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歌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_饶卫民.pdf
情感视角下中英诗歌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情感视角下中英诗歌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https://img.taocdn.com/s3/m/30a41000783e0912a2162af4.png)
翻译 ,
即将 一 种 语 言 所 表 达 的含 义 用 另 一 种 语 言 杀
达 出来 的过 程 。随着 经济全 球化程 度 的不 断加深 ,文
全球化 也随 之成为一 种主要 趋势 。习近平 也在 十九大抓
(a) He was beyond his power to sign such a con— tract.他 无权签这项合 同。
tract (abn)d 主its 语ap转pe化nd为ice宾s 语be :unSahbolue ldt oa lb eo rf uplafirltl eodf othwe inCgo nto— 情感视角下 中英诗歌
tshpeo nfasiublit liotife os nteh upsa rctyau,sthede .b由re于ac一hin方g 过par失ty ,sh致al 使be不ar 能th履e r行e—
在否定词的使用上 ,而且体现 在不 同的否定结构 中。 英汉 句子差异 很大 :英语句 子 的重 心在前 ,而 中文
句子 的关键在后 。 中文 长句喜欢 最后做 总结 ,也 就意 味
究中英 文诗歌在翻译过程 中的可译 性与不可译 性。 【关键词】诗歌 ;情感 ;可译 性 与不 可译性 ;翻译 策 略 : 文 化意象
是诗 歌作者 情感 的产物 。在 诗歌 翻译过 程 中 ,追 求完
完全不 知道 你方的计划。
对等 是无法 实现 的 ,其 翻译 只有 从文化 差异 出发 ,考 琏
口 结语
商务英 语合 同的翻译 是一项 具有创新 性 的工 作 ,因 为 国际 商务活 动 日益频 繁 ,商务 英语合 同的语 言特征及 翻译技 巧也需不 断更新 。商务英 语合 同的翻译也 具有专
也谈诗之可译与不可译
![也谈诗之可译与不可译](https://img.taocdn.com/s3/m/fb9d41cdd15abe23482f4d37.png)
也谈诗之可译与不可译[摘要]在中国翻译史上,有关诗可译与不可译的争论可谓由来已久。
双方各持异词,都有各自的道理。
文章认为,“诗言志”,这是诗的主要方面,所以诗是可译的。
[关键词]诗可译不可译诗言志翻译文学的极致。
有关诗之可译与不可译的争论在中国译学史上可谓由来已久。
双方观点自然各有其道理。
诚然,在翻译诗的过程中,由于语言形式和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影响,译出的诗中必然有所缺失,但总体上来看,原诗中的大部分信息、意境、思想和美在译文中是可以再现的,所以我认为诗还是可译的。
一、诗可译胡怀琛先生早在1914年出版的他的《海天诗话》中就对诗歌的可译与不可译问题有这样的论述:“欧西之诗,设思措词,别是一境。
译而求之,失其神矣,然能文者,撷取其意,锻炼而出之,使合乎吾诗范围,亦吟坛之创格,而诗学之别载也。
如苏曼殊之《文学因缘》、《潮音》,马君武之《新文学》,皆为世所称道。
” “或谓文学不可译,此言未必尽然。
文学有可译者,有不可译者。
能文者善于翦裁锻炼,未为不可译。
”从以上所引两段文字中可以看出胡怀琛先生虽然承认译诗过程中会有所“失”,但他认为“能文者”则能译出好的诗来,对于诗的可译性,他的态度是肯定的。
闻一多先生也认为诗可译,并以译诗见长,而且提出了“以诗译诗”的主张。
译诗介于两种文化、两种语言之间,能找到完全对等的表达,那几乎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然而,由于人类的生理、心理有一些基本的共通性,基本的需求是相同的,人情事理有相似的推演,所以人类可以学习到任何族群的语言,也可以从一个族群的推理转译到另一个族群的推理,同时分析两者之间的异同。
这是“可译”的最主要原因。
其实,诗歌翻译这种现象既然存在,译本广为流传且能为大部分读者接受,这本身也证明诗歌翻译是可行的。
二、诗不可译及对此的反驳关于诗不可译,持这种观点的人也大有人在。
林语堂先生说,“译者或顾其义而忘其神,或得其神而忘其体,决不能把文义、文神、文气、文体及声音之美完全同时译出……”朱光潜先生说,“有些文学作品根本不可翻译,尤其是诗(说诗可翻译的人大概不懂诗)。
翻译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
![翻译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https://img.taocdn.com/s3/m/b020c10003d8ce2f006623ae.png)
夜 麦克司•威伯 作 郭沫若 译 愈近黄昏, 暗愈暗, 静愈静, 每刻每分, 已入夜境。 青
衣
郭以译意为主,是传神 派的译法,其特色是: (1)靠近中国传统诗体 (三言夹四言); (2)押韵较工; (3)用语较归化,语意 显豁,自成一首诗; 然而从语音、语法、 语义三方面衡量则颇 不惬人意。
(二)语言的共性
不同地区、国家,有各自的语言。各种语言千变万化,在 发音、书写、语法等方面各不相同。但总有一些相同或相似 之处。如表达思想的最小单位是句子,每个句子往往是由主 语、谓语以及宾语、定语、状语所组成。这就是语言的共性。
(范仲英《实用翻译教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189)
例如,“敌人”与“歼灭”两个概念在同一情景和 逻辑范畴中,英语和汉语都表现为相同的句子形 式。 a drop in the ocean 沧海一粟 The enemy were wiped out. 敌人被歼灭了。 (陈永娣.浅谈英语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A].枣 庄学院学报.2008)
青 衣
