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秋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认识底和高导学案北师大版
《认识底和高》(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认识底和高》(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今天我要为大家分享的是五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认识底和高》的教案。
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材。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章节是第96页的内容,主要包括底和高的概念,以及如何计算三角形的底和高。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并掌握底和高的概念,能够正确地找出三角形各个角的底,并能够计算出三角形的底和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底和高的概念,能够正确找出三角形的底和高。
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三角形底和高的计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底和高的概念,我准备了一些三角形模型和直尺。
学生们则需要准备好自己的笔记本和彩笔。
五、教学过程1.实践情景引入:我会向学生们展示一些三角形模型,并引导他们找出每个三角形的底和高。
2.讲解底和高的概念:我会向学生们解释底和高的概念,并通过模型展示如何找出三角形的底和高。
3.例题讲解:我会出示一些例题,引导学生们如何计算三角形的底和高。
在讲解过程中,我会强调底和高的计算方法。
4.随堂练习:我会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们自己动手计算三角形的底和高。
我会适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三角形的底和高底:三角形的最长边高:从底到对顶角的线段七、作业设计1.请画出一个三角形,标出它的底和高。
答案:学生可以根据底和高的概念,自己画出一个三角形,并标出它的底和高。
2.计算下面三角形的底和高。
答案:学生可以根据底和高的计算方法,计算出每个三角形的底和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底和高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找出三角形的底和高。
但在计算过程中,有些学生对于如何正确使用直尺还有些困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
对于拓展延伸,我可以在下一节课中引入一些更复杂的三角形,让学生们尝试计算它们的底和高,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
小学数学北师大五年级上册四多边形的面积《认识底和高》导学单
第四单元《认识底和高》导学单【学习目标】1.创设具体的情景,认识图形的高,会用三角尺画出平行四边形、梯形与三角形的高。
2.通过尝试画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创设情境与画高,提高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科学严谨的态度。
【学习重点】会辨认梯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底和相应的高。
【学习难点】会画梯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高。
【知识链接】1.做游戏:开火车钻山洞(1)10名学生,两人一组搭起手当山洞。
(2)其余学生组成一列火车通过所搭建的山洞。
思考:怎么火车在过山洞时,同学们都弯着腰呢?2.常生活中有的横杆。
思考:(1)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2)限高表示什么意思呢?【合作探究】一、观察情境图思考:限高表示什么意思二、教材第51页问题一:你认为“限高”指的是哪一条线段的长度?画一画。
1.如果把桥洞看成是一个梯形,你认为“限高”指的是哪一条线段的长度?2.学习提示:(1)独自动手画出这条线段。
(2)在小组内交流你的想法与画法。
3.填一填。
这一段的长度就是()。
这一段的长度也是()。
如果把桥洞的形状看成是梯形,这就是梯形的()。
三、教材第51页问题二:与同伴说一说什么是梯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高,再认一认。
1.从一个顶点向对边引出的,与底()的线段就是()。
2.梯形中平行的这两条边分别叫做梯形的()和()。
在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中,与高垂直的线段叫做()。
3.梯形可以从()任意一点向()画垂线,画出的这些线段都是(),所以梯形有()条高。
平行四边形可以从边上任意一点向对边画(),画出的这些线段都是(),所以平行四边形有()条高。
从顶点到对边的垂线段的长度就是三角形的()。
由于三角形只有()个顶点,所以三角形只有()条高。
四、教材第51页问题三:你能画出下面图形中给定底边上的高吗?试一试,画一画。
注意:画高的时候,用的都是虚线,不要忘记垂直符号。
【达标检测】一、填一填。
1.三角形有()个顶点,最多可以画()条高。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2 认识底和高-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2 认识底和高-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并会画高;掌握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的意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并会画高。
2.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平行四边形、梯形的特征。
(2)出示教材第54页例1的场景图,提问:从图中你看到了哪些熟悉的图形?引导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2. 探究新知(1)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① 提问:平行四边形的高是什么?②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54页例1的平行四边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高的位置。
③ 教师讲解平行四边形高的定义,并强调高的含义。
④ 学生尝试在平行四边形上画出高。
(2)认识梯形的高① 提问:梯形的高是什么?②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54页例1的梯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高的位置。
③ 教师讲解梯形高的定义,并强调高的含义。
④ 学生尝试在梯形上画出高。
3. 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55页“练一练”第1题。
(2)完成教材第55页“练一练”第2题。
4.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对平行四边形、梯形高的认识。
四、课后作业1. 完成教材第55页“课后作业”第1题。
2. 完成教材第55页“课后作业”第2题。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了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并会画高。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高的含义,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掌握情况,及时进行巩固练习,提高教学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和“认识梯形的高”的教学过程。
