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话地理
地理风水经典名著白话解
![地理风水经典名著白话解](https://img.taocdn.com/s3/m/fb24fa2b915f804d2b16c1ef.png)
地理风水经典名著白话解一、《葬书》东晋郭璞原著李定信白话简释原文:葬者,藏也,乘生气也。
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谓之生气。
简释:所谓葬,就是藏。
藏的含义是隐匿,暂避或暂息,收藏储存的意思。
这里所说的藏,是与葬相互联系的,专指人的藏。
原意还是专指人死后的藏,即是指坟墓即阴宅。
后来演为人生前的住宅,即阳宅。
所以葬或藏包括有阳宅和阴宅两个概念。
阴宅,以汉民族来说,有殡仪馆,公墓,死者纪念塔,纪念碑亭,葬塔,皇家的皇陵,民间的坟墓等。
阳宅,以现代含义,应该包括有人生前生活方面和生产方面的阳宅。
生活方面的有民间住宅,宗祠,公馆,官家的皇宫,办公大楼,卧室……凡属生活方面的居住或休息场所。
在生产方面则有工厂、商店、车站、码头、飞机场……等。
群居的村落,圩镇、城市、田庄……等。
凡属人生前的活动场所都属于阳宅。
要葬之有利,藏得适宜,就要乘生气。
所谓生气,就是阴阳气。
这也就是《周易》说的“太极生两仪”的两仪。
这种阴阳气内在的相互斗争到一定的程度就盈而外溢,或受到外在的伤害而扩散就噫而成风。
相互斗争到某种程度就升而为云。
在上空的生气遇到了外来冷生气,就降而为雨,所以风、云、雨都是生气。
总的说来,在土中发生发展变化运动的阴阳气都称之为生气。
原文:生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
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
简释:生气在地中发生、发展,变化而产生万物。
反过来说,世界的万物都是生气所生的,当然,人也不能例外。
父母的身体是生气生的,而人子受体于父母,即是父母的生气生人子的生气。
父母和人子是同类的生气。
好像是同频率的电波一样,在宇宙中是互相感应的。
也就是父母生气和人子生气之间同样会相互感应。
所以本骸得气,遗体受荫。
所谓遗体,有两个含义,即父母本人身体死后尸体的遗体,以及父母生气遗传给人子身体的遗体。
即本身尸体的遗体和遗留人子活体的遗体。
所谓本骸得气,是说父母为生气所生,死后的骸骨亦为父母生气所生,如果得到了本骸即同类的生气感应,尸体或尸体的骸骨将受到庇荫。
(完整word版)《说文解字序》及其翻译
![(完整word版)《说文解字序》及其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ddf58a560029bd64793e2c19.png)
〔原文〕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①.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②。
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箌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③.“百工以又,万品以察,盖取诸④.",“扬于王庭⑤。
"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庭,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也⑥。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⑦。
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⑧.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孽乱而蜪多也⑨.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⑩。
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
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11。
〔注释〕①庖牺氏:也写作伏戏、宓羲、伏羲、包牺.传说中远古帝王之一,指导渔猎畜牧,创制八卦。
观象于天、观法于地;观察各种天象地理。
鸟兽之文:“文"指行迹。
地之宜:宜者,仪也。
即地理现象。
八卦:古代哲学推理的符号化系统。
用阳爻“-”和阴爻“――”,代表矛盾的两个方面,按照阴阳因素的多少和位置顺序,组成八种图形,代表矛盾发展变化的八种类型,叫八卦。
即:乾卦、坤卦、震卦、巽卦、坎卦离卦、艮卦、兑卦、。
前文“近取诸身”,据《说卦》的解释,就是:“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
”“远取诸物”的一种情况,就是:“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鸡,坎为豕,离为雉,艮为狗,兑为羊。
”以垂宪象:来显示事物变化的基本法则模式。
宪:大法。
②神农氏:传说中的上古帝王。
发明农具,发现药草。
结绳为治:上古无文字,结绳以记事。
③书契:是由黄帝的史官仓颉(或作苍颉、仓精)创制的,古人认为书契就是文字.④百工以又,万品以察,盖取诸:(文字用于社会之后)百业有定,万类具明。
仓颉造字的本意,大概取意于《夬卦》,《夬卦》说,臣子应当辅佐君王,使王政畅行。
⑤扬于王庭:是解释卦卦象的一句话,意为:在朝廷宣布决定。
⑥文字的作用就是在朝廷上作文化教育的宣传,君子凭借它给下面的不带来思惠,增修德政,明白禁忌。
许慎《说文解字序》 注释与翻译
![许慎《说文解字序》 注释与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e918263a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cd.png)
许慎《说文解字序》注释与翻译古者包羲氏(即伏羲)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法象,现象)于地,视鸟兽之文(文,错画也。
象交文。
今字作纹)与地(一说为“舆地”,即“与”之繁体“舆”通"舆”,“与地”即“舆地”。
“舆地”,以车喻地,即大地之意)之宜(通“仪”,仪象,或法度),近取诸身,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示也;《康熙字典》:又布也;留传,留传后世)宪象(观测推算天象)。
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众多)业其繁,饰(假托、掩饰)伪(作伪、虚假)(饰伪,即巧饰伪诈)生。
黄帝之史(史官)仓颉,见鸟兽蹄远(hang,兽迹也)之迹,知分理(即文理)之可相别异也(悟出纹理有别而鸟兽可辨),初造书契(即文字)。
“百工以义(yi,治理),万品以察(分辨、明察),盖取诸夫(guai,《说文》分决也,即断决、分辨)“夫扬(扬:传播)于王庭”(这句意思是万物分辨明晰了,然后在王者朝廷上予以传播)。
