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_自然地理学_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地理学名词解释(全)

地理学名词解释(全)

地理学名词解释(全)1. 地理学 (Geography): 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和人文现象的学科。

主要关注地球的物理特征、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和其相互关系。

2. 自然地理学 (Physical Geography): 研究地球的自然现象和过程,包括地形、气候、土壤、水文循环、生态系统等。

3. 人文地理学 (Human Geography): 研究人类活动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包括人口、城市、经济、文化等方面。

4. 地球 (Earth): 人们生活的行星,它的物理特征包括大小、形状、地壳、地幔、地核等。

5. 大气层 (Atmosphere): 环绕地球的气体层,包括各种气候和气象现象发生的空间。

6. 地形 (Topography): 描述土地表面的形状和地貌特征,如山脉、平原、山谷等。

7. 气候(Climate): 特定地区长期的天气模式,包括温度、降水、季节变化等。

8. 生态系统 (Ecosystem): 由生物群落和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系统,包括生物多样性和能量流动等。

9. 水文循环 (Hydrological cycle): 描述水在地球上不断循环的过程,包括蒸发、降水、地表径流、蓄水等。

10. 全球变暖 (Global warming): 地球温度升高的现象,主要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

11. 大陆漂移 (Continental drift): 大陆在地球表面移动和变化的理论,由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提出。

12. 磁极 (Magnetic pole): 地球内部磁场较强的区域,南磁极和北磁极。

13. 地质 (Geology): 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历史和过程的学科。

14. 生物地理学 (Biogeography): 研究物种分布及其与地理环境和历史的关系。

15. 城市化 (Urbanization): 人口不断向城市迁移和集中的现象。

16. 土壤侵蚀 (Soil erosion): 土壤被水、风或人类活动侵蚀的过程,对农业和环境有害。

华东师范大学_自然地理学_名词解释答案整理

华东师范大学_自然地理学_名词解释答案整理
3.气旋:
在北(南)半球呈逆(顺)时针方向旋转的大型气流漩涡,在气压场上表现为低压。
(注:
气旋和反气旋的名称是从大气流场而来的,而高压和低压名称是从气压场而来的。)
4.生物群落:
共存于一个地理空间,相互作用的不同种群。(在特定空间或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及其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外貌与结构,包括形态结构和营养结构,并具有特定的功能的生物集合体。)
2.地洼学说:
(在地壳发展过程中,活动区和稳定区可以相互转化,不仅地槽区可以转化为地台区,地台区也可以转化为地洼区,这种转化绝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螺旋式发展。)
3.季风:2001年名词解释7
4.大气花房效应——又称“温室效应”是指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对地球的保温作用。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使地表和低层大气变暖,如果大气不存在这种效应,那么地表温度将会下降约30或更多。反之若温室效应不断加强,全球温度也必将逐年持续升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
3.枯水径流:
(将月平均水量小于或等于全年水量5%的月份算作枯水期,则枯水期内的河流径流又称为枯水径流。)
4.土壤:
陆地表面由矿物质、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5.河漫滩:
河谷底部河床两侧,大汛时常被洪水淹没的平坦低地,由河流自身带来的泥沙堆积而成。
6.岩石圈:
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岩石组成的地球外壳固体圈层。
Year 2001
1.xx:
侧重协调朔望月和历月关系的一种历法,简称阴历。以朔望月为基础,其首要成分是历月,大月30日,小月29日,通过大、小月的适当安排,使其平均历月接近朔望月。

自然地理学_名词解释

自然地理学_名词解释

绪论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类。

自然地理环境由地球表层中无机的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

地理学“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三层次”:统一地理学、综合地理学、部门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天然自然地理环境,人为自然地理环境。

部门自然地理学包括气候学、地貌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等。

自然地理要素:气候、水文、地貌、土壤、植被和动物界。

第一章地球光年: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即一个光年,作为量度天体距离的单位。

小行星(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绕太阳运动的众多小天体的总称。

彗星:定义: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绕太阳运动的一类质量很小的天体,是太阳系的成员之一。

组成部分:彗核、彗发、彗云和彗尾。

日食: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三者恰好在一条直线上,月影落在地表,月影中的人看到太阳部分或全部被月光遮住。

月食:地球位于月球和太阳之间,三者恰好或接近一条直线,地影落在月球上,处于地影区的人们看到月亮全部或部分失去光辉。

太阳活动:是发生在太阳面上的一系列物理过程如黑子、光斑、耀斑、射电等活动过程的总陈。

太阳结构:1. 内部气体:核反应区、对流区、辐射区。

2. 外部气体:光球、色球、日冕。

类地行星:【体积小,密度大】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类木行星:【体积大,密度小】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分别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太阳系中行星及其卫星绕太阳的运动的共同特征:1.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几乎都接近圆形;2.各行星轨道面都近似地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即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3.所有的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方向也自西向东,即与公转方向相同;4.除天王星外,其余行星的赤道面对轨道面的倾斜都比较小;5.绝大多数卫星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其轨道面与母星赤道面也较接近;6.绝大多数卫星,包括土星环在内,公转方向均与母星公转方向相同。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