以下是对这个重点细节的详细补充和说明:一、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1. 教学导入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平行四边形物品,如平板电视、书桌等,引导学生观察并回顾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如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四单元第2课时《认识底和高》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四单元第2课时《认识底和高》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教材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2课时《认识底和高》。
这一课时主要让我们了解什么是三角形的底和高,以及如何用底和高来描述三角形的大小。
二、教学目标通过这一课时的学习,我希望同学们能够掌握三角形的底和高的定义,理解底和高与三角形大小之间的关系,并能运用底和高来描述三角形。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同学们理解三角形的底和高,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难点是让同学们能够运用底和高来描述三角形的大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学习这一课时,我已经准备了一些三角形的模型和图片,以及一些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我会用一些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引入,比如墙角、三角尺等,让同学们感受到三角形无处不在。
然后,我会详细讲解什么是三角形的底和高,并通过模型和图片让同学们更直观地理解。
接着,我会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同学们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我会对同学们进行评价,看看大家是否掌握了这一课时的内容。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三角形的底和高,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我会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和图示,让同学们一目了然。
七、作业设计作业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巩固所学知识,让同学们用底和高来描述一些三角形;另一部分是拓展延伸,让同学们找出生活中的三角形,并尝试用底和高来描述它们。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对同学们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看看大家是否掌握了三角形的底和高,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同时,我也会鼓励同学们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学设计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需要我们重点关注的。
对于教学内容的把握,我选择了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2课时《认识底和高》进行讲解。
这一课时对于同学们来说是全新的概念,因此,我需要用生动的生活实例和直观的模型图片,引导同学们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底和高的定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2认识底和高|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2认识底和高|北师大版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2认识底和高|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的第四章第二节内容,主题是“认识底和高”。
我们将通过实际情境引入,让学生理解底和高的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什么是底和高,并能够运用这一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理解底和高的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一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如何让学生能够理解并正确运用底和高的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三角板、直尺、圆规等。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铅笔、橡皮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在课堂上展示一些实际情境,比如三角形、梯形等,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2. 概念讲解:我会利用教具和学具,向学生讲解底和高的概念,并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这一概念的理解。
3. 例题讲解:我会通过一些例题,让学生运用底和高的概念解决问题,并解释解题过程。
4. 随堂练习:我会设计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包括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如底和高的概念,以及一些关键的解题步骤。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请画出一个三角形,并标出它的底和高。
2. 请在梯形中画出一个三角形,并标出它的底和高。
答案:1. 三角形的底和高。
2. 梯形中三角形的底和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看学生是否掌握了底和高的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一概念解决问题。
同时,我也会设计一些拓展延伸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践情景引入在教学的起始阶段,我选择了实际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通过展示不同形状的图形,如三角形和梯形,我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这一步骤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帮助他们将新知识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
五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4.2认识底和高丨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4.2认识底和高丨北师大版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 理解并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底和高的概念。
2. 能够准确地画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底和高。
3. 能够应用底和高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底和高的概念,以及如何画出它们的底和高。
难点:如何准确地画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底和高,以及如何应用底和高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通过讲解、示范、练习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梯子、桥梁等,让学生初步感受底和高的概念。
二、新课导入1. 三角形的底和高讲解三角形的底和高的概念,强调底是三角形的任意一边,高是从底到对面顶点的垂直线段。
