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弹塑性有限元
弹塑性有限元法
当变形体同时存在大的弹性和塑性变形时,必 须采用弹塑性力学进行分析,相应的有弹塑性 有限元法,其较一般弹性有限元复杂得多。
1、塑性区中应力与应变之间为非线性关系,非线性问 题求解 — 增量法;
2、应力与应变关系不是一一对应的,加载与卸载关系 不同,必须判断是加载还是卸载状态;
3、多种材料硬化模型产生不同的有限元计算公式;
K u Q 非线性方程组
方程组
求解
与ij 有关
与ij 有关
u tt u t uu
和
三、弹塑性有限元处理的技术问题
1、加载增量步长的选定
计算精度与收敛性
加载的增量步长
tt P t P rmin P
增量步终止载荷
初始设定载荷增量
初始载荷 载荷约束因子
2、变形区弹塑性状态的判定
弹塑性变形过程中,变形体内部可能同时存在弹 性区、过渡区、塑性加载区和塑性卸载区等四种不同 状态的区域和单元,计算时必须分别进行处理。
x xy y xy z xy 2
xy
x yz y yz z yz xy yz 2
yz
x y
zx zx
z xy
zx zx
xy zx 2
zx
二、弹塑性有限元方程
由于 非线性的应力应变关系,只能按照增量法求解。
在小变形条件下,对t到t+Δt时刻的增量步进行 分析。设变形体为各向同性硬化材料、且服从Mises 屈服条件和Prandtl – Reuss方程的本构关系,并设t 时刻的变形条件为:单位体积的体积力为tpi;作用 在边界表面ST上的单位面积力为tTi;任一质点的位
移为tui,应变为tij,应力为tij。现以t时刻的变形为
弹塑性力学与有限元-弹塑性应力-应变关系
f ( ij ) 0
df
f
ij
d ij
0
d n 0
f ( ij ) 0
df
f
ij
d ij
0
d n 0
卸载
f ( ij ) 0
df
f
ij
d ij
0
d n 0
《弹塑性力学与有限元》
弹塑性应力-应变关系
加载总则和流动法则
(a) 理想塑性材料
加载和卸载准则
(b) 强化材料
《弹塑性力学与有限元》
《弹塑性力学与有限元》
弹塑性应力-应变关系
加载总则和流动法则
g f1 1 2 2k 0 (AB面)
C
g f2 1 3 2k 0 (BC面)
f2 0
B
对AB面
d1p
d1
f1
1
d1
f1 0 A
d
p 2
d1
f1
2
d1
d1p : d2p : d3p d1 : 1 : 0
d3p
因为有
f
ij
J 2
ij
J 2 sij
sij
2
J2 k 0 y
故理想塑性材料与Mises条件相关 连的流动法则为:
dipj sijd
0
1
x
3
《弹塑性力学与有限元》
弹塑性应力-应变关系
加载总则和流动法则
上式表明应变增量张量与应力偏张量成比例,也可以写成 ➢ Mises屈服条件的流动法则:
d p d p d p d p d p d p
《弹塑性力学与有限元》
弹塑性力学与有限元 —弹塑性应力-应变关系
弹塑性应力-应变关系
弹塑性力学土木工程应用有限元ABAQUS分析课件
A
A0
l0 l
l 0 未变形的长度 A 0 未变形的平面面积
FF l
A A0 l0
nom(ll0)
nominal
n o m 名义应力
真实应力
弹塑性力学土木工程应用 有限元ABAQUS分析
名义、真实应力(变) 名义应变,每单位未变形长度的伸长。
noml0l
ll0 l0
l l0
1
l l0
1 nom
塑性性能的材料实验数据,提供的应变包括塑性应变和弹性应 变,是材料的总体应变。所以总体应变分解为弹性和塑性应变两 项。
弹性应变等于真实应力与弹性模量的比值。
t pl el
el / E
p lte lt/E
p l 真实塑性应变
t 总体真实应变
弹塑性力学土木工程应用 有限元ABAQUS分析
l0d lllnll0
lnl lnl0l
l0
l0
nom
l l0
lnl0 l0lln1nom
弹塑性力学土木工程应用 有限元ABAQUS分析
名义、真实应力(变) 真实应力与名义应力的关系
nom(1nom)
真实应变与名义应变的关系
ln1nom
弹塑性力学土木工程应用 有限元ABAQUS分析
名义、真实应力(变)
弹塑性力学的发展
早期 精确算法 线性问题
如今 数字分析法 非线性问题
实际的需要,软件应用计算 ANSYS、ABAQUS
弹塑性力学土木工程应用 有限元ABAQUS分析
PART.02
名义应力(变)与真实应力(变)
弹塑性力学土木工程应用 有限元ABAQUS分析
名义、真实应力(变)
在ABAQUS中必须 用真实应力和真实应 变定义塑性。
弹塑性问题有限元分析
专硕-
1
材料的弹塑性行为实验
2
材料塑性行为的屈服准则
3
材料塑性行为的流动法则
4
材料塑性行为的强化准则
5
材料塑性行为的模型
研究弹塑性问题的关键在于物理方程的处理。下面主要讨论小 变形情形下的弹塑性问题。
1、材料的弹塑性行为实验
典型的材料性能实验曲线是通过标准试样的单向拉伸与压缩获 得的,如下图所示
但不发生新的塑性流动
4、塑性强化准则 该准则用来描述屈服面是如何改变的,以确定后续屈服面的新 状态,一般可以有几种模型: 等向强化模型 随动强化模型 混合强化模型 5、材料塑性行为的模型 基于以上准则,在根据各种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经过归纳和 分类给出以下几种典型的描述材料弹塑性行为的模型 (1)、双线性Bauschinger随动强化 (2)、多线性Bauschinger随动强化 (3)、双线性等向强化 (4)、多线性等向强化 (5)、非等向强化 (6)、Drucker-Prager模型 所谓Bauschinger效应为反向屈服点到卸载点的数值为 2 yd 。
