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第一课ppt优秀课件:《改革迫在眉睫》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一课件:第三单元 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 (共22张) (共22张PPT)
【知识点拨】 2.宗主督护制。 宗主督护制是北魏地方基层政权的组织形式,是特定历史时期 的产物。十六国以来,北方长战乱,旧的乡里制度遭到打击, 为了抵御侵扰,汉族豪强大族按照血缘和地域关系把民户聚集 在一起,建立坞堡。北魏承认了坞堡主拥有宗族佃客的合法性, 给予他们以宗族长身份督护所统民户的权力,负责维持地方治 安和赋役征发。
四、冯太后和孝文帝 1.冯太后: (1)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2)亲自督促孝文帝学习_儒__家__经__典__,使其接受汉化。 2.孝文帝:希望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借鉴汉族政权的统治经验, 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来巩固统治。
【特别提醒】 2.对冯太后和孝文帝的认识。 冯太后和孝文帝面对动荡的局势,认识到要巩固统治,就必须 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借鉴和采用汉族封建国家先进的统治经验 和政策,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
创 新 措 施 ,例 如:
我 们 将 会 采 取现场 淘汰制 ,以及pk环 节等 给大
拓跋珪,字涉圭,北魏道武帝、 鲜卑族拓跋部人。拓跋珪少年老 成智识不凡。青年时拓跋珪在贺 兰部励精图治,深得众心,使得 远近趋附。386年正月,在贺纳的 支持和诸部大人的推举下,拓跋 珪在牛川召开部落大会,即位为 代王,年号登国。同年四月,拓 跋珪改代为魏。新兴的北魏征服
(3)该状况反映的实质是什么? 【思路分析】该状况反映的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冲突,少 数民族的民族政策在其中起了很大作用,但民族融合的大趋势 不可阻挡。 提示:①中原先进的生产力与北魏落后的制度的矛盾。②民族 融合潮流与北魏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的矛盾。 (4)在冯太后和孝文帝时期面对这些问题采取了什么措施? 提示: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
阅读下列材料分析探究: 材料 魏初不立三长,故民多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豪强征 敛,倍于公赋。
高中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544人教PPT课件
A.拓跋珪
B.道武帝
C.冯太后
D.拓跋宏
二、社会改革迫在眉睫(改革的必要性)
1.阶级矛盾激化 ⑴基层统治方式实行宗主督护制: ⑵赋役制度纵富督贫,避强侵弱:
2.民族矛盾激化: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
3.社会动荡不安,各地起义不断.
• 冯太后
冯太后,出身于汉族,北魏历 史上著名女政治家,孝文帝改革 运动的发起人与主持者之一。是 位典型的“ 铁腕女人”。在朝廷 内部政治斗争中,她沉着果断, 坚忍精明,牢牢掌控北魏的军政 大权,曾在献文帝、孝文帝时两 度“ 临朝听政”,成为北魏朝廷 的实际统治者。她主政时已开始 了以汉化为中心的社会改革,孝文 帝第一阶段的改革实际上是在她 的主持下展开的,孝文帝改革的伟 大历史功绩有一半应该归属于这 位了不起的巾帼人物。
2.孝文帝:精通汉族先进文化(尤其是儒家经典), 决心实行改革.
小结
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
• 有利的社会条件
(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初步结束北方分裂 割据的局面,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生产发 展,民族融合加强。
(2)北魏参照汉族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拓跋 族由游牧生活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
(3)北魏重用汉族儒生,兴办太学,越来截止多地吸 收汉族先进文化。Fra bibliotek• 孝文帝
471年,年仅4岁的拓跋宏,接
受了父亲的禅位,成为北魏开国以
来第六位君主—— 魏孝文帝。
孝文帝统治时期,北魏社会局
势动荡。孝文帝深感必须学习汉族 先进文化,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 经验,改革鲜卑落后的统治方式,采 用更为先进的封建统治政策。
三、冯太后和孝文帝(主观条件)
1.冯太后: 掌握实权,培养孝文帝学习汉族文化.
二、社会改革迫在眉睫(改革的必要性) 1.政权制度建设的欠缺造成的阶级矛盾尖锐
人教版高中选修一历史课件:3.1改革迫在眉睫(共18张PPT)
拓跋珪改革:
经济上:实行编户;授田劝农;
政治上:仿汉官制;重用儒生(如崔浩)
文化上:兴办太学。
拓跋珪改革意义:
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农 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国家机构日 益完备。
探究3:结合教材思考:北魏统一 黄河流域的时间以及影响各是什么?
◆ 影响:
①初步结束北方分裂割据
②创造了北方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 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有利条件
(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2)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趋势 (3)前人的改革奠定了基础(拓跋 珪改革);开始了封建化的进程。 (4)冯太后与孝文帝的努力。
探究10:孝文帝改革所要解 决的问题有哪些?
(1)落后政治制度与先进文明 冲突问题;
(2)民族矛盾问题、风俗习惯 差异问题;
(3)北方生产关系,经济发展 调弊问题;
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探究1:结合教材内容思考:北魏崛起 的过程是什么?
◆起源:东北鲜卑拓跋部 ◆建国:东晋,代国 ◆重建: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
改国号魏,史称“北魏” ◆迁都称帝:398迁都平成,399年称帝 ◆统一黄河流域:439年,结束北方割据
探究2:结合教材内容归纳:拓跋 珪改革的措施有哪些?有何意义?
THANK YOU!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 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70页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 ——改革的背景 第2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 ——改革的内容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改革的影响
课程标准: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第1课)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第2课)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第3课)
经济上:实行编户;授田劝农;
政治上:仿汉官制;重用儒生(如崔浩)
文化上:兴办太学。
拓跋珪改革意义:
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农 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国家机构日 益完备。
探究3:结合教材思考:北魏统一 黄河流域的时间以及影响各是什么?
◆ 影响:
①初步结束北方分裂割据
②创造了北方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 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有利条件
(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2)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趋势 (3)前人的改革奠定了基础(拓跋 珪改革);开始了封建化的进程。 (4)冯太后与孝文帝的努力。
探究10:孝文帝改革所要解 决的问题有哪些?
(1)落后政治制度与先进文明 冲突问题;
(2)民族矛盾问题、风俗习惯 差异问题;
(3)北方生产关系,经济发展 调弊问题;
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探究1:结合教材内容思考:北魏崛起 的过程是什么?
◆起源:东北鲜卑拓跋部 ◆建国:东晋,代国 ◆重建: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
改国号魏,史称“北魏” ◆迁都称帝:398迁都平成,399年称帝 ◆统一黄河流域:439年,结束北方割据
探究2:结合教材内容归纳:拓跋 珪改革的措施有哪些?有何意义?
THANK YOU!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 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70页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 ——改革的背景 第2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 ——改革的内容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改革的影响
课程标准: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第1课)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第2课)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第3课)
人教版选修1 3.1 改革迫在眉睫(共32张PPT)
冯太后出身于汉族,她对孝文帝寄予很大希望,对他 实施系统的汉文化教育,亲自督促他自幼学习儒家经 典,恪守儒家的纲常礼仪,同时指导他阅读诸子百家 的著作和历史典籍。冯太后对孝文帝管教很严,她要 求孝文帝身旁的内侍十天内要汇报一次孝文帝的表现, 不汇报则加以责罚。正是在冯太后的精心培养下,孝 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对汉族文化传统、习 俗及其深邃丰富的内涵,十分敬佩和仰慕。
没有冯太后的支持与栽培,就没 有孝文帝后来强有力的改革;离 开孝文帝自身的努力与深邃的认 识,改革也不可能成效卓著!
孝文帝改革前北魏有哪些 社会矛盾?