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廷(说的是文字是在国王朝廷宣明教化的工具),君子(王臣百官)所以施禄及下(下层民),居德(德)则忌也。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
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挚乳(乳:繁殖泛指派生)而(一作,渐也)多也。
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如:《貌文》从随也。
一日若也,同也)也。
以迄五帝(指黄帝、帝颖项(zhuan xu)高阳、帝誉(ku)高辛、帝尧、帝舜)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武)之世,改易(改变)殊体(不同的形体)。
封于泰山者七有二代,靡(无)有同焉.《周礼》: 八岁入小学,保氏(官名) 教国子 (公卿大夫之子弟) 先以六书 (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一日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日象形。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请进 (jiequ,弯曲),日月是也。
三日形声。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喻也)相成,江河是也。
四日会意。
会意者,比(比合、组合)类(字类、字群)台谊(义之本字,义乃谊之假借字) ,以见指 (指向) (二句言组合字群而会合其义,以表现所指向之物事也。
“字字珠玑”话地理
![“字字珠玑”话地理](https://img.taocdn.com/s3/m/fe21a281e87101f69e3195ef.png)
“字字珠玑”话地理作者:邱磊来源:《师道》2015年第04期作为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象形文字,汉字在担负起信息沟通与传递的任务同时,她的造字原理、结构、含义、发音,以及在科学、美学和哲学上的高超智慧,本身成为了一座巨大的矿藏,供后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更重要的是,作为“国学”的重要载体之一,以字源学为基础的汉字文化,隐秘地透露着中国人共同的文化心理、民族记忆和价值伦理,它像是一条连接着上下千年、纵横万里的血脉,生生不息地滋养每一代中国人。
于是,从“汉字文化”的角度,建构新型的教育教学方式,正成为许多人的探索之路。
地理学科,作为与之关联度最高的切入口,更是近水楼台地得到了许多便利。
比如,汉字在形成之初,多以象形和表意为原理(约占70%),几乎可以说一个字就是一幅图;日月、山川、河流、草木、鸟兽等自然事物与人口、城市、农业、手工业、建筑等社会事物都是象形和会意的主体。
地理纵跨“自然”与“人文”两大领域,兼备“图文并重”的思维特征,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基于此,我们看到地理在“学科跨界”背景中的新思路,看到在与汉字的碰撞与润泽中的新启发、新思考。
开启超时空链接地理,以其知识的“超稳定性”(知识更新慢,远离学生经验)和抽象性(如天体运动和气象气候等),令很多学生或提不起兴趣,或望而生畏。
如何将之回归于看得见、摸得着,且学生喜闻乐见、终生受用的轨道上来,已经成了一个大问题。
以美国教育家杜威的观点看来,教育的本质在于对每个人“经验的改造”,而经验又来自于生活,所以“教育即生活”就成了破解工业时代(或“效率逻辑”)教育教学症结的法宝。
这一“经验教育理论”实际上就是把教育还原到具微可感的衣、食、住、行、用的生活体验中去,还原到工、农、商、学、兵的角色扮演中去。
从陶行知等先辈的实践来看,这一条在世界范围内颇有影响的理论是可以破解今天的学科困境的。
今天,借助“汉字文化”,“地理”通过对自身的还原和发展,路正越走越宽。
“说文解字”话地理
![“说文解字”话地理](https://img.taocdn.com/s3/m/7c5f118ad1f34693daef3ed4.png)
“说文解字”话地理作者:李秋玲来源:《新课程·下旬》2017年第09期“大陆与它周围的岛屿合起来成为大洲。
全球陆地共分为七个大洲,即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
”这是人教版七年级(上)第32页对大洲的定义。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习惯把“大洲”写成“大州”,虽然一再强调纠错,但收效不大。
几年前我对“洲”字,自编了一段“说文解字”:“州的甲骨文是在■(川)的中间加一个小三角或小圆圈■,义为独立于河心的冲积沙洲。
在这里可以看成是大块的陆地,氵可以看做是一个个小岛,…氵‟+…州‟=…洲‟,意思就是大陆与它周围的岛屿合起来成为大洲。
”当时我一边讲,一边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和氵+州=洲。
形象的甲骨文■和我的这段说文解义一下激起了学生的兴趣。
之后学生书写的错误率明显下降。
这几年我一直用这个方法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效果不错。
1001年北宋在今川渝境内设益州路、利州路、梓州路、夔州路,合称“川峡四路”(“路”是宋代的行政区划)。
简称“四川路”,“四川”一词即由此出。
元朝时合四路为四川行省,明、清、民国设四川省,设川东、川西、川南、川北行署区,分驻重庆、成都、泸州、南充。
1952年合并称四川省。
无独有偶,在听评我市地理大赛课时,发现也有老师运用了“说文解字”,为课堂增添不少文化气息,赢得师生的赞誉。
第一位是乌鲁木齐市第54中学何明径老师。
她在参加高新区(新市区)地理名师工作室待培学员课堂大赛课《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时,有一段精彩的解说。
当何老师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完成“聚落的形成与环境密切相关”这一活动后,总结道:“一般自然资源优越的地方比较容易形成聚落。
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我们也会发现,最早出现城市的地方有共同的特点——多分布在河流附近。
这是因为这里饮水便利,土壤肥沃。
我们中华文明也是如此,起源于黄河流域,我们的老祖先在造…聚落‟两个字时也体现了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聚‟取字下面三个人,意思是四面八方的人聚在一起;…落‟在一个有草有树的地方,这里水源充足,地形平坦,道路阡陌纵横,人们从四面八方来此定居,种地生活,逐渐形成了聚落。
古代地理方位表示10法
![古代地理方位表示10法](https://img.taocdn.com/s3/m/029acf44b7360b4c2e3f64cf.png)