I1 1 2 3
I2 1 2 2 3 31(2)
I3 1 2 3
基于主应力空间,由等倾面组成的八面体的平面上的正应力和剪应力具有
一些特殊的性质。
设某一点的应力状态为 ij ,其中三个主应力为 1、 2、 3 ,并且1> 2> 3
如果坐标轴与主方向重合,则应力不变量如式(2)
其中 yd 为临界屈服剪应力,将由实验来确定,一般通过单拉实
验获得,由于单拉实验获得的是临界屈服拉应力 yd ,所以通过
以下关系来换算:
如果定义等效应力为
eq
3 2
y
弹塑性力学与有限元-应变分析
如果各点的位移完全相同,物体发 生刚体平移;如果各点的位移不同, 但各点间的相对距离保持不变,物 体发生刚体转动等刚体移动;
《弹塑性力学与有限元》
应变分析
应变—位移关系
连续体内如果各点(或部分点)间的相对距离发生变化, 则物体发生了变形,这时的位移是变形体位移。此物体 被称为有变形或有应变。
《弹塑性力学与有限元》
应变分析
主应变和主剪应变
I1 x y z
I 2
x y
y z
z x
2 xy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 yz
2 zx
x
y
y
z
z
x
1 4
(
2 xy
2 yz
2 zx
)
I
3
x
y z
2 xy yz zx
(
x
2 yz
y
2 zx
z
2 xy
)
x
y z
1 4
xy
yz
zx
1 4
(
x
2 yz
个 Mohr圆一起沿 轴平移一个距离
,该距离等于所叠加的静水应力,
O P3 O M P2 s3
P1
并不改变Mohr圆的大小。
➢ τ轴的位置与屈服及塑性变形无关 ,决定屈服与塑性变形的只是Mohr 圆本身的大小。
m
s2
s1
图 3-4
《弹塑性力学与有限元》
应力分析
应力的Mohr圆
若将τ轴平移到O' ,并使
应变分析
应变—位移关系(几何方程)
同理可得另外两个剪应变 xy, yz ,即有剪应变的表达式:
弹塑性有限元法基本理论与模拟方法
用于模拟流体流动和传热问题 ,如流体机械、航空航天和化 工等领域。
电磁场
用于分析电磁场问题和电气设 备性能,如电机、变压器和天 线等。
声学
用于模拟声音传播和噪声控制 问题,如声学器件和声学环境
等。
04 弹塑性有限元法的基本原 理
弹塑性有限元法的离散化方法
有限元离散化
将连续的物理场或结构体离散为有限个小的单元体, 每个单元体之间通过节点相互连接。
结构强度分析的模拟
结构强度评估
通过弹塑性有限元法模拟,可以对结构的强度进行评估,预测结构在不同载荷下的响应, 确保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疲劳寿命预测
利用弹塑性有限元法,可以模拟结构的疲劳载荷历程,预测结构的疲劳寿命,为结构的维 护和更换提供依据。
结构优化设计
通过模拟结构的应力分布和变形,可以优化结构设计,降低结构重量,提高结构效率。
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
在平衡方程中考虑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以确保模拟的准确性和收 敛性。
弹塑性有限元法的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
边界条件的处理
01
根据实际情况,将边界条件转化为节点约束或单元载荷的形式。
初始条件的设置
02
在非稳态问题中,需要考虑初始条件的设置,以模拟问题的初
始状态。
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的实施
03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弹塑性 有限元法在各个工程领域中得到了广 泛应用,如机械、航空航械设计中,弹塑性有限元法可用于分析各种复杂结构 的应力分布、变形和疲劳寿命等,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安 全性。
航空航天
在航空航天领域,弹塑性有限元法可用于分析飞行器结构 在各种载荷下的响应,优化结构设计,提高飞行器的性能 和安全性。
弹塑性有限元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弹性和塑性理论是现代变形固体力学的分支,弹性和塑性理论的任务,一般就是在实验所建立的关于材料变形的力学规律基础上,用严谨的数学方法来研究各种形状的变形固体在外载荷作用下产生的应力、应变和位移。
弹性理论研究的对象是弹性体,指的是一种物体在每一给定温度下,存在着应力和应变间的单值关系,与时间无关。
通常这一关系是线性的,当外力取消后,应变即行消失,物体能够完全恢复原来的形状,同时物体内部的应力也完全消失。
塑性理论研究物体塑性状态的形成及应力和变形规律,塑性状态是指物体应变足够大时,卸去外载后,物体不能恢复其原有形状而产生残余变形,塑性变形是能量的不可逆过程。
