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丧葬习俗特点及其社会功能

合集下载

古代丧葬文化常识

古代丧葬文化常识

古代丧葬文化常识
古代丧葬文化指的是古代社会中的丧葬习俗和仪式,常常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宗教信仰、社会等级、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特征。

以下是一些古代丧葬文化的常识:
1. 屈葬和直葬:在古代,有两种主要的埋葬方式。

其中一种是屈葬,即将逝者的遗体弯曲成胎儿的形态,象征着重生和再生。

另一种是直葬,即将逝者的遗体平躺在棺材中,象征着与天地相连。

2. 骨灰与尸骨:古代丧葬方式中,有的会将尸体火化,然后收集骨灰保存在骨灰盒中;有的则会选择将尸体埋葬在地下,保存尸骨。

3. 宗族墓葬:在古代社会中,宗族墓葬是一种常见的丧葬方式。

宗族成员会共同维护并使用一座墓地,把逝者的尸骨葬在宗族墓地中,以表达对先祖的尊敬和纪念。

4. 大墓与陪葬品:在古代,有些人会建造豪华的陵墓,如古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陵墓等,以彰显其地位和财富。

同时,还会在墓地中陪葬各种物品,如金银器、玉器、青铜器、陶器等,为逝者提供在来世中所需的物品。

5. 丧服与哀悼期:古代的丧服常常是黑色或暗色的,穿着朴素,包括服饰、头巾等。

同时,在亲属去世后,家庭成员会有一定的封闭期,称为哀悼期,期间通常不参加社交活动,以示对逝者的尊敬和哀悼。

6. 丧葬仪式与祭祀:古代丧葬仪式通常会有一系列的仪式和祭祀活动。

例如,中国古代的葬礼中常有丧钟、衰服、送葬、祭祀等环节,以表达对逝者的尊敬和追思。

7. 相关信仰的影响:古代丧葬文化常常受到宗教信仰的影响,例如古埃及信仰重生,因此尸体要屈葬;中国的孔子思想强调孝道和家族纽带,因此重视宗族墓葬等。

总的来说,古代丧葬文化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宗教信仰、社会等级、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特征,也为后世的丧葬文化奠定了基础。

古代墓葬中的丧葬习俗与文化意义

古代墓葬中的丧葬习俗与文化意义

古代墓葬中的丧葬习俗与文化意义墓葬是人们对逝者的一种纪念和尊重方式,同时也承载着历史、文化和宗教的内涵。

在古代,墓葬有着独特的丧葬习俗和文化意义,这些习俗和意义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对生死的理解。

本文将从祭祀仪式、墓葬风俗和文化价值三个方面来探讨古代墓葬中的丧葬习俗和文化意义。

一、祭祀仪式古代对逝者的祭祀仪式是丧葬习俗中的重要环节,也是表达对逝者敬意和怀念的方式之一。

在古代社会中,祭祀仪式一般分为几个步骤:祭坛供奉、祭文默祷和祭品献放。

祭坛供奉通常在墓地附近或家中的祭堂中进行,人们会摆放鲜花、烛台和祭器等物品,以表达敬意。

祭文默祷是祭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人们会背诵祭文向逝者致敬,以此向祖先请求保佑和祝福。

祭文一般会包含对故人的悼念和感恩之情,也有的会陈述家族的世代之道和家训。

这种仪式既是一种思念逝者的方式,也是传承家族血脉和文化传统的手段。

而祭品的献放更是祭祀仪式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人们会根据当时的社会状况和经济条件,选择不同的祭品。

这些祭品一般是逝者在生前比较喜欢的物品,或者是其生前所需的各类生活用品。

通过献放祭品,人们可以表达对逝者生前关怀和爱戴的心意。

二、墓葬风俗古代墓葬的风俗也是丧葬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墓葬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地下洞穴式墓葬和地上墓葬。

地下洞穴式墓葬多见于古代王朝和贵族,墓穴一般由多个葬室和陵墓组成,丰富的墓葬陈设和雕刻艺术形成了独特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而地上墓葬则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墓葬形式,也是广大民众所采用的墓葬方式。

古代墓葬中,人们常常会在墓地上方建立墓碑或石刻,上面刻有逝者的姓名、出生日期和死亡日期等信息,以此来永久纪念逝者并铭刻其名字于史册。

除此之外,古代墓葬中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的风俗习惯,比如陪葬制度。

陪葬制度指的是将逝者的亲属、奴仆、马车以及一些贵重物品一同下葬。

这种制度表达了古人对家族观念和尊卑等级的理解,同时也彰显了富有阶层的社会地位和财富。

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

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

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
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是中国古代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从古至今,中国人对于丧葬仪式和习俗一直非常重视。

古代的丧葬文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敬祖思宗:中国古代人对祖先的崇敬和思念是丧葬文化的核心。

他们相信祖先有神灵的存在,因此在丧葬仪式中,人们会举行祭祀仪式,祭祀祖先的灵魂,表达对他们的尊敬和感恩之情。

2. 丧葬仪式:古代的丧葬仪式非常庄重和隆重。

在丧家,人们会摆放神主牌位,供奉先人的灵牌,举行告别仪式,亲友们会穿上素服,戴孝,进行哭丧、祭祀等仪式。

同时,还会有一系列的礼仪和习俗,如丧礼、出殡、吊唁等,以示对逝者的敬意和哀悼。

3. 墓葬建设:古代中国人对于墓葬的建设非常重视。

他们认为墓葬是逝者灵魂的归宿,也是后人对逝者的纪念和尊重。

墓葬的规模和形式因人而异,有的人会修建豪华的陵墓,有的人则会选择简单的坟墓。

此外,墓葬还会有丰富的陪葬品,如瓷器、铜器、玉器等,用以示逝者的尊贵地位和丰厚的财富。

4. 丧葬禁忌:古代中国人对于丧葬期间的禁忌非常重视。

他们相信在丧葬期间,逝者的灵魂会在家中逗留,因此要避免打破沉寂和平静的状态。

禁忌包括不进行娱乐活动、不举行婚嫁、不忌辟邪咒骂等。

同时,还有一些特殊的禁忌,如不许提及逝者的名字、不许在
丧葬期间修房子等。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充满了敬祖思亲、庄重隆重的特点,反映了中国人对逝者的尊敬和对生死的思考。

这些传统的丧葬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有一定的影响力,尤其在农村地区仍然保留着一些古老的习俗和传统。

古代中国的丧葬仪式和陵墓建筑有哪些特点

古代中国的丧葬仪式和陵墓建筑有哪些特点

古代中国的丧葬仪式和陵墓建筑有哪些特点知识点:古代中国的丧葬仪式和陵墓建筑特点一、丧葬仪式1.儒家思想影响:儒家主张“孝道”,认为尊敬死者是孝顺的表现,丧葬仪式应庄重、肃穆。