古代地理方位表示10法现在人们一般用东、南、西、北中等方位名词表示地理方位,而古代则复杂得多,除了用东南西北等表示地理方位以外,大致还有以下10种方法。
1.以阴阳表示阴阳原指日光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
我国位于北半球,山水一般逞东西走向,山水相间,山之南与水之北向阳,故山南水北为阳,反之为阴。
"毂梁传·僖公廿八年》:"水北为阳,山南为阳。
"许慎《说文解字》:"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
"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志》中进一步指出:"山南曰阳,山北曰阴;水北曰阳,水南曰阴。
"带有"阴"或"阳"的地名,正是体现其地理方位,如:"华阴"在华山之北,"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在长江之南,"淮阴"在淮水之南,"汉阳"在汉水之北"洛阳"在洛水之北……2.以五行表示五行通常被认为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
到了汉代,五行与地理方位组成了配合关系。
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之义》篇曰:"木居左、金居右、火居前、水居后,土居中央……是故木居东方而主春气,火居南方而主夏气,金属西方而主秋气,水居北方而主冬气。
"3.以五色表示古人以青、赤、白、黑、黄五色与木、火、金、水、土五行相配,又与东、南、西、北、中五个方对应。
许慎《说文解字》:"青,东方色";"赤,南方色";"白,西方色"。
在"黑"字下,段玉裁补注"北方色也"。
《论衡·验符》说:"黄色为土色,位在中央。
"明代杨慎说得明白:"木色青,故青者东方也;木生火,其色赤,故赤者南方也;火生土,其色黄,故黄者中央也;土生金,其色白,故白者西方也;金生水,其色黑,故黑者北方也。
说文解字简介1
![说文解字简介1](https://img.taocdn.com/s3/m/d8865bab960590c69ec376c7.png)
《说文解字》解释字音的第二种方式是用读若比拟汉代的音读。许慎在世时还没有发明反切,当时注音使用譬况法,有的用一字拟音,有的用俗语注音,有的用方言注音,有的用成词、成语注音,还有的以义明音。在用譬况法拟音时大多用“读若某”,有时也采用“读与某同”的说法。
《说文解字》分析字形结构有一套程式化的用语,简而言之,对于象形字多使用“象形”、“象某形”、“象某某之形”、“从某,象某某”、“从某,象某某之形”这些用语。
《说文解字》中除了指明“上”、“下”二字为指事以外,对其他指事字的说解用语与对象形字的说解用语大大致相同,多使用“象形”、“象某某”、“象某某之形”、“从某,象某某之形”等语。比较特殊的说解用语是“从某,某……”例如:“本,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木部》)“末,木上曰末。从木,一在其上。” (《木部》)说解中的“一”是指事符号。
“据形系联”指的是根据字形相近来安排次序。
部首排列也有“以类相从”的情况。
除了“据形系联”和“以类相从”之外,部首排列也有亳无道理可言的情况。
每部当中列字的次第,大致来说是按照意义排列,把意义相关的字排在一起。按照《说文解字》列字的体例,凡是与部首形体重叠或相反的,都列于该部之末,所以“禁”、“禫”二字或者是被后人颠倒了次序,或是是后人附益的字。
《说文解字》的释义方式,或者用词释词,或者用短语释词。用词释词,在训诂学上称作单字相训,又称直训。以上直训可分四种类型。第一种是甲词释为乙词,而乙词不采用直训方式进行解释。第二种类型是甲词释为乙词,而乙词又释为甲词,这在训诂学上称作互训。第三种类型是甲词、乙词、丙词同释为丁词,这在训诂学上释作同训。第四种类型是甲词释为乙词、乙词释为丁词,丁词又释为甲词,这在训诂学上称作递训。
说文解字序及详解
![说文解字序及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e27f3f08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07.png)
说⽂解字序及详解《说⽂解字》的内容⼗分丰富,包罗万象,它的价值不仅限于解说汉字,研究汉字本⾝,可以说《说⽂解字》是东汉末以前的百科全书。
正如许慎的⼉⼦在《上说⽂解字表》⾥⾯所说:“慎博问通⼈,考之于逵(贾逵),作《说⽂解字》,六艺群⾝之诂皆训其意,⽽天地,⿁神,⼭川,草⽊,鸟兽,昆⾍、杂物,奇怪,王制,礼仪,世间⼈事,莫不毕载。
”《说⽂解字》吸取前辈的研究成果,成为⼀部研究汉民族语⾔⽂字的系统的专著,不但对于后⼈研究语⾔⽂字学、⽂献学是唯⼀的经典著作,就是整理⽂化遗产也都是不可缺乏的阶段。
《说⽂解字》不仅在体例上和过去的启蒙识字的字书不同,即在所收字数上,也⽐这些字书都多,如汉初把《仓颉》、《爱历》、《博学》三书合编为《仓颉篇》,共3300字。
西汉末,扬雄的《训纂篇》共5340字,东汉贾鲂的《谤喜篇》共7380字。
《说⽂解字》⾥⾯共收9353字,重⽂1163字,共10506字,⽐《谤喜篇》还多了1973字。
不论《尔雅》对于汉字的训诂,《⽅⾔》对于汉语⽅⾔的研究,或《释名》的⾳训,《切韵》、《⼴韵》的声韵,⽆⼀不在《说⽂解字》的范围之内。
现在让我们就《说⽂解字》的创造性,结合他所保存的原始资料,来看它在汉字学史上的重要性。
1、《说⽂解字》创造了字典式的体例。
被称为字典的⿐祖,也是我国第⼀部研究汉字的著作。
《说⽂解字》的“分别部居,不相杂厕”,以偏旁分中的编制⽅法,⼀直成为编字典的⼀种主要体例。
2、《说⽂解字》总结⼩篆线条的规律,同时保存古⽂,籀⽂和⼩篆的原来⾯貌。
3、《说⽂解字》创造了“六书”的定义,并把“六书”具体化,因⽽保存了研究汉字发展历史和规律的资料。
4、《说⽂解字》通过⼩篆形体的分析,说明造字的本义,不但成为古汉语语⾳和词汇的宝库,并且保存了有关古代历史、⽂献、社会⽂化、经济的原始资料。
两千年来,《说⽂解字》是⽂字学上的⾸创之书,也是最有权威之书,它的作者许慎的名字与他的杰作成为后⼈阅读古籍,探讨古代⽂化,研究古⽂必不可少的桥梁和钥匙。
《说文解字序》及翻译资料讲解
![《说文解字序》及翻译资料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f0f74185050876323112128e.png)
《说文解字序》及翻译〔原文〕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①。
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②。
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箌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③。
“百工以又,万品以察,盖取诸④。
”,“扬于王庭⑤。
”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庭,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也⑥。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⑦。
