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史 笔记
中国历史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远古时期1. 远古神话: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丰富多彩,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伏羲画卦等。
2. 黄帝:黄帝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伟大首领,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
他统一了华夏族,创立了华夏族的国家制度。
3. 夏朝: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确切记载的朝代,建立于公元前2070年,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奴隶社会。
4. 商朝: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朝代,约公元前1600年建立,以其青铜器、甲骨文等文化遗产而著称。
5. 周朝: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三个朝代,公元前1046年建立,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
二、春秋战国时期1. 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2.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3. 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涌现,如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
4. 秦始皇: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
三、秦汉时期1. 秦朝: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秦始皇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如统一度量衡、推行郡县制等。
2. 汉朝: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盛的朝代,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
3. 汉武帝:汉武帝是西汉时期的一位杰出皇帝,他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如推行儒家思想、开辟丝绸之路等。
4. 王莽:王莽是西汉末年的一位权臣,他篡夺了汉朝的政权,建立了新朝。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1. 三国:魏、蜀、吴三国鼎立,形成了一段英雄辈出的历史时期。
2. 晋朝: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分裂的朝代,分为西晋和东晋。
3. 南北朝:南北朝时期,南方有刘宋、萧齐、萧梁、陈朝等,北方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
4. 隋朝: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的朝代,隋文帝杨坚统一南北,建立了隋朝。
五、隋唐时期1. 隋朝: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的朝代,隋文帝杨坚统一南北,建立了隋朝。
2. 唐朝: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盛的朝代,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
3. 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一位杰出皇帝,他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如推行科举制度、发展经济等。
中国史学史笔记整理
中国史学史上课笔记绪论1.“历史”二字连用出现于魏晋时代,在《三国志•吴书•吴主传》中首次出现,此时的历史是指历代史书2.光绪二十九年(1902年),张之洞,荣庆,张百熙《重定学堂章程》,“历史”取代“史学”作为主要授课科目列入学堂,自此“历史”广泛用于中文3.(1)“史学”一词连用最早出现于十六国后赵元年(319年)以后赵主石勒创立史学祭酒(专门讲授历史的学者)为标志。
(2)元嘉十五年【438年】刘宋宋文帝刘义隆时期,明确“史学”为学科。
(3)四学:儒学,玄学,史学,文学4.“史书”西汉前指书吏应掌握的文字及其书写技能和书法,西汉末转化为历史书籍的涵义。
宋时范围更为广泛:注释音义,辩疑问疑,刊误纠谬,史评史论,总结义创。
清时各种体裁书籍及纪传体部件之学都称为史学5.“中国史学史”一词是在1924年,胡适最早提出。
6.史学发展的基本线索:(1)秦以前,史学的形成期;(2)汉到唐前期,史学巩固确立时期;(3)中唐至清中期:史学分支发展,古典史学终结阶段;(4)清中期以来,史学变革期。
7.传统史学基本特征:(1)功用趋于政治化;(2)思想日益伦理化;(3)史料积累制度化;(4)皇家修史程序化;(5)史学形式多样化。
8.中国史学史的三大任务:①清理史学遗产(基础性工作)②阐明史学演进过程③揭示史学发展规律9.史学家三类:①官方史学工作者②民家史学家③地方史志学家10.孔门四科:德行,政事,文学,言语11.三史:《史记》、《汉书》、《东观汉记》12.《竹书记年》是战国后期魏国人所撰写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是现今所知中国史学上最早的具有通史性质的著作.13.神话和传说反映了人类跨入文明门槛以前的最早的历史记忆和原始的历史意识。
神话和传说产生于人类的野蛮时期的低级阶段。
神话和传说的区别:神话所叙述的,是神或半神的人及其所行之事;传说所叙述的,是人(而这些人往往都具有奇才异能,为一般人的人所不及的大智大勇),是古代先辈的祖先或古代英雄等及其所行之事第一讲、中国史学史的四次层累和延展一、东汉晚期对中国史学诸系的第一次建构。
中国古代历史学习笔记(详细版)
中国古代历史学习笔记(详细版)中国古代历史研究笔记(详细版)1. 介绍中国古代历史悠久而丰富多彩,涵盖了从远古时代到清朝结束的漫长历史时期。
本文档将着眼于探索中国古代历史的各个方面。
2. 先秦时期2.1 夏朝夏朝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传说中的唐尧、虞舜是夏朝的有名君主。
2.2 商朝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有确凿记载的朝代,商王朝追溯至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
2.3 周朝周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王朝,时期分为西周和东周。
