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参考文献
水稻实验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水稻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质量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但在水稻育种、栽培技术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为了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本研究室于2020年开展了水稻实验研究,旨在探讨适宜当地气候条件的水稻品种、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方法。
二、实验目的1. 筛选适宜当地气候条件的水稻品种;2. 研究不同栽培技术对水稻产量的影响;3. 探讨水稻病虫害防治方法及效果。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水稻品种包括常规稻和杂交稻,栽培技术包括不同施肥量、播种期、株距等,病虫害防治方法包括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
2. 实验方法:(1)品种筛选:在实验基地种植不同水稻品种,观察其生长状况、产量和品质,筛选出适宜当地气候条件的水稻品种。
(2)栽培技术研究:采用不同施肥量、播种期、株距等栽培技术,对比分析其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3)病虫害防治:在水稻生长过程中,观察病虫害发生情况,分别采用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方法进行防治,对比分析防治效果。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品种筛选结果:经过观察和比较,筛选出适宜当地气候条件的水稻品种为杂交稻“超级杂交稻1号”和常规稻“早熟中稻”。
2. 栽培技术研究结果:(1)施肥量:通过对比不同施肥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发现中等施肥量(氮肥:磷肥:钾肥=1:0.5:0.8)对水稻产量影响最大,产量最高。
(2)播种期:对比不同播种期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发现早播(3月15日)的水稻产量最高。
(3)株距:对比不同株距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发现株距为30cm×20cm的水稻产量最高。
3. 病虫害防治结果:(1)化学防治:采用农药喷雾防治水稻病虫害,防治效果较好,但易产生农药残留,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一定影响。
(2)生物防治:采用生物农药防治水稻病虫害,防治效果较好,且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无影响。
五、结论与讨论1. 结论:(1)适宜当地气候条件的水稻品种为杂交稻“超级杂交稻1号”和常规稻“早熟中稻”。
水稻调研报告范文
水稻调研报告范文水稻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水稻作为中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国家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了解当前水稻种植的情况、面临的问题和解决的途径,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水稻生产的现状,并针对性地提出可行的改进措施。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和相关文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全面准确了解水稻种植的现状。
三、调研结果:1. 水稻种植面积:调研数据显示,整个调研区域的水稻种植面积呈逐年递减的趋势。
主要原因是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受到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水稻的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尤其是江南地区。
2. 水稻栽培技术:调研数据显示,当前水稻栽培技术普遍较为成熟,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农户普遍使用化肥和农药量过大,对环境产生了较大负面影响;部分农户对农药的使用不当,容易导致农产品质量问题。
此外,部分农户的农艺水平较低,对于水稻病虫害的防治措施不够科学。
3. 水稻品种选择:调研数据显示,水稻栽培品种多样,但长粒稻和糯稻仍然是主要的品种。
部分农户根据市场需求和价格选择品种,而忽视了农作物的耐逆性和抗病虫害能力,导致产量下降。
应该引导农户在选择品种时,综合考虑市场和品质需求,同时注重耐逆性和抗病虫害能力。
四、存在问题和解决措施:1. 高耗能、高排放:水稻种植过程中,灌溉、肥料和农药使用等环节存在耗能高、排放大的问题,严重影响环境。
解决措施:推广低耗能、节水的灌溉技术,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
2. 品种选择不当:部分农户在选择水稻品种时重视经济效益,忽视品质和耐逆性。
解决措施:加强品种宣传和推广,引导农户选择品质良好、适应性强的水稻品种。
3. 技术培训不足:部分农户的农艺水平较低,对于水稻病虫害的防治措施缺乏科学性。
解决措施:加大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农艺水平。
五、调研结论:水稻种植面积逐年减少,现存的水稻种植存在一些问题,如高耗能、高排放、品种选择不当和技术培训不足等。
水稻育种实训报告范文
本次水稻育种实训旨在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了解水稻育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育种过程中的关键技术,提高学生对水稻生长发育规律的认识,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思维。
二、实训环境实训地点:农业大学水稻育种实验室实训时间:2023年X月X日至2023年X月X日实训材料:水稻种子、生长激素、培养皿、显微镜、电子天平等三、实训原理水稻育种是利用遗传学原理,通过人工选择、杂交、诱变等方法,培育出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新品种。
本次实训主要采用杂交育种的方法,通过选择优良亲本进行杂交,筛选出符合育种目标的新品种。
四、实训过程1. 亲本选择:首先,从实验室提供的种子中选出生长势强、产量高、抗病性好的亲本。
2. 杂交操作:将选定的亲本进行人工杂交,确保杂交成功。
3. 种子处理:将杂交后的种子进行消毒、浸泡、催芽等处理,以利于种子萌发。
4. 播种:将处理好的种子播种在实验田中,注意合理密植。
5. 田间管理:定期进行田间观察,及时除草、施肥、灌溉,确保植株正常生长。
6. 田间调查:对生长情况良好的植株进行详细记录,包括株高、穗数、结实率等指标。
7. 选株:根据育种目标,选择具有优良性状的植株作为育种材料。
8. 繁殖:对选出的育种材料进行繁殖,扩大种群数量。
9. 性状鉴定:通过观察、测量等方法,对育种材料的性状进行鉴定。
10. 数据统计与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
经过一段时间的田间观察和性状鉴定,本次实训共筛选出5个具有优良性状的水稻新品种。
这些新品种在株高、穗数、结实率等方面均优于原始亲本,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六、实训总结1. 实训收获:通过本次实训,掌握了水稻育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了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思维。
2. 实训不足:在实训过程中,发现部分植株生长不良,可能是由于田间管理不当或种子质量不佳等原因导致。
3. 改进措施:在今后的实训中,应加强田间管理,提高种子质量,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4. 展望:水稻育种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
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论文
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论文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论文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
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论文该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结合无为县种植实践,从直播水稻的优势出发,介绍了直播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包括品种选择、种子处理、大田准备、查苗补缺、水肥管理、病虫草害防治等方面内容,以供种植户参考。
关键词直播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直播水稻直接将催好芽的种子撒入大田,较移栽水稻缩短缓苗期7-9d,且种子入土浅,分蘖节位低,分蘖早生而快发[1-2]。
直播水稻由于省去了育秧、移栽环节,因而省秧田、省工。
综合以上因素,当地直播稻面积越来越大。
但是直播稻与杂草共生,杂草防除难度越来越大,造成严重减产;而且直播稻根系入土浅,若管理不善,极易造成倒伏。
因此,总结直播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对水稻高产栽培具有重要意义。
1品种选择选用适应当地气候的优质高产品种,麦稻连作田一般选择早粳稻或早粳糯稻,如南粳44、镇稻8号、镇糯19、皖垦糯2号等。
2种子处理播种前晒种1~2d(不要在水泥场基上晒种,防止高温伤害稻胚)并放置在干燥、阴凉的地方凉透心,以促进种子呼吸和增进酶的活性,提高发芽率、发芽势;再用25%咪鲜胺乳油1500-2000倍液浸种48h,预防恶苗病,在催芽时,可用清水洗去附着在种子上的药剂,防止其影响发芽。
认真做好种子的浸种催芽工作,让种子吸足水分,遵循高温破胸、适温催芽、摊晾炼芽的.原则[3]。
种子催芽破胸后用35%丁硫克百威粉剂或60%吡虫啉悬浮剂拌种,拌种动作要轻,防止伤芽,拌好后放在阴凉处,摊晾炼芽。
当根长1谷粒、芽长半谷粒时,可下田播种。
3大田准备对于像李氏禾、裸花水竹叶等抗性杂草,一定在打田机打田前进行灭茬,可选用草甘膦、草铵膦、精喹禾灵、百草枯等喷雾灭茬,减轻后期田间草量。
