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装史

合集下载

简述中国服装史上的五次服饰变革

简述中国服装史上的五次服饰变革

简述中国服装史上的五次服饰变革
中国服装史上有五次重大的服饰变革,分别是:
1. 胡服骑射:发生在战国时期,赵国赵武灵王推出的一项政策。

为了加强军事训练和战争需要,赵武灵王下令将西北狩猎民族的裤褶、带钩、靴等引入中原,以紧窄利落的装扮替代了中原人宽衣大带的着装。

2. 开放唐装:发生在唐朝时期,是当时中国文化的高峰之一。

唐装的特点是宽大、舒适、流畅,以刺绣和花鸟图案为主要装饰。

3. 华贵清装:发生在清朝时期,是中国传统服装的顶峰之一。

清装的特点是华丽、精致、严谨,以龙凤和珠宝为主要装饰。

4. 西服东进:发生在民国时期,是中国传统服装和西方服装的一次融合。

西服的特点是贴身、简约、实用,以纽扣和领带为主要装饰。

5. 现代时装:发生在现代社会,是中国传统服装和现代时尚的一次融合。

现代时装的特点是创新、个性化、多样化,以设计师的创意和面料为主要装饰。

这五次服饰变革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也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特点。

中国服装史

中国服装史

《中国服装史》是1999年04月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华梅。

本书按时代顺序,系统介绍了中国自原始社会至现代的服饰艺术发展演变史,包括服饰制度、服装形式、服装面料、服饰纹样、首饰配饰等。

华梅同志编著的《中国服装史》,运用了大量古代服装资料,系统地揭示出我国历代服饰的艺术风貌和时代特色,取得了可喜的学术成果。

“从艺术出发,从美学出发,分析了服饰的造型美、色彩美、装饰美,把握服饰的发展规律,使我们从服饰艺术中看到了一个美的世界”。

本书特别注重考古科学的成果,与历史文献图籍相印证。

附有插图1036幅,内容丰富,史料确凿。

看看古代服装的大胆前卫,再看看今天人们着装色调与款式上的保守单调,阅读者必然会感慨万千。

目录:第一章先秦服装第1节概述第2节中国早期服饰第3节周代趋于完备的冠服制度第4节春秋战国的深衣与胡服第5节小结第二章秦汉服装第1节概述第2节男子袍服与冠履第3节女子深衣、襦裙与佩饰第4节军事服装第5节小结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服装第1节概述第2节汉族男子的衫、巾与漆纱笼冠第3节汉族女子的衫、襦与华饰第4节北方民族的裤褶与柄裆第5节小结第四章隋唐五代服装第一节概述第2节男子圆领袍衫与幞头第3节女子冠服与妆饰第4节军事服装第5节小结第五章宋辽金元暇装第1节概述第2节汉族官服与民服第3节契丹、女真、蒙古族服装第4节小结第六章明代服装第1节概述第2节男子官服与民服第3节女子冠服与便服第4节小结第七章清代服装第1节概述第2节男子官服与民服第3节趋于融合的满汉女子服装第4节太平天国服装第5节小结第八章20世纪前半叶汉族服装第1节概述第2节男子长袍与西服第3节女子袄裙与旗袍第4节小结第九章20世纪前半叶少数民族服装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各具特色的民族服装一、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民族服装(1)朝鲜族服装(2)满族服装(3)鄂伦春族服装(4)迭斡尔族服装(5)鄂温克族服装二、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服装蒙古族服装三、宁夏回族自治区民族服装回族服装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服装(1)维吾尔族服装2)乌孜别克族服装(3)柯尔克孜族服装(4)塔塔尔族服装(5)俄罗斯族服装(6)哈萨克族服装(7)塔吉克族服装(8)锡伯族服装五、甘肃省与青海省民族服装(1)裕固族服装(二)保安族服装(3)东乡族服装(4)撒拉族服装(5)土族服装六、西藏自治区民族服装(1)藏族服装(3)珞巴族服装七、四川省与贵州省民族服装(1)羌族服装2彝族服装(3)苗族服装(4)水族服装(5)侗族服装(6)布依族服装八、云南省民族服装(1)佤族服装(2)景颇族服装(3)纳西族服装(4)基诺族服装(5)德昂族服装(6)傣族服装(7)白族服装(8)独龙族服装(9)阿昌族服装(10)拉祜族服装(11)布朗族服装(12)僳僳族服装(14)普米族服装九、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服装(1)壮族服装(2)京族服装(3)仫佬族服装(4)毛南族服装(5)瑶族服装(6)仡佬族服装十、福建、广东、台湾、湖南等省民族服装(1)畲族服装(2)黎族服装(3)高山族服装(4)土家族服装第三节小结第十章20世纪后半叶服装第1节概述第2节列宁服与花布棉袄第3节全民着军便服第4节时装的多元化第5节职业装的兴起第6节小结第十一章21世纪初期服装第1节概述第2节时尚的进程第3节小结结语附录一、历代服装沿革简表二、服饰专用名词集释。

中国服装史

中国服装史

一、先秦服饰1、冕服应包括冕冠、上衣下裳、腰间束带、前系蔽膝,足登舄屦。

2、十二章纹饰象征意义绣日月星辰:照临绣山形:稳重绣龙纹:应变绣华虫(雉鸟):文丽绣绘宗彝:忠孝绣藻:洁净绣火:光明绣粉米(百米):滋养黼(斧形):决断黻(双兽相背形):明辨3、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与胡服深衣:春秋战国时期盛行的一种最有代表性的服式。

深衣形制:“续衽钩边”,不开衩,衣襟加长,使其形成三角绕至背后,以丝带系扎。

上下分裁,然后在腰间缝为一体,以表示尊重祖制。

上身合体,下裳宽广,长至足踝或长曳及地,走起路来却不觉得拘谨,男女、文武、贵贱都穿。

胡服主要特征:短衣、长裤、革靴或裹腿,衣袖偏窄,便于活动。

赵武灵王引入胡服,胡服骑射促进汉服改良。

二、秦汉服装曲裾袍(曲裾深衣):曲裾,右衽直裾袍(襜褕):无里的长袍,直裾,右衽,遮蔽不严冠:(区别人物佩戴)冕冠(平天冠):皇帝、三公诸侯佩戴。

长冠(高祖冠、刘氏冠):一般多为宦官、侍者用,贵族祭祀宗庙时也戴。

武冠(鹖冠):武将所戴之冠。

(原为胡人装束)法冠(獬豸冠):为执法官戴用。

梁冠(进贤冠):为文官儒士用。

(远游冠与通天冠均属于梁冠)三、魏晋南北朝服装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服饰风格:褒衣博带,其中尤以文人雅士最为喜好。

