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想录》艺术初探

合集下载

探巴金《随想录》的思想意蕴

探巴金《随想录》的思想意蕴

探巴金《随想录》的思想意蕴摘要:《随想录》是巴金在晚年时期呕心沥血创作出来的作品,这部作品因其对文学世界、对当代社会、对人类思想的伟大启蒙和价值意义而产生了巨大影响。

可以说巴金用他的“文革博物馆”冲击且动摇了这两千多年来人们固守的封建传统思想,启发了作家文学创作的意义,批判且揭露了文革时期“长官们”的所作所为,并对那段黑暗历史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本文我主要从巴金的创作经历和思想的发展来阐述《随想录》的思想意蕴。

关键词:《随想录》;巴金;思想意蕴一、创作与思想的发展从青年时代革命思想的觉醒,充满着追求自由美好愿望的《家》,到中年时代对人性和悲惨命运控诉的《寒夜》,再到巴金老年时期反思文革解剖自己所写的《随想录》,这三部作品可以说涵盖了巴金文学写作的一生,同时也是代表了巴金最高艺术成就的三部作品,我们从中可以窥探到巴金在其创作发展过程中思想的变化。

巴金是沐浴着自由民主平等的五四精神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年,他们是五四运动的“产儿”,他们骨子里是热爱自由,热爱生命的。

《家》是对五四运动之后的青年們思想解放,追求自由而不得,与封建制度顽强对抗,却又在前路漫漫中迷茫的真实写照。

《寒夜》写于四十年代,则是对五四运动中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随着时间的流逝失去初心,被生活压垮后的人性扭曲最终命运悲惨的真实记述。

《随想录》是老年巴金用血泪建立起来的“文革博物馆”,文革期间知识分子们被四人帮戴上“帽子”关进“牛棚”,写否定自己的思想汇报,被进行“深刻的思想教育”,对四人帮对十年浩劫进行了十分彻底的深刻批判,同时也对这场浩劫进行自我反思。

他的作品无一不与那代人的生活,思想和命运有关,正如巴金在《随想录》中所说,生活确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而且是唯一的源泉。

巴金正是秉着追求真实的精神,对自己的生活,对这一代人有着细致深入的观察和认识,最后融入自己的感悟思考,才会写出这样一部部优秀的作品。

当然,《随想录》也是巴金这一生文学创作的总结,其中有对读者,对文学理论观点的看法,有对青年时代理想的追求,有对这一生中匆匆过客们的怀念,生命即将结束时的随想随感自然有所不同,带着一股超脱之感。

浅析巴金《随想录》的思想内容

浅析巴金《随想录》的思想内容

浅析巴金《随想录》的思想内容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写于1978年至1986年的《随想录》是巴金晚年创作的巅峰之作。

读者普遍认为这是一部讲真话的血泪之作。

思想界也认为,这是一部反映现代知识分子良知与良心的巨著。

一位八旬老人,用他那“发僵的手”,而且经常是抱病写作,写下150篇微言大义的警世巨著。

他这是在吐出最后的“丝”,挤出最后的“奶和血”。

《随想录》虽然文字上朴实无华,平淡无奇,但并非一目了然,简单透明,而是充满了含蓄、曲折与隐晦。

所以,在我们解读《随想录》时,要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背景,用历史的眼光去评判,体会巴金当年写《随想录》的种种艰难与顾忌,从“无技巧”中读出深意。

《随想录》不仅展现了巴金晚年思考的一些问题,也是一份直到今天仍有指导意义的文学读本与思想读本。

继续高举“五四”启蒙大旗,反对封建流毒巴金在《随想录》开篇《谈〈望乡〉》中明确告诉人们还要高举反封建的大旗,因为封建流毒在我们身上还继续残存。

作者又在《一颗桃核的喜剧》中提到,我们要反省自己,责备自己,而不能单怪“四人帮”与林彪。

由于我们自身存有那一套封建货色,林彪和“四人帮”才会利用我们的弱点。

显然,巴金意识到封建流毒的普遍性及反封建的必要性。

巴金通过自我的反省与忏悔,并不只是为了达到一般意义上的自我剖析与批判,而是为了追念“五四”,为了唤起人们对于整个民族灾难的反思和批判,从而为建设更高境界的精神道德而努力,这才是作者高举“五四”启蒙大旗的真正目的。

历史证明,知识分子几十年来的呐喊、启蒙,仍难以清除几千年来封建思想的残余。

知识分子的启蒙之路可谓任重而道远。

巴金在《买卖婚姻》中用自己周围的例子证实:他用笔战斗了整整六十年,而他的侄女今天面对着买卖婚姻仍然是毫无办法。

而且,巴金又提到他家保姆的儿子的例子来说明封建流毒对人心灵的腐蚀。

怀念萧珊的艺术特色

怀念萧珊的艺术特色

怀念萧珊的艺术特色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怀念萧珊》的艺术特色摘要:《怀念萧珊》是《随想录》其中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是一篇怀念一故六年的妻子萧珊的散文,语言虽朴实无华,但真切感人,切实巴金生前感人至深的心倾诉,她曾经的悲伤,痛苦,深挚的爱,都流淌在这含泪的文字中。

关键词:艺术特色真情真话以小见大文字平淡,叙事平实至情至性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感情真诚,热烈,深沉,把一颗燃烧的心陶给读者,是《随想录》的总体特色,《怀念萧珊》不写“景”境,而专造“情景”,作者把“真感情”凝注笔端,集中抒写了妻子在非常岁月里无辜受尽折磨,以致含恨离世的情景和作者永远失去亲人的孤独迷惘,悲痛欲绝的感情。

如文章在“四害横行的日子里,夫妻二人过着提心吊胆的非人的生活,每天天挨整后晚上回来:”我进了门春到他的面容,满脑子的乌云都消散了我诉苦般地说:“日子难过啊!”她也用同样的声音回答:‘日子难过啊‘但是她马上加一句:’要坚持下去。

‘或者加一句:’坚持就是胜利。

‘“这短短一句话,抚慰着巴金受伤的心灵,使他看到黑暗中的一线光明,他对她产生了深深的依恋:”在会场里我一直在做怪梦。

开完会回家,见到萧珊我感到格外亲切,仿佛重回人间。

“这是一对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的患难夫妻,他们的愁苦哀怨,他们在无可奈何中相互鼓励和支持的深厚情感,如泣如诉,感人至深,这篇悼文,写得悲愤交织,保持着作家以真情动人的惯有风格,又充满了血和泪的痛楚,从而为作品增添了一种悲壮、激愤的色彩。