周朝是封建制度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历史上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重要阶段。
3. 秦朝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后,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4. 汉朝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它分为西汉和东汉,发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和科技。
5. 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动乱时期,分为三个时期:魏晋时期、南朝时期和北朝时期。
6. 唐朝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王朝,被称为"盛世"。
在唐朝,政治、经济和文化都达到了高峰。
7. 宋朝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王朝之一,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
北宋时期文化繁荣,南宋时期丧失了北方领土,但文化依然繁荣。
8. 元朝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由外族建立的王朝,世界上历史上最庞大的帝国之一。
蒙古族的忽必烈建立了元朝。
9. 明朝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明朝的文化繁荣和发展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0. 清朝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的统治时期。
清朝统治了近300年。
11. 结论中国古代历史承载着众多的王朝和丰富的文化传统,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通过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发展轨迹和文化传承。
以上是对中国古代历史的简要概述,对于更细节的信息,请参考相关的历史书籍和资源。
《中国史学史纲要》·第二讲(秦汉时期)笔记
《中国史学史纲要》·第二讲笔记第二讲秦汉:中国封建正统史学的形成一、中国封建正统史学的形成1、秦代史学(前221——前206年,15年)山东六国文学古文《秦纪》,汉代以后已失传,应属编年体史书2、两汉史学成就西汉:纪传体的创立:两大特点(1)以人物传纪为主,体现了重视人为的时代精神。
(2)以书表形式表现了记载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东汉:纪传体,断代史的创立西汉史家大致可分三类:A:史论家,汉初为多,代表者为陆贾、贾谊、贾山等人B:撰史家,如司马家、班固、刘珍、蔡邑、荀悦等,除《荀悦》的《汉纪》为编年体外,其他均依纪传形式著书。
C:在古籍整理,图书目录学方面有重要贡献者,即刘向父子。
3、封建正统史学形成史家活动的特点:A:史学思想正统化:将史学纳入到封建政体的机制之内,成为封建政治的重要部分。
B:著史目的明确化:借史明义的借鉴作用;为统治者歌功颂德、维持封建统治的作用。
C:史书体例规范化:对纪传体、编年体的改造,出现起居注,保证封建史书以帝王为中心书写。
D:官方修史制度化:封建政权对史书由消极干预到积极控制,由国家设官修前代、当代史。
二、史记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 P42《史记》被称为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通史著作,是世界文化史的一部奇书。
(从文、史、哲、天文、地理学等角度研究《史记》)史记学——研究《史记》通鉴学——研究《资治通鉴》红学——研究《红楼梦》《竹书纪年》:编年体通史————《史记》:纪传体通史1、《史记》的撰述宗旨与编写体例(1)它上起皇帝,下至汉武帝在位的太初、天汉年间,记载了上下3000年的历史。
(2)司马迁《史记》的目的:“究天人之际(关系)、通(贯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史记》:寓论断于叙事之中东汉以后才有《史记》这一称呼。
司马迁是一个充满激情的悲剧人物。
(把自己的思想见解融入其人物传记中,如屈原,项羽等)(3)《史记》中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种体例。
(130篇)其实,纪传体史并不是由司马迁创立的,战国时已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重点笔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重点笔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千年前。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经历了无数次变革与发展,其中有许多重要的事件和人物,对国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重点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一些重要的事件和人物,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个国家的历史。
首先,我们不得不提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国历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制度。
建国初期,国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然而在毛泽东等领导人的带领下,国家逐渐实现了经济的起步和社会的稳定。
在这一时期,中国进行了许多政治改革和经济建设,为国家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随后,我们来看看文化大革命这一段历史。
文化大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动荡和混乱的时期,从1966年到1976年,整整十年时间,中国社会经历了一场巨大的政治运动。
在这段时间里,许多传统文化和价值观被推翻,许多知识分子和文化人受到迫害。
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极大的伤害,然而在经历了这段历史之后,中国也逐渐认清了其中的教训,开始进行改革开放,实现了国家的经济崛起。
接下来,我们看看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的发展。
