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人的西学历程(一)教案 李积龙
最新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学文案

材料一 徐尝谓剿匪八字要言,器良技熟, 胆壮心齐是已。第一要大炮得用,今此一物置 之不讲,真令岳、韩束手,奈何奈何!”
材料二 魏源:“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 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夷之长技三:一 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①林则徐和魏源关注的焦点(共同点)是 什么? ②魏源思想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③从“师夷”的内容和“救亡”途径上看, 林则徐、魏源的思想有何局限性?
基础知识:
●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主线) ●各派别的思想主张
学欧美:
学造器物 (技术)
仿行制度
学苏联:
思想、道路
提倡思想解放
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
地主阶级
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
维新派 (君主立宪)
资产阶级 革命派(民主共和)
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民主与科学)
马克思主义者:
技术 制度 思想
代表作:《海国图志》最详实的地理专著
核心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
3、“开眼看世界”的影响: 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启
迪作用 !!启迪人们挣脱闭关锁
国的牢笼,重新认识世界,探索救国之路。
鸦片战争之前: 闭目塞听、夜郎自大,视西方事物为奇技淫巧
鸦片战争之后: 以林则徐魏源为先导,研究与介绍世界知识在 知识界蔚然成风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 新变法》
课程标准
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 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 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 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3、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 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 意义。
张之洞(洋务派):“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 中学治人心,西学应世事,而必无孛于经矣。”
西学东渐教案

西学东渐教案教案名称:西学东渐教学目标:1. 了解西方文化对东方文化的影响,了解西学东渐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2. 认识近代中国的变革和革命,明白西学东渐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3. 分析西学东渐对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教育、科技等各个领域的影响。
4. 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文化自信心。
教学内容:1. 西学东渐的概念和历史背景。
2.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西学东渐。
3. 西学东渐对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教育、科技等各个领域的影响。
4. 西学东渐对中国文化、价值观念和传统思想的冲击与改变。
教学重点:1. 了解西学东渐的概念和历史背景。
2. 分析西学东渐对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教育、科技等各个领域的影响。
教学难点:1. 西学东渐对中国文化、价值观念和传统思想的冲击与改变。
2. 西学东渐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1.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观看相关历史资料和图片,加深对西学东渐的了解。
2. 分组讨论,让学生根据学到的内容分析西学东渐对中国各个领域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分析和批判思维能力。
3. 设置小组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西学东渐对中国文化和传统思想的冲击,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讨论和总结。
教学过程:导入(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西学东渐是什么吗?它对中国有什么影响?2. 通过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知识讲解(20分钟)1. 详细讲解西学东渐的概念和历史背景,包括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近代中国的变革和革命等。
2. 分析西学东渐在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教育、科技等各个领域的影响和作用。
小组讨论(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讨论一个领域(例如社会经济、政治、教育、科技等),分析西学东渐对该领域的影响。
2. 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表意见和总结。
案例分析(20分钟)1. 提供实际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西学东渐对中国文化、传统思想的冲击和改变。
第20课_西学东渐教案

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第二十课西学东渐【课程标准】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本课是第五单元的第一课,在本单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有助于学生了解转型期中国文明的初步走向,对下一课“新文化运动”中“思想文化层面”的思想解放运动有更好的把握。
教学内容包括“开眼看世界”、“体用之争”和“维新思潮”三个部分。
三者之间依次递进,不断深入,“西学东渐”贯穿始终。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开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认识洋务派及其思想主张;掌握维新思想代表人物的基本主张;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掌握比较学习的方法、解读材料的方法,分析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敢于面对现实、放眼世界、探索救国之路的爱国精神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三)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思想的思想变化历程。
2、教学难点:认识维新思想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复习第一课时所学内容引入新课,温故而知新。
复习内容:1、开眼看世界(19世纪40——50年代):背景、代表人物和主要活动、性质、意义(积极和局限)2、体用之争( 19世纪60――90年代):背景、内容、特点、性质、结果、影响(过渡):体用之正最后以洋务派的胜利而告终,但是洋务运动的种种弊端又导致洋务派中分化出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
【讲授新课】:三、维新思潮(一)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1)中法战争之前——支持洋务派,投身洋务运动1、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2、思想立场:中体西用,是洋务派和洋务运动的支持者3、主要活动:斥责顽固派;投身洋务运动,学习科技,“商战”。
过渡: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战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也证明了地主阶级的救国道路行不通,早期维新派开始进行反思(不是技术不如别人)。
第20课 西学东渐

