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第6课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地球的运动第6课时 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

1. 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 2. 地球地轴倾斜的方向会发生改变吗? 3. 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怎样的?
模拟地球自转和公转
实验材料:乒乓球、圆盘。
地球
公转轨道
• 准备一个乒乓球,在球上 画一条“赤道”。
• 再准备一个圆盘作为公转 的轨道。
• 让乒乓球在圆盘中运动起 来,观察小球的运动。
思考:小球能同时自转和公转吗? 小球的轴所指的方向是否不变?
通过模拟实验,你对地球的公 转有了什么认识?
地球公转与四季变化
地球离太阳近——夏季 地球离太阳远——冬季
地球公转与四季变化
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发现:四季的形成与地球距离太阳的远近无关。 关于四季的成因,你是怎样认为的呢?
四季是由地球公转形成的。
同一时间地球南北半球的季节相反。
南北半球季节变化的差异
1、在模拟实验中,我们是怎样模拟地球运动的?
2、通过观察图片、模拟实验和数据分析,我们对地球 公转的特点有什么新的认识?
周期:一年
地
球
方向:自西向东
公 转
的
地轴:倾斜角不变
特
点
轨道:椭圆
第二单元 地球的运动
第6课时 地球的公转与 四季变化
导入
四季变化
四季交替 年年循环
?
地球公转对我们有什么 季交替变化和地球公转有关吗?
了解地球公转
1、观察地球公转示意图,记 录你发现的地球公转的特点。
2、相互交流讨论地球公转有 哪些特点?
➢ 思考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6课六一居士传讲义+精练含解析粤教版唐宋散文

第6课 六一居士传1.通假字(1)聊以志吾之乐尔.同“耳”,罢了。
(2)累于此者既佚.矣 同“逸”,安逸。
2.一词多义(1)以⎩⎪⎨⎪⎧ 以.吾一翁:把,介词乃以.难彊之筋骸:凭、用,介词聊以.志吾之乐尔:用来,表目的连词(2)之⎩⎪⎨⎪⎧ 将退休于颍水之.上:的,结构助词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无实义,定语后置的标志一日天子恻然哀之.:代“我”,第一人称代词3.词类活用(1)轩裳珪组劳.吾形于外:使动用法,使……劳累。
(2)使吾形不病.而已悴:名词作动词,生病。
(3)累.于彼者已劳矣:形容词作动词,被拖累。
4.文言句式 (1)六一,何谓也:宾语前置句,应为“六一,谓何也”。
(2)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也,判断句。
(3)方其得意于五物也:状语后置句,“于五物”应在“得意”前。
(4)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状语后置句,“于洞庭之野”应在“响九奏”之前。
(5)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定语后置句,应为“为吾累者之世事”。
(6)此吾之所以志也:……也,判断句。
5.翻译下列句子(1)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
译文:即使在洞庭湖原野上奏响九韶音乐,在涿鹿大地观看大战役,也不足以形容自己的快乐和舒适。
(2)然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
译文:然而常常忧虑不能在这五种物品中尽情享乐,原因是给我拖累的世事太多了。
(3)吾其何择哉?译文:我将选择哪方面呢?一、结构图解六一居士传⎩⎪⎨⎪⎧ 更名原因: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六一之乐:五问五答 感慨无限退隐理由:三宜归去 闲适安逸二、中心主旨欧阳修这篇自传文,通过对自己更名“六一居士”的陈述,对理想中“六一”之乐的描绘,以及对自己应该归老的分析,表现了自己为官场世务所累的苦闷和对归老后闲适安逸生活的向往。
1.课文为何要引用《庄子·渔父》中的典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愚人欲自逃其影的典故既为说明名是无法逃避的,亦为引出居士的态度——深知名不可逃,也并不想逃名,取名“六一”并非矫情的表现,仅仅是“聊以志吾之乐尔”。
课文详解丨七下第二单元第6课《老山界》

课文详解丨七下第二单元第6课《老山界》6 老山界预习须知一、写作背景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老山界”是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长征胜利后不久,时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的作者就写下了这篇回忆录,记叙了红军战士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二、作者简介陆定一(1906—1996),江苏无锡人,无产阶级革命家。
长征时,他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宣传部工作,后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建国后,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书记处书记、文化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他长期负责党的宣传和文教工作,为党的宣传、文化、教育事业倾注了毕生的精力,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作品有《金色的鱼钩》《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等。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满望:十分希望。
