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的教学反思
《安塞腰鼓》的教学反思范文(通用5篇)
![《安塞腰鼓》的教学反思范文(通用5篇)](https://img.taocdn.com/s3/m/16fca8ef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91.png)
《安塞腰鼓》的教学反思《安塞腰鼓》的教学反思范文(通用5篇)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安塞腰鼓》的教学反思范文(通用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安塞腰鼓》的教学反思篇1《安塞腰鼓》是刘成章先生的散文名篇,这篇课文文质兼美,语言激情澎湃,铿锵有力,思想内涵丰厚,特别是其中一些写意的语句,含义深刻,发人深思。
“安塞腰鼓”是陕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也是陕北人精神风貌的象征和符号,而这一切均与陕北古老的历史有关。
因此,《安塞腰鼓》呈现出这样几方面的特征:第一,浓墨大笔,抒写饱满的生命激情。
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言:“五情发而为辞章。
”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就是“为情而造文”的标本。
《安塞腰鼓》通篇贯注一个“情”字,作家通过一系列对“安塞腰鼓”赞美的语词,来直抒胸臆。
第二,以诗载情,使整个散文呈现出雄奇的诗意美。
《文心雕龙·情采》中又言:“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
”为了确保情感的畅通无阻,刘成章《安塞腰鼓》通篇用诗的方式加以强化。
第三,想像奇伟,意境雄浑。
“安塞腰鼓”这个特定的意象,在刘成章的脑际孕育、旋转,仿佛地底突腾运行的火山岩浆,最后有最彻底、最尽兴的喷发,灿烂的意象在瞬息之间纷翻飞舞。
但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要透彻理解文本的全部内涵,还有相当大的难度。
根据学生实际,我确立本课主要解决三个问题,即:1、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2、品味课文语言的气势、节奏与激情。
3、掌握“三读”式散文阅读赏析方法。
教学过程的设计,以个人对新课标的理解为指导思想。
新课标认为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我的理解是这揭示了阅读教学的本质属性——对话性。
围绕这一属性,教学过程中要突出五个注重,即注重情境创设,为对话营造氛围;注重朗读感知,为对话夯实基础;注重内外勾连,为对话丰富内涵;注重个性化阅读体验,这是对话能否有效高质的重要条件;重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这是对话活动的重要目的。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优选3篇)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优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9647d208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19.png)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优选3篇)【安塞腰鼓教学反思第1篇】第一课时设计说明:安塞腰鼓那奇伟磅礴的气势、催人奋进的力量;击鼓后生们粗矿豪放的性格、昂扬高亢的激情,如何通过与文本的对话,走进这篇激情四溢的散文所叙写的动人场景中,感受安塞腰鼓别具一格、涨溢活力的精湛艺术,与作者感同身受呢?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一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安塞腰鼓的魅力,懂得反复在文章当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理解安塞腰鼓的特点,通过朗读懂得安塞腰鼓好在什么地方。
教学难点:文章当中的反复用得好,好在什么地方。
教学过程:一、导语引入:1990年,在北京亚运会上一场充满民族风格的腰鼓表演,令无数人为之倾倒,为之魂牵梦绕。
这就是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它粗矿、雄浑、动力十足,它是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象征。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去领略它的风采和魅力吧。
二、初读课文。
1、放声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型。
想一想:课文从哪些方面写安塞腰鼓?(板书:鼓响前的静,腰鼓表演时的闹,鼓声停止后的寂静。
)2、默读课文,结合课文中的插图,想一想:这是怎样的安塞腰鼓?用文中的词句回答。
(板书:壮阔、豪放、火烈)3、小结:通过刚才的朗读,同学们知道了安塞腰鼓的一些特点,下面,我们就从课文的字里行间真切地领略安塞腰鼓扑面而来的激情。
三、精读课文。
(一)引导学习1-4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至第四自然段,说说描写的是一幅怎样的场面?引导学生用文中语句回答。
(一幅广阔而恬静的场面。
)2、小结:这是激战前的沉寂,是一场疾风暴雨式的腰鼓舞即将上演前的期盼。
写得多美呀,舒展柔和,给人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请问:腰鼓演就要开始了,你看到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理解“茂腾腾”、“朴实”、“神情沉稳而安静”等)3、小结:文章开头的静态描写为文章后面写动蓄势,使文章静中蕴动,动静结合,充满画面美。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四篇)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四篇)](https://img.taocdn.com/s3/m/727558d0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68a3b68.png)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为了上好这堂课,课前我进行了精心准备。
我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安塞腰鼓动作奔放、充满激情的舞蹈气势。
为了弄懂每一个句子的含义,避免出现上课生问师呆的尴尬场面,我查询了各种资料让自己把课备在心里。
围绕着教学设计思路,我用了两课时教授了本文。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两点:1、注重文本意识。
《安塞腰鼓》是一篇闪现着人文之光的文章,有着较强的文学性。