一、弹塑性有限元的优势在研究对象上,弹性和塑性理论除了更精确地研究一度空间问题外,更重要的是研究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不能解决的问题,例如板、壳等长度和宽度远大于厚度的二度空间问题,以及一些长、宽、厚都是同阶大小的三度空间问题。
在研究方法方面,弹性和塑性理论以其提出问题的普遍性和解答问题的严密性为特点。
在弹性和塑性理论中,一般不采用平面截面假设,而是对无限小的体积素列出平衡方程,将问题归结为求解一系列偏微分方程组,弹性和塑性理论最终提供的是整个物体内部的应力分布规律——应力场。
有限单元法的基本思路是把由无限个质点构成的物体,假想地划分成有限个简单形状的单元。
用这种有限个单元的集合体来代替原来的物体,各个单元之间靠结点连接,结点相当于一个铰链,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靠结点传递。
物体被离散后,首先对其中的各个单元进行力学分析,找出单元间的结点力与结点位移的关系,以及各个单元存在着的相同的规律性。
单元分析后,再对整个物体进行力学分析,找出整个物体所有结点的载荷与位移的关系。
这些关系式构成一个线性方程组,引入边界条件后,求解这个方程组,就可以得出基本未知量的解;根据所得到的解,可以进一步得出各个单元的应变和应力。
利用弹塑性有限元法可以准确地找出金属在轧制时的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及没有发生变形的区域,此方法应用于冷轧时可进行更精确的计算。
第四章__弹塑性有限元法基本理论与模拟方法讲解
Pi( k ) P(k 1) Pi(k )
q
(k ) 1
k) (k ) qi( k ) qi( q 1 i
q(k )
q( k 1)
第四章 弹塑性有限元法基本理论与模拟方法
(3) 所有载荷段循环,并将结果进行累加
第四章 弹塑性有限元法基本理论与模拟方法
4.2 材料非线性问题及分类
为了与初始屈服应力相区别,我们称之为后继屈服应力。 与初始屈服应力不同,它不是一个材料常数,而是依赖 于塑性变形的大小和历史。 后继屈服应力是在简单拉伸下,材料在经历一定塑性变形 后再次加载时,变形是按弹性还是塑性规律变化的界限。
第四章 弹塑性有限元法基本理论与模拟方法 第四章 弹塑性有限元法基本理论与模拟方法
第四章 弹塑性有限元法基本理论与模拟方法
F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nom
s0
F nom A0 L nom L0
L
nom
s0
nom (1 nom ) p e ln(1 nom ) E
x1 x x 2 , xn
F(x)=0
f1 (x) f ( x) F ( x) 2 , f n ( x)
0 0 0 0
第四章 弹塑性有限元法基本理论与模拟方法 第四章 弹塑性有限元法基本理论与模拟方法
和简单应力状态相似,材料在复杂应力状态下同样 存在初始屈服和后继屈服的问题。
材料在复杂应力状态下,在经历初始屈服和发生塑性 变形后,此时卸载,将再次进入弹性状态(称为后继弹 性状态)。
第四章 弹塑性有限元法基本理论与模拟方法 第四章 弹塑性有限元法基本理论与模拟方法
弹塑性有限元分析汇编
2018/12/1 7
单轴试验下材料的弹塑性性态 (2/3)
单轴实验经过以下阶段:
f 1, 2 , 3 C
考虑到塑性变形与静 水压力无关的特点
F J 2 , J3 C
至今已出现许多屈服理论。我校俞茂宏教授在这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屈服函数: 是描写屈服条件的函数。不同屈服条件,其屈服函数不尽相同。
第二章 弹塑性有限元分析
目的:以弹塑性问题为例,介绍材料(物理)非线性问 题)的有限元方法。 特点:与线性有限元方法比较,本构关系不再符合线弹 性的Hooke定律 内容:
引言 单轴试验下材料的弹塑性性态 屈服条件、屈服面与屈服函数 塑性本构关系 弹塑性问题的有限元解法
2018/12/1
2018/12/1
9
屈服条件、屈服面与屈服函数屈服条件:材料进入塑性后,又称材料发生了屈服。屈服条件,又称屈服准则, 是判断材料处于弹性阶段还是处于塑性阶段的依据。在复杂应力状态下, 各应力分量可组成不同的屈服条件。 屈服面: 对于单向应力状态,其屈服条件可以写成
s
可以看出,描述一维问题的屈服条件需要应力-应变曲线上的一个临界点(屈 服点),描写多维问题的屈服条件就需要应力或应变空间的一个临界曲面,该曲面 称为屈服面。
强度限 b 弹性限 s
A
1) 线弹性阶段:加载开始直至比例极 限,材料表现为线弹性行为。 2) 非线性弹性阶段:继续加载直至弹 性限,材料表现出非线性弹性行为。 在此之前完全卸载,材料将沿原加 载曲线返回而无残余应变。(注: 比例限与弹性限非常接近,一般不 做区分) 3) 塑性阶段:继续加载,材料可承受 更大应力,称为材料强化,并伴随 出现塑性应变。至A点以前卸载, 路径接近直线,即处于弹性卸载状 态,其斜率等于加载斜率E。 4) 破坏点:继续加载至可承受的最大 极限应力,试件出现颈缩而破坏, 称为强度极限。
板料的弹塑性变形的有限元方法求解的一般步骤
板料的弹塑性变形的有限元方法求解的一般步骤
板料的弹塑性变形的有限元方法求解的一般步骤:首先建立冲压过程的力学模
型,其次建立相应的有限元分析模型,依据板料变形特性选定壳体单元类型并确定