自然地理学重要名词解释汇总绪论1.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类。

三种地理环境在地域上和结构上相互重叠、相互联系,从而构成统一整体的地理环境。

2.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由地球表层中的无机和有机的。

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

根据其受人类社会干扰的程度不同,分为天然环境(或原生自然环境:只受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自然地理环境。

)和人为环境(或次生自然环境:经受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之后,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地区。

)。

3.经济环境:经济环境是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的地域配置条件和结构状态。

4.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人口、社会、国家、民族、民俗、语言、文化等地域分布特征和组成结构,还及各种人群对周围事物的心理感应和相应的社会行为。

5.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物质系统及其要素的组成、结构、功能、空间特征、时间特征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机理。

根据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对其研究的领域分化,目前,自然地理学主要有以下分科:6.部门自然地理学:分别研究组成地球表层物质系统的各种自然要素与过程本身,强调以某个要素为核心的分析与综合,包括的学科主要有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动(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等。

7.区域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物质系统的某个地域组合的自然特征与过程,强调具体区域的个体性。

8.综合自然地理学:主要研究地球表层物质系统的形成历史、现代过程、类型特征、地理分异和发展演变,它是自然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部分,强调综合性。

9.自然地理环境:一个庞大的物质系统、组成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物质、能量以及在能量支配下物质运动所构成的各种动态需同。

其基本特征有:地区外能和内能作用显著;三相物质并存;有机界和无机界相互转化;人类聚居的场所。

地理学中的名词解释

地理学中的名词解释

地理学中的名词解释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科学,它探讨地球上的各种现象,包括地貌、气候、生物多样性等。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广泛且复杂,有许多名词和概念需要解释。

本文将为读者介绍一些地理学中的重要名词和概念,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理解这一学科。

1. 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主要分支领域,它研究地球自然环境的各种现象,例如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气候、水文过程、土壤等。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野外观察、实地调查、地图制作和遥感技术等。

2. 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另一个重要分支领域,它研究人类活动对地球表面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城市发展、人口迁移、经济活动、文化景观等。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调查研究、访谈、统计分析和地理信息系统等。

3. 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地球壳的结构和形成过程的研究,它包括板块构造、地壳运动和地震活动等现象。

地质构造是地理学中重要的概念,它对地球上的地貌和岩石分布有着重要影响。

地质构造的研究对于理解地球演化和预测地震等自然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4.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其所处的非生物环境组成的生态学单位,它包括生物多样性、生物圈循环、能量流动等要素。

生态系统的研究对于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地理学中的生态系统研究包括对陆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等的研究。

5.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指长期气象要素的变化,包括温度、降水、风向等。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引起了广泛关注。

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和生态系统有着重要影响,例如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和生物圈的变化等。

地理学通过对气候变化的研究,可以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6. 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利用航空器或卫星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技术,它可以获取大范围和多时相的观测数据。

遥感技术在地理学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以用于制作地图、监测环境变化、探测地下资源等。

自然地理--名词解释

自然地理--名词解释

一、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第二章:地壳地壳:是地球硬表面以下到莫霍面之间由各类岩石构成的壳层,在大陆上平均厚度35km,在大洋下平均厚5km。

地壳厚度差异很大。

地壳由沉积壳、花岗质壳层与玄武质壳层组成。

地壳是指地球表面的刚性外壳,属于岩石圈的上部。

地壳的组成可以从元素、矿物、岩石三方面来说明。

克拉克值:把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百分比称为克拉克值,即元素的丰度。

各种元素丰度不一。

高丰度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对地壳的矿物组成将发生积极影响。

矿物:地壳中的各种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不断进行化合,形成各种矿物。

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矿物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之一,是构成地壳岩石的物质基础。

单质少,化合物多,呈晶质固体,理化性质随环境而改变。

矿物的特征:形态、光学性质与力学性质。

也是鉴别矿物的依据。

矿物的光学性质:透明度、光泽、颜色及条痕。

矿物的力学性质:硬度、解理、断口、弹性等。

岩石: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是构成地壳及地幔的主要物质。

岩石是地质作用的产物,又是地质作用的对象,所以岩石是研究各种地质构造和地貌的物质基础。

根据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岩浆岩:是由岩浆凝结形成的岩石,约占地壳总体积的65%。

岩浆是在地壳深处或上地幔天然形成的、富含挥发组分的高温粘稠的硅酸盐熔浆流体,是形成各种岩浆岩和岩浆矿床的母体。

岩浆的发生、运移、聚集、变化及冷凝成岩的全部过程,称为岩浆作用。

岩浆作用主要有两种方式:①岩浆侵入活动→侵入岩。

②火山活动或喷出活动→喷出岩(火山岩)沉积岩:是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胶体和有机物质等疏松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

沉积岩具有层理,富含次生矿物、有机质,并有生物化石。

暴露在地壳表部的岩石,在地球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各种外力作用的剥蚀破坏,然后再把破坏产物在原地或经搬运沉积下来,再经过复杂的成岩作用等四个而形成岩石,称沉积岩。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1.地球表层:是指海陆表面上下具有一定厚度范围,而不包括地球高空和内部的地球表层。

