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私受保护-教材教法
《隐私受保护》教案
第五课《隐私受保护》教案一.课程标准“知道法律保护公民个人隐私,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能够自觉地尊重别人的隐私。
”“关心和尊重他人,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换位思考,能够与人为善。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稳私的内涵,隐私权的内容,认清隐私即丑事的错误观念,知道法律对公民个人隐私包括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予以明确的保护,知道个人隐私受侵害时的法律救济方法以及侵权者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2能力目标:能自主地用所学的法律知识分析教材或日常生话中的相关案例,初步掌握保护个人隐私的技巧和法律手段,实践中能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隐私权。
3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人格独立观念,具有隐私意识,培养尊重他人隐私的信誉感和责任感。
三.教材重点:正确认识隐私和隐私权。
懂得如何尊重和维护隐私权。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尊重和保护隐私权的意识。
四.教法:讨论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情景式教学【知识结构】人人有隐私隐私和隐私权{隐私受保护让自己心灵有个家的权利尊重隐私是道德的期盼尊重和维护隐私权{依法维护隐私权五.教学过程:第五课隐私受保护导入新课:结合引言内容,体会“尊重个人隐私,体现社会的人文关怀”。
学习新课:一、隐私和隐私权1、人人有隐私活动一:你能帮小红讲清道理吗?(小红的故事中,小红没有告诉同学自己家的电话号码、住址等信息是正确的行为,是合法维护自己权利的行为,而不是所谓的不合群、不开朗。
公民都享有隐私权。
小红家的电话号码、家庭住址、父母信息等都属于个人隐私,小红有权保密,所以小红的行为是正确的行为。
)⑴隐私的含义⑵隐私的具体内容包括:①私人信息,如家庭住址、身体缺陷、家庭关系、财产状况等;②个人私事,如日常生活、社会交往等;③私人领域,如住宅、个人行李、书包等。
(以我们学生为例,我们的通信、日记、身体隐疾和家庭住址都属于隐私。
)⑶隐私的作用:每个人都渴望在社会中保留一块只属于自己的空间,这样能自由地放松自己的身体和心灵,从而获得内心世界的安全感和私人生活的安宁,体会到做人的尊严。
八年级思想品德下册教案:隐私受保护
八年级思想品德下册教案:隐私受保护成功需要成本,时间也是一种成本,对时间的珍惜就是对成本的节约。
下面小编为您推荐八年级思想品德下册教案:隐私受保护。
一、导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1、树立人格独立观念,具有隐私意识2、培养自尊的意识和尊重他人的意识。
3、培养对他人的信誉感和责任感。
4、憎恶侵犯公民隐私的行为。
能力目标:1、具有辨别隐私与非隐私的能力。
2、能自主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相关案例。
3、初步掌握保护个人隐私的技巧和法律手段。
4、实践中能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隐私权知识目标:1、了解隐私的内涵,隐私权的内容,澄清隐私即丑事的错误观念。
2、知道法律对公民个人隐私包括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予以明确的保护。
3、知道个人隐私侵害时的法律救济方法及侵权者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二、教学重点:1、正确认识隐私和隐私权。
2、懂得如何尊重和维护隐私权。
三、教学难点:1、正确认识隐私和隐私权。
2、提高学生尊重和保护隐私权的意识。
四、知识链接:材料一、小红是合法维护自己权利的行为,而不是所谓的不合群、不开朗。
材料二、说法是错误的,隐私简言之就是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秘密,内容相当广泛,不可将隐私等同于丑事。
材料三、公众人物的隐私范围与一般人相比要小得多,享有有限的隐私权,这就是现代社会保护社会公众知情权所必需。
明星的年收入涉及社会分配问题和纳税问题这已不属于个人隐私。
至于明星婚恋情况,只要不违背法律和道德纯属个人隐私,报刊未经明星同意就刊登是侵权行为。
材料四、课本52页材料。
材料五、1、教室安装监视器对学生没有构成侵权,因为教室属于公共场所不属于个人空间,但有其弊端,例如反映出对学生的不信任,使学生无安全感等,需慎重。
2、银行和超市属于公共活动空间,从行业的特点出发安装监视器合理合法。
五、学法指导1、通过对典型事例的分析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兴趣,在冲突中明辨是非,增强隐私意识。
2、创设相应情景,让学生感受、判断、选择或对情景进行分析。
八年级思想品德下册《隐私受保护》教案、教学设计
8.倡导家校合作,与家长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隐私保护问题,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防止隐私泄露。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新课,如:“我们在使用手机、电脑时,是否曾担心自己的隐私被泄露?你是否知道自己的隐私权受到法律的保护?”通过这些与学生息息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5.小组合作:以小组为单位,编排一部关于隐私权保护的短剧,通过角色扮演,展现隐私权受到侵犯的场景以及解决方法,提高同学们的隐私保护意识。
6.撰写一篇关于网络环境下如何保护个人隐私的倡议书,呼吁同学们提高网络素养,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保护自己和他人的隐私。
作业要求:
1.学生需认真对待作业,确保作业质量。
3.教师挑选部分学生的练习题进行展示和点评,指出错误和不足,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隐私权的概念、法律保护、维护途径等关键知识点。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表达自己对隐私权保护的认识和体会。