课标要求: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 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 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西学东渐
第一阶段:明末清初 明万历年间,天主教传教士来华,为促 进传教,也介绍大量的西方学术,但大部分 著作深藏皇宫,没有普及到社会。 第二阶段:晚清 鸦片战争后,闭关的国门被打破。中国 人对西学的态度由抗拒到接受。
C
19世纪末,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 子改制考》二书,认为汉代以来儒者奉为经 典的《周礼》《左传》等书,是汉代学者为 王莽篡汉而伪造的,影响恶劣,导致“中国 之民,遂二千年被(遭受)暴主夷狄之酷 政”。他主张回归孔子所编定的《诗经》 《礼记》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在 他看来,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春秋》 便是孔子为“改制”而创作的。 (1)根据材料,指出康有为对儒学的主张。 (2)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 学?
器物变革→制度变革→文化变革
开眼看世界 中体西用
背 景
维新思想
鸦片战争战 内忧外患, 甲午战败,民族 败 统治危机 危机为西学在中 是近代中国一次 解放有重要 国的传播奠 思想解放潮流, 的启迪作用 基 在社会上起了思 想启蒙作用 1、向西方学习为核心。2、从学习器物到 学习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入。3、学 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相结合
“西学”是手段
根本目的是什么? 挽救封建统治
嫁接
西方先进技术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借助经学外衣和孔子权威,宣传变法 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康有为
发表《变法通议》,宣传伸民权、设 议院、变法图存。
梁启超
封建君主皆为“大盗窃国”
严复
共同主张: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君主立宪
20西学东渐 第一课时

3.洋务派提出挽救清王朝统治的核心主 张: 中体西用
4. 洋务派西学活动的特点: (1)师夷的思想由设想层面提高到学 习运用阶段上。 (2) 把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嫁接到中 国落后的社会制度上。 5.性质:地主阶级维护统治方案。
6、体用之争的结果:洋务派获胜,掀 起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7、影响: 局限:大体上局限于要不要学习西方物 质文化的层面, 成就:冲击了传统的观念,为西学在中 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①鸦片战争前夕到戊戌变法之前(学科
技) ②戊戌变法前夕到新文化运动之前(学 制度) ③新文化运动前夕到五四运动前后(四运动期间 西学东渐历程:
1、开眼看世界 西学东渐不断深化的因素 (19世纪40年代;地主阶级抵抗派) ①民族危机的加深 器物 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②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的 (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 变化 3、维新思想 ③西方文化的不断传入等 (19世纪末;资产阶级改良派) 制度 ④近代教育的发展培养大 4、革命思想 批人才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
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80年代) 【背景、代表、内容、特点、性质、评价】 1.背景:经济、政治、思想。 2.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冯桂芬、王韬、郑观应、马建中 (1)学习科技; (2)“商战”; (3)君主立宪。
3.特点:(1)属于资产阶级思想主张。
(2)停留于思想,缺乏实践。
4.性质:
资产阶级性质。
5、洋务派和顽固派的主要分歧( A、要不要反对外来侵略 B、要不要维护清朝统治 C、要不要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D、要不要镇压太平天国革命
6、兴办洋务运动的目的是( ) A、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B、走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C、建立君主立宪的国家 D、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西学东渐》教学案最全版

