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总结与反思

合集下载

烛之武退秦师课后反思(精选3篇)

烛之武退秦师课后反思(精选3篇)

烛之武退秦师课后反思(精选3篇)烛之武退秦师课后反思篇1本学期初,我在高一三班上了《烛之武退秦师》的第二节课。

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订正、讲解课后练习题和配套练习册题。

这节课任务单一,但内容很多,课后练习题5个,练习册题15个,这些题合起来涉及的知识面也很广。

一、这节课安排的一个成功之处安排督促学生在课前已经做了题,课堂上老师先提问学生,了解学生做题情况,知道了学生疑惑在哪里,做错了哪那些题。

这样就有利于老师的讲解对症下药,讲解就有重点,保证了重点的教学时间。

课后练习题一中有四小题——晋、秦两国为什么围郑?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的?烛之武用哪些事实和事例说服秦伯退兵?其中哪一点最关键?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国进攻?这几个小题学生自读课文思考基本能做上,而练习册“要点扫描”的内容就有这几个题的准确、全面分析。

“要点扫描”的内容有三点:1、品味精妙的游说艺术;2、理解文章突出重点、恰当剪裁的手法;3、体会文章构思的精巧。

所以,在提问学生逐题回答后,就让学生自读“要点扫描”来自我订正课后练习。

这个环节一箭三雕,它将课文鉴赏分析、课后习题订正、练习册知识阅读三合一进行。

而且无须老师黑板书写,无须多媒体幻灯投放,无须老师滔滔口舌之劳,无须学生专作笔记,却节省了许多时间,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本节课一失误处在讲解订正练习册第5小题时,有“之”的用法解析,题中例句是“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

二句中“之”用法相同,都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臣之壮也”、“行李之往来”是主谓结构短语,“之”用在主谓之间。

学生理解有点困难,我就重点讲了“之”的这个用法,又举了例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两狼之并驱如故”(《狼》),并做了句子成分分析,指出“师道之不传”、“两狼之并驱”是主谓结构短语,“之”用在主谓之间。

又指出题中“臣之壮也”、“行李之往来”与“师道之不传”、“两狼之并驱”的主谓短语在全句中语法成分有异,前两者作时间状语,译作“臣壮年的时候”、“使者过往的时候”;后两者作主语译作“两只狼并齐跑”、“从师的风尚不流传”。

高中语文教学课例《烛之武退秦师》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高中语文教学课例《烛之武退秦师》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④何厌之有? ⑤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分组朗读第三段。 (二)烛之武为什么要退秦师?(齐读第一自然段, 然后由学生回答。)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且贰于楚也。 补充故事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 630 年。在此之前,郑国做 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 国,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 632 年的晋、楚城 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楚国大败。 (三)烛之武退秦师的结果如何? ①秦伯说,与郑人盟。 ②乃还。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④吾其还也。 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 易整,不武。 (四)齐读一、三、四段。 以上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从诵读和寻找关键句中感 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线索。
2.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把课
堂还给学生是很必要的,所以教学过程中,更多是学生
的小组讨论,教师适当的给以点拨,这样既发挥了学生
课例研究综 的主体作用,也培养了学生交流协作的能力。

3.诵读是语文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手段,在文言文中
的作用尤其不可低估,所以本堂课自始自终以诵读为教
学手段和依据,在诵读中赏析课文、分析人物。
②烛说秦伯运用了高超的攻心术: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坦言知亡,避其 锐气:郑既知亡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亡郑只对晋有利: 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舍郑会对秦有益: 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③秦……乃还:秦权衡利害,决定退兵,但却派人 留守要塞,体现其老奸巨猾的一面。 (4)生质疑问难,师点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5)学生同桌讨论归纳,师引导学生归纳本段知 识点: 亡:动词的使动用法;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阙: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封:名词的意动用法; 厚: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乏困: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东:名词活用做状语; 陪:通假字,通“倍”;共:通假字,通“供”; 厌:通假字,通“餍”;说:通假字,通“悦”;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反思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反思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反思《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反思9月28日,我在**中学阶梯教室上了一堂研究课,现在就我上完课后的一些反思记录如下。

1、关于教学设计(1)我的教学案里没有写教学设计目的,这是一种缺失。

现在补上我的教学设计目的。

《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比较简单的先秦散文,学生基本能读懂这篇文章,但在诵读、理解文本内容、用现代观念审视人物、掌握文言文具体词语的含义和用法方面有问题。

