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北师大版数学小学五年级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公开课教学设计1

合集下载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8.3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8.3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8.3 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在教学五年级下册数学的"平均数的再认识"这一课时,我深感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及其重要性。

本节课我将带领学生深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8单元《平均数的再认识》。

我们将回顾平均数的定义,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平均数会受极端数据的影响,并学会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根据数据特点选择合适的平均数。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经历探索求平均数的过程,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平均数会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以及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根据数据特点选择合适的平均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练习题学具:练习本、笔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上课之初,我会给学生呈现一个情景:学校要举行篮球比赛,我们需要选取一名队长,而选取的标准是看同学们的身高。

请问,我们应该选取班级身高的平均数,还是最高或最低的学生作为队长呢?2. 例题讲解:接着,我会给学生出示一些例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以及平均数会受极端数据的影响。

例题1:一班有10名学生,他们的身高分别是:150cm、160cm、155cm、170cm、158cm、162cm、153cm、165cm、156cm、168cm。

请问,这一班的平均身高是多少?例题2:二班有10名学生,他们的身高分别是:140cm、150cm、160cm、170cm、155cm、165cm、158cm、162cm、153cm、168cm。

请问,这一班的平均身高是多少?3. 随堂练习:学生在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后,我会给他们出示一些随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3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3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3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教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3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我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今天我要为大家分享的是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3平均数的再认识。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平均数,让学生对平均数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我们将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体会平均数的实际意义,以及如何求解平均数。

教材中,我们选取了第8章的第3节,具体内容包括:1.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

2. 学会求解平均数的方法,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解平均数的方法,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解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解决与平均数相关的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课件学具:笔记本、尺子、铅笔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实际案例来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例如,我们可以假设有一个班级,他们参加了一次数学竞赛,现在要求我们计算这个班级的平均分。

2. 讲解平均数的含义: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它是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

3. 讲解求解平均数的方法:我们可以通过具体的例题,让学生学会求解平均数的方法。

例如,如果一个班级有10名学生,他们的成绩分别是80, 85, 90, 95, 100, 88, 82, 87, 93, 98,那么这个班级的平均分是多少?4. 小组合作,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可以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实际问题,运用平均数的方法来解决。

例如,一个篮球队有5名球员,他们的得分分别是20, 18, 22, 19, 21,那么这个篮球队的平均得分是多少?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平均数的含义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求解平均数的方法1. 把所有数据相加2. 除以数据的个数七、作业设计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求解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87,88页《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1课时)【教材简析】平均数是数据统计的一个重要的量,属于“统计与概率”范畴。

本课时是学生初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和“总数÷总份数=平均数”)基础上进行教学,是深入研究平均数的代表性、区域性易受极端数据影响而变化,即平均数的灵敏性,是为高段进一步分析数据、作统计图、根据统计图做出预测的统计量,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简析】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用统计表,统计图(条形和折线)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并能通过图表解决简单的问题,教学时应基于学生的实际,不能只停留在知识的表面,而应充分引导学生通过亲身经历理解知识所蕴含的丰富、深刻的统计与概率的背景,帮助他们认识到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与广泛应用,并能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必要的统计观念的核心发展。

【教学目标】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认识平均数,体会平均数的实际应用;2.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数据分析观念;3.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平均数具有代表性,任何一个数有变化,平均数就会受影响;4.通过计算平均数的过程,认识平均数的灵敏性;5.通过学习平均数,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教学重点】认识平均数的代表性,体会一个数变化引起平均数的变化。

【教学难点】体会平均数的灵敏性。

【教法建议】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结合五年级的学生实际,主要采用“直观体验——操作感知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经历活动实践——合作交流——尝试动手制作——掌握特征——分析数据等主动探索、交流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全面地参与到探索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教学准备】教:1. 教学课件PPT,希沃白板,希沃授课助手,平板ipad2.学习单【教学流程图】【评价方案设计】课前检测【主要内容】1.阅读“招聘启事”故事2.自己回顾一下,下面3个问题。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3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3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8.3 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教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8.3 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五年级数学下册的第八章第三节,主题是"平均数的再认识"。

我们将通过具体的例子来深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如何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并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一组数据平均数的方法。