《西学东渐》教学案最全版《西学东渐》教学案学习目标: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基本概念:◆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文化,诸如科技、法政、宗教、伦理、乃至文学艺术,我国统称为“西学”。
◆“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
指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
通常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
宏观把握: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西学在华传播经历四个阶段:一、从妄自尊大到“师长说”--鸦片战争时期从闭关到“开眼看世界”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运动时期学习西方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维新时期引进进化论四、天赋人权民主共和--辛亥革命时期政治学基础知识梳理:一、开眼看世界1.开眼看世界的背景: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一段分析其背景。
(1)鸦片战争前,清朝长期实行闭关政策,并且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对世界大势一无所知;(2)鸦片战争前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日益加剧;(3)中国与西方世界的联系扩大,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思想逐渐传入中国;(“西学东渐”)(4)为了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2.开眼看世界的倡导者――林则徐、魏源阅读课本第二段大字部分和第三段大字部分分析两人的主要活动。
林则徐的主要活动◆设立译书馆,搜集、翻译西方国家的书报◆他主持编译和审订了《四洲志》。
◆摘译了《各国律例》。
◆在鸦片战争中,他设法购买英制船炮,并加以仿制。
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
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3、阅读课本第一目最后一段。
想一想,魏源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对西学东渐起到了什么作用?3.对新思想的评价(特点、影响)1)鸦片战争前,清朝长期实行闭关政策,并且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对世界大势一无所知;(2)鸦片战争前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日益加剧;(3)中国与西方世界的联系扩大,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思想逐渐传入中国;(“西学东渐”)(4)为了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学技术。
【公开课教案】必修三:第20课 西学东渐

第20课西学东渐一、课程标准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开眼看世界的背景,林则徐、魏源的主要活动;体用之争的特点,早期维新思想的形成;维新思潮产生的背景,维新派与顽固派论战的时代主题及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作用。
2.过程与方法结合文中所给的史料,培养学生从历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的能力。
根据史料分析西学东渐对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及其社会变革所产生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通过了解西学东渐的过程,认识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近代化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从而理解维新思潮对中国政体变化在思想文化方面所起的启蒙和指导作用,并对维新思潮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由此感受民族精神的觉醒对一个国家发展的推动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思想的变化历程难点:坚持中体西用的原因和西学东渐的思想阻力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图片)这些千姿百态的的西方文化从技术到生活、从饮食到文化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也很容易接受西方事物,但我们习以为常的这一切,在中国近代社会去受到了重重阻碍,也就是说西方事物的传入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什么?(鸦片战争)中国从鸦片战争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史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屈辱史、抗争史,同时也是东西方文化碰撞过程中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史,救国救民的探索史,人们每前进一步,都会经历新旧文化的激烈交锋。
那今天开始我们就学习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看一看先进知识分子是如何逐渐踏上蜕变与新生的近代思想文化历程。
首先我们来学习第20课,西学东渐。
先记一下课标。
(幻灯片显示)板书:第20课西学东渐大家思考一下“西学东渐”是什么意思?生:师:西学,泛指当时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思想;东渐,意为向东方逐渐传入、渗透。
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
第20~22课近代前期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29页PPT

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个人和团体一切自由和权利。
民生主义:旧三民主义只提出平均地权的主张;新 三民主义增加了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改善工农生活 等内容。
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
新三民主义是制定三大政策的理论依据 三大政策成为新三民主义的核心和重要政
策原则
六.资产阶级激进派——新文化运动的 代表人物
1.新文化运动发生的时代背景 经济阶级基础: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资产
背景
内容
意义
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半个世纪以来的救国 救民道路的探索均告失 败;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 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 量壮大;
1905年资产阶级政党 同盟会成立。
反对民族压 迫,反对满洲贵 族的对中国的专 制统治。
推翻君主专 制政体,建立国 民政府,国民一 律平等。
平均地权。
集中代表 资产阶级政治 经济利益,反 映中国人民要 求民主权利和 发展经济的共 同愿望,推动 资产阶级民主 革命的发展; 指导《中华民 国临时约法》 的制定。
压迫,中国境内各民 的思想理论体系;
族一律平等。
体现鲜明的反帝、
反封建的革命性;
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 体现中共民主革
和封建军阀之个人及 命纲领;
团体,均得享有一切 成为国共两党和
自由及权利。
各革命阶级的统
一战线的政治基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础。
实行“耕者பைடு நூலகம்其
田” ,改善工农生
活状况。
新旧三民主义之比较:
1.产生背景: 洋务运动的弊端暴露;民族资本产生;西
学进一步传播。 2.思想主张:
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商战; 政治上: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 文化上:兴办新学,学习西学。 3.分析早期维新派和洋务派分道扬镳的原因。
西学东渐教案

