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朔州市应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卷+Word版含解析
【历史】山西省朔州市应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9月月考试卷(解析版)
山西省朔州市应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9月月考试卷一、选择题(共28题,每道2分,共56分)1.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长时间出现“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的现象,这反映了古代乡村治理主要依靠A. 分封制B. 宗法制C. 郡县制D. 皇帝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可以理解到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地方以血缘为联系的宗族自治,在一直在社会基层有效运作,管理着一宗一姓的公共事务。
乡绅、长老在农村的公共事务的管理上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分封制是周天子将土地和人口分封给自己的王室成员和功臣的制度,排除A;郡县制是地方行政制度,C与题干不符;皇帝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以皇帝为中心,实行皇权至上和皇权专制的政治制度,排除D。
故答案选B。
2. 在阿房宫遗址出土的一块秦砖上,用小篆刻写了“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十二个字。
其中“海内皆臣”这四个字最能表明秦朝A. 国家统一B. 经济繁荣C. 文化统一D. 百姓安居【答案】A【解析】“海内皆臣”是强调国家是统一的,即最能表明秦朝是一个统一的国家,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道毋饥人反映的是经济繁荣,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涉及文化统一,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岁登成熟,道毋饥人”才反映百姓安居,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3. 西汉王朝大体继承沿用了秦王朝的基本政治制度,史称“汉承秦制”。
下列哪项制度不是对秦制的沿用A. 皇帝制度B. 三公九卿制度C. 郡县制度D. 刺史制度【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择否定项,据材料提到,西汉王朝大体继承沿用了秦王朝的基本制度,史称“汉承秦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皇帝制度属于汉承秦制,故A正确,排除。
三公九卿制度,秦朝设立,汉代沿袭,故B正确,排除。
郡县制度,秦朝设立,汉代有郡国并行制,故C正确,排除。
秦朝没有刺史制度,汉代开始设立,故D错误,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承秦制4. 浙江以浙江(又称钱塘江)得名,简称浙。
【历史】山西省朔州市应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三)历史试题 (精校解析版)
山西省朔州市应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三)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司马迁《史记太公自序》中评价诸子百家中的某学派“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
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
”下列思想主张也属于该学派的是A.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B.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C. 治大国,若烹小鲜D. 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司马迁评价的是道家的主张,C项是指治理一个大国不宜翻来覆去,不要动辄扰民,更不要乱折腾,也是道家主张。
AB属于儒家思想,D属于墨家思想,与题干不符,排除AB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
2. 某思想家认为:“亲以厚爱关子于安利而不听,君以无爱利求民之死力而令行。
明主知之,故不养恩爱之心而增威严之势。
故母厚爱处,子多败,推爱也;父薄爱教笞,子多善,用严也。
”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的治国理念是A. 无为而治B. 礼法并用C. 礼乐仁政D. 严刑峻法【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明主知之,故不养恩爱之心而增威严之势”,明君懂得这些,所以不培养仁爱之心而加强威严之势。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而材料主张“有为”,故A项错误;儒家荀子主张礼法并用,材料只强调“法”的作用,故B项错误;儒家孟子主张礼乐仁政,与材料强调严刑峻法不同,故C 项错误;材料体现法家主张严刑峻法的治国理念,所以本题答案选D项。
3. “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提出这一思想主张的学派是A. 儒家B. 道家C. 墨家D. 法家【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内容反映的是“兼爱”和“尚同”的思想,因此它是墨家学派的主张,故选C项;A强调“仁”,为儒家思想,B强调清心寡欲,无为而治,属道家主张,D强调“以法治国”和加强专制统治,为法家学说,均不符合题意。
