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时间——因果逻辑
[MBA]论证有效性分析逻辑推理题
![[MBA]论证有效性分析逻辑推理题](https://img.taocdn.com/s3/m/01bf97767fd5360cba1adb20.png)
MBA MPA MPACC论证有效性分析逻辑推理题轻断因果与强加因果1.时间先后仅凭A与B在时间上的先后相继就断定A是B的原因,这就犯了以时间先后为因果的错误。
强化训练1.威胁美国大陆的飓风是由非洲西海岸高气压的触发而形成的。
每当在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有大量的降雨之后,美国大陆就会受到特别频繁的飓风袭击。
所以,大量的降雨一定是提升气流的压力而构成飓风的原因。
以下哪项论证所包含的缺陷与上述论证中的最相似?(A)努力锻炼的人通常睡眠好,所以,努力锻炼的人通常身体健康。
(B)汽车在长的街道上比在短的街道上开得更快,所以,长街道上的行人比短街道上的行人更危险。
(C)许多后来成为成功企业家的人,他们在上大学时会参加竞争性的体育运动。
所以,参加竞争性体育运动一定能促进使人成为企业家的能力。
(D)菊苣的花瓣在正午时会合拢,所以,菊苣的花瓣在夜间一定会张开。
(E)东欧的事件会影响中美洲的政治局势,所以,东欧的自由化会导致中美洲的自由化。
答案 C2.1840年后英格兰经济繁荣的兴起可归因于它所采取的自由贸易政策。
因为仅在政策实施后,经济条件才得到改善。
上述论证中的推理与以下哪项中的最相似?(A)去年一项对沼泽地的彻底搜索没有发现沼泽鹰的迹象,因此可以假设今年类似的搜索也不大可能会发现这种鸟的迹象。
(B)在P处建造一座立交桥可能会帮助缓解市中心的交通状况,因为立交桥通常能明显地减少交通阻塞。
(C)在银行提高利息以前,中等收入的人能负担得起大约是自己收入两倍的抵押,所以,加息后就超出了他们抵押的能力。
(D)由于公司营利状况的改善是在副总裁新的振作士气方案实施之后开始发生的,改善的结果可以归因于这个方案的实施。
(E)恐龙灭绝是由于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的,所以,恐龙不会在撞击之前灭绝。
答案 D3.张明发现在她演出之前喝热的加蜂蜜的菊花茶比不喝这种茶在唱高音咏叹调时会感觉更舒适,她由此得出结论说,要么是菊花茶,要么是蜂蜜含有某种营养素,这种营养素能帮助她更舒适地演唱女高音。
类比推理的基础题型——较常见的逻辑关系之因果关系
![类比推理的基础题型——较常见的逻辑关系之因果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0a1c700ace2f0066f53322f5.png)
含义:因果关系,是指由某行为而发生某结果,前事实与后事实之间互有关联,后事实由前事实而生。
哲学上把因果关系定义为“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现实中常用“因为……,所以……”来表示。
特征:因果关系的重要特性:1.因果关系的特定性。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为了了解单个的现象,我们就必须把它们从普遍的联系中抽出来,孤立地考察它们,一个为原因,另一个为结果。
“因是因,果是果”。
2.因果关系的时间序列性。
原因必定在先,结果只能在后,二者的时间顺序不能颠倒。
在行测考试的逻辑判断题型中,很多题目考查的就是考生对因果性的理解,特别是对“倒果为因”的错误是否自觉。
【例题1】生病∶吃药A. 上课∶请假B. 经商∶结婚C. 桌子∶风扇D. 游泳∶更衣【答案】 D【解析】题干是一种因果顺承关系,只有D项符合这个推理关系。
其他都不符合这个推理关系。
事故的发生有其必然原因,事故发生的原因可分为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
根本原因是指导致事物发生变化的根源或者导致事物发生变化的最本质的原因,是指引起事物发展变化的诸多原因中起关健作用、决定作用的最重要的原因。
直接原因是在时间上最接近事故发生的原因,又称为一次原因。
直接原因(一般也是导火线)是指对事物的发生发展起到最直接的推动,并直接促成其发生变化的原因。
是指引起事物发展变化的近期表面现象,不经过中间事物和中介环节,一般是分析出时间关系或逻辑关系上最为接近的因素。
间接原因是不起主导作用的原因,只在其中起交接的原因。
直接的就是让这个事发生的原因,而根本原因了就是本质上的了!比如:一家商场因为一个人丢了个烟头而失火后来损失惨重,那么直接原因就是那个丢烟头的人,而根本原因了就是可能那家商场的防火措施没有做到为而让大火的蔓延导致的损失惨重,是本身的原因!【例题】努力∶成功A. 原告∶被告B. 耕耘∶收获C. 城市∶福利D. 扩招∶失业【答案】B【解析】可以看出,努力与成功两个词具有因果关系,即只有努力才能成功或者说努力是成功必不可少的原因之一,所以我们可以将这两个词语连成一句完整的话:努力是成功的原因。
汉语因果复句分类系统构拟
![汉语因果复句分类系统构拟](https://img.taocdn.com/s3/m/3984dde731126edb6e1a1064.png)
汉语因果复句分类系统构拟“因果复句”是用来表达“因果关系”的复句,是客观因果关系在语言中的一种主观表现形式。
根据“表因句”与“表果句”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因果复句”首先可以分为“事理说明因果复句”“逻辑推论因果复句”和“心理意欲因果复句”三类。
根据语言中的“因果关系”与客观存在的“因果关系”匹配程度的大小,“事理说明因果复句”又可以分为“客观必然型”“经验概然型”“机遇偶然型”三类;根据推理的方向性,“逻辑推论因果复句”又可以分为“据因断果型”和“据果溯因型”两类;根据“意欲”和“行为”在因果复句中的分布情况,“心理意欲因果复句”又分为“意欲行为型”和“行为意欲型”两类。
标签:因果复句事理说明型逻辑推论型心理意欲型“因果复句”是汉语复句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类,对其进行分类研究可以推进我们对因果关系的认识,从而深化对因果复句的研究。