地球表层存在着人类社会及各种自然地理要素,具有独特的地理结构和形式。

2.自然环境:是由地球表层中无机和有机的,静态的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

自然环境根据受人类社会干扰的程度不同,可以分为两部分,一为天然环境或原生自然环境,二是人为环境或次生自然环境。

3.经济环境:是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的地域配置条件和结构状态4.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人口、社会、国家、民族、民俗、语言、文化等地域分布特征和组成结构,还涉及各种人群对周围事物的心理感应和相应的社会行为5.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地轴旋转的过程,自转一周的时间即是自转周期,叫做一日,取春分点为标准,则春分点连续两次通过同一子午面的时间叫做一恒星日;如果取太阳为标准,则地球上同一地点连续两次通过地心与日心连线所需的时间叫做一个太阳日,但是地球不但自转还绕太阳公转,公转轨道又呈椭圆形,所以一年中的太阳日并不等长,一个平均太阳日为24h,是地球平均自转360°59′的时间,其中59′是地球公转造成的,所以它比一个恒星日长3分55.909秒。

6.地球公转:是指地球按照一定的轨道自西向东绕太阳运动,其周期为一个恒星年,其中公转的轨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交角为23度26分21秒,速度方面,地球近日点公转线速度最大,角速度最大,在远日点公转线速度最小,角速度最小,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变化和五带的划分7.太阳高度角:是指太阳光线与地平面间的夹角赤道上任一地点的正午太阳高度角都是90°8.岁差:月球和太阳队地球引力产生的力矩使地球赤道面向黄道面趋近,由于地球不断自转,按照陀螺运动原理,自转轴必然绕黄道面旋进,而黄赤交角保持不变,当地球自转轴旋进时,春分点西移,故地球自转不到一周即可两次经过春分点,这就是岁差9.章动:月球每月两次通过地球赤道面,这就在地球旋进的平均位置上附加了一个短周期摆动,使地球自转轴在空间扫过的轨迹成为荷叶边形的锥面,而不是一般的圆锥面,附加在圆上的这种短周期摆动叫做章动10.极移:地球的形状轴(对称轴)和自转轴并不重合,而形状轴和地面的交点真正的地极,由于地球质量分布不均匀,真正的极点位置常常发生变化,因此自转轴又将围绕新极点旋转,这种现象就是极移,实际上也就是地球的自由章动11.海洋与陆地:连续广阔水体称为世界大洋,是海洋的主体。

自然地理学_名词解释

自然地理学_名词解释

绪论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类。

自然地理环境由地球表层中无机的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

地理学“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三层次”:统一地理学、综合地理学、部门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天然自然地理环境,人为自然地理环境。

部门自然地理学包括气候学、地貌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等。

自然地理要素:气候、水文、地貌、土壤、植被和动物界。

第一章地球光年: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即一个光年,作为量度天体距离的单位。

小行星(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绕太阳运动的众多小天体的总称。

彗星:定义: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绕太阳运动的一类质量很小的天体,是太阳系的成员之一。

组成部分:彗核、彗发、彗云和彗尾。

日食: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三者恰好在一条直线上,月影落在地表,月影中的人看到太阳部分或全部被月光遮住。

月食:地球位于月球和太阳之间,三者恰好或接近一条直线,地影落在月球上,处于地影区的人们看到月亮全部或部分失去光辉。

太阳活动:是发生在太阳面上的一系列物理过程如黑子、光斑、耀斑、射电等活动过程的总陈。

太阳结构:1. 内部气体:核反应区、对流区、辐射区。

2. 外部气体:光球、色球、日冕。

类地行星:【体积小,密度大】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类木行星:【体积大,密度小】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分别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太阳系中行星及其卫星绕太阳的运动的共同特征:1.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几乎都接近圆形;2.各行星轨道面都近似地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即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3.所有的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方向也自西向东,即与公转方向相同;4.除天王星外,其余行星的赤道面对轨道面的倾斜都比较小;5.绝大多数卫星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其轨道面与母星赤道面也较接近;6.绝大多数卫星,包括土星环在内,公转方向均与母星公转方向相同。

2014年华东师范大学813自然地理学考研试题(回忆版)

2014年华东师范大学813自然地理学考研试题(回忆版)

您所下载的资料来源于
获取更多考研资料,请访问2014年华东师范大学813自然地理学考研试题自然地理学考研试题((回忆版回忆版))
一、名解
名解 1.边缘海
2.泻湖
3.副热带高压
4.光合作用
5.雾霾
6.径流模数
7.食物网
8.水资源
还有2个忘了
二、简答
简答 1.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自然因素的特点
2.河口的动力特征特点
3.不同气候区的气候灾害
4.植物对大气的净化作用
5.水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三、论述
论述 1.以中国典型河口为例,阐述人类活动对河口演变的影响,并说出其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城市内涝灾害的特点原因及措施
3.结合自然地理学的主要进展和优先领域,谈谈自然地理学对当今社会发展和经济的作用和贡献。

