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渗透压增高
人体正常渗透压正常值

人体正常渗透压正常值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人体的正常渗透压是指细胞内外液体中溶解物质浓度的平衡状态。
正常细胞对周围环境有一个稳定的渗透压,保持水的进出以维持细胞的正常功能。
人体内外液体中的渗透压主要受到离子和蛋白质的影响,其正常值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人体的正常渗透压范围在280-300mOsm/kg之间,其中血浆的渗透压大约在280-295mOsm/kg之间,细胞内的渗透压约为280mOsm/kg。
当人体的渗透压超出正常范围时,会导致细胞内外液体的紊乱,影响细胞的生理功能,甚至引起疾病。
血液渗透压是人体内液平衡的一个重要指标。
当人体受到脱水、出血等因素影响时,血液中的溶质浓度增加,血浆渗透压升高。
此时,肾脏会释放抗利尿激素,使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加,帮助体内维持正常的血液渗透压。
在临床上,测定体液渗透压可用于评估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状态。
在急性肾损伤、心力衰竭等疾病中,患者的血浆渗透压会出现异常增高,提示出现水电解质失衡的情况,需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渗透压还可用于评估溶液的渗透性,指导临床静脉输液的类型和速度。
维持人体正常渗透压有赖于细胞对渗透压的调节机制。
细胞通过调节膜上的离子通道、泵等机制,控制细胞内外液体中的溶质和溶剂的平衡,保持细胞内外液体的渗透压平衡。
人体还依靠组织器官如肾脏、肝脏等调节细胞外液体的渗透压,维持整体水电解质平衡。
人体的正常渗透压是维持细胞生理功能和水电解质平衡的重要指标。
在临床实践中,监测和调节人体的渗透压水平是确保正常生理功能的关键,有助于及时发现和处理水电解质紊乱的情况,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2000字】第二篇示例:人体正常渗透压正常值是指体内维持渗透压平衡的一个重要指标。
正常的渗透压水平对于维持人体内外环境的稳定和正常的代谢功能非常重要。
人体正常渗透压的范围是多少呢?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
人体的正常渗透压范围一般为280-295mOsm/kg。
渗透压是一种衡量溶液浓度的指标,通常用毫摩尔每升(mOsm/L)或者毫摩尔每千克(mOsm/kg)来表示。
人体的正常渗透压

人体的正常渗透压
通常人体正常渗透压在280-310mmol/L之间,在这个范围内就称为等渗,低于这个范围称为低渗,高于这个范围的就是高渗。
人体渗透压由晶体渗透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组成,分别维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和血管的水分平衡,一般人体渗透压应该在280-310mol/L之间。
在一定条件下,人体渗透压会出现偏高或偏低的情况,破坏体内平衡。
当人体渗透压增高的时候,抗利尿激素分泌就会增多,肾脏对水的重吸收就会增多,排尿就减少了,这样体内就保留了水分,恢复了体液的渗透压。
相反,当人体渗透压降低的时候,就会减少对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抗利尿激素的释放就会减少,从而使肾脏对于水的重吸收减少,排尿量增多,从而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维持人体正常的渗透压。
生活中建议定期体检,及时了解身体变化。
平时要注意饮食清淡,保证营养均衡。
血浆渗透压的组成及其生理作用

血浆渗透压主要由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组成。
1. 血浆晶体渗透压:由离子和小分子晶体物质,如无机盐、葡萄糖、尿素等晶体物质所形成的晶体渗透压。
血浆晶体渗透压对维持细胞内、外水分的正常交换和分布,保持红细胞的正常形态有重要作用。
当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时,进入红细胞内的水分增多,致使红细胞膨胀、膜破裂,血红蛋白逸出而出现溶血。
当血浆晶体渗透压增高时,红细胞中水分渗出,使红细胞发生皱缩。
2. 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浆蛋白等大分子胶体物质所形成的胶体渗透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对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分的正常分布,促使组织中水分渗入毛细血管以维持血浆容量具有重要作用。
当血浆蛋白减少、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时,组织液增多,引起水肿。
综上,血浆渗透压的生理作用包括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以及调节血液在血管壁内的流动。
血浆渗透压的特点

血浆渗透压的特点
血浆渗透压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血浆渗透压的来源:血浆的渗透压主要来自溶解于其中的晶体物质,特别是电解质,称为晶体渗透压。
血浆中虽含有多量蛋白质,但蛋白质分子量大,所产生的渗透压甚小,不超过/kgH2O,约相当于(25mmHg),称为胶体渗透压。
2. 晶体渗透压的作用:由于血浆与组织液中晶体物质的浓度几乎相等,所以它们的晶体渗透压也基本相等。
晶体渗透压对维持细胞内外水分的平衡和细胞的正常功能有重要意义。
3. 胶体渗透压的作用:由于组织液中蛋白质很少,所以血浆的胶体渗透压高于组织液。
在血浆蛋白中,白蛋白的分子量远小于球蛋白,故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来自白蛋白。
血浆胶体渗透压对于调节血管内外水分的交换,维持血容量和组织液量的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
4. 血浆渗透压的调节:血浆渗透压的调节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涉及多个方面的因素。
例如,机体的水摄入和排泄平衡、肾脏对水分的重吸收、细胞内外水分的交换等。
总的来说,血浆渗透压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重要因素之一,其特点是主要由晶体渗透压构成,而胶体渗透压在调节血管内外水分的交换中发挥重要作用。
血浆胶体渗透压变化对机体的影响