注意不能在距离播种很近的时间施用二甲四氯,否则,容易影响芽谷的生长。
农作物品种试验技术与信息化规程水稻
农作物品种试验技术与信息化规程水稻一、前言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品种试验是农业科研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为了推动水稻生产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开展水稻品种试验技术与信息化规程研究工作势在必行。
本规程旨在规范水稻品种试验技术以及信息化管理,提高水稻品种试验工作的科学水平和工作效率,促进水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二、水稻品种试验技术规程1. 试验区域选择(1)选择水稻适宜生长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避免水稻适生生长的环境因素对试验结果影响;(2)选择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试验地点,保障水稻生长的条件。
2. 试验设计(1)根据水稻品种特性和试验目的,合理设计试验方案,选择合适的试验区域;(2)遵循随机化、重叠试验设计原则,确保试验结果的科学性和可比性;(3)合理设置对照组和处理组,进行对照试验和对照处理,以充分评估水稻品种试验结果。
3. 育种材料准备(1)选择适宜本地生长的育种材料,保证试验的真实性和客观性;(2)育种材料的选取应考虑水稻的抗病虫害能力、耐逆性等因素,确保试验结果的科学性。
4. 试验过程管理(1)严格遵循农业生产规程,科学施肥、浇水和管理水稻生长;(2)及时发现和处理水稻病害、虫害等问题,保证试验顺利进行;(3)合理设置生长周期观测点,及时记录生长数据,保证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 数据统计与分析(1)严格按照规定的数据记录和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处理;(2)对试验结果进行系统性分析,并结合试验过程、地区环境等因素做出科学客观的评价。
三、水稻品种试验信息化规程1. 信息系统建设(1)建立水稻品种试验信息化数据库,包括试验设计、育种材料、生长数据、试验结果等信息;(2)建设试验信息管理平台,实现试验数据录入、查询、分析和报告输出等功能。
2. 数据采集(1)建立试验数据采集标准和流程,规范数据采集工作;(2)利用现代化设备和技术,实现试验数据的自动采集和实时同步。
3. 数据管理与分析(1)建立科学的数据管理体系,确保试验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2)利用数据分析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摘录格式
参考文献摘录格式1. Smith, J., & Johnson, A. (2018). Th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global agricultur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45(2), 78-92.- 这篇文章研究了气候变化对全球农业的影响,包括干旱、水稻产量、气温等方面的关系。
2. Brown, L., & Miller, K. (2017). Sustainable farming practices and their impact on food security. Journal of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30(4), 112-128.- 该研究调查了可持续农业实践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涵盖了耕作方式、灌溉系统、肥料利用等方面的内容。
3. Chen, H., & Wang, Q. (2016). The role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crops in increasing crop yields.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20(3), 56-71.- 本文探讨了转基因作物在提高农作物产量方面的作用,包括抗虫性、抗病性等特性的影响。
4. Davis, R., & White, S. (2015). The impact of globalization on agricultural markets. Journalof Economic Development, 25(1), 34-48.- 该研究分析了全球化对农产品市场的影响,包括贸易自由化、市场准入、价格波动等方面的内容。
5. Lee, M., & Kim, S. (2014). Organic farming practices and their environmental benefit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15(2), 89-104.- 本文研究了有机农业实践对环境的益处,涉及土壤保护、水资源利用、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内容。
中优218(水稻)
中优218(水稻)汇报人:日期:•品种来源与特征•栽培技术要点•产量表现与适种范围目录•品种比较试验结果•品种审定情况与生产许可•品种推广与销售•品种优缺点与前景分析•参考文献与致谢品种来源与特征01CATALOGUE品种来源中优218是中国水稻研究所联合广西南宁良之农水稻研究所共同选育的杂交水稻新品种。
2003年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审定编号为桂审稻2003017号。
2006年通过国家审定,审定编号为国审稻2006075。
品种特征株型适中,叶色淡绿,叶片挺直,颖尖无色,粒长粒型,无芒,粒长7.6毫米,长宽比3.6。
每亩有效穗数17.8万,株高113.8厘米,穗长24.6厘米,每穗总粒数143.9粒,结实率85.0%,千粒重25.8克。
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1.9%,长宽比3.4,垩白粒率22%,垩白度3.9%,胶稠度54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8%。
抗性:稻瘟病抗性综合指数7.0级,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白叶枯病Ⅳ型7级。
中优218在桂南作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24.5天,比对照特优63早熟3天左右。
栽培技术要点02CATALOGUE中优218水稻适宜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和种植习惯,也可适当提前或延后。
播种与插秧播种时间每亩(667平方米)播种量为10-15公斤,根据种植密度和发芽率的不同而有所调整。
播种量适宜采用手工插秧或机械插秧,插秧时保持行距和株距合理,使水稻能够充分接受光照和水分。
插秧方式在插秧前将有机肥和化肥混合施入田中,每亩施用有机肥1000-2000公斤,尿素10-15公斤,过磷酸钙30-40公斤。
基肥在插秧后1周左右进行第一次追肥,每亩施用尿素10-15公斤,硫酸钾10-20公斤;在插秧后2周左右进行第二次追肥,每亩施用尿素5-10公斤,硫酸钾5-10公斤。
追肥施肥技术水层管理在水稻生长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生长阶段和天气情况合理调整水层深度,一般在插秧后保持浅水层,有利于水稻生长;在分蘖期和拔节期适当加深水层,有利于分蘖和植株生长;在抽穗期和灌浆期应保持浅水层,有利于开花和灌浆。
水稻调酸的最佳ph值
水稻调酸的最佳pH值引言水稻(Oryza sativa)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于全球饮食安全至关重要。
水稻的生长受到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土壤pH值是影响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文将探讨水稻调酸的最佳pH值,以提供农民和研究人员在种植和培育水稻时的参考。
pH值对水稻生长的影响pH值是衡量溶液酸碱程度的指标,其范围从0到14。
pH值为7表示中性,低于7表示酸性,高于7表示碱性。
水稻对土壤pH值有一定的适应范围,过高或过低的pH值都会对其生长产生负面影响。
酸性土壤在酸性土壤中(pH<6),水稻吸收养分能力降低,导致植株发育不良、产量下降。
此外,在酸性土壤中铝、锰等重金属元素含量较高,会对水稻的生长产生毒害作用。
因此,调整酸性土壤的pH值至适宜范围对水稻生长至关重要。
碱性土壤在碱性土壤中(pH>8.5),水稻根系吸收养分的能力受到限制,导致植株发育不良、产量减少。
此外,碱性土壤中常含有高浓度的钠离子,会对水稻的生长和发育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将碱性土壤调酸至适宜范围是提高水稻产量的关键措施之一。
水稻调酸的最佳pH值水稻对pH值有一定的适应范围,但最佳pH值仍然存在差异。
下面将从不同阶段探讨水稻调酸的最佳pH值。
种子萌发期种子萌发期是水稻生命周期中非常重要的阶段。
研究表明,在种子萌发期,较为适宜的土壤pH值为6.0-6.5。
这个范围内的酸碱度可以促进种子发芽和根系生长,并提供足够的营养物质供给。
幼苗期幼苗期是水稻生长的关键阶段之一。
在这个阶段,较为适宜的土壤pH值为5.5-6.5。
这个范围内的酸碱度有利于水稻根系吸收养分和水分,促进幼苗生长和发育。
生长期生长期是水稻生命周期中最长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较为适宜的土壤pH值为5.5-7.0。
这个范围内的酸碱度可以提供充足的养分供给,并保持适宜的土壤湿度,促进水稻正常生长和发育。
开花期和结实期开花期和结实期是决定水稻产量的关键时期。
水稻参考文献 2
[1]宋广树,孙忠富,孙蕾,杜克明,王夏,. 东北中部地区水稻不同生育时期低温处理下生理变化及耐冷性比较[J]. 生态学报,2011,(13).[2]卢代华,. 水稻秧苗期遇低温冷害的病害防治措施[J]. 四川农机,2011,(3).[3]李云峰,马明健,. 水稻低温冷害的种类及相关的技术措施[J]. 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1,(7).[4]刘文彬,. 低温冷害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9).[5]马冬梅,. 影响凌海市水稻生产的环境因素及应对措施[J]. 现代农村科技,2011,(14).[6]覃征,罗耀美,李翠兰,. 对利川市水稻生产遭受低温冷害之后的思考[J]. 中国集体经济,2011,(16).[7]纪仰慧,王晾晾,姜丽霞,李帅,朱海霞,闫平,王晨轶,. 黑龙江省2009年水稻障碍型冷害评估[J]. 气象科技,2011,(3).[8]张宗保,张德平,齐浩然,董县中,郑明范,孙广朝,刘军,. 浅析“五害”对水稻生产的影响及防御对策[J]. 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1,(8).[9]赵明兴,史金良,杨绍华,. 水稻障碍型冷害及防御[J]. 绿色科技,2011,(1).[10]宋冬明,贺梅,孟昭河,孟巧霞,李春光,程芳艳,. 水稻冷害研究现状及育种策略分析[J]. 北方水稻,2011,(2).[11]聂元元,蔡耀辉,颜满莲,李永辉,毛凌华,颜龙安,杨晓莉,. 水稻低温冷害分析研究进展[J]. 江西农业学报,2011,(3).[12]马树庆,王琪,王春乙,霍治国,. 东北地区水稻冷害气候风险度和经济脆弱度及其分区研究[J]. 地理研究,2011,(5).[13]肖自友,蒋建雄,肖国樱,. 水稻孕穗期耐低温研究进展[J]. 安徽农业科学,2011,(13).[14]王银锁,孙海龙,周庆华,杨桂杰,. 不同叶面肥对水稻低温冷害防治效果[J]. 现代化农业,2011,(3).。