本文旨在前人分类的基础上,对因果复句的再分类系统进行构拟。
一、因果复句的内涵及外延“因果复句”即“用来表达因果关系的复句,是客观因果关系在语言中的一种主观表现形式,因此具有主客观交互性的特征。
”在“因果复句”中,用来表达“原因”的分句叫“表因句”,用来表达结果的分句叫“表果句”;语序上在前的分句叫“先行句”,在后的分句叫“后续句”。
在以往的研究中,“因果复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因果复句”指用来表达“广义因果关系”的复句,通常情况下是在复句一级分类中划分出来的“因果复句”。
在黄成稳(1990)的复句分类系统中,“广义因果复句”包括“因果复句、假设复句、条件复句、目的复句和连锁复句”等类型。
在邢福义(2003)的复句分类系统中,“广义因果类复句”包括“因果句、推断句、假设句、条件句、目的句”等。
“狭义因果复句”即指表达“狭义因果关系”的复句,通常情况下是复句二级(或以上)分类中划分出来的“因果复句”。
我们这里所谈的是“狭义的因果复句”。
二、因果复句分类概观“因果复句”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如:Quirk et al.(1985:1103~1104)根据“从句和主句之间的语义联系”将英语“因果复句”分为“直接原因(direct reason)”和“间接原因(indirect reason)”两类。
时间与因果关系
![时间与因果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27568b21bd64783e09122bf9.png)
摘要:哲学家的使命便是追问宇宙的起源和发展问题,并对之进行合理的解释。
因此,因果律在哲学家的追问方式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果律离不开时间的概念,而时间又经历了从绝对时空观到相对论时空观的演变,给哲学家提供了更为合理和丰富的解释模型。
关键词:因果律时间上帝相对论之所以在人类的观念中会形成诸如“上帝”、“真如”、“梵”等性质的超自然的对世界作出终极原因解释的概念,归根结底是由于人们对“因果律”这个亘古不变的规律的执着。
什么是因果律呢?因果律指事物之间直接的或者间接地前后联系,任何一种现象或一件事情都必然有其原因,即“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之意。
在西方哲学的形而上学领域中有关“因果”问题的讨论,主要是基于一种寻求对自然界万物所以存在并加以关联与解释的信念:即万事万物不会无缘无故的存在,凡是存在者,其必然有一个在先的原因,决定了存在者的存在。
我们的世界为什么是现在这样的状态,世界何以产生,它将如何发展?拥有理智能力进行思考的人类理所当然地会对自己所居住的世界产生困惑。
人们总会对世界的形态与发展去问个为什么。
既然世界存在着,那么它不可能永远存在,那么它的创造者又是谁呢?理论物理已经建立了许多类似于“宇宙大爆炸”这样的宇宙演变模型来对宇宙的起源进行说明,而“大爆炸”模型也是如今最令人信服的,最具有理论说服力的。
然而纵然科学家们能够对大爆炸之初的“奇点”时刻进行假设与猜测,但到底是谁点燃了宇宙大爆炸的导火索呢?没有人能够继续推测下去,只有重新回到一个全知全能的神——“上帝”这里来了。
我不知道这样的怀疑有什么具体的意义,或者说它本身的提问就有问题。
因为针对问题本身来讲,任何提问都预设了一个答案在那里,因此,这样的提问合理吗?或者说它有不合理的理由吗?人们为什么不能对世界本身提出疑问呢?这是一个物理学的问题,同时更为根本的是一个形而上学的问题。
任何披着因果律外衣的学问追问到最后都要回到形而上学的迷宫中。
论时间──因果逻辑
![论时间──因果逻辑](https://img.taocdn.com/s3/m/5036ce20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a4.png)
论时间──因果逻辑
每一件事都有其因果之道,因果逻辑在大多数经历中也是一样,
归根结底要归结到一个原因,就是时间——时间是一切因果之根。
每一刻都改变了过去的结果,所有的结果也是产生所谓的因果关系。
正是因为时间的流逝,让我们看到了因果之果——紧紧地契合在
一起。
时间也是一种情绪,它指导着我们用不同的方式做出正确的选择。
时间能够带来好处,也能产生悲伤,因果逻辑中的有痛苦,也有高兴,所有的因果都是在时间的制约之下。
因为存在时间,才会产生行为的结果,恶行会受到惩罚,善行则
会得到奖励,又或是什么都不会发生,都取决于行为发生的时间。
因果逻辑与时间是密不可分的,合理的利用时间,顺应时间的流转,才能够正确对待因果之果,获得成果,有人把时间比作因果之母,也不无道理。
把握时间,它支配着我们的一切,这样才能在复杂的社会中,正
确地沉淀出满满的因果之果,厚积薄发,获得应有的回报。
如何写议论文:提出、分析、解决问题-归纳、逻辑、反证、类比、对比、因果、比喻、归谬
![如何写议论文:提出、分析、解决问题-归纳、逻辑、反证、类比、对比、因果、比喻、归谬](https://img.taocdn.com/s3/m/4d89b683bceb19e8b8f6ba60.png)
(一)议论文的说服性议论文是对某个议论对象,提出见解或主张并说明理由,使读者信服的文章。
它的基本特点是议论的说服性。
议论文展开议论是以说服读者为目的的。
它无论对什么问题、什么事物展开议论,无论在议论中表达什么见解,提出什么主张,讲述什么道理,或者反驳他人的什么观点,都是为了达到说服读者,令读者信服的目的。
如果说,说明文的基本特点是它的解说性,要把说明的对象是“什么”向读者解说清楚,那么,议论文的基本特点则是它的说服性,从思维类型上来说,要回答出“为什么”,要讲出道理来说服读者。
叶圣陶说:“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
而议论文却以‘说服他人’为成功。
”(《文章例话》)这正说明了议论文的基本特点。
议论文不但要论说对某一议论对象的见解,表示作者的态度(即观点),而且要阐明为什么提出这种见解,为什么抱这种态度。
这个阐述“为什么”的过程,就是证明的过程。
一个完整的证明,必须由论题、论点、论证几个部分组成。