血浆胶体渗透压变化对机体的影响【关键词】血浆随着人们对机体内环境的不断探究,更深入地发现在人体这一巨大系统中,每一个生命活动的基本单元都是相当复杂的,其中渗透压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的重要因素。
现就近年来对渗透压方面特别是血浆胶体渗透压方面的研究综述如下。
1 渗透压和血浆渗透压的概念1.1 渗透压的概念渗透压(osmotic pressure)指的是溶液中电解质及非电解质类溶质微粒通过半透膜对水的吸引力,其大小是由溶液中溶质颗粒总数决定的,与溶液中溶质种类和颗粒大小无关[1]。
1.2 血浆渗透压(plasma osmotic pressure)的概念血浆渗透压包括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
正常人血浆渗透压约为300mmol/L(280~320mmol/L),相当于770kPa。
血浆晶体渗透压(plasma crystal osmotic pressure)由血浆中晶体物质所形成,如Na+、Cl-、葡萄糖、尿素等,Na+和Cl-占80%;血浆晶体渗透压调节细胞内外水平衡,维持红细胞正常形态。
血浆胶体渗透压(plasma colloid osmotic pressure,COP)由血浆中蛋白质形成,调节血管内外水平衡,维持血容量。
由于白蛋白分子量较小(约为66 000Da),数目较多(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因此成为决定血浆COP的主要因素。
白蛋白是所有可溶性蛋白中唯一一种不能穿透毛细血管壁的蛋白。
血浆COP的75%~80%靠白蛋白维持[2]。
约为1.3mmol/L,相当于3.3kPa或25mmHg[1]。
2 血浆COP的生理作用细胞膜是体内的一种半透膜,它将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隔开,K+、Na+等离子物质不易自由通过。
因此,水在细胞内外的流通,就要受到盐所产生的晶体渗透压的影响。
晶体渗透压对维持细胞内外水分的相对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临床上常用晶体物质溶液来纠正某些疾病所引起的水盐失调。
渗透压力在医学上的意义(综述)

渗透压力在医学上的意义摘要:渗透压力作为稀薄溶液的依数性质之一,对医学上很多问题都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和临床应用意义。
众多专家学者进行了相关学术研究,众多文献介绍了相关论证和成果,很多科研机构也投入了很多努力进行科研开发。
而且,渗透压力也与我们的健康生活密切相关,如血浆渗透压、尿液渗透压、体液渗透压等,都对我们的健康生活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综述将从等渗、低渗和高渗溶液,血浆渗透压,体液渗透压的测定等进行渗透压力在医学上的意义的相关综述。
关键词:等渗、低渗和高渗溶液;血浆渗透压;体液渗透压的测定、/. —前言渗透压力的定义是将纯溶剂与溶液以半透膜隔开时,为维持渗透平衡所向溶液上方施加的最小压力。
渗透压力具有依数性质,其大小取决于溶质在溶液中的质点数目,与溶质本性无关。
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渗透压力,在医学上却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广泛的应用,它也和健康生活密切相关,因此本综述将先介绍渗透压力在医学上的一些基本概念,如等渗、低渗和高渗溶液的简单概念和医学应用研究,再介绍和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如血浆渗透压力,最后介绍一些和渗透压力测定相关的技术,借此大致展示一下渗透压力在医学上的意义。
1 等渗、低渗和高渗溶液下面将从等渗、低渗和高渗溶液的简单概念和医学应用研究等进行阐述。
1.1 等渗溶液医学上的等渗溶液是以血浆的总渗透压力为标准测定的,规定渗透浓度在0.28mol/L〜0.32mol/L的溶液为等渗溶液。
例如,临床常用c(NaCI)为0.15mol/L的氯化钠溶液和c(C6H i2O6)为0.28moI/L的葡萄糖溶液,因为这两种溶液对于血浆渗透压力而言都是等渗溶液。
【1】而且,两种等渗溶液以任意体积比混合所得的溶液依然是等渗溶液。
临床上常用等渗溶液,因为使用等渗溶液可以维持人体内环境渗透压的稳定,使细胞形态稳定,不会因失水过度死亡或吸水过多而胀裂。
多数病例,尤其是肠道问题,如拉稀呕吐等,要输等渗溶液。
1.2 低渗溶液医学上规定渗透浓度低于0.28mol/L 的溶液为低渗溶液。
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定义

