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三国演义》
解读《三国演义》
![解读《三国演义》](https://img.taocdn.com/s3/m/0337e941a8956bec0975e3d7.png)
•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 瞒,沛国谯(今安徽亳 县)人。东汉末年政治 家、军事家、诗人。 • “古往今来奸雄第一 奇才”——“宁教天下人 负我,休教我负天下 人”,挟天子以令诸侯, 奸诈多疑,骄横自负。 • “治世之能臣”—— 驻军屯田,兴修水利; 用人唯才,打破世俗门 第观念,网罗地主阶级 中下人物,抑制豪强, 加强集权;精兵法,著 《孙子略解》、《兵法 接要》等书。
现在看到的《三国志通俗演义》版本有以下几种: 1、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壬午(1522)刊刻的,全书二 十四卷,二百四十则,尚未分回,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 后学罗本贯中编次”。有弘治甲寅(1494)庸愚子蒋大器 序,嘉靖壬午关中修髯子(张尚德)引。学术界多认为此 本最接近原作,对确定罗贯中时代和《三国》成书时间, 对准确把握罗贯中思想和创作倾向,具有重要价值。 2、《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也称“李评本”, 现存明建阳吴观明刊本、吴郡宝翰楼刊本、清初吴郡绿荫 堂覆明本等,一百二十回,不分卷,有眉批、总批。评语 系明万历、天启年间无锡人叶昼所为,假李卓吾之名。此 本又称“伪李评本”。 3、《笠翁评阅绘像三国志第一才子书》,简称《李 渔评本三国志》,以“伪李评本”为底本,加上李渔大量 眉批,同时还修订文辞,削除论、赞、评,删改诗文,是 《三国演义》的一个比较重要的本子。
相似点 都 用 火 攻 , 以 弱 胜 强
不同点
曹操 7万 袁绍 70多万
焦点:粮草
结果:袁绍大败,曹操平定了北方。 曹操 号称80万 联军(周瑜、诸葛亮) 7万多
焦点:水战
结果:曹军败退,三国鼎立 蜀汉(刘备) 75万 孙吴(陆逊) 10万
焦点:水
刘备大败,蜀汉走向衰亡。
3、结构宏伟壮阔而又严密精巧。以蜀汉为中心, 以三国的矛盾斗争为主线,来组织全书的结构,既写 得曲折多变,而又前后连贯;既有主有从,而又主从 密切配合。
三国演义的经典故事解读
![三国演义的经典故事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a1cabfc7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b0.png)
三国演义的经典故事解读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学的瑰宝。
它以三国时期为背景,描绘了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之间的政治斗争、军事征战以及个人英雄主义的较量。
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历史小说,更是一部具有深刻人生哲理的文学作品。
本文将从几个经典故事入手,探讨三国演义所传达的价值观和人生智慧。
首先,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是一个经典的故事。
这场战役是刘备和孙权联合对抗曹操的重要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争之一。
赤壁之战的胜利源于刘备和孙权的智谋和军事策略,以及诸葛亮的巧妙计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智慧和策略在战争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战争并非只是力量的对比,更是智慧和谋略的较量。
这一点在现实生活中同样适用,我们需要通过智慧和策略来解决问题,而不是仅仅依靠暴力或力量。
其次,三国演义中的“单骑救主”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关羽为了救援刘备,孤身一人冲入敌军之中,表现出了忠诚和勇气。
关羽的忠诚和勇气给人们树立了一个榜样,他们教导我们要忠于自己的信仰和责任,并且在面对困难和危险时勇往直前。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力量并不取决于他的身份或地位,而是取决于他的品德和勇气。
再次,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是一个寓言故事。
这个故事讲述了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希望他能出山相助的经历。
刘备的坚持和诸葛亮的智慧最终使得两人结为知己,也为后来的事业奠定了基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坚持和智慧是成功的关键。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只要坚持并运用智慧,最终就能取得成功。
最后,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是一个充满智慧和创造力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刘备借助诸葛亮的计策,用草船借箭的方式欺骗曹操,成功解决了箭矢短缺的问题。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创造力和智慧可以解决问题,有时候我们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找到创新的解决方案。
这个故事也启示我们,要善于利用周围的资源和环境,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
综上所述,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故事传达了许多价值观和人生智慧。
《三国演义》内涵分析
![《三国演义》内涵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ec4d84b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0127455.png)
《三国演义》内涵分析《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小说,内容主要讲述了中国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和人物,作品中的各色人物个性鲜明,战争场面生动,情节曲折,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三国演义》的内涵分析。
一、民族精神在《三国演义》中,作者突出了中国民族的战斗精神和民族气节,塑造了大量具有英雄气概的人物形象。
例如关羽、张飞、赵云等人常常以一敌多,孤军奋战,最终取得胜利;曹操、刘备等人则显露出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和责任感,不少时候面对困难和危险仍能坚定不移地维护统一和安定。
这种精神不仅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同时也凸显了东方文化中一种深奥的价值观念。
二、历史思考《三国演义》是一部具有强烈历史意义的小说。
作品中所描绘的人物和时间,与中国历史紧密相连,作者对历史事实的把握和思考也非常深刻。
在小说中,作者充分展现了自己对于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判断和评价,例如对于曹操、刘备、孙权等人的分析,对于兵法和战略的解读等等。