魏晋男子服装以长衫为尚。

衫与袍的区别在于袍有祛,而衫有宽大敞袖。

2、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服饰对汉族服饰的影响。

北方民族,泛指五胡之地的少数民族。

他们素以游牧、狩猎为生,因此其服式要便于骑马奔跑并利于弯弓搭箭,以致使得其服饰之便利形成一大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有典型意义的服装为裤褶与裲裆,一时随胡人入居中原,先是在军队中流行,后是民间,对汉族服装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裤褶:一种上衣下裤的服式,又名裤褶裤。

裤褶犹如汉族长袄,对襟或左衽,不同于汉族习惯的右衽,腰间束革带,方便利落,往往使着装者显露出粗犷剽悍之气。

缚裤:在裤管膝盖部位下紧紧系扎,以便行动。

裲裆:其形式当为无领无袖,初似为前后两片,腋下与肩上以纽扣系,男女均可穿着北方民族与中原汉族之间在服饰上相互取长补短,还演变出一些新的服饰风格,如北齐妇女戴用的幂䍠、穿着的皮靴、缘边袍、系扎的革带等,都为汉族人民所吸收,并流传至后代。

中国服装史唐宋元明清近代

中国服装史唐宋元明清近代
满汉文化交融
在清代服饰中,既可以看到满族文化的影子,也可以看到 汉族文化的影响。这种交融体现了满汉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
06 近代服装
近代服饰变革背景
西方文化的传入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西方文化的大量传入,中国传统的服饰文化 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政治运动的推动
近代以来,一系列政治运动如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对服饰变 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服饰与等级制度
唐代服饰严格遵循等级制度,不同等 级的人穿着不同的服饰,体现了尊卑 有序的社会观念。
服饰与审美观念
服饰与外来文化
唐代服饰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如波 斯、印度等国家的服饰元素在唐代服 饰中有所体现,展现了唐代文化的包 容性。
唐代服饰注重表现人体美,追求华丽 、鲜艳的审美风格,反映了当时社会 的审美观念。
服饰与礼仪
02
明代服饰在礼仪场合中扮演重要角色,不同场合穿着的服饰也
有所不同,体现了尊卑有序的社会观念。
服饰与审美
03
明代服饰在审美上追求自然、和谐,注重色彩搭配和图案设计
,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
05 清代服装
清代服饰特点
服饰等级制度森严
清代服饰严格遵循等级制度,不同身份、地位的人穿着的服饰有 明显差异,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
明代男女服饰
男子服饰
男子服饰以长袍为主,搭配马褂、直裰等。官员服饰根据品级不同,图案、颜 色等有所区别。
女子服饰
女子服饰丰富多样,包括袄裙、背子、比甲、霞帔等。发饰也极具特色,如发 髻、发簪等。
明代服饰与等级制度
服饰与身份
01
明代服饰是身份的象征,不同等级的人穿着的服饰在颜色、图
案、材质等方面有严格规定。

中国服装史pdf

中国服装史pdf

中国服装史pdf
中国服装史是一部有形有色的中国文化史,从原始社会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经历了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不同历史时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服饰文化。

在原始社会,人们利用兽皮一类自然材料缝制简单的衣服。

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的骨针和钻孔的石、骨、贝、牙装饰品,证实了当时已能利用兽皮一类自然材料缝制简单的衣服。

有巢氏被记载为最早教民用动物毛皮做成衣服。

进入先秦时期,中国的衣冠服饰制度开始初见端倪,周代渐趋完善,并被纳入“礼治”范围。

商周时期,服饰形式主要采用上衣下裳制,衣用正色,裳用间色。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一种名为“深衣”的新型服饰,它是一种连体服饰,改变了过去单一的服饰样式,深衣的出现深受人们的喜爱,不仅用作常福、礼服,且被用作祭服。

秦汉时期,中国的服装制度基本确立,秦人将强悍之风凝聚成戎装,汉代的丝绸之路则使中国服装文化走向世界。

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服饰相互融合,形成新的服饰风尚。

隋唐时期,服饰更加华丽多彩,唐代的丝绸之路使中国服装文化更加繁荣。

宋元明清时期,中国的服装继续发展变化,各种配饰如簪、钗、耳环、项圈等逐渐普及。

民国时期,随着西方文化
的传入,中国的服装开始向现代化转变。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服装更加丰富多彩,各种时尚元素不断涌现。

总的来说,中国服装史是一部展示中国历史文化、民族特色和时代变迁的瑰宝。

它不仅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和文化传承。

中国服装发展历程

中国服装发展历程

金 女真族是我国东北地区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生活在黑龙江、松花 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一直到隋唐时期,还过着以渔猎为主的氏族部落 生活,古称“靺鞨”。公元 10世纪时,女真族在辽的统治之下。1115年, 完颜部首领阿骨打在按出虎水附近的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县)建立起奴 隶制政权,国号为“金”,后来逐渐摆脱随水草迁徙的穴居野外生活, 发展生产力,练兵牧马,终于在1125年将辽天祚帝俘获,彻底推翻辽的 统治。即年冬日,金太宗吴乞买(即完颜晟)派兵南下,直捣宋朝,要 挟黄金、白银、牛马、绸缎数千百万,并索割太原、中山、河间等镇。 面对腐朽的宋王朝,金兵认为有机可乘,不过半年又渡过黄河,包围北 宋首都汴京,掳走皇帝、后妃、百工,抢劫珍宝古器。与南宋对峙数年 之后,被蒙古军所灭。
眉宇之间,以金、银、羽翠制成的彩花子“花钿”是面妆中必不可少的。
另有流行一时的梅花妆,传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行于含章殿下,额上误 落梅花而拂之不能去,引起宫女喜爱与效仿,因而,亦被称为寿阳妆。
太阳穴处以胭脂抹出两道,分在双眉外侧,谓之“斜红”,传说源起于魏 文帝曹丕妃薛夜来误撞水晶屏风所致。面颊两旁,以丹青朱砂点出圆点、 月形、钱样、小鸟等,两个唇角外酒涡处也可用红色点上圆点,这些谓之 妆靥,这还仅是唐代妇女一般的面妆,另有别出心裁者。
中国服装发展历程图
制作:267
一、原始社会 服饰起源
原始人的衣服 材料:兽皮 装饰:兽齿、鱼骨、
石珠、海贝
旧石器时代
采用兽皮、植物等天然材料, 发明了原始的缝纫工具——骨针
新石器时代
创造了纺纱织布的工具,利用植物纤维编 织成衣料,为制作成型的服装创造了条件
二、 夏商周
夏商周是奴隶社会的兴起、发展并走向鼎 盛的相对完整阶段。随着这三个朝代生产 力不断的发展,服饰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夏商通过穿着冠、冕、芾(黻, fèi音费)来变现礼仪之制,而在周朝这种 服饰制度日趋完善。夏代已用丝绸、麻布 作衣料,并用朱砂染色 。