文章结尾“在我丧失的工作能力的时候,我希望病榻上有萧珊翻译的那几本小说。

等到我永远闭上眼睛,就让我的骨灰同她的骨灰搀在一起。

”,作者把对妻子的至爱感情以及散文特有的如泣如诉的情调表达的淋漓尽致。

在《怀念萧珊》中,巴金以醮慢感情的笔墨写下了他和萧珊在最恶劣的环境——文化大革命的煎熬的与病魔的折磨中相依为命,相互关心相互爱护的生活,以此来表达他对亡妻的最深切的悼念。

自我形象的重塑——论巴金《随想录》文化历史价值

自我形象的重塑——论巴金《随想录》文化历史价值

摘要巴金,一个不朽的人物,他曾经说过,《随想录》是他本人的“文革博物馆”。

这里陈列着他本人和全家人在那个“有中国特色的黑暗时代……用中国人民的血泪绘成的无比残酷的地狱”里的惨痛的遭遇,也是“用真话建立起来的揭露…文革‟的…博物馆‟”。

作为一名具有艺术良知和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讲真话”已经成为巴金特有的生命存在方式。

这既与他对于美好理想和完美人格的追求有关,也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国社会政治环境的变化息息相关。

思想解放和民主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是巴金创作《随想录》不可缺少的条件。

巴金创作《随想录》,其目的是通过对自己灵魂遭扭曲、心灵受践踏过程的沉痛反思,展示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命运的主线,也期望通过这种对自我灵魂最深处反省,重塑自己进入历史进程的文化形象。

1 巴金:历史的记录者巴金的《随想录》动笔于1978 年8 月,至1986 年9 月搁笔,用时八年,撰写散文150 篇,四十七万字,共五卷,依次为《随想录》(1970 年)、《探索集》(1980 年)、《真话集》(1981 年)、《病中集》(1984 年)、《无题集》(1986 年)。

这部散文巨著是世纪老人巴金对自己一生经历,尤其是对文革特殊经历的回顾、反思、随感、议论。

正如巴金在后来《随想录》合订本新记中所说:“拿起笔来,尽管我接触各种题目,议论各样事情,我的思想却始终在一个圈子里打转,那就是所谓十年浩劫的…文革‟。

……住了十载…牛棚‟,我就有责任揭穿那一场惊心动魄的大骗局,不让子孙后代再遭灾受难。

”《随想录》中真实地记录了“文革”给他和他的家人及朋友带来的摧残,对“文化大革命”作出了深刻的个人反省。

他反复呼吁“建立一个…文革‟博物馆”,来为世人留下这一民族灾难的见证。

这部作品全面展现了20 世纪中国一段荒诞、严峻而悲壮的曲折历史和知识分子的辛酸历程,巴金的《随想录》是一部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的文学巨著,蕴涵着崇高的自由精神和人文理想,也是那不堪回首的岁月的真实见证。

浅议巴金《随想录》的思想性和文学价值

浅议巴金《随想录》的思想性和文学价值
金在文 中回忆 自己和老舍 夫妇共 同进餐 的愉悦 。回顾 自己和 黎》 写 自己站在卢梭向前的诸多思绪 , 感慨 自己曾经像 塑像 倾 老舍除 了文 学之外的心灵 交流 , 老舍 的 离去 . 对 巴金的心灵造 吐 自已的痛苦 , 说明 自己由《 忏悔 录》 获得安慰 , 进一步 强调 自 成 了 巨大的冲击。巴金 通过 《 靳 以逝世二 十周年》 一文 , 回忆 自 己面对斗争时的英勇无畏都是从这 些文 学大家的 思想 中吸收 己和靳 以如醇酒般 的友 情。 虽然靳 以已经 离世二十年 . 但是他 来的。 的音容 笑貌依 然存在 于巴金 的心里 ,这种孤独残 忍的啃食 的 2 . 生活情感经历 , 凸显作品艺术特 色 巴金 的心。所以 , 作者在描 写友谊 , 回忆故人 , 纪念友情部分倾 巴金 在《 文 学的作 用》 中说 自己的情 感爱憎 都 由生 活 中 注 了浓烈 的 思 绪 来, 生活是创作的唯 一源泉。作者在《 重来马赛》 中回顾 自己的
革 时期 的 自我认识剖析之外 , 是 对他人 , 对社会的反思和责任 认识 。只有这样表达真 实的文 学作品才能给与人 们思想的指 引, 《 随想录》 作 为一部形式优 美的散文集 。其文笔 清新朴 实 ,
含蓄深情 , 其思想 内涵和创作方式也都 具备真 实的美感。巴金 的作品是 生动的讲述故事的过程 .是展 现其深刻的文学 内涵 和丰富的人 生思想的过程 。虽然整部作品没有华丽 的辞 藻堆 砌, 但是其审美意识 的朴 实无华却吸 引了众 多的读者。作品名 称 当中的“ 随” 字很好的表现 了文章信手拈来的题材特点。 一 珊》 ,文章讲述 了 妻子离开自己 二十年后 自身生活的凄凉, 全 百五十篇 不同题材 、 内容的文章将 巴金人 生的喜 怒哀愁 。 人物 文 凄切无 比的语 言让读者倍感心酸 。巴金除 了在写作 中投入 世 事说尽 写全 . 这种 随时抒发的感想 以其独特的低调 简朴 的 自己的深切感情之外 。在作品 中我们 同样能看到他对生活 的 特 . 点成就 了艺术的最高境界 热爱 . 对爱情的忠 贞。 1 . 吸收法 国思想, 形成 自身的文学影 响 其 中一篇文章《 怀念老舍 同志》 中, 巴金不止一 次的写到 巴金作 品在 一定程度 上受到 了法国思想家和 文学家的影 老舍作 品《 茶馆 》 中的一 句话 : “ 我爱咱们 的国呀 , 可是谁爱我 响 , 其在 法国开始写小说 , 卢梭 , 伏 尔泰 , 雨果和左拉等 法 国思 呢?” 这种 追忆的方式体现 了巴金对故友深刻的痛l 暗_ 之情 。巴 想和文学的先驱都对 巴金起到 了深远的影响。巴金 的《 再访 巴

浅析巴金《随想录》的文学意义

浅析巴金《随想录》的文学意义

浅析巴金《随想录》的文学意义摘要;从巴金《随想录》的写作目的出发,探讨作品的艺术特点,分析《随想录》部分作品,从作品中浅析作者的思想变化及深化过程,从其思想层面论述《随想录》的文学意义以及对当代文学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主题艺术特点思想深化过程文学意义正文;“作为一个非常有地位的人,巴老每一步都站在思想解放运动的前列,思想解放运动本身也不是知识分子发动的,也不是五四文学的传统,本来就是我们国家的国策,是党在反思“文革”教训以后重新带入的一条党的路线,当时很多知识分子就自觉地选择了这条开明的路线,他们支持这样的路线,自觉地参与战斗,参与这样一个把中国推向进步文明的未来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随想录》的作用和价值不仅在今天在未来任何一个时代,在我们重新研究思想解放运动的过程中永远是一部值得我们阅读的书,所以巴老永远不会过时。