2. 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讲解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概念,强调底是平行四边形的任意一边,高是从底到对面顶点的垂直线段。
3. 梯形的底和高讲解梯形的底和高的概念,强调底是梯形的任意一边,高是从底到对面顶点的垂直线段。
三、课堂练习1. 让学生尝试画出给定图形的底和高。
2. 让学生尝试找出生活中含有底和高的物体,并画出它们的底和高。
四、讨论与总结1. 讨论在练习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2.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底和高的概念,以及如何画出它们的底和高。
五、作业布置1. 让学生完成教材上的相关练习题。
2. 让学生尝试找出更多的含有底和高的物体,并画出它们的底和高。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底和高的概念,并能够准确地画出它们的底和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通过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底和高的概念,并通过练习和讨论让学生掌握如何画出它们的底和高。
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完)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如何准确地画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底和高,以及如何应用底和高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四.2认识底和高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四.2认识底和高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三角形的底和高的概念,并能够正确画出三角形的高。
(2)掌握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中线及顶角的平分线互相重合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操作、猜想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
(2)通过画三角形的高,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三角形的底和高:(1)三角形的底:在三角形中,任意一条边都可以作为底。
(2)三角形的高:从三角形的顶点向对边作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就是三角形的高。
2. 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中线及顶角的平分线互相重合:(1)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上的高、中线及顶角的平分线互相重合。
(2)这一性质是等腰三角形的一个重要特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等腰三角形的相关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三角形的底和高的概念,并能够正确画出三角形的高。
(2)掌握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中线及顶角的平分线互相重合的特点。
2. 教学难点:(1)如何画出三角形的高。
(2)理解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中线及顶角的平分线互相重合的性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如三角形的边、角等。
(2)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提出问题:如何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对边作垂线?2. 探究新知:(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想等活动,理解三角形的底和高的概念。
(2)学生尝试画出三角形的高,并总结画高的方法。
(3)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中线及顶角的平分线互相重合的性质。
3. 巩固练习:(1)学生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巩固对三角形底和高的认识。
(2)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运用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中线及顶角的平分线互相重合的性质。
五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4.2 认识底和高 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4.2 认识底和高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了解三角形的底和高的概念。
- 学会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 掌握三角形底和高的测量方法。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数学世界的热情。
-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三角形底和高的概念。
-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 三角形底和高的测量方法。
- 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三、教学过程1. 导入- 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引入三角形的底和高的概念。
- 学生分享他们对三角形底和高的理解。
2. 新课导入- 讲解三角形底和高的定义。
- 展示如何测量三角形的底和高。
- 讲解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3. 案例分析- 分析一些典型的三角形,让学生找出它们的底和高。
- 引导学生通过测量和计算,找出三角形的面积。
4. 小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找出三角形的底和高。
- 各小组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5. 实践操作- 学生通过实验,验证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 学生通过测量,找出三角形的底和高。
6. 总结讲解- 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
- 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
7. 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三角形底和高的理解。
- 布置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四、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三角形的底和高的概念有了深入的理解。
- 学生通过实验和测量,掌握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延伸- 在下一节课中,我们将学习如何计算其他多边形的面积。
- 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三角形底和高的知识。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因为这是学生理解和掌握三角形底和高概念的关键环节。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2认识底和高-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2认识底和高北师大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教学的重要性和责任。
