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痛风类药物的临床应用

合集下载

抗痛风类药物的临床应用

抗痛风类药物的临床应用

2 乙类
2 . 1 苯 溴马隆 :口服 常释剂型
2 . 1 . 1 药理 作 用 本 品 属 苯 骈 呋 喃 衍 生 物 ,为 促 尿 酸 排泄 药 ,作用 机制 主要 是通 过抑 制 肾小管 对尿 酸 的重 吸收 , 从而 降低血 中尿酸浓 度 。 2 . 1 . 2 适应 证 单纯 原发性 高尿 酸血 症 以及痛风 性关 节 炎非发 作期 。 2 . 1 . 3 制剂规 格 ① 片剂 : 5 0 m g; ②胶 囊 : 5 0 mg 。 用法用 量 成人 常用量 : 由小 剂量开始 , 一 日2 5 mg开始 , 无不 良反 应 可逐 渐 递增 至 一 E t 1 OO mg 。早餐 后 服 ,同时 加 服碳酸 氢钠一 E l 3 g 。 2 . 1 . 4 用药 须 知 ①不 良反应 包括 : 恶 心 及腹 部不 适 等 胃肠 反 应 :引起 肾结 石 和 肾 绞痛 ; 诱发关节炎急性发作 ; 罕见 发 热 、皮 疹 和肝 或 肾 功能 损 害 ; ② 中 、重度 肾功 能 损 害者 及 患 有 肾 结石 的患 者 禁 用 。孕 妇及 哺乳 期 妇 女 禁用 ; ③ 服 用 过程 中应 多饮 水 ,碱 化 尿 液 。定期 检 测 肾 功能 以 及 血和 尿 中尿 酸 的 变化 。必 须 在 痛风 性 关节 炎 的急性 症 状 控 制后方 能应用本 品。
1 . 1 . 3 制剂规 格 片剂 : 0 .5 mg 。
2 0 0~ 3 0 0 mg ,分 2— 3次 服。每 2周测 血 和尿 酸水平 ,如 已达 正 常水 平 ,则 不再 增 量 ,如 仍 高 可再 递 增 。但 一 日最 大 量 不 得 大于 6 0 0 mg 。儿 童 : 治 疗 继 发性 高 尿 酸 血症 常 用 量 : 6岁 以 内一 次 5 0 mg ,一 日 1~ 3次 ; 6~ 1 0岁 ,一 次 1 O O mg ,一 日 1— 3次 。剂 量可酌 情调整 。 1 . 2 . 5 用药 须知 ① 不 良反应 主要 有皮 疹 、胃肠 道反应 、 白细胞 减少 、血小 板 减少 、贫 血 、骨髓 抑制 、脱 发 、发热 、 淋 巴结 肿 大 、肝 毒 性 、间 质性 肾炎及 过 敏 性 血管 炎 等 ; ② 对本 品过敏 , 严 重肝 、 肾功 能不全 和 明显 血细胞 低下 者禁用 。 孕 妇及 哺乳期 妇 女 禁 用 ; ③肝 、肾功 能 损 害者 及 老 年人 应 慎 用 ;④本 品必 须在 痛 风性 关 节 炎 的急 性 炎症 症 状 消失 后 方开始 应用 。用药 期间应 定期检 查血 象及肝 肾功能 。

痛风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

痛风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

痛风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
痛风是由尿酸代谢紊乱引起的一种疾病,其临床特征是突然发作的关节疼痛和炎症。

尿酸是终末组织代谢产物,通常以尿的形式排出体外。

当尿酸过多积聚在体内,或者由尿
酸生成和排泄之间的平衡发生改变时,就会导致尿酸结晶堆积在关节和周围组织中,引起
痛风发作。

目前,痛风治疗的主要目标是缓解发作期的疼痛和炎症,并降低尿酸水平,减少尿酸
结晶的形成和沉积。

痛风的治疗药物主要有以下几类:
2. 移植素: 移植素是一种能够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通过抑制尿酸的重吸收和增加
尿酸的排泄来降低尿酸水平。

常用的移植素有丙戊酸、苯溴马隆等。

移植素可用于痛风发
作期间和间歇期的治疗,但在慢性肾脏疾病患者中使用时需慎重。

3. 尿酸抑制剂: 尿酸抑制剂是一类可以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可以降低尿酸的水平。

常用的尿酸抑制剂包括丁酮正己酮酸和劳拉酰胺。

尿酸抑制剂一般适用于尿酸过高,且反
复发作或有尿酸结石的患者。

痛风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不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类型的药物被应用于临床,以帮助
痛风患者控制尿酸水平、缓解疼痛和炎症。

目前的研究仍然需要更多的临床试验和长期观察,以进一步明确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痛风的药物治疗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

痛风的药物治疗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

痛风的药物治疗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摘要】通过查阅国内外的文献资料,对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及正在研发中的抗痛风药物进行综述,为寻找新型的、毒副作用小的抗痛风和高尿酸血症药物提供参考,并指导临床用药。

【关键词】痛风;药物;应用;研究【中图分类号】R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1-0005-02Gout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research progress of drug treatment Chen Xiaobo. 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Qnzhou City, Guangxi, Qinzhou 535000, China 【Abstract】Through the consult literature at home and abroad, summarizes the gout drug resistance that is clinically common and is developing.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looking for new drugs that side effects of small, gout and high uric acid hematic disease resistance, and guide clinical drug use.【Key words】The gout; Drugs; Application; Research近年来,全球痛风发病率明显增加,尤其在发达地区,我国富裕城区的痛风发病率明显高于农村。

我国普通人群患病率约为1.14%,95%为男性患者,其中台湾和青岛地区是痛风高发区[1]。

然而,目前治疗高尿酸血症的药物有限,且毒副作用大,患者常常不能耐受。

因此,随着高尿酸血症发病机制的研究不断深入,抗痛风的药物治疗和新药研发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痛风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

