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 《文化与社会》
文化生活复习第一单元
提升能力
①人们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 步培养出来的。读书是人们接受文化知识教育的重要方式,爱读书 能提高整个民族文化素养。 ②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过程中 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爱读书作为一种精 神力量,会推动民族的发展。 ③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或文化反作用经济、政治),先进的、 健康的文化促进社会发展。爱读书是一种优秀的文化,必然推动社 会发展。 ④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爱读书会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北京25Ⅰ 2013海南卷Ⅰ 安徽8. Ⅰ
广东30. Ⅰ广东 31Ⅰ山东 23.Ⅰ浙 江31Ⅰ 北京24Ⅰ 天津2Ⅰ天 津) (1) Ⅱ 2013江苏卷 Ⅰ202013福建卷 Ⅰ2013四川卷Ⅱ 2013浙江卷Ⅱ
文 化 对 人 的 影 响
2013江苏卷 Ⅰ2013福建卷 Ⅰ2013广东卷 Ⅰ2013新课标全 国卷Ⅰ2013天津 卷Ⅰ2013重庆卷 Ⅱ2013海南卷 Ⅱ2013天津卷Ⅱ
易错点
1.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自发形成 的。 (文化素养是后天努力培养的。) 2.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是文化程度。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3.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 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永久不变的影响。 (不是永久不变,而是深远持久的影响。) 4.文化是一种社会物质力量。 (从本质上讲,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但是文化又能 够在人们认识、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易错点
5.经济是文化的基础,因此,文化与经济发展始终亦步亦趋。 (经济决定文化,但是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 立性,不能简单地认为文化是经济的附属品和(优秀文化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7.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因此,只要处在一定 的文化环境中,就一定能形成较高的文化修养。 (处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有利于形成一定的文化素养,但必须 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
高中政治必修三 文化生活 一轮复习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PPT
文化是人们的一种文化素养,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 社会实践和文化教育逐步培养出来的。(文化具有后天性)
(3)文化与物质的关系:----文化须以物质为载体
文化活动是一种依托物质载体的活动。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 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文化具有间接性)
(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表现: ①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 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②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 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文化产业
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 业,是与文化事业相对应的概念。
文化事业
是指通常由政府购买的、无偿提供给所有社会成员的 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公益性行业。
• 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 的文化素养。
• ②国际角度: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 的重要内容。
• 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 方式,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企图削弱和取代别国的民族文 化,以推行强权政治。这使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 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2)
文化与经济
文化与政治
相 互 交
科技角度:在经济发展 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 越重要 劳动者角度:提高劳动者 素质越来越重要
国内角度:随着民主和法 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 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 的文化素养
融 生产力角度:文化生产力 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
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 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
②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 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 不同。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第一轮复习使用(经典)
第一课 文化不社会第二框 文化不经济政治
二、相互交融: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 1、文化不经济相互交融 • ①从科技作用角度看:在经济収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 越重要。 • ②从劳劢者角度看:为推劢经济建设,収展教育事业、培养 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劢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 ③从文化生产力角度看: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 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栺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 出。 • 【注意】: 文化生产力是指具有一定智能和知识的劳劢者, 运用和掌握文化资源创造社会财富、生产文化产品、提供文 化服务的能力。构成文化生产力的要素主要包括:一是作为 主体的文化劳劢者戒生产者;二是文化资源,包括历叱资源 和现实资源。
第一课 文化不社会
第一框 体味文化
一、文化万花筒(文化现象的特征)
• 1、多样性
• 2、普遍性:文化现象无时丌在、无处丌在 • 3、区域性:在丌同的区域,有丌同的自然环境也 有丌同的文化环境。这些文化生活无丌呈现出各自 特有的色彩。
第一课 文化不社会第一框 体味文化
二、文化是什么
• 1、含义: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
第一课 文化不社会第二框 文化不经济政治
二、相互交融: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 2、文化不政治相互交融 ①国内角度: 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 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②国际角度:
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 渗透的方式,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企图削弱和取代别 国的民族文化,以推行强权政治。这使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 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变形金刚》总投资是 1.5亿美元。《变形金 刚》只用一天时间。 周一首日试映的880, 六天捞钱1.52亿美元。 在中国就创收37.61百万 美元(人民币2.77亿元 )。
2014届高考政治文化生活一轮复习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1.我们所讲的“文化”包括
D
①语言和文字 ②自然科学和科技 ③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 ④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 ⑤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 ⑥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A.①②③ B.①②④⑤ C.①②⑤ D.①②⑤⑥
经济的发展。
(2)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该市 积极发展旅游文化产业,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3)劳动者素质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该市大力发展教 育事业,开展技术培训,提高了劳动者素质,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智 力支持。
2、文化与综合国力
(1)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 来越突出。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 (2)提高文化竞争力 必要性: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在文化发展上面临 严峻挑战。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自身经济安全 必不可少的精神武器。
才能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
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例10】:在美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平均速度是整个经济
增长率的近两倍;在日本,仅文化娱乐业的经济收入,就 与其汽车工业的产值相等。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要加深对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格局中的重要作用的 认识 ②要激发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③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增强国际竞争力 ④要加大传统文化保护力度,抵制外国文化影响
考点二、文化与经济、政治
1、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相互影响
决定
经济
决定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文化生活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易混易错知识辨析
2021届高三政治文化生活一轮复习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易混易错知识辨析判断并改错!改错!!改错!!!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高考热度★★★)1.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2.民族节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3.各民族文化无论优劣,一律平等。
4.文化传承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5.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认同其他民族文化。
6.举行大型庆祝活动可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7.开展文化申遗能够拓展民族文化的基本内涵。
8.中法两国的红色文化是推动两国文化发展的主导因素。
9.革命文化的内涵是在交流中确定的。
10.《超级中国》在韩国热播显示当代中国文化得到韩国民众的广泛认同。
11.保护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保持世界文化的一致性。
12.革命文化通过大众传媒的传播而具有价值。
13.新传媒的出现,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
14.文化交流是文化多样性的前提。
15.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16.科技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17.大众传媒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强大功能。
18.不同文化在借鉴吸收中逐渐趋同。
19.文化交流消融了文化多样性。
20.保护文化遗产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
21.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是文化发展的关键。
22.文化交流的目的,就在于文化传播。
23.文化的价值取决于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24.保护文化遗产是文化传承发展的根本动力。
25.中法开展文化遗产修复和保护合作旨在赋予中法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高考热度★★★)26.文化遗产被称为凝固的艺术,中国文化遗产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27.文化多样性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28.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要求我们对传统文化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9.传统文化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30.传统文化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
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原理-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1、文化本质上是一种精神力量,这种力量可以通过实践(间接)转变为物质力量,但本身不是物质力量2、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3、文明都是积极向上的;文化有先进、落后之分,只有先进文化才能促进……文化和文明都是实践的产物,其主体都是人,先进的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
4、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搭配超越、脱离、决定、文化走出去(文化渗透)、文化引进来(错误)5、文化的价值取决于其自身的内容及其对当代社会发展的意义。
若搭配取决于人民的认识、传播手段、不同文化的交流(错误)6、政治经济决定文化,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不与政治经济同步,文化不起决定作用7、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是中华民族最突出的优势,也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8、区分优秀传统文化(近代之前的文化)、革命文化(革命时期党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9、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10、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11、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爱国主义的基本(本质)内涵不变,但爱国主义的具体内涵是随时代变化12、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13、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14、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15、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础和根本途径、源泉、来源、动力、根本标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基16、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繁荣世界文化的基本要求。