西学东渐教案第21课西学东渐【课程标准】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一、西学东渐概念理解:西学东渐是指西方文化,诸如科技、法政、宗教、伦理、乃至文学艺术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
西学东渐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①鸦片战争之前的明末清初,耶稣会传教士的到来②鸦片战争期间——五四运动前后【问题探究1】明末清初一大批西方传教士到达中国,翻译介绍西方文化。
对比西学东渐的两个时期,其中最大的不同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为便于传教,主动向中国输入西方文化,内容主要以宗教为主;鸦片战争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积极主动学习西方文化,随着时代发展,内容则涉及科技、政治、宗教、文学等各个方面。
原因:近代中国随着西方侵略加剧,既为西学传入提供了可能,同时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重,先进知识分子为挽救民族危机,使学习西方成为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
【教法设计】学案呈现西学东渐的内涵和阶段,教师可设计探究问题,或在教学课件中呈现,学生自主探究完成,明确近代以来西学东渐的主要特点和目的。
教学中教师设计问题后,切勿越俎代庖,应当由学生自主探究完成,教师加以总结。
【教师承转】近代以来,西学的传入经历了四个历史时期,两次鸦片战争时期、洋务运动时期、维新变法时期、五四运动时期。
在向西方学习的阶级主体上经历了地主阶级抵抗派、地主阶级洋务派、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维新派等几个派别。
【设计意图】明确近代以来西学东渐的主要历程,明确本课的主要范围。
二、地主阶级抵抗派:(一)基础知识部分:1、背景:(1)必要性: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临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
(2)可能性:①中国与西方的联系日益扩大;②传统的经世致用思想为向西方学习思想的萌发奠定了思想基础;(3)目的:为了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挽救民族的危亡。
2、代表人物及其主张、活动【教法设计】基础知识部分以学案形式呈现,学生根据学案内容记忆落实,本部分内容没有难点,学生基本可以自主完成,在记忆完成之后,教师可重点点出以下内容:、一是向西方学习的目的:为了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挽救民族的危亡。
第21课_西学东渐1[1]
![第21课_西学东渐1[1]](https://img.taocdn.com/s3/m/0c8d774c69eae009581bec88.png)
第三阶段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 新派主张开民权、兴议院、实行维新变法和君主立宪, 将西学传播推进到制度的层面,形成了一次影响深远 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 道路;以孙中山为代表资产阶级革命派以三民主义和 新三民主义为指导,主张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资产 阶级共和国,开展国民革命运动。成为近代中国人民 进李大钊为代表主张“提倡民 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 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将西学传播推进到精 神的层面,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是一场 伟大的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为马克 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概述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 的思想历程
第一阶段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主张“师夷长技 以制夷”著书立说,介绍西方的地理、法律等知识主 要停留在技术层面的学习。但开了中国近代由爱国而 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 第二阶段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为代表, 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中体西用”大规模的运 用和采纳西学,将西学的传播推进到物质的层面为西 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西学东渐——近代前期思想解放历程 》教学设计

《西学东渐——近代前期思想解放历程》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课是中国近代史专题复习“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的第一课内容,前面近代中国政治和经济史的复习为本课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知识铺垫。
在掌握并理解本课的基础上才能对下阶段“新文化运动”中“思想文化层面”的思想解放运动有更好的把握。
因此,木课起到一种承上启下的引领作用,有助于人们了解转型期中国文明的初步走向,在中国思想史模块中占有相对重要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高三学生对于西学东渐的相关知识点,熟悉度是比较高的,我校学生整体历史基础知识比较扎实,这是学生学习本课的优势。
学生对于西学东渐有感性的认识,但是对西学向中国传播为什么如此艰难,则是缺乏深层次的理性认识。
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过渡期,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也有一定的理性分析能力。
三.教学设计思路课程标准对这节课的要求是: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我认为这节课一方面要关注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历史过程,另一方面要关注这个历史过程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但是要使一节课活起来,还必须有血肉和脉络,还必须赋予课堂灵魂,人就是课堂的灵魂。
由此出发本课的脉络由三个篇章构成:即,蒙昧篇,开眼看世界一一雾里看花,花意浓;渐醒篇,中体西用一一移花接木,花自残;觉醒篇,维新思潮一一昙花一现, 花留香。
四.教学目标:核心索养目标1、唯物史观能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等唯物史观的原理,所有学生能够知道西学东渐中中国各个阶级、阶层的核心主张和实践。
2、时空观念将西学东渐置于特定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分析西方学术思想传入中国的进步意义及影响,获取对历史事件的准确理解。
3、史料实证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法,多数学生能够通过分析史料,提高分析史料的能力。
4、历史解释通过学习多数学生能够正确看待中国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历程的艰难性、复杂性。
近代中国历史上出现的西学东渐的过程

