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因素危害及防护

合集下载

常见职业危害的三大类别及防护(三篇)

常见职业危害的三大类别及防护(三篇)

常见职业危害的三大类别及防护一、生物危害1. 传染病危害:传染病是一种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疾病,常见的有流感、肺结核、艾滋病等。

这些传染病可能通过空气飞沫、接触、食物污染、水源感染等途径传播,对工作者造成潜在的健康危害。

防护措施:- 身着防护服,包括口罩、防护手套、防护眼镜等。

-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携带消毒洗手液等。

- 在疫情高发期间尽量避免人群密集的场所,减少感染的机会。

- 健康监测,如定期体温检测、体检等。

2. 动植物危害:在农业、畜牧业、林业等行业,工作者可能会接触到具有攻击性的动物,如蛇、蚊子、老鼠等。

同时,也会接触到具有刺激性和毒性的植物。

防护措施:- 身着适当的防护装备,如穿戴紧密的工作服、戴上防护手套等。

- 学习相关的安全知识,了解哪些动植物具有危害性,并学会正确处理遭遇危险情况的方法。

- 在作业区域放置警示标志,提醒工作者注意危险动植物的存在。

- 定期接受培训,提高对动植物危害防护的意识和技能。

3. 病原菌危害:在医疗保健行业、实验室工作中,接触或处理含有病原菌的样本或文化液时,工作者可能受到病原菌的感染,如埃博拉病毒、沙门氏菌等。

防护措施:- 佩戴适当的防护装备,如口罩、防护手套等。

- 遵守有关病原菌的安全操作规程,如正确处理和处置样本、文化液等。

- 做好消毒与清洁工作,确保工作环境的卫生和防护措施的有效性。

- 接受相关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对病原菌危害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二、物理危害1. 红外线与紫外线辐射危害:在一些行业,如电子制造、焊接、灯光舞台等,工作者可能会接触到红外线和紫外线辐射,从而对眼睛、皮肤等进行损害。

防护措施:- 戴上适合的护目镜或防护面具,确保眼部和面部的安全。

- 身着防护服,尽量遮挡皮肤,减少辐射对皮肤的伤害。

- 控制辐射源的强度和暴露时间,减少辐射对身体的影响。

- 定期接受眼部和皮肤检查,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2. 噪声危害:在一些行业,如机械制造、建筑施工、航空维修等,可能会接触到高强度的噪声,对听力和神经系统造成损害。

职业危害(物理因素)

职业危害(物理因素)
企业有责任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管理职业危害风险,并采取适当的措施保 护工人的健康和安全。
职业危害的案例分析
将通过案例分析来深入了解职业危害的具体情况,从而更好地认识职业危害 的影响和预防措施。
结论和建议
通过本次讲座,我们希望增强大家对职业危害(物理因素)的认识,提供预防和 控制的方法,以确保工人的健康和安全。
常见的物理因素职业危害
噪音
高强度的噪音会损害听力,导致听力障碍和 其他健康问题。
电离辐射
电离辐射可能导致细胞损伤,增加罹患癌症 和其他疾病的风险。
震动
长期暴露在震动环境中会引发震动病,影响 工人的神经系统和血液循环。
高温和低温
极端温度会对工人的身体造成不良影响,如 中暑或冻伤。
光照强度
过高或过低的光照强度都可能对工人的眼睛和视觉健康造成伤害。
职业危害(物理因素)
欢迎参加本次职业危害(物理因素)的讲座。本讲座将重点介绍职业危害的定义、 常见的物理因素职业危害、预防和控制方法以及企业的责任。让我们一起了 解这个重要的主题。
职业危害的定义和重要性
职业危害是指在工作过程中可能对工人的身体、心理和社会健康造成伤害的 因素。了解职业危害的定义和重要性对于保护工人的权益至关重要。
有害气体和粉尘
呼吸有害气体和粉尘会对呼吸系统和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预防和控制职业危害的方法
1
技术措施
通过改良工艺和设备来减少物理因素对工人的影响。
2
管理措施
制定职业危害管理规定和培训工人,确保他们了解和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3
个人防护措施
工人应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用品,如耳罩、防护眼镜和呼

职业危害防治基础知识汇总

职业危害防治基础知识汇总

职业危害防治基础知识汇总职业危害是指工作场所中存在的对工人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的危害因素。

这些危害因素包括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人为因素等。

为了保护工人的健康和安全,需要采取措施对职业危害进行防治。

以下是有关职业危害防治的基础知识的汇总:1. 物理因素的职业危害防治:- 噪声:噪声对工人的听力健康有害,需要通过噪声控制措施如使用隔音设备、降低噪声源等来进行防治。

