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
包公十个故事
包公十个故事【引言】包拯,字希仁,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清官,他以廉洁奉公、公正无私的形象深入人心。
在他的一生中,不仅政绩显著,还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断案故事。
本文将介绍包拯的十个著名故事,展示他公正廉明的形象。
【故事1:包拯查处陈州冤案】包拯在陈州担任知州期间,发现了一起历经多年的冤案。
他深入调查,还原真相,为冤屈的百姓平反,赢得了百姓的尊敬。
【故事2:包拯破获偷盗案】在一宗偷盗案中,包拯通过细致的调查和推理,成功捉拿了犯罪嫌疑人,为受害者挽回损失。
【故事3:包拯公正断案化解纷争】包拯在断案过程中,始终坚持公正公平的原则,使得当事人信服,化解了众多纷争。
【故事4:包拯严惩贪官污吏】包拯在任职期间,严惩贪官污吏,维护朝廷法纪。
他对腐败分子毫不手软,赢得了朝廷和百姓的赞誉。
【故事5:包拯智破婚姻纠纷】一起看似复杂的婚姻纠纷,在包拯的聪明才智下,顺利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得双方当事人满意。
【故事6:包拯巧妙捉拿盗贼】包拯利用盗贼的贪婪心理,设计巧妙的陷阱,成功捉拿了盗贼,为受害者伸张正义。
【故事7:包拯公正审理盗割牛案】一起盗割牛案,包拯公正审理,依法惩治犯罪分子,维护了农村社会秩序。
【故事8:包拯化解兄弟争产纠纷】包拯运用智慧,成功化解了一起兄弟争产纠纷,使得家族和睦,财产得到合理分配。
【故事9:包拯审理恶霸欺压百姓案】包拯在任职期间,果断审理了一起恶霸欺压百姓的案件,严惩了恶势力,保护了百姓的利益。
【故事10:包拯果断处理命案】一起命案,在包拯的明察秋毫下,迅速找到了真凶,为死者伸张正义。
【结论】包拯的一生,始终坚持廉洁奉公、公正无私的原则。
他的十个故事,展现了他的聪明才智和公正廉明的品质,为人民立下了良好的榜样。
关于包公的故事
关于包公的故事包公,名讳包拯,字师仲,河南郓城人,北宋开宝年间进士。
包公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清官,他以廉洁公正、严于律己而著称,深受人民爱戴。
包公的故事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成为了一部不可或缺的中国传统文化。
包公的故事大多数发生在他担任官职的时候,他在任官期间,以其公正廉洁的作风,深受百姓爱戴。
他对待案件严谨公正,不畏权贵,不徇私情,维护了社会的公平正义,因此在民间有“包青天”的美誉。
包公最著名的故事之一就是《包公挂帅》。
故事中,包公担任地方官员时,有一位恶霸欺压百姓,百姓们无法忍受他的暴行,纷纷向包公求助。
包公得知情况后,决定亲自出马,挂起了“包公挂帅”牌子,带领百姓一起讨伐恶霸。
最终,包公和百姓们合力将恶霸绳之以法,为百姓们讨回了公道。
另外一则著名的包公故事是《包公断案》。
故事中,有一对夫妻因为家庭琐事产生矛盾,最终导致丈夫被杀害。
案件发生后,包公得知情况后,深入调查,细心审理,最终查清了真相,将真凶绳之以法。
在这个故事中,包公展现出了他的聪明才智和公正廉洁的品质,赢得了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包公的故事还有很多,每一则故事都展现了包公的高尚品德和公正廉洁的作风。
他的形象深入人心,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
包公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些简单的民间传说,更是对中国古代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它们传承着中国古代的智慧和道德观念,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包公的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它们展现了包公高尚的品德和公正廉洁的作风,深受人民的喜爱和尊敬。
这些故事不仅仅是一些简单的传说,更是对中国古代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包公的形象将一直伴随着中国人民,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拯简介_包拯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包拯简介
包拯
包拯(999~1062)
北宋政治家。
字希仁。
庐州合肥(今属安徽)⼈。
天圣五年(1027)进⼠及第,历知天长县(今属安徽)、知端州(今⼴东⾼要),有政绩,迁监察御史。
仁宗朝号称北宋的太平盛世,实际上阶级⽭盾和民族⽭盾都已很严重,庆历新政以后,要求改⾰的呼声继续⾼涨,包拯是其中的⼀员。
他主张严格选拔官员,裁汰冗杂、贪暴、懦弱的官吏,年⽼的官吏应强令致仕,以解决冗官问题;停⽌招募⼠兵,拣斥⽼弱,以解决冗兵问题,选将练兵,训练义勇以备边;抑制贵戚和宦官等的权利,轻徭薄赋,节省开⽀等。
后曾出任东京转运使、河北都转运使,及知瀛、扬、庐等州和知江宁府等。
⾄和三年(1056),以龙图阁直学⼠权知开封府,审案明察,执法严峻,不畏权贵,不徇私情,清正廉洁,令⾏禁⽌。
当时的男⼥⽼少都知道包拯,称呼他“包待制”,并说:“关节不到,有阎罗包⽼。
”此前曾以天章阁待制知谏院,后权御史中丞,⽴朝刚严,数论斥权幸⼤⾂,建⾔兴利除弊。
⼜任三司使,迁枢密副使。
嘉七年(1062)病逝,终年六⼗四岁,谥孝肃。
有《包拯集》(《包孝肃公奏议》)传世。
包拯是⼀位传奇式的⼈物,是家喻户晓的“清官”典型,南宋和⾦已有以包拯为主题的故事⼩说和戏曲,元剧中有⼤量的包公戏,后有⼩说《包公案》(《龙图公案》)流⾏。