2.道教与佛教影响:道教认为死亡是灵魂转世的前提,佛教则讲究因果报应,丧葬仪式中多有道教与佛教的元素。

3.丧礼程序:主要包括小殓、大殓、出殡、下葬等环节,各环节都有具体的礼仪要求。

4.服丧制度:根据与死者关系的亲疏,服丧时间长短、服饰颜色等都有规定。

5.丧葬禁忌:如禁止娱乐、声乐等,以示对死者的尊重。

二、陵墓建筑1.墓穴形制:古代中国墓穴有土葬、火葬、洞葬等多种形式,其中土葬最为常见。

2.墓碑与墓志铭:墓碑用以标识墓主身份,墓志铭则记载墓主生平事迹。

3.墓室结构:古代陵墓建筑有单室、双室、多室等结构,室内装饰丰富,如壁画、雕刻等。

4.陵园制度:古代帝王陵墓周围常有陵园,包括祭祀建筑、神道、石像生等。

5.丧葬建筑与风水:古代中国人讲究风水,认为墓地位置会影响家族运势,因此在选址上有诸多讲究。

6.丧葬建筑材料:古代陵墓建筑多使用木材、石材等,工艺精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7.丧葬制度演变:从原始的简朴葬礼到封建社会的奢华葬礼,丧葬制度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知识点:__________习题及方法:习题一:下列哪项不是儒家思想对古代中国丧葬仪式的影响?A. 主张“孝道”B. 丧葬仪式应庄重、肃穆C. 允许奢华丧葬D. 尊敬死者解题方法:通过回顾儒家思想对丧葬仪式的影响,可以得知儒家主张“孝道”,认为尊敬死者是孝顺的表现,丧葬仪式应庄重、肃穆。

因此,选项C“允许奢华丧葬”不符合儒家思想的影响。

习题二:在古代中国的丧葬仪式中,下列哪项不是道教与佛教的影响?A. 死亡是灵魂转世的前提B. 丧葬仪式中多有道教与佛教的元素C. 禁止娱乐、声乐等D. 死亡是因果报应的开始解题方法:道教认为死亡是灵魂转世的前提,佛教则讲究因果报应,丧葬仪式中多有道教与佛教的元素。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特点及其社会功能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特点及其社会功能

兰台世界2012·2月上旬………………………………………………………………………………………………………………………………………………………症下药;或选择他所信奉的理论原著,为之布道;或填补士人阶层的知识空白,提倡新知。

他绝不是无的放矢,视翻译为玩意儿。

具体而言,《天演论》敲响了亡国灭种的警钟,为救亡运动作了总动员,也为人们提供了新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社会通诠》展示了一幅由图腾社会到宗法社会、再到军国社会的完整社会进化图式。

《原富》为中国人民自强求富贡献了“自由平通”的方略。

《群学肆言》强调了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社会科学对国家政治的指导作用。

《穆勒名学》与《名学浅说》介绍了近代西方格物穷理的治学方法。

《群己权界论》、《法意》介绍了自由民权学说、三权分立学说以及君主立宪的优点。

严复以一己之力,率先独立翻译出横跨如此众多学科的西学名著,在中国近代史上绝无仅有。

他在近代西学东渐进程中的独特地位,得到众多同时代及后辈学者众口一词的认同与推崇。

如蔡元培先生认为,“五十年来,介绍西洋哲学的,要推侯官严复为第一”;梁启超主办的《新民丛报》推其为“译界之宗师”[1]。

就社会影响而言,“严译名著”为救亡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也为处于学问饥荒时代的中国人提供了精神食粮。

在严复的译著中,《天演论》被众多的中小学堂选作教材;《原富》曾被南洋公学选为教材;《名学浅说》也是如此,如上海商务印书馆1920年第九次印刷的该书即注明“师范学堂小学堂用”。

3.兼容古今,会通中西。

严复从事的翻译活动不仅仅是一种西方文化的移植过程,它还存在一个中国化的过程。

可以说,严复的译作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其特殊地位,这是与他将西方文化所作的特殊处理分不开的。

严复译书喜用汉以前字法句法。

严复采前人译佛经的方法翻译西书,不另例体裁的目的是他当时想改变普通士人对西学的轻视态度,给那些顽固守旧的老朽开一点窍,他不得不用古雅的文章来译,叫他们看得起译本,进而看得起“西学”。

中国古代丧葬文化

中国古代丧葬文化

中国古代丧葬文化第一篇:中国古代丧葬文化中国古代丧葬习俗一、中国古代丧葬礼俗的分类与内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丧礼是一种“凶礼”,丧礼历来都是中国礼制中的重要成份,官方或民间都十分重视。

传统丧葬仪礼的一致性或共同性是相对的。

不同时代、地域的葬礼方式有相当的不同。

如果忽略其细节差异,对中国古代传统丧葬仪礼大致相同的基本过程和主旨进行概括性了解还是可能的。

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仪按阶级划分,主要有两大类:汉代以后的历朝政府,开始有官修丧礼。

汉代已经开始制定王室贵族的丧葬仪礼。

到了魏晋,官制丧礼制度逐渐扩及于品官,这种官制丧礼在晋、北魏、北齐、隋、唐累世均有修订。

但是官修丧礼以皇室与品官之礼制为主,而不及于庶人,为了弥补官修丧礼之不足,明清两代政府都推崇朱熹的《文公家礼》,颁行天下为百姓通用。

这一私修丧礼,由宋至清,普遍为士人及庶民所依循,可称为是传统丧礼的具体代表。

主要内容古代的丧葬礼仪纷繁复杂,有20多项,但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方面:1.处理尸体的仪礼(殓和葬);2.处理灵魂的仪礼(奠和祭);3.处理生者的人际关系(家族、亲属及社会关系);4.调适生者的情绪(心理调适)。

二、传统的丧葬礼俗所谓丧葬,丧指哀悼死者的礼仪,葬指处置死者遗体的方式。

葬礼部分包括停灵、报丧、吊唁、入殓、丧服、下葬、做七、居丧等等。

停灵是指人去世后不立刻埋葬,而是先把灵柩停放在某处;报丧是指停灵之后,诸事准备就绪,亲属和子孙选择日期将亲属去世的消息告知亲友;吊唁是指亲友接到讣告后来吊丧,并慰问亡者家属;入殓是指将亡者入棺;丧服是指人们换上为哀悼死者而穿的服装等等。