中国服装史

中国服装史

穿琵琶襟马褂及行袍者
2、马甲
3、裤
裤的形式为高腰,合裆, 裤腿肥阔,穿时裤腰抿掖,以 带系之。
三、封建社会
女子服饰
1、衫、袄
2、裙
晚清百褶裙 干裙
3、马甲
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民国服饰
• •
男子服饰 女子
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男子服饰
20世纪20年代,年轻人开始流行西服。一般乡间和劳 动人民主要还是上着衫袄,下着裤子。
原始社会 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一、原始社会
• 远古时代,生产 力低下,服饰主要 功能是实用,而不 是为了装饰。 • 兽皮服
一、原始社会
• 披发 • 用贝壳、兽 骨、兽牙等做 装饰物。
二、奴隶社会
① ② ③ ④
夏商周服饰概述 殷商时期服饰 周代服饰 胡服
二、奴隶社会
夏商周服饰
多承旧制,有
袄、衫、襦、裙 之制。
三、封建社会
隋唐服饰
• • • • 首服 男子服饰 唐代品官服饰 女子服饰
三、封建社会
首服
初期的襆头 各式襆头
三、封建社会
男子服饰
特征:头戴软脚襆头, 身穿圆领窄袖或 窄长袖的袍衫,袍 长及足或膝,下穿 宽口裤,足着软靴。
三、封建社会
唐代品官服饰
三、封建社会
三、封建社会
男子服饰
以襴衫为主 特点:为圆领,大襟,袖的大小、宽窄各不相同。衣摆长度从腰身至螺 部长短不一。 颜色多为浅淡之色。
三、封建社会
女子服饰
宋开档裤形制图
宋半臂衫与背子图
三、封建社会
辽金元服饰
① 辽代服饰 ② 金代服饰 ③ 元代服饰

中国服装史

中国服装史

中国服装史一、夏、商、周时期服装(祭祀占卜、甲骨文诞生、好玉、曲裾服饰形成)1、夏:冕冠服制度确立,上一下裳形成。

服色多样(上玄下黄)且有纹饰,可用朱砂染色。

“鼎”青铜文化王权的象征,贵族佩戴玉器。

服饰特点:衣:短衣齐膝、后裾齐足、前衣短、斜裙绕襟、领袖脚口宽沿边。

形成“曲裾服”。

领:矩领、圆领、翻领、对襟。

腰带:束细腰、系宽腰带或用丝绸织物系蝴蝶结。

袖:小口大袖“琵琶袖”、袖长而小(袖头另附装饰如“长袖”,舞者袖管奇长)。

有袖口为“袍”,无袖口为“衫”,男女不分。

2、商:冕冠、玄衣、熏裳、赤舄(古代女子穿的鞋,赤色重底)、上衣下裳;配有黻、大带、革带、佩绶十二。

服饰特点:玄衣:交领、右衽、大袖垂弧、袂、领口有缘、腰有大带、下裳熏色、前韨(蔽膝)、裳下有裙裾、符合“衣作绣,锦为缘”的古代制衣。

3、腰腹下系一片“斧”式装饰品即:a韦鞸:使用皮革涂朱或彩绘称之b黻、韨亦作芾:以丝绸绘、织、绣、画、称之c汉后期又称蔽膝(汉以前用皮革,魏晋后用丝罗)。

d用途:商至元朝是一种祭服系腰间为跪拜所用。

加工精美,附有政治意义和权力的象征。

天子:色朱、绘龙、火、山三章;公候:菱形、用黄、朱色,绘火、山二章;卿、大夫:绘山章。

e形状:东汉“”状,汉代误认为“U”状f绣纹:为“”唐用于大袖,宋、明用于袍服中与龙旁或领口,金多用两龙、两兽对峙或相蟠,即为“蟠虺虯形象”。

4、面料;a全身着不同花纹,能织极薄的精细丝绸和提花织物。

b花纹:“”状纹、绮袔纹、云氣纹、龙兽相对或者相蟠图样、满地云纹、散点云纹、小簇花。

c工艺:印、绘、绣5、胡服:可能是商、周劳动人民以及战士一般的穿着。

6、珮:成组列珮玉也于这个时期形成。

7、着衣分季节:夏:着轻巧、长裙拽地、衣裳为黑白衫、多种领、袖、帽、结带领下。

冬:领袖露白处面积大,丰厚蒙茸“皮毛出峰”。

8、衣服样式分类:分大衣、中衣、小衣。

小衣和中衣款式相似,但面料和工艺不同。

如小衣素纱,中衣绣花等。

中国服装史(好简单全)

中国服装史(好简单全)

西服
服装发展趋势
西式风格服装将稳定发展 女装以其紧随时尚、个性消费的特性,注定了女装 选择多品牌战略 休闲服装继续旺销











线

元代3
元代铠甲及戎服
元代襦裙半臂
明代1













明代2
明代官吏麒麟袍
明代洒线绣龙袍
明代3
明代服饰龙袍
明代男子大襟袍
明代4

代 男 子 便
明 代 襦 裙



明代5
明 代 铠 甲 及 戎 服
清朝1












清朝2
清代皇后凤袍
晚清云肩
中国服装发展史
• 原始 • 商代 • 周代 • 战国时期 • 魏晋 • 南北朝 • 唐代
• 辽代 • 金代 • 元代 • 明代 • 清朝 • 近代 • 现代
原始

动物的毛皮 是人们服装 的主要材料。 当时还没有 绳、线,可 能用动物韧 带来缝制衣

商代
这个时期的织物 颜色,以暖色多
商周时期的染织 方法往往染绘并 用,尤其是红、 黄等正色,常在 织物织好之后再
清朝3
清代宫廷服饰氅衣
晚清刺绣衬衣
清朝4
太平天国忠王龙袍
太平天国宽袖服
清朝5
清代武士铠甲
清代八旗兵甲胄
近代

中国服装史

中国服装史

中国服装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

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近代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在公元前21世纪之前)关于服装的发明,陆氏《春秋》,《石本》和后来的《淮南子》都提到了黄帝,胡操或薄羽创造了服装。