- 震动:长期暴露在震动环境中可能引发震动病,需要使用减震设备、采取合适的工作姿势等来进行防治。

- 辐射:射线辐射对工人的健康有害,需要通过防护设备、限制辐射区域等来进行防治。

- 温度: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可能引发热应激或冻伤,需要提供合适的温度环境、穿着适当的防护服装等来进行防治。

- 光照:过强或过弱的光照可能对工人的眼睛健康造成影响,需要采取合适的照明措施来进行防治。

2. 化学因素的职业危害防治:- 毒物:接触毒物可能导致急性中毒或慢性中毒,需要采取适当的防护设备、提供良好的通风等来进行防治。

- 有害物质:工作场所中存在的有害化学物质需要通过合适的防护措施如使用防护手套、提供防护面罩等来进行防治。

3. 生物因素的职业危害防治:- 病原体:接触病原体有可能导致传染病,需要提供必要的个人防护装备、提供接种疫苗等来进行防治。

- 昆虫、蜜蜂等:工作场所中存在的昆虫、蜜蜂等可能对工人的健康造成威胁,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如戴防蚊帽、使用防蜂器具等来进行防治。

4. 人为因素的职业危害防治:- 工作强度:过重的工作负荷可能对工人的身体和精神健康产生不良影响,需要合理安排工作时间、提供必要的休息等来进行防治。

- 工作环境:不良的工作环境可能造成不安全因素如滑倒、坠落等,需要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设施和培训来进行防治。

- 人际关系:不良的人际关系可能对工人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需要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提供心理咨询等来进行防治。

职业危害防治的基本方法还包括以下几点:- 风险评估:对工作场所中的职业危害进行评估,确定危害等级和影响因素。

常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防护措施

常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防护措施

常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防护措施1.物理因素:常见的物理因素包括噪声、振动、电磁辐射和高温等。

-噪声:长期暴露在噪声环境下会导致听力损害。

防护措施包括佩戴耳塞或耳罩,减少噪声源的强度。

-振动:长期暴露在振动环境下会导致手指麻木、肌肉疼痛等问题。

防护措施包括减少振动源的强度,使用振动吸收装置。

-电磁辐射:长期暴露在电磁辐射环境下会导致电离辐射损害。

防护措施包括远离辐射源,使用屏蔽设备。

-高温:长期暴露在高温环境下会导致中暑、脱水等健康问题。

防护措施包括定期休息、提供防护服和饮水设施。

2.化学因素:常见的化学因素包括有害化学物质、粉尘、气体和蒸汽等。

-有害化学物质:长期接触有害化学物质会对人体造成损害,如中毒和癌症。

防护措施包括使用防护设备,提供通风装置,并遵循正确的操作规程。

-粉尘:长期吸入粉尘会导致呼吸系统疾病。

防护措施包括佩戴口罩、提供通风装置,并经常进行清洁和封闭粉尘源。

-气体和蒸汽:吸入有毒气体和蒸汽会对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造成损害。

防护措施包括佩戴呼吸器、提供通风装置,并遵循正确的操作规程。

3.生物因素:常见的生物因素包括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

-细菌和病毒:接触细菌和病毒会导致感染和传染病。

防护措施包括佩戴口罩、勤洗手、提供个人防护设备,并定期消毒和清洁工作场所。

-寄生虫:接触寄生虫会导致寄生虫感染。

防护措施包括佩戴防护服、使用避虫剂,并保持环境清洁。

4.心理因素:常见的心理因素包括工作压力、长时间工作和疲劳等。

-长时间工作:长期超时工作会导致身体疲劳和注意力不集中。

防护措施包括提供适当的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并安排必要的轮班制度。

5.人机工效因素:常见的人机工效因素包括不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的工作设备和工作环境。

-工作设备:使用不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的工作设备会导致肌肉骨骼疾病。

防护措施包括提供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的工作设备,如调节座椅高度和角度,提供合适的键盘和鼠标等。