”------【1】陈思和(复旦大学教授、巴金文学研究会会长)《随想录》塑造了忏悔的“我”《随想录》每一篇都以真话感动着读者,以对十年“文革”的强烈控诉震撼人们的心灵,又以虔诚而深刻的自我解剖与忏悔深深地感染着读者的思绪,具有极其重要的文学价值。

一.《随想录》的思想主题巴金写《随想录》的出发点,是对“文化大革命”作出个人的反省,正如他在后来所写的《随想录》合订本新记中说的:“拿起笔来,尽管我接触各种题目,议论各样事情,我的思想却始终在一个圈子里打转,那就是所谓十年浩劫的‘文革’。

……住了十载‘牛棚’,我就有责任揭穿那一场惊心动魄的大骗局,不让子孙后代再遭灾受难。

”他在《随想录》中真实地记录了“文革”给他和他的家人及朋友带来的身心摧残(如那篇非常感人的著名篇章《怀念萧珊》、《怀念老舍同志》等),揭示出“文革”的恶性威力和影响并未随着它的结束而消失(如《“毒草病”》等),他以噩梦中与鬼怪搏斗的场景不断向自己加以警醒,或者反复呼吁“建立一个‘文革’博物馆”(《“文革”博物馆》),来为世人留下这一民族灾难的见证。

巴金晚年思想初探--兼谈《随想录》

巴金晚年思想初探--兼谈《随想录》
历 史事 实 说 明 , 无政 府 主 义在 当
时 (9 _ 0世 纪 之 际 )的 欧 洲 各 1- 2
个 无政府 主 义 者 , 个 巴枯 宁 一
主 义 者 . 一个 克 鲁 泡 特 金 主 义 者 。13 9 0年 初 . 写 作 了 他 唯 他

国 , 别是 在 沙 俄 . 反对 封 建 特 是 主 义思 潮 中 的一个 重 要 的派别 , 有 过 很 大 的影 响 包 括 在 “ 五 四 前 后 的中 国 , 多要 求变 革 许
盾 是 如 何 不可 调 和 ” 于 是 , 为 了肯 定 巴金 , 竭 力想 演 化或 回 就
切 ,假若 我 ~ 生 中有 一 点安
慰 ,这 就 是 我 至 爱 的无 政 府 主 义 …… 这美丽 的 无政 府主 义理
想 就 是 袭 的 唯 ~ 光 明 ”, 我 是 “

避 巴金 的无 政府 主义 思想 但 是
燃起 , 盘大声 疾 呼地说 : 我 是 巴 “

在 青 年 时 代 曾经 信 奉 过 无 政 府
主义 , 但还 是有 许 多 学者 认 为他
最 多 不 过 是 受 了 一 些 无 政 府 主
等等 。 是这种 乌托 邦式 的政 治 但 理想 . 在现 实生 活 中是 很难 实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现
的。
到抗 日战 争 中去 巴金 这类 自我
申说远 不 止 这 些 ; 仅 就 上 述 例 举. 虽不 能作 为 确定 问题 的 唯 一 依据 , 却是非常值得重视的 。 但 其 欢 ,在 整个 二 十年 代 , 巴 金 写作 、 译 了 大量 的有 关 无政 翻 府 主 义的文 章 和著 作 , 几乎 是狂 热地 宣传 无政府 主 义 的主 张 。 到 了三 四十年 代 , 他仍 断 断续 续地 热 心 于著 译 、 出版无 政 府主 义者 殉 于理 想 献身 于人 类 的著作 。 同时 , 还軎j 参 加 了一些 他 极 无 政府 主 义者 主办 的 小 团4 书 车、

浅析巴金《随想录》语言的质朴美

浅析巴金《随想录》语言的质朴美

浅析巴金《随想录》语言的质朴美蒋光灯【摘要】巴金在1979年至1986年间完成的42万字的《随想录》,包括《随想录》第一集、《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以及《无肠集》,共150篇,是中国当代文学成就最高的一部散文作品,其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学影响是难以估量的,它的文学价值已超越了作品本身及文学范畴.从语言角度来看,《随想录》可作为一部社会语言学教材,质朴、自然、深情、流畅及清新刚健,是《随想录》最大的语言特色,也是巴金散文语言的底色.【期刊名称】《凯里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29)005【总页数】3页(P101-103)【关键词】巴金;《随想录》;语言;质朴美【作者】蒋光灯【作者单位】凯里学院教务处,贵州凯里556011【正文语种】中文巴金的《随想录》,主要是对四人帮和现实中存在的封建流毒进行批判。

巴金创作《随想录》的目的,在于“卸下自己的精神负担”、“酬答友情”、“揭穿那一场惊心动魄的大骗局,不让子孙后代再遭灾受难”。

其中有对自身创作生涯的回忆,也有对故人的怀念,还有对文学艺术的独到见解。

《随想录》是巴金“一生的总结”及“一生的收支总账”,用真话建立批判文革的“博物馆”。

整部书的字数达42万,但是由于其言语整体上充满一种质朴美,使得读者能够深刻理解巴金心底的写作意图。

散文语言的质朴美,是指散文语言虽然质朴自然,却浑融有味,以平淡见长,以本色取胜的自然美。

其语言虽然质朴,但不是平淡,而是绚烂。

苏轼对语言的质朴美有“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等阐释,也就是说,虽然文辞平淡清逸,平易质朴,但实际上蕴蓄渊深,意味隽永[1]。

在色彩方面,它不追求浓墨重彩,而追求萧疏清淡。

在运笔方面,未做精雕细刻,或是粗笔勾勒,而是笔随意愿等等。

因此,散文的语言平易自然,素雅清新,是一种返璞归真的文采。

散文语言的质朴美离不开真挚的感情,作家只有深切感受及体验到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被其中所包含的感情所打动后,才能作出好的文章。