居丧是指亲人死后,在家守丧,不办理外事。

在服丧期满之前停止娱乐和交际,表示哀悼。

当然这是经过简化之后我归纳的丧葬礼俗,其中也去除了比如招魂等一些糟粕。

古代的丧葬礼俗纷繁复杂,一些学者考证中国古代丧葬礼俗有37项之多,包括初终、复、易服、奉体魄精神、治棺椁、讣告、沐浴饭含袭尸等等。

古代丧葬文化常识

古代丧葬文化常识

古代丧葬文化常识
古代丧葬文化是人类在面对生命终结时,对生死、尊卑、信仰等观念的体现。

在我国,丧葬文化源远流长,承载了丰富的民族历史与传统习俗。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介绍古代丧葬文化,以期对这一领域有所了解。

一、古代丧葬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古代丧葬文化起源于原始社会,当时的古人认为人死后灵魂依然存在,因此盛行土葬。

随着历史的发展,各个朝代都对丧葬文化有所继承与发展,使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体系。

二、古代丧葬仪式的主要环节
古代丧葬仪式主要包括:报丧、更衣、入殓、设灵、吊唁、出殡、下葬等环节。

在这些环节中,古人遵循严格的礼仪,以表达对逝者的敬意和对生者的安慰。

三、丧葬用品的象征意义
在古代丧葬用品中,许多物品都具有象征意义。

如丧葬棺木象征着逝者通往另一个世界,墓碑则是生者对逝者的怀念。

此外,丧葬用品中的纸钱、祭品等,也都承载着对逝者的祝福和对生者的安慰。

四、古代丧葬文化与现代丧葬文化的差异
随着社会的发展,古代丧葬文化与现代丧葬文化有了很大差异。

古代丧葬文化讲究尊卑有序、隆重肃穆,而现代丧葬文化则更注重简约、个性化的表达。

此外,古代丧葬文化中的一些习俗,如烧纸钱、跪拜等,在现代社会已逐渐减少。

五、丧葬文化的地域特色
在我国,不同地域的丧葬文化各具特色。

如南方的丧葬文化讲究风水,墓地选择注重山水环境;北方的丧葬文化则注重丧葬礼仪,仪式过程严谨复杂。

这些地域特色反映出我国丧葬文化的丰富多样。

总之,古代丧葬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了解古代丧葬文化,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历史,更能让我们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中国古代丧葬文化的形成原因以及丧葬文化的特点

中国古代丧葬文化的形成原因以及丧葬文化的特点

中国古代丧葬文化的形成原因以及丧葬文化的特点死亡是生命的终结,是人类必须面对的现实,本极为平常但在我国古代社会,却衍生了一套复杂仪式,并形成了独特的“丧葬文化”。

今天带大家了解一下我国古代丧葬文化的形成原因以及丧葬文化的特点。

形成原因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经久不衰,经历了朝代更迭,不同时期的文化背景不同,但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鬼灵信仰:早期人类认为人死后灵魂只是和肉体分开,并未死去,而且还能干预人事,影响生者。

“灵魂不灭”观使人产生了敬畏恐惧心理,人自然萌生了鬼灵信仰。

在灵魂和灵魂不死观的影响下,人们认为善待死者的肉体便可使死者的灵魂获得慰藉;因而不敢随意遗弃死者尸体,选择妥善处理,并举行相关仪式,期待亡灵安息,进而产生了一整套礼仪。

原始宗教的发展及阶级社会的出现,深刻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

儒家孝道观:在古代中国,占主流的意识形态是儒学,这种价值观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

儒家的孝道观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在世父母;一是对逝去父母先祖。

父母在世,子女要敬孝,使其得以善终;父母过世,子女要“追孝”,要“永言孝思”。

由于这种孝道观念的影响,儒家主张厚葬死者,施以隆重的祭祀仪式,事死如生。

是否按照丧葬仪礼和禁规安排丧事,成了衡量孝与不孝的标志。

宗法等级制:宗法等级制度是我国古代社会的核心社会制度,它关系着社会等级的区分、家族长幼秩序的确立。

它是整个传统社会的焦点问题之一,因为它直接影响地位、权力的继承和财产的分配。

传统丧葬仪式的所有禁忌所围绕的核心都是宗法等级制度。

中国死亡文化在丧葬过程中严格的上下、尊卑安排表面对死者的尊重,但实际上,死者既不能看到,也不能体验,因而,其根本的意义只在生者――通过强调阴间的等级关系再次明确人间宗法关系。

丧葬文化的原则生死如一:在我国古代社会,“灵魂不死”观被普遍接受。

死者灵魂并不随肉体的死亡而消散,因而死者需要生前必需的一切。

这就要求生者尽可能要为死者创造和生前一样的环境。

中国古代丧葬文化及其影响

中国古代丧葬文化及其影响

中国古代丧葬文化及其影响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历史悠久、庞大而独特,各个时期的葬礼仪式、丧葬制度、墓葬形制、墓志铭、祭祀礼仪等方面都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在古代中国,对于丧葬礼仪、祭祀等文化活动的重视是显而易见的。

这体现了中国古人对生命、死亡、传统、文化等方面的重视和关注。

同时,中国古代丧葬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表现出其在文化、政治、经济、社会、宗教等方面的影响。

一、古代中国丧葬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古代中国的丧葬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文化和仰韶文化。

在这个时期,人们多采用天然石窟和坑穴等自然形成的空间来进行葬礼。

随着时代的变迁,丧葬文化逐渐发展成为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

汉代,形成了“一门三世”、“兄弟无间”、“天下为公”的家族墓制,成为中国古代墓葬文化的高峰之一。

晋代以后,墓主人墓志铭也逐渐地从简单记录姓名、年龄、出生、死亡时间逐渐发展为记录人物事迹、思想见解等的书斋志。

唐以后,随着宗教信仰的兴起,寺庙成了重要的丧葬场所。

与此同时,宗教信仰的兴起还促进了佛塔墓的兴起,使佛教墓葬成为丧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国古代丧葬文化的特点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具有许多独特的特点,如代表骆驼或馬匹的陶俑和木雕,丧葬器物较为壮观,漆器露出的难度比较小,墓主人多有镗齿痕迹等。

中国古代丧葬文化的另一个色彩是对于祭祀的重视,这一方面则主要表现在祭奠活动上,主要包括祭祖、祭神、祭天、祭土地等。

祭祀活动也必须遵循特定的仪式和规矩进行。

三、中国古代丧葬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贯穿了整个古代社会和历史,对于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中国古代丧葬文化的发展与士族重视家族和血脉、家族和血缘的意识密切相关,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道德伦理的一种特色。