痛风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

痛风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痛风是一种因嘌呤代谢异常引起的疾病,临床表现为关节疼痛、红肿和炎症反应。

痛风的发作主要是由于血液中尿酸浓度升高,导致尿酸盐在关节内结晶沉积,引起关节炎症反应。

目前,痛风的治疗主要是通过降低血液中尿酸水平来控制病情。

以下是最近痛风治疗药物研究的进展:1. 阻断尿酸合成的药物:阻断尿酸合成是控制痛风发作的关键措施之一。

传统的尿酸合成抑制剂如丙戊酸和苯丁酸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最近的研究表明,新的尿酸合成抑制剂如酶X抑制剂可显著降低血液中尿酸浓度,减少痛风发作的频率和严重程度。

2. 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尿酸的排泄是尿酸代谢的另一个重要环节。

最近的研究发现,一些新型的尿酸排泄增加剂如乙酸苄胍、尿酰酸转运蛋白抑制剂等能够促进尿酸的排泄,减少尿酸在体内的积累,从而有效地控制痛风发作。

3. 抗炎药物的应用:痛风的发作不仅是由于尿酸在关节内沉积引起的炎症反应,还与细胞因子的产生和炎症介质的释放有关。

最新的研究表明,抗炎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可有效控制痛风的症状和炎症反应。

4. 靶向尿酸结晶的药物: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尿酸结晶的沉积是痛风炎症反应的重要因素。

一些新的药物如CRID3、P2X7受体拮抗剂等被开发用于阻断尿酸结晶的形成,以减轻炎症反应和痛风发作。

痛风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主要集中在阻断尿酸合成、促进尿酸排泄、控制炎症反应和靶向尿酸结晶等方面。

这些研究的进展为痛风的药物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和希望,但仍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临床验证。

最终,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创新,我们有望探索出更有效和安全的痛风治疗药物,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治疗痛风的常用药物

治疗痛风的常用药物

治疗痛风的常用药物(1)吲哚美辛(Indometacin):又称消炎痛。

每片25mg。

口服,首剂50mg~100mg,以后每次50mg,一日3次,饭后即服或临睡前服用,或遵医嘱。

有效后迅速减量并停止服用。

本品口服吸收完全,服药后1-4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血浆半衷期变化较大,平均为4.5小时。

若与食物同服,药物吸收虽较慢,但吸收率不受影响。

直肠给药比口服给药更易吸收,吸收入血后,99%与血浆蛋白结合,血浆半衰期5~10小时,个体差异较大,同一个体也常有变异。

本品部分经肝脏代谢,主要经肾脏排泄,少量从胆汁排出,大乳汁中也有排出。

本品不能经过透析消除。

(2)双氯酚酸钠(SodiumDiclofenac)1)英太青。

每个胶囊中共含双氯芬酸钠50mg。

口服,每次50mg,每日2次,或遵医嘱。

本品口服后在胃肠道吸收良好,吸收快而完全,若与食物同服则降低吸收率,但由于肝脏的首过代谢作用,损失约40%~5 0%。

空腹服药后于2~3小时达到血浆高峰浓度,若与食物同服,6小时达到血浆峰值。

血浆半衰期为1~2小时,65%从尿液中排泄,35%从胆汁,粪便中排出,在1.2~2小时排泄完,长期应用无蓄积性。

2)戴芬:每个胶囊中共含双氯芬酸钠75mg。

成人常用剂量为每次75mg,每日一次,必要时可增加至每日两次。

口服后大约有服药后1小时即达到血浆高峰浓度,然后血浆浓度平稳下降。

本品长处是:①更快更可靠的初始吸收;②血药浓度稳定,个体差异小;③更少受进食的影响。

3)奥湿克:为肠衣片,每片含有双氯酚酸钠50毫克。

外层含米索前列醇200微克。

米索前列醇用于预防非甾体类抗炎药诱发的胃或十二指肠溃疡。

每次服一片,天天2~3次。

药片应完整吞服,不能嚼碎。

4)扶他林:75mg/片。

每次75mg,一日一次。

最大剂量每日150mg,分二次服或遵医嘱。

药片应完整吞服,不能嚼碎。

(3)布洛芬(Ibuprofen):每片100mg或200mg。

口服成人每次200mg,每日三次,饭后服用。

临床痛风临床表现、急性发作期治疗目标及秋水仙碱、非甾体抗炎药等痛风药物治疗注意事项

临床痛风临床表现、急性发作期治疗目标及秋水仙碱、非甾体抗炎药等痛风药物治疗注意事项

临床痛风临床表现、急性发作期治疗目标及秋水仙碱、非甾体抗炎药、非甾体抗炎药等痛风药物治疗注意事项痛风是一种单钠尿酸盐沉积在关节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属代谢性风湿病范畴。

典型痛风常于夜间发作,起病急骤,疼痛进行性加剧,12h左右达到高峰。

疼痛呈撕裂样、刀割样或咬噬样,让人难以忍受。

急性痛风发作时如何快速止痛?痛风又该如何治疗?今天一文给你讲清楚。

急性痛风症状表现为关节出现红、肿、热、痛,发作时,50%以上发生于第一跖趾关节,亦可好发于下肢,如足背、足跟、踝、膝关节、指、肘、腕关节也可受累。

随着病程进展,反复发作的患者受累关节逐渐增多,少数可影响到骶髂关节、肩关节或脊柱关节,也可累及关节周围滑囊、肌腱、腱鞘等部位,且发作的症状和体征渐趋不典型。

部分病情严重的患者发作时可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寒战、乏力、心悸等。

痛风急性发作期的治疗目标是迅速、安全地缓解疼痛和关节失能,即止痛。

药物治疗和附带的非药物治疗方式,为痛风急性发作的紧急处理提供条件。

痛风药物治疗急性期应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尽量在发作24 h内开始应用控制急性炎症的药物。