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发展好本民族文化,要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借鉴、融合,但不能走向融合、融为一体(错误)17、文化多样性表征文化存在的丰富程度18、文化多样性是文化交流和文化交融的前提,文化交流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根本动力是实践19、立足社会实践,不是立足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中华文化立场20、文化趋同、消除文化差异(错误)、中华文化在对外交流中“主导性、引领力”(错误)21、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22、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民族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23、源自于(源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源于、源泉)社会实践,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24、革命文化是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25、坚持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是国际创作导向26、文化发展的主体是人民群众,27、加强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的主体是政府28、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回答时代之问,完成时代任务29、改造或剔除落后文化,抵制、依法取缔腐朽文化,两者都是消极文化30、道德属于上层建筑,属于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31、区分文化产业(经营性)和文化事业(公益性)(是否以营利为目的)32、发展文化事业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33、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2023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讲学一站通关教学学案第一课文化与社会新人教版必修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考点一文化及其社会作用1.文化的内涵、特点【例题1】文化现象相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①2021年6月28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演出《伟大征程》盛大举行②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吉祥物公开亮相③2020年6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上通过④2020年10月20日,L市第二期商贸餐饮消费券开始预约A.①③B.①②C.②④D.③④答案:B解析:①②正确,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021年6月28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演出《伟大征程》在国家体育场盛大举行”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吉祥物公开亮相”,均属于文化现象;③错误,“2020年6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上通过”,属于政治现象;④错误,“2020年10月20日,L市第二期商贸餐饮消费券开始预约”,属于经济现象。
故选B。
【例题2】从标记深圳开拓进取的“拓荒牛”雕塑、表达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兰州“黄河母亲塑像”,到国家体育场“鸟巢”勾勒钢铁天际线……城市“文化地标”或深植于历史文化,或投射时代风貌,有鲜明独特的符号形象。
这表明()①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展现人们的精神追求②文化的精神内涵取决于所处历史地理环境③精神产品往往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④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引领社会发展方向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A解析:①③符合题意,材料中强调城市“文化地标”或深植于历史文化,或投射时代风貌,有鲜明独特的符号形象,表明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展现人们的精神追求,也说明精神产品往往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②说法错误,文化的精神内涵取决于社会实践;④说法错误,能引领社会发展方向的是优秀文化。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一单元 第一课 文化和社会》教案
芯衣州星海市涌泉学校文化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1.文化的内涵与形式〔1〕内涵①从本质上看: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②从范围上看: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③正确:我们所讲的“文化〞,是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它既不同于广义的“文化〞概念,也不同于那些狭义的“文化〞。
〔2〕特点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理论的产物。
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②文化是是一种素养。
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生活、承受知识文化教育而培养出来的。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③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3〕形式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念、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属于文化;人们进展文化消费、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特别提示】〔1〕准确把握文化的概念应注意两点:第一,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而不是自然界所具有的;第二,文化是精神的而不是经济的和政治的。
〔2〕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
如自然界中的山水,但是人们以一定的目的去欣赏自然的时候,便具有了文化的意义。
可见,文化离不开人的参与,为人所特有。
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互相关系。
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大根本领域。
〔1〕经济是根底,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2〕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的影响。
文化既有古今和地域之别,又有先进与落后、腐朽之分。
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开展的作用也不同。