因此,本课设计了2课时,一课时重点解决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一课时重点解决怎么诵读、以读促懂、以读得悟、以读明辩、以读带写,达到读写结合的目的,同时学会本文论辩艺术。

(2)教学设计上的意图并没有完全实现:以读促诵、以读促悟、以读促辩都实现了,但以读促写环节没有完全展开就下课了,非常遗憾,这是本堂课的重点之一。

一个方面是时间太紧了,内容太多,同时更是老师在时间把握、内容取舍上有问题,需要引起高度注意,另一方面我对学生了解国际问题的程度、深度没事先调研,不符合人人(语文)课堂核心理念——由学生提出问题并在老师的协助下解决,也对学生换位思考意识(不能从日本人角度、中国人角度、第三方的角度变换着思维看钓鱼岛问题)不能到位的认识缺乏了解。

(3)我的教学设计是全新的,是一堂符合语文课的本质的教学设计。

经过我认真思考和阅读后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教学设计。

2、关于教学内容(1)取舍上有问题。

第二段人物对话的诵读和评价,应该大胆地取舍,把佚之狐和郑伯内容进行舍弃,而以烛之物对话为重点,顺带理解佚之狐和郑伯即可。

(2)配音上有问题。

各段的朗读都没有相应的背景音乐配合是教学设计上的缺陷,需要补上。

(3)朗读方法上比较单调。

虽然本堂课在个人、集体、男女的朗读上有注意,但这只是人的多少上的考量,而缺少了古代文言与现代白话的转化式朗读或说话。

(4)最后个内容(晋文公能说什么?又该怎么样说?)没有展开,非常遗憾。

3、关于自己的教学风格“人人语文”教学风格在这堂课基本得到了落实,人人语文首先是人的语文,不仅是老师的语文,更是学生的语文,更加是一种人与人共同预计和临时生成的语文。

烛之武退秦师课后反思

烛之武退秦师课后反思

烛之武退秦师课后反思《烛之武退秦师》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部脍炙人口的作品,通过描述烛之武在课后思考的情景,展现了人物内心的挣扎和成长。

下面是我对《烛之武退秦师》的反思,总结了我个人对于这篇作品的理解和感想。

首先,通过反思,我认识到了烛之武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困惑和迷茫。

作为一个普通的少年,烛之武在秦师的教导下开始接触到了固步自封的传统文化,他很快就感到了不适应和束缚。

他怀着好奇和求知的心态,毅然选择了退学,在与秦师的对话中,他表达了自己对于秦师教导方式的质疑和疑惑。

这种质疑和疑惑体现了他对于传统文化束缚的不满,并且展示了他渴望自由和进步的勇气。

其次,通过反思,我深刻认识到烛之武对于自由与个性的追求。

退学之后,烛之武离开了传统的学堂,远离了限制自己发展和探索的环境,他开始自由地探索外面的世界。

通过拜访享乐之花、巡游名山、游览名胜,烛之武体验到了外面世界的多样性和宽广。

他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和进步,通过与各种人物的交流和讨论,他为自己的思想建立了更加完善的基础。

再次,通过反思,我意识到烛之武对于传统文化的思考和改变。

在自由的探索中,烛之武逐渐认识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他发现传统文化是人类智慧和经验的结晶,而并非完全陈旧和束缚。

他在与民间艺人张艺谋的交流中,感受到了民间艺术的深邃和传承。

同时,他通过与老人谈论中医养生的方式和作用,理解到了传统文化对于人的身心健康的作用。

这种对于传统文化的重新思考促使烛之武逐渐从极端的反叛中走出来,意识到了传统文化和新思潮的融合之处。

最后,通过反思,我深刻认识到烛之武对于自我成长的重视。

烛之武在外面的探索中,不断学习和成长。

他充分利用了自己的时间和机会,通过参观博物馆、阅读书籍、与各种人物的交流等方式,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和经验。

他意识到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进步,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

在这个过程中,烛之武逐渐认识到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也学会了积极应对和反思。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反思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反思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反思引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尤为重要。