有关参数,然后根据板料变形特性选定弹塑性本构关系及有关参数,依据板料和模
具的表面特性及其润滑状态选定摩擦定律及参数,最后对压料板的刚体运动和板料
的弹塑性变形进行求解。
在这些步骤之中,模型、参数的选取将影响到有限元模拟的精度。
而板料的弹
塑性本构关系作为影响有限元模拟精度的主要原因之一,对它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
要。
在板料弹塑性本构关系的研究中,如果确定了材料的屈服准则,推导出弹塑性
矩阵,再结合一定的强化规律,就可推导出相应的本构关系的一般表达,在给出相
关屈服准则的表达式后即可方便地得到相应本构关系的显式表达,对于这些准则的
应用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因此,对屈服准则的研究成为研究板料变形行为的关键问
题。
材料的本构关系是精确模拟材料变形的力学基础,引入正确的本构方程,是有限元模拟板材冲压成形的一个重要环节。
近年来,很多各向异性屈服准则相继提出,本文则主要对较有影响的一些各向
异性屈服准则进行介绍。
各向异性使板料在不同方向上的力学性能产生差异,对板料的屈
服行为包括初
始屈服和后继屈服均有显著影响,继而影响板料的本构关系。
如果确定了材料的初
始屈服面,即确定了屈服准则,那么结合一定的强化规律,就可以推导出相应的本
构关系式,而本构关系确定后,材料在变形过程中的应力应变行为也可以预测,因
此准确的描述板料的屈服行为对于研究板料塑性变形有着十分重的意义。
弹塑性力学基础与有限元分析-接触分析实例
06
结论与展望
结论
1
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有限元模拟,深入研究了弹 塑性力学基础与有限元分析在接触分析中的应用。
2
研究结果表明,弹塑性力学基础与有限元分析在 接触分析中具有较高的精度和可靠性,能够有效 地模拟复杂接触问题。
3
本文所采用的有限元分析方法在处理接触问题时 具有较好的通用性和扩展性,为进一步研究复杂 接触问题提供了有力支持。
弹塑性本构模型
弹塑性本构模型的定义
弹塑性本构模型是描述弹塑性材料力学行为的数学模型,它通过应力应变关系来描述材料的弹塑性行 为。
常见的弹塑性本构模型
常见的弹塑性本构模型包括Mohr-Coulomb模型、Drucker-Prager模型、Cam-Clay模型等。这些模 型在描述材料的弹塑性行为方面各有特点,适用于不同的材料和工程问题。
接触面完全贴合,无相对运动。
滑动状态
接触面部分贴合,存在相对运动。
混合状态
接触面同时存在分离、粘结和滑动。
接触检测与跟踪
初始接触检测
确定初始状态下接触面的位置和状态。
接触状态跟踪
实时监测接触面的运动状态和相互作用。
接触面更新
根据接触状态调整接触面的几何形状和参数。
接触刚度与阻尼
1 2
接触刚度
描述接触面间的相互作用力与相对位移的关系。
求解阶段主要进行有限元 方程的求解,得到各节点 的位移和应力等结果。
ABCD
前处理阶段主要完成有限元 模型的建立和网格划分,为 求解阶段提供输入数据。
后处理阶段主要对求解结果进 行可视化、分析和评估,为工 程设计和优化提供依据。
04
接触分析原理
接触状态描述
分离状态
弹塑性力学与有限元-屈服总则和弹塑性应力-应变关系
静水压力部分对塑性变形的影响可忽略,故屈服条件也可用主偏 量应力或其不变量表示:
f(S1,S2,S3) 0 f(J1,J2,J3) 0 f(J2,J3) 0 (6.4)
《弹塑性力学与有限元》
屈服总则和弹塑性应力-应变关系
屈服总则定义
➢ 应力空间和主应力空间
为讨论方便,在此引入应力空间的概念,所谓应力空间就是以应力 为坐标轴的空间。显然应力空间是一个六维空间,空间中的每一个点 都代表一个应力状态,应力的变化在应力空间中将会给出一条曲线, 称为应力路径,根据不同应力路径所进行的实验,可以定出从弹性阶 段进入塑性阶段的各个界限,即屈服点。把这些点连接起来就形成了 一个曲面(超曲面)称为屈服面,而描述这个屈服面的数学表达式称 为屈服函数或屈服条件。对于各向同性材料,屈服条件不应与坐标轴 的选取有关,因此屈服条件可以在主应力空间中表示.
《弹塑性力学与有限元》
屈服总则和弹塑性应力-应变关系
屈服总则定义
➢ 应力空间和主应力空间 L直线:主应力空间中过原点并与坐标轴成等角的直线。
其方程为 s1 s2 s3 显然,
L直线上的点代表物体中承受静 水应力的点的状态,这样的应力 状态将不产生塑性变形。
s1
s3
L直线
s2
《弹塑性力学与有限元》
《弹塑性力学与有限元》
屈服总则和弹塑性应力-应变关系
屈服总则定义
➢ 屈服曲线的方程
屈服曲面是一个等截面
柱面,其母线平行于L直线
,并且此柱面垂直于π平面 。屈服曲线:屈服曲面与π 平面相交所得的一条封闭曲 线,或称屈服轨迹。
屈服曲面
s 3 L(s1 s 2 s3)
平面
屈服曲线
o
s2
弹塑性问题有限元分析讲述
nz nz
xz yz
0 0
nx zx
ny zy
nz ( zz
n)
0
这是关于nx , ny , nz的齐次线性方程组,其非零解的条件为行列式
等于零
展开可得:
n3
I1
2 n
I 2
n
I3
0(1)
其中
I1 xx yy zz
I2
xx
yy
xx zz
zz
yy
xy2
2 yz
2 zx
设该点有一斜面的应力矢量为p,它与 ij 保持平衡,该斜面的法线n的方