作品的意旨通过朗读深思才能心领神会。
第一课时在解决了字词关之后剩下时间全部用于朗读。
师范读、男女生赛读、小组赛读、同桌赛读、个人赛读,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
因为读得到位,文中精彩的段落学生在品位语言中几乎都进行了赏析,从而感受到了文章中的美,提升了审美境界。
2、注重发挥小组互疑互助的作用。
在品味环节中,我让学生找出最喜欢的语句或语段进行赏析并谈谈自己喜欢的理由。
文章中精彩的句子很多,如让学生一一在全班赏析,耗时且效果不一定很佳。
我让同学们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赏析精彩的同学全班再交流,这样既省时又顾及了班级整个面的学生。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凭借着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积累进行了具有“辩论气势”的分析,课堂气氛较活跃。
在这个过程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动方式激活了课堂,同时也激活了气势磅礴、力量雄奇的散文《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二)在看到优点的同时还有一些不足之处:1、重理解而忽视形象感受。
讲授这一课时由于条件限制未能播放一系列的安塞腰鼓舞蹈画面或影碟给学生以视觉上的感受,致使从未看过《安塞腰鼓》的同学只能在老师描述中去想象,对于舞蹈的磅礴气势体味不出,体会不够深。
2、缺乏朗读激情。
“读”虽然贯彻了课堂整个环节,但由于学生朗读水平教低,对于富有感情、富有气势的文章缺乏朗读激情,使充满激情和力量的舞蹈表演气势逊色了许多。
朗读训练需长抓不懈,朗读水平需不断提高。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三)自读、自疑、教学相长的思路进行“非预设性”教学鼓励学生借助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积累,所以学习气氛相对比较活跃,学生的积极性也比单纯地由教师讲解分析要高涨。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优秀4篇)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优秀4篇)](https://img.taocdn.com/s3/m/19588e6e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10.png)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优秀4篇)《安塞腰鼓》教学反思篇一这是一篇描写陕北民间艺术安塞腰鼓的散文。
全篇文字激昂,澎湃着激情,蕴含着力量。
让人在领略宏大火烈的舞蹈场面的同时,感受到陕北人民的粗犷豪迈,受到强烈的艺术震撼。
钻研教材时,我把初步领略安塞腰鼓的独特艺术魅力,感受陕北人民粗犷豪放的性格作为本课教学的目标之一,并作为教学重点。
在教学中,以“好一个安塞腰鼓”这一情感线索作为教学线索,以指导朗读的方式让学生达成上面的教学目标。
由于地域等原因,学生乃至教师对安塞腰鼓这一民间艺术都不怎么了解,头脑中甚至没有安塞腰鼓的概念,自然领略不了其艺术魅力,更不能通过这一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去感受陕北人民粗犷豪放的性格。
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教学中,我引用了一段网络视频,再现了百十个后生表演安塞腰鼓的情景,让学生直观感受安塞腰鼓舞那“火烈的舞蹈场面”、“巨大的鼓声”、“茂腾腾的后生”“强健的舞姿”,并设计的这样一个练习:()的安塞腰鼓。
从练习完成情况,学生们只是用上“热烈”“激昂”等词,对作为民间艺术的安塞腰鼓来说,这些词都是表象的,说明学生通过视频对安塞腰鼓的认识停留在事物的表象,这对达成教学目标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于是我就此引导学生去读课文,继续完成练习。
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由读课文后,学生大部分能用上课文里的词进行填空,学生开始填出了“震撼人心”,“充满力量”这些词。
显然,学生的认识在加深。
但我觉得,这些词从学生嘴里说出来是缺乏生命的,安塞腰鼓的艺术魅力并没有为学生所真正把握,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来说,还不够到位。
为此,我进一步指导学生精读课文,引导他们真正感受到安塞腰鼓的艺术魅力。
在读一段(1—4)中,学生一开始,只是通过音量的小表示出演出前的静。
我问,马上就要演出了,这种静是不是真正的静。
学生马上明白,这是一种表面的静,其实在静的背后涌动着暗流,积蓄着力量,充满着期待。
那又怎样读呢?我引读学生反复练读,尽可能表现出这种特殊的静。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精选18篇)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精选18篇)](https://img.taocdn.com/s3/m/61e7fbfd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a0.png)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安塞腰鼓》教学反思(精选18篇)《安塞腰鼓》教学反思篇1俗语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的风情。
”当我们的目光掠过繁华而又精致的大都市,也许会为那里的珠光宝器、灯红绿酒所陶醉。
然而,当你在漫天黄尘中看到一场鼓乐喧天的盛宴,那激情四射的震撼力一定会让你热血沸腾,那种种的浮华和娇柔,就会遁形得无影无踪,只有“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所以,在教学《安塞腰鼓》一课时,我希望学生能从陕北高原的“歌手”刘成章的吟诵中着重体会“安塞腰鼓”的冲天激情和生命力的张扬。
由于缺乏必要的多媒体设备,学生很难从感性上认同安塞腰鼓。
我就引用一位美国研究者的感叹:“没想到温良敦厚的民族舞蹈中,还有这样剑拔弩张、野性未泯的一支。
”学生都还记得香港回归庆典上那气势恢弘的欢庆锣鼓,静想一分钟,就进入情境。
学生自由诵读本文,都能体会出文章的力量之美,能读出几分铿锵。
让他们为安塞腰鼓加一个定语,大多选择“激情四射、豪放火烈、奔放的生命”等等词语,对感情的把握很到位。
那么,安塞腰鼓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和流传下来的呢?为什么我们的中原腹地听不到这昂扬的生命音响呢?我和学生一起回顾历史。
西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曾拥有过强秦、大汉、盛唐的雄睨世界。
陕北高原自古就是边关要地。
秦时的大将蒙田曾率30万大军镇守陕北防匈奴入侵:北宋范仲淹等文臣武将率兵抵御西夏入侵;明朝“延绥镇”长城,几乎承担明朝中后期北方边境一半的防务。