出土文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

在旧石器时代,采集,捕鱼和打猎是人们衣食的来源。

1933年,在北京周口店的商顶洞男子遗址(大约19000年前)发现了一根骨头针和141件石头,骨头,贝壳和牙齿饰品(图1)。

骨针长约82mm,全身打磨,针孔窄,针尖尖。

事实证明,当时的简单衣服可以用动物皮等天然材料缝制。

在明代罗琦所著的《yuan源一源》第十一本书中有一个记录,其中记载说,cha超[1]首先教民用毛皮制作衣服。

中国服饰文化的历史可以看作是其起源。

装饰品上有磨损痕迹,例如小石珠和穿孔的牙齿。

其中有五个在出土时呈半圆形排列,可能是一串项链。

另外25块也用赤铁矿粉染色。

赤铁矿粉颗粒也散落在埋葬在洞穴下室的骨头上,这可能与某种装饰仪式有关,也可能用于给衣服着色,反映出洞穴顶部的洞穴人的一些美感。

山。

为了狩猎野生动物,应对战争,避免锋利的利爪和箭的伤害或为了伪装和威慑,首先发明了原始的动物头帽,皮革盔甲,射击,Shin 服装和其他服装,因此导致了普通衣服的出现。

大约在一万年前,它进入了新石器时代。

随着纺织技术的发明,服装材料由人造布和丝绸制成。

结果,衣服的形式改变了,功能得到了改善。

头条,沙山府等斗篷已成为典型的服装,配饰也越来越复杂,这对服装系统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它是一种普通的或普通的服装,是由整个织物组成的,不需裁切。

身体无袖,贯穿头部。

是膝盖的长度。

除了新石器时代的一般服装外,在一些陶器遗物中还发现了冠,靴子,头饰,装饰品以及用于发夹和脊柱bun头的骨头,石头和玉制发夹。

为了象征权威和特定身份,如易经中所述,原始社会中的部落首领,女巫和占卜者,黄帝尧和舜通过挂衣服来统治整个国家。

中国服装史

中国服装史
裙腰上提高度,有些可以掩胸。
裙色可以尽人所好,多为深红,杏黄,绛紫,月青,草绿等,其中红石榴裙流行时间最长。
女着男装:
即全身效仿男子装束,成为唐代女子服饰的一大特点。
唐代对妇女的束缚明显小于其他封建王朝。
女着胡服:
初唐到盛唐间,收胡服的影响,女穿胡服,成为唐代女装的又一大特点
(4)为兼顾两者派生出新的服式——缚裤。
8.裲裆:
(1)无领无袖,前后两片,腋下与肩上以纽扣系,男女均可穿着。
裲裆形式也被运用于军服之中,制成裲裆铠,改为铁皮甲叶,套在衬袍之外。
隋唐五代
圆领袍衫:
也称团领袍衫,是隋唐时期士庶、官宦男子普遍穿着的常服服式当为常服。
圆领袍衫受到北方民族的影响,一般为圆领、右衽,两侧开衩,领、袖及襟处有缘边。
(!)基于学生装而加以改革的国产形制,孙中山先生率先穿用而得名。
根据《易经》,周代礼仪等内容寓以含义,如依据国之四维而确定前襟的四个口袋,依据国民党区别于西方国家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而确定前襟五个扣子,依据三民主义而确定袖口必须为三个扣子等。
在西装基本样式上掺入中国传统意识。
19.旗袍:
本意为旗女之袍。
周代
冕服:包括冕冠、上衣下裳、腰间束带,前系蔽膝,足登舄屦。
冕冠:其板为綖板,上以玄,下以纁。
衣裳:上为红色,下为黑色。
十二纹章:绣日月星辰取其照临;
绣山形,取其稳重;
(2)绣龙形,取其应变;
(3)绣华虫,取其文丽;
(4)绣宗彝,取其忠孝;
(5)绣藻,取其洁净;
(6)绣火,取其光明;
b.其形若袍,短身而广袖,腰间束带
c.虽轻便,但用于礼服,两条裤管分开毕竟对列祖皇上有不恭敬之意,在此基础上把裤脚加肥,增大其效果,行动起来既方便又不失翩翩之风。

中国服装史

中国服装史

(1)续衽钩边:衣襟接长, 斜角绕至背后,以丝带扎系。 续衽:将衣服的前襟接长 钩边:滚边 (2)矩领,圆袖,下摆不开衩,领,袖,下摆的 边缘饰有素色或绣绘的滚边. (3)衣长至踝间
3
冕服
• 周“等级制度”,形成了完整的衣冠制度, 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冕服 中国最重要的礼服,帝王卿相祭服。
• (1)冕冠 前圆后方,代表天圆地方 冠顶称綖(板) 上玄下纁,前低后高 冠身两侧各施小孔,名“组”, 带冠后冠以发笄, 冕板上有12“旒”、每旒上有12颗玉珠。
北京山顶洞人骨针缝制兽皮衣服
穿孔的鱼骨、兽骨、兽牙、贝壳、石珠 用皮绳串起做装饰 装饰于头、颈、腰、腕、脚等
2 甲骨文记载 衣(上装) 裳(下装) 3 传说 “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之乾 坤”
4 原始宗教 图腾崇拜 十二章文 图腾纹样 5 服装材料 蚕丝—我国是发源地 嫘祖,丝织物生产的发明传播者 “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 苎麻—天然植物纤维 动物毛皮
第二节 夏商周、春秋战国
初始上衣下裳 发展冕服深衣 长衣长袍改为“胡服”
• 1 上衣下裳 上身为衣,下身为裙 ,对天地 的尊崇,体现在上衣下裳制和 玄衣黄裳的服色.
• 2 深衣(始于周,流行于战国) 上下连属,腰缝以上称‘衣’,以下称 ‘裳’ 裁制为12片,应一年12个月。 上合体,下宽广。
特点:
第五节 北方少数民族服装
• 北方民族,泛指五胡少数民族之地 • 1 主要服饰: 1)袴褶: 犹如汉族长袄, 腰束革带, 裤管宽松,长及足 2)缚裤:裤冠增大, 在裤管的膝盖处丝袋 紧紧扎系 以便行动
• 3)
裲裆:前后两片,布帛,肩部皮质 褡襻,腰间皮带扎系。
• 2 妆饰 薄鬓 长眉 额黄之妆 花黄 薄鬓: 将鬓发梳成薄薄的一片,形如蝉翼, 被修理成狭窄的薄片, 长度通常处在颈间, 动荡飘逸的美感。