其次,丧葬文化反映了中国古人对生命和文化的尊重,同时还表明了中国古代的阔大胸怀、期望子孙代代传承的爱国情感。

此外,中国古代丧葬文化的发展也与中国古代宗教的兴起与发展密切相关。

浅析殡葬习俗及其社会功能

浅析殡葬习俗及其社会功能

浅析殡葬习俗及其社会功能殡葬习俗是每个文化和社会中都存在的特殊仪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殡葬仪式一直被视为最重要的礼仪之一。

殡葬仪式一方面是对死者的尊敬和悼念,同时也是对生者对死者的一种传承和祭奠,以及对生者走出心理阴影的帮助。

本文将从中国殡葬习俗的社会功能角度来分析其含义,包括社会稳定、家族关系维系、考古学和民间信仰以及心理疏导功能。

首先,殡葬习俗对维持社会稳定和文化传承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古代社会殡葬仪式被视为社会地位和财富的象征,能够增强阶层之间的联系和互助,同时也可以营造道德纲常和坚守传统文化的意识。

在现代,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殡葬习俗仍然发挥着维持社会稳定及文化传承的角色。

通过殡葬仪式,人们不仅能够纪念逝者,更能够体现社会共情,形成社会凝聚力,从而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

其次,殡葬习俗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维系家族关系及友情的纽带。

在中国家族文化中,家族历史和家谱是家族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家族亲人去世,殡葬仪式将是家族亲人和友谊的重要结合点。

在殡葬期间,家族成员可以团聚在一起安慰和支持彼此,也可以借此机会增加家庭联系和感情。

第三,殡葬习俗是考古学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了解历史和文化提供珍贵的资料。

遗址中的殉葬品和墓碑等遗物可以通过研究推测特定文化的起源、发展和演变。

此外,殡葬习俗还可以为社会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撑,对研究社会结构和人类行为提供重要的参考和信息。

最后,殡葬习俗还拥有心理疏导功能。

面对亲人的离世,遗属们将会经历种种情感上的变化,例如悲伤、内疚、愤怒和孤独等。

殡葬仪式可以让遗属们通过宣泄情感进行心灵疏导。

这种让遗属们获得安慰、支持和关爱的方式,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处理亲人去世带来的震撼和打击,从而缓解精神上的压力,重返正常生活。

总之,殡葬习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存续至今的重要地位。

这些仪式不仅凝聚了家族和社会的纽带,维护了社会稳定和文化传承,同时也有助于考古学和民间信仰以及心理疏导。

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

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

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
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是一个深厚而复杂的体系,受到儒家、道家、佛家等多元文化的影响,表现出丰富的仪式、信仰和礼仪。

以下是中国古代丧葬文化的主要特点:
1.尊重祖先:古代中国人特别强调对祖先的尊敬和纪念。

丧葬仪
式是表达对逝者尊敬和怀念的方式,认为通过良好的丧葬能够保佑祖先在来世过上安宁幸福的生活。

2.阴阳思想:古代中国人深信生死有命,阴阳轮回。

因此,丧葬
仪式中常包含与阴阳有关的仪式,如祭祀、超度等,以确保逝者在来生得到善终。

3.宗族礼仪:丧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看作是宗族的一项重要礼
仪。

宗族成员通常会共同参与丧葬仪式,表达对逝者的思念和对家族的凝聚力。

4.居丧礼仪:家庭在丧期内有一定的居丧礼仪,包括停止娱乐活
动、避免结婚嫁娶等。

居丧礼仪体现了对逝者的尊重和对生活的敬畏。

5.坟墓建筑:古代中国的坟墓建筑讲究地理风水,选择坟地和坟
形都有一定的讲究。

墓地通常选择在山水宜人的地方,而坟墓的形状也有大小之分,富贵人家的坟墓通常更为宏伟。

6.吊祭仪式:在丧期结束后,家庭会进行吊祭仪式,以表达对逝
者的追思。

这个仪式通常包括祭拜神灵、奠酒、祭拜祖先等环节。

7.丧服制度:家庭成员在丧期内会穿戴特殊的丧服,表示对逝者
的哀悼。

丧服的颜色和款式有严格的规定,也因社会地位和亲缘关系而有所不同。

总体而言,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反映了对生死的认知、家族观念和宗教信仰的深刻理解,为后代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中国古代丧葬文化

中国古代丧葬文化

中国古代丧葬文化中国古代丧葬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人们对死亡的认知和对死者的尊重,形成了独特的丧葬文化。

下面就来谈一下中国古代丧葬文化的一些特点:一、尊重死者中国古代对死者的尊重是丧葬文化的核心。

古人认为死者虽然身体已逝,但是其灵魂仍然存在,需要人们的尊重和追思。

因此,丧葬时要遵循一系列的仪式,例如设帷帐、守孝、行儒礼等。

在丧葬仪式中,要为死者穿上宽袍,系上裙带,罩上苍纱,佩戴饰物,以示尊重。

同时也会为死者焚香祭拜、燃烛点灯,寄托对死者的追思和祈愿。

二、隆重丧葬中国古代丧葬十分隆重,这与中国传统的家族观念不无关系。

古代人们认为家族是血脉相连的,丧葬时要让家族成员一起前往,共同送别亡者。

在丧葬过程中,要进行三步走礼——送葬、告别、入土,各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规定和仪式。

丧葬活动要华丽隆重,花费很大,人们认为这是对亡者的尊重,也是家族的面子和地位。

三、墓葬文化中国古代墓葬文化也是丧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人们认为墓葬是死者安身立命的地方,需要精细制作,以示尊重。

墓葬中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装饰,如神兽、神仙、龙、凤、麒麟等,这些都是寓意着死者的荣耀、尊贵和长寿。

传统的墓葬建筑风格也比较讲究,具有神秘、庄重、华美等特点。

例如,唐代的大墓、宋代的墓穴和元代的神坛等墓葬形式,都体现了古代人们对死者的尊重和丧葬文化的独特价值观。

四、坟墓制度中国古代对坟墓制度也有详细规定,包括各种丧葬用具的配置、填坑时间的确定、坟墓的位置和朝向等。

古代人们认为坟墓是死者的栖息之所,需要好的风水和良好的地理位置,以免影响死者的安息。

在坟墓中,还会置放墓主人喜好的东西,如金银器、玉器、书画、器乐等,这也是对死者的尊重和传统价值观的体现。

总之,中国古代丧葬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古代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生死观。

在今天这个个性与自由的时代,我们也可以从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珍贵价值。

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仪浅论

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仪浅论

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仪浅论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反映了古代人们对死亡的认识和态度,也体现了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和文化传统。