3.教师强调隐私权保护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在生活中要注意保护自己的隐私,遵守法律法规。
二、自主学习
1.学生阅读教材,理解隐私权的概念,了解我国法律对隐私权的保护。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对疑难问题进行解答。
三、课堂讨论
1.教师提出关于隐私权保护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2.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总结如何维护自己的隐私权。
四、实践活动
1.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隐私权受到侵犯的场景,学会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
第五课 隐私受保护 第 2框教案
第五课隐私受保护第二框尊重和维护隐私权一、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让学生树立隐私的意识与观念,强化学生在隐私方面的责任与信誉意识,找到一些维护自己隐私的有效方法,懂得如何尊重和维护自己及他人的隐私权。
2、通过教学,能自主地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分析教材或日常生活中的相关案例,初步掌握保护个人隐私的技巧和法律手段,实践中能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隐私权。
3、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到该如何尊重和维护自己及他人的隐私,并探索出保护隐私的有效方法。
提高学生尊重隐私的意识,学会用法律来维护隐私权。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提高学生尊重和保护隐私权的意识难点:懂得如何尊重和维护隐私权三、学生分析我国传统文化中诸如“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等这类宣扬人格依附的封建陈旧观念还在某些范围内依然存在;某些人干涉他人私人空间、因好奇而热衷于打听别人私事、搬弄是非、传播他人秘密等陋习有时有发生,这些都会影响个人隐私权的实现。
②学生隐私意识和法律意识不强,对很多侵犯隐私的行为不会认识与辨别,甚至对已给自己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侵犯隐私行为不知道用怎样的途径来积极加以维护。
③个别学生由于责任意识与信誉意识不强,不能很好地尊重和保守他人的隐私,甚至喜欢打探、议论他人的隐私,并搬弄是非、到处传播,引起人际关系不和谐。
四、教学方法情节化教学、讨论教学法、案例分析法。
五、综合设计思路(板书):第二框尊重和维护隐私权。
(一)导入新课:访问调查活动导入:1.家里有电脑和自己有手机的请举手。
2.你们平时一般用电脑和手机做什么?3.喜欢上QQ和微信聊天的请举手。
老师:有一个初中生荣荣,她和你们一样也喜欢上网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荣荣的故事(板书)一、尊重隐私是道德的期盼(二)传授新课:情景故事一:荣荣最近迷上QQ聊天影响学习了,她的妈妈想看荣荣的QQ聊天记录内容,向荣荣要QQ密码……老师: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可以遇到父母擅自翻阅子女日记和擅自拆阅子女信件以及偷看子女的聊天记录的事情,我们想一想:思考:(1)妈妈为什么要索要QQ密码?学生讨论后发言,(请三个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妈妈要索要QQ密码源于父母对我们的爱和关心,未经我们同意,擅自翻阅子女日记和擅自折阅子女信件以及偷看子女的聊天记录,都是不对的。
《隐私受保护》教案
《隐私受保护》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隐私权的概念,知道隐私权受法律保护。
2.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隐私权的意识,学会保护自己的隐私权。
3. 提高学生信息安全意识,防范网络隐私泄露。
二、教学内容1. 隐私权的定义与范围2. 我国法律对隐私权的保护3. 日常生活中如何保护个人隐私4. 网络隐私权的保护5. 尊重他人隐私,共建和谐社会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隐私权的定义、范围及其保护。
2. 教学难点: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护个人隐私,以及网络隐私权的保护。
四、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隐私权的重要性。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对隐私权保护的认识。
3. 实践操作法:教授学生实际操作技巧,提高学生保护隐私权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案例材料:收集有关隐私权的典型案例。
2. 教学课件:制作相关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3. 网络环境:确保教学过程中可以正常使用网络。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关于隐私权保护的案例,引发学生对隐私权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隐私权的定义与范围:介绍隐私权的概念,解释隐私权的具体范围,如个人信息、家庭、通信等。
3. 分析我国法律对隐私权的保护:讲解我国法律对隐私权的保护措施,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
4. 讨论日常生活中如何保护个人隐私:引导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讨论日常生活中如何保护个人隐私,如不随意透露个人信息、加密手机等。
5. 讲解网络隐私权的保护:介绍网络隐私权的概念,分析网络隐私权面临的风险,如黑客攻击、个人信息泄露等,并讲解如何保护网络隐私权。
6. 尊重他人隐私,共建和谐社会:引导学生认识到尊重他人隐私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尊重他人隐私,共建和谐社会。