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定义
血浆胶体渗透压是指血浆中胶体溶质对水分子的渗透压力。
它是维持体液分布和保持血管内外液体平衡的重要指标之一。
血浆主要由溶解在其中的溶质和悬浮的细胞组成,其中溶解在血浆中的溶质包括电解质和蛋白质等。
蛋白质在血浆中分为胶体溶质,其中最主要的成分是白蛋白。
这些胶体溶质具有渗透性,能够吸引和保留水分子。
胶体溶质的存在导致在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形成一种渗透压差。
血管内的胶体渗透压高于组织液,这使得水分子倾向于从组织液通过血管壁进入血浆,以平衡渗透压差。
这个过程被称为胶体渗透压的保持。
血浆胶体渗透压对维持血容量、血液循环和体液平衡至关重要。
当胶体渗透压降低或丧失时,水分子会从血管进入
组织液,导致组织水肿和低血容量。
而胶体渗透压增高则会导致水分子从组织液进入血管,增加血容量。
因此,血浆胶体渗透压的正常范围和稳定是维持正常生理状态的关键。
血浆胶体渗透压可以通过测量血浆中的胶体蛋白浓度来评估,通常以渗透压单位(例如mmHg或mOsm/L)表示。
护士资格证《外科护理》练习题和答案

护士资格证《外科护理》练习题和答案护士资格证《外科护理》练习题和答案护士资格证是考取护士资格必要的证书,店铺在这里提醒各位复习的时候也不要忘了做一些练习题哦。
下面店铺搜集了一些关于外科护理学的练习题,供大家参考。
A型题1.关于钠盐在机体的生理作用以下哪项是错误的( )A.体内钠盐过多可发生水肿B.细胞内液的渗透压主要由钠维持C.钠盐过少可致血容量不足D.一般细胞的动作电位由钠离子大量内流引起E.摄入多时排出多,禁食时不能完全不排2.体液平衡是指( )A.机体水的摄入和排出平衡B.细胞内外渗透压平衡C. 血浆和组织间液平衡D.体液在含量、分布、组成方面相对平衡E.每日尿量超过500ml3.引起高渗性脱水的因素应除外( )A.高热多汗B.鼻饲高浓度的肠内营养液C.食管癌晚期D.频繁呕吐E.昏迷、禁食4.有关高渗性脱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水分摄入不足B.多以失盐为主C.水分排出过多D.口渴为最早症状E.血清钠>150mmol/L5.成年男性细胞内液约占体重的( )A.20%B.30%C.40%D.50%E.60%6.低渗性缺水的症状中哪项不正确( )A.尿量正常或略增B.皮肤弹性减退C.表情淡漠D.血压降低E.口渴7.高渗性脱水病人应首先输注的液体是( )A.5%葡萄糖或O.45%低渗盐水B.5%葡萄糖等渗盐水C.林格溶液D.平衡盐溶液E.低分子右旋糖8.婴儿体液总量占体重的( )9.病人体液流失以失水为主,钠丢失较少的称为( )A.低渗性脱水B.高渗性脱水C.等渗性脱水D.继发性脱水E.急性脱水10.低渗性脱水早期的临床特征是( )A.表情淡漠B.尿量减少C.周围循环功能障碍D.弹性减退E.代谢性酸中毒11.关于高渗脱水程度的评估,轻度脱水的表现为( )A.口渴、尿少B.唇干C.舌燥D.高热E.狂躁12.治疗重度低渗性脱水病人,应首先输入的液体是( )A.5%葡萄糖溶液B.5%葡萄糖盐水C.平衡盐溶液D.3%氯化钠溶液E.复方氯化钠溶液13.关于高渗脱水程度的评估,中度脱水的表现为( )A.幻觉B.唇干舌燥C.高热D.狂躁E.抽搐14.在纠正代谢性酸中毒时应特别注意下列哪种离子浓度的改变( )A.Na+B.K+C.Cl-D.H+E.HC03-15.醛固酮的主要作用是( )A.保钾排钠B.保钠保钾C.保钠排钾D.排氢排钾E.排氢保钠16.血浆占体重的比例为( )A.40%B.20%C.5%D.15%E.55%17.血浆渗透压增高最敏感的临床指标是( )A.口渴B.尿少C.尿比重增高D.皮肤弹性差E.以上都不是18.无形失水每日达多少量( )A.850mlB.600mlC.300mlD.1000mlE.150ml19.纠正脱水时,首先使用哪种液体对微循环不利( )A.5%碳酸氢钠溶液B.生理盐水C.平衡盐容液D.全血E.5%葡萄糖等渗盐水20.细胞内液的主要阳离子是( )A.钠B.镁C.钙D.钾E.以上都不是21.细胞外液的主要阳离子( )22.等渗性脱水输入大量等渗盐水,会出现( )A.血钾过高B.低氯性碱中毒C.高氯性酸中毒D.低钾性碱中毒E.血钠过高23.正在输液的病人,出现呼吸急促、咳嗽、咯血性泡沫痰,提示( )A.急性肾衰竭多尿期B.输液反应C.输液量不足D.左心衰竭或肺水肿E.严重缺水24.重度脱水失水量约为体重的( )A.2%以上B.3%以上C.4%以上D.5%以上E.6%以上25.外科病人最容易发生的体液失调是( )A.等渗性脱水B.低渗性脱水C.高渗性脱水D.急性水中毒E.慢性水中毒26.中度脱水,失水量约为体重的( )A.1%~1.5%B.2%~3.5%C.4%一6%D.7%~9%E.10%一12%27.下列哪项是抢救高血钾病人时,采取的首要措施( )A.腹膜透析B.静滴林格液C.10%葡萄糖酸钙静注D.静滴5%碳酸氢钠E.10%葡萄糖加胰岛素静滴28.血钾正常值为( )A.1—1.5mmol/LB.2—3mmol/LC.3.5—5.5mmol/LD.5.6~7.4mmol/LE.7.5~8mmol/L29.体液酸碱平衡的调节依靠( )A.呼吸系统B.肺、肾、血液缓冲系统共同作用C.泌尿系统D.血液缓冲系统E.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30.高钾血症病人的心电图可出现( )A.S—T段下降B.QT间期缩短C.U波D.T波倒置E.T波高而尖31.急性水中毒时,影响最大、危害最重的组织是( )A.肾上腺皮质B.肾上腺髓质C.脑神经组织D.周围神经组织E.肾小管32.水中毒对病人危害最大的是( )A.腹水B.脑水肿C.眼结膜水肿D.下肢水肿E.消化道水肿33.水中毒最突出的临床表现是( )A.肺水肿B.脑水肿C.腹水D.全身水肿E.心功能不全34.关于抗利尿激素的作用,错误的一项是( )A.分泌增加可引起尿量减少B.分泌不足可引起尿崩症C.血液渗透压增高时分泌增加D.血容量增高时分泌增加E.抗利尿激素系神经垂体释放35.为低钾血症病人静脉补钾时,对严重缺钾者每日补氯化钾总量为( )A.2—3gB.4~5gC.6~8gD.9—10gE.11g36.钾对心肌有抑制作用,对抗时使用( )A.10%氯化钾B.5%氯化钙C.0.3%氯化钠D.10%硫酸镁E.5%碳酸氯钠37.关于低渗性缺水,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长期胃肠减压或慢性肠梗阻是主要原因之一B.对循环血量影响不大C.尿比重常在1.010以下D.血钠离子浓度在135mmol/L以下E.应静脉输注含盐溶液或高渗盐水38.低钾血症是指血清钾低于( )A.1.5mmol/LB.2.5mmol/LC.3.5mmol/LD.4.5mmol/LE.5.3mmol/L39.酸碱平衡紊乱时,口唇呈樱红色常提示( )A.代谢性酸中毒B.呼吸性酸中毒C.代谢性碱中毒D.呼吸性碱中毒E.以上都不是40.高渗性脱水时体内变化为( )A.细胞内、外液均轻度减少B.细胞内液显著减少,细胞外液稍减少C.细胞外液减少,细胞内液正常D.细胞内、外液量均显著减少E.细胞外液显著减少,细胞内液稍减少。
外科名词解释

