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国际关系的形成
一,早期国际关系有何特点?
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商品货币关系落后,国家自给自足,闭关自守,国际关系的发展缺乏基本的动因,再加上交通和通讯手段十分落后,使得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发展处于相对隔离、孤立的状态,国际关系处于不发达、不成熟状态、总体上呈现出幼年期的显著特点:
1,偶然性。国际关系偶尔发生,简单、松散,影响不大,不具有必然性和有机性。
2,地区性。国际关系地域跨度狭窄,主要是邻近地区、邻国间的关系,活动地区受到限制,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和亚地区性的特征。
3,有限性。首先是交流的内容有限,主要是一般商品和思想文化的交流。其次是交流的形式和途径极其有限。
4,幼稚性。首先是国际交往的方式、习惯较为幼稚。与不发达国际关系相适应的是,逐步形成了一些关于战争、外交、调停甚至仲裁的适用等国际惯例,尚无严格意义上的国际法。
二,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如何引发国际关系的变革?
国际关系是在人类社会生活领域国际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在国际关系发展史上,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起了巨大的变革作用,催生了现代国家和现代国际关系。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要取得统治地位这一最深刻的经济动因,在欧洲促使现代民族意识的觉醒,要求建立统一的、现代的民族国家。当时,民族运动是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联系在一起的。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兴起后,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民族国家相继诞生。
西欧民族运动伴随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资本主义生产廓清道路,促进国内统一的民族市场形成,使同一民族居住的地域用民族国家的形式统一起来。而在东欧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国家里,弱小民族的年轻的资产阶级受到压迫和排挤,他们意识到,唯一的出路是推翻异族统治,建立独立的民族国家。
总之,民族国家的形成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的必然结果,是民族运动的必然结果。
三,国际关系体系是怎样演变的?
现代国际关系是以结束“三十年战争”的威斯特法利亚和会为启端的,由此形成现代国际关系史上第一个国际关系体系。威斯特法利亚和会及其和约对现代国际关系的最重要贡献是塑造了威斯特法利亚体系。它对国际关系的全球进程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威斯特法利亚体系确立了民族国家在现代国际关系中的行为主体的地位,在实践上肯定了国家主权(包括领土主权)原则,从而使国家主权平等原则成为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民族国家体制成为现代国际关系活动的坚实基础。中世纪的以罗马教皇为中心的神权政治体制,让位于由主权平等和独立的民族国家组成的国际社会。
独立主权国家的形成和兴起,是国际法产生的必要历史条件。威斯特法利亚体系是国际法产生的重要标志。和会开创了以国际会议形式解决国际争端和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威斯特法利亚体系在欧洲大陆确立了一个相对均衡的多极格局,维持了约一个半世纪。
拿破仑帝国瓦解后,于1814年10月至1815年6月召开了维也纳会议。维也纳会议主要调整了拿破仑战争后欧洲各国的疆域,实现欧洲均势,重建欧洲和平。它为欧洲大国之间的关系创造了力量的平衡,使欧洲大国管辖的领土面积大致相等。维也纳会议恢复了欧洲的多极均衡格局,即由法国一国力图称霸欧陆回归到多强争霸欧洲的局面。
维也纳会议对国际关系的贡献还有三个:(1)《各国关于禁止贩卖黑奴的宣言》;(2)制定国际河流航行的“开放”制度;(3)《外交代表等级条例》。
1870—1871年的普法战争和德意志帝国的建立,极大地改变了欧洲大国间的力量对比,法国战败削弱,意大利统一,德国统一后20年就一跃而成为欧陆头等强国,标志着支配欧洲政治的大国发生了位移,欧洲均势在迅速失去平衡,维也纳体系的崩溃指日可待。
与此同时,全球国际关系体系最终形成。国际均势结构也发生了史无前例的变化。在全球范围内,国际关系集中表现为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和争夺霸权的斗争。由于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加剧,世界范围内大国的分布及其力量对比加速变化,一个新的全球性格局的雏形浮现。一场扩张和争夺的狂潮,终于导致同盟国与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旷日持久的军备竞赛,以第一次世界大战来决定霸权的归属。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英、美、法、日、意以和平的名义建立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战胜国按照战后力量对比的变化重划势力范围,建立符合其既得利益的全球体系。压制和妥协早就了短暂的均势与和平。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在以雅尔塔会议为代表的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上,美英苏就结束战争与维持战后和平问题通过的各种文件、宣言、公告、原则和秘密协议,构成了雅尔塔体系。它的主要内容是美苏划分势力范围与战后维持大国合作。
雅尔塔体系的建立是二次大战的合乎逻辑的结果。欧洲强国的衰竭或战败,日本的投降,急剧地减少了世界强国的数量,苏联成为唯一的欧洲强国,美国则成为超级大国,从而造成了国际战略力量的新配置。雅尔塔体系的核心是美苏两极格局。这是现代国际关系史三百年来头一次出现两极格局。它构筑了新的世界结构,取代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多极均衡格局。
美苏两极格局具有新的特点。冷战的开始使两极格局迅速走向对抗,并一度扩大为分别以美苏为首的东西方两大阵营的冲突,其基本特征是长期冷战,即双方沿着势力范围的分界线进行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以至心理的全面较量,这种较量带有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尖锐对立的浓郁色彩,在世界范围内增强紧张而恐惧的气氛。美苏总体实力对比呈现不均衡性,但在其争斗的中心地区—欧洲又呈现局部的均衡,它直接表现为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集团的紧张对峙,以及各自势力范围的制度化。两极格局的形成和超级大国的出现,给当代国际关系带来了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第二章当代国际关系的演变
一,雅尔塔体系终结的标志是什么?