本文将从丧葬礼仪的起源、演变和特点三个方面浅论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仪。

一、丧葬礼仪的起源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仪起源于远古时期的祭祀活动。

在古代,人们认为死亡是一种神秘的现象,需要通过祭祀来安抚死者的灵魂,使其得到安息。

因此,古代人们在丧葬礼仪中,不仅要进行祭祀活动,还要进行各种仪式和礼节,以表达对死者的尊敬和哀思。

随着社会的发展,丧葬礼仪逐渐演变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仪式。

在古代,丧葬礼仪不仅是对死者的尊重和哀悼,也是对家族和社会地位的体现。

因此,丧葬礼仪在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丧葬礼仪的演变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仪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

在古代,丧葬礼仪的形式和内容都受到了不同的影响和变化。

在周代,丧葬礼仪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制度和规范。

周代的丧葬礼仪主要包括三个阶段:丧、殡、葬。

在丧期间,家属要穿孝服,进行祭祀活动;在殡期间,要进行送葬仪式;在葬期间,要进行安葬仪式。

这些仪式和礼节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和要求。

随着时间的推移,丧葬礼仪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更加复杂和繁琐的仪式。

在唐代,丧葬礼仪已经成为一种非常隆重和庄重的社会仪式。

唐代的丧葬礼仪包括了丧、殡、葬、祭、祀等多个环节,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祭祀活动。

唐代的祭祀活动非常隆重,要进行多次祭祀,祭祀的规模和仪式都非常庞大。

在明清时期,丧葬礼仪逐渐趋于简化。

明代的丧葬礼仪已经不再像唐代那样隆重和繁琐,而是更加注重实用和简洁。

清代的丧葬礼仪更是进一步简化,许多繁琐的礼节和仪式都被取消或简化。

三、丧葬礼仪的特点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仪具有许多独特的特点。

首先,丧葬礼仪是一种非常庄重和隆重的社会仪式。

在古代,丧葬礼仪是对死者的尊重和哀悼,也是对家族和社会地位的体现。

因此,丧葬礼仪在古代社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其次,丧葬礼仪是一种非常复杂和繁琐的仪式。

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与习俗

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与习俗

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与习俗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是一个丰富多样且充满仪式感的传统。

习俗和仪式在古代被认为是至关重要的事情,它们被视为对逝者的尊重和对死者家族的慰籍。

在本文中,我将探讨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和习俗,以展示这一传统的深厚历史和文化内涵。

1. 丧葬文化的起源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原始社会。

古代人们相信死后的生活与生前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他们相信逝者需要在死后继续生活,他们希望逝者能够在来世过上幸福的生活。

为了确保逝者的幸福,古代人们开始实施各种仪式和习俗。

2. 丧葬仪式与居丧礼中国古代的丧葬仪式非常庄重,充满仪式感。

当有人去世时,家庭成员会根据逝者的身份地位举办不同规模的葬礼。

丧礼通常会持续数天,并包括诸如祭祀、告别仪式以及居丧礼等仪式。

而居丧礼是指亲友前来慰问时的礼节。

居丧礼注重细节,包括穿戴、佩戴和行为等方面。

3. 丧葬习俗的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的丧葬习俗逐渐发展和演变。

不同朝代和地域有着各自独特的丧葬习俗。

例如,在宋代,一些重要的官员和贵族会举行盛大的葬礼,并在陵墓中安置金银等财宝,以显示对逝者的尊重。

而到了明清时期,官员的丧葬规模逐渐受到限制,更加注重简朴和尊重的表达方式。

4. 丧葬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不仅仅是一种仪式和习俗,它还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其他方面。

丧葬文化的演变和发展反映了社会的变化和价值观的转变。

丧葬文化也加强了家族的凝聚力,增强了家族成员之间的联系。

5. 丧葬文化的现代传承尽管现代社会的变化和进步,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依然保留着一些传统的习俗和仪式。

在现代社会中,一些中国人仍然坚持遵循古代的丧葬文化,以表达对逝者的敬意和对传统的尊重。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一些现代化的因素也逐渐涌入丧葬文化中,使其与时俱进。

总结: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与习俗丰富多样,仪式庄重而充满仪式感。

丧葬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原始社会,它深深根植在中国人的心中,并对中国社会的其他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丧葬礼仪文化常识

古代丧葬礼仪文化常识

古代丧葬礼仪文化常识古代丧葬礼仪的主要特点之一是讲究仪式的庄重肃穆。

在古代,丧葬仪式被认为是一种重大的社会活动,必须要严肃对待。

在进行丧葬仪式的过程中,人们要穿戴整齐,言行举止必须庄重肃穆,不能有丝毫不敬之情。

同时,丧葬仪式还要进行一系列仪式活动,如丧亲者需剃发、戴孝,丧家也要贴白纸等。

古代丧葬礼仪文化还讲究家族的延续和祭祀。

在古代,人们认为子孙是人类家族延续的重要方式,所以丧葬仪式也要注重家族的延续。

比如,族人要集体出席丧葬仪式,以表达对死者的哀思和祭祀之情。

此外,人们还会根据地方习俗进行一些特殊的祭祀活动,如祭祀祖先、神明等,以祈求祖先和神明的保佑。

古代丧葬礼仪文化还有讲究尊卑和礼法之分。

在古代社会,尊卑有别是社会秩序的基础,同样也体现在丧葬礼仪中。

按照礼法的规定,人们会根据亲属关系和社会地位的不同,分别进行不同程度的丧葬仪式。

比如,在皇室贵族的丧葬仪式中,要进行盖棺、告哀等一系列仪式,规模庄重;而在一般百姓家庭的丧葬仪式中,则可能简化一些仪式。

古代丧葬礼仪文化的传统还包括一些特殊的习俗。

比如,送葬人员要穿孝服进行丧葬活动,以表达对死者的哀思,同时也是遵守丧亲礼制的一种方式。

此外,丧葬仪式还会有一系列独特的仪式活动,如燃香、焚纸钱等,目的是为了表达对死者的怀念和祭奠。

古代丧葬礼仪文化还体现了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和地域特点。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丧葬仪式的习俗会有所不同。

比如,在古代封建社会中,丧葬仪式会根据封建等级制度和宗法制度来进行。

在地域方面,南北方丧葬仪式的习俗也有所不同,南方更注重祭祀、宗族的传承,而北方更注重拜祭和持家之道。

总的来说,古代丧葬礼仪文化是一种重要的传统文化形式,它以庄重肃穆、关注家族和祭祀、尊卑有序为特点。

通过丧葬仪式的举行,人们可以表达对死者的哀思和怀念,同时也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葬礼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葬礼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葬礼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中,葬礼是一个重要的仪式,被视为对逝者的最后一次尊重和告别。

中国古代的葬礼具有丰富的仪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包括葬礼形式、服饰、殡仪品以及相关信仰。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中的葬礼,探讨其仪式流程、意义和影响。