七、课堂互动1. 案例分析:教师呈现一个关于隐私权保护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2. 小组讨论:教师布置一个关于保护个人隐私的讨论任务,学生分组讨论并在全班分享讨论成果。
人教版八下思品第五课《隐私受保护》教案(5)
第五课隐私受保护第1课时隐私和隐私权【学习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人格独立观念,具有隐私意识,培养尊重他人的信誉感和责任感。
2.能力目标:理解什么是隐私;法律对个人隐私权保护的有关规定,并能依据法律规定判别侵犯隐私的行为从而具备维权的意识和能力。
3.知识目标:了解隐私的内涵,隐私权的内容,知道法律对公民个人隐私包括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予以明确的保护。
【学习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到不是想隐瞒的事就是隐私,隐私不仅是个人问题,也是社会、法律关注的问题;法律对公民的隐私予以保护。
2.难点:对个人隐私权保护的法律规定的理解及运用,并转化为自觉维权的行为。
【知识平台】阅读思考:1.什么是隐私?2.隐私具体包括哪些内容?3.为什么要保护隐私?4.什么是隐私权?5.隐私权的具体内容有哪些?6.隐私权有何界限?7.隐私权的真谛是什么?【课堂纵横】活动探究:情境故事一:小隐和思思是好朋友。
一天,小隐看到思思在写什么,就好奇地问:“你在写什么啊?”思思犹豫了一下,说:“你看吧!”原来思思写的是她的另一个好朋友盼盼的事情。
盼盼的爸爸妈妈昨晚又吵架了,吵得很凶,盼盼只好躲到思思家做作业。
思思正在考虑要不要把这件事告诉老师。
小隐说,这事一定要告诉老师。
思思同意了。
于是,两个人一起去找老师,老师听了之后,问思思:“盼盼家住哪里?家里的电话是多少?我马上和她父母联系。
”如果你是盼盼,你怎么看待小隐、思思和老师的做法?情境故事二:小隐和赵敏是同窗好友。
一天,班里一位同学的手表丢了。
当晚,小隐去赵敏家玩,发现了那块手表,几经追问,赵敏承认是她拿了同学的手表,并央求小隐一定要为他保密,但又不愿还给同学。
回家后,小隐心事重重,想把事情真相告诉老师,可赵敏一再强调这是他的个人隐私,一定要保守秘密……(1)你认为赵敏关于个人隐私的说法正确吗?为什么?(2)小隐同学现在不知道该怎么办,你能帮她出出主意吗?情境故事三:小隐的班上来了个新同学小红,小隐想和她做朋友,就主动和她交谈,并想问她家的电话号码、父母工作、家庭住址等,还主动告诉了小红自己家的这些情况。
初中政治初二政治下册《隐私受保护》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让学生深刻理解隐私权的概念,认识到保护隐私的重要性,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隐私权。
难点:培养学生分析现实生活中可能侵犯隐私的行为,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避免侵犯他人隐私。
2.重点: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隐私权受到侵害时的应对方法和途径。
难点: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题:针对某一具体案例,分析隐私权受到侵害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2.教学方法:采用个人练习、小组讨论、教师点评的方式进行。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
(1)隐私权的定义和法律保护;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展示一组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漫画,如“网络偷窥”、“电话骚扰”等,引发学生对隐私权的思考。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隐私权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2.提出问题:教师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1)你知道什么是隐私权吗?
(2)在生活中,你遇到过隐私权被侵犯的情况吗?
(2)生活中常见的侵犯隐私权行为及防范措施;
(3)遇到隐私权侵害时的应对方法。
2.教学方法:采用师生互动、学生自主总结的方式进行。
设计意图:强化学生对隐私权知识点的记忆,提高法律意识,为实际生活打下基础。
五、作业布置
1.结合课堂学习内容,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保护隐私权,从我做起”的倡议书,要求不少于300字。倡议书需包括以下内容:
设计意图:让学生全面了解隐私权的内涵、法律保护及实际应用,提高法律素养。
《隐私受保护》教案
《隐私受保护》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隐私权的概念,认识到保护个人隐私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隐私的良好习惯,增强法制观念。
3. 引导学生学会保护自己的隐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隐私权的定义与范围2. 我国法律对隐私权的保护3. 日常生活中如何保护个人隐私4. 尊重他人隐私,共建和谐社会5. 案例分析与讨论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隐私权的概念、范围以及法律保护。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隐私权的重要性和保护方法。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尊重他人隐私的良好习惯。
4. 利用情景模拟,提高学生保护隐私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法律条文和案例材料。
2. 制作PPT,图文并茂地展示教学内容。
3. 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和情景模拟的场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隐私权受到侵犯的案例,引发学生对隐私权的关注。
2. 新课导入:讲解隐私权的定义、范围和我国法律对隐私权的保护。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隐私权的重要性。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尊重他人隐私,共建和谐社会。