2. 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是如何让学生能够将平均数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PPT课件,包括平均数的定义、求法以及实际应用的例子。

2. 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和讲解。

3. 一组数据,用于学生实践操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我将以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学习。

例如:“假设一个班级有30名学生,他们的身高分别是140cm, 145cm, 150cm,请问这个班级的平均身高是多少?”2. 新课讲解:通过PPT课件,我将会讲解平均数的定义,以及如何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我会用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

3. 实践操作:学生们分成小组,每组给定一组数据,要求计算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我会巡回指导,解答学生们的疑问。

4. 例题讲解:我会选取一些典型的例题,讲解如何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一个篮子里有苹果、橘子和香蕉,苹果有5个,橘子有7个,香蕉有8个,请问这篮子水果的平均数量是多少?”5. 随堂练习:我会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们独立完成,检验他们对平均数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 平均数的定义2. 求平均数的方法3. 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请计算下面一组数据的平均数:2, 4, 6, 8, 10答案:62. 小明的成绩在一次考试中得了85分,比班级平均成绩低5分,请问班级平均成绩是多少?答案:90分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对平均数的理解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大部分学生能够熟练地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并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认识平均数,体会平均数的实际应用。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累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激趣架桥1.导入新课很久以前,我们认识一位数朋友。

看,它是谁?(生:平均数。

)你会段一些数据的平均数吗?说说怎么算?指名答。

2.我们就这样算一算。

大屏幕出示:母鸡五天下蛋情况,算一算平均每天母鸡下几个蛋?指名读题。

学生独立计算。

集体订正。

6个蛋就是母鸡五天下蛋的平均水平。

(板书:平均水平)看来大家都没有忘记这位好朋友。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和它交朋友,深入了解它。

齐读课题——平均数的再认识。

二、确定目标,探究新知师:同学们,老师带大家去公共汽车上转一转。

出示图片:瞧,他在干什么?指名回答。

指示免票线:你知道这条线有什么用吗?学生自由回答。

师:你说得对。

这是我国的一项规定。

学龄前儿童,就是六周岁以前的儿童,可以由成人带领免票——(就是不用买票)乘车。

但是有个要求。

问学生:什么要求?(儿童身高要在 1.2 米以下)为什么是 1.2 米?而不是 1.1 米或者 1.3 米呢?(师用手比高度)1.2米这个数据是怎样得到的?学生独立思考。

师:与你的小组同学交流一下。

学生小组内交流想法,教师巡视。

师: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一听。

学生说自己的想法,教师相机点拨。

师:你说得有理。

我让你不仅有理而且有据。

出示数据:北京六岁儿童身高平均值。

师:结合这组数据说说 1.2 米的合理性。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点拨。

师:1.2 米是个平均数,所以它有代表性,能够让绝大多数学龄前孩子都享受到免票的政策,使这一政策具有普惠性。

(板书:1.2 米代表性)看,平均数和我们的生活联系得多紧密啊!它直接关系到我们的钱包呢。

三、丰富感知,形成表象师:其实,在生活中,平均数无处不在。

最常用到它在比赛成绩的统计中。

平均数的再认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五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平均数的再认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五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本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在五年级下册数学学习中,通过“平均数的再认识”这一章节的学习,不仅在知识与技能上有所提升,同时也能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培养和发展。
二、学情分析
在五年级下册数学学习中,学生对平均数的概念已有初步的认识,能够进行简单的平均数计算,但对于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深层次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局限。因此,在教学“平均数的再认识”这一章节时,应充分考虑以下学情:
2.难点: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理解平均数在反映数据集中趋势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平均数。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通过展示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例,如班级同学的体重、成绩等数据,引导学生回顾平均数的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如计算班级同学的平均体重、讨论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等。在此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
3.家庭作业:与家长共同讨论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例如购物时的平均消费、家庭成员的平均身高等。请家长签字确认,并在课堂上分享你们的讨论成果。
4.小组合作任务:分组研究平均数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如科学实验数据、社会调查结果等。每组撰写一份研究报告,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分享。
5.思考题:探讨平均数在反映数据集中趋势时的局限性,举例说明。例如,平均数在处理极端值时的不足,以及如何弥补这种不足。
(二)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平均数的过程中,学生将通过以下方法来提高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
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在讨论与分享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培养合作学习和交流的能力。
2.利用实际案例和图表数据,培养学生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总结的过程,掌握数学思维方法。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3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3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3 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教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8.3 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五年级下册数学的第八章第三节内容,主要是深入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我们将通过实际问题和案例来进一步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1. 深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它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2. 学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难点是让学生能够将平均数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PPT课件,包括平均数的定义、求法以及实际应用案例;2. 白板和记号笔,用于板书和讲解;3. 练习题和答案,用于随堂练习和反馈。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我会通过一个实际问题来引入本节课的内容,例如:“小明的成绩在班级中是第10名,他想要知道班级的平均成绩是多少,他应该怎么做?”2. 讲解平均数的定义:我会用PPT课件展示平均数的定义,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让学生们深入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3. 讲解平均数的求法:我会用PPT课件展示平均数的求法,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让学生们学会如何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4. 随堂练习:我会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们运用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进行解答,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5. 板书设计:我会根据讲解和练习的内容,设计一些板书,帮助学生们巩固和记忆平均数的定义和求法。