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一中高二历史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人民版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34小题,共51分)1.据《吴子·料敌》载:“秦性强,其地险,其政严,其赏罚信,其人不让,皆有斗心,故散而自战。
”这表明秦国改革的有利条件是( )①秦国国君拥有较为集中的权力②秦国拥有较多的贤能之人③秦国的国君热心变法④秦国尚武精神充斥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D.①④2.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的秦国平民能够提高自身社会政治地位的途径有( )①勤奋劳作,努力耕织②创办手工作坊,从事工商业活动③英勇善战,争立军功④努力读书,精通四书五经A.①④B.③④C.①③D.②③3.史书记载,“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
后来“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
行之二岁,秦俗日败。
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
”这种变化( ) A.有利于秦国推行残酷的连坐法 B.加快了小农经济在秦国确立的进程C.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D.大大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4.秦惠文王即位后,商鞅遭迫害出逃至一客栈投宿,客栈主人不敢收留,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的。
”这个故事主要说明( )A.商鞅之法已经深入民心B.商鞅本人遭民众切齿痛恨C.守旧贵族反攻倒算D.商鞅对秦国没有贡献5.商鞅变法是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它产生的历史影响包括( )①进一步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②促进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的发展③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④使法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6.《吕氏春秋》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这则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春秋时期铁器和耕牛的作用B.春秋时私田的开垦越来越多C.国君承认了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 D.封建生产方式比井田制进步7.“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商鞅变法中直接导致上述现象的措施是( )A.奖励军功 B.实行什伍连坐制 C.奖励耕织 D.颁行秦律8.世人对战国时期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造成这一印象的主要原因是商鞅变法采取了( )A.奖励军功 B.奖励耕织 C.焚烧诗书 D.什伍连坐制9.商鞅曾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山西省应县高二历史9月月考试题-人教版高二全册历史试题
某某省应县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9月月考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4小题,每小题1.5分,共51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两则材料是一位先秦思想家在评论两位政治人物时表达的观点。
这位思想家可归类为()A.墨家 B.法家 C.道家 D.儒家2.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君子义以为上”;孟子曰:“义,人之正路也”;荀子曰:“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故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
由此可知,“义”旨在确立( )A.礼仪规X B.价值准绳C.处世之道 D.施政之术3.“天”在甲骨文中是指商人的部落神,但后人将其转化成为一个普世性、有意志的天,提出“天命靡常,唯德是辅”,即天不再只是毫无条件地庇佑本族,而是眷顾有德行的人,强调“敬德”“保民”。
这反映出( )A.某某思想的出现B.天命观念的成熟C.人文精神的跃动D.王道学说的风行4.在思想文化方面,秦代重在“禁”,汉代重在“尊”。
其相同点是( )A.强化儒家伦理道德B.禁绝其他思想学派C.激起社会强烈反抗D.解决意识形态问题5.《西游记》一书记载了孙悟空等人学习道家的法术甚至医术,后来却皈依佛教“明心见性”的故事。
而他们取经的目的又是为了让唐太宗这个儒家明君更好地治世。
这表明( ) A.唐朝实现了三教合归儒B.文学创作应该尊重史实C.唐朝道家地位开始衰弱D.三教合流符合政治需要6.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作注释,即《四书章句集注》。
他编著此书的主要目的在于( )A.助人探究儒家义理B.弘扬“致良知”的学说C.促进儒佛道的融合D.压制心学的进一步发展7.王阳明认为:“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李贽则认为:“盖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
山西省应县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六次月考试题
山西省应县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六次月考试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1.2014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达136 78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10万人,男性人口比女性多3 376万人。