本书反复强调了“仁者爱人,智者治人”的观念,对于历史中涉及到权力和利益的问题,作者始终保持了客观、公正和深刻的分析。
三、人性思考《三国演义》中不光是一个个历史英雄和战斗场面,同时也深入探讨了一个个角色的心理和行为。
作品中出现了诸如曹操的心机,刘备的仁义,诸葛亮的谋略等人性思考。
通过塑造人物,展示出了人性的多样性,表达出了对人性道德的思索和探究。
同时,背景设定中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道德观,例如:“仁者爱人,智者治人”、“吾身雋于物,而心忽微于无物”等等思想,让人们深切地感知到其中内涵的深刻与博大。
综上所述,从民族精神、历史思考和人性思考三个方面,我们不难发现《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具有丰富的内涵。
在历经风雨之后,我们深入品味这部经典作品中,似乎也唤醒了内心深处的某种感受。
我们可以从中受到涤荡,潜移默化的陶冶,使自己的人生及未来有更为充实和未来的方向。
古代文学名著三国演义解读
![古代文学名著三国演义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cc531953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dd.png)
古代文学名著三国演义解读古代文学名著《三国演义》解读《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被广大读者所喜爱和推崇。
它以描绘三国时期英雄豪杰的战斗和权谋为主线,塑造了一批深入人心的英雄形象,深刻反映了历史和人性的复杂性。
本文将对《三国演义》进行解读,从其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历史背景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故事情节《三国演义》以汉末黄巾起义为开端,以西晋灭吴为结束,贯穿了近100余年的历史时期。
小说中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充满了激烈的战斗、阴谋诡计和智勇双全的矛盾冲突。
主要包括三国鼎立、英勇豪杰的兴起、英雄联盟的构建以及三国争斗的最后结果等多个篇章。
故事中的关键事件如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夷陵之战等都通过精彩的描写展现在读者面前。
这些战役不仅展示了当时的兵法谋略和军事技巧,更重要的是展示了各个角色的个性与智慧。
与此同时,小说也揭示了权谋之间的明争暗斗,如曹操、刘备和孙权之间的政治斗争,霸王之争的权力较量等等。
二、人物形象在《三国演义》中,众多英雄人物的性格与命运构成了小说的魅力所在。
作者通过对人物形象的精心刻画,展现了各自的个性特点和英雄气概。
曹操被描绘成了一个智勇双全、手段狡诈的权谋家,他的个人魅力和军事才智使他成为故事中的主要反派角色。
刘备则被塑造为一个仁义之君,忠诚正直,广纳贤士,一直追求着统一天下的理想。
孙权则展示了一个明智稳重、善于识人用人的一方诸侯形象。
除了主要角色,还有许多次要人物赋予了《三国演义》更多的色彩。
如吕布的勇猛冲动、貂蝉的美艳聪慧、诸葛亮的卓越智谋等等。
这些人物形象在小说中互为矛盾、相互影响,使整个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三、历史背景《三国演义》将历史与文学相结合,展现了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某一特定时期。
通过小说的叙述和人物形象的刻画,读者可以了解到当时政治、军事、社会等各个方面的情况。
小说中对当时社会的农民起义、封建统治以及分裂局势进行了描写。
整个三国时期政治格局的复杂性得以展示,同时也表现了群雄逐鹿和百姓苦难的现实。
三国演义新理解
![三国演义新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36d0a195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bf.png)
三国演义新理解
三国演义是一部经典的历史小说,讲述了中国历史上战乱年代的故事。
而在新的理解中,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重新解读这部作品。
第一,三国演义中的三国时期可以被看作是一个权力斗争的竞争场。
故事中的三个主要势力——曹操、刘备和孙权,他们之间的权谋、智慧和勇敢,都展示出了他们在争夺统治权力的过程中的策略和方法。
这种权力斗争的背后,可以反映出人性的复杂性和权力对人性的影响。
第二,三国演义也可以被解读为一个关于团队合作和领导力的故事。
刘备、关羽、张飞等人的群英荟萃,他们的团结合作和相互支持,为他们在战场上的辉煌取得了很大的贡献。
同时,通过刘备的领导力,他们能够吸引并团结各方势力,形成一个强大的联盟。
这种团队合作和领导力的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三,三国演义也可以被解读为一个历史的镜像,提供给我们思考和借鉴的经验教训。
这部作品中所描述的战乱年代、政治腐败、人性的复杂性等问题,在当代社会中也存在着。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分析,我们可以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教训,为我们的社会和个人的发展提供启示。
总的来说,三国演义不仅是一个有趣的故事,更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的作品。
通过重新解读和理解这部作品,我们可以从不
同的角度看待历史和人性的问题,为我们的社会和个人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考和启示。
《三国演义》深度解读
![《三国演义》深度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1b65d940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a1.png)
《三国演义》深度解读Overview1.引言2.作者与创作背景3.主要人物分析4.战争策略与智谋5.文化内涵与价值观6.结语引言《三国演义》的历史地位与影响•文学经典: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以其丰富的故事情节和深刻的人物刻画,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文化传承:作品中蕴含的忠义、智谋、勇武等价值观念,对后世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塑造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和行为准则。
•国际影响: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三国演义》不仅在国内广受欢迎,也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知名度,成为中国文化对外交流的重要桥梁。
作者与创作背景罗贯中简介•生平概述:罗贯中,明代著名小说家,生活于约1330年至1400年之间,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的作者。
•文学贡献:以其独特的叙事技巧和深刻的历史见解,塑造了《三国演义》中众多鲜活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宏大的历史画卷。
•社会影响:作品反映了明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元文化交融,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国演义》的创作历程•素材来源:融合史书《三国志》与民间传说,奠定故事基石,展现历史脉络。