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⑧。
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孽乱而蜪多也⑨。
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⑩。
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
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11。
〔注释〕①庖牺氏:也写作伏戏、宓羲、伏羲、包牺。
传说中远古帝王之一,指导渔猎畜牧,创制八卦。
观象于天、观法于地;观察各种天象地理。
鸟兽之文:“文”指行迹。
地之宜:宜者,仪也。
即地理现象。
八卦:古代哲学推理的符号化系统。
用阳爻“-”和阴爻“――”,代表矛盾的两个方面,按照阴阳因素的多少和位置顺序,组成八种图形,代表矛盾发展变化的八种类型,叫八卦。
即:乾卦、坤卦、震卦、巽卦、坎卦离卦、艮卦、兑卦、。
前文“近取诸身”,据《说卦》的解释,就是:“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
”“远取诸物”的一种情况,就是:“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鸡,坎为豕,离为雉,艮为狗,兑为羊。
”以垂宪象:来显示事物变化的基本法则模式。
宪:大法。
②神农氏:传说中的上古帝王。
发明农具,发现药草。
结绳为治:上古无文字,结绳以记事。
③书契:是由黄帝的史官仓颉(或作苍颉、仓精)创制的,古人认为书契就是文字。
④百工以又,万品以察,盖取诸:(文字用于社会之后)百业有定,万类具明。
仓颉造字的本意,大概取意于《夬卦》,《夬卦》说,臣子应当辅佐君王,使王政畅行。
⑤扬于王庭:是解释卦卦象的一句话,意为:在朝廷宣布决定。
⑥文字的作用就是在朝廷上作文化教育的宣传,君子凭借它给下面的不带来思惠,增修德政,明白禁忌。
“地理”词义考释及其语义演变分析
![“地理”词义考释及其语义演变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7bced5402d276a201292e61.png)
“地理”词义考释及其语义演变分析“地理”一词是汉语中较为古老的词汇,其词义在历史发展中经历了多次演变,既有“对山川地貌描述”之义,又有“地理学”“行政区划”之义,甚至一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风水”的代名词。
通过对“地理”词义的考释,结合具体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以探索其词义变迁的社会依据。
标签:地理词义考释历史演变语言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在语言三要素中,语音与语法相对稳定,而词汇的变动性较大。
[1](P133)因此,学者研究语言发展时总是以词汇的发展作为例证。
词汇发展变化的主要表现有:词汇成员的更替、词汇身份的改变和词语意义的演变。
[2](P166~168)作为词汇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词语的意义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生变化,任何词语的意义都存在于一定历史范畴中,具有明确的时代意义。
[3]词义变迁和词义色彩的变化也反映了时代变迁、文化传承和社会转型[4]。
同一词语在不同时期的意义,反映了历史背景下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时空差异,通过分析这些词语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词义变化,可以探索和对比语言使用者的社会价值、民族思维方式与对事物的认知差异,是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5]。
“地理”一词由来已久,其词义不断变化,并且在近现代受到西方科学的影响,导致古今“地理”词义迥然不同。
本文通过分析“地理”词义在中国历史背景下的变迁,反映同一词语对不同意义的文化符号的承载,同时体现出社会进步和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对词汇发展的影响。
一、先秦时期:“地理”本义的形成时期“地理”一词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周易·系辞上》中的“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义为:仰观天上日月星辰的文采,俯察地面山川原野的理致,能知晓幽隐无形和显明有形的事理。
[6](P535)唐代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认为“地理”即地有山川原野,各有条理,故称理。
[6](P536)东汉王充在《论衡·自纪》篇中言明:“天有日月星辰谓之文,地有山川陵谷谓之理。
“字字珠玑”话地理-最新资料
![“字字珠玑”话地理-最新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957855ee58f5f61fb73666b9.png)
“字字珠玑”话地理作为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象形文字,汉字在担负起信息沟通与传递的任务同时,她的造字原理、结构、含义、发音,以及在科学、美学和哲学上的高超智慧,本身成为了一座巨大的矿藏,供后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更重要的是,作为“国学”的重要载体之一,以字源学为基础的汉字文化,隐秘地透露着中国人共同的文化心理、民族记忆和价值伦理,它像是一条连接着上下千年、纵横万里的血脉,生生不息地滋养每一代中国人。
于是,从“汉字文化”的角度,建构新型的教育教学方式,正成为许多人的探索之路。
地理学科,作为与之关联度最高的切入口,更是近水楼台地得到了许多便利。
比如,汉字在形成之初,多以象形和表意为原理(约占70%),几乎可以说一个字就是一幅图;日月、山川、河流、草木、鸟兽等自然事物与人口、城市、农业、手工业、建筑等社会事物都是象形和会意的主体。
地理纵跨“自然”与“人文”两大领域,兼备“图文并重”的思维特征,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基于此,我们看到地理在“学科跨界”背景中的新思路,看到在与汉字的碰撞与润泽中的新启发、新思考。
开启超时空链接地理,以其知识的“超稳定性”(知识更新慢,远离学生经验)和抽象性(如天体运动和气象气候等),令很多学生或提不起兴趣,或望而生畏。
如何将之回归于看得见、摸得着,且学生喜闻乐见、终生受用的轨道上来,已经成了一个大问题。