一、葬礼的重要性和意义葬礼在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被视为对逝者的最后一次尊重和告别。

它是家族传承和血脉延续的重要环节,也是社会观念和道德风俗的体现。

通过葬礼,人们表达了对逝者的敬意和怀念,并传承了世代相传的家族价值观和文化传统。

二、葬礼的仪式流程中国古代的葬礼仪式通常经历以下几个步骤:1. 出殡仪式:在逝者离世后,先进行出殡仪式。

这一步骤通常包括吊唁、吉凶鉴定、遗体处理和运送。

亲友们会前来吊唁并表达哀思,同时根据吉凶鉴定的结果确定后续的仪式安排。

2. 告别仪式:告别仪式是葬礼的核心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逝者的社会地位和家族的声望。

这一仪式通常包括演讲、祭奠和祭拜等环节,以表达对逝者的怀念和敬意。

3. 安葬仪式:安葬仪式是将逝者安放于地下或其他合适的葬域的环节。

安葬方式通常有土葬和火葬两种,土葬是较为传统和常见的方式,而火葬则多见于佛教信仰中。

4. 祭祀仪式:葬礼结束后,家族通常会进行一定时期的祭祀仪式,以维护对逝者的尊重和纪念。

这些祭祀仪式包括祭拜、祭奠、清扫墓地和祭祀祖先等。

三、葬礼的相关信仰中国古代葬礼伴随着丰富的宗教信仰和思想观念。

其中,儒家、道家和佛教是三大影响力最大的信仰流派。

1. 儒家信仰:儒家强调家族的传承和家族观念,认为葬礼是对逝者最后的尊重和告别。

儒家教育家认为,通过葬礼,可以教化后人,强化家族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2. 道家信仰:道家强调生死轮回和自然界的和谐。

在道家观念中,葬礼是一种回归自然和返璞归真的仪式。

通过葬礼,逝者可以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达到超脱尘世的目的。

3. 佛教信仰:佛教教义认为人死后会有轮回转世的过程,因此葬礼在佛教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唐宋丧葬礼制及其配套法令

唐宋丧葬礼制及其配套法令

唐宋丧葬礼制及其配套法令
(原创实用版)
目录
一、唐宋时期丧葬礼制的特点
二、唐宋时期丧葬礼制的法令规定
三、唐宋丧葬礼制对社会的影响
正文
在我国历史上,唐宋时期是一个政治稳重、经济繁荣的时代,这一时期的丧葬礼制也因其特定的历史背景而具有显著的特点。

首先,唐宋时期的丧葬礼制有着鲜明的等级性。

在这一时期,丧葬仪式被明确地分为不同的等级,从皇帝、贵族到平民,各有不同的丧葬规格。

这种等级性的丧葬礼制不仅体现在仪式的规模和隆重程度上,也体现在随葬品的数量和质量上。

其次,唐宋时期的丧葬礼制有着严格的法令规定。

当时的政府对丧葬礼制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包括丧葬的程序、仪式、随葬品等各个方面。

这些规定不仅在《唐律疏议》和《宋刑统》等法典中有明确的记录,也在《丧葬令》等专门的法令中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唐宋时期的丧葬礼制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它强化了社会的等级观念,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另一方面,它也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

第1页共1页。

中国古代丧礼的基本特征

中国古代丧礼的基本特征

中国古代丧礼的基本特征1.引言1.1 概述中国古代丧礼作为一种丧葬仪式和社会习俗,具有深远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文化特征。

在中国古代社会,丧礼被视为一种表达对故人的尊敬和悼念的重要仪式,也是社会团结和道德规范的一种具体体现。

中国古代丧礼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仪式庄重肃穆、流程繁琐严谨、家族社会关系凸显等方面。

首先,中国古代丧礼的仪式庄重肃穆是其基本特征之一。

在古代社会,丧礼被视为一种庄重而肃穆的仪式,通过各种仪式和礼节来表达对逝者的敬意和悼念之情。

丧葬期间,家庭成员会穿着素服,寝居布置朴素,丧家则会设立灵堂,焚香祭祀亡灵。

同时,丧礼还包括各种祭祀仪式和悼词朗诵,以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追思之情。

其次,中国古代丧礼的流程繁琐严谨也是其基本特征之一。

古代丧礼的举行需要经过一系列繁复的流程和程序,包括通知亲友、备办丧事用品、请神祭祀、停工止业、检阅遣散等等。

这些流程既有明确的步骤要求,又有具体细致的礼仪约束,以确保丧礼的举行符合传统的规范和要求。

这种严谨的流程不仅体现了对逝者的尊敬,也是传承中华文化、弘扬社会道德的一种方式。

最后,中国古代丧礼凸显了家族社会关系的重要性。

在古代社会中,家族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丧礼则是家族凝聚力和家族荣誉的重要体现。

丧礼期间,亲友们纷纷前来祭拜,以慰问丧家,这不仅是对逝者的敬意,也是对丧家家族的关心和支持。

同时,丧礼过程中的宴饮并非简单的聚餐,更是亲友间彼此的交流和沟通,加深了家族之间的联系和亲情。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丧礼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仪式庄重肃穆、流程繁琐严谨、家族社会关系凸显等方面。

这些特征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死者的尊敬和对家族的重视,也彰显了中华文化传统和社会道德的重要价值。

对于理解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演变,以及传统道德伦理观念的形成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文章结构是指文章整体布局和组织方式。

本文将按照以下顺序来介绍中国古代丧礼的基本特征:1. 引言部分:首先,我们将给出本文的概述,简要介绍中国古代丧礼的基本概念和背景。

浅谈中国古代的丧葬习俗

浅谈中国古代的丧葬习俗

浅谈中国古代‎丧葬习俗【摘要】丧葬习俗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一朵璀璨‎耀目的奇葩。

它有其自身的‎发展过程和特‎点,蕴含了丰富的‎古代社会信息‎量。

因此,认识、研究古代丧葬‎习俗对于我们‎今天全面了解‎古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丧葬习俗;特点;社会功能丧葬作为社会‎习俗的一部分‎,是社会文化的‎基因之一。

丧葬仪礼,是人生最后一‎项“通过礼仪”,也是最后一项‎“脱离仪式”。

丧指哀悼死者‎的礼仪,葬指处置死者‎遗体的方式。

丧葬习俗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一朵璀璨‎耀目的奇葩,它所蕴藏的古‎代社会信息量‎是其他任何礼‎仪风俗都无法‎与之媲美的,成为我们今天‎全面了解古代‎社会一面不可‎或缺的镜子。