外科护理学名词解释汇总第二章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病人的护理【等渗性缺水】又称急性缺水或混合型缺水,是外科临床中最常见的缺水类型。
水和钠等比例丧失,血清钠在正常X围,细胞外液渗透压可保持正常。
【高渗性缺水】又称原发性缺水,缺水多于缺钠,血清钠大于150mmol/L,细胞外液渗透压增高。
【低渗性缺水】又称慢性缺水或继发性缺水,水与钠同时缺失,但缺水少于缺钠,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血清钠浓度降低。
【水中毒】又称稀释性低血钠,较少见。
因机体摄入水总量超过排出量,水分在体内潴留,引起血浆渗透压下降和循环血量增加。
【低钾血症】是指血清钾浓度低于3.5 mmol/L。
【高钾血症】高钾血症是指血清钾浓度超过5.5 mmol/L。
【代谢性酸中毒】是外科临床上最常见的酸碱平衡紊乱,指体内酸性物质积聚或产生过多,或HCO3-丧失过多。
【呼吸性酸中毒】是由肺部通气或换气功能减弱,致使体内产生的CO2不能充分排出,或CO2吸入过多而引起的高碳酸血症。
【呼吸性碱中毒】系肺泡通气过度,体内生成的CO2排出过多,以致血中PaCO2减低,引起的低碳酸血症。
第三章外科病人的营养支持和护理【肠内营养支持】是将营养物质经胃肠道途径供给病人的方法。
【肠外营养支持及完全胃肠外营养】是将营养物质经静脉途径供给病人的方法,其中病人所需的全部营养物质都经静脉供给称为完全胃肠外营养。
【高血糖症及高渗性非酮症昏迷】严重的高血糖可导致高渗性非酮症昏迷,由于血糖过高,血浆渗透压显著升高,造成渗透性利尿。
病人表现为多尿、口渴、头痛甚至昏迷,有生命危险。
第四章外科休克病人的护理【休克】是强烈的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引起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组织灌注缺乏,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的病理性症候群。
【低血容量性休克】是外科最常见的休克类型之一,包括创伤性和失血性休克两类。
常由于大量出血或体液丧失,或液体积存于第三间隙,导致有效循环量降低所致。
【中心静脉压〔CVP〕】代表了右心房或胸腔段腔静脉内的压力。
高考热点:高中生物“组织水肿的成因”有哪些?