惊惶huáng:惊慌,恐惧。
攀谈:闲谈。
细切:形容声音细微急促。
绝壁:极陡峭难以攀援的山崖。
蜷quán:弯曲。
呜咽yè:本文中形容凄切的水声。
苛kē捐杂税:指繁重的捐税。
捐,赋税。
酣hān然入梦:畅快地入睡。
二、主题概述课文真实、生动地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热情歌颂了红军战士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1段):点题,概括介绍老山界,点明山路远,表现出爬山的困难。
第二部分(第2—32段):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
第三部分(第33段):指出老山界是长征途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四、思考探究1.文章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展开叙述。
试以此为线索,概括作者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前一天的下午动身,沿着山沟向上走;天黑到达山脚;第二天半夜一点多,到达山腰;黎明时,从山腰出发,经过雷公岩;下午两点多钟,到达山顶;到达山顶后,一气儿跑到宿营地。
2.文中对于火把的描写,传达给了读者怎样的信息,表现了红军怎样的精神?表现山的陡峭、险峻,突出红军登山的坚强意志和英雄气概。
3.半夜露宿的情景写得非常生动感人,作者是怎样写夜景和感受的?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以由远及近的顺序写景,先写星星,次写山峰,再写四周的山;反复地运用比喻不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景之美,也表现了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 戊戌变法 (共30张PPT)

甲午战争
鸦片战争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
走进历史
思考:
这幅图揭示了什么 时代主题?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 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
献计献策
假如你是19世纪末一位热爱 祖国、关心祖国命运的中国 人,你会怎样去拯救我们的 民族呢?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
救亡图存
太平天国运动
洋务运动
想
天 地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
四、失败 —— 戊戌喋血 戊戌变法 “有心杀贼,
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
死得其所,
他想做中国第一个因变法而牺牲的人, 希望唤醒人们的觉醒。
快哉快哉!”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
五、反思
戊戌变法
失败原因:
1、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单薄, 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身上。
2、脱离人民群众。 3、顽固势力力量过于强大。
《国闻报》1897年10月2 6日创刊于天津。刊登国内 各省要闻,同时译载重要政 论及名著,如连载严复译的 赫胥黎《天演论》等。在维 新运动中影响很大,成为维 新派的重要宣传工具,与上 海《时务报》分掌南北舆论 界的领导地位。戊戌变法后 遭清政府查办,1898年12月 被迫停刊。
二、发展
戊戌变法
公车上书后,康有为又三次 上书光绪帝,提出由皇帝出 面倡导变法,光绪帝被康有 为的言辞感动,召见康有为, 让他全面筹划变法。
内容: 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影响: 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
的序幕。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
二、发展 —— 组会办报 戊戌变法
组织学会
维新运动期 间各地重要学会
名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 戊戌变法 共25张PPT

翁
同 龢
(捋胡子)年纪轻轻,就有如此见解,难得难得,我会
he
尽最大努力把他引见给皇帝的。
宣传变法
政治: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阶级: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 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传播
开始变法
百日维新
背 景 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消息传出后,康有为上书光绪帝,痛 陈时局的危险和变法的紧迫性,呼吁变法救国。在康有为等维新派 的推动下,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
变法余音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一:当慈禧太后把光绪帝囚禁后,他无奈的感慨:“朕
虽有改1.革寄之希心望,于却无毫实无实权权的,皇朕帝就身是上一个。傀儡呀!”