-工作环境:不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的工作环境会导致眼睛疲劳和颈部疼痛。

物理因素职业危害及预防

物理因素职业危害及预防
记录保存:对事故处理过程进行记录,并妥善保存,以备日后查阅。
通报与上报:将事故情况通报给相关单位和人员,并按规定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应急救援与处置的保障措施
建立应急救援 体系:制定应 急预案,组建 应急救援队伍, 配备必要的救 援设备和器材。
加强培训与演 练:对应急救 援人员进行定 期培训和演练, 提高其应对突 发事件的能力。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对于受到物理因素伤害的人员,应 尽快送往医院进行专业救治。
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事故,配合相 关部门进行调查处理。
事故报告与调查处理
事故报告: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事故,提供详细信息,包括事故时间、地点、原因、危害程 度等。
调查处理:对事故进行调查,查明原因,明确责任,采取措施,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断等
健康监护档案: 记录员工健康 状况、体检结 果、职业病诊
断等
建立档案的目 的:为员工提 供健康保障,
预防职业病
档案管理:定 期更新、保存、 保密,确保员
工隐私
落实职业病防治经费
制定职业病防治经费预算 确保经费来源稳定可靠 加强经费使用监管 提高经费使用效率
05
物理因素职业危害的应 急处理措施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宣传教育的形式与内容
讲座: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讲解物理因素职业危害的相关知识
培训:组织员工参加职业健康培训,提高员工对物理因素职业危害的认 识
宣传资料:制作宣传册、海报、视频等,普及物理因素职业危害的知识
互动活动:举办知识竞赛、问答等活动,增强员工对物理因素职业危害 的防范意识
07
物理因素职业危害的科 研与交流

学术交流:参 加国际学术会 议、研讨会、 论坛等,分享

物理因素职业危害的防护

物理因素职业危害的防护

物理因素职业危害的防护工作场所有害物理因素包括高温、高气压、振动、噪声、照度、紫外线、红外线、微波、电磁辐射(高频、超高频、微波)、工频等。

有害物理因素的防治主要是加强个人防护和采用合理的工艺及其设备。

1噪声的防护如长期在超过86 dB(A)作业环境下作业时加强对作业工人听觉器官的防护,正确佩戴防噪声耳塞、耳罩、防噪声帽等听力保护器,采用无噪声或低噪声的工艺或加工方法,选用低噪声的设备,加强对设备的持续性维护;降低设备运转负荷,使用消声器、隔振降噪等工艺措施。

2高温的防护控制污染,合理设计工艺流程,远离热源,利用热压差自然通风,切断污染途径;隔热,通风降温、使用空调等个体防护;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加强机体热适应训练,使用清凉饮料和高温防护服和防护帽。