向为p余1 弦 为1nnxx、, pn2y、nz ,2n由y , 合p3 力 平3衡nz 可,以于得是到该p面在上坐的标与轴p方等向价的的三正个应投力影分n 和别剪
应力 n 的关系为:
2 n
p2
n2
2 1
nx
22ny
32nz
px nx n , py ny n , pz nz n
其中 nx , ny , nz 为斜面外法线n的方向 余弦
△ABC △S △BOC nx△S △COA ny△S △AOB nz△S
由 Fx 0
px△S xxnx△S yxny △S zxnz △S Fx△V 0
当OABC P :
弹性 极限
应 力
加 载
卸 载
塑性应变 弹性应变
断裂 应变
在实际结构中,真实的情况是材料处于复杂 的受力状态,ij 即中 的各个分量都存在,如何基 于材料的单拉应力-应变实验曲线,来描述复杂 应力状态下材料的真实弹塑性行为,就必须涉及 屈服准则、塑性流动法则、塑性强化法则这三个 方面的描述,有了这三个方面的描述就可以完全 确定出复杂应力状态下材料的真实弹塑性行为
弹塑性有限元法基本理论与模拟方法
弹塑性有限元法基本理论与模拟方法弹性本构关系:弹性本构关系是描述材料的弹性行为的数学模型。
常见的弹性本构模型包括线性弹性模型和非线性弹性模型。
线性弹性模型假设应力与应变之间的关系是线性的,而非线性弹性模型则考虑了应力与应变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如Hooke定律和多项式模型等。
塑性本构关系:塑性本构关系是描述材料的塑性行为的数学模型。
常见的塑性本构模型有单一的本构模型和多线性本构模型。
单一本构模型假设应力与应变之间的关系是单调递增的函数,而多线性本构模型则将塑性行为分段描述,适用于复杂的应力和应变关系。
一般在工程中,弹性本构关系常与塑性本构关系相结合,用于模拟材料在加载过程中的弹性和塑性变形。
有限元方法:有限元方法是一种将连续介质离散成有限个子域,并建立一个代表离散网格的有限元模型进行求解的方法。
在弹塑性有限元方法中,将结构或材料划分成无限形状的有限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一组本征坐标。
然后根据问题的对称性和几何形状,选择适当的数学模型,建立方程组。
模拟方法:在弹塑性有限元法中,首先要确定问题的边界条件,包括力、位移或边界反应。
然后,应用合适的数值方法,如有限差分法或有限元法,对弹塑性问题进行离散求解。
通常采用迭代法进行求解,不断更新单元应力和应变,直到达到一定的收敛准则。
在实际应用中,弹塑性有限元法可以用于模拟多种材料和结构的力学行为,如金属、混凝土、岩土、复合材料等。
通过合理选择材料模型和有限元网格,可以准确地模拟材料的应力、应变分布以及变形情况。
总之,弹塑性有限元法是一种基于有限元法的理论框架,用于模拟材料和结构在加载过程中的弹性和塑性行为。
它包括弹性本构关系、塑性本构关系、有限元方法和模拟方法等几个方面,可以应用于各种材料和结构的力学分析和设计中。
《弹塑性分析》课件
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弹塑性分析
随着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出现,对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弹塑性分析将成为未来的重要研究方向 ,包括对超弹性、粘弹性、粘塑性等方面的研究。
人工智能在弹塑性分析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在许多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未来可以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弹塑性分 析中,如利用机器学习算法进行模型预测和优化等。
03
建立每个单元的平衡方程,通过求解这些方程得到整个系统的
近似解。
弹塑性分析的有限元模型
材料属性
考虑材料的弹性模量、泊松比、屈服强度等 参数。
初始条件
设定模型在分析开始时的状态,如初始应变 、初始应力等。
边界条件
根据实际情况设定模型的边界条件,如固定 、自由、受压等。
载荷
根据实际情况施加适当的载荷,如集中力、 分布力等。
在建立弹塑性本构模型时,还需要考虑材料的 硬化或软化行为,以及温度、应变速率等对材 料力学行为的影响。
Hale Waihona Puke 03弹塑性分析的有限元方法
有限元方法的基本原理
离散化
01
将连续的物理系统离散成有限个小的单元,每个单元具有特定
的形状和大小。
近似解
02
用数学模型描述每个单元的行为,并使用近似解代替精确解。
平衡方程
弹塑性分析
目 录
• 弹塑性分析概述 • 弹塑性本构模型 • 弹塑性分析的有限元方法 • 弹塑性分析的实例 • 弹塑性分析的展望与挑战
01
弹塑性分析概述
弹塑性材料的定义与特性
弹塑性材料
弹性
塑性
弹塑性材料的特性
边坡稳定的弹塑性有限元分析法探讨
l T d s S N
l
—
3 强度 折减弹塑 性有 限元 分析高 边坡的模型
本文将岩体高边坡问3 . 1有限元 模型