材料二2.:清变朝法的遭大到权守旧掌势握力在的顽强固烈派抵制手和中反,对变,法除慈触禧动控制 的朝廷了外顽,固各派省的督抚利大益多。持观望态度。
变法余音
戊戌变法失败的这一年,却是中国民人心目中的一个吉利数字:1898。
这一年,孙中山32岁,他正在日本与菲律宾间穿梭,准备发动推翻清廷的武装起义,起义一次次失 败,但他从来未曾气馁,清王朝终于在14年后被他领导的革命党人所推翻。
这一年,陈独秀19岁,他考取了杭州求是书院,从此开始接触西方思想文化,3年后东渡日本留学, 23年后,他成了中共第一任总书记。
变法失败
结果 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 士,废除变法诏令。(失败)
戊 戌
谭嗣同、刘光弟、 林旭、杨锐、杨深秀、 康广仁六人被捕遇害,
六 史称戊戌六君子。
君
子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 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之怕以 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小学语文人教五年级上册(统编2023年更新)第二单元-6课《将相和》第二课时

改成转述句:蔺相如说,秦王离他只有五步远。秦王不答应,他就跟秦王拼了。
板书
设计
完璧归赵 智勇双全 以国为重
6将相和 渑池会面 维护尊严 品德高尚
负荆请罪 顾全大局 知错就改
1.时阅读第一个故事,写出小标题
2.理出故事情节
3.讨论:引导学生结合具体事例,根据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感知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特点。
4.小结
廉颇为什么能负荆请罪,廉颇这个人有什么特点?
故事的结果怎么样?
1、课文的结构特点,是由三个相对独立的故事组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是怎么样的?它们与全文的关系又是怎么样的?
学科
语文
课题
《将相和》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学习
目标
1.学会能尽量连词成句的读课文提高阅读速度
2.学会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
学习 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将”“相”之间从“和”到“不和”再到“和”的发展过程和内在原因。
学习 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三个小故事各自的原因,结果及内在的相互因果联系,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环节及时间分配
活动内容
活动规则
一、复习字词引入
二、学习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
三、学习第二个故事“渑池会面”
四、学习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
五、学习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1.出示学习目标
2.出示词语,回忆课文主要内容。
1.限时阅读第一个故事,写出小标题
2.理出故事情节
3.讨论:引导学生结合具体事例,根据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感知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特点。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 第 2 单元第 6 课《秋天的雨》重点知识归纳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第 2 单元第 6 课《秋天的雨》重点知识归纳一、引言在小学三年级的语文学习中,部编版语文教材上册的电子课本为同学们带来了许多精彩的课文。
今天,我们一起来梳理第二单元第六课《秋天的雨》的重点知识,为大家提供实用的复习资料,更好地掌握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
二、课文基础信息1.写作背景:无特定明确写作背景,主要以秋天的雨为线索,描绘秋天的美景。
2.主题:通过描写秋天的雨,展现了秋天的五彩缤纷、丰收景象和动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文学体裁:散文。
4.作者信息:陶金鸿。
5.主要内容:课文从秋天的色彩、秋天的气味、秋天的声音三个方面描写了秋天的雨,展现了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
6.中心思想: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以及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三、重点字词1.生字读音、写法和词义:●“盒”(hé),上下结构,部首是“皿”。
盛东西的器具。
●“颜”(yán),左右结构,部首是“页”。
面容,脸色。
●“料”(liào),左右结构,部首是“斗”。
估计,猜想。
●“票”(piào),上下结构,部首是“覀”。
纸币,通货。
●“飘”(piāo),左右结构,部首是“风”。
随风飞动。
●“争”(zhēng),上下结构,部首是“刀”。
力求获得,互不相让。
●“仙”(xiān),左右结构,部首是“亻”。
神话中称有特殊能力、可以长生不死的人。
●“淡”(dàn),左右结构,部首是“氵”。
含盐分少,与“咸” 相对。
●“闻”(wén),半包围结构,部首是“门”。
听见。
2.多音字:●“扇”:shàn(扇子)、shān(扇风)。
●“曲”:qǔ(歌曲)、qū(弯曲)。
3.近义词:●清凉—凉爽,温柔—温和。
4.反义词:●炎热—寒冷,温柔—粗暴。
四、修辞手法1.比喻:“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
” 把秋天的雨比喻成钥匙,形象地写出了秋天的雨开启了秋天的大门。
八年级历史上册听课记录: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第6课戊戌变法》

