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3第三节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课后作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篇第1章第3节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中国文化的当代处境
处在千纪年转换的历史节点上,我们有可能检视一个世纪学术文化中的种种问题,并进而从新的层面上追问:中国文化精神向何处去?
二十世纪的中国与传统中国相比,一个根本性的不同就在于:中国传统文化在百年间受到西方文化体系的全面冲击。总体上说,西方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起码三次重大文化转型,即从古希腊的两希(古希腊与希伯来)精神,到文艺复兴以后的理性精神,再到二十世纪的反理性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精神。而中国却延续了两千余年汉语文化形态的相对稳定的时代精神,这一文化精神在二十世纪初为西方现代文化所中断。这就使得中国文化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现代与后现代之间面临总体危机。
这一总体危机不仅意味着终极关怀的失落,同时也是一种价值符号的错位:儒家、道家、佛家三套符号系统,因在时间上与当代人失却了时代的同步性,不能准确地反映当代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和信仰要求;而西方基督神学的符号系统,在空间上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存在着某种隔膜,因而难以成为中国人的信仰核心。因此,当代中国文化只能从东西方文化的全新整合及当代转型中,创造新的价值体系。重建新的语言符号系统,才有可能使其所面临的文化危机逐渐减轻以至于消除。
百余年来,中国一直在文化的各个层面,即器物层、制度层、观念层、价值层受世界上占主导地位的西方文化体系的影响。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事实上是向西方学习的进程。然而问题在于“西方”这一概念本身的复杂性不易把握。一方面,“西方”是一个历史文化概念,指从古希腊、希伯来、古罗马、文艺复兴一直到现代和后现代的欧美文化;另一方面,“西方”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政治地理概念,指不同于东方地域的欧美地区,即发达的“第一世界”国家。这种概念含义的复杂性导致中国话语图景中的“西方”成为一个自由阐释的对象,并使学“西方”的中国知识界面对成堆的问题:百年中国学西方,是学古希腊文明中的民主、科学精神呢,还是学希伯来文明中的基督神学精神?是学古罗马的法律精神呢,还是学启蒙主义以来的理性精神?是学反理性的现代主义呢,还是学反现代反形而上学的后现代主义?这些历时态的“西方”文化精神在百年间尤其是近十几年共时态地“涌入”中国,以中国知识分子为代表的汉语思想界究竟该接受谁?可以说,现代人在现代或后现代社会所遭遇的主要不是器物层和制度层的问题,而是观念、价值层面上的迷失与失落。选择对象的复杂性和选择主体的多层性,使中国知识分子心境极为彷徨苦涩。如今又加上经济热潮和市民文化对精英文化的冲击,从而出现了中国文化转型时期的世纪末困境。
这种世纪末困境的文化表征是,中国文化面临从“五四”的“古今”之争到今天的“东西”之争、“南北”之争、“灵肉”之争,从而构成当代文化冲突的多元景观和杂色纷呈的色调。“古今”之争是价值冲突问题,核心是反传统价值;“东西”之争是文明冲突问题,核心是否定东方;“南北”之争是后殖民问题,核心是发达地区对不发达地区的经济文化渗透;“灵肉”之争是个人与群体、升华与沉沦问题,核心是沉重的肉身对沉重的精神的颠覆。这四种文化论争使今日的知识精英与大众对话倍感失语和受阻,同时面对西方强大的后殖民主义话语,中西对话也十分艰难。
面对中国文化的当代处境并寻求解决之策,已成为跨世纪中国学术文化研究的新视界。这包括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在世界全球化中保持民族精神,清醒地分析和选择西方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为中国现代化展示其前景;二是中国传统文化转型性创造与批判性重建问题,只有通过转型性创造,才能在批判的反思中发现新世纪中国文化的曙光。
1.根据文意,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A.西方文化是在不断变化、不断转型中发展的;中国的文化则沿袭了两千多年的汉语文化形态,相对稳定地发展。
B.中国传统文化在近百年间遭受西方文化的两希精神、理性精神、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精神的全面冲击,面临总体危机。
C.西方基督神学的符号系统在时间上与当代中国人的不同步,无法满足中国人的心理需求,因此中国文化必须重建新的语言符号系统。
D.中国知识分子要面对选择对象的复杂性和选择主体的多层性,主要是因为一百多年来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都受到西方文化体系的影响。
E.“古今”、“东西”、“南北”、“灵肉”这四种文化论争,形成了中国当代文化冲突的多元性,也使当今中、西文化交流十分艰难。
【答案】CD
【解析】C.“在时间上与当代中国人的不同步”指的是“儒家、道家、佛家三套符号系统”,西方基督神学是在“空间上”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存在某种隔膜。D.因果关系不当。
2.下列各项中,属于中国知识界在学习西方时出现困惑的主要原因的一项是() A.西方文化体系对中国文化各层面的影响和冲击。
B.“西方”这一概念含义的复杂性以及不确定性。
C.不同历史时期的西方文化精神不断地涌入中国。
D.中国文化遭受冲击而陷入转型期的世纪末困境。
【答案】B
【解析】A.主要原因在观念、价值层面上,不包括器物、制度层面。C.应为“历时态”的西方文化精神“共时态”地涌入。D.“陷入转型的世纪末困境”是结果,不是原因。
3.作者在文中为什么要提出“中国文化精神向何处去”的问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因为在百年间,西方文化体系的全面冲击,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的终极关怀失落和价值符号错位;中国文化在转型过程中,遭遇“古今”、“东西”、“南北”、“灵肉”之争的困惑。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的内容、筛选归纳信息的能力。本题可以依据论述类文本的写作思路进行解题,题目所问的“为什么要提出‘中国文化精神向何处去’的问题”,实则是本文的中心论点,问“为什么要提出”,其实质是要求考生归纳论据。据此,考生可以在下文的论述中寻找答案。由文本可以看出,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体系的全面冲击,这种冲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二是中国文化在转型时期遭遇了困惑。考生在作答时,要指出“影响”和“困惑”各指什么。
4.本文认为,中国文化精神应向何处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在世界全球化中保持民族精神,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②在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整合与转型中,创造新的有价值的话语体系。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归纳要点的能力。有些考生不重视读题,往往会造成归纳出来的要点存在答非所问的现象,因此,明确归纳什么是首先要做的。题干中的“应向何处去”是答题关键。文章末段的“寻求解决之策”明确表明此段就是本题的答案所在。然后,考生根据本段的“两个问题”归纳整理出答案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当代中国现实主义绘画的必要性和永恒性
当代中国社会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在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变化,诸多艺术家在批判“文革”单一化的创作模式时,将目光投向西方,有的“重拾”西方古典写实,有的“挪用”西方现当代艺术,有的探索油画民族化,等等。一时间,中国艺术领域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理论、流派、争论颇多。我赞成好的艺术作品是“时代的一面镜子”的观点。而中国绘画的当代性应该体现为关注社会的变化与发展,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等,积极倡导、发展现实主义精神。现实主义精神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思想倾向,更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精神。
上世纪80年代初,艺术开始摆脱极左思潮的影响,一批青年画家留恋劳动过的土地,珍惜乡情,反对用艺术形象为政治概念作图解,纷纷从客观现实和艺术家的个人情感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