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CV与肝癌发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原发性肝癌治疗现状和进展

原发性肝癌治疗现状和进展
教授意见) The mean survival of symptomatic patients with ular
carcinoma is approximately 2–3 months(大约 病程) The doubling time of the tumor size is 2–3 months. Optimal
6/40
肝癌治疗历史回顾
50年代肝癌临床进展(大肝癌切除) 主要是建立在解剖和生化进步基础上;
60-70年代肝癌临床进展(肝移植和小肝癌) 主要建立在免疫学进步基础上;
80年代肝癌临床进展(二期切除、局部治疗等) 则以电脑、新技术为主要研究背景;
90年代生物学治疗进步和推进。
原发性肝癌治疗现状和进展
以对肝癌有亲和力抗体或非抗体作为载体,与放射性核素组成交联物进行内 放射治疗,特异导向肿瘤,可较多杀伤肿瘤而较少损害正常组织。
原发性肝癌治疗现状和进展
20/40
射频消融治疗肝脏肿瘤现实状况
肝肿瘤射频消融总成功率各不相同。成功率之间差异无疑受各种原因 影响,包含患者选择、操作者经验及所使用设备。
优点创伤小、病人恢复快; 缺点有治疗范围不足隐患、易复发、预后差
原发性肝癌治疗现状和进展
16/40
原发性肝癌放射学治疗进展
近年来伴随放射物理学和放射生理学研究进展,进展了放疗设备, 采取钴60γ射线或电子直线加速器X射线、高能射线等,对肝癌照射
方法和范围也有了改进,由原来全肝照射-局部照射-全肝移动放照 射-手术定位局部照射和超分割照射等,使肝癌放疗效果有显著提升, 副作用则降低到最低水平。 主要包含体外放射治疗和体内放射治疗。
原发性肝癌治疗现状和进展
22/40
(3)寻找新肝癌相关基因,以期提升在肝癌组织中表示阳性率。 (4)多基因联合治疗。如用腺病毒介导p53,B 7-1,GM-CSF和IL-2等4种目标基

亚洲肝癌病例与西方国家的对比研究

亚洲肝癌病例与西方国家的对比研究

亚洲肝癌病例与西方国家的对比研究肝癌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亚洲地区的肝癌发病率明显高于西方国家。

这一差异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并促使了对亚洲肝癌病例与西方国家的对比研究。

本文将探讨亚洲肝癌病例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差异,并探讨可能的原因。

一、发病率差异亚洲地区的肝癌发病率普遍较高,而西方国家的肝癌发病率相对较低。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亚洲地区的肝癌发病率约占全球的75%,而北美和欧洲地区的肝癌发病率仅占全球的10%。

二、病因差异1.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是亚洲地区肝癌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亚洲地区乙肝病毒感染率较高,尤其是中国、东南亚地区。

乙肝病毒感染长期存在,会导致肝细胞的炎症和损伤,最终可能演变为肝癌。

2. 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丙肝病毒感染也是亚洲地区肝癌的重要原因之一。

亚洲地区的丙肝感染率相对较高,尤其是日本。

丙肝病毒感染也会导致肝细胞的慢性炎症和损伤,增加患肝癌的风险。

3. 饮食习惯:亚洲地区的饮食习惯与西方国家存在差异,这也可能是导致肝癌发病率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亚洲地区的饮食多以高盐、高脂肪、低蔬菜水果为主,这种饮食模式与肝癌的发生有一定的关联。

三、诊断和治疗差异亚洲地区与西方国家在肝癌的诊断和治疗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1. 早期诊断:亚洲地区普遍缺乏早期肝癌的筛查和检测手段,导致大部分患者在肝癌晚期才被确诊。

相比之下,西方国家在早期肝癌的筛查和检测方面更加重视,可以提高早期诊断率,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2. 治疗手段:亚洲地区的肝癌治疗主要依赖于手术切除、肝移植和放疗等传统治疗手段。

相比之下,西方国家在肝癌治疗方面更加注重综合治疗,包括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新兴疗法。

四、预防与控制策略针对亚洲地区肝癌高发的现状,预防与控制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1. 疫苗接种:乙肝疫苗的普及和推广对于亚洲地区肝癌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加强乙肝疫苗的接种,可以有效降低乙肝感染率,从而减少肝癌的发生。

无症状HCV感染者的肝癌风险因素

无症状HCV感染者的肝癌风险因素

无症状HCV感染者的肝癌风险因素
佚名
【期刊名称】《传染病网络动态》
【年(卷),期】2005(000)002
【摘要】据医学空间网1月12日报道,对无症状的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病人,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高、男性、年龄大和血清胆固醇水平低都增加了进展为肝
细胞癌(HCC)的风险。

【总页数】1页(P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5.7
【相关文献】
1.HBV、HCV无症状感染者的CG含量 [J], 薛一峰;宫玲玲;张晓峰
2.HCV无症状感染者外周血中病毒载量的检测分析 [J], 黄呈辉;欧阳玲;黄建国;黎
淦平
3.HIV/HCV混合感染者与HCV感染者感染HCV基因型分析 [J], 邓浩辉; 李晓强; 高洪波; 陈伟烈
4.与单纯HCV感染者相比,HIV/HCV感染的肝硬化患者不再具有更高的肝癌或晚
期肝病风险 [J], 李娜;胡玉琳
5.HCV感染者和HCV/HIV合并感染者免疫调节 [J], 康辉;尚红;刁莹莹;范霞;代娣;姜桐军;耿文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肝细胞性肝癌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肝细胞性肝癌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肝细胞性肝癌的研究现状及进展一肝细胞性肝癌简介肝细胞性肝癌的发病率虽然较低,但占所有肿瘤疾病的5%,全世界每年约有500,000人死于肝癌(Bosch 1999)。

肝细胞性肝癌的发病原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有较多因素参与其中,从流行病学调查看,肝癌常发生在患有疾病的肝脏,且存在明显的地理差异。