●全可译因素:标题、作者姓名 ●不可译因素:fainter, dimmer, stiller三个词都以 |ә|音结尾,表达了一种单调的模模糊糊的象征着 机械渐进过程的东西,汉语中实难从声音方面描 摹出来,因此|ә|不可译。 ●小半可译因素:“now night" 中的"now"用得十分 机智,它可以指“现在”,也可以表示一种突然 发现的心情,一种结论性的东西,或是一种感叹 式的东西。上面一行拖得很长,一个过程在缓慢 单调中进行,而”now"一出,似乎一切戛然而止, 上下衔接,天衣无缝。所以要把其含义全译出或 大半译出是不可能的,只能译出一小部 青
3、音译法
诗歌的可译与不可译新解
![诗歌的可译与不可译新解](https://img.taocdn.com/s3/m/d69012c789eb172ded63b7be.png)
第19卷第1期2006年1月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JOURNAL OF N I N G BO UN I V ERSI TY (L I B ERAL ARTS E D I TI O N ) Vol .19No .1Jan . 2006诗歌的可译与不可译新解钱志富(宁波大学外语学院,浙江宁波315211)摘要:文章从意境论出发论述了诗歌作品的可译与不可译。
认为诗歌意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文学意境和音乐意境。
诗歌中的文学意境是可译的,而音乐意境则是不可译的。
关键词:诗歌;文学意境;音乐意境;可译性;不可译性中图分类号:I 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124(2006)01-0041-07 收稿日期:2004-06-16 作者简介:钱志富,男,宁波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博士。
诗歌究竟可译不可译,诗歌究竟应该怎样译,这是翻译界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
当然也是翻译界必须正视和想办法解决的最大的理论问题。
本文准备从意境理论出发主要阐述以下三个问题,即:(一)诗歌是可译的,因为诗歌是文学的一种,诗歌的文学意境可译;(二)诗歌又是不可译的,因为诗歌有音乐意境,诗歌的音乐意境具有抗译性、抗转换性;(三)翻译家在翻译实践中可大胆进行诗歌文学意境的翻译,针对诗歌的音乐意境,翻译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进行处理,既可以讲求译作与原作的相似性,形似说也罢,神似说也吧,可以尽情发挥,也可以完全抛开形似说、神似说,重铸音乐意境,只要他译出来的是一首诗就行了。
一、诗歌的可译性诗歌无论怎样说也是文学的一种,具有文学意境,这是无容辩驳的事实,无论多么艰深和艰涩的诗歌总可以有自己的一种或多种译本。
例如,西方现代主义的诗歌很难读,也很难懂,然而经过数代诗歌翻译家的努力,我们已经有了不少较好的译本。
从西方象征主义、意象派到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等各种流派的诗歌作品都有了较好的译本。
而且有的译本给我们的审美快感较之原作也并不算差。
论翻译中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论翻译中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https://img.taocdn.com/s3/m/7099da2a192e45361066f5c2.png)
摘
要: 可译性 和不可译性一 直以来都是翻译研究领域 争论 不休 的问题。“ 可译性” 是指“ 两种不同的语言、 文
字之 间, 通过 翻译, 将源语文本或单位用‘ 一种语 言表 达 出来, 另外 实现 使用 两种不 同语言 的人群 对 同一事物的 理
解。 “ ” 不可译性 ” 则指“ 一种源语 文本 或单位不能翻译成另一种语 言或单位 , 实现 不 了两种不 同语 言的人群之 间的 沟通和理解 。 然而 , ”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译者的不懈努 力, 不可译渐 渐变成 了可译 。本文 简单地讨论 了翻译的可译
语 言之 间的差距 , 而是读 者对象 各 自的文 化和 次文化 之 间 的差 距 。 由于 人类语 言 与文化 之 间又存 在 着一 定 程度 上 ” 的差异 , 正是不 同语言之 间 以及 以不 同语 言为 载体 的文 也
和语 言的共 性构成 了语 言的可译 性 。各种 人 、 民族 的差 各 异, 文化价值的不同, 尤其是不 同浓郁 的民族文化特色造
语 言的人 群之 间 的沟通 和理 解 。 可译 性 包 含的 是对 语 言 ”
共 性的关 注 , 不可译 性 则 包含 着 对语 言特 殊性 的 认 同 ; 不
T a g f n sh a o lu hofo e’ e d
笑掉牙齿
( ) 言 的不可译性 二 语
奈 达 曾 经 说 过 “ 译 理 论 家 习 惯 于从 译 出语 和 泽 入 语 翻
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夺 ・ ・ 毒 孛 串 夺 孛 夺 孛 幸 牛 夺 夺 { 夺 夺 夺 夺 牛 夺 夺 夺 夺 孛 夺 夺 ・ ・ 夺 孛 夺 夺 夺 夺 夺 夺 夺 夺 夺 - ・ ・ 4 夺
试论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试论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https://img.taocdn.com/s3/m/41c2255b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8a.png)
试论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王巅华
【期刊名称】《东方论坛》
【年(卷),期】2002(000)006
【摘要】翻译的可译性、不可译性取决于翻译过程中语言之间的"对等语"的存在与否.这个对等语从理论翻译角度来看是存在的,而从具体翻译实践角度就分三个层次:即认知表达层次是可译的;文化层次是部分可译的;艺术层次为不可译.之所以这样分层是基于翻译中对等语所要达到在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心目中产生同样的审美意境的交际效果的理论原则.