1978年,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历程,这一历史事件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实现了经济的飞速增长和社会的稳定,国家的国际地位也得到了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对世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最后,我们再来谈谈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家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正在朝着现代化的目标稳步前进。
中国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发展战略,如“一带一路”倡议、精准扶贫等,为国家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不仅关乎国家的未来,也为世界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总的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历程,其中有许多重要的事件和人物,对国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历史》学习笔记
《中国历史》学习笔记读《中国历史》学习笔记《中国历史》200页文字对改革开放前后历史关系已经进行了高屋建瓴的论述,正可谓前人之述备矣。
不过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各有春秋。
纵览全书,多从理论角度对历史事件高度概括,正反两方面论证改革开放前后内在统一不可分割的关系。
然而采用高度提炼的文字和深厚的理论引用的说明方式,在尚未明了中国历史,对中国历史上做出的重大历史决定没有深刻了解的人看来难免云里雾里,有俄罗斯套娃一层理论过后又一层理论难以理解之感。
单单分割某一句子来谈认识和见解也难免有中国八股开中药铺之嫌。
因此下面的心得体会主要按自己的思考和反思展开,也尽量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讲述,由于自己思想高度难以达到,论述难免有幼稚不合理之处,恳请大家给予批评指正。
中国史,根基、源泉学习中国史是坚持和执行各项政策、把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
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
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为开创中国现代化新时期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改革开放后的30年和改革开放前有本质的联系,即本质上都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
我们要以对待政治问题的的态度高度重视中国史的学习,不割裂的看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的发展、看到内在联系,看到前者为后者奠定的制度基础和提供的探索经验,要和时代、当时中国国情联系起来,客观看待当时取得的历史成就和经济建设急于求成、所有制盲目求纯的错误。
为什么要格外重视中国史的学习?求木之长者必先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先浚其源泉。
中国史,是中国的根基,是中国发展和力量的源泉。
国家政策、方针的根本立足点是国情,而国情是历史遗留问题和发展成就的当下描述。
只有关注历史的细节问题,才能用理论加以概括,理解和创立治国的政策方略。
改革开放以来的各项政策就是扎根在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上,开创出来的。
所以说国史是根,是源。
中国史学史读书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引言《中国史学史》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所著,全书分为上下两册,共计二十余万字。
该书以史学的视角,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史学的发展历程,从先秦时期的历史观念到现代史学理论的演变,全面展示了中国史学的发展脉络。
以下是我阅读该书的一些摘抄和感悟。
二、先秦时期的历史观念1. 摘抄:《左传》中记载:“古者,史为书,书为藏,藏为术,术为道,道为德。
”感悟:这句话揭示了先秦时期历史观念的基本内涵,即史书是历史的记载,历史是文化的传承,文化是智慧的结晶,智慧是道德的体现。
2. 摘抄:《史记》中记载:“太史公曰:‘夫学者,必先博而后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感悟:这句话强调了先秦时期学者对待史学的态度,即博学、笃志、切问、近思,体现了对历史真理的追求。
三、秦汉时期的历史编纂1. 摘抄:《史记》中记载:“太史公曰:‘昔者,黄帝、尧、舜、禹、汤、文、武、成王、周公,此皆圣人也。
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感悟:这句话体现了秦汉时期史学家对历史人物的尊崇,以及对古代文化的传承。
2. 摘抄:《汉书》中记载:“自孔子没,百年之间,学者多传《论语》、《孝经》、《礼记》、《春秋》等。
”感悟:这句话说明了秦汉时期史学编纂的特点,即以儒家经典为基础,注重对历史事件的记载和解读。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编纂1. 摘抄:《史通》中记载:“史者,记事之书也。
故史之所记,必因事而立论,因论而作史。
”感悟:这句话揭示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家对史学的认识,即史学是以事实为基础,以论述为手段,以记录为任务的。
2. 摘抄:《晋书》中记载:“夫史者,所以记功载德,流芳百世者也。
故必以事为经,以文为纬,经纬相错,乃成一家。
”感悟:这句话强调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家对史学编纂的要求,即以事实为经,以文辞为纬,使历史成为一家之言。
五、隋唐时期的历史编纂1. 摘抄:《唐书》中记载:“史者,国之宝也。
故必广采博收,详载事状,以传信于后世。
中国古代史笔记大一知识点
中国古代史笔记大一知识点中国古代历史是一道精彩的画卷,它凝聚着无数英雄与智慧。
作为大一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的一些基本知识点,对于我们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理解历史的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结合时间顺序,从早期的远古时代到晚期的明清时代,简要梳理中国古代史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带你走进古代历史的世界。