①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开展道路。
如中国的开展一直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而西方的开展那么深受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
今天,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为我国社会主义的开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20写作之记叙文(测)(含解析)
冷镦机工安全操作规程冷镦机作为一种常用的金属加工设备,具有很高的工作效率和生产能力。
为了确保冷镦机工艺的安全性,防止操作人员因不当操作而造成伤害和事故的发生,制定并严格执行冷镦机工安全操作规程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介绍冷镦机工操作规程的内容,包括准备工作、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
一、准备工作1.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冷镦机的安全操作培训,并持有相关证书。
2. 操作人员应佩戴符合标准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安全帽、防护鞋、防护手套等。
3. 在操作之前,检查冷镦机的各个部位是否正常运转,如传动系统、润滑系统、冷却系统等。
4. 检查冷镦机周围的工作区域,确保没有杂物和障碍物。
二、操作步骤1. 操作人员在进行操作之前,应确保冷镦机周围没有其他人员,以免导致意外伤害。
2. 启动冷镦机前,操作人员应将起动按钮设在可触及位置,并站在合适的操作位置。
3. 在操作过程中,操作人员应保持警惕,注意观察冷镦机的运行状态,观察是否有异常和故障发生。
4. 操作人员在进行冷镦机上的工作时,应使用专用的工具和设备,并严禁使用身体直接接触运动零件。
5. 在操作完成后,及时关闭冷镦机的电源,并确保冷镦机处于停止状态。
三、注意事项1. 禁止未经许可的人员接触冷镦机和相关设备。
2. 禁止在运行中的冷镦机上进行维修和保养工作。
3. 禁止操作人员触摸运行中的套筒和工件。
4. 禁止擅自更改冷镦机的运行参数和工艺参数。
5. 在冷镦机操作过程中,禁止携带任何可燃和易爆物品。
6. 发现冷镦机异常时,应立即停机,进行排除故障,不得强行继续操作。
7. 若发生事故或伤害,应立即报告相关部门,并采取适当的急救措施。
四、紧急处置措施1. 在冷镦机发生故障或意外事故时,操作人员要立即停机,并切断电源。
2. 在发生火灾时,操作人员要迅速通知消防人员,并按照消防预案进行灭火。
3. 在发生漏电和电击事故时,操作人员应迅速断电,并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为了确保冷镦机操作的安全性,以上规程必须经过操作人员的全面理解和严格遵守。
政治——高三一轮复习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第四课
立以屠继呦承呦优为组秀长传的统科研文组化参加研究工作。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屠呦呦小组与全国
7个省市、30多个单位的科研人员协同合作,经过数百次试验、无数次失败,并从 《肘后备急方》等传统中草药文献中获得灵感、汲取智慧,最终使用乙醚从青蒿中提
(2)在世界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为什么要 坚定中华文化自信?请列举两条理由。(4分)
①中华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 要源泉,坚定文化自信,是提升文化软实力。 ②建设文化强国的必要条件,坚定文化自信,才 能以我为主,在国际交流中借鉴吸收各国文化的 优秀成果。 ③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 理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1)继承 (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要辩证地认识传统文 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 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 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 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2)发展 在继承与发展过程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 精神的新文化,这就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是我们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责任。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
(1)结合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屠呦呦团队的发现对于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的启示。(10分)
答案:
①立足于实践,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 ②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发掘其当代价值; ③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增强其 世界影响力。
取了疗效高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新方法,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世界卫
2015年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分类讲解:文化生活(一)
2015年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分类讲解:文化生活(一)第一部分:文化与社会主编:贾海琴老师一、文化“万花筒”:1、文化形式:多种多样;例如:“教育”、“历史”、“节日”、“科技”、“习俗”、“音乐”、“舞蹈”、“价值观”、“世界观”等;2、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全世界各个都有相同或者独立的文化存在,只有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文化的存在;3、文化特色:不同区域的文化各有特色;每一个民族或者区域都存在自己特有的文化,例如:回族人民对“猪”的尊敬和其他民族不同等;二、文化的内涵:1、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
(与文明含义接近)。
2、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3、我们所说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4、文化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5、可以从三个方面对文化的含义进行理解:第一、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如原始森林);第二,纯经济的东西不是(如交换、分配);第三、纯政治的东西不是文化(如政党、选举);跟踪试题:6、【特别关注】(1)人是文化活动的主体,没有人就没有文化。
文化所体现的是人与人(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2)文化具有意识形态文化和非意识形态文化之分。
意识形态文化是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这类文化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非意识形态的文化是指自然科学、技术和语言、文字等等,这种文化一般没有阶级性,但有民族性和和区域性。
6、【跟踪试题】:(1)、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下列不属于文化现象的有()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B.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科学、文学、艺术D.商品交换【解析】:根据上面第5点描述的内容:纯自然、纯经济、纯政治的形式不属于文化现象,B 选项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一种纯政治的东西,所以不属于文化现象;D选项商品交换是一种纯经济的东西,所以不属于文化现象。
高考思想政治一轮复习考点规范练22文化与社会(含解析)新人教版
