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话地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点,并且生动形象,独辟蹊径,言之成理。缺点是
主观性稍强,易望文生义或牵强附会,故须做充分的
考证和辨伪工作,以防贻误。它占全部“选用字”的
18.4%,“字组”的21.1%。
3. 群字型,即采用4个以上汉字,以一种“动画
片”或“连环画”的形式,动态地表达某种地理概念或
原理,在教学实践中最受学生欢迎。比如以“太阳高度
从心理学的角度说,一节课学生精力集中的时间 不超过30分钟,如果不注意运用教学技巧,很多人会 “开小差”。笔者在一次教学中发现某位姓“郭”的学 生特别没有精神,学习很懈怠,恰巧当时说到城市,临 时插了一段:
同学们,今天的教学内容我们还可以从“汉字 的密码”找到线索。比如,现在给大家看一个字(在 黑板中画出“邑”的甲骨文)。据考证,字的上部 是一个长方形,表示四周的城墙;下面是一个坐着的 人形,表示人口的聚居地。[5]这个字即“邑”,表示 一座规模较小的城市。特别提醒大家的是,“邑” 现在不常用,但它演变成的“右耳朵”,却组成了 “郭”“邵”“邓”“郁”等姓氏——凡是你的姓氏有 “右耳朵”,就表明你的祖先是城里人哦!
4. 繁字型,主要指繁体字或繁-简字变化之间的地 理内涵。最典型的就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学”字,繁 体是“學”。从字的构成上看,上部是两只手,符号 “爻”的解读繁多,这里取“渔网”之意,合起来是 “双手结网”之意,其下是个“子”(孩童),表示正 在学习。该字不仅可以和地理中的渔业类型知识相匹 配,特别重要的是某种价值观的传递:教学合一、教学 相长(“學”字的上部指“教授”,下部指“学习”, 二者天然合一,殷商文献中的“王学众”即表示“王教 众人”之意[8])。读懂此字,不仅对学生有益,对教师 也颇有启迪和反省!
表2
在具体的“汉字-地理”课堂实践中,主要有以下
四种形式。 1. 单字型,即以“一字一图”的方式来表达一个
完整的知识点。比如“安”字,甲骨文作“ ”,其中 “ ”表示“房子”,“ ”表示“女”,原本表示新 房中有新娘。造字本义指男子建房娶亲成家,内心踏 实过日子。它在传统国学文化中有特定的含义:在城市 命名中,凡带“安”的,多是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绝 佳宝地,其易守难攻,令人“心安”,具体如长安、西 安、临安、安阳等。这个特性,可在“城市布局”教学 中请学生在地图中查找上述城市的地形,了解两者的关 系。
说到这里,刚才那位同学眼睛一亮,耳朵都竖起 来了,没料到地理课还能揭示家族渊源,气氛慢慢变 得活泼而融洽。我继续乘热打铁:“郭”的象形是两 座相望的城楼,表示几个城门之间的围墙(城市的护 城墙),引申为“外城”,城市的内城叫做“城”, 城市的周边称作“鄙”,城乡之间为“郊”[6]。从生 产上看,城市多手工业(如“邛”字),郊外多农业 (如“鄙”字,所谓“鄙人”即是城外农事生产者的谦 称)。在边说的过程中,边和学生绘制下图(图5)。
味则淡了许多。而如果有心回到历史的长河去追溯,尤 其是到篆体字和甲骨文的源头层面上,其本身揭示的人 类对自然界、社会环境、生产劳动等方面的认识过程、 价值判断,是大大超越我们预料的,乃至会有一种“原 来如此”的感慨。
这种刨根究底的精神,使之与地理的美丽邂逅成 为可能。“地理”的“理”本指玉石的“纹理”,表示 在雕琢玉石时若顺着天然纹理走就可事半而功倍,后引 申为“路径、道理”,所谓“地理”即指地球上万事万 物因缘际会的法则、道理。很明显,其也有一个追溯的 思想,并不达事物演化的源头不罢休。在这个意义上, “汉字”和“地理”就产生了汇合点。
59
2015 年 第 17 期
百度文库
教学杂谈
角”为例: “旦”,篆体做“ ”,本意很明显:太阳刚从
地平线上升起,表示日出; “早”,篆体作“ ”,表示“日在‘草’上”
(“ ”表示“小草”),太阳稍稍高出了地平线,即 清晨;“杲”,太阳升到了森林的上空,表示天色大 亮;“日”表示白天;“暮”,甲骨文做“ ”,表
图3
图4
“山”的甲骨文如图3所示,后因在坚硬的动物甲
骨上刻写或浇筑在青铜器上不方便而简化成如今的象形
字。“丘”的甲骨文为图4所示,经过对比可以清楚地
看它到比“山”少了一个山峰,表示“稍矮的山”。老
师甚至可以幽默地请学生类推:“岳”字是什么意思?