一、中国古代丧葬‎习俗的起源及‎其发展概况在遥远的荒古‎时代,早期原始人没‎有安葬死者的‎习惯。

《孟子·滕文公》记载:“盖世上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

”即原始社会初‎期的人们并不‎掩埋同类的尸‎体,而是弃之于原‎野山谷。

但这样尸体会‎遭受野兽昆虫‎的蚕食。

大约从旧石器‎时代中期开始‎,人们已经对死‎者进行有意的‎埋葬了。

这一方面是出‎于对自己集团‎的成员的关怀‎,眷恋死去的亲‎人,更重要的是同‎灵魂观念和原‎始宗教的产生‎有关。

灵魂不死,就成为鬼魂,人们想象鬼魂‎在阴间即另一‎个世界,也象活人一样‎生活而且能自‎由来往各地,具有活人不具‎备的神秘力量‎。

尤其是氏族首‎领和家长的鬼‎魂,在冥冥之中仍‎然掌握着威权‎,可以降福,也可以作祸。

基于对鬼魂的‎敬畏和对阴间‎生活的幻想,人们自然而然‎形成了对死人‎的崇拜,也就有必要对‎尸体进行一定‎的处置,加以保护,以讨好死者的‎鬼魂,由此产生了各‎种葬法和葬礼‎。

把死者埋入地‎下,如果墓地没有‎标志,年代久远,就会难以确认‎,因而需要堆土‎成坟,便于后人前往‎凭吊、祭奠。

土丘坟就渐渐‎随着墓祭的流‎行而得到普及‎。

中国传统的葬‎式是土葬,实施土葬,要把死者安放‎在棺木,然后把棺木埋‎入土穴,在埋棺之处地‎面上堆土成丘‎,叫做坟,也叫做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台世界2012·2月上旬………………………………………………………………………………………………………………………………………………………症下药;或选择他所信奉的理论原著,为之布道;或填补士人阶层的知识空白,提倡新知。

他绝不是无的放矢,视翻译为玩意儿。

具体而言,《天演论》敲响了亡国灭种的警钟,为救亡运动作了总动员,也为人们提供了新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社会通诠》展示了一幅由图腾社会到宗法社会、再到军国社会的完整社会进化图式。

《原富》为中国人民自强求富贡献了“自由平通”的方略。

《群学肆言》强调了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社会科学对国家政治的指导作用。

《穆勒名学》与《名学浅说》介绍了近代西方格物穷理的治学方法。

《群己权界论》、《法意》介绍了自由民权学说、三权分立学说以及君主立宪的优点。

严复以一己之力,率先独立翻译出横跨如此众多学科的西学名著,在中国近代史上绝无仅有。

他在近代西学东渐进程中的独特地位,得到众多同时代及后辈学者众口一词的认同与推崇。

如蔡元培先生认为,“五十年来,介绍西洋哲学的,要推侯官严复为第一”;梁启超主办的《新民丛报》推其为“译界之宗师”[1]。

就社会影响而言,“严译名著”为救亡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也为处于学问饥荒时代的中国人提供了精神食粮。

在严复的译著中,《天演论》被众多的中小学堂选作教材;《原富》曾被南洋公学选为教材;《名学浅说》也是如此,如上海商务印书馆1920年第九次印刷的该书即注明“师范学堂小学堂用”。

3.兼容古今,会通中西。

严复从事的翻译活动不仅仅是一种西方文化的移植过程,它还存在一个中国化的过程。

可以说,严复的译作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其特殊地位,这是与他将西方文化所作的特殊处理分不开的。

严复译书喜用汉以前字法句法。

严复采前人译佛经的方法翻译西书,不另例体裁的目的是他当时想改变普通士人对西学的轻视态度,给那些顽固守旧的老朽开一点窍,他不得不用古雅的文章来译,叫他们看得起译本,进而看得起“西学”。

严复认识到自己所译书对于那些仍在中古的梦乡里酣睡的人是一副副难以下咽的苦药,因此他在上面涂了糖衣,这糖衣就是一般士人所最醉心的汉以前古雅文体。

这种方法取得了成功,它使得那些对西洋文化无兴趣甚至有反感的人也认真阅读和思考起来,在学界取得了很大的影响。

所以胡适说:“他对于译书的用心与郑重,真可佩服,真可做我们的模范!”严复的翻译从内容上说是输入西学,从形式上看则是继承中学。

此外,在他的译著所加“按语”中,还有大量讨论中西学术的文字,它们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严复会通中西文化的愿望,另一方面也表明了严复个人的学术见解,其中不乏对传统学术的评价和精审。

综上所述,严复的译著实际上是集传播西学、整理国故、表达政见于一体,如果将“严译名著”单纯视为一种西学著作的普通中译本,就等于浅薄地阉割了“严译名著”中的重要内容。

翻开“严译名著”,不仅诸多兼容古今、会通中西的个案值得研究赏析,严复这种创造性的治学方法尤其值得后辈学者再三致意。

对中国今后的文化建设而言,严复式的译者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参考文献[1]皮后锋.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严复评传[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2]韩江洪.严复话语系统与近代中国文化转型[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3]王克非.严复与日本启蒙学者[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4]俞政.严复著译研究[M].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5]邹振环.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一百种译作[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6.[6]沈苏儒.严复翻译理论研究[M].商务印书馆,1998.★作者单位:大连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丧葬习俗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一朵璀璨耀目的奇葩,它所蕴藏的古代社会信息量是其他任何礼仪风俗都无法与之媲美的,成为我们今天全面了解古代社会一面不可或缺的镜子。

人们从古代丧葬习俗研究入手往往会取得窥一斑而知全豹之功效。

一、中国古代丧葬习俗特点1.生死并重。

在灵魂不灭观念支配下,古人心目中往往存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一个是活人生存的现实世界;另一个是鬼魂出没的彼岸世界即中国人通常所说的阴曹地府。

在中国古人看来,人死并不意味着烟消云散,它既可以说是现实生活的结束,又可以说是另外一个世界新生活的开始。

也就是说,人死就像搬家一样,在九泉之下依旧会好端端地生活,衣食住行与往日相同。

故古人在人死之后总是按照其生前的生活习性来安排后事,调强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

史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为政》)史又云:“使生死始终如一,一足以为人愿,是先王之道,忠臣孝子之报也。

”这就告诉我们对待死者应该和对待生者一样,将现实生活中的一切一成不变地复制到鬼魂世界,从而体现出生死并重的特点。

其实,这一特点在中国古代丧礼习俗中不乏反映。

譬如:把死者装进棺材时,为其准备足够的衣物,以供死者一年四季穿戴之用;修筑坟墓时,仿照人间房屋的样式,以寓意死者在生时的居室;殡葬和祭祀时,大量焚钱烧纸,以供死者在冥界用作货币等。