中国服装史

中国服装史

1.骨针的发明,是人类服装起源的一项重要事件,它标志着最早的缝纫工具的诞生,同时也是为以后的编织技术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2.皮服和卉服这种北方与南方人类共同创造的原始服装,标志了原始服装的诞生,是人类服装的萌芽。

3.中国原始人类最早的饰物是颈饰。

4.最早的纺织工具是纺坠,它是手工纺纱最简单有效的工具。

5.原始人类用于纺纱和织布的材料大致有麻毛丝三种。

6. 十二章文: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7. 深衣:是周代最广泛穿着的长衣,出现在春秋战国之际,盛行于战国。

西汉时期,东汉以后多用于妇女。

8.汉袍分曲裾交领和直裾交领,皆右衽,领和袖都加花边,以菱纹,方格纹为多,比衣服的花纹显得素淡。

9.直裾袍:自西汉之东汉逐渐普及10.魏晋大袖衫为交领直襟式,长衣大袖,袖口不收缩而宽敞,有单夹两种。

另有对襟式衫,可开胸而穿不系衣带。

11.上衣下裤的服式称为裤褶服。

12.魏晋男子服装以长衫为尚,衫与袍区别在于袍有祛而衫为宽衣大袖。

13.幞头是隋唐五代时期男子经常戴的巾帽,上自帝王百官下至庶民百姓,均以其为常服。

14.宋代的官服包括祭服、朝服、公服、时服四服。

15.襦是一种衣身狭窄短小的夹衣或棉衣,袖子窄小。

袄长于襦而短于袍,衣身宽松,也有夹衣和棉衣,窄袖与长袖之分。

、衫是单衣,有袒胸贯头,对襟和右衽大襟三种,袖子分窄袖与大袖。

半臂:半臂是一种短袖或者无袖的上衣。

可穿于内外,内者衣短,外者衣长,但大多及于腰间,可突出女性身材,领有斜领直领之别。

16.隋唐至盛唐妇女着男装和胡服的原因:一是社会空气的开放,女性着装的自由度很大,二是受西北少数民族及外来民族服装的影响,三十妇女猎奇心理和趋同求异的服装规律的内在作用。

17.唐代女子发誓主要分为髻、鬟。

鬓三类。

18.唐代发饰包括簪、钗、步摇、钿。

19.靥装是在面颊两侧的酒窝处点画胭脂颜料。

20. 贴面:是一种薄片状的饰物贴于面部不同部位的化妆形式。

有一种名为花子,又名花钿,是以金银等材料制成薄片,剪刻出花卉、鸟等纹样,贴在额头,眉心,两颊等处。

中国服装史研究报告

中国服装史研究报告

中国服装史研究报告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着丰富多样的服装文化。

本文将对中国服装史进行研究和探讨,从古代到现代,逐步展现中国服装的发展与变迁。

一、古代服装古代中国服装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先秦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服装主要以衣裳、袍服为主,并且在材质、颜色和刺绣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服装追求华丽和多样性,以丝绸为主要材质,并且出现了很多细致的刺绣和装饰。

二、封建社会的服装随着封建社会的到来,中国服装进入了一个更加规范和等级分明的阶段。

在这个时期,服装的样式和材料被严格规定,以彰显官员和贵族的身份地位。

例如,唐代的官服以丝绸为主要材料,被织成华丽的图案和花纹。

这些衣物的颜色和图案都代表了不同的官阶和身份。

三、民族服装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也有着独特的服装文化。

例如,蒙古族的传统服装主要是马褂和长袍,以及蒙古靴,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藏族、维吾尔族、朝鲜族等民族的服装也各具特色,代表了各自民族的传统和文化。

四、近现代服装近现代以来,中国的服装开始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

西方服装在中国的引进,对中国服装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例如,清朝末年的洋装即是外来文化的融合表现。

此后,中国的服装逐渐走向现代化。

在20世纪,随着中国的社会变革,服装的风格和设计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许多新的时尚潮流和服装品牌出现,满足了现代人们对于时尚和个性的需求。

五、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虽然现代服装在中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传统的服装元素仍然在今天的服装设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许多设计师将传统的服装元素与现代的设计理念相结合,创造出了独特而独具中国特色的服装。

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不仅展现了中国服装的独特魅力,同时也传承了中国悠久的服装文化。

六、结论中国服装史是一幅丰富多彩的画卷,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从古代到现代,中国服装的发展经历了许多变迁,受到了历史、文化和外来影响的交织。

中国服装史大全

中国服装史大全
19
中国服装史
胡服
20
21
四、秦汉服饰
①秦代服饰特征 面料仍然注重锦绣 秦王规定: 官至三品以上—绿袍、深衣 庶人、白袍—以绢为之
22
中国服装史
②汉代服饰特征开辟了丝绸之路,服饰 日益华丽。
主要服饰:曲裾袍、直裾袍、禅衣、裤、 冠
冠:冕冠、长冠、武冠、法冠、梁冠 ③秦汉时期服饰 头巾:a.葛巾——士庶男子用
8
9
10
11
中国服装史
③西周时期,冠服等级制度更为 明显——“非其人不得服其服” 掌管王室服饰官职: 司服——主管王的吉凶衣服 内司服——主管王后六服
12
中国服装史
《尚书.益稷》:十二章服日、月、星辰 (照临)、山(稳重)、龙(应变)、 华虫(文丽)、宗彝(忠孝)、藻 (洁净)、火(光明)、粉米(滋 养)、黼(决断)、黻(明辨)
此成为帝王服章制度,一直延用至清朝
13
中国服装史
④“衣裳”成为服装统 称
宽带束衣: a.斧形韦韡wei,皮革
涂朱 b.”绂“fu或”赤芾
fei“丝绸绘绣
14
15
三、春秋战国时期服饰
纺织生产空前繁荣, 织绣工艺巨
大进步,服饰材料增 多。
图为春秋战国贵族服饰
16
中国服装史
①深衣-此时期盛行的最有代表性的服式, 不开叉,衣襟加长下裳宽广长至足或及 地。男女、文武、贵贱皆穿。
产生 服装材料:皮、毛、麻、葛、丝绸 服装发展成贯头式及披风式 装饰物:冠、靴、头饰、配饰、发簪
(骨、石、玉笄ji……)
3
中国服装史
④黄帝尧舜时期出现服饰制度 《易.系辞》——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 下治 衣服样式比较拖沓,服装随(军事、祭 祀等)活动有相应的改变——服饰制 度发展奠定基础

中国服装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服装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服装史知识点总结中国服装史源远流长,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服饰文化。