包公
包公
包拯(公元999年4月11日—1062年5月24日),庐州合肥人(今安徽合肥),中国北
宋官员,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汉族。
出身于官僚家庭。
以清廉公正闻名于世。
曾任龙图阁学士,人称包龙图;又曾任天章阁待制,人称“包待制”,卒谥孝肃,赠吏部尚书。
而其廉洁公正、不攀附权贵,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
姓名:包拯别名:包公国籍:中国
出生地:庐州合肥人(今安徽合肥)出生日期:999年4月11日逝世日期:1062年5月24日职业:官员
包拯,字希仁,庐州人(今安徽合肥),生于公元999年(宋真宗咸平二年),卒于公元1062
(宋仁宗嘉祐七年),享年六十四岁。
包公生前有两位夫人,原配张氏,续妻董氏。
包拯少年家贫,二十八岁取进士,历任知县、知府、监察御史、转运使、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
学士知开封府、御史中丞、三司使、枢密副使等职,并出使过契丹,死后谥号为"孝肃"。
包拯,字希仁,庐州人(今安徽合肥),生于公元999年(宋真宗咸平二年),卒于公元1062
(宋仁宗嘉祐七年),享年六十四岁。
质疑问难: 照料: 照顾,料理。
包公十个故事
包公十个故事包公,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以其铁面无私、公正廉明的精神风貌深受人民的爱戴。
他的事迹流传千年,至今仍为广大人民群众所传颂。
本文将挑选包公十个具有代表性的故事,以展示他崇高的品质和卓越的断案才能。
一、包公背景及地位包公,名拯,字文正,北宋时期人。
他出生于一个官僚家庭,自幼聪明好学,成年后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
包公历任监察御史、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等职位,官至枢密副使,位居朝堂高位。
在他的官场生涯中,包公始终秉持公心,为民请命,成为我国历史上清正廉洁的典范。
二、巧破疑案在包公担任扬州知府期间,一件离奇的命案引起了他的注意。
案情曲折复杂,嫌疑人难以确定。
包公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和严谨的推理,巧妙地发现了破案的关键。
通过深入调查,终于将凶手绳之以法,为受害者伸张正义。
三、铁面无私包公在担任监察御史期间,负责查处贪污腐败官员。
他铁面无私,敢于弹劾权贵,严格按照国法处理案件,使许多赃官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在他的努力下,朝廷风气为之一振。
四、智破盗案一次,开封府发生了一起盗窃案,盗贼潜入富商家盗走了一批贵重物品。
包公经过仔细勘查现场,发现了一个关键线索,巧妙地布下陷阱。
最终,盗贼自投罗网,案件得以侦破。
五、公正断案包公在断案过程中,始终坚持公正无私的原则。
他曾审理了一起涉及两家争夺土地的纠纷案。
通过详细调查,包公公正地判定了土地归属,使两家心服口服,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尊敬。
六、为民请命在任上,包公积极推行新政,改革税制,减轻农民负担。
当他发现百姓遭受官逼民反的困境时,毅然为民请命,抵制权贵的压迫。
在他的努力下,农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七、弹劾权贵包公在朝廷任职期间,敢于弹劾权贵,捍卫正义。
他曾因弹劾权臣蔡京而遭到贬谪,但包公毫无畏惧,仍坚持为国为民,赢得了人民的敬仰。
八、查处赃官包公在担任开封府尹期间,加大对赃官的查处力度。
他深入民间,倾听百姓呼声,将一批贪官污吏绳之以法,维护了朝廷的清廉形象。
九、严惩奸商当时,开封府的商业繁荣,但奸商泛滥。
包公文化有关的内容
包公文化有关的内容包公文化是指与包拯相关的文化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包公,全名包拯,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官员和法官,因他聪明正直、公正无私的判断和处理案件的能力而被尊称为包公。
包公文化传承了包拯的精神和价值观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公正正直:包公以公正无私的品质而著称,他秉持着“对人公平,对己严厉”的原则来处理案件,不受贵贱、权势的影响,始终以公正的态度对待每一个案件。
这种公正正直的精神在包公文化中被视为一种崇高的价值观。
2. 明察秋毫:包公以其聪明智慧而闻名于世。
他能够凭借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深入的思考,从案件的细节中发现破绽,做出正确的判断。
这种明察秋毫的精神在包公文化中被看作是一种智慧和才能的象征。
3. 以案释法:包公以案释法是他审判案件的一项重要原则。
他将每一个案件都当作一个教育的机会,通过实际案例来解释和应用法律。
这种以案释法的方法在包公文化中被看作是一种宣扬法治精神和普及法律知识的手段。
4. 成全善事:包公不仅在司法上表现出公正和明智,他也致力于成全社会上的善事。
他以身作则,积极参与慈善事业和救助弱势群体,为人民服务。
这种成全善事的行为在包公文化中被视为一种高尚的行为标准。
随着时间的推移,包公文化逐渐渗透到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无论是在法律领域还是普通民众的生活中,都可以看到包公文化的影响。
人们常常以包公为榜样,追求公正、明智和善行,将这种精神融入到自己的行为中。
此外,包公文化也被广泛应用于文学、戏剧和电影等艺术形式中。
许多文学作品、戏剧和电影都以包公为主题,展示了包公的智慧和品质,传播了包公文化的价值观。