1. 先秦时期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开篇之作,从公元前2070年开始至公元前221年。
这个时期涵盖了例如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等时期。
其中,西周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重要的朝代之一,它的政治制度与文化体系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
2.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220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
同时,秦始皇也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如统一文字、度量衡等,为后来的治理奠定了基础。
汉朝则是秦朝之后的历史时期,它开创了大规模的国土开发,推动了汉文化的繁荣。
3.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混乱时期,从公元220年到589年,分为三个时期:魏晋时期、南北朝时期。
这个时期国家分裂,纷争不断,但也孕育出了一批优秀的文化人物,如曹操、诸葛亮等。
4. 唐宋元时期唐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分别从公元618年到907年、960年到1279年、1271年到1368年。
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文化繁荣,尤其是唐朝和宋朝,被誉为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巅峰时期。
5.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末代王朝,分别从1368年到1644年、1644年到1912年。
明朝时期,中国的海上贸易和探险活动达到了巅峰,而清朝则对内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导致中国与外界的交流受限。
在此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变革和动荡,如明朝的靖难之役和清朝的农民起义。
这只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个简略概述,如果要深入研究每个时期,都需要更加详尽的学习。
中国古代历史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话题,它涉及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
中国史学史知识点整理
中国史学史知识点整理1. 史学的起源与发展史学是指关于历史的研究和理论体系的学科,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秦汉时期的编年史和史记。
随着时间的推移,史学逐渐发展成为专门研究历史的学科,包括史学理论、史料学、历史学方法论等方面的研究。
2. 古代中国的编史传统中国古代编史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周代的史书《尚书》和《春秋》,但最早的正式编年史是东周的《春秋左传》和《春秋公羊传》。
秦朝统一后,开始编写大事记和国别志,形成了一部分的官方编年史。
到了汉朝,史学进入了繁荣时期,编写了《史记》、《汉书》等经典史书。
3. 唐宋以后的史学发展唐代以后,史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出现了不少著名的史学家,如韩愈、司马光等,他们在史学理论和方法上都有很大创新。
宋代出现了史料学的理论体系,其中最著名的是刘知几的《史通》,清代的黄宗羲、钱大昕更是为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4. 现代史学20世纪初,欧美各国开始了西方史学的发展,并逐渐对中国的史学研究产生影响。
其中,邹韬奋、吕思清等人成立了中国史学会和史学研究所,推动了史学的现代化进程。
到了新中国成立后,史学的教育和研究逐渐完善,形成了中国史学的新格局。
今天,中国的史学在国际上也有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5. 变法运动与史学发展1901年,康有为和梁启超提出了变法主张,意在改革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其中涉及到了史学的改革。
他们认为古代官方编史受制于朝廷,不能体现历史的全貌,应该重视地方志、家谱等非官方资料。
6. 史家与文人古代的史学家大多是文人,他们不仅要求史书的客观和史实的真实性,还要注重史书的文学价值。
这种文史结合的特点在中国古代史学中十分明显,使得史学融合了文学、哲学等多种学科,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史学传统。
7. 史诗与史传中国古代史书按照内容形式不同,可以分为史诗和史传两大类,分别以《诗经》、《离骚》、《国语》、《战国策》等为代表的史诗和以《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为代表的史传。
中国史笔记整理
一、有史料记载的原始音乐二、考古证实发现的原始乐器骨笛:中国古代吹管乐器,用猛禽的肢骨制作而得名,最早的骨笛出土于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8000至9000年,这是我国目前出现最早的乐器。
陶埙/埙:中国古代吹奏乐器因以陶土制作而得名,目前发现最早的陶埙出土于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
陶埙形制:揽形、圆形、椭圆形、鱼形、平底卵形,发音孔有1、2、3、5等多种,在中国古代陶埙主要用于历代宫廷雅乐,民间也有流传,距今约7000年。
磬:中国古代石制打击乐器磬来源于片状石制劳动工具,形制有多种变化,一般磬边为弧形,单个磬称为特磬,多个磬组合成为编磬。
除了石制外后又有玉制、铜制,最早用于先民的乐舞活动,后用于历代上层统治者祭祀、宴飨宾客等礼仪。
活动的雅乐当中,同时也是象征着统治者身份地位的“礼器”。
三、传说当中的音乐家夔:是古史传说当中虞舜当时的乐官,舜帝命令他掌管乐舞,协管乐教。
伶伦:相传为黄帝时期的乐官,《吕氏春秋》认为他是乐律的发明者,并根据律吕制乐,用音乐模仿凤凰的鸣叫。
夏商时期的音乐文化商代的音乐文化由巫乐和淫乐组成,巫乐属于民间音乐,淫乐属于宫廷音乐。
淫乐:特指商纣王时代的宫廷音乐。
特征以“钜”(庞大、奢华)为美。
巫乐:中国古代伴随巫术活动的乐舞,又叫“巫风”或“巫音”。
商人以巫乐祭祀、求雨、驱除瘟疫,表演时酣歌狂舞、毫无节制,功能娱神又娱人。
掌管巫乐的人男性为觋,女性为巫,最早的职业音乐家。
周代音乐文化一、雅乐和俗乐并存(一)“礼乐制度”:建立于西周初期,其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所谓“礼”是宗法制度和等级制度相结合的礼仪,“乐”就是音乐,指乐器、乐舞、乐队三个方面,乐为礼服务,只有贵族享用。
1.雅乐:周代在礼乐制度上建立的一套明确的宫廷雅乐体系,是指郊庙祭祀、朝会典礼时演奏的音乐,与世俗娱乐性音乐无关,它是与礼仪相表里的为统治阶级服务的音乐。