解题关键:社会矛盾是引起北魏 深重统治危机的因素。
思路引领:从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上考虑。
关于孝文帝改革前的主要社会矛盾
(1)出现原因 ①北魏政权制度建设的欠缺造成阶级矛盾尖锐。 一是在政权基层统治方式上实行宗主督护制, 二是赋税制度上的混乱。 ②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 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2)主要表现 ①国家和豪强地主的矛盾:北魏政权的基层统 治实行宗主督护制,由豪强地主出任宗主,他 们隐瞒控制人口,逃避赋税、徭役,严重影响 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通过对汉文化和汉族发展史的了解及与本民族现
状的比较,孝文帝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 坚定了他改变鲜卑旧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信念。 这对他后来推行社会改革影响是深刻的。
冯太后对改革的 推动作用:
1、推动北魏学习汉族先进 文化,推行初步改革,对改 革起了奠基作用; 2、精心培养孝文帝,使他 具有浓厚的汉文化底蕴,对 其改革有着深刻影响;
398年,拓跋珪(道武帝)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西北。 439年,拓跋焘(太武帝)时期,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471年,4岁的拓跋宏(孝文帝)即位。冯太后临朝听政,开始改革。 490年,冯太后去世,拓跋宏亲政,继续推行改革。 493~495年,迁都洛阳,龙门石窟开始凿刻。 534~535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 550年,北齐取代东魏。557年,北周取代西魏。 581年,北周大将杨坚建立隋朝。
没有冯太后的支持与栽培,就没 有孝文帝后来强有力的改革;离 开孝文帝自身的努力与深邃的认 识,改革也不可能成效卓著!
孝文帝改革前北魏有哪些 社会矛盾?
解题关键:社会矛盾是引起北魏 深重统治危机的因素。
思路引领:从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上考虑。
关于孝文帝改革前的主要社会矛盾
(1)出现原因 ①北魏政权制度建设的欠缺造成阶级矛盾尖锐。 一是在政权基层统治方式上实行宗主督护制, 二是赋税制度上的混乱。 ②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 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2)主要表现 ①国家和豪强地主的矛盾:北魏政权的基层统 治实行宗主督护制,由豪强地主出任宗主,他 们隐瞒控制人口,逃避赋税、徭役,严重影响 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通过对汉文化和汉族发展史的了解及与本民族现
状的比较,孝文帝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 坚定了他改变鲜卑旧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信念。 这对他后来推行社会改革影响是深刻的。
冯太后对改革的 推动作用:
1、推动北魏学习汉族先进 文化,推行初步改革,对改 革起了奠基作用; 2、精心培养孝文帝,使他 具有浓厚的汉文化底蕴,对 其改革有着深刻影响;
398年,拓跋珪(道武帝)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西北。 439年,拓跋焘(太武帝)时期,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471年,4岁的拓跋宏(孝文帝)即位。冯太后临朝听政,开始改革。 490年,冯太后去世,拓跋宏亲政,继续推行改革。 493~495年,迁都洛阳,龙门石窟开始凿刻。 534~535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 550年,北齐取代东魏。557年,北周取代西魏。 581年,北周大将杨坚建立隋朝。
人教版历史选修1完整第三单元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ppt课件
拓这样跋介贵绍族:盘“北剥境导自致染逆阶虏级,矛穷盾苦备激罹化,并征调引赋发敛起,义靡
有止已。所求不获,则致精诛选p殒pt课,件 身祸家破,阖门比屋。13 ”
三.改革的必要性 ---北魏统治面临危机
1、北魏政权制度建设欠缺造成阶级矛盾尖锐:
(1)宗主督护制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 和徭役征发 (2)赋税制度混乱,导致农民负担沉重。 2、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
①初步结束了西晋灭亡以来北方分裂割据局面; ②为北方创造了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 会生产的发展; ③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创造 了有利条件。
精选ppt课件
9
二、改革的有利条件:
1、民族大融合的历史特征; 2、统治阶级汉化改革的奠基:拓跋珪改革:
⑴依据:参照汉族封建政权的统治方式
农民与地主的矛盾(阶精选级ppt矛课件 盾)
11
三.改革的必要性 ---北魏统治面临危机
1、北魏政权制度建设欠缺造成阶级矛盾尖锐: (1)宗主督护制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 和徭役征发 (2)赋税制度混乱,导致农民负担沉重。
材料一:魏初规定:“天下民户分为九等纳租赋”,
地导自 税 正根 即方致文 ) 常九据成,年官广品资帝后租吏大相产( 以 赋与农孝 战 的通多地民文 争 二制少主负帝 的 倍。规勾担祖临半定结沉父时!赋)征,重税始发“,多,,纵社又一少富会兴户,督矛十竟分贫盾五收成,日项 租九五“益避品十杂激强征石调化侵,”收。(弱。为杂”,
精选ppt课件
5
最新考古已证实,位于内 蒙古大兴安岭的嘎仙洞 内的石刻祝文刻写的是 鲜卑族拓跋部的祭祖文 字,证明该地区是拓跋部 的发源地。
畜牧迂徙,射猎为 业,淳朴为俗,简
有止已。所求不获,则致精诛选p殒pt课,件 身祸家破,阖门比屋。13 ”
三.改革的必要性 ---北魏统治面临危机
1、北魏政权制度建设欠缺造成阶级矛盾尖锐:
(1)宗主督护制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 和徭役征发 (2)赋税制度混乱,导致农民负担沉重。 2、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
①初步结束了西晋灭亡以来北方分裂割据局面; ②为北方创造了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 会生产的发展; ③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创造 了有利条件。
精选ppt课件
9
二、改革的有利条件:
1、民族大融合的历史特征; 2、统治阶级汉化改革的奠基:拓跋珪改革:
⑴依据:参照汉族封建政权的统治方式
农民与地主的矛盾(阶精选级ppt矛课件 盾)
11
三.改革的必要性 ---北魏统治面临危机
1、北魏政权制度建设欠缺造成阶级矛盾尖锐: (1)宗主督护制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 和徭役征发 (2)赋税制度混乱,导致农民负担沉重。
材料一:魏初规定:“天下民户分为九等纳租赋”,
地导自 税 正根 即方致文 ) 常九据成,年官广品资帝后租吏大相产( 以 赋与农孝 战 的通多地民文 争 二制少主负帝 的 倍。规勾担祖临半定结沉父时!赋)征,重税始发“,多,,纵社又一少富会兴户,督矛十竟分贫盾五收成,日项 租九五“益避品十杂激强征石调化侵,”收。(弱。为杂”,
精选ppt课件
5
最新考古已证实,位于内 蒙古大兴安岭的嘎仙洞 内的石刻祝文刻写的是 鲜卑族拓跋部的祭祖文 字,证明该地区是拓跋部 的发源地。
畜牧迂徙,射猎为 业,淳朴为俗,简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3.1改革迫在眉睫 (共19张PPT)
大力推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课堂小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
1、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趋势出现。 时代潮流
2、北魏崛起,统一了黄河流域。
前提(可能性)
3、北魏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
必要性
4、冯太后与孝文帝的推动。
可能性
【当堂演练】
1.北魏统一北方后,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其中社会矛
D 盾不包括(
1.阶级矛盾尖锐: 宗主督护制、赋税制度混乱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三)北魏面临着严重的统治危机(必要性)
材料1:“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 ——《魏书》卷十三
“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
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
——谢灵运
民族歧视和展和民族融合;为孝文帝改 革打下基础。
(3)原因:
【课堂探究】:Q1北魏何以能在这么多的民族政权中 脱颖而出,完成一统北方的伟业呢?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北方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民族融合在十六国时期进一步加强。 北魏军事力量强,骑兵强悍。 北魏接受了汉文化,加快了发展。
2.发展: 386年,拓跋珪建立魏国;
398年,迁都平城,巩固政权(?)。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趋势出现(时代背景) (二)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前提)
3.统一黄河流域(北方):
(1)过程: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统一了黄河流域 (2)意义:初步结束西晋以来北方分裂割据局面,创造了北方相对稳
“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 为一户,谓之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豪强征敛,倍于公赋矣。”
------《魏 书》 材料2:魏初规定:“天下民户分为九等纳租赋”,自文成帝始,又 兴十五项“杂调”(杂税),后以战争的临时征发,一户竟收租五十 石, 为正常年租赋的二倍半! 1.基层制度欠缺,豪强地主雄霸一方,欺压百姓,隐瞒人口,逃避赋税 徭役,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2.赋税制度混乱
【课堂小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
1、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趋势出现。 时代潮流
2、北魏崛起,统一了黄河流域。
前提(可能性)
3、北魏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
必要性
4、冯太后与孝文帝的推动。
可能性
【当堂演练】
1.北魏统一北方后,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其中社会矛
D 盾不包括(
1.阶级矛盾尖锐: 宗主督护制、赋税制度混乱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三)北魏面临着严重的统治危机(必要性)
材料1:“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 ——《魏书》卷十三
“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
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
——谢灵运
民族歧视和展和民族融合;为孝文帝改 革打下基础。
(3)原因:
【课堂探究】:Q1北魏何以能在这么多的民族政权中 脱颖而出,完成一统北方的伟业呢?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北方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民族融合在十六国时期进一步加强。 北魏军事力量强,骑兵强悍。 北魏接受了汉文化,加快了发展。
2.发展: 386年,拓跋珪建立魏国;
398年,迁都平城,巩固政权(?)。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趋势出现(时代背景) (二)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前提)
3.统一黄河流域(北方):
(1)过程: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统一了黄河流域 (2)意义:初步结束西晋以来北方分裂割据局面,创造了北方相对稳
“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 为一户,谓之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豪强征敛,倍于公赋矣。”
------《魏 书》 材料2:魏初规定:“天下民户分为九等纳租赋”,自文成帝始,又 兴十五项“杂调”(杂税),后以战争的临时征发,一户竟收租五十 石, 为正常年租赋的二倍半! 1.基层制度欠缺,豪强地主雄霸一方,欺压百姓,隐瞒人口,逃避赋税 徭役,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2.赋税制度混乱
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1课改革迫在 眉睫课件 (共28张PPT)
北魏的基层政权实行何种制度?有何危害?
北魏前期赋税制度混乱:
北魏前期征税分为“三等九品”.九品是按资产 多少而规定赋税高低的品级;三等是按等第将税收送 到不同地区.但实际上却无法做到.一方面由于世家大 族隐瞒大量田地和人口,造成贫富不分;另一方面,由 于官吏与地主勾结,把负担压在广大人民身上。
1.阶级矛盾激化 ⑴基层统治方式实行宗主督护制; ⑵赋役制度纵富督贫,避强侵弱.
东晋
北魏 宋齐梁陈
隋 朝
南方
“千古第一后”
➢听政20年间,主持了前期改 革,为孝文帝全面改革奠定了 基础。 ➢培养孝文帝,使他具有浓厚的 汉文化,为他推行全面和彻底 汉化奠定了基础。
拓拔珪是鲜卑族 拓拔部的首领,386年 他重建代国即后来的 北魏,399年称帝,是为 道武帝.他的后代在 439年统一了黄河流 域。
这是位于今天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大 兴安岭的嘎仙洞遗址,它是鲜卑族拓拔部的发 祥地。
农耕文明的防卫线?
长城-- 两种文明的分隔线?
“秦长城长度超过万里,标志着万里长城的开 始;同时也代表着中华大地上两种不同文化形态共 存的开始。”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教授李鸿宾
北方
东 汉
魏 蜀 吴
西晋
十六国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4.使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最终推动其进
行汉化改革的是
A.拓跋珪
B.道武帝
C.冯太后
D.拓跋宏
5.东晋时,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政权是 A、代国 B、魏国 C、北魏 D、前秦
6.鲜卑族拓跋部的发祥地嘎仙洞遗址位于今天的 A、新疆自治区 B、内蒙古自治区 C、甘肃省 D、黑龙江省
12.孝文帝改革前夕,北魏面临的社会形势主要 有①实行宗主督护制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 税收人②赋税征收严重不均,农民负担重③民 族矛盾日渐突出④冯太后崇尚“汉法”
北魏前期赋税制度混乱:
北魏前期征税分为“三等九品”.九品是按资产 多少而规定赋税高低的品级;三等是按等第将税收送 到不同地区.但实际上却无法做到.一方面由于世家大 族隐瞒大量田地和人口,造成贫富不分;另一方面,由 于官吏与地主勾结,把负担压在广大人民身上。
1.阶级矛盾激化 ⑴基层统治方式实行宗主督护制; ⑵赋役制度纵富督贫,避强侵弱.
东晋
北魏 宋齐梁陈
隋 朝
南方
“千古第一后”
➢听政20年间,主持了前期改 革,为孝文帝全面改革奠定了 基础。 ➢培养孝文帝,使他具有浓厚的 汉文化,为他推行全面和彻底 汉化奠定了基础。
拓拔珪是鲜卑族 拓拔部的首领,386年 他重建代国即后来的 北魏,399年称帝,是为 道武帝.他的后代在 439年统一了黄河流 域。
这是位于今天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大 兴安岭的嘎仙洞遗址,它是鲜卑族拓拔部的发 祥地。
农耕文明的防卫线?
长城-- 两种文明的分隔线?
“秦长城长度超过万里,标志着万里长城的开 始;同时也代表着中华大地上两种不同文化形态共 存的开始。”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教授李鸿宾
北方
东 汉
魏 蜀 吴
西晋
十六国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4.使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最终推动其进
行汉化改革的是
A.拓跋珪
B.道武帝
C.冯太后
D.拓跋宏
5.东晋时,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政权是 A、代国 B、魏国 C、北魏 D、前秦
6.鲜卑族拓跋部的发祥地嘎仙洞遗址位于今天的 A、新疆自治区 B、内蒙古自治区 C、甘肃省 D、黑龙江省
12.孝文帝改革前夕,北魏面临的社会形势主要 有①实行宗主督护制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 税收人②赋税征收严重不均,农民负担重③民 族矛盾日渐突出④冯太后崇尚“汉法”
高中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538人教PPT课件
解题思路:从改革的积极作用:经济、政治、 民族关系等角度考虑
观点:北魏政权的灭亡缘于“汉化”政策
肯定此观点
理由:北魏推行“汉化”政策放弃了本 民族的历史传统,失去统治的根基,盲 目照搬汉族的做法使鲜卑族无法适应 新的的生活环境,招致人民的反抗,政 权灭亡。
谈谈导致研究者观点不同的因素;
阶级立场、时代背景、史学研究方法、史料占有 史观不同、个人因素等。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⑤
C
D.①②⑤
北魏为强化对地方控制,取代豪强地主把持 的宗主督护制而实行的政策是
A. 均田制 B.俸禄制 C .三长制 D .租调制
一、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内容) 问题2: 后期改革的重点是什么?采取了哪些主 要措施?