总而言之,包公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公正正直、明察秋毫、以案释法和成全善事的精神和价值观。
它不仅在司法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包公十个故事
包公十个故事包公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法官,他的聪明才智和公正廉明的品质让他成为中国法律体系的楷模。
以下是包公十个故事的相关参考内容。
1.《包公三斧断蛇》:故事讲述了一个妇人因为与小蛇争地而伤害了小蛇。
包公审理这个案件时,他不仅从法律的角度出发,还结合道德伦理和人情冷暖来判定责任。
最后,包公采取公正的态度裁定了这个案件,受到了众人的赞扬。
2.《包公拆婚案》:故事中的案件是一个男子申请与妻子离婚,原因是妻子无缘无故地离家出走。
包公通过聆听双方的陈述和分析证据,发现了妻子心理的隐情,最终采取妥协和家庭和睦的解决办法。
这个案件展示了包公具有人情世故的一面,他不仅关注法律,还注重家庭和社会的稳定。
3.《包公判滕大尹案》:这个案件是关于滕大尹偷盗案的审判。
案件中的关键证据是滕大尹偷盗的赃物。
包公通过调查和分析证据的真实性,最终揭示了滕大尹的犯罪事实。
这个案件展示了包公严谨的司法态度,他必须依据客观事实和证据来做出判决。
4.《包公判石建才案》:这个案子讲述了一个孝顺的妻子被丈夫毒打的故事。
包公审查了这个案件,并问询了丈夫和妻子的证词。
尽管证据不足以定论,但包公通过观察丈夫的行为和态度,得出了公正的判断。
这个案件揭示了包公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他不仅凭借证据,还凭直觉找到了事实的真相。
5.《包公判凤凰涅磐案》:故事中,一个打算自杀的凤凰在法院中寻求了包公的帮助。
包公聆听了凤凰的故事,并给予了它新的生命。
这个案件展示了包公对生命的尊重和关注,他将法律义务与人道主义精神相结合。
6.《包公判智娘与史阿蝈案》:这个案子是关于一个恶霸史阿蝈对智娘的侵害。
智娘向包公求助,包公决定审理这个案件。
他聆听了智娘和史阿蝈的陈述,并通过调查找到了证据,最终惩罚了史阿蝈。
这个案件展示了包公对正义的追求和尊重弱势群体的态度。
7.《包公审狐狸案》:这个案子是关于一只狐狸偷吃鸡的案件。
包公通过调查取证和鉴定狐狸行为的特征,最终认定了狐狸的犯罪行为。
包公知识问答
包公知识问答包公,又称包青天,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官员和法官,他治理清廉,公正无私,深受人民的爱戴和尊敬。
他的形象在中国文化中被广泛传颂,成为了正义和公平的象征。
下面就以包公知识问答的形式,来介绍一下包公的故事和他的一些相关知识。
Q1:包公是哪个朝代的官员?A1:包公是北宋时期的官员,他的真名叫包拯,北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繁荣的朝代,也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巅峰时期。
Q2:包公是如何成为官员的?A2:包公年轻时就非常聪明,他通过考试考中了进士,获得了官员的资格。
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的最高级别,考中进士代表着一个人的才华和能力。
Q3:包公为什么被人民称为“包青天”?A3:包公被人民称为“包青天”,是因为他在审案时常常身穿青色衣袍,青色在古代被认为是公正和正义的象征,所以人们就把他称为“包青天”。
Q4:包公是如何治理的?A4:包公非常重视廉政,他在担任官员的时候,严厉打击贪污腐败行为,坚决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他还注重法治,秉持公正,处理案件时不偏袒任何一方,确保每个人都能得到公平的待遇。
Q5:包公有哪些著名的案件?A5:包公处理的案件非常多,其中最著名的是“打金枝”。
故事中,一个寡妇被人诬陷盗窃金子,包公经过调查发现了真相,抓住了真正的罪犯,并让寡妇洗清了冤屈。
这个案件展示了包公聪明和公正的一面。
Q6:包公的形象在中国文化中有何影响?A6:包公的形象被广泛传颂,他被视为正义和公平的代表。
在中国的文艺作品中,经常会出现包公的形象,他的故事也被改编成了戏剧、电影等形式,深受人们喜爱。
Q7:包公的故事对现代社会有何启示?A7:包公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坚持公正和正义,不能被贪婪和权力腐败所左右。
在现代社会,我们也应该像包公一样,勇于维护法律的公正,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
这些就是关于包公的知识问答,通过了解包公的故事和他的一些相关知识,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他的伟大和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包公的形象将永远铭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他是我们的楷模和榜样。
包公
包公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他为官廉洁,言行一致,不畏权贵,刚正不阿,千百年来深受百姓崇拜和爱戴。
包公名包拯(公元999—1062年),出生在今安徽肥东县一个乡村的农家。
父亲是农民,对他要求严格,寄予厚望。
包拯5岁开始识字,13岁读完四书五经。
他对儒家治国的思想和历代清官贤臣的事迹十分感兴趣,立志长大后成为一名清官。
包拯28岁考中进士,按当时制度可以做官,但他是个孝子,一直生活在父母身边,直到36岁才做官。
包拯先当知县,上任即断了一个奇案,声名远播,两年后升任知州,因清明廉洁,很快被调入朝廷任朝官。