西北高原上的安塞腰鼓,在古战场上,遇敌来袭时,是报警的讯号;作战失利时,是求援的呼声;两军对垒时,是助威的号角,赢得胜利时,是庆功的笙歌。
古代战场上擂鼓鸣金的场面永远消失了,然而这种张扬激情与力量的.仪式,却深深根植于陕北高原古老的土地上。
那么,本文仅仅是在歌颂安塞腰鼓吗?学生略做深入思考,就会发现文章是借歌颂安塞腰鼓,讴歌生命中奔腾的力量、讴歌冲破束缚阻隘的强烈愿望、讴歌阳刚之美、讴歌痛快淋漓的生活和表现以及奋斗不息的黄土高原人!但是问题出来了:西北一向是贫瘠落后的代名词,至今还处在被开发之列,作者如此倾情颂扬,却说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难道是在讴歌贫穷吗?学生的答案是否定的。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6篇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6篇](https://img.taocdn.com/s3/m/031cc09d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05.png)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心得体会、学习心得、工作总结、工作计划、演讲稿、活动方案、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insights, learning experience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speeches, activity plan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other sample essays, and more.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安塞腰鼓》教学反思6篇要想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教学效率,学会将教学反思写好是很有必要的,教学反思是老师对教育内容分析的一种文字材料,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安塞腰鼓》教学反思6篇,供大家参考。
有关《安塞腰鼓》的教学反思(通用6篇)
![有关《安塞腰鼓》的教学反思(通用6篇)](https://img.taocdn.com/s3/m/f2e4e5ca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b7.png)
有关《安塞腰鼓》的教学反思(通用6篇)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安塞腰鼓》的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安塞腰鼓》的教学反思篇1《安塞腰鼓》一文为我们描述了安塞腰鼓这一独特的民间舞蹈艺术,通过写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来赞美黄土高原人粗狂、豪迈、开放的性格。
虽然前几年有教这篇文章的一点经验,但是还是和其他老师有同感,觉得不好教,也有点胆怯,所以课前也做足了功课,精心备了课。
文中四处提到了“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安塞腰鼓!”从强烈的视觉感受,到声音的震撼,到舞蹈的动作,再到心灵的搏击,层层深入,写出了安塞腰鼓的独特激情。
所以,我就决定从“好一个安塞腰鼓”着手,层层深入!我先让学生找出这四句重复的话,然后引领学生自学课文,思考“好”在哪里。
这个环节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也引领学生疏通了课文脉络,为后面更深入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学生通过朗读课文,从字里行间了解到安塞腰鼓舞姿强健、响声沉重、力量震撼人心,将文章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通过这一疏通,学生就不觉得这篇文章有多么难理解了。
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品词析句。
文中有不少比喻句和排比句,也有一些值得理解的关键句子,我主要采用反复朗读的方式,让学生边读边想象,边读边体会,通过集体讨论和我的引导,逐步理解。
总体来说,这个单元的几篇课文可分析的点较多,较之前面的课文稍微深奥了些。
不过,正因为有了这些课文的学习,学生的品读、欣赏能力才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安塞腰鼓》的教学反思篇2《安塞腰鼓》是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中一篇课文,是陕西作家刘成章先生的名篇。
这篇课文文质兼美,语言激情澎湃,铿锵有力,思想内涵丰厚,特别是其中一些写意的语句,含义深刻,发人深思。
“安塞腰鼓”是陕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也是陕北人精神风貌的象征和符号,而这一切均与陕北古老的历史有关,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这对于不熟悉、不了解这一民间艺术的我们这里的六年级学生来说,要想透彻理解文本的全部内涵,是有一定难度的。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15篇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9f0f91d8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2a.png)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15篇安塞腰鼓教学反思1《安塞腰鼓》是刘成章先生的散文名篇,这篇课文文质兼美,语言激情澎湃,铿锵有力,思想内涵丰厚,特别是其中一些写意的语句,含义深刻,发人深思。
“安塞腰鼓”是陕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也是陕北人精神风貌的象征和符号,而这一切均与陕北古老的历史有关。
因此,《安塞腰鼓》呈现出这样几方面的特征:第一,浓墨大笔,抒写饱满的生命激情。
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言:“五情发而为辞章。
”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就是“为情而造文”的标本。
《安塞腰鼓》通篇贯注一个“情”字,作家通过一系列对“安塞腰鼓”赞美的语词,来直抒胸臆。
第二,以诗载情,使整个散文呈现出雄奇的诗意美。
《文心雕龙·情采》中又言:“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
”为了确保情感的畅通无阻,刘成章《安塞腰鼓》通篇用诗的方式加以强化。
第三,想像奇伟,意境雄浑。
“安塞腰鼓”这个特定的意象,在刘成章的脑际孕育、旋转,仿佛地底突腾运行的火山岩浆,最后有最彻底、最尽兴的喷发,灿烂的意象在瞬息之间纷翻飞舞。