3振动的防护振动是噪声的主要来源,但振动本身对机体也有损害作用。

长期使用振动工具可使皮肤感觉机能紊乱,血管张力改变,出现毛细血管痉挛,重者有“手套样”感觉障碍,手指苍白(振动性白指)是振动病典型的表现。

在厂房设计与机械安装时要采用减振、防振措施。

对手持振动工具的重量、频率、振幅等应进行必要的限制,工作中应适当安排工间休息,实行轮换作业,间歇使用振动工具。

使用振动工具时应采用防振动手套,或者在振动工具外加防振垫。

4紫外线的防护任何材料加热到温度超过22270C即开始发射紫外线。

所以晚上在有强烈灯光环境下,如舞厅等场所皮肤和眼睛也会受到紫外线的伤害。

电光性眼炎是眼部受紫外线照射所致的角膜炎、结膜炎,常见于电焊操作及产生紫外线辐射的场所。

电焊作业人员作业时应佩戴好防护面罩,若一时找不到防护面罩,可在产生弧光之前将脸部转向后方,避免光直接照射眼球。

如室内同时有几部焊机工作时,最好中间设立隔离屏障,避免相互影响。

车间墙壁上可以涂刷锌白、铬黄等颜色以吸收紫外线。

尽量不要在室外进行电焊作业以免影响他人。

6电磁辐射的防护在作业场所强ELF场源周围设置栅栏或屏障,用铜丝网隔离,但一定要接地,这有助于阻止未获得许可的人员进入场强超过国家暴露限值的区域。

职业性物理因素的危害及防治

职业性物理因素的危害及防治

个人防护措施
1 适当的防护装备
根据具体的物理因素选择合适的防护设备,如耳罩、防护眼镜等。
2 正确使用
使用防护装备时要按照说明和安全程序正确使用。
3 定期检查
定期检查防护设备的状态,确保其正常工作。
工作环境改善的措施
1
改善通风
提供良好的通风系统,减少空气污染。
2
降低噪音
采取隔音措施和噪音减振技术,减少噪音危害。
危害种类及影响
噪音
长期暴露于高噪音环境可能 导致听力受损和压力增加。
震动
受持续震动影响的工人可能 出现神经和肌肉疾病。
辐射
暴露在辐射源附近可能引发 辐射疾病,如肿瘤和皮肤病。
常见的职业性物理因素
1 温度
极端的温度可能导致中暑 或冻伤。
2 光照
长时间暴露在强光下会损 害眼睛和皮肤。
3 重力
长期承受重力压力可能对 骨骼和肌肉造成损伤。
危害的主要部位及疾病
听力
噪音可能导致听力受损、耳鸣等 听觉问题。
肌肉
长期受到震动或重力压力可能导 致肌肉疲劳、劳损等。
皮肤
辐射可能引发皮肤病、晒伤等。
危害防治的基本原则
识别和评估
了解物理因素的种类、强度和 可能的影响。
控制和减轻
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来降低物 理因素对身体的影响。
培训和教育
提供员工培训,教育他们有关 预防和处理职业性物理风险的 知识。
3
控制辐射
使用合适的辐射屏蔽和防护设备,降低辐射的影响。
职业性物理因素防治的案例分析
噪音控制
在工厂中采取隔音措施和工作时 间调整,有效降低噪音对员工的 危害。
人体工程学
通过调整工作环境和工具,减轻 员工身体的压力和负担。

常见职业危害的类别及防护

常见职业危害的类别及防护

常见职业危害的类别及防护1. 物理因素类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物理因素类职业危害主要包括噪声、震动、辐射、气候等。

针对这些职业危害,可采取以下防护措施:- 噪声:戴耳塞或耳罩;远离噪声来源;安装隔音设备。

- 震动:使用减震器材或黑胶隔振垫;改善工作条件,如增加提供个人护具等。

- 辐射:使用屏蔽设备,如铅板或防护屏;远离辐射源;减少辐射暴露时间。

- 气候:穿戴适宜的防护服装;控制室内温度和湿度;提供充足的饮水和休息时间。

2. 化学因素类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化学因素类职业危害主要包括有毒气体、蒸气、粉尘、溶剂等。

针对这些职业危害,可采取以下防护措施:- 有毒气体和蒸气:保持通风良好;佩戴呼吸器具;避免长时间暴露。

- 粉尘:使用排尘设备,如排尘罩;佩戴口罩或防尘面具;保持工作环境清洁。

- 溶剂:使用低挥发性溶剂;减少接触面积;佩戴个人防护装备。

3. 生物因素类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生物因素类职业危害主要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

针对这些职业危害,可采取以下防护措施:- 细菌、病毒等: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如口罩、手套;定期消毒工作区域;遵循个人卫生习惯。

- 真菌:保持工作环境干燥和清洁;佩戴适当的防护装备,如手套、防护眼镜等;定期检查空气质量。

- 寄生虫:使用虫媒防护装备,如防蚊网、防蜱衣;清理工作区域,避免滋生虫害。

4. 人因因素类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人因因素类职业危害主要包括人体姿势不良、长时间待机、劳动强度过大等。

针对这些职业危害,可采取以下防护措施:- 人体姿势不良:使用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工作台椅;定期休息和做适宜的体操活动;学习正确的工作姿势。

- 长时间待机:定期休息和活动;进行体能训练,增强耐力;分配合理的工作时间。

- 劳动强度过大:采用合理的工作工艺和工具;进行合理的工作安排,避免超负荷工作;关注员工的身体状况。

5. 心理因素类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心理因素类职业危害主要包括工作压力、人际关系不良、工作不满意等。

物理因素职业危害及预防

物理因素职业危害及预防
对重症中暑者,应迅速送入医院进行抢救。
物理因素职业危害及预防
2019/6/23
21
二、高温作业的危害及其防治
5. 高温作业的劳动防护 1.组织措施
(1)加强领导,改善管理,严格遵照国家有关标 准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2)根据气候特点,适当调节夏季高温作业劳动 和休息制度。
物理因素职业危害及预防
2019/6/23
食欲减退
消化不良
胃肠道疾患增多
物理因素职业危害及预防
2019/6/23
13
二、高温作业的危害及其防治
3. 高温作业对人体的影响
(5)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在高位和热辐射作用下,大脑皮层调节中枢的兴奋性增加 ,中枢神经系统运动功能受限制,肌肉工作能力、动作的 准确性、协调性、反应速度及注意力均降低,易发生工伤 事故。
第一节 不良气象条件对人 体的危害及其防治
物理因素职业危害及预防
2019/6/23
5
一、生产环境气象条件及其特点
气温 热辐射
气湿
气流
气压
物理因素职业危害及预防
2019/6/23
6
二、高温作业的危害及其防治
1. 高温环境及高温作业 高温环境:根据环境温度及其和人体热平衡之间的 关系,通常把35℃以上的生活环境和32℃以上的生 产劳动环境作为高温环境。 高温作业:指工作地点有生产性热源,当室外实际 出现本地区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时,工作地点的 气温高于2℃或2℃以上的作业。
(6)对肾脏的影响 高温作业时,大量水份经汗腺排出,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 过率下降,尿量减少,有时达85%~90%。如不及时补充水 分,最终可致肾功能不全,尿中出现蛋白、红细胞等。
物理因素职业危害及预防