考点规范练22 文化与社会一、选择题1.(2019·陕西榆林二模)大型电视纪录片《我们一起走过——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选取我国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变迁故事,呈现4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的宏伟实践。
观众从故事中找到自己相同的经历,看到自己当年的影子,产生强烈的共鸣。
材料表明( )①与受众共鸣是大众文化的特征②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③优秀文化作品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④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对政治、经济的反映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D解析:“观众从故事中找到自己相同的经历,看到自己当年的影子,产生强烈的共鸣”,体现了优秀文化作品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③符合题意;“选取我国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变迁故事,呈现4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的宏伟实践”,体现了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对政治、经济的反映,④符合题意;大众文化主要强调受众量大等特征,与受众共鸣是任何文化都要强调的,①错误;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手段,而不是途径,②错误。
故选D项。
2.桂林山水甲天下,侗族风情看三江。
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侗族同胞的衣、食、住、行都具有十分鲜明的民族特色。
侗族自治县将这些文化资源与旅游相结合,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还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沟通,增进了民族团结和民族凝聚力。
这表明( )A.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必然促进社会发展B.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和相互交融C.民族文化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D.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都具有强烈的认同感答案:B解析:侗族自治县将这些文化资源与旅游相结合,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还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沟通,增进了民族团结和民族凝聚力,体现了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交融,B项正确。
A项错误,文化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只有优秀文化才会促进社会发展;C项错误,民族精神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D项明显错误。
3.现阶段,我国文化产业的总产值不断攀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显弱小。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作业二十二文化与社会(含解析)
文化与社会一、选择题(共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1.(2021·青岛模拟)2020年8月,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揭晓,陈彦的《主角》入选。
他在该书的后记中写道:自己在剧团工作了近30年,与各类“角儿”打了半辈子交道,这些深厚的生活积淀在创作长篇小说《主角》时一泻千里般地涌流出来。
由此可见( )①作家的文化素养是天生的②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③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④对社会生活的体验能激发创作灵感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选C。
①错误,作家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②④正确,自己在剧团工作了近30年,与各类“角儿”打了半辈子交道,这些深厚的生活积淀在创作长篇小说《主角》时一泻千里般地涌流出来。
由此可见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对社会生活的体验能激发创作灵感;③不合题意,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与题意无关。
2.(2021·泉州模拟)据报道,某县“春馨”艺术团在某村举行了“精准扶贫奔小康”专题文艺演出。
演出贴近百姓生活,倡导文明新风,为群众精神生活增添色彩,激发广大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由此可见( )①文化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互影响相互促进②人们在实践中创造文化并使用文化③文化影响广大群众的实践活动和思想观念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难以抹去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选C。
某县“春馨”艺术团在某村举行了“精准扶贫奔小康”专题文艺演出。
演出贴近百姓生活,倡导文明新风,激发广大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由此可见,人们在实践中创造文化并使用文化,文化影响广大群众的实践活动和思想观念,②③正确;材料未涉及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排除①;材料体现的是文化的潜移默化,而不是深远持久,排除④。
3.(2020·桂林模拟)陶刻作为紫砂壶的装饰,内容以文字、花鸟、山水、人物为主,将书法、篆刻、绘画集于一体,表现在紫砂壶上,集中了中国文化精粹。
不同题材的选择和运用,需要与紫砂壶的造型和神韵相统一、融合,才能营造出新的妙趣意境。
2020高三一轮复习 文化生活 第一单元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
• 3.(2013·课标全国Ⅰ)M中学T班同学小薇关心集体、乐 于助人,多次荣获“道德之星”光荣称号,老师和同学都 对她交口称赞。她因此慢慢摆脱了因学习成绩不理想而 产生的自卑心理,自信心越来越强。小薇的成长经历进 一步印证( )
• ①文化对人的思想和行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 ②文化对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有着决定性作用 • ③优秀文化有利于培育和塑造人的健全人格 • ④优秀文化是解决人的心理问题的主导力量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优秀文化有利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不能决定人
优秀文化作品以其感染力和感召 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 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增强精神力 量,从而转化为物质力量
丰富精神世界 增强精神力量 促进全面发展
侧 重 广 度 , 强 调 侧重力度,强调 侧重综合素质,
侧重 人 格 的 完 善 , 强 在具体行动中文 强调人的核心素
点 调 人 的 主 观 领 域 、化转化为人们行 质的提高,使全
-22-
5.(2017·江苏)近年来,“诗和远方”渐回公众视野。 当今科技发达,物质资源丰富,但随着各类电子产品 逐渐渗入人们的生活,很多人终日沉浸于网络,渐行 渐远地偏离了心灵和自然。所以,“面朝大海,春暖 花开”仿佛是物质和技术构筑的丛林里的丝丝清风, 给人们带来了自然的气息和心灵的抚慰,引起了无 数人的精神共鸣。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经典诗歌为什么能引 起人们的精神共鸣。
4.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表现、特点、内容。 5.人的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6.文化与人的成长的关系(优秀文化塑造人生)。 7.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我国人民精神世界