6. 作业设计:我会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们课后巩固和复习本节课的内容。

六、作业设计2. 小明的班级有30名学生,他们的数学成绩分别是:80, 85, 90, 95, 100, 90, 85, 95, 80, 85, 90, 95, 100, 90, 85, 95, 80, 85, 90, 95, 100, 90, 85, 95, 80, 85, 90, 95, 100。

北师大五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北师大五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认识平均数,体会平均数的实际应用。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2·1·c·n·j·y3、通过体会平均数的实际应用,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五下第八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的第四课时。

是在第一学段了解了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平均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教材安排了三个问题,侧重点在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现实生活情境中如何得到的平均数?为什么要用平均数即合理性问题?怎么用平均数更为准确?这些都从更深一个层次展现了平均数的实质,最终促使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发展。

【来源:21cnj*y.co*m】学情分析:平均数的再认识前测试卷1、在一次测试中淘气语文得到了98分,数学92分,英语94分,用一个什么样得数可以代表这一阶段淘气学习的水平?这个数是多少?【出处:21教育名师】2、笑笑统计学校小卖部三周冰淇淋卖的箱数,根据这个图表中的数据你能帮助判断一下,第四周进多少象冰淇淋合适吗?说明理由。

【版权所有:21教育】3、说一说通过你以前的学习你对平均数的知识还有哪些想知道的?本节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的基础上进行的。

通过教学前测我们得到的数据是:题号知识性得分率理解性得分率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1 96% 88%2 97.5% 64%3 53%得到的数据不难看出:五年级学生对于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掌握是熟练的,同时有一定的抽象理解能力了。

已经开始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学生感知事物的目的性和准确性都有所增强,所以在这个阶段的来对平均数的意义进行进一步的学习,有较为稳定的心理基础作为保障。

同时,从数据中也能看出对于平均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并不很深入,所以脱离了现实情境的理解就空洞了很多,所以大量丰富的关于平均数的实际应用资料的呈现是必要的,教师在教学中仍然要用有层次的启发教学,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数学分析观念,发展学生比较、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再认识》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再认识》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再认识》教学设计第一次第2次第3次第4次第5次第八单元《平均数再认识》导学案学生活动一:六一儿童节班级举行了(每人投五次,每次投一分钟)投球比赛,淘气第1次投进5球,第2次投进4球,第3次投进7球,第4次投进5球,第5次投进9球,淘气在投球比赛中平均投进多少个球?(移一移、画一画、算一算)学生活动二:根据有关规定,我国对学龄前儿童实行免票乘车,即一名成年人可以携带一名身高不足1.2m的儿童免费乘车。

1、根据上面的材料,你知道了哪些信息?|2、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1.2m这个数据可能是如何得到的呢?学生活动三:评委1评委2评委3评委4评委5平均分第一次排名第二次排名选手192989496100选手297991008495选手390988785901、请把统计表填写完整,并排出名次。

2、同桌交流汇报你们的结果。

3、在实际比赛中,通常都采取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一个最低分,然后再计算平均数的记分方法,说一说其中的道理。