•艺术加工:通过文学夸张与人物塑造,增强戏剧张力,如赤壁之战的艺术渲染。
•流传过程:历经明代罗贯中编纂,后世多次修订,形成现今广泛传颂的版本。
主要人物分析曹操:权谋与雄才•政治手腕:曹操以其高超的政治手腕,巧妙平衡各方势力,巩固中央集权,展现了其卓越的政治智慧。
•军事才能:曹操在多次战役中展现出的军事才能,如官渡之战以少胜多,体现了其战略眼光和战术布局的精湛。
•性格复杂性:曹操的性格具有两面性,既有豪迈果断的一面,也有猜疑多变的一面,这种复杂性是其人格魅力的体现。
刘备:仁德与王道•以德服人:刘备以其仁德之心,赢得了民心和部下的忠诚,展现了不同于武力的领导魅力。
•忠贞兄弟情:桃园结义象征着刘备与关羽、张飞的深厚兄弟情谊,共同经历了蜀汉建立的艰难历程。
•蜀汉建国的挑战:刘备在建立蜀汉政权的过程中,面对了诸多内外挑战,体现了其坚韧不拔的政治智慧和战略眼光。
解读《三国演义》-图文
![解读《三国演义》-图文](https://img.taocdn.com/s3/m/f69f0fbc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f9.png)
2、《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也称“李评本”,现
存明建阳吴观明刊本、吴郡宝翰楼刊本、清初吴郡绿荫堂 覆明本等,一百二十回,不分卷,有眉批、总批。评语系 明万历、天启年间无锡人叶昼所为,假李卓吾之名。此本 又称“伪李评本”。
• “或便加棰杖,毒痛参并下。旦则号泣行,夜则悲吟坐。 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
• “城郭为山林,庭宇生荆艾。白骨不知谁,纵横莫覆盖。 出门无人声,豺狼号且吠。茕茕对孤景,怛咤糜肝肺。”
• 雅斯贝斯 提出“边缘情境 ”:
• 指的是当一个人面临绝境——例如死亡、 失败、生离死别时的一种突然的觉醒,这 个时候,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对话关系出现 了突然的全面的断裂,赖以生存的世界瞬 间瓦解,于是,人们不得不睁开眼睛重新 认识这个熟识的世界。
4、语言精炼畅达,明白如话。 “文不甚深,言不甚俗”——毛宗岗
1、人物性格固定化,缺少发展变化。 2、想像、夸张有时不合情理。 “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鲁迅
220年,曹丕 自称皇帝, 国号魏,定
都洛阳。
魏
蜀 221年,刘备 称帝,国号汉 ,史称蜀汉, 定都成都。
吴 222年,孙 权称王,国 号吴,定都 建业。
歌
• 秦朝末年是2000多万人,到了汉初已经死亡了 70%。
• 西汉末公元2年全国人口是5959万,到了东汉初 的公元57年,人口只有2100万了,死亡了65%。
• 唐代的“安史之乱”,死亡人口也将近全国人口的 二分之一。
• 明朝末年四川原有人口1000万,随着张献忠入川 ,人口不满80万。
解读《三国演义》中的领导力和战略思维
![解读《三国演义》中的领导力和战略思维](https://img.taocdn.com/s3/m/d6a5e42a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a3.png)
解读《三国演义》中的领导力和战略思维引言《三国演义》是中国历史上一部极富盛名的文学作品,也被视为中国古代的经典之一。
这部作品描述了三国时期各个势力间的斗争与战争,同时也展现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领导者和其战略思维。
本文将解析《三国演义》中几位重要角色的领导力和其应用于战争中的策略思考。
1. 关羽:忠诚与军事才能并重关羽是刘备帐下最忠诚且备受尊敬的将军之一。
他以武艺高强和心系刘备为特点,展现出卓越的领导力。
关羽在制定军事计划方面有着独到之处,例如攻打荆州时采取奇袭战术来击败曹操。
他始终保持对团队成员的严格管理和责任心,激发了士兵们更大的战斗潜能。
2. 刘备:智谋统筹与赢得民心刘备是《三国演义》中备受推崇的主角之一。
他以谋略和智谋统筹著称,善于根据形势调整策略并与各方建立良好关系。
刘备在聚集人才、拓展势力、建立联盟方面展现出了强大的领导能力。
他通过坚持儒家思想的仁爱原则,赢得了民心和士兵们的忠诚,使得自己的势力逐渐壮大。
3. 曹操:胸怀宽广与变通应对曹操是《三国演义》中极具争议性的角色之一。
尽管被描绘为野心勃勃且冷酷无情,但他的胸怀宽广和出色的战略思维不容忽视。
曹操善于灵活运用不同的军事战术,并在决策时考虑多个因素。
他通过巧妙地运用外交手段,成功地稳定了国内局势并让自己成为当时最有权势的人物之一。
4. 孙权:卓越的外交手腕与长远目光孙权是东吴创立者,他展现了卓越的外交手腕和长远目光。
孙权善于处理内外事务,重视与其他国家的联盟关系。
他通过与刘备建立三个桃园结义的联盟,成功对抗曹操并在之后统一了江东地区。
孙权的领导力也体现在他尊重诸侯、注重士兵培养以及制定适应时代背景的战略决策。
结论《三国演义》中塑造了许多令人难忘的领导者形象,这些领导者不仅具备出色的战略思维和智慧,还能巧妙运用自身特点来赢得民心和统一势力。
从关羽的忠诚与军事才能到刘备的智谋统筹、曹操的变通应对,以及孙权的外交手腕与长远目光,在《三国演义》中我们可以发现各种不同类型领导者所展示出来的受人钦佩和学习借鉴之处。
《三国演义》知识梳理解读
![《三国演义》知识梳理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41e483cf49649b6648d74785.png)
三国演义1、《三国演义》中忠义的化身是(关羽),我们所熟知的他忠、义、勇、谋、傲的事情分别有:千里走(单骑)、华容道义释(曹操)、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败走(麦城)。
2、《三国演义》中智者的化身当属军师诸葛亮,他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之事,书中记叙了有关他的许多脍炙人口的事迹,如火烧(赤壁)、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空城计智退(司马懿)、挥泪斩(马谡等。
3、《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的三弟兄分别是双股剑的(刘备,使丈八蛇矛枪的(张飞和使(青龙偃月刀的关羽。
4、“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的开篇词。
5、写出两个与“三国”故事有关的成语或俗语:(三顾茅庐、(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6、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请写出小说中有关诸葛亮的两个故事的名称。
例如: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空城计)。
7、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是根据《三国演义》(战役)中“周瑜定计火攻曹操”的故事深化而来的。
请再写出源于《三国演义》的两个成语,并写出相应的人物及故事。
成语:三顾茅庐故事:刘备三请诸葛亮成语:身在曹营心在汉故事:徐庶人在曹营不献一策8、“勉从虎穴暂栖身,说破英雄惊煞人。
巧将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
”这首诗说的是《三国演义》中刘备和曹操的一段故事。
这个故事是(煮酒论英雄)。
9、下面的一幅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
参考示例,从列出的六项中任意选出两项,写出具体所指。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示例)三顾:三顾茅庐六出:六出祁山东和:东和孙吴收二川:收取东川、西川七擒:七擒孟获北拒:北拒曹魏排八阵:摆设八阵图10、人物性格刘备:白帝城托孤、三顾茅庐性格:唯才是用,心胸宽广,求贤若渴,有仁有义、仁德爱人,心怀天下;善于投机,长于观人;重情重义,冲动自大。