新生儿性别比例失调,这说明重男轻女观念仍然存在。
下列关于这种观念形成的历史原因表述中最恰当的是( )A.宗法制 B.科举制 C.近代新式教育的推广 D.郡县制2.中国历史悠久,凭着相当完整的官僚体系,才能维持整个国家的运作,其运作模式基本上是专断的,但也有例外。
下列哪一朝代中央政府的运作是通过协商,而具有“集体领导”的性质( )A.秦汉三公制B.隋唐三省六部制C.宋代三司使制D.元代的中书省制3.17世纪西方人认为:“(中国)这一制度提供了这样一种保障,即政府以个人的才能为基础,而非欧洲那样——为世袭权力所支配,故该制度不失为一种民主和平等的制度。
”该制度是( )A.军功爵制 B.郡县制 C.察举制 D.科举制4.某大学历史系教授在招考研究生的试卷中,有这样一道试题:谈谈你对明朝废除丞相制度的理解。
某考生答题要点概括如下,你认为其中不符合历史实际情况的是( ) A.丞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 B.丞相制度必然导致社会的动乱C.使军政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 D.使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5.东汉尚书台、唐朝三省六部、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等机构的设立,本质上反映了()A.宰相权力不断削弱 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C.文臣地位不断提高 D.专制皇权不断强化6.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西方列强在中国的一些城市中建立了“自主独立的城市国家”,“在那里,中国的法律不适用,中国的法院和警察没有管辖权”。
西方列强获得这一特权是在( )A.鸦片战争后 B.甲午战争后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D.第二次鸦片战争后7.《辛亥百年》组歌第一乐章写道:“百年痛史,承载太多苦难彷徨;百年呼喊,彰显民族贲然血性;百年奋斗,铸就民族不屈性格;百年山河,矗立不朽民族丰碑。
山西省应县一中1718学年度高二9月月考——历史(历史)
山西省应县一中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9月月考高二历史试题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命题人:霍明录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4小题,每小题1.5分,共51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两则材料是一位先秦思想家在评论两位政治人物时表达的观点。
这位思想家可归类为( ) 2.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君子义以为上”;孟子曰:“义,人之正路也”;荀子曰:“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故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
由此可知,“义”旨在确立( )A .礼仪规范B .价值准绳C .处世之道D .施政之术3.“天”在甲骨文中是指商人的部落神,但后人将其转化成为一个普世性、有意志的天,提出“天命靡常,唯德是辅”,即天不再只是毫无条件地庇佑本族,而是眷顾有德行的人,强调“敬德”“保民”。
这反映出( )A .民主思想的出现B .天命观念的成熟C .人文精神的跃动D .王道学说的风行4.在思想文化方面,秦代重在“禁”,汉代重在“尊”。
其相同点是( )A .强化儒家伦理道德B .禁绝其他思想学派C .激起社会强烈反抗D .解决意识形态问题5.《西游记》一书记载了孙悟空等人学习道家的法术甚至医术,后来却皈依佛教“明心见性”的故事。
而他们取经的目的又是为了让唐太宗这个儒家明君更好地治世。
这表明( )A .唐朝实现了三教合归儒B .文学创作应该尊重史实C .唐朝道家地位开始衰弱D .三教合流符合政治需要6.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作注释,即《四书章句集注》。
他编著此书的主要目的在于( )A .助人探究儒家义理B .弘扬“致良知”的学说C .促进儒佛道的融合D .压制心学的进一步发展7.王阳明认为:“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李贽则认为:“盖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
山西省应县第一中学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应县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年级月考一历史试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 共30 题,每道2分,共60 分)1. 明末清初学者唐甄曾在《潜书》中说:“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
”与唐甄具有相似思想的思想家是( )A.顾炎武B.黄宗羲C.王夫之D.魏源2. 古人写字用黄纸,写错了,就用黄色的矿物颜料“雌黄”涂抹后重写。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篇有“以雌黄改‘宵’为‘苜’”的记载。
后人把那些不问事实,妄论一番,轻易下结论,称之为“信口雌黄”、“口中雌黄”。
这一现象说明()A.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文化的传播B.古代科学与技术之间开始走向结合C.古人重视科学技术的传承与创新D.纸的应用带动了相关技术及文化的发展3. 在“国学大师”文怀沙先生书房内有一块匾额,匾额上有“正、清、和”三个大字,这三个字体现了老先生对传统文化的崇尚。
下列有关解释正确的是( )A.正、清、和分别是道、佛、儒的精神内涵B.正、清、和分别是法、佛、道的精神内涵C.正、清、和分别是儒、道、佛的精神内涵D.正、清、和分别是法、道、儒的精神内涵4. 《墨子·尚同中》:“既尚同于天子,而未尚同乎天者,则天灾将犹未止也。
故当若天降寒热不节,雪霜雨露不时,五谷不熟,六畜不遂,疾灾戾疫,飘风苦雨,存臻而至者,此天之罚也。