在准备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2认识底和高北师大版时,我分析了教材的章节和详细内容,确定了教学目标,难点和重点,并准备了相应的教具和学具。
一、教学内容我选择了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中的第四章第二节“认识底和高”作为教学内容。
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三角形底和高的概念,以及如何通过观察和画图来确定三角形的底和高。
具体内容包括:三角形的底和高定义,底和高的画法,以及三角形底和高的性质。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能够掌握三角形底和高的概念,理解底和高的画法,并能够运用底和高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三角形底和高的概念,以及如何通过观察和画图来确定三角形的底和高。
教学重点则是让学生能够运用底和高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底和高的概念,我准备了三角板和直尺等教具,同时要求学生准备自己的学具,包括三角板、直尺和纸张。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给学生展示了一个实际问题,例如:“在一个三角形中,已知两边的长度,如何求第三边的长度?”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形的性质。
2. 讲解底和高的概念:我使用三角板和直尺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三角形,并解释底和高的定义。
底是三角形的最长边,高是从底到对面顶点的垂线。
3. 讲解底和高的画法:我示范如何通过观察和画图来确定三角形的底和高。
用直尺画出三角形的底,然后从底的一个顶点向对面画一条垂线,垂线与对面的边相交的点就是高的顶点。
4. 性质探讨:我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三角形底和高的性质。
学生可以发现,三角形的底和高将三角形分成了两个直角三角形,而且底和高的长度是相等的。
5. 例题讲解:我给出一个例题,例如:“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已知直角边的长度,如何求斜边的长度?”我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和运用底和高的性质来解决这个问题。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第2课时认识底和高》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第2课时认识底和高》北师大版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第2课时认识底和高》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1.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底”和“高”的概念,并能够正确地使用这两个词汇。
2. 通过例题和练习,让学生掌握如何找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以及如何计算这些高的长度。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概念,并能够正确使用这两个词汇。
2.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找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并计算它们的长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概念,以及如何找出一幅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2. 教学重点:掌握计算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准备一些平行四边形的模型,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操作。
2.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张纸和一把尺子,用于进行课堂练习。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会向学生展示一些平行四边形的模型,并提问他们:“你们认为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2. 讲解:我会向学生解释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概念,并通过实际的模型展示给学生看,让他们能够直观地理解这个概念。
3. 练习:我会给学生一些平行四边形的图形,让他们找出其中的底和高,并计算它们的长度。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认识底和高2. 板书内容:平行四边形的底:与平行四边形相对的边平行四边形的高:从底垂直向上的线段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找出下面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并计算它们的长度。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今天的教学,我发现学生们对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概念有一定的理解,但在找出一幅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时,有些学生还是有些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多地给予他们实际的操作机会,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个概念。
同时,我也可以让学生们尝试自己设计一些平行四边形的图形,让他们更好地运用所学的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我需要特别关注的,因为它们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核心概念至关重要。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认识底和高》导学案教学案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认识底和高》导学案教学案设计2认识底和高导学案设计课题认识底和高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让学生通过认、说、画等活动认识图形的底和高,画图形的高,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规范的语言描述提炼出高的含义,使学生经历从表象到抽象的过程,从而加深学生对高的含义的理解。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的难点是在画一个图形的高的过程中,对高的含义的运用。
因此本节课在高的含义形成后,在画高的过程中,强调了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交流,以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学生准备硬纸板做的平面图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 三角尺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效果检测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5分钟)1.组织学生说一说下面各图形的名称以及它们的特征。
2.揭示课题。
1.回忆学过的平面图形。
并说出这些图形的名称和它们的特征。
2.明确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
1.画出下面直线的平行线和垂线。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20分钟)1.认识梯形的高。