古代文学名著解读三国演义
![古代文学名著解读三国演义](https://img.taocdn.com/s3/m/708e4063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25.png)
古代文学名著解读三国演义三国演义,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杰作,被誉为“长篇巨制”。
本文将对三国演义进行解读,探讨其艺术表现和文化内涵。
一、背景与作者简介三国演义是中国历史小说的巅峰之作,写作时期可追溯至明朝,而作者则为清代的罗贯中。
这部作品是基于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而创作,描写了东汉末年到晋朝初年的乱世之间的政治斗争、英雄豪杰的荣辱与忠义等。
作者巧妙地借助历史事件和人物为骨架,创作出极富戏剧性和故事性的艺术品。
二、艺术表现1. 人物形象塑造三国演义刻画了大量的人物形象,其中以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孙权等为代表的三国主要武将享有广泛的知名度。
罗贯中善于描绘人物性格和气质,通过精准的描写和对话展示了各个角色的特点,使这些人物变得栩栩如生,令人难以忘怀。
2. 情节设计三国演义中的情节设计精彩且扣人心弦。
例如,刘备三顾茅庐取得了诸葛亮的帮助,扶持了蜀国的兴盛;诸葛亮苦心经营的空城计,欺骗了曹操等一系列经典情节。
这些情节不仅紧密相连,而且紧张刺激,给读者带来极大的阅读乐趣。
3. 语言运用三国演义中使用了丰富多样的语言表达,包括对白的对话,描写性文字等。
其中,对白的运用尤为出色。
作者通过人物之间的辩论、争斗和商谈,展示了每个角色的见解、智慧和态度。
这些对白不仅逼真生动,而且能深入读者内心,引发共鸣。
三、文化内涵1. 忠诚与忍耐三国演义展现了许多角色的忠诚和忍耐。
有的人面对困难和逆境从不退缩,有的人即使身处险境也始终对君主忠诚。
例如,关羽对刘备的忠诚,张飞面临危难时始终对兄长的倚重以及刘备对于百姓和手下将士的关怀。
这种精神代表了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推崇的美德。
2. 权谋与智慧在三国演义中,权谋与智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各个角色通过智谋和计谋,不断争夺权力和地盘。
曹操、刘备、孙权等诸侯,都是以自己的才智和智慧在政治斗争中脱颖而出。
这种权谋智慧的较量是中国古代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学的重要主题。
3. 忍辱负重与武勇三国演义中有很多故事描写了人物的忍辱负重和武勇。
解读《三国演义》中的权谋与智慧
![解读《三国演义》中的权谋与智慧](https://img.taocdn.com/s3/m/3af47349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c2.png)
解读《三国演义》中的权谋与智慧
引言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描绘了三国时期各个势力之间的权谋斗争与智慧对决。
本文将通过对小说中几位主要角色的分析,探讨他们在权谋与智慧方面的表现。
1. 谋略家诸葛亮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谋士之一。
他深知“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在为刘备效力时展现了出色的智慧和才干。
他运筹帷幄,巧妙地利用各种政治手段来巩固势力,并主导了许多重要战役。
诸葛亮以其聪明才智和高超智谋赢得了众多人的钦佩。
2. 矫情义之丞相曹操
曹操是另一个备受关注的角色,他被描绘成一个足智多谋、心思缜密、精于权术的形象。
曹操善于利用各种策略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一方面以身作则树立威信,一方面通过布局和谋划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曹操以其出色的权谋手段赢得了对手的敬畏,而他的智慧也使他摆脱了许多危机。
3. 雄才大略的孙权
孙权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创始人和统治者,在政治和军事上显示出令人叹为观止的智慧。
孙权善于运用外交手段与其他势力建立关系,并在指挥战争时处变不
惊、高效果。
他聪明过人并善于抓住机遇,这使得吴国在整个三国时期都能保
持强大。
结论
《三国演义》中展示了合纵连横、明哲保身、分化利用等多样的谋略和智慧。
从诸葛亮、曹操到孙权等角色,每个人在聪明才智和狡诈心思上都有独特之处,具有不同程度上的权谋与智慧。
这些人物形象使我们认识到在复杂竞争环境中,权谋与智慧所具有的重要性,并启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智慧和聪明才智去
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
《三国演义》:一种文学角度的解读
![《三国演义》:一种文学角度的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cc288c22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dd.png)
《三国演义》:一种文学角度的解读《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它以描绘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国时期为背景,展现了各个势力之间的斗争与智慧。
本文将从文学角度对《三国演义》进行解读。
1. 文学手法的运用《三国演义》中运用了丰富多样的文学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性格、言行举止等细节,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每个角色的特点和心理活动。
同时,作者还运用了比喻、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这些文学手法的运用使《三国演义》成为了一部既有深度又富有艺术感的文学作品。
2. 人物形象的塑造《三国演义》中塑造了许多丰满的人物形象,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命运。
其中,刘备被描绘为仁德慈爱的君主,曹操被描绘为智勇双全的政治家,而诸葛亮则被描绘为聪明过人的谋略家。
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既展示了作者对历史人物的理解和刻画能力,也反映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3. 情节的发展与冲突《三国演义》的情节发展紧凑且扣人心弦。
故事中的各个势力之间展开了一系列的斗争与冲突,既有大规模的战争,也有小规模的阴谋。
这些情节的发展使得故事更加吸引人,读者可以感受到其中的紧张和激动。
4. 主题的探讨《三国演义》探讨了许多重要的主题,如权力、智慧、忠诚、背叛等。
通过描写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纷争,作者表达了对这些主题的思考和观点。
这使得《三国演义》不仅仅是一部历史小说,更是一部具有哲理和深度的文学作品。
5. 对后世的影响《三国演义》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影响了后来文人的创作风格和题材选择,还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之一。