但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要透彻理解文本的全部内涵,还有相当大的难度。
根据学生实际,我确立本课主要解决三个问题,即:1、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2、品味课文语言的气势、节奏与激情。
3、掌握“三读”式散文阅读赏析方法。
教学过程的设计,以个人对新课标的理解为指导思想。
新课标认为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我的理解是这揭示了阅读教学的本质属性——对话性。
围绕这一属性,教学过程中要突出五个注重,即注重情境创设,为对话营造氛围;注重朗读感知,为对话夯实基础;注重内外勾连,为对话丰富内涵;注重个性化阅读体验,这是对话能否有效高质的重要条件;重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这是对话活动的重要目的。
为了能很好地体现对话性,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也应该由“课文解析型”模式向“活动建构型”模式转变,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由“问题式”(设计琐碎问题若干,组织逐个击破,目的是让学生明确知道答案)向“话题式”(提炼少量话题,组织讨论交流,目的是通过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建构生成)转变。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推荐3篇)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推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29c28635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fc.png)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推荐3篇)【安塞腰鼓教学反思第1篇】教材简析:《安塞腰鼓》是我国当代作家刘成章写的一篇抒情散文,安排在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民风民俗”这一主题中。
课文为我们描述了安塞腰鼓这一独特的民间舞蹈艺术。
共20个自然段,按“鼓响之前——腰鼓表演——鼓声止息”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呈现出“静——闹——静”的表演过程。
通过表现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等来赞美黄土高原人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
《安塞腰鼓》一文,其最大特点是文本本身所具有的那种大气磅礴、豪情万丈、气吞山河的阳刚美。
学习《安塞腰鼓》,绝不是为了记住“安塞腰鼓是怎样一种鼓?这种鼓怎么打的?姿势怎样?”等这些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作者刘成章如何抓住关键词句来描绘安塞腰鼓的,如何将情感用恰当的言语表现出来的,如何将黄土高原上男儿的激情淋漓尽致的宣泄出来,如何组织文章的结构等,从而懂得这样运用语言的所以然,掌握渗透着思想感情的、生动活泼的语言文字。
针对课文的特点,我在教案中作了以下安排。
教学重点: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教会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并在朗读中,逐步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读出自己特有的感受,产生独特的体验,并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策略:1.构建对安塞腰鼓“生命之劲”的追索主线,奠定教学的情感基调,引领学生一步步深入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2.“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这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有着雄浑奇伟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
我借助各种形式的朗读,意在教会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读出自己特有的感受,产生独特的体验,感悟到文章语言的魅力。
教学过程:结合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读、说、写等能力的特点,我抓住“好”字,组织学生和课文展开对话,以“生命之劲”为情感主线,设计了“感好鼓“品好句”“读好文”“写好词”四个教学环节。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5篇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5篇](https://img.taocdn.com/s3/m/26197e11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14.png)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5篇《安塞腰鼓》是一篇闪现着人文之光的文章,有着较强的文学性。
安塞腰鼓把活跃的生命转化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华丽乐章。
今天,店铺为大家带来了安塞腰鼓教学反思5篇_安塞腰鼓课文反思范文,希望大家喜欢!安塞腰鼓教学反思篇1为了上好这堂课,课前我进行了精心准备。
我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安塞腰鼓动作奔放、充满激情的舞蹈气势。
为了弄懂每一个句子的含义,避免出现上课生问师呆的尴尬场面,我查询了各种资料让自己把课备在心里。
围绕着教学设计思路,我用了两课时教授了本文。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两点:1、注重文本意识。
《安塞腰鼓》是一篇闪现着人文之光的文章,有着较强的文学性。
作品的意旨通过朗读深思才能心领神会。
第一课时在解决了字词关之后剩下时间全部用于朗读。
师范读、男女生赛读、小组赛读、同桌赛读、个人赛读,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
因为读得到位,文中精彩的段落学生在品位语言中几乎都进行了赏析,从而感受到了文章中的美,提升了审美境界。
2、注重发挥小组互疑互助的作用。
在品味环节中,我让学生找出最喜欢的语句或语段进行赏析并谈谈自己喜欢的理由。
文章中精彩的句子很多,如让学生一一在全班赏析,耗时且效果不一定很佳。