以美国教育家杜威的观点看来,教育的本质在于对每个人“经验的改造”,而经验又来自于生活,所以“教育即生活”就成了破解工业时代(或“效率逻辑”)教育教学症结的法宝。
这一“经验教育理论”实际上就是把教育还原到具微可感的衣、食、住、行、用的生活体验中去,还原到工、农、商、学、兵的角色扮演中去。
从陶行知等先辈的实践来看,这一条在世界范围内颇有影响的理论是可以破解今天的学科困境的。
今天,借助“汉字文化”,“地理”通过对自身的还原和发展,路正越走越宽。
比如,“外力作用”是教学的传统重难点,突破口其实可以从《诗经?国风》中最脍炙人口的名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洲”字开始:“洲”是“州”的本字,从甲骨文中,“川”本是流水的象形,而其间出现的三点,是指水中的小块陆地。
甲骨文新释读72——文字地理7
![甲骨文新释读72——文字地理7](https://img.taocdn.com/s3/m/bb2a6fbf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6117e44.png)
甲骨文新释读72——文字地理7接上文。
我前面在分析“西山首次经”的山系时就发现与今天渭河河道位置发生了“S”状扭曲,也怀疑到了地震之类的地质运动,但我不是地质学者,不可能确切提出具体缘由。
只是为了解释《西山经》诸多矛盾时,才从网络上搜集地质学方面的研究,这才惊讶的发现我国早已对西部地质构造运动开展了N多年的科学考察,有宝贵的结论提供给我们使用。
不过,《西山经》里出现“问题”,不是借助地质学研究成果发现的,而是今昔差异出现后,为了寻找解释这些差异的过程中,才发现我国西部地质研究成果完全可以提供这方面帮助。
之所以说这番话,是为了说明《西山经》记录的是人类历史原貌,地质学研究成果是努力恢复原貌。
地质学者需看《山海经》,历史学者需看地质报告。
上文说到古浪县乌鞘岭的庄浪水、庄浪河就是《西山经》的渭河之源。
如果我们根据这条线沿着马啣山东侧走下去,与六盘山西侧就会形成一个夹角,夹角里有个地名:庄浪县。
庄浪县因位于庄浪河谷而得名庄浪,但现今那里虽有多条河流,却没有一条河叫庄浪河。
而从庄浪县往兰州方向寻找,在这一路诸多地名中,含“咀”字的地名出奇多而且相对集中,咀被认为是嘴的俗字,通常表示凸出、突起。
从庄浪河、庄浪县、马啣山、渭源这些地名及其现今所处的位置看,我认为是马啣山迫使渭河上游改道,并切断了古渭河。
渭河上游改道后,河水沿马啣山东侧流去,寻找新的河道,庄浪河、庄浪县开始出现;马啣山西侧渭河支流成为新的渭源,继续沿古渭河故道流淌,形成今天的渭河;随着兰州地区地质运动,黄河南岸地势剧烈抬升,庄浪河无法下泄,彻底退变成为黄河支流。
这说明在《西山经》与《禹贡》之间马啣山以北,河口至兰州一带发生过非常剧烈的地质运动,应该是马啣山首先发生剧烈运动,迫使古渭河断流,形成庄浪河,接着是雾宿山发生剧烈运动,古湖泊消失,形成了今天兰州段黄河河道的雏形,庄浪河也因此断流,成为黄河的支流。
虽然,我还没有找到地质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作为上述观点的直接证据,但是,还是有一些地质研究成果可以辅助理解。
说文解字全文及译文
![说文解字全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88a67665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c3.png)
说文解字全文及译文说文解字全文及译文说文解字,简称《说文》。
作者为许慎。
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
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说文解字全文及译文,一起来看一下吧。
原文: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
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
庶业其繁,饰伪萌生。
黄帝史官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
「夬,扬于王庭」,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庭,「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明)忌」也。
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
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
着于竹帛谓之书。
书者,如也。
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一曰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
会意,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
假借者,本无其事,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及宣王太史籀,着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
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说也。
其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
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
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斯作仓颉篇。
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
大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
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也。
是时,秦灭书籍,涤除旧典。
大发吏卒,兴戍役。
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而绝矣。
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说文解字学地理
![说文解字学地理](https://img.taocdn.com/s3/m/622655d7b9d528ea81c779c4.png)
龙源期刊网 说文解字学地理作者:高红刚张运才来源:《地理教育》2016年第06期土:我国古书《说文解字》对“土”字的定义是:“土,地之吐生物者也。
凡土之屬皆从土。
”并进一步解释说:“上下两横的‘二’象地之下、地之中。
”即土壤位于岩石面之上、地面以下的大地表层;“丨”是“物出形也”,表示土壤能够生长植物。
“凡土之屬皆从土”即所有与土相关的字,都采用“土”作偏旁。
疆:在字典里意指地域,领域,边界,疆土。
