是述其存在的问题,完全可以视作近期中国近现代当代音乐史研究状况的缩影;作为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的学生论文,它也折射出高校中国近现代当代音乐史教学的现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