这几个部分也就是构成议论文特点的要素。
它们各自担负着不同的任务。
论题,是指作者在文章中提出来要进行论述的问题,是论证的对象。
论题并不表明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如“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个设问句,无所判定,不表示判断,只表达发问,等待回答。
“论权威”、“青年运动的方向”,“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也不是判断。
它们都规定和限制文章的论述范围和论述的重点,决定着议论展开的方向和途径,是贯穿全文内容、组织结构的线索。
论题一般都出现在标题或序言中,论题的表达方式是设问句,如“什么是人才学”,也常用突出主要意念的词组,如“青年运动的方向”等。
一篇文章论述的论题是全文论述的中心,不仅议论文的议论部分要围绕它,就是非议论性的内容也要服从它,它是全文内容的中心线索,起着统摄全文的作用。
论点,又叫论断,在逻辑学上,论点就是真实性需要加以证实的判断。
它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和表示的态度。
它是整个论证过程的中心,担负着回答“论证什么”的任务,明确地表示着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论效八大考点-推理类错误-强加因果
![论效八大考点-推理类错误-强加因果](https://img.taocdn.com/s3/m/faedf52b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38.png)
论效八大考点-强加因果强加因果错误的逻辑本质强加因果的错误本质是错误的建立了两件事情(两个行为)的因果关系。
同时或者先后发生的事情,不一定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影响我们做正确逻辑判断的最大敌人叫做“巧合”。
两件事情到底是因为“巧合”联系在了一起,还是因为两者有内在的逻辑关系,需要多角度多层次的验证,而不能武断的下结论。
在逻辑上,错误的建立两个事情的因果关系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五种。
(1)时间上先后或同时发生的事情,逻辑上不一定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2)因果倒置,错误的判断了因果关系,把原因当成了结果。
(3)统计数据上看似有相关性,但逻辑上不一定有因果关系。
(4)由果推因,忽略了导致结果的其他原因。
(5)两个并没有必然相关性的论述,建立起因果关系1.时间上同时或先后发生的事情,逻辑上不一定有因果关系。
(1)某明星一去某城市开演唱会,该城市就会下雨。
很多粉丝起了一个绰号叫做“雨神”。
(2)某甲去朋友家做客,刚进门没几分钟就停电了。
该朋友笑称,你怎么这么大能量,一来把我家的电都搞没了。
(3)1978年利物浦队夺冠,英国王子结婚,教皇不幸去世;2005年利物浦队夺冠,英国王子结婚,教皇不幸去世;2018年,英国王子已经结婚了,利物浦打进了决赛,教皇老人家瑟瑟发抖。
(4)所有的“阴谋论”,在没有足够多确凿的证据之前,一切的猜测和联想都是有可能严重偏离事实的。
2.因果倒置,错误的判断了同时发生的两件事情的因果关系。
【范例】拥有宠物的人有较强的自我依靠能力,明显增强的忍耐力以及良好的社交技能,所以,养宠物是主人社会生存能力明显改善的原因。
上述论述的逻辑推理结构为:论据:养宠物的人同时生存能力强(A和B共存)结论:养宠物为因,能力强为果(A为因,B为果)即使在论据中的“养宠物”和“社会生存能力强”有因果关系,也有两种可能性。
(1)A为因,B为果,因为养宠物,所以社会生存能力强。
(2)B为因,A为果,社会生存能力强,所以愿意养宠物。
逻辑学:归纳推理
![逻辑学:归纳推理](https://img.taocdn.com/s3/m/40bbbc2c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82.png)
❖ Sn具有(或不具有)P属性,
❖ S1、S2、S3……Sn是S类思维对象的部分个体,并且在考察中没有发现反 面情况,
❖ 所以,所有S都具有(或不具有)P属性。
❖ 显而易见,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结论所断定的范围超出了前提断定的范围, 因此,前提与结论的联系是或然的。但是,因为它的结论是一般性知识的概 括,揭示出存在于无数现象之间普遍性规律,给人们提供了全新的知识,所 以,与完全归纳推理相比,它更富有探索和创新的价值。它不仅能帮助人们 由个别现象引出普遍结论,而且可以在此基础上帮助人们预测未来的行动。
❖ ②某甲不具备作案时间, ❖ 某乙不具备作案时间, ❖ 某丙不具备作案时间, ❖ 某丁不具备作案时间, ❖ 某甲、某乙、某丙、某丁是某营业所的全部职工 ❖ 所以,某营业所的职工都不具备作案时间。 ❖ 例①在前提中列举了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每一种证据都具有“证明案件真实情况
的事实”的属性.从而推出“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所有证据都是证明案件真实情 况的事实”的一般性知识的结论。例②在前提中列举了某营业所的每—个职工都不 具有“作案时间”的属性,从而推出“营业所的职工都不具有作案时间”这个一般 性知识的结论。这些都是完全归纳推理。 ❖ 完全归纳推理的逻辑形式可以表示为: ❖ S 1具有(或不具有) P属性, ❖ S 2具有(或不具有) P属性, ❖ S3具有(或不具有) P属性, ❖ …… ❖ Sn具有(或不具有) P属性, ❖ S1、S2、S3……Sn是S类的全部对象 ❖ 所以,所有S都具有(或不具有)P属性。 ❖ 完全归纳推理的特点是:前提中考察了某类思维对象的每一个体,结论断定的范围 没有超出前提断定的范围,结论具有必然性。
❖ 三、完全归纳维理的作用
❖ 首先,完全归纳推理的前提是个别性知识,结沦是一般性知识,尽管 其结论知识没有突破前提知识,但它已起到了综合、概括的作用,有助 干人们认识的深化。
