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考语文文化经典复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届高考语文“文化经典”阅读考点复习(1)
【写在前面的话】
1.2015年《考试说明》:“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分析和评价”
解读分析:根据此处的变换及试卷结构分析,原先的《<论语>选读》题将转换成传统文化经典的阅读,注意不是不考论语,而是考查范围扩大了。
2.考试题型及分数:
(1)题型:主观题
一道填空题一道简答题、也有可能2道简答题
(2)分值:两道题,5分(2+3)
(3)题序:23、24题
3. 复习建议:
(1)文化经典的学习有三个层面:文字—文章—文化,那么侧重考查的是文化层面。(2)注重样卷的样板作用,2015浙江高考样卷材料取自《孟子》,这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因为孟子荀子是儒家学说一脉相承的,课文涉及到,应该是复习重点。2015年高考真题也可作重要的复习导向参考。
4.怎么复习:
(1)把握主要思想家的政治思想观点;
(2)精选各大思想家的论著片段进行阅读训练;
(3)能够联系实际指出其对我们的启发思考;
(4)重视比较阅读,比较各个思想家思想观点的异同。
5.文化经典有哪些:
1、孔子及《论语》儒家
2、孟子及《孟子》儒家
3、荀子及《荀子》儒家
4、老子及《道德经》道家
5、庄子及《庄子》(《南华经》)道家
6、韩非子及《韩非子》法家
7、墨子及《墨子》墨家
【复习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
不能御民者,弃其德法,专用刑辟,譬犹御马,弃其衔勒,而专用捶策,其不制也,可必矣。夫无衔勒而用捶策,马必伤,车必败。无德法而用刑,民必流,国必亡。(《孔子家语卷六·执窖第二十五》)
【原创】23.此段材料强调治国要。(2分)
【命题意图】考查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中心意思的概括,能力层级B。预估难度:0.7 【原创】24.请结合社会现实简述你对“德”“法”的理解?(3分)
【命题意图】考查对文化经典的理解、分析和评价,能力层级F。预估难度:0.6
参考答案:
23、重德法(2分)
24、古人认为:没有德政和法治而用刑罚,民众必然会流亡,国家必然会灭亡。(1分)德政与法治应并行不悖。治国,不仅需要德治,更需要法治。(1分)结合现实(1分)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o(5分)
孟日:“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
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离娄上》)
23.出自本段的成语是。(1分)
24.概括本段的主旨,并谈谈你对“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这句话的看法。(4分)
答案:23.自暴自弃
24.主旨:做人不能自暴自弃,而要居仁由义。1分。
看法:(1)仁是每个人安身立命的所在,义是人生应当遵循的正道。思想、言行符合仁义的原则并没有想像的那么难,只要我们遵循本性而行。(2)加强自身修养,“居仁由义”是成就事业的前提。讲出一点给2分,讲出二点给3分。言之成理即可。
三、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23—24题。(5分)
《孟子·告子上》:“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荀子·性恶》:“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饬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教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令之人,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睢而为礼义者为小人。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23.概述孟子、荀子对人性的看法。(2分)
24.有人说孟子和荀子同为儒家代表人物,对人性的看法采取的措施其实是统一的,你怎么看待?(3分)
答案:
23.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
24.孟子正面阐述了自己关于人性本善的看法,又进一步提出了“求则得之,舍得失之”的问题。孟子继承了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认为虽然人性善,但还需要后天的修养和道德教化,一是努力保持自己的善心,二是由于环境影响而丢的善心要找回来。
荀子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主张人性本恶,须要由圣王及礼法的教化,来“化性起伪”使人格提高。“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伪者,人为也,荀子强调道德教化的作用,在这一层面上,荀子和孟子也是一致的。
(言之有理,能自圆其说即可)
四、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5分)
材料一:絜国以呼礼义,而无以害之,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擽①然扶持心国,且若是其固也。之所与为之者,之人则举义士也;之所以为布陈于国家刑法者,则举义法也;主之所极然帅群臣而首乡之者,则举义志也。如是则下仰上以义矣,是綦②定也;綦定而国定,国定而天下定。(《荀子•王霸》)
材料二: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以是明仁义惠爱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韩非子•奸劫弑臣》)
①擽(luò):坚定 注:②綦:通“基”,基本
23.请结合材料概括荀子和韩非子的治国思想。(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请结合上述材料谈谈荀子和韩非子的治国思想对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3.荀子:礼治韩非子:法治
24.示例:荀治的礼治主张对于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韩非子的法治主张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均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但若只偏重一边,均有失偏颇。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只有两者并重,才有利于当今和谐社会的创建。(3分)
五、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5分)
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①论古之人。颂②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孟子·万章下》)
【注】:①尚:上。②颂:通“诵”,诵读。
24.请写出一个出自上述材料的成语。(2分)
25.上述材料在交友方面给了你哪些启示?(3分)
答案:
24.(2分)知人论世
25.(3分)1.要选择比自己优秀或与自己同等优秀的人做朋友。2.结交的朋友可以是身边的人,也可以是古代的人。3.结交朋友一定要先了解对方的为人。(启示:可以从交友的标准、对象、方法等角度谈)
六、阅读下面材料,完成23-24题(5分)
曰:“敢问国君欲养君子,如何斯可谓养矣?”
曰:“以君命将之,再拜稽子之道也。尧之于舜也,使其子九男事之,二女女焉,百官牛羊仓廪备,以养舜于畎亩之中,后举而加诸上位,故曰,王公之尊贤者也。”(《孟子.万章下》)
23.孟子认为奉养君子既要,又不要让贤人为所累。(2分)
24.在这段选文中,孟子认为君主应该怎样养士? (3分)
答案:23(1.(1)尊重礼节
24孟子认为养士首先要尊敬,但是不能经常用非常隆重的礼节,既要表示出自己的关注,又要像对待平民一样让他心安理得,经过锻炼以后再委以重任。
【参考译文】
(万章)说:“请问,国君想要供养君子,怎样做可算是(真正的)供养呢?”
(孟子)说:“(开始时,)以国君名义送去,他便拱手拜两拜.跪下磕头接受。以后就让粮仓的小吏不断送粮去,厨师不断送肉去。而不必再以国君名义去送。(这样可以免掉烦琐的礼节。)子思认为,那点儿肉,使得自己一次接一次地跪拜行礼.这不是供养君子的恰当做法。尧对于舜,派自己的九个儿子去侍奉他.把两个女儿嫁给他,百官、牛羊、粮食都齐备,在田野中供养他,然后提拔他,让他居于很高的职位,所以说.这是天子诸侯尊敬贤人的正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