2022年《教育艺术随想录》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2022年《教育艺术随想录》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20年前:设计"失望"让学生体验挫折。
20年后:只有给学生自主的空间,让他们在校园内外拥有大量自主设计、自主组织的学习与活动时,成功的快乐与挫败的失望才会自然地相伴而生,是不是需要设计让学生"失望"的活动就变得不再重要了。
世界上能为别人减轻负担的都不是庸庸碌碌之徒。
书香幽幽,培育芸芸众生。提升教师专业素养,让阅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形成教师读书论坛机制,6月24日下午,东风东路小学在录播大厅开展主题为“阅读越青春”的《教育艺术随想录》教师读书论坛活动。
20年后:一个学生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试错的过程,如果不去创设一种让学生安全犯错的环境,那么他或许今天在学校里看起来没有犯错,"无过失""零缺陷",但到了社会上就可能会犯更大的错。
20年前:批改作业的时候,用"?"代替"×"。
20年后:从根本上说,什么样的符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师生关系。老师对学生怀着一颗什么样的心,做出的事情便大不相同。同样一个"×",有的学生感受到的是一种严厉背后的高期待,有的则看到一种冷漠,甚至在有的学生那里,他已经体悟到老师的某种厌烦。
20年前:让犯了错误的孩子给自己写信。
20年后:任何教育方式都不是万能的,也并不适合所有的学生,更不适应所有的教育情境。让学生给自己写信,可以是特定情境下的一种教育方式,万不可推而广之。
20年前:在做后进生的工作时,必须注重过程管理,循序渐进地让他们避免过失,逐步改变不良的习惯。为此,我们在每个班推行"无过失计划"。
20年前:习惯的养成,是通过强制性的训练达到的,这就要在学校管理中强化约束,长期坚持、常抓不懈。
20年后:虽然良好的习惯是靠训练养成的,但如果不知道这样的习惯给自己的未来的人生带来什么,那么这样的习惯训练还是机械的,甚至只是再次进入家长、老师"为你好"的被动之中。只有当学生知道做好规划、进行时间管理对积极人生的重要意义并且在学校生活中体会到习惯的益处时,我们所期待的"责任感"才会油然而生。

巴金散文的写作特点_散文

巴金散文的写作特点_散文

巴金散文的写作特点_散文巴金散文的写作特点巴金的散文分为两大类:①纪行写实的;②抒情述怀的。

鲁迅称他是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

巴金的抒情散文,有的以《生之忏悔》的自剖方式,有的以《短简》的通信方式,有的用《点滴》的感想形式,将自己的内心感受和理想追求一一袒露出来。

巴金散文特点:①直抒胸臆、真诚显豁;②自然天成、明白如话。

他以率真见性、纵情行文的作风契合他的灵魂的呼号。

《随想录》写作特点《随想录》问世之后,整个文坛,不!整个民族才认识到:他是作家之心、民族之魂!巴金是个老作家,但他是从不以作家自居。

他自认他只是一个人生探索者。

因此,自他开始写作就是把作文和做人、把写作和真理探索连成一体、看作是一回事的,写作,只是他人生探索的一个开花或表现。

解放前,他虽以《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等小说饮誉文坛,但其散文写作很早,以十多本散文集问世,控诉、鞭笞了当时世道的昏暗;解放后,他更是倾力于散文创作,决心用那只写惯了黑暗和痛苦的笔讴歌光明、幸福,为崭新的社会放声歌唱。

他唱起赞歌,发出新声:仅十七年期间,他就先后推出了《生活在英雄们中间》、《大欢乐的日子》、《新声集》、《赞歌集》、《倾吐不尽的感情》等多部散文集。

但他热忱、勤奋的写作,并没有换来与此相应的成功对复杂多变的新生活,他熟悉不够、把握不住,因此,其散文除说过不少真话外,的确也说了不少真诚的假话(由于轻信),甚至还说了一些违心的假话(高压之下的怯懦)。

假话,不论在什么情况所说,都是短命的!这,自然也给他带来了些负面的影响。

现在看来,十七年见他写过这样四类散文:讴歌新生活;赞英雄;颂友谊;怀故人。

照我看来,以第四类怀故人的散文最为动情、感人,如《忆鲁迅先生》、《秋夜》、《一个秋天的早晨》、《悼振铎》等,都是些情深意切、韵味悠长的佳作。

这类作品的成功并非偶然:因为只有在敞开心扉、倾诉真情的篇什中,他的个性气质,他的语言风格那种早年就已形成的忧郁的、哭诉的笔调,才和这类散文的题材、情绪、格调等一拍即合,达到了因内符外、人文一体的和谐境界,从而获得了读者普遍的青睐!巴金在新时期写的最重要的散文当推《随想录》,这是一本大书,包括《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等五个分册,共130篇、42万字,是他的一生收入总账,也是他留给后人的遗嘱。

《随想录》思想艺术论

《随想录》思想艺术论

《随想录》思想艺术论《随想录》思想艺术论:(1)敞开心胸、直抒性情是《随想录》最突出的特色。

巴金反思自己在十年动乱中所经所感,无情地拷问出灵魂深处的“真”。

他反省自己的心路历程,真诚的自责显示出作家崇高的道德力量。

阅读中感到的是真诚的艺术所显示的作家崇高的人格魅力。

(2)巴金写《随想录》的出发点非常明确,就是要对“文化大革命”做出个人的反省,《随想录》的独特与深入之处,是其中对文革的反省从一开始就与巴金向内心追问的“忏悔意识”结合在一起。

巴金的反省则是包容了对历史和未来的更大的思考。

当巴金以割裂伤口的勇气揭示出这一切潜隐在个人和民族灾难之下的深在内容时,他其实也完成了对自己和对整个知识分子群体背叛“五四”精神的批判。

(3)而《随想录》真正给人以力量和鼓舞的所在,便是它重新提出了知识分子应该坚守的良知和责任,重新倡导了对“五四”精神的回归。

可以说,这部“遗嘱”一般沉重深刻的“忏悔录”,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找回了久已失落的社会良知,也以个人的流血的灵魂诉说确立了知识分子的当代精神传统,这就是自觉继承“五四”新文化传统,自觉地成为现实社会的清醒的批判者。

(4)自然朴素、不事雕琢是巴金这部散文集最突出的艺术特色。

纯然天成、朴实无华的本色美首先集中表现在巴金散文的语言上。

作家往往直陈其事而少用曲笔,用明晰坦诚的语言,在真挚率真中追求诗意。

《随想录》精于质朴平淡的白描勾勒,淡墨素彩就可以托出境界,不事粉饰却感人肺腑。

格式自由,不落俗套是《随想录》朴素之美的另一表征。

巴金依靠他雄厚的艺术素养,在这本“讲真话的大书”中真正实现了文体的自觉,信笔写来,随意为文,一般散文常见的格局套路在《随想录》里很难见到。

这种形式上的“无技巧”,使之更臻于艺术上的“大化之境”,表现出出水芙蓉般的淡雅质朴之美。

读《教育艺术随想录》有感

读《教育艺术随想录》有感

“看得见”的成长——读《教育艺术随想录》有感如果说教育是一场修行,那么唯有阅读才能够让修行变得更圆满。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让我们的寒假再次延长。