5. 情景模拟:设置情景,让学生学会在实际生活中保护自己的隐私。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保护隐私的重要性。
7.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保护隐私的实践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隐私权的认识和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尊重和保护隐私的能力。
3. 情景模拟:评估学生在实际情景中保护隐私的操作能力和应变能力。
4.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他们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讲解了隐私权的概念、范围和法律保护。
2. 反思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是否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反思教学效果:学生对隐私权的认识是否有所提高,是否学会了保护自己的隐私。
《隐私受保护》 教案
思想品德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课《隐私受保护》课件+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让学生认清隐私和隐私权,树立人格独立观念,培养隐私的意识与观念,强化学生在隐私方面的责任与信誉意识。
2、通过教学,阅读教材,理解本课教学的基本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积极地参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从同学和自己的身边去发现和解决一些问题。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
3、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隐私的内涵,懂得保护隐私的必要性,知道隐私权及其具体内容;澄清隐私即丑事等错误观念;知道法律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知道个人隐私权受侵害时的法律救助方法及侵权者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二、重点难点确认识隐私和隐私权。
三、学生分析长久以来,由于封建观念等因素影响,整体社会环境缺乏个人隐私意识,总认为“好事不背人,背人没好事”,把隐私等同于丑事、不光彩的事,只有把自己的一切都公布于众才是光明磊落,根本没有个人心灵的空间。
由于隐私意识淡薄,对哪些属于个人隐私并受法律保护不是很清楚;加上未成年学生处于被教育者地位,个别家长和老师为了解学生,经常采用看学生日记、翻学生抽屉等手段,虽然这些行为可能出于善意,但严重侵犯了学生的隐私。
由于对个人隐私认识不够,对法律了解不多,加上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以致于生活中学生侵犯他人个人隐私的事情时有发生,较为普遍。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阅读法、讨论教学法、案例分析法。
五、综合设计思路第一框隐私和隐私权一、人人有隐私1、隐私的含义教师导入小红的故事,我们在座的一些同学,可能在刚上初中的时候,也有这样的困惑,谁能讲清这里的道理吗?学生发言,教师小结:这里牵涉到隐私问题,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有不愿意让别人知道的秘密,这就是隐私。
那么,什么是隐私?隐私是指公民不愿意为人所知或不愿意公开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私生活秘密。
它包括三个方面内容:私人信息、个人私事、私人空间)。
以我们学生为例,我们的通信、日记、身体隐疾和家庭住址都属于隐私。
《隐私受保护》教案
《隐私受保护》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隐私权的概念,知道隐私权受法律保护。
2.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隐私权的良好习惯,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3. 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和社交媒体,防止个人隐私泄露。
二、教学重点1. 隐私权的概念及其法律保护。
2. 尊重他人隐私权的重要性。
3. 保护个人隐私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尊重他人隐私权。
2. 如何正确使用网络和社交媒体,防止个人隐私泄露。
四、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隐私权的具体内容和保护措施。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对隐私权保护的认识和意识。
3.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学会设置网络隐私,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案例材料:收集有关隐私权的典型案例。
2. 网络和社交媒体:准备相关平台,以便学生实践操作。
3. 教学课件: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六、教学内容1. 介绍隐私权的定义和范围,让学生了解隐私权的具体内容。
2. 讲解隐私权的法律保护,让学生知道隐私权受到法律的保护。
3. 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隐私权被侵犯的表现和后果。
七、课堂活动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典型案例,了解隐私权的具体内容和保护措施。
2. 学生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八、课后作业2. 学生回家后,设置自己的网络隐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九、教学反思2.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十、教学评价1. 学生对隐私权的认识和理解程度。