《杂交水稻之父》阅读及答案
《杂交水稻之父》阅读及答案《杂交水稻之父》阅读及答案杂交水稻之父1982年的一个秋日,马尼拉洛斯巴洛斯镇国际水稻研究所的学术报告厅里,正在举行国际水稻科技界的盛会座无虚席。
会议开始,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农业部前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庄重地引领袁隆平走上主席台。
这时,屏幕上赫然打出袁隆平的巨幅头像,下方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行特大黑体英文字。
报告厅里顿时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国际同行的推崇,确实使袁隆平感受到了心智与汗水的价值,以及来自光明正大的竞争对手的真诚友谊和温暖。
想到国内学术界某些权威至今仍然把自己看作湘西泥巴地里滚出来的土老冒,把杂交水稻技术视为不值一提的雕虫小技,袁隆平内心不由得黯然掠过一丝淡淡的悲哀。
会后,袁隆平跟斯瓦米纳森博士开玩笑说:“您今天这样‘突然袭击’,大张旗鼓地‘贩卖’我,可真叫我有点措手不及呀。
”“我就是特意要给您一个惊喜呀!”“可我1980年第一次应邀来合作研究时,您竟然给我定了个每月800美元的实习研究生工资!”袁隆平笑着说。
那一次他曾向斯瓦米纳森提出严正抗议,准备拂袖而去。
经斯瓦米纳森反复道歉,极力挽留,并把他重新定为特别研究员,每月工资提到1750美元,他才留了下来。
“哈哈,您还记得那件事哪!说实话,那时候我们看您在国内地位也很低似的,这里给您待遇太高,反而使我们丢份。
加上那时我们毕竟还没有亲眼见过成功的三系配套杂交水稻,所以给您定工资估计为您在国内的10倍,想来您该可以接受。
没想到您还很有气派!而第二年我们就看到中国政府给您颁发了科技特等发明奖,而且您的伟大成果也让我们亲眼看到了。
所以我们后来一直为那件事感到惭愧。
今天,也算是我们正式为您正名吧!”“哈哈,原来阁下您也曾亲自参与歧视我的‘勾当’啊!坦率地说,我们在国内是从来不争经济利益的。
可是,到了您这里,拿多少钱可就关系到中国科学家的尊严了,所以我一定要跟您‘斗争’到底啊。
不过,中国有句老话,叫做‘不打不相识’。
水稻调研报告
水稻调研报告一、引言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解水稻生长发育、产量和质量等方面的情况,我进行了一次水稻调研。
本报告旨在总结调研结果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水稻种植区域分布根据调研结果显示,水稻主要种植在我国南方和东北地区。
南方地区的水稻种植面积较大,气候和土壤条件较为适宜。
而东北地区的水稻种植面积相对较小,但由于其气候特点,东北地区的水稻产量较高。
三、水稻生长环境要求水稻对温度和湿度的要求较高。
在生长初期,水稻要求较高的温度和湿度,有利于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而在成熟期,水稻要求较低的温度和湿度,有利于籽粒的充实和成熟。
此外,水稻对土壤的要求也较高,以水分繁殖土壤为佳。
四、水稻种植技术根据调研结果,目前水稻种植技术主要包括水稻品种选择、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
在水稻品种选择上,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合理选择适应性强、产量高、抗病虫害能力强的品种,有助于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在田间管理上,要做好水稻的灌溉、施肥、除草等工作,确保水稻生长的良好环境。
在病虫害防治方面,要加强病虫害的监测和防控,及时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减少水稻的损失。
五、水稻产量和质量情况根据调研结果显示,水稻的产量和质量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种植方式下存在较大差异。
南方地区由于气候和土壤条件较为适宜,水稻产量相对较高。
而东北地区由于气候特点,水稻产量也较高。
然而,部分地区的水稻产量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是由于品种选择、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存在不足所致。
此外,水稻的质量也需要进一步提高,包括米粒的完整度、储藏性能和食味等方面。
六、水稻发展趋势和建议根据调研结果和分析,水稻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品种改良、技术创新和科学管理等方面。
首先,在品种改良方面,应加大对适应不同地区和不同气候条件的水稻品种的研发和推广力度,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其次,在技术创新方面,应加强对水稻种植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提高水稻的栽培效益。
水稻实验报告
水稻实验报告水稻实验报告一、引言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许多农业科研机构和农民都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
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施肥方式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为农民提供科学的种植指导。
二、材料与方法1. 材料:本实验选取了同一品种的水稻种子,土壤,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
2. 方法:(1) 土壤处理:将土壤分为四组,分别标记为A、B、C、D组。
(2) 施肥处理:A组不施肥,作为对照组;B组施用有机肥料;C组施用无机肥料;D组同时施用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
(3) 播种:在每组土壤中均匀撒播水稻种子。
(4) 管理:对每组水稻进行相同的灌溉、除草和病虫害防治措施。
(5) 数据采集:记录每组水稻的生长情况,包括植株高度、叶片数量和株粒数。
(6) 产量测定:收获成熟水稻后,对每组的产量进行测定。
三、结果与讨论1. 生长情况: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B组和D组的水稻生长状况较好,植株高度较高,叶片数量较多,而A组和C组的生长情况相对较差。
2. 产量测定:收获后,对每组水稻的产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B组和D组的产量明显高于A组和C组。
这表明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的混合施用对水稻的产量有积极的影响。
3. 结果分析:有机肥料富含有机质和营养元素,可以提供水稻所需的养分,促进其生长和发育。
无机肥料则能够迅速为水稻提供养分,增加其吸收效率。
因此,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的混合施用可以综合发挥两者的优势,促进水稻的生长和产量提高。
四、结论通过本实验的研究,我们发现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的混合施用对水稻的生长和产量有显著的正面影响。
因此,建议农民在种植水稻时,可以采用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的混合施肥方式,以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五、实验的局限性与展望本实验只研究了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的混合施用对水稻的影响,未对不同种类和比例的肥料进行比较。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究不同肥料类型和施用比例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农民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指导。
水稻参考文献
[11]钱前,曾大力,何平,等.水稻籼粳交DH 群体苗期的耐冷性QTLs 分析[J].科学通报,1999,44( 22) : 2402 ~ 2408.[12]陈大洲,钟平安,肖叶青,等.利用SSR 标记定位东乡野生稻苗期耐冷性基因[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2,24( 6) : 753 ~ 757.[13]詹庆才,曾曙珍,熊伏星,等.水稻苗期耐冷性QTLs 的分子定位[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3,29( 1) : 7 ~11.[14]Teng S,Zeng D L,Qian Q,et al. QTL analysis of rice low temperature germinability[J]. Chinese Science Bulietin,2001,46( 21) :1800 ~ 1803.[15]Saito K,Miura K,Nagano K. Chromosomal location of quantitativetrait loci for cool tolerance at the booting stage in rice varietyNorin - PL8[J]. Breeding Science,1995,45: 337 ~ 340.[16]Ye C R,Kato A,Saito K,et al. QTL analysis of cold tolerance atthe booting stage in Yunnan rice variety Chongtui[J]. ChineseJournal of Rice Science,2001,15( 1) : 13 ~ 16.[25]Jeong E G. Molecular genetic analysis of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related to cold tolerance in rice[D]. Kangwon National University,2001.