从古至今,中国的服装一直是外界向往和探索的对象。

今天,让我们来总结一下中国服装史的相关知识点,带您一起了解中国服装的演变和特点。

一、中国古代服装的演变1. 早期服装早期的中国服装主要以兽皮和植物纤维为材料,如蒲草编织的裙子、兽皮制成的衣服等。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人们开始使用丝绸和棉布等材料制作服装。

2. 夏、商、周时期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服装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服装开始出现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点,如华丽的丝绸服饰、精美的刺绣工艺等。

3.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服装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服饰开始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男性的服装主要以袍、裤为主,女性的服装则以衣、裙为主。

4.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服装史上的一个分水岭,服饰开始呈现多元化的特点,丝绸服饰盛行,襦裙成为当时女性的主要服饰。

5. 唐宋时期唐宋时期是中国服装史上的黄金时期,服饰以宽袍、长袖为主,丝绸服饰的制作工艺达到了巅峰。

6.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的服装多以青色为主,男性以褂、裤为主,女性以褙和裙为主,服装开始出现华丽的刺绣和精美的银饰。

7. 近代以来近代以来,中国服装受到西方服饰的影响,开始出现了西式服装的影子,但中国传统服饰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如旗袍、长衫等。

二、中国传统服饰的特点1. 色彩斑斓中国传统服装以色彩斑斓著称,红、黄、绿、蓝等鲜艳的颜色是中国传统服饰的特点。

这些鲜艳的色彩反映了中国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2. 经典款式中国传统服装的款式经典,例如襦裙、长袍、褂、长衫等,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的服装,都有着明显的风格和特点,体现了中国传统服饰的优雅和典雅。

3. 刺绣工艺中国传统服装的刺绣工艺非常精湛,刺绣图案多以花鸟、山水和龙凤等为主题,寓意美好吉祥,展现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 纹样博大中国传统服装的纹样非常丰富多彩,主要有云纹、蟠龙、凤凰、莺花等,每一种纹样都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中国古代服装的演变

中国古代服装的演变

中国古代服装的演变中国古代服装从一开始的动物皮毛包裹,到后来的丝绸制成的华服,经历了漫长而丰富的历史演变。

以下是中国古代服装的演变。

1. 夏、商、周时期(约公元前2070年-前221年)夏、商、周时期,人们使用的主要是毛皮、树皮、草编等原始材料制成的衣服,也有使用麻、棉等植物纤维制成的衣服。

这些衣服形制较为简单,锅印图案不太常见。

战争时期,士兵们穿戴兽皮制成的战袍,同时也开始使用铠甲。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服装开始出现分别以天、地、人、物为主题的图案,同时也出现了交叉的条纹和方格等花样。

男性开始穿着腰带,也可以披上披肩。

同时出现了男女的两件式穿法,即上装和下装分离,形成了袍、裘、裤、襦、裙等式样。

革命时期,开始有铁制的盔甲,同时也开始出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罩衫。

3.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581年)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服装史上变化最为激烈的时期。

在秦朝时期,男性穿着统一式样、色彩、编制的衣服,女性则穿着以重重纹饰为主的华丽服饰。

而在汉朝时期,为了便于运动和活动,服装的形制趋向宽松,同时出现了更多的纹饰与花纹。

隋朝时期,袍、裤、衫、褂等式样比较单一,着装颜色以黑色和青色为主。

唐、宋、元时期的服装,以“斜裆裳”、“轻纱轻绮裙”、“景泰蓝夹纱袍”等为代表的华丽、精美、严谨的服装流行起来。

这些服装由于面料的制作技术能够更好的展示人们的身材,女性服装的合身程度已经非常高了。

同时,还出现了伞、炉、钟、箱、床等配饰,体现了人们对时尚和美的追求。

5. 明清时期(1368年-1911年)明清时期,服饰的流行更侧重于色彩与质地的变化。

在此期间,服装开始使用的主要面料是棉布、绸缎、缎子等,表现了人们对舒适度的追求。

明朝时期,官府制定了官服的定制制度,规定了服装的式样、色彩和图案等具体标准。

清朝时期,服装的表现更多地体现了儒家人文思想,整个人的形象开始朝向复古、柔美的方向发展。

总体而言,中国古代服装的演变,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历史演变,表现出人们服饰和生活习俗的同时进化。

中国服装史起源

中国服装史起源
中国服装史起源
contents
目录
• 中国服装史的开端 • 中国服装史的发展 • 中国服装史的影响因素 • 中国服装史的未来展望
01
中国服装史的开端
远古时期服装起源
起源背景
远古时期,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遮羞和保暖的 重要性,从而产生了对服装的需求。
天然材料
最初,人们利用天然材料如树叶、兽皮、草茎等制作简单的服装。 这些材料易得且具有一定的保暖和遮羞效果。
文化意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服装逐渐成为社会地位、文化认同和宗教信仰的 象征,不同的部落和族群开始形成独特的服饰风格。
古代服装的初步发展
纺织技术的出现
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纺织 技术逐渐成熟,人们开始使用植 物纤维和动物毛发制作更为柔软、 舒适的纺织品。
服饰制度的形成
随着社会阶层的分化,服饰逐渐 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不同阶层 的人们穿着不同的服饰,形成了 严格的服饰制度。
03
宋代服装则更加注重实用性和简约风格,如直裰、褙子等。
04
元明清时期的服装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变化,如明代的霞 帔、凤冠霞帔等。
近现代服装的变革
近现代时期,随着社会的变革和西方文化的传入,中 国服装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输标02入题
辛亥革命后,传统的长袍马褂逐渐被西装、中山装等 新式服装所取代。
艺术装饰
古代的服饰常常装饰有各种图案 和纹样,反映了当时的文化和审 美观念。刺绣、织锦等工艺在服 装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服装材料的演变
丝绸的兴起
中国丝绸享誉世界,早在汉代,丝绸便成为中国对外贸易 的重要商品。丝绸质地轻薄、柔软、光泽感强,深受贵族 阶层喜爱。
棉花的引进
元代以后,棉花逐渐从南亚传入中国,成为重要的纺织原 料。棉布具有保暖性好、价格适中的优点,迅速普及到民 间。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服装史复习题一句话的概念1、深衣(曲裾深衣)是春秋战国特别是战国时期盛行的一种最有代表性的服式。