一线治疗药物有秋水仙碱和非甾体抗炎药,当存在治疗禁忌或治疗效果不佳时,也可考虑短期应用糖皮质激素。

若单药治疗效果不佳,可选择上述药物联合治疗,但不推荐非甾体抗炎药与糖皮质激素的联用,因其有共同的胃肠道不良反应。

对上述药物不耐受或有禁忌时,国外也有应用白介素-1(IL-1)受体拮抗剂作为二线痛风急性发作期的治疗。

目前无证据支持弱阿片类、阿片类止痛药物对痛风急性发作有效。

秋水仙碱建议应用低剂量秋水仙碱,首剂1mg,1 h后追加0.5mg,12h 后按照0.5mg,1~3次/d。

最宜在痛风急性发作12h内开始用药,超过36h疗效明显下降。

当eGFR30~60ml/min时,秋水仙碱最大剂量为0.5mg/d;eGFR15~30ml/min时,秋水仙碱最大剂量为0.5mg/qod;eGFR<15ml/min或透析患者禁用。

四妙散合藤类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体会与应用

四妙散合藤类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体会与应用

四妙散合藤类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体会与应用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风湿性疾病,多发生在下肢大关节,尤其是足骨、踝关节和膝关节,患者常伴有剧烈疼痛、红肿、局部发热和功能障碍。

传统治疗主要以西药为主,但长期使用会带来一系列的副作用。

最近,四妙散合藤类药物在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文将介绍四妙散合藤类药物的组成、配方、功效以及临床应用体会。

四妙散合藤类药物是由中医药加工研制而成,主要由白花蛇舌草、地龙、瓜蒌、香薷等草本植物经过加工研制而成。

这些植物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祛湿止痛的功效,能够有效缓解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疼痛和炎症。

在临床应用中,四妙散合藤类药物通常以散剂或丸剂的形式给予患者。

患者可口服或外用,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来决定使用方式。

在口服四妙散合藤类药物时,患者应遵医嘱,根据医嘱的剂量和用药时间进行服用。

在外用四妙散合藤类药物时,患者可以将药物直接涂抹在患处,或者采用贴敷的方式。

四妙散合藤类药物经常与其他中药或中西医结合治疗,以取得更好的疗效。

通过临床实践,四妙散合藤类药物在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中表现出显著的疗效。

它能够迅速减轻患者的疼痛、红肿和局部发热,同时减轻患者的痛苦。

在使用四妙散合藤类药物的过程中,患者应遵医嘱,根据医嘱的剂量和用药时间进行服用,并且密切观察用药后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及时向医生反馈。

四妙散合藤类药物在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中具有显著的疗效,患者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密切遵医嘱,并且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四妙散合藤类药物不仅具有良好的疗效,而且副作用较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中医药治疗方法。

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能够更好地推广和应用四妙散合藤类药物,使更多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受益。

痛风的用药及急性期治疗

痛风的用药及急性期治疗

一、降尿酸西药分类/作用机制/使用原则:常用的降尿酸药物包括抑制尿酸合成和促进尿酸排泄两类。

可通过24小时尿尿酸检测,来明确尿酸生成过多还是排泄过少。

如果测出来尿中24小时尿酸明显增高,说明是尿酸合成过多,就应该选用抑制生成的药物;如果尿中24小时尿尿酸水平低于600mg/d,那就是排泄减少,可以选择使用促排药。

抑制尿酸生成药物—通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活性,减少尿酸合成(别嘌醇和非布司他)别嘌醇用法用量:需从小剂量起始。

成人初始剂量50~100 mg/d,每2~5周测血尿酸水平1次,未达标患者每次可递增50~100 mg,最大剂量600 mg/d。

肾功能不全患者起始剂量每日不超过 1.5 mg /eGFR(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

肾脏病3-4期患者推荐剂量为50~100 mg/d;肾脏病5期患者禁用。

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皮疹、肝损害、骨髓抑制。

剥脱性皮炎属严重超敏反应与HLA-B*5801 阳性密切相关。

非布司他用法用量:初始剂量20~40 mg/d,2~5周后血尿酸不达标者,逐渐加量,最大剂量80 mg/d。

轻中度肾功能不全(G1~3期)患者无需调整剂量,重度肾功能不全(CKD4—5期)患者慎用。

促尿酸排泄药物—苯溴马隆抑制肾小管尿酸转运蛋白-1(URATl),抑制肾小管尿酸重吸收而促进尿酸排泄。

用法用量:起始剂量 25~50 mg/d,2-5 周后根据血尿酸水平调整剂量至75 mg/d 或 100 mg/d,早餐后服用;可用于轻中度肾功能异常或肾移植患者,eGFR 20~60 ml/(min·1.73 m^2)患者推荐 50 mg /d。

eGFR<20ml/(min·1.73m^2)或尿酸性肾石症患者禁用。

不良反应:有“严重细胞溶解性肝损”的风险。

在使用促尿酸排泄药物时,一定要大量饮水,心肾功能正常者维持尿量2000 ml以上,同时口服碱性药物如碳酸氢钠1-2g,3次/日)碱化尿液,将尿液pH值调整至 6.2~6.9,以增加尿酸在尿液中的溶解度,从而避免尿酸盐在肾间质及尿道中形成结晶。

痛风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

痛风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

痛风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痛风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以关节炎为主要表现,常见于中老年人群,尤其是男性。

痛风的发病与尿酸代谢紊乱有关,尿酸在体内积聚形成结晶,导致关节炎症状加重。

目前,治疗痛风的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类固醇、尿酸降低药等,但这些药物常常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耐受性差、不良反应多等问题。

近年来,针对痛风治疗药物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下面将对这些研究进展进行介绍。

一、尿酸降低药物的研究进展尿酸降低药物是治疗痛风的主要药物,目前广泛应用的尿酸降低药物主要包括丁酸钠、非布司他等。

但对于一些对传统药物不耐受或者不良反应较大的患者,寻找新的尿酸降低药物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一些新型尿酸降低药物的研究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例如费布鲁酸等。