包拯在朝廷任谏官。
他一上任,即精心选定唐代著名谏官魏征的三篇奏议,用蝇头小楷抄写一遍,呈给宋仁宗,希望皇帝能够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他还对许多朝政发表意见,使皇帝在做出重大决策时避免失误。
包拯对自己立下的十二字座右铭是:“披肝沥胆,冒犯威严,不知忌讳,不避怨仇。
”在谏官任上,包拯直言敢谏。
对皇帝做出的决定,他认为不妥的便大胆诤谏。
如皇佑二年,大涝之后天放晴,宋仁宗认为是吉兆,除了举行盛大的祭祀天地活动外,还下诏大赦天下罪犯,并给所有文武官员晋升一级。
包拯对此提出异议:罪犯服刑是因为他们有罪,不可因洪水退去而减轻;官员升迁应根据他们的政绩决定,否则以后谁会勤勉为朝廷出力!在朝为官,包拯对多位朝廷命官进行谏议,直至皇帝罢除他们的职务。
包拯当时在民间已有很大声誉,皇帝也认为他是忠于自己的官员,所以尽管一再被冒犯,仍重用他。
1057年,包拯被派任北宋都城开封府任知府。
开封府知府是一个很重要的职位,但京官难当。
北宋政权存在一百多年,出任开封府知府的竟达一百八十多人,平均每任在位的时间只有半年多。
包拯在任期间秉公理政、铁面无私,得罪了不少皇亲国戚。
但他行得正、做得正,谁拿他也没有办法。
他在开封府判定的许多案子后来都被编成戏剧流传。
在中国戏剧史上,没有一个官吏能够像他那样,可以频繁地出现在历代戏剧舞台上,并且成为一类独特的戏剧──包公戏。
包公的形象特点总结几句话
包公,即包拯,是中国历史上的名臣,被誉为清官的代表。
他的形象特点可以总结如下:
1. 廉洁公正:包公以廉洁著称,不受任何贿赂或影响,始终坚守公正原则。
2. 铁面无私:他不畏权贵,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按照法律公平对待。
3. 刚毅立朝:在朝廷上,包公立场坚定,刚正不阿,敢于直言进谏,对于政治腐败现象绝不姑息。
4. 为民请命:他关心民间疾苦,常为百姓申冤解难,赢得了广泛的尊敬和爱戴。
5. 英明决断:包公有卓越的政治智慧和判断力,能够迅速而准确地解决复杂的案件和问题。
这些特点使包公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义象征,并被后世广泛传颂和敬仰。
包公
本名包拯别称包公、包青天、包龙图、包中丞、阎罗包老字号字希仁所处时代北宋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庐州合肥(今安徽肥东)出生时间999年(己亥年)5月28日去世时间1062年(壬寅年)7月3日主要成就:秉公执法,刚正不阿包拯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
包拯之名,成为清廉的象征。
“龙图包公,生平若何?肺肝冰雪,胸次山河。
报国尽忠,临政无阿。
杲杲清名,万古不磨。
”这诗句表达了人民对包拯的赞美。
包拯平生整治吏治、注重生产、巩固国防、举贤任能、为民请命,颇有政绩,是中国历史上的名臣,杰出的清官代表。
王朝和马汉的身份相当于长随,从事的却是衙役的工作。
所谓长随,是随老爷一同前来当官的仆人,是老爷的“自家人”.…衙役‟的任务是为他们的官老爷在大街上开路,做官老爷吩咐的各种事情,最后他们还要对犯人严刑拷打。
包公审驴:1.包公用了苦肉计,将计就计, 欲擒故纵.2.小偷用了偷梁换柱计3.驴用了老马识途主要下属:展昭(南侠)公孙策(师爷)三侠(南侠北侠丁女侠姐妹)五义(陷空岛五鼠)王朝马汉张龙赵虎主要故事:包公审石头解州破命案巧断赖银案智获真凶怒杀王驸马斗法庞太师计捉曹国舅辨印识凶手卢秀才瞒刀陈州除恶霸黄菜叶藏玄机智擒庞衙内智究谋杀案鸟唤孤客白塔巷的哭声包公判伞老马识途乌龟报案船底秘密渡口沉冤甜水巷苦水巷两人争鹅西瓜开花铜钱插壁巧审笆斗金币变铜币“跛子”偷锅哑巴告状女子堂上选夫窗外黑猿红衣女子巧寻失银真假皇太后新解遗嘱神秘的画轴哺乳动物,像马,比马小,能驮东西、拉车、耕田、供人骑乘:驴唇马嘴:比喻胡说八道驴打滚∶一种高利贷,规定到期不还,利息加倍,以后越滚越多,像驴翻身打滚一样。
比喻翻了又翻,常用来指重利盘剥驴肝肺:狼心狗肺,坏心眼这人一肚驴肝肺好心当作驴肝肺驴头不对马嘴: 比喻答非所问或事物两下不相吻合驴心狗肺: 比喻贪婪凶狠的心肠。
包拯资料
包拯(公元999-1063)字希仁,死后谥号为“孝肃”。
庐州(今安徽合肥)人,天圣五年(1027年)考取进士。
出任天长知县(今属安徽滁州天长市)、端州(今广东省肇庆市)等地。
因政绩卓著,升任监察御史。
曾上书建议朝廷采取裁汰冗官、选将练兵、轻徭薄赋、抑制贵戚权限等措施。
至和三年(1056年),以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因不畏权贵,不徇私情,清正廉洁,当时流传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的赞誉。
后调任三司使、枢密副使等职。
六十三岁病逝,谥孝肃。
其事迹被后人改编为戏剧、小说、影视剧等,令其清官包公形象及包青天的故事家喻户晓,历久不衰。
书端州郡斋壁
(宋)包拯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
史册有遗训,毋遗来者羞。
在端州时,包拯留下了这首诗,也是他一生中唯一流传下来的诗。
这首题在端州郡守府第墙壁上的诗,可以说是包拯为官做人的行为准则,也是他鞭策自己的座右铭。
包拯孝敬父母的故事
包拯孝敬父母的故事孝敬父母长辈是中华的传统美德,古人云:“百善孝为先”,一个人能够孝顺自己的父母长辈,他就会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今天要讲的是包拯孝敬父母的故事,欢迎阅读。
包拯孝敬父母的故事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
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
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