的主流。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第2讲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导学案
课题第2讲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姓名班级学习目标(1)认识两宋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2)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3)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学习重点认识两宋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学习难点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学习流程学习过程重难点知识整理课前预习1、经济重心南移?2、理学的发展和评价?3、文官政治和行省制度?问题引导(重难点突破)阶段特征:(感知阶段特征,5分钟)(1)政治:由政权并立到走向大一统,民族交融;宋代在中央和地方全面实行分化事权的改革,皇权与中央集权加强;元代行省制度影响深远。
(2)经济:江南经济快速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在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商品经济呈现繁荣的局面;纸币“交子”的使用标志着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空前水平;对外交往以海路为主,海外贸易更加发达。
(3)思想文化:理学形成,宋代知识分子地位提高;市民阶层壮大,推动了文化的高度繁荣。
科技发明出现高峰,三大发明在此时期完成并外传;多元化、市民化的文学艺术作品涌现。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阅读记忆,15分钟)主题整合(一) 宋元经济新变化1.农业和手工业发展(1)农业发展耕作制度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有些地方可以一年三熟,提高了粮食产量经济作物产业分工一些地区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棉花种植棉花在内地的种植始于宋朝,在元朝得到大力普及。
棉花的逐渐推广,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边疆农业在辽夏金元统治之下,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2)手工业进步制瓷业①宋朝制瓷技术有重要改进,出现了五大名窑。
②元朝烧出了新型彩绘瓷器青花瓷和釉里红。
③宋元时期,瓷器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矿冶业成就煤的开采量很大,都城东京的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影响燃料的改进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印刷业成就宋代出现活字印刷术影响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的普及和造纸业的发展2.商业和城市繁荣民间贸易繁荣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民间贸易繁荣官方互市频繁原因宋朝是民族大交融时期表现宋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货币需求剧增①北宋钱币年铸造量最多时高出唐朝十多倍,并开始出现纸币——交子。
必修四《哲学与文化》【大单元复习】下-【高效一轮】2025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高效优质课件(统编版)
大单元 下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2025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哲学基础知识(第1课-共性) 个性)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5课)人生观、价值观(6课)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4课)唯物辩证法(3课)辩证唯物论(2课)文 化(第三单元)继承优秀传统文化(7课)吸收外来有益文化(8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9课)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必修4《哲学与文化》知识结构:--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文化观教育,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活的灵魂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追求智慧的学问 哲学的基本问题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辩证的)唯物论】 世界的物质性 运动的规律性(p21)(p21①规律是客观的②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③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 【(唯物的)辩证法】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①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②矛盾问题的精髓 ③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特征、中国化)①自然界的物质性 ②人类社会的物质性①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 ②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①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②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认识论】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p53①②③) (①真理是客观的 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③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社会历史观\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社会历史的本质 社会历史的发展 社会历史的主体第六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 【人生观\价值观】价值与价值观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价值的创造与实现①认识与实践 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①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①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②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②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①人的价值 ②价值观及其导向作用 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①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②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立场上①劳动精神 ②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 ③砥砺自我【20模拟1】19、运用所学哲学知识,谈谈你对这段话(马恩选集)的理解。
文化生活第二课一轮复习学案
青州实验中学政治高三政治一轮复习学案教师寄语:菁菁校园,不负韶华。
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复习编写人:闫敬敬审核人:王国喜使用时间:2012-10-14 【高考考点】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丰富精神世界,促进全面发展课前预习案一、研读教材13—21页第二课,至少读一遍,明确自己的复习起点。