常见的八种逻辑顺序
![常见的八种逻辑顺序](https://img.taocdn.com/s3/m/feb7ce06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d6.png)
常见的八种逻辑顺序1 常见的八种逻辑顺序想要表达一个观点,作者需要选择一种有效的组织方式来组织自己的思想,以便使文章的思路清晰和明确,而常见的八种逻辑顺序正是有效的组织方式之一。
1.1 时间顺序时间顺序是最常见、最容易理解的一种逻辑顺序,作者依据事件先后发生的先后顺序,把自己的思想组织成一个时间表,让读者在时间的连线上一起走,从而理解作者把握事件发生的关系。
1.2 因果结构想要表达出自己的观点,作者经常需要通过因果来说明问题,以此来阐述自己的思想。
在使用这种逻辑顺序时,作者需要在文章中体现出虚拟的因果关系,通过让读者形成一条清晰的思维链条,使观点有效的传达给读者。
1.3 定义—分类—举例在这种逻辑顺序中,作者首先解释一个术语,会话相关概念,当然,可以根据主题来确定术语。
接着,作者将概念转化为分类,以便能够根据特征、性质等来对它进行更加准确的划分,最后,给出举例使读者更加清楚处划分性质。
1.4 同比类比同比类比是另一种经典逻辑顺序,用来组织自己的思想,作者先把自己要比较的内容放在一起,把接着再进行比较,筛选相同点以及差异点,由此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1.5 分步骤分步骤是另一种有效的逻辑顺序,尤其是在解释一个复杂场景时,我们可以把它分解为一个个是节点,依次让读者紧接着理解,以便它形成连贯的思路。
1.6 小结—总结—概括小结—总结—概括也是一种常见的逻辑顺序,有利于让读者明白文章的要点,作者先把文章的要点提取出来,做成一个总体的概括,从而让读者把握文章的立意,明白他的重点以及观点。
1.7分解工序分解工序可以说是前面几种逻辑顺序的一种完善,即作者在用顺序来表达思想的同时,还需要把要表达的内容,独立成一个个的部分,来明确文章的每一部分,以此来解决文章组织结构混乱的问题。
1.8 对照—细节描述对照—细节描述也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的逻辑顺序,在两个或者多个对象之间进行对比,以此来表达出自己的观点,领悟作者的文章,可以从两个方面出发探讨文章的思路,从而明白作者的意图。
逻辑学求因果联系方法
![逻辑学求因果联系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1c8e5338b4daa58da0114ac1.png)
·
归 纳 推 理 求 因 果 联 系
案例一:每种化学元素都有自己特定的光谱, 1868年简孙和;罗我克耶尔研究太阳光谱时发 现,太阳光谱中有一条红线,青绿线、有蓝线、 黄线。红、青、绿和蓝线是氢的光谱,而黄线 表明什么呢?当时已知元素的光谱中没有一种 的光谱中有这样的黄线,于是推测,这条黄线 是某种未知的天体物质的光谱,他们把这种新 发现的物质就叫做氦。 案例二:一夜大雪,某仓库外发现了两行脚印, 一行为朝着仓库来的,一行为离开仓库的。后 者比前者深。据此推断,仓库夜里被盗了。
·
归 纳 推 理 求 因 果 联 系
求同法案例:
科学家本生发明了本生灯,本生灯燃 烧其火焰无色且会产生极高的湿度。本生 把食盐入到火焰中去烧烤,原来无色的火 焰变成了亮黄色。是什么物质使火焰变成 了亮黄色?他又把苏打(碳酸钠)和芒硝 (硫酸钠)分别入到火焰中去烧,结果火 焰也都变马了亮负色。由此他得出结论: 是钠离子燃烧使火焰变成了亮黄色。
·
(2)求同求异并用法的特点 两次求同一次求异。
归 纳 推 理 求 因 果 联 系
(3)应用求同求异并用法应注意: 第一,正、负事例组的场合越象结 论越可靠,因为如此就能排除偶然 因素。 第二,对于负事例组应选择与正事 例组较为相似的场合进行比较。因 为负事例组无限多,而有好多是无 意义的,两者越相似结论就越可靠。
·
归 纳 推 理 求 因 果 联 系
3、求同求异并用法 (1)什么是求同求异并用法?该 方法又叫契合差异并同法。如在被 研究现象出现的若干场合中,却没 有这种情况,那么该情况就与a有因 果联系。其形式如下:
时间的因果概念
![时间的因果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5d27b25c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f8.png)
时间的因果概念时间的因果概念是指事物发生变化的顺序和关联,即在宇宙中,一切变化都具有因果关系,每一个现象都有其产生的原因和其引起的结果。
时间的因果概念是人们对于时间和事件之间关系的理解和把握。
从哲学上来看,时间的因果概念可以追溯到古代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中,他认为变化在时间中是有序的,每个变化事件都有其原因和结果。
时间的走向是有序的,它是因果关系的载体。
之后,爱因斯坦在他的相对论中也强调了时间和空间之间的关系,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相互依存的。
在物理学中,时间的因果概念是基本原则之一。
牛顿的经典物理学认为,时间是绝对的,独立于物体或观察者的存在。
但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却指出,时间是相对的,取决于观察者的参考系。
根据相对论的观点,时间是相对的,在不同参考系中,时间的流逝速度是不同的。
在科学研究中,时间的因果概念也是非常重要的。
人们通过观测和实验来寻求事物变化的规律,揭示时间和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
科学家用时间来描述事件的发生顺序和持续时间,通过实验来验证假设,并找出事件之间的关联性。
例如,在物理学中,科学家通过实验证明了物体运动的因果关系,即物体在受力作用下会发生运动。
在生活中,时间的因果概念也非常常见。
我们可以通过回顾过去来了解某一事件的起因和结果,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为未来的决策和行动提供指导。