在非洲和南亚,患者常在年轻时就存在黄曲霉素B1和HBV的感染,并进一步发展为肝癌,有时并不一定发生肝硬化。

相反,在日本、埃及和南欧,HCV常是主要的致病因素,且肝癌常在年纪较大时发生,并伴有肝纤维化或肝硬化。

在中欧和北欧,HCV感染和酒精作用是其导致肝硬化的两大主要因素,在最近10年的法国,60%的肝癌患者均存在酒精导致的肝硬化(Chevret 1999)。

肝癌的发病率和临床表现因地理区域不同,致病因素不一而有所差异。

在非洲部分地区和东亚国家肝癌有着最高的发病率,大部分患者因浸润性或团块状肿物而被诊断。

而在西方国家,在肝脏疾病的随诊中,肝癌常早期阶段就被常规超声检查所发现。

在少数HCV感染和酗酒的患者中,肝癌常因肝硬化明显而表现出明显的症状。

另一流行病学的重要方面是在发达国家肝癌发病率正逐年增高,而在数年前,其是导致死亡的次要原因。

在美国,每年有近15,000新发病例(El Serag 1999),在法国,肝癌的发病率显著上升,每年约有4000例(Deuffic 1999)。

发达国家肝癌发病率的增高,一方面是因为诊断技术更加先进同时存在发病率高的地区人群向此移居;另一方面,从流行病学看,HCV的感染和肝硬化病人增多有关。

然而,肝癌发病率的增高可能只与其占HCV感染比例的轻度增高有关。

另外尚有可能存在这样的假说,重度肝硬化病人存活率的提高导致肝癌的发病率有所增加。

如今,肝癌成了肝硬化病人的主要死亡原因,如何预防和治疗肝癌成了目前高度热门的一个话题。

二肝细胞性肝癌的病程在二十年前肝癌的预后非常悲观,当时的报道几乎所有肝癌患者的发病后的存活时间少于1年(Okuda K, 1985)。

肝癌肝脏组织细胞异常增殖导致恶性肿瘤

肝癌肝脏组织细胞异常增殖导致恶性肿瘤

肝癌肝脏组织细胞异常增殖导致恶性肿瘤肝癌是发生在肝脏组织中的一种恶性肿瘤。

它是由肝脏组织中的细胞异常增殖所导致的。

肝癌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一种常见的癌症,它对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本文将探讨肝癌的发病机制以及相关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一、肝癌的发病机制肝癌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与多种因素有关。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肝癌发病机制:1. 病毒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是导致肝癌最常见的病毒。

这些病毒感染肝细胞后,会导致肝细胞的异常增殖,从而形成肝癌。

2. 酒精滥用:长期酗酒会对肝脏产生不可逆转的损害,导致肝细胞异常增殖并最终发展成肝癌。

3. 脂肪肝:脂肪肝是由于肝脏脂肪堆积而引起的一种疾病。

如果不及时治疗,脂肪肝可能演变为肝纤维化、肝硬化和最终的肝癌。

4. 遗传因素:某些遗传变异也会增加患肝癌的风险。

家族中有患肝癌的人,其它成员也有更高的患病风险。

5. 脱氧核酸(DNA)损伤:DNA的损伤会导致细胞的基因组异常,这可能会导致细胞异常增殖并最终形成肝癌。

二、肝癌的预防肝癌的预防是非常重要的,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肝癌预防方法:1. 远离病毒感染: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可以有效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同时要注意避免血液传播的疾病,如避免使用未经消毒的注射器等。

2. 限制酒精摄入:减少酒精的摄入量,或者完全戒酒,可以显著降低患肝癌的风险。

3. 控制体重和饮食:保持健康的体重,避免超重和肥胖,通过均衡饮食摄入各类营养素来保持肝脏的健康。

4.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特别是进行肝脏相关的检查,如肝功能指标、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的检测等,能够尽早发现异常并进行处理。

三、肝癌的治疗肝癌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肝移植、化疗、放疗和靶向治疗等。

1. 手术切除和肝移植:对于早期的肝癌患者,手术切除可以完全去除肿瘤组织。

对于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肝移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2. 化疗和放疗:化疗通过使用抗癌药物来杀灭癌细胞,放疗则利用放射线来杀灭癌细胞。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原发性肝癌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原发性肝癌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原发性肝癌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
潘文胜;田辛;唐时幸
【期刊名称】《中国公共卫生》
【年(卷),期】1995(11)7
【摘要】用频数配比和两个对照组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了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和某些致病因子在肝癌发病中的作用.频数配比的条件为同年龄(±3岁)、同性别、同居住地、病例组的抗-HCV阳性率为15.60%(17/109).两个对照组分别为6.42%(71/109)和1.83%(2/109).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

排除输血混杂因素后,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HCV感染仍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经多因素Logixtic回归分析.HCV感染在病例组和两个对照组间的OR值分别为9.18和42。

18.在肝癌病因中HBV感染的病因分值(0.8166~O.8641)大于HCV感染(0。

0948~0.1394)。

【总页数】4页(P291-294)
【关键词】丙型肝炎病毒;原发性;肝癌;病例对照研究
【作者】潘文胜;田辛;唐时幸
【作者单位】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学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5.702
【相关文献】
1.国内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肝细胞癌关系的19个病例对照研究的Meta… [J], 葛祖恂;黄介飞
2.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肝癌的病例对照研究 [J], 丁保国;樊冬梅;穆丽娜;俞顺章
3.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原发性肝癌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 [J], 张振权;周桂英
4.原发性肝癌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 [J], 乔宗恺;尹厚源;吴富铭;谢铭英;兰亚佳;赵洪文;车锡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肝癌研究进展

肝癌研究进展

肝癌研究进展Introduction肝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虽然在许多发达国家中,肝癌的发病率逐年下降,但仍有许多国家的肝癌患者数量呈上升趋势。

肝癌发病率增加的原因包括病毒感染、酗酒、脂肪肝、以及不良的生活方式等。

肝癌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肝移植、化疗、放疗等。

然而,近年来,肝癌治疗的不断进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肝癌的病因研究进展1. 病毒感染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HBV和HCV)是肝癌最重要的病原体之一。