他们不仅需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教学经验,还要具备良好的教学方法和沟通能力。

然而,在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我的教学效果。

教学反思是我提升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本文将对我在烛之武退秦师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反思,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问题分析在烛之武退秦师教学中,我面临的主要问题有:1. 缺乏引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在讲授课程内容时,我主要采用传统的讲解方式,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教学过程单调乏味。

这导致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思维难以集中。

2. 缺乏个性化的教学策略我没有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差异,没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策略和方法。

这导致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需要更多的帮助和指导。

3. 缺乏及时的反馈和评价机制我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建立有效的反馈和评价机制,无法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理解程度和问题所在。

这使得我无法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反思与改进面对以上问题,我深感反思与改进是必要的。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取以下措施来提升教学效果: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教学中,我将尽量创设多样化的情境,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案例,使学生能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知识。

同时,我将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表、图片和视频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认识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我将花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

在此基础上,我会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3. 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为了实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我将建立起有效的反馈机制。

我会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及时给予解答和反馈。

另外,我也会采用课堂练习、小组讨论等方式,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

4. 与同行交流分享经验教学反思需要与同行教师进行分享与交流。

我会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和教学研讨会,与其他教师交流教学经验和心得。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精选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精选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精选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4.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10个词语。

2.归纳“若、说、辞、鄙、微、之”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卡片、录音机、《烛之武退秦师》的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左传》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了解与本文内容相关的历史史实。

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正音,借助注释疏通文章。

[教学步骤]一、导语同学们,当我们看到奥运赛场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心中会油然升起一种崇高感、敬慕感。

敬慕那些为国争光的英雄。

英雄,在人们心中是伟大的,他们为民排忧,为国解难,殚精竭虑,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今有之,古亦有之。

春秋时期郑国的烛之武就是其中之一。

今天我们就学习选自《左传》的历史散文《烛之武退秦师》。

二、关于《左传》(先让学生看文章后面关于《左传》的介绍)教师补充:“左氏之传,史之极也。

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这是朱彝尊《经文考》中对《左传》的高度评价。

这里的“左氏”,司马迁认为是春秋时代鲁国盲人史官左丘明,他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写到:“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

”东汉的班固也持此观点,但由于文献不足,《左传》的作者迄今尚无定论。

但这丝毫无损《左传》的光辉,它是继《春秋》之后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又完整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反思范文模板8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后记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反思范文模板8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后记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反思范文模板8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后记下面是分享的《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反思8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后记,供大家参阅。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反思1本课教学设计具有以下特点: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我校推行高效课堂,教学就应该贯彻落实高效课堂的理念,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本课教学,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让他们在课堂学习、讨论、探究。

2、突出合作探究精神。

高效课堂强调小组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强调合作探究。

3、渗透古代文化精髓。

学习文言文,应该再教学中渗透古代文化的精髓。

4、强化读写训练。

读写训练应该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在本科教学中,让学生领悟课文的行文特点和写法,并在课后实践,强化练习。

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1、文言基础知识应该再讲解细一些。

2、训练的量应该再合理点。

人教版《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反思四1、课堂结构自然完整,结语与导语围绕课文内容,并遥想呼应,思路清晰、严谨,关注每一个细节。

2、突出文言文的文体特点,注重诵读教学,引导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和能力。

而且三个段落三种不同的处理方法,体现教材特色、学生特点,以及教材处理的灵活性。

3、教学重点鲜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体性,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协作,从而在集体的.智慧中完成学习任务。

4、充分尊重学生,及时评价(包括口头评价和板书)学生、鼓励学生,挖掘学生学习的潜力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5、教师语言自然、亲切,富有感染力和时代感,教态自然而有亲和力。

6、从整个课堂看来,气氛活跃,师生互动配合紧密,能有效体现教师有效地教和学生有效地学的原则,学习效果较好。

7、课堂上回答问题的人中,男生多,女生少。

说明自己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关注值得反思。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反思2文言文的魅力不仅在于其文字的精练典雅,还在于其厚实古朴的文风,更在于其蕴含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从这个意义上说,经典文言文其实是我国优秀的古典文化得以传承的载体。