【总页数】3页(P64-66)
【作者】王巅华
【作者单位】华东理工大学,上海,20023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
【相关文献】
1.双关翻译中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以及双关翻译方法 [J], 安文婧
2.试论翻译中的不可译性 [J], 施锦芳;郑军荣;毛怡旸
3.从《林纾的翻译》看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J], 闻华
4.试论翻译的不可译性 [J], 王若兰
5.文化差异与不可译性文化差异与语言翻译的不可译性 [J], 李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诗歌文学:可译与不可译
![诗歌文学:可译与不可译](https://img.taocdn.com/s3/m/568a2ace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1d.png)
诗歌⽂学:可译与不可译在欧洲,少数⼈认为诗歌是不能翻译的:(1)意⼤利作家(如埃科)所引⽤的熟语—译者即背叛者(traduttore, traditore. A translator is a traitor)(2)意⼤利克罗齐《美学》的论点:与这个道理相关的⼀个道理是翻译的不可能性:如果翻译冒充可以改造某⼀表现品为另⼀表现品,如移瓶注酒那样,那是不可能的。
在已⽤审美的办法创作成的东西上⾯,我们如果再加⼯,就只能⽤逻辑的办法;我们不能把已具审美形式的东西化成另⼀个仍是审美的形式。
每⼀个翻译其实不外乎(⼀)减少剥损,以及(⼆)取原⽂摆在熔炉⾥,和所谓翻译者亲⾝的印象融合起来,创造⼀个新的表现品。
就第⼀个情形说,表现品始终还是原⽂的那⼀个,翻译既有⼏分⽋缺,就不是真正的表现品;就第⼆个情形说,表现品确有两个,但是两个内容不同。
‘不是忠实⽽丑,就是不忠实⽽美’这⼀句谚语可以见出每个翻译者所必感到的两难之境。
⾮审美的翻译,例如字对字的翻译,或是义译,对于原⽂都仅能算注疏。
(3)约翰逊:诗实在是不能译的;所以唯有诗⼈能保留⽂字的佳妙。
倘若我们能够在译本中寻找原作品的妙处,我们可以不必费神去学习他国的⽂字了。
因为诗的美妙除在本国的原著外,决不能被别国保留着,但是我们能够研究这⽂字⽽领会诗的好处。
‘You may translate books of science exactly. You may also translate history, in so far as it is not embellished with oratory, which is poetical. Poetry, indeed, cannot be translated; and, therefore, it is the poets that preserve the languages; for we would not be at the trouble to learn a language, if we could have all that is written in it just as well in a translation. But as the beauties of poetry cannot be preserved in any language except that in which it was originally written, we learn the language.’ Johnson to Boswell, Life of Johnson(4)德莱顿《奥维德书信集》译序中引⽤的邓汉姆的评论—诗具有⼀种微妙的精神,当你把它从⼀种语⾔移⼊另⼀种语⾔的时候,那种精神就会完全消失。
诗歌可译不可译
![诗歌可译不可译](https://img.taocdn.com/s3/m/7b46752f43323968011c92ca.png)
• 4,翻译理论多面开花,百家争鸣。黄杲忻在他的 《坎特伯雷故事》的序中就他翻译的理念说:现 代汉语中,节奏以“顿”为单位,一个顿大多由 两三个汉字组成,与英语中由两三个音节构成的 音步在长度上和容量上大致相当。因此可以要求 在“以顿代步”及复制原作的韵式的同时,适当 掌握诗行中的字数,使之于原作中的音节数相应, 从而译诗的格律在书面上突现出来,把“以顿代 步”再往前推进一步,不仅使顿数于音节对应, 而且兼顾字数。 • 另外还有多元互补论、许渊冲的三美论竞赛论等 等。
第三阶段(1949-1966)
• 这17年外国文学翻译在中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 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 成熟主要指两个特点: 1,这个阶段出版的翻译诗歌的高质量和多数量。 2,有了成熟的翻译理论。不论是在内容还是在 形式上,有了成熟的 “音顿”理论,以卞之琳为代表。
第四阶段,文革以后。
• 文革结束随着改革开放,英文诗歌翻译这个事业 进入了一个新的繁荣阶段。这个阶段有四个显著 的特点。 • 1,译诗的选择丰富多样。之前的译诗大都局限于 拜伦、雪莱、济慈等一些大诗人,而对其他诗人 关注不多; • 2,在这个阶段,翻译已经开始上升为一个学科, 一门艺术,诗歌翻译在中国文学翻译界赢得了越 来越高的地位。可以从杂志书刊上出版发表的各 种学术论文上得到见证; • 3,诗歌翻译一般都是在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 他们都认为,诗这种东西是不能译的。理由很简 单:诗歌的神韵、意境,或说的通俗些,它的味 道,即诗歌之所以为诗的东西,在很大程度上有 机地融化在诗人写诗时使用的语言之中,这是无 法通过另一种语言来表达的。构成诗歌的原料是 文字。诗是表现得最集中,最精练的文字,诗之 所以为诗正是通过它的文字。即使译者准确无误 第体会了诗人的意思并且把它充分地表达出来, 就是说,一切都明了,但读者并不能因此而得到 读原诗时的得到的享受。
论诗歌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论诗歌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https://img.taocdn.com/s3/m/ba97f200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cc.png)
论诗歌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饶卫民【摘要】文章通过分析诗歌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探讨了诗歌可译与不可译的关系,指出在二者具有相对性的前提下,译者应不断丰富诗歌翻译的方法和策略,降低不可译性,更好地进行诗歌翻译。