”该材料体现的思想与下列哪一思想相似()A.墨家的兼爱B.法家的严刑峻法C.道家的无为而治D.儒家的天人感应5. 希腊智者学派的出现体现了当时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
下列对同时代的中国状况的表述正确的是()A.中国处于夏商周时期,宗法制分封制深刻影响着社会B.中国处于秦朝时期,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C.中国处于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D.中国处于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6. 14~16世纪,人文精神的旗帜在欧洲高扬;而到了18世纪,理性之光照亮了欧洲近代发展的道路。
山西省朔州市应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卷+Word版含解析
应县一中高二年级月考四历史试题2017.12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1. 《春秋决狱比》中有一典型案例:父亲和别人因口角发生斗殴,对方用刀刺父亲,儿子拿棍子相救,结果误伤了父亲。
官府认为儿子犯了殴打父亲的重罪,要按律处死。
但董仲舒根据孔子的观点,认为儿子的动机不是打父亲,所以应免罪。
对材料解读错误的是A. 孝治天下、儒家独尊B. 原心定罪、以礼入法C. 德主刑辅、以人为本D. 纲常为主、刑法为辅【答案】A【解析】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据材料“官府认为儿子犯了殴打父亲的重罪,要按律处死。
但董仲舒根据孔子的观点,认为儿子的动机不是打父亲,所以应免罪”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对同一案件,官府依据法律,董仲舒依据儒家纲常,并不能说明孝治天下、儒家独尊,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官府依据法律,董仲舒依据儒家纲常说明了原心定罪、以礼入法,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也反映了德主刑辅的特点,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董仲舒根据孔子的观点,认为儿子应免罪,体现了纲常为主、刑法为辅的特点,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 秦汉以后,先秦诸子百家的命运开始分化:成了中华文化的正统和主流;虽在舆论上不大受好评,但实际上主宰了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则占据了民间社会的广阔天地,成为幽人隐士的精神家园;只有,在刹那辉煌之后烟消云散。
上述论述分别是指A.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B. 法家、儒家、道家、墨家C. 儒家、道家、法家、墨家D. 儒家、法家、道家、墨家【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据题干情境及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经过董仲舒改造,在汉武帝时期成为正统思想,法家厉行严刑峻法,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古代中国统治者治国一般是外儒内法,道家无为,消极遁世,墨家在战国时期是显学,但之后逐渐凋零,故D项正确,其余三项错误。
3.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有成。
山西省应县2018届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2017101001129
山西省应县2018届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一、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1.《礼记·丧服小纪》中记载:“王者褅(宗庙祭祀)其祖之所自出(诸族之始祖多感天而生),以其祖配之,而立四庙。
庶子王(嫡子早死或残废,由庶子代之)亦如之”。
这反映了A. 借助人伦秩序巩固统治权威B. 天命思想源于对自然的崇拜C. 宗法继承制度并非一成不变D. 宗法体系中皇权的独尊地位2.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的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
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 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 皇帝权利日趋衰落C. 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 宦官掌握决策权力3.顺治末年,和硕安亲王岳乐提出:“连年轮差御史,贪官未见止息,民困未见全苏,盗贼未见消弭,地方未见安堵,往返迎送,糜费徒多,建议除在京各差应留外,在外各差,应行停止,其巡按事务,归并巡抚。
”后来清廷接受此建议,废除沿自明朝的巡按御史,将中央监察地方的权利交给总督、巡抚。
这一措施A. 使封疆大吏成为专职监察官员B. 意在缓解吏治腐败引发的社会矛盾C. 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D. 反映了地方行政与监察权利的平衡4.2017年4月1日,中央设立河北雄安新区,其“副首都”的城市定位使京津冀一体化取得重大进展。
追溯历史,元明清三代都对京津冀实行中央政府直接管辖。
元代河北为腹里之地,明清此地区为北直隶辖地,承担了首都的部分政治和社会管理职能。
该历史现象表明A. 历史发展具有区域差异B. 城市发展受制于行政因素C. 地方行政区划一脉相承D. 地理环境决定城市的发展5.清代前期枫泾镇布局的踹染工匠在货币雇佣关系之外,还在人身上受到“保长、布防、包头管辖”,作坊主对踹染工匠还有一定的超经济强制权利。
据此分析当时的枫泾镇A. 踹染工匠受到残酷剥削B. 手工业者没有人身自由C.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D. 纺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6.马克思指出:东方小农“不能自己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