52、近代中国历史上出现的“西学东渐”的过程近代现代的思想解放过程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也是西方进步思想与中国国情结合的过程,呈现渐进的阶段性规律:近代西方的学习经历了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
先是地主阶级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由林则徐、魏源的新思想到洋务运动,这是中国人民学习西方的第一步,但由于固守封建制度而失败;新兴资产阶级,由技术的学习上升到学习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将向西方学习推上一个新的台阶,但由于缺乏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精神而陷于困顿;五四运动使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为传播,中国人由向西方学习走资本主义道路质变到向俄国学习走社会主义道路,找到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最终在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领导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完成社会主义革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在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的军事、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侵略逐渐加深,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先进人士围绕着向西方学习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形成一次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和运动,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近代史上的每次重大的政治运动都以思想的解放为先导。
改革开放以来的思想解放就带来了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
近现代中国思想解放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1)从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
这一时期主要是以地主阶级改革派、洋务派为代表,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主张“师夷长技”,学习西方仅停留在“器物”的层面上。
(2)从戊戌变法至五四运动前夕。
这一时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不同派别先后登上政治舞台,他们以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为指导思想,主张效仿西方变革中国传统的政治体制,继而推及到思想文化的深层。
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传播和新文化运动兴起。
用资本主义制度改造中国社会,形成了中国近代三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专题复习《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教学设计 杨