[17]乔永利,韩龙植,安永平,等.水稻芽期耐冷性QTL 的分子定位[J].中国农业科学,2005,38( 2) : 217 ~ 221.[27]韩龙植,张媛媛,乔永利,等.水稻低温发芽势的遗传及数量性状基因座分析[J].遗传学报,2006,33( 11) : 998 ~ 1006.[28]韩龙植,乔永利,曹桂兰,等.水稻生长早期耐冷性QTL 分析[J].中国水稻科学,2005,19( 2) : 122 ~ 126.[29]韩龙植,乔永利,张媛媛,等.水稻孕穗期耐冷性QTLs 分析[J].作物学报,2005,31( 5) : 653 ~ 657.[30]姜旋,李辰昱,毛婷.水稻低温发芽性QTL 的分子标记定位[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5,23( 3) : 216 ~ 220.[31]Miura K,Lin S Y,Yano M,et al. Mapping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controlling low - temperature germinability in rice( Oryza sativaL.) [J]. Breed Sci,2001,51: 293 ~ 299.[32]Yokio. Introduction of the cDNA for Aarbidopsis glycerol - 3 -phosphate acyltansferase ( GPAT) confers unsaturation of fattyacids and chilling tolerance of photosynthesis of rice[J]. Molbreeding,1998,4( 3) : 269 ~ 275.[33]R Chandlra Babu,Zhang J X. HVA1,a LEA gene from barley confers dehydration tolerance in transgenic rice ( Oryza sativa L. ) viacell membrane protection[J]. Plant Sci,2004,166: 855 ~862.[34]张妍,王瑛,梁玉玲,等.转LEA3 基因水稻的抗性分析[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5,28( 5) : 33 ~ 36.[35]陈能刚,余显权,赵德刚,等.转枷基因水稻植株耐冷性研究册[J].西南农业学报,2006,19( 2) : 255 ~ 258.__。
水稻穴盘育苗的实验报告
水稻穴盘育苗的实验报告水稻穴盘育苗的实验报告一、引言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面积广泛且产量高。
为了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育苗阶段的管理至关重要。
传统的水稻育苗方式是直播,但这种方式存在着播种量大、耗时长、易受灾害等问题。
穴盘育苗技术应运而生。
本实验旨在探究水稻穴盘育苗技术对水稻幼苗生长和发育的影响。
二、材料与方法1. 材料:- 水稻种子:选用品种为晚籼稻。
- 穴盘:选择适合水稻幼苗生长的穴盘。
- 培养基:使用适合水稻生长的培养基。
- 温室:提供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
2. 方法:- 种子处理:将水稻种子浸泡在温水中24小时,然后用纱布包裹并放置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进行发芽。
- 穴盘填充:将培养基填满穴盘,并轻轻压实。
- 播种:在每个穴盘孔中放入一颗发芽的水稻种子。
- 养护:将穴盘放置在温室中,保持适宜的温度(25-30摄氏度)和湿度(80-85%)。
- 管理:定期给予适量的水分和养分,同时注意防治病虫害。
三、结果1. 发芽率:使用穴盘育苗技术的水稻发芽率为95%,而传统直播的发芽率为85%。
2. 幼苗生长情况:使用穴盘育苗技术的水稻幼苗生长较为均匀,根系发达。
而传统直播方式下的幼苗生长不够均匀,根系较为薄弱。
3. 生长速度:使用穴盘育苗技术的水稻幼苗生长速度明显快于传统直播方式下的幼苗。
四、讨论1. 穴盘育苗技术能够提高水稻种子的发芽率,这可能是因为穴盘中提供了更加稳定和适宜的环境条件,有利于种子萌发和根系生长。
2. 使用穴盘育苗技术的水稻幼苗生长更加均匀,根系发达,可能是因为每个穴盘孔中只有一颗种子,避免了幼苗之间的竞争。
3. 穴盘育苗技术能够提高水稻幼苗的生长速度,这可能是因为穴盘中的培养基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物质,并且较好地保持了适宜的湿度和温度。
五、结论水稻穴盘育苗技术能够显著提高水稻种子的发芽率、幼苗生长情况和生长速度。
采用穴盘育苗技术可以有效改善传统直播方式下存在的问题,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
水稻间作生产模式的综合效应研究进展及展望
㊀山东农业科学㊀2023ꎬ55(6):166~172ShandongAgriculturalSciences㊀DOI:10.14083/j.issn.1001-4942.2023.06.022收稿日期:2022-10-2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2001190)ꎻ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2021B0202030002)ꎻ岭南现代农业实验室科研项目(NT2021010)ꎻ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19B030301007)作者简介:邓毓灏(1996 )ꎬ男ꎬ硕士研究生ꎬ研究方向:农业生态学ꎮE-mail:1012756423@qq.com通信作者:向慧敏(1985 )ꎬ女ꎬ博士ꎬ讲师ꎬ主要从事农业生态学和土壤生态学研究ꎮE-mail:hmxiang@scau.edu.cn章家恩(1968 )ꎬ男ꎬ博士ꎬ教授ꎬ主要从事农业生态学㊁土壤生态学和入侵生态学等研究ꎮE-mail:jeanzh@scau.edu.cn水稻间作生产模式的综合效应研究进展及展望邓毓灏1ꎬ邝美杰1ꎬ黑泽文1ꎬ章家恩1ꎬ2ꎬ3ꎬ4ꎬ5ꎬ向慧敏1ꎬ3ꎬ4ꎬ5(1.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ꎬ广东广州㊀510642ꎻ2.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ꎬ广东广州㊀510642ꎻ3.广东省生态循环农业重点实验室ꎬ广东广州㊀510642ꎻ4.广东省现代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ꎬ广东广州㊀510642ꎻ5.农业部华南热带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ꎬ广东广州㊀510642)㊀㊀摘要:间作种植模式近年来日益成为稻田生态农业模式的研究热点之一ꎮ本文通过文献检索对国内外水稻间作生产模式及其综合效应研究进行了综述分析ꎮ在稻田系统中ꎬ水稻可与水生豆科作物㊁水生蔬菜㊁水生草本花卉㊁萍类间作ꎬ具有改善农田小气候㊁提高养分利用率㊁防控病虫草害㊁增加土壤微生物多样性㊁修复污染土壤㊁提高土地利用当量比㊁增产增收等综合效应和效益ꎬ值得推广应用ꎮ但在其产业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着缺少生产标准㊁综合效应未能同步发挥㊁推广难度高等现实问题ꎬ仍需要开展品种多样化优选及优化配置㊁生产技术规程及标准化㊁与农艺农机技术综合集成应用㊁与水生植物间套作修复土壤污染㊁温室气体排放与碳汇功能影响等一系列科学问题与关键技术的深入㊁系统研究ꎮ关键词:间作ꎻ水稻ꎻ生态农业模式ꎻ综合效应ꎻ产业化发展中图分类号:S511.33㊀㊀文献标识号:A㊀㊀文章编号:1001-4942(2023)06-0166-07ResearchProgressandProspectofIntegratedEffectsofRiceIntercroppingProductionPatternsDengYuhao1ꎬKuangMeijie1ꎬHeiZewen1ꎬZhangJiaen1ꎬ2ꎬ3ꎬ4ꎬ5ꎬXiangHuimin1ꎬ3ꎬ4ꎬ5(1.CollegeofResourcesandEnvironmentꎬSouthChinaAgriculturalUniversityꎬGuangzhou510642ꎬChinaꎻ2.GuangdongLaboratoryforLingnanModernAgriculturalScienceandTechnologyꎬGuangzhou510642ꎬChinaꎻ3.GuangdongProvincialKeyLaboratoryofEco ̄CircularAgricultureꎬGuangzhouꎬ510642ꎬChinaꎻ4.GuangdongEngineeringTechnologyResearchCentreofModernEco ̄AgricultureandCircularAgricultureꎬGuangzhou510642ꎬChinaꎻ5.KeyLaboratoryofAgro ̄EnvironmentintheTropicsofSouthChinaꎬMinistryofAgricultureandRuralAffairsꎬGuangzhou510642ꎬChina)Abstract㊀Intercroppinghasbecomeoneoftheresearchhotspotsofecologicalagriculturemodelsinricefieldsinrecentyears.Thispapersummarizedtheresearchesonriceintercroppingproductionmodelsandtheircomprehensiveeffectsathomeandabroadbyliteratureretrieval.Ricecouldbeintercroppedwithaquaticlegu ̄minouscropsꎬaquaticvegetablesꎬaquaticherbaceousflowersandduckweedsinthepaddysystemꎬwhichhadcomprehensiveeffectsandbenefitssuchasimprovingfarmlandmicroclimateꎬimprovingnutrientutilizationef ̄ficiencyꎬpreventingandcontrollingdiseasesꎬpestsandweedsꎬincreasingsoilmicrobialdiversityꎬrepairingpollutedsoilꎬimprovinglanduseequivalentratioꎬincreasingyieldandincomeꎬsothesemodelswereworthyofpopularizationandapplication.Howeverꎬintheprocessoftheirindustrializationdevelopmentꎬthereweresomepracticalproblemssuchaslackofproductionstandardsꎬnonsynchronousrealizationofcomprehensiveeffectꎬhighdifficultyinpromotion.Itwasstillnecessarytocarryoutin ̄depthandsystematicresearchesonaseriesofscientificissuesandkeytechnologiessuchasvarietydiversificationandallocationoptimizationꎬpro ̄ductiontechnologyregulationandstandardizationꎬintegratedapplicationofagronomicandagriculturalmachin ̄erytechnologiesꎬsoilpollutionremediationusingriceintercroppedwithaquaticplantsꎬeffectsofriceinter ̄croppingsystemongreenhousegasemissionandcarbonsinkfunction.Keywords㊀IntercroppingꎻRiceꎻEco ̄agriculturemodelꎻComprehensiveeffectsꎻIndustrializationdevel ̄opment㊀㊀水稻是全球近50%人口的主要粮食作物ꎬ90%水稻产于亚洲ꎮ我国是水稻生产的主要国家之一ꎬ种植面积3000万公顷左右ꎬ居世界第二ꎬ总产量高达2亿吨以上ꎬ是世界上水稻产量最高的国家[1]ꎮ水稻也是广东省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ꎮ近30多年来ꎬ广东省水稻年平均播种面积为283万公顷ꎬ水稻总产量占广东省粮食产量的80.07%~92.06%ꎬ占全国稻谷总产量的8.23%[2]ꎮ长期以来ꎬ我国对水稻的相关研究多集中在遗传育种㊁栽培㊁病虫害防治等方面ꎬ而对其绿色生态栽培技术模式研究相对较少ꎮ然而ꎬ随着水稻生产所带来的农业面源污染越来越严重ꎬ可利用耕地越来越少等问题的出现ꎬ亟需研究和推广应用一些具有更高效且生态效应更好㊁经济效益更高的水稻种植模式ꎬ以同时满足当前水稻绿色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需求ꎮ间作是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种属但生长周期相似的作物在田间按一定行比间隔种植的生产模式ꎮ通常而言ꎬ间作可以使作物更好地利用光㊁热㊁土和水等自然资源ꎬ对增加作物产量㊁提高土壤养分利用率和控制病虫害有显著的效果[3]ꎮ水稻间作是间作技术在稻田中的具体应用ꎬ也具有间作系统相关的生态效应[4]ꎬ但就目前而言ꎬ水稻间作相关研究及其在水稻生产中的占比较少ꎮ为此ꎬ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水稻间作生产模式与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ꎬ总结水稻间作模式的综合效应ꎬ分析水稻间作生产存在的问题与原因ꎬ并提出相关的研究展望与建议ꎬ旨在为水稻间作模式的高效应用和推广提供参考ꎮ1㊀水稻间作生产研究现状水稻在世界上分布非常广泛ꎬ除南极洲之外ꎬ几乎大部分大洲上都有水稻生长ꎮ当前ꎬ水稻生产大多为单一化生产方式(单作)ꎮ以往关于水稻遗传育种㊁栽培㊁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研究比较多ꎬ关于水稻间作生产模式尤其是水稻与其它水生植物间作进行绿色生产方面的研究较少ꎮ当前国内外围绕水稻间作生产的研究现状如下:(1)国内外开展水稻间作模式研究的国家较少ꎬ主要集中在我国ꎬ而世界其他国家开展此方面研究缺乏[5]ꎮ(2)国内外已研究的水稻间作模式主要有水稻与水生蔬菜间作㊁水稻与花卉类草本植物间作㊁水稻与水生豆科作物间作以及水稻与萍类间作这四大类(表1)ꎮ但总体而言ꎬ水稻间作水生植物模式数量有限ꎮ㊀㊀表1㊀稻田水稻间作模式类型间作类型间作植物名称参考文献水稻//水生蔬菜雍菜[3ꎬ10ꎬ11ꎬ18ꎬ19ꎬ22]水芹[2]慈姑[18]荸荠[26]水稻//水生草本植物美人蕉[6ꎬ11ꎬ25]梭鱼草[11ꎬ12]再力花[11ꎬ12]婆罗米[24]菖蒲[11]水稻//水生豆科植物水合欢[5ꎬ7ꎬ20]水稻//萍类红萍[8]㊀㊀注:表中 // 代表间作ꎮ㊀㊀(3)以上各水稻间作模式当前研究的内容主要涉及土壤养分利用㊁土壤重金属修复㊁水稻病虫草害防治㊁土壤微生物等多个领域ꎮ研究结果表明水稻间作可以充分发挥生物多样性和边际效应761㊀第6期㊀㊀㊀㊀㊀㊀㊀邓毓灏ꎬ等:水稻间作生产模式的综合效应研究进展及展望的优势ꎬ提高氮素利用率和水稻产量ꎬ降低水稻植株和土壤中的镉含量ꎬ减少杂草滋生并降低病害发病率ꎬ提高土壤微生物量ꎬ增强土壤微生物多样性ꎮ但此类研究大多仅停留在效应层面ꎬ而缺乏较为深入的机理研究ꎮ总之ꎬ从水稻间作的研究区域㊁间作植物种类组成和研究深度而言ꎬ水稻间作模式仍有较大的发展潜力ꎬ有待进一步开展创新研究ꎬ形成关键技术ꎬ以便更好地应用到生产中ꎮ2㊀稻田间作综合效应2.1㊀对土壤理化特性的改善效应氮素是组成水稻体内器官和支持水稻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重要元素ꎮ研究发现ꎬ水稻与其它作物间作ꎬ在不影响其它作物营养元素吸收的条件下ꎬ能显著增加水稻对氮素养分的吸收和利用ꎬ其中水稻与水生豆科作物水合欢间作时ꎬ水合欢的固氮作用可为水稻生长提供更多的氮素营养ꎬ进而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6ꎬ7]ꎮ在间作系统中适当增加磷和钾等元素ꎬ更有利于水稻对氮素的吸收ꎬ例如ꎬ水稻与红萍间作系统中ꎬ施加磷肥可以提高水稻的氮素吸收和产量ꎬ这是由于磷肥的增加使氮肥更好地发挥作用ꎬ使水稻的实粒数和穗数增加ꎬ从而增加水稻产量[8ꎬ9]ꎮ水稻间作不仅可提高氮素利用ꎬ也可促进其它元素的吸收ꎮ研究表明ꎬ水稻和水雍菜间作显著增加水稻对氮素和硅元素的吸收量ꎬ并使水稻成熟期叶片中的硅含量上升ꎬ改善水稻的营养组成ꎬ此外还可增加土壤有效硅㊁铵态氮和速效钾含量ꎬ但不会影响土壤的全量养分[10ꎬ11]ꎮ同时ꎬ水稻间作多年生水生植物ꎬ可以提高土壤生物量碳和生物量氮ꎮ水稻与菖蒲间作系统与单作系统相比ꎬ其土壤总有机碳㊁全氮㊁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和水分含量均较高ꎬ明显改善土壤肥力状况[12ꎬ13]ꎮ2.2㊀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效应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通常包括物理修复㊁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三种方法ꎬ其中生物修复因其具有环保㊁成本低等优势而日益受到青睐ꎮ已有研究表明ꎬ稻田间作也可发挥植物修复的作用ꎬ水稻与超累积植物间作可以解决土壤污染的原位修复问题[14]ꎮ镉和砷等重金属污染是当前水稻生产过程中面临的重要生态环境问题ꎮ镉和砷污染主要来自工业 三废 的不合规排放ꎬ其中镉大多以六价出现并最终合成镉化合物ꎻ砷元素本身毒性极低ꎬ但砷化合物均有毒性(其中三价砷化合物毒性更强)ꎬ食用镉和砷含量超标的稻米会严重影响人体健康[15-18]ꎮ相关研究表明ꎬ水稻间作系统可以提高被污染土壤的pH值ꎬ降低镉的生物有效性ꎬ增强铁斑ꎻ而高的铁斑会促进超累积植物对镉的吸收ꎬ进一步削弱水稻根部对镉的吸收ꎬ从而降低土壤污染ꎬ达到修复土壤污染的作用[16]ꎮ如在水稻与再力花间作模式下ꎬ由于再力花的生物量大ꎬ吸收镉的能力强ꎬ因而可明显减少水稻对镉的吸收ꎬ同时不会明显影响水稻产量ꎬ可以实现对轻度镉污染土地 边修复㊁边生产 的目标[17]ꎮ此外ꎬ在水稻与水雍菜间作等间作模式下ꎬ土壤重金属含量也显著降低ꎬ可见ꎬ稻田间作其它水生植物(特别是非食用的水生植物)有利于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与可持续利用[19-21]ꎮ2.3㊀对病虫草害的防控效应在水稻生产过程中ꎬ病㊁虫㊁草害是影响水稻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ꎮ控制水稻病虫草害的常规方法有光诱捕害虫等物理方法和施用杀虫剂㊁杀菌剂和除草剂等化学方法ꎬ还有引入害虫天敌等生物方法ꎮ运用物理防控方法通常需要消耗过多的人力物力ꎬ而使用除草剂和农药又势必会加重农业面源污染㊁降低土壤生物多样性ꎬ且长期使用会致病虫草产生抗药性而使危害加重[22]ꎬ更为严重的是会影响水稻安全生产和人体健康ꎮ研究表明ꎬ间作可实现水稻病虫草害的绿色防控目标ꎮ例如ꎬ水稻与水雍菜㊁慈姑间作能有效降低水稻纹枯病和稻纵卷叶螟的发生率ꎬ使间作系统的病虫草害明显低于水稻单作ꎬ同时由于间作中水生蔬菜生物量的增加ꎬ有效地抑制杂草滋生[23ꎬ24]ꎮ此外ꎬ水稻与婆罗米㊁美人蕉㊁梭鱼草等[25ꎬ26]水生植物间作也可以显著减少水稻病虫草害的发生ꎻ水稻间作荸荠时ꎬ荸荠的根系分泌物中含有对水稻纹枯病和稻瘟病有明显抑制作用的活性物质ꎬ可抑制水稻纹枯病和稻瘟病的发生[27]ꎮ2.4㊀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作物生长过程中ꎬ地上部和地下部相互作用㊁相互影响ꎬ而且作物地下部的生长又与土壤微生861山东农业科学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55卷㊀物的作用密切相关ꎮ相比水稻单作而言ꎬ两种作物间作一方面可以增加土壤微生物多样性ꎬ另一方面可通过土壤微生物与水稻根系及土壤养分的相互作用ꎬ进而不同程度地提高水稻的产量㊁质量和抗逆性等[28-30]ꎮ有关研究表明ꎬ水稻间作多年生水生植物可以明显提高稻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ꎬ显著改善土壤特性ꎬ同时水生植物可为微生物提供更有利的栖息地ꎬ增强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的可持续性[12]ꎮ另外ꎬ水稻间作对土壤病菌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ꎮ水稻纹枯病和稻瘟病的发生也与土壤中的病原菌有关ꎬ研究表明ꎬ在水稻与荸荠间作模式中ꎬ荸荠对这些病原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ꎬ从而有助于水稻纹枯病和稻瘟病的控制[27]ꎮ3㊀稻田间作生产面临的现实问题从研究现状来看ꎬ有关稻田作物间作的研究日益增多ꎬ但目前大多研究还停留在间作效应层面ꎬ深层次的机理研究以及关键技术研发与生产技术体系集成构建还较为缺乏ꎮ同时ꎬ间作植物的种类与数量也十分不足ꎬ在未来还有很大的研究和发展空间ꎮ3.1㊀水稻间作技术缺少规范化生产标准目前ꎬ水稻间作的相关研究与推广应用还处在起始阶段ꎬ与水稻间作的植物物种开发较少ꎮ从表1可以看出ꎬ目前研究的间作植物只有四大类ꎬ水稻与这四大类植物间作的综合效应尚未得到全面系统研究ꎬ同时ꎬ较为成熟的水稻间作模式与技术体系较少ꎬ且缺少正式发布的生产技术规程或标准ꎮ在整个水稻间作生产过程中ꎬ仍然缺少相应的技术标准去指导农民生产ꎮ例如ꎬ在种植过程中ꎬ水稻与间作植物的品种选择及机械化生产㊁田间管理等问题ꎻ在收获过程中ꎬ仍存在水稻和间作植物之间不同的收获方式及轻简生产㊁农产品产量和品质参考的质量标准等问题ꎮ上述一系列问题所涉及到的技术参数和标准均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并制定规范化的生产技术规程或标准ꎮ3.2㊀水稻间作模式综合效益未能同步发挥稻田间作具有农田生态改善效应㊁修复效应㊁防控效应等多种生态效益ꎬ可以减少农药和化肥的施用ꎬ达到绿色生产的要求ꎮ但由于水稻间作其它作物需占用稻田面积ꎬ进而减少水稻的实际生产面积ꎬ使水稻产量达不到最大化粮食生产目标ꎮ而且水稻间作相较于单作ꎬ生产成本会有所增加ꎬ若间作植物的经济产出不能超过间作所增加的成本投入ꎬ则其经济效益也随之下降ꎬ使得水稻间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对降低ꎬ这势必会对农民收入和生产积极性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ꎬ不利于水稻间作生产的推广应用及可持续发展ꎮ因此ꎬ如何实现轻简生产ꎬ如何在提高稻田间作生态效益的同时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ꎬ进而使农民和社会广泛接受ꎬ仍是影响其能否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一个重要限制因素ꎮ3.3㊀稻田间作推广难度高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ꎬ水稻产量始终是水稻研究和农业生产的重中之重ꎬ人们一直在探寻更高产的品种ꎬ以满足社会的需求ꎮ然而ꎬ相对单作模式ꎬ水稻间作生产模式一定程度上减小了水稻面积ꎬ影响水稻产量ꎮ同时ꎬ水稻间作生产中ꎬ由于其它作物的育苗㊁移栽㊁田间管理及收获等均比单一种植水稻费时费力ꎬ且对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要求更高ꎬ这些因素都加大了水稻间作模式的推广应用难度ꎮ此外ꎬ当前农业劳动力日益减少ꎬ人工成本日渐升高ꎬ这就使水稻间作较单作增加的收入ꎬ不一定能很好地弥补其生产成本及技术难度提升所带来的附加成本ꎬ这更加大了水稻间作模式的推广难度ꎮ目前ꎬ机械化生产主要集中在水稻单作生产区域ꎬ间作生产由于 