高考热点:高中生物“组织水肿的成因”有哪些?高中生物“组织水肿的成因”有哪些?人体组织液在来源和去路之间一般会保持动态平衡。
当来源大于去路,就会导致组织液增多,即组织水肿。
组织水肿是内环境稳态失调的一种表现,是在不同条件下,组织间隙中积聚的组织液过多,从而引起全身或身体的一部分肿胀的症状称为组织水肿,又称浮肿。
组织水肿根据发生的部位不同,分为局部水肿和全身性水肿。
无论是来源增加还是去路减少,都会导致组织液增多,所以可以将组织水肿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组织液来源增加,二是组织液去路受阻(减少)。
一、组织液来源增加导致组织水肿血浆渗透压由晶体渗透压(低分子物质引起)和胶体渗透压(高分子蛋白质引起),由于晶体物质容易透过毛细血管壁,胶体物质不能透过毛细血管壁,所以,虽然胶体渗透压较小,但对保持血浆水分方面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当血浆蛋白浓度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显著下降时或血浆渗透压降低时,组织液的水量将增加,从而引起水肿;这是引起组织水肿的直接原因。
这类原因有以下几种情况:1.营养不良导致组织水肿长期蛋白质类营养不良,使肝脏合成的血浆蛋白量严重不足;从而使血浆的渗透压变小,引发血浆中的水大量渗透到组织间隙,出现组织水肿。
2003年安徽阜阳发生的大头娃娃事件就是因为劣质奶粉导致营养不良造成的。
例1: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质降低,会引起组织水肿,这是因为()A.组织液回渗速率降低 B.淋巴生成的速率降低C.淋巴循环受阻 D.血浆渗入组织液的速率降低解析:答案:A。
营养不良时,血浆蛋白合成量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使水分进入组织液,引起组织水肿。
也就是说当摄入的蛋白质较低时,人体缺少必需氨基酸,体内的蛋白质减少,细胞中的水渗出、积累在组织液中,而血浆的吸水能力下降,组织液中的水不能及时被运输走,从而引起组织水肿。
2.过敏反应引发组织水肿过敏原引发过敏反应时,组织释放组织胺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加大,使在正常情况下不能透过的血浆蛋白质渗出毛细血管进入组织液,结果增加了组织液中蛋白质的浓度而降低了血浆中蛋白质的浓度,从而使组织液渗透压升高,促进水分过多的进入组织液导致组织水肿。
备战高考:组织水肿例题

“组织水肿”例题解析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积聚,称为组织水肿。
高中生物内容所涉及的只是局部水肿里的一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对内环境中三大组成成分间相互转变知识的理解及运用渗透作用原理解决与之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营养不良性水肿例1:导致组织水肿的原因有A. 营养不良,血浆蛋白不足B. 不太出汗情况下大量喝水C. 血糖含量过高D. 食物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增高解析:营养不良,引起血管内胶体渗透压降低,组织液回渗,血液量减少,使组织液增多,引起水肿。
不太出汗的情况下大量喝水,会造成血浆渗透压降低,导致排尿增多,但不会造成组织水肿。
血糖含量过高,会引起体内胰岛素含量增高,使血糖很快恢复正常水平。
食物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增高,引起体内抗利尿激素增多,使尿量减少,再有大脑皮层感觉中枢产生渴觉后饮水,细胞外液渗透压很快会恢复正常。
二、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造成的水肿例2:人体发生花粉等过敏反应时,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会造成局部A. 血浆量增加B. 组织液增加C. 组织液减少D. 淋巴减少解析:本题以生活中常见的人体花粉过敏现象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内环境三大组成成分相互转变知识的理解。
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使正常情况下不能透过的血浆蛋白渗出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致使组织液浓度升高,组织液生成多,回流少,较多的水分滞留在组织液中,导致组织液增加,局部肿大,表现出过敏反应。
由于组织液回流少,所以血浆量减少。
组织液增加,导致淋巴代偿性回流,所以淋巴增多。
除了过敏反应外,急性肾炎等炎症也会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而造成水肿。
三、淋巴回流受阻,造成水肿例3:毛细淋巴管阻塞,会引起(1)组织发生水肿(2)组织发生脱水(3)组织液中大分子物质数量增加(4)组织液中大分子物质数量降低A. (1)(3)B. (2)(4)C. (1)(4)D. (2)(3)解析:这是一道能力型试题,结合淋巴循环考查对内环境组成和稳态的理解。
糖尿病高渗状态诊断标准