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与肝癌发生率的直接关系已被证实。

研究人员发现,肝癌发病率最高的地区通常与HBV和HCV感染率最高的地区相吻合。

因此,这些病毒的预防和治疗被认为是肝癌预防和治疗的有效策略。

2. 特定基因突变最近的研究发现在肝癌中有一些特定基因的突变,具体包括:TP53、CTNNB1、AXIN1、ARID1A等。

这些基因的突变可以通过不同的信号通路影响肝癌细胞的生长和代谢,从而促进肝癌的发生和发展。

对于这些基因的突变,研究人员正在探索针对性的治疗策略。

肝癌的诊断和治疗进展1. 诊断肝癌的早期诊断对于肝癌患者的生存率至关重要。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肝造影、血清学指标、肝穿刺活检等。

然而,这些方法有一些不足之处。

如肝造影对于微小肝癌或局部早期转移的发现有限。

近年来,一些新的无创性检查方法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如超声弹性成像、CT和MRI等。

这些方法可以不侵入性地筛查出早期肝癌,同时也减少了患者的不适感。

2. 治疗早期肝癌的治疗的主要方法是手术,包括切除性手术和肝移植。

随着手术技术和麻醉技术的改进,手术的成功率得到了显着提高。

化疗和放疗的作用在肝癌治疗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关注。

化疗可以通过多个信号通路来阻断肝癌的生长和扩散。

放疗通过外源性辐射来杀死肝癌细胞。

新药物的出现也为肝癌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如利妥昔单抗(Lenvatinib)和索拉非尼(Sorafenib)等靶向药物的研究得到了突破性的进展。

肝癌的研究进展

肝癌的研究进展

肝癌的研究进展肝癌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导致人们死亡的首要肿瘤。

近年来,肝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对于肝癌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肝癌的病因、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对肝癌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一、肝癌的病因研究肝癌的病因复杂多样,目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肝炎病毒感染、酒精滥用、非酒精性脂肪肝、遗传基因变异等。

研究发现,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是导致肝癌的主要病原体,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机制已逐渐明确。

此外,长期酒精滥用也是肝癌的一个主要危险因素。

近年来,研究人员还在非酒精性脂肪肝和肝癌之间发现了密切的关联,这为肝癌的早期预防提供了新的思路。

此外,研究人员通过对肝癌家族病例进行基因测序,已鉴定出一些与肝癌发生相关的基因变异。

通过对这些基因的研究,有望为肝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二、肝癌的诊断研究肝癌的早期诊断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和延长患者生存期至关重要。

目前,常用的肝癌诊断手段包括肝功能检测、超声检查、血清学检测、肝脏影像学检查等。

然而,由于肝癌的早期症状不明显,这些常规检查方法在早期诊断方面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存在一定的限制。

因此,研究人员致力于开发新的早期诊断标志物和技术。

例如,研究人员成功筛选出一些血液中的分子标志物,如甲胎蛋白(AFP)、凝血酶原激活肽(PIVKA-II)等,用于肝癌的早期筛查和诊断。

此外,近年来,肝癌影像学检查的技术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如磁共振成像(MRI)和肝动脉造影(DSA)等技术的应用,使肝癌的诊断更加准确可靠。

三、肝癌的治疗研究目前,肝癌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手术切除、肝脏移植、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

然而,肝癌的治疗效果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对于晚期或复发难治的肝癌患者。

因此,提高肝癌的治疗效果成为研究人员关注的重点。

近年来,靶向治疗成为肝癌治疗的热点研究领域。

其中,口服多吉美(Sorafenib)是目前广泛应用于晚期肝癌的靶向药物,可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血管生成。

剖析肝癌的发病原因

剖析肝癌的发病原因

剖析肝癌的发病原因肝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居高不下。

虽然肝癌的发病原因非常复杂,但是通过多年的研究,我们可以对其发病机制有一定的认识。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剖析肝癌的发病原因。

1. 病毒感染:病毒感染是肝癌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是导致肝癌的主要病毒。

这两种病毒可以引起肝细胞的慢性炎症和损伤,长期的炎症反应会导致肝细胞发生异常增生和恶性转化。

2. 酒精滥用:长期大量饮酒是导致肝癌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酒精会直接对肝脏造成损伤,引起肝细胞的炎症和坏死。

此外,酒精还会干扰肝脏的解毒功能,增加致癌物质对肝细胞的损害。

3. 脂肪肝:脂肪肝是肝癌的潜在危险因素之一。

脂肪肝是指肝脏内脂肪的堆积超过正常范围,长期存在脂肪肝会导致肝细胞的炎症和纤维化,最终可能演变为肝癌。

4.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肝癌的发病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一些基因突变和遗传疾病,如Wilson病和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会增加患肝癌的风险。

5. 肝硬化:肝硬化是肝癌的重要诱因之一。

肝硬化是一种肝脏结构和功能的严重损害,长期存在的肝硬化会导致肝细胞的异常增生和癌变。

6. 其他危险因素:除了上述因素外,一些环境和生活习惯也与肝癌的发病相关。

例如,长期接触有害化学物质、饮食不健康、缺乏运动、肥胖和糖尿病等都可能增加患肝癌的风险。

总结起来,肝癌的发病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病毒感染、酒精滥用、脂肪肝、遗传因素、肝硬化以及其他危险因素。

了解这些发病原因对于预防和早期发现肝癌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肝癌相关危险因素的认识,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如接种乙肝疫苗、限制酒精摄入、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等,以降低患肝癌的风险。

肝癌的研究及治疗进展

肝癌的研究及治疗进展

肝癌的研究及治疗进展肝癌的研究与治疗进展肝癌是全球公认的世界性问题,它的高发病率和死亡率是医学界共同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随着人类对肝癌病因和发病机制的逐渐深入了解,越来越多的治疗手段被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在肝癌的研究和治疗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

一、肝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肝癌的病因较为复杂,主要包括慢性肝病、病毒感染、饮食、环境和遗传等多种因素。

其中,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是肝癌的主要高危因素,其发病机制与人体免疫系统、细胞内信号转导、基因表达调节等各方面密切相关。