《三国演义》所展示的智慧、勇气和忠诚等品质也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总之,从文学角度来看,《三国演义》是一部具有丰富文学手法、深入人物心理的作品。
它通过生动的情节和精彩的描写,展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国时期的故事。
同时,它所探讨的主题和对人性的思考也使得它成为了一部具有哲理和深度的文学作品。
从三国演义中明白的道理
![从三国演义中明白的道理](https://img.taocdn.com/s3/m/8c24ab0a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b1a8d77.png)
从三国演义中明白的道理引言《三国演义》是一部描写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小说,它以三国时期的战争和权谋为背景,给我们展示了许多被后人称颂的英雄形象。
本文将从三国演义中汲取智慧和启示,帮助我们理解人生的道理和原则。
一、团结和合作的重要性在《三国演义》中,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位著名的义兄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他们相互帮助、支持和信任,一起共同奋斗,最终达成了共同目标。
这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团结和合作是实现成功的关键。
只有通过团结合作,我们才能发挥每个人的优势,克服困难,并取得更大的成就。
二、人性中的善和恶《三国演义》中有很多人物形象都展现了人性的复杂。
曹操虽然是一个以自私和权谋见长的人,但他也展现出了高尚的品质和英勇的行为。
而刘备则以仁爱和真诚闻名,但在面对权力和利益的诱惑时,也有过一些犹豫和妥协。
这告诉我们,人性中既有善良和光明的一面,也有自私和黑暗的一面。
我们需要认识并面对自己内心的挣扎,勇敢选择正确的道路,坚持真实的自我。
三、信任的重要性在《三国演义》中,信任是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
信任可以建立强大的团队和忠诚的关系。
例如,刘备对诸葛亮的绝对信任,让他们共同创造了无数辉煌的胜利。
然而,背信弃义的人也为我们上演了许多悲剧。
因此,我们应该珍惜信任,同时也要慎重选择我们信任的人,以免受到伤害。
四、智慧和策略的重要性在《三国演义》中,各种智谋和策略被广泛应用,并且取得了重要的战略胜利。
诸葛亮作为一个智者,通过谋略和计划制定,帮助刘备建立了强大的势力。
这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智慧和策略是解决问题、化解危机的关键。
我们应该学习思考和分析,运用智慧来应对各种挑战。
结论通过对《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和人物的解读,我们可以得出许多关于人生和成功的道理。
团结合作、善恶并存、信任、智慧和策略的重要性都是我们可以借鉴和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的。
希望我们能够从中吸取智慧,成为更好的人。
让我们一起努力,创造自己的传奇故事!。
《三国演义》解读解析
![《三国演义》解读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5957709ab9d528ea81c7793e.png)
◆孙权得将士之心
敬重关爱部属,待部属“情同骨肉”,“祸
福共之”。如赤壁打败曹操,鲁肃从前线回, 孙权远接,“持鞍下马”迎候;吕蒙病重, 孙权迎置内殿,出千金募医治蒙病,并亲自 监护;朱然“寝疾二年,后渐增笃,权昼为 减膳,夜为不寐,中使医药口食之物,相望 于道。”由于孙权与部属休戚与共,甚得人 心,终其在位之世,东吴安如磐石。
《三国演义》
意蕴解读
历史演义
演义,本是推演、详述道理的意 思,李渔说:“依史以演义”,即 对史实进行选择加工,根据作者的 主观审美评价去褒贬人物,重塑历 史。换言之,是用通俗语言,将前 代战争兴废、朝代更替等为主干的 历史题材,进行组织、敷衍成完整 故事,借以表明政治理想、道德观 念和审美理想的长篇小说。
“十胜十败”之论使 曹操坚定了信心;其 所献“先取吕布,扫 除东南,然后图绍” 之策,使曹操既避免 两面作战,又迷惑了 袁绍,孤立吕布。官 渡之战灭袁绍后,郭 嘉又建议乘胜远征乌 桓,使曹操顺利平了 辽东。
三国之兴
三国之兴的一
张辽原是吕布部将,当
个重要经验, 就是政权的领 导者举贤任能, 重用人才。
三国之兴
三国之兴的一个
重要经验,就是 政权的领导者举 贤任能,重用人 才。
刘备领益州牧后,对荆州 和益州,东州人士,都不 分彼此,即使与已为敌的, 或有宿怨的,也量才录用。 如对曾衔衣谏阻刘璋请刘 备入蜀的黄权,刘备不忌 恨,反而嘉其忠,任为右 将军;对在荆州时不愿为 己所用而北投曹操后又归 刘璋的刘巴,也不咎既往, 任为左将军;
◇刘备以人文为本、宽厚爱民。 ◇曹操 “奉天子以从众望”,扯起 “尊汉”的旗帜,乃是考虑人心向背 的决策,因而取得了士族的广泛支持。 ◇孙权敬重关爱部属,待部属“情同骨 肉”,“祸福共之”。
三国演义主题解读
![三国演义主题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b93f3e03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34.png)
三国演义主题解读
《三国演义》的主题解读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主题:
英雄主义:小说中塑造了许多英勇善战、智勇双全的英雄形象,如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孙权等。
这些英雄在乱世中崛起,通过自己的才智和勇气,成就了一番事业。
英雄主义的主题强调了个人的能力和品质,以及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
忠诚与义气:忠诚和义气是《三国演义》中重要的道德规范。
小说中的许多人物为了国家、君主或朋友,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
这种忠诚和义气的精神,成为了小说中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方面。
权力与政治:小说通过描述三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和战争,揭示了权力与政治的复杂性和残酷性。
各种政治阴谋、权力争斗以及利益交换,都在小说中得到了深刻的描绘。
人才与智谋:《三国演义》中的人才和智谋也是重要的主题。
小说中的许多战役和事件都是因为某个人的智谋或才干而发生转折。
人才和智谋在政治和战争中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和强调。
家族与国家:小说中的家族和国家观念也是重要的主题。
许多人物为了家族和国家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的情感和利益。
家族和国家的利益被置于个人之上,成为了人物行动的重要驱动力。
这些主题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交织、相互呼应的。
通过这些主题的描绘和解读,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三国演义》所传达的思想和价值观念。
三国演义中的历史事件解读
![三国演义中的历史事件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956c8259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d3.png)