2、秦汉时期,男子以袍为贵。

3、秦汉妇女礼服,仍承古仪,以深衣(绕襟深衣)为尚。

4、魏晋男子服装以长衫为尚。

褒衣博带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服饰风格,其中尤以文人雅士最为喜好。

5、帔是始于晋代,而流行于以后各代的一种妇女衣物,形似围巾,披在颈肩部,交于领前,自然下垂。

6、武则天时,赐文武官员袍绣,导致了明清官服上补子的风行。

7、幞头是隋唐时期男子最为普遍的首服。

8、两宋时期的男子常服以襕衫为尚。

9、臣僚袄子锦,为明代补子图案确定了较为详细的种类与范围。

10、背子是宋代男女皆穿,尤盛行于女服中的一种服式。

11、元代女子首服中最具有特色的是“顾姑冠”,也叫“姑姑冠”。

12、明代补子以动物作为标志,文官绣禽,武官绣兽。

13、明代女装里有一种典型服装,即是各色布拼接起来的“水田衣”,也称为“百家衣”。

14、镶滚彩绣是清代女子衣服装饰的一大特色。

通常是在领、袖、前襟、下摆、衩口、裤管等边缘处施绣镶滚花边,很多是在最靠边的一道留阔边镶一道宽边,紧跟两道窄边,以绣、绘、补花、镂花、缝带、镶珠玉等手法为饰。

15、长袍、西裤、礼帽、皮鞋是30年代和40年代时较为时兴的一种装束,也是中西结合非常成功的一套服饰。

16、秦汉时期男子头上戴的葛巾和缣巾统称为汉巾。

17、冕服多为玄衣纁裳,上以象征未明之天,下以表示黄昏之地,然后施以纹。

18、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冕服制度,它产生于信天命,事鬼神、终日郊天祀地周代的特定时期,其形式有利于统治阶级,所以一直沿用到封建社会末期。

19、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对于加强民族联系、丰富服装样式,做出了可喜的探索。

20、唐朝有一种缺胯袍,在腋下开衩儿,便于行动,多为军装。

21、方心曲领,源于唐,盛于宋而延至明。

22、游牧民族总的服饰特点是左衽、窄袖、开衩、便于乘骑等。

23、古代征战是为减少伤亡,故而出现了铁制铠甲,其时间最迟在东汉。

24、唐代女子主要服饰为襦裙服、女扮男装和胡服三种着装形式。

25、汉族的衣襟为右衽,少数民族的衣襟为左衽。

26、周代趋于完备的冠服制度2、曲裾深衣的特征?春秋战国特别是战国时期盛行的一种最具代表性的服式。

“续衽钩边”,不开衩,衣襟加长,使其形成三角绕至背后,以丝带系扎。

上下分裁,然后在腰间缝为一体。

因而上身合体,下裳宽广,长至足踝或长曳及地。

3、怎样解释历史上的“胡服骑射”?答:①原因主要受到战争的影响,主要是北方少数民族的侵略。

②胡服的特点是与中原人宽衣大带相异的北方少数民族服装。

主要特征是短衣、长裤、革靴或裹腿,衣袖偏窄,便于活动④意义:胡服的款式及穿着方式对汉族兵服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随之,胡服在中原开始逐渐的流行,也为以后的胡服的变革奠定了基础,成为了我国服装史的第一次改革,为我国的服装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4、袍的种类及特征?1)种类袍根据下摆形状分成,曲裾袍:承战国深衣式,西汉早期多见,而东汉时渐少。

直裾袍:西汉时出现,东汉时盛行,又叫“襜褕”。

2)特征:样式以大袖为多,袖口部分收缩紧小,称之为祛,全袖称之为袂,因而宽大衣袖常夸张为“张袂成荫”。

领口、袖口处绣夔纹或方格纹等,大襟斜领,衣襟开得很低,领口露出内衣,袍服下摆花饰边缘,或打一排密裥或剪月牙弯曲之状5、裤子的特征?裤为袍服之内下身所服,早期无裆,类似今日套裤。