4、按照上述的记分方法重新计算3位选手的最终成绩,然后排出名次。

对比两次所排名次结果,你有什么发现?极端数据是指:5、现在,你对平均数有了哪些新的认识?6、一个10人小组想知道他们小组更喜欢数学还是英语,于是他们展开了调查。

下面是他们调查时使用的评分标准。

(1)分别计算数学和英语喜欢程度的平均分。

(2)根据这些得分判断,对于这个组的学生,哪个科目更受欢迎?7、淘气调查了操场上做游戏的小朋友的年龄情况:7岁,7岁,7岁,8岁,8岁,8岁,9岁,9岁。

(1)计算这些小朋友的平均年龄。

(2)这时,老师也加入做游戏的队伍。

他的年龄是45岁,估计并计算此时做游戏的人的平均年龄。

说一说你对平均数的认识。

8、下面是某班4个小组学生对8种水果(香蕉、苹果、梨、桃、橘子、西瓜、葡萄、菠萝)喜好程度的排序结果,1 表示喜好程度最高。

根据上面的结果,将8种水果按照喜好程度从高到低排序,并说明排序的理由。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公开课)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公开课)

《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仕版奋扬学校罗兆飞一、学习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P87-88二、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2.能利用平均数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再次认识平均数的过程,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和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学习重难点:重点:在实际生活中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难点:能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课型课时:新授课(计算教学) 1课时五、学习准备:多媒体课件六、学习过程:(一)复习导入、揭题引标1、课件展示:五年1班第一小组4名同学的身高分别是142cm,147cm,144cm,146cm,求他们的平均身高。

(142+147+144+146)÷4=145cm2、平均数有什么特点。

(平均数能够很好的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集中趋势)3、引入新课,出示学习目标:我们这节课再一次来学习平均数(板书课题),先来看看我们要学什么?(出示目标)1.经历再次认识平均数的过程,体会平均数的意义,能利用平均数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和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1、平均数的意义(出示材料1:我国对学龄前儿童实行免票乘车,即一名成年人可以携带一名身高不足1.2 m的儿童免费乘车。

)(1)师:从这段文字材料中的1.2m这个数据可能是如何得到的呢?(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汇报)我国对学龄前儿童实行免票乘车的规定,即身高不足1.2 m的儿童可免费乘车。

这里的学龄前儿童指0~6岁的儿童,其中6岁儿童的身高最具有代表性。

《平均数的再认识》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平均数的再认识》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进一步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3.感受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其应用价值,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运用平均数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根据有关规定,我国对学龄前儿童实行免票乘车,即一名成年人可以携带一名身高不足1.2m的儿童免费乘车。

师:你知道1.2m这个数据是如何得到的吗?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生1:通过调查6岁儿童的身高得到的,在一些6岁儿童中,大多数身高不足1.2m,也就是说我国对于6岁以下儿童是免票乘车的。

生2:在调查的6岁儿童中,这些儿童身高的平均数不超过1.2m。

师:你们分析得很对。

据统计,目前北京市6岁男童身高的平均值为119.3cm,女童身高的平均值为118.7cm。

看来平均数在生活中有更重要的意义,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平均数。

设计意图:在学生讨论后,引导学生认识平均数的意义,这正体现了本节的教学重点,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探究新知师:怎样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生:用总数除以总份数。

师:请把统计表填写完整,然后排出名次。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

生:选手1的平均分最高,他是第一名;选手3的平均分最低,他是第三名。

师:在实际比赛中,通常采用先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然后再计算平均数的计分方法。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生1:有的评委打分太高或太低。

生2: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再平均就更公平、更具有代表性了。

师:说得很对。

请你按照这种记分方法重新计算3位选手的最终成绩,然后排出名次。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

生:按照这种记分方法重新计算后选手2是第一名,选手1是第二名,选手3是第三名。

师:随着计算方法的改变,选手的名次也发生了变化。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8.3《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8.3《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8.3《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平均数的再认识》是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平均数,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于平均数的性质和应用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平均数,并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并深入理解平均数的性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课件、黑板、粉笔、练习题。

2.学具准备:学生课本、练习本、文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如:“某班有30名学生,他们的身高分别是130cm、140cm、150cm……,请问这个班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数的意义和求法。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与平均数相关的图片和数据,如:一批苹果,其中有10个每斤重150克,5个每斤重160克,2个每斤重140克。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如何求这批苹果的平均重量。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3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3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8.3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教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8.3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五年级下册数学的8.3节,主要内容是平均数的再认识。