高中语文教学课例《烛之武退秦师》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高中语文教学课例《烛之武退秦师》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高中语文教学课例《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高中语文
教学课例名
《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先秦历史散文《左传》,本
篇所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
斗争。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若累卵。受命于危难
之际的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采取分化
瓦解的办法,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就使秦晋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文的语言技巧,我给学 生设置了一个场景,让学生对周围某位同学的某个错误 行为进行劝阻,说服他改正。场景表演的方式不仅激发 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了本文内 容)
通过生活化的场景设置让学生增强对顾问学习的 课例研究综
兴趣,消减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恐惧心和畏惧感。学生 述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2、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
的能力。
3、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
教学策略选
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择与设计
要点:分析文章第三自然段、明确本文特点、初步
鉴赏《左传》特色
一导入第三段:说退秦师
教学过程 “夜缒而出”说明秦晋完全包围了郑国,连城门也打不
开了。进一步说明兵临城下的严峻形势。本段的重点在
“说”,说辞虽仅百余字,却委婉曲折,开阖跌荡,步
步进逼,层层深入。
二话题激趣:学生就烛之武的劝说艺术进行讨论 1、烛之武是怎样一步步说服秦穆公的?这说明他 具有哪方面的突出才能? 点拨:本文着重描绘的人物就是烛之武,他是一个杰出 的外交家,善于外交辞令。因此把握烛之武的劝说特点 对理解人物形象的刻画很有帮助。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 公退师,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战术,大体说来分为五步: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2、赏析:这段说辞,只有 125 字,先坦言知亡,避其 锐气(“秦晋围郑,郑既知之矣”),然后指出亡郑只 对晋国有利,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这不 能不让秦伯动心(“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 也。)再说明舍郑会对秦国有益。如果说第二层是分析 危害动摇秦伯的话,这一层则是引诱秦伯了。假如烛之 武继续挑拨秦、晋关系,很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因此, 他换了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 处。攻郑还是友郑,秦王当然要权衡利弊了(若舍郑以 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在经边一番拉拢引诱

《烛之武退秦师》课后反思

《烛之武退秦师》课后反思

《烛之武退秦师》课后反思今天讲《烛之武退秦师》,课时安排为3节,第一节了解背景及文章大意,能概括出故事情节;第二节课串讲前三段,积累文言知识并能准确翻译课文,第三节课分析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上以朗读和解析讲解为主,重点放在积累和消化文言知识,力求把课上的生动一些,有趣一些,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陌生和恐惧心理,课外扩展城濮之战、崤之战,让学生在课后读一读《语文阅读》,了解《左传》中更多故事,体会其叙事精妙,写人形象的特点。

具体授课过程中,有三个不足指出:一、对《左传》介绍太多,完全可以让学生利用辅导书了解即可,以前也学过《曹刿论战》的名篇,可以节约一些时间;二、串讲之时,对字词积累和翻译,主要是以讲为主,关键对字词应该加以强调,指导学生积累和记好笔记,但内容选择上讲的太多,没有分清层次,把字词落实和人物形象以及艺术手法放在一起,讲到哪里就拓展开,层次性不强,学生记录任务也比较多,课堂知识没有落实,学生活动也较少,成为单一的听课者而不是参与者;三、与学生的互动和学生主体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设计对学生活动较少;四、课堂缺少检查反馈,没有学生总结和检查对环节,学生对学习情况不能得到及时反馈,不明白学生到底学会了没有;以上问题是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常见问题,专注文言字词,慢且枯燥,就文讲文,又怕学生基础不牢,蜻蜓点水,考试时两眼发白,啥都不会。

调整措施:1、课堂上减少老师讲的活动,做到精讲,留些时间学生活动,只有学生充分活动,才能真正的调动学生积极性,在备课准备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储备;2、留一些时间做训练,用好教辅书,尽可能要学生当堂完成一些联系,减轻学生负担;作文训练上要化长为短,利用微点写作,锻炼学生利用课本素材的能力,或仿写,或感悟,或描写,为周写作做好准备。