课件出示教材51页问题一中的梯形,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梯形的高是什么样的线段。
2.认识梯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高。
(1)课件出示教材51页问题二中的图形。
提问:指一指这几个图形中哪些线段是底,哪些线段是高。
(2)引导学生想一想什么叫作高。
3.学习画高。
(1)组织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梯形的硬纸板,试着画出给定底边上的高。
(2)组织学生大胆尝试,看能画出多少条高。
(3)组织学生画一画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高。
4.与学生共同总结画平面图形高的方法。
1.观察图形,明确梯形的高是一条垂直线段的长度。
2.(1)自主观察,并指出这几个图形的底和高,然后说说自己的想法。
(2)先思考,然后组内交流、总结。
3.(1)自主尝试画高,然后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画的。
(2)独立画高,交流并说出自己的想法,同时明确梯形有无数条高。
(3)运用画梯形高的方法来动手画一画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高。
五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认识底和高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认识底和高教学设计北师大版概述本篇导学案是针对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中的“认识底和高”一节内容设计的教学计划。
通过该教学计划,学生将能够了解什么是底和高,掌握如何测量、求出三角形面积的方法,并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
教学目标•了解底和高的概念,掌握底和高的测量方法。
•学会使用公式计算三角形面积。
•能够在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
教学重点•理解底和高的概念。
•掌握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
•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教学难点•掌握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新知识1.通过讲解图片,介绍三角形的底和高概念。
2.请一名学生到班级前放下一张三角形图片,要求该学生画出三角形的底线和高线,并解释其含义。
其他同学可以跟随讲解进行研究。
第二步:讲解测量底和高的方法1.讲解如何测量底线和高线,并结合图片进行示范。
2.给学生发放测量工具,让他们自己测量底线和高线,并写下测量结果。
第三步:讲解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1.通过图示,讲解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S=1/2×b×h。
2.请一名学生到班级前在三角形图形上计算出三角形的面积,其他同学可以跟随讲解进行研究。
第四步:练习1.给学生准备一份包含多道题目的练习材料,让他们自己计算出每道题目的三角形面积。
2.教师巡视课堂,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并耐心指导学生正确的计算方法。
第五步:生活中的应用1.展示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三角形,让学生在实际中计算并求出其面积。
2.分享一些实际应用的案例,让学生了解三角形面积的实际应用价值。
教学评估1.课堂讲解和练习的情况及效果。
2.课堂互动和学生练习情况。
3.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及答案正确率。
结语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将能够掌握底和高的测量方法、掌握计算三角形面积的公式,并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
同时,通过多种教学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2认识底和高(4)-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2 认识底和高(4)北师大版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2 认识底和高(4)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1. 底和高的概念: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直角三角形中底和高之间的关系。
2. 三角形高的画法:学会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出一个三角形的高。
3. 三角形底的分类:根据底的不同位置,将三角形分为不等腰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
4. 三角形高的特点: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等腰三角形的高有特殊特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三角形底和高的概念,理解底和高之间的关系。
2. 学会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出一个三角形的高。
3. 能根据底的不同位置,将三角形分为不等腰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
4. 发现等腰三角形的高有特殊特点。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高的特殊特点。
2. 教学重点:底和高的概念,三角形高的画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直尺、三角板、多媒体课件。
2.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三角形模型,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三角形物品,如三角板、三角形的玩具等,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中底和高的关系。
2. 底和高的概念: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直角三角形中底和高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底和高之间的关系。
3. 三角形高的画法:引导学生使用直尺和三角板,尝试画出一个三角形的高,并交流分享画高的方法。
4. 三角形底的分类:让学生观察手中的三角形模型,根据底的不同位置,将三角形分为不等腰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
5. 三角形高的特点:让学生观察和操作,发现等腰三角形的高有特殊特点。
6. 巩固练习:出示一些有关三角形底和高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查对底和高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三角形底高等腰三角形 special feature不等腰三角形七、作业设计1. 题目:判断下列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还是不等腰三角形,并说明理由。
例题:等腰三角形:答案:2. 题目: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出一个任意三角形的高,并标明底和高的位置。
《认识底和高》教案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三角形底和高的基本概念。在三角形中,从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作垂线,顶点到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底和高是计算三角形面积的基础,它们在几何图形学习中具有重要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一个等腰三角形模型,展示底边上的高是如何成为底边的中线,以及这一性质在实际中的应用。