山西省应县第一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9月)历史试题 含解析
应县一中高二年级月考一历史试题2018.9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共35题,每道2分,共70分)1.1965年美国总统经济报告中宣布:“一个不受衰退威胁的繁荣时期,使我们能够防止经济活动下降的时期到来了,我们相信衰退是不可避免的……国家的措施基本上能够在衰退开始之前予以防止。
”下列哪一事实戳穿了他的谎言A. 欧共体成立B. 70年代经济陷入“滞胀”C. 美国世界霸主地位动摇D. 日本崛起【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的主旨是美国可以采取措施防止经济的衰退,而70年代,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的现实证明美国不仅不能预防,而且在危机爆发后也不能很好地解决,故选B;1967年7月1日欧共体成立,它是西欧走向联合的重大事件,与材料无关,排除A;材料无关美国霸主和日本崛起,排除CD。
2.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总统尼克松在咨文中呼吁,应当“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
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入”。
由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A. 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B. 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C. 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D. 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答案】A【解析】C项与题意不符。
B、D两项说法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而不是要把权力真正的下放到地方,更不是要恢复自由放任传统。
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导致了政府要减少干预国家经济,所以A项正确。
【考点定位】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二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20世纪70年代初经济政策的调整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能力要求较高。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把握材料“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
材料反映的是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在面对二战后的经济危机的打击下采取的减少政府干扰经济的做法,但并不是要把权力下放到州政府。
应县一中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卷(2)
应县一中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卷(2)枣阳高级中学高二8月月考历史试卷1.何休注解《春秋·公羊传桓公二年》称:“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也”,此材料能准确反映的史实是A. 礼祭制度基本始于春秋战国时期B. 通过宗法关系决定社会等级秩序C. 贵族政治已经被官僚政治所取代D. 天子实现对地方权力的高度集中2.周恩来强调,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与苏联结盟是有必要的,但不能因此“把自己的党和国家的独立性丢掉”。
毛泽东也提醒说,必须用自己的脑子思考,用自己的腿走路。
这表明指导新中国外交的核心思想是A. 和平共处B. 独立自主C. 平等互利D. 一边倒3.马克思指出:“拿破仑已经了解到现代国家的真正本质;他已经懂得,资产阶级社会的无阻碍的发展、私人利益的自由运动等等是这种国家的基础。
他决定承认和保护这一基础。
”为此拿破仑( )①建立法兰西银行,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②颁布《民法典》,保障小农土地所有制③网罗人才,组建高效民主内阁④实行征兵制,发动对外战争⑤积极开展外交活动,改善与英国关系A. ①②④B. ①③⑤C. ②③④D. ①④⑤4.19世纪60年代后,英国一党长期盘踞政府的现象彻底终结。
在野党被称为“国王陛下忠诚的反对党”,其批评、监督和限制执政党以及“后备政府”的作用得到政界的充分肯定。
这反映出英国A. 在野党得到国王的支持B. 两党制度逐渐走向成熟C. 责任内阁制进一步完善D. 两党竞争取代____5.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被称为亚洲第一个“美国式”的共和国政府,主要是因为( )A. 临时政府是在美国的支持下建立的B. 《临时约法》是资产阶级宪法C. 《临时约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D. 临时政府废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①首倡两岸“尽快实现通航、通邮”,“发展贸易,互通有无,进行经济交流”②“建议举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合作”③大陆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④台湾当局决定开放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两岸同胞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C.②①③④D.①③②④7.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生活日益复杂,原先的法律亦不能满足需要。