新疆的“疆”字宛如一个巨大的中国象形文字,山脉、河流、森林与盆地在字里行间恰到好处的穿梭与生长,这样罕见的汉字书法的笔顺与走向使得辽阔的西北疆域风雨如磐、地设天造。
新疆的“疆”字非常形象地概括了其地貌:疆字的右半边有三横和两个田字。
三横代表三座东西走向、横贯新疆的山脉:北部的阿尔泰山,中部的天山,南部的喀喇昆仑山。
两个田字代表三座山脉之间的两大盆地:北疆的准噶尔盆地和南疆的塔里木盆地。
天山以南为南疆,天山以北为北疆。
南疆与北疆截然不同。
北疆意味着高山和草原、喀纳斯和那拉提草原,南疆则意味着塔克拉玛干沙漠和一望无垠的茫茫戈壁。
北疆意味着草原文化,南疆则意味着农业文明。
新疆是中国的西北边陲,疆字左边的一个弓字,犹如中国西北边境地区弯弯曲曲的国境线。
而弓里面那个小小的土字,则告诉人们,新疆边境之外还有很多原属于中国的领土,在历史上被迫签署的不平等条约中被割让了出去。
这些令中华民族屈辱的不平等条约大都是在晚清和俄国签订的。
毛泽东在给“新疆日报”题字时,没有写疆字左边的弓字和土字。
看来他老人家对历史上的不平等条约是不愿意承认并有想法的。
据说毛泽东在世时曾讲过,没有追回这些中国领土以前,他在写新疆的“疆”字时,不会写其左边的弓字和土字。
豫:河南省的简称,因古为豫州地而得名。
意思之一是“多象之地”。
据考证发现,中国野象的分布在过去六千年里大致向南移动了13个纬度。
历史上,大象在中国境内的分布最北可能到达了38°N~39°N。
说文解字道“盘锦市”Microsoft Word 文档 (2)
![说文解字道“盘锦市”Microsoft Word 文档 (2)](https://img.taocdn.com/s3/m/c44899a4b0717fd5360cdcb9.png)
说文解字道“盘锦市”丁伟成有了盘锦的开发史,就有了盘锦的地名史,地名作为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不断传延着。
地名是历史的产物,地名起名包含了人们灵性对地理实体的感悟和寄托,因而它承载着大量的历史信息,地名是民族文化遗产,有重要的文化和历史意义。
盘锦地处渤海辽东湾之滨,辽河三角洲核心部位。
这里依河傍海,河流众多,水草丰美,苇海浩荡,曾经地广人稀。
五千年前的红山文化时期,先民就在这里渔樵耕猎繁衍生息,汉代设有著名的房县。
辽代有较大规模居民点,明朝军队在此屯兵戍边,清后期开始大面积垦荒,使这里人丁兴旺,日益繁荣。
自从有了人类,有了语言,也就有了地名。
盘锦境内的地名由来源远流长,有深邃的文化内涵,且多与地标有关联。
竟达千个之多,有的来之河川地势,有的来之物产资源,有的来之历史事件,有的来之宗族姓氏……从不同来由中可以看到历史之沧桑,文化之蕴涵。
盘锦市是一个由三个字组成的名词词组。
大家每天都说。
说文解字有说道!说“盘”。
首先会联想到盘古。
盘古开天地,上下几千年。
盘古氏是中国神话中的开天辟地的人物。
盘姓应该是天下第一姓了。
字典中盘(盤)字的部首:皿。
字意五行为水。
吉凶寓意:吉。
动词是围绕;缠绕的意思,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词组盘锦(用金线在丝织物上盘出的图案);盘蛇(盘绕曲折貌),同时盘锦、盘蛇又是盘锦市地域的地名。
“锦”(錦)简体部首:钅。
字意五行为金。
吉凶寓意:吉。
基本解释:锦(錦)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锦旗。
锦屏。
锦标。
锦绣(精美鲜艳的纺织品,喻美丽或美好,如“锦锦山河”、“锦锦前程)”。
锦上添花。
鲜明美丽:锦霞。
锦缎。
市:字意五行为金。
吉凶寓意:吉。
基本解释:做买卖或做买卖的地方,如开市、菜市、市井(街、市场);人口密集的行政中心或工商业、文化发达的地方,如城市、都市、市镇;市是一级行政区划,有直辖市、省、自治区辖的地级市和地级市、民族自治州、地区、盟代管的县级市。
从现代汉语 阝旁字看中国的地理文化
![从现代汉语 阝旁字看中国的地理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ba5e1a37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b6.png)
摘要该文先探讨了阝旁的渊源,然后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分别论述了左耳旁汉字与中国自然地理文化的关系、右耳旁汉字与中国人文地理文化的关系,还专门讨论了阝旁汉字中的姓氏问题。
通过全文对阝旁汉字的研究分析,最后总结描绘出了一幅由阝旁汉字呈现出来的中国历史地理画卷。
关键词现代汉字;耳刀旁(阝);地理文化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Characters with the Component 阝and Chinese Geographical Culture //WANG ZhengAbstract Firstly,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origin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 component 阝,and then research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characters with the component 阝and Chinese geographical culture 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results of Chinese characters with the component 阝.It also discusses the Chinese characters with the component 阝used as Chinese family name.At last,a picture of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is presented.Key words modern Chinese characters;the character component 阝;geographical culture1阝旁的渊源现代汉语的偏旁阝形如人耳,我们形象地称它为耳刀旁。
地理说文解字
![地理说文解字](https://img.taocdn.com/s3/m/19321227e2bd960590c677ed.png)
教学要有匠心(一)说文解字学地理有一次看海军教员方永刚对“和谐”二字的解释,非常受启发。
“和”:禾旁表示粮食,口旁表示有饭吃。
“谐”:皆和言旁组成,表示人人有话说。
总的说:什么是和谐社会?就是人人有饭吃,人人能发表自己的观点。
南亚:上面的竖表示珠穆朗玛峰,横表示喜马拉雅山,两侧的竖表示东高止山和西高止山,中间的人民币符号表示两条大河和德干高原。
中南半岛山山皆北向,条条水南流,从这个字上可以分析出来。
山河相间,纵列分布也有笔画对应。
日本炸喷日本:亚洲东部日出之国,本字像火山,表示多火山地震,地势崎岖。
英文发音学生说是:炸喷!表示多火山地震埃黄土表示埃及90%以上是沙漠,蓝色部分表示北部濒临地中海(尖顶,三角洲),绿色的人表示尼罗河和地中海沿岸经济发达,人口密集。