2. 学生尊重他人隐私权的行为表现。
3. 学生使用网络和社交媒体时,保护个人隐私的能力。
六、教学内容1. 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尊重他人隐私权,例如不在公共场合讨论他人隐私、不擅自查看他人私人物品等。
2. 教授学生如何正确使用网络和社交媒体,避免泄露个人隐私,例如设置隐私权限、不随意透露个人信息等。
3. 引导学生了解保护个人隐私的方法和技巧,如使用强密码、不不明、定期检查隐私设置等。
初中隐私受保护教案
初中隐私受保护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隐私权的概念和内容,知道隐私权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保护自己隐私权的意识和能力。
3. 引导学生尊重他人的隐私权,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1. 隐私权的概念和内容。
2. 保护隐私权的具体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隐私权的概念、内容和保护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学会保护隐私权。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隐私权的概念,引发学生对隐私权的关注。
2. 讲解隐私权教师详细讲解隐私权的概念、内容,让学生了解隐私权的重要性。
3.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保护隐私权的方法和技巧。
5.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保护隐私权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尊重他人的隐私权。
6. 课后作业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保护隐私权的心得体会,加深对隐私权保护的认识。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隐私权的认识程度。
2.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保护自己隐私权的能力。
3. 学生尊重他人隐私权的表现。
六、教学建议1.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隐私权的重要性。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隐私权。
3. 加强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隐私权观念,学会保护自己的隐私权,同时尊重他人的隐私权,营造一个和谐、尊重、安全的社会环境。
《隐私受保护》教案
《隐私受保护》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隐私权的概念,知道隐私权受法律保护。
2.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隐私权的好习惯,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3. 提高学生依法维护自己隐私权的能力,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念。
二、教学内容1. 隐私权的定义与范围2. 我国法律对隐私权的保护3. 日常生活中如何保护个人隐私4. 网络安全与隐私保护5. 尊重他人隐私,共建和谐社会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隐私权的概念、范围和保护措施。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尊重他人隐私权的好习惯,提高依法维护隐私权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生动案例引导学生了解隐私权的重要性。
2. 采用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保护个人隐私和尊重他人隐私。
3. 采用情景模拟法,让学生模拟网络安全场景,提高隐私保护意识。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隐私权受到侵犯的视频,引发学生对隐私权的关注。
2. 讲解隐私权的定义与范围:介绍隐私权的概念,举例说明隐私权的具体范围。
3. 分析我国法律对隐私权的保护: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关于隐私权的规定。
4. 讨论日常生活中如何保护个人隐私: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总结保护隐私的方法。
5. 讲解网络安全与隐私保护:介绍网络安全知识,引导学生学会在网络环境下保护隐私。
6. 强调尊重他人隐私:讲解尊重他人隐私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隐私权的重要性。
8.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如何更好地保护个人隐私和尊重他人隐私。
六、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如何保护自己的隐私,以及遇到隐私侵犯时应该如何应对。
2. 情景剧表演:学生分组表演情景剧,内容涉及隐私保护的场景,如网络安全、个人信息保护等。
3. 专家讲座:邀请法律专家或网络安全专家进行讲座,为学生提供专业的隐私保护指导。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表演等环节的积极参与情况。
《隐私受保护》教案
《隐私受保护》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隐私权的概念,认识到保护个人隐私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隐私的良好习惯,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3. 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和社交媒体,避免泄露个人隐私。