在区教育局的精心安排下开启阅读之旅,再次与书有个亲密接触。

本次阅读的书目是李希贵校长的《教育艺术随想录》,我从管理、研究、思考三方面来阐述对本书的所思与所悟。

一、管理——让园所发展“看得见”李校长说作为一名校长,总想一碗水端平,可是这碗水要端平却常常不是靠愿望、靠感情,许多时候需要靠机制。

靠机制创作公平,公平,是必须存在于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心中的责任与使命,作为北京十一学校的校长,5000多名学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私人订制课表,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其中过程的艰辛,每一个没有亲历的人是无法体会的,只能从这本书的分享中去体会李校长的治校思想和行动。

文章第一辑“公平”这个词深深吸引我,作为一个学校的管理者,当然期待有这样一种状态:公平的氛围、公平的制度、公平的机会、公平的竞争……在这样的一个理想环境中,教师的创造激情勃发,学生的学习劲头十足,在公平光芒笼罩下的校园,一派和平景象又生机勃勃。

作为园长需要规划落到实处,需要公平的制度管理来保障,或许心中会有疑虑“能否精益求精地执行?能否不折不扣地执行?等等......”其实管理需要扔掉心浮气躁、浅尝辄止,我们要注重细节,从小事做起。

比如书中的“开一条服务热线”、“避免拖延”、“少开会的一个办法”等多个细微案例,这让我启发到细节的处理更能彰显公平性。

记得李校长书中提到的“从要我怎么办到我要怎么办”——改变行政会议思路做了大举措,各部门负责人责任担当,多元联动,学校的各项活动更有生机了。

这让我联想我们的管理团队,这时候的我更多的是一位倾听者,鼓励她们敢说,敢说才会说,才会精彩地说,让大家都愿意贡献自己的想法。

比如我们的园务计划就是都先从倾听开始,我曾经研究过许多学校的工作计划,我发现大多领导都是自己在所谓的结合过去、立足现在,展望未来的观念下尽脑汁地思考着计划的框架和块面的标题,每学期都要写园务计划,还要注意框架标题都要有创新,这项工作比较烦恼。

巴金《随想录》忏悔意识探源

巴金《随想录》忏悔意识探源

巴金《随想录》忏悔意识探源关键词:巴金:《随想录》:忏悔意识1.前言《随想录》是巴金晚年的散文集,他自称这套书是自己的“思想汇报”。

在生命即将走向终点的时候,巴金想用最后的精力写一部交代十年“浩劫”的作品,所以他选择了讲真话,希望以此为国家、为人民作出贡献。

2.忏悔源于内省——“求真”的人格特征巴金的一生是不断思考的一生,思考使他和读者始终保持着紧密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更是要求他的创作保持真实不虚的状态,这也正合了巴金的座右铭:少做违心事,多说真话。

他认为通过有效的行为检讨过失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可以做到问心无愧。

而《随想录》正融合了巴金这种求真的人格特征,其中来自灵魂深处的自白在书中随处可见。

求真的前提是探本溯源,找到假话滋生的原点。

通过巴金的不断探索,在《说真话之四》中,他领悟到了说假话的根源所在。

他通过私塾老师使用暴力教育学生和县令父亲用酷刑屈打成招的例子说明了假话是从压迫中衍生而来,因为相对于“忠言逆耳”,假话却更容易讨人喜欢,所以它更能通行于世。

尽管谎言魅力无穷,但历史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更不能任人肆意编造,所以即便是压迫也阻止不了真话的传世。

巴金是一位使命感很强的作家,文学创作对他来说既是个人情思的寄托,也是一项有益于社会进步的事业,因为他始终怀着巨大的热情,以身作则,用手中的笔喊出最真实的声音。

在《随想录》中巴金通过对自我与社会的揭露充分表达了忏悔之意,这种实践说明了过去的历史的确无法改变,但如果徒有悲伤,则会导致痛苦无处倾诉,鸿毳沉舟,最后良心的责备会让人无法襟怀坦白。

所以在经历了惨痛的历史后,痛定思痛,巴金将事件和盘托岀,摆在台面上剖析,不仅使真实重现天日,个人也得到了安慰,所以巴金提倡讲真话是源于其内心迫切的愿望和真实的诉求。

巴金讲真话最重要的源头在于他将读者当作朋友,为了维护和读者朋友的友谊,就必须赤诚相待。

巴金经历过十年“浩劫”,也与接连不断的政治运动有着密切联系,而任何经历了大灾大难的人,都无法逃避在这个历史进程中的责任,所以他认为自己有责任去揭穿这场骗局,以避免子孙后代重蹈覆辙。

巴金《随想录》

巴金《随想录》

最后,完成了对自己和对整个 知识分子群体背叛“五四”精 神的批判。
《随想录》由作为知识分子的忏悔而重新提出 了知识分子应该坚守的良知和责任,重新倡导 了对“五四”精神的回归。
《“遵命文学”》、《“长官意志”》、《文学的作 用》、《要不要制订“文艺法”》, 《说真话之四》, 《“没什么可怕的了”》,《官气》、《“文革”博物 馆》、《二十年前》、《老化》、《怀念胡风》
《怀念萧珊》《怀念老舍同志》,《一颗核桃的喜 剧》, 《“毒草病”》《要不要制定“文艺法”》。
(2)《随想录》的独特与深入之处:巴金
对文革的反省从一开始就与巴金向内心追问的 “忏悔意识”结合在一起,包容了对历史和未 来的更大的忧虑。
首先,巴金不断反省自己的文革经历与奴 隶意识的联系。
2、《随想录》的思想艺术特色
(1)《随想录》出发点:它是巴金“用真话 建立起来的‘文革’博物馆”,也是他用纸和 笔建立的一座个人的“文革”博物馆。(有人 则概括为:巴金对“文化大革命”作出个人的 反省。)
“住了十载‘牛棚’,我就有责任揭穿那一场惊心动魄 的大骗局,不让子孙后代再遭受灾难。”

剃鬼头
(2)艺术特色:
平实的笔调,毫无技巧的写作模式。巴金认为: “艺术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是自然,是无技 巧。” 如《怀念老舍同志》 《怀念萧珊》。
(3)对《随想录》的置疑及局限性的认识: 李欧梵先生的观点 其它的置疑
《随想录》的价值
完成了对自己和对整个知识分子群体背叛“五 四” 精神的批判 。 十分典型地反映出了现代中国知识分子一般所经 历 过的文化心态。 由作为知识分子的忏悔而重新提出了知识分子应 该 坚守的良知和责任。 重新倡导了对“五四”精神的回归。 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找回了久已失落的社会良 知。 以个人的流血的灵魂诉说确立了知识分子的当代 精 神传统。 用现代文化来战胜社会上各种丑恶、落后和黑 暗 的事物。