红线表示穿过埃及的北回归线。
及字解释白色的人,表示穿白袍的阿拉伯人是白色人种。
红色部分表示东部濒临红海,人字一捺表示埃及地跨亚非两洲,西奈半岛在红海东侧。
人字的形状象形尼罗河两条支流会和,人口主要集中在尼罗河两岸。
漫游俄罗斯俄:蓝色单人旁表示西邻波罗的海,人口主要集中在西部,右红色的我,表示曾经有部分是我国领土。
罗:上方四,表示俄罗斯四条大河,竖条和颜色表示四大地形区,西部两大平原,东部高原和山地。
下面湖绿色的夕,形状像贝加尔湖。
斯:东边蓝色的斤,表示濒临太平洋,地位不如西部重要。
粉色的其暗含工和业两个字,表示重工业发达,轻工业分量不够。
俄罗斯几个重点城市的名字都有“斯”字,如摩尔曼斯克、莫斯科、符拉迪沃斯托克等等。
解析法国讲法国的时候,我板书课题,用彩色粉笔写了这样一个题目:孩子们一看,法国怎么写成这样了啊?纷纷质疑。
我就挂上法国地图,要求他们对比分析,说明我为什么要这样写法国?孩子们的想象力是无穷的,他们给了众多的解释,而这些解释正是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法字左边用蓝色写的三点水,表示的西部濒临比斯开湾,蓝色的三角表示的是南部濒临地中海,上方绿色的土,表示平原集中在偏北部地区,高高延伸长竖像尔菲尔铁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味则淡了许多。而如果有心回到历史的长河去追溯,尤 其是到篆体字和甲骨文的源头层面上,其本身揭示的人 类对自然界、社会环境、生产劳动等方面的认识过程、 价值判断,是大大超越我们预料的,乃至会有一种“原 来如此”的感慨。
这种刨根究底的精神,使之与地理的美丽邂逅成 为可能。“地理”的“理”本指玉石的“纹理”,表示 在雕琢玉石时若顺着天然纹理走就可事半而功倍,后引 申为“路径、道理”,所谓“地理”即指地球上万事万 物因缘际会的法则、道理。很明显,其也有一个追溯的 思想,并不达事物演化的源头不罢休。在这个意义上, “汉字”和“地理”就产生了汇合点。
说到这里,刚才那位同学眼睛一亮,耳朵都竖起 来了,没料到地理课还能揭示家族渊源,气氛慢慢变 得活泼而融洽。我继续乘热打铁:“郭”的象形是两 座相望的城楼,表示几个城门之间的围墙(城市的护 城墙),引申为“外城”,城市的内城叫做“城”, 城市的周边称作“鄙”,城乡之间为“郊”[6]。从生 产上看,城市多手工业(如“邛”字),郊外多农业 (如“鄙”字,所谓“鄙人”即是城外农事生产者的谦 称)。在边说的过程中,边和学生绘制下图(图5)。
“汉字”与“地理”的第二个交汇点是两者均取 材丰富,视域宽广,内涵深刻。天上地下,古往今来, 政经文体,皆为所用。尤其对一个“胸中有丘壑”的 地理学生来说,一种“通透”“跨界”和“链接”的 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气象气候关乎“天”,地质地 貌关乎“地”,城市人口关乎“人”,工农经济关于 “商”,这林林总总若能以“字”为连接纽带,围绕其 经验,形成“生活-学习-文化”的共同体。在学生有 观感、有体会、有记忆的生活场景中,将学科与文化对 接上,迸发的活力将无可估量。
从具微的事物开始,形成一般的地理概念,再提 炼出基本的地理概念和原理,直至具备地理的学科特 点,这是地理科学的认知结构或认知规律(如图1所 示)[3]。
图1 地理认知结构金字塔
图2 汉字教学结构金字塔
针对此种规律,是否可以按照地理学科的认知结
构金字塔,建立起与之配套的汉字教学结构金字塔?
经过研究,笔者将之结构化,整理成“精确的专用
示太阳被四周的草给隐没,表示黄昏;“杳”,太阳完 全落在了林木之下,表示白天消失,黑夜来临。
显而易见,从“旦-早-杲-日-暮-杳”的变化中, 古人就言简意赅地把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轨迹说清楚 了,这比地理书上写几页都要强。同时,一种文化的无 限美感,一种智慧的持续张力,让人深深着迷,国学的 精妙与魅力,也都在其中。类似的,还有“大-天-吴夫-扶”等(揭示“人地关系”的变化,与地理知识的 贴合度,可说是几近完美)。群字型的优点不言而喻, 搜集的难度也不大,其占“选用字”的42.1%,“字 组”的19.7%,是今后研究的主要趋势。
图6
图7
图8
再如“仙”“俗”二字,几乎不需要字源学的知
识,我们就看出来有“仙人居山上,俗人处谷底” 的
含义。 从地理上寻解,则可联系“气候”知识:清气
轻盈而抬升(海拔愈高,空气愈稀,杂质较少),浊
气污重而下坠,所以登高之处,空气清新,适宜修身养
性,而市井混杂、污浊难辨,当然只能叫“俗世”了。
该型的字有较强的对比性,能突出知识的特性和
所以,当地理邂逅汉字,产生无数“意在字外” 的动态生成后,一场崭新的、美妙的、令人期待的教学 建构已经成为了可能。
三、新结构的建立 基于几次成功的课堂“试水”,自然可以想到: 是不是可以系统地梳理“汉字”与“地理”的关系,以 达到在知识上的平行对接呢?于是,笔者主要从字源 学和汉字文化学的角度,在参考吴苏仪先生《画说汉 字》、左安民先生《细说汉字:1000个汉字的起源与演 变》、吴东平先生《汉字文化趣释》、何九盈等先生 《中国汉字文化大观》、李梵先生《汉字的故事》、罗 建平先生《汉字中的身体密码》等著作的基础上,按地 理知识结构中“自然”“人文”和“区域”三大板块, 做了全面的审视和遴选,找到最有地理教学价值的汉字 152个,且根据字形、含义的相关性又分成71组,每组 或单字或数字不等,几乎能完全覆盖现行教材的所有中 高考知识点(以“湘教版”教材为基准)。随着研究的 深入和角度的日趋多元化,今后将有更多的汉字可供备 选。 在归纳整理的过程中,笔者制成“汉字文化对 地理教育教学的启示表”(“表2”为节选),分 “字型”“字源”“地理知识分布”“教育方法/意 义”“知识结构”等几个指标。
57
2015 年 第 17 期
教学杂谈
“干”(带火字底或“日”旁)的特征。再就“蘇”这 一个字而言,从“艹(草)”“渔”“禾”三部分里就 已经能窥到江苏自然环境、农业生产等奥妙所在了。
在“一般的地理概念”层面上,就“地形”而 言,我们选用“对字的组合”有山、丘两字。很多学生 对“山地”和“丘陵”的区别仅依靠死记硬背,不能准 确分辨,甚至在书面表达中,以“丘凌”“丘岭”代替 “丘陵”,令人啼笑皆非。其实,我们从甲骨文的角度 看,问题就非常简单了。
“五岳”“岳丈”等为什么在中国地位如此崇高,即可
得到合理解释。
而对错别字问题,同样可以让课堂生动而
不乏地理趣味。比如,所有带“冫”的字,都和
“冰”有关,因为前者就是后者的象形,其篆体
作“ ”(这是古人对冰层的描绘)。与此相关,
“寒”“冷”“冬”“冻”等字自然都与“冰”
或“严寒”有关。从另一方面说,汉字凡带“左
从心理学的角度说,一节课学生精力集中的时间 不超过30分钟,如果不注意运用教学技巧,很多人会 “开小差”。笔者在一次教学中发现某位姓“郭”的学 生特别没有精神,学习很懈怠,恰巧当时说到城市,临 时插了一段:
同学们,今天的教学内容我们还可以从“汉字 的密码”找到线索。比如,现在给大家看一个字(在 黑板中画出“邑”的甲骨文)。据考证,字的上部 是一个长方形,表示四周的城墙;下面是一个坐着的 人形,表示人口的聚居地。[5]这个字即“邑”,表示 一座规模较小的城市。特别提醒大家的是,“邑” 现在不常用,但它演变成的“右耳朵”,却组成了 “郭”“邵”“邓”“郁”等姓氏——凡是你的姓氏有 “右耳朵”,就表明你的祖先是城里人哦!