我们将通过实际情境来引入平均数的概念,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以及如何求解平均数。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们能够深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解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们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求解方法,以及能够将平均数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难点是让学生们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我准备了一些图片和实物,用于引发学生们的兴趣,以及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会在课堂上展示一些图片,比如一些水果和玩具,然后问学生们,如果我们要知道这些水果的平均重量或者玩具的平均价格,我们应该如何计算呢?3. 练习:在讲解完平均数的求解方法后,我会给出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们自己动手计算平均数,并且能够理解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 应用:我会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们运用平均数的概念来解决这些问题。

六、板书设计在课堂上,我会根据讲解的内容,适时地进行板书,将重要的概念和公式写下来,方便学生们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答案:平均数= (3+6+8+10+12) ÷ 5 = 82. 小明的成绩在班级中的平均分是85分,如果小明在期末考试中得了90分,那么他在期末考试中的成绩是高于还是低于班级平均分?答案:小明的成绩在期末考试中是低于班级平均分的。

因为他的平均分是85分,而他在期末考试中得了90分,所以他的成绩是高于平均分的。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对平均数的理解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他们能够熟练地计算平均数,并且能够将平均数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但是在课堂上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有些学生对平均数的含义理解不够清晰,容易混淆。

《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五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五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教学背景本教学设计针对的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课程主题为“数据和图形”。

在这一主题中,我们将讲解数据的搜集与整理、数据的分类与归纳以及如何从数据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其中,平均数是最基础的数据分析工具之一,也是学生们常见的概念之一。

在五年级上学期,学生们已经接触到了平均数这一概念,并学习了如何计算平均数。

然而,在这个教学设计中,我们将从“平均数”的定义、意义和应用等方面再次认识平均数,并通过多种情境来巩固和延伸学生们对平均数的认识和应用。

教学目标•了解平均数的定义、意义和计算方法;•能够在实际情境中应用平均数;•延伸学生们对平均数的认识,使其能够更好地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导入环节(10分钟)•让学生们回忆一下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展示一个简单的实例,让学生们口算得到平均数,例如:“班级里有5个人,他们的年龄分别是10岁、11岁、12岁、13岁和14岁,那么班级的平均年龄是多少?”•引导学生们思考:平均数有哪些作用?认识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20分钟)•让学生们打开教材,读取有关平均数的内容,并回答下列问题:平均数是什么?如何计算平均数?•在黑板上列出计算平均数的公式,让学生们逐步理解公式的含义。

•设计多个简单的实例,让学生们在小组内计算平均数,并在黑板上讨论和分享不同的思路和答案。

应用平均数(30分钟)•准备多个关于平均数的情境,例如班级人口数量、平均身高、平均成绩等等。

•将学生分成小组,并把情境分配给每组。

让学生们自行收集相关数据,并计算出平均数。

•在小组内讨论和分享各自的数据和计算过程,并在班级上汇报总结。

延伸认识平均数的应用(20分钟)•准备多个实际问题,让学生们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

•在小组内讨论和解决问题,并在班级上汇报总结。

总结(10分钟)•让学生们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平均数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应用。

•引导学生们思考: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还可以应用到哪些领域?教学评估•学生能否正确地计算平均数?•学生能否正确地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小组内的合作和讨论情况如何?•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思维活跃?。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备课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备课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备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这一课,旨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感受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对数据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但是,对于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着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

2.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深入理解平均数的性质,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感受平均数的概念;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探讨中理解平均数的性质;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案例,如学生成绩、物体长度等。

2.准备计算器、纸张等学习用品。

3.设计好教学课件,准备好教学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案例,如学生的身高、体重,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让学生思考: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值?2.呈现(10分钟)呈现一系列的生活案例,如学生成绩、物体长度等,让学生独立计算平均值。

在计算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感受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学习,每组选择一个案例,计算平均值。

在合作学习中,让学生探讨平均数的性质,如是否存在偏大或偏小的情况等。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求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等。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教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8 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我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今天我要为大家分享的是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8 平均数的再认识。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的第三课时,即平均数的再认识。