物理因素危害与预防

物理因素危害与预防
当人们短时间处于一定的噪声级环境中,会引起听觉 疲劳,产生暂时性听力减退。这种听力减退可能是暂 时的,但如果频繁发生,可能导致永久性听力损伤。 因此,噪声对人体的听觉系统造成的危害是不可忽视 的。
噪声危害与预防
危害:全身性不良反应与疾病
长期接触生产性噪声会引起人体全身性不良反应,甚 至引起疾病。噪声会干扰人体的生理功能,影响心血 管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等多个系统的正常运作 。长期暴露在高噪声环境中,可能导致高血压、心脏 病、消化不良、焦虑抑郁等健康问题。
低温危害与预防
注意饮食调理
在低温环境下,要注意合理调理饮食,以增加身体所需的热量和营 养摄入。可以选择高热量食物,如肉类、坚果、脂肪等,同时还要 保证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以增强免疫力和抵抗寒冷的能力 。此外,要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以防止身体脱水。 以上是关于低温危害与预防的三个要点。通过采取适当的保暖措施 、加强体质锻炼和注意饮食调理,可以有效预防低温环境对身体的 不良影响,保护自身的健康。
- 预防措施: - 加强体检,对患有明显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及
严重急慢性疾病者,禁止从事此类作业; - 加强适应性锻炼,通过适当的锻炼增强身体的适应能力; - 减轻作业人员的劳动和运动量,避免过度劳累; - 供应高糖、含多种维生素并易消化的食物,多饮水,禁饮酒
,以提供足够的能量和营养,增强身体的抵抗力,预防低气压 对身体的不良影响。
预防措施:控噪声危害与预防
预防措施:控制噪声传播途径
除了控制和消除噪声源,还需要控制噪声的传播途径 。可以通过改变工作流程或调整设备的布局,减少噪 声在空气中的传播。例如,可以增加隔音墙、隔音门 等措施,防止噪声向周围环境扩散。此外,还可以在 工作现场设置隔声屏障,将噪声限制在特定区域内。

物理因素危害及其防护

物理因素危害及其防护

物理因素危害及其防护1、噪声危害及其防护噪声的来源是多种多样的,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噪声大体上可以分为三大类:(1)空气动力性噪声:如鼓风机、空压机、汽轮机、风动工具、汽笛等产生的噪声。

(2)机械性噪声:如冲床、球磨机、车床、电锯、滚筒、剪板机、织布机等产生的噪声。

(3)电磁性噪声:如发电机、变压器、电力继电器等电气设备运转时所产生产的噪声。

噪声对人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常有以下几个方面:(1)噪声能损伤人体听觉器官;噪声损害听力的程度与人体接触噪声的时间及其强度有关系。

(2)噪声能引发多种疾病:如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及对人的正常生活都有影响。

其影响程度与噪声强弱、接触时间长短有关系。

控制和预防噪声的危害首先应从消除或控制噪声源和在噪声传播途径上降低噪声强度入手。

对于从声源及传播途径上无法消除或控制的噪声,则需要在噪声接收点进行个体防护。

常用的个体防护办法是:让工人在耳孔里塞上防声棉或佩带防噪耳塞、头盔等防噪声护具,护噪声拒之于人耳之外。

2、电磁辐射的危害及其防护交流电路向周围空间放射电磁能,形成交流电磁场,交变的电磁场以一定速度在空间传播的过程称电磁辐射。

电磁辐射包括非电离辐射和电离辐射两大类。

非电离辐射通常指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线、紫外线等;电离辐射是在通过物质时能引起物质电离的一切辐射的总称,它包括电磁波中的X射线及、、射线等。

(1)非电离辐射对人体的危害有:①无线电。

较强大的无线电波对人体的主要影响是神经衰弱症候群,表现为头昏、失眠多梦、记忆力衰退、心悸、乏力、情绪不稳定等症状。

它对人体影响程度取决于磁场场强、频率、作用时间长短以及作业人员身体状况。

人一旦脱离电磁场作用,其症状将会逐渐缓解以至消除;②微波。

微波对人体危害比中短波严重。

其危害程度同样与场强、距离及照射时间等因素有关。

人体各部组织器官对微波的敏感性不同,其中以眼睛最为敏感,最易受伤害微波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影响也较大。