%The thesis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anslatability and untranslatability of poet- ry through analysis the two types of factors influences the poetry translating. Also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the relativity is the key of the question. So with the translatability and untranslatability in mind, the translators should enrich methods and strategies in poetry translating in order to get the ideal result.【期刊名称】《安顺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14)006【总页数】3页(P27-29)【关键词】诗歌翻译;可译性;不可译性【作者】饶卫民【作者单位】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州350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59诗歌翻译是常见的文学翻译类别之一,诗歌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也一直是译界讨论的热点话题。
有鉴于此,本文拟从剖析诗歌翻译的可译性因素与不可译性因素入手,对诗歌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进行探讨,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以期为诗歌翻译提供适当的策略和支持。
翻译理论认为诗歌作品可以翻译,具有可译性的原因主要有:人类不同民族的生活和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共通之处,于是不同民族的语言和文化交流具备了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就成为了可译性的基础。
再论诗歌“译可译,非常译”
![再论诗歌“译可译,非常译”](https://img.taocdn.com/s3/m/a5bfbe290912a216147929f7.png)
摘要:本文撇开历来“可译”论和“不可译”论之争,试以中英文两首诗歌为例再次论证诗歌“译可译,非常译”之说,发现大量的诗歌翻译实践表明“诗歌不可译”的观点有失偏颇。
作为译者,首先是要加强中英文语言和文化修养,提高自己的文学素质和功底,从而弘扬文化、促进世界文学和文化共享、促进世界文学和文化多元化。
关键词:诗歌可译性不可译性叶芝陶渊明诗歌是最古老的、特殊的文学形式,是时代、历史和文化积淀的结晶,中西概莫能外。
诗歌不仅包容了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以最精炼、最智慧的语言形式,将现实与理想、时间与空间、情感与理智、情趣与境界融为一体。
然而正是由于诗歌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诗歌的可译性一直是有争议、难以定论的问题。
关于诗歌的可译性,争议由来已久。
在翻译领域中,特别是在诗歌翻译方面,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争论一直存在。
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一直是可译论者与不可译论者争论的焦点所在。
一、“不可译”论简要回顾说诗歌不可译,不无道理。
但它并非主张不要译诗,而是强调诗歌结构的特殊性,因为“诗歌作为一个艺术完整体是无法肢解的,不可用其他形式替代,更不可用散文解释来替代”。
二、“可译性”再论我们认为,人类的思维、语言和生活等方面有共性,中西语言文化也有共性,这是诗歌可译的基础。
译诗的存在本身就表明诗歌具有可译性。
诗歌不仅是有意义的,而且其意义也是可以移译的,虽然完美的诗译不是人力所及,但通过对原诗意义的再创造,译诗完全可以成为文学的重要部分。
诗歌意义的多元性和不确定性不是给翻译设置了障碍,而是给翻译开了绿灯。
诗歌的可译性是以意义的确定性为基础,又是以其不确定性为归旨的。
在诗歌的可译性上,刘重德先生指出,诗歌的可译性体现在:“第一,人互相之间存在着大同。
例如,无论哪个民族,都有共同的逻辑推理思维能力,共同地表达喜怒哀乐爱恶欲的感情,共同的大自然、世界和宇宙。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心有灵犀一点通。
诗可理解,诗可欣赏,诗可互译。
诗歌的可译性
![诗歌的可译性](https://img.taocdn.com/s3/m/f5f6a7d933d4b14e8524688c.png)
浅谈诗歌的可译性摘要: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由于它在形式上有一定的特殊性,加上各国语言文化的差异性,在诗歌翻译这一领域可译与不可译的争论始终存在着。
笔者认为,诗歌并不是完全不能被翻译的。
本文就诗歌中存在的可译性因素及翻译诗歌的方法进行简单阐述。
关键词:诗歌;翻译;方法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0-0220-01诗歌是一种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形式,是一种抒情言志的的文学体裁。
它不仅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和思想,同时也肩负着一个与众不同的文学任务——即用高度凝练的语言传达给读者们一种高于一般生活的文学精神。
所以,诗歌的语言,一般都被要求为精练、有节奏、有韵律,分行排列。
那么同样,诗歌的翻译过程同样要求以近乎完美的艺术形式充分传达原作者原作品的思想感情。
古往今来,各国诗人在诗坛上都创作过许多出色的作品。
中国杰出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等自不待言,外国的如英国诗人拜伦、雪莱;法国诗人雨果、波特莱尔;德国诗人歌德、海涅;俄国诗人普希金、莱蒙托夫等等。
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语言能力,结合各自国家的语言特色,并揉进自身所属国家的本土文化,创造出了许多杰出的诗作。
但由于对语言的认知程度有限,各国读者们接触到他国诗歌的途径大多是通过译作。
这时便会产生一个问题,由于诗歌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文学体裁,译者到底应该用怎样的方式翻译才算完美呢?诗歌的翻译并非易事,它不仅要求译文能使读者“知之、好之、乐之”,而且需要尽量符合原文的“音美、意美、形美”。