内容:六代乐舞和小舞。
六代乐舞:西周雅乐最主要的内容,也称“六乐”或“六舞”。
中国四大史学习笔记(详细版)
中国四大史学习笔记(详细版)1. 历史的意义历史是人们对过去事件进行研究和回顾的学科,它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历史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人类社会的演进和发展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现代社会的本质和特征。
其次,历史能够为我们提供宝贵的教训和经验,让我们从过去的错误中汲取教益,避免重蹈覆辙。
再次,历史有助于塑造我们的身份认同和文化传承,让我们更加了解和珍惜自己的文化遗产。
总之,研究历史是我们作为公民和个人发展的必然选择。
2. 中国四大史中国历史悠久,有四大史书被广泛认可为研究中国历史的重要参考。
2.1 《史记》《史记》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纪传体通史,由司马迁撰写于公元前109年至公元前91年间。
它以清晰的叙事和丰富的史料为特点,记录了从黄帝时代到西汉末年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传记。
《史记》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2.2 《汉书》《汉书》是东汉著名历史学家班固所撰写的一部纪传体通史,完成于公元94年。
它主要记录了汉朝的历史,包括建立汉朝的前两个皇帝刘邦和刘盈,以及后来的汉景帝、汉武帝等。
《汉书》对于了解中国汉代政治、法律、文化和军事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3 《后汉书》《后汉书》是晋代历史学家范晔所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历史著作,完成于公元445年。
它主要记录了东汉末年至晋朝初年之间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传记,特别是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和三国时期的动荡。
《后汉书》为研究中国三国时期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参考。
2.4 《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南宋著名历史学家司马光所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完成于公元1084年。
它以“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思想为基础,记录了从周代到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政治变迁。
《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研究中的重要工具书,被广泛引用和研究。
3. 研究笔记要点研究中国四大史书时,我们应该关注以下要点:- 了解各个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从宏观上把握中国历史的整体发展轨迹。
- 注意关注历史人物和其所处时代的特点,了解他们的政治、军事、文化贡献等。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学习笔记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学习笔记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1课繁荣一时的隋朝一、南北重归统一1、隋朝的建立:年,北周外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
就是隋文帝。
2、隋朝统一南北:年,隋军南下,灭掉了南朝最后一个朝代,南北重归统一。
二、隋朝大运河的开通:1、隋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2、隋朝大运河的概况:大运河以为中心,北达,南至,全长公里,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
3、隋朝大运河开通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材料二]:“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利也博哉。
”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河”是指什么?(2)此“河”是谁在位时开通的?当时为什么能够开通这条河?(3)此河开通后有什么作用?(4)材料二中的“涿郡”、“江都”分别是指现在的什么地方?第2课“贞观之治”一、唐朝的建立:1、唐朝的建立:年,在太原起兵的反隋贵族,进入长安,建立唐朝。
就是唐高祖。
2、李世民即位:唐高祖退位后,传位给李世民。
李世民就是,年号。
二、“贞观之治”:1、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①唐太宗认识到的伟大,吸取了的教训,明白统治者不可;政府要;皇帝要;大臣要,统治才能。
②唐太宗重视;同时注意。
他还下令。
③唐太宗注意。
2、“贞观之治”的形成:贞观年间,唐朝的政治比较,经济发展,国力逐步。
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
三、女皇武则天:1、武则天称帝:武则天本是的皇后,晚年称帝,改国号为。
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
2、武则天的开明统治:武则天当政时期,继续实行的政策,使唐朝的社会经济,国力。
人们称她的统治为“”。
第3课“开元盛世”一、“开元之治”:1、“开元之治”:统治前期,他任用熟悉吏治、富于改革精神的等人当宰相。
他还特别重视,把下放到地方任职,并亲自考核。
开元初年,他还命人烧毁,表示。
这些改革措施,使开元年间的政局,史称。
2、“开元盛世”:统治前期,政治,经济,仓库,人口,唐朝进入时期,历史上称之为。
《中国史学史》读书笔记.doc
从远古传说到马克思主义史学——读白寿彝《中国史学史》,看中国史学发展文学院中文系08级1044408029 徐卫明[摘要]白寿彝主编,瞿林东、陈其泰、吴怀祺、施丁、顾诚等五位教授撰写的《中国史学史》,于2004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中国史学史》是历史学专业基础课程系列教材,但又不同于其他教材,它上起远古时代神话传说,下迄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马克思主义史学,我们可以说这是一部通史性质的史学史教本。
这本书汇注了白寿彝及他的学生两代人的心血,是白寿彝先生在史学史研究领域的智慧结晶,是推动中国史学史发展的强劲动力。
[关键词]白寿彝《中国史学史》著作特色启示与反思史学史是一门还在树立中的学科,还处于发展期。