(优选)物理性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危害及防护

(优选)物理性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危害及防护

二、物理因素相关的职业病
我国列 入法定 《职业 病分类 和目录》 内的和 物理因 素相关 的职业 病
一、职业性眼病 电光性眼炎 白内障(含放射性白内障等) 二、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 噪声聋 爆震聋 三、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 中暑 减压病 高原病 航空病 手臂振动病 激光所致眼(角膜、晶状体、视网膜)损 伤(本次调整新增) 冻伤(本次调整新增)
5. 物理因素对人体的损害效应与物理参数之间不呈直线的相关 关系。 6. 对物理因素所致损伤或疾病的治疗,不需要采用“驱除”或 “排出”的方法,而主要是针对损害的组织器官和病变特点采 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7. 机体在接触物理因素后,大都会产生适应现象。 8. 针对物理因素采取预防措施时不是设法消除这些因素,也不 是将其减少到越低越好,而是设法将这些因素控制在正常范围 内。
电磁辐射及所致的职业病
非电离辐射 电离辐射
电磁辐射及所致的职业病
非电离辐射
1. 射频辐射。如高频感应加热、金属的热处理、金属熔炼、 热轧等,高频设备的辐射源;微波作业,由于电气密闭结构 不严微波能量外泄和辐射向空间辐射的微波能量。对健康的 影响可出现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心血 管系统的变化。
振动及振动病
生产设备、工具产生的振动称为生产性振动。产生振动的机 械有锻造机、冲压机、压缩机、振动筛、送风机、振动传送带、 打夯机等。手臂振动所造成的危害较为严重,主要有锤打工具, 如凿岩机、空气锤等;手持转动工具,如电钻、风钻等;固定 轮转工具如砂轮机等。
振动病分为全身振动和局部振动两种。在生产中手臂振动所 造成的危害较为明显和严重,国家已将手臂振动的局体振动典 型表现为发作性手指发白(白指病)。局部振动病为法定职业病。
噪声及噪声聋

职业危害因素及控制措施

职业危害因素及控制措施

职业危害因素及控制措施职业危害因素指的是工作环境中可能对员工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各种因素。

这些因素包括物理危害、化学危害、生物危害、职业病危害和心理危害。

为了保护员工的身心健康,需要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下面将介绍职业危害因素及其控制措施。

1.物理危害因素:物理危害因素包括噪声、振动、辐射、温度、湿度等。

这些因素可能会导致听觉损伤、眼睛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

为了控制这些危害因素,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声音控制:使用降噪耳塞或耳罩,避免长时间处于高噪音环境中。

-振动控制:采用减振装置和缓冲材料,减少振动对人体的影响。

-辐射控制:采用辐射屏蔽设备,减少辐射对人体的影响。

-温湿度控制:保持适宜的室内温度和湿度,避免过热或过冷。

2.化学危害因素:化学危害因素主要包括有毒气体、有害物质、粉尘等。

这些因素可能会引发中毒、过敏、皮肤病等。

为了控制这些危害因素,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使用个人防护设备:佩戴适当的呼吸器、防护手套、防护面具等个人防护设备。

-隔离措施:将有害物质储存在密封容器中,减少与员工接触的可能性。

-通风控制:采用良好的通风系统,将有毒气体和粉尘排出室外,降低室内浓度。

-健康监护:对接触有害物质的员工进行定期健康检查,早期发现和治疗疾病。

3.生物危害因素:生物危害因素包括病菌、病毒、真菌等。

这些因素可能导致传染病的发生。

为了控制这些危害因素,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个人防护措施:佩戴适当的口罩、手套、防护服等个人防护设备,避免接触到生物危害因素。

-消毒措施:采用适当的消毒剂对工作场所进行消毒,杀灭潜在的生物危害因素。

-健康宣教:加强员工的健康教育,培养正确的个人卫生习惯,降低感染风险。

4.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包括粉尘、有毒物质、放射线等。

这些因素可能会导致职业病的发生。

为了控制这些危害因素,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粉尘控制:采用局部排风设备,减少粉尘的产生和扩散。

-有毒物质控制:替代有毒物质,使用无毒或低毒的替代品。

物理性有害因素的危害及预防

物理性有害因素的危害及预防

物理性有害因素的危害及预防随着现代化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我们所处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物理性有害因素,如噪音、辐射、震动等。