在这一课时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平均数的性质和求法,并通过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平均数的性质,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平均数的性质和求法,教学重点是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教材、练习题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例如:“小明有5个苹果,小华有7个苹果,他们两个人一共有多少个苹果?”让学生们思考并回答,从而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2. 讲解:根据教材的内容,详细讲解平均数的性质和求法,通过示例和练习题帮助学生们理解和掌握。

3. 练习: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们独立完成,并及时给予指导和解答。

4. 讨论:学生们分组讨论,分享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平均数的性质:1. 所有数据相加的和除以数据的个数等于平均数。

2. 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代表值,可以用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

求平均数的方法:1. 将所有数据相加,得到总和。

2. 将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得到平均数。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小明有8个苹果,小华有10个苹果,他们两个人一共有多少个苹果?2. 一组数据如下:6, 7, 8, 9, 10。

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答案:1. 小明和小华一共有18个苹果。

2. 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8。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问题引入平均数的再认识,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了平均数的性质和求法。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2023秋)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2023秋)
课堂上,我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个方法似乎效果不错,大家都能积极参与进来。在理论介绍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对平均数的定义理解不够深入,容易混淆平均数与具体数据的关系。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对平均数定义的讲解,通过生动的例子让学生真正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尝试用案例分析来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实际应用,但可能讲解得有些快,部分学生还没能跟上节奏。下次我会放慢讲解速度,让学生有更多时间消化吸收。此外,对于重点难点的解析,我发现通过举例和比较的方法有助于学生理解,但仍需注意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确保他们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平均数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这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重点讲解平均数的概念,即数据总和除以数据个数的结果,并熟练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步骤。
-举例:通过计算班级学生身高的平均数,强调平均数反映了数据集的整体特征。
-平均数的应用:培养学生将平均数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如分析班级成绩、比较不同组别的数据等。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平均数的基本概念。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它是描述数据集集中趋势的重要指标。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平均数在计算班级平均成绩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理解班级的整体水平。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和性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平均数易受极端值影响的特点。
-举例:展示一组数据,其中没有任何一个数值等于平均数,以此打破学生的错误认知。
-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际问题,如计算家庭成员的平均身高,指导学生如何收集数据并运用平均数进行有效分析。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8.3 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8.3 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8.3 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一. 教材分析《8.3 平均数的再认识》这一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平均数的定义和求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够对数据进行合理的处理和分析。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如对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不强,对平均数的含义理解不够深入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应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对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以及对平均数的含义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通过案例的分析和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应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以便于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

2.教学案例:准备一些生活中的案例,以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

3.小组合作学习:提前分组,并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指导。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

例如,可以给学生呈现一个篮球比赛的数据,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如何求这个篮球比赛的平均分?2.呈现(10分钟)通过呈现更多的案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含义和应用。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3平均数的再认识(1)-北师大版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3平均数的再认识(1)-北师大版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3 平均数的再认识(1)北师大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将以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来写这篇教案。

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教材是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的第八章第三节《平均数的再认识(1)》。

我们将深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以及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们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难点则是如何让学生们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我已经准备好了相关的教具和学具,包括黑板、粉笔、教学PPT以及学生们平时用的数学课本和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以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例如:“假设我们有5个苹果,每个苹果的重量不一致,我们如何找到这5个苹果的平均重量?”2. 例题讲解:然后我会通过一个简单的例题来讲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例如:“有3个数,分别是2,3,4,它们的平均数是多少?”3. 随堂练习:在讲解完例题后,我会给出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们自己动手计算,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

4. 小组讨论:我会让学生们分成小组,讨论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他们是如何理解和计算平均数的。

六、板书设计我会根据讲解的内容,适时地在黑板上写出相关的公式和例题,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答案:3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觉得学生们对平均数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能够运用平均数来解决实际问题。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还不是很清楚,我在课后会针对这些学生进行额外的辅导。

同时,我也会给学生推荐一些相关的数学阅读材料,让他们在课后进一步拓展对平均数的理解。

例如,他们可以阅读一些关于平均数在统计学中的应用的资料,或者是一些关于平均数在经济学中的应用的案例。

最新小学北师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3课时平均数的再认识公开课教学设计

最新小学北师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3课时平均数的再认识公开课教学设计

第3课时教学内容:平均数的再认识(教材第87~88页)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再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的基础上,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能运用平均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体会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