第十七讲:巴金《随想录》

第十七讲:巴金《随想录》

怀念萧珊

萧珊
巴金的妻子,他们28年相亲相爱,相濡以沫。在 “文革”的岁月中,萧珊和巴金互相支持、互相关怀。 巴金不知向萧珊隐瞒了多少次自己所遭受的非人待遇, 萧珊也替巴金承受着铜头皮带的毒打。1972年7月 底,备受精神摧残的萧珊患了直肠癌。1972年8月 13日中午,萧珊与世长辞。她在临终前一直念着巴金 的名字。萧珊故去后,她的骨灰一直放在巴金的卧室里, 巴金的床头放着萧珊的译作。巴金对萧珊一往情深,写 了《怀念萧珊》、《再忆萧珊》,还有《一双美丽的眼 睛》等文章。“在我丧失工作能力的时候,我希望病榻 上有萧珊翻译的那几本小说。等到我永远闭上眼睛,就 让我的骨灰同她的搀和在一起。”
巴金爱情箴言

你明白我这时的心情。我的确有千言万语,却无法把它 们全倾泻在纸上……而且想到你,想到孩子,想到大家, 这会给我增加勇气,我的心里永远有你。在艰苦中,我 会叫着你的名字。在任何环境下我要做一个值得你爱的 人。 两个人在一起,用一时的情感把身体系在一个共同的命 运上,就应该相互帮助,相互谅解,相互改进自己。 “她躺在担架上,但已经被白布床单包得紧紧的,看不 到面容了。我弯下身子,把地上那个还有点人形的白布 包拍了好几下,一面哭着唤她的名字。”
巴金散文多感怀之作。正如他在《怀念萧珊》
一文中所说:“五十多年前我就有了这样一种 习惯:有感情无处倾吐时,我经常求助于纸 笔。”作者的这篇悼念亡妻的散文,记述了妻 子在“文革”中因受自己的牵连而遭罪,身患 绝症得不到及时治疗,最后连诀别的话也没留 下一句就默默离开人世的悲惨遭遇,描写了夫 妻俩在那段日子里患难与共、相濡以沫的深厚 感情,以及互相鼓励着希望摆脱厄运的深切愿 望。作者对亡妻的怀念之情,对林彪、“四人 帮”迫害无辜的愤恨之情,对夫妻受难中善良 的人们给予帮助的感情之情,充溢于字里行间。 这正是这一作品充满感情色彩,从而“打动读 者的心”的重要艺术因素。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巴金《随想录》读后感1从1979年开始,巴金已是古稀之年,却持续不断,历时8年时间完成了42万字、累计150篇的被称为“力透纸背,情透纸背,热透纸背”的“讲真话”的大书《随想录》五卷本的创作。

《随想录》从艺术成就上属于一般性的日常生活感性思考和追忆性的散文随笔,但从思想深度上具有划时代灯塔的意义,它的高度超过建国以来任何一部巨作。

在《随想录》中,巴金提倡和号召人们讲真话,他说:“所谓的讲真话不过是讲自己心里的话,讲自己相信的话,讲自己思考过的话。

”巴金的《随想录》提倡人们讲真话,说实话。

这是因为经历了文革梦魇,一代人丧失了讲真话的能力,再也不敢说真话了。

十年的“文革”的教训,讲真话只能给一个人带来数不清的麻烦,甚至是死亡的威胁,但不讲真话,甚至讲一些违背良心的话,却反而能带给一时的利益和好处。

正如鲁迅在《立论》中所讲的,“人家孩子过满月,大家都说祝福话,有坚持真理者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结果这个说真话的人遭来一顿痛打。

”如今,我们每天都在提倡讲真话,说实话,可见我们离真话已经太远了。

康德说,“世界上最使人敬畏的是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可今天呢?我们再也不敢听从内心道德的呼唤——讲真话,我们察言观色,讲人家爱听和喜欢听的话。

因为不讲真话,说实话,所以我们也是健忘的。

今天还有几个人知道林昭、遇罗克是谁呢?还有几个人能记得她们就因为讲了几句真话而惨遭毒手呢?改革开放三十年了,可“文革”离我们也就三十多年的历史,改革开放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可“文革”的悲剧呢?在一代人的记忆脑海中,文革只是历史的一瞬间,过去的永远过去了,凡事要一切要向前看。

可我们忘记了,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一个没有历史的民族是可怜的,可一个健忘的民族那是可悲的。

正如德国神父马丁所说,“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我没说话;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不是犹太人,我没说话;然后他们追杀工会成员,我不是工会成员,我没说话;最后他们奔我而来,这个时候,再也没有人站出来为我说话了。

巴金《随想录》读书报告课件

巴金《随想录》读书报告课件
详细描述
巴金对当时社会的混乱和道德沦丧感到痛心疾首,同时他也对未来的中国充满希望,认为中国一定会走出困境, 重回正轨。他的这种乐观态度和对未来的信念,为读者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持。
03
《随想录》的艺术特色
真实而深刻的心理描写
内心独白
巴金在《随想录》中运用了大量的内心独白,展示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感情。这 些内心独白真实而深刻,让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主人公的内心活动。
分享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感悟和启示,以及对自身观念和思考方式的 影响。
推荐与建议
针对不同读者群体,提出相应的推荐和建议,包括针对文学爱好者和 普通读者的不同推荐理由和阅读建议。
THANK YOU
巴金在《随想录》中强调了人格 独立的重要性,他呼吁读者要有 独立思考的能力,不盲从,不人 云亦云。
对社会文化氛围的影响
关注社会问题
《随想录》反映了巴金对社会问题的深刻关注,他通过自己的作品 呼吁社会更加公正、平等、自由。
推动文化交流
巴金的《随想录》不仅在国内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国际上也产生了 广泛的影响,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02
《随想录》主题分析
自我反思与忏悔
总结词
巴金在《随想录》中进行了深刻的自我反思,对个人在历史事件中的角色进行 了忏悔。
详细描述
巴金在书中以直面历史的勇气,承认自己在某些历史事件中扮演的不光彩角色 ,并对此表达了深深的忏悔之情。这种坦诚的自我反思,展现了一个知识分子 的良知与勇气。
文学与人生的关系
巴金《随想录》读书报告课件
目录
• 《随想录》简介 • 《随想录》主题分析 • 《随想录》的艺术特色 • 《随想录》的社会意义 • 《随想录》的当代价值 • 结语

浅析巴金《随想录》的文学意义

浅析巴金《随想录》的文学意义

浅析巴金《随想录》的文学意义1000字巴金《随想录》是一部以散文形式写成的文学作品,是巴金五四运动后创作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从语言艺术、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其文学意义。

其一,语言艺术。

在语言艺术上,《随想录》以简洁明快、朴实自然的语言风格深受读者喜爱。

他的语言具有特别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读者很容易产生共鸣,引起读者深刻的思考。