山西省应县第一中学校高二历史第八次月考试题
山西省应县第一中学校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第八次月考试题一、选择题:(3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70分)1.到了秦、汉统一,由封建转为郡县,古人称“化家为国”,一切贵族家庭都倒下了,只有一个家却变成了国家。
这里“化家为国”指的是( )A.分封制的瓦解 B.郡县制的实行C.封建制度的确立 D.郡国并行制的实施2. 宋仁宗对谏官张升说,你很孤单,没有朋友,要注意说话方寸。
张升明知年老仁宗儿子都夭折了,却回敬皇帝道:臣不孤单,妻儿俱全;陛下才孤单,只有宫女相伴。
仁宗没怪罪张升。
清代士大夫却没这种“脾气”,大学士曹振镛总结的为官秘诀是“多磕头少说话。
”士大夫“脾气”变化表明( )A.儒学思想渐趋衰微B.君主专制不断强化C.官场风气世俗化D.经济文化没有协调发展3. 历史留下了无尽的讽刺:三十僭主(雅典历史上最残暴的统治者)恨苏格拉底入骨,但不敢杀他;雅典民主派却以绝对公平的陪审团,通过真正民主的程序,判处苏格拉底死刑。
从苏格拉底案可判断( )A.雅典民主政治不及僭主政治开明公正B.公民普遍参与政治容易导致权力泛滥C.雅典民主程序的公正体现了法律的公正D.民主程序的公正并不能保证结果的公正4. 1796年正月初一,乾隆正式禅位嘉庆,但仍居养心殿掌控朝政;同年9月17日,华盛顿完成了第二届总统任期,发表《致合众国人民》,退出候选总统行列。
这两者都( )A.改变了历史发展进程B.阻碍了政治民主化进程C.体现了本国政体本质D.推动了本国政体的创新5. 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洲各国新党增多,老牌执政党地位不断下降。
选民总数不稳定,持不同政治立场的投票人数越来越多。
这说明( )A.政府执政力受质疑B.欧洲政治一体化的发展C.政党政治遇到危机D.代议制民主进一步完善6. 战败无可置疑地证明了满人无力应付时代的挑战,那种表面的现代化,无法使江河日下的统治获得新生。
而且,新的帝国主义危机产生了瓜分中国的危险。
此处的战败指的是哪一场战争(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7. 民国十六年一月出版的《中国农民问题》记载:“凡我军所到,农民必担茶担水,以相慰劳,跋涉险阻,以为向导。
山西省应县第一中学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应县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年级月考四历史试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与这一论断的精神实质较为接近的是()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民为根本C.天下为公D.民贵君轻2.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宋代逐渐在中原、江南的城市中大量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也相继出现。
这一现象表明()A.兴建文庙是加强专制统治的手段B.唐代是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C.文庙额的兴修导致了程朱理学的产生D.文庙的修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3.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A.爱无差等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D.存天理,灭人欲4. 辛亥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廷瓦解之表征。
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思想,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
这一评价()A.代表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认知水平B.对思想启蒙方面的局限性认识不足C.肯定了反对专制、追求民主的愿望D.基本上不符合辛亥革命的历史事实5.明朝中后期,王阳明学说在中国士大夫中流行。
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解,认为“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
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①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②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范畴③王阳明与朱熹观点明显不同④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叛逆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6. 史学研究受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影响。
下表所列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专题研究论文数量,它反映了这一时期学者们研究的不均衡性。
表中“丁”指的是()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7. 16、17世纪欧洲学者质疑、改变和放弃了欧洲所继承知识中最神圣化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县一中高二年级月考一历史试题2017.9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命题人:霍明录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4小题,每小题1.5分,共51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两则材料是一位先秦思想家在评论两位政治人物时表达的观点。