自然地理名词解释

自然地理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部分1.自然地理学:是用系统的、综合的、区域联系的观点与方法,去审视与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区域分异特征、形成与变化规律,从而对其进行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的学科。

2.克拉克值: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重量百分比。

3.晶体:组成物质内部的质点有规律的、周期性的重复排列,成空间格子状构造的固体物质。

4.矿物: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均质物体,是岩石的基本单位。

5.类质同象:矿物中的质点(原子、离子或络离子)被性质相似的其他质点(原子分子或离子)所占据(替代)而保持晶体构造不变的现象。

6.同质多象:同一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外界条件(温度、压力、介质)下,可以形成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结构的化合物,这种现象称为同质多像。

7.解理:在力的作用下,沿一定方向有规律地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能。

8.岩石:指在各种地质作用下,按一定的方式结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

9.岩浆作用:岩浆的发生、运移、聚集、变化及冷凝成岩的全部过程,称为岩浆作用。

10.变质作用:由地球内力作用引起的岩石性质变化的过程称为变质作用。

11.沉积作用:松散沉积物变成坚固岩石的过程。

包括破坏(风化、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12.斑状结构:岩石中矿物颗粒分为大小截然不同的两群,大的称为斑晶,小的及不结晶的玻璃质称为基质。

13.碎屑结构:指碎屑岩内各个结构组分的特点和相互关系。

包括碎屑的颗粒结构、杂基和胶结物结构、孔隙结构等。

14.地层:地质历史上某一时代形成的成层的岩石和堆积物。

15.岩层产状:岩层在空间产出的状态和方位的总称。

除水平岩呈水平状态产出外,其他一切倾斜岩层的产状均由走向、倾向、倾角表示,称为岩层产状三要素。

16.层理构造:由于沉积岩的物质成分、颜色、结构沿着垂直于层面的方向上的变化所显示出来的成层现象,称为层理构造。

17.岩石圈运动(构造运动):岩石圈的运动是多方向的。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1回归线:一年中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的南北界线。

2分水岭:两个流域之间由地面最高点连接组成的山岭高地。

3石环:由于融冻作用形成的由石块或者砾石组成的环状地貌。

4山谷风:由于山坡与谷地受热与冷却的速度不同,而产生的白天吹向山坡,夜晚吹向谷地的风。

5副热带:位于热带两测由下沉气流控制的气候干燥的地带。

6食物网:由生物组成的生物之间食与被食的关系网7焚风效应:气流翻过山岭时在背风坡绝热下沉而形成干热的风的现象8生物多样性: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9气溶胶:悬浮在大气中的固态粒子或液态小滴物质的统称10南方涛动:热带太平洋气压与热带印度洋气压的升降呈反相相关联系的振荡现象11地域分异规律:指带有普遍性的地域分异现象和地域有序性。

12径流模数:流域内单位面积单位时间产生的径流量13风化作用:地球表面或近地球表面的岩石在大气圈和生物圈各种营力作用下所产生的物理和化学变化14生态幅:生物对每一个因素的耐受范围15垂直带性分异:自然地理要素及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等高线方向延伸,随地势高度发生垂直更替的规律。

16离堆山:河流上的河曲被废弃后,由废弃河曲所环绕的孤立山嘴17气候系统:决定气候形成、分布、特征和变化的物理子系统。

包括大气圈、水圈(海洋、湖泊等)、岩石圈(平原、高山、高原和盆地等地形)、冰雪圈(极地冰雪覆盖和冰川等)和生物圈(动、植物群落和人类)。

18太阳常数:表征太阳辐射能量的一个物理量,等于在地球大气外离太阳1个天文单位处,和太阳光线垂直的1平方厘米面积上每分钟所接收到的太阳总辐射能量19 地壳均衡:漂浮在高密度、塑性的地幔上的低密度、刚性的岩石圈对表面压力变化而产生的平衡性响应20河流侵蚀基准面:控制河流下切侵蚀的水平面21生物小循环:生物圈内的各种化学物质,通过传输介质大气或水在植物-动物-土壤(微生物)之间所构成的循环过程。

22季风气候:受季风支配地区的气候。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doc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doc

1岩石: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是构成地壳及地幔的主要物质。

岩石是地质作用的产物,又是地质作用的对象,所以岩石是研究各种地质构造和地貌的物质基础。

根据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2构造运动:主要是地球内动力引起的地壳机械运动,但经常涉及更深的构造圈。

3火山喷发:即岩浆喷出地表,是地球内部物质和能量快速猛烈的释放形式。

4地震:是构造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大地的快速震动。

5板块: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岩石圈并非是整体一块,而是被许多构造活动带如大洋中脊、海沟、转换断层、地缝合线、深大断裂等分割成不连续的独立单元(块体),这些块体就是所说的板块。