我让同学们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赏析精彩的同学全班再交流,这样既省时又顾及了班级整个面的学生。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凭借着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积累进行了具有“辩论气势”的分析,课堂气氛较活跃。
在这个过程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动方式激活了课堂,同时也激活了气势磅礴、力量雄奇的散文《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篇2在看到优点的同时还有一些不足之处:1、重理解而忽视形象感受。
讲授这一课时由于条件限制未能播放一系列的安塞腰鼓舞蹈画面或影碟给学生以视觉上的感受,致使从未看过《安塞腰鼓》的同学只能在老师描述中去想象,对于舞蹈的磅礴气势体味不出,体会不够深。
2、缺乏朗读激情。
“读”虽然贯彻了课堂整个环节,但由于学生朗读水平教低,对于富有感情、富有气势的文章缺乏朗读激情,使充满激情和力量的舞蹈表演气势逊色了许多。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精选3篇)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78cd21e1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28.png)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精选3篇)【安塞腰鼓教学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表现出来的生命中奔腾的力量和阳刚之美。
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
2、理解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在文章中的作用。
3、练习听力,初步理解文章主旨。
4、学习写作宣传标语和解说词。
教学重点:朗读训练。
理解排比、反复修辞手法的样式和作用。
写作宣传标语和解说词。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教学手段:多媒体powerpoint工作环境暴风影音工作组件教学步骤:一、导入。
教师:今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大家都看了吧?今年的春晚节目种类很多,有歌舞、相声、小品、魔术、杂技、手影戏等等,但是准备时间最短,表演效果最好,参加演出的明星阵容最大的一个节目是诗朗诵《温暖2014》,朗诵做为一种艺术形式,其感染力丝毫不亚于歌舞,其震撼力有时更远超过歌舞。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段朗诵,来体会一下朗诵这种艺术的魅力,也从整体上感知一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安塞腰鼓》。
二、课文朗诵。
1、教师播放《安塞腰鼓》朗读视频。
学生感受朗诵的艺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我们从刚才的朗读中是不是感受到了一种奇伟磅礴的气势。
这篇文章写得也好,文字给人的感觉是排山倒海而去的,每一个字都如鼓槌一般敲打在我们的心上。
下面让我们自己来读一下。
2、学生自由朗读,声音要大,选一段准备展示。
3、学生个别读,教师做点评、指导。
人数控制在3~4人,如没有学生朗读静态段落,教师可进行提示。
(朗读指导内容:四部朗读法:1、大,大而不喊;2、慢,慢而有情;3、快,快而不乱;4、稳,稳而有度。
简单解释:大,就是读的声音要大,即使读错了,也要大大方方的读出来,这样别人才可能给你指点。
大而不喊,不要扯开喉咙,要让听到的人知道你在读课文。
慢而有情,要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感情,是高亢还是低沉,是欢快还是悲伤等等。
快而不乱,讲究把文章读熟。
稳而有度实际上是前三点之后的总结,是一种效果。
简单的说,就是通过前三步的阅读,根据自己对文章的体会,读出的课文,该高的高,该低的低;该快得快,该慢的慢;该高亢的高亢,该低沉的低沉;该欢快的欢快,该悲伤的悲伤。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精选12篇)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精选12篇)](https://img.taocdn.com/s3/m/cc1ef0ce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2687b.png)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精选12篇)《安塞腰鼓》教学反思(精选12篇)《安塞腰鼓》教学反思篇1《安塞腰鼓》是刘成章先生的散文名篇,这篇课文文质兼美,语言激情澎湃,铿锵有力,思想内涵丰厚,特别是其中一些写意的语句,含义深刻,发人深思。
这篇课文呈现出这样几方面的特征:第一,浓墨大笔,抒写饱满的生命激情。
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言:五情发而为辞章。
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就是为情而造文的标本。
《安塞腰鼓》通篇贯注一个情字,作家通过一系列对安塞腰鼓赞美的语词,来直抒胸臆。
第二,以诗载情,使整个散文呈现出雄奇的诗意美。
《文心雕龙情采》中又言: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
为了确保情感的畅通无阻,刘成章《安塞腰鼓》通篇用诗的方式加以强化。
第三,想像奇伟,意境雄浑。
安塞腰鼓这个特定的意象,在刘成章的脑际孕育、旋转,仿佛地底突腾运行的火山岩浆,最后有最彻底、最尽兴的喷发,灿烂的意象在瞬息之间纷翻飞舞。
但对于六年级的孩子们来说,要透彻理解文本的全部内涵,还有相当大的难度。
根据学生实际,我确立本课主要解决两个问题,即:1、品味课文语言的气势、节奏与激情。
2、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学过程的设计,我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
1、创设情景朗读。
在朗读教学中巧妙地创设一些情景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2、尊重个性朗读。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对一篇课文学生认识的角度和欣赏的特点不同,可能对文章各个部分的认识也不同,朗读的处理方式也各异。
教师不可以把自己的朗读方式强加给学生。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要珍视学生的朗读个性,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表达。
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教师不要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对作者情感的体验,当成是衡量学生朗读是否有感情的唯一标准。