虽然这些有害因素对我们的健康产生不同的影响,但是都有着一定的危害性。

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阐述物理性有害因素的危害以及预防措施。

噪音的危害及预防在工作和生活中,噪音常常伴随着我们。

高噪音水平会影响人的听力,导致听觉损伤。

此外,长期暴露于高噪音环境中,还会对心血管、内分泌、神经和消化系统产生不利影响,导致胆固醇升高、血压升高、睡眠不良、记忆力减退等健康问题的发生。

在工业制造环境中,特别是在噪音持续高于85分贝的情况下,劳动者需要佩戴耳塞或耳罩,以减少对耳朵的损害。

此外,也可以通过加装噪音吸收材料等技术手段来控制噪音水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选择佩戴耳机或降噪耳塞来保护听力,减少噪音的影响。

震动的危害及预防震动是另一种潜在的物理性有害因素。

在振动环境中工作或生活会对人的身体产生持续的负荷。

如瞳孔变小、血压升高、身体变得不稳定等。

长期暴露于振动环境中,会导致手臂神经病、颈椎病等健康问题的发生。

降低震动的方法可以通过改变振动的源头或加装防振设施等来实现。

在驾驶机动车辆时,可以使用悬挂系统更好的缓解振动对身体的影响。

在工业制造环境中,可以通过更优化的工艺和设备来减少振动的产生。

辐射的危害及预防辐射是一种更为复杂的物理因素,这类辐射包括电磁辐射(EMR)和离子辐射。

电磁辐射通常来源于电视、手机等常见的电子设备。

长期暴露于电磁辐射会对大脑、眼睛、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产生不不良的影响。

目前还没有充分的研究证据表明,长期暴露于电磁辐射下的危险性。

离子化辐射是更危险的一种辐射。

此类辐射产生于放射性物质或X射线设备等。

长期暴露于放射性环境下会导致癌症,但目前尚未形成完整的证据链。

使用X射线设备是医疗保健行业中常见的使用辐射的场景。

在这种情况下,医务人员应该注意减少X射线的曝光量,确保医疗保健工作者和患者都受到最少的辐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1
对照组
362
51.2 77.6 13.0
精选课件
31.7 25.5 7.4
28.3 28.3 11.0
33
影响噪声对机体作用的因素
接触时间越长,危害越大
调查2 不同工龄不同声级噪声性耳聋检出率(%)
声级dB (A)
80 85 90 95
~10年 0~1.37 0~1.39 0~1.20 0.25~3.95
合理膳食;
特殊饮料,如高温饮料;
锻炼身体;
……
精选课件
15
防护原则
6. 其他措施
采取正确体位; 合理轮班制度; 工间休息; ……
精选课件
16
噪声
精选课件
17
精选课件
18
噪声
物理学:不同频率、不同强度的声音无规 律地组合成的声音。 卫生学:凡是使人厌烦或不需要的声音。
Noise=Unwanted Sound
(A) (ISO)/%
/%
(A) (ISO)/%
/%
80
0
0
95
29
28
85
10
8
100
41
40
90
21
18
精选课件
30
爆震性耳聋
在某些生产条件下,由于防护不当 或缺乏必要的防护设备,可因强烈爆炸 所产生的冲击波造成急性听觉系统的外 伤,引起听力丧失。
精选课件
31
对工作效率的影响
办公室工作注意力不能集中 影响语言信息交流 影响对警示声音的判断
~20年 0~2.61 0.14~3.84 0.23~3.01 0.95~5.11
~30年 0.18~5.34 0.14~5.35 0.55~6.39 3.81~18.93
100
1.08~5.62 5.36~16.18 12.83~30.43
精选课件
34
噪声危害防护
吸声、消声 隔声、隔振 制定卫生标准 加强个人防护 ……
精选课件
35
噪声危害防护
控制噪声源
选用低噪声设备
声源屏蔽
声源远置
将噪声作业与其它作业分开
……
精选课件
36
噪声危害防护
吸声:
使用吸声材料贴在墙壁及屋顶表面。
精选课件
37
噪声危害防护
消声:
精选课件
38
噪声危害防护
隔声、隔振
精选课件
39
噪声危害防护
制定标准 职业接触限值 测量方法 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分级(噪声) 工业企业职工听力保护规范 职业性噪声聋诊断标准
精选课件
40
精选课件
41
噪声危害防护
使用护耳器: 常用耳塞、耳罩等。
建立制度 加强管理 加强宣传 正确使用 形成习惯
物理因素所致疾病
噪声
噪声聋 GBZ 49-2007 职业性噪声聋诊断标