专题复习《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教学设计班级:上海金苹果学校高三历史班执教:上海市育民中学杨霞蓉时间:2012年3月15日一、教学主旨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鸦片战争后的西学东渐揭开了新的一幕。
在西方殖民侵略,近代工业文明冲击这一大背景下的近代西学东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高三第二轮复习重在梳理历史知识,构建结构体系,生成新的思考问题。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近代西学东渐的背景、主要内容、时代特征及历史影响。
过程与方法:教师提供导学提纲,学生掌握梳理知识,构建结构体系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有识之士寻找救国之路的坚韧与艰辛。
懂得文化交流的本质应该是追求真善美。
三、学习内容和学情分析从文化交流的角度看中国近代史,可以感受到一股“西学东渐”的历史潮流。
《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这一专题将近代列强侵华,中国近代抗争探索,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等内容涵盖包容,可见,这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
但是由于时间跨度较大,内容头绪较多,对学生的学习形成一定的困难。
金苹果学校高三历史班学生为美术生,由于现实的原因,精力有限,基础薄弱。
因此,本节课的定位侧重于对基础知识的回顾和整理,然后引导学生进行一些初步的思考讨论。
四、教学要点重点:整理知识,构建结构。
难点:近代西学东渐的历史特征及影响。
五、教学过程六、导学提纲:(一)概念解释(二)知识结构西方殖民同时将近代文明移植到中国近代西学东渐时代背景:中国学习西方思潮演进:实践探索:(三)历史特征(四)历史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课近代中国人的西学历程(一)教案
-------合阳县路井中学李积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林则徐被称为“开演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思想;早期维新思想和90年代维新思想;
理解: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
“情境—体验-探究-感悟”教学模式。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主体组织课堂教学,教师创设具体的情景,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逐步探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敢于面对现实,冲破樊篱、放眼全球探索救国之路的爱国精神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重点和难点
重点:“师夷”与“制夷”的关系;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
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难点: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
★教学过程
导课:19世纪中叶,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清王朝,在鸦片战争中一败涂地,颜面尽失,不得不向蛮夷之邦——英夷,屈辱求和。
这场战争给古老的中国带来巨大的冲击,那就是: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在严峻的现实面前,率先惊醒,开始摆脱与西方隔绝的状态,逐渐走上了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投影)
第14课近代中国人的西学历程(一)(板书、投影)请同学们先认真咀嚼本课的学习目标(投影)
近代以来,伴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这样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
下面我们给大家二分钟时间请大家结合导学案和教材标题迅速浏览教材,看看从鸦片战争到19世纪末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方学习经历了哪几大步?
一、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板书、投影)
在这一部分我们主要给大家介绍两个人物------林则徐、魏源
1、林则徐——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投影)
谈到林则徐我们同学心目中的林则徐是怎样一个人?请同学回答。
那么能不能因为他曾经是禁烟的民族英雄、鸦片战争的抵抗派就说他是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那么什么才是开眼看世界呢?
(1)明确开眼看世界的含义
(2)将林则徐称作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的依据
2、魏源——《海国图志》的作者(投影)
(1)《海国图志》,编写的基础-----《四洲志》(投影)
(2)内容:(投影)
①系统介绍了西方历史和地理知识。
②赞扬美国的总统选举制度,称瑞士的民主共和制为“西土之桃花源”;
③核心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a内涵:悉夷、师夷、制夷三位一体;
b实质:面对侵略挑战的一种积极回应;
c作用:揭开了学习西方的序幕,竖起了一面崭新的爱国主义旗帜
(3)地位:(投影)
①这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翔实的专著。
②这促使人们开阔了眼界,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了解世界,对近代维新变法思想有一定的影响。
此后,介绍世界知识的书籍也接连出版。
※局限性:局限于著书立说,尚未付诸实践;停留在军事技术层面上,未涉及到变革封建制度。
过渡:真正发展并实践这一思想的是在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发动的洋务运动。
二、走出国门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运动:(板书、投影)
※这个问题我们必修二详细讲过,这儿我不多说,我请一个同学上黑板来给我把这个问题的知识框架勾勒出来
1、背景:
2、代表人物:
3、口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
4、内容
5、结果与评价:
※在这里我强调一个问题,那就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肯定封建制度,以中国的纲常伦理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采用西方资本主义的近代科技,仿效西方国家的具体措施,通过洋务运动来挽救清王朝。
实质是在不动摇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巩固清王朝统治的目的。
)
※合作探究:有人说“洋务派是林则徐、魏源的继承者”。
这种意见是否有道理?(投影)
有:他们都是地主阶级;
都主张学习西方;
根本目的都是要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洋务派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对“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
无:①洋务派“师夷”目的侧重于对内镇压农民起义;而林则徐、魏源侧重于对外抵御列强侵略;
②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等实践活动;林则徐、魏源实践较少
过渡:洋务运动没有将中国引上富强的道路,那这是否意味着洋务运动学西方技术错了?早在洋务运动实施过程中,一批积极参与洋务或与洋务有密切联系的有识之士已经觉察到洋务运动有不少弊病,认识到如果向西方学习仅仅局限于“器物层次”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涉及到经济、文化思想和政治制度领域。
这就为维新变法思想作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
三、仿洋改制看世界-----维新变法思想:(板书、投影)
1、产生(投影)
①时间
②代表人物
③基本主张
④局限性
2、发展------19世纪90年代初的维新思想:(投影)
1)、背景:政治上:民族危机加深,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高潮;
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思想上:早期维新思想奠定基础;
阶级上:资产阶级的壮大
2、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
(1)康有为:
①活动:在广州办万木草堂,宣传维新思想;
②著作:撰写《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③特点:借用经学的外衣和孔子的亡灵,否定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传播西学,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必
要性,为变法寻找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
④作用:他的思想被称为是“思想界之一大飓风”、“火山大喷火”。
(2)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3)严复:——启蒙思想第一人。
指出封建君主皆为“大盗窃国”,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
※合作探究康有为为何要跪着造反?(把西方政治思想与中国儒家思想结合起来?)(投影)
(1)借孔子的名义减轻变法的阻力;
(2)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3)民族资产阶级自身也没有脱离封建思想的束缚。
3、实践------1898戊戌变法(投影)
4、作用-----启蒙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这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投影)
★课堂小结:(投影)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
同学们,我们学习和了解历史,就是要寻找历史上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我们在历史中沉思,我们在历史中预知未来,我们更应当在历史的沉思中警醒、奋起。
最后让我们齐声朗读国学大师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来共勉,并结束本课。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
★课后作业:有人说“洋务派是林则徐、魏源的继承者”。
这种意见是否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