目前,人们研究肝癌的发病机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1. 肝癌基因突变:肿瘤抑制基因突变是肝癌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美国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UCLA)的研究人员发现,在肝癌细胞中缺失了一个名为SOCS3的基因,该基因主要参与免疫调节和抗病毒感染。

SOCS3基因被认为是肝细胞的保护性基因,如果该基因的表达被抑制,就会增加肝细胞发生癌变的风险。

2. 肝癌病毒感染:病毒感染是导致肝癌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病毒感染对肝细胞具有破坏性影响,导致肝细胞长期受到炎症刺激,最终促进肝细胞的癌变。

目前已知的肝癌相关病毒主要包括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

3. 肝癌干细胞: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肝癌干细胞是导致肝癌转移和治疗失败的根源。

肝癌干细胞具有强大的自我更新和增殖能力,能够在化疗和放疗等治疗中存活下来,造成肝癌复发和进展。

二、肝癌的治疗方法早期的肝癌患者可以通过手术切除、化疗和放疗等方法进行治疗。

然而,在晚期肝癌患者中,上述方法的有效性已经不再明显。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新型治疗手段被引入到临床实践中,如“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基因治疗”等,大大增加了肝癌治疗成功的可能性,极大地促进了肝癌治疗的进步。

1. 靶向治疗:靶向治疗是利用生物技术和药物学技术,对癌细胞具有特异性的作用和杀伤作用。

靶向治疗的使用可根据患者的基因型和癌症抗原的表达情况个体化制定,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肝癌的微生物与肿瘤关系研究

肝癌的微生物与肿瘤关系研究

肝癌的微生物与肿瘤关系研究肝癌作为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多年来,人们对于肝癌的病因和发展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微生物在肝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肝癌的微生物与肿瘤关系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一、肝癌与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关系乙型肝炎病毒是肝癌最主要的病因之一,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肝癌的重要因素之一。

乙肝病毒感染可导致肝细胞发生炎症和坏死,进而引起肝纤维化和肝硬化。

长期的肝炎病毒感染会导致DNA损伤和基因突变,促进肝癌的发展。

此外,乙肝病毒的HBx蛋白在癌细胞的增殖、凋亡和转移等多个方面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进一步促进肝癌的发生和发展。

二、肝癌与丙型肝炎病毒(HCV)的关系丙型肝炎病毒同样是导致肝癌的重要因素之一。

丙肝病毒感染会导致肝细胞发生慢性炎症和纤维化,最终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

大量的研究表明,HCV感染可引起肝细胞内炎性反应、细胞凋亡以及抗病毒应答的改变,进而导致细胞的恶性转化和肝癌的发展。

三、肝癌与微生物组的关系除了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其他微生物组成的群落也与肝癌发展密切相关。

肝组织中的微生物组与肝癌的发展和预后存在关联,通过种群分析和组学研究发现,肝癌患者的肝组织中存在明显的微生物组变化。

具体而言,晚期肝癌患者肝内微生物群落丰富度较低,而肺炎链球菌、肺炎草状链球菌等细菌的相对丰度明显增加。

这些微生物的改变可能与肝癌的恶化和预后不良相关。

四、微生物的干预治疗肝癌的前景针对肝癌微生物组的研究为肝癌的干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通过调节肝组织中的微生物组成和群落结构,可以干预肝癌的发展进程。

目前的研究表明,特定的微生物组可能与肝癌的预后和治疗反应相关,因此可能通过微生物组的干预来改善肝癌的治疗效果。

例如,通过肠道菌群干预,可以调节肝内菌群的结构和功能,从而影响肝癌的发展和治疗效果。

总结:肝癌的微生物与肿瘤关系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从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到肝组织中的微生物群落,都与肝癌的发展和预后密切相关。

肝癌的患病率和发病趋势

肝癌的患病率和发病趋势

肝癌的患病率和发病趋势肝癌是一种恶性肿瘤,它的患病率和发病趋势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全球和中国的角度出发,分析肝癌的患病率和发病趋势,并探讨其相关因素。

一、全球肝癌的患病率和发病趋势肝癌在全球范围内属于高发病率的癌症之一。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有大约80万人被诊断出患有肝癌,其中约有70%的病例发生在亚洲地区。

肝癌的患病率在亚洲国家和非洲地区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其中中国的肝癌患病率更是居高不下。

肝癌的发病趋势在全球范围内也呈现出一定的变化。

根据研究数据显示,近年来肝癌的发病率在一些地区出现了下降趋势,这主要得益于疫苗的推广和普及,例如乙肝疫苗的广泛接种。

然而,在一些地区,特别是亚洲国家,肝癌的发病率依然呈现上升的趋势。

这主要与病毒性肝炎感染(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的高发及饮酒、吸烟、肥胖等生活方式因素密切相关。

二、中国肝癌的患病率和发病趋势中国是世界上肝癌高发地区之一,肝癌在中国的患病率较高。

近年来,中国的肝癌发病率呈现出轻微上升的趋势。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新发肝癌病例约有35万例,每年死于肝癌的人数也高达30万人。

肝癌的发病在中国有一些特点。

首先,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中国肝癌的主要原因之一。

根据中国国家癌症中心的数据,乙肝病毒感染与肝癌的关联性非常高,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者发展为肝癌的风险是阴性者的100倍以上。

其次,饮酒和吸烟也是中国肝癌的重要危险因素。

大量长期饮酒可引起酒精性肝炎和肝硬化,增加患肝癌的风险。

吸烟对肝癌的致病风险也有一定影响。

三、肝癌患病率和发病趋势的影响因素肝癌的患病率和发病趋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除了乙肝病毒感染、饮酒和吸烟等已经提到的因素外,以下是一些其他因素:1. 肝硬化:肝硬化是肝癌的主要诱因之一。

乙肝和丙肝病毒感染、酗酒、肝囊肿等因素都可能导致肝硬化的发生,从而增加患肝癌的风险。

2. 脂肪肝:脂肪肝也与肝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包括高脂肪、高糖分饮食以及缺乏体育锻炼,导致肥胖和代谢综合征的增加,进而引发脂肪肝,进一步增加患肝癌的风险。