6厄尔尼诺:为西班牙文,意为“圣婴”,秘鲁渔民用以称呼圣诞节前后南美沿岸海温上升现象,气象学家和海洋学家则用以专指赤道东太平洋海面水温异常增暖现象,在有的年份,由于大气环流变异,亚热带环流周期性南移,东南信风减弱,引起赤道逆流南下,热带暖水淹没了较冷的秘鲁寒流,海温升高,上涌还水与沿岸冷水消失,导致海洋生物和寄食鸟类死亡、腐烂,并释放大量H2S进入大气,赤道东太平洋秘鲁流的这种变化,如果水温增加超过0.5℃,持续时间达6个月以上,称为厄尔尼诺。

7河流:降水或由地下水涌出地表的水,汇集在地面低洼处,在重力作用下经常的或周期地沿流水本身造成的洼地流动,这就是河流。

8河网密度:流域中干支流总长度和流域面积之比。

单位是公里/平方公里。

9风化作用:地表岩石与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的作用下,其物理化学性质发生变化,颗粒细化、矿物成分改变,从而形成新物质的过程,叫风化作用。

10风化产物:风化作用的残留矿物、次生矿物及可溶性物质统称风化产物。

11滑坡:由岩石、土体或碎屑堆积物构成的山坡体在重力作用下,在地表水和地下水或地震的影响下,沿软弱面(滑动面)发生整体向下滑落的过程,成为滑坡。

12流水地貌:地表流水在流动过程中,侵蚀地面,形成各种侵蚀地貌,并将侵蚀的物质搬运到山前谷口,在河流下游或河口进行堆积,形成各种堆积地貌,凡由流水作用形成的地貌,成为流水地貌。

真题——华东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97-13

真题——华东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97-13
三.论述题(20分)
我国最大的三角洲有哪三个?试以其中一个为例,论述近几十年来人类活动对三角洲发育的影响。
2003年 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40分)
1.科里奥利力
2.板块构造学说
3.大气活动中心
4.温带气旋
5.河口三角洲
6.等流速公式
7.气候地貌叠置性
8.冰期与间冰期
9.成土因素学说
10.生态金字塔
1.举出陆地生态系统的三个主要类型并简述其主要特点。
2.影响土壤发育及其特点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河流阶地类型及形成原因。
4.简述淤泥质海岸的形成条件及其发育过程
5.从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差异讨论地域分异的规律性
三、综述题(每题20分,共60分)
1.简述海平面变化的主要原因,并简要解释地球气候增暖是通过什么机制,导致海平面上升的。
3.河口三角洲及其成因简述。
二.问答题(40分)
1.台风(热带气旋)的成因及其对中国东南气候特征的贡献。(本题答案参见赵济《中国地理》)
2.喜马拉雅山脉的崛起对亚洲自然环境的影响。(着重东亚与中亚两大区)(本题至今答案我还没有找到比较好的)
2001年 试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
1.太阴历2.水分循环3.枯水径流
9.生物放大作用
10.生物多样性
二:简答
1.简述水体富营养化及其危害
2.简述径流的形成过程
3.地球表层系统中,探视如何循环的
4.简述地球对气候,植被,土壤的影响作用
5.简述水资源评价的主要范围和内容
三.综述题
1.以厄尔尼诺现象为例,论述水,气,生的相互作用
2.试从物质循环角度,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地球表层环境的主要影响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地球太阳系的行星必须符合三个条件:1、在绕太阳运动的前提下,能清除其轨道附近的其他天体而形成为其所在空间的最大天体;2、具有足够大的质量,能依靠自身的引力使形状成近似球形;3、内部不发生核聚变反应。

(P12)矮行星:指围绕太阳运动,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固体应力而使自己呈圆球状,但不能清除其轨道附近其他物体的天体。

冥王星是典型代表。

(P14)地球自转的意义:1、地球自转决定昼夜更替,并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昼夜节奏;2、地球自转使所有在北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左偏;3、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4、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使地球体发生弹性变形,在洋面上则表现为潮汐;5、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如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P25)★根据开普勒定律,在单位时间内,日地连线在地球轨道面上扫过的面积相等;所以,地球公转速度在近日点最大,在远日点最小。

(P28)地球轨道面:在地球轨道上并通过地球中心的一个平面,地轴并不垂直于这个轨道面,而是与之成66o33´交角。

(P28)黄道:太阳位于地球轨道面上,从地球上看来,太阳好像终年在这个平面上运动,这就是太阳的视运动。

太阳视运动的路线叫做黄道,黄道所在的面就是黄道面。

实际上,黄道面和地球轨道面是重合的。

赤道面与黄道面约为23°27′交角,即为黄赤交角。

(P28)极移:由于地球质量分布不均匀,真正的极点位置常常发生变化,因此自转轴又将围绕新极点旋转。

这种现象就是极移。

实际上也就是地球的自由章动,或者按发现者的名字,称为钱德勒章动。

(P31)赤道:通过地心并和地轴垂直的平面与地表相交而成的圆,就是赤道。

(P31)纬线:所有与地轴相垂直的面,都和地表相交而成圆,就是纬线。

所有纬线都相互平行,赤道是最大的纬圈。

(P31)纬度:该地铅垂线对赤道面的夹角。

也可表示为:指某点与地球球心的连线和地球赤道面所成的线面角,其数值在0至90度之间。

2013年华东师范大学自然地理考研真题回忆

2013年华东师范大学自然地理考研真题回忆

【本试题由热心网友“disanckaoyan ”回忆,在此表示非常感谢,祝好人一生平安】
一。

名词解释
土壤有机质,生态系统,热带气旋,风化作用,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PM2.5,海岸地貌,蓝藻,密度流,生物多样性
二。