二、教学内容1. 隐私权的定义与范围2. 我国法律对隐私权的保护3. 日常生活中如何保护个人隐私4. 网络和社交媒体中的隐私保护5. 尊重他人隐私,共建和谐社会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隐私权的定义、范围和法律保护。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日常生活中和网络社交媒体中的隐私泄露案例。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保护个人隐私和尊重他人隐私。
4. 情景模拟法:模拟scenarios,让学生学会在实际场景中保护隐私。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法律法规资料,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关于隐私权的规定。
2. 收集现实生活中和网络社交媒体中的隐私泄露案例。
3. 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和情景模拟的场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讲解隐私权的定义和范围,引导学生关注个人隐私保护。
2. 主体讲授:讲解我国法律对隐私权的保护,分析现实生活中和网络社交媒体中的隐私泄露案例。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保护个人隐私和尊重他人隐私,分享讨论成果。
4. 情景模拟:模拟不同场景,让学生学会在实际生活中保护隐私。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隐私权概念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对隐私保护的认识。
3. 情景模拟:观察学生在情景模拟中的表现,评估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思考隐私保护的重要性。
七、教学拓展1. 邀请律师或法律专家进行讲座,加深学生对隐私权法律保护的了解。
2. 组织学生参观法院或法律机构,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隐私权法律保护的实施。
3. 开展校园宣传活动,如制作宣传海报、举办知识竞赛等,提高全校师生对隐私保护的重视。
八、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反馈,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改进方向。
第五课 隐私受保护 教案
第五课隐私受保护【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隐私的内涵,隐私权的内容,澄清隐私即丑事的错误观念;(2)知道法律对公民个人隐私包括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予以的保护;(3)知道个人隐私受侵害时的法律救济方法以及侵权者所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
2、能力目标:能自主地用所学的法律知识分析教材或日常生活中的相关案例,初步掌握保护个人隐私的技巧和法律手段,实践中能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隐私权。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人格独立意识,具有隐私意识,培养尊重他人隐私的信誉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第一课时:隐私的内涵第二课时:如何维护自己的隐私权【教学难点】第一课时:隐私就是丑事的分析第二课时:尊重隐私是道德的呼唤【教学方法】引导、自主、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学生收集反映隐私的故事【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隐私和隐私权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阅读材料:沈阳晚报消息某地经有关部门批准发行彩票,一位彩民中了头奖8万元。
发行者提出必须公布其姓名、工作单位,贴出彩照,敲锣打鼓在大街上转一圈,方能兑奖。
这位彩民以发行者在其宣传品中并无此约定表示拒绝。
发行者无奈兑奖后,仍擅自公布了私下打听到的这位彩民的姓名、工作单位、住址,并张贴了现场拍摄这位彩民的照片。
此举引得祝贺者、要吃请者、乞讨者等蜂拥而至。
忍无可忍的中奖彩民遂将彩票发行者告上了法庭。
法院责令发行者停止侵害、作出相应赔偿。
思考:法院责令发行者停止侵害、作出相应赔偿的法律依据是什么?二、探究新课:(一)人人有隐私(学生结合收集的故事,分析什么是隐私及具体内容)活动1:学生交流收集的关于隐私的故事,并从故事中分析隐私的内涵。
活动2:比较两种情况,哪一种属于隐私?①公民有属于自己的不愿被别人知道的秘密,如自己的家庭状况等。
②贩卖毒品的人不愿告诉公安机关自己藏匿毒品的地方。
活动目的:1、揭示隐私的内涵(引导学生认识隐私要不危害公共利益):(1)不愿被别人所知道,侵扰的秘密;(2)与公共利益、集体利益无关的纯个人私事。
《隐私受保护》教学设计
《隐私受保护》教学设计(安徽省天长市汊涧中学 239321 宗权)【教学内容】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五课。
【教材分析】本设计的课标依据是“知道法律保护公民个人隐私,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能够自觉地尊重别人的隐私。
”教材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公民隐私和隐私权的内涵;认识到尊重和维护隐私权的重要性;知道侵犯公民隐私权的行为表现;懂得用法律保护公民个人隐私以及侵犯隐私权承担的法律后果。
【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清隐私和隐私权,树立人格独立观念,培养隐私的意识与观念,强化学生在隐私方面的责任与信誉意识。
2.能力目标:理解本课教学的基本内容,初步掌握保护隐私的技巧和法律手段。
3.知识目标:了解隐私的内涵,认识到尊重和保护隐私权的必要性。
知道隐私权及其具体内容;澄清隐私即丑事等错误观念;懂得法律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了解个人隐私权受侵害时的法律救助方法及侵权者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隐私的含义和保护隐私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澄清隐私即丑事的错误观念。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讨论合作、案例分析。