2.等级色彩鲜明。

在古代中国,如果人们在生前的社会地位不同,其死后丧葬待遇也会有别,例如:坟墓的高度大小、随葬品之多寡、碑志的规格等,都依据相应等级而有所不同。

清朝礼制规定:“公侯墓地一百步,坟高二丈,围墙高一丈;一品墓地九十步,坟高一丈八尺,围墙周围三十五丈;二品墓地八十步,坟高一丈四尺,围墙周围三十五丈;三品墓地七十步,坟高一丈二尺,围墙周围三十丈……七品以下墓地为二十步,坟高六尺,围墙周围十二丈;庶人墓地九步,坟高四尺,围墙周围八丈。

”[1]不仅如此,同样是死,不同社会身份的人死了,对其死的称谓也完全不同。

据《礼记·曲礼下》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死者称谓尊卑不同,可见社会等级昭然。

另外,丧仪中“饭含”的习俗也是社会等级森严的佐证。

《说苑·修文》载:汉制规定“天子含实以珠,诸侯以玉,大夫以玑,士以贝,庶人以谷实”。

如果违背丧仪的规定,官府往往会以“僭越”的罪名查办。

史载:汉桓帝时,宦官赵忠僭越礼制,私自使用“玉匣”葬父,结果,“发墓剖棺,陈尸出之,而收其家属。

”[2]就这样,人们借助丧葬礼仪将人世间不平等的社会等级关系堂而皇之地植入鬼魂生活的阴曹地府。

3.以儒家《仪礼》、《礼记》为圭臬。

儒家崇尚孝道,而对送终之礼尤为注重。

《论语·为政》言:“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在周秦诸家学派之中,儒家谈论丧葬可谓最多。

儒家经典之作《仪礼》,此书杀青于先秦时期,收集了儒家所规定的各种礼仪制度,其中,《土丧礼》、《丧服》、《既夕礼》等就是专门撰写丧葬礼仪的。

儒学的另一部经典之作《礼记》,也用不少篇幅详细阐述了有关丧葬的礼仪规范。

作为儒家的两部经典之作《仪礼》和《礼记》,奠定了此后中国古代丧葬制度□魏登云陈华中国古代丧葬习俗特点及其社会功能案博览档Dang'an Bolan52的基础。

自秦汉始,朝廷和民间丧葬礼仪中的葬前丧仪、五服制度以及居丧守孝等基本程序,都是以《仪礼》和《礼记》为圭臬,这就使得中国传统的丧葬文化深深烙上儒家的印记。

4.丧葬形式各种各样。

我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由于各民族所居地理环境、宗教信仰、传统文化等各不相同,从而使丧葬在形式上表现为多样性。

其中,土葬和火葬是比较普遍的形式,除此之外,还有水葬、树葬、天葬、悬棺葬、瓮棺葬、屈肢葬、二次葬、割体葬,等等。

这就使得中国古代丧葬文化多姿多彩,形式不拘。

实际上,各种葬式又昭示着人们不同的信仰象征。

人们采用土葬是相信大地是人类的母亲,死亡只不过是一种自然回归,再次回到了母亲的怀抱。

人们采用火葬是相信灵魂会随着火苗而升入天国,肉体是可灭的,而灵魂是不灭不死的。

人们采用崖葬是因为人类长期居住山洞,道教产生后,认为人死“羽化升仙”,而崖葬高出地面,是成仙的理想场所。

水葬是人类把江河湖海视为生命的源泉和灵魂的归属……可见,人们不管采取什么样的埋葬方法都是在其不同信仰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此特点彰显着古人的生死观、传统儒家文化的价值取向、等级社会的不平等以及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性,成为我们今天了解古代社会的一把钥匙。

二、中国古代丧葬习俗的社会功能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岁月中,生与死这一对矛盾统一体如影随形贯穿着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

丧葬习俗作为一种沉淀深厚的传统文化,蕴藏着丰富的社会功能。

1.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古代丧葬习俗中所奉行的不少原则与封建“三纲五常”的精神相吻合,这就在客观上具有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功能。

譬如:丧葬习俗中的五服制度,它奉行“尊尊”、“亲亲”的原则。

以封建国家而言,皇帝为全天下的至尊,依据“尊尊”的规定,天下吏民百姓理应为天子皇帝服丧守孝;以家庭而言,父权处于支配地位,按“尊尊”之制,父族之孝理应重于母族之孝;以嫡庶关系而言,嫡尊庶卑,故嫡系之孝明显重于庶系之孝。

家庭成员亡故,不论长幼,依据“亲亲”之制,其他家庭成员都应该为之披麻戴孝,也就是说,纵使晚辈先逝,长辈也要为之服丧。

不仅如此,在居丧期间,还对守制者的衣食住行作了严格的规定,使其过着像苦行僧一样的生活,以各种自我虐待和压抑人性的极端方式,如毁容尽孝、节制饮食、住所简陋等,以此来体现所谓的封建“孝道”。

可见,丧葬习俗通过五服制度将家丧和国丧融为一体,在不经意间就将封建“三纲五常”的精神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之中,从而取得了规范人们日常生活、行为之功效,这对维护传统封建统治秩序无疑起了促进作用。

五服制度在中国历史上之所以富含强大生命力,被历代封建统治者竭力提倡,其根本之因莫过于此。

2.强化社会伦理规范。

在人类学家看来,要维持社会正常运转,一套完备的社会伦理规范是必不可少的。

丧葬习俗就具有这样的社会功能。

在古人眼里,死亡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大事,它所引起的悲伤哀痛也是人类其他事情所无法比拟的。

而送死,乃是为人子者应尽的孝道。

因此,丧葬不仅仅是安葬死者,而且还可以强化以孝为核心的社会伦理规范。

史云:“凡不孝生于不仁爱也,不仁爱生于丧祭之礼不明。

丧祭之礼所以教仁爱也,致爱故能致丧葬,春秋祭祀之不绝,致思慕之心也。

夫祭祀,致馈养之道也。

死且思慕馈养,况于生而存乎?故曰:丧祭之礼明,则民孝矣。

”(《大戴礼记·盛德》)可见,丧祭可以强化人们的仁爱之心和行孝之道。

史又称:“丧祭之礼废,则臣子之恩薄,而倍死忘生之礼众矣。

”(《大戴礼记·礼察》)也就是说,尚若没有丧祭之礼,则君臣之义和父子之情就会弱化,致使伦理道德崩坏。

宋太祖赵匡胤毫不隐讳地指出:“王者设棺椁之品,建封树之制,所以厚人伦而一风化。

”[3]《论语·学而》言:“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历代封建统治者正是利用丧葬中的这一社会功能,竭力推崇以孝为本,以巩固其统治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