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CV与肝癌发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CV与肝癌发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摘要:丙型肝炎是一种感染率较高,危害性较大的疾病。随着分子生物学与流行病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丙型肝炎与肝细胞肝癌存在密切相关性。对丙型肝炎病毒与肝癌发病关系的研究进度作一综述。

关键词:HCV;肝癌;研究进展

全球丙型肝炎的感染率为3%,估计约有1.7亿人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apatitis C virus,HCV)。在我国一般人群抗HCV阳性率为3.2%,丙型肝炎患者约4000万,即每30个人中就有一名丙肝患者。随着分子生物学与流行病学的发展,国内外研究已证实丙型肝炎是肝细胞肝癌(Hapatitis C carcinoma,HCC)的重要病因。

1 HCV的结构和分型

HCV病毒体呈球形,直径小于80mm,是一线状单股正链RNA病毒,全长约9600个氨基酸,顺次由5’-非编码区(5’-noncoding region,NCR)、长开放读码框架(open reading frame,ORF)和3’-非编码区(3’-noncoding region,NCR)组成。ORF基因组排列顺序为5’-C-E1-E2/NS1-NS2-NS3-NS4-NS5-3’,其中C区(核心区)和E区(包膜区)为结构区基因,NS2、NS3、NS4、NS5则为非结构区基因。ORF能编码一长约3014个氨基酸的多聚蛋白前体,可经宿主细胞或病毒自身蛋白酶作用后,裂解成3种各自独立的病毒结构蛋白:分别为:①C区对应的核心蛋白(19kD);②E1和E2区对应的包膜糖蛋白(E1:33kD 和E2:72kD);③NS2、NS3、NS4、NS5对应的4种非结构蛋白(分子量分别为23kD、52kD、60kD、116kD)[1]。

广泛接受的分型是Simmoonds分型法。迄今为止,已发现HCV的主要基因型有11个,亚型有70余个。该系统根据核苷酸同型程度,将HCV分为6个主要基因型即1~6型,各型又由若干亚型即a~c组成。HCV基因型1、2、3为世界范围分布,但各型的分布存在明显地理差异。这一分布并不是不变的,随着感染率的增加,移民、传播方式的改变(从输血传播转变为静脉药瘾者感染),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病毒的基因型和亚型的分布会有相应的改变[2]。

在中国大陆以1b和2a两型占优势,大陆南方城市1b型占90%以上,北方城市2a型占46%~70%。一些调查显示基因型lb与严重肝病及HCC相关,意大利Sondrio医院的Roffi等进行了“评估HCV的基因型对肝病临床转归的影响”的研究。该项研究虽未证实1b基因型是肝细胞癌的独立危险因素。但研究者的结论是,基因型1b与不良预后相关,这很可能是因为该基因型导致肝硬化,其结果导致HCC的发生[3]。

2 HCV与肝癌病因关系的流行学证据

丙型肝炎病毒是造成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的重要原因之一[4]。据流行病学文献报道,慢性丙肝20年内发生肝硬化的危险率达10%,30年内达20%。美国疾病控制中心调查显示,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每年肝癌发生率达1%~4%。凡丙型肝炎反复活动,血清转氨酶水平经常或持续不正常,病毒多次变异的患者则容易促进肝硬变的发生。根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的资料,全球因感染病毒患上乙型和丙型肝炎的患者中3%到5%的人有可能在若干年后患肝癌。国外报道,美国及西欧的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患者中45%~69%与丙肝病毒感染有关。当然也有不同的观点,高纪东等人的对照实验提示HCV感染为HCC 发生的危险因素。但其实验中的14例anti-HCV阳性病人无一例外均伴乙型肝炎感染标志,推测HCV感染本身可能不足以引起肝细胞癌变,但可与HBV感染产生协同致癌作用。因此,他们认为在中国北方地区,HCV感染是HCC发生的一个重要的辅助因素[5]。战淑慧等的研究同样显示虽然乙肝病毒(Hapatitis B virus,HBV)感染仍是HCC发病的主要因素,但肝癌患者中HCV的感染率也较高,提示HCV感染可能也是肝细胞癌发生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因素[6]。在我国约1/12缺乏乙肝病毒免疫标志的肝癌发生,可能与丙肝病毒感染有关。

3 HCV的致瘤机制

有学者对我国河北某县成年人经输血途径HCV感染者的远期追踪调查结果表明,丙肝病毒感染后的慢性化率达90%以上,较乙型肝炎病毒的慢性率更高,肝硬化更快[7],又由于HCV感染后多数无明显症状,不易早期诊断和治疗,致使患者在亚临床状态下病情缓慢加重,至出现临床症状时常已有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目前研究HCV感染后,首先造成肝细胞损伤,引起病程慢性化,超过50%的HCV感染者为慢性,最后导致肝组织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

3.1 肝细胞损伤

包括:①HCV直接杀伤作用:HCV在肝细胞内复制,干扰细胞内大分子的合成,增加溶酶体膜的通透性而引起细胞病变;另外,HCV表达产物(蛋白)对肝细胞有毒性作用,在体外表达HCV某些蛋白(如包膜蛋白)时,发现它们对宿主菌或细胞有毒性作用;②宿主免疫因素:已证实肝组织内存在HCV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可攻击HCV感染的肝细胞。另外,CD4+Th细胞被致敏后分泌的细胞因子,在协助清除的同时,也导致了免疫损伤;③自身免疫:HCV感染者常伴有自身免疫改变;④细胞调亡:HCV感染肝细胞内有较大量Fas表达,同时,HCV激活CTL表达FasL,Fas和FasL是一对诱导细胞调亡的膜蛋白分子,二者结合导致细胞调亡[8]。有研究显示,HCV感染后的肝损伤并非HCV在肝细胞内直接繁殖作用的结果而可能由免疫损伤所致,且HCV 感染者体内存在多种自身抗体,HCV感染可诱导自身免疫反应,而这种免疫反应与疾病的严重程度,病程长短有关[9]。另外,HCV感染后由机体产生针对HCV抗原的特异性CTL免疫应答,其质量和数量在清除病毒感染和阻止感染慢性化中起关键作用。研究发现,慢性丙型肝炎患者HCV-CTL活性值明显低于常人。CTL的免疫功能低下导致病毒持续感染,最终发生肝癌[10]。

3.2 其它致瘤机制

最近有研究发现HCV NS3蛋白与肝癌的发生密切相关,HCV NS3蛋白抑制活性caspase3的表达从而抑制细胞调亡,提示HCV NS3可能通过抑制细胞调亡促使肿瘤形成[11]。又有研究提示NS4B对肝细胞有增殖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促进细胞周期G1/S期鉴定控点的重要的正向调控因子(cyclinD1)的表达,促进DNA合成增加相关,而NS4B促进肝细胞增殖,干扰正常细胞周期,可能在丙型肝炎致癌机制中起一定作用[12]。任勇亚在研究HCV核心蛋白激活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表达,造成DNA的损伤作用的研究实验中,阐明了HCV 感染的转基因小鼠肝细胞中iNOS的表达,导致NO的过量生成,进而引发DNA 双链断裂现象,造成对基因组DNA的损伤,由此证明HCV可能在肝癌的发生和进展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