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
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
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
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
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
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
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
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
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不管情况如何,包公能主动地辞去官职,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人。
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一些素质底下的人的表率。
以前的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铁面无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给忽视了。
包拯的故事:辞官回乡10年“尽孝”大宋王朝的第40个年头,安徽合肥一家包姓名门望族诞生了一个胖小子,这个全家盼星星盼月亮才盼来的一脉单传,就是后来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包青天。
包拯既不是什么怪胎,也没有所谓的兄嫂,更不存在任何坎坷身世。
作为富贵逼人的独生子,父母宠爱备至,他的童年幸福像花儿一样。
封建地主家庭子女要想显达于世,不外乎走上科举之路。
包拯自幼接受良好的儒家教育,作为当时的一名有志青年,他的追求显然也在求取功名上。
29岁那年,他中了进士甲科,被任命为大理评事、建昌县知县,按照如今说法,等于是江西永修县的“一把手”。
包拯
脸谱 在中国戏曲史上,没有一位官吏能够像包拯那样,可以如此频繁地出 当今历代的戏剧舞台上,至今久演不衰,并且成为一类非常独特的戏剧通 称──包公戏。包公戏的流行,从南到北,几乎涉及到所有的戏曲种类。包 拯的脸谱和传统戏剧中的所有脸谱不同,它墨黑如漆,在脑门心的位置上 用白色油彩勾画出一弯新月。俗称“月形脑门”,学名“太阴脑门”。传 说中包拯刚正威严,“日断阳间夜断阴”,白天料理人间的案子,夜晚则 主持阴间的讼事,需要阴阳两界的“通行证”,而这“月形脑门”,就起 到“通行证”的作用。。戏剧中的包公,并不等同于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包 拯,而是改编自文学包拯的带着某种理想化的包拯形象,包拯既是一位清 正廉明、铁面无私、心智过人、执法如山的清官,又是一个半神半凡的超 人。在他的身上,凝聚了专制社会下老百姓对于清官的企盼,和对社会公 正的向往。包公戏情节曲折,是非分明,同样赢得今天观众的喜爱。京戏 裘派名剧。
《大宋包拯》 故事从包拯与当代权相吕夷简侄子吕凤台的冲突开始。包拯得知江南富 庶却饥民遍野,决定随展昭去探究一番。原来吕凤台纵横乡里,巧取豪夺。 幕后人物是夏竦。1037年,包拯到京城赴任,吕夷简和夏竦暗中商议如何 处置心腹之患。包拯发现吕凤台为非作歹挪用公款。于是请展昭和公孙策 前去调查,却发现已被夏竦做过手脚。怀恨在心的吕夷简奏知仁宗包拯对 皇上有异心。仁宗注意到包拯清廉公正将其调任监察御史里行。
关于包拯头上的“月亮”几种说法 说法一:包公的二嫂子为了不让包公争夺财产,想害死包公,让年纪 很小的包公去井里帮她捞首饰,正好撞在石头上弄出来的一个月牙形状! 说法二:传说包拯少年时面黑人丑,家境又贫困。在为人放牧时, 被恶霸坐骑踢伤面部,伤后留下浅色疤痕 说法三: 包拯是天上星宿下凡,可以“日断阳、夜断阴”。所以有 月牙! 而在安徽合肥包公祠中的一幅包拯老年时的写真像里,额头上并无 太阳和月亮。“宋龙图学士”像,证实了种种传说的虚构。之所以后来 在人们的传诵中有了月牙,寓意明察秋毫!清正廉洁! 另外,据说向左弯曲的是诠释包拯是人,而向右弯曲的则诠释包公是 神!
包拯
第二天一大早,包公和几个随从人员轻车简从到解州周围的北门滩、硝池滩、七郎埝、黑龙潭和附近村庄的几户农家 进行了察勘和访问,确定了一些线索和疑点。下午包公等人乘小船从伍姓湖顺姚暹渠逆水而上,继续寻找线索。行至三 里桥旁,看见一老妪正在拆洗一新棉被。包公产生了疑虑“即不逢年又不过节,崭新的棉被,为何拆洗。”马上命人从 水中把棉被的表里一起拿上船来共同看过。只见棉被里子上血迹斑班,虽经大水冲洗,还隐隐约约的能看见血印。包公 问老妪道:“棉被上的血迹怎样来的?”老妪惊慌失措,支支唔唔,前言不搭后语。 包公命手下等将老妪带回潞村衙 门询问,老妪方供出她的小儿子受人诱惑,参与移尸,方分得一床新棉被。 包公等人连夜到解州将老妪的小儿子缉拿归案,并供认参与移尸戮尸的无赖毛二、畦户赵荃和提供侧刀的刘擅园。
2015
包拯
生平简介
包拯(公元999-公元 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汉族。
出身于官僚家庭。生于北宋咸平二年 (999 年 ) 。天圣朝进士。后卒于位,谥号 “孝肃”。包拯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知庐州时,执法不避亲党。 在开封时,开官府正门,使讼者得以直至堂前自诉曲直,杜绝奸吏。立朝刚毅, 贵戚、宦官为之敛手,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则把他当 作清官的化身——包青天。在民间信仰中,包公是阴间的审判官之一。