4 边坡破 坏状态 的确定 2 对边坡 进行强度 折减弹 塑性有 限元分析 时 ,边坡 的稳 定 I通常采 用 生 解 的不 收敛 陛作为破 坏标准 。在 最大迭 代次数 内 , 如果计算 不能收 敛 , 就 意 味着没有 发现 同时既 能满足破 坏准 则又 能满足 整体 平衡 的应力 分布 ,
科 技 论 坛
・1 5・
边坡稳 定 的弹塑性有 限元 分析 法探讨
申 启 飞 ’ 夏 正 兵
(、 1 紫琅 职 业技 术 学 院 , 苏 南通 2 6 0 2 南通 市广 播 电视 大 学 , 苏 南通 2 6 0 ) 江 20 0 、 江 20 0
摘
要: 强度折减有 限元分析 法, 最早由 G i h 等提 出。 r s  ̄t 在我 国, 郑颖人 等将其称 为“ 强度折减法” 这种 方法分析边坡稳定性 问题 的 。
基 本 思 想 与传 统 的 极 限 平 衡 方 法 一 致 , 可称 之 为 强 度储 备 安 全 系数 法 。 均
关键词 : 强度折减 ; 有限元分析 ; 安全
位置 和形状 。 基于强度 折减理 论 的有 限元法 分析边 坡稳 定 『 生的基本 原理 , 边 是将 研究发现, 陛参数 E和 的值虽然对{ 弹 坡岩 体 的实际强 度参 数 c t 值 同 时除 以一个 折 减 系数 得 到一 组 影响 , 、n a 但对分析边坡的稳定数安全系数的影响却很小, 故具体边坡的分析 时, E和 的取值可粗略些。岩体的重度 7 对 是用于计算节点自重荷载 折减后的新的 ca ̄值 , 'n’ 即 t c, 一 — c , 的。廿|的自重荷载与岩石的重度是成正比的。岩体的抗剪强度参数计 : aca ( r tn— tn ) a ‰ ( 算时采用有效指标 c 1 ) 和 。当 取值偏大, C 或 和 的取值偏小时, 计算 然后将折减后的C 、 值作为新 的材料参数代人有限元进行试 的边坡 安全系数 是偏大 的。 与传统的极限平 祛 I 坡的稳定 陛问题一样 ,强度折减有限元 j 算。当有限元计算收敛时, 取 稍大一些后再试算, 直到有限元计算不 收敛时为止。 当由于强度参数的折减而造 或有限元计算不收敛时 , 说明此 分析中最重要的岩体参数是有效强度指标 C 、 和重度 。 时岩体达 到临界极 限状态 , 发生剪切破 坏 。就 可得到 临界滑动 而 、 边坡 边 3 . 3岩体重力荷载的计算 坡的应力 、 和安全 系数 。 位移 在每—个单元 匕j 由岩体 自 重产生的重力荷载 p ) ( 按下面的积分式 e 这种强度折减技术特别适合用有限元方法来实现 , 适合于对理想弹 求得 : 塑性岩体 的二 维平而 应变 问题 的分析 。 早在 17 年 Zeke i 就用此 95 ini c w e : 1 = = 方法分析边坡稳定, 只是由于需要花费大量的机时而在具体应用中受到 限制 。后来 , n 给 出 了用 有 限元 方法 分析 边坡 稳定 性误 差 产生 的原 Wog 其中, 为单元而积,表示单元号。 S e 这个积分结果是将每个单元的面 因。现在,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有限元计算技术的提高, 强度折减有限元 积与岩体的重度的乘积作为单元重力荷载 , 然后再分配到各个节点上。 法 正成 为 边坡 稳定 分 析研 究 的新 趋 势 。例如 , gi 和 M t U a等 as 以及 u等 4 边坡的稳 定安全 系数的求解 方法 D w o 等都对 此做了进 一步的研究 。 a sn 传统的极限平衡法分析边坡稳定性时 ,最危险滑动而的准确搜索往 2 强度 折减弹塑性 有 限元 分析的基本 方法 往较为困难 。纯粹的数值分析方法如有限元法等, 通常也只能得出边坡 按增量理论, 岩体的弹塑l 生应力一应变关系为: 应力 、 位移、 生区等, 塑l 而无法直接得到边坡的安全系数。 强度折减技术与 { o} ( 一(一r[ 1 d ) d = 【 ] 1 ) D D ) e { ( 有限元汁算方法的结合, 2 ) 则可以在计算边坡应力、 位移 、 塑性区的基础上 , 式 中,D】 弹 I矩阵 , 为 塑性矩 阵。 [ 为 生 [ 】 D 直接得 到边坡 的破 坏而特征和稳 定 J 生安全 系数 。 41强度折减 有 限元 分析法对 边坡安 全系数 的定义 『e I lD】 D I [。 D na 指 出 , u cn 边坡安 全系数 可以定义 为使边坡 刚好达 到临界破 坏状 [ l DP : l l l ! 态时对岩体的剪切强度i 折减的程度, 亍 即定义安全系数是岩体的实际 剪切强度与临界破坏时折减后的剪切强度的比值。按照强度折减理论 , 当由于强度参数的折减而造成有限元计算不收敛时, 边坡发生剪切破坏 , r 按下式 计算 : 则在此前最后一次收敛计算所对应 的强度参数的折减系数 即可定 r=一f / 一 ) o( ( 义为边坡 的稳定 『安全 系数 即: 4 ) 生 式中, 为初始应力状态( f o 弹性对 应的屈服函数值 为试探应力状态 c 或 一 崖 寸 应的屈服函数。 rl 使用弹陛矩阵: rO 使用完全塑性 当 = 时, 当 = 时, - L 1 a 矩阵: << 时, 当0 rl 表示单元由弹性 向弹塑性状态过渡 , 使用弹 一 塑性矩 式中,, 分别为在有限元计算的最后一次收敛计算所对应的强 c、 阵。 度参数折减值。
弹塑性力学与有限元-若干应用实际考虑和线性代数方程组的解法
1.0
1.0
1.0
显然,当采用减缩积分时,当网格加密增加单元数,可以提高计算精
度, 较好地克服了剪力自锁.