简答题
1.生态系统的组成
2。

大气污染对植物的影响
3.人类对地表环境的影响
4.风暴潮的危害
5.三角洲的沉积结构
三。

分析题
1.碳循环过程及人类对其影响和调控途径
2.城市下垫面的变化及其效应和特征
3.自然地理学的取得的成果,及今后发展趋势,阐述自然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第一章地球:1.光年: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94605*10^8km),是量度天体距离的单位。

2.一个天文单位:地球和太阳的平均距离。

(14960×105km=1.5亿千米)。

3.恒星日:取春分点为标准,则春分点连续两次通过同一子午面的时间,叫做恒星日。

(注:真正周期,23h56’4”,360°)4.太阳日:取太阳为标准,则地球上同一地点连续两次通过地心与日心连线所需的时间,叫做太阳日。

(平均太阳日:24h,360度59分)第二章地壳:1.地壳:是地球硬表面以下到莫霍面之间由各类岩石构成的壳层,在大陆上平均厚度35km,在大洋下平均厚5km。

2.克拉克值:(克拉克与华盛顿依据来自世界各地的5159个岩石样品首次测定了)16km厚度内地壳中的63种化学元素的平均质量百分比级元素的丰度,所获数值后被命名为克拉克值。

3.矿物: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物理化学性质的单质或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

4.岩石:造岩矿物按一定的结构集合而成的地质体称为岩石,依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类。

5.变质作用:固态原岩因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构与构造的变化,统称变质作用。

6.构造运动:在地球内力作用下引起的岩石圈的岩石发生变形、变位的机械作用,它反映在地表表现为地形高低变化,海洋、陆地范围的改变,岩石圈的改变及地震等。

7.岩相:岩层形成环境的物质表现,是沉积物的特征及其生成环境的总和。

8.不整合接触:又称角度不整合,指上下两地层产状既不一致,时代也不连续,其层有地层缺失。

表明老地层沉积后曾发生褶皱与隆升,沉积一度中断而后再下沉接受新沉积。

9.假整合:又称平行不整合,指两相邻地层产状平行但时代不连续。

表明曾发生上升运动致使沉积作用一度中断,而后下沉堆积了上覆新地层。

10.地质构造:岩层或岩体经构造运动而发生的变形与变位称为地质构造。

华东师范大学_自然地理学_名词解释答案整理

华东师范大学_自然地理学_名词解释答案整理
板块内部是稳定的,而板块边缘具有强烈的构造运动。
3.大气活动中心:
支配大气运动的大型高、低气压系统
4.温带气旋:
(是指具有锋面结构的低压,因而又称锋面气旋,它主要活动在中高纬度,更多见于温带地区,是温带地区产生大范围云雨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
5.xxxx:
三角洲,河流进入海洋、湖泊和水库等受水盆地,因水流能量减弱,其所夹带的泥沙在河口区沉积下来而形成的地貌形态。
10.生态xx:
各个营养级之间的量值自基础级向上排列,呈现出下大上小的类似金字塔结构。这种数量关系依据个体数量单位、生物量单位、能量单位来度量,依次称为数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能量金字塔。
Year 2004
1.时差与国际日期变更线:
时差-(视太阳时与平太阳时间的差值)。国际日期变更线-以经度180度为界,东12区比西12区日期要早一天。凡从西向东越过该线,日期减一天;相反,从东向西越过该线,日期加一天。
8xx作用:
(又称“岩溶作用”,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化学作用过程(分解和分化)和物理作用过程(流水的侵蚀和沉积、重力崩塌和堆积),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9食物链:
(生物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与被取食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食物关系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食物链。)
10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况,它包括结构上的稳定、功能上的稳定和能量输入和输出上的稳定。它是一种动态平衡,自然条件下,生态系统总是朝着种类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和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直到使生态系统达到成熟的最稳定状态为止。)
9.生物放大作用:
(生物体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某些元素或不易分解的化合物,这些污染物在体内积累并通过食物链向下传递,在生物体内的含量随生物的营养级的升高而升高使生物体内某些元素或化合物的浓度超过了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Year 20011.xx:侧重协调朔望月和历月关系的一种历法,简称阴历。

以朔望月为基础,其首要成分是历月,大月30日,小月29日,通过大、小月的适当安排,使其平均历月接近朔望月。

2.水分循环: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重力等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以及径流等环节,不断地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成为水循环。

3.枯水径流:(将月平均水量小于或等于全年水量5%的月份算作枯水期,则枯水期内的河流径流又称为枯水径流。

)4.土壤:陆地表面由矿物质、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5.河漫滩:河谷底部河床两侧,大汛时常被洪水淹没的平坦低地,由河流自身带来的泥沙堆积而成。