3、文言字词留在早读和晨读时间解决,反复练,多次练,落实基础字词。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高中语文教学课例《烛之武退秦师》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高中语文教学课例《烛之武退秦师》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烛之武为何不在“臣之壮也”的时候,也像三百年 后的晚生毛遂那样,大胆地“自赞”于郑伯的驾前呢?
教师讲得多,必然剥夺了学生学的机会。把难以理 解的知识简单化,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教师更大的作 用是“导”,而不是“教”,学生的“学”是教学的出 发点和落脚点。我们要在学生如何“学”上做文章。重 在让学生“悟”。教师要相信自己的学生,多给他们一 课例研究综 些时间“悟”。有道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其 述 实有好多知识不是讲出来的,而是悟出来的。教师讲的 少,就要精讲,把握好哪些知识需要讲,哪些知识不需 要讲。课堂上教师如果滴水不漏,大讲特讲,反而会将 学生引入迷魂阵里。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 一半。”又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导入新
《烛之武退秦师》是单元第一篇,情节相对简单,但涉
及郑、秦、晋三国历史上的恩怨与利益,涉及人物称谓
和外交辞令,当然,更涉及许多古汉语特殊词句。扫除
了这些障碍,学生们才能领略文章理性之美、辞令之美。
针对这一现状,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烛之 武退秦师》一文中说辞语言十分精彩,人物形象也栩栩 如生,引导学生意识到这一点,就可能给他们留下深刻 的印象,从而逐步改变其对文言文的看法,培养其对文 言文的阅读兴趣。二要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充分预习, 在预习中发现问题,扫除词句障碍,然后在教师导引下, 课堂上提出问题,师生择要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自主 学习,合作探究。
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盟约解散,自动撤离
晋国的故事。本文在描述了主人公烛之武高超的外交辞
令的同时,也赞扬了他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
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
精神。
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澜起伏,生动活
泼的情节。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反思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反思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反思烛之武退秦师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著名的战役,发生在公元前245年,属于秦汉战争中的一部分。

在这场战役中,赵国勇敢的将领——烛之武,率领着他的部队,成功的击退了强大的秦军,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本文主要是对教师在教学中该如何借助这段历史事件,让学生更好的了解中国古代战争、文化、玄学等方面的知识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总结。

一、学生知识的引导学生很难在海量的知识中直接找到并学习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所以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帮助。

当教师讲授关于秦汉时期的战争历史时,可以适当提到烛之武退秦师此历史事件。

可以从历史背景、人物生平、战役过程、文化方面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一些讲解。

只有当学生对历史事件有了认知,才会激起学生的兴趣,从而进一步深入探究。

二、文化内涵的挖掘一位伟大的军事家的一生,不仅仅是最终的胜利,还包括很多对于文化内涵的探究和挖掘。

在烛之武退秦师的战役过程中,他不仅仅是凭借着一股莫名的血气之勇取胜,更重要的是他非常崇尚玄学。

他在兵法上很有研究,能够灵活运用天时地利人和,充分发挥出自己和部下的战斗力。

学生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探索,除了了解其生平、战绩等基本信息外,还需要去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共同研究烛之武退秦师背后的历史文化,比如《兵法》、风水、阴阳等,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

通过对历史事件中不同领域内容的探究,学生会更好的了解中华文化,实现创造性、综合性知识运用的发展目标。

三、学生问题的解决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总会出现许多问题和疑问。

在学习烛之武退秦师这一历史事件时也不例外。

学生在理解这一历史事件时,可能会出现一些关于当时各种因素、具体细节等方面的困惑。

这时候,教师应该及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帮助学生理解这一事件。

针对问题,教师不仅能够在解答问题后加强对问题的阐释并整合相关知识而且可以加强对惯性思考模式的培养。

四、学生自我认知的追求学生的学习不应只是记忆知识,往往应该建立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之上进行自己的思考。

总结《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的亮点和不足,提高教案设计水平

总结《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的亮点和不足,提高教案设计水平

近日,笔者参加了一场名为《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学示范课程,该课程以《史记》中的烛之武退秦师为素材,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通过课前准备、课中互动和课后反馈等环,努力打造出高效率、互动性好且易于理解、接受的教学氛围,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下面将对该课程的教案设计进行一些简单评述。

一、教案设计亮点1.教学目标明确教案的第一部分,比较详细、清晰地列述了本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学习方向和依据。

2.多种教学形式教案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式,例如文献阅读、视频演示、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不同的教学形式可以让学生们更加理解、深入地掌握教学内容,从而更好促进了学生的学习。

3.互动性强教案设计中,注重在不同环节中配合互动方式,例如教师在提问环节中及时引导、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增强了学生们的参与性和主动性,通过互动体验,学生们更好地吸收了知识,增强了记忆。