2023肝癌从流行病学到预防

2023肝癌从流行病学到预防

2023肝癌从流行病学到预防肝癌是2023年全球第六大最常见癌症,也是全球癌症死亡相关第三大原因。

虽然中国贡献了全球近半数的肝癌病例,但由于各级政府的不懈努力,肝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下降趋势。

基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较低的生存率(12.1%),目前中国肝癌负担仍面临着严峻挑战。

为了更好地以最低成本控制肝癌负担,应采取一些具体措施,如减少乙型肝炎感染及黄曲霉毒素等肝癌既定危险因素暴露,肝癌筛查与监测的推行也是提高肝癌患者生存的重要方法。

《中国癌症研究》英文杂志(ChineSeJoUma1OfCanCerResearch,CJCR)2023年第6期发表陈万青教授团队的综述文章:Burdenof1ivercancer:Fromepidemio1ogytoprevention o文章利用G1OBOCAN2023和中国全国肿瘤登记中心的官方数据对中国和世界范围内的肝癌流行病学进行了简要概述,同时也对肝癌相关的主要危险因素证据进行了总结,并探讨了中国实施控制肝癌负担的相关政策。

本篇综述将为今后肝癌负担的控制方向提供基本信息。

引言肝癌按病理类型大致分为肝细胞癌(约75%~85%)、肝内胆管癌及混合型肝癌。

肝癌是全球第六大最常见癌症,也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三大主要原因。

肝癌呈现明显地理分布差异,仅中国占据全球近一半的病例。

针对目前肝癌的沉重负担,制定了以一级预防和筛查为重点的合理方法。

此外,中央政府也出台了扩大乙肝疫苗接种覆盖范围的一系列政策。

这些举措对预防肝癌发生、降低总体死亡等方面已显示出有一定效果。

国内外已对肝癌流行病学进行了相应报道,同时中国也基于近几十年来的肝癌流行病学资料制定了相应卫生保健政策和干预措施。

然而,相关信息来源广泛且缺乏比较。

因此,本文通过描述全球和中国最新肝癌负担模式,以探索目前中国肝癌的主要危险因素及防治对策。

全球肝癌流行病学发病率据估计,2023年全球肝癌发病人数为905z677例,年龄标化发病率为9.5/10万。

100例原发性肝癌与HBV、HCV感染关系分析

100例原发性肝癌与HBV、HCV感染关系分析

采用卡方检验 。
态 的病毒存在 ,N R A病 毒与癌 及癌旁 组织不 发生整 合 , 其致
癌 的作用机理 尚不清楚 , 但大量流行 病学 资料 已表 明两者密 切相关 。H V和 HC B V重叠 感染 者 6例 ( .% ) 表 明 H V 6O , B 和 H V感染为肝癌发生可能有协 同作 用 J C 。
H V D A和 H V R A。 B N C N
发性肝癌患者中 H V R A阳性者 1 例 , C N 1 提示丙 型病毒性肝
炎 与 肝 癌 发 病 密 切 相 关 , 年 来 发 现 丙 型 肝 炎 发 展 为肝 硬 化 近 比例 并 不 低 于 乙 型 肝 炎 , 原 发 性 肝 癌 合 并 肝 硬 化 患 者 占 而
年 1 一20 月 09年 1 0月期 间 10例经 B超 、T检查结 合 A P 0 C F 检测确诊为原发性 肝癌 的患 者 , 均符合 17 9 4年 全 国肝癌 协 作会议制定 的诊断标 准 。其 中男 7 9例 , 龄 2 年 9—6 3岁 , 女
2 例, 1 年龄 3 3~7 6岁 。 对 照 组 为 随 机 选 择 10例 同 期 在 自 2
研究表明 ,B H V和 HC 感 染 与 慢 性 肝 炎 、 硬 化 、 癌 V 肝 肝
注 : C 组 中 HB N 和 H V R HC VD A C NA 阳性 率 分 别 为 7 . % 及 60
1. % , 1O 显著高于 对 照组 的 1. % 和 3 3 ( 25 . % P<0O ) H C组 中 .1 , C H V D A和 HC N B N V R A同时 阳性 率 6 O 显著高 于对 照组 ( . %) .% 08
13 试剂和仪器 .

原发性肝癌病理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原发性肝癌病理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原发性肝癌病理流行病学研究进展关键词:肝癌病理流行病学肝癌病理流行病学是用流行病学方法研究肝癌病理的学科,其为肝癌病因和防治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就世界而言,不论是肝癌高发或低发国家,在尸检中肝癌发病率都呈上升趋势〔1-4〕。

一、病因意义世界各地肝癌周围肝组织的HBsAg阳性率差异甚大,德国9.52%、苏格兰9.88%、美国35.5%、泰国44.4%、日本55.2%、香港57.8%、新加坡74%、中国大陆80.2%、中国台湾85.7%和印度94%。

尽管资料来源和检测方法敏感性的不同,影响非癌肝组织的HBsAg检出率,但至少就一个侧面了解世界各地肝癌与HBV相关性强度并不一致,甚至差距很大。

德国、苏格兰、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显示HBV以外的病因更为重要〔2〕。

肝癌中p53基因的突变热点,即在249密码的第三碱基上G∶T→T∶A颠换,导致精氨酸→丝氨酸的变化。

这与黄曲霉素B1(AFB1)引起动物实验的突变位置一致,间接支持了其致癌作用〔5〕。

邓卓霖〔6〕等研究广西AFB1高、中、低暴露区的HCC标本,发现p53基因突变热点分别为67%、60%和10%。

国内外研究表明,除中国大陆和南非AFB1高暴露区外,在肝细胞癌(HCC)中极少见有p53突变热点。

世界各地肝癌p53突变热点依次为:启东8/16例和13/25例、莫桑比克3/10例、重庆6/28例、美国4/37例、台湾3/38例、泰国1/15例、欧洲1/20例,而北京、日本、新加坡〔9〕和英国均未见突变热点。