费布鲁酸是一种有效的选择性XO抑制剂,可以通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降低尿酸的生成。

临床试验显示,费布鲁酸在改善关节炎症状、降低尿酸水平等方面表现出良好的疗效,且不良反应相对较轻,适应症广泛,成为了痛风治疗的新选择。

在痛风的治疗中,一些基因治疗药物的研究也逐渐崭露头角。

基因治疗是将外源基因导入到细胞内,修正或者替代病理性基因,从而实现对疾病的治疗。

在痛风的治疗中,一些研究表明通过基因治疗可以干预尿酸代谢途径,从而降低尿酸水平,减轻病情。

通过转染尿酸清除酶基因(uricase gene)到患者的细胞内,可以增加尿酸清除酶的活性,从而促进尿酸的降解,减少尿酸的聚集。

目前,基因治疗药物在治疗痛风的临床应用还处于早期阶段,但其具有独特的治疗优势和发展潜力,为痛风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随着痛风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一些靶向治疗药物的研究也逐渐受到关注。

靶向治疗药物是针对疾病特定的分子靶点,通过干预分子信号通路或者代谢途径,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痛风治疗中,一些靶向治疗药物主要是针对尿酸代谢相关酶的抑制剂。

一些研究发现,通过抑制尿酸合成酶或者增加尿酸代谢酶的活性,可以有效降低尿酸的水平,减轻症状。

抗痛风新药——非布司他

抗痛风新药——非布司他
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肾保护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常规肾保护治 疗基础上加用非布司他 40 ~ 80 mg / d 降尿酸治疗,观察时 间为 12周,分别检测所有患者治疗前后血尿酸、血肌酐、24 h 尿蛋白定量、肾小球滤过率,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治疗 12 周后,治疗组患者的血尿酸、血肌酐、24 h 尿蛋白 定量较治疗 前显著下降( P<0.05) ;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血 尿酸、血肌酐显著下降( P<0.05) 。 肾功能有一定恢复
治疗组患者的血尿酸水平降低程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 学意义(P<0.05)
非布司他在治疗痛风伴高尿酸血症的患者时,取得良好的治疗 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非布司他 药动学
非布司他口服吸收迅速且完全,生物利用度约85%,达峰时间 约为1h,半衰期为5-8h。
食物、抗酸药对其吸收没有明显影响。
持续显著的高尿酸血症,在 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过饱和 状态的单水尿酸钠(MSU)微 小结晶析出,沉积于关节、 关节周围、皮下、肾脏等部 位,引发急、慢性炎症和组 织损伤,出现临床症状和体 征,造成痛风
病程分期
痛风
无症状高尿酸血症 急性关节炎期
痛风石与慢性关节炎期 肾脏病变
高尿酸血症醇
非嘌呤类:非布司他
促尿酸肾脏排泄药: 苯溴马龙、丙磺舒、丙磺唑酮
促尿酸肠道排泄药: 活性炭类的吸附剂
促进尿酸分解的药物——尿酸氧化酶
《2016中国痛风诊疗指南》推荐,对于痛风患者进 行降尿酸 治疗时,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建议使用别嘌醇或非布司他。
近几年来,大量文献报道了非布司他较别嘌醇在治疗痛风或高 尿酸血症时,表现出更强大的优势。
高尿酸血症肾损害是因血液中尿酸浓度过高,呈过饱和状态, 导致尿酸结晶沉积在肾脏组织而引起的肾损害,其导致的肾损 害主要累及肾脏间质或肾小管,损害程度与血尿酸升高的水平 和持续的病程长短相关,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认为高尿酸血症可 以作为慢性肾脏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痛风治疗药物及其研究进展

痛风治疗药物及其研究进展

痛风治疗药物及其研究进展一、概述作为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带来了严重影响。

痛风的主要病理机制在于体内尿酸代谢紊乱,导致高尿酸血症,进而引发尿酸盐在关节、软组织甚至肾脏中的沉积,形成痛风石,触发炎症反应。

痛风的治疗主要围绕调节尿酸代谢、抑制炎症反应两个方面展开。

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痛风治疗药物不断更新换代,治疗效果也日益提升。

传统的痛风治疗药物主要包括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和秋水仙碱等,这些药物在痛风急性发作期能够迅速缓解疼痛、消除炎症,但长期应用可能带来一定的副作用,如胃肠道反应、肝肾功能损伤等。

寻找更加安全、有效的痛风治疗药物一直是医学界的研究热点。

随着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型痛风治疗药物不断涌现。

这些药物通过抑制尿酸生成、促进尿酸排泄、调节免疫反应等多种途径,实现对痛风的综合治疗。

新型药物的研发也更加注重药物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以减少副作用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痛风治疗药物的研究还涉及个体化治疗方案的探索。

由于痛风患者的发病机制、病情严重程度和合并症情况各不相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组合和剂量,是实现痛风有效治疗的关键。

痛风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迅速,新型药物的不断涌现为痛风患者带来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不断创新,痛风治疗药物将更加安全、有效,为痛风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保障。

1. 痛风定义及流行病学现状作为一种古老而又日益普遍的疾病,其定义主要围绕高尿酸血症和由此引发的关节炎症。

痛风是由于长期高尿酸血症所引发的一种单钠尿酸盐沉积所致的晶体相关关节病。

它与嘌呤代谢紊乱、尿酸排泄减少等因素直接相关,属于代谢性风湿病的范畴。

痛风的典型病理过程是尿酸盐结晶在关节、滑膜、滑囊、软骨及其他组织中沉积,进而引发反复发作的炎性疾病。

从流行病学现状来看,痛风在全球范围内均有一定分布,且其发病率受到地域、民族和饮食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痛风的药物治疗的最新进展与应用