单字型的汉字,能自成一体,可算作微言大义; 用起来很简便,效果也佳,它占全部“选用字”的 25%,“字组”比例竟高达53.5%,可见独立性是很强 的。当然,它的缺点是稍显单调,同时,选字也不容 易。
2. 复字型,即采用具有“相反”“并列”“类 比”等意义的两三个字来重新解构某一地理知识, 给人达到耳目一新又印象深刻的教学效果。比如 “暴”“康”“秦”三个字的篆体,前者(图6上部是 “日”,中间是两只手,下部是“米”)表示是“晒 米”,中者(图7中间是个筛子,下面是掉落的米糠) 是“筛米”,后者(图8中间是两只手,上部是杵,下 部是“禾”)表示“舂米”,三字叠加就体现农业的生 产过程。
4. 繁字型,主要指繁体字或繁-简字变化之间的地 理内涵。最典型的就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学”字,繁 体是“學”。从字的构成上看,上部是两只手,符号 “爻”的解读繁多,这里取“渔网”之意,合起来是 “双手结网”之意,其下是个“子”(孩童),表示正 在学习。该字不仅可以和地理中的渔业类型知识相匹 配,特别重要的是某种价值观的传递:教学合一、教学 相长(“學”字的上部指“教授”,下部指“学习”, 二者天然合一,殷商文献中的“王学众”即表示“王教 众人”之意[8])。读懂此字,不仅对学生有益,对教师 也颇有启迪和反省!
二、“新视界”的生成
图5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这种教育-教学合一的课 堂建构中,汉字与地理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文字之
58
教学杂谈
2015 年 第 17 期
妙,学科之奥,张弛之间,相得益彰。更令人意味深 长的是,透过“汉字-地理”的教学建构,还可窥视到 国学文化的深度和厚度。以上述的“邑”字为例,它 常形变成“阝”(如“郭”),却也可以不形变(如 “浥”),其中的道理是古人认为“形旁为阴,声旁为 阳”,阴主阴柔而形变,阳主刚强而不形变,这与我国 秦汉以来的哲学观、价值观有着深刻联系[7]。只要稍加 研究,现存汉字中带有如此“哲学气质”和“文化密 码”的还有很多。
另外,人口、城市、生产、建筑等社会事物, 图腾、器具、地产、生物等区域事物,也是汉字 的取材范围。如“羊”是畜牧业的代表,上古时 期黄土高原区域多以此为图腾,今天的常用字中 “美”“祥”“善”“鲜”等,凡有美好寓意的, 多始于此。甚至部落生育后代,凡男性,即姓“羌” (“羊”与“人”的叠加);凡女性,即姓“姜” (“羊”与“女”的叠加)[2],这两个古老的姓传至今 天已近5000年。
重点,并且生动形象,独辟蹊径,言之成理。缺点是
主观性稍强,易望文生义或牵强附会,故须做充分的
考证和辨伪工作,以防贻误。它占全部“选用字”的
18.4%,“字组”的21.1%。
3. 群字型,即采用4个以上汉字,以一种“动画
片”或“连环画”的形式,动态地表达某种地理概念或
原理,在教学实践中最受学生欢迎。比如以“太阳高度
耳旁”(阝)的,都和陡峭的地势有关,比如
“陡”“降”“阶”“险”等,因为其本为“阜”字,
篆体写作“ ”(很像一个画满等高线的陡崖,可以
联系等高线教学),所以,只有写作“丘陵”才算唯一
正确。
在“基本概念与原理”和“地理学科观点”上,
“普通的字群排列”和“优化字群、汉字哲学”也大有
作为。举例如表1。
表1
显然,如能充分挖掘,地理这门古老而厚重的学 科就能以“汉字”为枢纽,有效联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 验、生活常识、家庭背景和地域文化,一扇新的大门就 此开启,学科新型的建构角度和组织形态更会让人莫名 兴奋。
一、“新发现”的邂逅
在传统意义上,“汉字”本身,不管是从字源角 度看待,还是文化角度理解,都属于国学范畴,而国学 与地理的学科边界,乃至意识边界,是鲜有交集的,并 没有多少人能看出两者的共性。以今天的汉字发展来 看,标准化、符号化、抽象化令之“信息传递”的功能 大为凸显(如同西方的拼音文字),而美学和艺术的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