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殖民地外围经济结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洲殖民地外围经济结构

非洲殖民地外围经济结构总述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一定阶段,资本主义离不开殖民主义。正如罗莎·卢森堡所指出的那样:“资本主义是第一个自己不能单独存在的经济形态,它需要其它经济形态作为传导体和滋生的场所。”[1]近代欧洲殖民主义最早窜入非洲大陆,而几乎又是最晚退出这块大陆。在长达500多年的历史中,殖民主义在非洲扮演了十分特殊的角色。不考虑其它因素,单根据非洲殖民地经济结构的发展演变特点,可将之划分为两个阶段:1415年葡萄牙人占领休达到19世纪70年代为第一阶段,是殖民地经济结构的初步形成时期;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为第二阶段,这一时期,西方列强加快了非洲经济的殖民地化进程,最终建立起殖民地经济结构。

[1] 罗莎·卢森堡:《资本积累论》,三联书店,1995年,第376页。

一、殖民地经济结构的初步形成

1415年到19世纪70年代是非洲殖民地经济结构形成的初始阶段。1415年,葡萄牙殖民者占领休达,开欧洲殖民者入侵非洲之端。之后,葡萄牙航海家亨利王子便集中精力对非洲西海岸作了系统的勘探。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随其后,不过,一直到1598年,葡萄牙还是唯一在西非有立足之地的欧洲国家。18世纪末,葡属非洲殖民地基本趋于稳定,主要包括佛得角、几内亚比绍、圣多美-普林西比、安哥拉和莫桑比克,其中安哥拉和莫桑比克是葡萄牙殖民地的中心所在。19世纪初,随着英、法等国家工业革命的相继进行,一系列非洲国家在炮舰政策的威胁下,逐渐变成欧洲列强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本时期沦为殖民地的国家主要有:阿尔及利亚、毛里求斯、南非、留尼汪、塞拉里昂等;沦为半殖民地的国家主要有:摩洛哥、埃及、埃塞俄比亚、突尼斯、达荷美、马达加斯加等。

伴随着列强的侵入,非洲沦落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开始发生结构性变化。

其一,欧洲殖民者开始在其殖民地建立殖民地经济制度,最主要办法是大肆侵占土地,开办种植园或农场。

在葡属非洲殖民地的佛得角和圣多美-普林西比,殖民者很早就在掠夺来的土地上发展起了种植园经济。早在1574年,圣多美岛就有了60多家制糖厂,共生产食糖15万阿罗巴。1575-1580年,年产量更增至20万阿罗巴。到16世纪末年,年产量已达到30万阿罗巴。[1] [1] 奥鲁诺.D.拉拉:《黑人对奴隶制度的反抗和从非洲到黑美洲的跨越大西洋奴隶贸易》,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十五至十九世纪非洲的奴隶贸易》,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84年,第111页。

在安哥拉和莫桑比克,葡萄牙殖民当局通过土地特许证制和普拉佐制,把大量土地变为宗主国所有,并逐渐推行大种植园经济。在大西洋奴隶贸易衰弱之后,安哥拉的大种植园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1850年,罗安达的种植园内就有6,020名奴隶在劳动,占该地总人口的一半。到1879年,罗安达至宽扎河地区形成了大规模的种植园。10年内,沿河的大部分肥沃土地均落入葡萄种植园主手中。[2]

[2] 约纳.D.塞莱特:《葡属非洲依附资本主义的发展》,载兹比格涅夫.A.康奇斯基等主编:《南部非洲经济史研究》第1卷,伦敦,1990年,第33页;保罗.D.洛夫乔伊:《奴隶制的演变:非洲奴隶制度史》,剑桥,1983年,第231页。

法国分别于1643年和1715年先后占领了马斯克林群岛中最大的两个岛屿——留尼汪和毛里求斯之后不久,就在岛上发展起甘蔗和咖啡种植园经济,到1730年,留尼汪岛生产的