痛风的药物治疗的最新进展与应用

痛风的药物治疗的最新进展与应用痛风是一种由嘌呤代谢紊乱引起的疾病,主要特征是高尿酸血症和反复发作的关节炎。

长期以来,痛风的治疗主要依靠非甾体抗炎药和尿酸降低药物,然而这些传统的治疗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局限性。

近年来,随着药物研究的不断进展,新的治疗药物逐渐被引入到痛风的临床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本文将介绍痛风药物治疗的最新进展与应用。

第一部分:非甾体抗炎药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s)是痛风发作期的常用药物之一。

其作用机制主要通过抑制环氧酶,阻断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减少炎症反应和缓解疼痛。

然而,长期大剂量的使用可能增加胃溃疡和出血的风险,尤其对于老年病人和存在消化道疾病的患者。

因此,在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时应注意遵循医生的建议,并且注意监测患者的胃肠道反应。

第二部分:尿酸降低药物尿酸降低药物是痛风治疗的关键环节,其通过不同的机制降低体内尿酸水平,减少尿酸结晶的沉积,从而预防痛风发作和病情进展。

1. 阻断尿酸生成:丙磺舒(Febuxostat)是一种被广泛研究的高选择性非嘌呤类尿酸合酶抑制剂,其作用机制是抑制尿酸生成的关键酶剂、氧化酶。

临床研究表明,丙磺舒能够有效降低血尿酸水平,缓解痛风反复发作,且耐受性较好。

2. 提高尿酸排泄:别嘌呤酸(Benzbromarone)是一种通过抑制尿酸反转转运蛋白URAT1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

研究显示,别嘌呤酸可显著降低尿酸水平,且降低痛风复发率。

3. 尿酸酶替代疗法:酿酒酵母(Pegloticase)是一种重组尿酸氧化酶,能够将尿酸转化为无活性的代谢产物。

该药物被认为是治疗顽固性痛风的有效选择。

然而,由于其较高的治疗费用和潜在的过敏反应,临床应用较为有限。

第三部分:新药大类除了传统的非甾体抗炎药和尿酸降低药物之外,近年来还涌现了一些新的药物,其应用在痛风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1. 细胞通道调节剂:帕利塞仁(Palexerin)是一种细胞通道调节剂,通过抑制尿酸入侵细胞,减少尿酸结晶的形成和沉积。

痛风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

痛风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

痛风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痛风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特征是高尿酸血症和尿酸盐结晶
沉积在关节和软组织中引起的反复发作性关节炎。

痛风的发病机制复杂,早期可表现为急性关节炎,晚期可出现慢性关节炎、尿酸性肾病
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痛风的治疗主要包括急性发作期的治疗和慢性期的药物治疗。

痛风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制定的目的就是为了规范痛风的药物治疗,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延缓病情发展。

根据《痛风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痛风的治疗应遵循以下
原则:
一、急性发作期的治疗:
1.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可选用布洛芬、消炎痛等,用药剂量需
根据患者的情况来调整,一般应在发作24h内使用。

2.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对于无法使用NSAIDs的患者,可选
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剂量需谨慎把控,频繁使用会增加不良反应风险。

二、慢性期的药物治疗:
1.降尿酸药物:如丙戊酸、非布司他等,降尿酸是痛风治疗的核心,可有效减少尿酸水平,预防和控制痛风发作。

2.碱性药物:如小苏打、碳酸氢钠等,可改善尿液酸碱度,增加尿
酸排泄,有助于预防尿酸结晶形成。

3.利尿剂:对伴有高尿酸血症和高尿酸尿症的患者,可以辅助应用利尿剂,促进尿酸排泄。

综上所述,《痛风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通过明确的用药原则和方法,规范了痛风的药物治疗方案,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医生和患者应严格按照指南的要求进行用药,避免盲目使用药物,以免加重病情或引发不良反应。

在治疗的同时,患者还需控制饮食,保持适当的运动,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全面管理痛风,提高康复效果。

痛风的治疗心得药物与非药物治疗的综合应用策略

痛风的治疗心得药物与非药物治疗的综合应用策略

痛风的治疗心得药物与非药物治疗的综合应用策略痛风是一种由于尿酸代谢紊乱引起的慢性疾病,病情严重时可能导致关节炎、痛风结石等并发症。

为了有效治疗痛风,通常需要采用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相结合的综合应用策略。

本文将从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个方面,介绍并探讨痛风的治疗心得。

一、药物治疗心得1.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非甾体抗炎药是治疗痛风急性发作时的常用药物。

其中,消炎痛、布洛芬等可以缓解疼痛和关节肿胀。

然而,长期大剂量使用NSAIDs 也可能引起胃肠道不良反应,因此需要注意适量使用,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2. 口服糖皮质激素口服糖皮质激素是一种治疗急性痛风发作的有效药物。

临床上常用的糖皮质激素有泼尼松、甲泼尼龙等。

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减轻关节疼痛和肿胀。

然而,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会引发一系列副作用,如骨质疏松,因此,患者在使用时需要注意医生的用药建议。

3. 尿酸降低药物尿酸降低药物是治疗痛风的长期控制手段。

常用的药物有丙磺舒、氟尿嘧啶等。

这些药物通过不同的方式,降低体内尿酸水平,减少痛风发作的次数和疼痛的程度。

患者在服用尿酸降低药物时需要定期检查尿酸水平及肝肾功能,同时密切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

二、非药物治疗心得1. 饮食调控对于痛风患者来说,合理饮食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需要限制高嘌呤食物的摄入,例如肉类、海鲜、豆类等,以减少体内尿酸的产生。

其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和纤维的水果、蔬菜,有助于尿酸的排泄。

另外,保持适量饮水也可以促进尿酸的排出。

2. 控制体重肥胖是痛风的危险因素之一,因此,控制体重对于痛风的治疗和预防非常重要。

通过合理的饮食搭配、增加运动量,控制体重可以降低尿酸水平,并减少痛风的发作。

3. 避免过度劳累和关节受伤痛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避免过度劳累和关节受伤,因为这些都可能诱发痛风的发作。