耕种管收 两种作物会增加机械运行的难度和成本ꎬ而且当前可用于水稻间作的机械化生产技术尚未配套ꎬ因此ꎬ在水稻间作生产中亟需开展大量研究ꎬ实现稻田间作的机械化生产技术的突破与集成应用[31]ꎮ4㊀研究展望水稻间作生产符合农业绿色发展目标ꎬ展示出良好的生产应用前景ꎬ但仍存在一系列的理论与关键技术以及生产应用问题ꎮ为此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ꎬ以便更好地推进稻田间作技术模式的推广应用与可持续发展ꎮ4.1㊀关于水稻间作品种的多样化优选与优化配置研究总体而言ꎬ当前水稻与其它植物间作的优化961㊀第6期㊀㊀㊀㊀㊀㊀㊀邓毓灏ꎬ等:水稻间作生产模式的综合效应研究进展及展望模式及其适宜种类十分有限ꎬ需进一步扩展水稻间作模式种类的相关研究ꎬ其中不仅是间作植物的选择和优化ꎬ水稻优良品种选择也十分重要ꎮ近年来ꎬ大量研究证明不同水稻品种间作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率ꎬ从而提高水稻产量[32ꎬ33]ꎮ不同水稻品种与同种间作植物的间作效益不同ꎬ同种水稻品种与不同种类间作植物的间作效益也各异[34ꎬ35]ꎮ相关研究表明ꎬ水稻品种有7000多种ꎬ这对水稻生态型品种改良具有重要意义[36]ꎮ因此ꎬ在与水稻间作品种的多样化优选与优化配置研究中ꎬ若要提高水稻产量和相应的田间综合效应ꎬ这不仅需要加大除水稻以外的间作植物种类的筛选㊁优化和开发利用ꎬ还需要同步进行不同水稻品种的优选和优化配置研究ꎮ4.2㊀关于水稻间作生产技术规程及标准化研究水稻间作模式缺少一系列的技术参数ꎬ如水稻与间作植物品种的优化匹配标准㊁间作规格㊁栽培技术标准㊁田间管理标准㊁收获技术标准㊁农产品质量标准等ꎬ均需要开展大量研究才能制定出相关的标准化技术规程ꎬ从而为稻田间作生产应用提供详细的指导方案ꎮ其它的水稻生产模式ꎬ如稻田种养模式和水稻单作机械化生产体系ꎬ相对而言较为成熟ꎬ若将水稻间作模式与这些成熟的生产模式相结合ꎬ可以兼顾水稻间作模式与其它生产模式的优势ꎬ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ꎬ扩大生产收益ꎬ从而让农民更乐于接受水稻间作模式[37]ꎮ同时ꎬ加强水稻间作模式在不同土地㊁不同气候等条件下的标准化技术规程及其与不同生产模式结合的研究ꎬ进而集成为高效㊁多样㊁生态的水稻绿色生产技术标准体系ꎬ才能使水稻生产更标准㊁更高效㊁更绿色[38]ꎮ4.3㊀关于水稻间作与农艺农机技术综合集成应用研究水稻生产机械化是水稻生产的根本出路ꎬ我国的水稻机械化生产正走向全程机械化ꎮ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主要以整地㊁种植㊁田间管理㊁收获㊁烘干㊁秸秆处理为重点作业环节ꎬ配置相应的机具进行生产ꎬ达到提高生产效率㊁节约生产成本㊁缓解用工难问题㊁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等目的[39ꎬ40]ꎮ水稻间作模式的发展应与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相结合ꎬ以较少的人力资源使用ꎬ使水稻间作生产更高效[41]ꎮ水稻间作的机械化生产发展需要以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为基础ꎬ根据种植要求㊁田间管理㊁收获方式等条件ꎬ制定相关的农艺与农机相结合的技术方案ꎬ以此研发配套的农机技术来达到同时节省人工成本和规范稻田间作生产的目的[42ꎬ43]ꎮ4.4㊀关于水稻间作修复土壤污染的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已有研究表明ꎬ水稻间作模式具有减少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作用ꎬ水稻根系对重金属的吸收是重金属进入籽粒的首要环节ꎬ而超积累植物对重金属的竞争能力比水稻强ꎬ使水稻根系对重金属的吸收减少ꎬ降低了水稻植株中的重金属含量[44ꎬ45]ꎮ因此ꎬ水稻与超积累植物间作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ꎬ可以作为稻田间作关键技术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46]ꎮ同时ꎬ有研究表明在施用生物炭等钝化材料的条件下ꎬ土壤pH升高ꎬ有效降低了土壤和水稻中的有效镉含量ꎬ因此在水稻间作模式中施用生物炭可能会进一步提高稻田间作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效率[47ꎬ48]ꎮ重金属超富集植物的后期处理是水稻间作模式中的技术难题ꎬ也需要开展研究来解决ꎬ进而集成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水稻间作模式体系与整体方案[49]ꎮ目前ꎬ有关水稻间作模式对土壤有机污染的修复研究还很少ꎬ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该方面的研究ꎮ4.5㊀关于水稻间作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与碳汇功能影响研究在当今全球变暖的背景下ꎬ我国提出要在2030年和2060年分别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ꎮ全球变暖的原因主要是温室气体增加产生的温室效应ꎬ最终使地球气温上升ꎮ温室气体中CH4和N2O对地球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全球变暖有着重要影响ꎬ农业生产活动是CH4和N2O产生的重要来源之一ꎬ分别占全球人为排放总量的45%~50%和20%~70%[50]ꎮ有关研究表明ꎬ旱地作物间作(如玉米/大豆间作等)可以明显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51ꎬ52]ꎬ但稻田水稻间作能否减排温室气体却少有研究ꎬ因此ꎬ有关稻田间作的碳源/汇功能及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等方面有待开展进一步深入研究ꎮ参㊀考㊀文㊀献:[1]㊀吴媛媛.我国水稻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J].新农业ꎬ2018071山东农业科学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55卷㊀(7):27-28.[2]㊀向慧敏ꎬ章家恩ꎬ罗明珠ꎬ等.水稻与水芹间作栽培对水稻病虫草害和产量的影响[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ꎬ2013ꎬ29(1):58-63.[3]㊀宁川川.水稻和雍菜间作的生态效应及其促进水稻吸收硅的机理研究[D].广州:华南农业大学ꎬ2018. [4]㊀汤利ꎬ卢国理ꎬ楚秩欧ꎬ等.水稻间作系统高氮投入对水稻产量㊁氮素利用及稻瘟病发生的影响[C]//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上).2008.[5]㊀张少斌ꎬ梁开明ꎬ张殷ꎬ等.水稻与水合欢间作对作物群体产量㊁氮素吸收及土壤氮素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ꎬ2016ꎬ25(11):1856-1864.[6]㊀蓝妮ꎬ向慧敏ꎬ章家恩ꎬ等.水稻与美人蕉间作对水稻生长㊁病虫害发生及产量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ꎬ2018ꎬ26(8):1170-1179.[7]㊀HeiZWꎬXiangHMꎬZhangJEꎬetal.Watermimosa(Neptu ̄niaoleraceaLour.)canfixandtransfernitrogentoriceintheirintercroppingsystem[J].J.Sci.ofFoodandAgric.ꎬ2021ꎬ102(1):156-166.[8]㊀SinghDPꎬSinghPK.ResponseofAzollacarolinianaandricetophosphorusenrichmentoftheAzollainoculumandphosphor ̄usfertilizationduringintercropping[J].Experi.Agric.ꎬ1995ꎬ31(1):21-26.[9]㊀宁川川ꎬ杨荣双ꎬ蔡茂霞ꎬ等.水稻-雍菜间作系统中种间关系和水稻的硅㊁氮营养状况[J].应用生态学报ꎬ2017ꎬ28(2):474-484.[10]宁川川ꎬ陈权洋ꎬ胡洪婕ꎬ等.水稻与雍菜间作对水稻生长㊁产量和病虫害控制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ꎬ2017ꎬ36(10):2866-2873.[11]WangJXꎬLuXNꎬZhangJEꎬetal.Intercroppingperenniala ̄quaticplantswithriceimprovedpaddyfieldsoilmicrobialbio ̄massꎬbiomasscarbonandbiomassnitrogentofacilitatesoilsus ̄tainability[J].Soil&TillageResearchꎬ2021ꎬ208:104908. [12]XiangHMꎬLanNꎬWangFGꎬetal.Reducedpestsꎬimprovedgrainqualityandgreatertotalincome:benefitsofintercroppingricewithPontederiacordata[J].J.Sci.FoodAgric.ꎬ2021ꎬ101(14):5907-5917.[13]BaghaieAHꎬAghiliF.HealthriskassessmentofPbandCdinsoilꎬwheatꎬandbarleyinshazandcountyꎬcentralofiran[J].J.Environ.HealthSci.andEngineeringꎬ2019ꎬ17(1):467-477. [14]冯爱煊.