咖啡已经能满足全法国的需要。马斯克林群岛种植园经济兴起的必然后果是奴隶制的盛行,1766年,毛里求斯岛上的黑人奴隶为18,100人,到18世纪末期高达49,080人。自1830年起,法国殖民当局通过一系列的法令、国王敕令和议会法案,以没收和出售为手段,从阿尔及利亚掠夺了大量的土地。据统计,1850年,殖民者占有的土地面积为15万公顷,1860年为36.5万公顷,1870年达到76.5万公顷。

这些土地主要转入了法国移民手中。土地的转手一方面破坏了原来的土地公有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另一方面,土地上种植园的经营,又为法国工业提供了原材料。[1]

[1] 艾周昌、郑家馨:《非洲通史·近代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388-391页;杨人楩:《非洲通史简编》,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63页。

18世纪初期,开普的殖民者后裔布尔人加快了土地扩张的速度,在半个多世纪里就向北、向东总共侵占了十几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在扩张的过程中,布尔人建立了许多大的租地农场,一些大的布尔农场主有时甚至占地10,000英亩。开普的农场主要经营牧业,以满足大西洋——印度洋航线上对畜产品的大量需求。1815年开普殖民地正式移交给英国后,因英国发展毛纺织业的需要,开普殖民地被发展成为英国羊毛原料的供应地之一。1846年开普殖民地向英国输出的羊毛为2,958,457磅,1865年时上升到29,920,623磅。[1]

[1] 郑家馨:《殖民主义史·非洲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3页。

其二,欧洲殖民者力图把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变成原料产地和宗主国产品销售市场。欧洲殖民者以武力为后盾,以自由贸易为口号,使用关税手段最终达到这一目的。

在殖民地国家阿尔及利亚,自1835年起,进口的法国商品一律免除关税;自1851年起,出口到法国的绝大多数商品也不再交纳关税;1867年时关税免除范围进一步扩大到所有出口法国的商品。低关税推动了阿尔及利亚对外贸易的增长。1835年,阿尔及利亚的对外贸易价值总额为80万镑,而1861-1870年间的年均额为107万镑,增长了1.33倍。但是,贸易额的增长并没有改变阿尔及利亚单一的出口结构。起先,法国希望阿尔及利亚能取代海地成为热带产品的供应地,但不久甘蔗、咖啡、茶和烟草等热带经济作物的种植便宣告失败。因此,阿尔及利亚的出口产品主要还是小麦和葡萄酒。[1]单一的出口结构表现了阿尔及利亚对宗主国法国的经济依附。

[1] 查尔斯·伊萨维:《中东北非经济史》,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82年,第21-33页。

在半殖民地国家突尼斯,原来的闭关锁国政策随着军事上的失败而被打破。欧洲殖民者不仅获得了在突尼斯自由贸易的权利,而且各国商品只需要交纳3%的进口关税。于是,欧洲商品充斥着突尼斯的市场,原本是重要出口品的土布和其它纺织品因英国棉布和法丝绸的竞争而失去了市场,手工业衰弱了。与此同时,突尼斯变成了欧洲的原料产地,主要出口产品是橄榄油、原棉、小麦和皮革。

另一个半殖民地国家埃及,也随着殖民者的关税政策而逐渐变成宗主国的产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1838年英土商约签订前,埃及的阿里政权对工商农业和对外出口都实行严格的垄断。1833年时,阿里政权从生产者手中收购的小麦和棉花价格分别为每百公升3.34法郎、每公担120法郎,而出口价格分别为7.60法郎和250法郎,税率超过200%。而英土商约签订后,尽管阿里通过各种措施力图提高关税,但最终其专卖制度被废除,对进口、出口和转口商品只能分别征收3%、12%、2%的低关税。

结果,一方面是物美价廉的外国商品,特别是英国商品潮水般涌入埃及市场,另一方面是埃及的农副产品和其它原料被欧洲商人廉价购买而大量流出埃及。1810年,埃及对外贸易的价值总额为150万镑,而1850年的出口价值额为500万镑,增长了3.33倍。在埃及的原料出口中,长绒棉的出口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1821年,埃及出口到英国的长绒棉为100,000磅,1823年为259,000磅,1850年代年均500万磅,1865年高达25,000万镑。[1] [1] 查尔斯·伊萨维:《中东北非经济史》,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82年,第21-31页;艾周昌、郑家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