在另一方面,他采用朴素自然的语言,通过从容的叙述技巧和情感的转化来推动文章的情节,表达他对人生和世界的思索。

因此,语言是这部作品的重要艺术手段之一,成为了巴金文学传承的重要标志。

其二,思想内涵。

巴金《随想录》是巴金体现哲学思辨的重要作品之一,其中记载了他的人生经历和人生哲学,他以非常平淡的语言反映出一个理性派作家对人生的思考。

他不断地探索人性、道德和社会的问题,受到了思想家、文学家和广大读者的高度评价。

他讲述的这些随想,将读者引入了新的思维空间,对人生和社会问题提出了新的思考角度,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巨大的启示。

其三,社会意义。

《随想录》是一部富有时代气息的文学作品,它反映了一代人的文化与生命状态,并为后来的文学题材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创作蓝本。

他以反映社会现实为宗旨,同时也传达了他个人的思想和人生哲学,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作家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呼吸的形象。

在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中国共产党的胜利之后,巴金探索了人生的价值与经验,反映着他对中国新的社会状况的思考和对人生与历史的回顾。

综上所述,巴金《随想录》是一部具有深刻的文学内涵和鲜明的文化特色的作品,通过对人生和社会问题的探究,传递出一种人生哲学。

因此,它在文学创作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我们学习和借鉴的重要资料。

痛定思痛的自我忏悔:巴金《随想录》

痛定思痛的自我忏悔:巴金《随想录》

痛定思痛的自我忏悔:巴金《随想录》巴金自1978年底在香港《大公报》开辟《随想录》专栏,从1978年12月1 日写下第一篇《谈〈望乡〉》到1986年8 月20日写完最后一篇即第一百五十篇《怀念胡风》(陆续以每三十篇编为一集,共出五集,依次为《随想录》第一集、《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和《无题集》)8 ,其间历时八年。

写完这部全长四十二万字的散文巨著,对于年届八旬的巴金来说,不仅意味着工作的艰辛,它还更是一次老人对自己心灵的无情拷问,是一次伴随着内心巨大冲突而逐渐深入的痛定思痛的自我忏悔。

巴金写《随想录》的出发点非常明确,就是要对“文化大革命”作出个人的反省,正如他在后来所写的《随想录》合订本新记中说的:“拿起笔来,尽管我接触各种题目,议论各样事情,我的思想却始终在一个圈子里打转,那就是所谓十年浩劫的‘文革’. ……住了十载‘牛棚’,我就有责任揭穿那一场釜心动魄的大骗局,不让子孙后代再遭灾受难。

”他在《随想录》中真实地记录了文革给他和他的家人及朋友带来的身心摧残(如那几篇非常感人的著名篇章《怀念萧珊》、《怀念老舍同志》等),揭示出“文革”的恶性威力和影响并未随着它的结束而消失(如《“毒草病”》等),他以噩梦中与鬼怪搏斗的场赴不断向自己加以警醒,或者反复呼吁“建立一个‘文革’博物馆”(《“文革”博物馆》),来为世人留下这一民族灾难的见证。

事实上整整一部《随想录》也正可以看作是巴金用纸和笔建立的一座个人的“文革”博物馆。

《随想录》的独特与深入之处,是其中对文革的反省从一开始就与巴金向内心追问的“忏悔意识”结合在一起,而不是像很多文革的受害者那样,简单地把一切责任都推给了“四人帮”,因而认为粉碎“四人帮”就解决了所有问题。

巴金的反省则是包容了对历史和未来的更大的忧虑。

这一反省在《随想录》中并不是一下子就完成了的,而是经历了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

最初是在《一颗桃核的喜剧》中,巴金这样责问自己:“我常常这样想:我们不能单怪林彪,单怪‘四人帮’,我们也得责备自己!我们自己‘吃’那一套封建货色,林彪和‘四人帮’贩卖它们才会生意兴隆。

大文学视野下的巴金———重读《随想录》

大文学视野下的巴金———重读《随想录》

大文学视野下的巴金———重读《随想录》作者:天天论文网日期:2016-1-15 9:58:48 点击:2[摘要]巴金在《随想录》中提倡的“说真话”、“无技巧”、“写作是为着同敌人战斗”正体现了巴金自觉的“大文学”追求。

融历史记叙、个人见闻、思想笔记于一体的传统中国“大文学”书写,有其自觉的历史性、文献性及“为了人生”的追求,巴金《随想录》正是以“大文学”视野所完成的对历史的记录和审判、建造的个人“文革”博物馆和现代文学资料馆。

只有在大文学视野下,我们才能读懂巴金《随想录》中历史之真和个人情感之真相交织的属性及意义;“大文学”不仅对巴金研究提供新角度,亦对整个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解读提供一种新的视野。

[关键词]巴金;《随想录》;大文学关于巴金,我们讨论得最多的话题是“真”,从早年创作直到“随想录”系列都是如此。

①但问题在于,何以“真”的问题如此重要?随着历史的烟云翻滚,巴金能够感受到的“真”的价值似乎与今天的人们的思想有差距,以致已经有当代学人公开质疑这样的书写价值。

随着对历史资料的披露与思考,当代学人要求的“真”,意味着对“文革”发生的体制根源以及中国政治人文环境的反思,巴金把灾难归结为“封建主义的流毒”在他们看来没有触及本质,他们认定晚年巴金相比青年巴金保守了,怯懦了:他的反思“夹带了不少当时流行的意识形态话语,缺乏自己的独立话语”。

②“无论表现形式、思想高度都没有超出当局给定的标高线。

”③甚至有人认为这些有限的、止于浅表的反思,是一种有意的躲避和推卸责任。

巴金对政治集权和“四人帮”的控诉,被指责是为知识分子开脱:“对政治集权如何解构了知识分子直面现实的话语权力的声讨……实质上掩盖了知识分子本身就是这种历史资源的有机构成的残酷现实。

”由此判断,巴金“真”的背后的实质是“假”:“其一再被主流批评家所称道的‘讲真话’精神,也只能成为文革时期知识分子懦弱脊梁、萎靡人格、颓唐心理的代名词。

”④“真”成了可疑的,从“纯文学”的眼光看,巴金为突出“真”而选择的“无技巧”创作方法,也失去必要,反倒成为破坏文学艺术的坏示范:“通篇的废话唠叨,极其粗糙的词语搭配,绝少文学美感与艺术张力的行文……难道这种浅直如话的行文就是文学的最高境界吗?难道这种消解了文学质素的写作,给现代文学提供了可资效法的艺术经验吗?”⑤而西方现代艺术的波诡云谲则更是意味复杂地告诉我们何谓艺术的繁复追求,与这样的追求相比较,巴金的理想似乎比较简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想录》艺术初探
巴金1978年在香港《大公报》开辟《随想录》专栏,自此,历时八年,完成这部散文巨著。