后来发展为有裆之裤,称裈。

合裆短裤,又称犊鼻裤。

7、秦汉时期女子服装的特征?一)秦汉时期女子深衣的特点:(绕襟深衣)①秦汉妇女礼服,仍承古仪,以深衣为尚。

②衣襟绕襟层数在原有基础上又有所增加,下摆部分肥大,腰身裹得很紧,衣襟角处缝一根绸带系在腰或臀部。

二)素纱襌衣:马王堆汉墓中有一件,身长1.6米,袖通长1.95米,重量只有48克。

三)襦裙:襦是一种短衣,长至腰间,穿时下身配裙,裙多以素绢四幅,连接拼合,上窄下宽,一般不施边缘,裙腰用绢条,两端缝有系带。

这是与深衣上下连属所不同的另一种形制,即上衣下裳。

8秦汉时期袍与衫的区别。

答:衫:魏晋男子以长衫为尚,衫为宽大敞袖,衫有单、夹二式,质料有纱、绢、布等,颜色多喜用白,喜庆婚礼亦服白;白衫不仅用作常服,也可权当礼服。

袍:样式以大袖为多,袖口部分收缩紧小,称之为祛,全袖称之为袂,因而宽大衣袖常夸张为“张袂成荫”。

领口、袖口处绣夔纹或方格纹等,大襟斜领,衣襟开得很低,领口露出内衣,袍服下摆花饰边缘,或打一排密裥或剪月牙弯曲之状主要的区别在于衫无祛,袍有祛。

(袖)12、简述裤褶与缚裤之间的特点与联系。

(1)裤褶:是一种上衣下裤的形式,谓之裤褶服,褶其形若袍,短身而广袖。

犹如汉族长袄,对襟或左衽,不同于汉族习惯的右衽,腰间束带,方便利落;裤为两条裤管分开,裤脚加肥,以其增大效果,立在那儿宛如服裙。

但因为裤形过于博大,于是又派生出缚裤。

(2)缚裤的特征:凡穿裤褶者,多以锦缎丝带裁为三尺一段,在裤管膝盖部位下紧紧系扎,以便行动,成为既符合汉族“广袖朱衣大口裤”特点,同时又便于行动的一种急装形式。

13、裲裆——“裲裆,其一当胸,其一当背也”。

当背当心,其形式当为无领无袖,初似为前后两片,腋下与肩上以襻扣之,男女均可穿着。

这种服饰一直沿用至今,南方称马甲,北方称背心或坎肩。

也有单、夹、皮、棉等区别,并可着于衣内或衣外。

衣外者略长,衣内者略短。

14、圆领袍衫的特征?幞头的特征一)圆领袍衫:亦称团领袍衫,是隋唐时期士庶、官宦男子普遍穿着的服式,当为常服。

一般为圆领、右衽,领、袖及襟处有缘边。

文官略长而至足踝或及地,武官衣长略短至膝下。

袖有宽窄之分,多随时尚而变异,也有加襕、缥者,其某些款式延至宋明。

二)幞头:是隋唐时期男子最为普遍的首服。

初期以一副罗帕裹在头上,较为低矮。

后在幞头之下另加巾子,以桐木、丝葛、藤条、皮革等制成,犹如一个假发髻,以保证裹出固定的幞头外形。

中唐以后,逐渐形成定型帽子。

幞头两脚,初似带子,自然垂下,至颈或过肩。

后渐渐变短,弯曲朝上插入脑后结内,皆谓之软角幞头。

中唐以后的幞头之脚,或圆或阔,犹如硬翅而且微微上翘,中间似有丝弦,以令其有弹性,谓之硬脚。

+++++++++++++++++++++++++++++++++++++++15、为什么说唐代女子的装扮形式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唐装的雍容华贵表现在哪些方面?) 1)服装:①襦裙服:襦裙服主要为上着短襦或衫,下着长裙,佩披帛,加半臂,足登风头丝履或精编草履。

头上花髻,出门可戴幂。

襦,领口常有变化,如圆领、方领、斜领、直领和鸡心领等。

盛唐时有袒领,袒领短襦的穿着效果,一般可见女性乳沟。

襦的袖子初期为宽窄二式,盛唐以后,因胡服影响逐渐减弱而加宽,袖子放大。

上襦很短,成为唐代女服特点。

衫:衫较襦长,多指丝帛单衣,质地轻软,也是女子常服之一。

裙:这是当时女子非常重视的下裳。

制裙面料一般多为丝织品,通常以多幅为佳。

裙身很长,裙腰上提高度,有些可以掩胸,上身仅着抹胸,为直披纱罗衫,致使上身肌肤隐隐显露。

裙色可以尽人所好,多为深红、杏黄、绛紫、月青、草绿等,其中似以石榴红裙流行时间最长。

②男装:女着男装,即全身仿效男子装束,头戴幞头、身着圆领袍衫、腰间系带、脚穿乌皮六合靴,成为唐代女子的一大特色。

说明唐代对妇女的束缚明显小于其他封建王朝③胡服:为上戴浑脱帽,身着窄袖紧身翻领长袍,下着长裤,足登高靿革靴,腰系鞢躞带。

2)发型和面妆:唐代女子发式多变,常有半翻、盘桓、惊鹄、抛家、椎、螺等近三十种,上面插金钗玉饰、鲜花和酷似真花的绢花和金银首饰。

面部施粉,唇涂胭脂;敷粉施朱后,要在额头涂黄色月牙状饰面;各种眉式周期很短,拔去真眉而完全以黛青画眉;眉宇间,以金、银、羽翠制成的彩花子“花钿”是面妆中必不可少的。

太阳穴处以胭脂抹出两道分在双眉外侧,谓之斜红;面颊两旁以丹青朱砂点出图形,两个唇角外酒窝处也用圆形红点称之为妆靥。

16、半臂的特征?——半臂似今短衫,因其袖子长度在裲裆与衣衫之间,故称其为半臂。

17、唐襦裙与秦汉襦裙有什么不同之处?秦汉襦裙:襦是一种短衣,长至腰间,穿在裙子里面,下裙多以素绢四幅,连接拼合,上窄下宽,一般不施边缘,裙腰用绢条,两端缝有系带。

这是与深衣上下连属所不同的另一种形制,即上衣下裳。

唐朝襦裙服:主要为上着短襦或衫,襦的裙腰提得极高至腋下,穿在裙子里面,后来裙腰提高至胸上,有些可以掩胸,上身仅着抹胸,可以不用穿襦,外直披纱罗衫。

下着裙,通常以多幅为主,色彩多为深红、绛紫、月青、草绿等。

佩披帛,加半臂,足登风头丝履或精编草履。

头上花髻,出门可戴幂。

18、襕衫的特征——所谓襕衫,既是无袖头的长衫,上为圆领或交领,下摆一横襕,以示上衣下裳之旧制。

一般常用细布,颜色用白,腰间束带。

也有不施横襕者,谓之直身或直缀,居家时穿用取其舒适轻便。

19、褙子的特征——以直领对襟为主,前襟不施襟纽,袖有宽窄二式,衣长有齐膝、上、过膝、齐裙至足踝几种,长度不一。

另在左右腋下开以长衩,似有辽服影响因素,也有不开侧衩者。

宋时,上至皇后贵妃,下至奴婢侍从、优伶乐人及男子燕居均喜服用,取其舒适合体有典雅大方20、“辫线袄子”或“腰线袄子”的特征——男子平日燕居喜着窄袖袍,圆领,宽大下摆,腰部缝以辫线,制成宽围腰,或钉成成排纽扣,下摆部折成密裥,俗称“辫线袄子”,“腰线袄子”21、质孙服——全身服饰配套,无论颜色和款式、质料都一样,即质孙服。

22、明代裙子款式有什么特点?答:⑴主要表现在裙子的样式上:裙子的非常讲究八到十幅料,甚至更多,腰间细缀数十条褶,行动起来如水纹。

后来又流行凤尾裙,以大小规矩条子,每条上绣有图案,另在两边镶金线,相连成裙。

显出特色来,这种变化在历代服饰的流行中,都在能看的见。

原因在于人们在着装的时候力求准求的是统一,而有些服饰的长短、大小、宽窄的比例都能基本上符合黄金比例的分割,假如各部位平分秋色,更显的呆板,就违背了服饰美的法则。

⑵颜色:这个时期的裙子的颜色主要以尚淡色,纹样不明显。

⑶比例:上衣和下裳的比例,大凡衣短则裙子长,衣长则裙阔。

衣长的时候,长到膝下,到地只有5寸,袖子阔到4尺,裙子则不必加装饰,而衣短的时候露出裙身,则裙带、裙料、裙花等都23顾姑冠的特征“姑姑制,画木为骨,包以红绢,金帛顶之,上用四五尺长柳枝或铁打成枝,包以青毡。

其向上人,则用我朝翠花或五彩帛饰之,令其飞动,以下人则用野鸡毛。

30、缺襟袍的特征——显示民族特点的衣袍叫做“缺襟袍”,袍子的右前襟缺一尺左右,可以用纽扣连在里襟上,是为了骑马方便。

32、中山装的特征 ;中山装由孙中山创制,他基于日本的学生装而加以改革,改成单立领,前身门襟9 个扣子,左右上下4 个明袋,袋上面有“胖裥”(即袋褶向外露),后身有背带缝,中腰处有一腰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