“史学史的任务是阐述史学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阐述史学在发展中所反映的时代特点及史学的各种成果在社会上的影响。
”[1]1在整个史学史领域,我们须照此推演中国史学史的梗概。
中国史学史是研究中国史学本身发展过程与及其规律的学科。
1941年,金毓黻代表作《中国史学史》出版,标志着中国史学史学科的初步建立,早在20年代,梁启超便第一个提出撰写中国史学史专著的设想,而后,此领域学者前赴后继。
我们一般说,在20世纪20到40年代,中国史学史初现雏形。
而作为史学史学科丰碑式的人物白寿彝,其对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及建设贡献巨大,影响不言而喻。
1964年2月29日,白寿彝先生在《人民日报》发表论文《中国史学史研究任务的商榷》,在文中,他明确提出:“中国史学史的研究,首先是要阐明我国史学发展的规律。
在阐明中国史学发展规律的同时,中国史学史的研究还要批判地总结我国史学成果。
阐明规律和总结成果,是我国史学史研究的两个经常任务。
”基于此,写好教本又成为中国史学史研究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一本不同于一般史学专著的、具有通史性质的《中国史学史》教本孕育而生。
一、读《中国史学史》所思:著作特色分析《中国史学史》内容上起远古的传说时代,下至新中国成立后的史学。
中国的发展史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史前时期1. 远古时期:约170万年前,元谋人生活在云南省元谋县,是我国已知最早的古人类。
2. 旧石器时代:约170万年前至1万年前,我国原始人使用打制石器,从事狩猎和采集。
3. 新石器时代:约1万年前至5000年前,我国原始人开始种植农作物,饲养家畜,进入农业社会。
4. 三皇五帝:相传我国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联盟首领有“三皇五帝”,其中黄帝、炎帝、蚩尤、尧、舜、禹等人物较为著名。
二、夏商周时期1. 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
夏朝实行禅让制,夏桀是夏朝最后一个君主。
2.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
商朝实行世袭制,商汤、盘庚、武丁等君主较为著名。
3. 西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立西周。
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公旦、召公奭等辅佐周王,使国家强盛。
4.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春秋时期开始。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等成为一代霸主。
战国时期,七雄并立,齐、楚、燕、韩、赵、魏、秦等诸侯国相互争斗。
三、秦汉时期1. 秦朝: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
秦朝实行中央集权制,推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货币等。
秦始皇、赵高、李斯等人物较为著名。
2. 汉朝: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史称西汉。
西汉实行封建制度,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汉武帝、张骞、卫青、霍去病等成为一代英豪。
东汉时期,光武帝、曹操、刘备、孙权等人物活跃。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1. 三国:公元220年,曹丕废汉献帝,建立魏国。
随后,刘备建立蜀汉,孙权建立吴国。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相互争斗,诸葛亮、司马懿、关羽、张飞等人物成为传奇。
2. 两晋:公元265年,司马炎建立晋朝,史称西晋。
西晋统一三国,但不久后陷入八王之乱。
公元316年,匈奴人刘渊建立汉国,标志着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开始。
3. 南北朝:公元420年,刘裕建立宋朝,史称南朝。
中国史学史笔记 安徽历史教育专业自考本科
第一章史学的产生第一节史学的萌芽1、最早的历史传播,是凭记忆的口耳相传,为了不遗忘过去,先民发明了结绳记事、刻木记事的办法。
2、我国的汉子是从象形文字发展而来,现存最早文字是商代的甲骨文。
3、如果说最早的产生自然科学是天文学,那么最早产生的社会科学就是史学。
4、刘宋438年设立四学(儒、玄,史、文),史学正式产生。
5、在先秦,口叙史事一直在史事传播中占重要地位。
6、我国最早的史官,是黄帝时的仓颉、沮诵。
7、商周的甲骨卜辞和金属器物上的铭文,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档案。
8、我国现存最早的档案汇编就是《尚书》。
9、最古老的史学著作,应是周天子和各诸侯国史官对档案文书按时间排列整理的编年国史。
第二节我国第一部史学著作《春秋》1、《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学著作。
孔子编定。
第三节战国时期史学领域的拓宽1、战国文化的发展是从学术下移,文化普及开始的。
2、百家只是概指,据《汉书。
艺文志》统计,有103家之多,影响最大当属儒、墨两家。
3、《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省称,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作者左丘明,被梁启超评为“商周以来史界的革命”4、《左转》和《公羊传》、《榖梁传》在汉代被视为解释《春秋》的传,通称“春秋三传”5、古代,《左转》被称为《春秋内传》,《国语》被称为《春秋外传》。
6、《国语》作者左丘明,开创了国别史的体例。
7、《竹书纪年》记述夏商周三朝的历史,西周灭亡,就接记述晋国史事,三家分晋后,记述魏国史事,一直写到前229年,是我国迄今所知的最古老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8、《战国策》《战国纵横家书》记载战国时期说客辩士言论的两部史书。
9、《仪礼》和《周礼》关于礼仪制度的汇编。
《山海经》和《禹贡》地理著述,四部书都属于典志体。
10、历史观:墨子,退化史观;孟子:英雄史观,历史变化形式:治乱交替循环;民本思想;荀子:英雄史观,循环论。
庄子:历史越变越糟糕,天下大乱的原因是人们文化知识的提高,理想社会是退回到神农时代。
中国史学史笔记
中国史学史第一讲绪论1.历史的范畴历史认识≠历史自然的历史(以时间为考量单位)人类的历史当人类有自我意识的时候,首先关注的是自己的历史;对历史的记载是有选择的人类发现自然的历史各类专门史以自然变迁为核心的历史以人类活动为核心的历史以学科发展为核心的历史历史学自身的历史中国传统史学的门类正史类:二十四史以及围绕二十四史展开的作品以人物为叙述中心编年类(代表作品:汉纪、资治通鉴)以时间为线索纪事本末类(代表:通鉴纪事本末)以事件为历史叙述中心别史类(上不至于正史,下不至于杂史。