【导入新课】有媒体报道,太原市某重点中学期中考试后,老师将高三理科班300多名学生的成绩从头到尾进行排名,不仅在班上念一边,还在家长会上公布。
不少学生对此表示极其不满,认为公布成绩排名侵犯了自己的隐私权。
人生在世,总有一些不愿为人所知,侵扰的秘密,每个人都渴望在社会上保留一块属于自己的空间,从而获得私生活的安宁,维护做人的尊严。
太原某重点中学将学生其中考试的成绩进行排名,并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公布的做法对吗?对学生的成绩进行排名是不是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权?今天,我就和同学们一起来讨论关于隐私和隐私权的话题。
【新授内容】一、什么是隐私多媒体展示:《QQ密码要告诉妈妈吗?》婷婷是个活泼开朗的初二女生,和大家一样,喜欢听音乐上网,可是,生活中也有不少烦恼,让她很困惑……有一天晚上,婷婷做完作业,打开电脑看会新闻,然后就和网名芳草的同班同学在QQ上聊天……婷婷:最近妈妈老是问我上网在干什么,要看我的聊天记录,烦死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隐私受保护教材教法一、本课安排的依据(一)学生面临的问题1.针对学生对个人隐私认识上的偏差长久以来,由于封建观念等因素的影响,整体社会环境缺乏个人隐私的意识,总是认为“好事不背人,背人没好事”,把隐私等同于丑事、不光彩的事,只有把自己的一切都公布于众才是光明磊落,根本没有个人心灵的空间。
正确认识个人隐私,从而保护个人隐私对学生成长十分必要。
2.针对学生的个人隐私经常受到侵犯的现实未成年学生处于被教育者的地位,个别家长和老师为了解学生,经常采用看学生日记、翻学生抽屉等手段。
虽然这些行为可能出于善意,但严重侵犯了学生的隐私。
学习有关个人隐私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积极维护个人隐私权。
3.针对学生经常侵犯他人个人隐私的现实由于对个人隐私认识不够等原因,学生侵犯他人个人隐私的事情也时有发生,甚至较为普遍。
我们不希望别人披露自己的隐私,同时我们也要自觉地尊重别人的隐私。
能够尊重他人的隐私,体现了一个人的文明素养、法律素质和道德境界。
每个学生都应该学会尊重他人的隐私。
(二)课标的具体要求本课依据课程标准“我与他人的关系”中“交往的品德”和“权利与义务”的相关部分:“知道法律保护公民个人隐私,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霹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能够自觉地尊重别人的隐私。
”“关心和尊重他人,体会‘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换位思考,能够与人为善。
”二、本课内容结构及整体教学建议(一)本课内容结构1.本课逻辑分析本课包含“隐私和隐私权”“尊重和维护隐私权”两框,分别介绍保护隐私的必要性、隐私权的内容,尊重隐私是一种道德责任、维护隐私权的方法。
第一框:“隐私和隐私权”。
由“人人有隐私”“让自己心灵有个家的权利”两目组成,分别介绍什么是隐私、隐私的重要性,什么是隐私权等内容。
第一目:“人人有隐私”。
主要介绍什么是隐私及其重要性。
通过小红的遭遇让学生初步感受隐私,引出正文对隐私的具体内容的介绍;然后通过两个相关链接,说明当今世界个人隐私被披露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人们迫切要求保护个人隐私,必须高度重视对个人隐私的保护。
第二目:“让自己心灵有个家的权利”。
主要介绍隐私权的含义和隐私权的具体内容。
通过某影视明星认为某报侵犯了自己隐私权的事例,引出对隐私权的含义及具体内容的说明。
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说明隐私权的具体内容。
其一,通过派出所非法搜查的事例,说明了公民的住宅不受非法侵害,并补充了相关链接;其二,公民有权对个人信息保密;其三,通过对老师、父母、领导拆看学生、子女、下属信件这些现象的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公民有权对个人通信内容保密。
最后,说明不得滥用隐私权。
第二框“尊重和维护隐私权”。
由“尊重隐私是道德的期盼”“依法维护隐私权”两目组成,分别介绍尊重他人隐私是一种道德责任、怎样维护隐私权等内容。
第一目:“尊重隐私是道德的期盼”。
主要说明应如何做到尊重他人隐私。
从几个方面说明这一点,第一,尊重他人隐私,就要树立隐私意识。
通过对父母擅自翻阅子女日记这种现象的讨论,列举了若干不尊重他人隐私的陋习,告诉学生要尽力矫正这些陋习。
第二,尊重他人隐私,需要强化责任与信誉意识。
通过对肖肖行为的评价,说明我们要坚守亲人、朋友的一些个人秘密。
最后,通过对一些日常生活中和隐私有关的情景进行分析,倡导大家应相互尊重彼此的隐私。
第二目:“依法维护隐私权”。
主要说明怎样维护隐私权。
首先,通过小旺与小松的案例,说明了个人隐私受法律保护,并详细列举了侵害隐私权的具体行为;其次,通过对学校是否应该安装监视器的讨论活动,明确了侵犯他人隐私权的行为,要受到法律的追究;再次,介绍隐私权受到侵害后,运用法律武器维护隐私权的具体方式,旨在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隐私权,以及怎样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最后说明了保护隐私不等于自我封闭,应学会与人沟通和交流。
(二)本课内容图表(三)总体教学建议1.课时安排本课为2课时。
每框各1课时。
2.课前准备教师准备:●相关知识的储备与拓展,如隐私、隐私权等内容。
●可通过问卷调查、交谈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对隐私及隐私权的已有认识,收集一些学生之间、家长与学生之间侵犯个人隐私方面的日常事例,从而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进行相关的教学设计,收集相关的典型案例和素材。
学生准备:●思考自己对个人隐私和隐私权是如何认识的。
●回想自己的隐私受到过哪些侵害,自己是否侵犯过他人的隐私。
3.教学方法建议●针对学生在隐私方面的模糊认识,本课可更多地运用讨论法。
教师可设置相关题目,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认识,教师再进行引导,通过对典型事例的分析,来提高学生的隐私意识。
●关于尊重他人的隐私,可采用体验式教学。
教师可引导学生交流自己隐私受到侵害时的感受,从而体会“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对如何依法维护隐私权,可采用情景式教学。
教师可设置一些侵害个人隐私的情景,引导学生思考对这些问题应如何解决,然后进行归纳说明。