然而,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部分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仍然对如何准确画三角形的高感到困惑。这提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对学生操作技能的指导,让他们在反复练习中掌握方法。
另外,学生在总结回顾环节提出了一些疑问,这说明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知识盲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
《认识底和高》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逻辑推理和空间想象力,提升数学学科核心素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底和高概念,形成几何直观;2.运用逻辑推理,探索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的性质;3.培养空间想象力,学会在实际图形中正确识别和绘制高;4.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增强数学应用的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高应用:将底和高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具体问题时,学生可能不知道如何入手。
高的关系,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认识。
-教师在指导画高时,强调从顶点向对边作垂线,并通过反复练习,提高学生的准确率。
-设计一些贴近生活的实际问题,如计算三角形的面积等,指导学生运用底和高的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2认识底和高-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2 认识底和高北师大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很荣幸地为大家分享我的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2 认识底和高北师大版。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的第75页至第76页,其中涉及到底和高的概念,以及如何通过观察和测量来确定一个几何图形的底和高。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底和高的概念,学会如何观察和测量一个几何图形的底和高,并能够运用这一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底和高的概念,学会如何观察和测量一个几何图形的底和高。
难点在于让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底和高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我准备了一些几何图形模型,如三角形、矩形、梯形等,以及尺子和直尺等测量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向学生展示一些几何图形,如三角形、矩形、梯形等,并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形的底和高。
2. 讲解底和高的概念:我会向学生解释底和高的概念,并通过示例来说明如何确定一个几何图形的底和高。
3. 测量练习:我会让学生分组进行测量练习,使用尺子和直尺等测量工具来测量给定的几何图形的底和高。
4. 例题讲解:我会给学生讲解一些有关底和高的例题,帮助他们理解并运用底和高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5. 随堂练习:我会布置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以巩固他们对底和高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底和高概念图示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学生画出一个任意的三角形,并测量其底和高,记录在作业本上。
答案:学生的作业应该包括所画三角形的底和高,以及测量结果。
答案:学生应该使用底和高的概念,计算出矩形的面积为50cm²。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在课后,我会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看学生是否掌握了底和高的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一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我还会考虑如何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例如通过布置一些更具挑战性的题目,让学生更好地运用底和高的概念。
五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4.2 认识底和高 ︳北师大版(秋 )
五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4.2 认识底和高︳北师大版(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底和高的概念,并能在具体的图形中识别底和高。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使他们能够准确地画出图形的底和高。
3. 使学生能够运用底和高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底和高的定义2. 如何在图形中找到底和高3. 底和高的应用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 底和高的定义2. 底和高的识别和应用教学难点:1. 底和高的识别2. 底和高的应用四、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桥梁、房屋等,让学生初步感受底和高的概念。
第二环节:新课导入1. 讲解底和高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底和高的含义。
2. 通过具体的图形,如三角形、梯形等,让学生观察并找出底和高。
3. 引导学生总结底和高的特征。
第三环节:实践应用1. 让学生自己画出一些图形,并找出它们的底和高。
2. 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底和高的知识进行解答。
第四环节:总结和作业布置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底和高的概念和应用。
2. 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底和高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同时,也要注重实践应用,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完)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部分,尤其是“新课导入”和“实践应用”环节。
这两个环节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底和高概念的关键步骤,需要教师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活动设计来保证教学质量。
新课导入在新课导入环节,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直观的图形来引导学生理解底和高的定义。
首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有底和高?”学生可能会提到桌子、书本、建筑物等。
接着,教师可以展示一些具体的图形,如三角形、矩形、梯形等,并指出这些图形的底和高。
在讲解底和高的定义时,教师需要清晰准确地表述:“在一个三角形中,底是指两个端点在三角形的两条边上的线段,高是指从三角形的顶点垂直于底的线段。
北师大版五年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认识底和高学案
2.你能画出下面图形给定底边上的高吗?