1 重点: 实行汉化政策(孝文帝主持)
统一奠定基础
学术争鸣:阅读书本43页学习延伸2;争鸣
对孝文帝改革的意义,学术界基本持肯定态度,但也 不乏不同声音。499年孝文帝去世后,北魏即进入内部 动乱不已的多事之秋,二十余年之后,爆发了六镇起 义,再过十余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二国,实权 分别落入高欢、宇文泰之手。因此,有学者认为造成 北魏后来局面的根源,实际上可以追溯到孝文帝改革。 因为,孝文帝舍平城迁洛阳,改鲜卑武勇之风为汉人 文弱之风,进一步削弱北魏军事力量,这是他终不能 强大魏国的重要原因。并说孝文帝的改革,学来的主 要是汉人的繁文缛节,丢掉的恰恰是拓拔的长处—— 勇武质朴,这就加速了北魏的衰亡。
A.均田制 C.三长制
B.宗主督护制 D.整顿吏治
北魏推行均田制。
①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 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性质:是封建社会土地国有制,没有触及封 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因而不能从根本上抑 制土地兼并
观点:北魏政权的灭亡缘于“汉化”政策
肯定此观点
理由:北魏推行“汉化”政策放弃了本 民族的历史传统,失去统治的根基,盲 目照搬汉族的做法使鲜卑族无法适应 新的的生活环境,招致人民的反抗,政 权灭亡。
谈谈导致研究者观点不同的因素;
阶级立场、时代背景、史学研究方法、史料占有 史观不同、个人因素等。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⑤
C
D.①②⑤
北魏为强化对地方控制,取代豪强地主把持 的宗主督护制而实行的政策是
A. 均田制 B.俸禄制 C .三长制 D .租调制
一、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内容) 问题2: 后期改革的重点是什么?采取了哪些主 要措施?
1 重点: 实行汉化政策(孝文帝主持)
统一奠定基础
学术争鸣:阅读书本43页学习延伸2;争鸣
对孝文帝改革的意义,学术界基本持肯定态度,但也 不乏不同声音。499年孝文帝去世后,北魏即进入内部 动乱不已的多事之秋,二十余年之后,爆发了六镇起 义,再过十余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二国,实权 分别落入高欢、宇文泰之手。因此,有学者认为造成 北魏后来局面的根源,实际上可以追溯到孝文帝改革。 因为,孝文帝舍平城迁洛阳,改鲜卑武勇之风为汉人 文弱之风,进一步削弱北魏军事力量,这是他终不能 强大魏国的重要原因。并说孝文帝的改革,学来的主 要是汉人的繁文缛节,丢掉的恰恰是拓拔的长处—— 勇武质朴,这就加速了北魏的衰亡。
A.均田制 C.三长制
B.宗主督护制 D.整顿吏治
北魏推行均田制。
①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 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性质:是封建社会土地国有制,没有触及封 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因而不能从根本上抑 制土地兼并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第一课ppt优秀课件:《改革迫在眉睫》
材料二:魏初规定:“天下民户分为九等纳租赋”,自文成帝始,又兴十五项 “杂调”(杂税),后以战争的临时征发,一户竟收租五十石, 为正常年租赋 的二倍半!
材料三: “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 谓之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豪强征敛,倍于公赋矣。”
二、社会改革迫在眉睫——改革的必要性(北魏统治面临危机)
措施:参见教材第33页
意义:拓跋部由畜牧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农 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国家机构日益完备。推 动了北魏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北魏逐渐扩展到黄河流域。
材料一:河东薛辩、薛永宗、斐骏等各拥强兵,雄据一方。河北“韩、马两姓 各二千余家,恃强凭险,最为狡害,劫掠道路,侵暴乡闾。”
政治制度的落后(表现、影响)
的 背
必要性:面临 严重的统治危机
民族矛盾激化(原因) 阶级矛盾尖锐(原因、表现)
景 改革的推动力:冯太后临朝听政并培养孝文
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题练〗
1.北魏统一北方后,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其中社会矛
D 盾不包括(
)
A.阶级矛盾
B.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C.民族矛盾
D.鲜卑族内部矛盾
…… 献文帝:拓拔弘
孝文帝:拓拔宏(元宏)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 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 史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70页
前提: 1、北魏的崛起
⑴族源: 起源于东北鲜卑族拓跋部; 魏晋之际游牧于山西、内蒙; 338年建立代国,后为前秦吞并。
⑵崛起: ①背景:前秦瓦解,北方再次陷入分裂和战乱 ②北魏建立:386年拓拔珪(平城)
北魏的崛起历程北魏的发展背景表现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时间意义政治制度的落后表现影响民族矛盾激化原因阶级矛盾尖锐原因表现依据人物和措施经政人才文意义小结北魏统一北方后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其中社会矛盾不包括北魏统一北方民族融合吸收汉族先进的文化民族矛盾尖锐使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最终推动其进行汉化改革的是
材料三: “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 谓之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豪强征敛,倍于公赋矣。”
二、社会改革迫在眉睫——改革的必要性(北魏统治面临危机)
措施:参见教材第33页
意义:拓跋部由畜牧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农 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国家机构日益完备。推 动了北魏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北魏逐渐扩展到黄河流域。
材料一:河东薛辩、薛永宗、斐骏等各拥强兵,雄据一方。河北“韩、马两姓 各二千余家,恃强凭险,最为狡害,劫掠道路,侵暴乡闾。”
政治制度的落后(表现、影响)
的 背
必要性:面临 严重的统治危机
民族矛盾激化(原因) 阶级矛盾尖锐(原因、表现)
景 改革的推动力:冯太后临朝听政并培养孝文
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题练〗
1.北魏统一北方后,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其中社会矛
D 盾不包括(
)
A.阶级矛盾
B.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C.民族矛盾
D.鲜卑族内部矛盾
…… 献文帝:拓拔弘
孝文帝:拓拔宏(元宏)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 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 史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70页
前提: 1、北魏的崛起
⑴族源: 起源于东北鲜卑族拓跋部; 魏晋之际游牧于山西、内蒙; 338年建立代国,后为前秦吞并。
⑵崛起: ①背景:前秦瓦解,北方再次陷入分裂和战乱 ②北魏建立:386年拓拔珪(平城)
北魏的崛起历程北魏的发展背景表现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时间意义政治制度的落后表现影响民族矛盾激化原因阶级矛盾尖锐原因表现依据人物和措施经政人才文意义小结北魏统一北方后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其中社会矛盾不包括北魏统一北方民族融合吸收汉族先进的文化民族矛盾尖锐使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最终推动其进行汉化改革的是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课件第3单元 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 课件(共20张PPT)
1.形势: (1)阶级矛盾激化: ①原因:北魏各种制度的建设不够完善,有欠缺之处。 ②危害: 宗主督护制 严重影响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 发,加重广大农民负担,威胁北魏政权统治。 (2)民族矛盾激化:
①原因:没有正确的 民族政策 ,没能处理好各民族之间的关
系。
②危害:严重威胁北魏统治的稳固。
2.危害:社会动荡不安
经济,这种经济形式的实质是半封建半奴隶制经济。( × ) 提示: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按人口分配土地,推行鼓励发展 农业的经济政策,实际上就是推行封建制下的农业发展模式, 因而是封建制经济形式。 3.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前的统治者对汉制总体的态度是有限的学 习接受。( √ )
提示:由于汉制的进步性,孝文帝改革以前的统治者就学习汉
提示:(1)缓和尖锐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是改革最主要的 客观原因。 (2)当时的经济、政治、军事需要是改革的直接动力。 (3)孝文帝自身的个性品质和对汉文化的了解是改革的主观 原因。 (4)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出现为改革创造了条件。