在某种程度上,大大限制了孩子们思维的发展和个性的形成,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千万不能强求一致。
3、着眼情感朗读. 朗读的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f447887f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f4.png)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安塞腰鼓》教学反思1《安塞腰鼓》一篇地域性很强的一篇文章,在设计之前,认真研读教材,查找资料,依据教师用书的参考建议,采用多种方式的多学科融合的教学方法,力求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课前让学生搜集安塞腰鼓的视频,安塞的地理位置,黄土高原的地形特点,安塞腰鼓有关的歌曲等,为上课做准备。
导入的时候播放安塞腰鼓表演片段,让学生欣赏安塞腰鼓集舞蹈、音乐于一体的大型表演,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为了让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做了详细的介绍:“天下第一鼓”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也是陕北人民精神风貌的象征。
在古代既是激励边关将士冲锋陷阵、浴血奋战的号角,也是将士凯旋的欢迎曲。
如今它已成为中华民族坚毅不屈、意气风发、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象征。
让学生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课中当学生问道“为什么只有黄土高原才能生养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呢?”用地理知识来给学生讲解黄土高原的地形特点,可以说只有厚重的黄土高原,才能生出一群群茂腾腾的后生,只有厚重的黄土,才有西北高原的汉子们,学生们对磅礴、壮阔、豪放、火烈的安塞腰鼓就有了更深的了解。
课的结尾播放:李政飞演唱,孟海平作词,孟海平作曲的《吉祥腰鼓》,在音乐的激荡中,把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再次显现出来,也把本课推向高潮,学生在欣赏中结束本课,余味悠长。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2近日,我引领学生学习了陕西作家刘成章的散文名篇——《安塞腰鼓》。
学生通过品味文字,欣赏视频资料,充分感受到了安塞腰鼓震撼人心的力量和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魅力。
学习到这一步,我感到我和学生并未真正领会到作者刘成章的写作意图,这篇课文的价值也未得到充分的发挥。
于是,我再次走进了课文,并查阅了相关资料,对本文又有了新的认识。
通过深入阅读,我对文章末尾的“一声渺远的鸡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通用5篇)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通用5篇)](https://img.taocdn.com/s3/m/d789f773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8640f7a.png)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通用5篇)《安塞腰鼓》教学反思1《安塞腰鼓》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
通过描写安塞腰鼓这样一种舞蹈艺术来写人,表现黄土高原人民粗犷、豪放的性格,表现高原人民活跃、旺盛的生命力,表现高原人民与贫困的生活顽强搏击,梦想、追求美好未来的精神。
文章从四个方面写安塞腰鼓的特点,火烈的舞蹈场面、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变幻的舞姿。
第6自然段“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这一排比、比喻句,引领学生从词语到词组到句子层层深入地品味语言的精妙,体会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火烈。
这儿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仿句训练。
“雷鸣一般,是巨大的响声,蛟龙一样,是雄健的风姿”。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这一句,引领学生抓住三对反义词(冰冷——燥热;恬静——飞溅;困倦——亢奋)来体会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火烈。
引导学生在自己的语言中,可以使用意思相反或相对的词语,增强句子的表达效果。
如这琴声,使安静的教室变得喧闹起来,使冷漠的心变得火热起来,使弱小的我变得强大起来。
“它烧灼着你,威逼着你,震撼着你”抓住动词“烧灼、威逼、震撼”体会安塞腰鼓的旺盛的生命力。
这篇文章的语言非常独特,文章大量使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方法,语言节奏鲜明,感情强烈。
所以我课堂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有个人读、齐读,有男女生分读和引读,等等,通过读,让学生感知语言的精彩,感受语言的魅力。
“好一个安塞腰鼓!”句子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一唱三叹,循环往复,复沓回旋,很有节奏感,很有音乐美!在朗读时候,这几个方面朗读的学生人数一次比一次增加,使学生感觉如等高楼,步步深入,表达对安塞腰鼓的由衷的赞美之情!课堂上,让学生观看安塞腰鼓表演的视频,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我在看完视频问学生,这鼓声你听出了什么?有的学生很聪明,联系《二泉映月》课文的句子,说,听出了对命运的抗争,听出了他们倔强的呐喊,他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希望,他们面对困难不退缩。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优选3篇)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优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3a599374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ea.png)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优选3篇)【安塞腰鼓教学反思第1篇】《安塞腰鼓》是浙江省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主要是通过体味作者对生活中艺术的体验和感悟以及由此而触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使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认识生命的力量和人生的价值,提高学生的素养,为今后学生阅读、欣赏、审美鉴赏打下基础。