例如,在经济学中,时间的因果概念被广泛运用。
经济学家通过观察和分析过去的经济数据来推测未来的经济走势,判断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此外,时间的因果关系还在心理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等学科中起着重要作用。
心理学家通过观察和实验来了解心理过程的发展和变化,揭示时间和心理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
社会学家通过研究社会事件的发展和历史的演变,分析社会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
历史学家通过研究历史事件来推测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揭示时间和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
总而言之,时间的因果概念是人们对于时间和事件关系的理解和把握。
从哲学、物理学、科学研究以及生活中的各个领域来看,时间的因果概念都是非常重要的,在人们认识世界、预测未来和决策行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逻辑学:第九章 归纳与类比
![逻辑学:第九章 归纳与类比](https://img.taocdn.com/s3/m/be8d8b2be009581b6ad9eb89.png)
根据归纳推理的前提是否考察了某类的全部对象,可 分为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
完全归纳推理,是根据某类事物的每一个个别对象具 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推出该类事物全部对象具 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的一般性结论的必然性推理。
完全归纳推理形式是:
S1是(或不是)P, S2是(或不是)P, …… Sn是(或不是)P, S1、S2…Sn是S的全部个体对象, ———————————————— 所以,所有S都是(或不是)P。
虽然简单枚举归纳法的结论是或然的,但是在人们日 常生活实践中却得到了相当普遍的应用。如,人们根 据长期的生活经验,得出“青蛙路上跑,地震快来了” 等,都是运用简单枚举归纳法概括出的结论。
另外,简单枚举归纳法有助于人们发现新知识。科学 研究中的很多猜想、假定和结论都是在取得一定数量 的个别经验后运用简单枚举归纳法获得的。
—————————————————— 所以,所有S都是(或不是)P。
【例】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
6=3+3, 8=3+5, 10=3+7, 12=5+7, 14=3+11, 16=3+13, 6、8、10、12、14都是大于4的偶数,并且没有遇到相反 情况,
———————————————————————— 所以,所有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素数之和。
第一节 归纳推理 第二节 穆勒五法 第三节 类比推理
研究现象间的因果联系,是进行科学归纳推理的必要 条件。科学归纳推理是根据现象间因果联系的分析作 出结论的。古典归纳逻辑有五种探求因果联系的逻辑 方法,简称求因果五法。这些方法是穆勒在总结培根 等人的归纳方法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史称“穆勒五 法”。
—————————————————————— 所以,所有S都是(或不是) P。
考研联考逻辑穆勒关于因果关系的五法
![考研联考逻辑穆勒关于因果关系的五法](https://img.taocdn.com/s3/m/477eeb2da300a6c30c229f4d.png)
考研联考逻辑穆勒关于因果关系的五法一、契合法:考察几个出现某一被研究现象的不同场合,如果各个不同场合除一个条件相同外,其他条件都不同,那么,这个相同条件就是某被研究现象的原因。
因这种方法是异中求同,所以又叫做求同法。
契合法可用下列公式表示:场合先行情况被研究现象①ABC a②ADE a③AFG a…所以A是a的原因1960年,英国某农场十万只火鸡和小鸭吃了发霉的花生,在几个月内得癌症死了。
后来,用这种花生喂羊、猫、鸽子等动物,又发生了同样的结果。
1963年,有人又用发了霉的花生喂大白鼠、鱼和雪貂,也都纷纷得癌而死,上述各种动物患癌症的前提条件中,对象、时间、环境都不同,唯一共同的因素就是吃了发霉的花生。
于是,人们推断:吃了发霉的花生可能是这些动物得癌死亡的原因。
后来通过化验证明,发霉的花生内含黄曲霉素,黄曲霉素是致癌物质。
这个推断就是通过契合法得出的。
当人们对醋,柠檬汁、碳酸矿水和盐酸进行实验时,会有许多现象发生其中一条,它们都能使石蕊试纸变红。
上面所列物质的化学性质显然极不相同,醋和柠檬汁是有机化合物,碳酸矿水和盐酸是无机化合物。
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性质:酸性。
因此,我们可以按契合法得出结论:酸性这种情况与否蕊纸变红这种现象之间可能有因果关系。
在此例中还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就是,这四种物质都是液体。
如果单纯按契合法这种逻辑形式,我们也可以得出结论:液体是石蕊变红的原因,这显然是不对的,因此,契合法在实行过程中还必须与相应的理性知识相结合,在能够得出几种推论的时候,用相应的理性知识在其中作出鉴别。
为了提高契合法结论的可靠性,应注意两点:①结论的可靠性和考察的场合数量有关。
考察的场合越多,结论的可靠性越高;②有时在被研究的各个场合中,共同的因素并不只一个,因此,在观察中就应当通过具体分析排除与被研究现象不相关的共同因素。
二、差异法:比较某现象出现的场合和不出现的场合,如果这两个场合除一点不,同外,其他情况都相同,那么这个不同点就是这个现象的原因。
表示因果逻辑关系的相关表达