但由于诗歌在形式上的特殊性以及各国语言文化的差异等等因素,很多学者主观上认为诗歌是不可译的。
英国诗人鲍斯威尔(j boswell)就认为:“译诗只能是拙劣的模仿。
”我国的著名散文家、诗人、翻译家周作人说:“诗是不可译的,只有原本是一首诗,其他的任何译文都是私塾老师讲《唐诗》的解释罢了。
”著名翻译家王以铸在《论诗之不可译》中这样说过:“我认为诗这东西不能译,理由很简单,诗歌的神韵,意境,或者说得通俗点,它的味道,即诗之所以为诗,在很大程度上有机地融化在诗人写诗时的语言之中,这是无法通过另一种语言(方言)来表达的。
诗歌翻译的不可译性
![诗歌翻译的不可译性](https://img.taocdn.com/s3/m/837dc5ee89eb172ded63b785.png)
诗歌翻译的不可译性作者:康煜旻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年第11期摘要:古今中外,致力于诗歌翻译的译者不在少数,但是正如英国诗人雪莱所言:“译诗是徒劳的,把一个诗人的创作从一种语言译成另一种语言,犹如把一朵紫罗兰投入坩埚,企图由此探索它的色泽和香味的构造原理,其为不智也。
”关键词:诗歌翻译;形似与神似;不可译性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2-0031-01一、诗歌翻译中的“形”与“神”诗歌是一国文学作品的精髓,不同时期的诗歌反映了当时不同的社会现实与历史文化的变迁。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需要译者尽可能地发挥语言优势,将本国与他国的文化精髓译为交流双方所通晓的文字,彼此互通有无、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然而,诗歌创作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同时也掺杂了诗人在特定时期的个人情感和特定的价值观。
因此,诗歌翻译具有一定的难度。
在诗歌翻译中,我们既要重视译作同原作的形似,也要注重它们之间的神似。
形、神结合才是诗歌翻译的最高境界。
二、诗歌翻译的不可译性众所周知,英语属印欧语系,汉语属汉藏语系。
然而,语系的不同决定了两种语言在语音系统、文字结构和修辞方法等方面的差异,从而使我们无法从这两种不同的语言中找到彼此的对等语。
因此,在英汉互译的过程中,由于无法将原语翻译成译入语而造成的一定程度上意义的损失,称为“不可译性”。
这种不可译性在诗歌翻译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具体而言,诗歌翻译的“不可译”存在于下述几种情况:(一)典故不可译典故是一国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唐朝诗人李商隐的《锦瑟》就大量应用了典故。
如文: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首诗是李商隐的晚年回忆之作,诗意朦胧,却为后人所传颂。
此诗看似咏物,实则借物咏情。
诗人运用了典故(庄周梦蝶)、比兴(珠、玉)、象征(蝴蝶、杜鹃)的手法,创造出明朗清丽、幽婉哀怆的艺术意境。
从可译性和不可译性角度看中国古诗词的英译
![从可译性和不可译性角度看中国古诗词的英译](https://img.taocdn.com/s3/m/cf0a561fee06eff9aef807f1.png)
从可译性和不可译性角度看中国古诗词的英译作者:丁媛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22期摘要: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不是泛指两种语言之间能否相互传译的问题,而是译文确切性的程度问题。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是一个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概念,它们虽对立却统一,因为它们同时存在于一个文本,都体现着语言的基本功能,并且一直在变化发展着。
本文从可译性和不可译性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古诗词英译过程中由于语言差异,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造成的障碍。
认为不可译性通过再创造可以转化为可译性。
关键词:可译性;不可译性;古诗词;翻译作者简介:丁媛(1983-),;女,西安人,助教,西安外国语大学硕士在读,专业: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工作单位: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外语系,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I0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2-0123-01一、翻译中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德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家卡尔·威廉·冯·洪堡在对语言本质特性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以一种辩证的观点对翻译问题进行了阐述。
他将语言视为两个方面的统一:既将语言视为一个系统,同时又将语言视为一个具体操作过程,即语言既有共性也有个性。
根据这种语言观,他提出了著名的语言的不可译性和可译性的二元理论。
洪堡从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出发,将语言与世界观相联系。
正是由于不同民族所具有的形态各异的世界观,才造成各种语言之间的实质性差异,而这种语言的实质性差异又导致不同语言之间的不可译性,即人类语言之间是没有共性的,这是支配人类语言的法则。
因此,原作与译作之间自然不会存在可能进行翻译的融合关系,两者之间必定存在本质的区别。
我们可以看出不可译性是洪堡将语言系统视为交际的符号工具而得出的结论,是以一种相对的观点得出的结论。
与此同时,他也注意到具体言语中静止的和动态的因素的相互作用,语言之间既有个性也有共性,因此所有语言又都是可译的。
探究诗歌翻译的可行性和不可译性
![探究诗歌翻译的可行性和不可译性](https://img.taocdn.com/s3/m/3f671717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20.png)
教育知识观点探究诗歌翻译的可行性和不可译性何鹏诗歌是文学体裁中重要的一种,它是形式和内容高度融合的一种文学样式。