4.社会实践活动●就隐私问题,结合所学内容,和父母做一次交流,双方共同探讨:什么方式才是相互了解沟通的正确方式。
●寻找学校、社会中有哪些不尊重个人隐私的做法,向相关部门提出合理的建议。
●采用多种形式在校内、社区内以尊重和维护个人隐私为主题进行宣传活动。
三、重点难点突破(一)隐私的内涵隐私是指公民不愿为人所知或不愿公开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人空间。
把握这个概念需澄清几个误区。
1.将个人私生活秘密都归结为隐私,对隐私作扩张性的解释,这是错误的观点。
隐私由“隐”和“私”两个要件构成,缺一不可。
“隐”即隐藏,乃不为人知、不愿公开、不愿让他人介入,或不宜公开、他人不宜介入之意;“私”即个人之事,与“公”相对应,强调是与公共利益、社会利益无关的纯私人之事。
“私”的含义说明隐私具有合法性,对个人隐私的保护不会侵害公共利益、社会利益。
因此,两个要件中,“私”是隐私中的前提条件,决定了隐私的范围。
只有那些与公共利益无关的,公民个人又不愿被窃取或披露的个人事情才可称为隐私。
此内容可通过情景设计讲明白。
如情景一:甲深更半夜偷车被小李发现,小李马上报警。
情景二:乙的父母离婚了,小李得知后广为传播。
这两个情景的共同点在于当事人甲和乙都不愿让人知道自己的事情,具有“隐”的特征;不同点则是甲的行为已侵害社会秩序,不符合“私”的含义要求,而乙的事情纯属私事。
故甲的行为不属隐私。
此处情景设计还可为下面隐私权的保护作铺垫。
2.将隐私与丑事等同的错误认识。
我国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里,人们对个人隐私的概念十分陌生。
即使建国后,在强调集体利益忽视个人利益、忽略个性而宣扬共性的年代,人们也将隐私与不光彩相联系。
你不能有隐私,否则别人就认定你做了见不得人的事。
隐私并非丑事,隐私构成要件决定隐私的特点:第一,合法性,这是隐私受到法律保护的基本前提,即只有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的私人之事才属隐私;第二,私人性,仅与个人相关:第三,隐秘性,不为人知或不欲为人所知;第四,主观性,确认某项具体的私人之事是否为隐私,主要取决于权利人的主观感受,既使他人已知权利人的某项个人信息,但权利人认为该信息仍需保密,则应尊重权利人的意愿。
如患者就医时告知院方的家族病史、家庭住址和电话、个人病情等个人信息,院方负有保密义务,须尊重患者隐私不能擅自披露。
3.将隐私权所保护的隐私,作限制性解释。
有的人认为,什么是隐私,以及隐私的内容,都要根据国情来确定。
中国的广大的农民,还有城市居民,由于文化修养和客观环境的原因,都比较缺少隐私和保护隐私权的观念,大家对一些属于隐私的事情并不认为是隐私,如询问他人的年龄、收入、婚姻状况等,一般的人都不认为是侵害隐私权。
所以应当顺乎习惯,从严界定隐私的概念。
其实,隐私作为一个法律概念,其含义、内容都是特定的,不能做任意解释。
隐私就是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私生活秘密,包括三方面内容,私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人空间。
私人信息,是有关个人的一切情报资料和资讯,诸如身高、体重、收入、生活经历、家庭电话号码、病患经历,等等。
私人活动,是一切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活动。
如日常生活、社会交往、夫妻之间的性生活,以及一切私人不愿意公开的活动和事实,都应当受到保护。
私人空间,也称为私人领域,是指个人的隐秘范围,如身体的隐秘部位、个人居所、旅客行李,以及学生的书包、日记、通信等。
凡是属于上述私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人空间范围内的事情,都是个人隐私。
以学生为例,学生的通信、日记、身体隐疾及家庭情况等都属于隐私。
另外,学生的情绪、情感变化等也都属于隐私之列。
有时有必要将学生的奖惩情况、生理特点、心理变化、生活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成绩等作为隐私加以保护。
刺探、泄漏、宣传、非法干预这些活动和事实,都是侵害隐私权。
(二)隐私权概述远在文字出现前,当人类将自己的阴私部位用树叶等遮挡起来的时候,人们的隐私意识就已存在,这种“知羞耻”、“掩外阴”的心态是人类认识隐私的开端。
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观念的变化,隐私的概念不断发展。
但是,将隐私作为一种人格权来认识才只有一百多年的时间。
1890年,美国学者路易斯·布兰蒂丝和萨莫尔·华伦在哈佛大学的《法学评论》上发表了第一篇有关隐私权的文章,随后伴随着世界性人格权运动的发展,隐私权理论逐渐得到各国的重视,一百多年在来各国司法实践中,对隐私权的保护形成了两种模式。
一是直接保护方式,美国、德国等国法律承认隐私权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当公民的隐私权受到侵害时,法院责令侵权人为侵害隐私权行为承担精神损害赔偿的责任。
二是间接保护方式,英国等国立法未将隐私权确认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而是将隐私权作为一种附属于其他人格权的利益加以保护,如将侵害隐私的行为认定为侵害名誉权行为,按照名誉权的侵权行为承担民事责任。
在我国,有关隐私权的法律规定还比较少,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法律保护体系,这显然不利于对公民隐私权全面、充分的保护。
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历史上我们一向对隐私权的保护比较忽视,传统道德观念中也有反对隐私权保护的倾向,加之公民权利意识淡薄,社会上隐私权问题还不十分突出,因而难在立法中加以体现,二是因为隐私权理论研究起步较晚,许多问题尚待解决,还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隐私权保护理论体系。
我国立法中关于隐私利益的保护主要体现在宪法和民法有关人格权的规定中,刑法、妇女权益保障法以及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单行法规也有所规定。
但是因为民法通则并没有规定隐私权,因而我国目前采用的是以保护名誉权的方式保护隐私权的间接保护方式。
不可否认的是,无论采用何种保护模式,世界各国都越来越重视对隐私权的保护。
现代社会,隐私权已经成为自然人捍卫自己人格尊严,保护自己根本的人格利益的最重要权利之一。
人们无法想象,如果没有隐私权,没有对隐私权的严格法律保护,人们还怎样生活!加强隐私权保护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