同时,合理的休息和积极做好关节保护工作,有助于减少疼痛和肿胀的发生。

在实际治疗中,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应该相辅相成,共同发挥作用。

抗痛风药的销售及医院临床应用趋势分析

抗痛风药的销售及医院临床应用趋势分析

苯溴马隆 59
83
68
82
74
79
别嘌醇
26
8
22
9
18
13
秋水仙碱 11
7
7
7
7
7
其它
4
2
3
2
1
1
仙碱,其中苯溴马隆的销售金额领先于其它 $种药物()*%~ (+%),且呈现逐年上升趋势;销售份额位居前 ,位的品种与金 额排序相同,但其中苯溴马隆由 -,%降低至 (*%。
我国成年人每日平均排出尿酸量约 $’%mg,据患者肾脏功 能及 $+h尿酸排出量决定抗痛风药的使用,每日排出尿酸量低 于 &%%mg及肾功能良好者,可使用促进尿酸排泄药;肾功能减 退及每日排出尿酸量高于 &%%mg者,已达到尿酸最大排出量, 使用促进尿酸排泄药已无意义,可选用抑制尿酸生成药;对于
& 抗痛风药的市场分析
&.% 抗痛风药的市场份额分析 $%%$年~$%%+年制药企业抗痛风药销售金额构成比前 )
位排序情况详见表$。
表! !""!年~!""#年制药企业抗痛风药销售金额排序前$ 位构成比
Tab! Thetop$antipodagricspharLaceuticalenterprises interLsofsalessuL’sconstituentrationduring!""!~!""#
伤、结石、软骨损害、骨质增生、滑囊增厚、关节变形僵硬等X$Y。近
年来,我国痛风疾病发病率持续上升,发病年龄多在-"岁以上 (#)Z);在老年患者中,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且发病率由#"

简述抗痛风药作用及临床应用

简述抗痛风药作用及临床应用

简述抗痛风药作用及临床应用
抗痛风药是一类用于治疗痛风的药物,主要作用是减少尿酸的产生或促进尿酸的排泄,从而降低血尿酸水平和缓解痛风症状。

以下是关于抗痛风药的作用及临床应用的简要说明:
1. 阻断尿酸合成:这类药物通过抑制尿酸合成酶的活性,阻断尿酸在体内的合成过程。

常见的药物包括丙戊酸、苯丙酸、福泼那韦等。

它们被广泛用于治疗长期或重度的痛风患者。

2. 促进尿酸排泄:这类药物主要通过增加肾脏对尿酸的排泄来降低血尿酸水平。

常见的药物包括丙磺舒、苯溴马隆等。

它们适用于尿酸过多引起的痛风患者。

3. 抑制尿酸再吸收:这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再吸收来增加尿酸的排泄。

常见的药物包括苯溴马隆、本尼布等。

它们适用于尿酸排泄不足引起的痛风患者。

4. 镇痛和消炎:某些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和可待因等药物被用于痛风的急性发作期,以减轻疼痛和消炎。

这些药物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和疼痛传导来缓解症状。

在临床应用中,抗痛风药常常与生活方式改变和饮食控制相结合使用,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饮食上,需要减少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如动物内脏、海鲜和酒类
等。

此外,减肥和适当的运动也有助于控制痛风的发作。

对于不同类型和严重程度的痛风患者,医生会根据个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抗痛风药物和剂量。

在使用抗痛风药物的过程中,也需要密切监测尿酸水平和肾功能,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总之,抗痛风药作用通过减少尿酸的合成或促进尿酸的排泄来降低尿酸水平,从而缓解痛风症状。

在临床应用中,它们常与生活方式改变和饮食控制结合使用,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药物化学在痛风治疗中的应用

药物化学在痛风治疗中的应用

药物化学在痛风治疗中的应用痛风是一种由于尿酸代谢紊乱引起的疾病,常表现为关节疼痛、关节炎和尿酸结晶沉积。

尽管痛风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药物化学在痛风治疗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将探讨药物化学在痛风治疗中的应用及其潜在意义。

一、尿酸合成抑制剂尿酸合成抑制剂是目前痛风治疗的主要药物。

其中最常用的是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XO抑制剂),例如别嘌醇。

别嘌醇通过抑制XO酶的活性,降低尿酸的合成。

值得一提的是,别嘌醇是一种嘌呤类衍生物,可以与内源性嘌呤竞争结合,从而减少尿酸的产生。

此外,别嘌醇还通过抑制炎症和氧化应激反应,减轻痛风患者的关节炎症状。

二、尿酸排泄促进剂除了抑制尿酸的合成,增加尿酸的排泄也是痛风治疗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尿酸排泄促进剂主要通过抑制尿酸的肾小管重吸收来增加其排泄。

本类药物的代表性药物是石韦酸和苯溴马隆。

石韦酸通过抑制尿酸转运体1(URAT1)的活性,降低尿酸的肾小管重吸收。

而苯溴马隆则通过抑制尿酸转运体2(OAT2)和尿酸转运体1(URAT1),增加尿酸的排泄。

此外,尿酸排泄促进剂还可以通过促进尿酸的肾小球滤过和抑制尿酸结晶形成,进一步降低尿酸水平。

三、尿酸降解酶增强剂尿酸降解是尿酸代谢的重要环节。

尿酸降解酶增强剂可以增强尿酸降解酶的活性,加速尿酸的降解,从而有效降低尿酸水平。

临床上常用的尿酸降解酶增强剂包括烟酰胺和一些天然植物提取物,如黄芩素和槲皮素等。

这些药物通过激活尿酸降解酶的活性,促进尿酸的降解与排泄。

四、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痛风的炎症反应往往导致关节疼痛和炎性红肿。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既可以缓解这些症状,又可以降低病发关节的疼痛。