主题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
【探究讨论】 材料一 北魏初期,在地方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地主豪强把宗
2.早期改革:
内 经济 容 影 响
实行 编户 使部落成员定居下
来;计口授田,劝课农桑
仿 汉制 设官;汉族儒生在北
推动拓跋部逐渐转向 以 农业 经济为主的
政治 魏受到重用,国家机构日益完 定居生活;促进了各
备
思想
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
北魏兴办 太学 ,越来越多地 交流和融合 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二、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政,并培养孝文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这对孝文帝改革起了直
二、问题思考
1.北魏前期改革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是什么? 提示:(1)进步性:①计口授田。解散了原来的部落组织, 推动了鲜卑族的封建化。②仿汉制,重用汉人,吸收汉族的先 进文化,使北魏政权开始了封建化进程。 (2)局限性:北魏前期改革保留了奴隶制,国家机构尚不健 全。
①原因:没有正确的 民族政策 ,没能处理好各民族之间的关
系。
②危害:严重威胁北魏统治的稳固。
2.危害:社会动荡不安
经济,这种经济形式的实质是半封建半奴隶制经济。( × ) 提示: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按人口分配土地,推行鼓励发展 农业的经济政策,实际上就是推行封建制下的农业发展模式, 因而是封建制经济形式。 3.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前的统治者对汉制总体的态度是有限的学 习接受。( √ )
提示:由于汉制的进步性,孝文帝改革以前的统治者就学习汉
提示:(1)缓和尖锐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是改革最主要的 客观原因。 (2)当时的经济、政治、军事需要是改革的直接动力。 (3)孝文帝自身的个性品质和对汉文化的了解是改革的主观 原因。 (4)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出现为改革创造了条件。
主题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
【探究讨论】 材料一 北魏初期,在地方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地主豪强把宗
2.早期改革:
内 经济 容 影 响
实行 编户 使部落成员定居下
来;计口授田,劝课农桑
仿 汉制 设官;汉族儒生在北
推动拓跋部逐渐转向 以 农业 经济为主的
政治 魏受到重用,国家机构日益完 定居生活;促进了各
备
思想
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
北魏兴办 太学 ,越来越多地 交流和融合 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二、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政,并培养孝文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这对孝文帝改革起了直
二、问题思考
1.北魏前期改革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是什么? 提示:(1)进步性:①计口授田。解散了原来的部落组织, 推动了鲜卑族的封建化。②仿汉制,重用汉人,吸收汉族的先 进文化,使北魏政权开始了封建化进程。 (2)局限性:北魏前期改革保留了奴隶制,国家机构尚不健 全。
高中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543人教PPT课件
“畜牧迂徙,射猎为业, 淳朴为俗,简易为化, 不为文字,刻木纪契……”
—— 《魏书·序记》
民族 生 生 政 文 产 活 治化 方 方制 式 式度
汉族 农 定 比 先
耕 居 较进
为
完
主
备
北方 游 逐 相 相 少数 牧 水 对 对 民族 为 草 落 落
主 而 后后 居
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
结束五胡十六国,统一 北方的魏太武帝拓跋焘
云冈石窟(山西大同(平城))
龙门石窟(河南洛阳)
看图说话:这两尊佛像在风格上有何差异?
云冈石窟:较多体现了印度佛教艺术的影响,佛像高鼻深目,表情凝重,体现了 西域人的特征。 龙门石窟:佛像肃目慈祥,衣纹飘动流畅,更多体现了中原文化的风采,体现了 多元文化交融碰撞的特点。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北魏改革的可能性
制度落后
前期:冯太后主持改革
侧重点:建立新制,取代旧制 鲜卑族落后
后期:孝文帝亲政后的改革 侧重点: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前期:冯太后主持,创建新制度
措施
目的
内容
施行官俸制 推行均田制 实行租调制 设立三长制
整顿吏治,巩固统治
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 生产,增加国家收入
与均田制相适应,保证税收 配合均田制的推行, 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北魏前期统治者巩固政权的措施
庙号
北魏太祖 北魏世祖
谥号
道武皇帝 太武皇帝
姓名
政绩
建国,汉化改革(实行编
拓拔珪 户、劝课农桑、仿汉制设
官、重用汉族儒生)
拓跋焘
统一、改革
二、社会改革的必要性: “魏初不立三长,故民多荫附。荫附者皆 无官役,豪强征敛,倍于公赋。”
—— 《魏书·序记》
民族 生 生 政 文 产 活 治化 方 方制 式 式度
汉族 农 定 比 先
耕 居 较进
为
完
主
备
北方 游 逐 相 相 少数 牧 水 对 对 民族 为 草 落 落
主 而 后后 居
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
结束五胡十六国,统一 北方的魏太武帝拓跋焘
云冈石窟(山西大同(平城))
龙门石窟(河南洛阳)
看图说话:这两尊佛像在风格上有何差异?
云冈石窟:较多体现了印度佛教艺术的影响,佛像高鼻深目,表情凝重,体现了 西域人的特征。 龙门石窟:佛像肃目慈祥,衣纹飘动流畅,更多体现了中原文化的风采,体现了 多元文化交融碰撞的特点。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北魏改革的可能性
制度落后
前期:冯太后主持改革
侧重点:建立新制,取代旧制 鲜卑族落后
后期:孝文帝亲政后的改革 侧重点: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前期:冯太后主持,创建新制度
措施
目的
内容
施行官俸制 推行均田制 实行租调制 设立三长制
整顿吏治,巩固统治
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 生产,增加国家收入
与均田制相适应,保证税收 配合均田制的推行, 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北魏前期统治者巩固政权的措施
庙号
北魏太祖 北魏世祖
谥号
道武皇帝 太武皇帝
姓名
政绩
建国,汉化改革(实行编
拓拔珪 户、劝课农桑、仿汉制设
官、重用汉族儒生)
拓跋焘
统一、改革
二、社会改革的必要性: “魏初不立三长,故民多荫附。荫附者皆 无官役,豪强征敛,倍于公赋。”
3.1 改革迫在眉睫 课件-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一、北魏的崛起和统一黄河流域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北朝是少数(游牧)民族政权
“畜牧迂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 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
——《魏书·序记》
游牧为生,流动性强,擅长射猎, 骑兵凶猛,文化水平相对较低。
一、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一)北魏的崛起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371年-386年-409年)
一、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三)统一黄河流域
(1)统一:439年,北魏世祖太武帝拓跋焘统
一了黄河流域。 北魏
(2)影响:
①局初面步;②结为束北了方西创晋造灭了亡刘一以宋个来较北为方安的定分的裂社割会据
环境;③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④为各族 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
姓名 409~423年在位 政绩 拓拔珪 建国,推行汉化改革
拓跋嗣
(略)
拓跋焘
统一
拓跋浚
(略)
拓跋弘
禅让皇位于拓跋宏
拓跋宏
实行孝文帝改革
宗主督护制
北魏前期地方基层组织的一种形式。五胡 十六国时未南逃的大地主多筑堡自守,聚族而 居,拥有很多的依附农民及一定的武装力量。 北魏统一北方后,无力改变这一现状,便任命 他们为宗主,以督护百姓。宗主督护制对维护 基层治安有一定作用,但由于豪强地主趁机隐 瞒其控制的人口,逃避赋税徭役,严重影响了 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魏
十六国 北朝
东
三西
隋
汉
蜀 国 吴 晋 东晋
南朝
南北朝发展示意图
北朝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宋
齐
梁
人教高中历史选修1 3.1改革迫在眉睫 (共36张PPT)
②国家机构日益完备,为孝文帝改革奠定基础。
经历了祖辈们的治理之后,孝文帝为何还要进行改革?
三、社会改革迫在眉睫——改革的必要性 探究学习1:北魏政治制度的欠缺与危害。
宗主督护制和九品混通制
宗主督护制:北魏初年,面对各地豪强聚众结坞自保,北魏 只得承认既定事实,实行任命宗主为宗主督护,让他们行使 基层职权职能的一种制度。 九品混通制:根据资产多少规定赋税多少,分成九品征收。
——谢灵运
以上材料说明,在北魏统治过程中存在着什么突出的 问题?