《弹塑性力学与有限元》
若干应用实际考虑和线性代数方程组的解法 等参单元计算中数值积分阶次的选择
➢ 数值积分与矩阵奇异性 采用线性减缩积分却引出了另外的问题,即所谓奇异能量模式( hourglassing-沙漏现象)而导致非正常变形出现.考察一小块矩形材 料受纯弯曲,用线性减缩积分
网格划分:M1至M5,三角形单元数是矩形单元数的2倍;网格M5, T3、Q4的自由度为16,T6的自由度为42,Q8的自由度为36。
《弹塑性力学与有限元》
若干应用实际考虑和线性代数方程组的解法
建立有限元计算模型应遵循的一般原则
➢ 单元类型和形状的选择
此悬臂梁在端部的垂直位移需要考虑横 向剪切的影响,可按弹性力学解出:
v
PL3 3EI
6PL 5GA4源自0.034.03单元(T:三角形Q:矩形) NDL单元自由度数
模型
积分点数
T3(CST)
6
位移模型
1
重点和应掌握的内容
➢ 建立有限元计算模型应遵循的一般原则 ➢ 采用基于最小位能原理的位移元进行有限元分析所得应力结果
的性质及其近似性的表现和常用的几种改善应力结果的方法 ➢ Wilson非协调元的特点和分片试验的意义及实施方法 ➢ 子结构方法的特点、使用条件和实施步骤 ➢ 有限元建模中有效利用结构对称性和周期性的方法 ➢ 高斯消去法和三角分解法的原理和算法步骤 ➢ 几种常见迭代解法的原理和计算步骤,以及它们的各自特点
建立有限元计算模型应遵循的一般原则
单元形状: 三角形单元比较适合不规则形状 四边形比较适合规则性状
弹塑性力学及有限元法_
写成矩阵形式
R11 cos 2 θ x 1 Ry1 EA cos θ sin θ 1 = Rx 2 l1 − cos 2 θ R1 2 − cos θ sin θ y cos θ sin θ sin 2 θ − cos θ sin θ − sin 2 θ − cos 2 θ − cos θ sin θ cos 2 θ cos θ sin θ
单元刚度矩阵的子矩阵 K ij 表示:当单元 e 中节点 j 取单 位位移,且其它节点位移为零时,对应于 i 节点的节点力。
第五章 有限元法简介
单元1的节点力和节点位移的关系可写成
R1 K11 = R2 K 21
1
K12 K 22
1
δ1 δ 2
1 θFx1(u1) 3 Fx3 (u3) Fy1(v1 ) Fy3 (v3) y 2 o x
1
Fy2 (v2) Fx2(u2)
2
图5-1 简例结构图
第五章
分析步骤:
有限元法简介
2
1
1 1 Ry2(v2) 1 1 Rx2(u2)
1. 离散结构物为有限个单元 分为2个单元,第一个单元的节点编号 为1和2,第二个单元的节点编号为2和3。 对于第一单元,在第1、2节点处的节点力 为 R 11 , R 11 , R 1 2 , R 1 2 ,表示节点施加在单元1上 x y x y
1 − cos θ sin θ u1 1 2 − sin θ v1 cos θ sin θ u1 2 1 si成
R11 k x 1 11 Ry1 k21 1 = Rx 2 k31 R1 k41 y2 k12 k22 k32 k42 k13 k23 k33 k43
弹塑性有限元课件
DB
J
d
d
d
Ve
二维问题
K e
B T
DBt d x d
y
1 1 B T 1 1
DBt
J
d
d
平面应力
K e 66
BT 63
D 33
B
tA
36
Kiei
K
e ji
K
e ij
K
e jj
Kiem
K
e jm
Kme i
Kme j
K
e mm
1
•
D
E
1
2
0
1 0
1
2
K
1
3 2
4
5
(a)
s r 1 (2) 3 4 5 6
1 (2) 3 4 5 66
(b)
d 3, f 2; B 312 8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a)
1
3
5
7
9
11
2
4
6
8
10
12
(b)
b比a情况可节省存贮单元
(5)[K]是一个奇异阵,在排除刚性位移后,它是正定阵。
m
K
u
m
K
e
u
m
BT
2 22
11 22
3
2 12
Dp
E
11 22 2
Q 1 2
11 22 22 11 22 11 2
1
11
22
12
1
22 11 12 1 2 122
弹塑性力学与有限元
x yx zx X 0 x y z
《弹塑性力学与有限元》
应力分析
平衡微分方程
x xy xz 2u X 0( 2 ) x y z t yx y yz 2v Y 0( 2 ) x y z t zx zy z 2w Z 0( 2 ) x y z t
《弹塑性力学与有限元》
应变分析
应变—位移关系(几何方程)
根据泰勒级数展开式,可得:
f 1 ( x , y , z ) 1 2 f 1 ( x, y , z ) 2 u1 f 1 ( x , y , z ) dx dx 2 x 2! x
略去高阶项后得到:
u u1 u dx x
《弹塑性力学与有限元》
应变分析
应变—位移关系(几何方程)
同理可得另外两个剪应变 xy, yz ,即有剪应变的表达式:
xy
yz
zx
u v y x
v w z y u w z x
说明:剪应变的正负号
ij 0(i, j x, y , z )表示夹角变小 ij 0(i, j x, y , z )表示夹角变大
应变分析
应变—位移关系
位移—由于外部因素如载荷或温度
变化,物体内部各点空间位置发生的
变化 ;
如果各点的位移完全相同,物体发
生刚体平移;如果各点的位移不同, 但各点间的相对距离保持不变,物 体发生刚体转动等刚体移动;
《弹塑性力学与有限元》
应变分析
应变—位移关系
连续体内如果各点(或部分点)间的相对距离发生变化, 则物体发生了变形,这时的位移是变形体位移。此物体 被称为有变形或有应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Kij
Kim
Kin
m
K rs 22
K
e rs
e1
K 叠加
K
j1
K ji
K jj
K jm
K
jn
r 1, 2,
, n;
s 1, 2, , n
K
m1
K mi
K mj
Kmm
K
mn
K
n1
K ni
K nj
K nm
Knn
m
m
K e 2n2n
u 2n1
Fe 2n1
e1
e1
7.30
7.2.2 整体刚度矩阵
m个单元n结点弹性体,结点位移是整个集合体的未知量,写成 u 3n1
将已知单元结点位移、刚度(影响系数)和结点力放在相应位置上,其余用零充填, 然后叠加
F eT 13n
0T 0T
0T FeT 0T
0T
u eT 13n
0T 0T
0T ueT 0T
0T
e
7 小变形弹-塑性有限元法
弹性体体积为V,以m代表单元数;n表示结点总数。{u}表示系统结点位移
的列阵。
u ux1 uy1 uz1 ux2 uy2 uz2 uxn uyn uzn T
S
上外力
p
用静力等效的原则化到相应的结点上去,结点载荷列阵为:
F Fx1 Fy1 Fz1 Fx2 Fy2 Fz2 Fxn Fyn Fzn T
9
11
2
4
6
8
10
12
(b)
b比a情况可节省存贮单元
(5)[K]是一个奇异阵,在排除刚性位移后,它是正定阵。
m
K
u
m
K
e
u
m
BT
DBtAu
uT K u eT DetA e1
e1
e1
m
只有在每个单元中都有
e 0,
才有eT DetA 0 e1
否则它大于零。整个集合体排除了刚性位移 e 0 即 u 0
p
Re ,Pe ,Qe 分别为集中力、面力、体力移置到单元结点上得
到的等效结点力 均质等厚的三角形单元,重力引起的等效结点力只需把1/3的重量 移置到结点上;作用在长度为的L三角形一个边i,j上强度为p的均布 表面力,只需ptL/2把移置到结点i及j上 ;
线性分布载荷,如在结点i处强度为零,在结点j处强度为p, 则合力大小为ptL/2 ,只需将合力的1/3移置到结点i,2/3移置 到结点j.