糖尿病高渗状态诊断标准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其特征是高血糖状态,长期持续会造成多种并发症,危及生命健康。
而糖尿病高渗状态是糖尿病患者一种常见的临床状态,其特征是血浆渗透压明显升高。
糖尿病高渗状态是该病的急性并发症之一,能导致酸中毒、脱水、神经异常等症状。
本文将介绍糖尿病高渗状态的诊断标准。
一、糖尿病高渗状态的概念糖尿病高渗状态是指糖尿病患者在急性应激、疾病或其他诱因下,导致机体缺乏胰岛素或胰岛素作用受阻,引起血浆渗透压明显增高、血液滞留和细胞脱水等现象,严重时可导致昏迷、酸中毒和死亡等危及生命的急性并发症。
二、糖尿病高渗状态的诊断标准1. 高血糖:静脉血浆葡萄糖水平≥ 16.7mmol/L(300mg/dL)。
2. 血浆渗透压明显升高:血浆渗透压(P osm)≥ 320mOsm/kg 水。
3. 严重失水:体液丧失较多,导致内环境失调和脏器受损,表现为体重下降、皮肤弹性下降、口干、尿量明显减少等。
4. 酸中毒:动脉血pH值< 7.3,碳酸氢盐低于正常范围,可出现深呼吸等症状。
三、糖尿病高渗状态诊断注意事项1. 确认高血糖是糖尿病高渗状态的关键表现,因此应坚持全血葡萄糖检测的诊断标准,尤其是在血葡萄糖程度较低(例如10-16.7mmol/L)时。
2. 血浆渗透压值可能受到非糖尿病因素的影响,如代谢性或非代谢性酸中毒、肾炎综合征、静脉输入高渗溶液等,因此需要进行综合判断。
3. 糖尿病高渗状态是一种严重的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如患者存在意识障碍、神经系统异常或危及生命的情况,应立即进行急救治疗。
4. 糖尿病高渗状态的发病机制复杂,可能涉及到肾脏、胰岛素分泌和作用等方面,因此在病情高度疑似糖尿病高渗状态时,应及时进行综合性检查。
四、总结糖尿病高渗状态是一种严重的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其特点是血浆渗透压明显升高,具有快速发展、危及生命的特点。
糖尿病高渗状态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高血糖、血浆渗透压值升高、严重失水和酸中毒四个方面。
简述血浆渗透压的生理功能

血浆渗透压是指血浆中的渗透压,它是由血浆中的溶质(如蛋白质、葡萄糖和盐类)对水的渗透压造成的。
血浆渗透压的生理功能包括:
1. 维持血管内外液体平衡:血浆渗透压对于维持体内血管内外的液体平衡至关重要。
当血浆渗透压升高时,会造成水分从组织细胞和间质液向血管内液体的渗透,起到保持血容量和循环稳定的作用。
相反,当血浆渗透压降低时,流向组织细胞和间质液的水分增多,起到维持细胞内液体平衡的作用。
2. 影响血浆渗透调控:血浆渗透压的变化可以刺激肾脏释放抗利尿激素(ADH),促进肾小管对水分的再吸收,从而调节血浆浓度和体液量。
3. 维持细胞功能:稳定的血浆渗透压有助于维持细胞内外液体的渗透压平衡,使细胞功能正常运作。
通过调节水和溶质的平衡,血浆渗透压在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细胞稳态和体内血液循环平衡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医学检验·检查项目:血浆渗透压(POP)_课件模板

内容课件模板
医学检验·各论:血浆渗透压(POP) >>>
简介:
血浆渗透压(POP)是指每千克水中所 含的分子数(毫克),临床上以 mOsm/(kg· H2O)或mmol/L为单位来表示, 主要与血浆中的钠离子浓度有关。
医学检验·各论:血浆渗透压(POP) >>>
医学检验·各论:血浆渗透压(POP) >>>
相关检查: 循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血浆量、C-肽、肝病四项、乙肝两对 半(定量)、乙肝两对半(定性)、肝脏 功能相关项目。
医学检验·各论:血浆渗透压(POP) >>>
相关症状: 细胞外液渗透压增高、失钠多于失水且血 清钠浓度低、低钠血症、脱水、低血糖症、 糖尿。
医学检验·各论:血浆渗透压(POP) >>>
临床意义:
1.增加:表示体内水分的减少或溶质 量的增加。多见于糖尿病高渗性昏迷、尿 崩症、中暑高热、高渗性脱水等。 2.降 低:表示体内水量的增加或溶质的减少。 多见于有心衰竭、低蛋白血症、低钠血症、 肾衰竭少尿期、低渗性脱水等。
医学检验·各论:血浆渗透压(POP) >>>
正常值: 正常值:280~320mmol/L。
相关疾病:
昏迷、中暑衰竭、高渗性非酮症性糖尿病 昏迷、高渗性脱水、等渗性脱水、低渗性 脱水、老年人低钠血症、老年人高钠血症、 高渗性非酮症高血糖昏迷、小儿抗利尿激 素分泌异常综合征、小儿充血性心力衰竭、 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心力衰竭。
谢谢!
禁饮结合血管加压素试验

正常人在禁饮一定时间后,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ADH大量释放,使尿浓缩,尿渗透压增高。
当尿渗透压增高达高峰时,由于体内有足够的ADH,故注射血管加压素后,尿渗透压不再升高。
尿崩症患者由于缺乏ADH,在禁饮后尿渗透压无明显升高,注射血管加压素后尿渗透压开始显著升高。
「参考值」正常人在禁饮后注射血管加压素,尿渗透压不再升高,往往还稍降低,仅少数人可稍增高,增高程度不超过5%。
「病理学变异」部分性尿崩症患者禁饮后尿渗透压能够升高,可超过血浆渗透压,在注射血管加压素后,尿渗透压可进一步升高。
完全性尿崩症患者禁饮后,尿渗透压不能显著升高,仍低于血浆渗透压,注射血管加压素后,尿渗透压升高,且超过血浆渗透压。
精神性烦渴多饮患者的试验结果接近正常人。
脑卒中患者并血浆渗透压增高213例临床分析