对于巴金而言,《随想录》是一部真诚自审的忏悔录,是一位老人对自己的拷问,是一次痛定思痛的自我反省。

巴金在《随想录》第一集的《后记》中写道:“古语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我过去不懂这句话,今天倒颇欣赏它。

我觉得我开始接近死亡,我愿意向读者讲真话。

《随想录》其实是我自愿写的真实的‘思想汇报’。

巴金的《随想录》的出发点非常明确,就是在对文革作出反思,同时号召其他人一起说出真话,这种完全的自我剖析,表现出一位老作家坦率真诚的崇高人格。

(一)真实性艺术特色的表现
巴金说:“我有感情必须发泄,有爱憎必须倾吐,否则我这颗年轻的心就会枯死。

所以我拿起笔,在一个练习本上写下了一些东西来发泄我的感情、倾吐我的爱憎。


在《怀念老舍同志》中,巴金反复强调着老舍《茶馆》中常四爷的那句话:“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由此可以看出,巴金对老舍不明不白地死去怀着多么强烈的痛惜、痛恨之情。

他在文中回顾了老舍在世的时候,他每次到北京开会,同老舍夫妇到东安市场的小馆子里吃饭闲谈的愉快时光。

他与老舍不仅是文学上的朋友,也是生活中心心相印的知己。

老舍死了,它强烈地冲击着巴金那颗带血的心。

《随想录》的核心内容是对“文化大革命”所做的回顾和批判,在历史的反思中,道出了真话。

《多印几本西方文学名著》批判了林彪和“四人帮”反革命的文化专制主义。

“他们还搞过焚书的把戏,学习秦始皇,学习西特勒。

他们煽动年轻学生上街‘大破四旧’,一切西方名著的译本都被认为是‘封、资、修’的旧东西,都在‘大破’之列。

”在那血雨腥风的日子里,林彪和“四人帮”禁、毁了成千上万的书,害死了成千上万的人。

作者默默地记载着这段历史,毫不留情地把林彪和“四人帮”牢牢地钉在了中国历史的十字架上。

巴金直面“文革”,正视个人在历史非常时期的复杂体验,无情地解剖自己。

他那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他那满腔的真诚,征服了千千万万的读者的心。

他忏悔自己在林彪和“四人帮”的强压下做出了种种荒谬可笑的事情。

在《“豪言壮语”》中,作者说:“要讲话就要讲老实话,讲自己的话,哪怕是讲讲自己的毛病也好。

”作者紧接着又谈到在《爝火集》中编选的三十年散文,发现前半部分大都是“歌德”的文章。

他忏悔自己明哲保身地跟在别人后面向同志丢石块的做法。

《“遵命文学”》写自己不敢向“长官意志”挑战,违心地遵宣传部长张春桥之命写文章批判柯灵的《不夜城》,后来《不夜城》被定为“大毒草”。

《纪念雪峰》写了自己上台和靳以联合发言跟在别人后面丢石块的不可饶诉的罪行。


散文应力求做到生活与思想的真实性,真实性是散文的生命。

在《随想录》中,真实性的艺术特色的表现是多方面的。

巴金有感而发,所写的一人一事,一情一景,都是他朴实、真挚的思想与情感的流露。

(二)真实性艺术特色形成的原因
在《文学的作用》中,作者说他的爱憎和感情都是从自己的生活里来。

“生活的确是艺术的创作源泉,而且是唯一的源泉。

古今中外任何一个严肃的作家都是从这唯一的源泉里吸取养料,找寻材料的。

文学作品是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和反映。

”④对生活的认真与严肃,而作者又亲身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洗礼,有了丰富的情感积淀和思想积淀,这是形成《随想录》的真实性艺术特色的重要因素。

在《把心交给读者》中,作者是这样写他的社会责任心的:“如果不是想对我生活在其中的社会贡献一点力量,如果不是想对和我同时代的人表示一点友好的感情,如果不是想尽我作为一个中国人所应尽的一份责任,我为什么要写作?”“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

我的写作是为了战斗,为了揭露,为了控诉,为了对国
家、对人民有所贡献。

”作者在《随想录》中反复强调他写作的原因之一就是对社会负责,对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

正因如此,他的作品才有那么强的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才会产生那么深刻广泛的影响。

敞开心扉,诉说真情,是巴金散文的美学风格。

巴金曾经在《探索集》的《后记》中说过:“我的写作的最高境界,我的理想,绝不是完美的技巧,而是高尔基的《草原故事》中的‘勇士丹柯’,——‘他用手抓开自己的胸膛,拿出自己的心,高高地举在头上。

’……我要掏出自己燃烧的心,我要讲真话。

”从这点来看,作家用了写实的手法,《随想录》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著作,作者无所顾忌地触及了当时社会的经脉,触及了自己灵魂的经脉。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是这样评论“大家之作”的:“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柔妆束之态。

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

” 《随想录》就是这样的“大家之作”。

艺术成就
《随想录》堪称一本伟大的书。

这是巴金用全部人生经验来倾心创作的。

没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没有对完美人格的追求,没有高度严肃的历史态度,老年巴金就不会动笔。

他在《随想录》中痛苦回忆;他在《随想录》中深刻反思;他在《随想录》中重新开始青年时代的追求;他在《随想录》中完成了一个真实人格的塑造。

讲真话,抒真情,向心灵奥府逼近,用自己的真实感情去感动别人的特点,重新确立了散文亲切、平等、自然、本色的"家常","娓语"的风格,
晚年的巴金在《随想录》一书中,以罕见的勇气“说真话”,为中国知识分子树立了一座丰碑。

他对过去的反思,他追求真理的精神也赢得了文化界的尊敬。

从《随想录》里,人们又见到了那个熟悉的巴金,他开始独立思考而不再盲目听命,挣脱思想枷锁而不再畏首畏尾,直言中国过去“太不重视个人权利,缺乏民主与法制”,痛感“今天在我们社会里封建的流毒还很深,很广,家长作风还占优势。

”集中批判“长官意志”。

晚年的巴金在《随想录》一书中,以罕见的勇气“说真话”,为中国知识分子树立了一座丰碑。

他对过去的反思,使得人们再度把晚年的巴金和青年的巴金联系起来,他追求真理的精神也赢得了文化界的尊敬。

就文学和生活的种种问题发表看法的文章,不论是现实的感兴,还是往事的追思,既把笔触伸向社会和历史的深处,又坦率地挖掘自己的灵魂,表现出巴金对祖国和人民的命运的严峻思考。

他所写的不仅是个人的经历和感受,也照出了同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

在这些寓深沉于平淡的文章中,巴金把心交给读者,毫无掩饰他讲出自己心里的真话。

《随想录》显示的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真实自然的人格光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