《逸周书》、《东观汉记》、《通志》、《东都事略》、《契丹国志》等)杂史类(事系庙堂,语关军国。
或但具一事之始末,非一代之全编;或但述一时之见闻,只一家只私记。
《国语》、《战国策》、《贞观政要》)诏令奏议类(《包孝肃奏议》、圣谕、圣训)传记类(《晏子春秋》、《列女传》群体传记(刘向)、《名臣琬琰碑传集》行状国史、神道碑、墓志铭(杜大珪)、《伊洛渊源录》朱熹讲述宋代道学传承的历史源于禅宗高僧传《名臣言行录》)史钞类(《通鉴总类》、《十七史详节》吕祖谦)载记类(阮孝绪《七录》“伪史“ 《隋书·经籍志》“霸史“ 《吴越春秋》、《越绝书》、《华阳国志》、《十六国春秋》、《江南别录》、《南唐书》、《朝鲜史略》)地理类(《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舆地广记》、《方舆胜览》;《乾道临安志》、《淳熙三山志》等;《水经注》(在史部的水利地理部分可找到)、《洛阳伽蓝记》地方寺庙文化、《西湖胜览》)职官类(《唐六典》、《翰林志》、《翰苑群书》翰林:负责任命中央文武官职的中央皇帝秘书班。
《麟台故事》、《宋宰辅编年录》)政书类(志艺文者有故事一类。
其间祖宗创法,奕葉(shi)慎守,是为一朝之故事。
代表作《通典》、《文献通考》、《元典章》、历朝会要;规矩《汉官旧仪》、《大唐开元礼》)目录类(《崇文总目》、《郡斋读书志》晁公武、《直斋书录解题》陈振孙:从子部儒家中移至经部,逐渐上升到圣人的地步、《经义考》朱彝尊;《集古录》欧阳修、《金石录》赵明诚等)史评类最早:刘勰《文心雕龙》中设《史传》(《史通》经验总结、《唐鉴》史论的开始、《唐史论断》孙甫,其编年体史书被焚、;为新唐书发凡起笔)谱牒、玉牒、家传()释道史学《灯录》、《道教通鉴》法华宗/天台宗最始用编年体,后来用纪传体,用以排除禅宗在释家的正统地位史学观念(如正统传)考古发现对早期历史书写研究的补充二十四史都是以纪传体为基础的史书两种基本形式:纪、传(纪传体不一定是正史)由皇帝下诏,宰相编修廿二史:缺少《旧五代史》、《明史》十七史:去掉宋、辽、金、元史、旧唐书一般最有价值的是前三或前四史《汉书》较《史记》更为规范东观汉记由于尚未完成,因而未列入前四史中第二十五史?新元史(柯绍忞编,由徐世昌认可)、清史稿(赵尔巽)编年体:荀悦《汉记》复兴代表:《资治通鉴》史学成熟的代表书体:逸周书‘学习历史的四把钥匙:年代学、地理学、职官学、目录学入史学之门径,陈垣之书不可不看《中国佛教史籍概论》清代学者的史学总结《四库全书总目·史部》章学诚《文史通义》钱大昕《廿二史考异》点石成金布衣将相、闺门无礼王鸣盛《十七史商榷》脸上贴金张口即错(陈垣)赵翼《廿二史札记》披沙拣金观察细致,解释不清史记与汉书的区别:后者可以很轻易地看出书写排序,前者的书写章法不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什么是史学史:历史:广义地说,指一切事物以往的发展过程,包括自然发展史和人类社会发展史。
狭义地说,仅指人类社会发展史。
(客观)历史学:研究人类社会以往发展过程的学问,包括对历史过程的记录,历史经验的总结,历史规律的概括。
(主观)史学史:研究历史学由低级向高级演进,并揭示其规律的历史。
二,学习中国史学史的意义:1,帮助我们有选择的阅读古书。
2,帮助我们收集史料。
3,指导我们批判地继承前人的文化遗产。
三,中国史学史的内容: 史学思想史学著作史书体裁和史学方法修史制度第一章:先秦史学第一节原始的历史意识和商周史官一,原始的历史意识文字产生以前:口耳相传,辅以结绳刻木等手段传述历史,在这一过程中产生原始历史意识。
文字产生以后:形成文字记载的传说。
传说分类:自然环境,与自然界作斗争,部落间进行战争1,对英雄的崇拜2,对生产的重视3,对自然的神化二,商周史官:“为殷先人有册有典”——《尚书·多士》掌管史料,记载史事,撰写史书1,商史特殊性:1,史书名称特殊“史”,“尹”,“册”2史官带有较浓厚的宗教色彩,负责沟通人神之间的鸿沟。
3,史官掌握天文历法,记载商王世系。
2,商周以来史官对中国的启示:1,史官掌管天文历法,按年次叙史事,为编年体播下种子。
2,史官记载天子言行,后代起居注应是收源于此。
3,记载天子世系,为后来的谱牒之学奠定基础。
第二节商周以来的记述与孔子史学一,商周以来的记述1,甲骨文;1899年,王懿荣发现于北京,出土地点河南安阳商代王室贵族占卜的遗物,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卜辞,内容涉及气象,城市,建筑,田猎,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文字,验证了商朝的存在。
(特点:个片没有联系,不是有意识的记载。
)2,金文: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西周以后居多)。
主要为记功,庆赏等。
是有意识的记载。
字数百字以上,五百字以内。
(能完整记载事件)3,诗经:最早称“经”,相传由孔子删定,分“风(民风)雅(朝会)颂(祭祀)”三部分。
是一部史诗集,文学造诣极高。
4书(尚书):汉以后叫尚书,书经。
是我国上古时代的文献汇编,分为虞夏商周四部分,主要为统治者之间的谈话,记载重大史实。
语言质朴,最难诵读,又不易理解。
分“今文尚书”,“古文尚书”。
中国古代最为流行,但古代社会将结束时被判为伪书。
5,逸周书(61篇)相传为孔子删定尚书时排除的部分。
二,孔子史书:第一个以私人身份撰史的人。
鲁《春秋》:当时各国编史书的范本。
1,孔子作《春秋》的动机:1,针对国内秩序的混乱—尊王2,针对外患的胁迫—攘夷2,《春秋》的特点:记载鲁隐公元年(前722)至鲁哀公14年(前481),全书16572个字,春秋笔法(一字寓褒贬)“志而晦,微而显”3《春秋》的影响:1,对史书体例的影响,《春秋》是编年体的雏形。
2,开创了私人撰史之例,并将《春秋》布之民间。
3,开创了史书记载自然情况的先河。
第三节国语和左传(相传为左丘明所作)一,《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史,共21篇(国语,齐语,鲁语等)记载约前976——前453 记事为主,通过历史人物互相辩驳的言语仅反映历史。
二,《左传》:1,《左氏春秋传》——《春秋左氏传》——省称《左传》。
司马迁认为是左丘明所作,顾炎武:“左氏之书,成之非一人,录之非一人也”2,《左传》内容,特点:始于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鲁哀公27年(前468)全书18万字。
以通俗清新、简练明快,生动准确的语言描述出纷繁的人物和事件。
尤其擅长描写战争,对人物的刻画很见功力,通过人物对话来描写人物,既是一部名著,又是一部历史散文集,是我国第一部独立完备的史书。
3,《左传》的影响:1,确立了编年体(中国史学最古老的体裁,按时间顺序叙述历史事件,便于揭示事件发生的时间和事件间的联系,并可避免事件重复的矛盾,缺点是难以记述历史时间较长的事件和不能按年编排的事件,以至于详于政治而忽略经济文化)2,《左传》是我国先秦时期史学的顶峰。
基于写出了春秋时期200多年间的大事件,在描写人物,烘托场面,经纬史实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准。
它抛弃了《春秋》一字寓褒贬的方式,创造了以“君子曰”来评史的方法。
3,富有思想性的作品。
4,为我国历代先秦史研究提供大量素材。
第四节战国晚期史学作品——《战国策》,1,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春秋到秦末)主要记载士阶层的活动,作者不详,又叫“事语",“短长”,“修书”。