镉污染紫色稻田土壤的植物间作修复与安全利用技术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ꎬ2020.[15]XiangMTꎬLiYꎬYangJYꎬetal.Heavymetalcontaminationriskassessmentandcorrelationanalysisofheavymetalcontentsinsoilandcrops[J].Environ.Pollutionꎬ2021ꎬ278:116911. [16]XuYGꎬFengJYꎬLiHS.Howintercroppingandmixedsys ̄temsreducecadmiumconcentrationinricegrainsandimprovegrainyields[J].J.Hazar.Mater.ꎬ2021ꎬ402:123762. [17]WangJXꎬLuXNꎬZhangJEꎬetal.Riceintercroppingwithal ̄ligatorflag(Thaliadealbata):anovelmodeltoproducesafecerealgrainswhileremediatingcadmiumcontaminatedpaddysoil[J].J.Hazar.Mater.ꎬ2021ꎬ394:122505.[18]HuangSYꎬZhuoCꎬDuXYꎬetal.Remediationofarsenic ̄con ̄taminatedpaddysoilbyintercroppingaquaticvegetablesandrice[J].Inter.J.Phytoreme.ꎬ2021ꎬ23(10):1021-1029. [19]KangZMꎬZhangWYꎬQinJHꎬetal.Yieldadvantageandcadmiumdecreasingofriceinintercroppingwithwaterspinachundermoisturemanagement[J].Ecotoxi.andEnviron.Safetyꎬ2020ꎬ190:110102.[20]黑泽文ꎬ向慧敏ꎬ章家恩ꎬ等.水合欢对重金属Cd㊁Pb的耐受性及吸收富集特性[J].生态毒理学报ꎬ2019ꎬ14(3):286-296.[21]赵泽宇.土壤农药污染现状调查及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广东蚕业ꎬ2021ꎬ55(4):31-32.[22]LiangKMꎬYangTꎬZhangSBꎬetal.Effectsofintercroppingriceandwaterspinachonnetyieldsandpestcontrol:anexperi ̄mentinsouthernChina[J].Inter.J.Agric.Sustain.ꎬ2016ꎬ14(4):448-465.[23]梁开明ꎬ章家恩ꎬ杨滔ꎬ等.水稻与慈姑间作栽培对水稻病虫害和产量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ꎬ2014ꎬ22(7):757-765.[24]JoshiNꎬPandeySTꎬKumarAꎬetal.Weedmanagementprac ̄ticesinrice(Oryzasativa)plusbrahmi(Bacopamonnieri)in ̄tercroppingsystem[J].Ind.J.Agr.Sci.ꎬ2019ꎬ89(10):1612-1616.[25]蓝妮.水稻与美人蕉㊁梭鱼草间作的综合效应研究[D].广州:华南农业大学ꎬ2018.[26]QinJHꎬHeHZꎬLuoSMꎬetal.Effectsofrice ̄waterchestnutintercroppingonricesheathblightandriceblastdiseases[J].CropProtectionꎬ2013ꎬ43:89-93.[27]丁兆军ꎬ白洋.根系发育和微生物组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ꎬ2021ꎬ51(10):1447-1456. [28]连文慧ꎬ董雷ꎬ李文均.土壤环境下的根际微生物和植物互作关系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杂志ꎬ2021ꎬ41(4):74-83. [29]穆文强ꎬ康慎敏ꎬ李平兰.根际促生菌对植物的生长促进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J].生命科学ꎬ2022ꎬ34(2):118-127. [30]秦琦.中国农业机械化现状与发展模式研究[J].农村实用技术ꎬ2019(3):3-4.[31]董楠.不同作物组合间作优势和时空稳定性的生态机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ꎬ2017.[32]左元梅ꎬ张福锁.不同间作组合和间作方式对花生铁营养状况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ꎬ2003ꎬ36(3):300-306. [33]ZhuYYꎬChenHRꎬFanJHꎬetal.Geneticdiversityanddis ̄easecontrolinrice[J].Natureꎬ2000ꎬ406(6797):718-722. [34]HanGYꎬLangJꎬSunYꎬetal.Intercroppingofricevarietiesincreasestheefficiencyofblastcontrolthroughreduceddiseaseoccurrenceandvariability[J].J.IntegrativeAgri.ꎬ2016ꎬ15(4):795-802.[35]LiRHꎬLiMJꎬUmairAꎬetal.Exploringtherelationshipsbe ̄171㊀第6期㊀㊀㊀㊀㊀㊀㊀邓毓灏ꎬ等:水稻间作生产模式的综合效应研究进展及展望tweenyieldandyield ̄relatedtraitsforricevarietiesreleasedinChinafrom1978to2017[J].FrontiersinPlantSci.ꎬ2019ꎬ10:00543.[36]LiMJꎬZhangJEꎬLiuSWꎬetal.Mixed ̄croppingsystemsofdifferentricecultivarshavegrainyieldandqualityadvantagesovermono ̄croppingsystems[J].J.oftheSci.ofFoodandAgri.ꎬ2019ꎬ99(7):3326-3334.[37]LiMJꎬLiRHꎬZhangJEꎬetal.Effectsoftheintegrationofmixed ̄croppingandrice ̄duckco ̄cultureonriceyieldandsoilnutrientsinsouthernChina[J].J.oftheSci.ofFoodandAgri.ꎬ2020ꎬ100(1):277-286.[38]叶雪辉ꎬ梁生ꎬ宋瑜清ꎬ等.广东省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荐模式[J].现代农业装备ꎬ2021ꎬ42(3):79-82. [39]徐飞.水稻生产机械化栽培现状与发展趋势[J].现代农业ꎬ2021(4):41-42.[40]熊元清ꎬ熊青琳.水稻人工直播与机械化生产的利弊与分析[J].基层农技推广ꎬ2016ꎬ4(12):99-101.[41]聂照义.水稻机械化生产存在问题与应对策略[J].农技服务ꎬ2015(8):61.[42]罗宗德.水稻种植机械化技术与农艺结合思考[J].农业开发与装备ꎬ2021(4):212-213.[43]彭天玥ꎬ王洁玲.农田重金属污染现状㊁风险与管控对策研究[C]//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21年科学技术年会 环境工程技术创新与应用分会场论文集(二).2021:336-345ꎬ395.[44]许肖博ꎬ安鹏虎ꎬ郭天骄ꎬ等.水稻镉胁迫响应机制及防控措施研究进展[J].中国水稻科学ꎬ2021ꎬ35(5):415-426. [45]霍文敏ꎬ邹茸ꎬ王丽ꎬ等.间作条件下超积累和非超积累植物对重金属镉的积累研究[J].中国土壤与肥料ꎬ2019(3):165-171.[46]王港ꎬ余海英ꎬ李廷轩ꎬ等.两种淹水模式下施用钝化材料对镉污染农田水稻安全生产的影响[J].环境科学ꎬ2022ꎬ43(2):1015-1022.[47]梁程ꎬ胡逸文ꎬ嵇梦圆ꎬ等.稻草生物炭对土壤中Cd2+和Pb2+的吸附特性[J].环境科学研究ꎬ2020ꎬ33(6):1539-1548.[48]张杏锋ꎬ夏汉平ꎬ李志安ꎬ等.牧草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综述[J].生态学杂志ꎬ2009ꎬ28(8):1640-1646. [49]温婷ꎬ赵本良ꎬ章家恩.稻鸭共作中CH4和N2O排放规律及影响因素[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ꎬ2020ꎬ39(7):1442-1450.[50]陈津赛ꎬ王广帅ꎬ张莹莹ꎬ等.玉米大豆间作对农田土壤N2O排放的影响[J].灌溉排水学报ꎬ2020ꎬ39(9):32-40. [51]唐艺玲ꎬ王建武ꎬ杨文亭.间作对旱地CO2和N2O排放影响的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ꎬ2016ꎬ27(4):1323-1330. [52]唐艺玲ꎬ管奥湄ꎬ周贤玉ꎬ等.减量施氮与间作大豆对华南地区甜玉米连作农田N2O排放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ꎬ2015ꎬ23(12):1529-1535.271山东农业科学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55卷㊀。
水稻生产在我国农业中的地位
我国水稻在国家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全中国水稻年产量达2000亿公斤,占世界产量的一半以上,平均单产是世界水平的1. 6倍。
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在粮食安全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水稻常年种植面积约3 000万公顷,占全国谷物种植面积的30%,世界水稻种植面积的20%;稻谷总产量近2000 0万吨,占全国粮食总产的40%,世界稻谷总产的35%;稻谷平均单产6.212吨/公顷,是单产最高的粮食作物。
我国水稻种植的特点⑴、小农经营。
水稻生产以家庭为单位,由于人均耕地少,每户耕种的田地很少,我国南方每户耕种的水稻面积一般少于1公顷;⑵、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
农民在田里精耕细作,使稻谷的单位面积产量较高。
但是由于生产规模小,每户稻谷的总产量不大,受传统观念及经济水平的制约,农民将收上来的稻谷的相当一部分留作自用,而送到市场上出售的稻谷有限;⑶、机械化和科技水平较低。
农民一般从事手工劳动,虽然近一二十年来,利用电力进行灌溉、脱粒等发展较快,化肥、农药的使用量的逐步提高,但从总体上看,机械化和科技水平还比较低;除日本在稻田机械化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外,亚洲其他国家水稻生产的机械化水平仍然很低。
⑷、水利工程大。
灌溉是水稻的生产基础。
季风区水旱灾害频繁,对水稻的生产威胁和大。