这位思想家可归类为A. 墨家B. 法家C. 道家D. 儒家【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设法合作维系传统封建秩序”、“却僭越礼制,想仿行天子的礼仪”等信息可知齐桓公是维护封建秩序就是正道的国君,晋文公是僭越礼制则的国君,说明这位先秦思想家主张遵从周礼,D正确;墨家、法家和道家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BC。
所以选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的思想2. 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君子义以为上”;孟子曰:“义,人之正路也”;荀子曰:“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故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
由此可知,“义”旨在确立A. 礼仪规范B. 价值准绳C. 处世之道D. 施政之术【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未涉及礼仪规范,故A排除;据材料“君子喻于义”,“君子义以为上”;“义,人之正路也”;“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故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儒家思想中“义”旨在确立价值准绳,故B正确;处世之道的标准仍然在于“义”,故C排除;材料没有反映施政之术,故D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儒家思想3. “天”在甲骨文中是指商人的部落神,但后人将其转化成为一个普世性、有意志的天,提出“天命靡常,唯德是辅”,即天不再只是毫无条件地庇佑本族,而是眷顾有德行的人,强调“敬德”“保民”。
这反映出A. 民主思想的出现B. 天命观念的成熟C. 人文精神的跃动D. 王道学说的风行【答案】C【解析】材料中说明周朝改变了商代“天”神的观念,使其具有人格化的色彩,突出了“敬德”“保民”的思想,体现出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故C项正确;周朝是人观念代替神,故A 项和B项错误;王道即仁义制天下,与材料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
4. 在思想文化方面,秦代重在“禁”,汉代重在“尊”。
其相同点是A. 强化儒家伦理道德B. 禁绝其他思想学派C. 激起社会强烈反抗D. 解决意识形态问题【答案】D【解析】秦代焚书坑儒,而汉代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不都是强化儒家理论道德,但由此可知,秦汉的思想文化方面的相同点解决的是意识形态的问题,故D项正确;秦代不是强化伦理规范,故A项错误。
不管是秦代的“禁”,还是汉代的“尊”,都没有禁绝其他思想学派,故B项错误;秦代的焚书坑儒引起了反抗,但是汉代经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确立起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故C项错误。
5. 《西游记》一书记载了孙悟空等人学习道家的法术甚至医术,后来却皈依佛教“明心见性”的故事。
而他们取经的目的又是为了让唐太宗这个儒家明君更好地治世。
这表明A. 唐朝实现了三教合归儒B. 文学创作应该尊重史实C. 唐朝道家地位开始衰弱D. 三教合流符合政治需要【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三教合归儒出现是在宋代,故A项错误;文学是当时政治、经济、思想的反映,所以《西游记》的文学创作是立足现实,故B项错误;材料中涉及的三教并立,并没有突显道家地位开始衰弱,故C项错误;材料中记载有道教、佛教与儒学,其目的是为了为了让唐太宗这个儒家明君更好地治世,即为政治服务,故D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文学成就•明清小说6.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作注释,即《四书章句集注》。
他编著此书的主要目的在于A. 助人探究儒家义理B. 弘扬“致良知”的学说C. 促进儒佛道的融合D. 压制心学的进一步发展【答案】A【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朱熹理学,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根据题干朱熹运用理学为儒家经典作注释,是推动儒家义理思想的研究,符合题意的是A项,题干中没有说到心学,排除BD项,理学就是儒家思想吸收了佛道思想的产物,这不是朱熹注释的主要目的,排除C项。
7. 王阳明认为:“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李贽则认为:“盖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
”据此可知A. 王阳明挑战孔子的权威B. 李贽反对孔子的思想C. 两者都是对现实政治的叛逆D. 两者的主张具有共性【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表明,王阳明认为是非对错应该叩问内心,而并非听命于人,不能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
李贽认为人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不能任何事情都严格遵循孔子的教诲。
由此可见,二人的观点大致相同,故选D。
AB两项说得过于绝对,王阳明和李贽并非反对孔子,而是反对后人盲目迷信孔子,故不选。
C项材料并未提及。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陆王心学;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贽的离经叛道8. 顾炎武认为:“耻之于人大矣!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之不被其泽。
”这表明顾炎武A. 挑战传统儒家思想B. 主张知耻和洁身自好C. 要求发展民间经济D. 发展了儒家民本思想【答案】D【解析】材料的意思是“羞耻心对于人很重要啊。