新2024秋季八年级统编版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第6课戊戌变法》听课记录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实施过程及失败原因;掌握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理解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角色扮演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信息整合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引导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1.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国家改革创新的关注,培养勇于探索、敢于担当的精神;通过了解维新派的努力与失败,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导入教师行为:•展示一幅描绘晚清社会风貌的图片或播放一段简短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晚清社会的困境与变革需求。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晚清时期中国面临着哪些内忧外患吗?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人试图通过改革来挽救国家,你们知道这是哪次改革吗?”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图片或视频,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部分学生可能知道答案,积极举手回答;不知道的学生则认真倾听,思考。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通过直观展示和提问,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为新课的学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三、教学过程教师行为:•背景介绍:详细讲述晚清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以及甲午战败后民族危机的加剧,为戊戌变法的兴起做铺垫。
•维新思想传播:介绍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如“变法图强”、“君主立宪”等,并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戊戌变法实施:讲述戊戌变法的具体过程,包括“百日维新”期间的主要改革措施,如改革政府机构、鼓励发展工商业、开办新式学堂等。
•角色扮演: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辩论,加深对戊戌变法实施难度和失败原因的理解。
•失败原因分析: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如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改革措施缺乏群众基础、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等。
教科版(2024)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6.观察与比较》精品教案

目标
1.科学观念:
(1)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比较,认识自己和他人。
(2)学生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2.科学思维:
(1)学生能够运用观察和比较的方法,进行简单的科学探究。
(2)学生能够在观察和比较中,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尝试解答。
3.探究实践:
(1)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观察和比较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2)学生能够在小组合作中,分享观察结果,并进行简单的讨论。
4.态度责任:
(1)学生能够保持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学生能够在观察和比较中,尊重事实,尊重他人。
重点
1.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比较,认识自己和他人。
2.学生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3.学生能够在观察和比较中,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尝试解答。
通过总结和反思,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反思能力。
板书
观察与比较
1.观察自己的外貌特征
2.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
3.记录观察结果
4.总结与反思
5.作业设计
学习、记忆及勾画知识点
明确教学内容及重点和难点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通过具体的观察和比较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观察和比较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5.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记录观察结果。
通过具体的观察和比较活动,引导学生学会细致观察和比较,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课堂小结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课的学习内容。
2.教师提问:“你们学到了什么?”
3.教师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
4.教师展示记录表,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
5.教师提问:“你们还有什么疑问?”
【统编版】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第6课 插秧歌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第6课 插秧歌
【答案】 C 【解析】 农妇的“唤”与农夫的“不答”,给紧张的插秧场面以灵动的点染, 极富生活情趣。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第6课 插秧歌
2.除了《芣苢》与《插秧歌》,古代描写劳作场景的诗歌还有不少,请说出以下两首 诗歌各自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劳动图景。 (1)《诗经·陈风·东门之池》:“东门之池,可以沤(洗,浸泡)麻。彼美淑姬,可 以晤歌。东门之池,可以沤纻(苎麻)。彼美淑姬,可以晤语。东门之池,可以沤 菅(菅草)。彼美淑姬,可以晤言。” 劳动图景:
审美品位,具有积极的作用。③
?我们一般认为,
诗歌是文学作品的一大样式,是饱含着强烈感情和丰富想象,运用比兴、象征、拟
人、反复、重叠等表现手法,更集中概括地表现诗人情思,语言生动凝练,富于节
奏和韵律的文学作品。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第6课 插秧歌
【答案】 ①诗歌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②创造出难以计数的优美诗篇 ③那 什么是诗歌呢 【解析】 根据“在这漫长的历史中”,第①处应填诗歌的发展史长。根据后文 列举的是唐诗、宋词、元曲,第②处应该是对应的一些文学作品。第 ③处是填疑问句,横线后解释了诗歌是什么,所以第③处应填“那什 么是诗歌呢”。
再往深处体味,这个比喻,以一种貌似轻松的笔调出之,而实际上,这是一 种饱含苦涩的善意嘲笑。斗笠和蓑衣连雨水都抵挡不了,怎么能够和盔甲相比? 杨万里将农民的雨衣比作盔甲,以一种貌似轻松俏皮的语调,表现了农民的艰辛 与苦涩。所以,我们不仅要读出它的幽默俏皮,更要体会到其中的深重苦涩。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第6课 插秧歌
课堂训练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以极其通俗生动的语言展示了插秧的繁忙景象。“抛”“接”“拔”“插” 四个动词用语直白却极为传神,描绘出全家老少齐上阵,为抢农时忙碌不停的场景。 B.三、四句,诗人将“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铠甲,暗示了冒雨插秧恰如紧张 的战斗;而“雨从头上湿到胛”写出雨势之猛,表现农人雨中插秧不辍的艰辛和吃苦耐 劳的精神。 C.五、六句,诗人巧妙地插入画外音,农妇招呼农夫来用早餐并小憩片刻,可农夫却依 然低头弯腰劳作不辍。这一“唤”与“不答”,写出了生活的艰辛与不易,于其中透出 沉重的意味。 D.七、八句,是农夫岔开农妇呼唤的答话,这两句极富生活气息,用生动朴实的语言勾 勒出一位时时尽力、事事操心的农人形象。
第二单元 万物互联有协议 第6课 数据传输方式多

第6课 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资源
二、分析多样的数据传输方式
在物联网中,数据的传输方式既有传统的互联网通信方式,也有根 据物联网的大规模连接、低功耗、低成本等特点所生产的一些新的通信 方式。
第6课 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资源
二、分析多样的数据传输方式
1.按传输介质分:有线传输和无线传输。 常见有线传输方式:双绞线、光纤等。 常见无线传输方式: Wi-Fi、蓝牙等。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资源
义义务务教教育育信信息息科科技技课课程程资资源源 八年级
第二单元 万物互联有协议
第6课 数据传输方式多
第6课 学习目标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资源
学
了解典型物联系统数据传输的基本过程,知道数据传输使用
习
1 多种协议。
目
标
了解物联网中的有线传输与无线传输、近距离通信与远距离
2 通信。
第6课 课堂导入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资源
问题情境
共享单车应用了很多物联网技术。
思考: 1.共享单车物联系统中的数据是怎样进行传输的呢? 2.设备与设备之间是如何进行通信的呢?
第6课 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资源
学习内容
一 探析物联系统中数据流转 二 分析多样的数据传输方式
第6课 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资源
一、探析物联系统中数据流转
想要使用共享单车离不开手机、车锁 和云服务器。
思考:这三方是如何进行数据传输的? 任务:分析共享单车中的数据流转, 完成两个问题探究。
第6课 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资源
一、探析物联系统中数据流转
1.如何获取附近可用的共享单车?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地球的运动第6课 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

第6课 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
期末综合练习
一、知识速记 1.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着 太阳 转动。地球公转的方向 是 自西向东 ,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是 一年 。 2.在地球公转的过程中, 地轴 倾斜的方向不会改变,始终 指向北极星。 3.地球公转轨道的形状是 椭圆形 ,每年 一月初 地球与太 阳的距离最近,每年 七月初 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最远。
地球与太阳的远距点 1.52亿千米 每年七月初
A.地球距离太阳近时是夏季 B.地球距离太阳近时是冬季 C.四季变化和地球与太阳间的距离无关
期末综合练习
3.南极考察的最佳季节是北半球的( C ) A.春季 B.夏季 C.冬季
பைடு நூலகம்
期末综合练习
四、生活应用题。 我们用一支蜡烛模拟太阳,用一个小地球仪绕蜡烛转动,
期末综合练习
4.四季变化与地球 公转 有关,四季变化与距离太阳的远近 无关。“地球距离太阳近时是夏季,地球距离太阳远时是冬 季”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5.地球距离太阳近时,是北半球的 冬季 ;地球距离太阳远 时,是北半球的 夏季 。同一时间地球上南、北半球的季节 正好 相反 。
期末综合练习
二、重点实验模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球是秋季,则北半球是( A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期末综合练习
6.通过模拟实验,我们发现:地球上的四季变化与地球公 转( A ),但与地球公转过程中距离太阳的远近( B )。 A.有关 B.无关
看图回答问题。
1.这个实验是 模拟
(选填“对比”或“模拟”)实验。
期末综合练习
2.“地球”绕“太阳”自 3.地球的 地轴
不变 的。
西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6课~演讲与辩论_课件新人教版选修

基础自主学案
课堂互动探究 第6课 知能优化演练
美文佳作欣赏
基础自主学案
一、字音辨识 1.单音字 野蛮 (má n) . 匮 乏(kuì ) . 2.多音字 予jǐ 给 . 给 送给ɡěi . 冷漠 (mò ) . 恩赐 (cì ) . 濒 死(bīn) . 邂逅 (xièhò u) ..