NSAIDs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的活性,阻断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减轻炎症反应。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NSAIDs包括布洛芬、吲哚美辛和双氯芬酸等。

五、新药物研发药物化学在痛风治疗中的应用不仅限于以上几个方面。

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新药物被开发出来,例如选择性尿酸转运体抑制剂、尿酸氧化酶增强剂和特定的炎症介质抑制剂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痛风类药物的临床应用狄万军(大庆油田总医院集团龙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黑龙江 大庆 163453)摘要:目的探讨抗痛风类药物的临床应用。

方法充分了解抗痛风类药物的药力机制,合理用药。

结论抗痛风药物主要是临床用药,这些药物在治疗上都有缺陷,副作用,因此一定要指导病人合理用药。

关键词:抗痛风类药物;药理;应用中图分类号:R971.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671-3141.2013.16.1610 引言痛风是体内嘌呤代谢紊乱所引起的一种疾病,表现为高尿酸血症,尿酸盐在关节、肾及结缔组织中析出结晶。

抗痛风药临床治疗主要以秋水仙碱、非甾体类抗炎药、激素、促进尿酸排泄药(如丙磺舒、磺吡酮及苯溴马隆)和抑制尿酸合成药(别嘌呤醇)为主。

1 甲类1.1 秋水仙碱—口服常释剂型[2]1.1.1 药理作用 秋水仙碱通过和中性粒细胞微管蛋白的亚单位结合而改变细胞膜功能,包括抑制中性粒细胞的趋化、黏附和吞噬作用;抑制磷脂酶A2,减少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释放前列腺素和白三烯;抑制局部细胞产生白介素-6等,从而达到控制关节局部的疼痛、肿胀及炎症反应。

1.1.2 适应证 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急性发作,预防复发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急性发作。

1.1.3 制剂规格 片剂:0.5mg。

1.1.4 用法用量 ①急性期:成人常用量为每1~2小时服0.5~1mg,直至关节症状缓解,或出现腹泻或呕吐。

达到治疗量一般为3~5mg,24小时内不宜超过6mg,停服72小时后一日量为0.5~1.5mg,分次服用,共7日;②预防:一日0.5~1.0mg,分次服用,但疗程酌定,如出现不良反应应随时停药。

1.1.5 用药须知 ①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症状,肌肉、周围神经病变,骨髓抑制等;老年人可发生休克;文献报道两例Down综合征婴儿的父亲均为因家族性地中海热而有长期服用秋水仙碱史者;其他有脱发、皮疹、发热及肝损害等;②骨髓增生低下及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③如发生呕吐、腹泻等反应,应减小用量,严重者应立即停药。

骨髓造血功能不全、严重心脏病、肾功能不全及胃肠道疾患者慎用。

④用药期间应定期检查血象及肝、肾功能。

女性患者在服药期间及停药以后数周内不得妊娠。

1.2 别嘌醇:口服常释剂型[1]1.2.1 药理作用 本品是抑制尿酸合成的药物。

别嘌醇及其代谢产物氧嘌呤醇均能抑制黄嘌呤氧化酶,阻止次黄嘌呤和黄嘌呤代谢为尿酸,从而减少尿酸的生成。

使血和尿中的尿酸含量降低到溶解度以下水平,防止尿酸形成结晶沉积在关节及其他组织内,也有助于痛风患者组织内的尿酸结晶重新溶解。

1.2.2 适应证 原发性和继发性高尿酸血症,尤其是尿酸生成过多而引起的高尿酸血症;反复发作或慢性痛风者;痛风石;尿酸性肾结石和(或)尿酸性肾病;有肾功能不全的高尿酸血症。

1.2.3 制剂规格 片剂:0.1g。

1.2.4 用法用量 成人常用量:初始剂量一次50mg,一日1~2次,每周可递增50~100mg,至一日200~300mg,分2~3次服。

每2周测血和尿酸水平,如已达正常水平,则不再增量,如仍高可再递增。

但一日最大量不得大于600mg。

儿童:治疗继发性高尿酸血症常用量:6岁以内一次50mg,一日l~3次;6~10岁,一次lOOmg,一日1~3次。

剂量可酌情调整。

1.2.5 用药须知 ①不良反应主要有皮疹、胃肠道反应、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贫血、骨髓抑制、脱发、发热、淋巴结肿大、肝毒性、间质性肾炎及过敏性血管炎等;②对本品过敏,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和明显血细胞低下者禁用。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③肝、肾功能损害者及老年人应慎用;④本品必须在痛风性关节炎的急性炎症症状消失后方开始应用。

用药期间应定期检查血象及肝肾功能。

2 乙类2.1 苯溴马隆:口服常释剂型2.1.1 药理作用 本品属苯骈呋喃衍生物,为促尿酸排泄药,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从而降低血中尿酸浓度。

2.1.2 适应证 单纯原发性高尿酸血症以及痛风性关节炎非发作期。

2.1.3 制剂规格 ①片剂:50mg;②胶囊:50mg。

用法用量 成人常用量:由小剂量开始,一日25mg开始,无不良反应可逐渐递增至一日lOOmg。

早餐后服,同时加服碳酸氢钠一日3g。

2.1.4 用药须知 ①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及腹部不适等胃肠反应:引起肾结石和肾绞痛;诱发关节炎急性发作;罕见发热、皮疹和肝或肾功能损害;②中、重度肾功能损害者及患有肾结石的患者禁用。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③服用过程中应多饮水,碱化尿液。

定期检测肾功能以及血和尿中尿酸的变化。

必须在痛风性关节炎的急性症状控制后方能应用本品。

2.2 丙磺舒:口服常释剂型[3]2.2.1 药理作用 ①抑制尿酸盐在肾小管的主动重吸收,增加尿酸盐的排泄,降低血中尿酸盐的浓度,从而减少尿酸沉积。

防止尿酸盐结晶的生成,减少关节的损伤,亦可促进已形成的尿酸盐的溶解;②竞争性抑制弱有机酸(如青霉素、头孢菌素)在肾小管的分泌,从而可以增加这些抗生素的血浓度和延长它们的作用时间。