![表示因果逻辑关系的相关表达](https://img.taocdn.com/s3/m/fa902f32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dc59170.png)
表示因果逻辑关系的相关表达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表达因果关系,如“因为下雨,所以我没去上课”、“由于长时间的工作压力,他得了抑郁症”等等。
因果关系是人们思考和交流的基础,因此,我们需要学会使用相关的表达方式来表达因果逻辑关系。
一、因果关系的表达方式1. 因为……所以……这种表达方式是最常见的,它表示一个事件的发生是由于另一个事件的原因。
例如:“因为他没做好准备,所以他考试不及格了。
”2. 由于……所以……这种表达方式与“因为……所以……”类似,但更加正式。
例如:“由于公司的业绩不佳,所以他被解雇了。
”3. 既然……就……这种表达方式表示一个前提条件,如果这个条件成立,那么就会发生某个结果。
例如:“既然你不想去,那就别去了。
”4. 无论……都……这种表达方式表示无论发生什么事情,结果都是一样的。
例如:“无论你怎么说,我都不会改变主意。
”5. 只要……就……这种表达方式表示只要某个条件满足,就会发生某个结果。
例如:“只要你好好学习,就一定能考上大学。
”6. 导致……这种表达方式表示某个事件是另一个事件的结果。
例如:“长时间的工作压力导致他得了抑郁症。
”7. 造成……这种表达方式与“导致”类似,表示某个事件引起了另一个事件的发生。
例如:“交通事故造成多人受伤。
”二、因果关系的使用注意事项1. 注意时态的一致性在表达因果关系时,要注意时态的一致性。
例如:“由于昨天下雨,所以今天的地面还很湿润。
”2. 注意逻辑的严谨性在表达因果关系时,要注意逻辑的严谨性。
例如:“由于他很努力,所以他一定能成功。
”这种表达方式并不是完全正确的,因为即使他很努力,也不一定能成功。
3. 注意语气的把握在表达因果关系时,要注意语气的把握。
例如:“由于你没好好学习,所以你考试不及格了。
”这种表达方式可能会让人感到指责,因此在交流时应注意语气的把握。
4. 注意事件的先后顺序在表达因果关系时,要注意事件的先后顺序。
例如:“由于他得了抑郁症,所以长时间的工作压力成为了一个问题。
因果逻辑与效果逻辑——两种决策方式的比较
![因果逻辑与效果逻辑——两种决策方式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99de72a5a6c30c2258019e6d.png)
因果逻辑与效果逻辑——两种决策方式的比较文/龙丹汤若曦【期刊名称】企业管理【年(卷),期】2015(000)004【总页数】2【关键词】决策方式因果逻辑效果逻辑决策作为企业管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活动,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因果逻辑与效果逻辑是两种极具代表性的决策方式,前者好比按照指定图案用积木搭造房子,后者好比用给定积木设计并搭造可能的房子。
一、因果逻辑因果逻辑(causation)一词最先由哲学家、逻辑学家勃克斯于1977年提出。
因果逻辑决策过程是:进行市场调查,找到消费需求,并根据调查结果对现有市场进行细分,确定目标市场,而后制定计划,确定最大收益战略,在战略实施过程中再不断地调整手段。
通过一个案例来说明因果逻辑过程。
假设一位厨师接到准备晚餐的任务,客人已经事先确定了菜单,厨师只需要按照已有菜单购买价格最合理的食材,准备做菜所需的工具,再烹饪即可。
在这个过程中,菜单也就是目标既定,之后的一系列准备以及烹饪过程就是为了实现目标所作出的努力。
简而言之,因果逻辑就是在目标确定的情况下,在一组可供选择的手段中挑选出一个最优的手段去实现这一确定的目标。
因果逻辑具有以下特点:1.以目标确定为前提当目标确定之后,因果逻辑决策模式开始围绕这个既定的目标作出一系列努力。
但是目标能够确定的基础是市场存在且较完善,决策者能够较清晰地认识市场、行业,且敏锐地识别其中的机会。
2.强调竞争分析因果逻辑决策过程中常常采用竞争分析,如波特五力分析和SWOT分析,了解内外部环境、对自身明确定位,辅助战略制定。
3.选择收益最大化战略因果逻辑模型所强调的是通过最优决策来获取最大的收益。
为了获取最大收益,在这个过程中,决策者需要收集各种可能有用的信息,估测各种战略未来可能的收益,并且要预估未来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带来的损失,综合选择获得最大收益的战略。
4.未来可预测性因果逻辑的决策方式认为未来可以预测,因此应该花费充沛的精力应用科学方法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损失,进而控制其中可预测方面。
论时间——因果逻辑[整理版]
![论时间——因果逻辑[整理版]](https://img.taocdn.com/s3/m/eca092b5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db.png)
论时间——因果逻辑论文作者武宏志/刘春杰论文关键词,论文来源内蒙古师大学报:哲社版,论文单位呼和浩特,点击次数134,论文页数71-76页1997年1997月论文网/paper_125228461/[内容摘要]时间——因果逻辑是现代逻辑中时间逻辑的一个基本理论,即因果关系的逻辑问题。
在“时间与因果解释”中,阐述了因果关系的时间条件、顺序、间隔;在“因果过程的时间模型”中,阐述了原因的时间模型与结果的时间模型。
[关键词]时间原因结果逻辑***今天,我们使用的时间概念有多种类型。
但在社会研究中,现实的时间才是社会研究方法论所关注的、起基础作用的时间。
现实时间的概念本质上也就是伽里略、牛顿以来由物理学家从日常生活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科学观念。
现实时间及其基本性质对于科学研究探讨因果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在社会研究方法论中,时间顺序、时间间隔不仅是时间——因果逻辑的核心构件,而且在研究策略、研究设计、研究操作等方法论的各个层面上都有重要影响。