3.演讲者在文中高度赞美了特里萨修女的奉献精 神,那么她的这种奉献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提示】 在桑内斯看来,特里萨修女精神的伟 大之处在于“对个人、对个人的价值和尊严的尊 重”,这正是特里萨修道会与其他慈善机构的最 大的区别。 虽然其他组织与机构也在这方面做出 了巨大的工作,有大量的统计数字可以证明这一 点,但从对个人和对个人的价值的尊重上,特里 萨修女及其修道会更能以平等尊重的方式做到这 一点。
其一是深刻的思想性。一篇好的演讲词不能只靠 辞藻与文采,而必须给读者以思想的启迪与心灵 感悟。在演讲过程中,演讲者始终站在世界和平 与人类发展的立场上来评价特里萨修女工作的意 义,立意高远,言辞得体。在文章的第一部分, 演讲者立足于时代背景揭示特里萨修女荣获1979 年诺贝尔和平奖的原因,高屋建瓴地阐明特里萨 修女的意义,指出肯定她的精神是时代的需要, 是人类社会和平与健康发展的需要。在文章的第 三部分中,约翰· 桑内斯代表诺贝尔委员会又阐明 了特里萨修女对当今世界的巨大意义。
4 .通观全文,概括 1979 年诺贝尔和平奖颁给特 里萨修女的原因。 【提示】 特里萨修女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 世界上最贫困、最孤独、最悲惨的人,几百万社 会最底层的人从她所领导的修道会的社会福利与 救援工作中受益。更重要的是,特里萨修女将博 爱与平等意识注入到她的工作中,无论多么卑微 的贫民、病人、弃儿,都能在她这里得到不带任 何屈尊恩赐意味的热诚帮助,对个人、对个人的 价值和尊严的尊重正是她工作的最重要标志,而 这种精神正是人类和平与社会发展的希望。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下册课件第二单元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通过上述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权强 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难点解析
中央集权消极影响
增设 官僚机构
措施
措施 措施 措施
冗官 冗兵
冗费 军队战 斗力弱
积弱 局面 积贫 局面
扩充军队 养兵养官 战争赔款 分散军权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目的
军 事
消除武 1、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 将专权 控制了军队 的积弊 2、控制军队调动,统兵 权和调兵权分离 3、经常调换军队将领, “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职权:通判的的职权涉及地方一切行政 与司法事务,知州发布的各项官文需要 通判一起署名才能生效。 作用:通判的作用是分散知州的权利并 对其行为实行有效监督。
(三).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重点、难点)
3.财政方面:加强财(政)权
①宋太祖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除各州 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 收由中央掌控。 ②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四).作用(影响)
A
)
采取分化事 权的办法, 削弱相权
中 央 地 方
大程 到 中 加强了对军队的控 制 加度 前 央 但是削弱了军队的 战斗力 强, 所 集 未 皇 。 权 1.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 加强了皇权 人,与宰相共同议政; 有 权 强 2.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 但造成了机构臃肿 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大的化
措施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一)、北宋的建立 时间: 960年 建立者: 赵匡胤(宋太祖) 都城: 开封
陈桥兵变, 建立事件: “黄袍加身”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赵匡胤是后周禁军的 统帅,负责防守京师。960 年初,朝廷派他北上抵抗 辽军。军队行至开封以北 的陈桥驿时,谋士和诸将 拿出预备好的黄龙袍披到 赵匡胤身上,叩头便拜,口 称“万岁”,赵匡胤就这 样当了皇帝。
高中语文课件第二单元 第6课 春江花月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把月亮作为最美好、最纯洁的象征。
②抒发思乡怀远之情。人们以月圆比喻人的团圆,以月缺比喻人的离别: “月亮”象征思念,包括思念家人、思念故乡。如“何处相思明月 楼”“可怜楼上月徘徊”“江潭落月复西斜”等句,有代表性的还有李白 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③对人生短暂的悲伤,抒发愁苦之情。在自然界中,月明月阴,月圆月缺 与圆满、欠缺等事物异质同构。在古诗中,月是有情绪的,诗人笔下的月 便常常与悲欢离合的情感相联系了。曹丕的“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 夜未央”,谢灵运的“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的诗句表现了哀愁的心 绪。唐诗中有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凄清孤苦,