三国演义中的历史事件解读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一部备受推崇和喜爱的经典作品,那就是《三国演义》。
这部小说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为背景,描绘了一个群雄割据、英雄辈出的时代。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三国演义》中的一些历史事件进行解读。
一、桃园三结义《三国演义》开篇即描写了刘备、关羽和张飞在桃园结拜的情景。
这一场景成为整个故事的开端,也象征着桃园三兄弟的忠诚友爱和共同奋斗的精神。
这一事件从侧面反映了古代军事家的重要观念——选择得力的部将。
二、黄巾起义黄巾起义是《三国演义》中的重要历史事件之一。
起义军领袖张角以天地异象为借口,号召天下农民反抗腐败的汉朝政权。
这一事件揭示了东汉晚期社会的危机和农民起义的力量。
然而,《三国演义》将黄巾起义描述得相对简化,只是将其作为整个故事的开始,为后面的剧情铺垫。
三、战官渡官渡之战是《三国演义》中刘备和曹操的一次决定性对抗。
这场战役的结果对后来的三国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官渡之战展示了曹操出色的军事才能和刘备的智勇双全。
最终,曹操成功地击败了刘备,确立了他在北方的统治地位。
四、火烧赤壁火烧赤壁是《三国演义》中最有名的历史战役之一。
这场战役发生在赤壁上的江水战中,刘备和孙权联合对抗曹操。
经过智谋的角逐和水战的较量,刘备和孙权成功地消灭了曹操的大军,成为曹操势力的最大威胁。
这一事件不仅展现了古代中国水战的壮观场面,也显示了智谋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五、夷陵之战夷陵之战是《三国演义》中蜀国和吴国的一次决定性对抗。
刘备派诸葛亮出使吴国,成功地联合了吴国和蜀国,共同进攻东吴的敌人。
通过巧妙的策略和武力的配合,蜀吴联军最终战胜了东吴,确立了刘备和孙权的统治地位。
六、五虎上将《三国演义》中的五虎上将包括关羽、张飞、赵云、黄忠和马超。
他们都是各自势力中的顶尖将领,以其勇猛无畏、武艺高强而闻名。
这一历史事件反映了古代君主选拔得力将领、重用英雄的军事观念。
七、博望坡之战博望坡之战是《三国演义》中蜀国和魏国的一场重要战役。
为孩子解读《三国演义》
![为孩子解读《三国演义》](https://img.taocdn.com/s3/m/cbf19b07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dbfcb6a.png)
为孩子解读《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明朝小说家罗贯中所著的一部历史长篇小说。
它以战争为背景,描写了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的历史。
小说中塑造了众多的历史人物形象,塑造了许多经典的历史故事,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然而《三国演义》的篇幅较长,内容较复杂,对于孩子来说可能有些难以理解。
为了让孩子更好地理解《三国演义》,家长或老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为孩子解读《三国演义》。
可以通过介绍故事背景来激发孩子对《三国演义》的兴趣。
可以告诉孩子,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由于腐败无能的统治者导致天下大乱,各路英雄豪杰浮现,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在这个时期,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和英雄人物,这些人物的性格和行为都非常丰富多彩。
通过向孩子介绍这些内容,可以帮助他们对故事产生兴趣,从而更愿意去了解其中的细节。
可以通过解读经典故事和人物形象来帮助孩子理解《三国演义》。
比如可以讲述在《三国演义》中,刘备、关羽和张飞三兄弟的故事,他们的忠义、仁爱和勇猛都是让人敬佩的品质。
还可以介绍曹操、孙权、诸葛亮等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形象,让孩子了解他们的故事和性格特点。
可以通过讲述《三国演义》中的一些经典故事,比如三顾茅庐、火烧赤壁等等,来让孩子更加深入地理解故事情节和历史背景。
还可以通过讲述《三国演义》中的一些情节来引导孩子思考历史和人生的道理。
比如可以讲述曹操与关羽的故事,故事中曹操曾经得到了关羽的大恩,但最终因为一些原因,曹操却不肯放过关羽,最终导致了关羽的悲剧。
通过讲述这样的故事,可以帮助孩子认识到在人生中要懂得感恩和宽容,同时也要注意保护自己的生命和利益。
可以通过剧情分析和角色剖析来引导孩子理解《三国演义》中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可以通过讲述曹操和刘备的故事来引导孩子认识到,一个人的行为决定了他的命运,做人要有诚信和正直。
同时还可以通过讲述刘备、关羽和张飞三兄弟的故事来引导孩子认识到,友情和忠义是生活中非常宝贵的东西,只有在团结互助的基础上,才能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理想。
《三国演义》讲解
![《三国演义》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80d3900d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01.png)
《三国演义》讲解《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小说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明代小说家罗贯中。
它以描绘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为背景,展现了各个历史人物的智勇才略、忠诚与背叛、战争与和平等丰富的故事情节,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本文将对《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主要人物以及其文学价值进行讲解。
一、故事情节《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主要是围绕着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战争和人物的起伏展开的。
故事起源于东汉末年,描写了诸侯割据、江山动荡的历史时期。
主要的故事情节包括:董卓之乱、群雄逐鹿、赤壁之战、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火烧连营等等。
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情节,读者可以了解到这个时期各个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智谋和勇武,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较量和斗争。
二、主要人物《三国演义》中有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他们的形象被深深地刻画在了读者的心中。
其中最为著名的三国英雄分别是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周瑜、诸葛亮等人。
刘备是仁德之君的代表,他有着高尚的品质和为民除害的雄心。
关羽和张飞是刘备的两位忠义之臣,他们以义薄云天、勇猛无敌的形象深深地打动了读者。
曹操则是一个智勇兼备、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统帅,他凭借着过人的智谋和统治能力,使得自己成为三国中的重要人物。