本课同时通过学习排比、叠句等修辞手法,理解其对文章表达的作用,并通过写作训练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方法。
本课在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培养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教学目标a、知识目标:学习排比、叠句手法,理解其作用;品味理解文中有关语句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
b、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c、情感目标: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同时体会本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
此教学目标是根据本单元的内容特点,以及新课标的要求制定的。
2: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习朗读课文,学习排比手法及作用;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难点:理解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
本文既用写实的笔触描绘了气势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又用更多的笔墨写意。
如何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是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层面感受安塞腰鼓的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发表对课文的见解即教学的重点。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第2篇】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来自广安实验中学,我叫周璐。
我的说课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7课——《安塞腰鼓》。
以下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课时安排——教学程序”等多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本册教材继续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线索,按照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版块组织单元。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优选3篇)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优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368d883a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b4.png)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优选3篇)【安塞腰鼓教学反思第1篇】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本课是篇具有诗意美的散文,连串的短语使文章的节奏相当紧凑,像波涛一样,一浪接一浪,对生命与力量的赞美,由此特征,倾泻而出欲止不能。
基于这个特点本次课的教学主要内容是品味铿锵语句,传达的勃发的生命激情,咏叹出的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2、教材的地位、作用《安塞腰鼓》是苏教版国标本十一册的一篇课文。
这一单元还有《姥姥的剪纸》《牛郎织女》两篇课文,纵观这一单元的体系编排,我们不难发现,教材的精心旨在通过体味作者对民间艺术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本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进一步认识生命的力量和人生的价值,提高学生的素养,为今后学生阅读、欣赏、审美鉴赏打下基础。
本课同时通过体会排比、叠句等修辞手法的精妙,理解其对文章表达的作用,并通过写作训练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方法。
本课在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培养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教学目标a、知识目标:学习排比、叠句手法,理解其作用;品味理解文中有关语句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
b、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c、情感目标: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同时体会本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
4、教学重点、难点本文既用写实的笔触描绘了气势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又用更多的笔墨写意。
如何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是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层面感受安塞腰鼓的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发表对课文的见解即教学的重点。
二、教学思想安塞腰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xx年以上的历史。
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象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