(“丘”与“山”的组合)其实就是“特别高的山”, 在文化语境中还特指泰山、华山等“名山”[4],因此,
图6
图7
图8
再如“仙”“俗”二字,几乎不需要字源学的知
识,我们就看出来有“仙人居山上,俗人处谷底” 的
含义。 从地理上寻解,则可联系“气候”知识:清气
轻盈而抬升(海拔愈高,空气愈稀,杂质较少),浊
气污重而下坠,所以登高之处,空气清新,适宜修身养
性,而市井混杂、污浊难辨,当然只能叫“俗世”了。
该型的字有较强的对比性,能突出知识的特性和
显然,如能充分挖掘,地理这门古老而厚重的学 科就能以“汉字”为枢纽,有效联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 验、生活常识、家庭背景和地域文化,一扇新的大门就 此开启,学科新型的建构角度和组织形态更会让人莫名 兴奋。
一、“新发现”的邂逅
在传统意义上,“汉字”本身,不管是从字源角 度看待,还是文化角度理解,都属于国学范畴,而国学 与地理的学科边界,乃至意识边界,是鲜有交集的,并 没有多少人能看出两者的共性。以今天的汉字发展来 看,标准化、符号化、抽象化令之“信息传递”的功能 大为凸显(如同西方的拼音文字),而美学和艺术的兴
耳旁”(阝)的,都和陡峭的地势有关,比如
“陡”“降”“阶”“险”等,因为其本为“阜”字,
篆体写作“ ”(很像一个画满等高线的陡崖,可以
联系等高线教学),所以,只有写作“丘陵”才算唯一
正确。
在“基本概念与原理”和“地理学科观点”上,
“普通的字群排列”和“优化字群、汉字哲学”也大有
作为。举例如表1。
表1
另外,人口、城市、生产、建筑等社会事物, 图腾、器具、地产、生物等区域事物,也是汉字 的取材范围。如“羊”是畜牧业的代表,上古时 期黄土高原区域多以此为图腾,今天的常用字中 “美”“祥”“善”“鲜”等,凡有美好寓意的, 多始于此。甚至部落生育后代,凡男性,即姓“羌” (“羊”与“人”的叠加);凡女性,即姓“姜” (“羊”与“女”的叠加)[2],这两个古老的姓传至今 天已近5000年。
“汉字”与“地理”的第二个交汇点是两者均取 材丰富,视域宽广,内涵深刻。天上地下,古往今来, 政经文体,皆为所用。尤其对一个“胸中有丘壑”的 地理学生来说,一种“通透”“跨界”和“链接”的 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气象气候关乎“天”,地质地 貌关乎“地”,城市人口关乎“人”,工农经济关于 “商”,这林林总总若能以“字”为连接纽带,围绕其 经验,形成“生活-学习-文化”的共同体。在学生有 观感、有体会、有记忆的生活场景中,将学科与文化对 接上,迸发的活力将无可估量。
字”“复字、对字的组合”“普通的字群排列”和“优
化字群、汉字哲学”四个对应维度。这四者,既独当一
面,又能和合而成一股扭力,螺旋上升式地推动地理教
学。
如中国的省份这一“具微的地理事物”,可以利
用的“精确的专用字”就有很多:从“湘、川、滇、
浙、沪、渝、苏(蘇)、港、澳”中归纳南方多“湿”
的特征,从“鲁、燕(京)、晋”中可归纳北方多
从内容上看,日月、山川、河流、草木、鸟兽等 自然事物,成了汉字取材的主要范围,所谓的“象形 字”和“会意字”也多从此处溯源、演化。就地理学科 而言,自然地理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它不仅是学习人 文地理的基石,也是认识区域地理的必备条件。其通过 对自然各要素之间、人地关系之间的探索和研究,引导 学生建立科学的全球观、资源观、生态观和发展观。可 以说,在帮助学生奠定学习兴趣和学科基石方面,汉字 的作用不可小觑。
从具微的事物开始,形成一般的地理概念,再提 炼出基本的地理概念和原理,直至具备地理的学科特 点,这是地理科学的认知结构或认知规律(如图1所 示)[3]。
图1 地理认知结构金字塔
图2 汉字教学结构金字塔
针对此种规律,是否可以按照地理学科的认知结
构金字塔,建立起与之配套的汉字教学结构金字塔?