①脱水 : %甘露醇 15 l 1h 2 0 2m , 2 或每 8 静 每 h
浆渗透压增高患者 23例 , 中高渗性 昏迷 l 1 其 5 例, 现将临床资 亦可用甘油果糖 、 白蛋 白做部分代替 , 减少甘 露醇的用量。另外患者本 身已处于高渗状态 , 脱 水剂 总量应相 对减少 。对 血糖升 高者 以生理 盐水
高渗 性 昏迷 者 :4 2h内补 液量应在 40 m 左右 , 50 l 且
胃管 内注 入 补 液 量 为 1 3—12 同时 注 意补 钾 。 / /,
余平时健康。23 1 例卒中病例中脑梗死 12 , 3 例 脑 出血 8 例 ; l 高渗性 昏迷患者 , 脑梗死 9 , 例 脑出血 6 , 中大 面积脑梗 死 3例 , 2例 脑 梗 死 患者 例 其 有 有糖尿 病 。入 院时间 : 病 6 发 h到 3 d人 院 , 高渗性 昏迷发病 1h以内入院。血浆渗透 压增高 的时 2 问 : 5 。高 渗性 昏迷发 生 的 时 间较 早 , 3— d 一般 在
4 d以 内。
②地塞米松 (0~ 0 m / 。③对症处理 : 1 2 ) gd 促醒 , 促进脑细胞功能恢复 , 预防或控制感染, 防休克 , 抑 酸一 防上 消化 道 出 血 , 强 营 养 ( 过 胃管 注 预 加 通 入牛奶或静脉补充白蛋白、 脂肪乳) 。④关于胰岛 素的治疗, 血糖超过 1.m o L 给予负荷量胰 37 ml , /
40 0
咸宁学院学报( 医学版)08 20 年第 2 卷第 5 [ u aoX n n Uirt( e c ic ) 2 期 J r lf in g nei M daSe e ] o n a i vs y ilcn s 和营养 , 所以胃肠道补液 已被列为重要和首选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良反应 】注射过快可出现一过性 头痛、眩晕、视力模糊。 【禁忌症】 慢性心功能不全者(因增加循环血容 量而加重心负);活动性颅内出血者。
【药理作用】 1.利尿作用:温和、持久。
作用部位:远曲小管近段 ◆作用机理:抑制远曲小管近段的 Na+-Cl-共同转运载体,使Na+、Cl重吸收↓,从而影响肾脏的稀释功 能。对浓缩功能无影响。
2.抗利尿作用:
机制:①抑制磷酸二酯酶,使cAMP↑,远 曲小管对水通透性↑,使水重吸收增加。 ②因其排 Na + 、 Cl - ,使血浆渗透压下降, 减轻病人渴感而减少饮水量,使尿量减少。 3.降压作用(基础降压药之一)
药物包括甘露醇、山梨醇、高 渗葡萄糖等。
甘露醇(20%的高渗水溶液)
【药理作用】
1. 脱水作用:作用强,静注能迅速提高血 液渗透压,使组织间液水分向血浆转移而 产生脱水作用。
静滴后20min,颅内压显著下降,持续6~8 h。
口服不吸收,只发挥泻下作用。
2.渗透利尿作用
机理: ①脱水作用,可使循环血量和肾小滤过率 增加; ②尿液高渗,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 【临床应用】 ③间接抑制 Na+-2Cl--K+同向转运系统,使 Na+、Cl-等重吸收减少而增加尿量。 1. 脑水肿及青光眼:甘露醇 是降低颅内压首选药 2.预防急性肾功能衰竭
机
制
高效利尿药
排K+利尿药
呋噻咪
布美他尼
中效利尿药
排K+利尿药
依他尼酸 噻嗪类 氯塞酮 乙酰唑胺 螺内酯
抑制Na+-2Cl--K+ 同向 转 运 系 统 , 抑 制 Na+ 、 Cl- 的重吸收 同高效利尿药
远曲小管近段(皮质 部)
低效利尿药
近曲小管
抑制碳酸酐酶 竞争醛固酮受体,间 接地抑制Na+-K+交换
【临床用途】
【不良反应】
1. 水与电解质紊乱:表现为低血容量、 低血钾、低血钠、低氯血症、低血镁等。 2. 耳毒性:大剂量时可引起听力下降, 或暂时性耳聋甚至永久性耳聋。应避免与 3. 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腹泻、大剂量 对听 N有损害的氨基甙类抗生素合用。 可出现胃肠道出血。
4.高尿酸血症:与体内尿酸竞争排泄系统。 5. 过敏反应:皮疹、嗜酸性细胞增多,偶有 间质性肾炎。偶致骨髓抑制 。
3.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5–10%Na+被重 吸收。