1989年东欧剧变与1990年德国统一,意味着由雅尔塔体系划定的苏联势力范围最终消失,冷战的焦点也随之化为乌有。1991年苏联的解体更具有典型意义和象征意义。它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最终瓦解。至此,雅尔塔体系终结。
二,试分析当今多极化趋势。
苏联作为一个超级大国的解体和消失导致两极格局瓦解之后,全球中心结构就进入“序列易位和要素重组”的阶段,萌发于两极格局时期的多极化因素加速发展,世界主要国家(集团)抓住这一历史时机以及经济全球化提供的广阔的发展舞台,制定战略,调整相互关系,努力塑造有利于自身的世界格局。从目前的状况看,它们的结构调整与改革正处于重大的整合期,它们的战略取向和相互关系远未基本定位,它们的力量变化与发展空间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不确定性,一切处于迅速变动之中,尚不能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前期,大体上是世界格局从两极走向多极的过渡时期。
按照历史经验,一个世界格局的终结,就意味着另一个世界格局的诞生,如维也纳格局取代威斯特法利亚格局,凡尔赛格局先是代替维也纳格局,后又让位于美苏两极格局。目前正在进行中的世界格局的转换,与战争没有必然的联系,而是以和平的方式实现的,即以两极格局中的一个超级大国自行解体为启端,没有战争硝烟,没有法律意义上的战胜国与战败国之分,也没有重大的旨在确定大国地位、重划势力范围和设计世界政治新蓝图的国际会议及协议。
冷战后时期,正在形成中的多极结构,一般而言,是由美国、俄罗斯、中国、日本、欧盟等力量构成的。它在本质上既区别于两极格局,也区别于历史上势均力敌的列强争霸的多极格局。世界格局中变革性力量、和平力量的兴起,将极大地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进程,尽管在未来一段较长的时期中,美国独大所造成的多极的不均衡性依然存在,如有的学者所说的“一超多强”,但总体上趋向于相对均衡并相互制约。当代世界格局的多极化,是特定历史条件下世界权力的分散化和民主化。在世界范围内冲突与对抗亦趋于分散化、、局部化。多极化结束了国际政治、军事大分裂,全球层次的政治稳定与和平局面得到了保证。这是经济全球化的基本政治保障。多极化也结束了国际经济的大分裂,结束了所谓两个世界市场平行的格局,越来越多的国家走上市场经济的道路,投身于经济全球化大潮中。这正体现了当代世界生产力对于全球范围内和平与发展的内在要求。
在多极化时期,国际关系还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如下。
1,以高科技、经济为主的综合国力竞赛取代单纯的军备竞赛,成为国家特别是大国较量的主要形式。国际力量对比继续朝着有利于多极化的方向发展。
2,战争的危险由全局向局部转移,即全球层次的缓和与地区层次的动乱并存。冷战后,新的地区热点层出不穷,呈现更多的局部不稳定性,冲突源多样化,既包括民族主义的高涨,内战的多边化与国际化,也包括对资源、边界、领土、水道等的争夺,冲突十分频繁。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发动的高科技战争。它区别以往战争的特点是:(1)战争的政治化。(2)战争的突发性和临时性。(3)战争持续时间大大缩短。(4)以大规模空袭为主,甚至完全依靠空袭取胜。(5)作战手段的高技术性。(6)美国总是以维护正义与法理、维护人权、反对种族灭绝与实施人道主义救援为口实,以国际社会的名义进行这些战争,并力争得到联合国安理会的授权。
3,在缓和成为国际形势发展的主要趋势的情况下,和平与发展发生重大转移,大规模战争乃至世界大战的危险,至少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不复存在,这为发展创造了基本前提和现实可能,发展问题一跃而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头号课题、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