解析1、是2、
点拔
在判断高时,有的学生会容易受到教材和练习的思维定势影响,认为不是,这需要明确只要是平行线上的一点到底的垂线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
而画高题是平时梯形的练习中位置相对倒置的,有的学生可能会认为从上面的底到下面的底的连线就是高,有的学生还会出现以下错误的画法:
归纳
学生在做题时会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这要强调当图形的形状、位置发生了变化而高的概念还是不变。
课后答案(画图略)
作业
一、下面各个图形中的底和对应高分别是哪条线段?请在图中标出来。
二、画出下面图形中给定底边上的高。
存在问题摘要(1). ;(2). ;(3). 。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通过生活情境天桥,让学生探究出。
五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 4.2 认识底和高 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 4.2 认识底和高北师大版学习目标1. 理解概念:让学生理解底和高的概念,知道在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几何图形中底和高的含义。
2. 应用知识:培养学生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识别和应用底和高的知识。
3. 培养技能: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如何计算不同图形的面积,特别是如何确定底和高。
教学重点-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中的底和高- 如何计算不同图形的面积教学难点- 理解不同图形中底和高的概念- 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底和高的知识教学方法- 讲授法: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理解底和高的概念。
- 练习法:通过练习题,让学生应用底和高的知识。
- 讨论法: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加深对底和高的理解。
教学步骤第一阶段:导入- 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图形,如三角形的屋顶、平行四边形的门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图形的特点。
- 问题提出:提出问题,如“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如何计算这些图形的面积?”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第二阶段:讲解和示范- 概念讲解:讲解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中底和高的概念,强调底和高的定义和作用。
- 示范计算:示范如何计算这些图形的面积,特别是如何确定底和高。
第三阶段:练习和应用- 练习题: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对底和高的理解。
- 实际问题:提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底和高的知识进行解决。
第四阶段:总结和反馈- 学生总结:让学生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分享他们对底和高的理解。
- 教师反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指出他们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教学反思- 教学效果: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了解他们对底和高的理解程度。
- 改进措施: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家庭作业- 练习题: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家完成,巩固今天学习的内容。
- 预习任务:布置预习任务,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以上为五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 4.2 认识底和高北师大版的内容,希望能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2017秋五年级数学上册 第四单元 认识底和高导学案 北师大版
第四单元认识底和高教学目标、能够辨认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底和相对应的高。
、会画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指定底和高的长度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
、感受动手操作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运用转化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1、重点:会辨认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底和相对应的高。
2、难点:给出一个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或梯形,利用直角板画出它们对应边的高。
导学过程预估用时及设计意图一、情境引入、创设淘气、笑笑出去游玩,你们帮他们设计去坐车的最近路线吗?、淘气在回家途中,看到了桥洞引发了他的思考——形状、限高米。
二、探索新知(一)探索梯形的底和高师:这个桥洞是什么形状?(说明梯形的特点以及数学上的专有名称:上底、下底),限高米,“高”是指哪一条线段的长度?()学生独立思考,并试着画一画。
()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小组汇报,学生展示。
根据学生所画出来的高,引导学生归纳出梯形的高:从梯形的上底的任意一点,作下底的垂线,这条垂直线段就叫梯形的高。
最后,说说在画高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巩固练习。
(二)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复习平行四边形的特点:两组对边平行且相等。
教师设疑:你能找出平行四边形的高吗?()学生独立思考,并试着画一画。
()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小组汇报,学生展示。
根据学生所画出来的高,引导学生归纳出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向它的时间约分钟创设游玩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复习点到直线的距离的画法。
时间约分钟通过展示学生不同的画法,让学生体会到梯形的高不只有一条(有无数条)。
时间约分钟通过展示学生不同的画法,让学生体会到平行四边形的高有无数条。
对边作一条垂线,这条垂直线段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底。
最后,说说在画高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巩固练习。
(三)探索三角形的底和高()复习三角形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三个顶点、三条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认识底和高
教学目标1、能够辨认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底和相对应的高。
2、会画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
3、能在方格纸上画出指定底和高的长度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
4、感受动手操作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运用转化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
题。
教学重难点1、重点:会辨认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底和相对应的高。
2、难点:给出一个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或梯形,利用直角板画出它们对应
边的高。
导学过程预估用时及设计意图
一、情境引入
1、创设淘气、笑笑出去游玩,你们帮他们设计
去坐车的最近路线吗?