6.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岩石组成的地球外壳固体圈层。

7.季风:大范围区域冬、夏盛行风向相反或接近相反的现象。

如中国东部夏季盛行东南风,冬季盛行西北风。

8.反气旋:在北(南)半球呈顺(逆)时针方向旋转的大气漩涡。

在气压场上表现为高气压。

9.风化壳:地球表层岩石圈被风化后形成的残积层。

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产物。

10.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与之相互作用的自然环境以及其中的能量流过程构成的系统。

(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与环境之间通过不断地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Year 20021.分水岭:相邻两个流域之间的山岭或高地。

降落在分水岭两边的降水沿着两侧的斜坡汇入不同的河流。

2.大气环流:大范围大气运动的状态。

(大范围内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各种气流运行的综合现象。

其水平范围可达数千千米,垂直尺度在10千米以上。

)3.气旋:在北(南)半球呈逆(顺)时针方向旋转的大型气流漩涡,在气压场上表现为低压。

(注:气旋和反气旋的名称是从大气流场而来的,而高压和低压名称是从气压场而来的。

)4.生物群落:共存于一个地理空间,相互作用的不同种群。

(在特定空间或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及其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外貌与结构,包括形态结构和营养结构,并具有特定的功能的生物集合体。

)5.氯度——由于海水中氯离子含量较高,易于测定,故常用海水中含氯量来推求海水的总含盐量。

单位,克/千克。

符号,CI%6.土壤的剖面结构:土壤三维实体的垂直切面,显露出若干大体平行于地表的层次。

(一个完整的土壤剖面可以划分出三个最基本的土壤发生层,即A、B、C层,其中A为淋溶层,B为淀积层,C为木质层)7.枯水径流:Year 20018.水量平衡:水循环的数量表达。

在任意给定的时域和空间内,水的运动(包括相变)是连续的,遵循物质守恒,保持数量上的平衡。

9.太阳历:侧重于协调回归年和历年之间关系的一种历法。

10.溯源侵蚀:又称“向源侵蚀”。

河流纵向侵蚀作用的一种特殊形式,因其作用方向趋向河源延伸而得名。

Year 20031.科里xx:(由于地球绕自身轴转动而产生的非惯性力称为地转偏向力。

在北半球运动的物体向右偏,而南半球的向左偏。

)2.板块构造学说:(地球表层的硬壳——岩石圈,相对于软流圈来说是刚性的,其下面是粘滞性很低的软流圈。

岩石圈并非是整体一块)它具有侧向的不均一性,被许多活动带如大洋中脊、海沟、转换断层、地缝合线、大陆裂谷等分割成大大小小的块体,这些块体就是“板块”。

板块内部是稳定的,而板块边缘具有强烈的构造运动。

3.大气活动中心:支配大气运动的大型高、低气压系统4.温带气旋:(是指具有锋面结构的低压,因而又称锋面气旋,它主要活动在中高纬度,更多见于温带地区,是温带地区产生大范围云雨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

)5.xxxx:三角洲,河流进入海洋、湖泊和水库等受水盆地,因水流能量减弱,其所夹带的泥沙在河口区沉积下来而形成的地貌形态。

6.等流速公式:7.气候地貌叠置性:8.冰期与间冰期:(冰期-是指全球性的降温时期。

间冰期-是指两个冰期之间的相对温暖时期。

)9.成土因素学说:(所有的成土因素始终是同时地、不可分割地影响着土壤的发生和发育,它们同等重要地和不可替代地参与了土壤的形成过程。

各个因素的“同等性”绝不意味着每一个因素始终处处都在同样地影响着土壤形成过程。

)10.生态xx:各个营养级之间的量值自基础级向上排列,呈现出下大上小的类似金字塔结构。

这种数量关系依据个体数量单位、生物量单位、能量单位来度量,依次称为数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能量金字塔。

Year 20041.时差与国际日期变更线:时差-(视太阳时与平太阳时间的差值)。

国际日期变更线-以经度180度为界,东12区比西12区日期要早一天。

凡从西向东越过该线,日期减一天;相反,从东向西越过该线,日期加一天。

2.地洼学说:(在地壳发展过程中,活动区和稳定区可以相互转化,不仅地槽区可以转化为地台区,地台区也可以转化为地洼区,这种转化绝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螺旋式发展。

)3.季风:2001年名词解释74.大气花房效应——又称“温室效应”是指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对地球的保温作用。

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使地表和低层大气变暖,如果大气不存在这种效应,那么地表温度将会下降约30或更多。

反之若温室效应不断加强,全球温度也必将逐年持续升高。

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

5.海岸地貌:(波浪侵蚀和堆积过程中对海岸进行塑造所形成的地貌,可分为海岸侵蚀地貌和海岸堆积地貌。

)6.水量平衡方程:(P+R表+R地下+S1)-(E+R′表+R′地下+q)=▲S27.风化作用:地球表面的岩石受太阳辐射、温度变化、氧、二氧化碳、水和生物等的联合耦合作用,发生崩解破碎、化学性质改变与元素迁移的现象。