4.教学内容具体、易于理解教案中呈现的教育内容非常具体明确,学生们容易理解老师所说的话、所演示的讲课极具兴趣,内容生动、恰如其分,学生们非常容易认同、接受与领悟。

二、教案设计的不足1.评估过程未能有效规划教案中未能充分规划评估过程,更多的只是过程的注意事项,而没有具体说明如何进行评估、评估标准,难以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进一步的教学方案调整。

2.教学媒介的过于单一教案中多数时间以课堂讲授为主,没有很好规划多元化的教学媒介,如幻灯片、图文并茂演示等。

在适当的情况下,采用多种教学媒介,会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增加学生的参与性。

三、如何提升教案设计水平1.提前对教学目标进行充分的规划在教案设计之前,应当充分地对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分析和规划,明确如何达到教学目标的细节步骤,为后续的教学流程做好完整而连贯的规划。

2.选择多元化、创新性的教学媒介教案设计中多使用创新、多元化的教学媒介,以幻灯片、小组配合合作等方式增加互动性和学生的参与度。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反思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反思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反思在讲授完《烛之武退秦师》这篇经典文言文之后,我陷入了深深的反思。

这不仅是对教学过程的回顾,更是对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领悟这篇文章精髓的思考。

回想当初备课的时候,我满怀信心,觉得凭借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一定能把这堂课上得精彩绝伦。

然而,真正到了课堂上,才发现理想和现实之间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在课堂导入环节,我原本计划通过讲述一个春秋战国时期的有趣小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自然地引出烛之武这个人物。

但讲的时候,可能因为自己太过紧张,语速有点快,没有把故事中的细节和趣味充分展现出来,导致部分学生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迷茫。

这让我意识到,课堂导入不能只是走个形式,而要真正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让他们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在讲解文章内容时,我按照传统的方式,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和解释。

虽然这样能够确保学生理解每个字词的含义,但整个过程显得有些枯燥乏味。

不少学生开始走神,注意力不集中。

我应该多采用一些互动的方式,比如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尝试翻译某些段落,然后再进行点评和纠正。

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让他们在实践中提高文言文的翻译能力。

讲到烛之武的游说技巧时,我只是简单地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体会。

其实,这里可以让学生扮演烛之武和秦伯,模拟当时的对话场景,让他们亲身感受烛之武的言辞魅力。

在课堂的后半段,我发现有几个平时成绩不错的学生也开始面露倦容。

我意识到自己的教学节奏可能出了问题,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疲劳程度。

还记得有一次在课堂上,我提问了一个关于烛之武性格特点的问题。

一位平时不太爱发言的同学举起了手,他的回答虽然不太完整,但却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我当时只是简单地肯定了他的勇气,然后让其他同学补充完善。

现在回想起来,我应该更加深入地挖掘他的想法,给予他更多的鼓励和引导。

这堂课让我明白,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师生之间心灵的交流和碰撞。

要想让学生真正爱上语文,爱上文言文,就必须从他们的角度出发,设计更加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活动。

高中语文教学课例《烛之武退秦师》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高中语文教学课例《烛之武退秦师》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高中语文教学课例《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高中语文
教学课例名
《烛之武退秦师》

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澜起伏,生动活
泼的情节。 教材分析
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点有所了解。
知识教育:学习任务精彩语言表达能力,善于辞令。
能够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
能力训练目标:锻炼学生们对古文文章句子的理解 教学目标
少,就要精讲,把握好哪些知识需要讲,哪些知识不需
要讲。课堂上教师如果滴水不漏,大讲特讲,反而会将
学生引入迷魂阵里。
教学策略选 作。通过口头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回应他人,培养学生的
择与设计 自信心,并提高他们的终身沟通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可
以解决难题,进行辩证分析并制作简短的课堂表演。
分析人物形象。 1、烛之武:(1)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2)知 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3)口若悬河,巧言善辩 的辩士。 2、郑伯:(1)善于纳谏。(2)勇于自责。(3) 善于言辩。 3、秦伯:贪婪,自私,不讲信用,见利忘义。 4、晋文公:贪婪,但理智,能隐忍不拔,随机应 变,审时度势,雄才大略。 5、佚之狐:慧眼识才的伯乐。 (一)、第一个人物――郑伯。(善于纳谏、勇于 教学过程 自责、善于言辩) 1、找学生读郑伯说的话。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 亡,子亦有不利焉。说说对他的看法。(大部分同学会 说郑伯是一个礼贤下士、从谏如流的君主。) 启发:是不是还能有别的理解:他平白无故的怎么 礼贤下士起来了呢?事到临头才开始求贤。 2、让学生们品味他的话:“然郑亡,子亦有不利 焉。” ――言外之意就是:你出来干活,是帮我的忙也是 帮你的忙,你如果不肯帮忙,对你也没有好处。话里含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反思及小结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反思及小结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反思及小结1.《左传》是先秦散文的“叙事之最”,其叙事艺术的成熟影响深远。