小农经营无力建设水利工程,需要政府的大力投资并组织水利工程的建设;我国现在水稻生产的机械化程度农业部公布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42.7%。
而日本、韩国、美国、意大利等已经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国家的实践证明,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0%以后,水稻生产机械化将进入一个加快发展的新时期,呈现出全程化、加速化的发展态势,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
“当前,加速推进我国水稻生产机械化,时机成熟,基础扎实,环境良好,条件具备,”张宝文表示:“农业部将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加速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
” 2008年共机械育插秧18700亩,占全区生产面积中国水稻生产分的98%。
水稻理想株型的描述
水稻理想株型的描述1. 引言水稻(学名:Oryza sativa)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人类的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水稻的株型是影响产量和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理想的水稻株型能够提高光合效率,增加产量,并提高植株的抗逆能力。
本文将探讨水稻的理想株型的描述及其对产量的影响。
2. 理想株型的特征水稻的理想株型应具备以下特征:2.1. 植株高度适中理想的水稻植株高度应该适中,既不过高也不过低。
过高的植株容易倒伏,降低产量,而过低的植株则会影响光合作用的效率。
一般来说,植株高度在70-120厘米之间为理想范围。
2.2. 分蘖数适宜水稻的分蘖数是指一个水稻植株的侧枝数量。
理想的水稻植株应具备适宜的分蘖数,能够充分利用种植空间,提高产量。
通常来说,水稻的理想分蘖数在8-12个之间。
2.3. 叶片形态合理水稻的叶片形态对光能的接收和利用起着重要作用。
理想的水稻叶片应该宽大且垂直,叶片角度合理,能够最大限度地接受阳光的照射。
这样能够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增加产量。
2.4. 果实分布均匀水稻的果实分布均匀是理想株型的重要特征之一。
果实分布均匀可以防止局部过度生长和寄生虫的滋生,提高产量和品质。
理想的水稻应该能够保持果实在主茎和分蘖上的均匀分布。
3. 理想株型对产量的影响水稻的理想株型对产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下面将具体探讨不同特征对产量的影响。
3.1. 植株高度的影响植株高度过高会增加植株倒伏的风险,导致产量损失。
而植株高度过低则会降低光合效率,导致产量下降。
适中的植株高度可以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增加产量。
3.2. 分蘖数的影响适宜的分蘖数可以使水稻植株充分利用种植空间,提高产量。
过多的分蘖会导致养分竞争,降低每个果穗的发育质量。
过少的分蘖则无法充分利用种植空间,导致产量下降。
3.3. 叶片形态的影响叶片形态合理的水稻能够更好地接受阳光的照射,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
宽大且垂直的叶片能够增加光合面积,增加产量。
3.4. 果实分布的影响果实分布均匀可以避免局部过度生长和寄生虫滋生,提高产量和品质。
水稻安全生产参考文献
水稻安全生产参考文献水稻(学名:Oryza sativa L.)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全球范围内有数十亿人依赖水稻作为主食。
为了确保水稻的安全生产,农业科学家和农民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并形成了一系列的参考文献。
以下是一些关于水稻安全生产的参考文献,涵盖了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肥料利用和品种选育等方面。
1. 张江平, 刘时银, 等. 水稻安全高效栽培技术[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4.这本书对水稻的安全高效栽培技术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包括土壤肥力管理、种质资源利用、有机肥料应用和精细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对水稻的安全生产提供了实用的指导。
2. 陈志寿, 王中平. 水稻病虫害防控与安全生产[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8.该书详细介绍了水稻的主要病虫害种类、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对水稻的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书中还介绍了化学农药的合理使用和非化学防治技术,以及预防和控制水稻病害和虫害的综合管理措施。
3. 王丽梅, 张琳, 等. 水稻氮肥高效利用研究进展[J]. 中国水稻科学, 2019, 33(3): 265-271.这篇综述文章回顾了水稻氮肥高效利用研究的进展情况,包括氮肥的施用量和施肥时间的合理控制、合理供氮和控制失氮等方面。
对水稻的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4. 林伟, 杨永平, 等. 水稻育种与栽培[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1.该书全面介绍了水稻的育种方法和栽培技术,包括种质资源的利用、杂交育种、分子标记辅助选育和特殊规模示范等方面。
对于培育优良水稻品种,提高水稻的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5. 张振飞, 彭而荣, 等. 水稻耕作学[M]. 北京: 中国水稻出版社, 2017.该书对水稻的耕作技术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包括土壤培肥、水分管理、田间管理和机械化操作等方面。
对提高水稻产量、优化品质和确保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钱前,曾大力,何平,等.水稻籼粳交DH 群体苗期的耐冷性
QTLs 分析[J].科学通报,1999,44( 22) : 2402 ~ 2408.
[12]陈大洲,钟平安,肖叶青,等.利用SSR 标记定位东乡野生稻
苗期耐冷性基因[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2,24( 6) : 753 ~ 757.
[13]詹庆才,曾曙珍,熊伏星,等.水稻苗期耐冷性QTLs 的分子定位
[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3,29( 1) : 7 ~11.
[14]Teng S,Zeng D L,Qian Q,et al. QTL analysis of rice low temperature germinability[J]. Chinese Science Bulietin,2001,46( 21) :
1800 ~ 1803.
[15]Saito K,Miura K,Nagano K. Chromosomal location of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for cool tolerance at the booting stage in rice variety
Norin - PL8[J]. Breeding Science,1995,45: 337 ~ 340.
[16]Ye C R,Kato A,Saito K,et al. QTL analysis of cold tolerance at
the booting stage in Yunnan rice variety Chongtui[J]. Chinese
Journal of Rice Science,2001,15( 1) : 13 ~ 16.
[25]Jeong E G. Molecular genetic analysis of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related to cold tolerance in rice[D]. Kangwon National University,2001.
[17]乔永利,韩龙植,安永平,等.水稻芽期耐冷性QTL 的分子定
位[J].中国农业科学,2005,38( 2) : 217 ~ 221.
[27]韩龙植,张媛媛,乔永利,等.水稻低温发芽势的遗传及数量
性状基因座分析[J].遗传学报,2006,33( 11) : 998 ~ 1006.
[28]韩龙植,乔永利,曹桂兰,等.水稻生长早期耐冷性QTL 分析
[J].中国水稻科学,2005,19( 2) : 122 ~ 126.
[29]韩龙植,乔永利,张媛媛,等.水稻孕穗期耐冷性QTLs 分析
[J].作物学报,2005,31( 5) : 653 ~ 657.
[30]姜旋,李辰昱,毛婷.水稻低温发芽性QTL 的分子标记定位
[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5,23( 3) : 216 ~ 220.
[31]Miura K,Lin S Y,Yano M,et al. Mapping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controlling low - temperature germinability in rice( Oryza sativa
L.) [J]. Breed Sci,2001,51: 293 ~ 299.
[32]Yokio. Introduction of the cDNA for Aarbidopsis glycerol - 3 -phosphate acyltansferase ( GPAT) confers unsaturation of fatty
acids and chilling tolerance of photosynthesis of rice[J]. Molbreeding,1998,4( 3) : 269 ~ 275.
[33]R Chandlra Babu,Zhang J X. HVA1,a LEA gene from barley confers dehydration tolerance in transgenic rice ( Oryza sativa L. ) via
cell membrane protection[J]. Plant Sci,2004,166: 855 ~862.
[34]张妍,王瑛,梁玉玲,等.转LEA3 基因水稻的抗性分析[J].河
北农业大学学报,2005,28( 5) : 33 ~ 36.
[35]陈能刚,余显权,赵德刚,等.转枷基因水稻植株耐冷性研究
册[J].西南农业学报,2006,19( 2) : 255 ~ 258.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