Ozturk等〔7〕从14个不同国家收集的标本,其中包括北美、欧洲、中东和日本等95例HCC均未发现突变热点。

以上资料提示除个别地区外,AFB1可能不是肝癌的重要病因。

二、肝硬化与肝癌的相互关系不同的地区肝硬化合并肝癌率有显著差别。

其中低发区较高发区为低;如低发区的美国、德国和英国分别为5%、9.1%和12.3%;而高发区的乌干达、南非、香港、日本和我国大陆分别高达19%、44%、47%、55%和55.9%,以上结果提示在高发区的肝硬化癌变机会比低发区高得多。

肝癌调研报告

肝癌调研报告

肝癌调研报告肝癌调研报告一、背景肝癌是一种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居高不下。

尤其是亚洲地区,肝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远高于其他地区,成为亚洲人群健康的重要威胁。

二、调研目的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肝癌的患病原因、发病机制以及现有的预防和治疗方法,以期提出科学有效的防治策略。

三、调研方法1.文献调研: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肝癌的研究进展和最新成果。

2.专家访谈:邀请肝癌领域的专家进行访谈,了解他们的观点和建议。

四、调研结果1.患病原因:肝癌的主要患病原因包括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酒精滥用、肥胖等。

此外,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也会增加患肝癌的风险。

2.发病机制:肝癌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包括基因突变、肝细胞损伤与再生、炎症反应、血管生成等多个环节的累积效应。

3.预防措施:根据调研结果发现,防止肝炎病毒感染是预防肝癌的关键。

目前,疫苗接种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最有效措施。

另外,饮酒适度、保持健康的体重也能降低肝癌患病风险。

4.治疗方法:肝癌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肝脏移植、放射治疗、化疗、靶向治疗等。

对于早期肝癌患者,手术切除是最好的治疗选择。

对于晚期肝癌患者,综合治疗效果更好。

五、调研结论1.加强肝癌的早期筛查和预防工作,特别是对肝炎病毒感染的筛查和预防。

2.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饮食习惯,避免酒精滥用和肥胖等不良生活方式。

3.加大对肝癌研究的投入,发展新一代的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方法。

六、建议1.加强对乙肝疫苗的推广和普及,尽可能多的人接种乙肝疫苗。

2.加强对患者的关心和支持,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3.增加对肝癌研究的投入,加强国际合作,共同研究和推广肝癌的防治技术。

七、总结通过本次调研,我们了解了肝癌的患病原因、发病机制以及现有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肝癌的发病机制复杂,预防和治疗需要多学科的综合治疗措施。

未来,我们仍需加强肝癌的早期筛查和预防工作,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加大对肝癌研究的投入,努力寻找更好的预防和治疗方法,为肝癌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与肝癌相关的遗传因素和基因突变

与肝癌相关的遗传因素和基因突变

与肝癌相关的遗传因素和基因突变肝癌作为第五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持续上升。

由于其隐匿性和快速发展的特点,肝癌在临床中常常被忽视,导致诊断阶段较晚,治疗效果较差。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肝癌的发生与多个遗传因素及基因突变密切相关,本文将对这些因素进行详细讨论。

1. 第一类遗传因素:家族史近年来的病例研究发现,患有肝癌家族史者,其患病风险明显高于一般人群。

家族性肝癌往往有着明显的遗传倾向,基因突变与遗传因素被认为是导致家族性肝癌的主要原因。

其中,肝癌相关基因(例如TP53、BRCA1、BRCA2、STAT3等)的突变,被广泛接受为是家族性肝癌发生的重要原因。

2. 第二类遗传因素:病毒感染肝癌病毒感染是导致肝癌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丙型肝炎病毒(HCV)和乙型肝炎病毒(HBV)是最常见的肝癌相关病毒。

这两种病毒通过感染肝细胞,破坏细胞的正常功能并引发慢性肝炎,最终导致肝癌的发生。

临床上发现,携带HCV或HBV的人群肝癌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未感染者。

3. 第三类遗传因素:代谢性疾病多种代谢性疾病被认为是引发肝癌的重要遗传因素。

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增多症(CAH)等疾病都和肝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这些疾病导致机体代谢紊乱,增加了患肝癌的风险。

相关基因的突变和代谢相关的基因组变异,可能是这些疾病与肝癌之间关联的触发因素。

4. 第四类遗传因素:影响药物代谢的基因突变肝癌患者往往需长期接受化疗和药物治疗,而药物代谢能力与基因突变密切相关。

个体的遗传差异可能导致肝癌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存在差异。

基因突变可直接或间接影响相关药物的活性和代谢,从而导致药物疗效不佳或药物的毒副作用。

5. 第五类遗传因素:DNA修复和细胞凋亡基因突变DNA修复和细胞凋亡是维持基因组稳定和预防癌变的重要机制。

基因突变或突变表达对这些机制的功能产生重大影响,从而增加肝细胞癌的发生风险。

与肝癌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的基因突变包括p53、p16、Rb、Wnt、EGFR等。

HCV基因转染的肝癌细胞体内外生长的实验研究

HCV基因转染的肝癌细胞体内外生长的实验研究

HCV基因转染的肝癌细胞体内外生长的实验研究曹文俊;吴华成;徐锋;叶挺军;许海敏;樊绮诗【摘要】目的研究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HCV)感染对宿主肝细胞体外生长速度和体内肝癌生长特性的意义. 方法体外培养HCV基因转染的肝癌细胞(HepG2-HCV)和对照细胞(HepG2-vector),以MTT比色法测定两种细胞的生长速度.19只裸鼠分为三组:MEM培养液组(n=6)、HepG2-HCV组(n=7)和HepG2-vector组(n=6),分别于皮下注射无血清MEM培养液、HepG2-HCV、HepG2-vector细胞各0.2 mL,细胞密度为5×107/mL,观察皮下肿瘤的形成情况,并对小鼠肿瘤和肝、脾、肾、肺、心等脏器作病理学分析.结果 HepG2-HCV的生长速度较对照细胞明显加快,在无血清培养条件下其生长优势更显著.体内成瘤实验结果显示,HepG2-HCV和HepG2-vector两种细胞使实验鼠形成皮下肿瘤的比例分别为71.43%和83.33%,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学分析表明,HepG2-HCV组形成的5例实验肿瘤生长良好,片状坏死的发生率为0;HepG2-vector组5例肿瘤组织中均存在片状坏死,发生率为10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肝、脾、肾、肺、心等脏器的病理学分析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 HCV促进肝癌细胞加速生长,并使组织中肿瘤细胞处于良好生长状态.【期刊名称】《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09(029)002【总页数】4页(P158-161)【关键词】丙型肝炎病毒;肝细胞肝癌;细胞生长【作者】曹文俊;吴华成;徐锋;叶挺军;许海敏;樊绮诗【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瑞金医院检验科,上海,200025;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病理科,上海,200025;仁济医院嘉定分院检验科,上海,201800;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瑞金医院检验科,上海,200025;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病理科,上海,200025;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瑞金医院检验科,上海,200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7我国是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高发区,患者人数占全球HCC总数的40%。