1、出示课件:根据有关规定,我国对学龄前儿童实行免票乘车,即一名成年人可以携带一名身高不足1.2米的儿童免费乘车。

1.2米这个数据是如何得到的呢?2、学生质疑,说一说你的看法。

二、新授。

1、解决疑惑。

学龄前儿童,即0-6岁的儿童,而这就意味着0-6岁的儿童身高普遍不会超过1.2米,那么我们首先就要调查一下0-6岁儿童的身高数据,但是我们无法确定一个准确数值,这就需要计算出数据的平均数来解决问题。

X k B 1 . c o m出示平均数的意义: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它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具有代表性。

2、求平均数的方法。

出示课件:“新苗杯”少儿歌手大奖赛的成绩统计表。

(1)把统计表填写完整,并排出名次。

新-课 -标- - 一-网(2)在实际比赛中,通常采取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然后再计算平均数的记分方法。

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3)按照上述的记分方法重新计算3位选手的最终成绩,然后排出名次。

3、教授解题策略。

题中数据众多,无法直接比较,可以先求出每位选手的平均成绩,再进行比较,这样就容易排出名次。

求平均数的方法: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选手1:(92+98+94+96+100)÷5=96(分)选手2:(97+99+100+84+95)÷5=95(分)选手3:(90+98+87+85+90)÷5=96(分)4、计算完毕请补充统计表,并排出最终名次。

教学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均数的再认识》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结合生活实际再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的基础上,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能运用平均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根据有关规定,我国对学龄前儿童实行免票乘车,即一名成年人可以携带一名身高不足1.2米的儿童免费乘车。

1.2米这个数据是如何得到的呢?
2、学生质疑,说一说你的看法。

3、解决疑惑。

学龄前儿童,即0-6岁的儿童,而这就意味着0-6岁的儿童身高普遍不会超
过1.2米,那么我们首先就要调查一下0-6岁儿童的身高数据,但是我们无法确定一个准确数值,这就需要计算出数据的平均数来解决问题。

师:使用平均数可以确定儿童乘车免费标准,在生活中很多地方能用到平均数,平均数具有代表性,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平均数。

板书课题:平均数的再认识。

二、新课学习
1、求平均数的方法。

出示课件:“新苗杯”少儿歌手大奖赛的成绩统计表。

平均
评委1 评委2 评委3 评委4 评委5

选手1 92 94 94 96 100
选手2 97 99 100 84 95
选手3 90 98 87 85 90
(1)把统计表填写完整,并排出名次。

题中数据众多,无法直接比较,可以先求出每位选手的平均成绩,再进行比较,这样就容易排出名次。

求平均数的方法: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2)指名汇报。

选手1:(92+98+94+96+100)÷5=96(分)
选手2:(97+99+100+84+95)÷5=95.8(分)
选手3:(90+98+87+85+90)÷5=90(分)
(3)在实际比赛中,通常采取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然后再计算平均数的记分方法。

按照上述的记分方法重新计算3位选手的最终成绩,然后排出名次。

选手1:(98+94+96)÷3=96(分)
选手2:(97+99+95)÷3=97(分)
选手3:(90+87+90)÷3=89(分)
计算完毕请补充统计表,并排出最终名次。

三、结论总结
师:观察两种算法,你们有什么发现?在实际比赛中,通常采取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然后再计算平均数的记分方法。

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
学生互相讨论,然后汇报。

师小结:去掉特殊值后再求平均数更有代表性,任何一个数有变化,平均数都有反应,平均数很灵敏。

求平均数的方法: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四、课堂练习
完成教材第88页“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

五、作业布置
1、说说这节课后,你对平均数有什么认识?(学生自由说一说)
2、作业布置:练习七第6、7题。

六、板书设计
平均数的再认识
求平均数的方法: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第一种算法:
选手1:(92+98+94+96+100)÷5=96(分)①
选手2:(97+99+100+84+95)÷5=95.8(分)②
选手3:(90+98+87+85+90)÷5=90(分)③
第二种算法:
选手1:(98+94+96)÷3=96(分)①
选手2:(97+99+95)÷3=97(分)②
选手3:(90+87+90)÷3=89(分)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