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政策、苛捐杂税现象严重。
结合教材的学思之窗,思考:北魏社会矛盾激化 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
本质上反映了落后的文化与先进文化的冲突, 落后的鲜卑文化必须适应先进的农耕文化,这也是 孝文帝改革的本质。
三、社会改革迫在眉睫——改革的必要性
该剧主要讲述了中国南北朝时 期,北魏罪臣之女冯淑仪,由 宫中婢女最后成长为后宫太后 的传奇一生的故事。
探究学习3:冯太后影响孝文帝
北魏孝文帝四岁(465年)即位,掌权的是其祖母冯太后。 史书记载冯太后“多智略,猜忍,能行大事”,是位典型的“铁 腕女人”。在复杂的朝廷内部政治斗争之中冯太后沉着果断,坚 忍精明,击败一个个政治对手。
五胡主要指匈奴、鲜卑、羯、氐(dī)、羌这五个少数民族。五胡乱华, 指的是在西晋时期塞外众多游牧民族趁西晋八王之乱,国力衰弱之际,陆 续建立数个非汉族政权,形成与南方汉人政权对峙的时期。但事实上五胡 是西晋末各乱华胡人的代表,数目远非五个。
五胡十六国
十六国时期(公元304年——公元439年 ),以匈奴、羯、鲜卑、羌及 氐为主的五胡在中国北方范围内相继建立的国家。它是中国北方历史上的一 个大分裂时期。该时期自304年李雄和刘渊分别在蜀地建立成国(成汉)、 在中原建立汉赵(后称前赵)时起,至439年北魏拓跋焘(太武帝)灭北凉 为止。与十六国对应的南方汉族政权主要是东晋。
经历了祖辈们的治理之后,孝文帝为何还要进行改革?
三、社会改革迫在眉睫——改革的必要性 探究学习1:北魏政治制度的欠缺与危害。
宗主督护制和九品混通制
宗主督护制:北魏初年,面对各地豪强聚众结坞自保,北魏 只得承认既定事实,实行任命宗主为宗主督护,让他们行使 基层职权职能的一种制度。 九品混通制:根据资产多少规定赋税多少,分成九品征收。
——谢灵运
以上材料说明,在北魏统治过程中存在着什么突出的 问题?
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政策、苛捐杂税现象严重。
结合教材的学思之窗,思考:北魏社会矛盾激化 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
本质上反映了落后的文化与先进文化的冲突, 落后的鲜卑文化必须适应先进的农耕文化,这也是 孝文帝改革的本质。
三、社会改革迫在眉睫——改革的必要性
该剧主要讲述了中国南北朝时 期,北魏罪臣之女冯淑仪,由 宫中婢女最后成长为后宫太后 的传奇一生的故事。
探究学习3:冯太后影响孝文帝
北魏孝文帝四岁(465年)即位,掌权的是其祖母冯太后。 史书记载冯太后“多智略,猜忍,能行大事”,是位典型的“铁 腕女人”。在复杂的朝廷内部政治斗争之中冯太后沉着果断,坚 忍精明,击败一个个政治对手。
五胡主要指匈奴、鲜卑、羯、氐(dī)、羌这五个少数民族。五胡乱华, 指的是在西晋时期塞外众多游牧民族趁西晋八王之乱,国力衰弱之际,陆 续建立数个非汉族政权,形成与南方汉人政权对峙的时期。但事实上五胡 是西晋末各乱华胡人的代表,数目远非五个。
五胡十六国
十六国时期(公元304年——公元439年 ),以匈奴、羯、鲜卑、羌及 氐为主的五胡在中国北方范围内相继建立的国家。它是中国北方历史上的一 个大分裂时期。该时期自304年李雄和刘渊分别在蜀地建立成国(成汉)、 在中原建立汉赵(后称前赵)时起,至439年北魏拓跋焘(太武帝)灭北凉 为止。与十六国对应的南方汉族政权主要是东晋。
2018历史人教版选修1 第三单元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 课件(28张)
[思维启迪2]
《魏书· 李冲传》曰:“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
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官吏们畏于
权势,多与地主勾结,“纵富督贫,避强侵弱”。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可知,北魏的基层政权实行何种制度?
(2)它的推行与孝文帝改革有何关系? 宗主督护 制。 提示:(1)______。
3.鲜卑族和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矛盾:拓跋部原先经济、 文化相对落后,进入中原地区后,北魏统治者没有处理好与
经济文化相对先进的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
4.统治阶级内部危机四伏:由于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习俗、生
活方式悬殊,拓跋贵族对汉族地主存有戒心,汉族地主官僚
也心存不满,常常与鲜卑贵族发生矛盾。
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在基层推行了宗主督护制。该制度 产生的危害有( A ) ①严重影响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②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地方官吏对农民的掠夺 ③各地宗主构成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基础 ④激化了鲜卑贵族与汉族大地主之间的矛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在宗主督护制下,出任宗主的都是地方上的豪强地主, 这些豪强地主绝大部分都是汉族地主,它的推行,在一定程
思想
[思维启迪1]
拓跋珪改革时,拓跋部封建化的途径是什么?
汉族 封建政权的统治方式,吸 提示:封建化途径是参照_________ 收汉族统治思想和政治制度。
二、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宗主督护制 1.社会矛盾:制度建设不够完善,______________ 影响了 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也激化了社会矛盾。 经济文化 相对先进的汉族及其 2.民族矛盾:没有处理好与_________ 他少数民族的关系,民族矛盾激化。 民族矛盾 激化,各地不断发 3.社会危机:由于阶级矛盾和_________ 生人民起义。
高中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537人教PPT课件
了封建化的进程。 (4)冯太后与孝文帝的努力。
北
民族融合趋势(必然性)
社
魏
会
改
崛
革 背
起 与 统
北魏制度建设欠缺
矛 盾 激
景
一
迫
黄 河
北魏民族歧视政策
化 必
()
(
在
流
要
眉
域
性
睫
冯太后与孝文帝注重汉化(有利条件)
)
结合以上学习内容归纳:孝文帝改 革所要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1)落后政治制度与先进文明冲突问题; (2)民族矛盾问题、风俗习惯差异问题;
风天
吹苍
草苍
低,
见 牛 羊 。
野 茫 茫 ,
天敕 似勒 穹川 庐, ,阴 笼山 盖下 四, 野 。
北朝民歌
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发展线索
220年魏
265年西316年 晋
十六国 439年北魏
三
263
国
年
鼎
蜀
立 221
年 280 吴年
222 年
东宋
317 年
晋420 年
北 朝
581年 西北 隋 魏周 朝
东北 魏齐
改国号魏,史称“北魏” ◆ 迁都称帝:398迁都平成,399年称帝 ◆ 统一黄河流域:439年,结束北方割据
探究2:结合教材内容归纳:拓跋珪改革的 措施有哪些?有何意义?