一、时间与因果解释(一)因果关系的时间必要条件。
社会学研究通过探索因果关系进而对社会问题和人们的行为作出解释。
因果观念有两个基本假定:事出有因;在相同条件下,同因同果。
和其他研究者一样,社会研究者也是通过结果探寻原因,是根据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完成的。
社会研究中的变量是指可随时间、空间的不同,或因个体、群体之间的差异而发生变化的一种特性。
年龄、性别、种族、阶级出身方面的差异是变量;智力、国籍、收入,甚至幽默感的区别也是变量;自杀率、离婚率、入学率的不同也是变量。
导致结果产生的变量是自变量,受自变量影响的变量是因变量。
当一种变量影响到一种变量时,就会产生因果关系。
对因果关系的抽象概括可得出一般规律。
一般规律是对特定变量间经常存在的关系的总结,它适用于考虑到的全部变量而不是其中的某个具体变量。
从探讨变量的相互作用到得出因果推断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
首先,遇到的是两个变量的高度相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时间——因果逻辑论文作者武宏志/刘春杰论文关键词,论文来源内蒙古师大学报:哲社版,论文单位呼和浩特,点击次数134,论文页数71-76页1997年1997月论文网/paper_125228461/[内容摘要]时间——因果逻辑是现代逻辑中时间逻辑的一个基本理论,即因果关系的逻辑问题。
在“时间与因果解释”中,阐述了因果关系的时间条件、顺序、间隔;在“因果过程的时间模型”中,阐述了原因的时间模型与结果的时间模型。
[关键词]时间原因结果逻辑***今天,我们使用的时间概念有多种类型。
但在社会研究中,现实的时间才是社会研究方法论所关注的、起基础作用的时间。
现实时间的概念本质上也就是伽里略、牛顿以来由物理学家从日常生活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科学观念。
现实时间及其基本性质对于科学研究探讨因果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在社会研究方法论中,时间顺序、时间间隔不仅是时间——因果逻辑的核心构件,而且在研究策略、研究设计、研究操作等方法论的各个层面上都有重要影响。
一、时间与因果解释(一)因果关系的时间必要条件。
社会学研究通过探索因果关系进而对社会问题和人们的行为作出解释。
因果观念有两个基本假定:事出有因;在相同条件下,同因同果。
和其他研究者一样,社会研究者也是通过结果探寻原因,是根据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完成的。
社会研究中的变量是指可随时间、空间的不同,或因个体、群体之间的差异而发生变化的一种特性。
年龄、性别、种族、阶级出身方面的差异是变量;智力、国籍、收入,甚至幽默感的区别也是变量;自杀率、离婚率、入学率的不同也是变量。
导致结果产生的变量是自变量,受自变量影响的变量是因变量。
当一种变量影响到一种变量时,就会产生因果关系。
对因果关系的抽象概括可得出一般规律。
一般规律是对特定变量间经常存在的关系的总结,它适用于考虑到的全部变量而不是其中的某个具体变量。
从探讨变量的相互作用到得出因果推断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
首先,遇到的是两个变量的高度相关。
相关给我们提供了探究因果联系的线索,但它不能证明其中的一个变量必定是因,另一个必定是果,甚至不能证明两个变量之间存在实质性联系。
要确定相关的两个变量有因果联系,社会研究者要运用控制手段,使得其它因素对两个变量之间联系的产生发挥的影响消除掉。
即使因果关系确实存在,但两个变量谁是自变量,谁又是因变量,还不知道。
人们可以利用我们的知识总汇,通过进一步分析来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
然而,有时这种分析依然不能解决问题。
这就把我们引到时间——因果逻辑上来了。
考虑到时间这个变量,因果关系就可以逐步得出。
因果关系总是由原因到结果,它的这种方向性,首先表现在因果关系的时间性上。
结果不能先于原因,它总是跟随原因,这叫“原因的超前性”或“居先性”,利用它,我们可以否定某些东西作为原因的资格。
假设x为原因、事件,y为相应的结果,x影响y的过程为因果过程,那么,因果关系的时间必要条件是:1.在时间上,y在x之后出现,根据时间的基本性质,因而就产生了x~y时间顺序和x~y时间间隔。
2.任何因果过程都花费有限的时间总量。
从x到y的时间长度足以使x影响y的因果过程能够运作。
3.在某一时间长度上,可能没有其它因素的作用,x到y的时间必定被因果过程所充满。
(二)时间顺序与因果解释。
时间顺序有先行、后行和同时。
同时可以是“期间内同时”,也可以是“时点上同时”。
先行可以用后行定义,因而时间顺序有两种:后行与同时。
后行时间顺序,即x,然后y。
它又可有四种具体情况:(1)x完成后,y开始;(2)x开始后,y开始;(3)x完成后,y完成;(4)x 开始后,y开始,但x未结束时,y就结束了。
同时时间顺序,即x时、y。
它也可以有四种可能情况:(1)x开始时,y开始,同时结束;(2)x开始时,y开始,但x先结束;(3)x 开始时,y开始,但y先结束;(4)x开始到结束期间内,y开始。
不同的具体时间顺序对于识别具体的因果关系有不同的作用。
如后行时间顺序中的(1)和(4)的区别在于,前者的原因事件已不复存在,后者的原因仍然存留着。
在同时时间顺序中,可能原因出现立即产生效果,而原因消失,结果随之消失,这是(1);也可能原因出现时,结果并不随之出现,只是经历了某一段时间后才出现它的结果,这如(4)。
时间顺序是因果推论之关键:两现象的因果关系以二者已知的时间顺序为前提。
在社会研究中,确立因果关系的一般方法是:为了辩明一种变量的先行变化或行动是否会引起或有助于引起第二个变量的变化,试验设计及其程序总是,先操作一个变量,过一段时间后,测量另一变量发生的变化,在排除了其它因素的作用之后,就可得出两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推论。