二、在阅读教材基础上自主完成一轮复习资料第107-111页“考点剖析”与“问题探究”,掌握基础知识、明确疑难问题。
二、根据问题回顾知识,自我检测,巩固预习成果。
【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课内探究案【探究一】2011 年北京卷·T40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日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1974 年联合国将每年的6 月 5 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2011 年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是“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
为唤起公众对环境与发展关系的清醒认识和自觉行动,有关部门发布《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1-2015年)》,提出每个公民都应该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道德观,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者、实践者、推动者。
运用《文化生活》中有关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说明加强环境宣传教育的意义。
【探究二】1955年10月,武汉钢铁厂在武汉市东郊长江南岸破土动工,1958年9月建成投产。
2011年,汉阳铁厂遗址保护性改造工程启动,原址上将建设一座博物馆,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基地。
从“文化的特点及影响”的角度,分析为什么要在原址上建设博物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7分)【探究三】总结文化的作用1、文化与社会2、文化与政治、经济3、文化与综合国力4、文化与人【随堂训练】1.(2010·福建文综)上海世博会福建馆茶文化的展示让许多游客叹为观止。
一位美籍华人欣赏了茶艺表演后,感叹道:“太精彩了!这一表演让我们享受到了美,也让我们感受到祖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反映()A.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B.优秀文化在交流与借鉴中创新C.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D.优秀文化能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2.(2010·天津文综)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有句名言:“人是环境的产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表现: ①从科技作用角度看: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②从劳动者角度看: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 如何用标志词法快速判断文化与经济的关系 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常用到“决定”“反作用”“基础”“重 ③从文化生产力角度看: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 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大影响”“促进”等标志词。
4、文化的形式
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 (1)从静态角度看: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 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 (2)从动态角度看:包括各种文化活动。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 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特 别 提 示
文化的形式多种多样,人们的思想、理论、信念、信仰、科学、文 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把文化等同于知识或艺术,是对文化狭义 的理解,是不全面的。
课堂练习
3、(2017年全国高考全国2卷19) 近年来,大批中国游客到俄罗斯参观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斯莫尔尼宫、列宁墓等,感受俄罗斯红 色文化的魅力。同时,毛泽东故居等中国红色旅游项目越来越受 到俄罗斯人的喜爱。中俄两国之间红色旅游发展得益于两国的红 色文化 ( ) ①是推动两国文化发展的主导因素 ②是满足两国民众文化需求的重要资源 ③既具有共同的精神内涵又具有鲜明特色 ④规定着各民族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 A. ① 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 ④
课堂练习
2、(2016· 北京卷,26)某国际学术期刊的封面,用中国山水画形象地表 现了中国某生物研究组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山顶代表体细胞状态 ; 连接各山顶的桥代表小分子,能够促进各山顶之间的横越;山水中的 小舟代表转基因方法,通过不同的路线实现重编程。采用绘画形式 表现科学研究成果反映了( ) A.科学与艺术具有相通性 B.科学与艺术都来自于创新思维 C.科学与艺术都可以提高人的精神素养 D.艺术的传播需要借助科学的力量
1、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 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 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 素。
2、提高文化竞争力
(1)必要性
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 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
(重点)
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经济、政治
决定 文化
反作用
表现:①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 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②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不同的 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
人类特有的现象,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纯粹“自然”的 践活动 ,是人类实践的产物;文化离不开物质载体,要通过物质载体体现出来。
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2)四个“不是……而是……”:文化不是人类的全部活动及其产品,而是人类
(3)从文化与人类个体的关系来看,文化是人的一种素养。个 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出来的;文 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 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不能,而 化的实质不是物质现象,而是一种精神现象;文化不是仅指向意识形态范畴 说自发形成!) 是包括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两部分。 (4)从物质载体与精神文化的关系来看,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 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对策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 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 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特别提示: 文化不是综合国力的基础。文化虽然在综合国力中占有重要地位, 文化不是综合国力的基础。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主要以经济实 力和科技实力为基础。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常用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劳动者素
