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今中国孝道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当今中国孝道文化

摘要:“百善孝为先”。孝,是一切人伦道德的根本,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当今社会上孝道淡化令人心忧,长此以往,必然会给社会的安定与繁荣造成影响,并阻碍社会的发展。因此,重新解读与定义“孝道”,在社会中普及教育、重新树立“百行孝为本”的思想观念,才能促进中国家庭的和睦性、社会的秩序性、民族的聚合力。

关键词:孝道孝道淡化孝道教育

孙中山先生曾这样说:”谈到中国固有的道德,中国人至今不能忘记的首先是’忠孝’ ,讲到’孝’字,我们中国尤为特长,尤其比各国进步得多。”孝道是中国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孝文化传统也是我国人伦道德的基石,在当代开放开化、文化交融特别是西风东渐的时候,重新温习孝道的精神,尤其是对青少年,是有着教化和引导意义的。

孝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中国,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华夏先民就已经有了“孝”的观念。而关于敬老、养老的专门史料记载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

一、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孝道文化

在西周王朝,统治者主张敬天、孝祖、敬德、保民,重视尊老敬贤的教化。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要恪守君臣、父子、长幼之道:在家孝顺父母,至亲至爱;在社会上尊老敬老,选贤举能;在国家则忠于君王,报效朝廷。周代的学校还把“国老”、“庶老”们安排在官学养老,让他们兼任学校的老师,传播知识,推广教化,可见当时不但注意到了养老,而且已注意到了发挥老年人的智力资源。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在尊老敬老方面,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伦理道德观念和基本的规范。《论语》、《孝经》等书记载了孔子在这方面的大量言论。孔子在《孝经》中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诗经》中则有“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的咏叹。以致中国人之重孝道,几乎成了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最大特点。孝作为华夏民族传统的道德观念,经孔孟儒学的发挥,以及历代帝王的提倡,已是深入民心,难以动摇。

自秦代后,官修正史上都立有《孝义传》,就是表彰孝子,让他们青史留名。汉王朝时提倡“以孝治天下”,选拔官员也把“孝”作为一个基本标准。唐朝时,参加医学、算学、律学考试的人不用读五经,但《论语》、《孝经》却不能不读,;唐玄宗曾亲自为《孝经》作注,《孝经》也是唯一一部由皇帝注释的儒家经典。到了清代的康熙、乾隆等也极力提倡孝道,他们经常举行“千叟宴”,颁诏“旌表

百岁”,昭示其尊老敬贤的教化。同时,我国历代的法令都有规定,将“不孝”定为十恶大罪之一,不肯抚养甚至辱骂殴打父母者,都要被官府严厉处治,甚至处以绞刑和腰斩。

在我国的古代社会,孝道已然作为一个社会问题,纳入了社会道规范和法律规范的范畴,做到了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并发展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价值观。

二、孝道文化面临时代挑战

21世纪的今天,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物质更为充裕的社会,但不仅生态环境恶化,而且社会人际之间、家庭之间的关系也开始萌发出了一系列危机因素,原有的孝文化结构体系和社会秩序被打破,孝道观念被边缘化了。当虚荣、投机、自私,缺少同情心,迷恋个人享受等腐蚀孩子的心灵时,一些子女嫌贫爱富,看不起生养自己的父母:不关心家人的疾苦,愿意傍大款,只想个人的金钱享受;更有一些孩子稍遇挫折,便会采取极端行为,如以伤害、自杀、杀人等方式报复和发泄不满,因畏惧歧视而杀害多名同学的“马加爵”事件,为千千万万的学校教师和家长们敲响了警钟。一个学习生命科学的人,竟然为泄私愤而剥夺他人生命。社会上还有一些子女不但不能孝敬父母,而且还出现了啃老族、虐老族、弃老族等社会现象,甚至有的父母为子女犯罪付出沉重的代价。

中国青年报曾就《“辛酸父亲”的信》展开讨论,父亲说:“儿子考上大学,长大了有文化了,却没有了爱心。一年给父母写了三封信,加起来比一份电报长不了多少,主题只是一个:要钱。母亲下岗,父亲收入微薄,儿子却偷改学费、收费通知,目的是多要点钱……”。我们现在回归传统价值重构就有很重要的意义,近些年,中国孝道文化又一次被民间广泛的推崇。从“给妈妈洗脚”的公益广告,到“常回家看看”的歌曲流行,中国人重新把孝道浓墨重彩的勾勒。传统的文化礼教与现代的新思想新理念的结合重塑了一种健康而有底蕴的价值观。对于新时代的青少年而言,我们需要做到的就是以下几点:

三、青少年应如何传承孝道文化

1、敬亲老人

中国孝道的精髓在于提倡对父母首先要“敬”和“爱”,没有敬和爱,就谈不上孝。传统文化中关于孝的含义,其核心内容应该是“敬”。儿女对于父母,不能仅仅只有“孝行”,更重要的是要有“孝心”。孝不能仅仅满足于供养父母,更主要的是要在内心里敬爱父母。真正的孝顺,是要有物质上的供养,生活上的照顾,情感上的慰藉。既要使父母在物质上有保障,更要让父母在精神上能享受到天伦之乐。现今的通信非常发达,我们要经常打电话和父母联系,让亲情在彼此的牵挂中越来越浓厚,尤其在节日、生日、生病等重要的时刻更需要联系,虽然那只是很短暂的相互问候,可是在这恰到好处的问候却能将其意义升华。

2、常回家看看

现在许多人没有尊老敬老的“习惯”,是因为他们有冠冕堂皇的理由:我忙,忙事业,忙家庭,哪有时间孝敬老人?我如果不努力忙,就会落伍!如果落伍,我怎么孝敬老人?可当你忙出个名堂的时候,自认为有钱孝敬老人、有时间陪伴老人时,老人多半已经不在。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时,后悔已经来不及了。生活中,不管是富有的父母,还是贫困的父母,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儿女能够经常守在身边,因为人到老年都难免寂寞和孤单,尤其是当他们身体不适的时候,思念儿女的心情就更加强烈,如果再逢年过节的,更是有说不尽的忧伤。

3、“常回家干干”

对于父母,一些子女也常回家看看,但是仅仅是看看,眼里没有活,表面上是孝敬父母,实质上也可能给父母添麻烦。其实,父母更喜欢孩子们“常回家干干”,俗话说:年龄不饶人。人到老年,血气渐衰,体力下降,身体难免出点毛病。如果再过度劳累,轻则腰酸腿痛,重则引发种种疾病。做晚辈的应该尽到自己为人子女的孝道与责任,多帮助老人做一些家务,给老人“减减负”。动手洗衣服、做饭和搞卫生等,还可以经常给父母按摩全身,一边按摩,一边拉家常,只要形成了“回家勤动手”的看望父母习惯,那么就是最实用的孝敬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