它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了表现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

通过历史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

《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中的名篇,其在塑造历史形象、叙事艺术,尤其在历史人物的语言方面,更是不可多得的典范。

教材选取《烛之武退秦师》一篇有意义,可以让学生透过两千多年前的一次著名的外交活动,洞悉风云变幻的春秋乱世,深层解读特定历史背景下,特定历史人物形象的意义,激发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其建立正确的有意义的人生观、价值观。

2.本课是《烛之武退秦师》的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已经解决字词、文意的基础上有所延伸。

选取《战国策》的名篇《触龙说赵天后》,与《烛之武退秦师》进行比较阅读。

《战国策》与《左传》皆是先秦叙事散文中的优秀历史著作,选取的两篇文章中的历史事件是有据可靠的,涉及的两个历史人物也是有历史影响力的,进行比较阅读亦是有新意的。

本课抓住两篇文章中的语言描写——说辞进行对比,分析异同,凸显春秋战国乱世一个应运而生的群体——行人的特殊意义。

以小见大,由行人辞令的赏析延伸到对那个特殊时期历史环境、文学环境的解读上。

《左传》与《战国策》的记言文字,主要是行人辞令,无不“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典雅婉致,状难写之境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通过比较阅读两篇的论辩语言,洞悉行人辞令的内在美,解读先秦叙事散文中的文学艺术之魅力。

3.本课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重在解读文本《烛之武退秦师》,围绕文眼——“退”字而展开,解答三个问题:为何而退,如何而退,退的结果。

课堂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设置目标问题,在适当时间内让学生进行合作讨论,记下讨论结果,全班表达交流,最后老师予以点拨总结,基本完成教学任务,达到了教学效果。

学生们都能对三个问题,尤其是第二个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和感触,有理有据,表现不错。

高中语文教学课例《烛之武退秦师》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高中语文教学课例《烛之武退秦师》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秦师》一文中说辞语言十分精彩,人物形象也栩栩如生,
引导学生意识到这一点,就可能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
象,从而逐步改变其对文言文的看法,培养起对文言文
的阅读兴趣。 教材分析
2、《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对同学们来说非
常陌生,可以让学生亲自查找资料,从而培养学生的收
集筛选材料的能力和自读能力。
3、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把
习落脚点。进一步达到学有所获,变“老师强迫我学” 力分析
为“我想去学”、“我要去学”。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
中,实现了学生、教师角色的还原转化,所以在老师的
导演下,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了文言文的学习过程
来,学生普遍觉得在热烈轻松地讨论氛围中收获不小,
并且第一次感到原来古文还可以让自己学到很多在现
实生活中实用的一些知识和道理。
课堂还给学生是很必要的,所以教学过程中,更多是学
生的小组讨论,教师适当的给以点拨,这样既发挥了学
生的主体作用,也培养了学生交流协作的能力。
4、诵读是语文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手段,在文言文
中的作用尤其不可低估,所以本堂课自始自终以诵读为
教学手段和依据,在诵读中赏析课文、分析人物。 5、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语文课堂应与社会
教学策略选
朗读法、点拨法、问题探究法、小组合作法。
择与设计
1、在诵读中理解赏析课文。(前 2 段)
2、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
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
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
和用法。
一、整体感知
1、生概述本文的故事。(1~2 名学生用自己的话 讲述,师引导大家概述)
2、学生分小组讨论归纳各段段落大意。(用四字 短语概括)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及反思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及反思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1、了解本文重要的文言知识,如:实词,过、赐;虚词,以;古今异义,行李;文化常识,《左传》相关知识等。

2、分析人物形象。

3、抓住文中关键词语,领悟烛之武高妙的劝说艺术,感悟《左传》语言的魅力,体会作品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