诗人通过精妙地使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是文学体裁中最凝练的一种。
对诗歌的翻译,文学界一直存在可译和不可译两种声音,笔者以为两者不是完全对立的关系,不存在矛盾和冲突,随着世界文化的不断发展和融合,诗歌翻译形式、内容以及理论也在不断的丰富发展,并为翻译界的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1 诗歌翻译的可行性《毛诗-大序》记载:“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南宋严羽《沧浪诗话》云:“诗者,吟咏性情也”。
无论是唐诗宋词为代表的中国古典诗歌,还是希腊萨福《给所爱》、埃利蒂斯《夏天的躯体》、罗马维吉尔《牧歌》、英国莎士比亚《既然是铁石、大地、无边的海洋》为代表的西方诗歌,诗歌在传情言志的功能性语言表达上都是一致的,因此,客观上来讲,作为一种文学样式,诗歌的翻译是可以跨域国界和文化,使作者与不同区域的读者产生情感上共鸣的。
乔治·穆南(George Mounin)是法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和西方翻译理论家,其翻译思想在法国乃至整个西方翻译理论界具有重大影响,被视为“法国翻译语言学理论的创始人和重要代表”。
他的代表作《翻译的理论问题》以翻译为研究对象,将翻译纳入到科学研究的范畴,并被法国教育界和学术界认可,为翻译研究登入科学研究的大雅之堂打开了通道。
他认为:(1)翻译是可行的,但存在着一定限度。
(2)翻译的可以性存在于其限度之中,而其限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从理论上说明了译本不断更新的必要性,也从实践上向我们更大限度地接近原文,追求译文质量的不断提高提出了客观的要求。
按着乔治·穆南对翻译工作的阐述,诗歌翻译的可行性同样是存在的,只要在“限度中”,诗歌翻译就可以追求在“形、意、韵”最大限度地接近原文,并且没有止境。
在诗歌翻译过程中,“韵律”翻译既是关键点,也是难点。
没有韵律的诗歌是苍白的,与其他文学样式翻译不同,诗歌翻译不仅讲究内容的一致,更关注诗韵步调的统一,传统的硬译往往不能准确传递原作的精神内涵。
诗歌可译不可译
![诗歌可译不可译](https://img.taocdn.com/s3/m/7b46752f43323968011c92ca.png)
• 4,翻译理论多面开花,百家争鸣。黄杲忻在他的 《坎特伯雷故事》的序中就他翻译的理念说:现 代汉语中,节奏以“顿”为单位,一个顿大多由 两三个汉字组成,与英语中由两三个音节构成的 音步在长度上和容量上大致相当。因此可以要求 在“以顿代步”及复制原作的韵式的同时,适当 掌握诗行中的字数,使之于原作中的音节数相应, 从而译诗的格律在书面上突现出来,把“以顿代 步”再往前推进一步,不仅使顿数于音节对应, 而且兼顾字数。 • 另外还有多元互补论、但情感种种不同 的变化,是人类所共有的,而语言的形式,却是 各不相同的。一种语言的某一单字的机能与另一 种语言中相当的一个单字的机能,决不完全密合。 因此,在一种语言里,用什么方式或用什么字所 表示某种感情,换到另一种语言中能直译固然很 好,如果不能,便把它的方式变换,或增损,或 变更,也未尝不可。 • 就文化来说,诗歌之所以可译是因为诗歌是人类 文化活动的一部分。虽然各种文化和语言都各不 相同,人类的活动有共通之处。 而且,大量的翻 译实践的证明,诗歌并不是完全不可翻译的。
•
2.文化方面。相比较而言,这方面给诗歌翻译带来的困 难要小些。随着不同语言之间交流的增多,这方面的困难 会越来越少。而且至少通过作注解的方式,可以把原诗的 意义传达。当然,是不是翻译,就各说各有理了。 1)生态和地区 不同地区的人们对季节、气候等相关的现象或物种有不 同的认识。比如,因为地理因素的缘故,中国人头脑中的 西风和英国人头脑中的西风就不一样。前者被认为寒冷残 酷,而后者被视作温暖轻柔。 2)物质文化。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之间物质文明之间 的差别也给翻译带来了困难。 3)社会和宗教文化。在社会结构,社会概念,社会习俗 和宗教概念方面的差异常给翻译带来难以想像的困难。
• 总的来说,诗歌翻译有诸多困难。诗歌, 作为文学中的文学,和其他文学体裁的不 同之处在于它极大的依赖于各自语言的精 妙的特点和风格。当原诗的外在的语言层 次的形式被改变之后,内在的美便也随之 不在。因此,诗歌确实具有不可翻译性。
翻译论文—论诗歌的不可译性
![翻译论文—论诗歌的不可译性](https://img.taocdn.com/s3/m/535b5003bed5b9f3f90f1c41.png)
论诗歌的不可译性吴斐(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师范)10801班湖北 434023)摘要:谈到诗歌翻译的“可译与不可译”,不同的译者持有不同的观点。
美国诗人Robert Frost 认为诗是翻译中漏掉的部分。
而本文将从世界上所有诗人的共同语言——感觉出发,来追寻诗歌不可译性的根源。
总所周知,绝对忠实于原作的译文是不存在的,具体来说,对于诗歌翻译,纯粹的意义相对容易表达,而与意义和语言形式都有联系的情感、修辞与风格则常常使译者束手无策,而后者正好是一首诗歌的灵魂之所在。
因此,本文将从诗歌的外在形态——形美、音美和意义情感两方面进行分别阐述诗歌的不可译性。
关键字:诗歌翻译、可译与不可译、感觉、外在形态—形美和音美、意义情感一、引言诗歌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它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具有独特的形式和内涵。
同时,作为一种艺术美的特殊存在,是个不仅是客观事物的再现,而且是诗人在“万能规律”之上苦苦思索而创造出来的独属于自己的东西,它是诗人内心孤独的产物。
因此,诗歌同其他文体,如政府公文,学术论文等相比,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可概括为:第一,高度集中、概括的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同时,正如埃利蒂斯说:“世界上所有诗人的共同语言是感觉”,我们不妨将诗歌中诗人所要表达的感觉,诗人所要抒发的感情作为一首诗歌的灵魂之所在。
因此,诗歌是否可译将与翻译能否准确的表达原诗的灵魂,即感觉、感情息息相关。
二、诗歌的不可译性众所周知,由于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绝对忠实于原作的译文是不存在的。
具体来说,语言的扞格,文化的差异,译者与作者在社会时代、民族心理、知识架构、写作风格等方面的距离,决定了翻译实践不可能产生绝对忠实的译文。
而翻译的求“信”或求“似”中,“似”的内容大致包括思想、情感、修辞、风格等方面。
其中思想内容的“似”以至准确是对翻译最基本的要求,同时也较容易做到,但情感、修辞与风格,求“似”已不易,完全的对等几乎是一个难以企及的梦想。