8.新月型xx:在荒漠地区,受单向风或几个近似方向风的作用下形成的平面形状如新月形的风积地貌。

9.土壤肥力:(指土壤为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提供并协调营养物质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10.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又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它是指生态系统内的各种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在生态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及其在地球表层生物圈、水圈、大气圈和岩石圈等各圈层之间,沿着特定的途径从环境到生物体,再从生物体到环境,不断地进行着反复循环变化的过程。

)Year 20051.沉积岩:(暴露在地球表层的岩石,在地球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遭受到各种外力作用的剥蚀破坏,经过破坏而形成的碎屑物质在原地或经搬运沉积下来,再经过复杂的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2.环xx地震带:世界上大多数的地震均发生于此。

在太平洋西部大体北从阿留申群岛,向西沿勘察加半岛,向南经千岛群岛、日本诸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南至新西兰为止,在太平洋东部,大致从阿拉斯加西岸,向南经加利福尼亚墨西哥、秘鲁至南美洲南端。

这一带也是著名的火山带,它与中、新生带褶皱带和新构造强烈活动带是一致的。

3.火山地貌:又称“熔岩地貌”,是指地球内部的岩浆经岩石裂隙喷出地表,在地表流动一段距离后,所含气体逐渐消失,温度不断降低,流动速度也将不断减慢直至停止,在地表形成各种熔岩地貌。

4.海蚀地貌:(变形波浪及其形成的拍岸浪对海岸进行冲撞击、冲刷,波浪挟带的碎屑物质的研磨以及海水对海岸带基岩的溶蚀,统称为海蚀作用,海蚀作用在海岸带形成各种海蚀地貌。

如:海蚀穴、海蚀崖、海蚀柱、海蚀xx等。

)5.气溶胶——由固体或液体小质点分散并悬浮在气体介质中形成的胶体分散体系,又称气体分散体系。

其分散相为固体或液体小质点,其大小为0.001~100微米,分散介质为气体。

6.海陆风:由于海面和陆地之间的昼夜热力差异而引起的风,白天由海面吹向陆地称“海风”,夜间由陆地吹向海面称“陆风”(指发生在沿海地区的,白天吹海风,夜间吹陆风,以一日为周期的周期性风系。

)7.地转偏向力:03年名解一8.潮汐现象:(是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引起的地球海水面周期性涨落现象。

)9.厄尔尼诺和南方xx动:厄尔尼诺-赤道太平洋冷水域中海温异常升高的现象。

南方涛动-热带太平洋气压与热带印度洋气压的升降呈反相关联系的震荡现象。

(厄尔尼诺-在南美西海岸向西延伸,经赤道东太平洋至日期变更线附近的海面温度异常增温现象。

南方涛动-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印度洋赤道低压这两大活动中心之间气压变化的负相关关系。

)10.热带雨林生物群落:Year 20061风化壳:2001 Year2对流层:(是地球大气中最低的一层,云、雨、雾、雪等主要大气现象都出现在此层。

在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垂直对流运动强烈,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

)3海啸:(是由突发的海底断层错动、海底滑坡、海底火山喷发或滑入海洋中的陆上滑坡引起的巨型波浪。

——《地貌学》)。

(某些突发事件引起的短时内海平面的大幅度升降。

——《现代自然地理学》)4土壤质地:(自然土壤的矿物质都是由大小不同的土粒组成的,各个粒级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或质量分数.)5雪线:(在气候年变化不大的若干年内,每年最热月积雪区的下限大致在同一海拔高度,这一高度的界线称为雪线。

)6季风:2001、2004 Year7河流阶地:由河流作用形成沿河谷两侧伸展、且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地形。

阶地高度由阶地面与河流平水期水面间的垂直距离来确定。

8xx作用:(又称“岩溶作用”,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化学作用过程(分解和分化)和物理作用过程(流水的侵蚀和沉积、重力崩塌和堆积),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

)9食物链:(生物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与被取食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食物关系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食物链。

)10生态平衡:(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况,它包括结构上的稳定、功能上的稳定和能量输入和输出上的稳定。

它是一种动态平衡,自然条件下,生态系统总是朝着种类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和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直到使生态系统达到成熟的最稳定状态为止。

)Year 20071.新构造运动:(是发生在新近地质时期的构造运动。

其主要表现为火山、地震、断裂、褶皱等,与人类活动关系极为密切。

)2.海岸带——海岸带是指现在海陆之间相互作用的地带。

也就是每天受潮汐涨落海水影响的潮间带(海涂)及其两侧一定范围的陆地和浅海的海陆过度地带。

3.河漫滩:2001 Year4.风暴潮:(是指由于强烈的大气扰动引起的的海平面异常升高,并使海水漫溢上陆的现象。

风暴潮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

)5.xx:(大风扬起的地面尘埃使空气浑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m的恶劣天气现象。

)6.对流层:2006 Year7.南方xx动:2005 Year8.xx生态系统:(是人类通过社会经济活动在适应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典型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或人工生态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