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8篇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8篇](https://img.taocdn.com/s3/m/be28ca87f01dc281e43af0cd.png)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8篇《安塞腰鼓》是我国当代作家刘成章写的一篇抒情散文,课文通过写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来赞美黄土高原人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
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内容,供大家参考,阅读。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中短句的运用及排比句、感叹句的作用。
能力目标:学生能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教学重难点:通过对文章的朗读、分析揣摩,感悟文章的情感。
教学方法:提问法、教授法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准备:教师:下载有关“安塞腰鼓”的画面、和范文朗读片段。
学生:听歌曲《黄土高坡》的录音,体会浓厚的黄土高原情结。
查找“安塞腰鼓”的历史资料。
自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给生字词注音释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1、导入语:一曲激昂高亢,展现西部人民壮志豪情的《黄土高坡》,把我们的思绪引向了广袤的黄土高原。
(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的地图)这里是黄帝轩辕氏书写华夏民族第一部史诗的地方,这里的子民自古以来就在和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在数千年的抗争,产生了许多展现着西部粗犷,豪放的民风民俗的艺术形式。
今天,我们文化之旅的脚步将随着刘成章先生的生花妙笔踏上这片黄土,去欣赏有“天下第一鼓”之称的黄土高原之魂——安塞腰鼓!(出幻灯片)谈到天下第一鼓,同学们最想知道什么呢?(提问三四个同学,问题留到课尾解决)2、播放“安塞腰鼓”视频,学生欣赏。
3、学生谈观感。
教师从以下方面适当引导;①安塞腰鼓,它产生于距延安四十公里处的安塞县。
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
②安塞腰鼓是人、鼓合一的,没有一种乐器能够像它这样要求人和乐器的高度和谐。
人的表演和乐器的表演完整地糅合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所以成功的表演是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学反思之《安塞腰鼓》教后反思
《安塞腰鼓》是刘成章先生的散文名篇,这篇课文文质兼美,语言激情澎湃,铿锵有力,思想内涵丰厚,特别是其中一些写意的语句,含义深刻,发人深思。
但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要透彻理解文本的全部内涵,还有相当大的难度。
根据学生实际,我确立本课主要解决三个问题,即:1、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2、品味课文语言的气势、节奏与激情。
3、掌握“三读”式散文阅读赏析方法。
教学过程的设计,以个人对新课标的理解为指导思想。
新课标认为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我的理解是这揭示了阅读教学的本质属性——对话性。
围绕这一属性,教学过程中安排以下几个板块:播放视频,激发兴趣;初读,感受安塞腰鼓形象;诵读,感受安塞腰鼓气势;品读,感受安塞腰鼓内涵;质疑交流;创读,宣传安塞腰鼓魅力;实话实说,收获盘点。
即注重情境创设,为对话营造氛围;注重朗读感知,为对话夯实基础;注重内外勾连,为对话丰富内涵;注重个性化阅读体验,这是对话能否有效高质的重要条件;重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这是对话活动的重要目的。
为了能很好地体现对话性,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也应该由“课文解析型”模式向“活动建构型”模式转变,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由“问题式”(设计琐碎问题若干,组织逐个击破,目的是让学生明确知道答案)向“话题式”(提炼少量话题,组织讨论交流,目的是通过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建构生成)转变。
这节课,抓住课文的关键句“好一个安塞腰鼓!”设定话题。
师生围绕一个“好”字,生发出三个子话题展开对话交流:“好鼓”,侧重于对安塞腰鼓艺术形象的感知;“好文”,侧重于对课文优美语言的品味;“好创意”,侧重于创设特定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对话交流的目的在于达成新课标倡导的三维教学目标。
学生能充分感受到安塞腰鼓表演中的那股“劲”,体验到它所宣泄的生命的力量,潜移默化之间养成积极面对生活的情感态度和生命在于奋力搏击的价值观念。
识别排比句,为其划分类型,品读排比句及意味深长的语句,体味其中的气势、节奏和激情,学生在朗读感知的同时,语文知识得以落实,阅读技能得以培养。
由初读感知,到品读美句,再到解读难句,逐步深入的“三读”,既是教学内容呈现的过程,也教给了学生品读赏析美文的基本步骤及方法。
当然,由于教学经验不够丰富,课堂上也出现了教者目标预期与学生实际发展水平相差较大的情况,师生之间个性化阅读体验的交流落实得不够理想有以下需要改进的地方:
1.朗读指导应抓住重点,围绕关键句子进行,不能随心所欲,漫无目的;
2.对于文章主旨的理解,教师目的要明确、专一,在达成这一目的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广泛交流,激活思维,张扬个性。
3.为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时间、空间角度进行剖析,让学生真正走近安塞腰鼓,走近黄土文化。
4.语文味体现不浓,应从细读文本上下功夫,如词语的使用、标点符号(!)的用法等等,从细处入手,引导学生知微见著。
5.板块式教学环节的设计使文章条理清楚,但环节相对较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更深入细致地走进文本。
这些不足启示我:(1)学生的原有知识、情感体验是其构建、探究、生成新知的基础。
要上好一节课,首先要亲近学生,了解学生,研究学生。
(2)课堂教学实践是开展教研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平时工作要进一步强化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更多投身教学实践,更加关注学生的学,更多研究学生认知规律和学习活动组织策略,努力促进学生的自我建构与自主发展。
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成功,才是教学最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