周瑜则是一个聪明而有才华的谋士,他在赤壁之战中以火攻曹操,成为了历史的传奇。
诸葛亮是刘备的谋士,他有着超凡的智慧和卓越的才华,他的三顾茅庐更是成为了后世的典故。
除了这些主要人物之外,《三国演义》中还有很多其他深入人心的角色和精彩的故事情节,每一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三、文学价值《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具有深远的文学价值。
它不仅仅是一个历史小说,更是一部描绘人性的杰作。
首先,《三国演义》揭示了人性的多面性。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各异,有忠诚、正直的人物,也有狡诈、自私的人物。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写和交互作用,读者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人性的复杂性。
其次,《三国演义》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丰富的形象描写,展现了历史人物的智勇才略和忠诚精神,塑造了一批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的文学知识解读
![《三国演义》的文学知识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abc25e6a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c88221b.png)
《三国演义》的文学知识解读《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作,被公认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
它以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国时期为背景,描绘了魏、蜀、吴三个国家间的政治斗争、军事争霸和英雄人物的传奇故事。
在文学上,它不仅展现了丰富的人物形象和复杂的情节,还融入了深刻的哲理和智慧。
1. 人物塑造《三国演义》的最大魅力之一是其丰富的人物形象。
作品中塑造了众多英雄人物,如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孙权等,每个人物都有鲜明的性格特点和独特的个人魅力。
例如,刘备被描绘为仁德之君,关羽被塑造为忠义之士,曹操则展现出智勇双全的形象。
这些人物的形象塑造既符合历史记载,又富有艺术创造,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和行为动机。
2. 情节发展《三国演义》的情节发展曲折而紧凑,充满了悬念和冲突。
通过政治斗争、军事战争以及智谋计策的较量,作者将读者带入一个个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中。
例如,著名的赤壁之战、三英战吕布、火烧连营等战役都展现了各方势力的智勇和谋略,使整个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3. 哲理与智慧《三国演义》不仅仅是一部战争故事,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智慧。
作品中通过人物的言行和作者的叙述,表达了对人性、道德和社会伦理的思考。
例如,曹操的“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刘备的“盖世英雄”的追求以及关羽的义气忠诚等,都体现了作者对正义、忠诚等价值观的强调。
4. 文学价值《三国演义》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其文学价值不容忽视。
它以其优秀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古典小说的经典之作。
作品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对话,使整个故事充满了艺术魅力。
同时,作品中还涉及到了历史、政治、军事等多个领域的知识,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仅可以享受文学的美感,还可以增长知识。
综上所述,通过对《三国演义》的解读,我们可以深入探索其丰富的人物形象、扣人心弦的情节、深刻的哲理和智慧以及卓越的文学价值。
作为一部经典之作,它不仅给我们带来了阅读的乐趣,还让我们对人性、历史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演义》解读——摘自汪宏华在北京师范大学的讲座稿内容提要:本文论证《三国演义》是历史、哲学之上的高级文学作品,具有整体的协调性和统一性。
它的结构是:从无限离散到无限聚合,主体则是“三国五方”。
另两方是半隐形的诸葛家族和司马家族,是他们用自身蜕变的张力使国家经历了三二一趋势的对立和统一,重生和飞跃。
诸葛亮在徐庶走后做军师,倚托刘关张之人和,呕心打造汉室正统皇帝刘禅这一天时。
司马懿则悄然占据曹魏之强势地利,且在曹操杀另一主簿杨修,智囊丧尽后获宠。
旋即坐享大国新正统皇帝曹丕之天时。
但司马的成功在于比诸葛更重人和,其幕后高人司马徽先行一步,技高一筹。
诸葛亮虽失败却是推动思想创新、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而失败带给他的最后醒悟更使他成为了“五方”中永恒的精神王者。
从此,《三国演义》的立意本旨将从纷争走向统一,并启迪更多新思维。
关键词:高级文学、三国五方、儒法混、仁义勇智慧一、《三国演义》“演义”的是历史之上奥妙无穷的哲学数百年来,一部完美得无以复加的《三国演义》却被许多好事者寻章摘句、数黑弄黄。
有人从中衍生出误人子弟的“厚黑学”;有人认为罗贯中不过是个说书人,为情节好看而虚拟妄称、擅篡历史;最高的评价也仅仅是认为它有一定的艺术价值而已……面对这些,笔者常常只能仰天作司马徽之叹:好!好!好在天才就是天才,果然不落俗胸。
为什么当年浩瀚无边的魏、蜀、吴三国只用几十年就归晋了,而尺幅大小的《三国演义》却几百年都统一不了呢?不是因为精神国度不能统一,不是因为作古的诸葛亮、罗贯中无口申辩,也不是我华夏后继无人,是天时不到!在《三国演义》中,作者运用密不透风的“回护”之法将叛逆思想掩盖起来了。
有道是英雄惜英雄,在封建时代即便有人看懂了也不能明说,唯有心领神会。
《三国演义》需待知己,而知己却需待天时。
笔者以为现如今《三国演义》的真谛不应当继续被隐藏了,中国需要她,世界也需要她。
于是尝试着将几百年前罗氏的本意毫不保留地传播开去,从此我只需无愧、孤独地等待。
抑或像罗贯中一样再等几百年,抑或海枯石烂……笔者认为罗贯中先是从《三国志》等史书、民间故事以及“三国”前后的朝代变迁中,感悟出了引起天下分合变化的内在动力和规律,之后再回到具体的“三国”时代,用通俗的语言和章回小说的形式写出了《三国志通俗演义》这部文学作品。
它虽然相对于历史是残缺不全的,但相对于它自身的哲学却一一对应,甚至一个人不多,一支箭不少。
正所谓:古人作事无巨细,寂寞豪华皆有意。
在罗贯中眼中,史、哲、文的关系是哲学高于历史,文学高于哲学。
“演义”二字就指这一境界的高级文学,而不是历史之上或之下的普通文学。
所以要完全看懂它需要两步:一是看表面文字,打打杀杀、尔虞我诈,以获得感官享受,即好看。
二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寻找内在的哲学理念,化解阅读过程中的种种矛盾,最终与作者产生共鸣并升华至文学的真实境界。
除此之外,如果想了解“三国”历史就应当去看《三国志》,那里更可靠,因为《三国演义》是从它“通俗演义”而来。
罗贯中在引用史料演绎他的世界观时,坚持的增削原则是大事件尽量遵循史实,小事件则不拘一格,以使其更具有合理性与普遍性。
就归纳法而言,小事件的虚与实也确实无足轻重。
叫人不可思议的是,罗贯中在达到哲学与文学上的对应之后,还做到了“七分”尊重史实。
几乎让历史、哲学和文学三者重合。