爆震性耳聋?
精选课件
7
物理因素所致疾病
振动
手传振动 手臂振动病(局部振动病)
全身振动 晕动病(运动病)
精选课件
8
物理因素所致疾病
非电离辐射
电光性眼炎 电光性皮炎 职业性白内障 GBZ 35-2010 职业性白内障诊断标准
视网膜灼伤(红外线、激光) 皮肤癌(紫外线)
1.工程技术措施
采取机械化、自动化作业;
改革工艺过程,如以焊接代替铆焊, 以压铸代替锻造降低噪声;
改善设备,降低危害,如减振、降 噪措施;
阻隔、屏蔽;
……
精选课件
11
防护原则
2. 设计施工阶段的措施
(1)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标准等 进行工程设计和施工; (2)职业病危害预评价 (3)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精选课件
9
物理因素所致疾病
电离辐射
1.外照射急性放射病
2.外照射亚急性放射病*
3.外照射慢性放射病 4.内照射放射病 5.放射性皮肤病
6.放射性肿瘤*
7.放射性骨损伤*
8.放射性甲状腺疾病* 9.放射性性腺疾病* 10.放射复合伤*
11.根据诊断标准可以诊精断选课的件 其他放射性损伤
10
防护原则
精选课件
19
生产性噪声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声音。
按照来源分类:
机械性噪声,如冲压、打磨等;
流体动力性噪声,如空气体积突然 变化发出的声音;
电磁性噪声,如变压器发出的声音。
精选课件
20
轧钢厂
纺织厂
冲压机
精选课件
21
汽笛
精选课件
22
按照噪声性质分类
稳态噪声:声压波动小于3dB 连续噪声
非稳态噪声 间断噪声:
物理因素危害及防护
精选课件
1
概述
精选课件
2
物理因素
➢异常气象条件:如气温、气压等
➢噪声、次声、超声等
➢振动 ➢非电离辐射:如紫外线、可见光、
红外线、微波、射频辐射 ➢电离辐射:如X线、γ射线
➢……
精选课件
3
主要特点
在自然界中多有存在; 每一种物理因素都具有特定的物理参数; 工作场所存在的物理因素有明确的来源;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的强度一般不均匀; 物理因素所致伤害或疾病的治疗不能采取 “驱除”或“排出”有害因素的方法。
精选课件
12
防护原则
3.管理措施
立法;
建立标准;
制定规范;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加强监督;
……
精选课件
13
防护原则
4. 使用个体防护用品
防护服、防护鞋、帽等; 防护眼镜、面罩; 耳塞、耳罩; 皮肤防护用品; ……
精选课件
14
防护原则
5. 卫生保健措施
职业场所健康促进
建立卫生制度;
培养良好卫生习惯;
精选课件
25
对听觉系统的影响
噪声性耳聋
是法定职业病
是人们在工作过程中,由于长期接触 噪声而发生的一种进行性的感音性听 觉损伤。
精选课件
26
精选课件
27
高频听力随时听力曲线
精选课件
28
噪声性耳聋听力曲线
精选课件
29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工作40 年后噪声性耳聋发病率
噪声/dB 国际统计 美国统计 噪声/dB 国际统计 美国统计
脉冲噪声:突然爆发又很快消失,持续时间 0.5s,间隔时间 1s,声压有效值变化> 40dB的噪声。
精选课件
23
噪声作业
存在有损听力、有害健康或有其他危害 的声音,且8h/日或40h/周噪声暴露等效声 级≥80 dB(A)的作业。
精选课件
24
对人体影响
听觉系统
神经系统 心血管系统 消化系统 工作效率
精选课件
4
物理因素所致疾病
气温
高气温-中暑 GBZ 41-2002 职业中暑诊断标准
低气温-冻伤 冻僵
精选课件
5
物理因素所致疾病
气压
低气压 高原病(高山病) GBZ 92-2008 职业性高原病诊断标准 航空病 GBZ 93-2010 职业性航空病诊断标准
高气压 减压病(潜函病) GBZ 24-2006 职精选业课件性减压病诊断标准 6
精选课件
32
影响噪声对机体作用的因素
噪声强度大、频率高则危害大
接触不同噪声级主诉症状检出率(%)
组别dB (A) 检查人数
耳鸣
耳聋 神衰综合征
80
526
28.3
14.8
16.2
85
575
35.7
12.5
20.8
90
689
27.6
16.0
20.8
95
465
42.2
28.8
20.8
100
416
1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