1 222 1 2 S
11 33 1 2 S
22 33 1 2 S
1 332 1 2 S
S 2 2 1
3 3G
1112 S
2212 S
3312 S
1
2 12
2S
11 23 S
22 23 S
33 23 S
12 23 S
1
2 23
2S
11 S
31
22 S
r i, j, m; s i, j, m
平面应变 E E (1 2 ); (1 )
K res
E(1 )t
4(1 ) 1 2
A
brbs
1 2 2(1
)
cr cs
1
crbs
1 2 2(1 )
br cs
1
br cs
1 2 2(1
)
crbs
cr cs
1 2 2(1
)
brbs
FF32
F4
已知 : ux1
1, ux2
3
1 0 0 0 ux1
1
0 0 0
K 22 0 K 42
0 1 0
K 24 0 K 44
u y1 u x 2 u y2
F2 F4
K 21 1 3
K 41 1
K
23
3
K 433
●把上式左端已知位移对应的i行i列的交叉刚度系数(i≠j)置 零●,已对知角位线移1,刚对3 度应系的数行(交i叉=刚j)度置系1,数对乘应位的移载后荷移项至置右已端知与位载移荷;项
d
硬化曲线上:
d dp
T
d d p
1
(2)
弹塑性共存: d de dp d Dde
d D d dp
(3)
T
T
2
d
D
d dp
(1)
T
T
d
p
D
d
D
d
p
T
d
p
Dd
T
D
T
1
dp
Dd
T
D
3
d
D
d
增量理论
d D d ep
由Mises屈服条件(3.17)和Prandtl-Reuss 方程
3 2
ij
ij;
3 11 , 11 2
, 312 , 12
塑性应变增量矢量39页
3 ij
2
等效应变增量
式(3.48)
d
p ij
3 2
d
P
ij
dp
d
p
d
ij
d ij
d
T
ue ux
uy
T
uz
N ue
u e uxi uyi uzi uxm uym
uzm T
e x y z xy yz zx T Bue eT ueT BT
e x y z xy yz zx T DBue S ue
S DB
7.2.1单元刚度矩阵
变分原理中积分看成是不同子域积分的总和,求和的积分=各 积分求和,故可将变分原理分别用于各个单元
Ku F
此矩阵是单元刚度矩阵扩到 2n 2n后 在同一位置上子矩阵之和。
由于(7.28)中很多位置上子矩阵都为零,(7.30)式不必对全部单元求和
只对分块矩阵 Kres 的下标r=s 或r,s属于同一结点号码的那些单元求和。
其他摆在相应位置上。
[K]具有如下的性质:
1.[K]中每列元素是某一结点在坐标轴方向发生单位位移,其它结点位 移都约束为零时,在所有结点上坐标轴方向需施加的结点力。
1 2
u eT 13n
Ke
3n3n
u
e
3n1
u eT 13n
F
e 3n1
m
e
1
m
ueT
K e ue
m
ueT Fe
e1
2 e1
e1
ueT
m
K
e
ue
m
Fe
0
e1
e1
m
m
K e ue Fe
e1
e1
Ku F
K
m
K
e
m
F Fe
e1
e1
平面应力三角形单元 集合体的结点位移列阵
z2
S
Dep
E
1
•
z r 1 2 S
1 r2 1 2 S
z 1 2 S
r 1 2 S
1 2 1 2 S
z
S
zr
r
S
zr
S
zr
1 2
2 zr
S
1
3 2
z2
r2
2
2
2 zr
2
7.39
7.38
平面应力 [D]ep表达式
33 23 31 0;
11 33 22 33 332
1112 2212 3312
2 12
11 23 22 23 33 23 12 23
2 23
11 31 22 31
33
31
12 31
23
31
2 31
1 1 2
112 S
D
E
ep 1
与加载前应 力水平有关,
与应力增量
无关
•
11 22 1 2 S
带人插值关系
ue
T
Fe
u e
T
N T G NT pt d l N T qt d x d y
Fe =N T G N T pt d l N T qt d x d y
=Re Qe Pe
m
F Fe e1
集合体载 F Re Pe Qe R P Q
荷列阵
Fe (单元等效结点力)
Fje Fxej
Fyej T ,
Fme Fxem
Fe T ym
单元i,j,m上结 点力分块矩阵
m
F Fe 2 n1 e 1
公共边等效节点力抵消
三角形单元
1
i
j
m
n
刚度矩阵
6×6扩充
1
Kiei
Kiej
Kiem
i
K e 2n2n
K
e ji
K
e jj
K
e jm
j
7.28
除对应 i、j、m行,
二次型uT K u 恒大于零 , [K]为正定阵
7.2.3 整体刚度矩阵的修正
置1法: 置0法
K11
K
21
K K
31 41
K12 K 22 K 32 K 42
K13 K 23 K 33 K 43
K14 ux1
K 24 K 34 K 44
u y1 u x 2 u y2
F1
有任意性
K e ue Fe
Fe N T pd s S1
K e BT DBdVe Ve
三维问题
7.17
K e
B T
DBd
xd
y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