经抗病毒治疗获得HCV清除的患者较自发清除者有更高的肝癌发生风险

经抗病毒治疗获得HCV清除的患者较自发清除者有更高的肝癌发生风险
体 选择 标准 的制 订 ( 1 B ) 。
8 儿童 注意事 项
体是 家庭 主 要劳 动力 等 ) 。
推 荐意 见 :
( 1 ) 儿童 活体 相 关 肝 移 植 是 肝 移 植 的一 种 , 预 后 良好
( 1 B ) 。
( 2 ) 儿童 L D L T中 的活 体 捐 献 者应 考 虑 到 家 庭 劳 动 力 情况( 如家 庭有 1 个 以上 的孩 子或 者 合适 供 体 是 家 庭 主要 劳动 力等 ) ( 1 C) 。 [ 本 文首 次 发表 于 T r a n s p l a n t a t i o n , 2 0 1 6 j
是 可 能性 虽 小 但 存 在 的捐 赠 者 死 亡 率 问 题 。 在 大 多
数 儿 童患 者 中 , 供 体 是 患 者 的 父母 , 因此 尚需 考 虑 家
庭 劳动力 情 况 ( 如 家庭 有 1 个 以上 的孩 子 或 者合 适 供
/ 经皮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或手术修复来处理 ( 1 B ) 。 ( 6 ) 与死亡 移植 供体 受 者相 比, 疾 病复 发情 况 ( 特别 是 H C C、 H C V) 在 L D L T中并 未增 加 , 这 有 助 于供 体 和 受
o n- . I n
临床 肝 胆病 杂志 第 3 3卷 第 5期 2 0 1 7年 5月
J C l i n H e p a t o l Vo1 . 3 3 N o . 5,Ma y . 2 0 1 7

可能使 用 的流人 道 改 进 和 流 出 道 优化 都 是 降低 S F S S 发生 的策 略 ( 1 B) 。 ( 5 ) 胆道 吻合 口狭窄在 L D L T术后更常见 , 可通过 内窥 镜

HCV基因致肝脏病变的斑马鱼模型研究的开题报告

HCV基因致肝脏病变的斑马鱼模型研究的开题报告

HCV基因致肝脏病变的斑马鱼模型研究的开题报告摘要:丙型肝炎病毒(HCV)是一种RNA病毒,感染后常导致肝组织病变,包括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等。

目前,临床上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因此研究HCV感染致病机制对于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篇开题报告中,我们提出使用斑马鱼这一模型生物来研究HCV基因致肝脏病变的机制。

斑马鱼是一种富有可操作性的模型生物,具有高生殖率和可逆性等优点,在研究肝脏病变机制方面也已有成果。

我们计划构建一个HCV感染的斑马鱼模型,通过观察斑马鱼肝脏的组织学变化、检测肝脏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等方法,探究HCV基因在肝脏病变中的作用机制。

我们相信这一研究可以为HCV肝炎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HCV、斑马鱼、肝脏病变、模型生物一、研究背景丙型肝炎病毒(HCV)是一种RNA病毒,具有高度变异性和复杂的基因组结构,且感染率较高。

目前,世界上有超过1.7亿人感染了HCV (WHO 2017年报告),其中不少患者经过长期感染,易发展成肝炎、肝硬化、肝癌等。

然而,临床上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因此研究HCV感染致病机制对于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肝脏是HCV的主要靶器官,HCV感染常导致肝细胞损伤和炎症反应。

HCV基因可以影响肝细胞的转录调控、细胞凋亡、细胞周期等多个方面的生命过程,最终导致肝脏病变。

目前,HCV基因致肝脏病变的分子机制尚未全面理解。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HCV基因在肝脏病变中的作用机制。

我们将使用斑马鱼这一模型生物来构建HCV感染斑马鱼模型,观察其肝脏的组织学变化、检测肝脏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等方法,探究HCV基因在肝脏病变中的作用机制。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1.构建HCV感染斑马鱼模型我们计划选用常见的HCV基因片段,如NS3/4A、NS5A等,构建HCV感染斑马鱼模型。

在构建模型前,我们要确保斑马鱼身体健康、生长良好,并在模型构建中使用常规的手段,如注射、水中浸泡等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CV与肝癌发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摘要:丙型肝炎是一种感染率较高,危害性较大的疾病。

随着分子生物学与流行病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丙型肝炎与肝细胞肝癌存在密切相关性。

对丙型肝炎病毒与肝癌发病关系的研究进度作一综述。

关键词:HCV;肝癌;研究进展
全球丙型肝炎的感染率为3%,估计约有1.7亿人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apatitis C virus,HCV)。

在我国一般人群抗HCV阳性率为3.2%,丙型肝炎患者约4000万,即每30个人中就有一名丙肝患者。

随着分子生物学与流行病学的发展,国内外研究已证实丙型肝炎是肝细胞肝癌(Hapatitis C carcinoma,HCC)的重要病因。

1 HCV的结构和分型
HCV病毒体呈球形,直径小于80mm,是一线状单股正链RNA病毒,全长约9600个氨基酸,顺次由5’-非编码区(5’-noncoding region,NCR)、长开放读码框架(open reading frame,ORF)和3’-非编码区(3’-noncoding region,NCR)组成。

ORF基因组排列顺序为5’-C-E1-E2/NS1-NS2-NS3-NS4-NS5-3’,其中C区(核心区)和E区(包膜区)为结构区基因,NS2、NS3、NS4、NS5则为非结构区基因。