有时,还需引入第三类变项,看看是否由于它既影响x又影响y,而使x和y有关系。
但这种引入的因素是一种前臵变项,它在因果模型上的位臵是先于x和y的。
总之,在时间顺序上,拟想的原因总有在先性。
时间顺序和因果顺序是一致的。
时间顺序没有对称性,原因也不可能在时间上跟随后果。
倘若因果时间可能倒转,则因果解释也不复存在。
任何社会现象的发生和变迁,都可能由多个因素所造成。
更一般地说,一个系统的状态可能由若干系统力量同时或独立起作用而引起。
因而社会研究要采用多因分析,以理解多个自变项对某个因变项的共同影响力有多少,并进而求出哪些自变项的影响力较强。
但多变量多方面的因果关系与因果时间顺序的单一性并不矛盾。
因为,不管有多少变量影响某个变量,自变量总是在时间关系上处于先行地位。
(三)时间间隔与因果解释。
时间顺序内在地包含时间间隔。
根据时间的连续性的特点,时间具有稠密性,即任意两个时点间必定有第三个时点,如此类推,在任意两时点间就存在无限多的时点,可用公式表示为:(附图)因此,结果在某一时点出现,必定多多少少离原因出现的时点有一段距离,这就是因果时间间隔,它的长度既不是零也不是无穷。
因果时间间隔是一个有穷的长度,它可以很短,如简单反应的时间是比较短的,刺激——反应的因果时间间隔不到0.1秒(如膝跳反应和眨眼反应);而对于一个传递来的劝导性信息的反应可能要花较长的时间。
时间间隔的大小对因果解释至关重要。
对自变量的操作之后,过一定的时间,即在一定的时间间隔之后,再测量因变量。
然而,时间间隔究竟多大,即在自变量操作之后的多长时间再测量因变量?在社会与行为研究领域中,时间间隔太小,原因还未及产生出可观察的结果;时间间隔太大,结果可能出现却已消失了,或被系统中的其它力量改变了。
在社会研究中,对时间间隔的选择常依试验者的方便和先前同类试验规定的影响而定。
但是,人们还应从理论上分析时间间隔的不同选择可能得到的不同测量结果。
选用不同时间间隔进行多次测量,得到的因果关系模型也可能不一样。
例如,选用一种时间间隔可能使多次测量的结果呈线性模型,而选用另一种时间间隔又可能使多次测量的结果呈非线性的周期模型。
时间间隔与因果关系解释的问题并不能规定一般的时间间隔的长度,只是提醒研究者注意时间间隔对因果解释的影响。
时间间隔的大小直接成了其它因素可能发挥影响的一个窗口。
原因事件与结果事件在时间上愈接近,其它因素在时间间隔内发挥作用的机会愈少,因而对因果联系的模糊、误认的可能性愈小。
二、因果过程的时间模型处于因果联系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都有自己的时间结构。
(一)原因x的时间模型。
原因x的时间模型也就是在不同的时间点上,原因x的呈现方式。
它有四种可能的模型。
1.一次性原因:原因x是一个单独的离散事件,呈现后随即消失,例如在试验中给试验对象的某一指导语,或在组织行为中的口头表扬与批评。
它的特点是,原因的呈现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只有一次,而且原因本身没有延续或重现。
(附图)2.连续性原因:原因x在某个时点呈现后并不消失,而是持续并又稳定地存在着,直到在某个时点结束。
例如,在某个社会单位实行某种新的管理制度,直到该制度废止或作出重大的修改。
此种原因x 的呈现特点是,在特定时间范围内原因一直显现并在各个时点上强度没有变化。
(附图)3.累积原因:原因x在某个时点上呈现后并不消失,而是持续并又逐渐增强,直到在某个时点结束。
例如,某经营单位经济亏损,连年的亏损累积,最终导致破产倒闭。
在这种模型中,原因x呈现的特点是,原因x持续呈现,在不同的时点通过累积,强度逐渐增加,直至导致结果y出现。
(附图)4.周期性原因:按照稳定的时间间隔,原因x重复呈现。
例如,每过5秒给被试对象呈现一个新的刺激。
原因x的呈现特点是,在不同时点单独呈现,就单独一次呈现来说,它与一次性原因相同,但每一次呈现和下次呈现的时间间隔相同,这就形成了在一较长时间内,原因x 的周期性呈现。
(附图)上述原因x的时间模型刻画了原因x在时间历程中的具体变化,它有助于消除人们对不同时间结构的原因的混淆,比如,人们常把连续性原因和累积原因不加区分。
(二)结果y的时间模型。
因变项即结果y,在自己的时间历程中也可能有不同的形式,因而究竟在哪个时点上或在多大的时间间隔来测量结果y,对于说明因果联系的方式以及因果过程的时间模型,都是很重要的。
结果y的时间模型有五种。
1.逐渐增强的线性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结果y更强。
时间间隔越长,x对y产生的效力越大。
如,某个事件刺激引起的心理疾患,随着时间增长变得愈来愈严重。
因果关系的量值将依赖于对结果的测定在哪一个时点(O[,2]或O[,3]或O[,4])进行。
如果测量是在O[,4]而不是在O[,2]作出,那么就会得出x的效力较大,即结果y更明显。
随着时间间隔的增大,结果y更强,其变化呈线性模型。
(附图)2.均衡过程:原因x一出现,结果y即刻出现。
结果一旦产生,不随时间的推移而增减,而(附图)是衡定不变。
因此,无论在之后的哪个时点测量,y 的量值都是一样的。
在这种模式中,不管在哪个时点(O[,2]、O[,3]或O[,4])上测量,都会得出相同的关于因果关系的推论。
3.非均衡过程:原因x立刻产生结果y,但结果随时间推移可强可弱,如普遍提高工资立即可收到员工提高积极性的效果,但时长日久,积极性逐渐减弱。
因此,在原因x呈现之后的不同时点测量,y的量值不同。
在该模型中,若在O[,2]测量,原因所产生的结果最大,若在O[,3]测量,则结果较小;而在O[,4]测量,结果更小,甚至消失。
(附图)4.迟滞的结果:原因x出现,其结果y并不随即出现,而是经历一段时间后才出现。
例如态度变化研究中的“睡眠者效应”:受众对不值得信任的来源所提供的劝导性信息,往往持怀疑态度。
因此,当信息披露后,无法很快引起受众的态度发生改变。
但是,数周后,由于信息源与其所提供的信息之间不再保持有任何联系,受众的态度便发生了积极的改变。
在不同的时点测量,得出不同的结论。
如果在O[,2]或O[,3]测量,会得出x没有产生相应结果的结论;如果只在O[,1]测量,x有结果出现,但并不知道y是迟滞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