这不得不让人相信他的确是触摸到了“三国”历史时期人性和社会的本质。
不愧是文章天成,妙手偶得。
这种重合程度在中国四大名著中也只有《三国演义》达到了。
高级文学最显著的特点是具有比现实社会更强的内在协调性和统一性,就像自然科学实验需要对环境和条件作理想化的设定一样,所以也可称其为试验文学。
高级文学借助具有时空穿透力的哲理,赋予陈年的历史和行将衰朽的作者自己以独立、弥新、永恒的生命力,使作品一旦完成便能脱离于它的历史原型和作者本人而存在。
与读者懂不懂“三国”历史无关,与作者生死或留不留姓名无关。
任何时代、地点的读者都可以无障碍阅读。
同时也保护了作者自己。
这是普通文学所不具备的。
社会科学在它的高端与自然科学相通。
《三国演义》阐发的哲学在人性上的体现就是:从性恶到性善,到性三品,最后到性善恶混。
远了说,秦是性恶的胜利,汉是性善的胜利。
近了说,曹操先发制人是性恶的阶段性胜利,刘备的后来崛起是性善的阶段性胜利。
而三足鼎立则是性三品的胜利(性三品始于西汉董仲舒)。
最后三国归晋则是高深莫测的性善恶混的胜利。
期间诸葛亮虽促成了三足鼎立,但不是性三品者,他也是性善恶混的始作俑者之一,只是他的创新程度还不够完全,加上他在立蜀的过程中蜕变能量已经消耗殆尽,所以功亏一篑,败给了境界更高,能人辈出的司马家族。
那么性恶混究竟是什么呢二、“三国”的分合变化源于哲学创新的动力小说开篇:“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
”然而,社会前进到汉末,人们在物质水平提高的同时,思想和智慧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以往统一天下的方法论都不是很管用了,人心思变。
比如曹操试图用秦始皇的法家思想统一全国,却遇到强大的阻力,只统一了北方;刘备试图用汉高祖的儒家思想匡复汉室,也只做了个西蜀帝王便“中道崩殂”。
至于儒法同赋的孙权则是偏安一隅、静观待变。
他们最终都被安置在了性三品的矛盾体中,无法动弹。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朝代的分合没有简单地重复呢?是推陈出新、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促使哲学思想出现了新的演进。
这种新思想就是性善恶混或曰儒法混。
具体就是先用“外儒内法”逆取天下,然后转用“外法内儒”顺守天下,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
它与西汉末扬雄的善恶混或性三品中的中性都不同,孙权的手段是忽儒忽法的权变,比如他可以做到比关羽更儒地“义取荆州”,又可以做到比曹操更法地明杀义士关羽。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曹操的法家表面还覆了一层薄薄的儒皮,刘备兄弟的儒家内部还藏了一根细细的法芯,且都经历了一个起落变化的周期。
正因为他们具有这一新的特征,所以能在性三品中暂时互容。
不过仍然不影响他们法或儒的整体定位。
关于顺守的“外法内儒”新政,诸葛亮曾向法正解释过,他在蜀国也实行了一段时间。
如他先是认为秦朝太“暴虐”,汉朝又失于“宽仁”,之后说:“‘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佳则知荣。
恩荣并济,上下有节。
为治之道,于斯著矣。
’法正拜服。
从此军民安堵。
四十一州地面,分兵镇抚,并皆平定。
”实践证明这种理念比法、儒都更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不过小说主要演绎的是儒法混的中间阶段,即从“外儒内法”到“外法内儒”渐变的阶段。
创立这一新思想的代表除了诸葛家族外,还有司马家族。
但二者之间,诸葛属于新而不锐,司马属于既新且锐。
两大集团的同时出现也说明它不是偶尔的个人灵感,是社会进步的大势所趋,是时势造英雄。
这两大集团尽管早在三国鼎立形成之前就早已潜存,但他们不是国家的分裂力量,而是聚合力量。
他们促成“三分”的做法就像孔明答张昭曾说过的道理一样,给人治病前需先给他调理,待其气脉和缓再下猛药治之,“则病根尽去,人得全生也。
”他们认为国家的长远发展重于一时的安定,要注意的只是对付旧势力时需用智慧,不能硬拼。
他们的办法就是用性三品理论一边将三大旧势力均衡分立、关系和缓,一边自己暗中蜕变、强大,待时机成熟再回过头来将三国分而灭之。
两大新势力的关系是,诸葛家族处在明处、低处、弱处,属于第一梯队;司马家族在暗处、高处、强处,属于第二梯队。
他们首先是力合一处,共同对付旧势力曹、孙、刘,且都是希望先建立三足鼎立。
但就在诸葛亮脱颖而出,决心要将三者分而灭之的时候,暗处的朋友司马却先将矛头对准了他。
整个国家就是在他俩蜕变张力的作用下,完成了三二一趋势的对立与统一,重生与飞跃。
诸葛亮和司马氏就像两派太极高手,将天下翻手是云,覆手为雨。
当他们合力时,天下分;当他们对决时,天下合。
需要说明的是诸葛一方虽然消亡,但他们却将有效能量传递给了司马。
也就是说司马的强大是因为充分吸收了前人的能量,晋朝的历史性飞跃是无数人努力的结果,并非是司马一家独创。
但如何利用他人,则需要大智慧。
三、诸葛亮的宏大理想和高超手段此前人们不明白作为超一流智者诸葛亮为什么要誓死效忠于智术浅薄的刘备和刘禅。
其实他没有,从一开始就没有矢志于刘氏天下。
他知道汉家“气数”已尽,王道理应更新,早在草庐躬耕时他就是“众问孔明之志若何,孔明但笑而不答。
”接下来才答非所问地补充以“每常自比管仲、乐毅”。
不过他的目标并不是自己称帝,是欲与诸葛瑾和诸葛诞兄弟联合打天下,最后拥小弟诸葛均称帝。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均不只是诸葛亮的陪衬人物,他在自己的门上大书一联:“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吟诵的是:“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
当刘备第三次至卧龙岗时,诸葛均与刘备兄弟擦肩而过之后是“飘然而去”。
张飞曾说他“此人无礼!”在诸葛兄弟看来,刘备兄弟只不过是自己的垫脚石而已,世人眼中的所谓“贤相”是不存在的。
但我们要认识到,诸葛亮性善恶混的思想决定了他虽然夺天下时是主观利己,客观利他,但守天下却是主观利他,客观利己。
其中夺天下是手段,守天下是目的。
就像现代有些儒商,创业阶段常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不择手段,而在梦想达成之后又会按照孔孟之道将大部分的财产用作慈善。
诸葛亮的这一思想虽然比不上明清时期的“人性四向”,但在当时的社会中还是最新最好的,高于稍一安定就贪图色、名、酒的刘、关、张。
为什么说诸葛亮有夺天下之心,而且是用外儒内法的手段呢?有没有其它的可能?没有!他在赤壁之战后就利用荆州问题制造孙、刘矛盾。
先是用声色弄死了原本年轻、健康的刘琦,使矛盾激化,然后又暗中联合国内外势力(包括诸葛瑾),依次间接放倒了庞统、关羽、刘封、张飞和刘备等人。
试想,诸葛亮如果是专心为刘备打天下,他会违背“隆中对”的计划而哭诉着请求刘备放弃重要战略要地荆州吗?而且还是以东吴重臣诸葛瑾的全家性命受到威胁为由,一反当初他为公不为私的允诺。
就连关羽都能一眼看透那是孙权耍的低级阴谋,诸葛亮不会不知道。
诸葛亮就是抓住了刘备、关羽素重兄弟之义的特性而完成了自己的“斩首”行动。
属于典型的外儒内法。
更重要的是“隆中对”当初说荆州和秦川必须两路同时进兵方可战胜强大的魏国,但诸葛亮却怂恿关羽单独进攻樊城,自己则呆在成都陪刘备享乐,而且当初调过去的张飞和赵云一个也不还回去,只拼命送给关羽各种爱听的话和荣誉证书,以封住关羽求援的嘴,使其无限膨胀。
诸葛亮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不言自明。
其实在华容道时他就显露了要除掉关羽的意图,只不过是先试试而已,看看他们兄弟是否真的会“但求同日死”(立军令状还有其它用意)。
试验的结果让诸葛亮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于是他后来便几次点名要关羽守荆州,而且是“非云长不可”,所谓欲抑先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