包拯图片
包拯断案的小故事
包公解州破命案
北宋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河东盐池主理盐政的太常博士范祥变盐法,推行“钞引法”,亦称“盐钞法”。 废除旧盐务管理体制,改革利益分配办法,使坐商与行商分家,这就意味着产、硝趋向专业分工方向发展,后来竟成为 全国通行的钞法。“钞引法”的推行得罪了旧时盐务官吏和当地的豪商列绅、巨商富贾。他们把范祥视为眼中钉、肉中 刺,妄想置范祥死地而后快。 黄庆霖是范祥的左膀右臂得力助手。积极倡导和推行“钞引法”,在潞盐行商销售方面肩负着重要任务。旧官吏和 商人暗中勾结,沆瀣一气,软磨硬抗,阻碍推行“钞引法”的落实,受到黄庆霖的指责。他们一计不成又生一计,认为 只有杀死黄庆霖,才能保住他们的利益不受损失,范祥就无能为力,“钞引法”就会半路夭折。 河东盐池盐务当时由陕西转运使兼管,黄庆霖到陕西巡视潞盐行销情况后,返回河东盐场,路过解州被一伙不明身 份的人团团围住,砍刀置死,抛尸在解州黑龙潭旁边,其状惨不忍睹。 此案一出,朝野震惊。宋仁宗接到范祥的奏折后,立即派 三司户部使包公从陕西路(今西安市)昼夜赶赴解州, 从破案入手,给破坏推行“钞引法”的旧盐务官吏,豪商列绅以置命打击。解盐事,主盐政,强行推行“钞引法”。 著名的耿介大臣包公来到解州后,不顾旅途辛劳,马不停蹄,察勘了现场。认定黄庆霖是被人用绢带勒死之后,由 凶手移尸荒郊野外,用砍刀戮尸而成的。浑身被砍有12刀之多,最长最深一刀是用侧刀砍伤的(当地老百姓铡草的一种 长刀),手段惨忍,动机险恶,明显是一场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政治谋杀案。“此案不破,我誓不为官”,包公 立下誓言。
包公断案的著名故事
包公断案的著名故事包公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官员,以清廉公正、铁面无私而著称。
他断案的故事被后人广泛传颂,成为了中国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包公断案的几个著名故事。
一、包公掷砚包公在出任天章阁待制兼开封府尹时,负责审理一起谋杀案。
根据证人的证词和现场勘查,案件的嫌疑人是一位名叫郑兴的富商。
郑兴财大气粗,贿赂了许多官员,因此案件审理一直无法取得进展。
包公决定亲自审理此案,他仔细研究了案件的细节,并发现了一些疑点。
他决定采用一种独特的方法来验证郑兴是否有罪。
包公将郑兴召到公堂上,让他站在庭院的中央,然后大声宣布:“如果你无罪,就把这砚台扔到院子的南墙外。
”郑兴心虚地看了看砚台,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把砚台扔向了南墙。
结果砚台没有撞破南墙,而是弹了回来。
包公冷笑一声,对郑兴说:“你若杀人,必定心虚!”最终,郑兴在包公的严词厉色下屈服了,承认了自己杀人的事实。
二、包公智破牛舌案包公在担任县令时,曾审理了一起牛舌案。
这个案件中,一位农夫的牛舌头被人割掉了。
农夫哭诉着请求包公为他做主。
包公仔细询问了农夫,得知这个案件的嫌疑人是一位姓王的邻居。
这个邻居嫉妒农夫家的牛生得肥壮,因此割掉了农夫家的牛舌头。
包公派捕快将这个邻居抓获,但邻居拒不承认自己的罪行。
包公眉头一皱,想出了一个办法。
他让捕快将邻居带到村子里的一片空地上,让邻居站在空地的中央,然后大声宣布:“如果你不是罪犯,就请站在这里等待三个时辰!”邻居心虚地看了看周围,不知道包公葫芦里卖什么药。
他站在那里等待了两个多时辰,终于忍受不住煎熬,承认了自己割掉牛舌的罪行。
三、包公智擒盗马贼包公在审理一起盗马案件时,发现了一个疑点:被盗的马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经过仔细研究,包公发现盗马贼是采用了特殊的方法将马盗走。
他命令捕快在城外寻找马的踪迹,终于在一个偏僻的地方找到了被盗的马。
捕快抓住了盗马贼,经过审问,盗马贼承认了自己的罪行。
北宋历史故事-铁面无私的包拯
北宋历史故事-铁⾯⽆私的包拯 包拯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
他应该是中国⼀个家喻户晓的⼈物,包拯作为宋朝名⾂,因其铁⾯⽆私的正直形象被⼈们誉为“包青天”。
下⾯是由⼩编为⼤家整理的铁⾯⽆私的包拯的故事,希望⼤家喜欢。
历史故事:铁⾯⽆私的包拯 范仲淹的新政失败以后,北宋的朝政越来越腐败,特别是在京城开封府,权贵⼤⾂贪污受贿的风⽓⼗分严重;⼀些皇亲国戚更是肆⽆忌惮,不把国法放在眼⾥。
后来,开封府来了个新任知府包拯,这种情况才有了点改变。
包拯是庐州合肥⼈,早年做过天长县(今安徽天长)的县令。
有⼀次,县⾥发⽣⼀个案件,有个农民夜⾥把耕⽜拴在⽜棚⾥,早上起来,发现⽜躺倒在地上,嘴⾥淌着⾎,掰开⽜嘴⼀看,原来⽜的⾆头被⼈割掉了。
这个农民⼜⽓⼜⼼痛,就赶到县衙门告状,要求包拯为他查究割⽜⾆的⼈。
这个⽆头案该往哪⾥去查呢?包拯想了⼀下,就跟告状的农民说:“你先别声张,回去把你家的⽜宰了再说。
” 农民本来舍不得宰耕⽜,按当时的法律,耕⽜是不能私⾃屠宰的。
但是⼀来,割掉了⾆头的⽜也活不了多少天;⼆来,县官叫他宰⽜,也⽤不到怕犯法。
那农民回家后,果真把耕⽜杀掉了。
第⼆天,天长县衙门⾥就有⼈来告发那农民私宰耕⽜。
包拯问明情况,⽴刻沉下脸,吆喝⼀声说:“好⼤胆的家伙,你把⼈家的⽜割了⾆头,反倒来告⼈私宰耕⽜?” 那个家伙⼀听就呆了,伏在地上直磕头,⽼⽼实实供认是他⼲的。
原来,割⽜⾆的⼈跟那个农民有冤仇,所以先割了⽜⾆,⼜去告发⽜主⼈宰⽜。
打那以后,包拯审案的名声就传开了。
包拯做了⼏任地⽅官,每到⼀个地⽅,都取消了⼀些苛捐杂税,清理了⼀些冤案。
后来,他被调到京城做谏官,也提出不少好的建议。
宋仁宗正想整顿⼀下开封的秩序,才把包拯调任开封府知府。
开封府是皇亲国戚、豪门权贵集中的地⽅。
以前,不管哪个当这差使,免不了跟权贵通关节,接受贿赂。
包拯上任以后,决⼼把这种腐败的风⽓整顿⼀下。