,2,刘向整理并命名为《战国策》,战国时期纵横家的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情况和互相辩驳的言论。
3,特点:只重言辞,不重史实,文学价值高。
1971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战国纵横家书》第二章秦汉史学第一节秦与汉初史学概述1,秦记焚书坑儒:以暴力控制思想的标志,造成中国大量典籍的缺失。
2,汉初:《楚汉春秋》陆贾著第二节司马迁的史记一,司马迁的生平与史记的著述:生卒年不详,汉武帝时期,字子长,今陕西韩城人。
书中自序:“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出游:通过考察认证许多传闻,掌握大量生动史料,对写作风格产生影响。
“太史公行天下周游四海各山大川与燕赵间豪杰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苏则BC108年,司马迁被任为太史公——BC99年,遭遇李陵之祸——BC93年,完成《史记》二,史记的内容结构与著作特点:十二本纪,七十列传,十表,八书,三十世家,共130篇,526500字,主要出于司马迁之手,原为《太史公记》东汉后称《史记》。
上起“黄帝”终于“汉武帝”,地理范围超过今天中国版图。
特点:1,是本纪,列传,世家,表,书五部分统一起来的著作形式,这五部分既互相独立,又互相配合,构成一个完整的记载社会的历史体系。
2,具有厚今薄古的倾向,着眼点于现当代。
3,贯穿着实录精神:1,传疑精神2,如实记载秦汉历史。
4,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洋溢着巨大的艺术魅力。
5,继承了《国语》,《左传》直接评史的方法,创造了“太史公曰”这种形式。
使其具有很强的思想性。
三,司马迁的史学思想:1,历史是变化的,发展的,连续的。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原(研究)始察终,见盛观衰”(联系的历史观,史学的预见功能。
)2,强调人的作用:1,把人作为历史的中心“国之将兴,必有祯祥,君子用(被任用)而小人退,国之将亡,必有妖孽,贤臣隐(隐退),乱臣贵”2,在突出帝王将相的同时,还为各种人做传(商贾,谋臣策士。
刺客)3,重视物质生产活动的作用:1),在写历史时能把经济状况和政治兴衰联系起来, 2),人类一切活动的目的在于对物质利益的追求。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3)经济地位决定人的道德观念“礼生于有而废于无,人富而仁义存焉”四,史记的流传情况:魏晋时受欢迎,刘向评价:“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班固评价“是非颇缪于圣上,记大道,先黄老而后六经,叙游侠则退处士,先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贫贱,此其弊也。
予按,此正是迁之微意。
”书记三家注:1,南朝宋代裴骃《史记集解》2唐司马贞《史记索隐》3唐张守节《史记正义》研究史记成就最大:清梁玉绳《史记志疑》第三节班固的《汉书》一,班固:东汉(32——69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人,父班彪。
妹班昭62年私改国史被抓,后任兰台令史。
马续,续写了《汉书》二,《汉书》是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书。
12本纪,70列传,8表,10志,共130卷。
记西汉一朝历史,又称前汉史。
《汉书》的艺术成就:1,对纪传体的发展和完善,改书为志,废除世家,并入列传,改通史为断代史,适应了中国改朝换代频繁的国情,便于总结历史。
2,《汉书》记事真实,详细,具体,纠正历史上许多讹传,还原历史人物本来面目。
3,首创刑法,地理,艺文,五行,四志(中国地理学由此起源)4,汉书文学造诣很高。
三,纪传体:中国古代正史的标准体裁,创始于《史记》,定型于《汉书》,分为本纪,列传,表,志四部分。
因以本纪,列传为主,故称纪传,善于记载人物生平,能广泛反映社会各阶层多方面情况,容量很大。
缺点是记事散见于人物传中,难免造成重复矛盾。
第四节《汉纪》与《东观汉记》《汉纪》作者荀悦,字仲豫,汉献帝近臣“以汉书文繁难省乃令悦依左氏传体以为汉纪三十篇”。
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就是对汉书的删繁捶腰,表达的是封建正统思想。
《东观汉记》,我国第一部官修国史(本朝史),纪传体。
汉明帝始修,思“光武中兴”名臣,命史学家在东观修史,大部分已失传,首创“载记”体裁——记割据政权。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学乱世多史原因:1,每当大乱之时,学者往往抱以“鉴往知来”的态度研究历史,从历史上发现拨乱反正之策,统治者也注重从历史寻找原因。
2,每当大乱之时,往往旧学派“权威既坠”,新学派“统绪未成”,无学阀干预学术之力量。
3,每当大乱之时,政权衰微,无政权干预学术之弊。
第一节范晔的《后汉书》与袁宏的《后汉纪》一,《后汉书》1,范晔,字蔚宗,南朝宋代顺阳人,(398 —445)东晋刘宋两代,官场不得志,后以谋反罪处死,时《后汉书》完成90卷(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汉献帝建安25年(220年)2,特点:1)周密,精深2)新增7个类传:党锢,宦官,文苑,独行,方术,逸民,列女(纪传体只有专传,合传)3)思想保守,宣传正统二,《后汉纪》(编年体断代史)袁宏,字伯彦,被称为“文宗”《后汉纪》30卷,表达了笃重名教的思想,广泛收集东汉史料,注重君臣,父子关系,完备的编年体体裁,使之适合记王朝的兴衰。
第二节《三国志》与《三国志注》一,陈寿与《三国志》1,陈寿,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人,仕途坎坷。
280年西晋灭吴,中国结束了分裂,重新统一。
289年成书,名为《三国志》但从黄巾起义写到西晋灭吴。
共65卷,魏书三十卷,吴书二十卷,蜀书十五卷,只有本纪,列传。
2,三个特点:1)虽已三国为中心,但着眼点却是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的过程,而不是仅局限于王朝贯线。
2)魏蜀吴是三国历史合在一起为《三国志》,以魏史为正史。
3)《三国志》文笔简洁,取舍适宜,号称良史。
3,问题:1)以魏为正统(正统标准:种族,血缘,夺天下的手法,统治时间的长短,地域范围的大小)2)索米立传3)贬低诸葛亮4)曲笔问题严重(对三国历史有很多歪曲的部分)二,裴松之与《三国志注》1裴松之,南朝宋代人。
山西郡闻喜人(372——451)2八个方面作注:1)文字上的解释2)补充记载的简略3)补充记载的遗漏4)考辩记载的讹误5)对各家不同意见的评价6)对史事和人物的评价7)对陈寿的批评8)对其他史学家的批评3影响:1)给后人研究三国史提供大量基本素材2)开创了史注的方法(音义,名物,地理,典礼)补充史实,考辨真伪3)提出审查史料的意见a,碑铭和家传不可轻信b,具有文学色彩的修辞之言不可轻信c,孤立的记载(孤证)不可轻信d,敌国传闻之言不可轻信。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其他史书一,沈约的《宋书》沈约(441—513)经宋齐梁三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