君子应当不拿破旧的衣服、简陋的食物当作羞耻的事,而把黎民百姓没有蒙受他的德行当作耻辱”,因此体现了民本思想,故D 项正确;顾炎武并不是挑战儒家思想权威,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民本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不是主张发展经济,故C项错误。
9.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清明是我国历法中的二十四节气之一。
二十四节气通过表示地球在轨道上运行的二十四个不同的位置,刻划出一年中气候变化的规律。
两千多年来,它在安排和指导农业生产过程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促进了古代天文学的发展②体现了我国科学实用性特点③有一定的宗教迷信的色彩④促进了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A. ①④B. ②③C. ①③D. ②④【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二十四节气……在安排和指导农业生产过程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未涉及二十四节气促进了古代天文学的发展,相反,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天文学的发展的产物,故①错误;材料体现了我国科学实用性特点,即为农业生产服务,故②正确;二十四节气不能体现宗教迷信的色彩,故③错误;材料说明二十四节气促进了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故④正确。
故①④组合错误,故A排除。
②③组合错误,故B排除。
①③组合错误,故C排除。
②④组合正确,故D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二十四节气10. 下图是龙门二十品(龙门石窟中的二十尊造像的题记)拓本之一,是北魏书法的代表作。
尽管二十品的题记的字体大小不等,章法上也不像唐代碑刻那样整齐有序,但不齐中仍然体现出“静穆”的特性来。
其中“静”是本源性的,是最高的审美标准;“穆”则是“静”的外在体现,具有宽宏、凝重、肃穆、和谐等内涵。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A. 北魏统治者奉行尊道、礼佛、崇儒的政策B. 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C. 字体兼有隶书的古朴刚健和楷书的端庄大方D. 造像题记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的书法《龙门二十品》属于魏碑,是北魏书法的代表作。
魏碑上承汉隶传统,下启唐楷新风,是一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过渡性书法体系,对当时的隋和唐楷书体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
故选C。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书法11. “街市两旁店铺鳞次栉比,其中有不少被称为秦楼楚馆、瓦舍勾栏的娱乐场所。
词的演唱作为佐欢侑(佐助)酒的娱乐手段,便适应城市的娱乐需要而发展起来。
”材料表明A. 词兴起于娱乐场所B. 词的格调不高,文学走向颓废C. 词的繁荣与商业发展有关D. 词的风格属于浪漫主义文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A项错误,与“词的演唱作为佐欢侑(佐助)酒的娱乐手段,便适应城市的娱乐需要而发展起来”不符;B项错误,不符合史实,词的兴起是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由“词的演唱作为佐欢侑(佐助)酒的娱乐手段,便适应城市的娱乐需要而发展起来”可以看出词的发展繁荣与街市里的商业有关;D项错误,词的风格材料里不能体现。
故本题答案选C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文学·词的发展12. “画法与诗文相通,必有书卷气,而后可以言画。
”以下符合这种绘画风格的是A. 图一战国《人物龙凤图》B. 图二北宋《清明上河图》(局部)C. 图三明朝《本草纲目》插图D. 图四清代《墨兰图》(局部)【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画法与诗文相通,必有书卷气,而后可以言画。
”可知是文人画特点,《墨兰图》书文人画,故D正确;A是人物画;B是风俗画;C是医药。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艺术·文人画【名师点睛】中西绘画比较在绘画内容上,西方重写实、功利,中国重意境、非功利。
在绘画技巧上,西方重物象,着意刻画,追求色彩表现力;中国则不重形似,而重淡逸、传神,往往以墨代彩,随心而欲。
13. 泰勒斯认为,作为万物本原的水,其本性就是一种变动的东西,由水生成物,由物变成水,这是一个无止无休的过程。
从哲学的角度看,在精神气质上与之最接近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是A. 孔子B. 老子C. 墨子D. 韩非【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
作为西方的哲学家,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而在东方也有一位思想家认为水是非常重要的,是万物应该效法的对象。
这个人物就是道家的老子。
他认为水虽然外表柔弱,但实质则是非常刚强的。
因此本题选择B 选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老子的思想14. 冯友兰先生在《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一文中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他认为:“苏格拉底自以为负有神圣的使命,以觉醒其国人为己任,孔子亦然。
”由此可见,两位先哲有相似的A. 政治主张B. 公民意识C. 批判精神D. 自由观念【答案】C【解析】苏格拉底生活的年代雅典道德沦丧,孔子则面临礼崩乐坏,两者都面临着世道的沉沦,所以两者都“负有神圣的使命,以觉醒其国人为己任”,即批判现实,以唤醒国人,重建道德,故C项正确;其他选项的主张均不是材料体现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