按照宋朝的规矩,谁要到衙门告状,先得托⼈写状⼦,还得通过衙门⼩吏传递给知府。
包拯的故事
包拯的故事包拯,字师中,号东山,北宋政治家、法学家,被誉为“包公”,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之一。
他以廉洁公正、聪明智慧而闻名于世。
在他的一生中,他处理了许多复杂的案件,以其公正和智慧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下面,我将为大家讲述包拯的故事。
包拯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但他从小就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和聪明才智。
他勤奋好学,对于法律和政治有着浓厚的兴趣。
在他年轻的时候,他曾经担任过一些地方官职,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满足,他渴望能够为国家和人民做更多的事情。
有一天,包拯听说有一个案子非常复杂,其他官员都无法解决,于是他主动请缨,表示愿意负责这个案件。
这个案件涉及到一位富商的财产纠纷,富商声称他的财产被人偷走了。
其他官员都认为这个案子非常棘手,因为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谁偷了富商的财产。
包拯仔细研究了案件的细节,他发现富商的财产确实是被偷走了,但是没有任何线索可以追踪到偷财产的人。
包拯决定采取一种不同寻常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他召集了所有涉案的人,包括富商和他的家人,以及富商的仆人和邻居。
他让每个人都写下自己对这个案件的看法和猜测。
包拯仔细阅读了每个人的陈述,他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线索。
富商的一个邻居在陈述中提到,他在案发当天看到一个陌生人在富商家附近晃荡。
这个线索给了包拯一个启发,他决定找到这个陌生人。
包拯通过调查,最终找到了这个陌生人。
他发现这个陌生人是一个贫困的农民,他在案发当天路过富商家附近,看到一个被人扔掉的包裹,他以为里面是一些值钱的东西,于是就拿走了。
但是当他打开包裹后,发现里面只有一些破烂的衣物,于是他就把包裹扔掉了。
包拯将这个农民带到法庭上,他告诉法官和富商,这个农民并没有偷走富商的财产,他只是误会了。
富商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愧疚地向农民道歉,并赔偿了他的损失。
这个案件的解决让人们对包拯刮目相看。
他以他的智慧和公正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赞扬。
从那以后,包拯处理了许多类似的案件,他总是能够找到真相,公正地处理每一个案件。
包公典故_包公典故有什么
包公典故_包公典故有什么包青天传说中有狸猫换太子,真假包青天,陈世美与秦香莲,打黄袍,斩包勉,下陈州,真假女婿,喜娘,古琴怨,报恩亭,探阴山,乌盆记等。
下面由店铺给大家介绍包公典故吧,仅供大家参考。
包公典故:包拯办案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京城开封发生一起因房屋归属产生的纠纷案。
当时京师有个叫刘保衡的富商开了一家酒场,但却经营不善,欠下官府一百余万文酒曲钱。
三司屡次派人督催刘保衡还债,刘保衡自然不敢与官府抗衡,不得不变卖家产以还债。
刘保衡的房屋甚是豪华气派,三司使(主管国家财政)张方平在刘保衡拍卖家产时,以较低的价格买下了他的房屋。
这件事后不久,平地再起风云,刘保衡的姑姑到开封府告状,说刘保衡并非刘氏后代,而是一个无赖地痞,无权卖掉刘氏祖宗基业。
开封府派人调查后,发现刘保衡姑姑所说的情况属实。
如此一来,当初购买刘保衡房屋的三司使张方平就成了风口浪尖的人物,嫌疑极大。
包拯当时任御史中丞,立即上书弹劾张方平,指责他身为三司使,却乘人之危,贱买所管辖富民的住宅,寡廉鲜耻,实在骇人听闻,如此小人,朝廷不能委以大任,处之以高位。
张方平由此被贬。
集贤院修撰宋祁继任三司使职务,由此再度引起一场轩然大波。
右司谏吴及上书弹劾宋祁任,说他任定州(今河北定州)知州时,不但政绩平平,还纵容家人借贷公使库钱数千贯,担任益州(今四川成都)知州时则奢侈过度。
包拯上弹劾宋祁任益州知州时游山玩水,宴请宾客,不理政事,并指出宋祁的亲兄弟宋庠此时正担任执政大臣(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职务,因而宋祁不能出任三司使职务。
为了避嫌,参知政事宋庠不得不主动上书宋仁宗,说明自己处于执政之位,而弟弟宋祁又被提拔为国家财政大臣,权力太重,于政事大大不便。
于是,在一系列舆论的压力下,宋祁去职,由包拯接任三司使。
包拯的任命刚刚下达,翰林学士欧阳修立即上书弹劾包拯:认为官僚士大夫理应重义轻利,珍惜名节,轻视官位高低,但包拯却恰恰相反,他大肆攻击三司使张方平,迫使张方平下台;宋祁刚刚接任,又不遗余力地抨击宋祁的过失,宋祁被罢免后,包拯顺利地担任三司使职务,这不能不使人怀疑包拯是个奸诈小人;更何况包拯才疏学浅,虽有刚直不阿的美名,但于事无补,恐怕难当三司使之任;而且包拯不孝顺父母,品德欠佳,这些事实是有目共睹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包公
在老百姓的心目中,他是一个非常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是清官的杰出代表,人们习惯称他为“包公”或者“包青天”。
九百多年来,有关包公的传说实在太多,他的口碑之好,影响之大是有目共睹的!那么,在这些传说中,究竟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呢?他真的是父母早亡,由嫂子抚养成人的吗?他真的铁面无私,毫不留情地铡死了侄儿包勉吗?他真的审理过“狸猫换太子”这样离奇的案件吗?