拓跋珪的改革措施:
经济上:实行编户;授田劝农; 政治上:仿汉官制;重用儒生(如崔浩) 文化上:兴办太学
拓跋珪改革意义:
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 生活;国家机构日益完备。
1.阶级矛盾尖锐:
北魏政权
宗主
北
民族融合趋势(必然性)
社
魏
会
改
崛
革 背
起 与 统
北魏制度建设欠缺
矛 盾 激
景
一
迫
黄 河
北魏民族歧视政策
化 必
()
(
在
流
要
眉
域
性
睫
冯太后与孝文帝注重汉化(有利条件)
)
结合以上学习内容归纳:孝文帝改 革所要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1)落后政治制度与先进文明冲突问题; (2)民族矛盾问题、风俗习惯差异问题;
风天
吹苍
草苍
低,
见 牛 羊 。
野 茫 茫 ,
天敕 似勒 穹川 庐, ,阴 笼山 盖下 四, 野 。
北朝民歌
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发展线索
220年魏
265年西316年 晋
十六国 439年北魏
三
263
国
年
鼎
蜀
立 221
年 280 吴年
222 年
东宋
317 年
晋420 年
北 朝
581年 西北 隋 魏周 朝
东北 魏齐
改国号魏,史称“北魏” ◆ 迁都称帝:398迁都平成,399年称帝 ◆ 统一黄河流域:439年,结束北方割据
探究2:结合教材内容归纳:拓跋珪改革的 措施有哪些?有何意义?
拓跋珪的改革措施:
经济上:实行编户;授田劝农; 政治上:仿汉官制;重用儒生(如崔浩) 文化上:兴办太学
拓跋珪改革意义:
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 生活;国家机构日益完备。
1.阶级矛盾尖锐:
北魏政权
宗主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优质课件: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
内容索引
基础认知 学习思考 深化探究 核心突破 巩固练习 随堂反馈
基础认知 学习思考
一、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1.崛起 (1)背景:淝水之战后,前秦 瓦解,北方再次陷入分裂和战乱。 (2)北魏建立:386年, 拓跋珪 重建代国,后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3)迁都:398年,拓跋珪迁都 平城 ,次年,正式称帝。
巩固练习 随堂反馈
1.(2017·玉溪高二检测)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由
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
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A.封建化过程
√B.农业化过程
C.工业化过程
D.汉化过程
解析 本题抓住限定词“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 少数民族学会了汉族先进的农耕生产方式,开始了定居生活。故选B。
1234
解析 答案
3.(2017·武汉高二检测)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导致北方社会矛盾不断激
化的主要原因有
①鲜卑贵族推行民族歧视政策 ②鲜卑贵族对百姓巧取豪夺 ③都城偏
远 ④南朝政权的威胁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社会矛盾的激化主要是由统治者的统治措施造成的,与其都城的 位置和其他政权没有直接的内在联系。
提示
史论总结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必要性: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北魏面临统治危机,社会改革迫 在眉睫。 ①阶级矛盾:由于宗主督护制的实行和赋税制度的混乱导致国家、豪 强地主、农民之间的矛盾重重。 ②民族矛盾: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导致民族矛 盾激化。
(2)可能性 ①客观条件 a.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社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 趋势加强。 b.拓跋珪学习汉族先进制度,使拓跋部由畜牧经济逐渐转向农业经济, 推动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同时国家机构日益完备,为孝文帝改 革奠定了基础。 ②主观条件 a.冯太后执掌朝廷实权,积极推动孝文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b.孝文帝受到了良好的汉族文化教育,具有推行汉族封建国家统治经验 的强烈愿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统一黄河流域 于439年由拓跋焘统一北方。 意义:初步结束了 创造了 促进了 创造了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439年,拓跋焘)
意义:
①初步结束西晋以来北方分裂割据局面 ②创造了北方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 社会生产的发展 ③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拓跋珪的汉化措施—改革的有利条件
内容: 根据资产多少规定赋税多少,分成 九品征收
影响: 地方官吏与地主勾结,“纵富督贫, 避强侵弱”,导致广大农民负担沉重, 社会矛盾日益强化
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
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 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 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 践踏。
3表、现实:行4民45族年歧陕视西和人民民族起压义迫(导汉致族民、族羌矛族盾)激化 4百.人余民年起间义人、民社起会动义荡多-达--威八胁十统余治次,沉重打击了 北魏打击
拓跋鲜卑——骑在马背上的民族
游牧为生, 流动性强
擅长射猎, 骑兵凶猛
文化水平相 对较低
“畜牧迂徙,射猎为 业,淳朴为俗,简易 为化,不为文字,刻 木纪契……”
《魏书·序记》
北魏帝王世系表:
魏先世曾建代国,376年为前秦苻坚所灭。386年拓跋珪 重建代国,同年改国号为魏。
道武帝:拓拔珪
明元帝:拓拔嗣 太武帝:拓拔焘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措施:参见教材第33页
意义:拓跋部由畜牧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农 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国家机构日益完备。推 动了北魏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北魏逐渐扩展到黄河流域。
材料一:河东薛辩、薛永宗、斐骏等各拥强兵,雄据一方。河北“韩、马两姓 各二千余家,恃强凭险,最为狡害,劫掠道路,侵暴乡闾。”
C 2.崔浩这位汉族儒生受到重用反映的问题是( )
A.他是汉奸,卖国投敌
B.北魏喜欢利用汉人打汉人
C.鲜卑不断学习汉族文化
D.鲜卑与汉族融为一体
D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条件是(
1.政治制度的欠缺造成阶级矛盾尖锐:
宗主督护制
形成:北魏进入中原,任命豪强地主出任宗主, 督护农民纳税服役,形成宗主管理的基层组织
影响:统一初期,有利于巩固统治 长期以往,豪强地主往往隐瞒控制人口,逃避赋 税徭役,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引发财政危机。
2、 赋税制度的混乱(九品相通制)
公开课完整版
简洁
通用
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
〖课标〗 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公元220年
338年 398年 445年
386年 439年 471年
(魏晋南北朝)
公元589年
东汉到隋北朝方时期的政权更迭
十六国
东 汉
魏 蜀 吴西 晋来自东晋北魏 东魏西魏
宋齐梁陈
北齐
北周 隋 朝
魏晋南北朝(南2方20—589) 时代特征: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分裂割据的时期和民族大交融时 期,北方相对动乱,南方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较快。
政治制度的落后(表现、影响)
的 背
必要性:面临 严重的统治危机
民族矛盾激化(原因) 阶级矛盾尖锐(原因、表现)
景 改革的推动力:冯太后临朝听政并培养孝文
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题练〗
1.北魏统一北方后,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其中社会矛
D 盾不包括(
)
A.阶级矛盾
B.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C.民族矛盾
D.鲜卑族内部矛盾
1、依据:参照汉族封建政权统治方式
2、措施:政治 经济 文化 3、意义
经济: 分土定居;
计口授田,劝课农桑;
政治:
仿汉制设官;
延揽人才,重用汉儒,
完备国家机构;
文化:
兴办太学,吸收汉族先
进文化。
北魏在崛起的过程中出现了鲜卑族游牧文明与汉族农耕 文明的激烈碰撞。面对这种状况,拓跋珪在位期间采取 措施的意义是什么?
…… 献文帝:拓拔弘
孝文帝:拓拔宏(元宏)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 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 史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70页
前提: 1、北魏的崛起
⑴族源: 起源于东北鲜卑族拓跋部; 魏晋之际游牧于山西、内蒙; 338年建立代国,后为前秦吞并。
⑵崛起: ①背景:前秦瓦解,北方再次陷入分裂和战乱 ②北魏建立:386年拓拔珪(平城)
孝文帝改革,是在冯太后的影响 和直接推动下进行的一场自上而下 的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旨在维护统 治的封建化运动。
〖小结〗
孝 文
前提:北魏崛起 并统一黄河流域
北魏的崛起(历程) 北魏的发展(背景、表现)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时间、意义)
帝 改 革
有利条件:统治阶 级汉化改革的奠基
依据 人物和措施(经、政、人才、文化) 意义
(主观条件)
③孝文帝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
要巩固统治,就必须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 经验,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
冯太后对改革的推动作用:
➢推动北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推行初步 改革,对改革起了奠基作用; ➢精心培养孝文帝,使他具有浓厚的汉文 化底蕴,对其改革有着深刻影响;
没有冯太后的支持与栽培,就没有 孝文帝后来强有力的改革;离开孝文帝自 身的努力与深邃的认识,改革也不可能成 效卓著!