教学重难点:探究烛之武说辩技巧教学时间:学校拟成立“模联”(模拟联合国大会),并策划交流活动,第一次活动的主题是“学做外交家”。

大家准备选择《烛之武退秦师》这篇经典案例学习外交之道,你是模联核心成员,请你和模联社员一起参与以下活动:活动一:外交家需要胸中有丘壑,眼中有乾坤,国际关系错综复杂,需要理性分析。

请你在前期自主学习本文的基础上,结合地图,分析郑国国家面临的危机形势。

活动二:外交家烛之武在接受任务时心绪复杂,做出决定很不容易。

请你替烛之武代言,谈谈临危受命的原因。

一、提要钩玄:文章的题目叫“烛之武退秦师”,首先解释什么意思,也即“退”的使动用法,接着可以提问:为什么要“退”,怎样“退”,“退”的结果如何?“退”前识大局“退”中显才智“退”后见成效“退”前识大局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1.从课文的第一、二段试分析烛之武有没有“退敌”的可能性?“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说明这场战争的发起者是晋国,而不是秦国,说服秦国就有可能使晋国退兵。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说明秦军与晋军不是驻扎在一起,这也为烛之武面见秦军、劝退秦军提供了可能。

佚之狐的话“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

”从侧面说明烛之武的才华显著。

为什么这句话能说明烛之武的才华呢?“必”,语气非常肯定,而前面一个“矣”,表明国家确实很危险,这两个词形成反差,能扭转这种形式的只是烛之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总结与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
1、以“秦晋之好”这一成语导入。

(板书课题和出处)
2、出示教学目标
3、按照教学目标,借助《烛之武退秦师》学案来学习《左传》的相关知识;了解本文背景故事
4、播放朗读录音,订正字词。

5、让学生齐读文章,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6、共同来学习本文的文言知识(重点句子请同学们来翻译)
在我的教学设计中,存在着诸多的不足,这些严重影响了整堂课的生成效果。

其一,总的来说,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还不是特别优化,主要表现在录音的播放和生朗读环节的搭配上。

怎样让生的朗读和录音播放有机地融合起来,如何激发学生想读的欲望,使生能够体会到文言文所带给心灵的美。

这是我在教学之前没有解决的。

其二,在教学目标的叙写上还存在很多漏洞(文章后边附有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形式化太明显,实质性不强,不能够将本课的知识内容予以量化,语言的运用上还存在着诸多的不准确。

其三,在第六个环节的落实上存在着难以把握的因素。

由于学生课前没有预习课文,对文章的大致内容都没有了解,更谈不上对文章有一个比较明了的把握。

这对最后这个互动环节的开展制约太大,课堂效率也就大打折扣了。

其四,缺少朗读环节。

这一环节对于文言文教学来说是很关键的。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环节上,也有很多地方做的不是很到位,或者说做的不准确。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我所找的录音是新课改之前的课本录音,在朗读上不仅没有达到校对字音的目的,反而给学生一种错误的认识,录音范读所预设的效果不仅没有达到,还会对学生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

这一教学内容可以说是无意义的、负面的。

其二,在本文情节概括上,我没有从实际出发,只是按照个人意愿来让生描述,完全忽略了文章短小这一问题。

更不应该的是在学生概括完后,我又赘述了一遍。

这一过程是可以略掉的。

其三,点评上不恰当。

有这样一个细节:我让学生翻译某个句子,学生很准确地译了出来,我却没有及时给予评价,反而问全班同学他翻译的准不准确。

上边的这个点评是很不恰当的,不仅打击了回答问题的同学,也使其他同学的思路走上了错误的轨道。

其四,在教学相关知识点的回顾上,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比如我在回顾荆轲如何将樊於期说服自刎时,主要目的是想将它和烛之武说退秦穆公对照起来,在这个地方我大胆的提出了说客“三步走战略”。

这一过程完全是自己完成的,学生们有说的愿望,我却没有给他们机会。

这样就造成了部分学生不去动脑筋,教学环节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其五,在讲课过程中语言不是太精炼,重复现象严重。

其六,在进行课文环节上,没有留出1—2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去消化吸收,这也就降低了课堂效率。

课上留给学生巩固的时间是很有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

其七,板书的书写还不是很规范,没有将自己预设的板书落实到黑板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