ORF能编码一长约3014个氨基酸的多聚蛋白前体,可经宿主细胞或病毒自身蛋白酶作用后,裂解成3种各自独立的病毒结构蛋白:分别为:①C区对应的核心蛋白(19kD);②E1和E2区对应的包膜糖蛋白(E1:33kD 和E2:72kD);③NS2、NS3、NS4、NS5对应的4种非结构蛋白(分子量分别为23kD、52kD、60kD、116kD)[1]。

广泛接受的分型是Simmoonds分型法。

迄今为止,已发现HCV的主要基因型有11个,亚型有70余个。

该系统根据核苷酸同型程度,将HCV分为6个主要基因型即1~6型,各型又由若干亚型即a~c组成。

HCV基因型1、2、3为世界范围分布,但各型的分布存在明显地理差异。

这一分布并不是不变的,随着感染率的增加,移民、传播方式的改变(从输血传播转变为静脉药瘾者感染),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病毒的基因型和亚型的分布会有相应的改变[2]。

在中国大陆以1b和2a两型占优势,大陆南方城市1b型占90%以上,北方城市2a型占46%~70%。

一些调查显示基因型lb与严重肝病及HCC相关,意大利Sondrio医院的Roffi等进行了“评估HCV的基因型对肝病临床转归的影响”的研究。

该项研究虽未证实1b基因型是肝细胞癌的独立危险因素。

但研究者的结论是,基因型1b与不良预后相关,这很可能是因为该基因型导致肝硬化,其结果导致HCC的发生[3]。

2 HCV与肝癌病因关系的流行学证据
丙型肝炎病毒是造成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的重要原因之一[4]。

据流行病学文献报道,慢性丙肝20年内发生肝硬化的危险率达10%,30年内达20%。

美国疾病控制中心调查显示,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每年肝癌发生率达1%~4%。

凡丙型肝炎反复活动,血清转氨酶水平经常或持续不正常,病毒多次变异的患者则容易促进肝硬变的发生。

根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的资料,全球因感染病毒患上乙型和丙型肝炎的患者中3%到5%的人有可能在若干年后患肝癌。

国外报道,美国及西欧的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患者中45%~69%与丙肝病毒感染有关。

当然也有不同的观点,高纪东等人的对照实验提示HCV感染为HCC 发生的危险因素。

但其实验中的14例anti-HCV阳性病人无一例外均伴乙型肝炎感染标志,推测HCV感染本身可能不足以引起肝细胞癌变,但可与HBV感染产生协同致癌作用。

因此,他们认为在中国北方地区,HCV感染是HCC发生的一个重要的辅助因素[5]。

战淑慧等的研究同样显示虽然乙肝病毒(Hapatitis B virus,HBV)感染仍是HCC发病的主要因素,但肝癌患者中HCV的感染率也较高,提示HCV感染可能也是肝细胞癌发生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因素[6]。

在我国约1/12缺乏乙肝病毒免疫标志的肝癌发生,可能与丙肝病毒感染有关。

3 HCV的致瘤机制
有学者对我国河北某县成年人经输血途径HCV感染者的远期追踪调查结果表明,丙肝病毒感染后的慢性化率达90%以上,较乙型肝炎病毒的慢性率更高,肝硬化更快[7],又由于HCV感染后多数无明显症状,不易早期诊断和治疗,致使患者在亚临床状态下病情缓慢加重,至出现临床症状时常已有肝纤维化和肝硬化。

目前研究HCV感染后,首先造成肝细胞损伤,引起病程慢性化,超过50%的HCV感染者为慢性,最后导致肝组织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

3.1 肝细胞损伤
包括:①HCV直接杀伤作用:HCV在肝细胞内复制,干扰细胞内大分子的合成,增加溶酶体膜的通透性而引起细胞病变;另外,HCV表达产物(蛋白)对肝细胞有毒性作用,在体外表达HCV某些蛋白(如包膜蛋白)时,发现它们对宿主菌或细胞有毒性作用;②宿主免疫因素:已证实肝组织内存在HCV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可攻击HCV感染的肝细胞。

另外,CD4+Th细胞被致敏后分泌的细胞因子,在协助清除的同时,也导致了免疫损伤;③自身免疫:HCV感染者常伴有自身免疫改变;④细胞调亡:HCV感染肝细胞内有较大量Fas表达,同时,HCV激活CTL表达FasL,Fas和FasL是一对诱导细胞调亡的膜蛋白分子,二者结合导致细胞调亡[8]。

有研究显示,HCV感染后的肝损伤并非HCV在肝细胞内直接繁殖作用的结果而可能由免疫损伤所致,且HCV 感染者体内存在多种自身抗体,HCV感染可诱导自身免疫反应,而这种免疫反应与疾病的严重程度,病程长短有关[9]。

另外,HCV感染后由机体产生针对HCV抗原的特异性CTL免疫应答,其质量和数量在清除病毒感染和阻止感染慢性化中起关键作用。

研究发现,慢性丙型肝炎患者HCV-CTL活性值明显低于常人。

CTL的免疫功能低下导致病毒持续感染,最终发生肝癌[10]。

3.2 其它致瘤机制
最近有研究发现HCV NS3蛋白与肝癌的发生密切相关,HCV NS3蛋白抑制活性caspase3的表达从而抑制细胞调亡,提示HCV NS3可能通过抑制细胞调亡促使肿瘤形成[11]。

又有研究提示NS4B对肝细胞有增殖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促进细胞周期G1/S期鉴定控点的重要的正向调控因子(cyclinD1)的表达,促进DNA合成增加相关,而NS4B促进肝细胞增殖,干扰正常细胞周期,可能在丙型肝炎致癌机制中起一定作用[12]。

任勇亚在研究HCV核心蛋白激活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表达,造成DNA的损伤作用的研究实验中,阐明了HCV 感染的转基因小鼠肝细胞中iNOS的表达,导致NO的过量生成,进而引发DNA 双链断裂现象,造成对基因组DNA的损伤,由此证明HCV可能在肝癌的发生和进展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