2、淘气在回家途中,看到了桥洞引发了他的思
考——形状、限高4.5米。
二、探索新知
(一)探索梯形的底和高
师:这个桥洞是什么形状?(说明梯形的特点以
及数学上的专有名称:上底、下底),限高 4.5米,
“高”是指哪一条线段的长度?
(1)学生独立思考,并试着画一画。
(2)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3)小组汇报,学生展示。
根据学生所画出来的高,引导学生归纳出梯形的高:
从梯形的上底的任意一点,作下底的垂线,这条垂直
线段就叫梯形的高。
最后,说说在画高的时候要注意
什么?
(4)巩固练习。
(二)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1)复习平行四边形的特点:两组对边平行且
相等。
教师设疑:你能找出平行四边形的高吗?
(2)学生独立思考,并试着画一画。
(3)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4)小组汇报,学生展示。
根据学生所画出来的高,引导学生归纳出平行四
边形的高和底: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向它的
时间约5分钟
创设游玩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
复习点到直线的距离的画法。
时间约7分钟
通过展示学生不同的画法,让学生
体会到梯形的高不只有一条(有无
数条)。
时间约7分钟
通过展示学生不同的画法,让学生
体会到平行四边形的高有无数条。
对边作一条垂线,这条垂直线段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底。
最后,说说在画高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5)巩固练习。
(三)探索三角形的底和高
(1)复习三角形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三个顶点、三条边。
教师设疑:你能找出三角形的高吗?
(2)学生独立思考,并试着画一画。
(3)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4)小组汇报,学生展示。
根据学生所画出来的高,引导学生归纳出三角形的高和底:从三角形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这条垂直线段就是三角形这条边上的高。
这条对边就是它的底。
最后,说说在画高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5)巩固练习
引导学生在底边不够长的时候,可以先做其延长线,再作高。
三、达标检测:
1、画出下面各图形给定底边上的高,并与同伴交流你是怎么画的。
2、在方格纸上画出下面图形,并在小组内进行
交流。
(每个小方格的边长表示1cm。
)
(1)底是3cm、高是2cm的平行四边形。
(2)底是4cm、高是3cm的三角形。
(3)上底是2cm、下底是4cm、高是3cm的梯形。
四、课堂总结:
1、三角形高的画法: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与一
条底边重合,沿着这个底边平移三角板,使另一条直角边在底所对的顶点上,从顶点向底边画一条垂线,顶点到底边的垂直线段就是三角形底边上的高。
如果是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就分别是三角形的底和高,如果是钝角三角形,画高时可用虚线将边延长,再画出高。
时间约7分钟
通过展示学生不同的画法,让学生体会到三角形的高不只有一条(有3条)。
时间约10分钟
通过练习巩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规定底所对应高的画法。
根据已知的底和高画出所对应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时间约4分钟
在回顾总结交流过程中,进一步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底所对应高的画法。
2、平行四边形的画法: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平行四边形的一条低重合,另一条直角边与平行四边形这条底所对的底上的任意一点重合,从这一点向底边作垂线,这点到底边的垂线段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
3、梯形高的画法: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梯形的一个底重合,另一条直角边在另一个底的任意一点上,从这点向对应底边作垂线,这点到对应底边的垂直线段就是梯形的高。
提示:
1、任意一个三角形有三条底边,三条高。
2、任何三角形都只能画出三条高,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能画出无数条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