质”“文化产业”“文化生产力”等标志词。
(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表现: ①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 的文化素养。 ②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 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注意区分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交融
考点1 文化的内涵、特点、形式
1、文化“万花筒”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2)文化特色:不同区域,各有特色。
2、文化的内涵
(1)从本质上看: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 神活动及其产品。文化属于精神范畴,是一种精神现象,更是一种 社会精神力量。 ( 2 )从范围上看: 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 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 分。
课堂练习
4、(2016·江苏卷,19)“莎士比亚征服了全世界,他的胜利比拿破仑们 和恺撒们的胜利更为巩固。每天每天,像涨潮时的海浪一样,增加 着他的新的臣民——这些人流的波涛一天一天地愈来愈宽广了。 ”屠格涅夫的这段话表明 ( ) A.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 B.文化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C.文化促进了社会向前发展 D.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因素
课堂练习
1、(2013天津文综)茶文化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东方美人”是台湾苗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粟出产的一种名茶,它由当地客家人种植,是被小绿叶蝉咬过的 乌龙茶叶。很久以前,英国女王偶然品尝到此茶,将悬在茶杯里 的茶叶赞叹为“正在跳舞的东方美女”,茶名由此而得。这种茶的 曼妙之处还在于可用冰水浸泡,透过冰滴壶,一滴滴冰水滤过茶 叶,茶汤香气馥郁,色若琥珀。这表明 A.文化对社会发展重要影响 B.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C.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D.人们实践受到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
特别提示: 文化虽然能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但 是,这种影响始终是第二位的,它不可能与经济、政治对文化的决定作用等量齐 观。不能说文化决定经济、政治,或者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决定。
(2)文化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表现: ①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 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不能认为文化与经济的发 展是绝对同步的,二者的发展既有同步性的一面,也有不 同步的情况 。 ②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时的独立性。那种认为只要 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地就会好起来.物质条 件差一点,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的观点,不符合历史发 展的事实,是不正确的。
考点2 文化的社会作用 1、文化的社会作用: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 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具有表现: (1)文化对个人成长的影响。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先进的、健康的 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把人们引向歧途。文 化素养的高低,影响着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效果。 (2)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类 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 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强调的是彼此制约、相互作用,主 要是指经济、政治对文化具有决定作用,同时文化对经济、政治 具有反作用;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强调的是彼此渗透、相互融合,是 文化与经济、政治在当今时代的显著特点,主要是指文化与经济、 政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考点4 文化与综合国力 综合国力是一个主权国家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及国际影响力的合力。 它包括经济、政治、科技、军事、外交、文化、精神等实力,以及 其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口等基础实力。综合国力既 包括自然因素,又包括社会因素,既包括物质因素,又包括精神因 素。
【注意】
1、文化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但本身不是物质力量。 2、文化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具有双重性。先进的、健康 的文化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腐朽 的文化则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考点3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区别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全面正确理解文化的内涵
(1)广义的“文化”
通常把人类所创造的一切都视为文化,它是人类整个活动 方式及其成果的总和:社会的:(制度、风俗习惯)
认识的:(语言、哲学、科学、教育) 规范的:(道德、法律、信仰) 艺术的:(文学、音乐、建筑、绘画) 器用的:(生产、生活工具、技术) (2)狭义的“文化”
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必修3 《文化生活》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文 化 生 活
文化一般性 (共性)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是什么)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为什么——如何发展)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怎么看——过去) 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所有文化
文化特性 (个性)
中华文化
(怎么办—现在和未来)
(3)我们所讲的“文化”
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文化”,它既不同于那 种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那种狭义的“文化”
3、正确理解文化的特点(重点)
(1)从文化的实质来看,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巧记文化的特点:三个“离不开”和四个“不是……而是……”
(1)三个“离不开”:文化离不开人类社会,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文化离不开实 (2)从文化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来看,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