三、冯太后和孝文帝——改革的推动力
1.冯太后---统治者因素
①出身汉家,以强硬手段掌握政权,推动了北魏学习汉族先进 文化(思想动员) ②精心培养孝文帝拓跋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人才培养)
③临朝听政,推行前期改革(奠基作用)
2.孝文帝
①孝文帝即位:471年拓跋宏通过禅让即位
(权力保证)
②孝文帝精通汉文化,坚定改革信念
近5000年来中国气温变化
长城—— 中华大地上两种
不同文化形态共存的分割线?
一、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改革的前提
鲜卑族是我国北方 阿尔泰语系游牧民 族,其族源兴起于 鲜卑山(今大兴安岭 山脉),因此为族名, 拓跋部是其部落之 一。最新考古已证 实,位于内蒙古大 兴安岭的嘎仙洞内 的石刻祝文刻写的 是鲜卑族拓跋部的 祭祖文字,证明该 地区是拓跋部的发 源地。
材料二:魏初规定:“天下民户分为九等纳租赋”,自文成帝始,又兴十五项 “杂调”(杂税),后以战争的临时征发,一户竟收租五十石, 为正常年租赋 的二倍半!
材料三: “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 谓之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豪强征敛,倍于公赋矣。”
二、社会改革迫在眉睫——改革的必要性(北魏统治面临危机)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439年,拓跋焘)
意义:
①初步结束西晋以来北方分裂割据局面 ②创造了北方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 社会生产的发展 ③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拓跋珪的汉化措施—改革的有利条件
内容: 根据资产多少规定赋税多少,分成 九品征收
影响: 地方官吏与地主勾结,“纵富督贫, 避强侵弱”,导致广大农民负担沉重, 社会矛盾日益强化
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
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 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 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 践踏。
3表、现实:行4民45族年歧陕视西和人民民族起压义迫(导汉致族民、族羌矛族盾)激化 4百.人余民年起间义人、民社起会动义荡多-达--威八胁十统余治次,沉重打击了 北魏打击
拓跋鲜卑——骑在马背上的民族
游牧为生, 流动性强
擅长射猎, 骑兵凶猛
文化水平相 对较低
“畜牧迂徙,射猎为 业,淳朴为俗,简易 为化,不为文字,刻 木纪契……”
《魏书·序记》
北魏帝王世系表:
魏先世曾建代国,376年为前秦苻坚所灭。386年拓跋珪 重建代国,同年改国号为魏。
道武帝:拓拔珪
明元帝:拓拔嗣 太武帝:拓拔焘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措施:参见教材第33页
意义:拓跋部由畜牧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农 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国家机构日益完备。推 动了北魏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北魏逐渐扩展到黄河流域。
材料一:河东薛辩、薛永宗、斐骏等各拥强兵,雄据一方。河北“韩、马两姓 各二千余家,恃强凭险,最为狡害,劫掠道路,侵暴乡闾。”
C 2.崔浩这位汉族儒生受到重用反映的问题是( )
A.他是汉奸,卖国投敌
B.北魏喜欢利用汉人打汉人
C.鲜卑不断学习汉族文化
D.鲜卑与汉族融为一体
D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条件是(
1.政治制度的欠缺造成阶级矛盾尖锐:
宗主督护制
形成:北魏进入中原,任命豪强地主出任宗主, 督护农民纳税服役,形成宗主管理的基层组织
影响:统一初期,有利于巩固统治 长期以往,豪强地主往往隐瞒控制人口,逃避赋 税徭役,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引发财政危机。
2、 赋税制度的混乱(九品相通制)
公开课完整版
简洁
通用
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
〖课标〗 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公元220年
338年 398年 445年
386年 439年 471年
(魏晋南北朝)
公元589年
东汉到隋北朝方时期的政权更迭
十六国
东 汉
魏 蜀 吴西 晋来自东晋北魏 东魏西魏
宋齐梁陈
北齐
北周 隋 朝
魏晋南北朝(南2方20—589) 时代特征: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分裂割据的时期和民族大交融时 期,北方相对动乱,南方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较快。
政治制度的落后(表现、影响)
的 背
必要性:面临 严重的统治危机
民族矛盾激化(原因) 阶级矛盾尖锐(原因、表现)
景 改革的推动力:冯太后临朝听政并培养孝文
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题练〗
1.北魏统一北方后,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其中社会矛
D 盾不包括(
)
A.阶级矛盾
B.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C.民族矛盾
D.鲜卑族内部矛盾
1、依据:参照汉族封建政权统治方式
2、措施:政治 经济 文化 3、意义
经济: 分土定居;
计口授田,劝课农桑;
政治:
仿汉制设官;
延揽人才,重用汉儒,
完备国家机构;
文化:
兴办太学,吸收汉族先
进文化。
北魏在崛起的过程中出现了鲜卑族游牧文明与汉族农耕 文明的激烈碰撞。面对这种状况,拓跋珪在位期间采取 措施的意义是什么?
…… 献文帝:拓拔弘
孝文帝:拓拔宏(元宏)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 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 史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70页
前提: 1、北魏的崛起
⑴族源: 起源于东北鲜卑族拓跋部; 魏晋之际游牧于山西、内蒙; 338年建立代国,后为前秦吞并。
⑵崛起: ①背景:前秦瓦解,北方再次陷入分裂和战乱 ②北魏建立:386年拓拔珪(平城)
孝文帝改革,是在冯太后的影响 和直接推动下进行的一场自上而下 的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旨在维护统 治的封建化运动。
〖小结〗
孝 文
前提:北魏崛起 并统一黄河流域
北魏的崛起(历程) 北魏的发展(背景、表现)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时间、意义)
帝 改 革
有利条件:统治阶 级汉化改革的奠基
依据 人物和措施(经、政、人才、文化) 意义
(主观条件)
③孝文帝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
要巩固统治,就必须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 经验,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
冯太后对改革的推动作用:
➢推动北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推行初步 改革,对改革起了奠基作用; ➢精心培养孝文帝,使他具有浓厚的汉文 化底蕴,对其改革有着深刻影响;
没有冯太后的支持与栽培,就没有 孝文帝后来强有力的改革;离开孝文帝自 身的努力与深邃的认识,改革也不可能成 效卓著!
三、冯太后和孝文帝——改革的推动力
1.冯太后---统治者因素
①出身汉家,以强硬手段掌握政权,推动了北魏学习汉族先进 文化(思想动员) ②精心培养孝文帝拓跋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人才培养)
③临朝听政,推行前期改革(奠基作用)
2.孝文帝
①孝文帝即位:471年拓跋宏通过禅让即位
(权力保证)
②孝文帝精通汉文化,坚定改革信念
近5000年来中国气温变化
长城—— 中华大地上两种
不同文化形态共存的分割线?
一、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改革的前提
鲜卑族是我国北方 阿尔泰语系游牧民 族,其族源兴起于 鲜卑山(今大兴安岭 山脉),因此为族名, 拓跋部是其部落之 一。最新考古已证 实,位于内蒙古大 兴安岭的嘎仙洞内 的石刻祝文刻写的 是鲜卑族拓跋部的 祭祖文字,证明该 地区是拓跋部的发 源地。
材料二:魏初规定:“天下民户分为九等纳租赋”,自文成帝始,又兴十五项 “杂调”(杂税),后以战争的临时征发,一户竟收租五十石, 为正常年租赋 的二倍半!
材料三: “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 谓之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豪强征敛,倍于公赋矣。”
二、社会改革迫在眉睫——改革的必要性(北魏统治面临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