包公本名包拯,字希仁,死后谥号为“孝肃”,生于北宋咸平二年(999年),自幼聪颖好学,深受父母的宠爱。
在《铡包勉》和《包公赔情》等戏曲里,说包拯从小受父母遗弃,由包拯大嫂带养成人,其实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
包公在人们心目中,是一个断明了很多冤案错案的出色侦探形象。
现存的元代公案戏有18种,包拯一人就占了11种;明代北京永顺堂刊印的说唱词话有13 种,反映包拯破案的也有8种。
正是戏曲小说的这般大肆渲染,才使包拯从一个尽职尽责的封建清官变成了无所不能、神通广大的破案能手。
历史上的包公,其实远非传说中的那样神奇,只是他为百姓办实事,所以受到了人们的爱戴与拥护。
不能否认,包拯确实破获过一起盗割牛舌的案件。
包公在天长县任知县时,一个农民来告状说有人偷割了他家耕牛的舌头。
当时宋朝的法律严令规定,民间私杀耕牛是犯法的,要受到重责。
但是包拯对那农民说回家把牛杀了,自己留一点吃,其余拿到市场上去卖。
那位农民回到家中就真的把耕牛杀了。
第二天就有人向包拯控告那位杀牛的农民,包拯反而将这告状的人扣押起来,怒问道:“你为什么把人家牛的舌头割了?”那人被这突如其来的追问弄得惊慌失措,只得如实招供。
这个人怎么也没有想到,这是包拯使了个“引蛇出洞”之计。
包拯在接到牛舌被割的报案后,马上意识到这一定是有仇家有意陷害这个农民。
令人遗憾的是,在宋朝史料中,只记载了包公类似“断割牛舌”这样的几件小案,关于他如何成为“日断阳,夜断阴,三口铜铡泣鬼神”的破案高手,宋朝史料中并没有记载。
后代耳熟能详的推断明了、察识细微、判决恰当、结案迅速的大案要案,大都是来自于晚明时期的《龙图公案》一书。
此书记录了包拯审理的案子共百余起,但是据有关学者考证,在这100多起案子当中,很多是不可靠的,其中有22例是抄自《海公案》的,借用他书的20例,不知出处的有37例,完全传说下来的8例。
也就是说,包公成为福尔摩斯式的破案高手,应该是后人演义出来的。
包拯的青少年时代,也曾刻苦读书,所以在他29岁时,终于考中了进士甲科。
按照宋朝规定,考取进士之后,便可以做官。
包拯被派到建昌县任职。
但当时包拯父母亲年事已高,按照“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应该尽孝奉养双亲。
因而包拯请求回到安徽,在和州做官。
后干脆弃官在家奉养父母。
在家孝敬父母多年、时年39岁的包拯,直到双亲去世,守丧期满,才出任天长县知县,3
年后又到端州任知州。
这种封建孝道,深受家乡人的称道。
近年,在安徽合肥发现了一块包拯为父亲包令仪立的神道碑,碑上阴刻篆书“宋故赠刑部侍郎包公神道碑”12字。
这既是包拯留下的珍贵文物,又是他力尽孝道的见证。
包拯对公务兢兢业业,受到百姓的普遍称赞。
这就是说,包拯中进士后,也没有来得及审理多少案件。
包拯担当过多种官职,但从史料记载来看,他一生的主要精力并不在决狱断案,而主要是充当谏官和财政官。
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包拯初任监察官员。
他先后向宋仁宗提出了《论取士》、《论县令轻授》、《请选广南知州》等建议,还细心考察北面和西面的边防,写成了著名的《论契丹事宜》和《论边将》等奏折,希望朝廷重视军队训练,警备边防。
庆历六年(1046年)三月,包拯被任命为三司户部副使,很快又接连被派为京东路、陕西路和河北路转运使。
短短四年时间,包拯担任了四五个职位,干的都是盐务粮米漕运方面的工作。
他支持“钞盐法”,严厉打击不法商人,几年过去,物价稳定,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和维护了百姓的利益。
包拯的才干和敬业精神受到了当朝者的赏识。
嘉祐元年(1056年)八月,经过同僚朝臣的联袂推荐,包拯出任江宁知府,当年年底,他又到开封府任职。
包拯在开封府只有一年半左右,可是却给人们留下很深的记忆。
他惩治奸庸,为民做主,整治市容,任人唯贤,铁面无私,享誉京师。
根据《宋史》记载,当时的北宋都城汴梁(也就是现在的开封)就流传着这样的民谣:“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意思是说,打官司没有钱疏通关节,不用担心,还有阎王老爷和包公包老爷为你做主呢!可见,包公的口碑之好,影响之大!嘉祐三年(1058年)六月,包拯升任御使中丞,具体任务是纠察官邪,肃正纲纪,最后他在枢密副使的职位上告终。
终其一生,包拯并没有多少时间去办案,他大部分精力是放在了进谏和财政方面,可是为什么民间却传说他是一位神判法官呢?其实这和当时百姓们所期待的执法如山、清明如镜的大清官为他们主持公道的希望有极大的关系,再加上包公确实也明断过多起案件,这样包公的破案高手形象就顺理成章地树立起来了。
总之,包拯是一面镜子,它照出了官场的黑暗、百姓的无奈,照出了人们对刚正不阿的清官的希望。
换句话说,包拯已经成了正义和智慧的象征,和真实的历史人物已经相去很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