论英译中国诗歌的可译性限度
![论英译中国诗歌的可译性限度](https://img.taocdn.com/s3/m/f70188a4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76.png)
论英译中国诗歌的可译性限度
凌春花
【期刊名称】《嘉应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5(023)001
【摘要】翻译实践表明,译文和原文之间始终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距离.从翻译学角度来看,诗歌是可译性最小的一种文学形式.本文试从诗歌的三要素:音美、形美、意美对英译诗歌的可译性限度进行探讨,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总页数】4页(P123-126)
【作者】凌春花
【作者单位】嘉应学院,大学英语部,广东,梅州,5140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中国诗歌典籍英译语言特征的历时性考察——以《诗经》三个英译本为例 [J], 高博
2.翻译美学视角下古诗歌“三美”英译的可译性限度——以《春晓》的三个英译本为例 [J], 邓玉华
3.中国诗歌翻译的创造性叛逆与可译性限度 [J], 孙梦璐
4.关于中国诗歌典籍英译标准的思考r——以《诗经》英译为例 [J], 张蕾
5.中国诗歌典籍的英译分析——评《中国诗歌典籍英译散论》 [J], 许伟丽;刘杰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卷第6期安顺学院学报Vol.14 No.62012年12月JOURNALOFANSHUNUNIVERSITY论诗歌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饶卫民(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350003)摘 要:文章通过分析诗歌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探讨了诗歌可译与不可译的关系,指 出在二者具有相对性的前提下,译者应不断丰富诗歌翻译的方法和策略,降低不可译性,更 好地进行诗歌翻译。
关键词:诗歌翻译;可译性;不可译性;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507 (2012)06-0027-03诗歌翻译是常见的文学翻译类别之一,诗歌翻 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也一直是译界讨论的热点话 题。
有鉴于此,本文拟从剖析诗歌翻译的可译性因 素与不可译性因素入手,对诗歌翻译的可译性与不 可译性进行探讨,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以期为诗 歌翻译提供适当的策略和支持。
1、诗歌翻译的可译性翻译理论认为诗歌作品可以翻译,具有可译性 的原因主要有:人类不同民族的生活和文化等各个 方面都存在着共通之处,于是不同民族的语言和文 化交流具备了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就成为了可译性 的基础。
诗歌是人们托物言志、抒发情感、高度凝 练的文学作品形式,人类思想的共通性决定了诗歌 中的思想感情是可以通过不同语言的交流来引起共 鸣的。
因此,诗歌翻译中思想、情感内容是可以传 递的,具有可译性。
一般文本的翻译,不仅要译出字面的意义,还要译出字里行间隐含的文化内涵或具有民族文化特 色的内容。
诗歌翻译更具有难度的是,在传递原文 意义的同时,还要兼顾形式之美。
形式不仅包括拼写形式,大小写、书面的排列 方式,有时还是信息的载体,形式本身也是诗歌的 内容之一。
形、神、韵兼具的翻译对译者的知识素 养和语言运用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实际翻译出的作 品也和译者的综合素质有很大的关系。
对于同一首 诗歌来说,不同的译者给出的译文不同,下面以拜 伦的 《哀希腊》中的一节译诗为例:“The isles of Greece,the isles of Greece!收稿日期:2012-06-18When burning Sappho loved and sung,Where grew the arts of war and peace,Where Delos rose,and Phoebus sprung!Eternal summer gilds them yet,But all,except their sun,is set.梁启超的译文是:“哎!希腊啊!希腊啊…… 你本是和平时代的爱娇, 你本是战争时代的天骄。
撒芷波歌声高,女诗人热情好。
更有那德罗士、菲波士 (两神名)荣光 常照。
此地是艺术旧垒,技术中潮。
即今在否?算除却太阳光线, 万般没了。
马君武的译文是:“希腊岛,希腊岛,诗人沙孚安在哉?爱国之诗传最早。
战争平和万千术,其术皆自希腊出。
德娄飞布两英雄,渊源皆是希腊族。
吁嗟乎!漫说年年夏日长,万般消歇剩 斜阳。
胡适的译文是:“嗟汝希腊之群岛兮, 实文教武术之所肇始。
诗媛沙浮尝咏歌于斯兮, 亦羲和、素娥之故里。
今惟长夏之骄阳兮,作者简介:饶卫民 (1969~),女,福建建瓯人,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英语教学与英语翻译。
·27·安顺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纷灿烂其如初。
我徘徊以忧伤兮,[1]哀旧烈之无余!Grief,grief,cruel,cruelgrief,从以上三位名家的译文可以看出,梁启超的译,文跟他自己的思想和政治主张联系紧密,热情高亢地呼喊自由,和拜伦作此诗的心境相似;马君武则”[4]由于学者、教育家等主观条件的制约,更为理性地英文译文二(朱纯深译):呼唤自由;胡适在自己国人应多译而少创作的思想“支配下,用离骚体更为忠实地传达了原诗的风貌。
Alone,lonely,这些译诗的共同点就是都译出了原诗的灵魂。
但译Moody,gloomy,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观思想以及翻译策略、翻译目Iam,atthismostunrestfulmoment的都有所不同,他们处理诗歌翻译时采取直译、意othedanowwarm,then译、或者加注等方法,可以给出形式不同的译文。
cold.”[5]同时译文的字里行间也可以反映出,译者的主观能从格律与意境表达都难以翻译的原文与译文可动性在诗歌翻译中起到了创造性翻译的作用。
从一以看出,译文一采用的是字对字的直译,译文毫无定程度上来说,诗歌的意境、韵律与文化内涵、精美感,读者也很难领略到原作者的满怀愁绪,同时神风格也是可以传译的。
原诗被翻译后,诗味也丢了。