第二单元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第6课 春江花月夜
这首诗通过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讴歌了人间纯洁的爱情,并对人 生哲理和宇宙奥秘进行了思考与探索,体现了对生命的热爱以及珍 惜自己的青春年华的主题思想。
栏目 索引
温馨晨读 自主积累 合作探究 文本拓展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赏读:飞得慢的鸟儿提早起飞就会比别的鸟儿早飞入树林,不够聪明的人
只要勤奋努力,就可以比别人早成材。
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劝学》
赏读:年轻的时候不知道抓紧时间勤奋学习,到老了想读书却为时已晚。
3.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杜荀鹤《题弟侄书堂》
赏读:少年时期辛苦学习,将为一生的事业打下基础,切莫有丝毫懒惰, 不要浪费了大好年华。
他选择了夜。这样的夜里,人才最真实,心才最宁静;这样的夜 里,才可以褪去身上层层的华衣,褪去心上层层的俗尘;这样的夜里, 才可以和自己轻轻说话,才可以对自己的灵魂低语。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课件(共30张PPT)

关于春秋五霸
主要的说法有: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 楚庄王、宋襄公。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 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4、春秋霸主
▪ 齐桓公首霸
▪ 齐国首霸的原因
▪ 成语典故:老马识途
▪ 1、地理位置优越,近海, 工商业发达,有渔盐之利;
▪ 2、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 获得政治上的优势;
▪ 3、任用贤才:用管仲为 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等。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1、平王东迁与东周的建立
XX企业员工入党申请书范例1500字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 国各族 人民利 益的忠 实代表, 是中国 社会主 义 事业的领导核心。以下是由XXXX为大 家精心 整理的“”,仅供 参考,【 一】敬 爱的党 组
织: 我叫xxx,是xx企业的一名员工。自20x x年毕 业至今, 一直工 作于本 企业。 参加工 作 后,随着阅历的加深,我对党的向往日益 强烈, 工作至 今,作为 一名普 通员工, 我始终 发 扬着螺丝钉的精神,认真工作,刻苦钻研 。经过 自身不 断努力 ,工作 已充分 得到领 导 和同事的肯定。在工作中我耳闻目睹 了很多 党员的 先进事 迹,我一 直努力 在思想 上 、行动上向党组织靠拢。因此我郑重 而又激 动地提 出我期 盼已久 的申请:申请加 入
西周末年,周幽王无道,于后宫得褒 姒以后,生子伯服。不久,竟废申后及姬 宜臼,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于是 姬宜臼逃奔申国,申侯联合缯国和犬戎进 攻周幽王,周幽王与郑桓公均被犬戎所杀。 随后,申、鲁、许等诸侯国拥立姬宜臼继 位。姬宜臼为避犬戎之难,于公元前770 年迁都洛邑,是为周平王,史称东周。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 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周平王在 内外交困中度过五十年,于公元前718年 去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教师的言语——是一种什么也替代不了的 生心灵的工具。教师的艺术是:决不要让学 意力放在那些无关紧要的琐碎事情上,而要 使他接触他将来必须知道的重大关系 全的人格,故处处要使学生自包子有肉,不 人有学问,不挂嘴上。吃饭不嚼不知味,读 不知意。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 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 学校是造
爸爸拿起面前的糕,说:“你看,一块平平常常的 糕,经过很多很多人的劳动,才能摆在我们面前。” 孩子听了爸爸的话,仔细想了想,说:“爸爸,这糕 的确应该叫‘千人糕’啊!” 1. 照样子,写词语。
平平常常
花花绿绿
很多很多
很少很少
2. 联系上下文,我知道这糕叫“千人糕”的原因是 ( C) A. 这糕有很多人喜欢吃。 B. 这糕很大,够很多人吃。 C. 这糕经过了许多人的辛勤劳动才最终摆在我们面前。
语文 二年级 下册 配人教版
第二单元 课文
6 千人糕
基础巩固 一、我会读拼音,写词语。
能干
味道
工具
劳动
桌子
甘甜
甜菜
三、我会连。
三、我会排序。
( ② )稻子加工成米;甘蔗、甜菜熬成汁。 ( ① )种出稻子、甘蔗、甜菜。 ( ④ )做成米糕。 ( ③ )大米磨成粉;甘蔗汁、甜菜汁熬成糖。
能力提升 四、快乐读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