远曲小管近端在管腔膜K+Na+2Cl-共同转运系统介导下重吸收 原尿中10%Na+。因此抑制该段Na+ 吸收的药可产生中效利尿作用。同 时该段存在Na+-Ca2+交换。
乙酰唑胺
噻嗪类
螺内酯、氨苯蝶啶
65–70% Na+被重吸收
H+
5–10%Na+被重吸收
治疗脑水肿机理:由 于利尿后血液浓缩, 1.严重水肿 血浆渗透压增高,而 2.急性肺水肿和脑水肿: 利于脑水肿的消除. 治疗急性肺水肿机理: ①舒张血管→外周阻力↓→心脏负荷↓ 3.急慢性肾功能衰竭 ②利尿→血容量↓→回心血量↓→左室 4.加速毒物排出 舒张末期压↓ 5.高血钾症和高血钙症 :增加钾排出 , 抑制Ca2+的重吸收,降低血钾和血钙。
①血糖升高。抑制胰岛素的分泌,以及组织 利用G.S减少→血糖↑,糖尿病患者应慎用。
②高脂血症。TG、LDL↑,HDL↓,高脂血症 患者不宜使用。
③高尿酸血症。竞争性抑制尿酸排出,痛风 患者慎用。
3.偶见过敏反应:皮疹、皮炎、粒细胞减少、 血小板减少、溶血性贫血等。
(三)低效能利尿药
螺内酯
部位: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用药早期因利尿降低血容量而降压, 后期因排钠降低血管平滑肌对CA等 加压物质的敏感性而降压。
【临床用途】 1.各种轻、中度水肿:首选。是慢性心功 能不全的主要治疗药之一。对肝性水肿与 螺内酯合用疗效增加
2.高血压病:与其他降压药合用。
3.尿崩症:轻症效果好,重症疗效差。
【不良反应】 1.电解质紊乱:低血钾症较多见。 2.代谢异常:
(二)中效能利尿药
噻嗪类基本结构为杂环苯并噻二嗪与一个磺 酰胺基(-SO2NH2)组成,在2、3、6 位代 入不同基团可得到一系列的衍生物。它们的作 用部位、药理作用、机制及效能相似。
药物:氢氯噻嗪、氯噻嗪、氢氟噻嗪、 环戊噻嗪等,代表药物是氢氯噻嗪。
氢氯噻嗪
(hydrochlorothiazide,双氢克尿噻)
机制:竞争对抗醛固酮 特点:作用弱,起效慢,维持时间长 用途:醛固酮增多的顽固性水肿 如肝硬化和肾病综合抑制Na+-K+交换
第二节┃脱水药
脱水药指能提高血浆渗透压而使组织脱水的药物。
特点:① i.V 后迅速提高血浆渗透压。② 经肾小 球滤过,但不易被肾小管重吸收,可在肾小管形成 高渗透压而具有渗透利尿作用。③ 在体内不易被 代谢。
第二十一章 利尿药及脱水药
第一节┃利尿药 定义:作用于肾脏,增加电解质及水 排泄,使尿量增加的药物。
一、利尿药作用的生理学基础
尿的生成包括肾小球的滤过、肾小 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及分泌。 (一)肾小球的滤过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1.近曲小管:65–70%Na+被重吸收.
2.髓袢升支粗段:30–35% Na+被重吸 收 , 水的再吸收 ↓ , NaCl 的再吸收依 赖管腔膜K+-Na+-2Cl-共同转运系统。
H+ K+ Na+ Na+ Na+ Cl- Na+ 呋噻咪 呋噻咪 H2 O H+ K+
NaCl 皮质 髓质
Na+
2Cl2Cl-
K+
H2 O 髓袢
30–35% Na+ 肾小管各段功能和利尿药作用部位 被重吸收
二、常用利尿药的分类、作用部位及机制
分 类 药 物 主要作用部位
髓袢升枝粗段 皮质和髓质部
留K+利尿药
远曲小管及集合管
氨苯喋啶
直接抑制Na+-K+交换
(一)高效利尿药(袢利尿药)
药物:呋噻咪、依他尼酸(利尿酸)、 布美他尼 呋噻咪(Furosemide,速尿) 【药理作用】 1.利尿作用:快、强、短。
●作用部位:髓袢升枝粗段髓质部 和皮质部
◆作用机理:
抑制髓袢升枝粗段Na+-2Cl-- K+共同 转运载体(与Cl-共同竞争该载体的Cl-结 合部位),使Na+、Cl-重吸收↓,从而影 响肾脏的稀释和浓缩功能。
增加K+排泄—Na+排出增加,促进K+-Na+ 交换。同时因利尿使体液减少,促进肾素和 醛固酮分泌增多,K+排泄 。易引起低血钾 、 低盐综合征。
2.扩张血管:
( 1 )扩张肾血管,降低肾血管阻力, 增加肾血流量。
( 2 )扩张小静脉,降低左心室充盈 压,减轻肺水肿。
扩张血管机制可能与 促进前列腺素E合成, 抑制其分解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