经过研究,笔者将之结构化,整理成“精确的专用
二、“新视界”的生成
图5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这种教育-教学合一的课 堂建构中,汉字与地理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文字之
58
教学杂谈
2015 年 第 17 期
妙,学科之奥,张弛之间,相得益彰。更令人意味深 长的是,透过“汉字-地理”的教学建构,还可窥视到 国学文化的深度和厚度。以上述的“邑”字为例,它 常形变成“阝”(如“郭”),却也可以不形变(如 “浥”),其中的道理是古人认为“形旁为阴,声旁为 阳”,阴主阴柔而形变,阳主刚强而不形变,这与我国 秦汉以来的哲学观、价值观有着深刻联系[7]。只要稍加 研究,现存汉字中带有如此“哲学气质”和“文化密 码”的还有很多。
57
2015 年 第 17 期
教学杂谈
“干”(带火字底或“日”旁)的特征。再就“蘇”这 一个字而言,从“艹(草)”“渔”“禾”三部分里就 已经能窥到江苏自然环境、农业生产等奥妙所在了。
在“一般的地理概念”层面上,就“地形”而 言,我们选用“对字的组合”有山、丘两字。很多学生 对“山地”和“丘陵”的区别仅依靠死记硬背,不能准 确分辨,甚至在书面表达中,以“丘凌”“丘岭”代替 “丘陵”,令人啼笑皆非。其实,我们从甲骨文的角度 看,问题就非常简单了。
“五岳”“岳丈”等为什么在中国地位如此崇高,即可
得到合理解释。
而对错别字问题,同样可以让课堂生动而
不乏地理趣味。比如,所有带“冫”的字,都和
“冰”有关,因为前者就是后者的象形,其篆体
作“ ”(这是古人对冰层的描绘)。与此相关,
“寒”“冷”“冬”“冻”等字自然都与“冰”
或“严寒”有关。从另一方面说,汉字凡带“左
单字型的汉字,能自成一体,可算作微言大义; 用起来很简便,效果也佳,它占全部“选用字”的 25%,“字组”比例竟高达53.5%,可见独立性是很强 的。当然,它的缺点是稍显单调,同时,选字也不容 易。
2. 复字型,即采用具有“相反”“并列”“类 比”等意义的两三个字来重新解构某一地理知识, 给人达到耳目一新又印象深刻的教学效果。比如 “暴”“康”“秦”三个字的篆体,前者(图6上部是 “日”,中间是两只手,下部是“米”)表示是“晒 米”,中者(图7中间是个筛子,下面是掉落的米糠) 是“筛米”,后者(图8中间是两只手,上部是杵,下 部是“禾”)表示“舂米”,三字叠加就体现农业的生 产过程。
教学杂谈
2015 年 第 17 期
说文解字话地理
邱 磊 (南通市通州区金沙中学, 江苏 南通 226300)
研究发现,汉字在形成之初,有七成是“象形 字”和“表意字”。其之所以又被称为“方块字”, 就是因为“一字一图”的鲜明特点[1],而地理一向将 “图”视为“第二语言”,培养读图、识图、解图的能 力可以说在潜移默化的“说文解字”中就解决了。
示太阳被四周的草给隐没,表示黄昏;“杳”,太阳完 全落在了林木之下,表示白天消失,黑夜来临。
显而易见,从“旦-早-杲-日-暮-杳”的变化中, 古人就言简意赅地把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轨迹说清楚 了,这比地理书上写几页都要强。同时,一种文化的无 限美感,一种智慧的持续张力,让人深深着迷,国学的 精妙与魅力,也都在其中。类似的,还有“大-天-吴夫-扶”等(揭示“人地关系”的变化,与地理知识的 贴合度,可说是几近完美)。群字型的优点不言而喻, 搜集的难度也不大,其占“选用字”的42.1%,“字 组”的19.7%,是今后研究的主要趋势。
所以,当地理邂逅汉字,产生无数“意在字外” 的动态生成后,一场崭新的、美妙的、令人期待的教学 建构已经成为了可能。
三、新结构的建立 基于几次成功的课堂“试水”,自然可以想到: 是不是可以系统地梳理“汉字”与“地理”的关系,以 达到在知识上的平行对接呢?于是,笔者主要从字源 学和汉字文化学的角度,在参考吴苏仪先生《画说汉 字》、左安民先生《细说汉字:1000个汉字的起源与演 变》、吴东平先生《汉字文化趣释》、何九盈等先生 《中国汉字文化大观》、李梵先生《汉字的故事》、罗 建平先生《汉字中的身体密码》等著作的基础上,按地 理知识结构中“自然”“人文”和“区域”三大板块, 做了全面的审视和遴选,找到最有地理教学价值的汉字 152个,且根据字形、含义的相关性又分成71组,每组 或单字或数字不等,几乎能完全覆盖现行教材的所有中 高考知识点(以“湘教版”教材为基准)。随着研究的 深入和角度的日趋多元化,今后将有更多的汉字可供备 选。 在归纳整理的过程中,笔者制成“汉字文化对 地理教育教学的启示表”(“表2”为节选),分 “字型”“字源”“地理知识分布”“教育方法/意 义”“知识结构”等几个指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