可作为抗生素治疗的辅助用药。

2.2.2 适应证 ①高尿酸血症伴慢性痛风性关节炎及痛风石,但必须:肾小球滤过率大于50~60ml/min;无肾结石或肾结石病史;非酸性尿;不服用水杨酸类药物者;②作为抗生素治疗的辅助用药,与青霉素、氨苄西林、苯唑两林、邻氯西林、萘夫西林等抗生素同用时.可抑制这些抗生素的排出,提高血药浓摩并能维持较长时间。

2.2.3 制剂规格 片剂:0.25g、0.5g。

·药物与临床·(下转第221页)随着二维超声结合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的发展及广泛应用,CRF的诊断也更为直观、完善、快速。

多普勒超声检测方便、无创伤,有良好的重复性和一致性,用它测量的肾动脉阻力指数、血流速度及经过计算得到的每搏量所反映的肾各级动脉血液动力学情况,现已有报道与血肌酐有较好的相关性[1-2]。

因此,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肾血流灌注及有关血液动力学改变,可作为衡量标准。

正常情况下,肾脏血流供应丰富,约有相当于心输出量1/5~1/4的血液流经肾脏,血管床阻力小,这就保证了肾动脉收缩期高速血流和舒张期的连续灌注,即所谓“高速低阻”(血流速度快,阻力指数RI小,每搏输出量大)[3];一旦肾功能受损,由于肾小血管壁增厚,肾动脉逐渐变细、坏死,肾小球破坏、纤维化,肾血管的阻力越来越大[4],灌注量则越来越少,表现为肾动脉血流速度逐渐减慢,阻力指数RI逐渐增高[5],每搏输出量逐渐减少。

所以在CRF患者中,呈高阻力,低流速,低灌注的特征。

在此过程中,彩色多普勒对肾脏血流参数的测定可定量反映肾脏的血流灌注状态和血流阻力,可作为其定性评价手段。

其中Vs主要反映收缩期肾血管充盈速度和血流供应强度,Vd反映舒张期肾脏的血流灌注量,RI与血管弹性和肾间质改变有关,不受角度影响,能较好地提示小血管的流量。

肾脏病学者对CRF的发病机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治疗方法上没有很大突破,中医中药在防治CRF方面有独特优势,特别是对CRF代偿期、尿毒症前期这一阶段,能够明显地延缓CRF病程进展,苏黄泻浊丸是国医大师张琪教授根据辨病与辩证相结合原则,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来的以清热解毒、祛湿泻浊为治疗法则的有效中药丸剂,本研究所用药物中大黄荡涤秽浊之邪,活血解毒;黄连清热燥湿,以降浊毒。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黄连、大黄、可以扩张血管,降低外周阻力,增加微循环,改善血液流变,增加脏器的血液灌注[6]。

根据“久病入络”的中医观点,CRF患者大多为久病有瘀,这又与西医认为CRF血黏度增高,使微血栓形成的观点相吻合,砂仁、干姜有抗栓、抗凝活血化瘀的作用,使肾脉舒展,运行通畅,阻力减少,表现为RI下降,肾脉充盈,命门火旺,肾间动气,有助于Vs的提高,使肾血流量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增强,肾功能改善。

参考文献[1] Yura T,Yuas S,SumikuraT.Doppler sonographic measurement of phasic renal artery,blood flow velocity in patient with chronic glomerulonephritis[J].J ultrasound Med,1983,12(4):215-219.[2] 李开艳,张青萍,吕永曼.慢性肾功能不全肾内血流的彩色多普勒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2,18(3):259.[3] 周蕾.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肾血流变化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7.17(6):587.[4] 王炼,姚绍球,杨斌,等.慢性肾病彩色多普勒血流图与肾皮质厚度及病理改变[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6,12(5):43.[5] 李智贤,李艳宁.慢性肾功能不全的超声表现及临床价值[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1999,16(6):785.[6] 王筠默.中药药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38.2.2.4 用法用量 ①慢性痛风的高尿酸血症:成人一次0.25g,一日 2次,一周后可增至一次0.5g,一日 2次。

②增强青霉素类的作用:成人一次0.5g,一日4次。

2~14岁或体重在50kg以下儿童,首剂0.025g/kg或0.7g/m2,以后一次0.01g/kg或0.3g/m2,一日4次。

2.2.5 用药须知 ①不良反应包括:恶心或呕吐等胃肠道症状;促进肾结石形成;本品与磺胺出现交叉过敏反应,包括皮疹、皮肤瘙痒及发热等,但少见;偶引起白细胞减少、骨髓抑制及肝坏死等少见不良反应;②对本品及磺胺类药过敏者、肾功能不全者、伴有肿瘤的高尿酸血症者,或使用细胞毒的抗癌药、放射治疗患者,均不宜使用本品。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③老年人,肝、肾功能不全,活动性消化性溃疡或有溃疡病史及肾结石者慎用。

参考文献[1] 张育云.别嘌呤醇致Stevens-Johnson综合征及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的发病机制和治疗[J].中国医药指南,2013,09:63-65.[2] 谭冰,熊毅.痛风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药业,2013(22)14:111-112.[3] 左晓峰.刺络放血配合中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疗效观察[J].中国民间疗法,2013(21)02:46-46.(上接第213页)及处理[J].肝胆外科杂志,2003,11:367-369.[5] Casati A .Putzu M. Bupivacaine, levobupivacaine and ropivacaine :are they clinically different?[J]. Best Res Clin Anaesthesilol,2005,19(2):247-268.[6] 屈美敏,鲍红光.全麻复合局部浸润麻醉对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9,25:1046-1048.(上接第218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