译文二用精炼的词句因此,所译诗歌只要能反映原作的音、意、加上头韵、叠韵、长音、与尾韵,表达了原作的忧形,能够再现原作的精神风貌,同时译者需要牢记伤、凄婉的意境。
译者不同,其知识结构、才情资的是译作能让读者接受,换言之,诗歌翻译要能经质与语言运用能力,以及采用的翻译方法、策略不得起接受理论的检验,在这个条件下的译文一般是同,译作的表达方式和效果也就有所不同,译者对成功的。
原作的把握和内容、风格的处理因有所侧重,原作2、诗歌翻译的不可译性的不可译性也就表现的程度不同了。
持诗歌不可译观点的学者,中外都有,比如朱因此,对于在实际翻译中难以翻译之处,也就光潜、王以铸、余光中、雪莱、罗伯特·弗罗斯是所谓的不可译性,译者正确地做法不是因为难译特、切斯特顿等等,他们认为,诗歌是不可翻译就放弃不译,而是指灵活地运用适当的翻译策略和的,诗歌的意境与韵味、格律是无法用另一种语言方法来解决翻译的不可译性。
来表达的。
3、诗歌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关系不可译性作为翻译研究中的一个基本问题,还不管翻译界的学者持诗歌可译性还是不可译性曾受到很多译界学者的关注。
比如卡特福德认为语的观点,诗歌翻译作为一个事实很早就存在了,并言和文化都具有不可译性,语言的不可译体现在不且翻译史上,诗歌的翻译一直没有停止过,尤其是同的语言结构无法进行准确地对应,而文化的不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管是英诗中译还是中诗英译的译性则体现在两种文化所包涵、附加的意义很难对作品都忽如一夜春风来,遍地开花了:近代时,清应[2]。
翻译的文化转向学派的代表人物巴斯奈特则代的外交官董恂翻译了美国诗人朗费罗的人生颂,认为,不可译性的讨论要根据语境和上下文因素在梁启超、马君武、苏曼殊和胡适之都曾翻译过拜伦翻译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来进行分析,完全不可译的的哀希腊();五四以后,泰戈情况是少见的,很多文化缺省所表现出来的不可译尔、雪莱、惠特曼、济慈等诗人的名作被大量地译性是可以通过翻译方法来进行替代或补偿的[3];诗介到中国来。
向外输出的译例也很多,阿瑟·韦歌是难以翻译的文学形式,译文在内涵意义、表现利、庞德曾翻译了大量的中国古诗;四大名著等名形式、风格、韵律等方面与原文相比,有时会出现作也不断被译成外文小说。
近些年,翻译事业更是翻译增值或损失的情况。
但适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得到了蓬勃发展,中西互译的作品如雨后春笋,数的运用,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不可译性。
下面不胜数。
这些译作有不少是被广大读者认可的,换以李清照的《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言之,是符合接受理论的。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读凄凄惨惨戚戚。
”及其英译文为例,来说明这一点。
者的评价、满足读者的期待心理是必须要考虑的一英文译文一(ClaraCandlin译):个要素。
·28·安顺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我们来看一个著名的曾被认为 “不可译”的例 子,苏东坡的妹妹苏小妹嘲笑名僧佛印而作的一幅 对联的上联是:“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
”佛印所 做的下联回应曰:“女卑为婢,女又可称奴。
”这幅 对联对仗工整,里面包含了拆字游戏,同时寓意于 形,耐人寻味。
这幅对联曾一度被译界学者认为根 本不可译,因为英语中似乎很难找到相对应的句法 和相关的拆字修辞。
但后来许渊冲先生却给出了令 人满意的译文:“A Buddhist cannot bud into a Buddha,A maiden maybe made a house maid.”[6]不管是语意还是文字对仗,使人充分领略到语言的 共通性和翻译的神奇之处。
诗歌的可译性是说诗歌翻译的可能性,不可译 性是指诗歌翻译中的难译之处,二者均具有相对 性。
同时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并不是二元对立的关 系,而是在一定条件下相辅相成、互相转化的。
作为译者,必须用辩证的观点和态度来对待相关文本 的可译与不可译性,充满信心、勇于面对和挑战翻 译过程中相对较难处理的部分,知难而上,明知不 可为而为之,充分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作 力,译出读者满意的作品,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诗歌的可译性是贯穿了诗 歌发展的整个历程的,而不可译性只是短暂的、阻碍诗歌翻译的障碍,是可以被清除的。
诗歌的不可 译性宛如我们前行路上的雾霭和荆棘,译者不仅应 擅长走过坦途,而且还要能经过审慎地辨析和思 考,找到正确的方法,铲除荆棘、跨越障碍,最终 到达彼岸,传递给读者正确的信息。
结语诗歌的翻译不是一个自我封闭的静态的符号或 文化系统,而是通过不同国家和文化的诗歌的译介 而不断地丰富和更新自身文化的历程,这种开放的 系统将使诗歌翻译不断地超越和发展。
有鉴于诗歌 翻译促进了中西诗歌的交流,推动着诗歌发展的历 程,同时诗歌翻译也是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可译因素与不可译因素是译者翻译决策过程中不可 回避与绕行的必经之地,每个译者都应该在自己的 翻译实践中重视和思考相关两方面的问题,避免单 纯的可译与不可译的争论,剖析诗歌翻译中相对难 以处理的部分,认真地译好每一部作品。
在做好翻 译实践的基础上,深入研究诗歌翻译,以促进整个 翻译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1httpbrotherlilac.blog.sohu.com113642314. htmlD.20094.2012.3.[2]肖洋·科特福德“语言不可译”与“文化不可译”.[J] .安徽文学,2011,(8):171.[3]刘军平·西方翻译理论通史 [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4]潘家云·“声声慢 ”翻译赏析与试译 [J].外国语,2003,(3):53.[5]朱纯深 ·译注宋词英译 (2):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木兰花慢(辛弃疾),声声慢(李清照)[J].中国翻译,2002(3):92-93.[6]翻译典型译例举隅[EB/OL].htp://wenku.baidu.com/ view/2157475e804d2b160b4ec084.html.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